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应急管理基本知识

应急管理基本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应急管理基本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应急管理基本知识

篇1

1.2 建设项目施工成本是建设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全部的费用总和,施工成本管理是企业的中心任务,亦是该项目建设的重点。成本管理的控制点主要有:施工成本计划、施工成本控制、减低施工成本的措施。

1.3 施工组织设计与成本管理的关系。对于一个项目的建设,项目成本的控制是该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项目的成功与否,不仅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达到业主的使用要求,还有成本控制是否合理,在最低投入的情况下利益最大化才是一个项目建设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从市场交易行为看,一个项目从招标开始就对成本有严格的要求。成本管理检验一个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性,可以说成本管理为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两者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2 施工组织设计对成本管理的影响

在竞标阶段,施工单位能否得到发包方的关注,主要取决于单位的资质和业务素质,以及能否提供一套合理的报价。投标报价与施工组织设计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现阶段,建筑市场的竞争相当激烈,施工单位所制定施工方案首先要考虑现场条件,通过分析确定技术经济组织措施,确保施工方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以达到节本降耗的目的,同时满足业主的要求。作为业主,切忌在缺少施工组织设计的情况下盲目要求开工建设。开工前根据造价控制计划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经济技术论证,尽量将一切变更控制在该阶段完成,防止索赔事件发生。在施工建设中,业主应该认真监控施工组织过程,确保施工活动有序开展,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在保质保量完成监工任务的同时节本降耗,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3 降低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对策及措施

3.1 组织措施

成本管理是企业涉及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综合性的活动,要最大限度减少成本支出,严格造价控制。首先要确立一个合理的工作流程。推行成本管理责任制,将成本责任逐级落实,明确责任归属,严格成本管理制度,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的动态格局。

3.2 技术措施

要达到节本降耗的目的,技术措施无疑是有效策略。进行施工准备时,必须从经济角度和技术角度综合分析施工方案的可行性,从多套方案中甄选一套既符合施工要求,又能节本降耗的最优方案。另外,施工中造价控制活动将面临多种因素的干扰,甄选施工方案时必须考虑所选方案对干扰因素的敏感性,并在施工阶段采取措施加以预控,尽量避免干扰因素带来不良影响。

3.3 经济措施

工程成本本就具有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在施工阶段成本消耗极易受各种因素干扰,因此要求成本计划必须准确。按照动态控制原则全过程监控成本活动,如遇成本超预算的情况,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资金调配应该有一套严谨的计划,在施工阶段实时跟踪资金运作情况,对成本消耗的节点进行严格控制。及时准确地记录、收集、整理、核算实际发生的成本,分析与预测后期成本,最大限度避免成本超预算的情况发生。

3.4 合同措施

在施工项目组织的模式中,有多重合同的结构模式,在使用时,必须对其进行分析、比较,选择适合工程规模、性质和特点的合同结构模式。在合同条文中应细致考虑一切影响成本、效益的因素、特别是潜在的风险因素,通过

对引起成本变动的风险因素的分析,采取必要的风险对策。

4 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篇2

1.1费用种类多,记忆复杂按照课本章节讲解,涉及的费用归为六大类:各项要素费用1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1辅助生产费用1制造费用1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以及期间费用。而要素费用又简单划分为材料费用(例如原材料费用1燃料费用1低值易耗品摊销费等)1外购动力费用1职工薪酬1固定资产折旧费用1利息费用1税金以及其他费用(例如运输费1办公费1保险费1差旅费1水电费等)。课本中接触的费用种类已经很多,而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扎实理解各种费用定义并将各种费用正确归类是一个学习难点,需要牢固掌握,灵活变通。

1.2费用分配方法多,单纯的课堂教学只能浅意义的理解,还是靠死记硬背为主不同的费用依据的分配原则不同,最终计入的科目也不同;不同的费用其归集和分配方法也不相同。例如:材料费用的分配就有定额消耗量比例1系数比例1产品产量比例1重量比例1体积比例等分配标准;常用分配方法有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法和材料定额费用比例法两种,熟练地掌握各种方法能为企业带来利润空间。但学生阶段学习的难点就是缺乏实践锻炼能力,单纯的课本很容易混淆各种方法,也没有想到合适的方式和想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1.3实践经验少,对各种方法不能熟练地理解掌握各种计算方法适用的成本对象不同,具体的计算细节与过程也不相同,而且正对完工产品与半成品成本的计算也是有差异的。如何熟练地掌握与应运这些方法,正确恰当地计算企业产品的成本是要掌握的重点,但如何能够灵活地掌握记忆并结合案例正确地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是学习的关键。除却实践这一环节,当前大学本科生的现状就是课上可能还认真听讲,但下课没有老师监督,大学老师又极少布置课后作业,很多学生就基本上不看课本,只等着考前老师划重点突击复习,对各种方法不能熟练地理解掌握。例如一个工厂搬迁到新厂房,厂房的折旧就是一笔巨大的成本,在老厂子里生产由于厂房折旧早已计提完了,计算出的产品成本很低,盈利就大,但新厂房的折旧会大幅度提高产品成本,工厂不能因为搬迁就无盈利,这中间就需要会计人员有规划地计算出合理的成本。

1.4各种会计课程的融会贯通是难题如今的成本会计不是单纯的核算问题,它还包括成本预测1决策1控制等,这就与企业战略管理等学科相联系;最基本的成本核算要从原始凭证出发,依据会计学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入账。成本的高低也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因此它与财务管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如何从宏观上把握知识框架,在细节上追求精益求精,是应该不断探索求解的问题。

2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成本会计教学体系设计

2.1建立学习型组织鉴于高校教学的自身特点,2团队学习3是高校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关键所在,旨在激发教师和学生知识共享和群体创新能力的活力,通过组织教学和科研项目团队的方式,树立整个组织的共同愿景。首先,应参照企业实践过程中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应用型教学特点,制定教学计划,编写课程教学大纲1实践指导书,选编课程教材。其次,在教学知识管理中,对有价值的显性与隐性教学信息进行识别与采集,进而组织与整序1压缩与提炼,最终形成组织层面的教学知识。学习型组织强调学习的可持续性,让学生懂得各门会计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与通用性,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知识,需要融会贯通。

2.2注重隐性知识的转化,加强互动,推进优质知识资源的储存1交流和共享在互动性方面,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体的知识型个体,通过定期举行集体的交流活动,互相交换知识,可以使整个班级成为一个规模型知识库。例如针对不同行业或不同地区的成本管理特点和要求,由学生自行组织成学习小组,分别研究各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主动适应区域1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最优成本核算及管理方法。

2.3由传授知识向注重培养能力转化学生学完成本会计课程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备实践能力,包括认知性实践能力和拓展性实践能力。认知性实践是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直接经验以辅助间接经验学习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知道该知识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这一环节可以通过课堂讲授和指定任务实践传递给学生。例如在成本费用核算或管理过程中,由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分别核算,按照事先制定的核算方法,模拟进行实务操作。拓展性实践则要求提高一个层次,教师只需要提出该项实践需要达到的目标及要求,具体实践的设计1内容和方案可以交给学生自己选择和判断,最后由大家一起对比出哪种方法更适合当时的经济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承担的是辅助者或顾问的角色,在分析和对比所有实践结果后,给出总体分析并指出存在问题,以达到引导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

2.4集成教学实验工具目前适合成本会计教学及管理的软件较多,包括教学型的和应用型的,基本可以涵盖企业的绝大部分工作流程,满足大部分成本费用核算及管理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实践经常是根据某一个静态环境下的情景,进行模拟操作,教学内容相对单一1简单,与实际工作中企业所面对的复杂多变市场环境不尽相同,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在实验中设置不同参数,模拟变化的市场环境,使系统处于动态的环境中,演绎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也就是将教学和应用集成到一个实践环境中。

2.5将混合式学习方法运用于成本会计教学当中混合式学习是课堂教学和课下自学结合在一起的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添加大量书本以外信息,特别是会增加一些实务操作的内容,讲授企业实践的实际情况,但是根据学生的反应,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为在没有培养课堂教学和课下自学这样的混合式学习习惯下,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接受超量的知识,并不符合学习规律。因此,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时,有意识地突出重点,给学生指出课下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并将授课讲义或补充材料上传网络平台,供学生课后浏览,帮助学生复习。将课上和课下时间综合利用起来,会使整个教学事半功倍。

篇3

中图分类号:R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327-01

引言

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政治性、管理性、服务性的工作,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一般行业要高的职业道德,首先在政治上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保守档案机密,而且要依靠职业道德规范的内聚力形成制约力量依法治档,依照《档案法》对档案管理的体制、制度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去做。

1.档案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1 坚定的政治素质:档案管理者必须有明确的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要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1.2 优良的思想品质:要干一行爱一行,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能忠于职守,严守秘密,无私无畏地维护党和国家的历史真实面貌。

1.3 扎实的工作作风。工作中要做到积极主动,热情周到,把能为利用者解决问题、排扰解难,看成是工作中的最大乐趣。

1.4 广博的科学知识。作为一个称职的档案人员,既要学习本专业知识,又要学习有关的科学文化知识,有较为广泛的知识涉猎和较高的文化水平。

1.5 过硬的技术本领。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档案人员必须很好地学习掌握档案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成为业务精通的行家里手。

1.6 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具备“四心”,即安心、热心、耐心、信心。“安心”就是安心档案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热心”就是满腔热忱,诚心诚意地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耐心”就是摆正位置,耐住寂寞。“信心”就是树立在档案这块天地里干一番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2.档案管理措施探讨

2.1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制。通过修改和完善档案日常工作规章制度,统一档案工作标准,加强档案管理。加强领导管理,设立专门领导小组。科学合理、简明实用地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制度主要约束服务对象和执行者。坚持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建立奖惩机制。确保档案管理工作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推进。聘请档案管理专家指导监督档案管理工作。实行档案年度评比制度,每年组织一次档案管理工作集中检查。

2.2 遵守章程,规范操作。档案管理员要熟悉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按照管理章程操作。对原有档案进行重新规范整理,实现标准化管理。档案工作的操作过程中要坚持集中收集、分类整理、归档完备、科学鉴定、安全保管、查找方便的基本原则。在收集整理档案资料的过程中及时追加新的资料,准确全面的完善档案。档案工作年初要有计划,年末要有总结。对档案进行编目和检索,可以为档案的查找提供方便,解决了很多供需矛盾。为更好地保护档案安全流通可以在档案管理中建立借阅档案登记簿,档案转入、转出登记簿等。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档案。加强档案的信息开发和统计工作,为领导决策和资料查找提供方便。

2.3 档案管理交接规范化。一是档案交接要纳入议事日程,是档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应按程序办理。二是档案管理员在离岗或离职时要充分做好档案移交准备工作。档案管理员对所保管的档案全面清理,催还借出的档案,整理好借据。分类归档零散材料,对交接工作进行日程总结。三是认真做好档案交接监督管理工作,对交接工作负责。四是加强档案交接中的思想教育工作,教育交接双方提高认识,明确责任。

2.4 档案管理程序规范化。一是加强领导干部的档案管理意识,配备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思想道德水平高,专业知识过硬,信息操作能力强的档案管理人员更能适应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要求。二是资金投入充分,配置硬件设备,保证档案库、档案室日常保管工作所需。引进计算机管理软件,建立档案的信息存储和检索系统。三是分门别类对档案集中统一管理,保护档案的完整和安全,方便日后查找和其它工作的利用。四是建立档案部门工作目标考核和档案管理业务工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这样在总体考核档案管理工作成效的同时又能检验档案管理员的业务水平。五是寻找外援,加强档案的业务指导工作。可以采用会议指导和现场操作指导的方式让档案专家指导工作,这样更容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更好地找到解决的办法,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更有成效。

2.5 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微机应用,网络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档案管理标志,档案作为丰富的信息资源要加快微机管理与利用,档案的微机管理具有以下优势。

(1)减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时效。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微机处理后,就可把按“卷”立卷归档,改为按“件”整理归档。由于实现随机管档,就可将过去的集中立卷,改变为平时随时整理文件归档。这样,集中的工作量,就变为分散的工作量,而且可随时补漏增缺,使文档不形成存积,提高了归档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档案管理工作及时归档的目的和检索利用的方便。

(2)微机管理有利于遗漏文件的补漏增缺。微机网络管理,文档按“件”整理微机归档,文件插入就十分方便了,只需按一下键盘,修改一下档案目录就完成了。

(3)微机管理保持了文件的历史原貌。微机网络管理按“件”随机存档后,整理工作就不存在@方面的问题了。只须把诸如报表、图纸等文件折叠成统一尺寸归档即可。

(4)利用档案资料方便,检索简便,准确率高。微机的应用,网络的开通,为摆脱以往的经验式的管理模式,完成档案管理由案卷级向文件级管理的转变,将手工立卷变为微机自动管理,就成为可能。只有这样,才会极大地提高档案管理与利用的质量、精度和效率,实现档案管理服务水平质的飞跃。

(5)微机管理更有利于文档的保密。微机管理将其改为单份文件提供利用,利用者就无法接触其他无关的文件,从而达到了文档保密的要求。

(6)微机管理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档案管理进行微机管理后,档案人员可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档案编研和二次信息开发利用上来,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利用的效率,使档案管理在提供利用服务时,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时效价值。

新形势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传统的管理理念向现代管理理念转变,并在管理实践中应用,使档案管理工作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需要,使档案管理工作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结语

总之,档案事业是需要时间磨砺的金子,期望见到光芒没有捷径可走。古人说得好:“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坚持不懈地做好那些看似容易、平凡、琐碎的收、管、用。因为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由无数具体的平凡的琐碎的工作积累发展起来的,档案事业乃至社会发展不需要急于求成、急攻近利的浮躁,而需要踏踏实实、苦干实干、自甘寂寞。要做到无私奉献还应当具备过硬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尤其提倡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参考文献

[1] 左成林.努力做好技术档案工作为铁路跨越式发展做贡献[J].铁道勘测与设计,2014,(02).

篇4

一、团场“统”与职工“分”的主要做法

(一)在种植业上。

团场的“统”表现在统一种植计划、统一灌溉管理和模式化栽培、统一农资采供、统一机耕作业、统一产品管理等几个方面。目前,大多数团场能够按照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制定小麦、棉花、加工番茄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计划,与承包职工签订产品订单,把种植计划落实到每一块承包地块上,实现作物的规模化种植和模式化栽培。

承包职工家庭的“分”表现为:一是每个承包职工独立完成农业生产任务并独立核算;二是承包职工可自主雇佣劳动力;三是承包职工对订单以外农产品可以自主种植、自主管理、自主销售;四是承包职工各项费用自理,经营自负盈亏。

(二)在林果业上。

(1)在园林(葡萄、大枣、蟠桃等)经营管理上。团场的“统”与种植业基本一致。各团场普遍采取和种植业相类似的承包经营管理办法,给每个职工划出一定的定额承包面积,统一生产模式和技术标准,实行生产费用全额自理,大宗产品由团场统一销售。园林承包职工的“分”也与种植业基本一致。(2)在公益林经营管理上,团场的“统”是按照条田林、防风林、退耕还林、个人造林等不同,采取略有不同的管理办法,但都必须服从团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大多数团场规定了无论是个人投资造林或单位营造的公益林,都必须服从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栽植树种、统一检查验收、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采伐更新的管理要求。

公益林承包职工家庭的“分”表现为:一是林地管理地点、面积、成活率、核算责任到人;二是个人造林的林木所有权归己;三是承包职工在不影响林木生长的前提下,在林地套种其他作物和进行旅游开发等经营活动收益归己。

(三)在畜牧业上。

各团场大部分牲畜已经作价归户,只有少量公有牲畜实行铁畜制或团场集中饲养。团场的“统”主要是根据师里统一制定的畜牧业发展规划、区域布局和本团实际,通过统一规划和建设养殖小区,加强饲养、繁育、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等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和服务。大多数团场规定了畜牧业发展要实行统一建设规划、统一草料供应、统一饲养管理标准、统一防检驱治、统一产品质量规格、统一品种改良的管理要求。

职工家庭的“分”表现为:畜群产权归己,自我经营,自负盈亏。

(四)在农机服务上。

目前,全兵团在农机服务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私车公管”、统分结合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各团场按照市场准入的原则,对农机服务市场进行统一的管理,全面推行农机质量管理“十个标准化”和“五统一、五规范”的要求,探索出一条与市场经济接轨的路子。“十个标准化”即管理体系标准化、机械作业标准化、装备管理标准化、技术推广标准化、维护维修标准化、经营核算标准化、信息工作标准化、机务区建设标准化、队伍建设标准化、安全监理标准化。“五统一、五规范”即统一作业标准,规范作业层次;统一收费标准,规范收费方式;统一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统一机务区建设,规范机具管理;统一技术培训,规范队伍建设。

职工家庭的“分”表现为:农机具产权归己,自我更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五)在灌溉服务上。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之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和水资源的供给具有自然垄断性,因而,各团场普遍对水资源的利用实行较为严格的统一管理。不少团场规定,凡在团场行政管辖区内的各类水源(河水、井水、泉水),不论何种性质都必须服从团场水管部门对水源、水量的统一调配和水价的统一管理。团场对从事灌溉管理的专业人员实行目标考核,考核成效与工资挂钩。按照定面积、定水量、定时间、定人员的要求进行灌溉管理,实行统一水源调配、统一灌溉时间、统一供水量、统一收费价格、统一器材采供的“五统一”服务,做到计划到户、配水到户、核算到户。

部分团场近几年按照产权明晰到户的要求,对团场投资建设的包括机井在内的滴灌设施首部等地面部分作价归户,鼓励私人按照团场统一规划自费打井,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效果。

(六)在农资采供服务上。

按照团场基本经营制度要求,各师均以师为单位全面推行了农用生产资料集中采购和销售“一票到户”制度。对生产中所需的种子、农药、化肥、滴灌带、地膜等农资,实行了以师为单位统一招标、集中采购,减少流通环节,销售“一票到户”,确保农资销售不高于同类同质同期产品当地市场价。

7 在产品收购服务上。各团场认真贯彻兵团关于棉花撤卡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大宗农产品订单管理办法,改进产品收购、兑现方式,努力做好农产品的统一收购服务。不少团场根据与承包职工签订的棉花生产订单,按照市场价格向职工收购籽棉,及时兑现职工棉花款。一些团场在鲜食葡萄的销售中,充分发挥团场统一经营的组织化优势,克服了职工一家一户闯市场的风险,销售价格普遍高于市场平均价,团场和职工都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团场作为“统”的一个经营层次,自身经营主体资格不健全。

目前,团场还不具备完全意义上的企业法人资格。以棉花经营为例,团场没有经营销售皮棉的权力,只是把承包职工的籽棉收购上来,进行初级加工,皮棉的经营销售权在师里(农十师、农十三师除外),团场的经营主体资格不健全。

(二)团场的管理和服务还不到位。

团场在农资供应、大宗农产品收购中问题突出,主要是农资集中供应是师农资供销公司独家经营,没有引人竞争机制,计划经济的色彩浓厚,承包职工没有购买生产资料的“选择权”;在大宗农产品订单收购上还不同程度的存在霸王合同,以及压级压价、乱扣水杂的现象,职工中也存在不及时交售农产品,甚至倒卖农产品的现象。

(三)承包职工的经营主体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

承包职工虽然实行了生产费自理、“四到户”(即承包到户、核算到户、风险到户、盈亏到户)承包经营,但仍然不具有市场主体资格。表现为:一是承包职工基本没有作物自主种植权;二是承包职工没有实现自负盈亏,团场实质上在对承包职工承担无限责任。表现为承包职工家庭亏损挂账严重,却依然通过团场垫资形式承包土地。三是承包职工基本没有产品销售的选择权;四是承包职工基本没有大宗农产品收购价格形成的“话语权”,团场给承包职工产品兑现价还不是市

场价。

(四)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

大量情况反映,团场在双层经营体制中长期处于强势,而承包职工家庭长期处于弱势,致使承包职工经营主体的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表现在:一是土地承包政策落实不到位,主要是部分团场土地固定年限较短,少数团场还存在随意调整承包职工承包期内土地的位置和面积;二是土地承包费收缴不规范。有的团场国有农用土地使用费没有纳入土地承包费中收取,额外加重了职工负相。

三、进一步完善以职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本原则及对策思路

(一)在处理团场统分结合关系中应把握的主要原则。

1 要坚持以承包职工家庭经营为基础。“土地承包经营”是团场基本经营制度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因为它既适应农业生产的普遍性要求,又遵循了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还有利于发挥兵团大农业和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优势,符合农业发展的普遍性规律要求,推行职工家庭承包经营既有理论基础又符合兵团实际,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团场改革的体现。

2 要坚持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原则。团场对已形成规模种植,并通过统一经营能提高综合效益和职工收入的大宗作物应实行统一经营;对分散种植、规模较小的作物应侧重于分散经营,既给职工一个适当调节的余地,又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要兼顾团场和承包职工两个经营主体的利益。一是要维护承包职工经营主体的基本利益,保证职工收入不断增长,必须改变目前承包职工在双层经营体制中的弱势地位,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费、减轻职工负担、落实职工经营自;二是要提高团场经营水平和能力,不断增强团场的经济实力。在目前没有做到以工补农的情况下,团场的利益主要体现在大宗农产品的加工经营上,如果没有团场的利润,团场整体就无法正常运转。因此只有协调好团场和承包职工两个主体利益关系,团场的产品管理才能走向规范,两个经营主体的关系才能真正理顺。三是在两个主体间要建立诚信关系。团场要按质及时收购和兑现产品款,职工要按订单要求及时交售农产品。

(二)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几点思考。

1 正确理解团场“统”和承包职工“分”的科学内涵。团场的“统”实际包涵三层含义:一是“统一管理”。在种植业、林果业、农机服务中的“统一灌溉管理和模式化栽培、统一农资采供、统一机耕作业”、“统一机械作业、统一灌溉定额、统一重大技术措施”、农机管理的“十个标准化”和“五统一、五规范”等属于在农业技术层面上统一管理的内容。“统一管理”的目的是要保证土地产出率的最优化,承包职工必须接受。“统一管理”的供给是强制性和无须付费的,但统一管理要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责任。如统一模式化栽培技术、新品种推广造成了作物减产,团场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二是“统一服务”。在畜牧业、灌溉、农资集中采供服务中的“统一草料供应、统一防检驱治、统一产品质量规格、统一品种改良”、“统一水源调配、统一灌溉时间、统一供水量、统一收费价格、统一器材采供”和农用生产资料集中采购和销售等农业生产环节的统一服务的内容。统一服务目的是为了保证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承包职工可以选择服务,也可以不选择服务(自然垄断性的灌溉除外)。承包职工购买统一服务是要付费的,统一服务也要为承包职工承担服务的责任。三是“统一经营”。在种植业上的“统一种植计划、统一产品管理”,包括棉花等作物在内的大宗农产品订单收购属于统一经营。团场的统一经营是为了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是为了团场综合经济收益的最优化。团场的统一管理、统一服务不涉及与职工争利的问题,只有统一经营涉及团场主体与承包职工家庭的利益分割问题。

承包职工家庭“分”包涵两层含义:一是“分散管理”。承包职工按照团场统一管理的要求,具体管理承包土地上种植的作物。分散管理实现了劳动者和生产劳动对象的紧密结合,有利于产品质量和土地产出率的不断优化。二是“分散经营”。承包职工依法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团场统一经营的大宗农产品,承包职工按照订单要求,组织生产管理活动。对其他农产品,承包职工具有完全的自主经营权,可以与各类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经纪人等签订产品订单,按订单要求组织生产;也可以自主种植,自行销售。

2 正确理解统分关系,处理好两个经营主体经营定位。一是要明确团场与承包职工及各类小农场的关系。团场实行土地长期固定、职工承包经营以后,团场与承包职IT及各类小农场是两个市场主体的关系,在管理、服务和经营上是以合同约定的统分关系。二是职工承包经营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没有职工承包经营,土地承包经营和产权明晰到户就难以落到实处,双层经营体制就无法确立。团场统一经营是双层经营体制的重要功能,没有团场的统一管理、服务和经营,农资集中采供和产品订单收购就难以实现,职工经营的效果也就难以实现最优化。这与以往计划经济的一统到底、行政垄断经营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必须同时发挥好承包职工和团场两个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要适应农业生产的普遍性要求,又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还要有利于发挥兵团大农业和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

3 进一步明确团场统一经营的主体地位,使团场“企”的方面真正成为“四自、两体”。要按照市场经济、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在有条件的师赋予团场“企”的方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资格。

4 进一步明确团场管理服务重点是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承包职工信贷服务体系。通过建立健全银行与承包职工直接信贷的机制,如“五户联保”贷款等,为承包职工家庭解决生产贷款,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二是建立健全生产资料一体化供应服务体系。按市场原则,引入竞争机制。在师农资集中采供,“一票到户”服务的基础上,设立准入门槛,允许多家农资经销机构到团场建立销售点。给承包职工以选择权,为承包职工提供质优价廉的农资产品。

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水电、科技、信息、气象等服务体系。农业生产的种子、农药、化肥等,团场、连队要为职工提供畅通的服务渠道,水、电、农机服务等团场连队要为职工排忧解难,搞好服务。农业科技要围绕农业生产和职工生活提供有效服务。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信息化,要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团场信息网络建设;团气象部门要为职工及时提供气象、农业灾害防治等各项服务。

四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牲畜防疫检疫、植物保护等服务体系。首先,要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同时加强牲畜防疫、植物保护体系的建设。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及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记制度,开展农

业投入品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第三,要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实施重点区域动植物疫病应急防治工程,鼓励团场建立畜禽养殖小区,加快实行法定检验和商业检验分开的制度,积极争取国家对法定检验给予补贴,对商业检验控制收费标准并加强监管。

五是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按照自愿,民办、民营、民有、民受益,惠顾会员,积极稳妥四项原则,建立起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组织为主要类型的多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以对成员提供服务为宗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以销售、加工环节的合作为重点,以维护成员利益、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职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较为理想的组织形式。

六是扶持和培育一批农业经纪人队伍。要加紧培养一批熟悉农业服务工作的经纪人,借鉴国内外经验,探索经纪人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尽快使团场农业经纪人队伍发展壮大起来。

5 进一步落实承包职工经营自。按照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落实职工生产经营自。当前的土地承包合约行为更多地体现了团场对于承包职工的强制性。要使承包职工拥有完全的自,首先要给予职工完整的土地承包权;其次是团场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来交换职工手中的部分权能,如“种什么、种多少、怎样种、为谁种”等权能,也可以通过平等的订单、服务合约实现从职工家庭手中向团场转移职权,以达到“统一种植计划、统一生产技术、统一产品收购”。

篇5

随着当代知识与理论的飞速更新与发展,及世界经济走向“知识经济”模式的巨变,教育在国家建设和国民心目中的地位变得日益突出,把校园内的嫩苗培育成国家的栋梁,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希望。随着近年来的新老交替,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担负起了培育下一代的重任,而此时也正是国家教育方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阶段,势必导致对青年教师素质的更高要求。下面,本人就高中物理教学中青年教师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思想品德素质

首先,青年教师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审时度势,具有敏锐的政治思想及经济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教育思想,具有甘为人梯、甘做蜡烛、甘当铺路石的奉献精神,并且应时时处处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其次,青年教师要具有豁达的思想境界与正确的哲学观念。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的大踏步前进,青年教师不仅要面对普通的社会生活矛盾,如与同事、领导、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面对新老知识思想在更新与交替当中所产生的冲突与碰撞。这就要求他们做到豁达大度,沉着耐心冷静,与人为善,合作共处。

二、文化素质

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青年教师具备丰富的各种各样的知识,总的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扎实的基础知识。物理学是一门较难的学科,不仅要求青年教师掌握本科目内的各种基础知识,还要求具备各学科的相关基础和知识,对每类知识都应做到掌握准确、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运用灵活。

2.宽厚的教育理论知识。青年物理教师除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育统计学、课堂教学设计理论有深刻的造诣外,还要对现代素质教育理论及教育科学内的所有新鲜理论及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理解及创造,从而在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最大程度上优化教学效益。

3.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并注重与实际相关联。

包括传统的专业理论及现代专业理论知识,要注意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且能够不断更新和净化自己的知识储备,时刻与最新的专业动态相链接,使自己始终与专业知识的发展保持同步。

4.广博的相关科学知识。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但要具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还应该具备广博的文学、历史、哲学、地理、音乐、美学等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将它们适当应用于专业教学当中,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增长其学习兴趣,在素质教育中大显身手、游刃有余。

三、教学技能素质

教学技能的内涵,笔者认为,根据教学过程来分,可分为教材教法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育评价、实验研究和实验教学能力、其他教学实践能力。

1.教材教法分析能力。教材教法分析能力是教师应先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是以后教学工作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做到仔细研究课本,弄清每一节在书中所占地位,掌握全书的重点、难点及关键所在,为下一步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2.教学设计。鉴于物理课本身的特点,教学设计之前,首先要阅读教学大纲,领会其中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能预测出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的障碍,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愉快地越过障碍。还要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和关键,选择适合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教学手段。要从整个教材出发,根据学生情况,安排教学进度,利用教案、板书、板画将教学设计思想体现出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教学设计。

3.课堂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包括组织教学、新课引入、概念深化多样化,注重启发性思维设计,可采用多种教法综合运用,如“启发式”教学、“实验式”教学。要充分利用实验及教具操作表演,板书要达到“清、活、简、精”,语言表达也要达到“富于情感,言简意赅”,同时还要有幽默感,以适应现在学生的要求。

篇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20-02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强调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传统的高校教学教育管理模式,重点强调的是纪律性、组织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一定的限制,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发展多元化、独立的个性,并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以人为本在道德方面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尊重学生的个体身心发育的特点;第二,尊重学生的需求,将学生的利益作为学校一些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地发挥才智,满足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要求。在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意义

1.体现了教育的目标。在高校教育中,人是教育的对象,具有可塑性,而学校教育的使命,是为了将学生的精神提升,并对人的价值进行弘扬,塑造人的灵魂,使得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完善。中国的学校教育有着千百年的文化历史,通过长时间的学校教育发展和实践得出,教育教学必须重视受教育者,服务受教育者,并将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等能力提升,培养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人为核心,在高校管理中,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核心为学生,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2.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中国学校教育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严重地限制着学生的发展。如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中,管理者通过自己的权利、命令对学生进行管理,并强调管理命令的权威,学生和管理者是被管与管的关系,管理者需要严格地按照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强化管理。虽然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学生的管理中,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将相关的工作规范,但是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会让学生对管理制度产生依赖性,影响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发展。采用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可以结合情感、道德、心理、制度等多种因素,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服务,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3.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采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对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管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时效性的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将高校的办学质量提升。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实现高校的发展,并推动高校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实现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的结合,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提升,进而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较大的渠道。

三、以人为本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价值及应用措施

1.以人为本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价值。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可以将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质量提升,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力等。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所以高校教育管理也是一种价值管理。高校教育价值是学习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的准则,也是学习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管理制度、标准、原则等,是高校管理质量提升的依据和基础,强化高校教育管理,有效的以人为本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可以促进高校教育价值的实现。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的价值,体现在管理工作中的各个方面,例如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等等。高校的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以学生为对象,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的价值在实施的过程中实现,并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以及管理保障。

2.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的应用措施。(1)转变管理理念。在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很多的弊端和不足,为了将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和改善,高校需要转变教育管理模式。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将学生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源和管理工作的最终受益者,在管理工作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尊重学生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高校教育管理中,采用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更新管理理念,认识到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并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突出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主体价值。转变管理理念,采用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价值等方面的教育。(2)创新管理方式。我们知道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模式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采用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可以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并将学校的管理质量提高。在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中,学生的管理方式影响着整体管理质量的提升,所以高校管理者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入手,以管理者为中心,进行学生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创新。充分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改变,以学生为创新对象,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高校教育环境,面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纪律规范,必须坚持,坚持平等、民主地对待学校的每一位学生,注重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关心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业等等。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除了实现高校管理质量的提升之外,还是为了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能力。所以在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应用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促进学生进行自我管理。高校的学生管理方法创新,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3)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在高校的发展建设中,提高学生管理质量和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整体的管理质量,需要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并转变管理理念,除此之外,加强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有效的实施。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在不断地完善,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地完善,为了有效地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还需要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加强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使其走出管理工作的误区,加强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以及责任意识。高校的管理队伍建设,需要保证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质量,将高校整体的教育管理对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加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服务意识,鼓励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的想法、心理,并帮助学生解疑答惑。同时可以充分地利用现代化技术,将高校的教育管理硬件设备、软件系统进行强化,促进高校学生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的提升。还可以建立完善的高校教育管理考核制度,将学生的管理与管理者的业务考核结合在一起,激发高校教育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进而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健.以人为本视阈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3):70-72.

[2]李晓光.新时期高校教育以人为本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20.

篇7

关键词:价值链;价值链会计;成本管理

价值链会计是对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即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实施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的价值链能够合规、高效、有序运转,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和价值分配的一种管理活动。

一、 价值链会计与成本管理结合的优势

当代价值链成本管理改变了企业成本管理的空间范畴和时间观念,并在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创新,它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作业分解成既分离又相关的活动,并对影响这些活动的动因进行解剖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从顾客价值出发,消除不增值作业,增强差异化的作业,使企业明确自身及竞争对手的优势及劣势。价值链会计下的成本管理从企业内部扩展到整个价值链,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竞争对手价值链。

与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相比,基于价值链会计的成本管理能适应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能更好地对供应商、分销商和最终客户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施有效控制。能够使企业较好地管理由物料到产品加工再到成品销售过程中与整个价值链相关的成本,更好地优化核心企业业务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种把传统静态的成本管理发展成为对动态流程的管理思想,有利于实现整个价值链产业增值的目的,提高成本的利用效益,也将为管理者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成本信息。

二、 价值链会计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价值链会计通过以价值管理为中心,进入价值链条上的各作业环节,提供它们的价值增值情况,为成本管理提供支持。

1、 企业内部价值链

企业内部价值链是指企业内部的产品设计、生产、市场策划、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全部过程的价值作业活动的集合。每个价值链在产生价值的同时也在消耗资源,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分析可以找到最基本的价值链,消除那些不增值环节,明确企业内部价值链分布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进行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分析可以分三步进行:①找到企业价值产生的主要作业活动。找出企业的主要作业环节,剔除低效、无效的作业环节,组织、协调各种有效作业,使其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形成符合企业需求的作业链,以便高效完成每项作业,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②对每项主要的作业活动进行成本动因分析。企业应该对每个主要的作业活动进行分析,记录其成本和收入,并对成本动因加以分析,及时地获得成本控制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为管理者提供信息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管理者的成本意识。③进行竞争优势分析。竞争优势分析是为了寻找各种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以达成竞争优势,具体的做法就是通过识别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企业外部面临的机遇和威胁,采取相应的战略决策和措施来巩固企业的地位,使企业在与对手的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

2、 行业价值链

行业价值链也叫纵向价值链,是指从最初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到达目标消费群的整个过程,包括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顾客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企业旨在通过将有价值的生产作业活动和企业的供应商和购买商联系起来,明确企业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的地位,通过前向和后向整合,以达到扩大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价值链理论认为,顾客是价值链的一部分,对上游供应商、下游顾客价值链进行分析的最终目的还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以获取成本优势。

进行行业价值链成本分析,首先,确定行业价值链环节,找到行业价值点;其次,分析各种活动之间的联系,尽可能地解决或化解合作企业之间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使得企业价值链合理对接,从而形成一条稳定的供销渠道,包括企业各价值活动对供应商、客户价值活动的影响及供应商、客户价值活动对企业各价值活动的影响。

三、竞争对手价值链

竞争对手价值链也叫横向价值链,主要解决企业的竞争优势问题,即企业与相同地位的竞争对手相比,如何提高竞争能力。竞争对手价值链成本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明确企业较竞争对手而言所具有的相对成本劣势或优势。通过对竞争对手情况的深入调查、具体分析、模拟测算等,掌握竞争对手产品的成本水平和成本构成及成本各个项目支出情况,将这些情况与本企业产品进行对比,找出差距,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进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首先,识别和找到竞争者的价值链,并对该价值链具体价值活动进行分析,总的来说就是要知道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和“怎么做”;其次,企业通过了解竞争对手在生产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上的成本情况及完成任务情况,将结果同本企业的价值链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了解本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所处于的地位,挖掘出可降低价值活动成本的有价值的信息和方法,从而采取一定的战略行动,消除成本劣势,创造成本优势。

四、价值链会计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应用的保障措施

目前,价值链会计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还不是很普遍,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关注和筹划的阶段。一些先行企业在对其进行应用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保障其运行成效,为今后价值链会计在成本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提供条件和保证。

1、建立完善的价值链会计理论体系

自从阎达五教授在2003年第一次提出价值链会计理论后,我国学术界对其展开的讨论和研究多集中于一些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一直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价值链理论框架。通过对价值链会计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找到适合其生存、发展之路,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以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2、转变成本管理的传统观念

传统的成本管理只注重企业内部成本的减少而没有深入到价值链活动、作业及成本动因层次的管理,使管理者很难发现成本发生的真正原因,难以实施有效控制。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成本管理方法不再是盲目的降低成本,而是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详细分析,对企业发展进行长期的谋划,创建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所以只有转变了成本管理的传统观念,才能使价值链会计理论在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得以顺利应用。

3、 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若将价值链会计理论在成本管理中进行广泛应用就意味着对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在工作态度上还是在业务水平上。如果员工素质未达到一定程度,企业成本价值链上的很多有用信息可能会被忽略,这就会阻碍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所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员工培训、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实践需要是当务之急,也是价值链会计在成本管理中广泛运用的人才保障。胜利方兰德石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作者单位:胜利方兰德石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陈素云。作业成本管理在价值链会计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理财),2008(2):96-97。

篇8

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受到外部市场的影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都在寻求增加自身经济效益,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将管理会计工具应用到企业成本控制中,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人工成本、环保成本的有效措施。现阶段,企业都重视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但是在实际的企业成本控制中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仍旧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影响着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质量,还影响企业成本控制的效果。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管理会计工具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促进企业成本控制水平的提升,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管理会计工具与成本控制

(一)管理会计工具

管理会计工具是管理会计的基础,相关管理会计工作需要借由管理会计工作展开。而且,管理会计工具的优化与完善,就标志着管理会计的进一步成熟。现阶段,主流的管理会计工具主要有:价值链管理、资金管理、BSC(平衡计分卡)、EVA(经济增加值)、全面预算管理、管理会计报告、预算管理等。其中全面预算管理、经济增加值、预算管理是现阶段企业生产管理中的重要管理会计工具。

(二)管理会计工具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

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有效地将财务会计与企业管理进行整合,并提出合理的管理会计工具,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企业通过对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是为了实现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通过管理会计工具的相关应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质量及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有效地对成本进行预测、控制和考核,不但能够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还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管理会计工具与成本控制之间是密不可分的,通过管理会计工具还能有效地促进企业成本控制效果的提升。

(三)企业成本控制中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原则

企业在实际的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确保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有效性。现阶段,企业成本控制中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原则有:目标管理原则、全面性原则。其中目标管理性原则是企业制定的科学合理的经营目标与成本控制目标。而全面性原则,是确保成本控制的每个环节有效性,提高企业的参与度。

二、企业成本控制中管理会计工具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工具没能在整体上进行控制

许多企业在实际的管理会计应用的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管理会计工具的重要性,也就使得成本控制与管理会计工具结合不够彻底,并没有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制约了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质量,影响企业的成本控制效果。此外,一些企业在实际的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全面性原则,企业各个部门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也就导致企业的管理会计工具没能在整体上进行控制。

(二)管理会计工具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不能被量化

现阶段,许多企业都意识到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重要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会计工具应用中,一些管理会计工具不能得到有效的应用。例如,某企业拟定将经济增加值应用到企业的成本控制中,但是企业对经济增加值的认识不够,经济增加值没有明确显示到财务会计的相关数据中,也没有制定有效的制度和措施,导致企业的管理会计工具没能得到有效的利用,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效率不高。

(三)企业组织构架的影响

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组织构建,而且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制度和成本控制的方向与措施也存在差异。良好的企业组织构架,是确保企业成本控制质量和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一些企业在实际的财务管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不能实现对财务管理框架的转变和强化,也就使得企业不能良好地对管理会计工具进行应用,成本控制不够理想,而且企业相关业务人员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制约企业业务发展。

(四)运营资金管理水平有限

科学有效的资金管理策略是促进企业资金安全和成本控制的重要保障。但是一些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有限,一些企业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没有有效地对客户的信用进行有效的分析,没有指定合理的销售约束,造成应收账款过多,导致企业资金流通不够顺畅,影响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另外,一些企业没有良好地对采购进行统筹安排,影响企业的资金安全。

三、企业成本控制中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对策

(一)体现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全面性,转变对管理会计工具的重视

首先,企业需要转变对管理会计工具的认识,加大对管理会计工具的重视程度,并进行合理的宣传与教育活动,促使企业对管理会计工具的认可。从而体现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全面性,促使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到成本控制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其次,还需要将管理会计工具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充分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实现采购、生产经营、回款的全过程成本控制。最后,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对市场状况和企业经营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制定全面的成本控制目标。在实现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基础上,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二)提高企业考核机制,提高管理会计工具应用效率

全面预算管理是管理会计中的重要工具,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不但能够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还能有效地对相关工作进行考核。健全企业的考核机制,从而提高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效率。并加强对管理会计工具的学习,促使企业能够真正地了解管理会计工具,实现管理会计工具的真正使用,提高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量化,有效地将管理会计工具反映到企业的财务数据中,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与规范,建立企业统一的管理会计工具的使用标准,提高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有效性。

(三)优化企业组织构架

企业在实际的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地对财务管理的框架进行转变和强化,优化企业组织构架,提高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效果。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的信息应用,将信息技术与管理会计工具相结合,如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平衡计分卡系统等,能够有效地对财务会计核算办法的相关流程进行规划。此外,通过信息技术与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确保信息交流的有效性,促进企业成本控制质量的提升。

(四)增强企业运营资金管理水平

在实际的企业资金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对现金流管理进行控制,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的有效性。还需要结合管理会计工具中的预算与资金管理,提高现金预算质量,控制贷款规模。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控制,建立良好的客户信用系统,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并降低经营风险,实现成本控制。

四、结束语

企业成本控制中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是提高企业成本控制质量的重要因素。针对管理会计工具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提高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有效性,实现企业成本控制水平的提升。

(作者单位为中船华南船舶机械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9

“天下不可一日无政教,人类不可一日无教师”。高校核心竞争力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水平,广大教师是一切教学科研的直接承担者,高等教育的功能要通过他们的劳动来实现。离开广大教师的辛勤劳动,高校的生存发展便无从谈起。因此,高校人本管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要了解教师的内在需求,即想什么,要什么,并如何适当予以满足。满足教师的需求,是调动教师潜能、激发教师积极性,促进和谐高校构建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方法。

一、正确认知人的积极性与人的需要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积极性是“人在心理能动状态下的一种行为的动力表现”,如果人的这一动力能够得到激励或激发,就会产生自觉的、主动的心理激活,使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成分处于兴奋活跃状态,智力、体力、能力能发挥出最大的活力,从而直接促进行为效率的提高,成为人的行为的推动力。那么人的积极性是怎样形成的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有其形成的规律,从其产生的心理机制来看,它由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四个阶段构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需要是人的积极的基础和源泉。由于需要的驱使,人产生动机,从而引发人的行为。同时,目标作为行动结果的超前反映,它能促使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对人的行为起着导向、激励等作用。需要、动机、目标是构成人的积极的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人们追求的需要层次越高,目标越明确、动机越强烈,其行为的内在动力也就越大,因而其工作积极性也就越高涨、越持久。由此可见,需要是个体积极活动的最基本的源泉,是激发人的积极性的原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

人的需要是广泛的、丰富的、发展的、多种多样的,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按其重要程度和发展顺序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需要呈阶梯状,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的需要既是多种多样的,又是非常复杂的,在不同的时期人的需要也不同,因此其动力作用不是均等的,其中强烈的、迫切的起主导作用的需要,称之为主导性需要或优势需要。那么,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能否关注和重视满足教职工的优势需要,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激励,就成为了极大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关键。

二、从高校教师需求分析“育人”积极性

“需要是积极性焕发的源泉”,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必须有对教师需要的热切关注和积极激励,这是实现高质量办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石。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专业活动,由于其工作的性质、任务、社会地位、文化教育程度等特点的影响,形成了需要方面的一些特点,有与人的共性所不同的特殊需要。

(一)物质需要。教师的物质需要大致可以分为生活物质需要与工作物质需要。前者如工资待遇、住房条件、饮食条件等,后者如教具、办公条件、教材等。物质生活与安全需要是教师需要的基础,教师的工资、待遇、生活条件、工作条件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育人”的积极性,特别在付出劳动与他们所获取的报酬相差甚远时,对教师“育人”积极性的影响尤为重要。

(二)自尊和信任的需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业是神圣高尚的。因此,教师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一方面表现在教师本身感知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特别是学生和上级主管承认其的能力和水平,如,政治上的信任、工作上的重视,上级的领导作风、公正的评价、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与教师的工作心理意向契合,就有助于积极性的形成、保持和发展;反之,就会影响和削弱教师的积极性。

(三)成就需要。教师的成就需要通常不表现为追求惊天动地的业绩,而在于获得日常工作中的愿望实现感、任务完成感、专业成果感、教育成功感等。渴望荣誉、追求成就是教师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动力。

(四)自我完善发展的需要。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不努力学习新技术,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就无法胜任教师的工作。教师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追求高层次的自我理想的实现,充分发挥自我潜能。

三、从高校人本和谐管理分析教师“育人”积极性

“最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我们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对高等学校来说,广大教师的利益应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高校和谐人本管理必须始终把教师放在主体地位,把教师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高校把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放在了首位,教师的“育人”积极性才能得到提升。

(一)为教职工树立恰当的目标。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期望理论。他认为目标的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人们对目标的期望值和效价。用公式表示:M=V×E(M代表激发力量;E代表期望值,即被激励者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估价;V代表效价,即达到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目标是人的需要转化为行动动机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对目标的期望值越高,目标的效价越高,那么该目标会产生较大的激发力量,工作积极性也就越高。所以在学校管理中,通过设置目标激励教职工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让师生参与目标的制定。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目标更加合理、有效,另一方面容易被广大教师接受,产生“认同感”。而且能使全体教职工把学校目标的实施与自己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更加有效地激发积极性。其次,目标的制定不能过高,否则会让人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和希望,使目标丧失动力作用。当然也不能过低,如果目标实施不费吹灰之力,这样的目标往往是没有激励意义的,所以,恰当的目标,必然是通过教师“跳起来摘果子”,通过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实现的。

(二)优化教师管理,同时勿忘给教师“松绑”,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教学的时间、空间和权利,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检查评比频繁烦琐,量化管理过细过滥,把教学工作中一些不宜量化的东西硬要量化打分。这种管理不仅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自由,而且压抑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学校领导为了做好管理工作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必须了解、分析教师的特点,并做到: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为教师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充分信任教师,真正做到依靠教师办学;关心教师,对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切忌公开批评指责。

(三)努力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曾指出:“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明宜正道,我们必须弄饭吃。我们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离开了经济工作而谈教育、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教师作为社会的人,也被打上社会经济发展中一般人们生活的烙印。教师也是活生生的人,是靠劳动所得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个体。教师在学校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奉献于社会,也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满足自身的各种生活需要。学校应充分认识和正视这一点,对教师不能只讲工作,不讲报酬;只讲奉献,不讲待遇,要想方设法,努力增加教师的经济收入,切实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为教师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事实表明,教师经济收入提高了,教师积极性就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就能相应得到提高。满足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基本需要的衣、食、住、行,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无可非议的客观动力。

(四)努力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精神要求。教师的文化层次较高,对精神上的需求较多。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但教师的这种特点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教师非常注重自己的声誉、自己在学校中所处的位置和自己在学校中的形象,他们对领导对自身的评价,每学年的考评结果、评优评选特别敏感。因此,学校在提高教师物质待遇的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精神方面的要求。

(五)关注教师身心和谐,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偶然发生的一些令人愉快或者烦恼的事情。这些因素对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也会产生暂时的影响。如意外的收获和事故、幸运或不幸的事件,都会影响教师的工作心理状态。为此,学校还需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以便随时与教师沟通,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态,既关乎个人的身心和谐,又关乎高校的和谐稳定。如果每个人内心都充满着矛盾和不满、冲突和对抗,处理不好工作与休息、事业与生活、单位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导致与家庭、亲朋的不和谐、与同事、与服务对象的不和谐,要构建和谐高校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每个人内心都很充实、积极、乐观、友善,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集体、融入社会、融入自然,那么构建和谐高校就有了很重要的基础。

《三国志》云:“能用众力者,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者,则无畏于圣人矣。”只要学校对教师真正做到尊重、理解、信赖、关心,那么教师在工作中就一定能充分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学校也就一定能够办好。总之,学校工作的关键是管理,管理的关键是管人,管人的关键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而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重在人本和谐管理,满足教师的优势需要,从根本上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海经.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学校管理[J].教育研究,2003,(4).

[2]石中英.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J].教育研究,2002,(6).

篇10

0引言

对建筑工程进行成本管理是项目工程管理中最为重要、必备的环节之一,其贯穿于整个项目管理的始终。所谓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指的是在遵守合同的前提下对整个建筑工程从工程计划到工程结束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费用给予相应的调节、控制以及监管并对建筑工程的实施与相关预算之间的偏差进行及时的纠正调整,以使其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只有对建筑工程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不断推动建筑企业向前发展使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一、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概述

1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的内容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意义是为了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不超过建筑工程预算,因而进行的施工成本计划、施工成本预算以及施工预算控制等管理。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属于是为了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经济高效的完成施工的管理手段之一。

2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进行成本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其能够帮助建筑工程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降低工程造价。目前,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意识还不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一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建筑工程实施成本管理,但是实施的成本管理也只是拘泥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衽。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企业想要在此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就需要进行建筑成本施工管理。建筑工程企业只有提高建筑成本施工管理才能够更加高效、高质、高量的对建筑工程进行成本控制。

二、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1动态成本控制的原则

动态成本控制就是在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及时的对成本状况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工程成本控制在工期、预算等范围内,以达到对建筑工程成本实施有效控制的目的。要实现对建筑工程成本的动态成本控制就要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信息化的管理,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从而及时有效的应对各种突发问题进而加强对成本的控制。

2实现最大经济效益的原则

企业之所以要进行成本控制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经济效益的原则就是用最少的消耗获得最多的效益胆并不是一味的降低成本以提高效益,而是要在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益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该原则的实现要从建筑工程的工期、施工人员的有效安排以及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等方面进行。

3全过程成本控制的原则

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的始终要实现对建筑工程成本的强有力控制,就必须要对建筑工程的每一个部分都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成本预算及成本核算,以确保工程的各项支出都在成本控制的计划之内。此外,进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还要求相关负责人具备较高的全局意识,既要考虑到目前的发展状况汉要考虑到企业长远的发展,才能完成对工程全过程成本的科学控制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建筑工程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

1未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工期及质量成本控制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国大部分的建筑企业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对施工工期和质量成本控制给予足够的重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企业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结合及分配,因此使得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效果不佳。首先,有的建筑企业为了加快施工的进度、保证工程的数量而在人、物、财力都极为有限的情况下盲目的缩短工期使得工程的额外成本大大增加,最终影响了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其次肩的企业过度重视工程成本的控制,因此质量不达标、偷工减料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有的工程需要返工从而增加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

2未对合同进行有效的管理

在建筑工程的管理过程中因为建筑企业的法律意识比较单薄,所以工程合同的管理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企业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只是走形式肩的合同条款甚至是用招标文件复印出来的,并未根据实际情况撰写相应的合同条款,因而许多条款缺乏合理性、科学性。一旦出现问题建筑企业在索赔的时候就会遇到各种法律问题使得工程延期或者停工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为的加大了工程成本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3成本控制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是不完善的。对于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来说只有具备科学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才能为成本控制的进行提供理论依据。但是有的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却存在权责不明确的情况降低了工程施工的效率;有的员工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也给成本控制管理体系的完善增加了难度。因此要做好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就必须要建立起健全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

四、有效控制建筑工程成本因素的措施

1高度重视建筑工程工期与质量成本的控制

建筑工程成本控制过程中工程工期及质量成本的控制是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内容。对于工程工期的成本控制而言,需要对工程管理过程中工程延期的成本、额外增加施工人员的成本以及制定成本管理措施所需的成本等因素都进行充分的考虑,才能更好的进行工程工期的成本控制。而对于建筑工程质量成本控制而言,则是需要对建筑材料的成本控制、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制定工程预算时的成本控制以及事后成本控制等方面都给予有效的考虑与控制才能全面、科学的对建筑工程的成本进行控制从而提高成本控制的水平捉进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2加强对合同的管理

建筑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只有加强对合同的管理,才能降低成本碱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从而实现对工程成本的控制。在进行合同管理的时候要对合同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例如在签订合同的时候要对各项因素都给予充分的考虑要对合同中的每一条款都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没有任何问题的时候再签订合同。此外要对合同文件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便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有合同为依据进行相关的索赔,以降低额外成本,进而使建筑工程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目标。

3建立健全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能力

健全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是进行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前提保障因此建筑企业想要加强对工程成本的控制首先就要建立起健全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第一艰据建筑企业自身发展及管理的需要建立相应的科学管理层次,并制定出有效的考核指标。第二,充分发挥事前工程成本控制的作用在制定成本控制目标的时候要将成本控制的责任具体落实到各部门、各员工。第三实行信息化管理,以确保工程成本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传达到管理者的手中,从而使管理者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成本分配的调整从而加强对工程成本的控制。

四、结语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是整个工程总成本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全面的成本控制,不仅能够提高建筑工程质量,还能够增加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11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震,波及陕西、甘肃、重庆、云南等省区,受灾面积达10万余平方公里。 这次地震的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十分艰 巨,将对我 国宏观经济发展产 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增加 了救灾物资生产和供应、资金投入的压力,也对灾区的经济结构和全国的相关机制体制提 出了严峻的挑战。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对于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我 国金融系统对突发灾难性事件的应急管理没有足够 的经验和相应的制度,借鉴发达国家的巨灾管理中的金融制度不失为一条捷径 。目前 ,介绍国外特大 自然灾害管理中的金融制度的文献并不多。美国和 日本是两个容易遭受巨灾特别是地震、风暴和洪灾袭击的发达国家,并且其完善和复杂的巨灾管理制度有明显的相似性。因此,参考相关文献 ,笔者拟通过介绍和分析美国和 日本的巨灾管理的金融对策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给正在进行的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借鉴。

一、美国和日本应急管理中的金融制度安排和措施

(一 )美国特 大灾害应急管理的金融措施

美国联邦政府的自然灾害管理政策由一系列联邦机构、按一定的具体计划来实施 。协助有关机构制定自然灾害管理 计划 和 开展减 灾活动 的联 邦政 策有 很多,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即灾前减灾计划类与灾后救灾计划类。与金融相关的在第一类计划中,包括 由农舍管理局负责的 “流域保护与防洪贷款计划”、 由联邦保险管理局负责的 “全国洪水保险计划 ”、以及由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负责的 “州防灾拨款”、 “地震与台风应急计划”、 “紧急管理服务计划”等。

与金融相关的第二类计划则主要包括 由农舍管理局负责的紧急贷款计划、由住房保护与抵押信贷部负责的灾民抵押保险、及 由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的农作物保险计划等。美国的金融机构对特大 自然 灾害的响应也非常迅速 ,下面以 “9·11”恐怖袭击事件和卡特里娜(Ratrina)和丽 塔 (Rita)飓风举例说明。

1.“9·ll”恐怖袭击事件中暴露出来的金融问题与对策。与特大自然灾害样,“9·11”恐怖袭击 事件后资金流动遭遇了瓶颈现象,同时由于资料毁损和丢失,很多金融机构失去了自身的以及客户的财务状况说明书,致使很多业务被迫中断。在这种状况下,联邦储备系统和其他支付系统加班加点地正常营业,以满足那些需要资金的金融机构。同时,来自市场各方参与者的帮助也使那些受灾的金融机构能够更好的从灾难中走出来,它们中的一些甚至是竞争对手,为受灾金融机构提供办公地点:有的是普通客户,他们为受灾金融机构重新收集那些由于 “9·11”事件而停止交易的资料。在 “9·11”事件中,美国金融系统虽然遭受重挫,但依然发挥着至关 重要 的作用 ,我 们可 以从 中学 到一些经验教训,尤其强调在清算和结算方面的合作以实现银行经营的连贯性。

第一 ,业务连续经营计划没有充分考虑_人范围灾害及其主要损失和不能把关键职员送往 目的地的困难。很多机构的应急计划只集中考虑了一幢建筑或一个系统的问题 ;有些金融机构把备份设备放在附近的建筑;很少有机构计划了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突发事件。因此,当 “9·11”事件发生时人们无法应对 。

第二,基于市场和地理的集中强化了操作中断的影响。由于金融机构显著集中在受恐怖袭击的纽约市,而且近年来一些机构为提高效率更是把它的员工和关键市场功能 (如清算 、结算功能) 集中在一至二幢建筑,当灾难发生时,银行的清算 和结算系统、通讯系统、交通 系统往往面 临全面崩溃的危险。因此,人们后 来启用了分散运作模式(Split operation mode1),即把“运行经营场所”安排在更大范围内,超出一个城市的范围,甚至超 出一个国家。 但该模式的缺点在于成本过高以及能否及时地把优秀员工送往那些运行经营场所。

第三,金融机构之间有极强相互依赖性。由于银行系统间联系不强,当一个银行崩溃时使得其相关客户不能与其它银行进行很好的业务往来,因为,他们彼此间在此之前根本没有什么联系。 针对这些最易受损的问题 ,人们设计了相应的业务连续经营模式:一是改变传 统的仅 在较小地域范 围内分别设置 “运行 (active)”经营场所和 “备份” (backup)经营场所,扩大 “运行/备份”两者的地理距离;二是设计分散运作模式,即在较远距离设计两个或以上的运行经营场所 (运行/运行),可以周期性地使运行经营场所变为主要经营场所 。值得一提 的是,在 “9·11”事件后,人工和手写交易模式越来越被人们所不重视,而电子记账方式却 日益繁盛。当然,这样做也有弊端,那就是如何抵御黑客袭击和处理硬件与软件的缺陷。

2.卡特里娜 (Katrina)和丽塔(Rita)飓风时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措施 。第一,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免除评估三年。为帮助那些受到飓风危害的个人和组织 ,根据 1992年的 《存款机构灾难救助》法案,联邦储蓄银行、通货监理办公室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机构发表联合申明,只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就可以对该金融机构免除三年的评估,这意味着这些金融机构在资本金、利率处理等 日常操作层面有较为宽广的处理权限。四个具体条件是:(1)交易涉及到位于指定受灾区域的不动产;(2)涉及到的财产必须是直接受主要灾害影响或者将要执行的交易有利于灾后恢复;(3)该交易存有 自灾难发生后三年内的资金担保;(4)不动产 的价值对于交易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通过各种同业公会的努力来帮助受灾金融机构。同业公会鼓励金融机构援助那些受灾的金融机构并采取一切可能的、合理谨慎的措施来满足受灾地区给顾客和社区的核心的金融需求。 在满足安全性和合理的银行行为的原则下,这些援助行为包括:(1)为顾客和非顾客免除ATM交易费用:(2)增21ATM日常现金取款限额;(3)放松跨州现金支票和非顾客支票的使用 限制;(4)免除由于薪水支票中断而造成透支的费用 ;(5)免除定期存款提早支取的罚金;(6)免除保险支票的有效性限制;(7)允许贷款客户推迟还款;(8)放松信用卡限制以及为新借贷款延长信贷期;(9)免除由于邮件、账单中断以及顾客不能及时取到钱所造成信用卡的滞纳金;O0)延迟向信贷局报告不良记录。

第三 ,采取灵活 的方法确认客户身份,以提供及时的金融服务。各种金融管理机构在与金融犯罪执法网(FiaCES)协商后,要求受灾储蓄机构要采取合理的方法来确认由于卡特里娜飓风而被迫暂时转移的个人的身份。按照银行秘密法案 中顾客鉴定项 目的要求 ,储蓄机构必须至少获得个人 的姓名、住址、出生日期、纳税人证明号码以及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号码时才能在银行取得账户。该项 目要求为储蓄机构 提供灵活的方法来帮助储蓄机构确认顾客的身份 ,如采用证件形式、非证件形式或者是两者结合等方法。而且,该项目要求还允许银行在开办了账户之后的合理时间内完成对其顾客的身份鉴定工作。各管理机构还说明它们将严密监视和提供必要的帮助来满足受灾机构的各种需要。

第四,减少交叉营销限制。((Gramm—Leach—B1iley)) (GLB法)原来是禁止金融持股公司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投资进行跨区域开展业务,现在允许金融持股公司的存款分支机构在委员会的同意下,通过与其持有的非金融公司合作以传单和互联网形式从事有限的跨区域营销,以扩大灾区的金融服务。

(二 )日本地震应急管理中的金融制度

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家,1995年在神户县市中心发生了里氏7.2级大地震,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相当巨大。他们在应急管理金融制度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

第一,资源互补原则。在未能及时获得灾后重建的资金情况下,采用其他资源 (如人力资源或能源)进行替代。

第二,重视人的作用。虽然在神户地震中企业的有形资源损失严重,但它所造成的总体经济损失却不大。究其原因,人们发现:在企业 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人力资源。即便一家企业的有形资源被摧毁了,只要有足够优秀的员工,在废墟中按照原来的方式重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第三 ,高水平重建。重建并不是对灾前状态的复制,而是从灾难中吸取教训,改进 以前并未能考虑到的地方,以此来更好地预防将来可能发生的 自然灾害。金融机构懂得完善那些在地震中暴露出来的易遭受损失的设施,天然气系统也装上了自动关闭阀门。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货币政策并未因为震灾放松,这种做法的正确性也被后来的经济发展成就所证实。但是,日本政府在灾后重建中未能处理好一些问题:未能很好地运用国外援助物资,使本应急需的物资被浪费 (包括对志愿者的组织);作为世界上人均收入较多的国家之一,但其在灾前防御能力的准备却由于过分限制在金融市场和土地利用上对风险投资显得不那么充分;同时,过分地垄断和限制竞争,对灾后重建也起到了一定阻碍作用。

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中的金融制度和政策建议

(一 )加大对灾区的金融援助

金融支持是灾后生产和生活恢复的核心内容 。首先,灾后很多人的房子和其他耐用消费品都损毁了,但是金融资产 (如存款、股票和基金)还在 ,金融机构可以积极为保全个人金融资产做工作。其次,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保险公司)可以发挥其信息优势,帮助政府准确评估灾害带来的损失,如认定房屋毁坏的损失,协助政府调查和了解灾区在恢复和重建方面的需求。第三,金融机构可 以发挥其资金管理方面的优势,如对政府补贴以银行卡形式发放,确保资金直接到达灾民手中,既方便灾区居民取款,又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避免官僚主义和腐败 。随着生产、生活的恢复,无论是灾区居民自己的资金还是财政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的管理,金融机构都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二 )提供各类优惠贷款

银行可以为灾后重建提供各种优惠贷款。从国外经验来看,在灾后重建、 个人住房安置当中,个人都可以争取到一些优惠贷款 (以短期、低息贷款为主 )。可以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放,由财政进行贴息。优惠贷款也可以扩大到所有和救灾相关的领域 ,如向与赈灾有关的企业提供倾斜贷款,对弱势群体,如低收入的农民、个体户发放优惠贷款。根据国际经验,建立好的微观金融环境、扶植微观市场主体,鼓励灾后的创业和 自助是非常重要 的。中央 银行 可增 加受灾严重的四川、甘肃等省份的再贷款额度,集中用于解决各省辖内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支付头寸和流动性需求,支持其增加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信贷投入。

(三 )协调贷款和补偿之间的关系

受灾主体~般会 同时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从政府得到补偿或捐款;二是从金融机构得到优惠贷款。两者若不能很好地协调,就会产生错误信号,把贷款当作是援助 ,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就会 下降 。如果捐款和贷款能够很好 地协调,救灾和重建的效率将会提高。恰当的做法是以较少的补偿资金启动救灾或重建,并保障得到补助的受灾主体很容 易得到优惠贷款,从而更大程度地发挥 各种渠道资金的效果,同时又能改善激 励机制。很多具体的政策如果没有协调 好,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如印度 洋海啸之后,印尼政府采取 “以工代赈 ”援助方式,但是随后发现灾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以工代赈的项目后,农业生产出现了劳动力不足。

(四)建立贷款处理机制

大地震发生后 ,不少地区屋毁、人亡,灾民住房贷款的处置也是银行业的一道难题 。对于个贷业务,借鉴美 国在卡特里娜飓风时的特殊金融政策:采取提供宽限期、延长贷款期限、对违约客户减免罚息、对违约客户不登记违约记录等措施来减少灾区用户的负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充分考虑到受灾地区群众和企业的实际困难,对灾区不能按时偿还各类贷款的单位和个人,不催收催缴 ,不罚息,不作不 良记录,不影响其继续获得灾区其他救灾信贷支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及时将上述措施 以信函或公告等方式通知借款人。此外,灾区很多家庭 的房屋都已倒塌,已无抵押品,抵押贷款的方式不太适合灾区,但可采用金融租赁形式 ,将生产设备出租给借款人。

本着减轻受灾地区人民群众的债务负担的原则,银监会可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 《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 (2008年修订版)》的规定,对于借款人因本次地震造成巨大损失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或者以保险赔偿、担保追偿后仍不能偿还的债务,应认定为呆账并及时予以核销;对于银行卡透支款项,持卡人和担保人已经在本次灾害中死亡或失踪的,且没有其他财产可偿还的债务,应认定为呆账并及时予以核销 。

(五 )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指导和援助

篇12

一、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如何有效应用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的本质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 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 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这就要求建 筑施工企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 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 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第二,盈 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在雪 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 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收益以外的财 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 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建筑施工企业将其纳人盈余管理的范畴反 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那么。建筑施工企业实施盈 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包 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二.建筑施工企业实施盈余管理的目的剖析

1.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建筑施工企业盈余管理的终极目 的是十分明确的,即获取综合利益。一般认为,通过盈余管理 获取私人利益的主体是掌握企业管理权的高级雇员,包括总经 理、部门经理和其他高级主管。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制企业是 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基础的,公可的大股东可能并不参 与日常经营管理,真正掌握管理权的往往是公司的高级雇员。 由于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他们都有各自的小算 盘。因此,委托——关系一经建立,“道德风险”、“信任 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为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委托 方(股东)通常采用业绩——报酬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者尽最 大努力工作。

管理激励机制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它使管理者的管 理活动迅速向股东的目标靠拢;另一方面,它又使管理者更积极 地谋求任期内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包括报酬最大化、更多晋升 机会等。为此,管理者就有动因采用盈余管理来达到自己的目 的。如果净利润低于奖金方案的下限,管理者就有可能进一步 降低净利润。这样,下一年度得到奖金的概率就会增加。相反, 如果净利润高于奖金方案的上限,管理者在计算报告利润时就 会尽量去除超过上限的部分,因为这部分利润得不到奖金。只 有当净利润在奖金方案的上限和下限之间时,管理这才会有增 加报告利润的动机。管理者报酬与会计利润挂钩的制度原本是 用来消除股东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信任危机”,但实施的结 果却是事与愿违,非但没有消除危机,反而加深了危机。最终的 结果是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获取了巨大的私人利益,而股东、 底层雇员却成了名副其实的受害者。

2.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管理当局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 大化的最终目的,在实施盈余管理过程中又会有一些具体目 的。与其终极目的不同的是,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一般是以促 进企业发展为中介,以达到公司规模扩张之后管理者报酬的增 加、在职消费层次的提高以及政治前途的发展等终极目的的实 现。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一般表现为四个方面:

篇13

一、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全面预算管理自上个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在企业管理中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在建筑业、煤炭行业、钢铁冶金、机械加工、家电制造等各个行业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的各大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方法都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运用。这是一项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方位渗透、全量化考核的管理活动。全面预算管理在明确经营目标、协调经济关系、控制经济活动、评价经营业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型企业中应该设置全面预算管理的专门组织机构,制定详细的预算费用标准,结合企业自身的行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特点,选择预算的编制方法。企业应加强预算管理的监控、考评和奖惩力度,只能在预算发生重大偏差时才可以调整预算,此外企业还应该努力消除市场可变因素对全面预算管理造成的负面影响。目前,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存在较大的差别。更多的企业还仅停留在表浅的层面,如何更好的结合我国的国情,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生产管理现状,把成本的控制和预算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是当前管理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内涵与控制要点

预算是组织的预算,从不同的角度看组织就会有不同的预算本质和功能。桑德教授指出,企业是一种营利性组织,所以可以把企业看成是理性主体之间的契约组合。作为契约组合的企业,会有各种各样的主体与之发生联系,他们具体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经理、职工、政府和审计人员等。各种主体在进行理性的选择之后,加入了一组契约即进入一个企业,并接受一揽子权利与义务,所以企业的一般模型应该是涉及所有交易主体的契约。但是界定一家企业的确切边界既不可行,也没有必要。因此,为了解释企业行为特定方面,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相关主体的亚组合上,并应该着重关注投资者、经理和审计人员三个主体阶层。我们应用契约理论解释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理解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性。

1、全面预算管理,提升公司的治理能力。企业只是其他经济主体按照相互的协议或隐含的规则去表演而实现他们各自目标的一个舞台。公司契约包括公司法、公司章程、公司预算三个层次。公司法属于法规性契约,它描述了公司的利益主体对公司应尽的义务权利和应得的利益。公司章程概括性地描述了公司组织经营的基本方针、政策目标,是公司经营运作的基本规范。由于不确定性和人的理性约束性的存在,使得契约总是不完全,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这种概括契约需要实施和推进机制,将其进行原则性、抽象性的描述,并结合企业和市场的具体环境,进行具体化、制度化、可度量化。企业预算正是这样一种机制,它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依据,在既定公司治理的结构内,致力于提高治理效率的公司管理。而会计是一个便于顺利履行各利益集团之间会计责任关系的系统,这个会计系统是相关集团之间博弈的一个均衡结果,因此会计有助于实施和推行企业所包含的契约,此时的会计作用表现在:会计与控制被有效地用来计量和记录主体所贡献的资源,并将其与各自约定义务相比;确定并支付每个主体的约定利益;向参与者报告有关契约履行程度的信息;向潜在的参与者提供信息,以便维护组织所赖以取得资源的各类要素市场的流动性;向参与者提供类似共同知识的特定信息,帮助降低契约商定的成本。

2、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预算管理通常包括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和考核评价等环节,预算往往涉及大量的数据和表格,但从本质上说,全面预算绝不是数据的罗列,而是涉及企业内部各个管理层次的权利和责任的安排,通过这种权利和责任的安排,以及相应的利益分配,来实现内部的监督和激励机制。预算是构成企业组织结构的重要部分,是企业能够超越市场存在发展的主要机制。

3、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的机制。资源依赖理论强调组织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重要性,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与企业日常经营的链接,首先企业制定预算目标就是以企业的战略为出发点。全面预算从本质上说是对企业未来的管理,它通过规划未来的发展来指导未来的实践,因而具有战略性,科学的预算方案蕴含着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思想,是企业最高权力机关对未来一定期间的经营思想、经营目标、经营决策的财务数据说明和经济责任的约束依据,是公司的整体作战方案。其次能够体现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不同时期战略重点的差异。如根据总成本领先战略制定以成本控制为中心的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的初创、成长、成熟、衰退等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分别采用资本预算、销售预算、成本预算、现金流量预算等不同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三、运用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在企业中建立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

全面预算管理是控制经营风险的工具,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考评与激励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方法。在企业发展的初期我们就考虑了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在ERP系统平台上构建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子系统和相应的组织机构以及管理制度,对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以及是否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面预算管理理论的应用实践中,有效地控制各项成本费用,全面预算体系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的要求,实现公司规划发展目标的有效的管理控制工具。具体应用时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建立公司的经营预算管理制度,成立公司预算管理部,从制度上和机构上确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在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中的地位。通过每年的全面预算编制有效地把企业的长期目标与年度经营目标结合起来,预算必须涵盖所有的企业部门和项目,每种产品都要有标准成本,必须从管理制度上进行严密的定义和严格的规定。经营预算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生产成本预算(含制造费用预算)、生产单位成本预算、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等;投资预算包括固定资产购置、扩建、改造及修理等;财务预算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等。

公司经营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公司经营管理部在收到企业集团下达的公司年度经营目标后,由公司总经理组织公司各个系统的主管经理将公司年度目标具体分解,形成把分解到具体月份的生产和销售数量预测数据作为预算编制工作的基础。经营部负责组织公司各个部门编制企业的年度预算,全员参加,把目标分解到各个月份,分解落实到各个基层单位,直到每个岗位的员工。

全面预算管理机构的设立与权限的分配是预算管理考核工作成功的关键要点之一。经营管理部直属公司总经理管理,预算部经理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工作,负责费用支出的审核与各部门经营工作成果的考核。

公司的年度预算指标编制完成后与公司的年度整体发展规划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预算的完整性、真实性、严谨性和合理性是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有效运行的基础。公司经营预算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了预算工作的基础和内容,即预算编制的基础,预算编制的流程,成本和费用的管理考核以及考核的指标体系等。公司经理人员将集团下发的经营目标分解成考核指标确定了全年各月的生产和销售的具体数量目标后,由各个系统的管理者根据公司的统一要求编制本部门的年度预算,公司经营部负责审核,使各个部门的目标能够保证公司年度目标的完成。对于仅考虑部门利益忽略公司整体利益的部门管理者,公司总经理应坚决予以撤换,以保证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和整体性,也保证预算的有效性考核依据的合理性。公司预算管理制度规定,各个部门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同时应编造保证预算指标有效完成的实施措施、保障计划,编制各项措施的实施进度表,制定有效的保证措施。公司经营部将根据计划进度,定期检查各个部门的完成程度和措施计划的有效性,及时发现不能完成年度目标的倾向,由公司总经理及时组织相关部门提早采取措施防范未然。

2、在企业成立的初期要考虑实施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支持全面预算的管理及考核工作。预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是该项工作成败的关键。ERP系统的建立是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利用先进的数据库计算技术,公司每年都能够在年初编制完成全年的预算,同时完成编制适合当年市场销售政策的产品销售价格表的修订工作,根据新的销售策略,销售计划测算产品的销售利润和市场的份额,计算出各种假设状况下的各种利润状态,为公司的管理层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全面预算管理编制系统,重在期初预算的编制及定期预算数据的动态调整;第二部分是全面预算管理控制系统,重在预算指标体系的考核、预算数据的监控、经理查询等内容,目的是配合总经理和各个系统的管理者,对预算管理中的具体工作进行信息管理和控制。用计算机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不单单体现在预算的编制中,更重要的是对预算进行控制和管理,它包括责任中心考核体系的建立与管理、预算指标体系的控制与调整、预算对比与分析、经理查询等几个部分。在ERP中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突出ERP对信息处理量大、处理速度快和数据集中处理的特点,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工作重点由简单的记录、统计转向预测、监控、分析等管理方面,真正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程的集成统一。

3、建立内容完整的预算指标体系,公司内部有效地划分为几个利润中心和成本费用控制中心,各个销售公司作为利润中心负责市场占有率及货款的回收,保证完成销售数量及时回款和创造利润。通过对目标利润预算的编制、实施、控制、评价、考核,使企业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形成最佳经济效益。各个加工工厂和职能管理部门作为成本中心负责费用的控制部门,各个部门的考核指标都与本部门的员工工资奖金紧密挂钩。指标的完成情况按月考核,每个季度和半年都进行总结。半年公司将会对各个部门的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大检查,由各个部门的主管领导向公司总经理汇报。公司各个岗位的工作标准、工资和奖金标准,各个岗位的办公费用、管理费用的开支标准,每年年末都要进行及时的修定,保证标准的有效性与可执行性。

我们建立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基本要求是:内容上的完善统一,时间及效率上的及时准确,形成科学合理确实可行的预算规划、编制、控制、分析、考核体系,为各生产经营环节设定科学、合理、先进的业绩标准及考核标准,将责任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通过全面系统的考核标准的提高和完善,优化公司目标管理,提高全公司的生产经营效益,强化企业竞争力。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还需要一些更加详细的各个岗位的费用支出标准,如各个岗位的工资标准、奖金标准、办公费用支出标准、劳动保护支出标准等配合。需要强调的是,在制造费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必须针对市场瞬息万变的变化特点,区分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精准地编制每种产品的标准成本,全部零部件的标准成本,便于市场情况发生变化时的管理决策。年度预算的编制要求按月份、季度滚动编制,不断修正。

全面预算的编制起点是从包含约束因素的业务预算开始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产品的销售数量是绝大多数企业的约束因素,销售预算是制约企业预算目标实现的“瓶颈”,我们从销售预算开始进行全面预算的编制工作,通过有效的预算管理可以防范经营风险,当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影响销售收入时,企业通过预算管理分析原因,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经营战略,避免经营风险。企业通过预算管理可以迅速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如通过预算管理分析发现由于材料的采购价格波动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波动,企业就可以根据具体原因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

4、树立全员预算的思想,公司年度预算编制的主体是各个成本控制中心和利润中心及各个管理部门,经营部负责审核年度预算指标,财务部负责考核,汇总考核指标。我们要求每个部门都用考核指标,每次年度指标的分解工作各个部门领导应组织本部门的全体员工参加,根据部门的岗位职责,分解到每个员工的岗位,明确个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公司经营预算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了预算编制的具体业务流程,每个部门都应按照公司的管理制度执行。全面预算管理将企业战略目标转化为分阶段目标,进而以责、权、利为基础再转化为各层次、各部门、各岗位及个人的目标,从而使企业战略在细分的同时,也将战略思想落实下去,再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和奖惩,使企业战略得以很好地实施,并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全员参与是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思想基础,全体员工的参与,能够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强调,不能简单的让财务人员去编织各个部门的费用考核指标,应把公司全年的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让各个部门的负责人根据任务量编织年度的具体实施措施,要求必须满足完成公司的年度目标,必须按照公司现行的各项费用标准。全面预算的编制工作作为公司最重要的工作,要求每个部门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编制出合格的预算,再由预算部对各部门的预算进行严格的审核。每个部门领导都应对其下属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审核,保证预算编制工作能够严肃认真地进行。

5、科学地进行预算监控与分析,预算的预测分析是绩效考核的前提。预算的监控与分析是针对预算的具体项目和采取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和反馈,对于因市场环境发生变化而取消的部分或发生变化的部分需要客观地进行分析评价,需要主管领导组织编制修订预算措施计划,保证公司年度总目标的实现。

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包括对预算额、实际额、差异额及差异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可控性原则分清责任归属,正确评价业绩,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实现预算责任主体的实际业绩与其切身利益相结合。预算分析以弹性预算差异分析方法分解差异,从而找到影响预算目标实现的真实原因,使业绩考核真正发挥激励作用。

企业通过真正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与控制体系,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能让全面预算管理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企业管理上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效果。

6、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严格考核,与部门领导的业绩考核紧密结合。与员工的考核晋级相结合,赏罚分明,严格按照公司绩效考核的规章制度执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公司绩效考核的工作基础,将员工年末的考核评价、干部年终奖的计算等所有与个人利益相关的事情都与预算管理指标的考核工作紧密结合。

建立和完善以流程和预算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体系,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通过公司预算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系统化,提高员工素质,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构建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总之,实施全面预算实质上就是企业按照自己产品的特点和企业的文化特点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特色的管理流程,其要求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都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企业所处的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企业的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