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篇1

[中图分类号]S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8)02-71-1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提高产能,增加经济收入水平的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能否顺利实施关系到人们未来的生活环境,因此不可忽视。而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如何进行植物保护成了急需解决的难题。

1植物保护手段

传统的植物保护方法有物理防治法和农业防治法,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人们更加青睐于化学防治法和生物防治法。

1.1農业防治法

农业防治法主要是通过给予植物适合的生长环境,并且利用转基因等高新技术培育出抗病虫的品种,达到保护效果。这种方法是十分有效的,现如今仍在大量使用。

1.2物理防治法

物理防治法是指利用一些当今存在的机械设备如超声波、紫外线、红外线等,利用大部分害虫有向光、向热的特性进行诱杀。更直接的方法是利用人力进行灭杀。

1.3化学防治法

化学防治法的效果十分显著,是现在使用最频繁的方法。化学防治法,是指利用化合反应形成一系列化合物直接作用于病虫上,甚至可以利用化合物对已经受到破坏的植物进行修复。配合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可以大面积进行防治,效率高、效果好。但是,化学防治法存在十分明显的缺陷,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化合物,使用后会留下一些化合物,然后通过各种途径被广泛扩散开来,很可能会对食物链等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不能一味使用化学防治法,需要和其他手段结合起来进行合理使用。

1.4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法是当前优先推荐的方法,因为其是利用一些有益的生物及其新陈代谢的产物对植物进行除害,所以这种方法是无害无污染的,逐渐获得更多人的认可。

2加强植物保护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不少的问题。一方面是外来物种的入侵使得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另一方面是化学防治法因具有快速见效的特性而被大量使用,导致水土污染严重。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发展问题不可忽视,尤其是植物保护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想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植物保护是前提。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保护手段,使得植物避免受到病虫侵害的同时,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成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篇2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306-01

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作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其持续、稳定的发展,直接决定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只有真正的做到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丰富资源,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由以往提高农民收入,逐渐的加入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任务,建立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已经成为了重要战略规划。

1 生态农业的特点

1.1 生态农业兼具局限性与开放性

由于现如今,我国在生态农业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技术手段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要求。所以,我国必须要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并结合我国地广人多的现状,使得我国的土地面积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先进的技术开发土地资源的同时,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要保障生态农业的经济利益,又不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1.2 生态农业系统具有有机性

为了保证农I生态系统能够有效的运行,在生产过程中技术与管理人员就要各司其职,合理的运用生产技术,使土地资源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所谓生态农业,就是要农业生产与保护环境同步并进,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在土地上面进行农作物生产,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利用率。

2 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 可以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能够有效保护农业可再生资源并及时对环境质量进行改善,并确保更好地推动农业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农业的宗旨和理念,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及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够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2.2 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我国对农业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政策上加大了倾斜的力度,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有了较大的变化,农民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农业人口数量的增加及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这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农村水资源及耕地资源被污染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恢复,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弱病残人员,这对农业生产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地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构建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快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3.1 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通过深入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地处理好农业生产和资源环境间的关系,避免通过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发生。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减少化工产品的使用频率,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发展生产技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的问题。保证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发展,选择适合生态农业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降低能耗,减少对化工产品的依赖,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有效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3.2 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从生态的角度出发,了解农业生产规律,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据因地制宜的理念,调整和优化当前的农业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各部门需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经济活动,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地进行。在农村地区有效发展环保产业,并且带动其他的产业,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开发出更具有生态效益的高附加值产品,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政府出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3.3 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保证生态农业市场的平衡,政府需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生产绿色产品,并且指导农民将绿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开展规模化的农产品经营试点,转变农业生产结构,放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在此基础上,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严禁乱砍乱伐的行为。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我国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3.4 大力发展和优化农村地区的环保产业

在农村地区建设和发展环保产业是具有优势条件的。通过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带动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的进步。并且在发展环保产业的同时,还能够与外部的生态环境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即“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开发和销售环保产品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使农业的生态化道路更加宽阔和平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与资源节约与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的优惠政策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道义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动力。

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因素,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这项任务是艰巨和长久的,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还要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的法规制度约束力,保持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涂洪强.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29):249.

篇3

中图分类号:S15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133017

俗语讲“万物土中生,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由此可知,土壤和肥料对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而土壤肥料作为粮食生产与安全保障的基础,其合理的运用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以,对土壤肥料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存在的问题的了解与解决,是现今农业机构关注的重点。

1土壤肥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其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下的必然趋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壤具有的转化养分、水源驻留、承载植物稳定生长等作用是农作物成长的重要保障。因此,对土壤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可有效的保障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肥沃的土壤是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有效保证。

肥料是土壤养分的基础,肥料资源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提供者。因此,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肥料资源的合理运用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也能够有效改善农作物的品质。

2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土壤肥料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的同时,人们过多的追求生产量,大量使用化肥,有机肥使用较少,从而导致土壤硬化、土壤肥力下降;根据国土资源部对土地变更的调查显示:到2006年10月31日,中国的耕地面积为1.22亿m2,接近中国耕地面积1.2亿m2的警戒线,土地承载力已超过极限。同时,工业污染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壤严重沙化、耕用土地减少。甚至是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这些问题的产生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解决土壤问题的对策

3.1建立健全的土地保护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健全的土地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这就限制了耕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土地保护工作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有效实施。因此,为了土地资源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建立健全的土地保护制度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采取措施。

3.2增加有机肥的利用,均衡土壤肥力

耕地保育工作是保证土壤可循环利用的重要保证体系,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土壤肥力,均衡植物养分供给。因此,有针对性的增施有机肥,提高有机肥的利用率,是保障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措施。例如,在低肥力的土壤中,以有机肥为主要肥料进行施肥,而对于土壤肥力高的土壤资源,可以采用有机与无机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科学施肥。从而均衡土地肥力,保障土地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研究新型化肥,加快施肥技术改革

新型化肥的研制主旨在于打破常规化肥利用率低,以及常规化肥对土壤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污染。因此,加快新型化肥的研制是现今化肥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例如,利用微生物技术研制的微生物肥料。目前,主要流行的微生物肥料有磷肥、氮肥、钾肥、有机复合肥等,在农业生产中根据土地的不同需求,施用不同的肥料,可在根本上解决肥料利用率低以及肥料使用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为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化的变革,采用3S(GIS、GPS、RS)的科学技术进行农业施肥作业,可有效的提高土壤肥力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例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按照每一块田作物对土壤肥力的需求,进行精准施肥,既可以改善土壤资源,又能提高肥料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的浪费,因此,研究新型化肥,加快施肥技术改革是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

3.4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合理利用

篇4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13-0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总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政府已有明确指示,要求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切实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内涵

1.1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中重要的一环,作为我国第一生产力,农业自古便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落实农业经济中可持续发展手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广义上来说,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目标在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同时,确保能源、土地和森林等众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再生,并保证其利于子孙后代繁衍生息。然而,将其定义在农业可耻系发展战略之中,其实际定义却又有了全新的不用解释。当前我国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对农业生产技术及方法的变革,确保有效利用当前现有资源,并在不破坏农业基本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保证整体农业发展可持续、有效、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其不但注重农业生产本身,也将农村经济建设、农民意识培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等众多内容涵盖其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并利于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稳定和谐发展的全新经济发展政策。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中,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经济与社会形态与生态环境完美契合,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转型,最终形成良好的“绿色农业”经济产业形势,促进并推动整个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完成,并最终促进全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化发展。

2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危机

2.1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以及农民收入较低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我国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基数大,再加上我国对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与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医疗教育发展的速度不成正比,就会导致农村人口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其结果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得不到提高,农民的就业问题凸显。贫困导致资源环境的恶化,环境的恶化又加剧了农村贫困的程度,形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2.2 农村资源的短缺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但是随着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生产要素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降,导致非法占用土地、盲目开发、浪费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我国淡水资源的短缺和分布不平衡以及浪费现象的存在,致使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2.3 国家对农产品的调控力度不足给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近年来我国对农产品的调控能力不断被削弱,农产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土地质量的降低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带来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后果。

3 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开展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就业专项服务活动,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其次,搭建技能培训平台,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订单、定向、定岗等多种模式的培训。积极引导培训机构,根据人力资源市场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建立健全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机制,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采取“就地培训”“就近培训”“校企联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培训与用工需求相结合,力求提高劳动者技能和收入。再次,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等服务,帮助其成功创业并带动就业。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通过孵化基地的平台作用,搭建创业人员的交流平台,发挥创业的倍增效应。

3.2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改变单一追求粮食增产的目标。前一阶段,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偏紧和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任务必然是增产保供给,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形势的变化,保障农产品数量供给不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但由于过度追求产量带来的资源环境矛盾凸显,农业生产成本高、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低的矛盾凸显,尤其是在粮食主产区更加突出,这使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保育等方面的要求就显得更加迫切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变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是要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观念,要在稳定提升粮食产能的前提下,将食物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篇5

基金项目:郑州市社科联2015年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郑州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效果评价与研究”(项目编号:ZSLX2015190)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熵值法的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以郑州市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7月11日

一、引言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中国,农村和城市的空间竞争,农业和非农产业的资源竞争,经济和环境的利益竞争加剧,由于农村和城市经济利益的反差巨大,致使人口、资金、土地等要素向城市转移,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压力巨大,同时也导致城郊农业的凋败,城市和城郊农业的发展都不可持续。为适应现代化都市发展需要,协调城乡关系,我国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都市农业的理念。这种新型农业形态以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合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在追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实践中都备受推崇。

三十多年来,涉及都市农业的研究从最初对概念本质的把握、经验的借鉴到配套体系研究逐渐深入和具体。但针对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比较分散、对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效益的量化尚缺少系统深层次的研究,郑州都市农业可持续效果评价研究缺失,所以有必要在系统科学的角度上对郑州市当前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做出定量评价,找到发展中的短板,为今后都市农业发展的重点找准方向。

鉴于此,本文建立了一套凸显都市农业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能将复杂信息综合化的熵值法,对2006~2014年郑州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综合评价,找出发展薄弱点,为郑州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二、研究区概况

郑州都市农业区范围为主城区和周边辐射区共六区三市一县,包括二七区、中原区、回族管城区、惠济区(邙山区)、金水区、上街区、新密市、荥阳市、新郑市和中牟县,总面积约1,700平方公里。研究区地处河南省中部偏北,黄河下游,属暖温带-北亚热带过渡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土壤肥沃,亦农的自然条件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其中,中牟、新郑和荥阳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县(市)。

三、评价方法与实证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国内外学者对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测度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深度比较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其本质差别在于都市农业的发展基于城乡统筹和产业融合两大前提,强调农业资源和城市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其发展目标表现得更为多元化,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研究将以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基准,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系统理论,遵循可测、科学和典型原则,分层构建了包含3个子目标,18个分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

(二)原始数据的标准化。郑州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年鉴、郑州市统计年鉴和农业内部统计资料,由于各分项指标的性质与量纲各不相同,缺乏可比性,因此必须对各指标的原始数据做标准化处理。本研究选用极差法对各评价指标做标准化处理。对于越大越好的指标记为正向指标,越小越好的指标记为负向指标,具体标准化方法如下:

对于正向指标:X′ij=(Xij-minXj)/(maxXj-minXj)

对于负向指标:X′ij=(maxXj-Xij)/(maxXj-minXj)

其中,Xij和X′ij分别为原始值和标准化后的指标值。

(三)权重的确定。由于各分项指标发挥的重要性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加权处理。权重赋值的方法可分为主观判断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判断法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致使评价出现偏差;而客观赋权法依据统计分析确定权重,得到的评价结果也更客观。这里选用客观赋权法的一种――熵值法。在对多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中,信息熵和信息效用值是通过统计计算得出的,计熵值函数形式对于信息系统是一致的,所以熵值法得出的指标权重也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1、指标信息熵与信息效用值的确定。信息熵是信息无序度的度量,信息熵值越大,信息的无序度越高,其信息传递的效用值越小;反之,信息熵值越小,信息传递的效用值越大。指标信息熵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K=1/ln(m),ej为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值,取值范围为[0,1]。某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dj取决于信息熵ej与1之间的差值,计算公式为:dj-1-ej。

2、权重的确定。熵值法利用信息效用系数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效用系数越高,该指标对评价的重要性就越大,权重值越大,其计算公式为:

这样求得的权重能够有效地利用样本资料信息,如表2所示。(表2)

(四)综合指数的合成。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分项指标都只能从某一侧面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而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必须将分项指标合成为综合指标。本研究定义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CIUASD)来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整体状况,方法是将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采用加权函数法合成。计算公式如下:

由此可对郑州都市农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整体状况分别予以评价。(图1)

四、结果分析

(一)子目标发展动态评价

1、经济发展方面。评价指数为震荡上升趋势,其中耕地产出率的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和农业机械化的稳步推进是都市农业经济子目标评价值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但同时单位耕地面积电能消耗率和人均第一产业投入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提升,表明目前郑州都市农业仍属于粗犷管理,科学化管理还很欠缺,农业融资性不强。

2、社会进步方面。郑州市近几年处于持续上升趋势,其中城市化率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和农村恩格尔系数的提升,带动了整个社会进步指标的提高。从2006年到2014年,农民的人均收入由5,559元/人增长到15,470元/人,农村恩格尔系数从40.9下降到23.8,农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优化,生活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3、生态改善方面。郑州的发展经过了波浪式发展,2009年以前生态改善指数较低,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并未得到充分的认识。2009年后,郑州市加大生态建设,相继实施森林生态城、林业生态市、都市型现代农业“136”等工程,生态环境有了大幅改善。分项来看,环保投资、人均公共绿地和林木覆盖率是其中最大的贡献因子,体现了近几年郑州对生态改善的重视和支持。但同时人均耕地面积和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成为影响生态改善的主要障碍因子,这是由于伴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大量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耕地流失严重,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过度依赖化肥提高单产的现象。

(二)子目标对可持续发展影响力分析。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是影响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权重分别达到了0.44和0.39。一方面经济发展是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无论是环境保护还是社会进步都需要经济实力的支撑;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和特点体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既相互影响又协调促进。社会进步对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权重为0.19,说明郑州社会发展速度较慢,对都市农业可持续的贡献率一直较低。

(三)可持续发展动态总体评价。整体上看,郑州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稳步上升,到2013年和2014年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已达到了0.8以上,郑州都市农业发展效果显著,农业的多功能性得到良好展现与发挥。同时,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郑州市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和农业会展业的快速发展都为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拓展了空间。

五、主要结论

第一,根据韩士元提出的衡量标准――“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永恒不大于1,若综合指数为1,则都市农业完全建成;若0.8

第二,郑州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呈现阶段性特点。2009年以前,经济因素对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起拉动作用;2009~2012年生态环境的改善成为带动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2012年后郑州都市农业发展又转为过度关注城市化发展等社会功能,经济发展指数出现了下滑。说明郑州都市农业在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要想实现郑州都市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改善的关系,按照和谐共生的原则,促进协调统一,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邓楚雄.上海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综合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0.9.

[2]王岱.北京市县域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动态分异域提升路径[J].地理研究,2014.9.

篇6

林业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资源,而且是净化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渠道,主要通过吸尘、保持水土等方式改善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从而切实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自然条件,保持生态平衡。此外,森林还能够阻挡风沙,控制水土流失。林业管理及其可持续发展是做好民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做好林业管理工作,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的意义

1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平衡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湿地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必经之路,林业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及其重要,不可或缺[1]。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林业资源培育及其科学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规范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生态破坏带来的压力,加快实现森林资源的恢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国家十分重视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并且正在采取措施转变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方向发展。加强林业管理,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能给生态农业、绿色林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从生产终端来看,还能够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我国林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采育失衡、森林面积不断减少采育失衡指的是对森林的利用程度与速度远远超过了森林与之相应的实际生长速度,并且在采伐森林后,补种工作没做好,这直接导致了我国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众所周知,树木生长需要较长的周期,但有些地方为了当前的经济发展,砍伐了大量的树木,却没有做好全面的防护工作和更新工作,造成生态环境遭致严重破坏[2]。2林业产权模式单一,给林业发展造成严重制约在我国,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此种模式是公有制模式,结构单一。现阶段,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国民素质还不高,对集体所有的事物多以漠然之态处之。这也会给林业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林业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3生态补偿机制未落到实处生态补偿机制本身是一种资源使用制度,指的是利用生态资源时,相关的使用者需要进行资金的支付,但是在进行林业管理的时候,这种制度并没有真正的被落实[3]。4林业管理监督力度不够现在,我国已经开始加强林业资源监管的力度,比如,有些地方对政府征地以及毁林开地进行监管,实施退耕护林还林的策略保护林业,但是有些监管部门仍然没有做好监管工作,这也给林业管理效率得提高形成了很大的制约。

三、做好林业管理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做好林业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林业想要发展,森林资源是基础,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以往在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的时候,选择的往往是非资产化管理,森林资源生成需要政策资金运作,这也导致了林区资源危机以及环境危机的出现,给林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4]。林业可以将市场作为导向,合理的利用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对生产要求进行优化,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重视性能的优化。合理的利用市场体系,将其和产销结合在一起,通过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渠道,将林业资源的效益综合发挥出来。2进行经营管理模式的调整调整经营管理模式,就要把政府的企业职能剥离出来,比如剥离森林管理职能,扶持企业,让企业真正的做到独立的经营,只有这样,才可能融入到市场竞争环境中去[5]。林业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做好技术指导工作,对林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进行生态技术的创新,不断的提高林业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我国现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比较多,可以借鉴学习国外的先进模式,改善生态环境,给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3做好伐区监督管理工作相关领导以及技术人员必须跟班作业,对伐区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度,对技术操作的规范进行统一,严格做好质量管理工作,保证作业的质量。对于伐区中剩下的东西,必须积极的利用。做好火灾隐患排查工作,避免出现病虫害,从而给林木生长创造良好环境[6]。4做好资源培育、保护以及管理方面的工作林业部门必须认识到资源培育和保护的重要性,林业部门工作开展的时候,需要重视林业资源抚育方案的健全,落实相关的责任,进行作业计划的编制。强化林业建设,重视林业生态平衡的维护。我国应该针对林业建设以及资源培育出台政策,不断的增加投入的力度,实施天然林保护计划,做好退耕还林工作,完善执法,严格管理森林经营行为,做好森林保护工作。

结语:

我国林业发展形势非常严峻,必须采取措施加以应对。提高森林生态的更新能力及其生产力必须重视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要在不损害林业资源系统的前提下进行活动,综合利用和培育森林资源,将森林资源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而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同时保证满足后代对资源的需求。总之,必须深刻认识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有力措施改善现状,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鋆彬.做好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J].北京农业,2011,15:167-168.

[2]赵树荣.浅谈做好林业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J].生物技术世界,2016,02:47.

[3]李春东.做好林业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分析[J].中国林业产业,2016,03:2.

[4]覃超和.生态文明下的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3:167-168.

篇7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总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产业的必经之路。生态农业是对于我国传统农业的改进,结合国外先进的生产经验,在生态学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农业体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高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而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生态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劳动效率,土地生产率及利用率,实现物质循环,保护生态环境,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以达人们的需求。因此,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

二、我国目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农民务农积极性降低。近年来由于农民的收入渠道有所拓宽,其收入也显著提高,相比之下种粮的收益率便处于劣势。尤其如今的低粮价政策与物价的上涨形成鲜明的对比,非农业劳动力价格远超过务农劳动力价格,并且在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情况下,种植成本的提高以及来自自然灾害的风险都使从事农业种植行业显得不尽人意。因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逐渐降低,更多的务农人员选择非农业行业或将种粮作为副业。

2.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的充足和生态环境的良好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保障,然而随着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生产要素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降,导致非法占地、盲目开发、浪费土地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且我国农业水资源由于淡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平衡利用率低下,农业灌溉过程中的蒸发渗透严重,浪费现象屡见不鲜。除此之外,工业污染如重金属工业废液和农药化肥等农业污染残留于土壤、大气中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单位面积出土率下降。生态环境的恶化阻遏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产要素的保护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石。

3.国家对农产品的调控力度不足。近些年来国家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调控能力由于国内农产品收购和流通环节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以及跨国粮食企业对国内市场的渗透而不断被削弱。农产品的衡定供给与需求的刚性增长间产生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质量的降低与耕地面积的减少会带来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后果。并且国家不合理的农产品储备数量和结构也导致储备体系不能有效发挥其对价格波动的调控功能。由于市场调节能力滞后,农业产品内部结构的波动加重了农业市场的不稳定性,调控的难度系数继续增大,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三、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合理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机械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农村的劳动力随之被剩余。然而,如今城市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岗位供不应求,农村的劳动力亦不能因此而搁置,因此如何合理转移剩余劳动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形势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选择,能从根本上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也是破解“三农”难题、促进城乡一体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由于城市的就业形势已趋于饱和,所以应将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心放在小城镇和农村中心集镇的建设问题上。保证强化城镇产业支撑,提高城镇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培育相应的产业群,有效引导空间布局、产业分工和资源配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及廉价劳动力等优势,以达到互利双赢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加强对生产要素的保护。由于土壤、水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破坏,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逐年下降,因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业经济损失颇为严重。欲从根本上提高农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水利建设以及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是保证粮食产量的根本,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有助于明确各级地方政府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证节约用地,建立农村土地利用标准体系,严格用地标准管理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除此之外,加强水利的建设,有助于增强农作物的抗灾能力,形成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以及水环境保护等保障体系,从而达到水利设施保障农业生产用水需求的目的。

篇8

1.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我国针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制定了许多政策和优惠制度,这些政策和制度旨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但是在落实的过程总却遭遇到了许多问题。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问题。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得到基层领导的充分了解和认识,才能从根本上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相关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下,没有很好地领会到相关政策和制度,同时部分管理人员存在着公款私用的现象,并没有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重要的地位。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开展一些宣传教育活动,向农民传递一些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知识和体系,使得农民了解经济管理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管理人员不能只是照搬相关政策,没有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政策,导致农村生产的优质农村品没有合理有效的销路,无法为农民带来真正的效益,更无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1增加了农民收入,城乡差距减小。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农民的经济水平有所上升。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使农民收益大大提高,延伸了产业链条,为很多人提供了工作岗位。农业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有的比例是十分大的,农民的收入提高,我国的人均收入也会大大提升,城乡间的发展差距也会进一步减少,维护了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顺利实施。

2.2提升农产品,带动我国农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即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增强。整个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也大大减少,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农业在国际农副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形成。通过可持续发展理论,降低农产品的成本,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保证食品的无公害性,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2.2不间断的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和当地科技人员合作以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提高我国现阶段的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那么首先就应该以当地的地域优势为创新点。综合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发展立体农业。其次提高我国的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适时的可以根据有关部门的具体检测对于土地的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不间断的检测。以便了解农业区植物的变化。特别要注意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减少污染,以此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

3. 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3.1引进人才促进农村经济管理发展

我国正处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要想适应这种体制,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体制就要不断地得到完善。同时,政府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和精简政府机构及人员来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规范化。相信人才的引进会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管理带来新点子、新想法和新途径。我国农村应当加强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让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能够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并发挥自己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的政策。对于那些自己经营的乡镇所,要逐渐让他们实现自主发展、独立营销,进而脱离财政供养的模式。

3.2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农民素质。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农民素质以及文化知识水平对可持续发展的进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国家应大力培育农民文化水平及素质建设,在农村建立培训基地,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培育新兴农民,提高农民创新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也有新农业技术的传播。

篇9

园林景观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水平和应用价值也在不断提高。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1现状分析

目前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是影响其最终效果和美观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①没有认识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不清楚设计和构建城市园林景观的目的,所以,也就无法在设计中体现出相应的设计目标,进而影响城市园林景观的价值。这是当前很多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很容易忽视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分析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意图,必然会影响其设计的可行性。②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价值不够。城市园林景观承担着改善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任务,因此,必须要切实加强对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当前,很多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存在明显的“重外观、轻生态”的问题。很多设计人员认为,只要把园林设计好看即可,只要它能够满足人们对美观性的要求就达到了设计目的。其实,这种设计是不合理的。这样的设计不仅会影响城市园林的景观应用价值,还会缩短园林景观的使用寿命。③不重视地域文化同样也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如果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没有融入地域文化,就会影响城市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降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价值。

2设计重点

2.1注重整体的协调性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基本前提是将城市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的一部分,让它更好地融入到整个城市中。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之一。具体来说,要想完成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就必须做到以下3点:①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必须足够了解整个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样才能为后续的设计工作奠定基础;②在开展具体的设计工作之前,应该调查周围群众对城市园林景观的需求和期许,给予设计人员一些参考意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设计的协调性;③在具体工作中,要合理把控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具体表现手法,用最准确的表现手法设计城市园林景观。

2.2注重自然规律

为了更好地提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效果,应高度关注自然发展规律。在设计过程中,如果能够科学地利用自然规律,就能够较好地提高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价值。这对于整个城市的环境发展和优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对自然规律的重视度来说,主要是要考虑整个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生态价值的实现。只有其生态价值符合城市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提出的要求。

2.3充分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

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要使用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可持续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于各种可再生资源,当前可供选择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并在相关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和极高的价值,值得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推广。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景观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必须要从设计环节入手,采用各种有助于展现园林景观价值的方式,高度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宁维晶.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问题探究[J].北京农业,2015(03):30.

[2]赵兴明.生态理念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5(06):163-164.

篇10

农业是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影响和依赖最大的经济部门。农业作为与资源、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其可持续发展研究更是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1]。《中国21世纪议程》也指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和根本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间的关系问题,因此资源、生态环境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1.2生态安全问题是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课题

1998年以来,国内许多学者相继提出了“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等概念和问题[2~5],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还把“人地系统动力学和生态安全建设”作为第33届活动的主题,认为:生态安全不仅是当前地学、资源与环境科学,而且也是生态学的前沿任务和主要的应用领域[3]。中国科学院还将“国家生态安全的监测、评价与预警系统”研究作为2000年的重大项目。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前沿课题,目前国外还主要集中在基因工程生物的生态(环境)风险与生态(环境)安全、化学物质的施用对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及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等方面的微观研究[6~15]。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还是空白。

1.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的概念、内涵和特点

安全是主体存在的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状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是指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健康、平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农业生态系统有稳定、均衡、充裕的自然资源可供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处于无污染、未破坏的不受威胁的健康状态。只有在这种生态安全的状态下,农业才能实现生产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没有生态安全,系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具有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战略性,生态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基础,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二是整体性,这是由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农业生态问题的普遍联系性所决定的;三是区域性,农业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有海洋、平原、山区等自然区域及不同类型、不同大小的区域农业生态系统,这就决定了生态安全问题的强烈的区域性;四是层次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全球、国家、省(市)、县(市)、乡(镇)、村等不同层次,生态安全也同样具有层次性;五是动态性和阶段性,不同的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农业生产水平对资源、环境有不同的需求,对生态安全的需求程度、方式和内涵是不同的。因此,生态安全既是区域农业发展追求的一个目标,更是一个过程。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

2.1研究区域的选择

嘉兴市是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较差,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特别是以水污染为主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具特色,而且其地貌类型较为单一,外部影响相对较小,是进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的较为理想的区域。嘉兴地处太湖流域,南临钱塘江口,地势低平,河荡密布;农村工业,特别是乡镇工业较为发达;农业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水平较高;城镇、村落密集,人口众多,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生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表1)。

2.2评价指标的选择及其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和指标权重的确定

生态安全的评价,以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中心。考虑到生态安全的动态过程性特点,根据指标选择的科学性、系统全面性和相对独立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可比性和针对性等原则,我们从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资源生态环境质量、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整治能力等三方面来设定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查阅有关研究成果[16~19],征求省、市农业、环保、生态等领域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图1),并请上述专家对各层指标进行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判断,在汇总各专家评价结果后,得到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并按层次分析法原理,采用方根法计算各指标权重[20]。

2.3评价指标的不安全指数值计算的数学模型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要立足于安全,从不安全的角度上进行,以“不安全指数”来表示。由于评价对象只有一个,因此,拟采用以下数学模型计算各评价指标的不安全指数。设Xi(i=1,2,3,……,n)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指标值,P(Ci)(Ci为指标号)为第i个指标的不安全指数,0≤P(Ci)≤1,XSi为评价指标的指标阈值,则:(1)对于越大越安全的指标:①若以安全值为指标阈值:如Xi≥XSi,则P(Ci)=0;如Xi<XSi,则P(Ci)=1-Xi/XSi×100%;②若以不安全值为指标阈值:如Xi≤XSi,则P(Ci)=1;如Xi>XSi,则P(Ci)=XSi/Xi×100%。(2)对于越小越安全的指标:①若以安全值为指标阈值:如Xi≤XSi,则P(Ci)=0;Xi>XSi,则P(Ci)=1-XSi/Xi×100%。②若以不安全值为指标阈值:如Xi≥XSi,则P(Ci)=1;Xi<XSi,则P(Ci)=Xi/XSi×100%。

2.4不安全指标阈值的确定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阈值的确定是一项非常具有探索性的工作。本项研究是在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嘉兴市农业发展特点出发,根据各指标的特性和水平,确定其安全(最起码的水平)或不安全(现阶段勉强可以接受的水平)的指标阈值(表2)。

2.5综合评价结果及其原因分析

篇11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ki.kjycx.2016.03.041

园林景观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水平和应用价值也在不断提高。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1现状分析

目前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是影响其最终效果和美观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①没有认识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不清楚设计和构建城市园林景观的目的,所以,也就无法在设计中体现出相应的设计目标,进而影响城市园林景观的价值。这是当前很多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很容易忽视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分析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意图,必然会影响其设计的可行性。②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价值不够。城市园林景观承担着改善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任务,因此,必须要切实加强对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当前,很多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存在明显的“重外观、轻生态”的问题。很多设计人员认为,只要把园林设计好看即可,只要它能够满足人们对美观性的要求就达到了设计目的。其实,这种设计是不合理的。这样的设计不仅会影响城市园林的景观应用价值,还会缩短园林景观的使用寿命。③不重视地域文化同样也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如果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没有融入地域文化,就会影响城市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降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价值。

2设计重点

2.1注重整体的协调性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基本前提是将城市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的一部分,让它更好地融入到整个城市中。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之一。具体来说,要想完成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就必须做到以下3点:①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必须足够了解整个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样才能为后续的设计工作奠定基础;②在开展具体的设计工作之前,应该调查周围群众对城市园林景观的需求和期许,给予设计人员一些参考意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设计的协调性;③在具体工作中,要合理把控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具体表现手法,用最准确的表现手法设计城市园林景观。

2.2注重自然规律

为了更好地提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效果,应高度关注自然发展规律。在设计过程中,如果能够科学地利用自然规律,就能够较好地提高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价值。这对于整个城市的环境发展和优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对自然规律的重视度来说,主要是要考虑整个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生态价值的实现。只有其生态价值符合城市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提出的要求。

2.3充分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

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要使用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可持续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于各种可再生资源,当前可供选择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并在相关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和极高的价值,值得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推广。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景观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必须要从设计环节入手,采用各种有助于展现园林景观价值的方式,高度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宁维晶.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问题探究[J].北京农业,2015(03):30.

[2]赵兴明.生态理念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5(06):163-164.

篇12

  1  建立全面、科学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1.1  坚持六个原则

1.1.1  坚持系统性原则。我们应把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看作为一个包含社会生产、经济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大系统,从这个系统中研究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数量关系界限。通过所设置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其中客观现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克服就经济生产孤立地研究经济生产的传统统计模式。

1.1.2  坚持特殊性原则。同所有系统都具有特殊性一样,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因而,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均衡,可持续发展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里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和评价标准,因而各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应有许多不同的实际内容。另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别于工业等其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其指标体系应包含其特定的指标指数。可见,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体现上述两种特殊性。

1.1.3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两个根本转变”的原则。经济发展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系统的核心因素,自中国农村改革以来,农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人均GDP低,农民人均收入低,且中国农业经济高速发展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粗放型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模式与农业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是不相适应的。中国农业要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粗放型经营生产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以经济发展指标为核心,同时体现“两个根本转变”。

1.1.4  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原则。人口和环境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中国人口众多且文化素质低,这种状况在广大的农村表现尤为突出,会给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许多社会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因而实行计划生育、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类高级人才,是我国农业工作中的一项长期政策。另外,由于中国城市环境污染的蔓延和农村的自我污染,农村的生态环境受污染的程度日益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体现“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

1.1.5  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原则。自然资源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础因素,在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量很少,我国耕地资源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而且我国农业资源还存在利用率低、闲置和浪费的比重大等问题,这就要求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体现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1.1.6  坚持“科教兴农”原则。科技和教育是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系统稳定、动态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资源终归是有限的,人才和知识的潜力则是无限的。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依靠科教的力量来解决。另外,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低质、低量现象,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教育是一项意义十分深远的事业,只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才能促进人们科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科技文化知识不断丰富,人们的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所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将教育和科技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1.2  实现两个结合

1.2.1  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蕴含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它不是单一体,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而单一的指标体系确实难以体现它们的实现程度。另外,考察我国以往统计指标和数据:经济统计比较健全和完善,社会统计指标未形成统一的逻辑严密的体系,生态统计则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指标和综合方法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所以建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不是只将原有的传统的社会、经济、生态等领域的统计指标简单照搬、相加和堆积,而是将原有的指标有机结合、提炼、升华和在一定程度上创新。[1]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必须把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并且在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中做到长期指标和近期指标、生存指标和发展指标、消费指标和储蓄指标、流量指标和存量指标相统一。总之,描述性菜单式指标体系侧重于描述、解释功能,而评价性指标体系侧重于评价、监测和预警功能。这两部分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不可分割的,共同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2.2  货币评价指标体系和非货币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所谓的货币评价就是通过模仿市场,把市场价值延伸到非市场范围,将可比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赋予诸如安逸、环境和安全这些非市场成果,从而对不同领域里的发展活动加以比较,即用共同的货币单位对它们加以衡量,并将这些成果聚集为一个全面的发展指标,而非货币评价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满足人们多方面需要的多维发展,试图建立一套多维层次的指标体系,对发展的多个截面进行评价。[2]由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人们活动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很难用单一的货币体系加以描述和评价。这就要求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必须将货币评价指标体系和非货币评价指标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在经济领域中应采用货币评价为主,在社会领域和生态领域中应多用非货币评价,但在各个领域中绝不能只有单一的评价体系。总之,在建立健全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综合考虑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把比较客观且通用性好的货币评价体系和针对性强的非货币评价指标新体系有机统一起来,使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深刻理解和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素透彻分析,又能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进行主成分性分析和独立性分析。

  2  全面、科学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包含四个子指体体系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既有描述性的又有评价性的,整体上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框架。

  2.1  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1.1  人均GDP、农民收入、农民生活质量指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主要是由经济指标来体现的。在这个经济指标群中自然不能缺少人均GDP、农民收入和农民生活质量指数等经济指标,因为这些经济指标既从绝对量上又从相对量上反映了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经济发展质量、速度。人均GDP从产值上反映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从效益上反映经济增长,农民生活质量指数从生活上反映经济状况。

2.1.2  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加强教育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有两个重大作用。一是增加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和提高农民素质;二是加强了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创新意识。可见,教育投资占GDP比重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进程。因而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2.1.3  农业科技投资占GDP的比重、科技贡献率。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低、储备不足、投入低、成果转化率低、贡献率低等现状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但农业科技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一方面,科技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问题的最有力手段;另一方面科技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保证。所以,农业科技投资占GDP的比重、科技贡献率是经济指标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指标,它们不仅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当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程度,而且能够鞭策人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来改变农业科技现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1.4  市场化程度指数和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改革前的计划经济不适应中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在加入WTO后市场化程度指数在经济发展指标中的位置更为重要。经济发展不仅表现在量上,还表现在质上,且在质上的表现更为重要,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所以,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是经济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2.2  反映农村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2.1  社会总成本利润率、综合要素增长率。可持续发展产生的效益是整体效益,既包含经济效益又包含社会效益。社会总成本利润率和综合要素增长率准确反映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效益,但重点反映着中国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2.2  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指数、农业人才比例、农民负担指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我国过多的农村人口直接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用科学的计划生育政策来平衡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剩余劳动力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如就业问题、社会稳定问题),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顺利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人才的多寡影响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而,我们要制定各项有利于人才发挥才能的政策和措施来诱使有关专业人才从事农业工作。农民负担过重是我国农业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它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对社会建设的热情,成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可见,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指数、农业人才比例、农民负担指数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附图

  图1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图

  2.3  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3.1  单位标准能源创造的GDP、资源浪费率、人均可再生资源变动指数。自然资源和能源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利用率的现状能从一定角度反映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程度。单位标准能源创造GDP既能从个体上反映能源的利用率,又能从整体上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而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单位标准能源创造GDP越大,能源利用率越高,越有利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资源浪费率直接反映着农业资源总体上的利用状况和浪费状况,间接反映着我国农业的科技现状和经济发展状况,进而反映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状况。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量是很少的,而且,相对于人类发展的需求来说,自然资源总是稀缺的。所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资源的再生产。由于不可再生资源再生产的可能性不大,因而可再生资源的再生产是在所难免了。人均可再生资源变动指数就是体现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可再生资源的再生状况。可见,单位标准能源创造的GDP、资源浪费率、人均可再生产资源变动指数都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状况,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指标。

2.3.2  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排污处理达标率。恶劣的生态环境会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因而人们要不断优化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创造条件。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能根本上说明有关部门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力度。排污处理达标率体现着治理生态环境的力度和效果。所以,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排污处理达标率也是必需的指标。

  2.4  反映公平发展的指标体系子系统

2.4.1  各地区GDP序列的全矩、各地区综合要素增长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代际间、代内间都能公平发展,都有公平的发展权。各地区GDP序列的全矩由绝对差值来表现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平衡性状况,各地区综合要素增长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由相对比值来体现各地区发展的平衡性状况。因此,它们都是反映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公平发展的重要指标。

2.4.2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判别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3]基尼系数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能反映各地区获公平发展权的状况。

我国农业一直在动态地发展,其发展指标体系中的具体内容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要遵循系统的动态性特征和原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篇13

2.3机遇

 

研究表明,发展文化体验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_个重要趋势,将受到更多游客的欢迎。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也给文化体验旅游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依托贵州多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这为黔西南州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体验旅游指明了方向。2012年《黔西南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也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兴新支柱产业,推进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经济强州的跨越。"

 

2.4威胁

 

2.4.1外来文化冲击及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民族文化体验旅游得以发展,首先在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必须看到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外来的强势文化将会给黔西南州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构成威胁。另一方面,受现代文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年轻人不愿学习并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导致一些颇具价值的民族文化如传统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2.4.2州外的竞争

 

当前,州外许多地方都在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体验旅以及经济基础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面临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深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制定与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且积极调游,竞争会曰趋激烈。其中,省内黔东南的民族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开发已取得良好的成绩,在国内外广大游客中颇具影响力。附近的云南省在民族文化体验旅游发展方面更是走在全国前列。州外一些地方民族文化体验旅游的成功发展,对于还处于旅游发展初期的黔西南州而言无疑是重大挑战。

 

3总结及相关建议

 

通过SWOT分析可以发现,黔西南州发展民族文化体验旅游具有优越的资源条件和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存在不少发展瓶颈并面临_些挑战。黔西南州应抓住良好机遇,充分挖掘资源优势,破解难题,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体验旅游,努力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对于发展劣势,应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与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旅游可进入性,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努力打造民族文化体验旅游精品。至于存在的威胁,在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体验旅游过程中,可考虑通过政策扶持等措施,提高少数民族同胞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并从中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确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此外,还应考虑旅游发展的区域合作问题,加强与州外其他地区的合作,共同做大做强民族文化体验旅游市场。整与优化农业发展的各项措施。

 

1农业经济可持续的理论基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1种旨在让全球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一可持续农业被正式提出。研究者G.道格拉斯于1984年提出了可持续农业是环境的重要性、食物的充足性以及社会的公平性之间的相互结合;1987年,学者BJ.布朗则提出了生态、经济与社会持续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联合国粮农组织则认为,可持续农业是不会导致环境退化,在技术上适宜、经济上可行,而且能够被社会所广泛接受的_种农业发展形式,强调的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和农业生态生产间的相互协调,且这一协调一定要建立于持续、发展、公平以及共同性的基础上。持续性就是应当保护农业发展中的资源基础,从而让农业建构于生态可持续基础之上。因此,可持续农业理应成为再生农业,是各类让环境实现良性循环的农业实践的过程。对于发展来说,应当提供充足且可靠的农产品,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鉴于农业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人类所具有的消费水平也应当不断地提升,消费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公平性与共同性则是指应当确保人们在农业资源的利用、农产品消费的占有与收入分配上能够尽可能地实现机会上的均等与公平,主要包括了代内与代际之间的平等。

 

2实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要想尽快地实现市场化、集约化以及现代化的目标,就_定要发展可持续农业,充分发挥出农业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提升综合效益。当前,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相当多,比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类型与种植物十分单一、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合理、注重化肥却忽视农肥、土壤有机质的肥料含量过低、森林的覆盖率过低、河流与海域受到污染、生态环境愈来愈恶化等,这些均限制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为此,应当依据生态经济的发展规律,建设高效能人工系统,切实做到低能耗与高产出、无污染的新型生态农业,全面运用生物之间的量化关系,在空间与时间上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积极运用新技术以强化农业经济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以及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生态平衡恢复能力,从而落实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进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

 

3开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3.1强化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是要立足于选择与运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技术以及农业生产方式,从而防止出现农业土地的水土流失、沙漠化以及盐碱化等不良现象。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要做到节约利用土地,降低不可恢复的非农业废弃地,从而巩固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资基础。二是要运用最为先进的农业技术方式以防止出现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要大力实施让水资源不受到污染与破坏的实用性技术,切实解决各类水环境问题。三是要运用技术改进以及生产利用方式的改变,努力防止农业生物资源运用上的重大浪费,让农业生物资源的利用尽可能地做到合理化,让生物多样性能够得到最大的保护。四是要通过技术进步以及富有成效的制度制约,切实防止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耗损造成的多种生态影响,防止酸雨、紫外线辐射、干旱以及洪涝等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经济所产生的危害,强化大气资源以及农业气候资源之保护。

 

3.2落实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措施

 

_是要减少与消除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其他剩余残留物对土壤、水体与大气所造成的污染。二是积极有效地治理集约式家畜养殖粪便以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废弃物对于农业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三是要预防和治理农业生产中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环保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上,要积极控制农业污染废弃物排放的总量以及单位产出造成的污染排放量,并以此为基础,运用产出效率的提升,合理运用环境的容量资源,以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全面协调,进而实现双赢目标。

 

3.3完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

 

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技术措施选择上,要切实遵循适宜性与可持续两重标准。前者是指选用合理的技术。要依据不同区域中的资源、生态、技术以及投资等具体状况,选用合理的技术类型;要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技术为先导,优先选择富有实效性的传统农业技术、工业式农业技术以及可替代农业技术,从而实现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合理结合。要跨越单一化的农技科学,从而实现多和学科领域中相关技术的组合以及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是指农业技术的选择应当具有持续性、发展性、公平性以及共同性等原则。要尽可能地选择低污染或者无污染,并且有助于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的清洁型农业技术,使用较少或者不会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或者盐碱化等副作用的农业技术和其他类型的生态良性化农业技术。要选择能够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生产效率的良好技术、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的技术、能够提升农业市场运营效率的技术、能够提升农业消费品利用成效的技术以及能够提升农业管理系统工作效率的技术等。

 

3.4健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机制

 

_是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与农业经营管理制度机制。要建立起更加完善、更为配套的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业资源科学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了对农业自然资源环境所进行的定期普查、动态监测以及信息化管理机制、农业资源产权保护制度、农业资产管理制度等;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市场流通机制以及消费管理机制等。二是要健全农业发展规划与政策。要制定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综合性发展规划,包括农业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农业生产、农业市场以及农产品消费等方面的发展规划,使其能够成为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依据;要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我国现代农业政策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了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政策、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区域性政、加快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等。三是要健全行为准则等非正式制度因素。现代人在生产和生活中所共同遵守的习俗与常规等基本行为准则属于非正式制度因素。其中一些因素是和现代文明进步保持_致的,对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要加以弘扬;还有一些非正式制度因素是与可持续发展相悖离的,将会影响到当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引导。

 

3.5大力改革现有农业科技体制

 

强化农业科技的开发与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这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环节。_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将农业的发展建立于依靠科技的进步与提高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上。所以,在农业科技工作当中应当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加快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进程,健全现有的农业科研体制,改进与优化农业科研系统结构,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更为有效的农业科研应用机制,真正做到农业机构的轻型化、农业队伍的精干化、农业成果的产业化、农业企业发展的集团化、农业运行机制的高效化。二是要依据现代农业发展之所需,强化现代农业的科研开发。要切实增加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科技视为社会公益事业加以对待,通过财政拨款加以扶持。三是要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来推广示范性科技成果,要积极探索设立科研源自于生产、成果由市场加以检验的新型机制,强化科技和经济的密切结合,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服务于〃三农〃的能力。不断加大对农业特别是农业科技人才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关注力度,彻底扭转社会上不够重视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态度,积极推动农业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并提升农业产出的效益。

 

3.6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