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0: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篇1

“三农”问题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心,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主要矛盾。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较为滞后,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基层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文化的发展是整个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农村不断进步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的农村基层文化的现状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并突出抓好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我国农村基层文化处于这样一种现状: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水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更为贫乏,需要填补这方面的短缺;很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村更急需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足

一些乡村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要经济建设发展起来了,文化建设自然而然就搞好了。因此,文化建设实际上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现象。另外,上级主管部门对于干部政绩的考核,也往往偏重于经济指标,客观上促使农村基层干部只注重经济工作而忽视农村的文化工作。

2、资金投入不多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农村总体收入大幅度增涨,但与此同时,由于各级政府生产经营性投资倾向日趋严重,财力吃紧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用于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有所减少。而乡村及农户在文化建设投入问题上的等、靠、要思想仍然较为严重,从而形成了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上的部分“真空”,造成了活动场所少、宣传阵地少、文化活动少的问题。

3、管理引导不力

少数地方农村文化建设往往只注重文化设施建设,忽略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乘虚而入,封建迷信、宗族势力重新抬头。建庙造神、求仙问卜、算命看相、大修坟墓等活动已经公开化。在一些地方,群众对建学校办教育舍不得投入,而建庙宇修坟墓花几万元甚至于几十万元却不是奇事。

4、文化活动不活

大部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从内容到形式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没有吸引力,宣传教育仍停留在“我讲你听”的简单的宣传教育工作方式上,使农民感到厌烦乏味。尽管很多农村生活水平比以往有很大改观,然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程度却让人有着今不如昔的感觉。

5、人员编制不够

目前,大部分乡镇都设立了文化站,配备了专职文化管理人员。但在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文化管理人员,一旦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他们解决了城镇户口、转正式工作问题,就向县城、市区调离或就地改行,而新配备的人员大多对业务不熟,素质不高,待遇低又不够安心,工作没有积极性,再加上近年来转正机会逐年减少,愿意从事农村文化管理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少。文化管理力量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文化管理职能的行使。

6、形式主义严重,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基层文化建设相对完善,包括建立乡文化室、村文化站、乡村图书馆等,但事实上这些单位能否有效运作,能否起到丰富基层文化生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这些都是未知的,而真实的情况确是有其名、无其实,各种文化设施形同虚设,文化资源不过是几本书、几张桌子而已,起不到文化建设的作用。造成了大量文化资源的浪费,加重了各级财政的负担,基层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三、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措施

为了应对以上基层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1、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首先要普及农村基础教育,提高教育水平;其次要拓宽农村培训领域,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最后是着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和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之成为不仅服务于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而且服务于农业科技推广、农民获取信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及党员教育的平台,同时要注重普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向农民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全面提高文化的创新能力。

(1)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与教育。要通过灵活有效的方法把党的主张、思想、方针政策、声音传播到农民群众中去,并被他们所接受,让他们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能得到最大的实惠和最好的发展,脱离党的领导则会受到损害;要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实践成为农民群众最大的福祉,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以此来坚实党执政的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来巩固党执政最广泛的农村阵地。

(2)在社会伦理建设上要突出“和”、“美”的观念。新时代的“和”应当是和谐社会之“和”,这个“和”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所追求的“和”更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有人与人之间的“和”,执政党要求的社会稳定之“和”,还有社会制度、法律法规的公平公正之“和”,资源配置和社会分配之“和”,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和谐发展之“和”。“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有不同的标准和内涵,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科技日益发达、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对“美”的追求更是丰富多彩、不断变化和进步的。人们既要享受历史文化之“美”,也需要享受外来文化之“美”和新时代创造出来的更多的崭新的“美”。

(3)人文精神建设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人文精神要涵盖人类文化已到达的最好的精神境界,体现在精神风貌上,表现为文明健康向上,不断追求人类和社会历史进步;体现在个人人格和品质上,表现为具有关爱、互助、谅解、尊重、诚实的品格。塑造具有健康和优良品格的人,是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只有塑造了具有健康和优良品格的人,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以先进的文化引导农民塑造出健康和优良的品格,从对人的社会化起决定作用的社会文化方面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在社会价值观体系建设上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重建新时期农村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只有形成了符合当今农村发展要求的社会价值体系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农村文化建设才算真正起到了引导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达到了促进社会进化和社会教化的目的。由于农村社会化受农村经济、文化环境的决定性影响,构建新时期既能体现农民价值观追求、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要求的价值体系,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2、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文化的方式与方法、载体与场所、产品与内容、组织与实现等各个方面。精神文化等一切非物态文化必须通过物质文化来实现。随着历史的进步,虽然大部分农村还是以农业社会为主,但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进程加快,广大农村也已步入了崭新的时代。建设这个时代的农村文化,既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依靠新科学和高科技建设农村文化,又要不脱离农村实际和历史传统,有针对性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文化。在物质文化建设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投入,以最快的速度尽可能多的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和设施列入小城镇、文明村寨建设的总体规划,改变农村文化站、广电站“四无”(无房子、无设施、无图书、无活动)的落后状况。要下大力气抓农村文化中心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求知、求富、求乐、求美”的需求,使之成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主阵地,并以此为载体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2)从全社会的角度加强和加大农村文化开发,针对农村和农民需求生产和提供优质和优秀的文化产品。

(3)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使农民喜闻乐见。既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式,要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化氛围,使全民族养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风尚,又要善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形式,创造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的文化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和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

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包括社会法律法规、纪律制度、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社会约定等。制度文化建设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与日俱进,法律法规要加快完善,特别是要革除一些原来带有社会歧视性质的不合理不公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让农民与其他社会阶层平等;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在社会管理的纪律制度等方面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体现农民的要求;在社会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要坚持正确引导教育,同时要注重推进符合人类进步规律、促进农村社会进化的社会改革。制度文化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管理机构。市、县和乡镇要有固定的文化管理站和文化稽查队等职能机构,配备精干力量。

篇2

关键词 :会计文化;建设;必要性;路径

一、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发展会计文化对于我国文化是一种有力的推动,可以在今后的会计管理工作中更好地促进管理职能的发挥。会计工作人员通过长久的工作时间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形成了一定的会计文化,这是精神文明的一种,与会计管理共组有着密切的联系。会计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分支,具有多层次和多样性的特点。首先,根据会计实践的经验来说,会计实务中的报表、账簿以及凭证等属于物态的文化,也是会计文化的载体。法律层面的种种规定及章程等属于制度文化,对于管理活动进行制度上的规范和约束。与人员活动相关的会计实践则是行为文化,主要包括有监督核算等会计活动。会计人员在会计实践中产生的思想变化、思维习惯以及行为方式等则属于心态文化,这种心态文化既可以是群体的内心活动又可以是个人的内心活动。

第二,会计文化对于我国的会计管理等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会计文化受到我国的经济以及政策影响都非常大,并且在会计管理活动中融会贯通,会计工作需要会计人员有着务实谨慎的工作作风,对于会计政策以及规章制度等的制定也能看出这需要会计人员有着公正谨慎的态度。如果会计人员没有受到会计文化的熏陶,没有独有的文化气息和底蕴以及价值观,就不能对企业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更加不能处理好企业与财务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发展会计文化建设,可以保证各项管理更为科学,同时能够保证企业文化的管理从被动变为主动。

第三,会计文化在会计监督以及会计核算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会计文化是个人会计与企业会计相融合的体现,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水平,也体现出别的国家对我国会计经济的印象,因此国家必须重视会计文化的建设。第四,加强会计文化的建设必须从个人文化建设着手,个人文化建设是会计文化建设的根本和基础,没有个人文化的建设会计文化的建设就是空谈。在进行个人文化建设时,个人的知识体系必须全面完整,对于会计知识必须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和认识,指导何为会计,怎样做会计等等,成为会计行业的专才。当前社会中,在会计实践工作中要求会计工作人员有一定的人格,能够经受住各种诱惑,同时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责任感,在会计工作中能够有职业操守并且积极发挥其创新性和自主性。

二、建设会计文化的路径探究

1.提高我国高等院校会计教学的水准

提高教学水准首先要求有优质的教学方法为指导,高校在进行会计教学时,要结合各种实例,进行讲座或者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学模式,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或者陈旧的教学方式上,而是应当组织学生进行角色的演练或者辩论会等形式进行锻炼,保证会计文化能够充分渗透进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深处,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和触动,在教学环节就提高学生对会计文化的认识。另外,对于会计教学中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决定会计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的思想品德以及职业道德修养对于学生将会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地用严谨、诚实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再者,高校应当跟政府财税或者律师事务所等产生直接的联系,请专业的资深人士和工作经验丰富的会计专业人员到学校兼课,增强学生对该行业的了解与认识。除此之外,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会计文化氛围的形成至关重要,也能为学生的文化学习提供必要的土壤。高等学校在开展这方面教学时,必须采用多途径和多模式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的成长,从而引导学生会计文化的形成,为其更为优秀的会计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会计企业通过建立企业文化,创造价值观念来教育和引导员工,摈弃落后的观念并树立正确的观念,形成一个共同的行为准则。企业的成长离不开企业文化的促进和带动,只有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长久影响力,会计人员才能更为高效的完成好会计工作。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以及会计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人员所必须遵守的职业规范。作为会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职业道德对于会计人员会产生着无形的约束力。当前的实际状况显示,我国的会计人员在其职业道德水平上还有很大一段路要走,必须引起相应的重视。加强会计文化的建设就应当以提高会计职业道德为主,并且借鉴先进的会计工作管理经验,完善法律建设的力度,促成会计企业更好地建设与发展。

3.引导并培育会计人员建立先进的会计观念

人的行为是其生物特性决定的,更大程度上是由其文化以及价值观念决定的。广大会计人员通过长久的实践形成一定的会计价值观念,这是财会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能体现会计人员的个人才能与文化素质。因此必须培养会计人员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培养会计人员要有相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一种凝聚力,培养其数理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行为规范的会计人才。不断增强会计机构的活力,培养起先进的思想,促使整个会计机构能够有机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保障会计机构能够平稳运转。

4.锻炼会计人员养成先进的会计精神

会计精神在会计文化建设中属于上层建筑,也体现出会计文化深厚的底蕴。这是会计人员思想认知以及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的体现。会计精神的形成对于企业将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帮助会计人员形成完整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在会计人员身上形成极大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会计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将会被有效推动,并对会计人员形成一种有效的约束,对维护会计人员形象都将产生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会计精神帮助会计人员提高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成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现实意义重大。

结束语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会计工作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建设会计文化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引导,同时还要求从业人员有专业的会计知识和高尚的品德,这对于会计行业的正常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进行会计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于我国会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经济问题要采取必要手段进行解决,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加以深化,带动我国会计工作的新发展,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乔焕莹.关于当代中国特色会计文化建设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会计,2013(22):147-149.

篇3

关键词: 企业文化;基本原则;方式方法

Key words: corporate culture;basic principles;way and method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011-02

0 引言

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得到长足发展,必须要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形成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能使企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企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要保证企业内部管理具有实效,就需要企业内部沟通顺畅,职工认可企业经营理念。只有企业内部统一思想、目标一致,把企业制定的目标要求和战略意图传递给全体职工,使得职工能了解企业的远景目标与自身发展的关系,这样就能实现职工与企业协调发展,企业才有凝聚力、战斗力,职工才有工作积极性。

1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简单地说,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经过多年积累和传承,创造的精神文化,是企业为谋求生存和发展,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的、绝大多数职工能够认同信守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能够加强企业管理、培育员工队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加强文化建设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一个企业的管理不仅要靠完善的制度来推动,更需要员工具有自觉维护制度执行的意识和行动,要加强企业管理,既要重视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更要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领职工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促进良好的思想作风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产生企业归属感和自豪感,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共同努力,使企业在竞争中站稳脚跟长足发展。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一笔无形资产,是塑造企业形象的需要。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在市场竞争中,企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物质优势和精神优势。所谓精神优势即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员工共同信奉的价值观,没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没有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那么这个企业就不会有生命力,不会有更大的创新和发展。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企业正确的价值观念、独特的企业精神、合理的经营之道、崇高的经营境界,这样企业就有了“软件”和“硬件”的支撑,才具有双重动力。

2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继承过去、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的系统工作,应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企业文化要与企业战略相结合。越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的影响越大,对战略目标的实现希望越大。因此,企业文化不能脱离企业战略,必须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

企业文化建设要与制度管理相结合。很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成功提炼了企业文化理念,制作了《企业文化手册》和《员工手册》,然而真正实施效果却不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形成一套制度去固化这些价值理念,没有在培训和执行上下功夫,也没有用制度去约束员工的行为方式,于是企业文化变成了一纸空谈。

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企业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劳永逸。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做好规划和制定好具体实施细则,并且要随着客观环境改变、公司战略的调整,不断调整和完善,抛弃现有的问题文化,借鉴先进的标杆文化,预测前瞻的先进文化。以创新的精神和发散的思维,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为企业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之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3 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优秀的企业文化要适应企业自身特点。在企业文化背景下,必须建立适宜企业自身发展目标、经营策略、时代环境的独特的企业文化模式。根据不同的价值内涵和侧重点,构建富有个性化的独特的企业文化,突出自身文化特色。各个企业面临的状况不同,构成成分不同、发展历程不同、周边环境不同,不同的企业必须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和内部冲突处理方式,只有将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才能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深深地扎根于企业,展现各自不同的自身文化,才能促进企业文化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感。只有得到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共同认可,才是真正能够传承的文化,要积极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制造各种参与企业文化的机会,共同对企业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要注重加深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加强团队协作精神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内涵。为体现员工的自我价值,企业应当加强组织成员间的协调合作,管理者应尊重对方,建立起管理与被管理者的感情纽带,使企业员工感情依附于管理人员,充分运用集体智慧,整合集体力量,发挥团队精神,将员工个人发展同企业发展相结合,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前进。

企业文化建设应与塑造企业形象相统一,实现技术创新,做到持之以恒,使企业具备独特的技术特色和产品特色。教育员工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企业的品牌声誉,使企业的产品、质量在社会上叫得响、打得硬、占先机,展企业精华。要做到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所有员工行为及企业活动的规范化、协调化,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目标激励,塑造严明和谐的管理形象,打造制度文化。要坚持把人放在企业中心地位,在管理中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确立员工主人翁地位,使之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尽其责任和义务。还要修订并完善职业道德准则,强化纪律约束机制,使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提倡团队精神,成员之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凝聚力,有效发挥团队作用。

强化宣传,激发员工认同感和参与的积极性。企业管理人员是企业文化的发起人和倡导者,在推动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人员不但要做好决策,同时也要从企业发展大局出发,开拓新思路、新理念,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以身作则,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而影响和带动员工认同并自觉遵守,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打造优质的品牌信誉,员工是企业的基础,企业文化的渗透与全体员工的参与是无法分割的,这是对企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企业先进的思想是优秀企业文化提炼和总结的源泉。要想将企业信念和目标深入每个员工心中,必须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成企业员工共识,统一员工思想,增强企业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遵守岗位职责,将自身利益与整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全心全意地完成本职工作。规范企业基础管理,实施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的建设实施必须以良好的企业制度为支撑,只有创新性、规范性的企业制度才能给企业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保证企业文化与时代相适应,符合企业及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需求,不断创新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使其既能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又能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制度的创新性与规范性是相互作用、互为基础、互相影响的,企业文化能实现二者的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相互和谐,能形成企业内部的良性循环。企业制度的规范性是企业文化发展的产物,企业制度的前期创新目标就是规范性因素,企业进一步创新又是以此为基础实现的,才能保证企业和谐、有序、持续发展,对外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永葆旺盛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伴随城市的变迁,技术的进步,文化的交融,建筑师设计理念的提升。如今的城市建筑景观在不断的增添中国传统元素。渊源博大的传统文化,在不断地触动着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师的灵魂。

一、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建筑景观

1.传统文化元素的兴起

中国城市建筑景观中,多的是林林总总的符号,符号的含义却不尽相同,一种符号给予的元素含义也不尽相同。传统文化在城市景观建筑中也在不断的被引用,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师也在不断的借鉴。例如中国传统的剪纸,皮影,国画,水墨,中国结,京剧脸谱,青花瓷,扇子,兵马俑等。随着国际间文化的交融,国家关系的日益增进,传统文化元素又一次兴起。在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中,中国符号也不断的重现历史舞台。

2.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的包容性

城市建筑景观作为城市的形象工程,园林建筑,城市环卫,城市标志等等。城市建筑景观在不断的吸收城市的文化蕴含。一个城市的兴起,需要城市建筑景观的衬托,也需要城市建筑景观的包容。另一方面,也需要城市给予城市建筑景观创新与包容的魄力。就普通意义上讲,所谓的建筑就是托转盖瓦,钢筋水泥,修房补砖,遮风挡雨,抵御严寒。诚然,现代的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不仅仅的托转盖瓦那么简单,如今的城市建筑景观设计要考虑到城市的昨天与今天,地标建筑,古香气息等等,需要保留城市独有的味道,又要体会建筑设计美观,考虑到受众的视觉享受等等方面。例如:成都的宽窄巷,庭院里,天井,或翠竹数杆,灵石如磐,或花妍草茂,盆景韶秀。整个建筑中,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多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1]。

3.城市建筑景观与传统文化元素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汇融。中国传统文化集成了儒,法,道,释等学说的优秀传统。传统中华元素的中国人文思想的载体,它质朴,和谐,安宁。城市建筑景观设计融合了传统文化的思想,借用传统文化增添城市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例如栅栏,古塔,寺庙,牌坊,亭,檐等等。这些传统的中国式建筑,保留了中国人特有的朴实含蓄的性格特点。蝙蝠,祥云,龙凤等等纹饰,处处都体现了中国人的美好寓意。例如:在北京奥运上的火炬创意,就采用了寓意美满的祥云图案。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东方之冠”的构思吸引着世界各地人的眼球[2]。设计理念被概括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运用中国古代的小篆字体,印出中国历代朝代名称,象征中华民族的团结友善,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建筑景观设计中常见的传统文化元素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团结友善,这是传统文化的集汇,集成大家的中华传统文化,所呈现的传统文化元素也是处处可以体会到[3]。例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代表佛教。牡丹代表富贵荣华。秋季独开,代表隐士。太极图,一阴一阳之谓道,代表智慧。岁寒三友,松,竹,柏。兰花馨香,代表君子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符号被引用到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中。太极元素经常被应用到城市建筑景观建筑中,太极的一阴一阳,一真一实。刚好与城市的虚实特点相吻合。所以经常常被城市建筑景观采用。

2.城市景观设计师的传统文化设计理念

城市景观设计师在设计城市建筑景观时,多会先了解城市的人文文化特点,抓住城市人文文化中心,开展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工作。所以对城市建筑设计师来说,不断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文化背景,吸取文化中心内涵,对开展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十分的必要。比如中国银行的标志,就是采用了中国古代钱币的样式。在中国古代铜钱中放入一个“中”字,既有创意,也有意蕴。现在在很多城市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中国银行的标示,既是城市的一个风景,又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标志。

3.城市建筑景观所呈现的传统文化意蕴

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中,呈现的文化意蕴比比皆是。尤其是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园林建筑与城市景观设计照相呼应。各种传统文化在这里能够最大限度的得到伸展与保留。例如中国古典园林之典范,苏州园林。古典的园林风格,朴素的园林格局,现代的城市魅力。现代城市景观的营建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人的宜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4]。城市里的园林作为人文环境的产物,或多或少都会被现代的建筑风格所左右,但是能做到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共生,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共生,是非常有难度的。苏州园林中既保留了古典园林的风格,又能够让苏州市依托苏州园林,增加城市影响力。由园林景观带动第三产业,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

三、传统文化与城市建筑景观的融合发展

在现代城市建筑景观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景观相容相交。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筑景观添加了传统的文化元素。城市的发展也要求城市景观建筑设计倾向采用有传统元素的设计理念。中国结,大红灯笼,饺子,汉字等等。传统文化元素在不断的被采用到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中去。在城市园林景观中,汉字是被运用最为频繁的一个中国传统元素。石刻,城市花卉设计摆设等等,各方面都会采用汉字来装点。其中“和”字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成都宽窄巷,长安城中,上至庙堂殿宇,下至富家庭院,都彰显着儒家艺术的主流。门楼、门道、下房、街房、中门、偏厢、上房,上下尊卑,理性秩序,规则严格[5]。特别是中轴对称,等级规划,体现了儒家气质。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结语:

科技在进步,人们对于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的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理念的更新、建筑元素的多元化,必将给予城市建筑景观设计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意蕴。

参考文献:

[1]高莉;谈现代环境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J];安徽建筑.2011(2)

[2]李菲;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及其意义[J];安徽文学.2010(5)

[3]余庆康;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城市建设[J];建筑学报.2013(6)

篇5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043-02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营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要比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雄厚的资金更为重要,更能创造出惊人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企业的失败首先表现为企业文化的失败。

一、企业文化理论概述

对企业文化的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由此对美国的冲击。美国的学者在反省和对比中发现,理性的科学管理缺乏灵活性,柔性的人本化管理和企业文化对企业业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美国人泰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在《追求卓越》一书中,研究了美国80家成功企业后得出结论,特有的企业文化是通用、IBM、3M等著名企业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进而把企业文化视为企业的精神和灵魂。根据国内外的文献来看,企业文化主要的功能有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导向功能、教化功能、辐射和渗透功能等。

1.企业文化的含义

关于企业文化的含义,权威专家爱德加・沙因认为它是在企业成员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迈克尔・茨威尔将企业文化定义为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得到体现和传播,并被传递至下一代员工的组织运作方式,其中包括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一整套信念、行为方式、价值观、目标、技术和实践。我国的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认识,清华大学教授魏杰称,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中国社科院学者刘光明指出,企业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

从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文化的定义来看,他们的侧重点和着眼点均有所不同,但是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均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强调在企业内建立一种企业员工认同的价值观,以这种价值观为核心形成系列管理行为和活动。分歧仅仅表现在外延上,由此,我们可以将企业文化做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的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

2.企业文化的结构

关于企业文化的结构,由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观念,因此其观点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国外学者认为构成企业文化有五个要素: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和仪式、文化网络;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企业形象基本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产品形象、经营形象、管理形象、环境形象、发展形象、员工形象和精神风貌;也有学者从CIS战略即企业识别系统的角度看,认为其包括理念识别系统(MIS)、行为识别系统(BIS)、视觉识别系统(VlS)。但从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出发,一般认为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的物质文化、企业的行为文化和企业的精神文化构成的一个同心圆。

企业物质文化是由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它是一种以物质为形态的表层企业文化,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企业器物和企业标示等;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职工在生产经营、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是以人的行为为形态的中层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目标、企业制度、企业民主、企业文化活动和人际关系等;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一种企业意识和文化观念,它是一种以意识为形态的深层企业文化,包括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和企业道德等。在企业文化的有机结构中,精神文化是核心,行为文化是桥梁,物质文化是基础。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原则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问题比较多,不同的国家制度、不同的民族特点、不同的经济政治环境、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域等都会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为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人本化原则

日本著名企业家盛田昭夫曾经说过,日本公司的成功之道并无任何秘诀和不可与外人言传的公式。不是理论,不是计划,也不是政府政策,而是人,只有人才能使企业获得成功。由此可见,人是企业的主体,是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发动企业员工的广泛参与,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真正的设计者、推动者和受益者。要把员工是否理解和认同作为判断企业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而出于领导者意志,强迫员工执行和遵守的文化只能算是领导文化,是注定要失败的。

2.个性化原则

企业文化是个性文化、内生文化,“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所谓个性化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在物质环境、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管理制度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表现出自身的特色。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竞争日益激烈,消费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容易丧失且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差异化必将是大多数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终极选择,而作为差异化的根本,个性化的企业文化则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溜不掉”的。成功的企业文化经验证明,只有塑造出真正个性化的企业文化,才能成为本企业名副其实的无形的管理财富。同样属于日本文化,索尼公司的文化具有明显的技术导向,特别强调技术的开拓创新,而松下公司的文化则突显其大众情怀,特别强调顾客利益;同样属于美国文化,惠普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对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性,而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则强调尊重人、信任人,善于运用激励手段。

3.动态化原则

所谓动态化原则就是要求企业文化与时俱进,企业的价值理念应随着企业经营体制、组织体系、面临形势和战略重点的变化,进行及时的完善和调整、创新和突破。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化发展的过程,静止的文化是没有出路的。当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内部人财物及组织规模、制度产生了巨大变化,原有文化对企业发展已经产生阻碍作用的情况下,就必须进行企业文化的变革。

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企业文化建设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策略,其中提高企业家和员工素质是根本,树立价值观是核心,塑造企业形象是载体。

1.提高企业家和员工素质

在企业文化的培育实践中,往往存在诸多的认识误区,如有的把企业文化理解为企业的识别系统,请人设计了企业标识、产品包装等就算好了;有的把企业文化看做用文化包装企业的方法,一些企业盲目地认为企业文化是一副灵丹妙药,企业中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靠企业文化建设来解决;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却因为企业文化的无形性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虚幻、无用的东西。凡此种种,归根究底在于企业家对于企业文化认识的不足。领导者在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一个倡导、推动、支持、配合、倾听的作用,提高领导者素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作为当代企业家,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丰富自己的内涵;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创新意识、人才意识、诚信意识、责任观念以及永续经营的经营思想。单单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是不够的,因为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只有通过员工的积极推行才能发挥出来。因此,还要求企业坚持人本管理的思想,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和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以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全面素质。

2.树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以提高员工积极性为目的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管理思想。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企业内部,它们是没有时限的引领企业进行一切经营活动的指导性原则。企业价值观的培育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是培育适应市场要求的经营理念。其二是培育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一种好的经营理念是打开市场的金钥匙,是树立企业形象的推进器,也是企业创造好的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而企业精神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员工的价值所求,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理念是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活动中的指导性观念,它来自企业家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存在意义、社会使命、发展方向和目标的认定,常见的企业经营理念有产品质量型、市场经营型、先进技术型、顾客服务型和抽象目标型五种。企业精神是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企业所有员工的意志和利益,反映企业理念、宗旨、目标、价值观的总体精神,其主要内容包括主人翁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竞争精神、创新精神、服务精神等。

3.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它是企业内在的各种文化要素所形成的凝聚力、创造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综合的集中体现。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可以得到公众的信任,而且能激励员工士气,形成良好的工作气氛。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有利于企业招募人才,保留人才,而且有利于企业带动起精益求精,奋发向上,追求效率的企业精神。另外,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能增强投资者的好感和信心,容易筹集资金,而且它还能扩大企业知名度。优质的产品形象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根本任务,产品形象是企业形象的综合体现和缩影,企业要坚持本着“质量就是生命”的经营宗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在此基础上,进而系统地塑造品牌形象,通过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深化顾客与品牌之间的联系,建立持久的顾客与品牌的关系,最终构建起强烈的品牌文化,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 潘萍,刘艳红.以优秀企业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J].当代经济,2005,(9).

[2] 林坚,章志平.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J].当代财经,2005,(9).

[3] 于风雨.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J].商业经济,2006,(1).

篇6

(二)对高校质量运行体系全过程实施监督 近年来,国家有关扶持高等教育(特别是民族高等教育)的政策进入了一个密集期,加之高等教育自身规模扩大,发展提速,审计部门要关注相关政策在高校内部的贯彻落实,强化高校自身审计监督,对相关资金使用的规范程度和效果进行检查,找出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对高校教育管理、后勤服务、人事管理、财务改革等质量运行体系全过程实施监督,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促进令行禁止。

(三)对高校进行内部风险评估与防控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资金流大大增加,高校快速发展中风险的不确定性将给学校的发展带来极大挑战,于是,审计部门要构建“事后审计与事中、事前审计并重,财务审计与管理效益审计并举,领导决策风险控制与工程管理、工程造价风险控制并行”的审计新模式,把降低风险成本、增加组织价值贯穿于工作全过程,构建“高危风险环节控制审计模型”,提供审计增值服务。在内部控制中,要变单纯项目审计为项目审计与管理咨询相结合,抓住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内容,集中力量实施重点审计。增加审计服务的超前性、时效性和建设性,彰显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为决策当局风险防范和控制提供决策依据。

(四)推进高校不断改革,加快发展 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着眼于全局,坚持把查处问题与促进改革、完善制度、优化管理结合起来,并积极寻求从源头上和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从报告使用者的角度,从决策者的层面提出富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时效性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提升审计质量,促进高校不断完善和优化各项管理控制制度和运行系统,发挥审计监督在推进高校依法治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反腐倡廉、干部人事改革中的助推和倒逼作用。

二、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具体内容与精神内涵

(一)高校内部审计精神文化 审计精神文化包括审计理念、职业操守、审计作风和价值观等。建设高校审计精神文化,要善于从优秀传统中汲取营养,善于从前进方向上获取力量,善于从群众创造中撷取智慧。要有追求卓越的志气、抢抓机遇的勇气、敢于担当的豪气、敢闯敢试的锐气,最后形成高校审计文化的底气。

(二)高校内部审计学习文化 审计学习文化,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在日常审计实务中,争做勤学善思的表率,创学习型审计机关和个人。认真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强化学习组织,引导审计干部职工树立“比学赶超”意识。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业务的学习,提升审计人员对工作科学谋划和善于抓落实的能力。

(三)高校内部审计服务文化 审计服务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运用专业的方法,服务于委托人或授权人,并使之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高校内部审计定位于高校,服务于高校,故审计部门工作本质仍是服务,要维护单位经济秩序,搭建事业发展平台,为高校当好“监护人”,做好“守护神”。要以公仆之心呵护教师,以挚友之情善待教师,以保姆之责服务教师。全力、合力、强力推进审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到和谐审计、文明审计。

(四)高校内部审计廉洁文化 按照国家审计署廉政工作会议部署,高校审计机构要通过纪律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方式,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做到职责上桌、制度上墙、标志上门,进一步“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亮评议”,主动接受服务对象监督。坚持服务教师、服务管理、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深入进行廉政警示教育,开展廉政主题教育活动。大力推树廉政典型,按照公开、公平、民主原则,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浓厚审计氛围。

(五)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文化 审计制度是一种独立经济控制,同时也是一种契约安排,是审计关系相关各方权利、责任、利益及基本行为规范的约定。为了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加大审计工作力度、明确审计工作职责以及规范审计工作程序,要强化内部管理、规范行为、纠错治弊、消除隐患、防范风险,监督财务各项资产的安全,通过建立规范完整的审计制度体系,保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高校的贯彻执行。

(六)高校内部审计发展文化 高校审计发展文化不仅标志着本单位的品位,还决定了审计部门发展的现实和未来,及其可能演变为社会组织的行为模式。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是解决审计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文化,实乃发展之魂。凝铸高校审计发展文化不是“软任务”,而是服务高校发展的“硬支撑”,是审计部门精气神的体现。凝铸审计发展文化,要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篇7

一、校园文化的形成

康定中学自1939年自创办以来经历了1955年撤西康省、两度搬迁、2004年合校,成为集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和教师培训为一体的甘孜藏族自治州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学校,并且受到藏区文化和内地文化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精神。

(一)文化渊源

康定中学学校文化渊源于刘文辉将军和先生。刘文辉(1894-1976),爱国将领,民国四川省、西康省主席,主政西康时,大办实业、兴办教育,奠定了康巴地区现代教育的基础。1939年3月刘文辉创办了第一所高级中学――康定中学,刘文辉是实力经边的代表人物,作为康中的创立者,他的思想成为康中“实”文化的历史坐标与文脉渊源。

(1910-2005),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赴民族地区考察后突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理论,康定中学诞生于多民族地区聚居区,培养民族团结意识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成为康定中学“和”文化的历史坐标与文脉渊源。

(二)“实和”文化的解读

康定中学现任校长陈军校长在对康定中学的历史研读后,将校园文化提炼为“实和”二字,并提出“盛德实学,豪迈和美”的校训,形成“求实尚和”的办学宗旨。

(三)“实和”文化的影响

1.编入校本课程

康定中学《印象》文化丛书中详细编录了学校历史、学校文化,并且每个学生在班级“图书角”都能翻阅了解。

2.校园设施

在校园的渗水路面上显赫的印有“实和”,每栋的走廊,楼道旁都有相关宣传。成为学校文化有形的影响。

3.媒介宣传

康定中学设有“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师生都可以进行浏览关注,无形中了解学校建设和动态也成为师生的习惯。

4.活动实践

学校会定期开展以“实和”为主题的教育教学年会、文体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更好的实践“实和”精神。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是观念文化,主要指师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审美情趣,这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工程,是校园文化建设能否落实的关键之所在。而这,更多地依赖于班主任营造出具有浓郁氛围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它是一个无形的磁场,弥散于学生心中,指引着学生的前进方向。

三、班级文化的建设

(一)班级文化产生背景

初一新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班级认同感弱,集体意识不强,班级松散,缺乏凝聚力。笔者作为班主任老师,为创建一个团结、和谐、文明、积极的班集体,在研读了学校读本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和学生们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以“文理”为内核的班级文化。

(二)班级文化内涵的解读

1.文。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公序良俗;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是对天地万物信息的融会贯通;文本,需要通^解读才能理解的作品、艺术成果;文艺,是人们对生活的提炼,升华和表达为创造现实幸福生活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

文即文明做人,文明处世,注重文化学习,积极参加文艺活动,陶冶情操。

2.理。理解, 顺着脉理或条理进行剖析,换位思考;理性,在审慎思考后,以推理方式,推导出结论;理想,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是世界观、人生观和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智,或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理即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知识,理解方法,学会学习。

3.文理就是要求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养成文明的习惯,学会理性思考问题,文而不弱,理而不私,成为文理兼备的优秀学生。

(三)具体操作

1.加强“硬”文化的建设

幽雅的班级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包括桌椅的摆放,墙面的布置,黑板的利用等,实际上就是一种静态文化。学生触景生情,因美生爱,提高班级凝聚力。建设健康高雅的班级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班级生活的兴趣,从而热爱生活、热爱文化学习,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

(1)布置好教室卫生角与图书角。要求:用具归类摆放,整齐,垃圾分类存放,贴环保标语;图书角提供校园读本、积极健康向上的书籍。

(2)用好 “张贴栏”,主要用于规范张贴学生操行统计表、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及班内各项工作安排表、制度等内容。

(3)清理学生课桌,尽量做到统一、整齐、整洁。可以在课桌右边统一张贴上“目标文化”,学生的书籍摆放要整齐,讲桌桌面及里面的清洁卫生。

(4)教室前黑板上方张贴班训“梦想在心,创造在手”。

(5)在靠后门的墙上贴上每位学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6)后门与窗户之间的墙壁可贴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或优秀的文章等,鼓励学生,也能增添班级文化气息。

2.加强“软”文化的渗透

(1)班训、班歌的设计

此三者是班级“软文化”环境建设起始点,像一场音乐会前的造势活动,令观众更加神往。在设计这些时,调动全班师生乃至家长人人参与,引起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设计了“梦想在心,创造在手”的班训、《没有什么不同》为班歌。

我重点抓住了学校举行的第一次集体活动――全校的广播操比赛,这是进入初中的第一个集体活动,所以我很用心的抓他们训练。学生从刚开始的稀稀拉拉状态到认真对待比赛,他们一出场气势就让人眼前一亮。比赛结果一出,我们班拿到了全校第一!这是同学们第一次争取回来的集体荣誉,那种胜利的喜悦感染了班里的每一个人。他们开始觉得能在这样的班级里学习和生活是一件自豪的事情。

这个“第一”是树立良好班风的一个转折点,整个班级的班风呈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状态。学生在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的集体中生活与学习,自然会有一种自豪感,同学们会为了维护集体荣誉,加强自我约束力,那些类似迟到等违纪行为在这样的氛围里就会逐渐没有了。

之后的参加的两次合唱比赛、集体舞《缘望》学生们也拿出“能拿第一,就不拿第二”的精神认真排练,均取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

篇8

一、国内外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比较

1.高校开展志愿服务现状。

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引领下,志愿服务事业在我国已取得了巨大进步,内容也逐渐丰富,从单一的服务弱势群体逐渐涵盖到改善生态建设[1]。特别是高校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人才培育的效果。目前高校志愿者服务工作已经形成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团组织领导――志愿者组织――基地建设――志愿者服务的良性循环,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校志愿服务理念的倡导,对大学文化建设和教育进步起到了积极和补充的作用。目前,各高校的志愿者服务已形成了相应的组织架构、运转模式、考核评价等体系,为志愿者工作开展,服务保障,后期管理奠定了基础。

2.国内外开展志愿服务的差异。

从中外志愿者工作的发展来看,西方志愿服务多由宗教团体和民间组织引导开展,活动范围因为较强的民间性而得以扩大;我国则主要依靠青年群体的兴趣和责任感,由共青团引领组织。从参与的比例来看,国外志愿者服务人数平均达到总人口的20%~30%,在美国甚至高达60%,国内相对主要集中在青年。从志愿服务的内容来看,国外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较为广泛,包括社会福利活动、社会保障、人文与环境等,国内主要集中在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活动范围较小。从志愿服务体系来看,国外有相应的志愿服务法律,经济保障,长期运转,志愿服务时间集中,而国内志愿服务多为分散,体系有待健全。

3.高校志愿服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环境中,师生创造的以精神文明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群体文化,其核心是提高人文氛围和主体素质。志愿服务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使大学生道德情操得以熏陶,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实现灵魂的升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志愿服务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使大学生坚定服务意识,获得人生经验,拓宽文化视野,掌握专业技能,掌握业务能力,培养沟通、交往、处事能力,切实提高自身的软实力。志愿服务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提高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增强大学生对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参与度,同时志愿精神具有调节和凝聚功能,调适人的心理,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实现校园和谐。

二、高校国际化背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高校国际化发展及人才培养的趋势。

随着国内高校逐渐与世界高校接轨,以逐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学术代表力,高学术水平和高人才储备的国际高校为目标的发展宗旨,高校国际化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文化开放,技术引进,高校教育国际化,学术交流,科研氛围的形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人才交流与互通,培养更多国际化背景的人才已成为高校国际化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2]。国际化人才应该具有国际化意识和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熟知国际准则和运行规律,具有很强的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在国际竞争中能主动抓住时机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科技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之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将成为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担负国家命运的大学便成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沃土。

2.高校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高校国际化建设,除了加大中外高校合作与学术交流、引进高水平中外学术带头人,加大国际化教育以外,在校园文化中增加国际化因素,扩大学生国际视野,增加学生国际化交流,提高学生国际化水平成为有效的途径。目前很多高校均通过增加国际交流报告,引进留学生促进国际化培养,开展具有国际特色的国际文化节、国际交流节、中外学生联谊会等学生活动,中外学生会等学生组织来扩大中外文化交流及国际化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依托国际教育环境开展外事志愿服务培育和建设校园文化

1.我校国际教育环境的分析。

国际教育学院融合中外合作办学、在华留学生教育、语言及技能培训等相关工作,有较强的国际化氛围和办学优势,有较多的国际资源,为作为活跃学校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的主力军开展相关工作。由于加大国际教育环境的建设力度,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外事筹备和服务工作,同时开展外事服务有一定的紧迫性。国际教育学院有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国别、不同教育层次的在华留学生,他们的培养和教育除了日常的服务以外,应加大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外事志愿服务也包括对于留学生在华志愿服务的相关内容,同时在华留学生表示了相关志愿公益服务的愿望。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来说,参加中美合作办学学习的学生家境较为优越,他们性格多开朗、活跃,喜欢与人交流,眼界开阔,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能够快速利用多媒体学习与交流,注重朋友之间的关系,不喜欢被孤立。通过志愿精神及志愿服务教育,能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从而树立良好的三观。

2.外事志愿服务的重要性。

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因此外事志愿服务需求增加。外事志愿服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国际视野,扩大学生与高水平科研人员与组织的交流和学习范围;有利于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提升国际化交流水平。

3.有效开展外事志愿服务,加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

北京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建立外事志愿服务中心,开展相应的外事志愿服务活动,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与在华留学生日常管理与教育相结合。外事志愿服务中心以国际化特色的志愿活动为平台(包括校内外各种学术互动交流服务,国际型会议、赛事等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与在华留学生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宗旨,以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分别从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国际能力、留学生在华服务培育、外教课程小助教五个方面开展工作。学术交流主要从国内外学术报告、学术访问、科技竞赛等方面开展相应的志愿服务,志愿者既可以是中国学生,又可以是留学生,加强学生与高水平人员及组织的交流互通,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习主动性;文化交流主要为校内外举办的国际文化节及各种赛事提供志愿服务,以中外文化和中外交流为主,增强中外学生沟通互动,加大中华文化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国际能力主要以提高中外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包括语言、礼仪、文化方面的培训与指导为基础,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添砖加瓦;为在华留学生服务是以留学生为服务对象,中国学生为志愿者,帮助在华留学生适应环境,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留学生在校归属感,提高留学生在华学习能力。外教课程小助教主要是针对学院外教课程招募志愿者的活动,帮助外教老师完成日常教学活动,帮助同学们与外教老师更好地沟通,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提高同学们的交流沟通能力。外事志愿服务分为短期项目和长期项目,短期项目针对短期的学术交流和访问及外事交流活动为主,面对中国学生和在华留学生招募志愿者;而长期项目包括志愿服务基地、留学生在华志愿服务等,以招募阶段性志愿者为主。

外事志愿服务中心立足于国际教育学院的学院文化特色,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及留学生资源平台,整合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国际能力、留学生在华服务培育、外教课程助教五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在提高我校学生外事志愿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拓宽了我校学生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我校学生奉献和公益意识,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打好了基础。外事志愿服务中心的建立,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平台和沃土,让更多元的文化借助外事志愿服务中心更为规范化和系统化,让中外学生能够借助平台互帮互助。对于在华留学生来说,可以帮助自己适应中国文化及学校的学习环境,利于在华学习;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扩大国际交往的基础上能够提升自身语言水平和多元文化整合的能力。外事志愿服务中心的建立为大型国际活动,例如国际文化节和国际青年创新论坛等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外事志愿服务中心向外方课程提供教学支持和帮助,保证外方课程适应我校学生的需要,提高课程质量和学生学术能力。

外事志愿服务对于校园文化氛围的培育和建设起到了丰富和延伸的作用,将中国学生与留学生资源整合,满足了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提高了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篇9

调研组随后来到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考察。所合伙人、执行主任董冬冬陪同调研组参观了事务所,详细介绍了事务所党建工作情况。当了解到事务所95% 以上都是年轻人时,赵福禧感慨地表示“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最后,调研组来到上海创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调研并座谈。创图科技是一家致力于3D 云技术,在文化旅游、数字城市、游戏、数字展馆领域开展研发和应用的中国十大IT 创新企业,是上海世博会国内唯一的3D 云核心技术提供商、中国馆承建商,拥有国际领先的3D 发明专利技术。调研组在创图科技董事长李欣陪同下来到3D数字展厅,饶有兴致地参观了企业历程和数字城市等3D 技术展示。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8-0089-1.5

[项目]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科学发展视阈下吉林省合并高校校园文化研究”阶段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高校合并为契机的教育体制改革,使中国高等教育从专业化走向综合化,并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高校的合并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加强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新课题。

一、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合并高校由于各校区原有的办学理念、文化传统、价值体系以及成员的原隶属关系的不同而出现不协调,甚至发生观念的冲突。这些不协调与冲突是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凸显了统一性、协调性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的发展而积累和沉淀下来的群体文化,它不仅是学校的外在形象,也是学校发展的内在灵魂,还是全校师生精神的归依,所以校园文化对学校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容低估。如何融合原有的校园文化则成为新合并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新学校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建立能被师生员工普遍接受的统一的校园文化,在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的同时,减少人员内耗,消除融合阻力,进而形成团结和谐、开拓进取的氛围。

(二)如何定位合并高校办学理念迫在眉睫

合并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一般意义上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同。一般意义上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从无到有,而合并后的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则是从有到新。由于合并学校的综合实力加强了,需要有更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来替代原来已有的校园文化。而根深蒂固的原有的校园文化又会对新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造成一定的干扰作用。所以,如何定位并创建出符合新学校办学理念的新的更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则迫在眉睫。

(三)合并高校师生员工对新校园文化品位的期望值增加

一般而言,合并后的新大学,在发展上具备更多的优势。由于广大师生对原有的校园文化有一定的感情,所以他们既期盼看到更高水准和更高品味的校园文化,又希望原有的校园文化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保留。同时合并后的学校,学科更加齐全,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才优势也更加明显,因而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越来越大

校园文化建设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主。合并高校校园分布在多个相隔较大空间距离的校区,如新浙江大学拥有10个校区,甚至有的大学不在同一个城市,因此,组织开展全校性文化活动具有很大的难度。除此之外,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破解的一道难题是不同的校区要促进师生员工思想的融合,营造既保持原有学校校园文化特色又体现山新大学共同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环境。

二、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是一种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我党从全局出发,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反映当代最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对合并高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在建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思考与实践。

具体而言,合并高校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高校要建立和完善新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就必须意识到大学的主体与核心是人,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全面发展,高校要建构一种以共生协同发展为最高境界的校园文化,其主要理念是实现人与人、人与学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应坚持既要满足于当前需要,更要着眼于未来的可持续原则,形成持续的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合并高校具体建设中,妥善处理好一些具体关系:第一,继承优良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关系。即处理好原学校的校园文化与新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继承原学校校园文化的优良传统,并且摒弃固有陋习,发展并创造新的校园文化。第二,动态与平衡之间的关系。由于新校园文化的整合与重建以多种文化元素的整合为基础,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校园文化的整合与重建中,必须正确处理动态与平衡的关系。第三,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校园文化在整合与重建之后,形成一种具有共性的新校园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扼杀原有校园文化的个性。然而共性与个性的冲突却贯穿于推进校园文化的整合与重建过程的始终,因此,在新的校园文化重建中,既要做到吸收共性,又要对各校区校园文化进行个性的补充与完善,兼收并蓄。目前,在合并高校校园文化的整合与重建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重校本部轻新校区的倾向。这就需要我们加以注意并关注,防止一些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出现削弱甚至停滞的状态。

三、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外文化活动作为主要内容,其活动空间为校园,并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种形态。

(一)物质文化

校园为了更好地体现深刻的文化内涵,加强了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将校园进一步合理布局,设计了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美化了校园绿化。校园文化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这就凸现了校园文化物质建设的重要性。合并高校要对大学校园建设重新进行规划,重视校容校貌,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物质文化的统一性、整齐性,有利于合并高校师生形成整体感、同一感。

(二)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出来的既定的教育目标。大学精神不仅反映了广大师生共同的理想目标、文化传统、精神信念、行为准则和学术风范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还对高校师生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因此它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校园文化建设,说到底,就是要用大学精神激励和感召广大师生,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篇11

中职学生入学后,要根据班内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经历,班主任的优势等,师生讨论,确定本班文化特色。如有的班级以农村学生为主,班级的文化特色就要体现农村学生的特征,突出“朴实、勤劳、立志成才”这一品质;有的班级以城镇学生为主,以“多动、活跃、任性”为特色,要着重培养学生尊重人、关心人的品质;有的班级以体育运动的爱好者为主体,就要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和团结奋斗为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同时,以文化特色活动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选择的活动要便于操作。

二、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围绕班级文化特色,师生共同制定一个目标作为指导日后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使班级文化建设能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由于我班学生构成以城镇学生为主,“多动、任性、自私”的特征明显,于是,我把“提升和完善中学生的风度气质”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特色,制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入校第一年强调“检点行为的尺度”,第二年突出“温文谦让的量度和不怕挫折的气度”,第三年着重“彬彬有礼的风度”。两年多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为班级活动的主线,着重培养了学生尊重人、关心人、与人为伴、和睦共处的优秀品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酝酿,精心设计团体活动。

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从中不断显现特定的文化价值,使班级成员在参与活动中受到陶冶和熏染,才能促使其在认识、情感和行动上逐渐趋同于班级文化的预定文化价值,从而达到形成稳定的团体文化的目标。因此在设计班级文化团体活动时要注意全员性和活泼性,即全体同学都乐于参加,勤于参加。两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了‘理想是否可有可无?’、‘中职生谈恋爱是利还是弊?’、‘网络的利与弊’等大型辩论会,既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利地推动了班级品质的形成。

四、动员全体学生参与班级建设

①布置教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群策群力,立足于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着眼于突出独特的文化内涵。

②设计班级标志。包括:班徽、班歌、班训、班级公约等。这类活动要尽量动员全班同学参与,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形成个性特征鲜明的班级标志。

③健全班级的规章制度,形成正确的舆论环境,养成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

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必然需要有相应的班纪班规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班级规章制度。一个班级科学管理的前提是规章制度的规范化。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规章制度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参与班级活动及处理班级事务的行为标准。新学年一开学,我就选择了得力的班干部,制定了卫生轮流责任制度、考勤制度、课堂纪律制度、评优制度及批评惩罚制度和学习上的互助制度,为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目的搭好了平台。

其次,落实好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评比工作。一个制度定出来,其正确性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被认同后就要强化落实情况。通过定期检查评比,营造出鼓励学生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氛围,既可以强化制度的落实,又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对于学校检查的各项常规,我们先自行检查,大力表扬和鼓励先进,积极改造落后的思想,惩戒不当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落实,促成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④营造心理氛围。要营造一个具有高尚价值观念的集体氛围,并使个体受其感染而自觉认同,以此端正自己的言行,这是一个渐进的甚至会出现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集体活动仍然是最好的形式。为了矫正学生中的不文明行为,我们举行了“培育中学生的风度”为主题的班级活动。通过演讲、看专题片、调查采访社会相关的人士,了解他们是如何对待风度的,然后写成调查报告进行交流,用小品演出的形式演绎什么才是真正的风度等等。学生自己设计、体验,无形之中,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体氛围逐渐形成。

篇12

优秀的企业文化比先进的企业技术和先进的机械设备更加重要,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出强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个企业文化的成败,代表了企业自身的发展成败。

一、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念

(一)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重要凝聚力量,企业文化属于一种人本管理理论,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主要核心,提升了企业员工的归属感,提升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文化受到了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构成。第一点是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在经营和生产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这是企业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系。第二点是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中具备的管理制度是由企业的法律、管理等构成的,制度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约束作用,把企业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结合成为了整体。第三点是企业的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指的是企业中所有人员的工作行为,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企业人员逐渐形成行为活动文化,代表了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第四点是企业的物质文化,以物质为载体呈现出了企业的外部表现形式。

(二)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解释,有的人认为竞争力指的是企业的管理,有的人认为是企业的人才,实际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含了企业的各方面硬件和软件因素,有企业的技术、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等。拥有完善的企业文化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竞争的品位和层次,加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据观察可见,我国很多优秀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建立,如果企业发展离开了企业文化,即使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同样无法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包含有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能力、产品质量、资源获取能力等,企业的产品占据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位置,其他则是产品品牌、企业技术、知识等相关能力。可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依据企业文化而建立的,只有树立起完善的企业文化,才能够有效推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措施

(一)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能够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具备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能力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属于综合性素质要求,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有五个方面:新产品开发、新工艺创新、新市场拓展、新原料供给和新管理方式实施。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除了需要满足市场消费者需求之外,还要重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开发、商业化环节创新活动开展。企业要建立其相应的创新机制,从而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体系,把企业文化自有化,建设成为无法模仿的企业文化内容,有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完善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属于软性的企业管理措施,企业文化是软性管理,企业制度是硬性管理,想要提升企业管理质量,需要软硬件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企业员工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建立起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让员工既能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又能够在工作中遵守规范化的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一旦失去,带来的损失是不可预测的,因此企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也是道德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企业建设良好的道德工作环境,让员工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员工遵守企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要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强化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创建出企业道德意识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多为企业员工提供企业管理机会,开拓员工视野。

(四)提炼企业价值观。企业在长期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逐渐培养起了企业的价值观念,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无形的沉淀下来的企业的一种行为规范,能够提升员工的工作人情,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提炼出企业自有的价值观念。企业员工只有站得高、看得远了,才能够对未来发展不再迷茫,因此企业要重视员工能力的提升,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成长,为企业打造出永恒竞争力。例如说海尔集团的文化理念是“真诚到永远”,长虹集团的理念是“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这些都是根据不同企业的发展特色提炼出来的,代表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属于系统性工作,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更是一项需要长时间研究、创新的重要工作,企业文化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文化跟企业的其他物质资产相比更加重要,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地开拓发展视野,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状态制定出发展战略,形成有特色的企业创新文化,促进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戴开勋.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06(08):115-118.

篇13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19-0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创新发展,校企合作已愈来愈多的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并且在各地得到了实践。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职业教育的篇章中指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又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强调:“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作用,同步推进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办学,建立健全教育与行业合作、学校与企业一体共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机制。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在此指引下,各地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也是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各种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起,各种冠名班更是层出不穷。

然而现实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抛开专业建设、技能培训等方面不谈,仅仅在学生管理这一点来说便出现较大的冲突和不协调。一方面,对于企业而言,企业要求员工能够勤奋、吃苦,乐于服从企业的安排,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对企业忠诚。此外,企业还特别强调员工必须无条件服从企业管理。另一方面,对于学校而言,中职学生的难于管理也是有目共睹的。由于长期的习性使然,中职生中的违纪现象比比皆是,迟到旷课时有发生,抽烟喝酒大有人在;有些学生进取心差,缺少正确有效的奋斗目标,学习生活缺乏活力。最严重的是不少学生常常漠视学校纪律,即使纪律处分也无动于衷,毫不在乎,甚至主动退学,造成不低的流生率。这些学生即便是到了企业,也往往坚持工作不了几个月,能坚持超过两年以上的已是凤毛麟角。

在这一种背景下,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表面化合作。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学校而言,现在的中职学生多为“九五后”,他们成长的年代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年代,也是互联网开始普及的年代,他们少受挫折多有享受,且好高骛远;他们多是独生子女,常常恃宠而骄,不在乎一切,更少在乎规则和制度;由于他们也是长期以来老师眼中的“差生”,在“分数为王”的教育体制里更缺少被承认。到了职业学校,由于管理制度与普通学校大同小异,他们的学习生活由不适应变成反叛。企业并没有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学生并不了解企业制度;学校对于连退学都不怕的学生也是显得无能为力。

校企合作,原意是一件为了双方共赢的举措,自然不能让它变得有名无实。对于一名教师而言,我们无力苛求企业做些什么,甚至也无力让学校的管理发生大的变化,但从班级管理的角度而言,还是有许多可操作的空间的,创造性的进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便是一个好的途径。实践证明,恰当的班级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一、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核心――评价方向

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多为以学习成绩为核心,然而实际上中职生最弱的也就是学习成绩,借鉴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我们可以在三个方面给予学生评价,即基本遵守、活动参与和学习成绩三个方面。

基本遵守考核的是学生的纪律遵守,我们所设定的基本遵守考核包括出勤、卫生劳动、纪律、作业完成等八个方面,这和企业对违纪的零容忍是一致的;活动参与考核的是学生对学校活动、班级活动的参与态度以及参与的结果状况打分,这与企业所强调的团队建设是一致的;学习成绩是学生的本职,犹如员工的产品,我们设定的指标有理论学习成绩、技能操作水平、综合业务能力等三个方面,这与企业的绩效考核是一致的。将这三个方面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即能得到学生的发展指数,让各有优点的学生都能得到认可。这既和企业的管理接轨,让学生慢慢适应企业制度,也脱离了初中时候的单一考核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认可,从而减少他们违反纪律的行为。

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重点――考核手段

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注重对学生的结果考核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其实有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企业管理中一般比较重视过程管理中的持续改进,当出现问题以后能够及时反馈,解决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我在管理校企合作班级时就常常使用过程管理,每一天我们都会将学生在三个维度的考核结果直接上墙,并且在班级博客公示,第一时间让学校、学生、家长、科任教师、合作企业的人事部门等知道,并且有针对性的找学生谈话、辅导,让问题得不到蔓延,也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严苛的过程管理。

三、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组织形式

班级管理的组织形式一般都是线性的,如班主任以下有班长和团支部书记,班长下又有学习委员、纪律委员、体育委员、劳动委员、文艺委员等;团支部书记以下又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各委员以下又有各小组长等。但这样的管理方式显然不够全面,和企业的管理模式有点像,但也不完全一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