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属性

传统文化的属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传统文化的属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传统文化的属性

篇1

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生存的双重危机,那就是自然环境危机和精神环境危机。自然环境危机很明显地体现为“危及生命性”的“生态破坏”,精神环境危机很明显地体现为“近乎整体性”的“道德沉沦”。这意味着当代人类必然要陷入难以逃避的毁灭性灾难之中,那些触目惊心的由于“生态破坏”和“道德沉沦”所导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已有力地证明了事实就是如此。于是,“人类的拯救”便毋庸置疑地成为当代最重大的一个课题。在本质性地剖析当代人类的灾难形成原因之后,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当代人类的救赎力量已成为很多对人类命运充满终极关怀的思想者的共识。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救赎性体现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当今时代人类的救赎力量不仅在理论界成为高昂的唱响曲,而且在实践领域成为蓬勃的雨后春笋。更本质的是,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领域,中华传统文化的高调亮相都被证明了其作为当今时代人类救赎力量的正确性。

在中国的理论界,无论是鼎鼎有名的大思想家们,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思想者,在他们公开的声音中,只要是谈到当今人类的救赎问题的,都显示出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关注到了人文。这不仅由于当代社会人文的缺失,而且由于当代社会在人文缺失后的损失,进而显示出人文对当代社会的救赎作用。那么,蕴含着高度人文价值的中华传统文化便自然而然地作为焦点进入对人类充满终极关怀的思想者的视野。通过当代救世性论文或论著显示,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救赎性力量已经成为其中热点。

其实,西方的理论界,也显示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青睐。可以说,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西方哲学家。而让海德格尔声名鹊起的就是他在审视时代悲剧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重新界定。海德格尔对“存在”的重新界定其实是在诠释万物的一种关系――在本性语言的召唤下,人的世界与以天、地、人、神为代表的万物达到相互映射对方的一体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存在本身显现了出来,世界世界化、物物化。这种关系否定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人对它者霸权”式的分裂型关系,肯定了万物之间“相互成全”式的和谐型关系。很明显,这种否定与肯定其实是对时代病症的把脉与开药。当然显示出了明显的时代救赎性。需要说明的是,海德格尔本人对老子思想有极大兴趣,海德格尔与老庄思想存在某种交流被当今一些著名学者,如张祥龙和曹街京等肯定。老子认为,“道”内在于万物之中,道与万物之间是一种相互规定对方的生育关系。这不正是海德格尔的“天、地、人、神之间的关系”吗?海氏由于“存在”这一哲学思想而声名鹊起,成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西方哲学家,以及海氏的“存在”与老子的“道”的契合,究其实质而言,表明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当今时代的救赎力量已进入西方理论界的意识流中。

在实践领域,中华传统文化更是以论坛形式走进中国的大江南北,以夏冬令营的形式吸引了无以数计的莘莘学子,以演讲形式激发了许许多多中华儿女的热情,以举办各种礼节仪式的形式震撼了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心灵……更令人欣慰的是,举办方的角色既有官方又有民间,既有团体又有个人。而且,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无论团体还是个人都是出于自觉。由于自觉而尽心,由于尽心而成功。这种在实践领域所显现出来的星星之火燎原之势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代救赎性的体现。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在当今时代得到如此强烈的回应,是因为当今时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需求――当今时代的救赎力量。正如所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二、救赎性的本质在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境界

中华传统文化何以能够作为当代人类的救赎力量,这是由当代人类的灾难形成原因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决定的。无论是当代人类的灾难形成原因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都是人性某个层面的体现,更具体地说,是人的存在境界的折射。

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一书中说道,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对其所做的事情有一种觉解,这种觉解使人所做的事情对于其具有了一定意义。人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有各种各样的意义,各种各样的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人的人生境界。相同的事情由不同的人做,便会有不同觉解,从而具有了不同意义,便也构成了不同的人生境界。冯友兰先生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它们依次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冯友兰先生认为,一个人做事,如果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风俗,而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有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他的动机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事对于他有功利意义。这样,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一个人意识到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从而使他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他所做的事便具有了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境界;一个人意识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而且是宇宙的一员,从而使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天地境界。

非常明显,当代人类的人生境界在主流上表现为功利境界。正是这种功利境界使当代人类面临危机、陷入灾难。因为在功利境界的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在做事时,是围绕自己的利益展开的。这必然导致人的主客二元论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外在的一切是自己支配、征服的对象。如此,人与其周遭的一切,自然、社会、他人的敌对分裂便也自然而然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被作为对象征服从而使人类面临生存的危机便也再正常不过了。其实,西方者也表现出同样的思想。比较焦点的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工具理性。马克斯・韦伯指出资本主义对财富的狂热追逐和对效率的热烈推崇必然导致工具理性的主宰性地位,工具理性关注的是理性的技术化、功利化、实用化。显然,西方者与冯友兰先生在思想上具有沟通性。西方者所批判的工具理性在本质上就是冯友兰先生所提出的功利境界。

既然当代人类的功利境界导致了当代人类的危机,那么,拯救当代人类就需要把当代人类从功利境界中超。然而,超之后进入人的其他何种境界呢?自然境界,由于其是功利境界前的人的非觉解状态下的境界,显然不能够成为答案。道德境界――觉解到自己与社会的不可割裂而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天地境界――觉解到自己与宇宙的不可割裂而为宇宙的利益做事。显然,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所体现的是一种整体性、和谐性,这与功利境界的自我性、敌对性是截然不同的,其导致的结果与功利境界所导致的结果必定是截然不同的。非常明确,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对功利境界的颠覆,也是对功利境界所导致人类灾难的拯救诉求。所以,把当代人类从功利境界中超使其进入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拯救当代人类危机的当务之急。

观古今中外,最能体现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儒、道、释。儒家讲“仁”。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了推己及人的思想,含蕴了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谐的关系;道家曰“道”。老子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体现了无私大惠的精神,含蕴了人与万物之间融溶和谐的关系;释家言“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体现了无分别的平等普爱情怀,含蕴了整个宇宙的大和谐关系。十分了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脉是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极致体现。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成为对人类充满终极关怀的当代思想者的关注焦点,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正是对导致当代人类危机的功利境界的对治。于是,中华传统文化便也不可推卸地担当起当代人类的救赎之责。

三、情感作用下的理性内蕴与境界升华

在对当代人类的危机与拯救的探究中,中华传统文化,由于其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本质,作为救赎的力量已经被十分了然地凸显出来,关键是如何把当代人从功利境界中超,使其进入道德境界和功利境界。在实质上,这是个如何有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

从人学的角度而言,人是情感和理性的统一体。当情感与理性的和合持久为一种稳定的自然而然的状态时便达成了一种境界。其中,情感作为力量,理性作为智慧。而从经验的角度而言,情感较理性具有优先性。一旦对什么产生了情感,便会在情感力的促使下主动认知什么。所以,欲使当代人类有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从而进入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便需要首先激发当代人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进而在情感力的作用下主动认知中华传统文化。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和理性内蕴能够和合持久为一种稳定的自然而然的状态时,当代人类便也进入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中,颇多自觉者正是立足于人学,从情感到理性到境界,走出了一条有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如陈大惠等举办的传统文化论坛、蔡礼旭等举办的传统文化讲座、寂静法师等举办的系列传统文化活动……

当人类面临生存的危机时,对人类充满终极关怀的思想者们努力为人类寻求一条出路。在思索与探究下,出路显现出来,那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而且,从人学的角度出发,在实践中,一条有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已经被成功地走出来,那就是情感作用下的理性内蕴和境界升华。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艺术休闲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闲阶层开始出现,工作之暇,人们有条件参与体育、旅游、艺术等一些消遣性活动,以休闲为主题的行为逐渐成了人们生活的主题。《礼》称“霜始降则百工休”,休,即息也;《周礼旅师注》云“闲民无职事者所出”,闲,即暇也,无事也。“休”与“闲”两字合用,表示的是一种闲适状态,与劳作、忙碌等相对。在休闲活动中,一些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比如传统戏曲、书法国画、古体诗词、太极武术,甚至是一些民间工艺等等都成为人们休闲的对象,我们把这种休闲方式称为“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艺术休闲”。

艺术休闲是一种高雅的休闲方式,它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标志。以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艺术形式为休闲对象,进行休闲活动这一现象表明,在传统文化断裂现象存在很长时间之后,民众对传统文化是十分自信的,它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和中国社会的进步。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对传统文化艺术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艺术休闲,是一种正在悄然兴起的高雅的艺术休闲形式,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艺术活动相比,它具有明显的平民化和非功利性特征。古代的文化艺术活动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贵族化、精英化和功利性。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大段时间都处在农耕的封建化社会中,地主贵族是社会的统治者,只有地主阶层才有钱和有闲来享受文化艺术。

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的从事者主要是文人士大夫们,文艺批评注重的是对哲理、审美、文化、人格与理想等因素的挖掘,那么,古代的文化艺术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就必然体现着以文人士大夫,为文化主体的少数精英们的文化诉求。而不在这一行列里的,却也在从事着这些文化艺术活动的人,要么,就是想通过从事这些活动跻身于文人士大夫行列,以此为手段上升为地主贵族阶层;要么,就是通过艺术活动为地主贵族阶层提供服务,赖以谋生。

而现今刚刚出现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艺术休闲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正是与之相反的特征。其一,是参与主体的平民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传统的文化艺术不再只是少数文人士大夫才能享有的高雅艺术,如今,它已经成为普通民众在闲适时人人都可以参与和享有的艺术形式(专业人员只是艺术家,也不再具有古代文人士大夫所享有的身份和地位)。其二,是参与目的与心态的非功利性。对于普通民众来讲,参与文化艺术活动主要体现的,是生活的闲适和心态的自娱,谋生与进取等带有功利色彩的东西,基本已被排除在活动之外了。

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艺术休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在今天出现,是因为有了适宜它生成的土壤,这种休闲方式是汉文化圈经济发达地区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首先,发达的地区经济是这种休闲形式得以出现的经济基础。在后工业时代,紧张的工作给人们带来了财富,也给人们带来了过重的心理压力,人们日益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结构之中,而且承载着多方面的压力。主动休闲是人们缓解压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经济基础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休闲进而还可以直接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把从事传统文化艺术活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现象最早出现在日本,比如茶道和书道就是很多日本人一生中的必修科目,这虽然与日本人善于保持自己民族传统这一特点有关,但是,这更与其经济文化的发达有着直接关系。在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有闲阶层的出现就为艺术休闲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事实上,正是经济的发展,才出现了以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作为休闲对象的休闲方式。

其次,悠久的汉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汉文化积淀,是传统文化艺术休闲这种文化现象在当今能够出现的文化基础。休闲现象的出现主要取决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而采取何种方式休闲,往往取决于该地区的核心文化传统。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自给自足、相对封闭的农业国家,拥有自己自悦自足的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文化式样和传统。自从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开始,随着民族复兴呼声的涌起,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一次大的震动,在这以后的近百年时间里,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处在一种断裂的状态下。随着新的文化思潮的出现、发展与成熟,应该说,新的文化传统已经形成了。但是,这种新的文化传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形成的,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这条主脉上来。传统文化艺术休闲现象的出现,就是传统文化回归的一种表现,否则,传统文化艺术休闲的形式可能就不会是习练传统书画和古体诗词等这些具体形式了。

传统文化艺术休闲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有它的历史必然性,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某些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由高雅化到平民化的角色转变,也是符合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的。上个世纪80年代,诸如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各种大众文化现象开始为人们所关注,休闲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它一出现就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休闲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主题之一。据权威经济学家预测,在世界即将出现的五大经济浪潮中,休闲经济将会将位居首位。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随着传统农业经济的解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式样与传承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戏曲、书法国画、古体诗词、太极武术等等都是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它们曾经赖以生存的土壤成分如今发生了很大变化,适用范围越来越小,很有可能沦为纯粹的经典艺术,被束之高阁。然而,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恒久的,因为 “民族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民族心理、民族习惯,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而形成”的,“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文化传统能够传承有序、绵绵不断的基础。在汉字文化圈,一个不很懂书法和诗词的人,也会有很强烈的书法收藏和诗词欣赏心理,这足以说明,中国的文化传统在人们心里是根深蒂固的。

在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现象存在超过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出现的这种以民众为主题的热衷于传统文化艺术的文化现象,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遗传性和鲜活的变异性的显现。“音乐、美术之类是由少数人从事的行业艺术,而书法却是由所有识字用字的人参与的社会性艺术”书法艺术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本来就具备这样一种特性,在中国古代,书法等艺术形式之所以只是一种贵族艺术,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的贫困与教育的不普及,如今,这些问题都逐一都得到了解决,书法等传统艺术形式就完全有可能真正成为“所有识字用字的人参与的社会性艺术”。传统艺术形式的旧有适用领地的缩减,是社会进步和时展的必然,但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鲜活的生命力又决定,它在新的历史时期还能够找到可以适合它存在和发展的空间的。

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艺术休闲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是当前传统文化热正在兴起的一种表现形式。就一般意义而言,从事这种艺术活动,不仅可以用来缓解来自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压力,而且还可以满足现代人对从事高雅文化艺术活动的心理诉求,应该说,在汉字文化圈内,这种形式的艺术休闲是比较理想的艺术休闲方式。

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民众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及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增加等良好局面的形成,都是在中国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如今,传统文化热正在悄然兴起,这正说明了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渴求与自信。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也表明,在信息时代,传统的文化艺术不但不会走向末路,而且,还会有更为光明的发展前景。我们有理由相信,其意义是深远的。

注:辽宁省教育厅科研课题,编号:2006020。

篇3

1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1.1是增强大学生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我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内在体现。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民族自信心,对自身的祖国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爱国情怀,这对于国家的更好发展而言是尤为重要的。同时,合理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还能够让大学生更全面地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认识,丰富大学生的视野,避免大学生被不良文化所侵蚀,推动其更好地成长。

1.2是提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不仅属于文化教育范畴,同时也属于艺术教育范畴,合理开展该方面的教育,能够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文化和艺术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就能够促进人才技能的增强。当前,虽然国家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目标以及性质等都进行了详细化规定,然而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仍然没有将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其教育依然较为薄弱,这对于其人才质量的提升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自身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落后的情况,提升该方面教学的改革力度,将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融入到各项教育工作中去,为人才质量的提升做好基础与铺垫。

2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对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虽然高职高专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对这方面内容并不重视,在实际教学中仅仅对专业课程较为关注,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却很少会花费时间来为学生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这就导致学生这方面学习的力度较轻。同时,还要很多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艺术内容了解的较少,自身这方面的知识储备量不够,因此无法有效开展这方面的教育,也会影响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要想加强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应当做好教师方面的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艺术储备量。

2.2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形式单一

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教师要想更好地对学生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就应当做好教学方法的创新,尽量采用多元化的方法来开展教学,否则很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无法提升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效果。而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时候却并不注重教学方法优化与创新,以传统说教的模式为主,如此开展教育课堂氛围较为沉闷,且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导致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同时,由于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导致很多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无法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教育效果甚微。

2.3缺乏科学化的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体系

高职高专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良好开展离不开科学化的教育体系,只有教师根据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体系的建设,才能够推动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有一个规范的标准来进行,才能够为教师更好地开展这方面教育提供良好的保障。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高专院校虽然对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较为注重,然而却并没有构建科学、详细的教育体系,仅仅是每周安排一节课或者两节课来开展这方面教育,并且也不注重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环境的营造,导致这方面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另外,由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缺乏规范的体系,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方向感,需要自主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这就容易出现教育混乱、缺乏条理性等现象,严重不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开展。

3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3.1优化教师的思想观念,认识到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要定期对教师开展培训,积极为教师讲解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让教师合理将该方面的教学纳入到重要工作中去,真正确立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在学校整体教育中的地位。第二,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为教师灌输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方面的内容,丰富教师的传统知识水平,以便教师更好地为学生传授该方面的知识。第三,要鼓励教师积极学习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方面的内容,并对教师进行考核,建立奖惩制度,对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开展好的教师给予奖励,而对于该方面教学效果不好的教师进行惩罚,提升教师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传统文化储备量的全面提升。

3.2有效开展第二课堂

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单靠传统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由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属于艺术性的教育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要求,所以教师必须要注重第二课堂的开设。比如,院校可以根据具体的传统文化艺术内容开展相对应的课外艺术活动,对艺术社团进行规范化管理,定期举办形式各异、规模不同的艺术教育活动等,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凸显出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如此才能够促进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另外,高职院校还应当积极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方面专业化教室的建设,针对于不同的文化内容构建相对应的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有良好的条件开展传统文化艺术学习,促进学习效果更为理想。

3.3进行艺术社团的创建,并配备兼职教师进行指导

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为了促进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更好开展,高职院校可以进行各类社团的创建,并进行兼职教师的配备,以便对不同社团的文化活动进行指导,定期组织社团举办展览,促进交流。比如,可以创建书法协会、国画协会等,鼓励学生加入这些各种类型的传统文化协会中,利用课下时间进行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化艺术水平。兼职教师应当对这些社团负责,为其运行做好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经营社团,推动社团更好地发展。同时,院校还要定期对这些协会或者社团的工作成果进行评比,并做出奖惩,不仅要对社团中的学生进行奖惩,而且还要对所负责的兼职教师进行奖惩,使教师不断提升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此也能够推动社团更好地发展,促进社团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竞争局面,为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更好实现做好铺垫。

3.4构建健全的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体系

篇4

由于我国艺术设计起步较晚,发展的还不够成熟,在西方教学方法及内容的长期影响下,我国的设计观念、设计思维受到了重大的侵蚀,甚至还出现了全盘西化的现象,严重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些人认为中国文化并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是背离现代社会发展的,这种种原因,使得大部分青年设计者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态的认识,盲目地模仿和借鉴西方设计形式风格,导致我国很多艺术设计创作缺少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

二、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设计间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及灵魂,体现不同民族之间的不同价值观。现代艺术设计起源于西方国家,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

1、我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工业革命以来,艺术设计的创新产生了质的突破,它继承并发扬了我国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早期,我国艺术设计由于商业美术上的需要应运而生,主要表现在:产品广告、电视广告、路灯广告、墙体广告、气球广告等。到二十世纪初,彩印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由于其技术新型、色彩柔丽、线条细腻等特征取代了生硬的中西合璧的广告技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艺术设计也呈现出极强的发展活力,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图案、符号被融入到艺术设计中,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打开了一条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融合的创新之路。踏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艺术设计受到了主要来自西方文化的影响,设计者盲目的模仿和借鉴,导致我国艺术作品出现理想贫乏、文化丧失、随波逐流等不良现象,严重与我国传统文化脱离。

2、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创新的源泉。大多数认为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是一个矛盾体,其实设计文化是需要依赖于传统而存在的,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延续传统的过程。要做好艺术设计,就必须吸纳传统文化,否则将会失去其发展的动力,不能很好的将艺术魅力展现出来。艺术设计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继承其精华所在。只有容纳传统文化的艺术设计才能将其自身艺术魅力展现出来,同时,艺术设计需要创新,但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才能显现出创新的意义。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传承民族文化的艺术设计才是国家设计文化生存之本。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及优良的传统文化,创新是长时间积累、淘汰和传承文化的过程。

三、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形态

从广义上来讲,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形态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艺术、道德、信仰、习俗和人在社会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习惯。所谓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形态,就是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为此,我们应结合传统文化形态与当代设计语言,创造出适合于我们民族的设计语言形式。在艺术设计的传统文化形态上,汉字与传统图饰这两点是值得我们永远感到骄傲与自豪的。

汉字是在人类社会某种共同的理念下,运用点、笔画这样的基础元件,通过设计的结构原理和手段设计出来的,它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艺术设计”。和其他的艺术设计一样,汉字可以作为思想与实体相互转化的中介以及它们的检验标准,只要认识了便能使用。但是汉字也和其它的艺术设计存在不同之处,应该说是特别之处,因为汉字自身还具备有描绘事物、抒感、审美等许多文化功能,只要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在历史文学上的光辉事迹,另外还有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书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代表着团圆,梅花、、竹等代表着高尚的气节、情操,这些都是汉字以简单的设计元素——点、划、捺、撇为基础,运用丰富而复杂的设计手段,设计出的恒定而又单纯的“艺术设计作品”的事例,其内涵之丰富、用途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从艺术设计来讲,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成功的设计,首选汉字。

传统图案纹饰,以形式构成反映出特定观念的方式,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形象把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艺术的内容就是观念。中国传统图饰是以传统文化的众多内容和人文主义精神为主题,对人生的各种需要和方面进行形象描述,它在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镜子。中国传统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我国传统美学着重把万事万物都看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都遵循着同一个本质规律,强调主客统一的整体意识和追求尽善尽美的美学观念,因而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整体美的创作,借物抒情、以形写意、形神兼备,这些体现了善和美的行为和意志,是将人的情感通过物表达出来的形式。中国传统图案纹饰是民族文化意识和形态哲学观念的完美体现,它着重传神、表现、物我同一的审美观念,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即使与世界艺术之林相比,它那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也毫不逊色。中国传统图饰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是我国人们对幸福的向往的体现。另外,中国传统图饰还有着自身的寓意,表现了我国人们不屈不饶、不畏艰苦的优秀品质。生活中常见许多吉祥图饰,它表达了我国人们对安定、和谐、康富生活的企盼。

“言有尽而意无穷”形象、生动的体现了中国传统图案纹饰背后的“意”,这正是它的魅力独特之处。美好事物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因而传统图案纹饰蕴含的意味在现代设计也一样应用广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最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奥运会的申奥标志,它是一个以中国结为外形、借用奥运五环色组成的五角星形。环环相扣,表达了世界五大洲人们团结、交流、携手发展的美好愿望。五星则像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代表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另外,作者还将中国书法的“枯笔”效果融入其中,使得标志的整体形象更加生动、形象,如行云流水般,同时也体现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体育精神。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其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积淀了我国五千年的文化精华。艺术设计应随着时代的要求,在善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还应该赋予它新的内容、形式,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态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贾敏,钟厦.中国传统符号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0,(16).

[2]凌会侠.浅议现代设计与"传统性"和"民族性"的关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9).

[3]张丽娜.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D].

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

引言

1.在一次针对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按重视程度给传统节日排序的题,大部分学生按照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的顺序排序。端午竟成了学生眼中相对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而将圣诞节和端午节相比,一些学生更喜欢圣诞节。今天,部分年轻人不重视传统节日而喜欢过洋节,不重视传统手工艺而崇尚西方的科技产品。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每每看到这样的现象或听到这样的报道便很揪心。笔者不愿看到漠视乃至忽视传统文化艺术的现象愈演愈烈,不希望传统文化艺术只能成为人们脑海里的模糊记忆,而人们徒留悲叹和深深的惋惜。笔者希望尽最大的努力通过美术课的教学传递重视传统文化的信息,感染、影响学生,让他们在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道路上有所作为。

2.笔者认为,重视传统文化艺术应该从学校、从课堂抓起,让学生形成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尊重、呵护传统文化艺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不应仅仅照本宣科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应该有所作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有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华被尘封在角落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人更看重的是效率、品牌、时尚。而传统文化艺术很古朴、很稚拙、很耐人寻味,它才是真正的中国味道,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笔者认为,教育者有必要在课堂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课本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长期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中提升品德修养,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在学校美术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笔者的看法如下:

一、在教师队伍中提倡再学习的必要性

现在一些教师从教后在具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已无心继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学识,更谈不上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再加上本身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难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代表了强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须加强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学习。现在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痴迷于中国的京剧、武术、书画、皮影、剪纸等文化艺术。一个伟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人云技进乎道,对于教师来说,技就是教学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师的教学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教师学习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只有这样,其才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

二、在教学过程中让传统文化艺术与教材相结合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筑中我们看到故宫的布局严谨、左右对称、色彩绚丽、庄严神圣、前朝后寝等,处处体现了天子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还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过体量、布局、空间、色彩等体现了自然、等级、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比。而西方人在建筑中更多体现的是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具体表现有修剪得非常整齐、壮观的树木苗圃以及高耸入云的尖顶等,严谨的计算和度量也体现出他们严谨的思维与科学观念。这就是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教师在关于建筑的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宽教材的知识面。

三、教材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教育部规定中小学每周必须上一堂书法课,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文字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亦是我国古今教育的要科之一。教师在美术课堂上要重视对书法的教学。

篇6

哈密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是新疆通向中国内地的要道,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哈密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少、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哈密地区地处敦煌与吐鲁番之间,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使哈密成为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汇的地方。作为新疆“东大门”,具有发展民族旅游的优势条件。这里是新疆唯一横跨天山的地方,处于汉族聚居地与西域少数民族区域的交汇地带,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因而,哈密的维吾尔族传统文化艺术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而处在中原与西域文化艺术交汇地带的哈密维吾尔族女性也展现了她与其他地区维吾尔族女性的不同之处:在伊吾木卡姆传承中鼓手全部是女性,其歌手也占多数。哈密女性意识的觉醒不仅源自于哈密独特的生态环境,更多地受当地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

一、自然文化环境对哈密维吾尔族女性的影响

哈密,古称昆莫,汉代属伊吾卢,唐为伊州,宋入于回纥,元为蒙古贵族威武王(后改封肃王)世袭封地。所谓哈密卫政权机构,始设于永乐四年(1406),明朝在此封王置卫,目的在于迎护朝使,统领诸番,屏蔽西陲。历史上的哈密厅,是中国清代甘肃省所辖的一个厅,后改属新疆省,其地大致相当于今新疆哈密市、伊吾县一带。[1]哈密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因而成为不同民族聚居活动的栖息地,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明。在哈密地区最早活动的古代部落和民族,主要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西戎、塞人。从公元前20世纪开始,先后有多种民族在这块绿洲上生活过。据我国人类学学者研究,距今三四千年前,生活在哈密的以东方蒙古人种为主体。根据科学检验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3285年左右,哈密曾是东西方两大人种的汇集地,但以东方人种为主体。[2]哈密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是母系氏族公社。这类公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母系氏族公社有着明显的联系。随着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妇女和男子在生产地位上发生了变化,使母系氏族社会逐渐为父系氏族社会所代替。哈密是中西交通要道,也是古代民族东来西往的必经之地。由于自然、社会或战争的原因,一些种族、民族迁来后又迁出,而部分留下来与后来迁来的种族、民族融合同化,成为新的民族,形成哈密古代史上复杂的民族成分和居民关系。目前,哈密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哈密市和伊吾县。哈密地处祖国东大门,处于文化交汇地,历来都是多宗教、多民族共存的地区。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哈密人开放的处事态度、开明的为人之道和艺术上兼容并蓄,并化为我用的创造之路。这些都对哈密女性意识的觉醒铺平了道路。因而,哈密维吾尔族女性在现实生活中享有更多的独立空间,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角色,获得社会广泛的尊重与认同。

二、传统服饰刺绣艺术对哈密维吾尔族女性的影响

篇7

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急需的适用人才,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而言就显得比较欠缺,譬如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机构组织尚不健全,师资队伍比较薄弱且不够稳定,管理平台滞后等环节出现偏差和问题。鉴于此,各民办高校应积极整合资源,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创新工作思路,形成学工部、教务部、研究所、公共课部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协同创新机制,开拓出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做法,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引领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艺术教育工作的保障机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牵涉到各个方面,只有为其建立起一定的保障机制,工作才能够顺利进行。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认知是一个逐渐由陌生到熟悉再到内化的过程,在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引起矛盾冲突,影响工作的进行。因此,民办高校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工作,对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民办高校应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或办公室,由校领导牵头,组织协调各部门配合工作,解决问题,分化矛盾,保障各环节相互衔接,以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同时,领导小组或办公室还可以对外部环境进行整合提升,为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其次,健全激励机制。将激励机制引用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全过程,能使民办高校大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这一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他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自觉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大学工作的实效性。当前,在民办高校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面对新形势下的实际情况,民办高校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工作激励制度,不断创新内容、形式和途径。这种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政策制度和考核标准来进行,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客观的单位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可以对优秀的典型进行大力宣传和表彰,树立起一个榜样。学校也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工作提供正确的政策支持,把思想引导与物质利益、精神利益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制度和氛围,加快工作的整体推进。

 

二、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骨干教师队伍

 

民办高校要提高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素质,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整体素质。为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师队伍。

 

首先,要优化队伍结构。可以通过选拔建设不同年龄、不同职称、不同专业学历的教师队伍来实现此目的,可以挑选 30-45 岁阶段,具有副高或以上职称的老师或工作人员来进行专门的培训,以此达到优化队伍结构的目的。然后还需要从岗位基础、工作实务、经验实践等维度进行培训,以便加深他们的印象,提升能力,优化结构。

 

其次,可建立应用性课题介入平台,让民办高校德育教师和工作人员运用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围绕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融入大学德育工作这一命题,在接受机制、融入方式和载体途径等关键问题上,将他们纳入到项目平台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反复思考、反复实践、探究问题、寻找答案。“只有大学教师的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做好了,才能充分发挥人才优势,这对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非常重要。”

 

再次,搭建导师组教育平台。可以选拔优秀的德育教师、工作人员攻读古典文学专业、古汉语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聘请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国学大师,组成讲师团,为他们进行授课,实现与大师的对接,以启迪心灵、感悟真谛。此外,可定期举办德育教师、工作人员的交流论坛,提升他们解决工作中出现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民办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网络阵地建设

 

当今时代,网络媒体的发展为日益社会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技条件和物质基础。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民办高校建设并管理好大学校园网就显得尤为重要。民办高校有关部门特别是网络信息主管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大学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维护、监督和管理,净化当代大学生的上网环境,努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校园网络文化,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网络环境氛围。具体而言:

 

首先,各个民办高校应积极争取建设一批既有鲜明特色又符合各自学校实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精品网站。“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比如其通过在网站上开展一系列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活动,在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民办高校还可以组织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名师名家整理、汇编出适合大学生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通过文字、图象、声音和动画等各种形式,使大学生身临其境,从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无限魅力。

 

其次,各民办高校、高校主管部门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积极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宣传,可以在个人微博、博客上与大学生交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心得体会,及时向他们解答有关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种种困惑。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在QQ、博客、微博上组织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主题的网页设计大赛,中华文化经典常识、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成语故事比赛,等等,使大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并不枯燥,从而激发当代大学生不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几千年来数代人的文化积淀,更是无数优秀思想家智慧的结晶。我们无法也不能脱离或抛开历史的优秀文化传统,而要不断发展它,赋予它以时代的特征。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今天,各民办高校应注重将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德育相结合,创新和发展德育的内容和途径。这样既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又加强和改进了大学生道德教育。

篇8

中图分类号:G27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252-01

1 文化对档案工作者行为研究的意义

档案工作者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的服务。档案工作者在对内、对外交往中也具有明显的这一民族文化特征,已经延伸到人内在的精神和谐。这种文化模式既体现出中国档案工作者群体行为的共同心理,又不为各种民族、社会不同的文化所具备,并且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思想作风。

这种文化模式是联系和协调档案工作者行为的牢固纽带,不仅体现出我国档案工作者群体行为的共同心理,是其他民族不具备的。这种文化模式是档案的灵魂所在,它将档案工作者中的文化特质深刻的揭示了出来,有利于发展档案事业。

(1)从中国文化背景中看档案工作者的举动,能够看到目前档案工作者举动形成历史的原因,可以从这一职业中解读到优秀的民族文化的烙印,而且对我国档案工作者所特有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描述。

(2)可以结合本民族文化传统来正确看待和理解我国档案工作者特有民族心理和性格。

(3)新形势下,既可以通过档案工作者的服务实践来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可以以此来发现行为中的缺点,并针对这些缺点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改进以和时代要求相符。

2 档案工作者行为独特的文化心态

档案工作者的价值观对档案工作者的行为有着长期、深远、持久的影响,它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之所谓会影响到档案工作者的行为,是由于道德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能对档案工作者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文化,而且可以协调档案馆与国家、政府部门之间、档案馆与档案馆之间的利益关系。档案工作者对自我行为的约束与人格道德的塑造,体现出了高风亮节的行为特征要求,都是道德观的作用。

如今很多人都是以道德的尺度来夸赞档案工作者的行为,比如有人将档案工作者比喻成“人梯”,体现出档案工作者任劳任怨、艰苦朴素、甘于奉献的人格品质。

档案工作者的心理特色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诠释,这种对档案事业忠心并具有奉献精神的行为是让人感动的,并且这充分的体现出德理想高于物质利益的价值观,而且它充分的将中国文化中奋发向上和积极有为的精神体现出来,也从整体上塑造了档案工作者的风貌,是档案工作者所具备共同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

档案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与现代社会中以“富贵利达”为生活目标的世俗价值观背道而驰,这种浓重的道德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它在道德力量的支持下与摒弃了世俗价值观而弘扬了社会文化价值观。

2.2 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

档案工作者已天下为己任,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感很强,保存和传播了党和国家重要的档案文献以及珍贵的文化遗产、优秀的文化思想,将未来的发展社会看的比自身的付出要要重得多,行为中反映了档案工作者群体的性质。

2.3 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的服务

每个档案工作者的心理品质中,自强不息、积极向上以及刚毅的性格是主流,废寝忘食、乐以忘忧是档案工作者服务的标准。

3 档案工作者交往中的文化特征

文化包括人类社会中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另外文化则是指与政治、经济等并列为人类社会活动之一部分,即关涉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文学、道德风尚等精神方面的内容。我们民族心理比较倾向于“和谐”与“仁爱”,这些民族文化特征也在档案工作者对内和对外的交往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和谐不仅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以和为贵”,人与环境的“天人合一”,并且扩展到了人内在精神的和谐,这种文化对历代档案工作者的服务思想、方法、途径中影响深远。和为贵的文化观念强调的是档案服务过程中的情感因素,突出的是对档案利用者的“爱”。它具有这些特征:“融”,也就是融合状态,也就是站在利用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服务上表现为良好的沟通,融洽的交流。“情”,在日常工作中只有充分的发挥情的效应,才能使服务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抓住服务的最佳时机并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事物的统一与相互联系,主张,使档案工作者将利用者看成是和自己统一的整体,而并非对抗力量。所以应该追求和谐。行为气质上表现为:稳健、温良、平和已经体谅,不任由自己的感情来发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稳,增加服务工作的正效应,减少副作用。

4 现实对档案工作者传统道德文化的冲击

从目前的社会发展现实来看,中国传统的文化,对档案工作者上人格力量的塑造与支配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而且有值得肯定与弘扬的一面,但传统文化弊端的暴露也是比较明显的。首先,社会虽然重视了档案工作者的高层次道德追求,却忽略档案工作者的物质要求,表彰档案工作者方式很多都是以艰难困苦作为必备条件。其次,传统文化中的“和”在档案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是消沉的一面,是为了追求平衡的人际关系,采用克制、包容的方法。在服务中表现为消沉妥协,缺乏积极主动性,具有保守性。因为档案工作者普遍存在息事宁人的心态,不善于正确的处理各种冲突,当在服务的过程中遇到事端时通常为了平息冲突而以降低服务水准作为代价。

篇9

[15]陈龙海.东方美学视野下的中国书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1):64-69.

[16]吴杰中.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7]徐清泉.中国书法的艺术境界提升与隐逸文化的贡献[J].故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4):57-61.

[18]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19]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册[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20]宗白华.美从何处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21]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2.

[22]华海镜,金荷仙.书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价值[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8.15(3):94-97.

[23]邵晓舟.浅谈李渔园林美学思想中的“取景在借”观点[J].艺术百家,2004.(05):134-137.

篇10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现如今数字化的网络多媒体时代,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开发与运用、新思想不断发展与丰富的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纵观现代社会,艺术设计已经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地铁还是街道等建筑,艺术设计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艺术设计包含着设计者的思想和创意,是艺术累积和创新思考的结合成果,所以,如需要传统文化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则需要将传统文化植入设计者的内心。设计者应善于发现传统文化中民族的、的、美学的、风俗习惯的一些生活元素再结合现代的、前卫的、科技的技术加以合理的分解、重构、加工、再创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形式和精神内涵,从而使现代艺术设计更具有灵魂、生命力和中国特色。同时,在现代设计中,结合传统文化也是融古通今,人性关怀的一种方式,是实现多文化并存,人与自然、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实现。基于以上种种因素,笔者认为有必要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以下是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引入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的相关研究,内容如下:

1传统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乃民族之根本,如果文化断绝,则民族会名存实亡。在中国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传统文化存在的断层较大。例如,我国目前的老一代,虽然有不少老者掌握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掌握着传统文化精华的老一代逐渐稀少;我国的中年一代目前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的中坚地位,但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遭遇了我国文化缺失的那段时期,虽然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地了解,但是缺乏全面且清晰的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青年一代是我国未来的希望,但他们自出生时期,就已经处于文化断层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能存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或者存在严重的误解。因此,对青年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传统文化应渗透教育的方方面面。

2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2.1高校学生的设计理念需增强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都是经过考前的突击学习才被录取的,因此考生在进高校前可能都没有经过系统的艺术设计训练,导致目前大部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都对设计缺乏概念。目前,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课中,大多数都是使用绘画理念来引导学生设计,学生在完成设计作业时大多只能想到素描以及笔触等概念,整个思想被绘画观念限制住。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儒教、道教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同时也显示了时代的特色。尽管“设计”的概念传人中国的时间并非长久,但中国古代文化曾领先于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可起到增强学生设计理念的作用,能给予学生启示。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要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2高校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累积不足

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认知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西方文化的进入,由于艺术中大部分的学习课程都是西方艺术教学,中国传统艺术教学所占比例较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了解导致不能领会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导致对传统文化没有兴趣;年轻的高校老师对传统文化的教学认识程度不高,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了解也不足够。因此,无法给予学生有关传统文化较好的教学指导。一般意义上来讲,一名优秀的艺术设计者必须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是合格的文化传播者,如中国的艺术设计者设计出世界水平的优秀作品,那必须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中国的艺术设计者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内心有传统文化的根基,这需要教育者不断地让学生接触传统文化艺术,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设计、审美观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更了解我国民俗文化、传统艺术风格以及美学知识文化等。

2.3高校学生的设计水平还需提高

现如今,我国大多高校学生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都较为被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设计作品时常常在对艺术设计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对别人的艺术作品进行模仿甚至抄袭,以至于缺乏创新性。学生只能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别人的作品并深入理解,将其吸收后成为自己的艺术累积,然后在此基础上创作出自己的作品。艺术设计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在设计方面的创造能力。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艺术设计作品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艺术作品含有的文化审美性,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强有力的创造性,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并加强设计作品的文化含量和艺术感。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差异性,如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设计区别;传统文化可以增加学生的创作素材,作为其文化累积;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鼓励学生创作出更多富含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

3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3.1让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更了解传统文化内涵

(1)多媒体应用。如今,随着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方式也随之变化,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学习课堂的多媒体设备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利用多媒体的便捷性,可向学生展示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图形、文字等;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所展示的图形内涵与一些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给予学生启迪。例如,使用富有寓意的荷花根据其古诗词中所描述的特性,结合现代社会情况,设计出响应“反腐倡廉”的海报;教师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图形或者符号角度人手,为学生们讲解其构图的含义和基础,积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创造出富有深度和寓意的符号或构图设计,并写出相关说明作为作业。

(2)实景教学。当学生和教师外出采风时,教师可以对当地传统文化进行介绍,如古代的房屋建筑的色彩和建筑特点以及其相关图形的寓意,使学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

(3)切入传统文化设计。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可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观察所见到的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设计作品,并总结出作品的传统文化是如何体现的,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也可将学生平时的作业或毕业设计作品加入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学生懂得如何更好地在设计作品中体现传统文化。

3.2传统文化概念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教学

想要整体提高中国设计水平,仅仅模仿是不足够的,这需要设计师在借鉴别人艺术设计成果的同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我国艺术设计作品更具有创造性和竞争性。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艺术情感。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艺术情感:

(1)在教学过程中先入为主。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些代表作,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组织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意思考,让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教学方法可以主要分为: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学生认知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鲜明的一些代表作品;详细介绍代表作的历史背景、地位、内涵等;鼓励学生按照某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图形或者文字进行思考和创作;针对学生的创意,可给予学生评述,让学生对创作的把握程度进行评估;教师在教导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原因和构成规律,使学生明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以及了解传统文化元素适合表现的相关题材。

(2)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设计理念时代性。现代设计所注重的性质和形式的主次关系以及设计者的个性,在传统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学生们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使其学会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所结合的成果作品必须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要求学生关注类似作品,如流行文化中的传统因素;让学生留心观察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市场效应;让学生学会在符合现代设计理念的情况下,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重组或改造。启发学生对此进行探索和思考。

3.3丰富教学方式

设计教育应注重教学和研究以及实践,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改变教学思维观念的情况下,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更加了解。

(1)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可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阐述自己结合传统文化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的作品创意,教师给予其改进意见;教师提出自己结合传统文化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的作品创意,让学生进行评述;让学生对结合传统文化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的思想互相探讨。最后,老师对所有学生的看法进行总结。

篇11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11-0097-09

一、文献综述

1 品牌敏感

品牌敏感是决定消费者实际购买行为的前置心理变量之一,指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是否重视品牌名称。当消费者在购买某一类产品时首先关心品牌是什么,将品牌作为重要决策依据,那么就可以称其对这类产品品牌敏感。Kapferer和Laurent针对法国1 618个家庭用户研究的20大类产品中,平均而言,品牌敏感最高的5种产品为香槟酒、矿泉水、香水、咖啡和香皂;品牌敏感最低的5种产品由低到高依次为短裙、胶水、吸尘器、床垫和电池。但是,作者也特别指出,按照产品来研究品牌敏感是一个“严重错误”,因为对于同一类产品,消费者的品牌敏感程度十分悬殊。比如,对于洗衣粉,以100为基数,有的消费者品牌敏感指数高达154,有的则低至52。因此,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一个“平均”的消费者,品牌敏感更多地属于个体变量,受到多种个体变量的影响。

品牌敏感能够促进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具体地,品牌敏感可以通过对算计性品牌承诺的影响而提高情感性品牌承诺。情感性品牌承诺体现了真正的、持久的品牌忠诚。消费者品牌敏感对于情感性品牌承诺的影响既证明了品牌敏感概念的预测效度,也揭示出品牌敏感在品牌权益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品牌权益以品牌敏感为基础,假若消费者在购买某类产品时对品牌不敏感,不关注品牌,那么该行业内任何企业的品牌权益建设将无异于空中楼阁,难见成效。为此,研究人员着力探讨品牌敏感的前置影响因素,发现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涉入程度和对不同品牌之间质量差异的感知对品牌敏感产生重要影响。

从品牌敏感自身的形成机理来看,品牌敏感形成自品牌功能,即品牌对消费者而言是有用的,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才会重视品牌。首先,品牌具有实用,是一种质量符号。承袭传统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和心理学的认知理论,该流派从理性和决策的角度分析品牌如何能够帮助消费者制定最优购买决策,选择质量性能最佳的产品。从认知能力的角度,消费者为了降低购买的复杂性,将品牌作为一种外生变量来推断产品的总体质量;从认知捷径和认知启发的角度,当产品属性过于主观模糊时品牌的代表性、品牌声望和品牌偏好都能帮助消费者作出正确评价;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消费者和销售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所以销售者会“释放”包括品牌在内的“信号”以方便消费者推测不易观察的质量。Dawer和Parker的实证研究也表明,与价格、外形和分销商声誉相比,品牌的质量符号作用更强,而且这一结论具有一定的泛文化性。一项跨文化比较研究还发现,中国消费者比西方消费者更倾向于通过品牌名称来推断产品质量。其次,在实用之外,品牌还具有象征。消费者可以通过品牌这一象征符号来实现一种扩展的自我,品牌由此成为在社会中个人实现身份认同的手段,购买某特定品牌产品目的不再是“占有”,而是“成为”。消费者在产品购买和使用中注重品牌个性和品牌形象,希望品牌形象能与自我概念相一致,借助品牌来表达、保护和强化自我形象。

2 文化价值观

以Hofstede为代表的学者们为阐明全球不同的文化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奠定了基础。文化代表着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取的知识、信仰、规范、价值和传统等。在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Kamakura和Novak认为,文化价值观是消费者态度和行为形成的决定因素,有助于对消费者行为形成更加持久而深刻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南怀瑾认为,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人过去甚至当今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虽然儒教文化是所有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特点,但中国无疑是该地区的核心所在。在Hofstede提出的“儒教推动力”这一反映儒教思想的特定文化维度上,中国大陆得分最高。儒教并非一种宗教,而是以社会为核心的一个思想体系。它超越了个人,个人存在以家庭和社会为基础,个人行为需要考虑到家庭影响和社会作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集中于由儒教文化所确立的一系列社会关系上。在该体系下,所有的消费都具备了一种社会功能。具体而言,在以儒教文化为特征的社会中,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社会价值有4种:社会中的互相依存、集体需要和个人需求的平衡、层级制度和从属于社会的合理性。

文化总是与传统相连,反映着人们深植于传统和历史之中的共同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使不同文化得以区别,互相之间具有较为明确持久的界限。但是,任何文化都非静止凝固的,而会因内部创新性个体的张力以及外部环境的压力而处于传统与现代的不断撞击中。中国现代文化价值观一方面形成于中国文化的自身演进,另一方面来源于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借鉴。从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现代化”就成为中国文化的新核心。着眼于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化”思想下出现了中国新的文化价值观,如现代、科技和质量等。这表明,当代中国文化既包含家庭等传统因素,也吸纳了现代、科技等现代因素。

3 产品利益属性

消费者需求是一切消费者行为的本源,未满足的需求就成为直接引发消费的动机。在消费者行为的有关文献中,消费者需求被分为三大类:功能性需求、体验性需求和象征性需求。相应地,产品为消费者带来的利益可以分为三类:功能性利益、体验性利益和象征性利益。从顾客价值的角度,产品的不同利益属性与顾客在购买和消费中所获价值相对应,即功能性价值、体验性价值和象征性价值。研究表明,为消费者带来不同利益的产品或特定产品中的不同利益属性和价值感知经常直接地或作为调节变量影响消费者行为。

二、研究假设

1 文化价值观对品牌敏感的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强调行为的社会性,中国社会在儒家文化价值观影响之下,象征性需求十分旺盛,象征性消费非常普遍,针对具有象征意义的高档优质产品的炫耀性消费成为时尚。品牌具有身份象征功能,在重视行为象征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可以推断,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更多地关注品牌,重视品牌,倾向于购买优质名牌产品。因此,本文的假设1为:

H1:消费者的传统文化价值导向越强,其品牌敏感度就越高。

至于中国的现代文化,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现代”和“年轻”成为最主要的价值观。为了展示自己符合现代潮流和时尚口味,彰显自己的个性和年轻,中国的年轻消费者正成为品牌消费的主力军。同时,对于“现代”价值观的追求也使人们对于那些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和品牌情有独钟。在追求“现代”和“年轻”的当代文化价值观影响下,品牌在购买选择和消费过

程中的质量保证和象征性作用得到加强,消费者表现出对品牌的格外重视,对那些质量优越并能体现创新技术、新型消费理念和时尚感的品牌产生偏好。据此本文的假设2为:

H2:消费者的现代文化价值导向越强,其品牌敏感度就越高。

2 产品利益属性对品牌敏感与文化价值观关系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基于有形产品,以外在价值为主,认为产品价值/利益包含功能性和象征性两大类,前者用于解决个人的实际问题,后者主要用于满足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Bhat和Sfinivas明确指出,虽然产品可以按照功能性价值和象征性价值进行分类,两类价值确为不同概念,但是它们完全可以共存于同一个产品中,并不矛盾。因此,本文不将二者对立起来,而是共同研究产品中象征性和功能性利益属性对于中国文化与品牌敏感的关系的调节作用。

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都有助于增强消费者的品牌敏感,但该作用还受到产品利益属性的影响。原因在于,品牌功能主要体现在质量符号和身份象征两方面,如果产品具备高功能性利益,消费者就会倾向于购买名牌以保证获得优质产品,对品牌更为敏感;如果产品具备高象征性利益,消费者也会更加借助品牌来显示身份地位和个性品位,从而增强对品牌的敏感。由此,我们推断产品的高功能性和高象征性利益对于品牌敏感与文化价值观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形成本文的假设3和假设4。

H3:在产品的高象征性利益或功能性利益条件下,消费者传统文化价值导向对于品牌敏感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H4:在产品的高象征性利益或高功能性利益条件下,消费者现代文化价值导向对于品牌敏感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三、实证研究

1 产品

本研究选取的产品类别为手机,因为手机兼具象征性和功能性利益,既满足人们实时无线通讯和上网娱乐等功能性的实际需要,也满足人们对于地位、身份和个性等象征性利益的追求。当然,由于在同一产品类别中,不同的品牌定位不同,有的更侧重于功能性利益,有的则以象征性利益为主要诉求。所以,我们要求被访者在回答问题时,以市场上现有的最好手机品牌为参考(在市场上现有的手机品牌中,想象你拥有一部你认为最好的手机)。同时,由于我们的研究重点是品牌敏感的文化动因,是真正购买行为之前的心理变量,所以回答问题时考虑的不是当前自己实际拥有的手机。

2 数据

正式的问卷调查在2008年10-12月展开。在正式调查之前,我们进行了小样本(20人)的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调整了项目顺序,使属于同一维度的文化价值观题项更为分散,以避免背景效应。正式调查的对象是北京、成都、太原三个城市的手机消费者,具体方式为在被访者家中或办公室进行面对面人员访谈。虽然成本较高,但该方法能够保证较高的回复率。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34份,删除不合格问卷后得到228份有效问卷,样本有效率为97.4%。有效样本的构成为:男性46.7%,女性53.3%,平均年龄为30岁。

3 测量

本研究所探讨的是消费者品牌敏感的文化价值观动因以及产品利益属性的调节作用,涉及的因变量是品牌敏感,自变量是传统文化价值观和现代文化价值观,产品功能性利益和象征性利益的和为调节变量。针对所有自变量和因变量,我们采用7分利克特表,从1分到7分,1=“完全不同意”,4=“不确定”,7=“完全同意”;针对调节变量,我们采用7级语意差别量表。

品牌敏感是一个单维的心理变量,我们采用Kapferer和Laurent所提出并得到广泛应用的量表。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价值体系,我们采用由张梦霞专门针对中国消费者所开发的量表,包括“行为与地位符合”、“家庭声誉”和“倾听他人”三个维度。现代文化价值观的内涵从文献研究中得出,包括“现代”和“年轻”两个方面:前者表明身处时尚甚至前卫的重要性,后者表示对年轻的崇拜。我们据此开发了4个问题进行测量,一方面衡量这些价值观的重要程度,另一方面衡量愿意为之付出的努力程度。至于产品的象征性和功能性利益属性,我们主要参考Chaudhuri和Holbrook采用的功能性价值量表和Wright开发的象征性价值量表,并根据研究问题进行了微调。以上各变量的测量题项参见表1。

4 测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我们对本研究涉及的品牌敏感、儒家文化价值观、现代文化价值观和产品的功能性/象征性利益属性这4个主要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目的是对测量项目进行提炼和优化。我们采取四项标准删除了若干题项:(1)共同度低于0.40;(2)因子载荷低于0.50;(3)在一个以上的因子上存在交叉负荷;(4)不符合内容效度的要求。分析结果显示,Barlett球度检验均具备统计显著性,KMO值也均接近或大于0.7,令人满意。经优化后的各变量测量题项参见表1。

根据表1,儒家文化价值观中的“家庭声誉”因子在本研究中没有显示,现代文化价值观只呈现单一因子结构。品牌敏感为单维变量,产品利益属性包含象征性利益和功能性利益两个因子。所有题项的共同度均大于0.5,除现代文化价值观以外,因子可解释方差大于60%,经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后所有因子载荷均大于0.7,取值令人满意。

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在删除因子载荷低于0.5的两个题项You_1和You_2后,我们通过Lisrel 8.54进行的整体模型估计得到,X2104=199.99,p=0.000,RMSEA=0.058(≈0.05),SRMR=0.056(

在验证了测量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的基础上,我们计算出各变量所包含题项的平均值,用于在后续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检验我们提出的研究假设。

5 变量间关系分析和结果

为了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来研究自变量文化价值观与因变量品牌敏

感之间的关系,以及产品利益属性对此关系的调节作用。首先,我们以品牌敏感为因变量,以“行为与地位符合”、“倾听他人”和现代文化价值观为自变量进行回归。结果显示,F(3,207)=19.033,P=0.000,R2=0.216,R2=0.205。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系数参见表3。据此,反映儒家文化价值观的两个变量――“行为与地位符合”和“倾听他人”均对于消费者的品牌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β=0.360,P=0.000和p=0.154,P=0.020),假设1得到支持。反之,现代文化价值观对于消费者的品牌敏感并未呈现出显著影响(B=0.080,P=0.212),假设2未得到支持。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利用分组多元回归来研究产品利益属性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首先,通过求取平均数,将样本按照产品功能性利益和象征性利益划分为高、低两组,构成了2×2的组间实验设计,即高象征性利益/高功能性利益、高象征性利益/低功能性利益、低象征性利益/高功能性利益和低象征性利益/低功能性利益四组。之后,我们进行分组回归,并通过对同一自变量在不同组间的非标准化回归系数B进行t检验来验证调节作用的存在,方差齐性检验结果表明,四组的方差具有齐性,符合分组回归的前提要求(Levene statistic=0.490,P=0.690>0.05)。分组回归分析的结果见表4所示。

由表4可知,传统文化中的“行为与地位符合”因子对消费者品牌敏感的影响在前三组中显著,在第四组中不显著;传统文化中的“倾听他人”因子对消费者品牌敏感的影响在四组中均不显著。假设3得到支持,产品利益属性对于传统文化中行为与地位相符对消费者品牌敏感的影响起到了调节作用。反之,现代文化对于品牌敏感的作用在四组回归中均不显著,产品利益属性未呈现出对现代文化对品牌敏感的调节作用,假设4未通过检验。

鉴于传统文化中的“行为与地位符合”因子对消费者品牌敏感的影响在前三组,即产品具备高象征和/或高功能利益的三种情况下均呈显著,但非标准化回归系数B值不同(分别为0.350,0.430和0.536),为了进一步检验产品利益属性的调节作用,我们接下来将考察该影响在三种情况下是否还存在差异。为此,我们根据Hardy提出的t检验公式,对前三组回归方程中“行为与地位符合”因子对于品牌敏感的回归系数B进行了两两对比组的t检验。组间比较结果见表5所示。

由表5可知,虽然回归系数不同,但在前三组中,中国传统文化“行为与地位符合”因子对于品牌敏感的显著影响作用并未呈现出差异性。即在产品具备高象征性利益和/或高功能性利益的情况下,消费者追求“行为与地位符合”的文化价值取向都使其对品牌更为敏感和重视。具体地,如果产品具备高象征性利益,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地位和身份的特征就会促使消费者更加重视品牌,品牌成为传递身份和地位的载体。同样,如果产品具备高功能性价值,说明产品十分有用,属于必需品,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行为和地位一致的特性也会促使消费者购买名牌产品,以保证质量和服务,体现出品味和面子。

四、结论与启示

1 结论

本文探讨了消费者品牌敏感的深层次文化价值观动因。通过回顾品牌敏感和消费者文化价值观的相关文献,我们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化均正向地影响消费者的品牌敏感。研究结果表明,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价值观是影响消费者品牌敏感的重要动因,“行为与地位符合”与“倾听他人”维度均对于消费者的品牌敏感有积极的显著性诠释作用。其中,“行为与地位符合”比“倾听他人”对于品牌敏感有更大影响(β=0.360,P=0.000和β=0.154,P=0.020),表明注重个体行为在社会中的适当性是中国消费者品牌消费的最主要文化推动力。相反,中国现代文化对品牌敏感未表现出显著影响。原因可能在于:第一,现代文化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为不断追赶时尚潮流,消费者有时故意通过不知名的品牌来突出自己的另类个性,甚至通过自己动手来彰显不同;第二,当前手机品牌之间质量差异小,品牌象征性与服装、运动鞋等产品相比也较低,因而品牌的实用性和象征都较为有限,追逐时尚的现代消费者在购买时会更多考虑手机的外观、设计和性能,品牌并非其决定因素。

上述结论说明品牌有助于消费者加强社会归属和身份识别,消费者由此对品牌更为敏感。这不仅验证了品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载体功能,也推动了对消费者品牌态度和象征性消费行为特别是高象征性奢侈品品牌的消费行为的理解。虽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象征性消费有逐步增强的趋势,但本研究显示,在经济发展因素之外,象征性消费存在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动因。在中国,两千多年前形成的儒家思想依然对今天的中国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其重视社会地位和他人意见的特征对于消费者品牌态度有显著影响。本研究还揭示,以传统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中国人文化价值观作为个体行为规范所呈现出的相对稳定性特征,说明研究传统文化价值观对探索消费者行为的重要性。

我们进一步考察了产品利益属性对于消费者文化价值观与品牌敏感关系的调节作用。从顾客价值的角度,我们提出产品的象征性利益和功能性利益对上述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传统文化“行为与地位相符”对品牌敏感的正向影响因产品的顾客价值而异。虽然品牌作为身份和质量符号,消费者对此敏感有其深层次文化动因,但这一关系只体现在购买和消费那些高象征性价值和/或高功能性价值产品时。对于顾客价值偏低的产品,消费者的品牌态度与文化无关。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品牌承担文化载体功能的条件之一是产品具备高的顾客价值,证明了顾客价值在品牌营销活动中的基础和主导地位。

2 管理启示

上述研究结论能够运用于企业的品牌沟通决策和营销策略,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中国市场上,企业需要在品牌沟通战略中激发顾客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以提高顾客的品牌敏感度。当前许多企业都认识到了挖掘品牌文化内涵的重要性,老字号努力重振和发挥品牌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新品牌也尽量在品牌建设中浸润文化元素,甚至在中国的外资品牌也极力强化品牌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联。本研究证实了传统文化对于品牌建设的促进作用,阐明了品牌文化营销的合理性,并且明晰了传统文化比现代文化在刺激消费者的品牌敏感方面更为有效。因此,在广告宣传等品牌沟通活动中企业应该进一步突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特别要强调行为与地位的一致性,使用家庭亲情、师长尊严、社会伦理等传统行为规范主题,从而引发并强化顾客对品牌的敏感和重视。

第二,精确衡量本企业产品对顾客的象征性利益和功能性利益,并且在沟通宣传中加以突出。本研究首次揭示,顾客感知的产品价值水平越高,传统文化价值观对于品牌敏感的正向影响就越强;相反,如果产品的顾客价值低,那么文化对品牌的促进作用就会消失。可以认为,失去顾客对产品高价值认知的支持,消费者的品牌敏感很难持久,更无法形成对某个特定品牌的忠诚。

第三,根据顾客持有的文化价值观进行更有效的市场细分。文化是消费的最本源动力,在精确度量消费者文化价值观取向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据此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识别那些传统文化价值观最为强烈的顾客群,视其为目标顾客,从而提高品牌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篇12

Maya分层渲染技术,是在动画模型建模之后,给物体赋予材质贴图后,最后通过渲染计算将物体的图像的多重信息分别提取出来,将物体的光学属性进行分类,比如物体的阴影,高光、occ以及物体的反射、折射,画面的景深等。将物体的各类信息分别在不同的通道中渲染出来。最后得到高光贴图、阴影贴图、高光贴图、景深贴图等多通道信息。与Maya单层渲染不同的是,多层渲染形成多通道,每个节点和参数都可以单独调整。比如单独控制物体的高光、单独调整景深的焦距等,多层渲染实现的很多效果是普通单层渲染无法企及的。在后期合成画面的时候,更加容易控制画面效果。

2海南传统文化元素展研究载体以及研究技术手段

海南传统文化主要以黎苗文化、南海海洋文化(海上丝绸之路)等为主,在文化元素的挖掘上,主要采用文字记载、查找文献、网络资料、照片及影音视频等方式。在研究方式上多采用针对历史传说的逻辑分析,对历史文献的文字解读,以及结合传统文化传说和记载资料等进行比较等研究方法。

3Maya软件三维动画分层渲染技术在海南民间元素研究中的重要性

Maya三维分层技术能够虚拟和再现传统文化元素,形成更加直观的视觉感受。Maya软件利用三维动画分层渲染技术,首先能够把历史上不可见的文字、理论等概念型的事物进行三维虚拟和建模,而三维虚拟渲染技术,能够较好的赋予物体材质,高光,阴影等多种效果的叠加,甚至达到近似真实实拍的效果;Maya三维分层技术拓展了技术研究的载体,相对传统的技术研究方式更加高效和严谨Maya三维分层渲染技术,可以单独控制虚拟仿真传统文化物件的各个通道和属性,比如在展示黎锦的制作过程,为了表现黎锦的制作质感,在凹凸通道和高光通道属性上,可以单独调整,模拟织锦材质特有的质感,更再现的物体更真实。

4在海南民族元素研究中应用Maya软件三维动画分层渲染技术

4.1三维动画分层技术在海南传统民间元素研究中的运用目标和思路

在表现海南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再现过程中,我们关注的视觉效果通常有固有色、高光、材质、光感、折射、反射等,通常制作思路为,首先在Renderlayer下面新建一层,为了清楚的分辨,我们命名为shadow,这时候需要把灯光、地面面板和产生阴影的物体都添加到这个层里面并将灯光的UseDepthmapShadows勾选,渲染的时候会产生深度阴影贴图。这样能够更快的提高效率,针对传统元素物件和场景的需求进行细化和调整。

4.2三维动画分层技术在海南民族元素研究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篇13

中国古典舞是从明、清戏曲舞蹈中提炼,在吸收武术、杂技等艺术形象的同时,又进一步挖掘了古代石窟壁画及出土文物上的绘画、雕塑等动态形象,进而形成独具一格的形象取意的外部形态程式。在传统舞蹈文化和时代的审美情趣、时代的精神和脉搏相结合中发展,其形象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审美理念。

一、文化属性

舞蹈作为一种在一定时间、空间上身体的运动和文化的展示,其背后积淀着深厚的文化价值观。“中国古典舞”这一概念是由戏剧家、戏曲舞蹈家欧阳予倩先生在1950年提出的,这一说法得到舞蹈界广泛认可并开始流传。尽管这一称谓是近现代才形成并逐渐使用的,但其实质内涵和传统精神十分丰厚和悠久。古典舞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承接着历史的积沉不断充实和完善,以一种活体的形态,像史书一样向后人传递着历史的踪迹。中国古典舞从其他相关艺术门类中吸取与借鉴,使其逐渐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并济、顿挫有致情景交融,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和谐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其作品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属性及精神内涵,也是当代中国古典舞得以再生、发展并与时俱进的重要原因。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另一种存活形式和表现方式,中国古典舞在丰厚的传统文化背景上对武术、戏曲舞蹈的形象取意进行更高层次的再提炼,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的文化印记,其根就是传统文化。中国古典舞是一个特指的概念,其所蕴含的美学情趣,无不体现出中国古典舞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点和民族精神风范。它不仅仅是中国古代舞蹈经典范式的历史再现,也是当代人创造的一种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同中国古典舞所强调的气韵、神韵、审美情趣的相互关联,真正具有民族特点、舞蹈特征和时代特征、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意义,重视用身体抒情表意。在其身法训练中,运动的外形与神的实质产生了共鸣。无论是形态上的圆、曲、拧、倾,“诗、乐、画”的传统文化意境,还是技术技巧中的闪、转、腾、挪,舞姿造型的变化无穷,“手之舞之”的传统文化限制;抑或是气质、形象、意境的丰富多彩;节奏、气息、力度的动律表现,原汁原味的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呈现于世人面前,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价值和时代背景,是其所追寻的古典审美在当代的重建。从中国古典艺术的美学范畴和审美特征去体会,最重要的情感表达也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中国古典舞以其动作之形传达民族文化之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遗存,是对民族文化和精神气质的塑造。我们应从深层文化底蕴所挖掘的象形取意,去探寻其蕴含着的极为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意义。

二、审美内涵

中国古典舞来源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审美品格中,中国古典舞作为一种独特的舞蹈审美语言,在表述方式上呈现出其独具的审美价值,满足了人类对于舞蹈审美活动的需要,归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思想。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和凝聚,中国古典舞从社会生活的常态中超然逸出,所展现的不仅是人体的肢体律动所展示的感性美,更深层次的是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浓厚的文化性、鲜明的民族性以及社会政治道德教化功能。其以刚柔相济为特征,如行云流水般的美感,创造了扑朔迷离瞬间万变的意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精神的美的世界。艺术的教化功能,让人充分领略到了一种千变万化,是审美情感和道德素养的修炼,和谐有致地融会了刚柔的意象。以传统的古典文化和民族审美理念为载体,以发自生命深层的自觉力量,从而具有了可“品”的内涵。其动作基本元素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风味,体现出中国传统哲学以静制动的特点和精神。

气韵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舞的重要特点和美学品质。中国古典舞的情感表达,传承了中国古典精神,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典舞的气韵通过“提炼元素,强化韵律”,以人的身体为物质载体,去逐步探寻古典舞外部程式动作形态之外的内在动律,深层次挖掘古典舞的脉搏和灵魂,即古典舞对于中国古典精神的传承作用和意义,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追求生命的律动,成就了审美在形态上的多样性。中国古典舞中蕴涵了永无休止的玄妙,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美学规律的前提下,其圆、曲、拧、倾的体态,经过提炼、吸纳、概括、整合,体现出周而复始、轮回常新的中国哲学精神,力图达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境界。可以说,当代中国古典舞的情感表达是中国古典精神的传承性表达,这也是中国古典舞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古典舞以形神兼备、传情达意为追求目标,深刻地体现着鲜活的生命力,其追求高远境界的精神,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

结语

舞蹈艺术是文化的一种延伸和媒介。中国古典舞在长期的流变发展中,以舞蹈本体特征发展为目的,博采中国传统艺术之精华,其内收与和谐的特点来源于中国人“以和为贵”“中和之美”的品格特征,是对中国古典精神有效而合理的传承。既秉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具有鲜明舞蹈艺术特点的中国精神气质,在刚柔相济之风姿中,以清空曼妙之品性,构筑了一种中国古典舞的民族文化现象。以独特审美的特色,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保持古典审美的韵味,也是我们从事中国古典舞事业,将中国古典舞发扬光大应当认知和遵循的艺术哲理。

参考文献:

[1] 陈苗.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理念[J].江汉大学学报,2007(4).

[2] 汤旭梅.超然逸出,清空曼妙――论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