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危机特征

金融危机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金融危机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金融危机特征

篇1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

据宋涛所言,国际金融危机是指一国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等国内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波动以及金融机构的经营困难与破产,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其他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范围内的金融动荡。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一般有四种。

1.货币危机。又称货币汇率危机,是指一国货币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大幅贬值,引起资本外逃、利率上升,造成金融市场混乱的情况。货币危机多发生在资本市场不发达和汇率制度存在缺陷的国家,在投机的冲击下导致货币大幅度贬值,迫使当局动用大量的外汇储备或大幅度提高利率以保持本币币值稳定,结果造成一国的货币流通领域出现严重混乱,甚至使原有的汇率制度趋于崩溃的局面。它对证券市场、银行业、国际收支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将产生强烈的影响,容易引发证券市场危机、银行业危机及债务危机等多种危机。

2.债务危机。一国或地区无力偿还其所欠的外债,引起外资抽逃、金融环境恶化的情形。债务危机通常发生在借入大量外债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形势变化和管理不善导致短期内无法支付到期的本息,引起金融市场恐慌。

3.银行业危机。又称金融机构危机,是指由于银行所持有的债权资产无法收回或权益资产价格下降引起丧失支付能力或破产倒闭的情形。银行危机通常会在银行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一批金融机构丧失支付能力或破产。

4.证券市场危机。又称资本市场危机,表现为资本二级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强烈波动,由于投资者恐慌性抛售并竞相退出,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金融资产价格狂跌,股市崩盘。

二、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征

(一)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加快,传播范围广

在二战前,金融危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偶然性的,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影响,其发生频率也是有限的。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是仅有的一次波及范围较广的金融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金融危机频频爆发,美元危机使固定汇率制受到威胁,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瓦解,债务危机开始兴起。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更有加快的趋势。从传播范围看,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迅速传播到全世界。它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明显不一样,亚洲金融危机是在泰国爆发的,然后传播到东南亚、俄罗斯、东欧中亚及拉美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除日本所受的冲击较大,以及欧美股市受到波动,它们几乎没有遭受什么损失。相反,美国在这次危机中获取大量的利益。墨西哥金融危机也是从墨西哥迅速蔓延到阿根廷、秘鲁、巴西、智利等国家,而这次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全球的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二)金融危机的非周期性和突发性

传统的金融危机表现为周期性的金融危机,是由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引起的,并伴随着经济周期波动而出现高峰和低谷。然而,当代金融危机似乎脱离了经济周期的轨道,随经济证券化、国际化、虚拟化的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经济运行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当经济运动的泡沫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甚至导致危机,首先在金融领域爆发,使当代金融危机的超前性、突发性加强,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兆。

(三)金融危机的蔓延性加强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也使得金融危机蔓延和传染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一旦重要国家内部爆发危机,就将迅速的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演变成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四)外汇对于金融危机的冲击日益严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由上述可知,拥有一国一定数量的外汇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控制了该国的经济。当外汇的剧烈变动时肯定会影响一国经济的稳定,轻则经济衰退,重则出现金融危机。同样的,国际游资也可以引发金融危机。国际游资是以套利、套汇从而获得高收益为目的的投机资金。近年来,大量短期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是造成国际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实质上充当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措施

(一)加大各个国家之间的金融协调与合作力度

当今社会,各国之间的合作力度加大,金融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但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常因信息分散与金融衍生工具增加而使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从而是国际货币运行处于高风险状态。为了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各国经济的稳定,只有通过各国加强合作与协调,才能有利于信息集中和有效监管国际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二)建立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机制

鉴于以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提出国际金融风险的七项预警指标:短期债务与外汇储备比例失调、巨额经常账户逆差、消费比例过大、预算赤字较大、资本流入的组成中短期资本比例高、汇率定值过高、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加。相对应于这七项预警指标,必须尽快建立起配套的金融危机预警组织和监督机构,并健全法规形成预警制度体系,形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预警网络。同时,更需要建立相应的防范机制,防患于未然,把危机扼杀在萌芽之中。

(三)提高金融衍生物市场的监管水平

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金融衍生工具及其交易市场得以快速的发展。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在给投资者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如果大规模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发生信用危机,将极易引发外汇市场或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引起国际金融风险与危机的连锁反应。因此,加强对国际金融交易活动的监管,提高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水平,是避免发生金融危机所必须的条件。

(四)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控制和引导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引进外国资本必须进行适度的监控并有效利用,优化引进外资的结构和投向,尤其是控制短期资本的流入和投向,防止短期资本大规模撤离,遏制资本流动中的投机性和破坏性,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率。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逐渐加快,范围逐渐扩大,但是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危机发生的原因,了解危机发生的特征,就可以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使我国在危机中依然稳步前进。

篇2

金融危机的产生、爆发及治理,是一个令全世界都头痛的问题。每轮金融危机都有其特殊性和普遍性,如何识别金融危机不仅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更是学术界研究的难点问题。然而,金融危机依然一次又一次的爆发并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为此各国政府便忙于危机后的救市和治理,以避免灾难再次发生。

二、金融危机爆发前特征

从历次大型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到,在泡沫形成的初期各国都出现了经济的空前繁荣。美国经济在战后经济快速增长、日本通过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腾飞、东南亚80年代的经济飞速发展、欧盟政府大规模举债维持高福利等等,吸引了大规模的国际游资的流入流出,汇率波动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异常剧烈,宽松的货币政策使该国的基础信用大幅增加,信贷不断扩张,资产泡沫化越来越严重,最终爆发金融危机。

(一)信贷扩张及资产泡沫化

泡沫的膨胀是信用手段介入虚拟经济领域或者某个资产领域产生金融或资产泡沫的过程。信用扩张为泡沫膨胀提供了必要条件,投资者获得更多的信贷资金进行过度的、盲目的投资,尤其是当信用介入虚拟经济领域后便与资产价格形成相互推动的机制,资产价格上涨后,以此资产作为抵押又从银行贷出更多资金,越来越多的资金便进入金融市场进一步推动股票等价格快速上涨。如此循环,市场进入“疯狂”状态,出现全民炒股全民炒房等现象,这是危机爆发前最早出现的特征。

(二)跨境资本大规模流动

跨境资本的“贪婪”使得其总是选择获利高的市场,也是风险较大的市场,它的流入可以推高资产价格吸引更多投资者加入,还可影响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外汇储备等。由于跨境资本规模大、流速快,并且具有集中性,可以集中投资以影响市场价格,获利后迅速撤离会给金融市场带来巨大震动。最重要的是跨境资本的投资工具丰富,手法凶狠,如果把金融危机比喻为一场“战争”,那跨境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便可视为战前的排兵布阵阶段,意味着金融危机随时可能因此而爆发。

(三)汇率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异常剧烈

跨境资本的大规模流动对一国金融稳定可能产生的破坏监管层并非不能监控,但也正是由于能够监控其动向,国家为稳定汇率便通过央行去干预汇率的波动,此时可视为一国政府为了应对跨境资本对金融经济可能产生的破坏而出台的预防性政策。然而,先知先觉的跨境资本此时也会“惊慌”,很可能会转向大宗商品的现货或期货市场,从而导致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波动。

三、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救市政策

救市政策往往不是单一的政策,而是通过一系列政策的组合实施,而这些政策又是相辅相成的。本文根据救市政策的侧重点,依次将其分为以下四类。

(一)资金面救市

金融危机导致的最直接危机便是“流动性危机”,提供流动性支持,从资金面救市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金融危机爆发时,投资者会不计成本抛出手中的资产以满足陷阱式的流动性需求,这又会对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再次形成冲击,从而使流动性危机进一步蔓延。为了遏制住这种恶性循环,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向市场提供资金支持去缓解,采用的具体有拆借、发行金融债券、抵押融资、借用再贷款等。同时,风险监管、金融市场完善、金融结构变化也是影响流动性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在对流动性的调控时,须对货币政策实施的金融环境变化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流动性危机。

(二)市场信心面救市

金融危机让市场丧失信心,救市关键之一是重建信心。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会引起市场恐慌,恐慌情绪会使投资者继续抛售所持资产从而加速市场价格下跌,投资者便产生更加悲观的情绪,导致金融市场资本的极度短缺,最终还是导致“流动性黑洞”,行为金融学中的“羊群效应”和“前景理论”详细解释了信心缺乏的恶果。重建市场信心救市一般可以通过通畅的信息渠道向投资者传播相关信息、政府等相关机构出手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利用最后贷款人的融资责任、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市场违规成本等。

(三)政策面救市

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的治理政策决定了危机影响程度,从政策面救市能减少危机的冲击。及时出台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流动性问题,还能通过政策向投资者传达信息从而重建市场信心,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通常可以通过修改交易规则约束做空、改变交易成本和交易制度、对应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当然,政府从政策面去救市也可能出现矛盾和失误反倒加重金融危机的影响,因此政策的出台应建立在对危机的性质和程度都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四)经济基本面救市

篇3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2006年初,由于美国较多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出现破产、股市出现剧烈动荡、很多的投资基金被迫关闭,在随后的2007年8月,这场次贷危机开始从美国出发向全球范围内主要金融市场蔓延,由此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2010年开始,欧美国家的金融实体和各大主要金融业开始从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中逐步向好的趋势过渡,各大新兴国家也因为国民经济的通胀压力而开始实施货币紧缩的政策,由此开始我们说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我们说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经济消费随之发生变动,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者的心理、行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危机不仅仅

会对消费者造成诸如收入降低、失业率增高等方面的直接影响,对于消费者的整体消费意识、消费者在投资过程中的理性化、消费决策周期等等因素都会产生严重影响。而对于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来说,研究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消费者特征,分析危机带给消费者理念与特征的变化对于调整其企业的营销观念、创新企业的营销策略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中笔者从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消费者心理行为特征出发,从消费者心理特征影响企业营销策略的角度,分析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营销策略更新。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心理行为特征研究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从经济发展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对消费者心理行为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消费者的危机意识增强、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紧缩、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周期延长。具体而言,笔者归结如下: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的危机意识进一步加剧,消费趋向理性

对于任何一个消费者,他在进行消费品的消费与购买过程中,其首先需要理性决策的因素就在于如何能更好的促使有限收入的合理化利益最大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面对各种各样的危机,人们通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适应性反映。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的消费者,由于他们将承受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他们在消费方面的危机意识将进一步加剧。后金融危机之前消费品生产企业针对消费者的广告主要侧重于提升产品的形象方面,而到了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其消费目标将更加侧重于选择实用性、方便性;其消费信息的选择也更重视购买方面的信息,所以当他们在对消费产品进行购买的过程中,第一步会权衡产品的生产厂家在他这里可能能够获得的利益,假如消费品的生产厂商不能够真切的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那么消费者将不会购买。由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伴随着金融危机而产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时,整个世界市场的经济走向、价格变动等等都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在消费决策中所获取信息的变动,再加上金融危机对于商品价格涨跌变化的影响,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消费者,由于经历了前面金融危机时期动荡起伏的经济形势与市场环境,从而对于商品的价格涨跌有着较为敏锐的眼光和较强的承受能力。因此,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理性的按需购买商品逐步成为了消费的主流,他们通过自己的消费经验和市场中获取的各种消费信息,能够对市场环境下的各种消费品做一个理性的分析判断,理性消费逐步变成了现代人消费行为的明显特征。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消费需求趋向紧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后,由于其危机意识的进一步加剧,这将直接导致原来借贷消费、信贷消费等20世纪末流行的超前消费行为出现延缓或者彻底终止的现象。对于中国的消费者而言,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其超前消费的前提是在对自己未来收入有着良好的预期,而金融危机所带给消费者的危机意识让他们原有的美好预期变成了对未来收入增长的担忧,在危机意识的主导下直接抑制着他们的信用消费。因此,笔者认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部分消费者肯定会出于自身风险的考虑,在购置房产、大宗家电、汽车、出国旅游等相对较大额度的消费计划中,大宗的消费支出可能会受到抑制,而对于日常的消费品而言,虽然说消费额度较小,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范围较窄,然而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消费者同以往任何时候相比,更愿意货比三家,寻找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价值的商品。总之,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将更加趋向紧缩。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周期将进一步延长

在日常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我们的购买行为会受到相当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需求、价格打折、商品的广告效应等等,换句话说消费决策的完成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说商品的信息、营销手段、营销策略、消费者的购买需求等等。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市场上的很多影响消费决策的因素将会变得不确定起来,对于整个市场的预期也将变得模糊不清。这种情况下,在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不确定情况将会增多,他们的消费决策周期将进一步延长。总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市场中,消费者更希望通过拉长观望时间来尽可能的消除商品价格、消费成本、消费政策变化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风险。

二、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特征的营销策略更新

通过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特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趋向个性的、自主的消费判断。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消费者日趋成熟,他们的消费行为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容易受到商家的宣传、广告等所引导。因此,笔者认为,在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保留一席之地,就必须针对消费者的特征,适时作出营销策略的调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产品策略

1.调整产品结构,强化品类管理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很多原本利润较低的消费品企业,其成本大幅上升,而销量则急剧下降,从而导致企业的利润率急剧下滑。从其根本来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产品本身的替代性不强;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说明该产品缺乏独立的价值。所以,面对此种情况,企业要想获得较高的利润率,就应当从目标消费群体需求的产品入手,调整产品结构,强化品类管理,有针对性的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从而提升企业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2.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严格产品定位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整个社会范围内的消费需求出现萎缩,很多人的现实收入和预期收入均受到影响,直接导致其消费能力下降,其日常开支削减,消费需求降低;同时,还有相当一部的消费者其消费能力并没受到太大冲击,依旧有着强烈的消费意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从自身所面对的消费群体进行深入的分析,制定出相应的营销策略,同时创造新的消费寻求,针对消费需求强弱严格产品定位。

(二)变化价格策略

价格永远是商业活动中的一个敏感因素。因此,作为经营者必须要做好产品的价格定位。金融危机使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更加理性,企业以往为追求低价而不断压缩成本、通过价格战吸引更多消费者的营销策略已经严重失效。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将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众多企业产品营销的出发点,这就需要企业在进行产品定价时,注重产品本身的价值,充分提升产品性价比。

(三)创新渠道策略

金融危机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改变,他们会寻找一些成本更低、更适合自己的渠道 ;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周期也将进一步延长,购买渠道和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对价格的高度敏感促使消费者转向成本更低的购物渠道。尤其是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随着欧盟、美国等一些重要的经济综合体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受他们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危机趋于缓和,逐步进入了经济的复苏期。所以,就企业的营销策略而言,在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更要进一步的强化控制渠道,发展分销式的营销渠道网络,通过构建渠道分销网络来实现国际市场的扩大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由于网络购物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购物渠道和较低的商品价格。因此,网络购物逐渐成为了越来越多的消费群体消费活动的重要渠道。发展网络销售渠道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因此,对于企业的营销活动,在渠道建设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快捷、便利、成本较低的新型营销平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此外,企业要重视强化客户关系管理,加强渠道客户成员同终极消费客户端的关系管理。使整个营销关系的中心一定要从传统的市场占有率管理转向客户占有率管理,通过完善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的强化同每个客观的互动及对话。以服务客户为目标宗旨,与客户建立持久而长远的关系,最终达到双方共赢的状态。

三、结束语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多重危机以及消费者的特征,企业必须要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者行为特征变化,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与时俱进选择和创新符合市场需求并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玲玲.大学生校园网购物意向驱动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8.

篇4

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各个国家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来维护自己本国企业的利益,这就对我国的企业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是也在一定的程度上给我国起步比较晚的并购市场创造了机会。同时并购也存在很多的机遇和挑战。

一、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的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特征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企业跨国并购势头是比较的强劲的,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但是现在我国的跨国并购行为是属于起步比较晚的,我国的企业没有跨国并购的丰富经验,在跨国并购的问题上我国还是有着比较多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第一个就是,我国的企业因为没有对跨国企业的深入了解,所以对跨国并购的困难没有足够的认识。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与国际接轨了,我国很多的企业在实力上也已经能与国际上企业相提并论了。但是在我国的企业整体实力上来讲还是没有明显的改善,再就是我国跨国并购的时间毕竟不是很长,很多大的一部分企业没有跨国并购的经验,没有能力完美的处理跨国并购中出现的管理问题,还有相应的整合等问题。再就是并购之后,中西方不管是在管理理念上还是管理的方式上都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的。我国的企业一般都不能很好的适应这种的差异。在整体的情况上来看,我国的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会是对方的企业资源、技术品牌等因素,还有就是怎样把对方买下来,但是对于买下来之后怎样进行良好的运营,怎样进行有效地管理却没有进行有效的研究和思考。再就是企业并购之后的企业文化方面,经常性的陷入困境。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是经过企业在发展中逐渐的积淀而成的,是不容易被轻易的改变。中国和国外在文化上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体现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也同样是这样的,企业文化能够深深的影响到企业员工的行为,影响员工的价值观、信仰等。怎样在跨国并购中学习吸取西方的优秀企业文化,保留本国的特色文明也是我国的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面临的重要的问题。一些欧洲或者是美国的企业,他们的企业文化相对来讲是比较成熟和先进的,他们对于自己的企业文化是很认可的,对于中国的企业文化可能就存在不认同的现象,这样的情况就会使得在并购后的文化整合上面临尴尬的局面。根据以往的经验证明,成功的进行跨国并购之后,被并购企业的优秀人才,会大量的流失,就算是没有流失的员工对于企业也不会再是忠心耿耿了,这样的情况不仅不利于整个企业的后期运营,最后可能还会导致并购失败。出现以上的问题的原因肯定是很多的,没有经验,对并购后的风险意识缺乏,文化环境不同,语言的交流上也存在问题,再就是没有高素质的跨国并购人才等等的因素,都是导致跨国并购后问题重重的原因。

二、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力

在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中存在那么多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对于国外跨国并购成功的案例来看,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之前就应该有相应的国内企业并购的经验,对于并购企业的资金,运营等问题都能有比较好的把握。然后在进行对国外的企业进行并购的时候,就能有较好的能力去掌握“全局”。所以我们国家的企业在进行并购之前应该加强对于企业并购的学习,在做好充分的准备的前提下再进行并购。还有就是要努力地建立包容的,有统一企业价值观的良好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非常的重要的,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或者中西方的员工思想没有在企业文化上做好融合,就会导致各种问题出现,最严重的就是被并购企业的人才不能融入到并购后的企业中,不为并购后的企业进行用心的工作。说到人才的流失,就不能不谈,奖励机构的完善。企业要为员工做好职业上的规划,帮助员工个人计划的实现,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中国的企业对于国外的企业进行跨国并购行为的主要的目的就是得到更多的市场,资本还有技术,以及管理方法等,跨国并购能够使得企业达到这样的目标。但是是有前提的,这就需要我国的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的时候做好进行并购的计划,制定出详细的计划表,把并购工作做到完美。把问题解决到前面,不要等到以后出现问题的时候在进行补救的工作,亡羊补牢,为时已晚。跨国并购的动力除了能够给企业带来市场、资本、经营和管理经验之外,跨国并购也是企业进行实力扩大的必要途径,得到了国家的支持与许可。在我国的本土上也有并购企业的现象,将对方的资源归于自己的企业所用,是扩大本国各方面实力的很好途径,实施本土内的跨国发展战略对于我国的企业发展来说也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

三、总结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着经济上的发展,我国的企业更是迅速的强大起来并且逐渐的也加入到了跨国并购的行列中了,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又不能很好的取得跨国并购的效益,这些都是中国跨国并购的特征。进行跨国并购的动力就是通过这样的并购方式能够使得企业实力得到增强,再就是现在经济市场的大趋势也是这样的。

参考文献:

[1]黎平海,李瑶,闻拓莉.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动因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02).

[2]高伟凯,王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政策性因素分析[J].国际贸易,2008,(09).

篇5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消费者心理行为特征 营销策略

由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体系,导致各国经济水平进一步下滑。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必须认真研究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分析危机带来的消费者特征的变化和消费理念的变革,根据这些变化调整、创新企业的营销策略。

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特征分析

金融危机不但会对消费者造成收入减少、失业等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消费者危机意识加剧、消费理性增强,消费需求紧缩,消费决策周期延长。

(一)消费者危机意识加剧、消费理性增强

如何使有限收入的合理化利益最大化是消费者面对危机需要理性决策的重要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面对各种危机通常会产生适应性反应。金融危机时期由于严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消费者的危机意识也随之加剧,对厂商的促销方法的反应会变得跟以前不一样。相对于金融危机前流行的那些仅仅是为了提升产品形象方面的广告,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更重视收集购买方面的信息,更加看重广告所传递的产品性能诸如用途、耐用性和方便性等方面的信息。此时的消费者在购买某个产品的时候,首先权衡厂商可能从他那里获得的利益,如果厂商不能够让消费者深切地感受到产品的价值时,消费者就不会购买。

金融危机使市场动向、价格等影响消费的重要信息常常处于变动之中。危机造成商品价格涨跌变化,但消费者对此已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已能较为理智地选购商品,按需选购成为消费的主流。消费者凭借自己的消费经验和对各种消费信息的分析判断,普遍抛弃以往的即兴购买心理、冲动购买心理,非理性消费、随机性消费减少,随用随买的理性消费行为已成为多数居民的主要消费方式,谨慎消费已成为当前消费行为的明显特征。

(二)消费需求紧缩

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危机意识的加剧将导致信贷消费、借贷消费等超前消费延缓或终止。研究显示,消费者的现金消费额度一旦超过其月收入的6―8倍时就难以发生,因而在现代社会,大额消费往往需要依托信用贷款来支撑。就中国消费者而言,“先消费,后付款”的信用消费发展前提是对自己未来收入具有良好的预期,而此次危机恰恰强化了人们对未来增长的担忧,因而对各类信用消费都会产生抑制。

在当前的背景下,消费者基于自身的风险考虑,一些预期的大宗消费支出可能会受到抑制,购置房产、汽车、大宗家电产品等计划在一些消费者中将会被延迟或者搁置;而对于日常的消费而言,虽然不受影响,但是消费者会比任何时候更加愿意货比三家,寻找价格最便宜的产品、对降价打折信息更加敏感将成为金融危机期间消费者的普遍心理。

(三)消费决策周期延长

影响消费决策的因素较多,如购买需要、商品信息、营销策略等,金融危机使许多因素变得不确定,对市场的预期也变得模糊不清,使得消费购买决策周期相对延长。金融危机时期消费者会变得更加理性和冷静,在相关调查中,88. 6 %的消费者承认相对于经济景气时期,危机时期他们在做出消费决策前,经常大范围地进行选择和比较,在购买过程中还会有特别激烈和反复的讨价还价行为,以求所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质量最好、最有个性。

购买决策周期上呈现出明显的拉长趋势表明,消费者不愿在不确定因素较多的市场中快速行动,而希望通过拉长观望时间来尽可能消除商品价格、消费成本、消费政策变化以及经济形势变化等因素造成的风险。金融危机后,消费者日趋成熟,在搜集相关知识、听取口碑意见的基础上更倾向于自主判断,不会轻易受厂商的直接影响。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营销策略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大部分产品的销量和利润都会迅速下降,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剧,企业必须根据消费者特征的变化和消费理念的变革,调整、创新企业的营销策略,以适应经济环境,使企业能够继续生存并获得发展。

(一)产品策略

1.加大品类管理,调整产品结构。由于金融危机的打击,很多利润率本来就不高的消费品企业,销量快速下滑,费用比大幅上升,利润率急剧下降。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产品本身的替代性不强。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这和产品缺乏独特的价值,很难进行高价定位直接相关。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还要从为目标消费者创新更好的产品入手。通过加大品类管理,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有针对性地开发利好产品,淘汰滞销产品。

2.改变产品定位,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需求萎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收入或者收入预期受到影响的大众消费者,其消费能力下降,削减开支,价格敏感度提升,节约是其消费需求的核心。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收入预期并未受到影响,尽管短期内会削减开支,但其较强的消费能力决定他们实际上有强烈消费意愿,但消费会更有选择性。企业应对自身所面对的目标群体进行深入分析,基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适时地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改变产品的定位,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在能满足基本需求的情况下,消费者降低消费档次,选择更经济实惠的可替代产品,具有多种功能的产品会比单一功能的产品好卖,而耐用且比较容易维修的产品更会受欢迎。对于那些很难增加市场份额的行业,企业可以考虑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相同的产品,这种策略虽然会让企业的利润率下降,但同时却有可能使企业保持甚至增加市场份额。

宜家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在坚持最基本的价值主张的同时,为了同目标人群相匹配,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顾客细分市场,只提供简化的产品和服务,吸引了很多年轻的需要低价、时尚的家具的都市人士。亨氏公司则针对消费疲软现象专门推出一种供孩子玩耍的番茄酱。将色彩斑斓的番茄酱装在艳丽的、可挤压的塑料瓶中销售,瓶嘴的设计也很适合孩子们使用,鼓励孩子们用它在面包上写自己的名字,或者画画。有些家庭过去常常每次只买一瓶番茄酱,然后吃上好几个月,但自从发现番茄酱还有这样的创造性用途后,他们每次买上好几瓶不同颜色的番茄酱。

(二)价格策略

1.围绕产品价值,做好价格定位。后金融危机时代,价格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经营者必须决定在其营销策略中,究竟是强调价格还是强调价值。如果企业产品品种覆盖面广,其产品可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那么首先就要决定选择哪些型号的产品作为广告的宣传内容。有些营销人员选择便宜型号产品作为广告的宣传内容,这样就可以吸引顾客去注意他们的产品,希望顾客那时会选购价格更高的产品。其他一些厂商则希望着重宣传价格较高的产品型号,那样会有助于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形象。

2.关注顾客价值,充分提升产品性价比。金融危机使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更加理性,企业以往为追求低价而不断压缩成本、通过价格战吸引更多消费者的营销策略已经严重失效,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将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众多企业产品营销的出发点。消费者将购买焦点集中在产品本身,这就需要企业在进行产品定价时,注重产品本身的价值创造,充分提升产品性价比。增加理性的诉求,突出产品功能、性能及耐用性等核心内容,这样才可以促进销量,提升目标顾客忠诚度。

关注顾客价值,需要从营销产品向营销服务转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在产品同质化的买方市场态势下,服务是竞争的核心与关键,良好的服务不仅能够维系老顾客,更能吸引新顾客。现代社会,人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消费者需要信任,需要沟通,需要更多的情感服务。商家把情感赋予产品之中,顾客更能感觉受到重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三)渠道策略

1.增强危机意识,关注和控制渠道风险。金融危机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改变,他们会寻找一些成本更低、更适合自己的渠道,这时候企业如果了解目标消费者的变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购买的便利性和经济性等需求,会在渠道上赢得更多的主动权。企业应重点关注渠道成员变化带来的风险,在制定策略时应该先稳定再发展。企业在销售政策的设计上,需要特别关注销售货款的风险控制,“现金为王”在这个时候表现得特别突出。必要的时候企业可以与上下游企业形成联盟,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2.降低营销成本,开辟多样化的营销渠道。市场压力的增大导致企业想方设法降低各方面的开支,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持币待购行为也越来越明显,商品的选购、比较时间有所延长,享受型、奢侈性消费品的消费在缩减,购买决策受广告的影响程度减小。

购买渠道和方式也发生改变,对价格的高度敏感促使消费者转向成本更低的渠道购物。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互联网购物由于为消费者提供方便的价格比较和较低的售价,业务量在金融危机之后显著上升,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当前的重要购物渠道。

为了减少收入降低带来的压力,人们外出餐饮、娱乐、旅游的比重会降低,更多的时间会与家人呆在一起,电视的开机率、网络的使用率都有明显的上升,企业的营销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和移动终端。手机短信、各类门户网站、专业网站、交友平台、视频网站、游戏网站、即时通讯平台,都已成为企业施展营销策略的舞台。

在开心网流行之初,中粮主动与其合作,将旗下的果汁品牌“悦活”植入开心网的种地游戏,借此大幅提升“悦活”品牌的知名度。金融危机发生后,中粮更是与MSN联手,开发了“中粮生产队”这款社交网络游戏,将中粮集团每一种产品从田间种植到工厂生产乃至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过程整合到游戏中,借网络游戏传递产品信息和品牌理念。

(四)促销策略

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更加注重的是促销活动带给他们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应该有选择地进行一些促销活动,如赠送优惠券、现金奖励或价格折扣等,使得消费者能够感觉到价格实惠,以刺激其购买欲望。折价促销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和激励性的特点,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最常用、最有效的促销策略之一。折价促销是指企业在特定的市场条件下,为了鼓励和引导消费者消费,在一定时期内降低产品的基本价格,诱导消费者进行消费的一种促销策略。企业在具体实施时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用灵活的折价方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企业在进行广告宣传时,应该注意适时地改变广告诉求的核心和方式,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更加看重广告所传递的产品性能方面的信息,企业的广告应该更加侧重于产品利益的传递和诉求上。而且因为此时的消费者关注的信息较以前不一样,企业必须找准其目标消费者所关注的内容、节目,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择广告媒体,使广告效果最大化。

结论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精明,企业必须切实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多考虑,多动脑筋,市场营销策略应当根据经济环境和消费者行为的转变而调整,明白思变则通的道理。金融危机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企业应该以一种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并积极地采取恰当的措施趋利避害,化害为利。

参考文献:

1.王艳萍.从美国金融危机看经济思潮的演变[J].中国流通经济,2009(2)

2.杨颖.中小企业营销策略[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7)

篇6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恢复性复苏。各国政府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调整了对外投资政策,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制造业回归,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战略等,这促使企业跨国并购交易活动呈现活跃趋势。跨国公司在此背景下也要调整其并购战略。因此,分析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探讨其并购特征,指出其并购过程中的问题,对我国有效地利用外资、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

1. 全球跨国并购的发展现状。联合国贸发组织和商务部贸易研究院的《2016世界投资报告》指出,2015年全球跨国并购金额从2014年的4 320亿美元增至7 210亿美元。从数据来看,发达经济体的跨境并购有了较大增长,致使2015年FDI流向发达经济体的数额从2014年的5 220亿美元增长至了9 620亿美元。

第一,跨国并购活动恢复活跃。跨国并购活动经过两年连续下跌后,于2014年出现反弹,2015年达7 210亿美元,以净价值计比上年增长了28%。驱动这种交易的重要因素一是由于跨国公司着眼于寻求新的增长点,二是跨国公司出于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的考虑来降低成本。大型跨国并购交易是跨国交易活动价值增加的一个关键要素。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4年,多国企业收购价值大于10亿美元的数量飙升至223个,而2013年只有168个。同时,多国企业也有过几次大的撤资,相当于收购总价值的一半。

第二,从行业领域看,跨境制造业并购创新高,引致FDI增长较快(见图1)。2015年跨境并购制造业金额创下历史新高,达到3 880亿美元,超过了此前最高的2007年记录。这就使得制造业在2015年跨境并购的占比达到了50%以上。需要指出的事,从全球层面来看,采掘工业FDI的减少对FDI的总额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服务业投资主导的长期趋势持续增强(见图1)。由于服务业占全球附加值的70%,因此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的比例有可能会进一步上升。

2.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现状。跨国公司于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90年代初期,跨国公司在内的外资企业开始大量涌入。21世纪初期至金融危机之前,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并购也呈上升趋势。金融危机之后,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并购状况如下:

第一,外商投资增长势头良好。总体来看,中国吸引外资额持续稳定增加。2014年,中国吸引外商投资额为1 285亿美元,比2013年的1 239亿美元增长4%,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FDI目的地,在国际投资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

第二,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活跃。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15年外商跨国公司以并购的方式在华投资的企业数目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均有增长迅速。其中:并购设立的企业数量为1 466家,增长14.4%;并购实际到资的外资金额是177.7亿美元,增长了137.1%;跨国并购在实际使用外资中所占的比重由2014年的占6.3%上升到2015年的占14.1%,增大幅度较大。

2016年前两个月,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交易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1 41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跨国并购金额占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重由2015年同期的24.6%上升到28.1%。这表明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十分活跃。从并购行业来看,第三产业的比重保持稳步上升,并购趋势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二、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特征

各国政府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调整了对外投资政策,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制造业回归,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战略等,这促使跨国企业并购交易活动呈现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第一,并购发起者主要源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跨境并购活动中的跨国公司母国或地区主要是美、日、欧,亚洲的日本和新加坡对华并购也有增长。随着中国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发达国家的对华投资及并购力度不断加大,上海和香港正逐渐成为更多跨国公司的总部所在地。与此同时,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增强了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

第二,并购方式以协议收购为主。总的来看,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方式有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协议收购、二级市场收购(含产权交易所)、吸收合并、要约收购、增资、取得公众公司发行的新股、间接收购、资产置换、继承,但以协议收购为主。在2015年,入境并购数量共86个,交易规模为664.40亿元,其中:协议收购63个,金额457.04亿元;增资11个,金额73.70亿元;二级市场收购6个,金额103.09亿元;发行股份购买资产3个,金额10.09亿元;要约收购、间接收购、继承各1个,金额合计20.48亿元。2011年~2015年期间,从数量来看,在wind资讯的371个入境并购样本中,采用协议收购方式的有294个,占79.2%。排在其后的依次为增资和要约收购,分别为26个和22个。从金额来看,371家入境并购企业的并购总金额为4 298.35亿元,其中采用协议收购方式入境并购金额达到2 966.11亿元。

第三,并购行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业转移。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行业主要集中于服务业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业。在2011年~2015年期间,入境并购涉及的行业主要有电信服务、信息技术、可选消费、公用事业、材料、日常消费、医疗保健、金融、工业和能源。从并购数量来看,金融行业入境并购数量最多,为3 386个,其次为工业行业,为3 293个,之后依次为信息技术、可选消费和材料行业,分别为2 418个、2 104个和1 935个。从并购金额来看,金融行业入境并购规模最大,为34 512.41亿元,其次为工业行业,为19 445.29亿元,之后依次为材料、信息技术和可选消费行业,分别为14 026.98亿元、12 396.96亿元和12 066.03亿元。

第四,并购地域集中于华北和华东地区。总体上看,2011年~2015年跨国公司在华并购金额呈现下降趋势。根据wind资讯报告,2011年,跨国公司在华并购金额为263.923 8亿元;2012年出现大幅度下滑至0.61亿元,2013年和2014年有缓慢恢复,分别为34.354 1亿元、55.783 4亿元。但是,2015年又下降至0.473 3亿元。从区域分布来看,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主要分布在华东和华北地区,其中华北地区2011年~2015年并购金额254.342 2亿元,居各区域首位;其次是华东地区为85.744 1亿元。这表明,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着眼点仍然在中国基础设施良好、市场潜力大、劳动力素质高,以及运输条件便利、已经具备相当竞争优势的地区。尽管跨国公司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南地区的并购有所增加,但总体来看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仍呈现“东重西轻”的格局。

总之,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主要源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以美、日、欧的跨国公司为主;在华并购方式以协议收购为主;并购行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业;并购地域主要集中于华北和华东地区。

三、 后金融危机时期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存在的问题

1. 从跨国公司本身来看。

第一,并购战略缺失。企业要用并购方式进行业务扩张,没有很好的并购战略,很容易导致并购失败。比如,庞大集团与萨博的并购由于没有很好并购战略而以失败告终。

第二,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与东道国的本土情况不相符。很多跨国公司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进程中通常存有战略惯性思维,其产品、服务、商业模式无法与中国本土进行精准匹配,进而忽视了中国快速变化的市场状况,也缺乏对中国的市场和客户的深度了解。另外,中国实力强大的民营企业的崛起,也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展开了竞争。它们相对更加熟悉本土市场的消费文化,能够采取低成本策略生产替代性产品,更为关注分销策略,无论是其研发的新型产品,还是独特化的营销模式都能够对激活本土消费者需求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第三,忽视中国中西部市场。与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相比,中西部地区在土地、劳动力成本等基本要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再加上当前国家的东北老工业的升级改造政策,使这些地区的市场拥有巨大的利润潜力。而许多跨国公司忽视了这些市场,或者有的已经意识到,但是还没有施以良好的操作。

第四,跨国公司高层管理人才缺乏。跨国公司的总部与其分支机构之间通常难以形成有效沟通,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得跨国公司交易成本有所增加且运营效率有所降低。因此,随着中国区域高管人员的频繁调整,跨国公司总部并不能准确了解中国市场的发展以及公司战略的实施情况,从而诱发了跨国公司的战略定位不当。据经济学人调查显示,为尽可能熟悉中国市场运营情况,降低战略决策的风险,约40%的大型跨国公司都倾向于向中国地区派驻非常高级别的高管。

2. 从东道国来讲。

第一,我国产业发展风险随着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扩大而呈加剧态势。由于跨国公司并购的对象主要是我国重要产业的龙头企业,而且并购的条件日益苛刻。如家电行业外商控股的合资企业约占75%,双方各控制50%股份的占10%;合资企业几乎控制了医药行业,其外商注册资本比例多为70%以上。这增加了产业发展的风险,不利于我国产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第二,从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虽然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有利于我国产业的发展壮大,但是这些大多属于非尖端技术甚至是落后技术。一些跨国公司还在成功并购中国企业取得第一大股东身份后,为了强化其技术垄断优势,将企业原有的技术研发部门予以取缔,而改由其母公司直接提供技术,使我国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我国的本土企业和品牌在并购中逐渐消失。参与在华并购的跨国公司与国内本土企业相比,享有许多优惠政策,再加上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导致许多本土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逐渐缩小,品牌资源逐渐消失。如欧莱雅集团收购我国护肤品品牌小护士后,在对其旗下品牌进行整合时,使小护士品牌退出中国,这样小护士品牌随之消失。

3. 从母国来看。后金融危机时期,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使全球资本流向有了新的调整。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和MIT的调查结果,跨国公司受母国相关政策,以及东道国劳动力成本、生产质量、营商环境、消费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正将业务从中国撤回母国。这导致了多国的跨国公司出现较大规模的减资或撤离中国,涉及制造业和服务业在金融危机后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均有所下降。如,美国的微软、优衣库,日本的西铁城、松下,德国的Bilstein等公司以及大量海外人才也陆续回流本土。

四、 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策略

第一,优化外资结构,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据世界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应在利用外资方面通过差异化政策实施引导,重点鼓励外资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调整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应该审时度势,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资源特别是外商投资来带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第二,完善法律和法规等各类制度性建设,确保投资环境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制定适合跨国并购趋势、符合我国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增强我国吸收外资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完善跨国并购的中介服务体系,减少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中的摩擦,降低交易成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三,加强对外资并购的引导与监管,使其成为我国吸引外资新的增长点。监管主要应从关联交易的审计、信息披露机制、不正当交易等方面入手,约束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可能产生的垄断行为和其他负面行为,引导外资并购的健康发展。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要加强防范跨国公司的非法撤资行为。

第四,通过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增强中国品牌的美誉度。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向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中国品牌升级,“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提升了我国企业的品牌自信和软实力。然而。所有的品牌都是和自己的创新能力、产品的适应能力、服务的能力相联系的。企业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与要求,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加快转型升级,切实提高创新发展成效和企业发展实力及核心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有效形式,提高自身的创新发展能力。

第五,培育中国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考虑到我国当前资源与能源的约束,应当积极引导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盘活供给存量,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引入国际领先的管理经验,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现代公司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战略,鼓励企业通过并购整合战略联盟等方式,参与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在竞争与合作中形成和壮大中国自己的大型跨国公司。

参考文献:

[1] “促进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政策”课题组.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投资:意义、趋势及应对战略[J].管理世界,2001,(3).

[2] 陈佳贵,黄群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并购[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16).

[3] 陈佳贵等.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新动向[J].经济管理,2001,(2).

[4] 范黎波,王肃,张菲菲.跨国公司在华战略演进分析――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和摩托罗拉实践[J]. 财经问题研究,2010,(4).

[5] 刘春宏.美国跨国公司并购行为的变迁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与管理,2006,(9).

[6] 王国栋,陈丽珍.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国际贸易问题,2005,(9).

篇7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我国企业对经济管理进行创新,这是由我国企业所处的客观环境来造成的。第一,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都陷入了不景气的状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进一步加剧。这种客观环境就要求我国经济必须要抛弃过去那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而发展资源集约型的经济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国外企业相竞争。第二,国外企业与我国企业相比较而言,我国企业还存在着诸如企业认同度低、技术落后、人员稳定性差、内部组织松散、管理落后等问题。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弊端更为突出,尤其是经济管理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如何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已经成为了当前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必须通过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来提髙生产效率、增加利润、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2.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企业经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是以价值形式为基础,对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综合性的管理,是新形势下企业管理的重要项目之一。现代企业可以科学的规划与控制企业的经营过程、生产过程,最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上升。

2.2 经济管理与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具有广泛联系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的所有管理项目都要涉及到对企业资金的应用和调配,经济管理与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具有广泛联系。这样就必然会涉及到企业所有的下属部门和人员,因为企业经济管理的好坏与个人自身收入、企业发展壮大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只有形成良好的经济管理氛围,才能取得预期的管理效果,才能够有效推广企业的各项管理措施。

2.3 经济管理中的财务指标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企业髙层领导的决策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的,而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是由最终形成的全年、季度、月份等财务指标来直接反映的。企业管理者应该根据企业相关的财务指标来指导企业经济管理目标和方针的制定,有效调整生产技术、营销策略、经营活动,这样既能够实现企业制定的经济管理目标,又能够大大提升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

3.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如何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

3.1 实现经济管理观念的更新

对于任何企业的管理活动而言,更新观念都是极为重要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更新企业员工观念,特别是企业髙层领导者的经济管理观念是必不可少的,能够有效地营造出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在实现经济管理观念的更新的过程中,应该适时引入战略意识、危机管理意识等最新观点,以保证企业髙层领导者能够在制定经济管理目标和方针时,形成科学的全局观念和管理观念。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具有影响面大、涉及面广等特点,所以企业应该在实现经济管理观念更新的指导下,注重实践新型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3.2 创新企业的经营策略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企业的经营策略,企业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组织结构,改变过去那种经营观念,多采取柔性化、虚拟化的组织结构,重新建立健全新的企业经营组织结构,不断创新企业管理的弹性、宽度和幅度。创新企业的经营策略主要包括创新企业的经营联盟和品牌。创新企业的经营联盟是指企业通过与其他相关企业通过生产、技术、销售多种措施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固定的企业间经营联盟。创新企业的品牌就是指企业改变过去那种代入加工的低水平生产,创建新属于自己的品牌,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髙企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增加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进而赢得市场。创新企业的经营策略,必定能够为企业赢得市场,增加企业利润,有效提髙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环境。

3.3 建立有效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

企业应该完善诸如财务人员岗位职责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加强公用车辆使用、人员接待等相关性的管理制度,加强邮资费、电话费、办公费等单项的管理制度。这样就很容易做到有章可循,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较为有效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执行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按制办事,以节约资金、堵塞漏洞,最大限度地提髙企业的各项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注意细化部门预算,建立科学的部门预算制度,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髙企业财务管理的预测能力和计划能力。每个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预算定额标准,及时分析研究财务预算执行情况。此外,建议建立企业财产物资登记盘存制度,企业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年末、每季、每月等时间段来进行实地盘存,同时对最终核算的结果进行处理。或是可以制定企业内部计划的价格制度,企业在进行存货、材料、办公用品、设备等的销售或者购进时,可以采用定额管理制度,或者采用计划价格制度,在每个月的月末进行成本差异分摊。

3.4 不断提高对推进企业财务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各项收支环节得到有效执行的保障。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完善的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避免与政策层面冲突、有利于加强企业廉政建设,更好的适应内外部环境。再次,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有利于企业识别风险,分析并评估风险。最后,要对症下药,有效地化解各种风险。

3.5 实现财务管理手段信息化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伴随着电子科技的广泛应用和新经济的髙速发展,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目前现代网络式的财务管理已经逐渐取代了过去传统的桌面式财务管理,这样就能够进一步加强數字化和信息化。利用先进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这样就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众多的远程处理功能得以实现,例如远程审计、远程查账、远程报账、远程报表等,同时也能够强化管理层对下属各分支机构的财务监控。利用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能够较好地实现网络财务的协同业务和远程处理能力,使得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向集中化管理进行转变。建立专用财务管理數据库,既能够利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经营进行常规决策实践,又能够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使财务管理趋于严密,减少财务管理的随意性。这些先进技术的运用能够有利于实现智能化、髙效益的财务管理。

此外,财务管理信息化软件不仅帮助财务核算人员极大的简化了日常工作,而且要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管理决策的平台。软件的财务分析功能,可结合自定义财务分析报表,以账务核算數据为基础,采用专业的财务分析方法,对企业当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评析,并且以图表等方式直观的展现出来。通过对企业财务活动的事后分析,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预测,从而为企业财务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还可以引入引出标准格式的凭证、报表、摘要、工资核算方法等,方便用户使用。并且还可以向上上报报表和凭证、往来对账单等账务數据,供企业编制合并报表或进行账务數据查询,满足企业应用的需要。

3.6 注重“协同”效应,提高对企业资源的掌控能力

传统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模式与企业其他的业务子战略的关联度不够,更多的关注点在于支持企业、强调服务的整体战略,在目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越来越显得不协同了。在目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企业不再是过去那种封闭、孤军奋战的状态,更多的是产业群、价值链的集体参与竞争,上下游企业间在市场、利益等因素的驱动下,结合在一起共同参与市场竞争。所以协同效应对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协同”的企业财务战略模式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与外部业务的协同,即下游与经销商(客户)业务、上游与供应商业务的协同,目的在于实现企业对外财务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二是与内部业务的协同,目的在于实现企业对内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进行内部财务“流”管理。这两方面业务的协同,即企业与下游经销商、上游供应商的整个价值链协同,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上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这种协同的财务战略管理模式是目前企业共同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最好的方法,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经营风险的前提。

篇8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2007年3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申请破产保护,标志着次贷危机爆发。危机进一步蔓延,2008年9月14日,美国第四大独立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这些事件标志着次贷危机已经演化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恶化。

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各国政府和央行都开展了大规模的行动降低金融危机产生的破坏性影响。美联储也同样大刀阔斧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突破了以往的政策框架,在常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美联储实施了以“信贷宽松”为特征的货币政策,并创新了一系列政策工具。

一、美国主要采用的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1.下调利率。从2007年9月开始到2008年12月底为止,美联储连续9次降息,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5.25%下调至0.25%,利率调整政策力度之大,十分罕见。降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但是其作用尚不足以解决金融体系流动性严重短缺和信贷过度紧缩的问题。

2.利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和存款准备金率三大政策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金融危机初期,美联储主要通过隔夜操作向市场提供流动性。2007年11月,又增加了43天的回购操作。2008年,美联储进行了多次28天期限的回购操作。2008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向市场注入了8600多亿美元的流动性,目的是为缓解信贷紧缩状况。

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市场的混乱但是也并不完全有效。银行贷款标准提高和信贷市场的功能障碍等因素抵消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由此导致金融市场更加紧缩。

尽管美联储将央行传统三大政策工具都用上了,但是信贷市场上风险溢价还没有恢复到正常的水平,这迫使美联储不得不进行进一步的动作和创新。

二、美联储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创新

概括来说,美联储近期的金融创新主要分为四类:

(一)针对存款机构的工具创新2007年8月以来,美联储在放宽存款机构在贴现窗口借款的条件,降低贴现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措施的基础上,对银行贴现窗口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这些针对存款机构的工具创新主要有:定期拍卖便利等。

(二)针对交易商的工具创新美联储的公开市场操作是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证券买卖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进行:或者直接与交易商买卖证券发放或回笼资金;或者由联储卖出证券,再按照协议买回证券,通过这种回购向交易商贷出资金。

(三)针对货币市场的工具创新为了对货币市场提供支持,2008年9月19日美联储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对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进行升级,建立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扩大美国存款机构和银行持股公司无追索权贷款规模;二是从一级交易商手中收购由“两房”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发行的联邦机构贴现票据。

(四)针对特定企业和法人的工具创新尽管美联储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前所未有的激进,为稳定局势做了很多工作,而且已初见成效,但信贷市场仍存有相当大的压力。

三、美联储实施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在审视2007年至2009年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时,应该看到美联储货币政策是成功的。美国金融市场已经趋于稳定,美国经济正在走出衰退,近几年将是美国经济全面复苏的时间。

1.反映金融市场恢复融资功能的一个表现就是给小企业的贷款数量。2008年8月至2009年2月期间,美国小企业每月获得的贷款金额为8.3亿美元,2009年2月至9月,该数额上升为13亿美元,9月份当月达到了19亿美元。企业获得的贷款增加有助于经济的复苏。

2.由于美国金融市场日趋稳定,对实体经济产生了良好的作用,美国实体经济已经走出了衰退。2010年1月27日,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表示,美国经济继续在走强,劳动力市场恶化在减弱。美国经济以适中的速度在复苏。美国商务部的数据与美联储的判断是相互支持的。美国经济已经从衰退中走出。

3.美联储在实施货币政策的时候,充分利用信息沟通,告知公众有关货币政策的未来走向,从而影响预期,并影响长期利率。2008年12月底公开市场委员会在声明中表示美国经济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不寻常低利率的观点。该声明重要作用是引导,使经济朝着政策预期的方向发展。

四、美联储货币政策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美联储在应对危机中,采用了大量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对于我国央行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流动性短缺、流动性陷阱与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实践证明,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货币供应量的角度来看,危机以来,美联储货币供应量M1和M2均呈现大幅增加。这充分说明美联储货币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篇9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高校学生的消费行为特点、心理产生的影响,结合高校学生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衍生品了解程度、使用情况、自身感受等情况,研究得出高校学生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刺激下产生的消费行为特点及对策,更好地帮助高校学生合理消费,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引导社会青年消费倾向,促进社会市场经济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基本状况及特点分析

本研究分别对以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湘潭大学为主的长株潭地区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进行了专项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37份,有效率87.4%。通过调查,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情况可分为使用网络购物和投资互联网金融产品两种。我们再进一步对其消费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对互联网金融在当今高校学生中的情况有了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

(一)消费水平趋于中等,但存在个体差异

调查显示,大学生每月购物的金额大多集中于200元以下及200~500元,大部分学生的消费是比较理性的,在购买商品时,大部分学生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用途,也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每月生活费在600~1000之间的大学生参与网购的人数最多且相对频繁。而生活费越高的学生相对应的网络消费金额也越高。由此可见,网购的消费频率和消费水平与生活费存在正相关,生活费较高的学生,网购的概率更大。

作为网络购物主要消费主体的大学生由于还没有独立的能力,多数依赖家庭的资助,因此对商品价格的关注度更高,在大多数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平均价格低于市场价格的网上商品更加吸引大学生们的注意,满足大学生对商品物美价廉的需求。而价格的指向性也受家庭条件、购物需求、自我要求的影响,呈现复杂性的趋势。往往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会不那么考虑选择价格最低的商品,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还有对于质量要求较高的产品,如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往往大家也会更追求其质量保障。

(二)消费结构基本合理,呈现多样性趋势

随着网上购物平台的快速发展,所售商品也是琳琅满目。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网络消费中,网购服装、饰品、化妆品等装饰性用品居于首位,占到25.64%,其次是学习用品,占到20.02%,餐饮位于第三位,占到17.03%,然后是交通及通讯占16.59%。

消费的多样性是由于需求强度的不同和需求层次的多样性而产生。作为年轻消费群体,大学生在消费时追求时尚性,潮流化,消费行为多元化、个性化。网络购物正迎合了大学生这种追求自我与个性的特征,将全国乃至世界潮流汇聚在一个互动平台上,为大学生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选择空间,提供了极其便捷的购物渠道。当今社会足不出户已能够做很多我们过去想象不到的事情,网络消费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网络购物,还可以网络订票、网络订餐定外卖,甚至还可以购买网络课程。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极快的信息更新速度使网上的商品具有极好的前瞻性,引领了大家的时尚观念,迎合了大学生们多样化选择商品的需求。

(三)消费认知相对理性,仍存在盲目消费

大学生思想活跃敢于接受新事物,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行为。调查数据显示,29.58%的学生选择互联网消费的原因是支付方式便捷,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网购的轻松便利。24.81%的高校学生是对商品有需求,22.21%的学生选择了其他。

而为了更好地促进消费,各种购物类网站会通过多种感官冲击、多种宣传方式使消费者产生物美质优的商品大减价、大折扣、礼品多、机会难得、机不可失的购物急迫。因为大学生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购物观的过渡时期,思维相对单纯,情绪易受到外部环境刺激而产生并不理性的购物冲动。

(四)消费投资尚不成熟,理财意识较薄弱

调查显示,67%的人没有投资过互联网金融产品,在从未投资过的学生群体中,大多表示原因为没有多余的钱,还有一些人是由于不了解互联网金融产品,认为其风险未知。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消费及投资理财观念还是趋于理性的。

而其余正在投资或投资过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学生中,大多数投资金额为200~500元,而选择投资金额较大的往往也是每月生活费较充裕的学生。值得一提的是,女生较男生而言选择投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额度相对较小。

在投资过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学生中,27.51%的人是出于好奇、尝试的心理,28.36%的人认为其投资门槛低,收益率高,能够在有多余的钱的时候创造额外的收入。而在投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目的中,43.22%的人是为了方便购物,他们大多把钱放在了余额宝,与淘宝账户能够直接连通,当人们需要消费时,钱能够直接转出。

三、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基础影响行为方式

从经济因素来讲,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独生子女的普遍增多,大学生从家庭取得的经济资助也有所增加,部分学生通过兼职也会取得一部分收入,但相比较有固定收入人群而言,经济支付能力十分有限,即有效需求有限,加之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以及各种生活必要支出,大多数大学生的经济支付水平是处于温饱略有结余的状态。

在购物时大学生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价格和质量,因为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不多,由于这笔钱主要用来支付饮食和日用品开销,所以大学生花钱是很谨慎的。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不仅方便快捷,可选种类丰富且新颖,而且网络商品价格定位往往比一般店面更具吸引力,根据合理投资的理念,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在大学生经济支付水平有限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降低支出,于是网络购物的优势显现出来,价格指向性的购物特征引导大学生更加倾向于网络购物。

(二)思想易受周边环境影响

大学生适应时代性强,在网络横行的当今,各种门户类网站,购物类终端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购物观念。大学生思想又处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所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而每个大学生都会属于某一参照群体,学校、班级、宿舍等不同的参照群体都会激发大学生一定需求,同学与朋友之间生活习惯的相互影响,也让网络购物在大学生中盛行且呈现的网络消费地点也相对集中。

从另一个方面讲,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购物群体,对其现在消费观念的塑造将影响大学生以后消费的价值观。因此,大学生是一个可塑性极强的,发掘潜力巨大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和时代环境决定其消费特征。

(三)自我意识与个性化需求旺盛

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时期好奇心十分强烈,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喜欢标新立异。网络消费正好符合大学生富于想象力、渴望变化、喜欢创新、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大学生进行网络购物可以有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满足自己的需求,由此以更多的表现自我。他们能够在网络上更好的挑选及对比各种各样的商品,从而对个性化消费提出更高的要求,挑选与众不用的商品。网上交易是相对独立的一个空间,买家与卖家之间仅仅通过屏幕沟通,出自个人消费意向的积极行动,消费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向商家提出要求,以自我为中心,根据自己的想法行事,在消费中充分表现自我。

从心理因素来讲,大学生购物观念还不够成熟,购物心理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具有消费的不稳定性和消费的情绪性。根据调查数据可知,大多数大学生对待网上购物的态度往往抱着一种尝试心理,受传统思想影响,他们通常认为网络购物并没有传统购物方式安全,但是又由于年轻人强烈的好奇心与开拓精神,他们会在一定额度内尝试进行购物。

四、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引导对策

(一)社会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环境

当代大学生的很多行为方式是受周边环境的熏陶所形成的,因此形成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会对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理性的消费观念起着很大作用。当前,由于网络消费有着与传统消费不一样的特点,很多传统消费的法规往往不能在网络消费过程中同样适用。因此,政府机构应该根据网络消费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网络执法的力量,加大对网络非诚信行为监管和制裁,切实保障广大网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随着大学生网民群体的不断增长,各类网络交易网站的访问量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还应建立政府、交易网站、网络消费者三位一体的舆论监督体系,加强三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和相互交流,既大力推崇积极的网络营销行为,也让非诚信行为得以曝光并得到应用的惩罚,为高校学生营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环境。

(二)互联网金融行业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技术指导

高校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金融的前提基础条件就应该是正确认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和危害。这方面需要学校进行正确的引导,更需要互联网金融参与的各个体系在运营过程中,有更多的制度保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技术指导。例如,甄别互联网金融产品时,首先要考虑所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实际情况与产品的预期情况是否一致。在目前市场规则不健全的条件下,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信誉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仅直接影响学生投资情况,还直接关系到其今后的发展。选择互联网金融产品时,通常选择积累比较丰富的经验,在行情变动中,能够掌握经营主动权,保持稳定的收益额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此外,经营经验较丰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早已为周围的顾客或消费者所熟悉,拥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和一批忠实的顾客,大多成为学生投资消费的首选。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时,应根据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特征选择收益性稳定、信誉较高、安全性较强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科学合理地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可能获得较高的利润。另外,相关技术人员应加强学习互联网金融技能,并与互联网金融业务同步更新,使其能在高校学生参与互联网金融投资时给予帮助和技术支持。高校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正确的知识体系去作为未来社会活动的支持,互联网金融在运行方面需要重视高校学生这一主体。

(三)学校应加强设施建设引导大学生网络消费

我国互联网金融虽然发展快速,但是,在整体运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漏洞,高校学生社会经验少,消费观念超前,容易造成消费过程的风险。高等院校作为在校大学生的直接管理和教育单位,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引导。

首先,是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网站和网络系统的建设,实现让网络进社区、进宿舍、进实验室,逐步实现校园网络一体化;大力建设具有较大影响力和教育功能的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为引导好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搭建良好的硬件平台。

其次,是加强学校软件设施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消费道德观,针对本校学生年龄和消费行为的特点,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例如,通过校园宣传和班级自学等方式普及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在学校里开展关于真假网络消费方面的座谈会、关于网络消费维权方面的知识竞赛;举办专题的培训介绍有关消费者权益的知识、真假商品商标的鉴别技巧等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还可以开设与投资、消费、理财有关的课程和专题讲座,辅助开设互联网金融学、消费经济学、低碳消费常识等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合理规避风险,实现大学生网络消费教育和管理规范化。

(四)家长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互联网金融理财观念

互联网金融较传统金融更加简易、快捷,容易操作,在调查中发现当今大学生更加能够接受互联网金融的方式。大学生运用互联网金融进行理财,是高校学生自我观念的进步。要保障这项活动维持在正确的范围内,需要家长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榜样,根据实际情况教导子女。家长是子女最好的老师,由于特殊的亲情关系,更利于消费文化的教育。首先,家长要率先垂范,杜绝铺张浪费,不盲目攀比。其次,要更新观念,“适度供给”,帮助子女培养合理安排预期收入和支出的意识。最后,家长应把自己勤俭持家的行为言传身教给子女,把自己合理的互联网金融理财观念及成功的理财案例传授给子女,让子女深刻体会到科学理财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同时使其熟知互联网金融理财的相关内容,并掌握一定的理财技巧,引导其合理地进行理财活动,避免年轻人投资时所存在的盲目性。

(五)学生应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一方面,大学生要做好生理准备。要让投资理财活动有所收获,相关的知识储备必不可少。大学生自身应从书籍、身边的案例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在进行投资理财活动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易于操作的项目入手,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戒骄戒躁,避免盲目投资与唯利是图。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160-02

1 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心理行为特征研究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的经济危机随之加剧,从经济发展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对消费者心理行为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消费者的危机意识增强、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紧缩、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周期延长。具体而言,归结如下。

1.1 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的危机意识进一步加剧,消费趋向理性

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其消费目标将更加侧重于选择实用性、方便性,其消费信息的选择也更重视购买方面的信息,所以当他们在对消费产品进行购买的过程中,第一步会权衡产品的生产厂家在他这里可能能够获得的利益,假如消费品的声场厂商不能够真切的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那么消费者将不会购买,由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伴随着金融危机而产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时,整个世界市场的经济走向、价格变动等等都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在消费决策中所获取信息的变动,再加上金融危机对于商品价格涨跌变化的影响,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消费者,由于经历了前面金融危机时期动荡起伏的经济形势与市场环境,从而对于商品的价格涨跌有着较为敏锐的眼光和较强的承受能力,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理性的按需购买商品逐步成为了消费的主流,他们通过自己的消费经验和市场中获取的各种消费信息,能够对市场环境下的各种消费品做一个理性的分析判断,在危机意识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谨慎消费已经变成了当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主流,理性消费逐步变成了现代人消费行为的明显特征。

1.2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消费需求趋向紧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后,由于其危机意识的进一步加剧,这将直接导致原来借贷消费、信贷消费等20世纪末流行的超前消费行为出现延缓或者彻底终止的现象,对于中国的消费者而言,在未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时候,其超前消费的前提是在于对自己未来收入有着良好的预期,而金融危机所带给消费者的危机意识让他们原有的美好预期变成了对未来收入增长的担忧,在危机意识的主导下直接抑制着他们的信用消费。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部分消费者肯定会出于自身风险的考虑,在购置房产、大宗家电、汽车、出国旅游等相对较大额度的消费计划中,大宗的消费支出可能会受到抑制,而对于日常的消费品而言,虽然说消费额度较小,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范围较窄,然而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消费者同以往任何时候相比,更愿意货比三家,寻找资金心目中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价值的商品,总之,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将更加趋向紧缩。

1.3 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周期将进一步延长

日常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我们的购买会受到相当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商品信息、商品的营销手段、营销策略、消费者得购买需求等等,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一旦发生金融危机,消费品市场上的很多影响消费决策的因素将变的不确定起来,对于整个市场的预期也将变得模糊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于购买商品的消费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不确定情况将会增多,他们的消费决策周期将进一步延长,据有关调查显示,将近80%的消费者面对危机四伏的消费市场,他们的消费会更愿意选择理性和冷静的消费品信息分析,在作出购买决策之前,他们更愿意通过大范围的同类商品选择比较,甚至会在购买过程中出现反复的讨价还价行为,以求通过花费最少的货币获取让自己最满意的商品,力求让自己的消费更具有价值。总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存在不确定因素太多的市场中,消费者更

望通过拉长观望时间来尽可能的消除商品价格、消费成本、消费政策变化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风险。

2 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特征的营销策略更新

通过前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特征进行分析,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后,消费者在不断加剧的危机意识的主导下,在搜集相关消费信息、听取消费意见的同时,更趋向于个性的、自主的消费判断,可以说这时期的消费者日趋成熟,他们的消费不再会向以前那样容易受到厂商的宣传、广告所吸引,同时这一时期的企业间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企业的产品销售和利润将进一步下降。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如何能够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市场环境、又该如何调整、变革其营销策略才能解决消费者特征、消费者理念变革所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值得我们深思。在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求得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必须从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所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特征出发,有针对性的对其营销策略做出调整,具体而言,应当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2.1 强化产品策略

(1)调整产品结构,强化品类管理。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很多原本利润较低的消费品企业,其成本大幅度上升,而销量则急剧下降,从而导致企业的利润率急剧下滑,从其根本来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其产品本身的替代性不强,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就是说其产品缺乏独立的价值,所以面对这种情况,企业要想更好的获得消费者对其产品的青睐,就应当从目标消费者青睐的产品入手,调整产品结构,强化品类管理,有针对性的开发出好的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从而提升了企业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2)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严格产品定位。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整个社会范围内的消费需求出现萎缩,很多人的收入和预期收入受到影响,直接导致其消费能力下降,其日常开支削减,消费需求降低,同时还有相当一部的消费者其消费能力并没受到太大冲击,依旧有着强烈的消费意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从自身所面对的消费群体进行深入的分析,制定出相应的营销策略,同时创造新的消费寻求,针对消费需求强弱严格产品定位。

2.2 变化价格策略

(1)价值决定价格,做好价格定位。

后金融危机时代,价格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经营者必须决定在其营销策略中,究竟是强调价格还是强调价值。从整体上而言,明确价值决定价格的理论,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在存在利润的情况下,让价值决定价格,做好价格定位。

(2)充分提升产品的性价比。

金融危机使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更加理性,企业以往为追求低价而不断压缩成本、通过价格战吸引更多消费者的营销策略已经严重失效,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将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众多企业产品营销的出发点,这就需要企业在进行产品定 价时,注重产品本身的价值,充分提升产品性价比。

2.3 重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创新团队协作能力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消费者消费取向的多样化、个性化,客观上要求企业生产产品的的多样化与个性化,所以对于企业而言,无论是产品生产还是最终环节的产品营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产品研发人才和具有创新能力的营销团队、营销人才,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人才的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这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无论是企业的产品生产还是产品营销都必须要求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创新团队的协作能力。具体而言,在重视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企业要学会广泛吸纳并积极培养企业的创新营销型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学会利用社会上现有的各种创新型人才资源,比如说各种新产品研发机构、高校相关专业学者、各种管理咨询机构等等外部创新力量。同时,企业更要注重利用团队的力量,要知道团队的合作协同力远远超过了个人力量,个人能力即便再强,也会受到个人思维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制约,很难顾及到全面,所以,在企业生产与营销的过程中,发挥团体创新协作能力,让团队和个人的能力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对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营销创新的可行性和完整性来说,非常必要更非常重要。

2.4 关注控制渠道、强化客户关系管理、发展网购渠道

金融危机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改变,他们会寻找一些成本更低、更适合自己的渠道,这时

候企业为了解目标消费者的变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购买的便利性和经济性等需求,会在渠道上赢得更多的主动权。与此同时,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周期将进一步延长,购买渠道和方式也发生改变,对价格的高度敏感促使消费者转向成本更低 的渠道购物。尤其是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之后,随着欧盟、美国等一些重要的经济综合国家的经济逐步放缓,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进入经济的缓慢回升期,受他们经济影响,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危机逐步趋于缓和,也进入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平稳发展期,专家预测,如果经济发展顺利,全球范围内的世界经济将进入恢复发展期。所以针对具有消费者特征的企业营销策略而言,他们在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更好的满足顾客对产品寻求的迅速增长的同时,更要进一步的强化控制渠道、发展分销式的营销渠道网络,通过构建渠道分销网络来实现国际市场的扩大和消费者对其产品的熟知认可,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赢得经济复苏期所带来的消费机会的增加。

同时,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网络购物逐步成为了消费者进行消费的重要渠道,而且网络购物的趋势更是愈演愈烈,由于互联网购物由于为消费者提供方便的价格比较和较低的售价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当前的重要购物渠道,发展网络渠道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意义重大。所以在企业开展营销的过程中,在渠道建设这一块,要充分的利用网络这一快捷、便利、成本较低的新型营销平台,发展网络销售。

此外,企业一定要重视强化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加强渠道客户成员同终极消费客户端的关系管理,整个营销关系的中心一定要从传统的市场占有率管理转向客户占有率管理,通过完善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的强化同每个客观的互动对话,在对话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同客户建立持久而长远的双赢关系,以服务客户为目标,甚至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与产品,最终为实现满足客户需求同实现企业利润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双赢关系的最终建设。

3 结束语

进入受金融危机时代,面对危机感越来越强、消费意识更加理性、消费观念更加成熟、消费决策周期逐步延长的消费者,企业要想让其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就应当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从他们的消费行为特征入手,多加考虑,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者行为特征转变,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与时俱进作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 姜燕.后危机时代市场分析及我国企业营销策略选择[j].中国商贸,2011(33).

篇11

[关键词]

金融危机;资本结构;公司价值

2007年初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先后经历了金融产品危机、金融机构危机、金融市场危机的演变过程,最终演变成为国际金融危机。顶尖国际投资银行土崩瓦解,东欧和南美的各个国家濒临破产边缘,各国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面临巨大的威胁。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步深化,其影响渗透到实体经济各个领域,各行各业的公司均面临严峻的考验。此次金融危机是否对公司的资本结构选择产生了影响,以及公司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其资本结构所进行的重构是否其有利于危机风险的规避和公司价值的提升,是非常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本文对金融危机下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研究进行综述

一、财务风险与企业资本结构决策

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因存在不确定性或不可控因素,在一定时期内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国外诸多学者认为,经济周期、经济发展水平等等宏观环境变量影响着财务风险,进而影响着企业目标资本结构的选择。Haekbarth等(2006)明确指出,目标杠杆与负债的税收利益和破产成本有关。其中负债的税收利益与现金流水平有关,现金流水平又取决于于经济是扩张还是收缩;而破产成本与违约概率有关,而违约概率又依赖于当前的经济状态,因此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必定导致公司杠杆水平的变化。此外债务来源(Allayalmis等,2003)和利率期限结构(Nejadmalayeri,2002)等宏观经济变量都与企业的杠杆水平相关。

国内许多学者也指出了本次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以及财务风险与资本结构决策的关系。例如罗美娟(2009)指出,在正常的经济周期阶段内,财务风险控制应当保障规模、速度、资金、效益四者的平衡,以能够承受的财务风险为限谋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而在金融危机时期,财务风险控制的核心应当是确保现金流的畅通,使企业安全渡过危机。

邓秀英(2010)指出,企业的各项财务决策几乎都是在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做出的,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更是如此。金融危机下企业面临着融资渠道受阻且筹资成本上升、资金占用规模增大且营运资金紧张、投资风险突出、现金流量风险加剧等财务风险。企业应充分权衡债务筹资的利弊,根据自身特点和经验数据测算出资产负债率的安全边界,优化其资本结构。

刘爱英(2011)指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面临着银行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偏高、贷款难度大、资金回收难等问题,必须及时监测各项财务指标,以达到防范财务风险的目的。

二、金融危机对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的影响

对于金融危机对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的影响问题,一些学者在对涵盖金融危机年份的数据样本进行分析后,得出了金融危机会对资本结构产生影响以及金融危机前后公司特征变量对资本结构影响程度会发生变化的结论。

Deesomsak等人(2004)研究了亚太地区国家资本结构决定因素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后是否发生了变化。研究表明,公司规模与杠杆水平正相关,成长机会、非债务税盾、流动性和股价表现与杠杆水平负相关,这些结论和主流的资本结构理论相一致。且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改变了公司和国家的特征因素的对资本结构的作用。例如,杠杆和公司的特征变量,如企业规模,成长机会,非债务税盾和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在金融危机前后发生了转变。

金建和王鲁璐(2009)在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对2006至2008年房地产行业的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得出抵押能力(+),流动性(-),都是影响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且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渐深化,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也在不断变化的结论。

和张波(2011)运用截面数据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后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得出二者呈负相关关系的结论。同时还指出,房地产企业在后危机时代进行的高负债融资行为的风险性正在提高。

但是,系统地分析金融危机对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影响的研究,尤其是研究金融危机前后资本结构的变化对公司价值作用的文献很少。

三、研究评述

目前的研究绝大部分还是局限在静态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动态资本结构的文献的研究结论大部分都旨在探讨危机前后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是否发生了改变,并没有说明资本结构重构会对公司价值产生的影响。真正揭示出金融危机下企业对财务风险的反应以及企业对资本结构进行重构后其公司价值是否有所提升的相关研究则很少。

参考文献:

[1]罗美娟.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控制[J].会计之友,2009,(8):2829

[2]刘爱英.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与控制系统构建[J].商业会计,2011,(8):3637

篇1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被人们认为是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虽然危机的中心是西方发达国家。但在全球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想避免全球经济波动带来的影响变得十分困难,尽管中国以过去30年成功的改革开放积累的经济实力。具备了一定的应对这场危机的能力。但是,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将是非常严重的,如何应对这场危机。这成为我国当下经济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而目前我们采取的最大的行动就是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手段,来缓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2008年11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一项旨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总额达4万亿元;时间到2010年的投资计划,这一财政政策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如何规划财政政策的取向?具体选择怎样的财政政策手段和对财政政策作出怎样的结构安排?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并加以研究的,为此。本文的研究涉及如下几个内容:当下金融危机的特点及对中国影响的程度;财政政策应对金融危机的功能及取向;适应当下金融危机形势的财政政策选择

一、当下金融危机的特点及对中国影响的程度

金融危机是指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包括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超预期的恶化。它的基本特征是。人们基于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而出现更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出现较大的下滑,同时还会出现。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上升等现象。甚至还会伴随社会动荡或政治危机。然而,这些特征在不同的金融危机下表现得不尽相同,正是由于各次危机不同的具体特征。决定了应对金融危机时总是难以照搬其他的经验。本次金融危机还有一个深层次的特点。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转移对我国的影响。这是指我国金融机构购买美国金融创新产品遭受的损失。对此,普遍的观点认为,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尚未大规模开放,这形成了一道较好的“防火墙”,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金融危机向我国扩散。当然,在这场危机中,我们的一些金融机构也受到了一些影响。其次,金融危机通过对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影响间接地影响到我国的实体经济。由于我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经济联系最密切的一个途径就是对外贸易。

二、财政政策应对金融危机的功能及取向

财政政策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政策手段之一。财政政策发挥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当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或政府想达到某种宏观经济目标时,就可以采取财政政策,有时是将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一起加以使用,有时则需要在两种政策中加以选择,或者加以组合。因此,对财政政策的使用不在于要不要采取财政政策,而在于如何正确地使用某种财政政策或科学地组合各种财政政策。

在面临金融危机冲击时,中国政府采取的最有利的举措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一笔总额达4万亿元并将在两年内完成的财政投资计划,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强大的中国具有的应对金融危机的实力。

在财政政策的两种手段中,财政支出是与消费、投资以及净出口并列构成国内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支出政策就是通过调整政府的支出来达到刺激经济或抑制经济增长的目的。在当下的金融危机中,我们为避免受金融危机冲击而出现经济衰退的关键是想尽办法扩大内需。因为金融危机对我们冲击最大的是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对此,设法保持对外贸易的规模和增速自然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面。但是,以扩大内需来补充出口的降低更是需要我们考虑的。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对外贸的较大依赖严重地抑制了国内需求的增长,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增长。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扩大内需就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从一般的逻辑来讲,扩大内需必须要增加居民的消费和企业的投资。就增加居民的消费来说,除了增长居民的收入外,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工作要做,即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以及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这本身是一个需要综合和系统解决的问题,其中一定不能忽视的就是政府的作用,或者政府借助财政政策发挥的作用。具体说来,有两个方面的效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达到,一个是通过减税和扩大转移支付水平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三、适应当下金融危机形势的财政政策选择

财政政策是应对当下金融危机不可替代的政策工具。因为在人们的信心遭受打击而一时难以恢复时,政府站出来施以积极的经济行为不仅是对人们信心不足的弥补,而且也是恢复人们信心的保障。因此,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也不是财政政策是否具有效应,而是如何正确地选择实施财政政策的手段。从财政政策本身来看,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对此,进行财政政策的选择就是我们在当前的形势下,到底该实行财政支出政策,还是实行税收政策,或者是二者的某种组合。从财政政策调控的对象来看,财政政策通过调控消费*投资*进出口对经济增长施以影响,还会对就业、通货膨胀、社会保障等产生作用。因此,财政政策的选择需要考虑这些调控对象的特点进行,或单独采取财政支出政策或税收政策,或进行这些政策手段的某种组合。

参考文献:

篇13

由始于2007年初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金融风暴正在全球迅速蔓延并持续恶化。金融创新的过度、信用监管的缺失以及道德风险的蔓延进一步加剧了美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不稳定性,是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三大主因。

一、金融脆弱性理论回顾

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制度、结构出现非均衡导致风险积聚,金融体系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金融状态(伍志文,2002)。金融脆弱性理论认为金融体系本身是不稳定的,具有内在脆弱性,因此金融风险是普遍存在的,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早期比较有影响的金融危机理论有费雪(1933)的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和明斯基(1982)的金融体系不稳定性假说。费雪认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是与债务的清偿紧密相关的,实体经济部门的过度负债和经济下滑引起债务的清偿。而债务的清偿会导致货币的收缩和周转率的下降。这些变化又会引起价格的下降、产出的减少、市场信心的减弱、银行破产数和失业率的上升。因此,费雪认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是源自经济基本因素的恶化。明斯基对于金融体系不稳定性的分析基于资本主义繁荣与萧条的长波理论基础之上。他指出,正是经济的繁荣埋下了金融动荡的种子。他的基本观点是,实体经济中存在着三种筹资,即抵补性筹资(投资项目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项目现金流人大于偿债的现金流出)、投机性筹资(投资项目收益率大于贷款利率,项目现金流入小于偿债的现金流出)和“庞齐”筹资(投资项目收益率小于贷款利率,项目现金流入也小于偿债的现金流出)。这三种筹资在经济周期的不同时期所占比重不同:经济繁荣时期,后两种筹资比例大幅度上升,金融风险增大。伴随着借款需求扩大,市场利率上升,企业利润下降,市场情绪由乐观向忧虑转变并进一步向恐慌蔓延,企业倒闭,银行借款急剧收缩,从而导致资产价格的快速下跌和全面金融危机的爆发。因而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经济发展周期和经济危机不是由外来冲击或是失败性宏观经济政策导致的,而是经济自身发展必经之路。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金融危机爆发得越来越频繁,而且常常以独立于实际经济危机的形式而产生。在此基础上,金融危机理论也逐渐趋于成熟化(魏波,2006),并形成了三代较成熟的货币危机理论。第一论由保罗·克鲁格曼(P.Krugman,1979)首次提出,并由罗伯特·福拉德等人(R.Flood和P.Garber,1985)加以完善和发展,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制度之间的不协调以及一国国内信贷的无限制扩张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第二论以茅里斯·奥波斯特菲尔得(M.Obsffeld,1994)为代表,主要引入预期因素,对政府与私人之间进行动态博弈分析,认为政府对于私人部门预期所做出的反应成为危机爆发的关键因素。第三论形成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许多学者跳出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范围,开始从金融中介、不对称信息方面分析金融危机。代表性人物是麦金农和克鲁格曼等人。其中克鲁格曼(1998)提出的道德风险模型,强调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在导致过度风险投资既而形成资产泡沫化中所起的核心作用,即道德风险起初导致过度冒险,最后导致金融体系的崩溃。

二、对美国金融危机演变特征与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分析

上述金融危机理论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各类金融危机形成的机理,也为我们认识和分析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脆弱性特征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复杂性,引发金融危机的新因素不断出现,也使这次金融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

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首先由次贷危机引起。次贷危机即指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违约增加,进而影响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危机。从产生根源上看,实际上它是由金融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特别是金融创新工具的滥用、信用和监管缺失等所导致的一场货币危机、信用危机和道德危机,而通过危机的扩散,目前已演变为一场系统性金融危机(即由于金融市场已经不能再有效发挥其功能,因而趋于瓦解并对实体经济可能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的状态)和全球金融危机。

(一)次贷危机本质上是信用危机和道德危机

根据上述金融危机理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是金融结构的脆弱性和金融系统内部紊乱的结果。Minsky(1982)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特征,它与这一制度下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有关。由于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周而复始地出现。周期性出现的新的获利机会总会导致人们的乐观预期,并促使信贷过度扩张。另一方面,由于竞争压力,为了保住客户和市场,银行常常会做出不谨慎的贷款决策。Krugman(1998)认为,由于政府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以及监管不力,使得银行和金融机构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虚拟资本市场的过度膨胀和银行信贷的过度增长,即金融系统超常发展,就是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发生的基础和条件。上述理论正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最好映照,对本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

从本质上看,美国次贷危机是投资者担心资产价格泡沫风险所产生出来的信用危机,它源于次贷风险,并借助金融衍生产品的渠道进行扩散。美国次贷危机正是源于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过度使用从而导致房贷市场的过度膨胀和银行信贷的过度增长而产生。作为主要面向信用记录欠佳、收人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提供的高风险、高收益的贷款,次贷市场近年来迅速扩张,市场规模在短期内迅速膨胀。但是,随着美联储不断提高基准利率,房地产价格出现下跌趋向,次级按揭贷款人心理预期与偿付能力下降出现大量违约,而其违约风险通过次贷衍生产品迅速放大,动摇了市场信心,银行纷纷收紧融资条件,借贷机构、基金公司等资金链开始断裂,导致脆弱的金融市场失控,危机最终爆发。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向以制度健全、市场完善、运作规范和信用优良而著称的美国金融市场,恰恰在监管和信用方面出了大问题,整个住房市场和房贷市场各个环节充满了欺诈和贪婪,银行和金融机构丧失了基本的客观性和公正。

性(理查德·比特纳,2008)。从贷款经纪商到贷款公司,从投资银行到信用评级机构,从建筑商到房地产中介伪造签名、隐瞒信息、操纵和修改贷款文件、篡改信用、放大收入、评估掺水等无序运作,乱象丛生;降低贷款审批标准、贪婪地运用金融创新能力和过剩的流动性,疯狂的市场扩张,事后相互推卸责任、转嫁风险等,这一切更加剧了金融系统内部的紊乱,从而使整个华尔街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和道德风险之中。

(二)金融危机的传染具有快速性、整体性和全球性

关于危机中“传染”的特征也是金融危机理论关注的问题,有人甚至认为,危机就是“传染”引起的,没有其他原因尽管这一观点没有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但人们对于“传染”在加剧危机形成中的作用却大多没有怀疑。综合来看危机形成中,“传染”主要通过以下渠道发挥其作用:贸易渠道、金融联系渠道和非理性的羊群效应。

以金融联系渠道为例。由于参与美国房贷市场的机构和投资者为数众多,结构复杂,利益勾联,相互衔接,从而形成了一条长长的住房抵押贷款“食物链条”和庞大的交易网。在缺乏应有的风险控制的条件下,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我们看到在这一危机中,高度市场化的金融系统相互衔接形成了一条特殊的风险传导路径:即低利率环境下的快速信贷扩张一宽松的住房贷款审批标准一房价下跌、持续加息一出现偿付危机;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对冲基金高比例的杠杆效应,加大了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风险的传染性与冲击力,放大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风险。而金融市场国际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又加快了金融动荡从一国向另一国传递的速度。这种远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衍生品的泛滥及虚假繁荣,终于导致次贷危机的爆发并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从次贷领域到优贷领域,从房贷市场到整个金融市场,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美国金融到全球金融等,无一不在经受着这次金融海啸的洗礼与考验。而半年来,曾经不可一世的华尔街金融巨头们一个接着一个倒下,其速度之快,损失之惨,更是令人震惊。

与传统金融危机不同的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传染还表现出显著的“蝴蝶效应”(即地理位置遥远的国家皆能受到金融动荡的影响)和“板块联动效应”(即在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国家问的传递)。除了美国、欧洲、日本等,拉美、亚洲等区域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甚至有的国家面临国家破产的危险。这反映出全球金融危机的整体性特征越来越显著,也使这场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为一场波及全球的系统性金融危机。

(三)金融危机的处理具有政府主导性和协调一致性

此次危机中,全球范围内各国强化金融领域的管制和干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它是抵御自由市场制度不完善的必由之路。由于此次危机具有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为了维护世界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的稳定,美国政府及世界各国政府不得已采取了一系列大规模救助计划和措施:接管“两房”、向AIG提供巨额贷款、改组投行、回购证券、直接注资、政府担保、联合降息、甚至国有化等,其力度之大、出手之重、方式之直接和多样,前所未有。而且全球联手,共同行动,也是史无前例。

全球金融动荡下各国强化政府干预的情况,充分显示了政府在拯救危机中的主导作用和协调一致性;另一方面,也恰恰反映了国际金融体系脆弱性的缺陷和不足,正是这些国家为降低国际金融体系不完善带来的冲击所做的必然选择。

三、稳定我国金融市场体系,防范金融危机的现实思考

无疑,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带有向全球转嫁的性质,给各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由于我国仍然实行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冲击和短期影响比较有限。但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与美国和世界经济之问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从长期来看,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不可低估,从目前情况看来,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影响正逐渐显现。

但正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言,金融危机并不全是坏事,它只是对行将崩溃的金融体系及其债权债务关系进行一次必要的清理,将多余的金融泡沫挤压掉,并促使宏观经济与金融重新走向稳定。这意味着,金融危机只不过是一种较为激烈的调整方式,它是在所有的政策和体制均难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况下,用近乎破坏性的方法对金融体系中不合理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纠偏,尽管这种纠偏是被动的。可以说,如果没有金融危机,现有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缺陷还不至于这样明显和充分地暴露出来。

金融危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是对发展中国家一次生动的金融风险和金融“游戏规则”教育,具有深刻的警示作用。金融危机的爆发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即使像欧美这样发达的金融市场,同样可能发生严重的市场失灵,同样可能发生严重的信用危机、货币危机。虽然我国尚未发生金融危机,但是我国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许多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却是不争的事实。金融危机,不得不使我们对现有的金融结构的完善、金融工具的创新、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贸易战略的调整等方面进行认真反思。

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表明,金融危机虽然直接涉及金融货币问题,但并不仅限于此,而是经济系统内部与外部多方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因此,防范金融危机需要系统化的措施和政策。这里仅就我国最重要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建设提几点思考。

(一)加强创新与完善监管相匹配,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一方面是对金融创新工具的滥用,另一方面是风险控制的缺失。虽然金融创新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证券化分散了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上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造成了难以计量的损失。因此,我国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对金融创新的监管,使创新和风险控制相匹配。从预防金融危机出发,中国在推行金融改革与创新的进程中必须对风险保持高度警惕,对金融机构乃至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予以高度的重视,需要构建健全的金融体系和有效的监管体系,这是增强自身抵御金融危机能力的关键。

第一,政府监管部门要搞好相关政策法规的配套,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从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制度建设的角度注意控制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加强并完善对场外交易的监控,强化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提示,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借款人权益的损害等,不断提升监管水平。

第二,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险控制放在第一位,强化资本充足性管理和风险管理,防止某些金融机构因资本充足率过低,抗风险能力薄弱,在意外事件影响下倒闭破产,冲击金融体系。

第三,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尽管相对于美国及全球金融市场而言,次级债规模并不大,但金融衍生品放大了这一风险。因此,对于金融创新,不仅应看到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应看到其潜在的风险。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其产品虽然可以对冲和分散风险,但不能消除风险甚至会加大风险。

第四,建立金融危机监测和预警系统。金融危机往往是金融风险积累的结果,因而事先监测和控制金融风险,将金融危机化解于未然就极为重要。对于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因素,尤其是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潜在因素,如通货膨胀、汇率、外资流动、银行体系风险、债务风险都应当纳入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

第五,加强对资本市场的有效监管。存融危机中,股市的大幅波动甚至崩溃对宏观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是巨大的。股市风险的影响与表现力往往要比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体系性风险更为显著,这可从本次金融危机中全球股市的连续重挫看出一斑。我国也不例外,政府应高度重视近期我国股市的剧烈波动和持续低迷状况,通过积极的利率政策、税收政策和完善的制度建设以及有效的监管等措施,来重振投资者信心,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

(二)严格房地产金融市场管理,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除了贪婪逐利的美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失控和政府的政策运用不慎之外,还有就是美国的透支消费文化使许多不具偿还能力的人加入买房队伍。而今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与上述情况有不少相似之处:其一,我国有高达90%的购房者是通过银行贷款购房的,房地产贷款余额已高达2.25万亿元人民币(苏锐,2008),总额接近美国,而且这些贷款人基本都是中低收人者。其二,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同样逐利贪婪而不惜冒风险。银行不断放大房贷在贷款总盘子中的比例,同时又降低放贷门槛。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将资金风险转嫁给银行,也将本不具备买房能力的消费者拉入买房行列,给买家和银行都带来风险。为避免危机的出现,必须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严防同类事件在我国发生。超级秘书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