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会计核算的基本设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黄河流域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家对建筑市场的管理规定,自1998年对基本建设开始推行基本建设“三项制度”,即: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和监理制。通过十几年的运行,基本建设“三项制度”走过了推行、发展和规范的路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是打破了设计、工程施工、建设管理、监理独家经营的局面。这样有利于建设管理,有利于相互制约和监督,有利于节约建设资金,有利于建设各方的自身完善与发展。其次是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用合同确定下来。再次是由监理单位对合同的履行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和协调,第三方的参与使整个建设管理过程更加公平和公正。
虽然基本建设通过实行“三项制度”,建设管理越来越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也越来越规范,但是从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实践和各项财务、审计检查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解决的问题。一是招投标和合同条款需要进一步改进;二是工程转分包仍然比较突出;三是建设单位管理费分摊与项目核算有待完善;四是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竣工决算的编制需要工程、计划、监理、施工单位的大力配合。通过实践和思考想用本文就这些问题的形成和解决的途径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基本建设工程招标和合同管理
由于黄河防洪工程建设的特殊性,有的基建工程项目在招标时,还没有项目的详设批复;也有的项目资金计划没有全部下达;还有的项目虽然已下达投资计划,但资金不能根据工程进度及时到位。这些不具备招标条件而招标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造成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上的垫付资金,或资金不能按合同及时结算给施工单位。也因计划或资金不到位不能按时编制项目竣工决算组织竣工验收等。特别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应由国库支付的资金如果用其他资金垫付,再由国库归垫,目前在财政部门审批和操作程序上是非常困难的事。所以在今后的防洪工程招标中要严格按照基建程序,设计批复、投资计划都已下达,资金到位后再办理招标事宜。避免建设单位或施工企业垫付资金,不能按时编制项目竣工决算和竣工验收等问题的发生。
在合同签定方面,有的基本建设合同中的工程量及价款清单所列项目比较笼统,与设计批复不能一一对应。施工单位结算工程款时是按照合同工程量及价款清单和实际完成工程量填制已完工程结算帐单,监理也是按照合同核实施工单位完成工程量和价款。建设单位会计根据已完工程结算帐单明细项目记入建安工程投资明细帐,由于合同签定工程项目不明细,造成建安工程投资明细帐的成本分析与设计批复不是完全对应,也给竣工项目财务决算的编制带来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招投标和合同签定中,工程量及价款清单的项目内容要与设计批复中的项目相对应,以便财务成本核算和分析,也为竣工决算编制提供成本支出的基础数据。
二、基建工程转分包的控制
每次对基本建设检查审计都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转分包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中标单位的资质和施工能力的审核考察不严。中标单位没有相应的施工能力,中标后将工程转分包给其他施工单位。二是目前的评标标准不符合黄河工程的实际情况。如放淤固堤工程,技术含量小,施工设备主要是吸泥船,社会上的施工企业有吸泥船这种设备的不多。就是有这种设备,由于该设备体积大,又比较重,运输非常不方便。中标单位很难将吸泥船运到施工现场,造成中标单位在工程所在地租船或转分包给有吸泥船的施工单位。再如险工控导工程改建,技术含量低,黄河的施工企业和沿黄的施工单位多年从事此项工作,外省的施工单位中标后,自己组织施工的不多。三是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施工管理,避免转分包问题的发生。
工程转分包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上的表现是:从建设单位来看,造成资金流向由建设单位到中标单位,再由中标单位到转分包单位,没有在中标单位实现支出。从中标单位的财务收支来看,中标单位按照一定比例收取部分管理费后,其余收支表现在转分包单位。也有的中标企业为了躲避检查不表现转分包,将分包单位的实际成本纳入本企业的成本,当分包企业的实际成本小于分包工程价款时,中标企业就出现了成本列支不实,分包企业就有可能出现资金体外循环或二次核算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是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要针对黄河防洪工程的特点,制定出台符合黄河基本建设工程实际情况的招标和评标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投标单位资质和施工能力的考察,特别是距离较远的跨省投标,评标专家组要落实施工单位如何组织人员、设备进场施工问题。二是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提高项目法人对防洪工程建设转分包问题的认识,加强施工管理和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三是加大对转分包企业的处罚力度,发现中标企业有违规转分包问题,采取经济上重罚或驱除黄河建筑市场等办法。通过采取这些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转分包工程的现象发生,使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更加规范。
三、建设单位管理费与项目核算
建设单位会计对基本建设的成本支出按设计批复的项目设帐,对建设成本进行归集和核算,有利于建设成本的管理和分析,便于竣工决算的编制。但是由于黄河基本建设工程的特殊性,项目多工期也比较长,如有的建设单位(市局)建设高峰期在建工程项目达到60多个,工程项目建设的直接费用按项目归集和核算比较容易,为多个项目服务或开支的间接费用的归集和分摊就比较困难,如建设单位管理费如何按照项目进行核算。
建设单位为了组织基本建设项目建设,耗费了一定量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建设单位的这部分耗费称作建设单位管理费。在建设项目只有一个的情况下,建设单位根据实际发生的建设单位管理费在“待摊投资—建设单位管理费”下按照项目直接归集。当建设单位有几十个项目同时建设的情况下,对建设单位管理费如何实行项目核算,正确计算建设成本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目前的做法是将建设单位实际开支的管理费先在“待摊投资—建设单位管理费”中归集,到月末或季末按照工程直接费结算额的一定比例分摊到每个项目。由于建设单位管理费支出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如:竣工项目审计、竣工验收等费用只能在工程竣工时发生。再就是建设单位管理费也可划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固定费用是不因建设项目多少和投资大小而变化的费用。这就出现了当建设项目和建设投资较多时,单项工程负担的管理费就相对少些,当建设项目和投资少时则反之。建设单位的在建项目开工和竣工时间距离较大,容易出现先竣工的项目分摊的管理费少,后竣工的项目管理费超支。所以在建设项目较多的情况下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基本建设管理费支出和摊销的管理,避免基建项目结束了,建设单位还有数额较大的管理费无法分摊,造成长期挂帐问题。为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提高建设单位管理费支出的计划性。建设单位根据上级批复的建设项目概算投资,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基本建设管理规定〉的通知》(财建[2002]394号)文件规定的比例,计算出建设单位能够支出建设单位管理费的控制数,再按工程合同确定的工期计算出每年支出管理费的控制数。二是加强建设单位管理费的支出控制,按照每年的控制数安排支出,办理财务报销,如遇特殊情况当年有超支或节余,要调减或调增下年的建设单位管理费控制数。三是项目竣工时按照财政部规定的建设单位管理费支出数额足额分摊到建设项目。
四、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
各区县、局总公司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为了贯彻市政府《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养老保险规定》(市政府1996年第1号令),加强养老保险基金及个人帐户管理,实行全额核算的财务会计制度,现把《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管理试行办法》、《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额记帐、差额缴拨”财务与会计管理工作规定》以及与之配套的《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及个人帐户工作表册》、《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及个人帐户工作流程图》汇编成《北京市企业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及个人帐户管理工作手册》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意见,请及时报告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附件:《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及个人帐户管理工作手册》(略)
国家财政部于2012年12月19日修订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想“新制度”),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制度的修订既符合财政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要求,也是维护社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秩序,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的需要。修订后的制度将基本经济建设投资划入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范畴,要求基本经济建设的投资在实行新的会计制度的同时,还要根据国家对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实行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出于基本建设单独核算的规定,长久以来,我国消防部门的基建会计核算都是单独进行的,并不与行政会计有关联。在我国特殊的体制结构下,消防部门的基建费用由地方财政给予划拨,而后遵循相关规定“每个基本建设项目都必须单独建账、单独核算”,这样的规定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账目分类过多,特别体现在基建会计核算上。近年来,随着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消防工作与消防安全建设越来越得到重视,由此而来的地方财政对消防安全基建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导致部队经费在基本建设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少,但由于相关规定,消防部门还是要设立单独的基建账目,并在后面的核算工作中为了方便将财政拨款和自筹项目资金都归入基建账目,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支出在基建账目上进行核算,在工程完工后不及时处理剩余资产,使得消防部门会计账目混乱,会计信息不完整,资产情况不清晰,加大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基于消防部门基建会计核算的现状和新会计制度的促使,行政会计与基建会计并账核算成为消防部门优化会计核算的重要举措。
一、基建会计与行政会计并账核算的优势
基建会计与行政会计并账核算是积极响应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首先,在企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的整合完美成功后,财政部了《企业基建业务有关会计处理办法》,这一文件的加快了消防部门基建会计与行政会计合并的进程。其次,行政单位收支实行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制开始大范围的实行,基建工程款也可通过国库直接或授权支付,这一举措为消防部队行政会计与基建会计的整合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其三,消防部门的消防装备配置更新和基本建设的浪潮在这两年将持续减退,施工项目和企业数量也在递减,并账核算的内容相对简单,为并账核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条件。
二、实现基建会计与行政会计并账核算的途径
消防部队基建会计与行政会计并账核算应以企业会计与基建会计成功整合的经验为参照,引进权责发生制原则并根据自身情况融会贯通,为己所用。在并账核算过程中,应把基建会计核算作为次要部分,将能代表基建会计核算的会计科目添加到以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为本的行政会计核算科目中,并经过不断的修整与调合,使行政会计科目和基建会计科目互为表里,完美融合。此外,在基建项目完工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中,由财政拨款和工程结余构成的固定资产应该增加相应的固定基金,而由借款构成的固定资产,则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采取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方式进行账目核算。
三、基建会计和行政会计合并后的科目设置
消防部门基建会计和行政会计的合并,第一步是合并会计科目设置。其科目设置一般分为资产类科目设置、负债类科目设置、净资产类科目设置、支出类科目设置、收入类科目设置五种,每个科目又可再分类,具体如下:
1.资产类科目设置:行政会计账目增加一级科目“基建工程”、 “预付账款”、“应收单位投资借款”和“工程物资”四项,其中“基建工程”可具体细化为“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和“其他投资”等科目进行核算。
2.净资产类科目设置:行政会计账目增加一级科目“基建结余”,用于核算基建项目完工后基建拨款的剩余资金。
3.负债类科目设置,行政会计账目增加一级科目“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账款”三项,其中,前两项可具体细化为“基建借款”和“其他借款”两个科目。“应付账款”细化为“基建工程款”、“基建备料款”和“基建设备款”等科目。
4.支出类科目设置:行政会计账目增加“基建支出”和“财务费用”两个一级科目。其中“基建支出”用以核算部队以财政拨款和事业结余等资金进行的项目工程的成本支出,“财务费用”用以核算部队为筹集建设经费而发生的费用。
5.收入类科目设置:行政会计科目增加一级科目“基建拨款”,用于核算中央和地方给不低的基本建设拨款。
四、基建会计和行政会计并账核算后会计报表的调整
消防部队基建会计与行政会计并账核算后,会计科目设置会发生变化,相应的,会计报表也要发生改变。行政财务方面,可继续使用原来行政会计核算的部分报表,但要结合合并后的会计科目对表格项目进行相应的调整,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报表进行实时的调整,以保证会计报表能全面、真实、清晰的反馈出部队财务状况。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 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财政部在2008年颁布实行了《新型农合基金会计制度》(简称),其颁布实行五年多来,对规范新农合基金的会计核算,强化新农合基金管理达到科学、精细,推动新农合制度的顺利发展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一、新农合基金的概念及其会计核算的原则
1.新农合基金的概念。新农合基金也就是由政府组织和引领以及支撑、农民个人自愿参入、个人和集体以及政府各个方面筹措资金,以大病保险为工作重心的农民合作医疗共济制度。实施农民个人上缴费用、集体予以扶持协助和政府出资协助的模式筹措资金。
2.新农合基金的会计核算的原则。新农合基金统筹的地方财政机构以及卫生行政机构负责对新农合基金实施监督管理,同时由办理机构(简称办理机构)具体负担新农合基金的平时业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每个统筹地区财政机构于社保基金财政专户里设置新农合基金专门账户(即财政专户),专一管理与核算基金。新农合基金列进财政专户,采取收支两个路径监管,做到专款专用。任何地区、机构、单位与个人均不可挤用占用与挪用新农合基金,不可用在平衡财政预算,不可用在办理机构工作者与工作经费。新农合基金的会计核算基于收付实现制展开,采取借贷记账法进行会计记账,同时遵循如下几项基本原则:(1)新农合基金的会计核算要以客观真实发生的医疗事件为根据,准确披露新农合基金的财务实情以及收入支出现状等信息,确保会计信息正确可信、内容全面具体;(2)新农合基金的会计核算要基于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统一落实新农合基金的计划、新农合基金的核算、新农合基金的分析以及新农合基金的考核工作;严格恪守财经纪律,强化监督与检查,保障新农合基金的安全;(3)新农合基金的会计核算要及时履行,不可提前抑或拖延。对于新农合基金的会计部门的设置、会计工作者的配备、内部会计监监督控制以及与会计基础工作有关的诸多方面等,新制度规定要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以及制度等来实施设置与配备。合理筹措和利用新农合基金。
二、新农合基金的会计核算
1.新农合基金属于独立的会计主体,实行专款专用。新制度第三条指出:“新农合基金要作为单独的会计主体予以明确、计量和揭示,其单独存在经办部门的固有财产与所管里的其他方面财产,采取专款专用”。也就是新农合办理部门本身各项经济业务与事项要同新农合办理部门办理的新农合基金分开核算,新农合办理部门一定要设置两本账,一本为用办理部门自身为会计主体之经费账;一本为用新农合基金为主体核算之新农合基金账。新农合基金账仅仅体现单纯的基金运营状况,即专款专用状况。此外支付新农合基金过程中,基金账户中产生的银行手续及工本费均不可于基金账内列支,银行也不可于银行基金账户中代扣,仅可在办理部门的经费账户中列支,基金支付仅仅体现用在参合农民医病的补偿支出。
2.采取收付实现制同权责发生制结合的会计核算原则。新制度要求新农合基金的会计核算是基于“收付实现制”进行的,可是其在客观现实工作操作中,“收付实现制”的应用尚存很多问题。因此,选择收付实现制同权责发生制二者相融的会计核算原则愈加适宜新农合基金管理和运营模式的需要,愈加能够揭示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3.规范新农合基金会计科目设置及基本核算方法。《新农合基金会计制度》规定办理部门要结合本制度的要求设置与运用会计科目编汇会计凭证、记录会计账簿,针对新农合基金进行会计核算。在会计科目上,主要包含如下五类科目:(1)资产类科目主要含有六项,即:现金;财政专户存款;收入户存款;支出户存款;暂付款;缴存省级风险基金;(2)负债类科目仅仅只有暂收款科目一项;(3)净资产类科目主要含有两项,即:统筹基金;家庭账户基金;(4)收入类科目主要含有六项,即:农民个人缴费收入;农村医疗救助资助收入;集体扶持收入;包含有政府资助收入;包含有利息的收入;其他的收入;(5)支出类科目主要含有两项,即:统筹基金支出;家庭账户基金支出。
4.规范新农合基金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及记账方法。就“现金”科目来讲,其核算内容要求如下:(1)得到现金模式的收入时,借本科目,贷相关收入科目;(2)把现金存进银行时,借“财政专户存款”科目、借“收入户存款”科目,贷本科目;(3)由银行提现时,借本科目,贷“支出户存款”科目;(4)支付现金,借“统筹基金”与“家庭账户基金”,贷本科目;(5)现金科目还要设置“现金日记账”,由出纳根据收付款凭证,根据业务出现顺序,依次登记,每日结束,要运算当天的现金收入合计款额、现金支出合计款额和结余款额,同时把结余款额同现实库存额予以核对,达到账款相一致(6)新农合基金的财务报表要依据月、年编汇,达到数字信息可靠、计算正确、手续齐全、内容具体、编报准时。
三、结语
总之,新农合属于我国农民本身建立的互助共济的医保制度,在保证广大农民得到基本医疗服务、克服农民“因病致(返)贫”等问题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新农合从试点到运行,显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趋势,差不多所有的人都认可,新农合医疗是政府给广大农民创造的一件大好事。因此,新农合基金的会计核算应当设置适宜新农合基金会计核算要求的统一会计科目与会计核算方法;应当不断改善新农合定点医院的成本核算制度;应当构建成本核算信息化网络化体系;不断提升新农合基金的会计核算能力。
一、企业会计核算概述
(一)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是政府对经济进行管理的重要制度,是对商业交易和财务往来在账簿中进行分类、登录、归总,并进行分析、核实和上报结果的制度.会计制度是根据相关会计理论制定的,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工作时应遵循的规则、方法、程序的总称。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财政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包括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以货币为主要量度,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连续地、系统地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为企业决策者和政府部门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资料。会计其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设置账户和账簿、复式记录、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会计核算制度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两大类。
(三)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会计工作人员工作的规则和指南。按照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可以将其可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如果按照层次划分,可以划分为基本会计准则,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编报准则和具体业务准则这三个层次。
二、企业会计核算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核算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当前,从会计从业人员的职称和学历来看,拥有助师以上职称和大专以上会计学历的从业人员比例过低,并且拥有助师以上职称和大专以上会计学历的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一般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拥有助师以上职称和大专以上人员数量很少。总体来说,目前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容乐观,其知识结构、业务水平等都偏低,并且自我管制能力也较差,这无疑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会计机构与人员配置不到位
会计机构设置与会计人员任用不符合会计规范要求。基于成本考虑,在会计机构设置上,大多企业不设置会计机构。在会计人员任用上,企业最常见的做法就是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外聘兼职做会计。外聘会计往往身兼数个单位,少则一两个,多则五六个兼职单位,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可想而知。可以说,企业要想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必须合理设置会计机构、科学配置人员
(三)不按会计制度的规定建账
大多企业的账本主要是应对税务部门使用发票,尤其是为了应对增值税发票必须建账的规定才设立的,并不是出于自身管理的需要。有的企业甚至根本就没设账;即使设账,账目也混乱不清。
三、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管理的措施
(一)企业会计核算内部管理的加强
加强对财会人员从业资格的管理。企业应当根据自身业务量的大小,按规定设置会计机构,从而使企业配备足够的、业务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其次,坚持以人为本,从工作、生活等方面关心和爱护会计人员,保证会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并积极支持会计人员开展工作。此外,财政部门也要联合统计部门、税务部门等对会计兼职制定一些必要的管理方法,限制会计的兼职数量,并提出会计兼职核算中最基本的会计核算要求,保证并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的质量。
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加强会计人员教育培训中的考核。这也要求会计人员熟悉并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不断加强业务学习,严格按照会计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处理各种会计事项,并熟练地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新的会计处理及纳税申报的方式,使会计人员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要求。
(二)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外部监管理
加强政府的监督力度和执法力度。要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的外部监管,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作用。这就需要政府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等,对各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会计行为、会计资料进行全面监管,与企业内部监督起互补作用。首先,政府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进行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检查,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发现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等,还能促进企业会计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助于推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水平的提高。其次,政府应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进行监管,并向企业提供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服务。
加强企业执法情况的检查。由于很多企业存在诸多违反会计法规与制度的行为和事项,而税务部门又难以对其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和纠正。因而可以将财政、税务有关职能结合起来进行检查,对会计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这对于促进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十分有利。不仅可以帮助会计工作人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也是对其他工作人员起到了警示作用。
综上所述,在企业内外共同努力下才能得以实现会计核算科学化管理工作,在要重视企业会计核算内部管理的重要性的同时,使外部监管促进企业会计核算专业化、科学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远大的发展目标,才能成为中国振兴的强大助力。我国的经济建设才能取得更为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基建会计;国有投资;会计核算
目前,国有资本投资基建项目会计核算依据财政部颁布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财会字[1995]45号)、《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补充规定》(财会字[1998]17号)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进行核算。做好国有资本投资基建项目会计核算工作,能加强基本建设项目经济管理,提高国有资本的投资效益,对国有资本投资决策及各项资产的使用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国有资本投资基建项目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会计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国家发改委颁布的《中央预算内直接投资项目管理办法》(2014年3月1日起施行)明确了某些项目单位可以按要求实行建设制度(“代建制”),对于较大型的国有资本建设项目,国家发改委仍然要求由国有控股公司作为项目业主。无论是“代建制”、国有控股公司作为项目业主的形式,还是工程指挥部作为项目业主的形式,都面临着建设过程中单一建设项目会计报表与项目单位总会计报表的衔接问题,但这在现行会计制度中却没有明确。目前,各项目单位处理的方法,企业一般是合并在“在建工程”和“专项应付款”中,行政事业单位则根本不予合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以及企业来说,基本建设与日常管理属于相同会计主体,单一建设项目的会计报表应作为项目业主单位会计报表的子报表,应合并在单位总报表中。
(二)会计核算部门工作方式有待改进
目前,一些国有资本投资基建项目会计核算部门只是简单以记账、报账为主要工作,不参与项目全过程管理,使会计核算工作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会计人员不参与项目前期相关工作,对基本建设项目程序不熟悉,对工程概算掌握不够具体,日常会计核算凭经验处理,导致基建项目会计核算分类与工程概算的项目分类不相符、待摊费用分摊不合理,致使不能合理归集工程项目成本,竣工财务决算的精准程度受到很大的影响,导致会计工作不能有效发挥其财务检查和会计监督的作用。
(三)会计核算分类不够明晰
现行会计制度把“在建工程”划分为“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和“其他投资”四个内容。一些建设单位把本应记入“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的工程进度款,只凭收据记入“预付工程款”,可能造成重复付款的情况,给工程结算带来麻烦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带来了钻空子的机会;待摊投资分摊形式相对复杂,一些建设单位对“待摊投资”科目中的“建设单位管理费”核算不够明细,与工程概算明细项目之间无法联系,使财务决算时分摊“建设单位管理费”到各明细项目时不够准确,甚至一些建设单位有挤占、挪用基建费用的情况,(四)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由于国有资本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大多是国家审计部门审计的重点,项目建设单位在思想上依赖国家审计,对基本建设的内部审计并不重视,有些还把内部审计部门并入会计核算部门,造成内部监督约束机制缺乏,不利于项目建设管理。因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目标和要求不同,等到国家审计部门审计出问题时,有时已经造成严重后果,使内部审计没有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五)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在地方配套资金没到位的情况下,项目单位无法进行竣工财务决算,使得有些工程完工投入使用很久后,也没用做资产交付手续。现行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建设项目已实际投入使用但超时限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单位应当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实际投资暂估入账,转作相关资产管理。对这类资产就没有入账,或者作价不合理,通过折旧金额的调整来调节单位各年度的盈利水平,易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和国有资产流失。
二、完善国有资本投资基建项目会计核算的建议
(一)完善现行国有基本建设单位会计体系
随着国家投资体制的发展,我们应在现行国有基本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国家各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本行业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行业特点的补充规定。基层会计工作人员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财政部、各部(委)和行业主管部门颁布的各项制度、办法的同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本单位会计核算实施细则。
(二)提升会计核算人员综合素质
会计工作人员应转变思想观念,学习工程建设方面的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利于进行基本建设项目会计核算,有利于有效的解决会计核算中涉及工程建设方面的问题。会计核算人员还应加强与项目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参与到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招投标工作、合同签订工作等工作中去,要保证与内部各部门沟通协调一致,使会计核算能够准确的反映工程进展,使会计核算在工程建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建设项目单位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人员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对每个会计从业人员从进入这支队伍开始,就进行会计业务和基建业务的培训,并与会计继续教育有机的结合,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打造一支规范的、高层次的基建会计人员专业队伍。
(三)会计核算要与项目实际情况紧密结合
规范会计核算,首先要求建设单位会计人员按照相关规定和每个行业、每个领域的实际情况,合理有效地设置会计科目。然后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基础工作,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会计人员对基本建设项目的审批、立项、规划、设计、报建、施工等程序要全面了解,尤其要熟悉工程概算,将批准的基建投资计划和工程概算作为资金使用、明细科目设置、会计核算的依据。工程项目较多的国有资本投资建设项目单位,应当按照工程项目分别设置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在建工程”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和“其他投资”科目按工程项目设置三级科目,按照会计制度要求的“明细科目”设置四级科目,再根据类别设置五级科目。通过增加按工程项目设置的三级科目分别核算,不仅有利于准确核算项目的投资和进行“待摊投资”的分摊,而且有利于准确进行建设项目竣工决算。
(四)完善项目单位内部审计监督制度
项目单位重视国家审计功效的同时,也要注重单位内部审计的作用。会计核算部门担负着基本建设项目核算及管理的大量工作,对内部审计工作常常流于形式,国有资本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部门要参与基建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参与基建项目的前期工作、建设过程中以及工程结算时的全程审计,加强招投标、合同审核、资金拨付等环节的管理和监督,从源头上对建设资金的使用进行控制。
(五)积极探讨地方配套资金账务处理办法
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是项目完工后真实反映其价值的最终财务报告,是办理交付使用手续时必不可少的环节。建设单位在工程完工后应尽快办理竣工财务决算,建设周期长、建设内容多的项目,应在单项工程竣工并具备交付使用时分别办理竣工财务决算。为保证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顺利完成,让形成的固定资产能够及时交付经营管理部门,及时提取折旧,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实际价值,国有资本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单位在地方配套资金不能按时到位的情况下,可以将这部分资金作为负债进行账务处理,待资金到位后再进行相应的会计账务核算。
作者:夏敏辉 单位:资阳市水务局堤防和供排水管理处
参考文献:
建设会计是我国社会主义会计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专业化的会计工作领域。其主要是指依靠货币作为基本的工作计量单位,同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侦测规定与制度作为工作指导,运用专业化会计技术对相关建设经济活动展开完整且系统的核算工作,并根据相关的总结资料进行分析,最终实现建设经济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建设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在当前依旧存在着多种问题与不足,导致核算工作质量的提高受到限制,只有加强会计核算工作水平的进一步优化,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建设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一、建设单位实现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已经提出了多项经济方针政策来实现经济管理与调控,建设单位实现会计核算工作的优化是进一步推进我国相关政策发展的保证工作。其主要是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对建设工作进行组织与管理,对资金、人力与物力进行更加优化的配置,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还为推进我国相关政策的贯彻与执行情况提供重要的分析资料,为基本建设项目的发展提供助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另外,建设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还是实现相关单位获得最大限度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其主要是由于面对工程环节复杂的建设工程施工来说,利用会计核算工作能更好的对施工建设中的资金实际占用与使用情况进行实时掌握,同时明确实际资金支出情况,并对单位的实际投资效益进行科学化分析,保证施工建设的消耗量降低与投资成本的节约,稳步实现固定资产的增长,最终实现建设生产效益的不断提升。所以,建设单位实现会计核算工作对于实现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建设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也是对社会主义资金进行安全保证的重要措施。从根本上来说,建筑行业的资金与物质都是社会主义的共有财产,是再生产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建设单位有必要保证单位内部的资金安全与完整。会计核算工作还能对单位经济业务的合法性进行审核与保证,同时在资金监督的作用下最大限度的避免资金浪费。
二、当前建筑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科目即类型设置存在缺陷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逐渐成为重要的会计核算工作方式。在进会计科目与类型的设置工作时都主要是依靠电脑进行设置,在设置成功后不能进行科目特征的调整与更改。在实际的会计科目特征设置工作中,大多数的建设单位都采用普通性质科目设置,同时也没有将项目核算类科目进行明确严格的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都会导致在之后的会计核算工作中难以精确性的获得相关财务数据,对工作进展造成难度。
2.合同管理工作的水平有待提升
对于建设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来说,合同管理工作是重要的工作内容。这主要是由于建设单位在进行重大经济业务制定时都需要合同来进行经济活动规范,但是就当前的合同管理工作来说依旧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将会导致合同管理工作在对合同实际执行、进行监督的过程中并不能发挥相应的监督作用,同时也有可能会出现资金超付的情况发生。这样就会导致在建筑工程正式竣工之后开展的相关结算与审计工作受到巨大的不利影响。
3.施工程序与竣工结算缺乏规范性与合理性
施工程序与竣工结算缺乏规范性与合理性也是造成会计核算工作难度增加的重要原因。施工程序缺乏规范性主要表现在施工队伍在进行施工开展之前并没有根据相关要求获得资质证书与开工证书,其次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层层转包的状况,与建设单位进行合同签订的施工单位将相关工程再一次转交到项目经理手中,仅仅进行管理费的收取。而其在竣工结算工作中的合理性缺乏则主要表现在工程的实际结算都是由包工头自行开展,缺乏统一核算,同时,部分建设单位在进行竣工结算工作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没有及时进行往来账目的核对。
4.资金管理工作水平有待提升
当前建设单位在进行资金管理工作时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工作质量有待提升,在实际的结算工作操作过程中,部分单位会采取现金结算的方式,没有通过现金账进行先进支票的开出,这样对于审计工作中核实经济业务的发生过程造成更大的难度,同时还存在着违规性的资金出借或举债,这样做将会导致建设成本的不断提高。其二,对于建设单位的实物资本的核算管理工作水平不足,在进行机械设备购买时往往将该类资产算作账外资产的范围。同时在进行收入与发出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导致相关物质的盘点工作难以顺利展开。其三,部分施工单位还存在着将债务债权进行多头挂账的行为,缺乏对结算工程款的核对而出现再次付款的现象。
三、实现会计核算工作不断改进与优化的相关建议
1.加强对会计科目的合理设置工作
科目类型设置对于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与普通单位相比,建设单位在进行会计科目设置的工作中应当注重将往来单位类科目进行设置纳入。从科目合理设置的意义上来说,合理的设置工作往往能为会计核算工作提供更加便捷的账务查询,同时也能实现财务数据的精确化、全面化建设。
2.不断强化合同管理工作
合同管理工作不仅是工程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会计审核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内容。加强合同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有助于实现对合同执行工作的监督,同时还能正确把握工程付款进度,对资金进行更加合理的安排。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应当提高对合同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流程的规定,加强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3.加强招投标机制的不断完善
加强招投标机制的不断完善是强化会计核算工作水平提升的重要方式。相关单位在进行招标活动时,应当要求会计人员共同参与相关会议,这样有助于会计人员对相关工程的全面把握,保证其在工程款支付与财务结算等工作中全面发挥自身的监督与控制职能。同时,该制度的完善还能进一步就传统的施工结束后进行结算的混乱模式进行改变。并且招投标制度的不断完善还在一定程度上以竞争压力带动施工单位实现建设质量保证,避免幕后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存在。
4.建设并不断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建设与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对于实现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在进行制度制定时,相关财政部门应当注重专款专用以及专户存储的制度原则,明确建筑建设的相关资金的来源于具体支付情况以及资金走向等。同时,还应当定期与相关银行进行存储款与贷款的实际金额的核对,及时发现资金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还应当在进行超出先进结算点的款项支付时利用银行进行和规范化的支护操作。
5.加强事后核算与分析工作
加强事后核算与分析工作的进行是最大限度实现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提升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会计人员应当首先通过对比实际投资与计划投资来对工程计划的实际执行状况进行分析,并在这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投资组成部分进行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在进一步将以上数据与之前的项目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同时还应当根据土建项目、安装项目等操作环节的投资情况进行造价表制作并分析不同工程项目在总造价中的占比情况并与历年情况进行比较。在以上分析工作中,管理人员还应当进一步就差异性进行原因判断并制定全新的计划表以供之后的工作展开利用。
四、结语
会计核算工作是保证建设单位在实际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但是就当前的建设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来说,其依旧存在着多种问题,要实现会计核算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相关工作人员就应当积极就当前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优化与改进措施。管理人员应当从建立初始账目、加强合同管理、完善招投标机制以及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等方面来实现会计核算工作的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最终为实现建筑单位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重要助力。
参考文献:
[1]阮玉东.浅谈基本建设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8(36).
[2]孙亚玲.如何规范国有建设单位会计核算工作[J].中国卫生经济,2008(8).
一、引言
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的构想探究。促使事业单位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明确宏观环境下,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基本目标,完善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基本设定,从而有效的确保事业单位在开展会计核算架构工作过程中的工作质量。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的构想探究,可以有效的促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核算工作更加良好的开展,从而为事业单位的进步和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和强大的市场推动力。
二、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目的
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首先应当明确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目的,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目的探究,主要分为为以下三点:
(一)明确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目的
会计核算目标的准确确立,是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明确会计核算目标,可以有效的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具有良好的方向性[1]。
(二)明确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目的,完善会计核算机构设置
会计核算机构设完善性,可以有效的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工作质量。在完善会计核算机构设置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提升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选用具有较高职业素养以及具有较为理想的会计人员,从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而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更加的全面和完善。
(三)明确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目的,规范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性以及系统性,也是有效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系统性开展的关键性因素。由于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会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经济系统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开展明确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目的,规范会计核算方法的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三、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方法研究
事业单位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工作,主要是开展针对于事业单位的具体项目的济数目统计工作。由于不同的事业单位项目之间的差异性也相对较为明显,因此事业单位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当中,应当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方法研究,进而能够根据不同的项目的具体的开展针对性的核算工作,有效确保事业单位核算工作开展的高效性和针对性以及系统性。
由于在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的应用过程中,会计核算工作开展的效率相对较低,工作完成的质量也比较不理想,因此需要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方法研究,将新型的会计核算方式应用于事业单位的工作开展进程中,从而可以有效的提升会计核算工作开展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方法研究,主要可以将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方法分为以下的三种:
(一)明确会计核算的重要性的同时,提升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
在事业单位中加强对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的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促使会计核算工作人员能够对于自身的工作产生更加全面的认知,进而又能够有效的促使会计工作人员不断的自主进行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的工作素质。
(二)提升对于会计工作流程的开展过程的监管力度,杜绝的现象的出现
事业单位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全面完善的会计工作流程监管体系,确保不会有个别的会计工作人员应用职务之便,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为自身谋取利益。提升对于会计工作流程的开展过程的监管力度,杜绝的现象的出现是保证会计核算系统框架的稳定性的基本前提[2]。
(三)加强对于会计核算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的重视程度,从而的降低事业单位运行的资金成本
由于事业单位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核算所需的机械、设备以及材料,因此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的成本相对较高。加强对于会计核算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的重视程度,降低事业单位运行的资金成本,可以为事业单位带来更加理想的经济收益,促使事业单位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获得更强的经济竞争实力[3]。
四、结束语
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首先应当明确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研究目的:确立会计核算目标、完善会计核算机构设置和规范会计核算方法。进而开展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的方法研究:明确会计核算的重要性的同时,提升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和提升对于会计工作流程的开展过程的监管力度,杜绝的现象的出现以及加强对于会计核算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的重视程度,从而降低事业单位运行的资金成本。在宏观环境下会计核算体系架构思想的研究,可以有效的确保宏观环境下的会计核算工作开展的精确性、高效性以及系统性,从而为事业单位的进步和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和强大的市场推动力。
参考文献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
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目前,中央银行的会计核算职能主要集中在会计营业、国库、发行、事后监督等部门。由于受内部控制和管理体制的制约,当前基层央行会计核算模式凸显四大矛盾。
(一)岗位设置的精细化与业务量萎缩的矛盾。随着支付系统的上线运行和中小金融机构行内系统的不断完善,基层央行业务量和业务种类均呈下降趋势,基层央行会计核算职能逐渐弱化。尽管各核算部门业务量大幅度萎缩,但由于会计制度的刚性制约,岗位设置并未相应减少,核算人员数量也没有缩减(全省营业部门岗位整合后,会计核算人员相应减少3―4人,但大部分充实到其他核算部门,核算人员数量减少幅度不大)。受此影响,一方面会计人员实行强制休假和业务培训时,人员安排捉襟见肘;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办理日常核算时,工作量不饱和,人浮于事。
(二)设备配置要求高与利用率低的矛盾。人民银行各会计核算系统均配置有专门的计算机、前置机、服务器、备份机、打印机等,基本上是“上线一个系统,购置一批设备”,计算机均配备到每个县支行、每个核算人员,做到专机专用。而高配置的设备并未得到充分利用,且运行成本高昂,县支行的情况尤为突出。以常德中支辖内7个支行为例,共为会计核算配置计算机和打印机44台,但核算人员每日平均工作时间不足4个小时。这样单一部门、单一业务单独配置设备的现状,既使核算成本居高不下,又给科技人员统一维护带来很多不便,维护成本大大增加。
(三)系统建设各自为政与数据信息共享需求的矛盾。一是会计核算数据未能实现全国一本账,而是由341个核算中心分别管理,总行需要的信息必须逐级上报汇总后才能生成,不适应一级法人的管理体制。二是各核算部门有各自独立的系统,不能对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集成管理,无法对数据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部门间信息不能共享。三是部门内部系统之间未预留数据传输接口,信息不能共享。
(四)系统各异与功能趋同的矛盾。人民银行各业务部门有各自独立的核算系统,尽管各业务系统分属于不同部门,相对独立,但各系统在很多方面存在共性,相互关联密切。一是岗位设置基本相同。二是操作流程基本相同。三是核算要求基本相同。四是服务对象基本相同。
二、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实行大集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一)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大集中的必要性
1.有利于改革央行会计核算模式。实现会计核算数据和会计账务处理大集中是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外中央银行和国内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应用同一套会计综合核算系统,将打破过去各项会计核算业务分专业管理的格局,减少核算层次,充分利用核算资源,强化会计监督管理,有效防化资金风险。
2.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管理集中后,可以减少会计信息上报的级数和机构数,减少人为调账改表的概率,提高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3.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对基层央行核算部门的有机整合,进一步挖掘会计人员潜能,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会计核算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4.有利于降低会计核算成本。对会计核算职能进行优化整合后,会计、国库、发行系统在一个平台上运行,共用一套网络设备,只需进入不同模块,会计人员均可进行相关业务操作,由此可大量减少服务器、备份机、PC终端等电子设备配置。同时对核算业务上收后,还可大幅降低基层央行会计核算成本。
(二)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大集中的可行性分析
1.会计核算集中技术条件日趋成熟。随着人民银行网络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目前开展会计核算业务系统整合已经具备了比较好在基础和客观环境。一方面,内联网建设不断升级,数据传输速度和质量不断提高,网络运行日渐稳定和成熟,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的企业级网络,为数据集中提供了畅通、高效、安全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稳定高效的大型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集群技术的不断成熟,也为数据集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制度安排操作管理合规。一方面制度上无冲突。目前各项业务规章制度对不同业务均有具体明确的规定,但大部分制度是相通的,制度安排上可以保持相对统一。系统整合后,业务管理并不违背基本的操作规定,只是在具体设置、操作上需作相应变通;另一方面是安全上无漏洞。从数据安全性角度考虑,应该说数据集中到全国性或区域性数据中心后,重要数据的集中程度大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安全措施到位,数据会比目前分散状况下更安全。
3.银行业提供了成功经验借鉴。国内各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均已进入大集中时代,各行虽在核算集中方式上稍显不同,但基本原理异曲同工,都是在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实现了应用处理的集中。如中国工商银行综合业务核算系统(NOVA)按照集约化管理的思路,对核算账务、业务流程、核算要素、内部账户、参数设置和维护等一系列涉及设计业务核算的重要事项实施集中管理,通过管理上的集中和业务操作的重组,实现了以会计业务为基础的业务处理综合化。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核算系统建设的成功案例,为中央银行实现会计核算集中模式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三、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集中的基本思路及设计理念
(一)按照横向整合的原则,各级行成立综合会计核算部门。基层央行根据核算与管理相分离的原则,将会计营业、国库、发行等部门的会计核算职能分离出来,成立综合核算部门,专门从事本行会计核算工作。国库、发行等部门相应减少核算职能后专施管理职能。省会中支成立综合核算处,地(市)中支成立综合核算科。综合核算部门业务上实行“垂直领导、分级管理”体制:纵向接受上级行综合核算部门的管理和业务指导;横向接受本行会计部门的业务管理、检查、监督和辅导,接受内审和事后监督部门的审计和监督,与发行、国库等业务管理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二)实现核算数据纵向集中。从降低整个工作的复杂程度和总体成本考虑,对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集中模式的建设应采取先进行数据集中再完成系统整合的方式。数据集中后实现全国只有一个会计核算中心设置在总行,核算系统包括会计综合信息子系统和会计业务处理子系统。
会计业务处理子系统采用一点接入支付系统,并实行一点清算,有效配合商业银行未来以单一法人账户集中办理跨行资金结算。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无核算主体之分,均为会计业务系统前置,负责原始票据数据信息采集录入或确认工作,经上传后完成记账,同时负责收集、审核原始票据或附件资料生成影像凭证信息上传给省级处理中心监督保管。
会计综合信息子系统主要提供数据挖掘及报表的生成、查询、打印功能。通过流程变革将会计报表输出路径由以前“自下而上”变为“自上而下”。总行会计业务处理系统集中提交产生全行会计信息报表并交数据中心集中管理,各个会计信息系统终端通过总行分配的权限可以迅速生成本行或下级分支机构报表,也可以生成各项分部报表。这样,下级行人员不可能登录到总行数据库再修改其会计报表数据,杜绝了下级行人为加工的现象,满足了决策所需信息的真实性要求。
(三)实现核算系统的横向整合。完成核算数据的全国集中后,央行会计核算集中的最高目标是在总行层面上实现横向的会计应用系统整合。在遵循统一操作系统及后台数据库服务平台、统一软件开发平台,统一提供标准化数据接口,建立起标准统一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集中模式平台的原则下,整合过程可分两部分完成。一是在满足“一级财政设立一级国库”的需要,保证国库会计主体不变原则的情况下,将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货币金银管理信息系统等整合成一个数据集中式的实时业务处理系统,即会计业务处理子系统,系统预留与国库会计核算系统等相关业务系统的接口。二是将会计综合信息子系统进行规范化整合,将事后监督、金融统计、内审、会计等一系列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在一起,统一操作平台,规范会计数据、核算信息输出格式,提供各级各类会计财务报表及数据信息查询打印功能,从而有效支持各级行履行职责的需要。
(四)实现业务流程参数化管理。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综合系统的参数设置、监控终端以及总行级运行管理等,全部由总行清算中心负责。由总行统一参数管理,减少了以往上传下达的各个环节,杜绝了作案人员利用参数管理漏洞作案的可能,最终达到规范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加强内部控制、促进制度贯彻落实、强化风险防范的目的。
(五)实现岗位、人员集中权限管理。在现有业务制度框架下,改变 “人员分离”的风险控制观念,实行“岗位分离”。即设置柜员岗、综合岗、主管岗三个岗位。根据会计核算人员从事的业务特性按照岗位将权限赋予每个操作员,同时对各业务岗位实行运行参数机控设置,将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分解到各核算业务岗位,加强前台柜面监督和后台业务资料的检测分析,提高全面监控程度和群防效应。
(六)实现重要业务事中控制。严格对操作员经办的业务种类和操作限额进行授权,建立安全、有效的事中监督管理机制。一是根据业务的重要性、风险程度和操作员素质,对操作员的业务操作范围和限额进行授权控制;二是遵循事权划分的原则,大额业务、重要业务、特殊业务由会计主管按规定权限授权处理。
(七)实现后台监督集中管理。在省级业务处理中心设置事后监督中心,该中心集中监控、监督、管理本辖区内所有网点会计业务并负责存储各网点上传的会计信息(含凭证影像)和数据。通过会计综合信息子系统对记账数据提取,实现对会计核算业务的全面后台集中监督,综合运用计算机处理、网络传输、电子签名等技术手段,将会计核算监督覆盖到资金运行的全过程,实现以“机控为主、人控为辅”的新型会计核算管理预警监测体系。
四、央行会计核算大集中需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1.严格系统开发管理。在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大集中模式建设过程中,使用科学的项目管理制度和风险分析方法可以为数据集中与应用整合提供制度上的有力保障。
2.确保业务数据安全。在进行系统整合与数据集中工作的同时,应当及时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安全应急机制。一旦遇有突发事件,可以立即投入正常运行,保障整个系统的业务数据安全。
3.加快国库会计核算数据集中进程。改革人民银行国库业务处理流程,实现数据集中,提高信息化程度,加快建设一个功能覆盖各级国库所有业务的,集设计完备、监控严密、安全稳定于一体的国库业务信息化综合平台,达到国库数据、应用、服务和安全管理的大集中目的。最终实现与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综合系统的有机整合,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完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的集约化管理。
财政部1994年6月下发的《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功能规范》规定了:会计核算软件必须具备的功能和实现这些功能的步骤,且必须符合国家会计法律、制度和规定,会计软件具备的基本原则:(1)合法性:软件采用的总分类会计科目名称、编号方法、凭证格式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软件应提供记账凭证输出打印功能,以提供原始凭证的输出;必须提供会计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打印输出功能,输出的内容和格式应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2)安全性:防止操作失误造成的数据丢失和数据篡改行为,对于数据程序和文件,具备基本加密功能以防止非法篡改,且只有相应权限人员查阅不同密级的财务数据;防止计算机故障或强行关机造成的数据破坏,应该具备实时备份或利用现有数据尽快回复到破坏前状态。(3)正确性:主要包含核算正确性和输入正确性,如对于基本字段的规范性、记账凭证重号、借贷金额不等应作出提醒并拒绝核算,机内账目对比功能、对比总分类账和明细账汇总对比、核算周期内累计记账汇总对比等,且在规定区间内进行结账功能。
2.主要会计核算软件比较
(1)金蝶。金蝶的ERP系统目前主要财务、HR、进销售存的专业模块业务开发,对于生产经营的其他模块尚需进行第三方软件进行对接,在会计核算上,凭证处理支持两行分录平衡,报表模板较单一,无选择性,固定资产处理上采用动态平衡法,在薪酬核算处理上的功能较弱,产品集成性有待提高,二次开发的难度较大,但金蝶最大的特点是数据表单较亲切,界面较美观,比较符合国内从业人员操作习惯。(2)用友。用友的ERP系统目前较明显的进步在于包含经营管理环节较完善,价值流上如采购、生产、库存、财务、销售、HR等,凭证分录具有自动平衡功能、提供图表处理、数据处理、初始设置、薪酬处理、存货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允许进行折旧方法的自行设置,但模块设置较呆板、对于维护的要求较高,否则影响稳定性;初始投资和后期维护成本较大。(3)SAP。SAP的ERP系统首先基于德国较为先进的的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特点进行开发,涵盖企业全价值流业务:尤其在财务数据与物流、销售数据的集成性上功能强大,提供财务分析的在线预警功能和EXCEL、WORD等多样性的数据输出支持;在首次开发时一般基于SAP基本框架,套入适用企业实际的财务核算模式、业务流程模式,对参与开发的业务需求描述要求较为细致,系统的稳定性较好,但产品初次投入成本及二次开发成本较高,一般在大型的生产制造企业、商业物流企业SAP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能够极大的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
二、会计核算信息化的趋势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以及企业财务信息需求的变化,产生了新的会计核算业务需要,对于会计核算信息化的新特点和模式如下:
1.零级核算模式
零级核算模式是指根据企业财务数据需要,将现有一级科目进行随机分类和概括,形成若干层次更高的会计科目,称为零级科目。特点在于:(1)一般采用随机核算制,即随机进行各种零级核算;(2)同时采用汇总核算和序时核算的方法。现有一级科目一般为总账科目,如按流动性将一级会计科目分为: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从而进行会计核算;如资金来往科目中,将“应收票据”和“应付票据”合并为“往来票据”;将“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合并为“购销往来”,从而在进行会计核算,给公司财务、营销和高层管理人员提供有关大类以及科目会计指标的整体数据。
2.实时核算模式
实时核算是指会计核算周期内及时响应的或者必须进行的核算,并约束随机核算的结果围绕并形成中心核算数据;会计核算追求的理想的目标在于经营持续发生的财务信息情况应该持续的进行核算和展示,这在传统的核算模式下受核算手段和从业人员人工效率的影响,但通过计算机系统的使用,对于关键财务指标的发生和审批通过系统平台实现,使财务数据实时的进入系统并核算。一般大型的集团企业或集团控股型企业对财务数据的获取实时性期望较高,在连锁性商业企业、制造型企业尤为明显,将数据获取的初端延伸到企业经营的基层,系统自动实现数据的审核、汇总和核算,虽然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需要较高的维护成本,但是符合目前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于中小企业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同样重要。目前国内ERP管理软件如金蝶、用友在财务模块与其他业务流程对接上尚有广阔的业务空间,虽然在界面的亲切性和流程的适应性、维护成本上有较多优势,但在功能的完善性、二次开发的空间上与国际软件巨头有差距,从而影响财务实时核算的实现。
3.分组核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