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加强科室管理

加强科室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加强科室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加强科室管理

篇1

1 备用药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

1.1 药品存放时间过长,出现过期、失效、变质、结晶、破损等严重质量问题,有的药品安瓿上只有生产日期但无有效期,一旦离开药盒,无法核实,同时还存在不同批号的药品混放在一起的现象。

1.2 药盒名称与盒内实际存放的药品不相符,而且未在药盒上标明里面存放的药物名称,另外还存在安瓿药表面字迹模糊,使用时无法识别浓度、剂量、剂型。

1.3 备用药品基数紊乱,账目不清,存在多药或少药的现象,同时药品数量多、种类多,清理不及时,存在药品积压等问题,如有的药品(胰岛素、氯化钾、生理盐水等)存放量大大超出科室的实际使用量,造成极大的浪费。

1.4 药品存放的环境因素,例如,需避光、干燥、低温保存的药物,未按要求和条件贮存,加速了药物风化、潮解、变质、失效,促成了药物有效期限的缩短。

2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责任不明确。管理者对药品质量安全缺乏足够的重视,对其造成的不良后果及影响缺乏预见性。

2.2 护理责任分工不明确,个别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漠,对安全隐患认识不足,未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药品清理查对制度,未及时发现药品质量方面存在的隐患及缺陷。

3 加强药品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3.1 加强备用药品的制度监管。(1)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建立安全管理预警机制,举办医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药品安全管理法教育,重点培训、考核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安全管理的落实检查,按计划对护士进行药品使用、贮存、保管的安全教育,及时通报保管、贮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警示教育,医院药学部要经常下科室指导临床工作,帮助护士提高药品安全防范的能力,并督促落实到位。 (2)护士长不能只局限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应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要加强自身学习与提高,特别是多学科知识学习,提升管理水平,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前瞻性的发现问题,查找工作中的漏洞及管理上的不足,制定出可行性防范措施,实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3)加强备用抢救药品管理,实行“五定”的管理措施,即定柜、定数、定位、定人、定期检查,禁止药品随意放置。建立备用药品专用登记本,做到班班交接,账目相符,落实岗位责任制及双签字制度,明确职责,并严格实行谁当班谁负责的管理规定。

3.2 加强备用药品的环节监管。科室指定专人管理,专人检查,专人整理,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规定,尽量使用原包装盒和原包装瓶,药品摆放位置要求按用途分类摆放,也可以按使用频率的顺序摆放,力求准确、迅速、安全[1]。特殊药品根据所要求的温湿度、光照度选择适宜的存放处,如生物制品和需要低温保存的药品应放置在冰箱内,避光药要避免紫外线或强灯光照射,药事部门人员有责任定期到临床科室对药品的性能、质量进行抽查,指导临床规范管理;医务科、护理部、质控办等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定期对药品质量进行督查,做到层层把关,全面监管,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管理链,保证药品质量。

3.3 加强备用药品的质量监管。所有的备用药,按管理规定定期进行检查清理,减少损耗,清查时,重点把握,药品的生产日期及有效期限,药品的外观质量、色、清晰度,有无变质、破损、混浊、结晶及标识要清晰,防止因监管不力而将不合格药品使用在病人身上,造成不良后果。

3.4 加强备用药品的数量监管。对科室所有药品实行定额管理,严格控制无止境增加基数,病人自备药或剩余药要及时清理,及时退还,以减少浪费,减轻病人负担。

3.5 加强备用药的品种监管。完善并严格遵照药品管理法规,病人的贵重药品、自费药品以及毒麻剧限药品严格实行专人专柜上锁保管,落实班班交接,确保账、物、卡一致,防止丢失。

4 讨论

4.1 重视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护士严谨工作作风,是回避风险,降低隐患的关键。备用药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非是技术性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护士责任心和工作态度问题,因此要保证备用药物的质量安全,护士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要不断地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强化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药品存放中的质量问题。

4.2 建立规范的药品存放管理制度,是保证药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方法和措施。很多教训告诉我们,没有强硬的管理措施往往会给安全埋下隐患和祸根,因此,要保证医疗安全,必须建立完善的药品存放制度,才能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通过加强科室备用药物存放的监控与管理,明确护士岗位职责,不断增强护理人员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能有效的消除隐患,避开风险,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证病人用药安全。

篇2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073-01

随着基础医学和高科技技术在检验医学的不断拓展,检验医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技术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完善,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保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特别是随着医疗体制改革,需求者保健意识提高及法制观念的增强,提倡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检验工作者必须以质量为核心,提高检验水平。在检验医学实验室的管理上,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缺乏切实可行的质量体系,如何加强检验分析前、中、后的质量控制,科学评价检验质量水平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在我国现行医疗管理体制及各科室之间分工明确且独立性较强等因素存在下,检验科与临床科室沟通较少,因此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脱责任,导致互相间的信任度下降,最终影响到病人的切身利益和医疗单位的声誉,因此对加强检验科的质量管理和与临床科室的沟通联系,对检验科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完成全面质量体系的建立

为满足临床医护人员对检验报告的质量要求,必须对实验全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控制,按系统学的原理建立起一个质量管理体系,认真分析、研究这个体系中各种要素的相互联系和配合,以整体优化的要求处理好各项质量活动的协调和配合,使可能影响结果的各种因素和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每个检验科都需全面建立有自己的质量控制体系,并实施在每项工作中。

1.1.检验科应建立有工作人员在职、责、权方面的结构体系。明确规定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具体责权,建立起集中统一、步调一致、协调配合的运行机制,从而保证从整体的角度正确处理检验科内上下级和同级之间的责权关系,以达到实现质量目标。

1.2 完善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检验科所用的所有检验方法都应该有一套较完善的标准操作规程,它是根据本单位任务、规模、人员、设备等情况制定,并为操作人员所熟悉和遵守,包括标本收集、运送、保存、处理的要求,实验方法原理、操作步骤、试剂和仪器的要求,实验室工作条件、仪器校准方法及校准物、量值的溯源、方法的有限性和干扰因素的影响、分析物参考范围、质量控制措施等。程序性文件是科室人员工作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须按规定的要求制定、批准、,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要让全科人员了解和明白。因此所建立的质量体系和程序性文件具有可行性、系统性、法规性、增效性、知识性、适应性和客观性。

1.3.完成质量体系中的实现过程

1.3.1.分析前质量控制 主要包括正确填写申请单、病人的准备及标本的采集、运送、处理等。申请单填写应将病人的姓名、性别、科别、病案号等项目填写清楚,特别是临床诊断的填写,以便检验人员在出现异常值时进行分析或重测。检验科要以不同方式告知临床医护人员或病人化验标本采集方法、程序、标本容器等要求,让采集环节都要有统一的质量管理标准和监督,避免因饮食、药物、运动、、止血带等因素影响,并建立有标本拒收的书面标准和拒收标本的记录;为节省时间和方便病人应建立有统一的部门来负责标本的转运和接收登记工作,以保证实验前标本的完整性和认别性,减少差错的发生。

1.3.2.分析中质量控制 每天的常规工作中要开展室内质量控制,用于监测仪器性能和试剂质量,保证结果的稳定性,使用推荐的、质量过关的配套试剂、标准物和质控品;为保证各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坚持定期的室间质控,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无论是室内质控还是室间质控,若有失控现象,必须有失控的调查记录和改正措施。重视原始记录的法律效力作用,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各项检验结果原始记录是检验质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实验结果的记载,更是对整个检测过程的如实再现,是反映检验质量的直接证据, 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不断增强,在新的形式下使原始记录科学化、规范化、文件化,势在必行, 应切实遵守原始记录保存时间的规定。

1.3.3.分析后质量控制 及时将检验结果填写在检验报告单和登记本上,填写时应字迹清晰、完整、简明、正确,严格执行计量单位的规定和要求,并负责提供本科室的“参考值”或“正常范围”,门诊的检验报告单汇集供病人统一查询和管理,病房的检验报告单由专人负责送达各病区,并有报告单的签收登记本 ,强调检验报告的数据仅对所测的标本负责,检验科应根据实际条件和要求,规定标本检测后所有室内保存的时间,以备复查及核对。

1.4.质量体系的资源。包括有人员、设备、设施、奖金、技术和方法。判断检验科的资源,主要是具有满足检验工作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设施和一批具有丰富经验,有资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选用高精密仪器通常都是自动化的分析仪器,其数据生成和输出均是快而准,检验科要想做到“快速、准确”就必须有上档次的精密仪器。对人员要求,无论是专业技术上,还是科室管理上,都应发挥全科人员的积极性,以集中群体智慧,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干,培养科室的团队协作精神,要制定育人计划,加强专业知识的技术更新的再教育,在竞争中使用人才;同时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加强质量教育,对全员进行质量管理思想、质量管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教育。

2 建立临床与检验协作体系。

以为病人服务为宗旨,以检验科室为主导,定期在临床科室和检验科间进行信息交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检验医学从可测项目范围到技术先进程度得到空前发展的今天,这种联系和合作显得极为重要。

2.1.检验科应该有能力和时间为临床医生就开展项目、新设备等方面提供咨询及介绍。在新的设备和方法投入使用之前,检验科应举办专题讲座或发放相关的宣传资料,使临床医务人员熟悉新开展的检验项目和使用的新方法,以及检验目的和意义的了解,让他们了解检验的现状和发展,提高临床医生对检验报告的信任度,逐渐消除对检验科的偏见,促进检验科与临床科关系日益融洽,能更大提高检验科业务的发展和水平的进步。

2.2.检验科要设专人负责接待各方面的投诉,听取临床对检验结果可靠性的评价。当临床对检验质量提出疑问时,应立即对这些范围的工作和有关职责进行审核,及时制定纠正措施,以最快的速度改进。同时要顾全大局,即使不是检验科的问题,也不可将其它方面的问题暴露在病人面前,防止矛盾的激化。通过沟通联系可以及时化解误解,纠正错误,对暂时做不到的要求要当面解释,求得谅解和支持,这对检验水平的提高和发展都是有益的。还应接受病人对检验的咨询,积极参与预防、诊断和病人的管理。对检验报告单要有专人发放,不能随意让病人查询其他病人的检验结果,保护病人的“隐私权”。

篇3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对临床实验的理解,凡是为诊断预防,治疗任何人类疾病或损伤、或者为评价人类健康,而对人体的物质进行生化、微生物、血清化学、血液、生物物理、细胞或者其他类型检验的机构统称为临床实验室,卫生部临床中心已在2000年初向卫生部提出制定《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建议并获同意,从实验室注册登记、实验人员资格、仪器试剂管理,标准室内质核,标准操作规程,记录八个方面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规定不能达到要求的实验室不能开展相关检验项目。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从实验室注册登记、实验室人员资格、仪器试剂管理、校准、室内质控、室间质评、标准操作规程、记录等8个方面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规定不能达到要求的实验室不得开展相关检验项目。意味着我国检验医学质量管理迈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为提高临床检验质量和诊治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标准操作规程是提高检验质量的保证。检验科所用的所有检验方法都应该有一套较完善的标准操作规程,应符合实际工作情况并为操作人员所熟悉和遵守,包括仪器及试剂、质控品、标准品等的使用操作规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勿必建立结果过高、过低回报临床制度。检验科确定重要分析的“报警”范围,当检验结果提示存在报警范围时,检验科须重复标本,并立即回报临床。与临床诊断不符合情况时,须重复测定并及时与临床联系。同时,应做详细记录,包括日期、时间、负责检验的工作人员,通知人员和实验结果。

3加强检验科内部管理

质控不松懈,做到“准、快、精”。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全面展开:(1)分析前质量控制:要做好分析前质量控制工作,防止各种干扰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主要包括正确填写申请单、病人的准备及标本的采集、运送、处理等。为了确保检验科工作的有效和可靠,建立起标本拒收的书面标准,并有拒收标本的记录,同时在申请单上注明原因。标本的运送统一由服务中心负责,特别是一些快速检测的项目,如果送检不及时,会直接影响结果。所以,实验室要主张采用新鲜标本,并迅速分离血清或血浆,以保证实验前标本的完整性和识别性。(2)分析中质量控制:每日的常规工作中应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对仪器的主要性能参数进行评价,包括精密度,即含正常和异常水平标本的检测、线性范围、可比性、抗干扰试验等内容,以保证每日设备使用正常。新仪器测定常规标本前要建立标准曲线,在更换新批号的试剂或仪器维修后等情况下应重新建立标准曲线。为了保证各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坚持每月参加各级检验中心开展的室间质控,室间质控样品必须按实验室常规工作,由进行常规工作的人员测试,工作人员必须使用实验室常规的检测方法。在日常常规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室间质控,可以评价检验结果的稳定性,也可以反映结果的准确性,以达到提高检验质量,更好地为病人服务的目的。(3)分析后质量控制:检验结果得出后,应及时填写在检验报告单上和登记本上,填写时要清晰、完整、简明、正确。检验报告应在严格检查核对后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再行发出,应保证检验报告及时、准确、可靠地发送于临床。绝对避免丢失报告单的现象。

4更科学更合理地选择实验室和特殊检查项目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各种检查技术日新月异。许多先进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液生化、免疫学、细胞学、病理学、微生物学乃至分子生物学检查以及各种特殊检查,为临床医生确定诊断和观察、判断疗效及预后提供了越来越多可供选择的辅助手段。检查手段不是用的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先进就越好,关键在于有的放矢,解决问题。如何科学地、合理地选择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努力做到既有助于临床上尽快确立诊断,及时判断病情进展、疗效和预后,又尽可能减轻由此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良反应,并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是每个临床医师面临的重要医德和技术问题。选择各种辅助检查措施的原则:

安全性原则:首先应考虑到各种检查可能产生的合并症,不良反应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有些创新性检查尽管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并且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例如,可疑胃癌患者进行冒镜检查和组织活检),但是,为了尽快确诊,也应劝患者积极配合,进行检查。

诊断价值原则:包括兼顾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不同场合下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时间效率原则:尽管在肺炎治疗过程中痰涂片革兰染色检查对于指导临床治疗的价值不如痰菌培养,但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结果,而且可以大致明确致病菌的属性,为指导临床选用合适抗生素指明方向,因此,临床上应优先考虑。

首选方法原则在可能条件下尽量选用价格便宜的项目。总之,临床上科学、合理地选用各种实验室和特殊检查技术是关系到患者切身利益和医疗水平的重要问题,如何在众多的检查手段中选出最佳方案,能够尽快地解决临床问题,而且又能减少医技人员不必要的工作,同时,又尽可能减少患者痛苦和减轻其经济负担,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的医学决策问题。

参考文献

篇4

伴随国家财政支出体制的改革,国家对科研单位的预算管理逐步强化。国内科研事业单位也普遍实行了预算管理制度,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目前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相当一些科研单位未将预算纳入单位管理决策范畴,把预算编制只当作财务部门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单位领导层面不组织,科研、资产、人事等重要相关部门及科研人员参与不够。由于财务人员较少参与单位项目的讨论、规划和决策,因此只能依据上年数据编制预算。这样的预算不可能与单位的实际业务紧密结合,也不可能得到用款部门的配合执行。未经单位认真研究决策,仅由财务人员编制的预算,既不能够反映科研单位事业发展的需求,也不能够发挥预算对单位经济运行的指导作用。

2、预算流于形式,与科研单位内部管理脱节。部门预算不能准确、全面反映单位的各项收入和支出,编制完成后一般被束之高阁,难以按照部门预算安排支出,造成实际支出与预算差距较大。单位还需要另外安排较大的人力、物力编制内部管理预算,造成部门预算与内部预算的脱节,增加了管理环节,提高了管理成本。

3、预算编制不严格、不规范,资金需求反映不准确。(1)预算编制准备不充分。预算不能够从科研单位事业发展统筹考虑,真实反映相应的资金需求,具体反映在:存在多报、虚报预算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申请新增项目的文本编写过于简单、流于形式,不能充分反映项目立项依据、可行性、必要性,不能准确反映项目资金需求和支出结构等内容;预算编制中漏报、错报等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预算编制的专业技术有待提高;部门自行调整财政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或不严格按照财政部批复的预算向下级单位批复,对项目支出预算进行二次批复等问题比较突出,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2)预算编制方法简单。尽管已运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但是仍有单位习惯于“上年基数+本年因素”的老办法,编制的预算比较笼统,不易将预算分解到各部门执行。(3)缺乏控制机制,预算约束力偏弱。由于预算制定后没有层层分解、层层控制,因此在执行的过程中预算丧失约束力。

4、预算执行缓慢,财政资金结存较高

目前科研单位预算执行缓慢,预算执行中多年存在的“前慢后快”问题比较突出,也存在一级主管部门代编下属单位预算的现象,导致基层预算单位年初无钱可花,年底突击花钱。财政资金结余居高不下,不仅影响资金使用效益,甚至会影响财政资金对单位的支持力度。

二、改进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主要策略

1、 建立有效的预算管理架构,保证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1)建立领导机制。成立单位预算管理领导小组,由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以及各科室负责人为主要负责人,以组织预算的实施,领导协调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年度预算草案、预算方案、预算执行情况等定期报告与决策机制,有力保证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管理机制。单位财务部门作为单位预算的专职管理部门,具体负责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和监督工作,其主要职责有:收集资料,对单位内预算责任部门提出的明细预算建议数进行审核、汇总;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准确地编报单位预算草案;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预算批复意见,编制单位内部预算,并按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下达有关责任单位,实施责任预算管理;结合单位事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会同有关部门提报预算调整建议数;按照规定程序调整年度预算;监督单位预算执行,分析执行差异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督促单位完成年度财务预算目标;定期向上级主管单位报告预算执行结果。

预算责任部门是本部门预算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职责有: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编报本部门年度预算建议数;落实本部门的预算收入和支出;进一步细化本部门的预算以及具体预算方案;核实、监督其职责范围内的预算编制工作,配合财务做好单位预算的总体平衡、协调、分析、控制、考核工作。并对本部门预算执行结果承担责任。根据事业发展情况,年内确需调整预算的,要向单位提出预算调整建议,按规定程序报批。各预算责任项目负责人,是单位预算编制、执行的基本单元的责任人。在单位责任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本项目的收支预算、以及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工作,并对预算执行结果承担责任。

(3)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年度预算及执行情况定期对话沟通机制,大力加强经费使用进度,努力提高财政预算与事业发展需求的有效衔接。

(4)建立预算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如离退休经费、基本运行费、基本科研费预算的标准体系,并根据科研性质、创新绩效、承担任务不同分别编制预算。

2、 加强组织协调,努力提高预算编制水平。部门预算的编制质量,直接影响到预算的执行和国家财政资金的申请等各项工作。预算作为单位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应纳入单位管理决策范畴,加强对预算工作的领导和部门预算编制的各项基础工作,根据事业发展规划及实际需求,统筹协调与部门预算编制相关的财务、科研、人事、资产等各个部门,科学编制年度预算,确保本单位部门预算编制的真实、及时、准确、完整,切实提高预算编报质量,使其能够有效指导和约束各项收支。

编制预算应遵循完整性原则,包括单位的全部财务收支,不得遗漏;遵循真实性原则,单位的预算收支项目的数字必须依据充分确定的资料,按批准部门认可的计算依据和计算方法计算得来,不允许估算;遵循统一性原则,按照统一的预算科目和规定的收支标准、程序进行计算编制;遵循年度性原则,按财政年度进行编制;遵循讲政治的原则,体现强烈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编制预算的基本方法。以某大型科研单位为例,该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拟定了以下较为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按照“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

(1)根据国家预算法规、政策及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由单位财务部门印发下一年度经费需求计划和专项支出计划的通知及预算表格。责任部门以及预算执行单元根据本部门、本项目发展计划或项目滚动研发需要,在预算年度测算和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出本部门、本项目的收入、支出预算建议数,上报财务部门。

(2)单位财务部门根据责任部门提供的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结合单位发展规划,综合平衡后编制出“一上”预算方案,经办公会讨论通过后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3)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一下”预算控制数,单位财务部门在责任部门预算修正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项收支,细化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以及政府采购支出,编制出“二上”预算方案,经所办公会讨论通过后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4)单位财务部门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二下”年度总预算批复,依据单位内部管理需要,细化内部各项经费预算分配方案,经办公会审议批准后,正式发文公布执行。

(5)单位预算分别采用固定预算、基数加增长预算、零基预算等方法进行编制。固定预算是根据预算期内正常的、可实现的某一业务量水平编制的预算,适用于固定费用或者数额比较稳定的预算项目,如基本运行费、离退休经费等预算。基数加增长预算是在按照人员构成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当年实际发生额,预测下年增长等因素编制的预算,如人员经费预算。零基预算是对预算收支以零为基点,对预算期内各项支出的必要性、合理性或者各项收入的可行性以及预算数额的大小,逐项分析后而予以确定收支水平的预算,适用于预算编制基础变化较大的预算项目,如课题对外争取项目经费、基本建设预算以及对外投资等。

3、加强预算资金的调控力度,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科研单位结合国家计划全面部署预算的编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年度收入和支出预算目标,认真研究并有效组织收入、预测支出,努力实现经费来源和支出结构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制。

明确目标导向,根据单位发展规划和总体部署,安排好重点支出,结合事业发展规划,将各种渠道经费统筹考虑,对可支配的资源集中管理与使用,帮助发展快、绩效好的课题组解决快速发展资金需求问题,避免简单将经费平均分配到各课题组,使预算流于形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对外竞争能力。

加强结余资金管理,认真分析年度财政结余资金的形成原因,转变理财观念,努力克服“存钱备荒”的心理。同时也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思想,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确保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提高财政资金对事业发展的保障程度。

4、 加强预算的执行与监督、资金使用的管理,提高资金绩效性和安全性。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和完善单位预算管理的办法、制度以及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完善内控机制,努力从机制、制度上预防各类违反财经法规问题的产生,保证资金使用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科研单位必须制定相应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和专项经费的预算审核及财务审计制度,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让单位监察、审计、业务等主办部门参与到资金使用监督过程中来,对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做到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有制度约束,有人力保障,确保资金的安全、合理、有效使用。

建立完善的绩效考评机制。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审,对事业单位支出项目中的问题和责任及预算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环节责任人建立直接约束机制,对项目具体执行行为和各有关责任人实施有效制约和监督。对资金的使用效益,尤其是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绩效考评,结合预算的完成情况,将基本科研经费预算核定与绩效考评结果挂钩,提高资金绩效性。

总之,科研单位应针对存在的问题,着手完善和修订有关管理制度,不断健全财务预算管理办法。基于财务预算的管理平台,科研单位应进一步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包括科研生产、人力资源、营销、企业战略等各方面。财务预算管理必将在我国科研事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晓英:财政预算改革对农业科研单位财务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J].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07 (3).

[2] 王娟:科研预算方法及财务管理研究 [J]. 会计之友(中旬刊), 2007(9).

篇5

护理工作是每一所医院都具备的服务项目,它是提高医院诊疗服务水平的风向标。作为护理工作人员而言,他们的工作目标并不仅仅是以提高护理质量作为单一的目标,还包括让患者知晓自己病情等等这些细节的服务。所谓护理安全指的是在护理工作人员实施护理行为的整个过程中,保证患者能够不发生除法律以及规章制度以外的对病人利益的损害。产科在医院中的所有科室中风险最大的部门,因为产科的病人的病情变化较快,并且对于诊疗的结果、诊疗过程可能会出现的状况预见性比较差,所以,稍不注意就会发生医疗事故。对于产科而言,护士专业水平的要求以及应急反应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

1影响产科护理安全的因素

就目前的调查结果来说,产科是发生医疗纠纷最多的科室之一,这是由于其本身所存在的风险性所决定的。然而护理质量的高低对其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护理与孕产妇、新生儿的生命息息相关,任何疏忽大意都有可能酿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而带来遗憾,加强产科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也是确保产科护理质量的重要举措。

1.1技术水平不到位:从目前我国的护理人员构成来讲,主要年龄都集中在20岁左右,基本上都是刚刚从学校毕业而缺乏专业的护理经验,在操作技术的使用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在手术的进行中,不能快速反应,配合医生的诊疗服务的需要或者与医生的配合不默契,这些往往会为护理安全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且由于新技术、新知识的推广应用,护理技术复杂程度增高,给护理人员造成较大的工作压力,影响产科护理安全。

1.2责任心缺乏:护理工作除了技术上的要求以外,更多的是对于责任心的要求,护理工作是一个良心活。如果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不能仔细的观察病人的病情并且对其进行记录就会造成不能及时的处理一些问题,从而会造成胎儿或者母亲的死亡或者是出现生命危险的状况。这些危险后果的产生大都是由于责任心的缺乏所造成。他们对于工作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未能体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

1.3缺乏法律意识:一般而言,护理记录是能够反映护理过程真实情况的有效记录,也是当发生纠纷或者在对患者进行后续诊疗的一个依据。但是在产科护理中,常常由于产科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造成不能及时的对其医疗内容进行记录,有时候护理记录的书写不符合规范,或者是在事后摘抄、补写,这无形的为护理安全造成一定的隐患。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其原始的护理记录因此而失去法律效力而造成院方无法举证。缺乏法律意识的另一表现是,护理人员缺乏对于患者的隐私保护意识,比如在对产妇做产前检查或者手术前检查时没有注意到对病患进行隐私部位的保护。这些种种的情况究其缘由都是因为护理人员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

1.4缺乏沟通:护患关系是否融洽是决定在护理中是否会有利于病人恢复的一个主要积极因素。但是在妇产科常常由于缺乏沟通或者因为护理人员没有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而造成许多的问题出现,如护理人员的态度引起的对于病患的心情的干扰等等。

2 产科护理差错、事故的防范对策

2.1加强安全管理的措施:加强安全管理首先要从院方做起,首先,定期的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与考核,使得产科的护理人员具有专业的服务素养,具备一定的安全护理能力。其次,作为产科的管理人员应该对护理人员有意识的开展安全意识教育活动,因为这样可以使得遵守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成为一种本能的要求。第三,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教育,使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预见可能会发生的护理风险,并尽可能的把发生风险的可能性降低,甚至使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2.2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护理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护理人员从意识上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严格的规范操作训练使其能够提高技术,让优质的产科护理成为从思想意识到实践行为上的必然选择。当然对其操作技能的管理培训,还包括书写护理文件。如何的保证在短时间内及时的记录操作过程,如何的保证其记录的可靠性都是对于护理人员在技能培训时应该选择的内容。

2.3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护理的成败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护理的过程是否具有专业性;其二是护理过程中是否达到了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前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后者是心理层面的要求。因此护理服务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良性沟通不仅仅有利于病人的病情的恢复,同时也有利于医师工作的顺利开展。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有效的避免可能将会发生的医疗纠纷。作为护理人员一定要合理定位自己,知道如何避免自己在语言上的粗暴,以及态度上的蛮横。在术前和术后一定要与患者进行及时的沟通,并且依据病患的要求,尽量的保证患者的隐私。

3 结语

产科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地方,这当然是由产科的高风险本质所决定的,要保证产科质量防止差错事故,产科护士必须加强安全管理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从法律角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护理操作流程,明确对待护理安全的态度,提高安全意识,打造护理安全文化。医院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安全管理,保证产科人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从细微小处着眼,将一切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篇6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service contactand the grade of service relations, has analyzed the patient, the medical personnel and the service entity in the service contact correlation, and proposed distinguishes and manages the critical moment method which the patient same medical personnel contacts. Proposed the hospital should look like the enterprise equally strengthens in the service “the critical moment"”the management, thus enhances the hospital the whole quality of service.

[ Key word ] hospital; “Critical moment” management; quality of service

一、企业“关键时刻”管理同样适用于医院管理

1何谓“关键时刻”管理?

1984年,瑞典学者诺曼(Richard Normann)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提出了“关键时刻”的管理理论。所谓“关键时刻”, 指客户与企业的各种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资本资源)发生接触的那一时刻[1]。即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服务提供者抓住机会向客户展示其服务质量。一旦关键时刻失控,服务就会退回到一种原始状态。在关键时刻,服务人员所采用的技巧、行为和客户的期望共同构成了服务的传递过程;服务在关键时刻进行,客户在关键时刻得到了自己感知的服务质量。这种决定顾客头脑中对服务质量优劣的评价的交互作用被诺曼称为“关键时刻”(Moment of Truth,也有译为“真实瞬间”)。

各个企业由于性质不同,其“关键时刻”亦有所不同,但每个企业向顾客展示服务质量的机会均是由一系列“关键时刻”构成的。企业应当加强对这些时刻所涉及的时空环境和服务内容的管理,以便创造出良好的服务质量。这种理论目前被西方学者认为是提高企业服务质量的切实可行的决策性管理。随之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SAS)的成功应用又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

“关键时刻”虽属企业管理理论,但同样适用于医院管理。原因是社会行业虽有不同,但管理、服务、质量是具有共性的。医院管理和工商管理之间在管理的责任与手段方面是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在医疗服务的每一个服务接触中,都会有一些对患者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即影响服务质量的关键事件。医院管理人员要不断借用管理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寻求经营管理医院的新理念和新方法,科学的管理医院各个服务环节的很多“关键时刻”。

2医院服务中的“关键时刻”

医院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其医疗设备、器械质量、人才结构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是医院的工作主线。医院的关键时刻是指病人与医院任何一个部门、科室、人员发生接触的那一瞬间,病人对医院产生的影响和做出的判断。一个病人从步入医院门、急诊大厅经过预检咨询分诊处、挂号处、分流排号看病、住院检查、手术康复出院,有无数个关键时刻,并不一定都有医务人员即可在场。如病人步入医院大门,整个展示医院环境卫生是否整洁,布局是否合理。各个服务窗口的标示是否鲜显明确,就医环境是否井然有序,以及患者就医时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的优虏¬都涉及到关键时刻的管理;甚至,在你还没有机会向病人展示服务的时候,这一切都已给病人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2],而且每次的接触都会对医院的整体满意度产生影响。因此,从医疗服务实体的角度来看,每一次的服务接触也提供了证明其医疗服务实体的能力和潜力以及提供给患者忠诚度的机会。服务接触的关键时刻是患者满意和医疗服务质量的建立,医院已抓住这一“关键时刻”的管理,分析患者需求,给患者留下好或不好的评价,避免很多细微环节上管理漏洞的发生,创造出更多更便利的人文化的服务手段,力争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让患者满意,有利于增强患者对医院的忠诚度,以点带面创出更优质的水平服务。

二、患者、医务人员和服务实体在服务接触中的交互作用

1门诊部门的“关键时刻”服务质量的高低是医院工作的关键

医院面对患者,要注重特定的及时服务,门急诊预检分诊咨询处、方便服务总台、分流挂号处、收费、检查、取药处都是医院管理的重点范围,即医院管理的“关键时刻”部门,其服务水平的优劣,质量的高低,可客观地反映出医院的管理水平,影响着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任务是通过高效服务方式保障患者快速、准确地得到自己所需的医疗服务,努力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就诊、就医的环境。病人到医院有这样或那样的医疗要求,需要医院门急诊医护人员能迅速、有效地给予解决。如门诊医护人员能以最短的时间、最优质的服务满足其对所需医疗需求的话,那么医院在患者心目中便会留下良好的印象,他们对医院的依赖性也会与日俱增。反之,劣质服务也会使患者产生从此不再光顾医院的想法。因此,重视医院门急诊部门窗口的“关键时刻”管理,是提高医院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因为患者到医院就医是有选择的,不是盲目的。

2病区医疗服务的关键时刻

医疗服务接触是检验医疗服务实体的质量优劣的关键时刻,它与医院管理者对服务人员业务技能的重视、医务人员的素质、患者的积极参与、服务环境的提供、服务流程的设计是分不开的,没有平时的严格管理,不可能在关键时刻提供优质的服务。住院后多数的患者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医疗服务过程,整个医疗服务过程几乎都涉及了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交互作用,双方在服务实体所创造的环境中扮演了不同角色,一般来讲,患者希望以较短的时间、准确的诊断水平、享受到满意的医疗服务包括疾病治愈;而通常医务人员也抱着上述美好的愿望。但事实上,由于病情的复杂,患者性别、职业、年龄、生理或心理素质、经济因素以及对病区环境的不适等常常会出现意外,而这些可能会影响疾病康复进程,也就影响了患者的感知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这就如同人们有时自己选择的衣服的款式(发型),但购买后有时又会不满意而退货,显然某些发型的更改也许会让理发师感到为难。尤其是一些重症急症患者,对他们的医疗服务是一种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的需要,是不可储存的,一旦错过了关键时刻,服务就会无效,因此,购买了(或说享受了)劣质服务的患者常常无货可退,即使事后采取何种补救措施,也常常事倍功半。因此,医务人员应该把握关键时刻,提供优质服务,以免发生不可挽救的劣质服务。

3其他服务环节的关键时刻

医院的后勤服务有些与患者也是密切相关的,诸如:医院环境质量与医院发展也成正比关系,尤其是和平年代,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就医的环境、病室的条件要求也越来越高,饮食更是不在话下,各种疾病的膳食要求也在医疗过程中被关注,这就要求医院的后勤保障配套措施与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实体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加强医院“关键时刻”管理的根本举措

“关键时刻”的两个互动对象是医院―患者,管理是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关键时刻”质量的高低与二者密切相关,均由供需双方决定。那么,如何加强医院“关键时刻”管理?如何提高医院“关键时刻”管理的服务质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鉴别和管理患者与医务人员接触的关键时刻

医疗服务的各种规章法规并不能完全确保医务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运用服务流程图科学地分解医疗服务系统和构架,鉴别患者同医务人员接触的关键时刻,并从关键时刻出发来改进医疗服务实体的服务质量。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步骤:(1)把服务的各项内容用流程图的办法画出来,使服务过程能够清楚客观的展现;(2)确定关键点服务执行的标准和规范;(3)找出容易导致服务失败的关键时刻;(4)针对这些失败点加以进行改进。

制作服务流程图的步骤为:首先,确定特定的患者在使用特定的服务过程中,同医疗单位服务实体发生的每一种相互作用:第二步是把这些相互作用的活动按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对患者就医诊疗疾病来说,至少涉及以下几个关键时刻,包括:(如患者进入门诊大厅、到门诊挂号处询问、排队挂号、接受医生看病、办理住院手续、病区住院部接待处住院咨询、住院后值班医护接待、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医疗操作、手术〕、付费结帐、病案复印以便报销等等)。任何一个关键时刻出错,都会导致劣质的服务现象出现。所以,作为医务人员时刻要善始善终地把握好每一个关键时刻。全方位地为病人提供优质耐心细致周到的服务。

2提高门诊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服务技能、交往技巧和专业素质。

在门诊部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阅历、较强的交际能力和娴熟的沟通技巧以及理解能力较强者,对医院结构各个科室的分布、各专科专家的坐诊时间都很了解的,还要善于在短时间内能够主动积极和蔼诚挚为病人提供就诊指导及健康宣教,灵活调整自己工作方法的,能对治疗与康复中的一些问题给于全面准确的指导。既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知识。如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学及如何预防疾病的专业知识。尽量是病人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又能满足于心理治疗上给予极大地帮助,以求达到最佳的服务效果。这样才符合医院门诊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律。“关键时刻”管理特别强调对门急诊挂号人员的管理。因为挂号人员是患者来医院第一个(对有些病人来说甚至是第一次)直接打交道的部门,其一言一行都关系到患者对医院服务质量高低的感知程度。要提高门诊窗口服务意识,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开展微笑服务,倡导首问负责制,扩大门诊服务项目,比如我院设置儿童发热、肠道病人预检分诊服务处,电子叫号、条码扫码系统的设置,都将以病人为中心,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有效地引导、分流了门诊高峰时期的患者,切实满足病人各种需求。同时重视儿童发热预检、挂号、收费等一线窗口的队伍建设,使其在每一个“关键时刻”突显速效,对“关键环节”窗口加强管理力度,使其发挥最有效的作用,特别是提倡为患者服务的奉献意识和技术水平。总之,提高门急诊医护人员综合素质,首先要把好进出口关,调动具有相关医学专业知识,擅长沟通并热爱医疗事业的人员,动态调整。坚决杜绝把态度生、冷、硬的人员安置在门诊;其次,重视在职教育培训工作,如自学、互相学习促进、定期安排专业讲座等;积极鼓励外出进修开会学习。再次,要建全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奖勤罚懒,把工资、奖金同其业绩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优质服务、爱岗敬业热爱医院的服务意识。

3.加强医院信息资源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作为信息源, 医院网络信息系统建设、电子病案管理、图书馆馆藏建设是医院工作的重点内容。因为先进顺畅的网络信息系统以及丰富、合理的馆藏是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物质基础。“关键时刻”管理涉及患者与医院技术设施的接触很多,所以医院在重视医务人员管理的同时,还应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为开展优质服务创造条件使医务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已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4.针对入出院的规律,调整服务方式

医院的特点之一是规律性很强,人员流动量大。如每年春节以及国内的黄金周前是出院高峰,而节日后又是入院的高峰期。通过在内部做相应调整,采取临时增加挂号窗口、办理入、出院人员等窗口服务的力度以缓解高峰压力。

5.引导患者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与医院配合开展医疗工作,提高患者对医院的忠诚度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群众就医有着不同的需求,有些患者更看重持续的跟踪服务,也就是说医护服务没有终点。医院有必要采取措施让患者加深对医院工作的认识、理解及支持。针对我院病人来源多为周边省份、县市级繁杂、疑难重症患者的就医便利,我院特别成立了体检中心、阿蒙患者接待处、采油三处、电力系统接待处以及出院病人进行回访服务,由沟通能力较强的人员组成,他们以亲友般的服务对待每一位病友。尤其是通过主动回访,既增加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感, 使患者复诊率大大提高,也使医患关系从本来一次性院内服务变为长期性院外服务,稳定了患者的来院渠道,扩大了医院市场及经济脉动,而且通过回访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倾听他们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这些对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及现实意义,同时培养和提高了患者对我院的忠诚度。

另外,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整体环境的设计和布局,宏观和微观合理构建,为医疗、康复服务创造更多便利的条件和氛围。同时医院管理者善于总结分析,根据不同病人解决其首要问题,向患者展示优质服务项目标准,明确医院所能提供的服务类型。可通过举办健康教育宣传、护理床前教育、疾病预防橱窗展览、医院服务标识、内部装饰广告等方式,不定期的在全区内开展义诊服务,免费为广大群众提供医疗服务。既扩大了医院的影响力,也提高患者信赖医院的感知力。

总之,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医疗环境的改善,医疗服务的内容面临许多变革和挑战,而追求高水平、高层次的优质服务是提高医院“关键时刻”管理的根本和关键。因而,强化“关键时刻”管理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前瞻地深远意义。

篇7

审计计划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先导,是审计工作目标完成的前提条件,是考察审计部门业务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基本路径,体现着审计部门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可见,审计计划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审计部门应予充分的重视。

审计计划管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审计计划管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深刻理解审计工作的本质,充分认识“为什么审计、由谁审计、审计什么、审计为了谁”等问题。审计计划由长期计划(10年发展规划)、中期计划(5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无论审计计划管理的时限长短、内容多少、目标难易和涉及范围的宽窄,都要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科学认识和把握审计工作运行规律,不断提升审计计划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使计划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收到更好的效果,审计监督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审计计划管理要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要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审计工作的重要战略,是作好各项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作好审计计划管理就必须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入手,深化对宏观调控和重大方针政策的认识和实施;从揭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进一步加强民生资金的专项审计、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从揭示重大的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问题入手,加强依法行政和反腐倡廉工作;从揭示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入手,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价机制的建立。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审计计划管理需要深入思考问题,只有把审计计划全面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建设和谐社会之中,才能正确回答审计“为了谁”的根本问题。

审计计划管理要以加强项目可行性论证为基准。审计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立项阶段最重要的核心文件,具有相当大的信息量和工作量,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审计计划管理必须依据项目可行性论证结果,才能编制审计计划。审计项目可行性论证所需要的知识与信息量在整个项目运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要确定审计项目的可行性,必须对项目所涉及的领域、政策落实、经济效益、现场技术可行性、环境评价、资金流量、部门职责、社会效益、审计组力量、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如何拟定等方面要进行全方位的论证和评估。项目可行性论证工作对项目实施所取得成果大小、建议采纳、整改到位与否、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效益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可见,审计计划管理水平高低,与审计项目可行性论证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审计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必须坚持客观、全面、真实、科学与公正,以此促进审计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

审计计划管理要以有效整合利用审计资源为载体。审计计划是审计工作的基本指向。作为审计部门的领导者和决策者,要始终注重发挥审计的整体功能,准确把握审计工作的基本走势,确保审计计划管理的科学和有效;要牢固树立“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加强审计工作”的思想,切实增强运用审计计划管理的主动性、前瞻性 、建设性,用审计计划管理审计工作;积极探讨解决审计计划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摸清细节,把握脉搏,树立正确的审计导向,搞好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与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之间的衔接,实施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和审计项目后评估制度;充分发挥综合业务部门(财政审计、投资审计、企业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牵头作用,针对任务重、人手少、工作需求量大等实际,有效整合审计资源,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统筹安排好各项审计工作。同时,要夯实审计基础,切实落实审计署20__年至20__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探索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大力推进理论建设、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审计队伍,借以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和全面提升审计工作服务大局的能力。

篇8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用水量、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据调查,全国131条流经城市河流,严重污染的有26条,重度污染的11条,中度污染的28条,部分河段污染相当严重。全国97%的大中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118个调查城市中,只有3个城市的地下水未受污染,北方许多城市由于超采现象严重,使地下水的硬度,硝酸盐、氧化物的含量逐年上升以至超标。

由于市政供水严重不足,一些单位为了解决生产用水,打深井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超量开采,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每年以lm左右的速度下降,按照现在的下降速度,再过5年,处在干旱地区的城市,地下水面临无法开采的危机。因此,污水回用和综合利用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对于缺水城市而言,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比开发建设新水源更为重要,更符合我国贫水的客观事实,更具有深远与现实意义。

1.火电厂用水情况概述

火电厂有相当大的供水需求。用途主要包括锅炉补充水、冷却用水、生活消防杂用水等。由于我国目前火电厂中主要采用的是湿式除灰系统,因此,除灰用水量需求也相当巨大。

由于水在火电厂发电的水汽循环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对水质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别。如今火电厂向着大容量、高参数发展,对锅炉用水的水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锅炉用水中杂质含量要求至10-9级。锅炉冷却水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对于锅炉用的冷却水要求氨氮小于1mg/L,因此除了常规的混凝、沉淀、过滤等水处理方法外,还需离子交换、反渗透、电渗析等纯水制备技术,而这些技术对水质的要求很严格。经对比分析可知,生活污水经常规处理后还不能满足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的水质要求。随着现代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各种深度处理技术可以将污水进一步净化,使其所含污染物质浓度大为降低。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及目前的污水处理技术,经生物膜法深度处理的城市污水回用作火电厂循环冷却水是可行的。

2.生物膜的构造及污染物降解机理

生物膜法是使细菌等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附着在某些物料载体上进行生长繁殖,形成生物膜。生物膜主要由细菌的菌胶团和大量的真菌菌丝组成,线虫类、轮虫类以及寡毛虫类等微型动物出现的频率也较高。由于生物膜是生长在载体上的,微生物的停留时间长,生物量可达到悬浮法的2~3倍,而且硝化菌等世代周期较长的微生物也能生长繁殖。在处理系统的中,生物膜不断生长、脱落和更新,从而保持生物膜具备良好的活性。

污水通过与膜的接触,水中的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被膜中生物摄取并分解,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

3.试验装置

试验所用的生物滤池由有机玻璃制成,内径为100mm,高为1980mm。有效容积是15L。它由滤料、布水系统、排水系统和供氧系统组成。其中供氧系统以粘砂块作为微孔曝气头,采用鼓风曝气方式。并且由于东北特有的温度原因,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在滤池外面包了一层保温带,以适应微生物的生长。

滤料是微生物栖息的场所,本课题试验中所采用的滤料是杭州天宇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半软性组合填料。它的理论比表面积约为1538.0m2/m3,塑料环直径d=8.0cm,塑料环间间距为2.6cm,每束纤维长6.0~7.0cm。该种滤料作用如下:

(1)能为微生物附着提供了大量的表面积。

(2)能使污水以液膜状态流过生物膜。

(3)有足够的空隙率,保证通风。

(4)不能被微生物分解,也不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5)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且价格低廉。在试验中能有较好的结果。

4.试验室条件

(1)试验用水采用梅河口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水解+CASS工艺出水,水质pH值范围6.99-7.32,COD范围30-60 mg/L,氨氮范围0.9—5.0 mg/L,碱度(TB)范围0.8—2.4。

(2)试验污泥来源。硝化菌的培养采用梅河口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生化池中的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污泥的外观呈棕褐色,污泥浓度(MLSS)大约为4g/L。

(3)试验主要仪器名称及型号:精密酸度计(HANNA pH211),精密电子天平(FA1004N),分光光度计(72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752),可调试万用电炉(4×1000W),控温仪和加热带(HQ-988-1),不锈钢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YXQ-SG46-280S),离心沉淀器(800),八篮恒烘箱(Y802A),溶解氧测定仪(JYD-1A )。

(4)试验试剂

试验用的主要试剂为:

硫酸银(化学纯);硫酸汞(化学纯);碳酸钠(化学纯);

硫酸铵(化学纯);氯化铵(化学纯);磷酸氢二钠,化学纯;硫酸,ρ=1.84g/mL;盐酸(0.01mol/L);氢氧化钠(300g/L);1%淀粉溶液;试亚铁灵指示剂;酚酞指示剂;轻质氧化镁(不含碳酸盐);戴式合金(Cu:Zn:Al=50:5:45的粉剂);重铬酸钾标液(0.1000mol/L);硫酸亚铁铵标准滴定液的配制(0.05mol/L);碱性过硫酸钾溶液;硝酸钾标准贮备液;硝酸钾标准使用液;纳氏试剂;铵氮标准溶液;铵氮标准溶液;硫代硫酸钠溶液;磷酸盐缓冲溶液。

5.温度对好氧生物膜处理效果的影响

当流速100ml/min左右,进水氨氮在5mg/L,CODCr的浓度

40~60 mg/L生物膜反应器高度1.2m时改变温度,考察温度对好氧生物膜处理效果的影响,考察指标CODCr、NH3-N去除情况,其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随温度的增加 CODCr、NH3-N的去除率增加,当温度小于20℃时,两者的去除率都不足75%,而当温度大于35℃时,两者的去除率开始下降,温度在25~35之间是生物对CODCr、NH3-N的去除效率最高平均达80%以上,所以在25~35℃之间是好氧生物膜最适宜的生长温度。

6.水力停留时间对好氧生物膜处理效果的影响

进水氨氮浓度5mg/L,CODCr 在40~60 mg/L,温度29℃,

在生物膜反应器高度1.2m时,考察水力停留时间在30~90min之间好氧生物膜处理效果的影响,考察指标CODCr、NH3-N去除率。

由表2可知,随力停留时间的增加CODCr、NH3-N去除率也在增加,当水力停留时间在60min时,CODCr、NH3-N去除率达到81.56%和86.00%当大于60min时CODCr、NH3-N去除率几乎没有增加,CODCr去除率每10min增加不到3%,NH3-N去除率每10min增加不到2%,从经济的角度考虑,最佳的水力停留时间为60min,此时的流速为300ml/min。由于HRT=Q/V,所以可推出水力停留时间和有机负荷之间的关系:

N=(ρs-ρ0)Q/v

其中N——容积负荷(kgCOD/m3 .d) Q——流量(m3/d)

V——生物膜反应器的容积

得到:N=(ρs-ρ0)/HRT

7.不同氨氮浓度进水去除率的研究

讨论取不同氨氮浓度时经生物膜反应器的氨氮去除率,证明了培养出的生物膜对氨氮的去除效率和范围,并得出了我们试验的最终结论,试验在确定了最佳温度(29℃)、最佳水力停留时间(60min)、最佳有机负荷(COD浓度为224mg/L)后,进行试验,所得数据如表3数据。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进水氨氮浓度的不断增加,氨氮去除率也不断的提高,当氨氮浓度达到14.5mg/L时,氨氮去除率达到最高为91.93%,氨氮浓度继续增大时,去除率开始下降。在氨氮浓度在小于15mg/L时,随着进水氨氮浓度的不断增加硝化菌可利用的底物(即氨氮更加充足)促使氨氮的去除率也不断提高;当浓度超过一定范围时,由于硝化菌可代谢掉的氨氮达到饱和,以致于氨氮的去除率下降。结果证明,所培养的生物膜在处理低氨氮进水时,氨氮去除率是很高的。特别是处理氨氮低于15mg/L时,氨氮去除率高达85%以上,能够达到预期的1mg/L以下,可用于作为火电厂循环冷却水,达到了试验目的。

8.结论

(1)在试验过程中,温度对生物膜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生化反应中主要关注的是中温菌,对于本课题,在25~35℃之间是好氧生物膜最适宜的生长温度,试验中发现29℃时,NH3-N去除率最好。

(2)CODCr、NH3-N去除率随水力负荷的增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本实验最佳水力负荷为0.76 m3/(m2·h) (进水流量为100ml/min)。在此条件下处理废水的效果最好,处理废水后的CODcr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81.56%和86.06%。

(3)运行期间,系统内的活性污泥的形状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污泥的颜色由黄褐色变化为黑色。试验期间,污泥的总体沉降性能不稳定,偶出现沉淀后的上清液混浊现象。

(4)在适宜处理条件下,经过生物膜法深度处理的污水厂(水解+CASS)出水NH3-N浓度可以达到1mg/L以下,达到电厂回用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张永伟,满守刚,孙家国.中国水资源紧缺原因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1,28(2):25—27.

[2]王维斌.影响SBR系统除磷脱氮效果的主要因素.全国除磷脱氮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00.

[3]许泽美.生物膜法在市政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中国给水排水.1999,15(8):24~26.

篇9

为确保声屏障工程的施工安全和劳动人身安全,公司给予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全力支持。施工之初,公司成立了工程施工安全领导小组,组长:彭大钊王国华副组长:杨跃伟(常务)成员:杨淑静史坚鹏李明周国忠李树戊。工程施工现场安全工作组,组长:杨跃伟副组长:杨淑静史坚鹏(常务)巩宝方成员:宋振辉陈金华周国忠李树戊,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在基础开挖工作中,根据施工进度和现场实际情况,制定了《施工现场安全注意事项》

一、进入施工现场人员必须身穿防护服。

二、横越线路时必须做到:一站、二看、三通过,注意左右机车、车辆的动态及脚下有无障碍物。

三、严禁在运行中的机车、车辆前面抢越。

四、严禁在钢轨上、车底下、枕木头、道心里坐卧或停留,严禁将钢筋、钢管等金属物横放在两条钢轨上。

五、顺线路行走时,应走两线路中间,随时注意机车、车辆的动态。

六、必须横越停有机车、车辆的线路时,先确认机车、车辆暂不移动,然后在机车、车辆较远处越过。

七、注意爱护行车设备、站场设备及各种表示牌(灯)等站场标志。

八、当防护员发出报警信号后,施工人员应立即离开行车线路躲避,以保证行车和人身安全。

九、施工中较长的施工工具及材料应顺线路摆放,以免侵入限界造成事故。

7月17日基础混凝土浇注完成后,根据工程进度和施工内容的变化,我们对施工现场安全注意事项及时进行了修订和补充。

一、施工现场安全工作制度

1、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认真传达贯彻路局有关施工安全文件,组织学习工程指挥部有关工程施工的文件和电报,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贯彻措施。

2、每天召开安全碰头会,总结安全工作,研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研究制定次日的安全关键和相应的防护措施。

3、每天派出专人参加施工队的班前会,对前日的安全工作进行点评,布置当日的安全工作重点和安全注意事项。

二、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

1、施工现场设立警戒表识和安全警示标志,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不穿防护服,绝对不能进入施工现场。

2、施工现场两端施工队设专人进行安全防护,配备喇叭并保证作用良好。

3、派出专人到车站联系行车计划,提前掌握车流状况,作好安全防护准备工作。

4、加强现场安全巡查力度和巡查频次,认真检查作业现场的工具和材料的摆放,避免侵线,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整改。

5、对于登高作业,施工队派出专人现场盯控,防止高空坠落伤害,防止材料、工具和人员侵入接触网的安全限界,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杜绝断网的行车事故。

6、制作专用工具,解决架设h型钢和吸声板难题,从根本上防止触电事故和行车事故的发生。

7、搬运金属材料时,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防止轨道电路短路,影响行车安全。

三、应急预案

1、施工安排坚持“先难后易、先内后外”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安排进度。

2、帮助施工队合理调配劳动力,科学施工,分组分段,倒排工期,严格按进度计划完成当日施工任务。

3、制作辅助器械,减轻劳动强度,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

4、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反恐防爆观念,加强内部治安秩序,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巡查,特别要加强夜间的安全巡查,对进入施工现场的闲散人员,严加盘查,劝其离开,如发现可疑迹象和故意破坏行为,应立即报警。

7月27日正线开通以后,我们根据《*铁路局营业线施工及安全管理实施细则》、《技规》、《行规》的有关规定,重新修订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办法》。一、声屏障施工现场必须全部设立施工安全警戒线。按照《技规》第395条第一款第一项基本建筑限界图的规定,距离钢轨头部外侧1.6米以外设立施工安全警戒线。施工人员以及施工材料、工具和备品,严禁侵入施工安全警戒线以内。

二、声屏障基础抹面作业方式,采取分段作业,100米以内为一段作业面,施工现场(包括安装吸声板)不得超过3个作业面。根据施工现场的了望条件,以作业面两端为起点,向两端延伸50至80米处各设立一名安全防护员,安全防护员要全神贯注、精力集中,佩带臂章,手持喇叭,站姿面向来车方向。在接到来车通知或看到有机车、车辆、轨道车移动时,立即吹响喇叭,警示施工人员停止作业。施工人员听到警示信号后,立即停止一切作业并站稳抓牢躲避列车和移动车辆。列车、车辆在作业面内通过时严禁人员走动和其它作业。待列车全部通过或移动车辆远离作业面后,重新作业。

篇10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育管理难,教学管理更难,课堂教学管理更是难上加难。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实践,运用管理手段,提高课堂教育质量。

那么,如何加强课堂教育管理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构建课堂教学目标管理体制。为深化各学科教学常规管理,革除课堂教学中存在 各种弊端,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大面积提高课堂教育质量,学校可以推行以目标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制,教务处对年级组实施教学目标管理,年级组通过学科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落实教学目标,做到分级管理,逐步健全,完善教学目标管理的目标系统,操作系统和评价系统。

制定课堂教学管理常规。 俗话说,不依规矩,就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那么课堂教学就应该由常规。如《教学常规要求》、《教学常规管理办法》和《教学常规奖惩条例》。在此基础上,还可分学科制定《学科教学目标管理常规》,主要从学习、计划、备课、上课、辅导、作业、考试、分析、教研和总结等方面进行优化控制。对课堂教学要求,突出面向全体学生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学科特点和年段特点;坚持讲练结合、测评结合。遵循基础性原则、主体性原训、训练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同时还应注意五忌五要: 一忌教学内容面面俱到,重点要突出;二忌教学环节松松垮垮,结构要严谨;三忌教学方法陈旧呆板,教法要灵活;四忌教学语言平淡罗嗦,语言要简洁;五忌板书杂乱潦草,板书要规范等。使课堂教学管理逐步进入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科学管理好课堂教学的段落

课堂结构,主要指教师课堂推进中的几个活动阶段,如课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就是两个不同的段落。课堂段落不同于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教学过程的环节是教学过程展开和发展的基本程序,它与学生内在的认识过程相一致。例如,凯洛夫关于教学过程四环节: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观点,就是从人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出发提出的,而课堂段落只是课堂教学外在活动阶段的划分。加强课堂段落的管理,并使之相互有机衔接,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一堂课的课堂段落大致可分为侯课、导课、课中、结束几个部分,下面分别对几个课堂段落的管理做些探讨。

1 侯课

侯课是教师课堂活动的预备状态,指教师课前几分钟在教师门口或教室内等候上课。这是一堂课的序曲,也是课堂活动的第一个段落。研究表明,侯课有积极的教育教学意义。对教师来说,侯课可以使教师在开课前及时准确地进入角色。对学生来说,教师的侯课是教师守时、负责、爱生的具体表现,它有利于唤起学生对这节课的重视,同时也有利于稳定学生情绪,使他们意识到就要上课了,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如果教师在教室内侯课,还有助于与学生的沟通,增进师生交往,融洽课堂气氛。相反,如果上课铃响了,教师才匆匆忙忙走向教室,即使不迟到,也需要一点时间镇定下来,稳定情绪,这样,45分钟的课可能就变成了44分钟甚至更少。另外,经常性匆匆忙忙上讲台对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也有不利影响。

2 导入

导入时一堂课、一个新单元或一个新段落的开端,它主要起着集中注意、酝酿情绪和带入情境的作用。导入一般安排在上课之初,课中如出现单元转换、教学中断等情况时,也可以进行课堂导入。课堂导入一般不占用过长时间,实践经验表明,2—5分钟内完成导入任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导入的类型很多,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有直接导入、联想导入、实验导入、设疑导入、事例导入、故事导入、直观导入、悬念导入等。要运用好这些导入方法,关键是要把握住课堂导入技术的几项重要内容:(1)引起注意。导入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上,同时使其与教学任务无关的活动迅速得到抑制。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精致的彩色图片、物质燃烧的强光、爆炸的巨响、鲜明的对比试验、教师声音、教态、动作的变化等等,都可以使导入内容新颖,抓住学生的无意注意。在导入过程中引起和保持学生有意注意的途径有:加深对学习目标的理解,设疑提高加深思考,以及把智力活动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上课之初就让学生动起来等等。(2)激发动机。激发动机是课堂导入的主要任务,可以通过提供典型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说明新学内容的重要性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组织指引。组织指引是强化导入效果,以及将导入效果渗透于整堂课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需要解决: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明确即将学习的课题,安排学习进度,提示学习方法,指引教学的重点等。(4)建立联系。主要指通过一定的导入设计,例如短暂的复习联系、提供背景资料、回答问题等使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技能发生联系,从而为新知识的顺利学习奠定基础。

3 课中

教师要管理好课中这一主体段落,除了要认真设计好教学的每一环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努力以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本身吸引学生外,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课堂偶发事件和问题行为。课堂教学中,各种不期而至的“偶发事件”常令教师头疼不已。例如,静静地课堂中一学生突发嚎叫;正放录音时教室突然停电;讨论问题时两个学生突然扭打起来;一学生做鬼脸引起全班哄笑、、、、、、。这些偶发事件及其他各种类型的课堂问题行为如处理不当,都会引起课堂内混乱,从而严重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因此,认真应付各种课堂“偶发事件”,处理好课堂中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管理任务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妥善处理各种“偶发事件”,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了良好的教育机智素养,以及掌握了一定的“应激”方法与技能。教师教育机构的形成,往往取决于他的创造力、审美鉴赏力、组织管理能力的高低及其有机统一的程度。一般而言,创造力、审美鉴赏力、组织管理能力强的教师,其教育机智的水平也相应较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勤于积累,有针对性地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这样,当课堂偶发事件发生时,教师就可以凭足够的教育机智,冷静镇定地进入“应激”状态,巧妙地处理好这些偶发事件。

4 结束

篇11

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保证了电力系统工作的正常进行。电力工程的工作人员需要把握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运行规律,以正确、有效的方式操作供电设备,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转。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不足,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提高电力工程的管理水平,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电能供应。

一、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即在电力工程的开展中实现动态运行、且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系统性工作。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保证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实现了企业管理的改革,完善了企业运行机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在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工作中,电力企业需要严格遵守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此外,注重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二、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特点

电力工程在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首先,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需要持续较长时间,涉及的内容繁杂、跨度较广,成本较高。电力工程在运作的过程中,涵盖了工程的规划、设计、实施、监测、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有序进行,决定了整个电力工程的顺利开展。在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工作中,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共同促进了电力工程目标的实现,继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电力工程的实施需要结合现实的发展状况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以更为有效的策略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具备较强的专业性。电力工程的建设需要操作人员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电力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专业性的技术性人员,以保证电力工程的有效开展。工作人员需要自觉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严格按照操作标准,以实现各个步骤的有序进行。针对电力工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在进行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期间,工作人员利用专业性的知识、技术,促进了电力工程的高效运行。最后,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控制的难点相对较多。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专业性的知识,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步骤,以实现电力工程的有序进行。

三、加强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科学措施

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包括电力企业,即电力工程的负责人或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执行方。电力企业在开展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既要保证电力工程的质量,也要注重提高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此外,监理机构、工程原料的提供方等相关机构,也要对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负责,共同促进了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顺利进行。

(一)提高从业者的安全观念,树立安全管理意识

加强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需要提高从业者的安全观念,以保证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通过提高从业者的安全观念,树立安全管理意识,形成一整套的安全管理系统,优化工作人员配置,以保证各个环节的安全性。积极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观念,使得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确保电力工程的正常运行。引导工作人员意识到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严格遵照规章制度,尽量避免违规操作的发生。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和道德修养,以促进电力工程的高效运作。

(二)提高F场安全管理的水平

加强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需要提高电力工程现场管理的安全水平。第一,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电力企业通过定期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观念。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通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安全管理知识,以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能力,保证了电力工程的正常进行。第二,电力企业的管理层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安全操作能力。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有利于工作人员掌握更为科学、有效的操作技能。第三,电力企业的领导层需要改进并完善安全管理监督系统以确保电力工程的正常进行。完善安全管理监管系统,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加大对安全管理的监督力度,包括操作人员和技术设备的使用,以确保电力工程的顺利实施。第四,电力企业的各个层级的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自身所承担的安全责任。管理层以及基础工作人员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利用合理的奖惩机制,以保障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进而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电力企业的管理层人员在工程项目的实施期间,加大安全管理的力度,提高了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质量,保证了电力工程的顺利开展。在电力工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涉及庞大的操作队伍和技术设备,以有效的方式保证电力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电力工程的开展,需要充分考虑到影响安全管理工作的主、客观因素,尽可能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四、结束语

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保证了电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电力工程的工作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自身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以保证电力工程的正常进行。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强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满足了现代人们的生活需要,为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洪.加强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科学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

[2]周海.对加强电力工程管理的措施研究[J].通讯世界,2014.

篇12

【关键词】外科;护理;人性化

1 外科护理的发展

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从这一定义引申出:现代护理学是研究如何诊断和处理人类对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一门科学。强调“人的行为反应”,表现在人们对一件事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诸方面的行为反应。

当前,人类进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不断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外科学的不断发展。这些新的诊疗技术对外科护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各种诊断前的准备、解释及护理;检验标本的采集、留取要求及送检等,都是外科护理面临的新课题。作为外科治疗的一个重要领域,器官移植从早期的肾移植,逐步扩展到肝脏、心脏、骨髓等器官移植,以及多器官联合移植。面对这些病人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预防感染、术后排斥反应各个环节,相应的临床护理难度和特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临床外科学正在向专、深、细的方向发展,也给外科护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矛盾、新需求,对外科护理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2 外科护理人员现状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来看,有部分护理人员常表现为躯体抑郁和强迫等症状。护士的优良心理品质并非生来就有的,而是靠崇高的理想和坚强的意志,并在实践中刻苦磨练慢慢发展和培养起来的。

这也说明每天紧张、烦杂的工作使护理人员都处在高度的紧张中,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在关注病人的同时,不应该忘记关注护理人员的健康,应该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护理人员心理素质,使护士在复杂多变、紧张激烈、危险疲劳、意想之外等环境中有一个好的心理应对能力。同时在心理素质培养中也要把握个性气质。如护士应培养心灵、胸怀、气质真实、纯净、自然、质朴上的美,感悟生命,精神饱满,生机勃勃及深厚的文化修养内涵,具有感染力、亲和力、号召力等人格魅力特征。

3 外科护理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外科护理工作范围与形式不断扩大和变化。在与其他学科彼此促进、交叉和重叠的同时,大大丰富了外科学和外科护理学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对护理工作者提出新的多方面的要求。

第一,严格落实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规章制度是长期医疗护理实践中经验教训的总结,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规范护理行为的准则,是消除差错和纠纷的措施,更是护理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必须重视制度的落实,工作中严格落实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及危重患者的抢救制度,护理人员要做到人人讲制度,人人遵守制度,使制度深入人心,一切护理操作按常规制度办,形成良好的工作秩序和工作作风。例如:简化程序,违反操作规程对患者责任心不强,交接班不认真,巡视不到位,观察不细致,溶解药物不完全,抽吸不干净,皮试剂量浓度不准确等造成患者延误治疗。

护理记录不及时或漏记这是危重患者抢救时最容易发生的过失由于护理人员不足,经常忙于常规处置,对书写护理记录不重视,常有下班时补记各时间段的病情及护理措施落实情况,易造成关键性内容漏记,一旦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或发生医疗纠纷时,家属要求马上封存病历,而护理记录还来不及补齐,给护理工作及医院带来潜在的危险和隐患。

第二,开展人性化护理: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和整体护理模式的进行,人性化护理在现代护理中得以重视。它是以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人格以及尊重个人隐私为核心,是一种创造性的、个性的、整体的有效护理模式。在护理工作中,它改变了对病人缺少关爱、尊重和理解的状况,改变了在过去的护理工作中仅仅只是被动的执行医嘱的境况。人性化护理已成为现代医学文明和现代化医院的一个重大标志。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不仅为病人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真正把以病人为中心推向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发展轨道,在护理工作中,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第三,科学管理,合理配置护理资源:充分的护理人员配置是完成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超负荷的工作常使护理人员不适应,长期疲劳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构成医院的不安全的因素,同时损伤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也不符合护理的人性化。因此,要按需调配,合理安排班次,如节假日,应据患者的数量病情和工作量的大小安排人员,注意新老护士和能力强弱的搭配另外,可根据工作需要实行弹性排班,以保证护理质量。

第四,加强护理人员自身培养:护士职业道德除具有一般职业道德的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主动性、进取性。护理人员服务对象是人从胎儿到衰老的全过程,与其相应的职业道德实质就在于珍视生命、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力,为个人、家庭、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素养则要求护理人员要热爱护理工作,忠于患者利益,对患者高度负责,温暖同情,和蔼体贴,只有具有高尚道德感和真挚同情心的护理人员,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

篇13

中图分类号:U223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作为保障电力供应重任的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设施可靠性是输变电设施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输变电设施可靠性管理严格按照设施状态的划分,以数理统计的方法定量地反映设施的健康水平、运行状况和各有关方面工作质量。供电企业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输变电设备供电可靠性,将单纯保证安全供电的发展方式转向保证安全和可靠性供电并重的发展方式,设备运行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

1、输变电可靠性管理的理念和策略

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全部生产活动以可靠性管理为龙头,将可靠性管理贯穿于生产运行管理全过程,控制输变电设备非计划停运事件、减少输变电设备计划停运次数及时间,促进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与可靠性管理稳步上升、持续改进。

通过抓可靠性管理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可靠性管理意识和业务技能水平;通过抓运行维护管理,避免发生设备非计划停运事件;通过抓检修计划和协调,控制设备的重复停电;通过抓落实生产周例会计划,全面管控生产计划的执行;通过抓生产作业前查勘和组织准备工作,杜绝因查勘不到位、组织不严密、准备不充分等等影响设备停电、检修和送电时间的事件;通过绩效管理,充分调动生产员工的积极性,确保高效优质完成工作任务;通过抓标准化作业,认真落实设备的验收管理,确保设备应修必修,修必修好。

2、提高输变电“责任制”管理的具体措施

2 .1建立健全“责任制”管理网络体系

由于可靠性管理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管理工作量大,必须有强有力的管理体系和健全的管理网络。一般的供电局分为局级、车间级、班组级三级。单位要有“责任制”管理负责人,一般由总工程师负责,设立生产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工作,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车间级和班组级可设立人员兼任管理工作。选择人员应是责任心强、有专业技术素质、熟悉各生产环节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的人员。在生产管理工作中,“责任制”管理人员应当能够提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加强可靠性管理工作。

2.2完善责任目标责任管理

根据上级部门下达的里程碑管理目标,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需要制订科学、切实可行的进度目标,制订完善的管理办法。责任制管理的目标值还应分解到各生产基层单位,落实责任制管理责任到每个生产基层班组,并结合绩效手段,培养每个生产岗位员工的责任意识,促使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养成每一次工作、每一个环节都指挥若定。

2.3提高生产人员的工作职责

要抓好“责任制”管理工作,对相关领导及生产人员普及个人工作职责划分很重要。可以通过考核指标,阐述个人职责考核划分管理的重要性和管理目的,传授“责任制”的主要方法和相关知识等,来提高生产人员的个人完成本职工作意识和知识水平。如可靠性管理中主要考核的是任务完成时间,即工作开工和终结时间,那么适当的工作人员、紧凑地工作,尽量节约设备检修时间可以提高相应的生产指标。

2.4控制设备非计划停电事件

根据季节特点认真进行安全大检查工作,及时发现、消除设备运行中的隐患。可以通过加强日常生产管理工作,加强设备运行维护管理,提高巡视标准,加强巡视管理,做到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和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隐患;通过精心维护设备,降低设备缺陷发生概率。对重载、满载设备应采取加强运行监测、调整运行方式,制定负荷转供方案,完善电网构架等措施确保设备安全可靠供电。

2.5加强设备检修计划管理

编制年度检修计划时,应根据可靠性管理目标和指标,对照状态检修评价结果和大修技改项目等,通过人员广泛参与,协调各种停电计划,来加强检修统筹管理,确保年度检修计划的科学。月度计划中,应通过认真编制和会审检修方案,加强对设备停电检修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预控。要严格执行先算后停,无计划不停,按月控制检修项目,确保计划的刚性执行。生产周例会中应对各项生产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管控,应充分考虑环境、天气等不确定因素,确保列入周计划的工作都能严格执行。周生产计划下达后,调度部门应主动给生产班组提供优质服务,紧盯计划的执行。基层单位、生产班组要严格执行调度下达的生产计划,确保按计划、按时间、按要求完成。

2.6规范设备的消缺流程

发现设备缺陷后,不能随意对设备缺陷定性,更不能随意停电消缺。设备缺陷定性宜由缺陷发现人汇报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设备缺陷定性,确保缺陷定性准确,并由技术人员将“危急”和“严重”或较大的缺陷及时报生产部门。由生产部门评估设备缺陷对安全的影响后,根据情况协调和组织处理。这样做一是减少了临检发生次数,二是避免了运行、检修、调度三者之间的配合矛盾,三是能利用更多资源,更加精确地进行管控。对于设备存在的缺陷,应积极推行带电作业消缺,能采用带电作业消缺的尽量采取带电作业消缺的方法,避免影响可靠性指标。不能用带电作业消缺的,应根据设备的轻重缓急,在生产周例会上进行安排布置。

2.7充分认识事前组织的重要性

生产活动的事前组织、事前查勘、工作准备是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可靠性管理事件进行分析,因为查勘没有到位,组织、准备工作不充分,未带齐所需的工器具或元器件,造成迟迟不能开工,或开工后临时去接,影响可靠性指标的事件时有发生。为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应充分认识生产活动事前组织的重要性,通过抓设备查勘、生产活动前的组织、准备工作,规范生产活动组织的相关要求,确保不发生因准备不充分而影响设备停电时间、检修时间和送电时间的事件。

2.8用绩效管理手段促进可靠性管理

绩效管理是促进可靠性管理工作的手段,可靠性指标完成情况、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能力要与绩效管理紧密联系。生产过程中,设备转入“检修状态”后要做到快速许可、快速开工,开工后就要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快速的完成。明确责任主体,用绩效管理体现多做事,多得分,少做事,少得分,做不好事,倒扣分的原则。

2.9遵循“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则

设备检修要遵循“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则,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抓标准化作业,来提升员工技能素质,确保检修工作人员做到“修必修好”。运行人员应全过程参与监督,对照项目严格验收。确保检修后的设备合格,监督“修必修好”。对发生设备返修或消缺不彻底的情况,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考核修试质量、验收质量,确保设备不发生重复检修。

3、总结与建议

生产管理的全过程都与“责任制”管理密不可分,“责任制”是生产管理的重要指标,强化可靠性管理是规范生产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的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也是坚持不懈努力的方向。实际工作中,“责任制职责划分”管理牵涉到工程管理、工程生产过程及后期运行与调度,运行与检修,一次与二次,二次与通讯及远动专业等各个方面。部门与部门、班组与班组配合的好坏都会影响到可靠性指标。

管理的重点在于分析。通过深入地分析可行性管理中的每一次事件,理顺各种协调配合关系,将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降低成本费用带来非常大的帮助,也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 程厚高;洪波;浅谈提高输变电设备可靠性指标的措施[A];第十五届华东六省一市电机工程(电力)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