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语文教学探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

篇1

“教无定法”。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地将各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

语文教师要应用科学的教法有两个重要的基础,首先要具备较强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一般能力强,才能有好的教法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使自己的方法得当,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特殊能力,特殊能力强,方法才能优化,成功才有保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具有阅读、写作的基本能力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

除了具备这几种能力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发扬民主精神,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把情感交流当做课堂教学和谐统一的溶剂,要打破教师和教材的框框,师生之间进行积极的双边活动,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联想、推理和发现,而且要善于用眼神、微笑等身体语言传达对学生的爱,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还要运用肯定语言,肯定学生的成绩和所做的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语文教学中,应尽量利用高科技成果为语文教学服务,全面启动声像设备,多渠道、多触点、多媒体进行视、听、说多功能训练,把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活动全都调动起来,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增加课堂容量,加大课堂密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学生要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语文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学习的自主性,实现自学。我们可以发现并总结出学习语文的一般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方法是:重在学生自己对语言、对生活的感受。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教师只能起点拨、启发、梳理、指导的作用,一字、一词、一句、一文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反复体味之后才能灵活运用。古人提倡吟咏、朗诵,目的是提高对语文的感受力,通过咏、诵,溶入情感,感受会较深刻。因此,学生要注重平时的有心积累,检查复习时的总结提高。语文知识,字、词、句,有以系统的完整的同一的形式存在的,而更多的却是以不系统、不完整、不统一的形式存在的。语文能力也一样。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有意识地积累。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写作,在写作中思考。培养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学习是要循序渐进的,不懂于前就不能晓于后,对于某一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的确是要循序渐进的;不循序渐进,基础打不好,煮夹生饭,到头来还要重煮,还要从头学起。做到新旧联系,温故知新。需要树立新旧联系的学习观念,需要树立温故知新的学习观念。如文言虚词,读到初三课文中的文言虚词就要联系初二、初一课文中出现的同类文言虚词,加以比较,深化认识。要学会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在学习中自觉遵循科学的规律,自定目标,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如自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合理选择学习方法,等等。

三、教法和学法要有机统一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采取相适应的方法。一般来说,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但是,教法和学法又是两个不同的教学主体,彼此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相互代替。

因为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主导,后者是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法”改革的重要性。应试教育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法采取注入式;而素质教育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教法采用启发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求教师的教法必须改革。

篇2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143-02

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合作与交往的关系。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融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用好新教材呢 ?首先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法”的特点是通过活动来延续和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在活动中以基础知识为载体 ,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本文仅就活动体验探究学习模式的途径进行一些探讨:

1 绘图解说式

即先让学生依据课文的言语去感受体会作者所创设的物象以及意境等,然后进行想象,编制和加工再创造成画,再由学生对绘画内容及绘画难以绘出的内容或已经绘出,但不甚满意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如课堂学习《小石谭记》前的预习作业,我布置了绘画的任务,要求画清小石潭及潭源的位置、潭景、潭旁的人。不少同学潭景画得很美,却在解说时由同学或自己发现了“画不对文”之处。如:潭的位置应该是“丘西”,潭的源(溪)应该是“西南”,潭旁的人应该是(六人),有些同学却产生方向差错,人物遗漏(如作者)的错误。真是不画不说不知道,一画一说才深刻。

2 网络阅读式

网络,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知识资源,信息宝库,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让学生在网络上查找关于名家名篇的信息,制作多媒体网页课件,收集相关课文涉及的自然风光、环境,生物资料,可以丰富教材内容,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有限走向无限。如学习鲁迅、杜甫等名家的作品前,我没有滔滔不绝在课堂“倾倒”,而是发动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由学生上课来“献宝”,说说他的“伟大发现”。这样“自找”的知识,同学就觉得“是我的”,因而体验、印象深刻。网络阅读让课堂,让知识无限延伸,让学生有了“兴奋点”、“着眼点”,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探究,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自信和求知欲。

3 课堂活动式

一是课堂游戏。比如传话游戏(语言训练)、成语接龙游戏、谐音记忆法小游戏如:记忆刘义庆一《世说新语》可偕音成――世上的人都在“说”一种“新”的“语言”了,只留(刘)下一(义)个阿“庆”嫂不会。笑声之余,记忆效果出奇的好。二是课堂辩论。如学习《愚公移山》,组织了一次“愚公愚否”的辩论会。在辩论过程中,同学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各抒己见,旁征博引,连最不喜欢作文及最不好发言的学生也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三是课堂表演式。如学习《核舟记》,我请同学表演那核舟上的“五人静态图”,再由同学旁白。如此,同学们都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其中,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的表演是难点,同学们高喊“我来”,“我来”,几次三番换角才满意。却又争论起“左手抚炉”该如何表演。最后大家认为“抚”不是“摸”――要烫坏手(大笑),可以是“拢着炉子”,同学们还自己注解为“有风,怕火熄。”在欢声笑语中同学们自己指出表演的优缺点,还认为“不论对错,有疑愿解疑就好”、“面对大家所满意的‘静态图’,对五人的位置动作、神态有了直观、深刻的感受,课文不要背也背出来了”。四是课堂演讲式。如两分钟预备铃让学生一分钟演讲,可以是最近读到的印象最深刻的小故事、小新闻等,也可以是自己的佳作――感受、体会等。由同学互评。要求极其宽松。旨在鼓励学生敢说,会说,不断深入、强化思维和语文语言表达能力。

4 工艺制作式

即让学生在课后、课前动动手,用工艺制作的方式体验语文“文”的“美”、 “文”的“精”,从而巩固学习成果,让学生学语文,学有余味,学有乐趣。如学习了《指南针》,我让同学自己动手做做文中的指南针,如“磁石磨针碗唇型”、“磁石磨针水中型”、“磁石磨针缕悬型”。还有同学把“缕悬型”和当代“罗盘式”两者结合,获得了“小小创造家”的称号,令同学颇为惊喜,辛苦、甜蜜,百感交集的感受体验非光是听课可比。

5 成果展示式

即把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体验、实践成果在班中校中各级各类平台上展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体验探究中锻炼能力,再创成功。如语文小报、优秀作文、优秀剪报、文摘卡,我请同学自己设计、布置、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栏里;向各级报刊推荐发表优秀作文,并在班校等推荐;发动全班评价学习。

篇3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初中语文教学观念滞后,学生语文素养难以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但由于应试教学的压力,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不注意探究课文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人文素养,使许多语文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被忽视。长此下去就形成了公式化的思维定势,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利用。再加上,急功近利和分数第一依然是当前语文教学思想的主流(农村中小学尤其严重),重考试成绩评价导致评价部门、多数教师、多数家长都不关心学生书写,许多语文教师都不认为教学生写字是教学任务。而当前在师范教育、师资培养方面,“三笔字”被忽视,大量教师书写本身已失去示范作用。

2.学校现代文化气息不足,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缺乏实践平台。目前,多数农村学校缺乏现代气息,如信息网络资源、现代电教设备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使用不足,无法与时俱进,无法形成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方式,无法增强语文学习的吸引力。一些僻远农村,根本无现代化设备来辅助语文教学,从何而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再加上忙于应试,大多数学生对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书画比赛等活动漠不关心,提高多数学生语文素养只能成为空谈。由此可见,诸多因素制约着农村语文教学的发展。

二、改变农村语文教学现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对策

1.强化语文基础学科地位,改革语文教学评价。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真正体现语文基础学科地位,语文教学中应每周增设朗读指导课、演讲课、课外阅读指导课、阅读课;真正体现语文多读、多背、多说、多听、多写的教学指导思想;简化语文作业,注重练字、练笔作业;重视德育与美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在评价方面,考试应分多项在学期末进行评价,包括基础知识、仿写规范字、朗读、口头作文、听力、阅读、写作,而不必一卷定高低。通过弱化考试分数,加强学生个性的发展。总之,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帮助教师接触后顾之忧,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2.加强初中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充实初中语文教学师资力量。合理配置初中教师资源提高进入初中语文教师队伍的门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初中语文教师队伍。一是加强初中语文教师队伍建设,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根据需求每年招录一定数量的师范院校中文专业本科毕业生,形成老中青合理搭配,保证初中语文教师新旧结合的阶梯结构;二是加强语文教研活动,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教研水平和业务水平,增强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展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的语文教学活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素养;三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业务知识培养和教学理念的更新。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面对新课改要求,教师须打破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变革观念,树立新的学生主体观、素质教育观、全面质量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 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 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国文经典的兴趣;丰富表象,激发创新想象,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4.努力营造现代文化氛围校园,积极搭建学生素质展示平台。学校应改善办学条件,设置图书室、阅览室,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努力增加现代电教设备,积极使用录音、电视、幻灯、多媒体等手段,以班级为单位,进而到年级、到学校进行丰富多样的语文学习交流竞赛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扩大知识储备,让学生的视线不仅仅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也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行为能力,与以往有质的变化。

5.构建城乡教师互动机制,实现城乡初中语文教师资源共享。目前,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贫穷地的初中学校,语文教师短缺、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老化、创新能力低。在农村教师得不到有效补充的情况下,通过城乡初中学校建立帮扶制度、轮岗等办法。实行城乡教师资源的平衡,不失为一项切实有效的措施。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道路漫长遥远,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我们要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依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摸索、攻坚破冰、毫不松懈、继续探索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世海.创新教育新探[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18-02

探究式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新生事物,是语文教改的产物。明确探究式教学的特点、作用及操作方法,有利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去具体实施。

1.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在教学理念上的主要特点

1.1 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的讲授是一切教学任务的出发点,学生一味的闷头记笔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无法体现。在此背景下培养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热情,学到的语文知识无论是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不均衡。而在新课改课堂上,教师"退居幕后",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智力水平为主。教师成为了"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进一步激发,学习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1.2 学生的"地位"上升成"将军"。在以往的语文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硬性的接受知识,紧随教师授课的节奏。如果我们把语文教学过程看作是一场"战役",教师和学生是"将军"和"士兵"的从属关系。教师作为"将军"根据自己的"作战经验"和对"兵书"的理解,排兵布阵。学生作为"士兵"在"将军"的指挥下一呼百应,根据"将军"既定的路线"作战"。"士兵"只是跟着"将军"转,消极应战,所以很难取得战役的胜利。在新时期的语文课堂中,教与学有了新的定位,学生从"士兵"转变为"将军",成为"战役"的"指挥者";教师由"将军"变成了"军师",为"将军"出谋划策。语文教学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摒弃知识结构和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把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能力提升作为目标。

2.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在新时期、新课标和新理念的背景下催生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合理高效的语文教学活动,需要学生积极的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因此探究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2.1 明确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所学知识的主题。由于课堂教学是在时间限制下进行的一项特殊性的双向活动,但探究活动并没有受到时间的约束,所以正确处理二者矛盾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对课文内容实行重组,按照难易程度划分,简单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从而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式教学。其次,对于教材中的内容,在上课前,教师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和进度安排,但是不能过分的强调所探究的问题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适当的留下一部分让学生在课后自行探究,反而有利于学生开拓创新。最后,探究的问题应是文章的重点,某一个方面,而不是以整篇文章为蓝本进行,要做到有的放矢。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坚持以知识本身为着眼点,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引导学生形成探究性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并且科学合理的实行探究式教学,以实现教学目标。

2.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情景在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部分还原课文中的场景,将学习置身于真实的、复杂的情景中,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不同的理解,由此学生能够适应不同的问题情景,使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迁移。此外,探究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效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问题情景的创设能够使知识产生的情景再现,学生"见证"知识"制作"的全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解决问题,以实现知识的构建。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行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能够利用自己认知结构中的内容,对当前知识进行探索和同化。

2.3 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激发探究切口。教师要寻找恰当的问题切入口,设置特定的适于探究的情境气氛。一方面可以省事,不必动脑筋;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学校和家长升学的要求。一举两得的事情,许多老师的态度当然是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是这样,如果不转变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不可能实现探究式教学的。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这里的引导,就是要寻找最佳问题入口,为学生设置特定的适于探究的情境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如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教《愚公移山》,就可以这样导入:我们常常用一个成语来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并且这个成语在格式上与"精卫填海"相似,这个成语就是――愚公移山。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凭什么说可以移走大山?愚公又是怎样移走大山的?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假如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诸如此类的带有趣味性的问题,既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能很快地把学生导入到探究的情境中来。

3.结束语

初中语文新课标是顺应时展潮流,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它摒弃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角色";新理念催生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篇5

自我国于2014年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以来,核心素养培养日益得到了大众的关注。各阶段教学纷纷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作为重要教学指引,初中语文教学亦不例外。为突出学科教学特点,发挥教学价值,初中语文教师需先明确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之内涵,选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目的,达成预期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素养是对个人道德水平、综合能力之反映。为培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国家于2016年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对学生需具备的主要素养进行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为践行国家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普通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做出了如下界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虽然该标准是针对高中语文制定的,但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言,教师同样可以借鉴。毕竟,各阶段语文教学的总体育人目标是统一的,只是在具体教学中各具侧重罢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落实好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获取语文知识,还能获得能力品质的同步提升,更为适应社会新形势、新环境,积极健康地成长。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注重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属性及培养目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之重要目标,学生其他语文素养的生成都是基于语言能力而获得的。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需要教师关注课文,通过字、词、句等语言文字的教学,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精彩语句,分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感受独特表达方式,如多感官互通、拟人手法的运用等,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2.加强情感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篇6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缺乏先进的课堂组织模式作为参照

先进的课堂组织模式一直是语文课堂所缺乏的,现有的初中的语文课堂组织模式一般是死板的、毫无新意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气氛中很难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1]假如有了这样一个有效的课堂组织模式,所有的教师都可以通过对比先进的课堂组织模式,对自己的教学模式有所思考、改进,最终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初中生源参差不齐

初中生生源情况复杂也是当前教学的现状之一。有些学生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善于机械记忆,不善语言思维,不愿或不善于开动脑筋,常常回避那些较难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而这些问题往往都不是由他们的智力因素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结构。如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老师的教学魅力、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是一个重大的难题。

二、优化初中语文课堂组织结构的措施和方法

(一)突破传统观念,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成为中学教学改革的首要条件,教师需要牢牢把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将教学中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使学生想学、善学。[2]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一言堂”的严肃的教学模式,进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们能够非常自然的融入到教学中去,与老师进行思维的互动。这样,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生也乐在其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们多多努力。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尊重每个学生,关爱每个学生。例如,教师对学习较差的后进生要特别关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还要发动学习优异的同学给予帮助,让他们形成“一对一”的学习伙伴;其次,要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动机,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就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自身一定要有意识的训练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一定不能摆着一副严肃僵硬的表情,要让自己显得轻松愉悦,从而感染学生们,让学生们能够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中去。

(二)确保备课的有效性

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备课是一项基本工作,而且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有效的备课有利于学生巧妙地教,促进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那么,怎样才能确保备课的有效性?首先,明确教学目标,要弄清每节课所要教授的知识,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其次,合理规划教学步骤,把知识点进行合理串联;最后,要思考如何进行创新型教学,将各种教学方法融于教学中,力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来演讲练

这是优化语文课堂组织结构的本质和精华。陶行之先生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则是实现学生主体的发展,而主体的发展主要源于学生的实践活动。[3]传统教学活动多以“知识的传授――接受”为主要任务。极力追求“教等于学”的教学效果。这种单纯的知识传授活动,是无法达到“学大于教”的教学境界,也不利于学生的主体发展。因此,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来演讲练,学生才能获得主动、自由的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目的是多元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胆识。而在课堂上能组织学生活动,无疑可以锻炼你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服务。

(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优化初中语文课堂组织结构的方法和手段。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一堂课四十五分钟的课程内容一般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很难自己主动去接受这些新知识。而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也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在人类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只有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而多媒体从视觉、听觉各方面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五)积极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4]这是新课标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合理有效的的激励性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教师也不能为了激励而激励,评价一定要建立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之上,再进行鼓励引导,这样才是最富有价值的评价。

(六)认真反思教学活动

反思能使教师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也能成为自身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和桥梁。教师一定要具有批判性的眼光,善于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积极反思,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更具有效性。反思无处不在,例如:每次上完课进行本节课堂教学的反思,不足的要及时批注,下次改正,需要再加强的,下节课强化;每次测试,教师要进行试卷分析,反思教学漏洞并及时修正教学策略。

三、结语

在新课标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课堂不再只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变教师主导的传统课堂组织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新式课堂组织的实践,更新陈旧的课堂组织的理念,才能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霍红梅.浅谈课堂组织教学[J].科技资讯. 2011(01)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47-01

1.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观念陈旧。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认为教学活动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占据着教学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的知识,致使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从而学习效率低下。

1.2 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改变,课堂缺乏实践和创新。现在大多数农村的中学语文教学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明显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将本应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省掉,而直接把教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转变成概念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这就势必忽视了知识发生的过程、学生思维的过程,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应用能力,忽视了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更多的只是“死记硬背”,其思维水平难以得到训练和提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1.3 传统的师生角色未能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性学习不够凑效。在开展综合学习的过程中,不只是学生方面存在问题,教师在身份转换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教师未能由一个知识的传授者真正转变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评价者,学生的探究活动游离性、随意性、盲目性突出。

1.4 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凭经验教学,认为教学知识基本一样,不做足够的教育教学论研究和业务技能“充电”,不求方法改进和创新,不愿意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往往事倍功半。

2.实现“减负增效”的策略探究

2.1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一策略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是学生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一切教学行为只有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进行,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否则,无论教师多么优秀、教学多么努力,也无法使教学效率最大化。比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就培养学生听说能力而言,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就是老师讲解学生听讲,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的训练方式机械单调,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学习效果也会受到限制。反之,如果语文教师能够为学生制定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听说训练要计划并付诸实施,效果自然会大大提升。首先,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包括听同学的发言,能够对老师或者同学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其次,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并尽量做到有理有据、条理清晰;第三,引导学生针对课本中的相关问题或者社会现象进行讨论等等。总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投入的越多,就越有动力。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样学生学得有趣,教师教得轻松,那么教学效果也就越佳。

2.2 组织学生有效自主合作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开展合作学习的策略:(1)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组。分组是开展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先将学生按照一定的原则分组,并选择指定好每一组的组织管理者(小组长),还要明确每个小组在活动中的具体任务。一般来说,教师可以按照"组内同质、组间异质“或者”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两个原则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并且每个小组的水平尽可能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中,而在位置安排上,尽可能缩短组与组之间的距离。(2)重视适时有效的指导。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指导很有必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善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篇8

新课程背景下大力深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构建开放、高效的初中语文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迫切需要。希望广大教师们高度重视,并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新课程语文课堂。

一、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

在教《范进中举》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课堂上以“范进中举前后的家境、丈人胡屠户的态度、众乡邻的态度、张乡绅的态度都发生哪些变化”为题,启发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以填表形式解答,然后与学生一起赏析课文中的几个精彩片段:“范进中秀才,丈人奚落范进”;“?范进借盘缠,丈人大骂范进”;“?范进的疯态”;“?范进给银两,胡屠户假意退让”等。再让学生思考“范进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里?”“为什么范进中举前后会有这么截然不同的变化?”两个问题,最后以“变化之中不变的是什么?”启发学生归纳课文。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激发兴趣,增强学生乐学的欲望

兴趣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内在的倾向性和内在性的选择,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强调“兴趣”的重要性,可见,兴趣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持久性,兴趣是学生乐学、愿学的动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因为对语文的兴趣而喜欢语文课堂。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师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方法其实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用语文的重要性唤醒学生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营造一个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情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注重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发端,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时间紧,任务重,没有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就不可能跟上课堂的快节奏,也就无法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所以,授课前,教师要先了解学生们的预习情况,尤其是要理解他们不懂的问题,然后再上课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一起重点解决这些问题。注意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着重解决问题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找准内容切入点。

语文教学涉及字音、字形、篇章结构等,内容庞杂,在时间有限的情形下,不可以也没必要面面俱到。因此,在讲解时,内容要讲到点子上,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如果教师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怎样提高课堂效率

1. 转变教师课堂角色。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况,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学生思维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变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鼓励不断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9

导入新课是一门教学艺术,是整个创意课堂的开端,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课堂导入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其模式多种多样,可谓异彩纷呈。笔者通过近年来语文教学的切身实践,收集了各种课堂导入模式,将其根据导入方式分成教材内导入和教材外导入两大类,并结合初中教材和初中生的特点对其作了相应的评析,希望对在一线教学的教师有所帮助。

一、教材内导入

教材内导入即直接借取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导入。导入的方法主要包括介绍背景导入、关键词导入、主题句导入、审题导入、提示问题导入、提炼观点导入、点出人物导入、叙述故事导入、事件导入等。它的优势在于导入内容本身就来自教材,不必为与教材相契合而劳心伤神,这种导入方式比较适合记叙文、议论文。在教材内导入的诸多方法中,关键词导入、提示问题导入、叙述故事导入和事件导入比较好利用,也比较符合中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方式开始由感性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点。比如在讲《鲁滨逊漂流记一课时》,我首先在黑板上板书“生活=生存,是√还是×?”然后问同学们“请同学们告诉我这两个词有没有区别?如果有,那它们区别在哪里?”同学们踊跃举手,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这时我说“好,同学们先保留意见,今天我们来学习《鲁滨逊漂流记》,学完之后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好不好?”……“同学们有写日记的习惯吗”“你们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写日记呢?”“好,那鲁滨逊为什么要写日记呢?”……最后,在黑板上板书“生活=生存√×”,整堂课环环相扣,同学们好像变成了漂流的鲁滨逊,直到下课还陶醉其中。

二、教材外导入

教材外导入即利用非教材知识或者教具进行导入,它主要包括名人轶事导入、设置悬念导入、歌曲音乐导入、名人名言导入、情感意境导入、对联诗歌导入、寓言典故导入、游戏活动导入等。教材外导入不受教材限制,内容及形式可灵活多样,应该说比教材内容导入更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学生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初中生的情感指向日益广泛。他们的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不断扩大以及需要的不断丰富,也使他们的兴趣广度大为增加,这就使得导入的方式更多些。如插图视频导入、情感意境导入、寓言典故导入等。比如在讲《三峡》的时候,放一段《三峡》录像请同学们讲讲感受,讲《中国石拱桥》时搜集中外的名桥做成幻灯片等,请知道的同学们给大家讲,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初中生的性格开始朝着稳定与成熟的方向发展,行为选择方面的无意识和习惯性逐渐减少,开始较多地体现出主观能动作用,个人的主动适应替代了原先对外界要求的被动迎合。因此,在课堂导入时设计一些由学生参加的互动环节,更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比如在讲《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请喜欢动物的学生学一种动物的叫声或者动作,让大家猜是什么动物。在讲人物描写方法的作文课时,请一个同学用两三句话描述班里的一个同学,让同学门猜猜他描述的同学是谁等(板书“猜猜他/她是谁”)。

心理学家将青年初期这一年龄段称为“心理断乳期”,意指从这时起,个体将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及对他们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学生进入初中后,学生们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他们或好奇、或焦虑、或苦闷、或善变、或兴致勃勃、或桀骜不驯、或稚气未脱、或自以为是……作为为人师表的老师,在这个时期,在教授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在结合教材文本实际的同时,运用切合中学生接受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导入设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有效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才能引领学子们更好的搞好语文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骏乐.花季心路――初中生心理健康读本[M].浙江: ,2001.

篇10

前言

所谓的探究式学习主要就是,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完成一个思考的过程,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则通过自我学习,寻找资料或者是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下面针对于探究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探讨。

1.探究式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教师需把握参与的“度”。由于学生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是需要学生独立或者是同学之间讨论完成的,但是,如果教师参与过多,那么无法实现探究学习的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无法得到充分的提高。而教师如果不参与,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法解决,将会导致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自信心[1]。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需要把握参与的“度”。二,探究学习的任务设置要合理。探究学习的任务难度如果设置的过高,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是无法完成的,进而也无法实现学习的效果,如果探究学习任务的难度设置的过低,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任务太简单,无法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上述2个方面的问题,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2.探究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创设探究情境

在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究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探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为学生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需要循序渐进,可以连续布置3到5个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完成,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教学环境下产生灵感,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学习重心偏离的问题,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2]。

2.2拓展探究内容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拓展探究的内容,所谓的拓展探究内容主要就是指,一般教师为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主要是教材上的知识,但是,由于很多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思维较为活跃,教材上的知识已经无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不应该单纯的根据教材上的知识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还应该为学生布置一些拓展性的探究内容,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的拓展思维,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3]。另外,在进行拓展探究内容的布置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进行任务的布置,进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例如,在进行古诗的学习中,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内学习任务可以是,理清诗歌中的中心思想,并且将难懂的字弄明白,最后能够熟练的背诵。而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很快的就完成了教师布置的课内任务,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拓展探究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于该诗歌作者的相关作品进行汇总,这样,能够使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诗,也能够对于没有学习到的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进一步扩展。

2.3设计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

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巧妙的设计问题,诱发学生更加深入的探究。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进行回答是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途径,而在探究学习中,教师通过设计问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4]。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问题中突出教学的重点,并且应该伴有一些难点知识,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难,应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挑战心理,使学生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回答问题,完成任务。而教师通过科学的设计问题,逐渐的诱发学生的探究,久而久之,学生探究的问题也会越来越深,进而实现了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更加的深入和具体。

3.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是在独立或者是与同学一起合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在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的,进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逐渐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好[5]。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学生过于的依赖教师,当遇到问题或者是学习上的困难的时候就会求助于教师,在学习上,单纯的跟随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学生很少自己去寻找资料,只知道单方面的依赖教师。而学生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针对于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需要自己独立的完成的,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要自己独立的寻找资料,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

4.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探究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的运用该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全面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任新宇.探究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7)

[2]任辉.语文教学中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浅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24)

篇11

语文新课程,就像一缕春风,给教育带来了春天,芳草青青,花红柳绿。语文教师也同样感到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新课程在为语文教师开创新天地的同时,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活跃教学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一个执教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几年的课改教学实践,先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一、面对课改必须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能够教育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种种新问题的挑战。

二、面对课改必须创新教案

既然教案是备课的结果,写教案是教师整理教学思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的方法,那么,不同的备课过程,理应产生不同的教案。所以,不同的课型、不同教师的教案理应有所不同,不能作统一要求。从详略的角度来说,理应从教学实际考虑,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以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为例,单元中教读课文是带动学生学习其他课文的,为了全面反映教学过程,还是写详案为好;自读课文,重点是启发学生自学,促进学生思考,这类课文就可以写简案。以不同的教师为例,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不同,教案的详略也应有所不同。老手(不是“老教师”)的教学思想大体上已有条理和系统,但事物在不断发展,情况在不断变化,具体到某些细节仍需做调整和整理,这样写写简案未尝不可;新手(不是“新教师”)经验不足,教学思想的条理化、系统化不明朗,需要加强整理,再者新手改进教法、总结经验也要以教案作依据,所以写详案好处很多。所以,新手和老手的教案可以有不同的个性。

语文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不同个性的学生,需要有不同个性的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就要进行不同个性的语文教学,就要写出不同个性的语文教案。学生的个性化,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也就决定了语文教案的个性化。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更趋于社会化、人文化、网络化。语文教学要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关注人生,关注思想情感;内容来源更从过去单一的课本向图书馆、网络化方向发展,教师备课不再是课本加参考,而要面向学生、面向社会、进入网络。所以新课标下教师的备课和授课更趋于复杂,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必然也必须写出不同风格的教案。语文教师要写教案,要写具有不同风格的教案。

三、面对课改必须找准教学切入点

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研究愿望。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

(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抓住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2)从文章线索入手,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p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授前必须让学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文体知识。

(3)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的小说教学总是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课堂教学也必然是按照“开端――发展――――结局”的模式展开,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学生听课时也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敷衍应付,自然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

篇12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学生难以表现高昂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进行知识的汲取,这样的对学习效率的提升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开始应用与教学中,通过激励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应用,教师通过课堂导入、鼓舞学生信心等一定的方式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汲取,这样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激励式教学应用的优越性

1.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教师通过在课堂中带入一些有趣的故事等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实例,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激励式教学就是在学生认为自己的基础较为薄弱,无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成绩,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也带动着学习兴趣的消磨,教师通过鼓励这些学生,点燃这些学生的信心,认为自己是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绩的,学生有了足够的信心,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提高,这样有利于对知识的吸收和实践运用,对自身的成绩以及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直接的联系。通过激励式教学在初中语文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带动自身语文成绩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在语文的学习中,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较为薄弱,所以很难对教材的一些文章的主旨有正确的了解或者发掘不出文章的主旨,这样学生就会失去继续思考的兴趣,就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了解而且对学生思考探索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激励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引导,使学生可以有正确的思考方向,从而使学生可以继续的进行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激励式教学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教师需要改进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教师都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美术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很难表现出充足的积极性。因此改进教师的教学观念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是优化教学的前提,教师需要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从而可以更加有效的进行教学的优化。教师可以采取在语文课堂中导入一些有关教学内容的幽默实例,这样有利于活跃讲课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与所讲的文章的背景故事的短片,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因此相关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重视激励式教学的应用。

2.全面做好课前的准备事项

在开展激励式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与时间进行激励式教学的准备工作,例如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时需要最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深入的调查,通过结合学生的普遍的兴趣爱好进行合适的课堂导入,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教师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教师的课堂导入需要结合讲课内容,所选取的资源需要符合初中学的理解能力,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接下来的讲课中,而且对学生知识的吸收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的讲课中,一些教师都忽略了师生之间互通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导致课堂变得沉闷,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不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对所讲课文的理解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氛围,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好的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从容决定是否需要放慢讲课的步伐,这样对学生的理解和吸收与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加强师生之间的,还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激励式教学的有效开展。通过交流,教师也很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等问题,在学习中,一些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所以教师还需要及时发现并给与鼓励,让学生有信心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不断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成绩和能力。

结语

学生很难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充足的学习兴趣,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成的提高。通过激励式教学在语文教学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采取新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提高,使学生可以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汲取。教师在开展激励式教学之前需要教师投入足够的精力与时间进行激励式教学的准备工作。在教学中教师当发现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取得相应的成绩而气馁,教师就需要及时给与鼓励,使学生有信心继续提高自己成绩。

【参考文献】

篇13

学生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学习是学习方法的根本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面临新的挑战,有压力更有动力,更应尽快熟悉新的教育理念,调整自己的思路,不断探索与实践,从思想上、行动上做出积极的准备。

一、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就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在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之后,学生能够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术,从而促成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态度。其次,加强自主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只有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才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不同理解,尊重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此外,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自主学习,充分尊重教师与学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人文教学思想。

二、抓住自主学习的课堂特征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学生要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参与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自己的学习进度,设计自己的学习评价指标。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处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试;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初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因此,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注意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时间。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遇到瓶颈的时候,应该积极地给予学生指导语与点拨。如在学习《桃花源》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第一、作者虚构“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桃花源”吸引作者的地方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是深入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学生若想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点。在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教师可给予引导,使得学生不偏离方向。如第一个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作者自身的不幸遭遇以及现实生活中礼崩乐坏与道德沦丧。然而再进行具体的分析。对于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从环境、生活以及人性的魅力去归纳。在分析完之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该篇文章的主旨与启发进行探讨,进而升华文章的主旨:当人生活在逆境中,也要保持内心宁静,坚守人生理想。

四、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初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现实中,有些教师即使更新转变教育观念,但是课堂教学模式还是沿用之前的旧的模式。这是因为教师并不是完全信任学生,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觉得学生有一些知识不懂,放手的话,学生就更不懂了。因此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给学生更多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语文教学正是要通过品读语言与体会情感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品读语言、体会情感,只能由学生亲自来体会,教师无法替代。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留给学生一半以上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品读与感受。在习作教学中,也必须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写作训练。

五、优化学习组合,开展合作的学习方式

根据自愿和兴趣的原则让学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结合起来,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自身技能的提高。具体的分组方法:可以是兴趣相投、性格相似的分成同组;同桌同座、同路的分在同组;思想、学习、生活能得到互相帮助的分成同组;或者根据成绩的好、中、差分组。学生每个人对知识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体会。合作学习的优点在于学生之间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表达方式来理解、消化学习内容;学生之间的相互勉励、相互帮助和督促以及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共事、共进,间接地帮助其实现教学效果的期望,的确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六、引进柔性的教学管理,运用激励的教学评价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它采用的是非强制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施加潜在影响,把教师的意志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其职能是教育、协调、激励、互补。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尊重和信任学生,解除传统课堂教学常规对学生过多的束缚,该紧的时候紧,该松的时候松,少些军训的架势,多些民主的互动,使其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在和谐平等、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

激励性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进步从积极的方面加以肯定,它关注的不是学生达到了什么标准的学习结果,而是侧重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步与发展的情况,对于那些从书刊、电视、互联网等信息源获取信息的自学方法应给予充分肯定,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与语文适当联系,培养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