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生态发展

农业生态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生态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生态发展

篇1

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做大做强畜禽、水产、蚕桑、蔬菜、果品、花卉苗木等6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增强“三带二区”的辐射力。在形成特色化的“三带二区”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加工业和流通业,加快发展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农业科技文化推广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科学规划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相适应的农产品加工功能区,优化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产业发展重点,努力形成以加工业为主导的农业块状经济新格局。力争完成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并以农产品专业加工园区规划建设为平台,集聚更多的加工企业,发展配套产业,推进农业结构的立体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深化农业产业化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深化农业产业化理念,将强龙兴农工程建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结合起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延伸产业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户生产专业化、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练市欣农禽业产业化、申浩兔业产业化、绿雅淡水产品深加工、温氏禽业产业化、双林紫鑫湖羊养殖等现代农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构筑招商引资和技术改造的平台,完善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区外工商界、科技界来投资合作开发*农业,力争实到外资2000万美元,实到内资3亿元。进一步发挥农业资本经营的优势,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力争明年农产品出口额超1亿美元。进一步发挥农业企业家协会的行业自律、行业振兴、行业服务、行业调控等作用。

(三)实施高标准的农业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按照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要求,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把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与整治农业污染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标准鱼塘和桑园小区建设,切实抓好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建设。2009年计划建设标准鱼塘11000亩、桑园小区2000亩。加快林业建设步伐,力争明年建成市级绿化示范村9个,省级4个。抓紧实施平原农区防护林工程,完成造林面积500亩。积极探索高效生态农业新模式,推广立体种养模式、设施栽培模式等,控制小规模、低水平养殖方式,压缩散户养殖面,稳步推进规模种养殖。继续做好沃土工程和畜禽规模场污染治理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提高农业的生态功能和抗风险能力。

(四)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增强“三农”发展的活力。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量化集体资产,推进公司化经营,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以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实施土地流转以奖代补激励政策等多种方式方法,带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规模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资产性收入。大力发展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的各类合作组织,破解小农户和大市场的难题。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落实农村各项政策,已经实行的扶农政策不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减。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

(五)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基层责任农技推广体系。

篇2

中图分类号: [X1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005-1

0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效农业的提升实际上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应对新的市场出现的机遇及挑战的高层次战略,也是提高农业生产力、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将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相互结合,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的持续性及稳定性。

1 生态农业的涵义

生态农业指的是通过人、生物及环境之间的能量进行转化,在转换的过程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的资源,实现良性循环、协调统一发展的方式并能使资源保持相对充分,物质产出率较大、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的目的。

2 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 生态意识较差

基于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及水平有限,生态意识淡薄,思想比较落后,看待生态农业的发展仍坚持保守、传统的观点。多数农民对于环境污染问题不重视,仅仅注重开发当前现有的农业资源、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未考虑到今后的长远利益。可见其的生态保护意识较差。

2.2 生态农业体制尚未完善

生态农业的体系大多包含了多种成分在内,这些成分的关系复杂,且同时相互紧密相连。我国的生态农业技术比较传统、简单,技术缺乏具体、有效的组合及创新。生态农业体制方面的法规制度尚未完善,人为恶意破坏生态的现象频繁发生。

2.3 劳动者素质较低,缺乏科技人才

劳动者的教育、文化素质普遍较差,通常情况之下,农民均很少享有继续学习或者接受培训的机会,使得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为缓慢。缺乏农业科技方面的人才,或者农业科技人员流动性较大,科技人员频繁调离农业岗位,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2.4 农业技术较为落后

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技术相对落后,表现为技术装备简单,在投资力度、技术创新、科研经费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技术推广体系未健全、生产效率差,尚未建立与生态农业发展相互配套的技术、设施;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及不足较大,对于解决土地减退、资源破坏、土壤污染等方面的技术相对落后。

2.5 生态农业环境屡遭破坏

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导致其原因之一的就是各地方的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的推广力度不足、指导技术缺乏重视,使得人们对自然的资源滥采滥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破坏,最终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退化、大气污染、生态草原的功能退化等现象。进而生态农业环境的恶化程度日益加重,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某些地方,农民为获得较高的利益,盲目过度种植经济作物、破坏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而导致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发展缓慢、农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3 解决生态农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3.1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

基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各地的气候特点、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发展生态农业时,不能按部就班,政府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当地的气候、自然条件来发展特色农业,注重将农、林、牧、副、渔等多种产业相互有机结合发展,注重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及时有效地为当地提供多种农副食品。

3.2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各地方的各级领导或者部门,应积极地为当地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相对宽松、公平的市场环境,从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健全及完善有关的配套政策及规范、措施,确保生态农业朝着规范化的轨道发展;政府还应进行农村税费的改革,增加农民的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主动性及积极性。

3.3 发展创新技术

我国人口较多土地稀少,而资源相对较为有限,在发展生态农业技术的基础上,应提高对土地的利用率;将传统技术进行改进,发展创新技术,积极研发优良先进的农业技术进行立体的种养,并在节水灌溉技术及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方面,逐渐推广;政府应加大创新技术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需要明确发展生态农业的目标及方向。

3.4 重视农业科技教育

发展生态农业,应注重提高生态农业人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加强其文化素质。首先,应改革农村的教育体制,重视农业人员对知识的把握及理解程度,让劳动者掌握一般的农业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其次,加大普及科技教育方面的投资力度,及时地为农业学校的学生提供合理的择业机会,正确引导其思想,积极鼓励其到各乡镇的技术服务或者农技站就业。

3.5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加强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为今后的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参考数据资料。通过发挥及借助网络资源的优势、积累国内外有关发展生态农业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资源,了解农产品的需求信息,通过网络销售为市场提供相应的服务;加强信息的交流、引进技术及人才,更快更好地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也将促进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使我国在经济、环境、社会方面得到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国燕.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20-25.

篇3

据估计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将使我国的商业化土地资源更为紧缺,耕地面积也会不断减少,大量人口对土地的依赖性减弱,就业转移可能会严重困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意义

2.1它是高效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重要措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资源相对减少和农产品商品化需求趋势增加的矛盾也更加明显。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缺乏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多重压力,世界农产品贸易技术性壁垒呈现一种常态,推动各种农业科技发展频率增速,逼迫我国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向科学谋求更高的价值体现,大力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把农产品及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作为核心要素,深入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

2.2它是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建立现代农业制度的需要。我国各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农业发展的新问题:农业生产中科技成果转化率、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较低,农产品出口依赖国际市场的代价越来越高,一些传统农产品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我们必须建立现代农业制度,以生态农业引领农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产值,调整区域性农业布局和经营方式,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非常重要。

2.3它是农业价值提升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农业综合产能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以最小的经济成本和资源消耗,来实现农业更大的经济价值。农业粗放式经营,造成生产水平低、生产规模不大、社会化程度低。农业中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短视做法必须改变,提倡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工业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有效结合,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实现集约化生产,减轻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突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导地位,进一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幅提升农业产能的价值。

2.4它是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利用各自区域优势,结合国家相关发展战略,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多个省市县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试点,生态农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推广,因为它的发展壮大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增强了对市场、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的吸纳能力,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城乡统筹,构建和谐农村。

3、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不利因素

3.1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存在偏差。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即要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机制。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较大成功,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完善和贯彻,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加强。比如有的地方,政策落实不得力,对农民的土地、水等资源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实施过度开发和利用,大大损害了农民的权益。

3.2虚涨的农业资料和农产品价格。这与不同群体的收入和支付能力有关。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居于重要地位。而对于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会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不同区域的经济状况和农民收入差异,造成了虚涨的价格和泡沫经济,为生态农业发展带来了不稳定性。

3.3生态农业生产的跟踪服务体系不健全。在边远贫困的山区,还无法保证向农民提供足量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信息等服务,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例如,连续的农业信贷服务对于地方发展生态农业非常重要,毕竟生态农业盈利项目实施需要一定的周期,也受农时限制。另外,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信息服务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正确、有效的信息服务将有益于农民合理利用农业资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满足市场的多种要求,从而获得较好经济收益。

3.4我国不同地域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均衡。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但在我国的许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国人口多,地域地理条件差异性大,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在一些地方,如果依靠种植业的发展,恐怕难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这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新的机遇,应成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

4、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4.1创新农业发展观念。发展生态农业,提倡绿色消费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要积极探索利用工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生产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即主动地结合农业现代化,借鉴使用工业化设施装备、工业化质量控制、工业化标准生产体系、工业化经营管理理念等手段,使生态农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路子。

篇4

江北区现有耕地约6700hm2,山林4000hm2,是宁波市老三区唯一被誉为“米袋子、菜篮子”的区。全区农业人口8.7万人,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2家。尽管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进展较快,但受传统种、养殖习惯影响,目前全区种植、养殖业仍呈现规模较小、数量较多的状况。2008年粮食复种考核面积6700hm2;葡萄、梨、柑橘、杨梅、西瓜等水果种植面积超过2000hm2,其中慈城产的白茶、微型盆景与洪塘产的葡萄、蜜梨等林特产品知名度较高;蔬菜种植面积近1333hm2,专业从事蔬菜种植和销售的专业户涉及全区19个村700多户;拥有各类畜禽养殖大户400多家,年产生猪6.5万头,存栏奶牛700多头,生产各类家禽200多万羽。2008年种养殖业产值达4.86亿元,是全区农民纯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1.2主要特点

1.2.1常规农业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地区集中,规模户不断出现

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全区种养殖业逐渐向慈城的乍山、妙山和庄桥的费市片集中。仅慈城和庄桥的水稻种植面积就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平原水果和花卉苗木则主要集中在洪塘和慈城;养殖业也基本集中在了这些区域。随着城郊结合部一大批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小规模养殖场先后被关闭,规模化万头猪场也随之诞生,并配套建成了沼气池、有机肥料加工厂,使昔日废弃的排泄物得到综合利用。与此同时,不同类型的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负责人,逐步成为全区农业生产的骨干和领头人。

1.2.2现代农业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农业害虫非农药防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是现代生态农业的一大亮点。通过将杀虫灯、防虫网、性信息素、色板应用于蔬菜等作物害虫防控,改变了农民大量使用农药的种植习惯,是农业害虫防控技术的一大突破。另外,以大棚、滴灌技术为重点的设施农业,既增强了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提高了农业产出水平。与此同时,随着各级政府不断加大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涉农投入,一大批山、水、林、田及沟、渠、路、河道经过综合维修和整治,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抗灾能力大大提高。1

.2.3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建设相结合,休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全区规划建成了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其中申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农业龙头企业蓬勃发展,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达25家,其中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通过各项管理体系认证的有20家,其中ISO系列认证的有14家、HACCP认证的有5家。农业品牌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有新突破,农产品品牌获得全国驰名商标1个,省、市著名商标12个;市级名牌称号14个;完成有机食品申报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定11个、无公害产地认定6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达到550hm2。与此同时,利用近郊和山水资源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都市农业园区、五星绿野农庄、三勤的白茶源、毛岙生态村、洪塘的万亩水果基地等农业企业,依托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开发出了系列休闲农业项目,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附加值。

2江北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工作思路

2.1发展模式根据江北区发展规划和人多地少的现状,未来江北区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应以“促增收、求效益”为立足点,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

2.1.1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生态农业模式一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通过设施改良改造、土壤地力提高及引进新品种,充分利用大棚设施种植高效率的经济作物,推进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二是开发冬季农业。积极利用冬闲田开发种植马铃薯、油菜等成本低、效益不错的经济作物,以及紫云英等冬季绿肥,或种植黑麦草从事畜禽和鱼类养殖,既可减少化肥用量,又可提高土壤地力;三是推广科学轮作与套种技术。如蔺草与晚稻相结合的免耕技术;利用果树冬天落叶季节,增加种植草梅、蔬菜,增加收入;四是探索低产田改良技术。如利用征用后土地的优质表良低产田,提高种植效益。

2.1.2农、林、牧、副、渔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规模养殖业的排泄物被称为“放错了地方的宝贵资源”。当前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欠账很多,一是工业和生活污水对河道的污染;二是畜禽养殖排泄物未及时处理造成的污染;三是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等所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因此,树立生态种养殖理念,通过建立生态农业园区等方法,开展立体、循环农业的示范园区建设,如稻鸭共育技术、稻田养鱼、茭白田套养甲鱼等。帮助农民更新观念,促进规模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和传统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此外,政府要加大涉农投入,如发展对大江大河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保障渔业资源生态循环和合理再生,改善水生态系统,实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互利双盈。

2.1.3休闲、观光、旅游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整合农耕文化底蕴和全区浓厚的人文历史、区位优势,通过深入挖潜,吸引更多的城里人来体验农耕文化、品农家菜、住农家屋,促进传统意义的农业逐步向旅游农业转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增加农民收入。如都市农业园区开展的草莓采摘、耕地出租、果树认养、农家乐餐饮、田园住宿等模式,使农产品通过加工成为农家菜;让城市的居民参与劳动体验农耕乐;并让久居城市的人们充分享受农园风光;让城市的孩子了解悠久的农业历史和生产技术。农家乐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农业产业链的拉长,而且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给现代生态农业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带来的附加值远大于农业本身。

2.2工作思路

2.2.1规划为先,政策引导

农业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全区农业产业规划,确定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区域、重点和导向,每年有重点安排资金和项目推进生态农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宣传、卫生、旅游部门则根据历史渊源和现状开展农家乐的包装推广,培训相关接待人员,不断提高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

2.2.2典型示范,科技支撑

篇5

(一)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生态经济优化的农业经济体系,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以经济发展与环境、自然资源的持续承受能力相适应,在不危及后代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途径,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优化与统一,这一指导思想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适应。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彼此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统筹发展这五项要求才能建设好新农村。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有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变农业增产的单一方式,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为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因此,发展生态农业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是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的需要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机制,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今后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我国农村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农村存在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而人口还继续增加。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都在农村。当前,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无疑是一条很好的途径。生态农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稳步实施,建设有利于高效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造成的污染,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产品的清洁生产和无害化,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建设生态农业对于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加强环境保护、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发展生态农业是确保食品卫生安全的需要

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灾难、二恶英事件,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等。对于人类来说,食物卫生安全保障非常重要,只有大力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才能满足消费者对生态食品不断增长的需要。

(四)发展生态农业是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国际上,随着关税保护手段的弱化,发达国家转而寻求用非关税手段进行贸易保护,特别是在农产品进口方面,发达国家设置了各种形式的技术贸易壁垒,主要包括:有害成分含量标准、包装和标签的规定、检验检疫制度、绿色壁垒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发展生态农业能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保护我国农产品,加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二、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一)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土壤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文明赖以存在的基础。但由于我国没有及时采用先进的保护土壤的新耕作方法,如少耕法、免耕法、松土法等,导致土壤大量流失和沙化。传统的耕作方法要每年不断翻耕土地,土壤经常在光天化日之下,经过风吹雨淋,肥沃的土壤迅速流失。以致像世界上仅存的三大黑土地之一的东北黑土带,只经过短短半个世纪的开发,黑土层由上世纪中期的100cm减少到目前的50cm左右。此外,世界各国都在普遍采用“草田轮作制”来提高土壤肥力的时候,我国却连年种植消耗地力的粮食作物,使耕地得不到任何休养生息的机会,土地生产力严重受损。我国原本就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农业又是全国最大的用水大户,“大漫灌”式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40%以上。在很多地方,形成地下水“漏斗”。其次,水源严重受污染,造成水质性缺水。其原因是为了高产,就大量施用高效化肥、剧毒农药;养殖业面源污染严重;工业污水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进了河流,造成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农业难以可持续发展。

(二)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不断提升

人既是系统中的消费者又是生态系统的精心管理者,人类的经济活动直接制约着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态系统是有生命的复杂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系统中的生物成员与环境具有内在的和谐性。20世纪后半叶,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它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尤其是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灾难、二恶英事件,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等,都使得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生态食品,从而推动了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

(三)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不断强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陆续采用绿色壁垒来限制农产品的进口。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它是指在现代国际贸易中,产品的进口国以保护有限资源、人类、动植物的卫生健康和生态环境为名,通过制定、颁布、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使国外产品无法进入或进入时受到一定限制,以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为目的的贸易保护措施,实质上是技术壁垒。生态农业能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成为应对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因而促使各国更加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并制定鼓励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门政策发展生态农业。

三、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建议

(一)以技术进步推动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

科学技术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生态农业建设取得很好的收益。但有的试点创新少,科技含量不高,在模式上模仿,在技术上照搬,使生态农业建设处于常规农业的一般水平,且在建设中缺乏深入研究和及时总结,有些关键技术尚未突破,这些都影响了生态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今后应加强对一些关键性技术的科技攻关,对一些简单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在理论上进一步总结提高。

(二)以国际化标准来促进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

农业与工业是不同性质的产业,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也要进行清洁生产,而生态农业更应做到清洁生产,这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趋势所需。因此必须在执行的标准上与国际接轨,切实抓好目前国际、国内普遍推行的ISO14000认证、ISO19000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食品认证和水产品加工企业质量认证等工作,以保证生态农业的产品质量,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管理工作达到现代化的水平。

(三)以优质产品开发来带动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

根据国际形势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国家对农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都应创造条件开发优质农产品,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应是生态农业的主导产品。在生态农业生产中要控制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减少农产品中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的残留,使生态农业达到高产、高效、优质的要求,真正做到生态农业生产的是“生态食品”,并以这些优质产品占领国内、国际市场。

(四)以更多的投入来支持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

生态农业与其他产业一样有投入才有产出,多年来国家和地方财政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使生态农业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从目前情况看,要把生态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其投入尚显不足,且由于投入不足而影响了规划落实,使各项工程建设进展缓慢。要使生态农业得到大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就必须有大的投入,国家和地方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篇6

1用产业化经营方式推动喀斯特山地农业发展

喀斯特山地农业具有资源分散,结构复杂,生产要素作用合力有限的特征,要向规模要效益,用生态提高效益,就要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组织起来,利用优势的生态环境条件,生产特色优质的农产品,将分散的绿色农产品有组织地推向国内外的高端市场,并创立自己的产品品牌,以优异的品质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产业化经营是实现规模效益的有效的组织手段,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要在遵循生态规律和原则的大前提下,把相对独立的各个人工生态生产系统按产业化经营的形式与要求融合起来,进行统一安排和组织[1],实行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走“小群体—大规模—大品牌,小农户—大基地—大市场”的发展路子,使其在总体上既能获得优质、营养、安全的绿色产品,同时争取生产产量最大化,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运行的良性循环[1],实现品质、品牌、效益的有机统一。

2用现代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进行生产

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能够减少产业污染,控制农业污染的发生,产业污染的科学防控与标准化生产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充分利用生态产业具有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循环的特征,在不同产业间做到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形成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通过不同生物种类的作用与食物循环利用,配合相应设施的辅助处理,实现污染物在系统内形成的资源循环利用与全量回收,向系统外的污染零排放[1]。

3政策与科技扶持,是喀斯特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成功的关键

一是建立生态农业生产积极的支持政策。把发展生态农业资金列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对实施生态农业的先进单位给予奖励,政府建立和实行多种生态农业补偿方式,包括财政转移支付、直接支付,通过项目对向生态农业体系转型的业主提供资金支持,并与相应的环保措施挂钩[2],加快产业壮大。二是高度重视生态农业科研和教育。注重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密切结合生态农业科研与教学,加快成果推广,定向培养生态农业科研技术人员,资助生态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社会经济服务、田间试验等[2]。三是加强生态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对生产者提供培训、信息和咨询服务,鼓励生产者发展生态农业,建立技术示范推广基地,推广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防治、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技术[2]。引导消费,帮助消费者了解生态产品的价值和特点,促进生态消费市场形成并保持稳定增长。

4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绿色食品是生态农业的终端产品,生态产业在农业和食品工业中已经得到更广泛的重视。要保证绿色农产品品质,必须按标准化进行生产,即运用“统一、科学、协调、选优”的原则[1],充分利用喀斯特山地生产区域及区块相对形成的自然隔离的有利地形地貌特征,制订和实施科学的生产标准,把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产后加工、贮藏运输等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确保产品质量达到绿色及有机的级别高度。

5发展喀斯特山地农业的主要措施

(1)建立规范科学的绿色农产品认证机制,充实和健全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积极开展产品认证工作[1],加速进行特色生态农产品的产地及品质认证,以认证促品牌建设,实现产品品牌化。(2)根据国际和国家有关标准,结合各地的情况,制定和完善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标准和加工操作规程,包括农产品原料产地的环境要求,肥料、农药使用、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以标准化管理来强化绿色产品的质量保障体系[1]。(3)对农产品实行最低标准的无公害化生产,用无公害化生产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农产品实现无公害化生产,对包括田间生产操作、机械应用和加工、保鲜、贮运、销售等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控。(4)加强喀斯特山地农业生产发展,逐步实现清洁生产。从国内外市场需求分析,在现阶段和未来很长时间,都是喀斯特山区农业产业的主要方向。产品主要应定位在无公害化生产的层次上,逐步减少化学品的使用,加大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1]。因地制宜开发区域特色有机肥料,增加对绿肥、饼肥、菌代料肥、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废渣、沼液、畜禽肥、微生物肥,生物农药、化学农药等的使用补贴力度,加快以有机物替代化肥及化学农药的进程,实现清洁生产。

6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推进喀斯特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对农业环境和环境问题的熟悉者、影响者、保护者、受益者,农民的生态意识,直接受到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1]。自然农业低产、低效,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食品保障,农民缺少主动增加投入的动力;石化农业是以持续增长的高投入,获得高收益,这样的经营方式难以持久和主动调整,带来的是农村日渐严重的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可见,生态意识淡薄,直接关系到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劣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品质,涉及到全体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影响着工业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同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为农民生态意识的提高指明了方向[1]。

7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补偿和奖励机制

(1)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建立中央及地方财政支付生态补偿和增长机制,持续加大环境生态转移支付额度,形成长期可靠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基础。(2)征收“生态税”。税收作为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在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应该考虑设置生态税种,使用方向是生态补偿与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3)政府“赎买”。划定生态公益林保护区,禁止商品性采伐,生态公益林由政府持续赎买和持续支付,支持恢复、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建立起生态保护也能获得经济效益的体制,要让保护者充分受益,以利形成一种全民的生态、文明的生态、科学的生态、和谐的生态,让生态文明持续为农业贡献力量。(4)制定对生态保护和建设成绩显著的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全民、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

作者:郎元兴 单位:兴义市农业和扶贫开发局

篇7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 ,我国的农业也随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1】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以保障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2】

(一)、生态农业是发展中国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减少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态农

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

(二)、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3】

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生态农业是促进农村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三、生态农业建设的要求。

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4】

(一)、总体思路。

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二)、区域布局。

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主导产业。

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建立起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型技术保障体系。

(四)、关键措施。

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五)、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总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应由当前的“重经济,轻生态”的社会发展现状,转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把发展生态农业放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位置。

参考文献:

[1]贲克平.对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探讨[J].农村发展论丛,1997,(1):14~16.

篇8

生态赤字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由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二者共同决定。生态承载力反映一个地区生态系统资源的丰富程度,生态足迹反映人类活动的强度,二者的差值即为生态盈余(赤字),反映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脆弱性)。如果一个地区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就出现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发展模式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

第三,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尤其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宣传力度,向农民公布当前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让广大民众真正意识到发展生态农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

2.2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第一,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减少非农业占用耕地,促进土地复垦,种植农田防护林带,积极引导 农民使用有机化肥,减少化肥对土地的侵害。保护水资源,控制水环境污染,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适当用污水灌溉农田。合理开发和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情节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二,,改善农业资源环境。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率,减少化学产品对土壤、水质、大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减少农膜的使用,降低“白色污染”。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提高粪便还田和综合利用比例,加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

2.3 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首先,龙头企业是关键,它肩负着开拓市场、科技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和带动基地发展的任务。应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一种是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种养加销综合经营;一种是“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组织形式。不论哪种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就应给予扶持。

其次,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经营,都必须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努力形成当地的主导产品。有了规模,才能造就出产业,种养加工销售才会配套,龙头企业才可发育出来;公司与农户和基地才会逐渐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公沾”的经济共同体。寿光的蔬菜、诸城的肉鸡就是靠市场和规模发展起来的。宝鸡农村也应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壮大县域主导产业,努力在发展特色产业上有新突破。

第三,要在培育本地主导产品基础之上,加快规模化、专业化、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活力。要抓紧建设一批大型绿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的开发,突出高附加值产品、精深产品开发,加强特色产品、有机食品和生态食品开发。建立高效的绿色农产品产业政策扶持体系,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第四、要加强合作意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经营能人组建合作社,集中采购原材料并销售产品;依托基层供销部门组建合作社,发挥场地和经营优势;依托基层农技部门组建合作社,发挥技术和服务优势;加快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搞好特色农产品的中介和流通。

2.4 用科技武装农业,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现代农业的实质是发达的科技型农业,科技进步可以全面提高农业生产中要素的利用率,没有科技进步,就无法深入挖掘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内在潜力,就不能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就很难迅速提高农村各类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无从谈起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目前,农村传统的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地区间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随着科技发展,许多新科技在农业中很快得到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有些生物技术和产品已经用于实践,大大提高农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贡献越来越高。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在于向农业领域引入现代科学技术,使农业投资变得有利可图,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首先,科学技术可以通过改变农业生产要素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中的种子、化肥、土壤、工具、饲料等各个要素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渗透和推动。要实现农作物、牲畜、鱼类、林木的良种化,就必须利用现代育种学、遗传学的科学成就;要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就要采用现代改良土壤的先进科学和技术;通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抢农时,提高作业质量;通过先进技术和手段的使用,有效地对森林、草原、山地等资源加以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科学技术还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及其素质来推动农业的发展。通过农业各生产要素的改变,达到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目的。

篇9

1要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积极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才能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首先,要尽量使垃圾能够得到利用,使垃圾变废为宝;要增加除填埋、焚烧以及露天堆放之外的处理做法,积极探寻处理方法,把垃圾分成不同类别,要采取分离垃圾的做法,还要积极加强对城乡居民生活垃圾的治理;其次,保证小康社会的建设,建立绿色的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环境的污染得到抑制,才能改善农业环境的污染现状,只有实行好的规划,要积极做好城乡工业布局的规划,把对环境的污染治理工作做在污染之中,必须加强城乡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建设好生态环境;再次,解决资源的循环利用,农村沼气得到大力应用,要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的应用。一方面,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使有机肥料得到大量利用,还能够为农村的植物增加有机肥料,还有利于缓解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净化农村环境,沼气使用量的增大。把有用的水用到实处,增强人们节约用水意识,提倡节约用水,我们还要积极建立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设施,在建设现代化农村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农业生产力[1]。

2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科学研究,要从保护农村耕地资源出发,对于农村的耕地,保护耕地是防止资源退化和缩减的有效措施,实施在行动中,农村耕地的红线要始终记在心中,在农村要对耕地资源实施合理开发和保护,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农民不能失去了基础,更不能失去了耕地。使农村有限的耕地资源得到保证,在调整中绝不占用耕地面积,达到严格限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这样才能积极稳妥开展农村基本农田建设,坚决不能触动底线,一定要加强规划管理,当地政府要把加强农村生产的建设用地。提高农业灌溉利用率的农村生产方式,建立创新的,这样就可以转变传统的大水灌溉农业的生产方式,积极构建节水型的农业生产体系,要组织农民,应积极推广节水技术,主管的农业部门,要利用高科技保护水的蒸发速度,要对农村水资源实施统一管理模式,积极加强保护水资源[2]。

3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的必经之路,这样才能使中国农业生产之路,缓解生态环境被不断污染和破坏的现状,要从原有的观念的转化中,逐步转变只是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量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资源得到大的收益,不断提高农村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中,可以利用中国现有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品种资源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它有利于缓解中国农业资源的短缺问题,这就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宝。

4要积极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使广大人民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才能够尽快增强人们的思想觉悟和法制观念,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人们对环境意识淡薄的现状,这样才能达到目的,必须提倡宣传教育,这一点必须要让广大农民知道。首先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深刻的认识到环境违法行为所承担的法律后果,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广泛宣传《森林法》、《土地法》、《环保法》等法律法规,积极行动起来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其次,提高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使人民将环保意识上升到生存意识,增强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加快培养社会公众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的激情,加深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使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得到良好促进,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工作去落实,使农村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同人民一道认真学习环境保护知识,要充分发挥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3]。

5结束语

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大事,需要全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人民的大事。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使中国人民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梦想,是中国发展现代农业,这样才可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条件,为全体人民谋福利,这样才能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又要积极利用环境科学手段,考虑生态资源的保护,必须坚定的方向,注重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对于国家和社会已经各阶层的百姓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周赫男.农业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渤海大学,2013.

篇10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的自身的理论体系。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

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篇11

山西九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1月,注册资金3000万元,总资产2.9亿元,现有职工300人,其中管理技术人员60人,是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龙头企业。

2、发展思路

为适应全省转型跨越发展要求,2010年我公司由煤炭企业转型,筹资兴建九牛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园。项目一期投资3.8亿元,占地500亩,已建成一个5000头规模的绿色示范奶牛养殖园区,园区以一流设备和技术、一流优质乳制品、一流循环发展产业链、一流现代养殖产业园“四个一流”为发展定位,建成了标准化奶牛养殖设施10万m2,产房挤奶设施6000m2,青贮饲料基地近万亩,引进新西兰荷斯坦优种奶牛2000头,选用德国、美国、意大利、瑞典等国外先进的养殖设备和技术,并采用冻精性控技术进行奶牛的配种繁育。

目前,园区已产犊牛1200余头,奶牛存栏达到3200余头,日产原奶40吨,经质检部门化验认定,所产原奶中主要营养指标远高于国标,优于欧美。在乳品加工方面,园区遵循“健康、绿色、有机”的产品理念,按照原奶质量、原辅材料、加工规程、冷链运输、终端销售五大管理系统,制定了相应的质量管理方案,配备了高标准的监控设施和技术检测系统,严把质检和技术检测关,采用先进的巴氏灭菌技术,加工生产优质的鲜奶系列产品,主要有鲜奶、酸奶、糕点三大类20多个品种,同时从挤奶、加工、出厂、运输到销售,把好食品安全监管,确保产品的新鲜纯正和质量安全,让省城市民能喝到天然美味、放心健康的九牛鲜奶。

3、经营模式

产品实行区域化供应,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加快建设鲜奶销售终端,目前已启动“千店鲜奶进社区直供工程”,在省城太原的城市繁华地段和人口密集社区设立直营店,今年设社区鲜奶直供点100家,三年设到1000家,直营店采取门店、标识、价格、配送、销售“五统一”的形式进行运营管理。通过牧场加工、连锁直供、冷链配送、安全监管,逐步形成区域化直供、连锁化推广、标准化配置、网络化经营的格局,使这项便民、利民的民生健康安全工程及早惠及千家万户,以提升省城市民的幸福指数和健康水平。

园区建成运营后,始终以“一心一意为牛,实心实意为奶,全心全意为人”为发展宗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租用农村万亩土地建立青贮饲料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带动当地7000多农户户均收入达2600多元,释放了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并提供了3600多个就业岗位,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园区粪污实行无害化处理,通过沼气发电,满足园区及周边农户使用。沼渣沼液加工成有机肥,可有机种植和改良土壤,达到科学养殖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对全省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动效应。

4、未来规划

九牛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园是山西省转型综改标杆项目和全省农业支撑项目。总投资13亿元,占地6000亩,一期已投资3.8亿元,占地500亩,建成奶牛存栏5000头的绿色示范养殖园区;二期拟投资9.2亿元,建设规模为奶牛存栏15000头,到2015年项目将发展成为集奶牛养殖、原奶生产、沼气发电、有机肥加工、有机蔬菜种植和食用菌生产为一体的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高效生态循环产业园区。

未来三年,园区二期实施占地6000亩,投资9.2亿元,再建一个15000头规模的标准化奶牛养殖园区,建设国内一流的乳制品加工基地和有机蔬菜及食用菌生产基地。奶牛总存栏达到两万头,日产鲜奶400t,年产15万t,从而满足市场供应和市民对高品质鲜奶的需求,逐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模式。依托山西市场,做大做强九牛品牌,把九牛园区尽快建成集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沼气发电、有机肥加工、有机蔬菜种植和食用茵生产为一体的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园区。

篇12

关键词: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并行对策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涌向城市,城市的人口压力增大。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7.9%增长到目前的51.27%,城镇人口也从1.72亿增长到6.9亿。因此,也造成了现阶段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资源短缺问题。现在很多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居民不仅要承受城镇化带来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为了缓解自身压力、品尝绿色食品、寻求精神快乐,城市居民开始选择旅游,尤其是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等。由此,一种以体验农村为概念的农村旅游悄然流行,城市居民可以体验到农村的日常生活,包括农事、农耕等。农村旅游集合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两大内涵,生态农业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在生态农业旅游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失去了原有的“生态”与“农业”的本质。所以,必须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农业”是指利用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现代管理与科学技术方法以及传统农业发展经验等,能够获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都比较高的一种现代化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内围要求农业生产、农业种植和林牧渔业结合发展,在要求农业与第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做好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工作,力求降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生态旅游”一词,最早在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先提出,到了1993年,由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正式定义,赋予了生态旅游自然环境保护以及旅游地居民保护的双层含义。由此可见,生态旅游更注重保护自然景观,更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更好地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开展各类生态旅游活动,如生态体验、生态教育及生态认知等。

(二)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有助于广大旅游者身心愉悦、减轻压力、促进健康。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提高旅游者对环境保护的主动性。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社区财富积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改善生存面貌,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其社会结构逐步转向多样化与合理化;另一方面,“生态”理念的不断深入,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消除城乡差距。

二、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之“生态”难体现。

从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空有“生态”之名,其实与“生态”理念的内涵相差甚远,以至于形成了“生态”一词名不副实的尴尬局面。一部分农产品种植者或经营者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不惜丧失道德,使用过量的化学制品和农药,造成了当前多数的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如毒韭菜、毒豇豆、毒豆芽等,农产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

(二)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理念。

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通过生态农业旅游来发家致富,在经营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对经营方式、理念、项目等纷纷效仿,出现了经营项目单一的问题,进一步造成了区域重复度提高、深层次开发欠缺等多种情况的发生。以农业生态旅游中的采摘和观光等项目为例,多数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种类高度雷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三)经营项目分散,缺乏专业性能。

农业项目和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到充分地结合发展,如农作物的种植、生产等项目和旅游业当中的种植体验项目、生态农业项目等相互分离,还有很多旅游目的地建立生态旅游度假村,大力提高服务水平,与农业项目联系不大。正如上文所说,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旅游项目的进行,缺乏足够的专业性能。与此同时,旅游者难以真正享受到生态农业旅游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实质,农村经营者也无法获取更高的实际效益。

(四)管理制度疏漏,缺乏有效规范。

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问题,如对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约束与规范,多数农村地区在这两方面的管理制度存在极大的疏漏,直接造成旅游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此外,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使得生态农业旅游各类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如基础设施管理、安全监督等,很难保证旅游区域内旅游者的安全。

(五)配套设施简陋,缺乏高效服务。

我国农村普遍经济实力不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仍然面临严峻的基础生活问题,农村村民还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生态农业旅游是不二选择,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其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村民素质不高,缺乏高效服务。如在旅游区域内经常可以看到道路等基础设施破烂不堪,致使旅游交通不便;相关娱乐、休闲、餐饮等配套设施简陋;农村村民未受到系统地专业性的培训,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生态意识薄弱,缺乏保护理念。

三、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突显生态,重点建设。

在现在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中,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合理经营农业项目与旅游项目,使之尽显生态示范,并且进一步扩大生态示范的建立范围,提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多样化。可以通过农业生态园的观光业务,打破原有沉闷的项目建设,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征以及“绿色产出”优势;第二,针对“生态”这一理念,建设相关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项目,并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培植“精品”,增强特色优质产品的开发能力。如建立旅游区生态和农业用具化石展馆,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理念,还可以让经营者与旅游者共同感受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社会效益。

(二)保持特色,勇于创新。

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高速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其具有与其它旅游形式所不同的特点,即拥有自然风情、本土特色以及乡村人情。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充分结合,必须要保持自身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首先,在经营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应尽可能努力创新,一改传统农业旅游中观光、体验、采摘等单一的经营项目,进而推出更新更能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如在各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融入文化和艺术气息,提高旅游精神高度,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在技术方面。加强改革创新,建立生态农业旅游胜地,将效益旅游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建立了各类技术栽培,引领健康时尚生活,促进旅游区的特色化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势必要以自然和经济规律为根本要素,以全局规划为重要目标,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关键方式,才能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统一布局。首先,科学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旅游园,充分挖掘现代生态园中的丰富内涵和资源,健全旅游路线设计方案、明确旅游区分工、增加产品结构等;其次,准确进行整体定位与科学思考,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规划力度,建立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提高旅游吸引力;最后,合理规划旅游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和布局,将生态农业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体现出良好的生态文化内涵。

(四)完善管理经营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应当从管理制度和服务培训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规范的行为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旅游区域内所涉及的各项旅游与农业项目运行管理落到实处,并且对经营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其次,在服务培训方面。利用专业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文化与职业素养,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五)农业与旅游并行发展,提高其附加价值。

生态农业是生态旅游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基础条件,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增加了农产品的消耗量,由此增加了旅游附加值,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量,这则带来了更多的农业价值。因此,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之间必然有结合发展的支点,两者相互依赖而又相互独立,具备并行发展的能力和条件。通过“生态”理念的植入,创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品种类和样式,在此过程中,应当力求“生态”一词名副其实,避免以“生态”为旗号的欺骗行为发生,不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本是两个各具特色的独立的发展形势,两者的并行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自身特色资源的充分发挥,从而获取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然而由于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旅游所存在的多种问题,必须将“生态”充分发挥、保持特色、勇于创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健全供销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并行发展等一如既往,才能使得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作者:钱惠新 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爱民.“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1)

篇13

2发展困境

2.1起步难

启动资金不足是生态农业企业经营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筹资难:为生产品质优、营养高、无污染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态农业企业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生产。然而,资金需求量大、未来收益状况不明朗等现实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众多企业和个人的投资选择;二是贷款难:农村资金使用效益的不断下降加速了资金的“非农化”进程,即使农村资金投入需求不断增大,金融部门仍以农业生产周期长、收益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等理由拒绝放贷,所以资金“脱农”现象非常严重。

2.2发展更难

2.2.1企业员工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在走访中发现,当地生态农业企业的员工多是来自周边村落的农民。虽然他们实践经历丰富,但文化程度偏低以及公司对员工培训工作的忽视却造成了他们生态农业意识淡薄和对绿色食品认识不足。这不仅妨碍了他们全程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更严重的是忽略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多指标的把控最终将影响农产品生产销售全过程。

2.2.2消费市场尚小,企业资金回笼受阻据销售经理介绍,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价格通常是普通同类农产品售价的5倍以上。受我国普通居民经济收入的限制,所以,普通农产品较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价格优势明显,后者的购买群体主要是高收入家庭。为扩大销售市场,如何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合理定价却一直困扰着企业,价格低了,企业无法回收成本,而价格高了,农产品的买家就少了。2.2.3企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持目前,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大多处于建设初期,无论是整体布局规划还是具体技术环节都存在诸多问题,同时企业迫切需要新技术、新品种,也希望农林科研单位的专业人才能提供长期稳定的指导。但根据统计,超过八成的农民表示政府和农林科研单位无法及时提供技术指导。新技术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企业与农林科研单位无法实现联动的现状将严重影响生态农业企业的科学发展。

3未来展望

3.1坚持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市场

3.1.1观念转变需要宣传加大对绿色食品的生产条件、技术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认证程序的宣传,一方面可提高国民对食品安全关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引导农民和企业依法生产合格农产品。粮食安全既要重“量”也要保“质”,前者反映了人要吃饱的客观需求,而后者则突出了人要吃好的主观需要。在过去的几十年,粮食产量的迅速增长解决了我国国民的温饱问题,但“质”与“量”不均衡的发展使得安全、无害成为现阶段国人对农产品的最基本要求。

3.1.2市场开拓需要时间人们对食品品质的关注会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善而增强,种植条件得以改善、化肥施用量得以控制、农药残留量接近为零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竞争优势将愈加明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终将成为寻常百姓的唯一选择。

3.2积极向国家政策“借力”

3.2.1法律法规的完善立法工作从法律法规角度规范了片面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和个人的行为,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在保障生态农业企业生产的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同时还将调动更多的生产经营者从事生态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3.2.2政府在整合资源过程中发挥重要协调作用农林科研单位和高校依托其科技创新平台优势,立足于绿色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和技术推广工作应用,实现了绿色产品产量增加、品质提升、经济效益增加的目标。但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政府牵头,建立农林科研部门与生态农业企业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产研结合与技术服务,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激发农民和企业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企业也可针对生产技术所需,由科研院所向企业员工提供短期技术培训以达到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目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