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风景区景观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引言
苏州金庭(西山)环岛公路项目已获江苏省住建厅、太湖国家度假区经济发展局、苏州市规划局、园林局等相关部门批准,2012年开工建设。旨在打造5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路,建成后可作为西山镇交通骨干道路,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镇区的交通网络,拉动旅游经济,方便居民出行同时兼顾提升环湖地带防洪能力。金庭环岛公路项目线路起于太湖大桥三号桥与庭山路交界处,将本着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风貌的前提下,选择线路,部分沿现有的旅游公路依山傍水而行,采用三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行车速度40公里/小时。路面宽度16米;包括:大桥4座、中小桥29座,桥梁荷载等级为公路-Ⅱ级,涵洞60座,隧道1道/660米。整个项目建设工期约24个月。届时太湖边芦苇青青,太湖烟波浩渺将尽收眼底,同时,西山岛内的田园风光,村镇民居,名胜古迹,山峰飘渺,池塘果林等原生态风光也将零距离呈现。设计单位经过方案竞赛其设计理念获得建设方和专家团队的初步认可,设计团队本着极其慎重的态度,尽最大的可能保留和还原这里的一草一木。
2.太湖国家级风景区的基本情况
2.1国家级风景区的概念
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反映重要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或者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江苏苏州太湖风景名胜区就属于国家级风景区。
2.2太湖风景名胜区
太湖风景名胜区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一个以自然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并举的天然湖泊型风景名胜区,太湖风景名胜区里的水域、岸线、岛屿、湿地和山林植被所构筑的自然景观,以及以吴越史迹为导线而串联起来的吴越文化古迹、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和珍贵的明清园林、建筑所构成的人文景观为资源要素,是长江三角地区独特而不可再生的重要生态、景观资源和城市经济资源。
2.3太湖风景区的景观类型
太湖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概括起来有十大类:(1)山水交融、构图秀雅、千姿百态的天然山水画面;(2)重峦叠嶂、山势嵯峨、形态各异的奇峰怪石;(3)千百年的古树名柯和繁花似锦、硕果满山的传统植物景观;(4)洞体深邃、钟乳瑰丽、奇异万状的古溶洞、水洞;(5)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雾幔、云海、串月、旭日、晚霞和四季更迭的天象景观;(6)常年不涸、甘冽清腴的名泉和曲折幽邃的涧潭溪流;(7)小桥流水、绿树人家、稻香桑茂、碧波繁花的江南田园风光;(8)典雅古朴、富于诗情画意的各种古典园林、古桥梁、明清古建筑群和水乡文化古镇;(9)著名的古雕塑艺术珍品和历代名人留下的大量碑碣石刻、书法图画、诗词著作;(10)考古发掘出来的代表江南文化历史的远古文物和优美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及其遗迹。
3.国内道路景观设计的发展状况
3.1发展起源
道路(公路)景观设计起源于20世纪30-40年代的德国,其代表人物为汉斯·洛伦茨(Hans Lorenz)。随后,日本、美国等国家在道路景观设计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中国由于道路、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较晚,在道路景观的评价及规划、设计等方面尽管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课题.但目前尚无成熟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手段。
3.2国内道路景观设计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首先我国对高速公路的绿化开始重视起来,交通部先后制定了《公路建设项目环境评价规范(试行)》(JTJ005—96)和《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等行业标准,《公路绿化规范》正在报批修改之中,这些规范对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景观与绿化设计等做了原则性的规定,例如,“应充分调查沿线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植被种类及覆盖率、水土保持现状等,综合采用生物防护和工程防护措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应重视高速公路绿化设计,选用适合当地生长的花草、灌木、乔木等植物,对路堤边坡、弃土等进行绿化,防止水土流失”等。1999年,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高速公路公路绿化规划设计指导意见》、《绿化施工技术规范》以及《公路绿化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等文件。
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GIS技术在景观规划设计和评价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早在1971年美国就开始研制基于GIS技术的城市景观规划模型METLAND(the Metropolitan Landscape Planning Model),该模型已在自然景观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戈、景观规划与评价、生态和公众参与等方面获得成功应用。今年来,国内也利用RS采取景观数据,用GIS管理和组织数据并进公路景观数据空间分析和评价。
4.国内外风景区道路景观设计风格的差别
4.1国外道路景观的设计理念
国外道路的绿化以保护和修复自然植被为主,综合考虑环境、生物、人三方面的关系,运用自然、无强烈人工痕迹的绿化来缓解公路与环境的冲突,弥补道路对生物生境的破坏,屏蔽道路给周围居民造成的视觉影响,为道路上的行驶者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景观,同时降低养护管理费用。
4.2国内道路景观设计的弊病
我国道路的景观、景观绿化设计往往滞后于道路工程设计,在道路的设计中缺乏工程、景观、生态等多学科系统而有效的合作,使得道路在路线选择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而后续的绿化设计又缺乏生态理念。过多重视视觉效果和近期效果,忽视了绿化对环境和生物的生态效益.公路绿化需要繁重的后期养护维持,呈现的景观效果也呆板单一,与环境不相融合。
4.3国内风景区在绿化设计程序方面与国外的差异
国外风景区、景区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首先要经过详细的调查与评估。该阶段所做的工作主要是:(1)基础资料的收集。(2)自然景观的调查评估:根据调查所得的各类景观的特性确定其敏感程度。(3)视觉质量的调查评估:确定道路两旁能集中看到该路的主要区域和道路上沿线有观赏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物的主要路段。绿化景观设计首先关注沿线自然植被的保护恢复、行车过程中视线景观的组织,其次才是休息区等一些特殊区域的绿化景观设计。
我国风景区道路的绿化设计中,设计的重点则放在互通式进出口、交叉区、休息区等点状区域及中央分隔带,强调景观效果的夺目性、现代感或文化内涵,对于贯穿景区主干道道路的边坡、过渡带、层次区等则使用少数几种常用的植物和变化不多的搭配方式进行绿化,很少考虑植物材料与周边自然植被的融合性,更很少有意识地将景区内道路沿线优美的自然景观组织到游客的视线中来。
5.西山岛环岛公路景观设计对于生态保护的现实意义
西山岛作为国家级风景区中的重要一环,可以说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这样的得天独厚的内陆湖中的大型岛屿,其景观生态资源的稀缺性和珍贵性是非常显著的。在本次环岛道路景观设计中如何最大可能的将西山岛的原生态风貌和历史人文内涵充分的保护和发掘,是本次设计的重中之重。
在设计中,不仅考虑人如何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环的一个手段,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设计中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尤其是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另外,从生命意义角度去开拓设计思路,既完善了人的生命,也是尊重了自然的生命,体现了生命优于物质的主题,通过设计师重新认识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构更好的生态伦理。所以,将农田、池塘、道路、山体、古村落、古民居、景点、名胜古迹、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都考虑进来,进行系统的设计,有利于当地自然生态的平衡,不被彻底破坏,也有利于继承和拓展现有的生态空间,更有利于太湖整体的生态协调和平衡。
下图1是西山岛环岛公路景观设计的部分概念示意图。
图1
6.西山岛环岛公路景观设计的一些特点和构思分析
设计中,期望通过景观规划,结合交通功能、经济效益,发掘环岛公路的景观特色,提升环岛公路的景观感受,争创最优(5A级)环岛景观路。
6.1道路风光
图2 图3
原来(图2)的风光忽略了风景构图,设计建议(图3):清除部分行道树,使远处的龙洞山驾浮阁处在行道树形成的框景视野中。左右两边地被作自然式种植,营造浓郁的乡村田园景观。
6.2休息观景点
因为环太湖大环境风景非常优美,休息点的设计应以保护、体现环境特色为主,减少人工介入。提供最基本的功能:如现场植被的梳理、古树名木的保护结合观景点(图4),观景平台、休息坐凳(图5),并考虑选用当地材料。
图4 图5
6.3古树保护
古树承载着时间和空间的故事,具有很高的历史纪念和生态保护价值。根据风景构图的设计策略,我们将分为两种空间构成,一种以车行视角作为构图的视角,另一种则以古树为观望点作为观景视角,两种不同的风景构图方式,造就不一样的景观体验。例如:图6中,建议车道向南适当偏移,避让古树,留出足够的缓冲空间;图7中以古树为中心的绿岛分隔车道,优点是用少量的土方为古树周边增加一定绿化范围。
图6 图7
6.4其他
图8
图9
图10
图11
除了以上之外,还有自行车道、亲水空间、田野、鱼塘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果林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内容,在设计上具体的做法是:(1)适当将道路边环境不佳之处做有效遮挡、留出车道观景或者古树观景点(如图4);(2)部分移除影响景观视线的中层植物,让景色较好的鱼塘景观尽可能的展现在行人的视线内。临湖路段移除长势不好的中层植物,修整地被,让景色较好的太湖景观映入眼帘(如图8);(4)使原有的农田和茶园或树丛的界限清晰,突出当地农产品的田野风光,增加视野的震撼力(如图9);(5)去除或隐藏阻挡视线的杂物,去除违章临时建筑,使水面开阔,边界清晰,鱼塘风景更加整洁统一美丽(图10);(6)选用的本地树种:旱柳、垂柳、银杏、朴树、香樟、水杉配置绿化,对植树的种植,对道路转弯的提示作用;(7)湖边道路转弯处列植的柳树,既起到视觉导向作用,又有安全防护作用,可谓一举两得;(8)保护和利用现状农田,保护和利用山体和果林。道路靠近农田一侧去掉中层植物,只保留部分行道树结合地被草花,从而形成通透视线并起到框景的作用(如图11);等等。限于篇幅,不在赘述。
参考文献
獐子岛位于辽宁省东部、黄海深处,隶属长山列岛, 地处辽东下沉带。系长白山系分支,是海陆变迁的产物。全岛属温带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季风明显等特点,冬暖夏凉。降水集中于夏季,年均降水量584.1毫米。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而春秋两季北南风交替出现。本案位于獐子岛码头,总规划面积1.7万平方米,其中A区占地4.9万平方米。启动区内海岸线长度2856米,其中A区1140米。
2、设计理念
本案设计理念为“海浪瞬间”的定格,通过在种植平面、植物色彩、栽植风格、地形塑造等方面的运用,实现对海浪主题的契合和诠释。因为獐子岛水位线较高,所以近海的地区需要采用大量的模纹栽植,以满足植物的成活率,结合丰富的地形设计,形成连绵起伏的彩色条带。远处以黑松做为障景,根据季相的变化,将乔灌木以品字形栽植,相互交错,整齐的排列,并且保留一定的生长空间。这样不但节省了造价,更让人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打破了常规的自然式栽植方式留给我们的印象。坡体绿化是这次设计的一大难点,在保留原有树种的基础上,进行植物配置,使山体更加美观。整体设计由近及远,高低错落,富有层次感,将人们的视线一下子延伸到了远方,使得整体的设计更加富有节奏感,也是对海浪主题的进一步诠释。
3、种植设计详述
地形塑造。通过对獐子岛启动区07号土样化验,分析结果如下:根据我国盐土的分级标准,土壤属于轻度盐土,对植物的生长影响不大,但鉴于土壤呈碱性,要采取绿化技术处理,来保证良好的植物景观。通过对现场的踏勘,发现场地内为岩石地质,自然覆土贫乏,需要回填土以满足植物的生长。为了更好的诠释主题,需要在场地内做丰富的地形设计,地形的高度不大于1.5米为佳,这样在不失美感的基础上,还可以减少盐碱对植物的伤害,满足植物种植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此次景观设计中,地形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通过曲线地形的营造,可以形成连绵起伏的坡地景观,创造了良好的景观效果,避免了平地种植时,植物景观在立面表现上的单调,使乔木、灌木、地被各类植物的空间发展相得益彰。有利于增加植物的层次感,加强自然景观的形成,给游人以美的享受。
3.2 植物的选择与栽植
植物配置原则。本案对植物的选择及栽植上要求严格,可归纳为三点,第一点,选择盐碱地区乡土植物或在当地可成活的植物,一方面,抗盐碱性强,生长势旺盛。另一方面,可降低造价。第二点,盐碱土地区种植乔木规格建议不要过大,一般苗木胸径保持在6-8cm为好,小规格苗木适用能力强、消耗少、成活率高,当景观效果必须采用大规格苗木时,可适当采取措施。第三点,选择季相景观丰富的植物进行栽植,形成春花、夏绿、秋叶、冬青的景观效果。
植物的选择与栽植。通过植物选择,减少近海环境对植物景观的影响。应选择抗风性强、不透盐性植物及抗盐碱植物进行栽植。
抗风植物分为4类:1)选择匍匐生长植物进行栽植,避免被强烈的海风吹倒,如砂地柏、铺地柏等。2)选择具有发达的不定根及萌蘖能力的植物进行栽植,如火炬树、香花槐等。3)叶部特化或叶形较小植物,如柽柳、石竹等。4)深根性植物,如臭椿、白蜡等。
能够在盐碱化程度较轻的土壤上生长,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对盐类不吸收的植物称为不透盐性植物。主要树种有:柽柳、黑松、水蜡、金叶女贞、小叶黄杨、大叶黄杨、水杉、臭椿、国槐、白蜡、泡桐、紫穗槐、紫叶李等。
抗盐碱植物有国槐、银杏、枸杞、法桐、紫叶小檗、五叶地锦、金丝垂柳、丝棉木、盐肤木、桧柏、重瓣榆叶梅、鸢尾等。
獐子岛海域平均潮位1.53米,最高3米;平均低潮潮位-1.32米,最低-3.42米。平均潮差为2.85米,最大潮差6.42米。潮位线的高度将对乔木的栽植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近海的地方我选择采用德国鸢尾、金叶女贞、紫叶小檗、小叶黄杨、大叶黄杨相互搭配,结合丰富的地形设计,形成高低起伏的彩色条带。一方面保证了植物的成活率,另一方面,高低起伏的彩色条带又是对海洋主题的一次诠释。
坡体植物选择。启动区内崖体众多,现状景观效果较差,如何对现状崖体进行景观上的再塑造,是本次设计的重点之一。
根据现场踏勘情况,坡体上黑松长势较好,已有2~3米高,比较分散,景观效果较差,因此在满足成本较低的基础上,选择黑松种子及火炬树小苗。一般栽植季节最好控制在春季,气温不高,植物没有萌发,可将植物损耗降至最低。如果工程进度要求,必须在高温季节进行施工,则建议在阴雨天栽植,以保证成活率。在2~3年后即可达到成林的效果。坡下以黑松做为障景,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紫丁香、华北连翘、重瓣榆叶梅、樱花、红瑞木、紫叶李、龙柏等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
1理论基础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是景观生态学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构成景观整体的具有相对均质的各空间单元,按照其在景观的地位和形状,可区分为斑块、廊道、基质3种类型。1)斑块:在外貌或性质上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一块非线性空间单元;2)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狭长地带;3)基质: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10]。景观生态设计是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析技术,为合理利用土地和保证人类、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资源都有适宜的空间而进行的设计[11]。景观生态设计可将水利风景区的景观在空间上分解为"基质"、"廊道"和"斑块"三个部分,将水利生态系统视为"基质",将具有旅游景观价值的水域湿地、植被、山体视为"自然斑块",而把水利旅游服务设施和人工景点等视为"人工斑块",水利风景区的陆上道路和水路航线视为"廊道"。这种划分有助于对水利风景区进行保护性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设计主要对斑块与廊道进行设计,而基质以维护自然现状为主。
2设计原则
水利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的应包括如下五个原则:1)景观异质性原则。将各种景观要素根据各水利风景区的地脉与文脉进行有机组合,将根据景观异质性理论导入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规划设计中,突出水域、森林、山体、人文各类斑块和水陆廊道等水利景观的异质性。2)景观共生性原则。采用生态学共生原理,使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共生程度高,真正做到人文建筑的"斑块"、"廊道"和自然的"斑块"、"廊道"、"基质"相协调,促进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3)景观生态化原则。景观生态设计应尽可能保护性利用原有的湖泊河流等自然要素,保留大型的自然斑块和廊道。依据地脉增加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充满水域自然风情的生态化风景空间,增加软质景观以弥补硬质景观过多给游客不良的感觉。4)突出民生水利设计原则。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运用于水利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设计之中,强调设计理念与内容要以服务于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民生水利为目标,推动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5)综合效益最大化设计原则。水利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必须优先保障水利设施的基本功能,保障河、湖、库、渠的水利功能正常发挥,要统筹各方利益相关者,推动水利风景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发展。
3设计目标
水利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设计需达到如下目标:1)优先设计保护自然景观,尤其是水域景观;2)突出水利与地域特色,使水利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融洽,创造和谐健康的水利景观系统,使各类水利建筑和游憩设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3)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4)提高水利景观美观度与水利旅游者的满意度;5)促进水利风景区综合效益最大化。
4设计方法
水利风景区内人工斑块的景观生态设计,主要应体现以下几点:1)水利旅游的人工斑块与自然斑块景观共生设计。要求水利建筑设施除了满足水利的主要功能外,其本身也应成为水利风景,并与环境相契合。要把水利建筑作为景观要素来考虑,使之与周围的地形地貌相适应并融为一体,构成优美的水利景观。由于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往往依托水利设施及其周边自然环境而建设,不同的旅游服务设施应根据其功能及适当位置分散设置,同时水利风景区内各项设施应在整个景观结构内与当地自然景色及自然地形融为一体。2)积极融入当地民俗及风土环境等文化元素。注意从地方居民中汲取精华,从文化学及地方文脉的角度来探讨风景建筑的文化归属,从而找出其创作的着眼点,设计出得体于自然,巧构于环境的风景建筑。3)建筑物的规划与设计。要根据当地的水利文化,详细的做出水利建筑规划设计的思路,水利建筑规划设计要突出水利服务功能,所有的水利旅游建筑规划建设要以优先满足水利服务功能为前提。将水利旅游建筑作为水利风景区产品中的重要部分,打造成水利旅游的点睛之笔。建筑物的设计形式应有一定程度的统一和规范,才能显得井井有条,但也应允许和鼓励一定程度的变异,这此变异应足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兴趣,而又不会造成人们视觉景观的混乱。自然斑块对于水利风景区的景观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通常包括水利风景区内主要的植被、水体、山体等。自然斑块的景观设计,1)突出因地制宜的原则,植被景观设计提升要尽量以乡土植物为主,局部地区为营造景观,考虑外来物种时,应充分考虑其适宜性,避免出现严重的生态侵入现象,导致乡土植被斑块受到影响。2)要在尊重水利风景区的地脉基础上适当进行改造利用。对于水利风景区而言,最核心的景观在于水体斑块,要营造良好的水体景观,须以地脉为基础,在适宜的局部地块适当进行人工化设计与改造。3)水利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设计要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紧密结合,在充分保证水利设施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利用其资金与技术对水利风景区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水利旅游廊道影响着水利旅游线路的合理安排、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与水利设施的服务功能正常发挥,包括水利风景区外部的地点进入水利风景区的通道和风景区内部的通道系统。从通过方式来说,可分为车行道、船行道和步行道,主要包括生态小道(步行)、骑马小道、自行车小道、汽车行道、航道等其他各种通道。除了简单高效的旅游交通运输外,廊道系统还具有多种实用功能:给旅游者留下第一印象,起着影响之后的旅游感知;是旅游活动较多地方,连接各个人工与自然斑块,具有观光、休闲体验等旅游功能。水利旅游廊道系统在景观设计时,应加强功能定位与建设,注重道路景观的美化及舒适性。依据地脉设计风景区的生态游径,在主要观景点适当加宽,以便在游径旁建成康体休憩区。
案例分析
1研究区概况
白龙江腊子口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甘肃省迭部县境内,界于103°10''''-103°56''''E,33°53''''-34°12''''N之间,包括白龙江(电尕镇至代古寺段)与腊子河两侧河谷地带,以及老龙沟、朱立沟和美路沟峡谷区域,东西长约65km,南北宽约23km,面积595km2;所在流域的水系属长江水系的二级支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整体地势呈现西部高、东部低,海拔高度1600-4920m之间;属于暖温带和高山气候带共同作用形成的半湿润区,年均气温6.7℃,年平均降水量634.6mm;生态环境较为脆弱,2010年该流域爆发了舟曲县特大泥石流。因此,随着水利建设与发展,如何科学协调水利风景区内旅游开发与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实现该区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3]。
2景观构成
白龙江腊子口国家水利风景区内已建成水电站14座,在建水电站8处,拟建水电站1处,共23处。丰富多样的水利设施,成为水利风景区内独特的人文景观。与此同时,水利设施的建设对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对自然植被、地质地貌造成一定的破坏。1935年,在水利风景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胜迹,如"俄界会址"、"茨日那旧居"、杨土司粮仓遗址"崔古仓"、"腊子口战役"遗址等重要革命遗址。而风景区中的腊子口景区已列入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腊子口战役纪念馆陈列的主要红色文物有368件。风景区处于亚热带和寒温带植物区系的交界地带,主要植被类型为:森林、草地、农业种植,以自然针阔叶混交林、山地草场和亚高山草甸及灌丛草甸为主。风景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中高等植物种类计有144科、481属、1671种;野生珍稀植物资源种类多,国家Ⅰ类保护野生植物有红豆杉、独叶草2种,国家Ⅱ类保护野生植物有岷江柏木、秦岭冷杉、麦吊云杉、紫果云杉、水曲柳、杜仲等10种。白龙江腊子口水利风景区蕴藏着悠久灿烂的藏族民族文化,有甘肃省唯一保留的萨迦派寺院白玉寺,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建筑精雕细刻,雄宏庄严,经卷、佛像历史久远,文化价值极高,壁画、酥油花、木偶表演、泥塑、木刻等民俗文化主要集中于寺院。非物质文化有:民间音乐(民歌、山歌、劳动号子等)、舞蹈(尕巴舞、阿嘉舞等)、其他民俗文化。
3景观生态设计
白龙江腊子口国家水利风景区内的人工斑块主要有:水利旅游设施、红色旅游建筑、藏族民俗文化建筑,其景观生态设计如下:(1)从当地藏族民俗文化、红色旅游文化中提取景观元素,依托岷山、迭山与白龙江等自然斑块设计水利旅游建筑等人工斑块,如藏族的六字真言和水嘛呢融入白龙江畔的水车等水利旅游项目设计。对于已建成的水利设施,应在不影响水利服务功能的前提下,予以景观生态提升设计与建设。(2)水利旅游设施的设计与建设不但要满足景观效果的需要,而且要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建设宗旨,尊重当地历史、尊重游客、维系水利风景区的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促进"水文化•水生态•游客为本"和谐共处,为游客提供一个立足于保护水生态环境、集旅游六大要素为一体的水利风景区。(3)白龙江旺藏乡段的部分村落房子太破有损感观,可以考虑两种方案:1)可考虑根据当地藏族建筑风格,重新改造,这种方案适宜于开展农家乐或渔家乐;2)可考虑用分枝较低、树形高大的树种来遮挡视线、美化景观与保护生态。(4)红色旅游建筑突出精神,依托白龙江和腊子口险峻的地形,营造红色历史文化景观;沿岸藏族寺院予以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其旅游服务功能。
白龙江腊子口国家水利风景区内的自然斑块主要有:自然植被、白龙江水体、岷山与迭山山体。当前风景区内面临着重大的生态保护任务,因此自然斑块的景观生态设计尤为重要。针对当前水利风景区内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自然斑块,这部分主要分布在电尕镇至代古寺段。解决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将面临三大难题:第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需要解决好当地居民的替代性生计;第二,长期严重的水土流失已使不少土地发生逆向演替,土地生产潜力严重下降,如何科学开展植树造林;第三,作为水利风景区的自然斑块,应考虑其景观的观赏价值。提出下述生态设计思路:(1)从技术、政策与资金三方面鼓励和支持退耕(牧)后的居民参与水利旅游开发,发展休闲农业,转变其生产生活方式,发挥水利旅游的扶贫和生态保护功能。(2)植树造林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乡土植被类型,土地生产潜力特差的地区,须遵循生态学原理,精心设计建设与管理,从种草种灌木开始。结合地形地貌,营造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自然林相景观。例如在岷山与迭山的山腰与山顶处,宜种植高寒带绿草叶灌丛,而山底、山谷、江畔则适宜种植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等植被类型。(3)根据水利风景区景观的观赏性需求,按照景观异质性原理,根据各地块植被生长条件,构建针叶与阔叶、乔灌草相结合的自然斑块,提升自然斑块景观的观赏性与异质性,满足水利旅游功能的需求。此外,对于水体与山体的景观生态设计,应尽量保持原始的地脉格局,尽量展现自然生态之美,自然美化和修复人工建设所留下的痕迹。
1地域文化的简要概述
地域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体系,具体是指人们经过自身的劳动创造在某一特定的地域或区域聚落群当中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地域文化在继承过去优秀的传统文化过程中,同时也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思想并且根据具体的历史阶段,地域文化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和创新。除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之外,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活动、建筑风格等方方面面均被看做是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人们在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中所使用改造自然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这也是导致地域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1]。
2地域文化在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中的原则
2.1统一原则
风景旅游区的景观设计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它必须与周围的环境和所在城市紧密相连,在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当中,地域文化的运用原则首先就是要坚持统一整体性原则,毕竟景观设计并不只是仅仅局限于某一固定空间或环境,而是对整个旅游风景区进行整体设计,地域文化无论是体现在景观小品、道路设计,还是在水系植被、景观建筑的设计上都需要达到整体风格和谐统一的要求。
2.2传承原则
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是延续地域文化的直接表现,融入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需要继承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先进的材料和技术实现全面创新,也就是说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需要对地域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真正了解文化的背景以及发展历程,注重保留当地文化中固有的民俗风情和民族特色,向观赏者展示具有最原汁原味、质朴纯真地域文化的旅游风景区景观设计。
2.3保护原则
环境保护是现阶段我国和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中心和焦点,也是旅游风景区景观设计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景观设计中应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合理开发建设,使用绿色无污染的材料,将环境污染降至最低,推动旅游风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3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
3.1植被设计
在我国海南地区有着纯天然的热带雨林,植物生长茂盛且种类繁多,海南的呀诺达风景旅游区则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完整地保留了景区内的植被结构,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间,景区利用粗壮的圆木设计的木栈道能够让游客直接与景观植物亲密接触,同时木料材质的栈道又与周围的雨林环境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天人合一的和谐景致。另外,在旅游区内还对植物的层次分布进行精心设计,譬如说棕榈树、槟榔树与乔灌草错落分布,极具层次感,在木栈道的拐弯处还特意种植三角梅等颜色亮丽的植物,为游客起到提醒作用的同时凸显海南带有地域色彩的原始文化[2]。
3.2水系设计
在云南省的苗族风情景区当中,设计师结合当地特有的梯田与生态湿地等自然地理环境,设计了喷泉等大型水景,为了能够将景区内的景观串联起来,在各个村寨的连接路径上挖设了许多小水渠,通过将浅底和窄道里的涓涓细流引入水渠当中,形成了贯穿全寨的“水街”,游客穿行其中能够直接感受到苗寨质朴清新、紧密相连的地域特色。
3.3景观建筑设计
我国广东省龙门县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中的景观建筑,在选材用料上与旅游风景区完美结合。由于当地处于我国客家文化集中的区域,在传统的客家民居当中大多数的建筑材料都是竹子、青黄色的砖瓦以及石土等,而南昆山正是毛竹生产之地,设计师巧妙地利用这一天然优势,通过和工匠不断的反复研究琢磨,对毛竹进行脱水防腐处理,并将其覆盖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框架之外,从远处看整个景观建筑仿佛是用竹子搭建而成,与身后的旅游风景区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3.4景观小品设计
旅游风景区内的景观小品和装饰铺设也是展现地域文化的重要道具,譬如海南当地盛产火山岩和蕨类植物,在呀诺达旅游风景区内的矮墙山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旺盛的蕨类植物与独有的火山岩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得矮墙充分展现了海南的地域文化,还让平淡无奇的矮墙立刻变得生意盎然。
4结论
总之,风景旅游区想要独具特色,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吸引力就必须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实现人工建筑与其完美融合,坚持完整一体化原则,打造多元化的景观设计,并且利用景观设计不断推动地域文化的宣传和发展。
作者:金啸宇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1 地域文化的简要概述
地域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体系,具体是指人们经过自身的劳动创造在某一特定的地域或区域聚落群当中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地域文化在继承过去优秀的传统文化过程中,同时也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思想并且根据具体的历史阶段,地域文化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和创新。除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之外,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活动、建筑风格等方方面面均被看做是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人们在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中所使用改造自然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这也是导致地域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1]。
2 地域文化在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中的原则
2.1 统一原则
风景旅游区的景观设计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它必须与周围的环境和所在城市紧密相连,在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当中,地域文化的运用原则首先就是要坚持统一整体性原则,毕竟景观设计并不只是仅仅局限于某一固定空间或环境,而是对整个旅游风景区进行整体设计,地域文化无论是体现在景观小品、道路设计,还是在水系植被、景观建筑的设计上都需要达到整体风格和谐统一的要求。
2.2 传承原则
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是延续地域文化的直接表现,融入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需要继承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先进的材料和技术实现全面创新,也就是说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需要对地域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真正了解文化的背景以及发展历程,注重保留当地文化中固有的民俗风情和民族特色,向观赏者展示具有最原汁原味、质朴纯真地域文化的旅游风景区景观设计。
2.3 保护原则
环境保护是现阶段我国和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中心和焦点,也是旅游风景区景观设计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景观设计中应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合理开发建设,使用绿色无污染的材料,将环境污染降至最低,推动旅游风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3 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
3.1 植被设计
在我国海南地区有着纯天然的热带雨林,植物生长茂盛且种类繁多,海南的呀诺达风景旅游区则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完整地保留了景区内的植被结构,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间,景区利用粗壮的圆木设计的木栈道能够让游客直接与景观植物亲密接触,同时木料材质的栈道又与周围的雨林环境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天人合一的和谐景致。另外,在旅游区内还对植物的层次分布进行精心设计,譬如说棕榈树、槟榔树与乔灌草错落分布,极具层次感,在木栈道的拐弯处还特意种植三角梅等颜色亮丽的植物,为游客起到提醒作用的同时凸显海南带有地域色彩的原始文化[2]。
3.2 水系设计
在云南省的苗族风情景区当中,设计师结合当地特有的梯田与生态湿地等自然地理环境,设计了喷泉等大型水景,为了能够将景区内的景观串联起来,在各个村寨的连接路径上挖设了许多小水渠,通过将浅底和窄道里的涓涓细流引入水渠当中,形成了贯穿全寨的“水街”,游客穿行其中能够直接感受到苗寨质朴清新、紧密相连的地域特色。
3.3 景观建筑设计
我国广东省龙门县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中的景观建筑,在选材用料上与旅游风景区完美结合。由于当地处于我国客家文化集中的区域,在传统的客家民居当中大多数的建筑材料都是竹子、青黄色的砖瓦以及石土等,而南昆山正是毛竹生产之地,设计师巧妙地利用这一天然优势,通过和工匠不断的反复研究琢磨,对毛竹进行脱水防腐处理,并将其覆盖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框架之外,从远处看整个景观建筑仿佛是用竹子搭建而成,与身后的旅游风景区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3.4 景观小品设计
旅游风景区内的景观小品和装饰铺设也是展现地域文化的重要道具,譬如海南当地盛产火山岩和蕨类植物,在呀诺达旅游风景区内的矮墙山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旺盛的蕨类植物与独有的火山岩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得矮墙充分展现了海南的地域文化,还让平淡无奇的矮墙立刻变得生意盎然。
4 结论
总之,风景旅游区想要独具特色,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吸引力就必须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实现人工建筑与其完美融合,坚持完整一体化原则,打造多元化的景观设计,并且利用景观设计不断推动地域文化的宣传和发展。
在传统的风景名胜中,植物景观的审美价值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与植物元素在古人的景观审美、宗教崇拜、人格升华、体悟自然等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密不可分。近几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环境整治改造中,植物景观作为景观系统中的核心要素,在设计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现出巨大的综合性的景观、社会、人文和生态价值。
风景名胜中的植物景观设计,不可避免地与相关的历史人文信息的传达、主题的表现,以及游赏审美的空间环境的深化展开息息相关,而植物景观营造的核心于风景名胜区中更多地在于人文主题的传达。在前几年参与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综合保护工程中,八卦田景点环境整治改造和法云古村整治改造是两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项目。
八卦田景区位于杭州玉皇山风景区的南麓,东部有乌龟山相围合,三面环山,且山体植被茂盛,林相丰富。在西湖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评价中,八卦田景群中的八卦田景点被确定为二级景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风景观赏和旅游休闲价值以及科教科普价值。八卦田最早出现于明代记载,据《西湖游览志》:“南山胜迹中有宋藉田,在天龙寺下,中阜规圆,环以沟塍,作八卦状,俗称九宫八卦田,至今不紊”。八卦田中有土丘、田塍、水沟排列整齐,面积约90余亩。据说这是南宋年间开辟的“籍田”,皇帝在此“躬耕”以示“劝农”。每逢春耕,皇帝就率文武百官到此犁田,以示对农事的尊重,并祈祷来年五谷丰登。这不仅体现了中国这个传统农业大国的重农思想和“道之以德,齐以大礼”的政治文化,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文化与自然并蓄的天人合一观念。
林的大环境,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植物景观设计在于利用场地原生的中上层植物资源和背景山林的优越条件,适当地辅以局部的中上层植物的补植、优化整合,来处理向外部景观资源的借景、组织视廊,和内部线性景观空间序列中空间的过渡、衔接和转换的需要,以及各环境景观空间单元空间界面的组织问题。在村落内部通过有意识的以植物为主的要素组织和手法处理,达成“林泉既奇,营制又美,曲尽山居之妙”的隐含禅意、富于郊邑园林趣味的设计构思的表现。而在村落边缘,利用农居拆除后留出的宅基地进行场地改造形成片状茶园,自然散落在村落建筑组团的周边,或高或低、或宽或窄,局部穿插片植的早园竹林,结合建筑组团内外以果树为主(桃、石榴、香泡、柿子、枣树等)的绿化处理,以及辅以山玉兰、春梅、腊梅、木槿和山樱等观花植物的配置,形成较强的乡土村落人文主题景观与风貌气质。乡土村落景观与园林宗教景观浑然一体地融合,理想地呈现了村落主题风貌的丰富内涵。
丹霞地貌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据统计,全国共有600多处丹霞地貌,以长江以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发育最为典型。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丹霞地貌呈现出瑰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丹霞地貌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先后建立了一批风景旅游区。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却常常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景观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导致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为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景观的特色和质量,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针对丹霞地貌风景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调控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
一、景观生态学与景观结构
景观生态学是现代地理和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连接自然科学和人类学的交叉性学科,属于宏观尺度空间研究范畴[1]。它注重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强调生态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通过对旅游区的景观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的研究,从而实现对景观的优化利用与管理。
描述景观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有斑块、廊道、基质和缘[2-3]。斑块是景观中与周围在外貌和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匀性的空间单元,在旅游区内是指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和服务网点;廊道是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旅游区内的廊道主要表现为河流、林带、交通线及其两侧的带状树木、草地;基质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景观背景结构,对应于旅游区内的自然地理环境;缘则是指旅游区的保护带或旅游斑的环境,作为缓冲区,可避免自然环境与周围社会环境直接接触,有利于旅游区的生态保护。
二、丹霞地貌景观生态设计
丹霞地貌风景区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体,不仅具有观赏的功能,还具有维持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乃至无法恢复,无论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是旅游业来说,这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因此,对风景区进行设计与开发,应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以保护、优化风景区内自然生态环境,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
(一)景观的结构设计
1.斑块的设计。景观要素及其功能格局是控制旅游区生态环境状况的关键。在自然风景区内,按照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斑块设计方面应以大型植被斑块作为主要考虑对象,同时需要一定数量分散的小型斑块作为补充。就丹霞地貌风景区而言,它最具特色的景观要素是赤壁丹崖,丹山、碧水、秀峰、奇石构成了旅游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因此,为保护旅游景点的整体性,应以巨型的旅游斑为主要考虑对象。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点与周围环境组成旅游斑,斑块的构成大体上是有一个近圆的核心区,弯曲边界和有利于物种传播的边缘指状突出。对于斑内脆弱的核心区,为避免破坏地质结构,应禁止游客进入,可以考虑建立远距离观景平台,配置观景设施,为游客提供远距离观景服务。红色岩系胶结和固结程度较差,岩石硬度小,易受风化侵蚀,因此在旅游斑内严禁砍伐树木,禁止在崖壁上人工斧凿和雕刻。旅游区内自然植被斑块对于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型的植被斑块可以起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的作用;小型自然植被斑块既可作为动物临时栖息地和避难场所,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又可增加景观异质性,扩散干扰风险,因此要注意保留、保护,加强实时监测,及时养护管理。作为游客休憩、消费为主的小型人为斑块,则要注意远离巨型旅游斑块,沿廊道分散安排,合理布局。
2.廊道的设计。在旅游区内,廊道的构成主要是引导游客活动的旅游线路。丹霞地貌风景区内的廊道除了具有旅游线路引导功能外,还是联系斑与斑、斑与种源之间的纽带,因此,廊道的设计必须从多方面考虑,总的思路是保护、保持原有地形,其宽度、长度和位置的设计应根据山体实际情况而定,综合估计其利弊。根据丹霞地貌风景区独特的地质条件,廊道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为了保护地形,同时也为了控制游客数量,景区内应以步行道为主,不宜建造盘山公路,也不宜修建高空索道;(2)旅游区内不同斑块之间要有廊道相通,注意保持廊道和斑块植被结构的相似性,以保证斑块之间的连通性,满足内部种在斑块间运动的需要,保护景观整体的生态功能;(3)在线路选择时,最好利用现有自然通道,同时避开生态脆弱区;(4)在道路施工时,尽量利用自然的无污染的材料,如木材,石板等;另外,对于某些自然廊道,如林带、河流等,既是景观中能流、物流的通道,同时本身也具有娱乐价值,因而要注意加以保护与管理,避免人为破坏。
3.基质和缘的设计。基质是景观中的背景地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主导作用。从生态学角度看,保持旅游区内基质的稳定性对于实现景区内生态系统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生态规划角度看,对基质的全面调查与研究也是对旅游区进行功能分区、优化景观格局的基础。由于丹霞地貌多发育在气候湿润地区,流水对其影响极大,因此在开发时要注重流域的完整性;从景观上来讲要注意山水结合,突出“山体为主,水体映衬”,体现丹山碧水的特色。另外,在旅游区要规划一定宽度的缓冲区。一方面,作为交通工具的停放地和旅游者住宿、购物区,满足游客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将游览以外的活动集中在缓冲区,可减轻旅游区内部环境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二)优化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是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景观生态学强调空间格局对过程的影响,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来改善景观的功能、调整能流物流的输入输出,从时空尺度上来耦合生态与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管理景观资源的利用[2]。目前,“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化的景观格局(Forman,1995)。依此为规划目标,注重风景区内质地粗细结合,大小斑块互为补充,斑、廊和缘的合理布局,最终实现土地利用的合理分类。如在廊道之间或没有廊道的地方加设一行小的斑块以增加调景观连接度;在细质地的景观局部设置小型植被斑块和廊道;设置边界过度带,作为服务区,为游客提供休憩机会等。目的是使景观要素之间达到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在优化景观格局的同时还丰富了视觉空间,最终形成以地貌景观为依托,并融合当地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景区整体风格。
三、丹霞地貌景观生态调控
(一)景观生态管理
在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监控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旅游区进行管理,力求使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协调,促进系统内的互利共生与良性循环。这包括对景观、基础设施和人员的管理等几个方面。
为了保护丹霞地貌风景旅游区内的天然风貌,保证视觉景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除了历史遗留的文物古迹、楼台庙宇外,在景区内应避免建造新的人工建筑物,必要的基础设施要严格限制其规模和数量,设施的造型,色彩、质地等也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能破坏景观视觉美感。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而遭到破坏的景点和基础设施,需要及时修缮或替换,确保基础设施的正常发挥。
加强游客管理,正确引导游客的旅游行为,一是通过计算景区环境容量来确定游客数量,防止因游客数量过多加重环境压力;二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普及环保知识,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提高游客保护自然地貌的自觉性;三是通过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游客的某些不良行为(如攀爬、刻画等)。
对于旅游区工作人员,要进行集中培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与服务水平,加强与旅游者的沟通。实践证明,只有游客与管理人员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促使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二)景观生态监测
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是不断监视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状况,确定其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人类活动对这些变化所起的作用,以便能快速、准确的制定出相应对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景观生态监测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4]。
1.3S系统的应用
3S系统是对GIS、GPS和RS的总称。三者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在解决问题的功能上各自存在优点和不足。只有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实现各种技术的综合,才能完全实现监测地表变化的功能,在资源、环境调查和区域管理中发挥巨大作用。随着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尺度的扩展,3S技术逐渐成为景观规划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目前,该项技术已被应用于旅游区位置的确定,生物资源调查,地貌监测等方面。由于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区域,气候湿热,风化强烈,加之其特殊的岩性特征,对于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因此,利用3S技术对丹霞风景区内的地形地貌实施监控是十分必要的。
2.LEDESS空间明晰化模型
LEDESS模型[4](LandscapeEcologicalDesignandEvaluationSupportSystem)原意为景观生态决策与评价支持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帮助决策者对景观中自然环境部分进行管理和规划,尽量减少未来出现的非确定因子,分析不同的决策方案对植物和动物种群造成的生态后果。将LEDESS模型引入丹霞地貌风景区,用来模拟植被演替过程,按植被演替和生境的需要,评估物种生境适宜性,计算潜在生物斑块间的景观连接度,将对景区的规划、建设和保护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我国对3S系统或LEDESS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还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对这方面的研究,尽快应用于实践,为实施有效的生态保护和恢复行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慧、王家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丹霞地貌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据,全国共有600多处丹霞地貌,以长江以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发育最为典型。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丹霞地貌呈现出瑰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丹霞地貌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先后建立了一批风景旅游区。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却常常为了追求利益而忽视了对景观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导致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为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景观的特色和质量,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针对丹霞地貌风景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调控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
一、景观生态学与景观结构
景观生态学是现代和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连接自然科学和人类学的交叉性学科,属于宏观尺度空间研究范畴[1]。它注重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强调生态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通过对旅游区的景观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的研究,从而实现对景观的优化利用与管理。
描述景观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有斑块、廊道、基质和缘[2-3]。斑块是景观中与周围在外貌和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匀性的空间单元,在旅游区内是指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和服务网点;廊道是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旅游区内的廊道主要表现为河流、林带、线及其两侧的带状树木、草地;基质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景观背景结构,对应于旅游区内的自然地理环境;缘则是指旅游区的外围保护带或旅游斑的外围环境,作为缓冲区,可避免自然环境与周围环境直接接触,有利于旅游区的生态保护。
二、丹霞地貌景观生态设计
丹霞地貌风景区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体,不仅具有观赏的功能,还具有维持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乃至无法恢复,无论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是旅游业来说,这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因此,对风景区进行设计与开发,应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以保护、优化风景区内自然生态环境,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
(一)景观的结构设计
1.斑块的设计。景观要素及其功能格局是控制旅游区生态环境状况的关键。在自然风景区内,按照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斑块设计方面应以大型植被斑块作为主要考虑对象,同时需要一定数量分散的小型斑块作为补充。就丹霞地貌风景区而言,它最具特色的景观要素是赤壁丹崖,丹山、碧水、秀峰、奇石构成了旅游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因此,为保护旅游景点的整体性,应以巨型的旅游斑为主要考虑对象。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点与周围环境组成旅游斑,斑块的构成大体上是有一个近圆的核心区,弯曲边界和有利于物种的边缘指状突出。对于斑内脆弱的核心区,为避免破坏结构,应禁止游客进入,可以考虑建立远距离观景平台,配置观景设施,为游客提供远距离观景服务。红色岩系胶结和固结程度较差,岩石硬度小,易受风化侵蚀,因此在旅游斑内严禁砍伐树木,禁止在崖壁上人工斧凿和雕刻。旅游区内自然植被斑块对于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型的植被斑块可以起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的作用;小型自然植被斑块既可作为动物临时栖息地和避难场所,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又可增加景观异质性,扩散干扰风险,因此要注意保留、保护,加强实时监测,及时养护管理。作为游客休憩、消费为主的小型人为斑块,则要注意远离巨型旅游斑块,沿廊道分散安排,合理布局。
2.廊道的设计。在区内,廊道的构成主要是引导游客活动的旅游线路。丹霞地貌风景区内的廊道除了具有旅游线路引导功能外,还是联系斑与斑、斑与种源之间的纽带,因此,廊道的设计必须从多方面考虑,总的思路是保护、保持原有地形,其宽度、长度和位置的设计应根据山体实际情况而定,综合估计其利弊。根据丹霞地貌风景区独特的条件,廊道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为了保护地形,同时也为了控制游客数量,景区内应以步行道为主,不宜建造盘山公路,也不宜修建高空索道;(2)旅游区内不同斑块之间要有廊道相通,注意保持廊道和斑块植被结构的相似性,以保证斑块之间的连通性,满足内部种在斑块间运动的需要,保护景观整体的生态功能;(3)在线路选择时,最好利用现有自然通道,同时避开生态脆弱区;(4)在道路施工时,尽量利用自然的无污染的,如木材,石板等;另外,对于某些自然廊道,如林带、河流等,既是景观中能流、物流的通道,同时本身也具有娱乐价值,因而要注意加以保护与,避免人为破坏。
3.基质和缘的设计。基质是景观中的背景地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主导作用。从生态学角度看,保持旅游区内基质的稳定性对于实现景区内生态系统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生态规划角度看,对基质的全面与研究也是对旅游区进行功能分区、优化景观格局的基础。由于丹霞地貌多发育在气候湿润地区,流水对其影响极大,因此在开发时要注重流域的完整性;从景观上来讲要注意山水结合,突出“山体为主,水体映衬”,体现丹山碧水的特色。另外,在旅游区外围要规划一定宽度的缓冲区。一方面,作为工具的停放地和旅游者住宿、购物区,满足游客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将游览以外的活动集中在缓冲区,可减轻旅游区内部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二)优化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是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景观生态学强调空间格局对过程的影响,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来改善景观的功能、调整能流物流的输入输出,从时空尺度上来耦合生态与过程之间的联系,管理景观资源的利用[2]。目前,“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化的景观格局(Forman,1995)。依此为规划目标,注重风景区内质地粗细结合,大小斑块互为补充,斑、廊和缘的合理布局,最终实现土地利用的合理分类。如在廊道之间或没有廊道的地方加设一行小的斑块以增加调景观连接度;在细质地的景观局部设置小型植被斑块和廊道;设置边界过度带,作为服务区,为游客提供休憩机会等。目的是使景观要素之间达到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在优化景观格局的同时还丰富了视觉空间,最终形成以地貌景观为依托,并融合当地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景区整体风格。
三、丹霞地貌景观生态调控
(一)景观生态管理
在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监控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旅游区进行管理,力求使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协调,促进系统内的互利共生与良性循环。这包括对景观、基础设施和人员的管理等几个方面。
为了保护丹霞地貌风景旅游区内的天然风貌,保证视觉景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除了遗留的文物古迹、楼台庙宇外,在景区内应避免建造新的人工物,必要的基础设施要严格限制其规模和数量,设施的造型,色彩、质地等也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能破坏景观视觉美感。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而遭到破坏的景点和基础设施,需要及时修缮或替换,确保基础设施的正常发挥。
加强游客管理,正确引导游客的旅游行为,一是通过计算景区环境容量来确定游客数量,防止因游客数量过多加重环境压力;二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普及环保知识,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提高游客保护自然地貌的自觉性;三是通过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游客的某些不良行为(如攀爬、刻画等)。
对于旅游区工作人员,要进行集中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服务水平,加强与旅游者的沟通。实践证明,只有游客与管理人员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促使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二)景观生态监测
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是不断监视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状况,确定其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人类活动对这些变化所起的作用,以便能快速、准确的制定出相应对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景观生态监测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4]。
1.3S系统的应用
3S系统是对GIS、GPS和RS的总称。三者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在解决问题的功能上各自存在优点和不足。只有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实现各种技术的综合,才能完全实现监测地表变化的功能,在资源、和区域中发挥巨大作用。随着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尺度的扩展,3S技术逐渐成为景观规划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目前,该项技术已被应用于区位置的确定,生物资源调查,地貌监测等方面。由于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区域,气候湿热,风化强烈,加之其特殊的岩性特征,对于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因此,利用3S技术对丹霞风景区内的地形地貌实施监控是十分必要的。
2.LEDESS空间明晰化模型
LEDESS 模型[4](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and Evaluation Support System)原意为景观生态决策与评价支持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帮助决策者对景观中自然环境部分进行管理和规划,尽量减少未来出现的非确定因子,分析不同的决策方案对植物和动物种群造成的生态后果。将LEDESS模型引入丹霞地貌风景区,用来模拟植被演替过程,按植被演替和生境的需要,评估物种生境适宜性,计算潜在生物斑块间的景观连接度,将对景区的规划、建设和保护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我国对3S系统或LEDESS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还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对这方面的研究,尽快应用于实践,为实施有效的生态保护和恢复行动奠定基础。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一、相关概念解释
1、什么是社区
“社区”这个基本概念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来的,当时是指“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社会团体或共同体”。一个社区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2、什么是风格
风格是指艺术创作者在创作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二、社区景观风格设计的重要作用
1、从社区本身角度来说,社区景观的风格设计可以取得三种效果:一是增加美观效果,二是增强识别特征,三是提升社区品质。很明显,单调刻板的建筑立面可以在景观树木与花草的映衬下显得生动活泼,弥补建筑的不足。反过来,高品质的、精致的建筑立面如果缺少自然要素的掩映也显得刻板和生硬。
2、从居住者角度来说,随着群众审美意识的提高,居民现在已经将居住环境看成了“明星”般的审美对象。把居住环境看做一种单纯地生存资料的对待方式己远远不满足居民的要求。显然,社区的居住景观环境已经成为一种心旷神怡、修生养性、延年益寿的生活享受资料,其中就包括了为居民提供美的享受,提高居民的提高审美情操等等。同时,风格化、人性化的社区公共景观空间则更能吸引居民到户外活动,进行沟通交流,对加强社区建设、营造社区和谐、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因此,解决好社区环境的景观问题,就必然性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3、从城市角度来说,社区景观设计可以美化城市风景,使城市景观更加的丰富和多元化,是渲染城市个性的风景元素。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事处主任野田顺康先生在以“生活环境与城市复兴”为主题的“2011亚洲都市景观活动中,其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基于地方特色的都市景观建设更加能够通过吸引投资、发展特色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并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是振兴城市的有效路径。”会议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应以景观建设为契机,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核心问题,并加强公众的参与性,促进城市精神的延续,激发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提升城市的综合价值。
三、社区景观风格设计的分类
较之传统的景观园林,现代城市社区景观所呈现的风格则更为丰富。从当代中国居住区景观近年的发展和实践历程来看并,将国内目前存在的各类景观风格进行汇总,新景观风格主要可归纳为七类:新古典欧式风格、现代自然主义风格、北美风格、西班牙风格、现代Artdeco风格、现代中式风格、东南亚风格。每类风格简述如下:
1、新古典主义风格
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从简单到繁杂、从整体到局部,精雕细琢,镶花刻金都给人一丝不苟的印象。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并与现代的材质相结合,呈现出古典而简约的新风貌。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相结合,雍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如:北京珠江帝景、北京绿城御园
2、现代自然主义风格
现代自然主义风格以自然为突出要点,注重微地形空间和成型软景配合, 景观面积在社区总体规划的面积配比率很大,有些甚至占50以上。材料上多运用自然石材、自然木材等,精心营造优质的人工湖、清澈的小溪、真实的山体等中心景观带。这也是居住区最具吸引力的特征之一,同时设计中注重水、石、山体、景和建筑之间的充分碰撞融合,致力于打造自然与建筑巧妙结合的景象。如:北京的山水文园
3、西班牙风格
西班牙的居住区景观一般都是十字形布局的中轴线,受到宗教的影响,中心设有圆形的水景,代表着富裕与强盛。主轴周围由院墙或浓密的植物围合,花园内对称布置果树和带有香味的植物。西班牙人注重浪漫休闲的生活,因此喜欢享受着树荫的凉爽、听着潺潺的水声、闻着芬芳的花香,无处不散发着西班牙人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由于西班牙强烈的阳光,因此花园中一定布局拱圈,连廊,花架。正方形的花砖铺装、瓦罐植物、精致铁艺为代表性的景观装饰,尽现着西班牙人对于生活的热情和细致。
4、北美风格
北美风格是从传统的西班牙风格演变而来的。此风格在住宅景观设计中秉承实用主义的原则,具有明显的场地功能空间界定, 没有过多的雕饰,追求幽雅闲适、回归自然的小镇风情,具有亲切、轻松、不张扬的特征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意识。社区植物的配置细腻,大多采用粗犷、自然的材质(各种文化石和原木)和色彩明快的涂料饰面营造惬意舒适的景观氛围。如:北京八达岭孔雀城
5、现代Artdeco风格
Artdeco也被称为装饰艺术,发源于法国,兴盛于美国。它打破了传统的单调和刻板,回纹曲线线条、金字塔造型等装饰性元素大量的出现在建筑的外立面上,表达了当时高端阶层所追求的高贵感。代表的是一种复兴的城市精神。表达出不断超越的人文精神和力量。通过新颖的造型、艳丽夺目的色彩以及豪华材料的运用,成为一种摩登艺术的符号。Artdeco景观设计风格是Artdeco建筑风格的延伸和补充,融合了软景和硬景,大量运用石材、水系、喷泉、雕塑、树阵、花钵等景观设计元素。如:合肥融侨天骏
6、现代中式风格
以内敛沉稳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出发点,用现代设计语言演绎传统的造园精髓即:含蓄、天人合一、叠山理水。通常使用传统的造园手法、色彩、图案符号、植物配置等景观设计元素来营造凝练唯美的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景观空间。它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又体现了时代特色,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邂逅。
现代中式景观设计采用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有:框景、障景、抑景、借景、对景、漏景、夹景、添景等。传统的造园手法结合现代的景观元素,营造多层次的景观空间,达到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适用于建筑中式风格定位明显的项目。如:万科的第五园。
由于气候原因,东南亚风情景观是深圳、广州等地区运用最多的景观风格之一。通常采用南方常见的蕨类和棕榈类植物,传达休闲与参与的理念。具体表现形式为:场景富于变化,人为制造地形或小空间与点状水景穿插,采用密植的植物配置方式,绿荫面积较大,以观景水池和景观游池为主的水景形式,善于点缀以精致生动的景观小品,多采用菠萝格和芬兰木作为廊亭的材质,营造厚重典雅的气质,景观亭多为四面翻角处理的轻盈典雅造型且富于显著特征,细节丰富。如:万科厦门金域蓝湾 。
无论是什么风格的社区景观设计,都应该充分考虑项目所处的实际状况,根据项目的现场条件变换设计手法。如在北方地区,应以硬质景观为主并配以一些观枝干的植物,不宜采用大面积的人造水景,不宜大量配置南方不耐寒的观赏性植物,做到北方的社区景观在长达4-6个月的冬季有景可观。在南方地区则宜以软质景观为主,硬质空间致力于满足基本功能区域, 仅突出轴线、重点或节点。 以软景为主不仅成本较低,而且能利用南方有利的自然气候打造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观效果。
五、结语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出现了文化的趋同现象,而我国传统文化正在盛行,国学复兴,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传统的文化进行重新学习,借鉴吸收传统的造园精华,深度挖掘中国人传统的民居文化,结合时代特征,创造适应当代中国居民生活的理想的风格化社区,对于外来文化必须重新审视,杜绝盲目跟风,学会“用自己的方式祈祷”,在中国这块包容性极强的大地上开出一朵朵各具特色的社区景观风格化的奇葩。
参考文献:
[1].徐磊青、杨恭侠《环境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
[2].李道增 《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良好的园林环境应该是空间错落有致,形成具有可识别性和独立性,有主次关系变化的空间,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环境绿化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使现代社区真正成为居民生活的良好场所。
1 风景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
当前物质文化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精神,人文关怀需求。因此,现代住宅区的园林设计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功能化植物栽种,而要延伸园林设计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可持续生态园林设计理念。所以现代住宅区的园林设计要遵循以下两点:①必须在物质层面满足人们对园林景观的的基本功能性、社会性需求。②风景园林景观设计能反映精神,人文关怀。3 园林设计是科学、可持续、自然生态景观。随着现代人们对住宅景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特色设计要求,可以在现代的生活里融入传统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并且是以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为主导的,这样就能使营造出多元文化的生活氛围。设计者要充分的熟悉居民的室外活动交流的需求,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的要求。在尊重生态环境基础上,风景园林景观的设计要把“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出来,把绿色的概念引入大设计中,让人们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也能充分的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使景观更加具有观赏性。这样,景观不仅能体现一种形式美,还能给人们带来一种意境美。充分的挖掘景观中的艺术内涵,可以通过各类植物在不同季节的不同变化,灵活的运用色彩、形体以及质地来构造一副美妙的艺术图。同时,借鉴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精美造型,利用现代表现手法,设计优美合适的园林建筑造型。
2 园林绿化设计要点
2.1 人性化设计
人是园林设计主体,风景园林设计是围绕着人与自然资源、景观建筑和谐共处。所以,风景园林设计要体现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理念。
设计时既要满足不同年龄结构特点,不同文化层次需求,又要体现安全,健康,自然性,还要有明确的功能分区,要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住宅区居民使用绿地的行为可大致分为以下几大类:锻炼休闲与交往活动:群体与个体活动;安静与喧闹活动;儿童、青少年、中年与老人活动。这几类活动常常交叉进行,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不同的活动类型,使居民各得其乐,才能使“家园”的概念落在实处。同时,应考虑到住区交往活动是丰富性,如不同年龄的人群、不同的事件模式并存 如老人遛鸟、小孩跳皮筋、青少年打羽毛球,大可不必给予人为分隔。同时通过小区中的交往空间,以此增进居民间的交流,使住区的物质环境融入更多的人文情趣。
2.2 科学合理规划设计
现代都市化城市,土地资源与自然资源都是稀缺资源。所以,合理、科学、立体的园林设计显得很重要。现代的建筑物越来越向高度发展,体量越来越大,植物景观越来越少,小区住宅建筑也不例外。这样给人心理产生很大压抑感。住宅区环境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点,也是人们平日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住宅区外部空间设计的意义就是让巨大的城市达到人的尺度,将大空间划分和还原成小空间,并把空间充实得更富人情味。在景观设计尺度的设置上要以人的习惯尺度为标准,景观设计就是要调节这种尺度上的差异,从超尺度的城市空间到小尺度的个人空间,实现人与环境的尺度交流和亲和。在设计中合理的规划配置主要是尽量减少开阔的草坪面积,开辟大量林下活动空间。在有条件的地方开辟人工草坪。另外要参考实际地形,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建筑与地形的关系,使景观设计在具有多种建筑风格的情况下,能够对所有建筑进行整体的一个融合,实现自然统一的格调。其次是古风加现代元素的完美构思。它将古代高贵、典雅、古朴的设计元素或其思维方式巧妙地运用于现代的作品设计中摒弃冷酷的东西,学习古典园林的精髓,用最亲切、最自然的手法构筑居住区环境,就像现在的极简主义等设计风格。现今社会里,商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日益激烈化的现状、使得越来越多的生产商积极寻找,甚至特地去塑造一些产品的附加值,以增加产品的价值,产品文化应运而生。对于居住环境而言,文化也是居民依靠的一个社区文化,是一个社区的灵魂所在。
3 小区景观现阶段的设计误区
3.1小区景观设计的一个观念
现阶段大多数居住区环境设计,都没有很合理、科学区分人群、年龄结构、功能区给出一个合理的规划设计。有些开发商为了能满足30%的绿地率要求,对道路、停车场的用地,进行压制,把这些用地标准控制到最低的指标,抠出来的用地扩充为绿地,要不是被用来满足绿地率的指标,就是被开发商作为“高绿地率”来炫耀自己的实力以达到其商业目的。但现在也有不少开发商并不以生活便利为最终目的,而是相反,在绿化景观上一味追求所谓的高档、豪华、与众不同。人性化、绿色生态化的景观设计不仅要给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使居住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档次高一点的小区,看起来绿地是大了,植物配置和环境设计好像是有模有样了,而不考虑本小区应有的特色和如何为居民创建一些适应、舒适、恬静的室外活动空间。
3.2 设计与施工没有完美的结合
优秀的设计要有科学、高质量的施工团队。如果一个难以充分理解设计者思想,甚至不结合实际随意更改设计而便于自己施工的施工队伍来说。有些复杂的施工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是相当困难的,正所谓“三分设计,七分施工。一个良好的景观工程需要设计者与施工者共同完成,一个有创意的设计更需要精良的施工队伍来完成。
4 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目前,多数的设计太过于注重标志性建筑,挤占了本来就不多的绿化面积。在对住宅区的景观进行绿地规划时,要尽量保持城市绿地规划的统一。另外还要按照住宅区的区域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布置。此外更需要去注意的是要方便居民出行,住宅区园林景观的规划最好能和商业中心以及公共场所接近。住宅区的园林景观设计涉及到很多的方面,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住宅区能否让居民感到舒适、愉悦和亲切,要始终将“以人为本”的原则贯穿于风景景观规划的全过程,给居民创造一个既满足需求又亲切的生活空间,并认真的贯彻高效、低耗和节能的原则,以体现现代住宅园林景观的健康和舒适。为提高居民区的环境质量应该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前提,结合植物的生态学原理比如说循环、植物作用以及植物种群生态学、生态位等进行空间艺术处理,根据不同植物的生物特性进行合理的配置,让住宅景观更具有层次感以及色彩感。
5 结束语
随着新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市民对人居环境质量要求也不断的提高,因此,住宅区绿化不再是简单地种草植树栽花。而是向往休闲娱乐,绿树成荫,自然健康的园林式小区。作为居住区中最大开放式空间的景观绿地园林便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场所,同时还是促进人与人之间交往接触的一个平台。因此,住宅区绿化不再是简单功能化摆设,而要从和谐,可持续发展观战略出发,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住宅区能否让居民感到自然、舒适、亲切“以人为本”的原则贯穿于风景景观规划的全过程,给居民创造一个既满足需求又亲切的生活空间,并认真的贯彻高效、低耗和节能的原则,以体现现代住宅园林景观的健康和舒适。作为新一代环境工程设计师,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为目标,不断更新知识,设计出和谐、景观优美、方便活动、功能合理的住宅绿化空间。我们在设计安排时必须将建筑、景观小品和树木的尺度进行综合考虑,合理规划空间,同时来越追求舒适、美观、休闲、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生活环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和审美要求出发营造居住区环境。
居住环境是人们生活环境中的重要构成部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起居,是具有社会功能的重要场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对居住区景观设计有着更多样化的要求。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日式风格是重要的景观风格,使居住区景观设计更趋向于自然、细致,给人以质感的享受。
1.日式景观风格
日式景观风格注重古朴、优雅,注重对大自然最真实、细腻的情感把握。在景观设计中将大自然中的山、水、光等自然元素合理投射在景观风格设计中,从人文景观设计看到大自然的魅力。日式风格设计中格外注重自然资源的利用,任何一种自然元素的搭配都是精心选择的,从细微之处可见设计用心。日式景观风格与我国传统园林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充分尊重自然、效仿自然的设计。日式风格更趋向于细节的处理,更加精致、细腻,值得细细品味。居住区日式景观设计,实现建筑风格与自然设计协调统一,实现风格设计中细节的质感化处理。
2.日式风格营造
2.1空间布局
居住区的主要存在形态为圈层模式,其单元基础为居住小区,而居住小区又是以组团院落的形态建立。为营造出日式景观风格,要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合理安排,以舒适性为主。在空间布局上要将绿地合理插入居住区范围内,形成以住户活动频率为基础的中心向外延伸形态。针对居住区不同的空间布局形式要选择不同的空间造景方式,形成多样化景观层次,利用日式景观构景法自然构图,以空间实际环境为依据形成多样化住宅区景观设计。
2.2中心景观设计
中心景观是居住区范围内绿地最完整、空间范围最大的区域,通常处于住户方便活动位置。在中心景观设计中要始终保持视线明朗,满足光线射人,提高景观设计整体美感,既满足人们休息,也满足人们娱乐活动的需求。在中心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动态和静态景观的组合设计。动态景观设计就是对活动区域的设计,选择合适的区域面积设置公共设施,住户可在该区域范围内进行锻炼、运动、娱乐与交流活动,在景观上形成动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静态景观主要是指对自然景色的营造,通过对地形的了解和空间的把握合理搭配植物,包括在绿地、灌木以及其它花草区域的设计搭配,提升景观美感。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细节设计,突出景观特色。
3.组团院落景观
居住区的基本单元就是组团院落,在日式风格营造中要根据组团院落实际范围及特点设计景观。景观布局及设计方式要根据区域大小和形状来变换,组团绿地与住户的距离最近,使用频率最高,因此,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突出景观环境与人的关系。例如,老人的行动不够便利,在活动过程中主要以散步和简单的锻炼为主,因此,要在组团绿地区域多设置休憩区。而儿童则喜好运动,在景观设计中要注重娱乐设施的设置,为突出日式风格的营造要以简朴为主,例如,在活动区域内设置与周围景观相协调的秋千、沙池等。注重对细节的处理,从细节处体现景观设计的自然性,例如,可在秋千设计上进行涂色,使之与景观颜色相协调,达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一致。材质的选择也很重要,尽可能选择与自然相协调的材料,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共处于景观中。
4.道路景观
“新中式”风格景观设计的内涵
“新中式”风格景观设计是在立足于当代居住文化的前提下,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出能为人们所认可和喜爱的新的居住风格景观。“新中式”风格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传统文化堆积在一起,而是经过分析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选择积极健康的传统文化,然后将它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根据现代人的需要创造出具有更大的魅力与特色的居住风格景观,既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现代气息,又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新中式”风格景观设计在目前来说是非常流行的,因为这种居住风格景观不仅吸取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还借鉴了现代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它减少了传统居住景观的缺点。“新中式”风格景观是当代人的居住景观,结合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不仅有古典美,也有时尚感。
设计“新中式”风格景观的原因
1.国情的需要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革新居住区风格景观是非常有必要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居住区风格景观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了。
2.国民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变化,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也懂得文化必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所以,古老的居住风格景观已不再被人们所青睐,人们迫切需要革新旧的居住风格景观,创造新的、更加有特色的、能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新中式”风格景观,以彰显现代化潮流下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3.文化碰撞的必然结果
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我国传统文化融入了新的积极因素,当代文化也为我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新的、更加有特色的文化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人们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下精神需求提高了,这就更加使创造富有时代特色“新中式”居住风格景观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任务。
“新中式”风格景观设计应该解决哪些问题
1.景观特色
“新中式”风格景观设计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结合,使居住区风格景观既有传统文化的特色,又有当代文化的气息,从而形成一个既古典又简约的“新中式”居住区风格景观。而现在有一些“新中式”居住风格景观并没有将简约和古典进行好的结合,从而使“新中式”风格景观设计不具备它应有的既古典又简约的特点,导致“新中式”居住区风格景观达不到它应有的特色。而且,居住区风格景观过度强调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不能很好地与当代文化相结合。过渡坚守民族文化,也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很好地相结合,同样不利于“新中式”风格景观的设计。所以,在设计居住区的“新中式”风格景观时,一定要将中国传统的居住风格景观与当代文化、西方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更有特色的“新中式”居住区风格景观。
2.风格景观的规划
在设计“新中式”居住区风格景观时,要做好景观的规划和立意。设计“新中式”风格景观是一项复杂而浩大的工程,稍有处理不当就很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在初级阶段就要做好“新中式”居住区风格景观的规划和立意。要通过一系列的建筑物、绿色景观等来体现景观的特色。也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增加景观的特色。
3.施工材料
“新中式”居住区风格景观在施工材料的运用中,也必须从中国传统居住景观出发,并结合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在景观设计等方面创造出有特色并且适合当代人民的居住区。
结语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现代小区园林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小区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居民提供住所,提供一个集休闲、娱乐、交流等活动于一体的空间环境和场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要求小区内的环境及气氛必须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做到景为人所用。为了能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不同需求,还要对小区进行综合规划。小区的空间布局要有开有合,园路设计要符合现代人的运动行迹规律,使人们休闲、娱乐更舒服。同时,景观创造要丰富多彩,提炼的情操,使人放松心情,能有更多机会接触绿色,享受到清新的空气。
(二)注重创新的原则
与其他规划设计相比,现代小区的设计风格应该不断创新,保持各有特色,从多个层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创新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小区园林设计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能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在整体规划及构思方面,要力求自然、协调,将其风格和特色体现出来。
二、现代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注意的几大因素
(一)设计主轴线
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明显加快,随之就造成了严重的城市污染,城市居民更渴望能远离喧嚣,回归自然,所以对绿色环境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大。总之,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化已经成为了园林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许多园林景观在设计方面都采用了这种方式,紧密地围绕着主景轴线将现代化风格的条形住宅与各楼空间连为一体,最终能够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绿色园林景观,既具有实用性,又满足了城市居民对园林绿化环境的实际需要。
(二)人车分流
对我国现代小区来说,面临的问题就是个人汽车的日益增多,所以重点要解决好小区内机动车行驶和停放问题,另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确保机动车与行人都能安全出行。由于住宅小区是人们生活、休息的主要场所,所以在环境设计方面应该做到安全、温馨、宁静、有家的气息,并将安全放在首位。基于这一点来看,人车分流就成了一个有效方法。
(三)因地制宜
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应在适应当地风俗,充分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基础上来开展,突显家庭氛围。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解决几个主要问题:一是放大设计空间,对小区周围环境和小区内部环境特点充分考察,考虑小区周围建筑及绿化的特点,小区内部各建筑、不同户型的走向等等,使小区内部的绿色生态环境能和周围城市的大环境、周围建筑对接、融合,否则就很容易引发审美和使用上的矛盾。二是搞好园林规划设计,对园林周边的景观、交通及环境进行协调控制,体现出自然气息,同时更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
三、现代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实例
以佛山市顺德区容桂雍景台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为例,对其中的一些设计细节进行详细探讨。“雍景台”小区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容桂镇环山路段,交通十分便利。该小区占地面积为13000平方米,园林绿化面积达到5400平方米。小区总平面示意图,如图1:
图1:雍景台小区总平面示意图
(一)小区园林景观的主导思想
1、一片绿色净土
小区设计要表达的是亚热带景观空间效果,因此在狭长的小区楼群中营造出供人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设计中运用了多种形态优美的亚热带植物及风格鲜明的园林建筑和园林小品。流畅曲线道路连接起到了两方面作用:一是满足道路功能需求;二是活化了平面布局,从总体上增添了活泼、鲜明的生活气息。
2、一道景观的空间
小区园林设计对地形以及周边的一些不利因素都做了充分思考,使之前一览无余的空间变得更加丰富,变化有序,在搭配上吸取了东南亚园林、热带雨林及中国园林的优秀成果,实现了“小中见大”、“园中有园”的景观园林效果。
3、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
小区内有高大的棕桐植物、丰富的植物群落,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中突显了生态自然。人们往返于鲜花与绿叶簇拥的自然环境中,能更好的呼吸着新鲜空气,享受大自然气息。
(二)小区部分景观元素的布局及设计
1、水景、山石园林景观元素
该小区设计遵照着水流流向将小区内不同空间有机串联起来,水流也随着地势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山石、水生植物及远处亭中观望的人群的设计组合,在原本就比较狭小的平面空间添置具有庞大气势的生态自然景观,居民在草坪上可以漫步、累了可在草地或石凳上小憩,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使整个小区都活了起来。
2、密林、亭及植物群落组合因素
利用小区的地势特点,可以在建筑间点缀的设计出绿地范围,并栽植一些优良树种,营造出一个小树林,给人亲近自然之感。在休憩空间内,还能设置凉亭,将亭子突出的走廊部分设计成水榭。水岸蜿蜒曲折,可种植桂花、桃花、芦苇等植物,风格不同的植物和水景进行有效配合,就营造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小镇意境,给人美的享受。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并在设计过程中营造出山水景观氛围,使人回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