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市场主体发展迅速。截止年7月底,全县共有10家商业保险公司进入我县设立分公司或营销服务部。其中,财险公司有中国财保、太平洋财保、中华联合财保、大地财保等4家,寿险公司有中国人寿、泰康人寿、新华人寿、生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等6家。10家保险机构中,以分公司形式设立的有4家,其中财险有中国财保、大地财保、中华联合财保3家,寿险有中国人寿1家。全县共有保险从业人员1800余人,其中,专职管理人员116人。从业人员中,从事财险人员800余人,从事寿险人员1000余人。当前,另有等5家财险公司正在我县筹建设立分公司(营销服务部),年底,全县商业保险机构将达到15家,比年新增9家。
(二)保险产品日益丰富。人寿保险产品主要包括普通寿险、分红保险、一年期以上健康险和短期险。规模较大的主要有“康宁终身”、“千禧理财”、“国寿鸿泰”、“国寿鸿新”、“学生平安”保险、“校方责任险”等30多个险种。各财险公司主要经营机动车辆险、家财险、企业财产险、货运险、短期健康和意外伤害险等。有的公司还积极探索涉农保险业务。如中华联合财保、大地财保公司分别推出了“家家乐”、“农家乐”系列组合产品,正在农村推广。
(三)经营管理日臻完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家保险机构不断更新经营管理理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客户回访制度,完善事前、事中、事后服务控制体系,改善内部管理,增强服务能力,赢得客户认可,保费收入、上缴利税逐年增长。年,全县实现保费收入7540.3万元,上缴利税237.47万元;年,全县实现保费收入9763.8万元,上缴利税262.82万元,分别增长29.49%、10.68%。今年元至6月,全县实现保费收入就达10293.7万元,上缴利税269.2万元,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87%;保险密度(人均保费金额)为101.02元/人,已超过年全年保费收入和利税。元至6月的保费收入中,财险收入1600.7万元,占15.55%,寿险收入8693万元,占84.45%。中国财保、中国人寿两家老牌公司虽稳居主导地位,占有财产险和人寿险89.66%左右的市场份额,始终领跑全县保险市场,但也明显感觉到了来自保险市场开放的竞争压力。
(四)保险功能逐步增强。全县保险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保费逐年递增,保险所提供的制度安排,如参与社会体制管理、减少社会成员间的经济纠纷、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稳定等等,已开始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多个层面、多个环节,其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明显提升,促进了全县保险事业与经济、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年,全县各保险机构共受理理赔6047起,赔款兑现1905.2万元;年,全县各保险机构共受理理赔5549起,赔付兑现1532.4万元,今年元至6月,全县共受理理赔2827起,理赔兑现952.162万元。今年,我县“4•26”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太平洋保险公司积极主动介入,并按合同约定,进行顶线赔付,向县审计局原副局长肖国辛的家属快速理赔23.4559万元,为政府减轻了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年,中华联合财保公司为56家涉农企业开办了小额保险业务,及时化解了这些公司在恢复性发展中的资金困难。
二、我县商业保险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险宣传力度不够。一直以来,县、乡两级政府很少把商业保险工作纳入到议事日程,对《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保险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等方面的宣传组织不力。各保险公司只注重对业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与产品推介宣传,很少组织对相关法律、法规,社会保障知识、案例等的宣传。加之,不少保险从业人员在进行保险展业推介时,重理财功能的宣传,轻风险保障功能的宣传,宣传方向不对,导致消费者对保险的风险防范功能认识不深、保险意识不强。社会的保险意识与保险业的发展态势还存在很大差距,被动接受保险活动较多,主动参与保险活动较少。
(二)同业无序竞争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高薪挖引同业公司人员。随着我县机构的增加,全县保险从业人员需求量逐步增大,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和手中掌握着一定客户资源的业务经理,成为新保险机构争夺的重点,在高薪、高位的诱惑下,不少管理人员走马灯一样,频繁跳槽,导致保险队伍管理混乱,也直接增加了相关保险机构的人员培养和管理成本。二是不计风险成本低价“揽保”。相比之下,财产险比人身险竞争更趋激烈,主要以车辆险、责任险、意外险竞争为主。违规竞争导致费率严重走低,经营濒临亏损,承保潜在风险加大。特别是机动车辆保险,各家公司相互压价,费率折扣超过约定标准的现象比较普遍。个别新公司急于抢占市场,“低价”揽保。年城区的士车辆台均保费为6600多元,现已降至4500-4800元,降幅达46.67%,而责任保额未降,仍为66万元。县大地财保测算,今年该公司承保的士40辆,共收取保费18万元左右,如有1辆的士需全额赔付,该公司将所有保费全赔进去还不够。这种局面得不到遏制,势必将保险经营推向险境。部分公司、部分险种已经开始出现亏损。三是旁落责任拉拢客户。今年,车船税开征后,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财险公司在开展车辆保险业务的同时,必须代征车辆、船舶使用税。但是,有少数财险公司不顾国家利益,只管拉拢客户,不代收车船税,导致少数“听话”的公司因代收车船税而客户减少保费下降,“不听话”的公司不收车船税而拉拢客户,客户增多保费增加,责任与利益出现了倒挂现象。
(三)营销人员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业人员业务知识有待加强。从全县保险从业人员的组成和来源看,以待岗、下岗、离岗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兼职人员为主,专修保险专业的人员比较少。不少人员本着就业和谋取“二职业”的想法进入保险行业,对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掌握不够,了解不多。特别是有不少管理层人员和具体人员对公司推出的新产品条款理解不透,宣传解释不清,有上下标准不一致、口径不统一的现象。二是少数从业人员道德、诚信素质有待提高。有不少从业人员短期行为严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利用客户对自己的信任,过分夸大产品的保障功能,对限制性条款和免除责任没有如实告知客户,误导投保人做出非理性选择,为以后客户与保险公司在理赔问题上发生纠纷埋下隐患。三是从业人员中“临时就业”的现象较为普遍,队伍流动性大。各家保险机构从业人员更新换代较为频繁,营销队伍不稳定,导致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服务断档,续保业务开展困难,投保对象“投后撤保”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涉农保险发展缓慢。我县是农业大县,农业是我县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弱质产业。从目前农村保险保费收入情况看,增速有所加快,但覆盖面和保费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农业在我县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农村人口数极不相称。特别是近些年,我县农村自然灾害、疫虫病害频发,农民损失严重。“国十条”和省“八条”出台后,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保监局《关于加快全省“三农”保险发展的意见》,但是,我县“三农”保险特别是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大局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还未引起县、乡两级政府和相关保险部门的重视。目前,涉农保险也仅限于农房险、家财险、医疗、养老、人身意外伤害险等常规险种,涉及农业的只有变压器、耕牛、棉花储运之类的财产保险,真正为农户种植、养殖排忧解难的险种较少,或者说保险公司虽有相关的险种,但由于受农户经济条件、收入状况、保险意识、风险难预测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农户保不起、保险公司赔不起”的两难现象。
(五)行业监督管理缺失。目前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监管明显不到位。国家设立了保监会,对保险业行使监督管理职能,保监会向下只延伸到省一级。省保监局面对庞大的保险市场,显得鞭长莫及、力不从心;市一级虽然成立了保险行业协会,制订了《保险自律公约》、《营销员流动自律公约》、《从业人员违规行为管理暂行办法》、《违约保证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但协会是一个行业组织,不具备行政执法职能,不能采取强制措施,所以,面对各种违规行为也无能为力,对行业违约行为的处罚很难执行到位;县一级则什么机构也没有,个别保险公司只顾快速扩张,不顾自律公约,违约经营问题时有发生,但无人监管。
三、进一步加强我县商业保险市场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保险意识。县、乡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保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各种会议和宣传媒体广泛开展宣传,引导社会正确认识保险,引导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保险,理性进行保险消费,扩大保险消费需求,拓展保险的资源空间。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发挥正确的主体导向作用,宣传、支持并引导农村保险事业的发展,发挥保险支农、助农、扶农的功能。要充分发挥各保险公司自身的作用和行业优势,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及网络媒体,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保险的重要性;要“抱团”宣传,避免单打独斗,降低宣传成本,提高宣传效果。特别是要通过正面典型案例、现身说法,向公众宣传保险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宣传的可信度,提高人们的参与意识。各保险公司还要利用保险营销人员点多面广的优势,加大保险产品的宣传解释工作,加深人们对保险产品的了解和认识,为扩大保险市场储备客户资源。
(二)加强内控建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一是要加强对保险从业人员的管控力度。建立并完善保险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和相关管理制度。要严把准入关,防止一味追求扩充市场占有份额,盲目吸纳从业人员;要加强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彻底杜绝无证上岗。二是要切实加强保险行业的诚信建设。要进一步加强诚信建设,把“诚信保险”的各项教育和创建活动作为“信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杜绝误导、欺诈等违规行为;要坚持向社会投保风险提示,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促进理性消费;要克服保险服务过程中“重承保、轻理赔,重保前服务、轻售后服务”等现象。对社会普遍关注的车险、健康险等领域,要细化理赔服务内容,明确理赔程序和时限,突出解决销售误导和理赔难问题;要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保险人诚信记录信息库,与从业资格证书一同管理,实现各保险公司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保险从业人员的“退出”机制,加大对保险从业人员失信的惩戒力度,对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要坚决辞退,并记录在案,终身不得从事保险业务。三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规程。各保险机构要认真研究制定业务操作规程,明确重要岗位的职责分工,实行业务流程规范化管理。要设立内部稽核、事后监督岗位,作好日常监督检查工作,有效降低并规避保险公司与投保人的利益风险。四是要细分市场,找准市场定位。各保险公司要围绕全县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围绕城乡居民的消费习惯和热点、围绕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发挥自身优势,细化我县保险市场,选择好各自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推出个性化、差异化的保险服务项目,努力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人群对保险产品多样化的需求,避免同质竞争、争夺同一市场带来的不良后果。
××市工商局立足职能,通过加强宣传发动、强化执法监管和完善各项机制等措施,全力支持订单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目前,全市“订单”面积 230多万亩,“订单”农户18.6万户,先后发展各类订单 10000余份,涉及肉牛养殖及辣椒、甘蓝、胡萝卜等种植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一)加强宣传发动,营造订单农业的浓厚氛围。采取区别对待,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一方面通过发放宣传材料、上门走访等形式,深入到“订单”农户中,与农户广泛接触和交流,宣传订单农业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引导教育。通过举行订单农业知识培训、开展送法下乡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以此为突破,加速订单农业的发展。例如××乐陵市飞达集团,本是一家以辣椒和蔬菜种植、加工、出口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产品质量好,受到市场青睐。但其主要原料辣椒,市场价格忽高忽低,导致其发展举步维艰。工商人员一方面多次与企业进行座谈,鼓励企业建立基地,实行合同价收购;一方面派专人陪同企业到村里进行宣传,赢得农户信任,提升农户种植辣椒的热情,有效促进企业与农户的“双赢”。
(二)强化执法监管,促使订单农业规范有序。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的作用,对农业订单实行全程监管。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订单农业合同监督管理工作,打击合同欺诈行为,提高订单履约率。重点抓住订单农业的履约环节,对农业龙头企业订单合同的履约进行跟踪,提高订单合同履约率。如对××庆云县中澳集团与农户签订的“收购合同”进行监管,共检查合同122份,合同金额20__余万元,督促合同双方当事人提高合同履约率。通过以上举措,进一步规范了订单农业经营秩序,促进了订单农业健康发展。
(三)完善各项机制,推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首先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把推行订单农业工作作为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列入年度各所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要求各单位制定具体的帮扶措施,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和定期上门走访制度。其次是构建责任落实机制。健全市局、县局、工商所三级监管体系,将订单农业责任到岗,任务到人。
二、合作强农
在当前形势下,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文秘站 ×市工商局认真把握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重点环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截至11月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56户,出资总额1.3亿元,成员总数1.7万户,较去年实现翻倍增长。
(一)事前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利用新闻媒体、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农民了解法律,增强合作意识和市场观念。同时,充分发挥基层消费者协会投诉站的双向联络作用,宣传法律法规,并收集农民的意见,反馈给工商部门。
(二)事中做好登记注册工作。开辟登记注册“绿色通道”。在行政办事大厅设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服务窗口,向前来办理登记的农民实行申请、受理、审批一站式服务,为申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提供登记辅导、政策咨询。大力推行“四办措施”,即资料齐全当场办,资料不全指导办,紧急项目加班办,重大项目跟踪办。
(三)事后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各个工商所对自己辖区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定期回访,了解其运行状况和遇到的困难。每个季度各工商所所长向局里汇报情况,局里根据汇报情况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20__年年初,通过回访“平原县玉峰生猪专业合作社”了解到,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竞争加剧,生猪价格下降,很多社员对养殖生猪兴趣不高,合作社运行受阻,社长张玉锋一筹莫展。经过深入调查,该局建议合作社自办市场。去掉了中间环节,实际收益更高,从而拓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路。同时,运用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帮助自办市场创建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很快就赢得了群众的口碑,一些学校食堂还有超市也纷纷找到张玉锋,希望和他们签订购买合同。销路不愁了,社员们的信心更足了。
三、 经纪活农
为帮助广大农民增产增收,积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工商局抓住有利时机,采取三大措施:“营造一个环境、实现两个联合、做好三个加强”,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据统计,截止20__年11月底,全市农村经纪人总数(含临时性、季节性)4070户,其中,注册登记农村经纪人1737户,临时性、季节性农村经纪人2333户。
(一)营造一个环境,引领农村经纪人健康发展。积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认真落实优惠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开辟了经纪人进入市场的“绿色通道”。××市工商局对符合条件的农村经纪人,给予登记发照,规范其经营行为。并在为其办理登记注册时,给予优惠扶持,促进了经纪人队伍的发展。
(二)实现两个联合,推动农村经纪人快速发展。一是与行业协会联合,以典型引导发展。较好解决“单打独斗,散兵作战 ”,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帮助农村经纪人依托各乡镇、各行业创建农村经纪人协会,通过场地、人员固定化,经费保证稳定化,运作模式多样化,使经纪人协会真正运作起来,并逐步走上规范化,成为当地服务三农的 “正规军”。二是与当地企业联合,以龙头带动发展。针对××市农村经纪人整体规模较小的现状,××市工商局通过穿线搭桥、强强联合、帮扶并举的方式,走“龙头企业+经纪人+农户”合作形式,采取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
(三)做好三个加强,促进农村经纪人规范发展。一是加强监管,维护经纪秩序。开展消费维权进农村活动,及时解决经纪引发的投诉。充分发挥12315投诉举报网络的作用,依法查处经纪投诉、举报的侵权行为。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查处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压级压价、合同欺诈、克扣农户、勒索客户等违法经纪行为,维护正常的经纪秩序。二是加强教育,提高执业素质。加强对农村经纪人的法律、法规的教育和业务知识的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村经纪人进行《经纪人管理办法》、《合同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知法、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分门别类地对各类农村经纪人进行相应的业务知识培训,帮助农村经纪人改变传统的购销方式和服务方式,使他们向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三是加强引导,创造经济效益。定期组织他们召开现场会或座谈会,协调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为他们讲授与农产品生产、流通、经纪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及经纪信息,积极为他们打造信息咨询、业务交流的平台,以帮助他们有效规避风险,树立诚信形象,提高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保险护农
由于自然灾害的不可预防、不可预测性,明显制约了“订单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市工商局借鉴试点县先进经验,选准项目,加大力度,全力推进,“订单农业”保险工作有了很好落实。20__年以来,××中华财险禹城、平原、武城三个公司共承保能繁母猪4.9万头,承担保险金额4900万元,现已支付赔款32万元;承保种植业小麦、玉米、棉花192万亩,承担保险金额5.5亿元。由于20__年的特大暴雨,承保的禹城、武城两个县的小麦和玉米受灾面积近16万亩。保险公司已支付赔款70万余元。
(一)加大宣传引导,提高农民入保积极性。联合保险部门利用座谈会、讲座以及发放材料等方式对企业、农户进行宣传。制发了《合同服务明白纸》,对“订单农业”保险做好说明,利用登记注册“窗口”、“一会两站”、年检时机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同时,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农业保险知识讲座,宣传大灾之后农民受益的典型实例,消除农民的思想顾虑,提高投保信心。
(二)加强调查研究,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方案。从20__年1月份开始,××市工商局联合畜牧局、农业局、中华联合保险公司××分公司,对59家企业、10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调研,制定出两种保险措施:一种是鼓励有条件的涉农企业和农户自愿加入商业保险,增加险种,并联系保险公司在险率上给予最大优惠;另一种是通过涉农企业给农户作担保,农户从金融部门获得贷款建起养殖大棚,并将大棚投保给保险公司,使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建立起银保互动机制。
1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问题
1.1农村与农业的先天不足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深化
我国在历史上曾经长期执行严格的城乡分割制度,奉行“先城市后农村”、“先工业后农业”的发展思路,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于城市,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形成了农村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目前,许多地区农业生产仍停留在传统小农经济状态,市场化程度低,无法形成规模化优势。而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不是孤立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金融的发展程度。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使农村经济落后于城镇,资金实力有限;由于农业的投资回报率低,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农村与农业的先天不足制约了农村金融的深化,而农村金融发展的滞后,又进一步制约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1.2农业保险缺位,农业生产易受灾害影响
农业是一个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高风险性基础产业,农业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威胁着农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必须通过设置风险分散机制来降低农业风险,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仍然非常滞后,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参加农业保险,遭受灾害的损失得不到保险赔偿,灾后复产非常困难。
目前我国农业仍然主要依靠两种传统的农业风险保障途径,即民政部门主管的灾害救济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由于承保面小、保障程度低,赔付条件苛刻,使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十分有限,远不能满足农村和广大农民为应付自然灾害对保险的需求,农业保险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很不平衡。
1.3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
现行的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在执行中没有真正符合合作制的精神要义。按照农村信用社章程,一是入股自愿、退股自由这个合作制最基本的原则,变成了存款自愿、取款自由。效益好的信用社,不愿增加股金,担心既得利益受到影响;而那些亏损的信用社入股却得不到分红,也就难以吸纳新股。二是社员是信用社产权的主要所有者,但实际上,有些社员的入股并非自愿,只是为了取得贷款权,而不是为了得到股东的权益。
1.4民间金融有待规范
非正规民间金融组织是指在央行或银监会监管之外从事金融交易、贷款和存款行为的农村金融机构,即民间金融,目前在我国各地活跃的民间金融活动主要有地下钱庄、亲友之间的个人借贷行为、个人和企业团体间的直接借款行为、高利贷、各种合会等。农民来自非正规市场的借款往往比来自正规信贷机构的数额更多,利率一般也比官方利率更高。根据国务院1998年7月颁布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除部分小额信贷、不计息的亲友借款之外,其他非正规民间金融组织或活动均属于非法。
这种不被法律认可的非正规民间金融形式在我国农村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它们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的地区民间金融所占的市场份额甚至远远地大于正规的金融机构,对活跃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民间融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趋利性,其资金流向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不相符。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难以落实,而且缺乏法律约束很难对其进行金融监管,潜在的金融风险较大。
1.5农民、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贷款困难
贷款困难在农村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农村金融市场高度垄断,各类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网点设置呈收缩的态势,金融服务品种单一,导致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而农户、农业企业以及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对贷款的需求却非常旺盛,因此贷款困难。二是农村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和信用担保体制尚未建立,金融机构支农缺乏利益驱动,银行在办理涉农贷款时要承担较大的信用风险,因此缺乏支农贷款的积极性。
2金融支持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2.1充分发挥各类银行机构的支农作用
(1)深化合作金融改革,发挥合作金融支农主力军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真正成为产权明晰、资本充足、治理完善,内控严密、财务良好、服务高效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
首先,要进一步理顺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处理好省级联社与基层信用社的关系,尊重企业法人的自。理顺各级农村信用社的内部管理体制,按照尊重和充分发挥基层法人社的经营管理自的原则,加快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第二,加快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在原有股权范围的基础上,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要求,广泛吸引自然人、企业法人和经济组织入股农村信用社,建立有效内部制约机制和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关系。第三,切实转换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机制,以打造现代金融企业为目标,从以企业为中心转向以市场为中心,以产品为导向转向以客户为导向,确立人本观念,效益观念,引入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效能。第四,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按照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对农村信用社股金管理的有关要求,清理不合规股金,规范股金转让,做到科学、规范管理股金。
(2)增强商业银行服务和支持“三农”的积极性。
各商业银行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加快创新,改善服务,在商业化改革的过程中增强服务和支持“三农”的积极性。应逐步恢复和增加在县域的金融服务网点,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积极探索“龙头企业+担保公司+银行+农户”的金融创新方式,利用龙头企业掌握农户信息、控制农户资金流的优势,由龙头企业成立专业担保公司,为其关系密切的农户向银行提供担保,解决农业企业和农户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通过加大对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城市企业和工商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他们发展壮大,间接带动农业和农村民营企业、乡镇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应在农村积极开展中间业务,积极开发适合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产品,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发、开办的新金融产品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村地区,更好地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改进信贷管理机制,加大对县域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2.2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1)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农业保险模式。
我国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程度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有的地区甚至还处在贫困状态。因此,在现阶段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对象以及抗风险能力的不同,采取政策和市场两种手段开展农业保险,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政策性和市场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在东部发达地区应以商业性保险为主,在中西部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应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对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和实力较强的农村经济组织应以商业性保险为主,对普通农户应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对贫困地区的农户应完全实行政策性保险。
(z)对重要涉农领域实行财政统保。
对于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中具有基础性或根本性的重要领域,比如粮食种植、生猪生产等,应实行统保,保费由省市财政按一定比例分担全额支付。关于保费的分担比例,各地可以有所不同。东部发达地区的财政实力较强,可以由县、市级财政适当多分担;而对于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则可以由中央和省级财政适当分担更多比例。
(3)建立完备的农业再保险体系。
西方国家农业保险的共同特征是利用行政手段建立多层次的再保险体系,而这正是制约我国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瓶颈问题。我国应探索利用再保险体系支持农业保险发展,以财政补贴支持农业保险部分费用和经营亏损。农业再保险体系的建立,对农业保险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支持推动作用。在现阶段,农业再保险可以由中国再保险公司兼营、鼓励外资再保险公司经营,也可待条件成熟时在各省市推行组建政策性农业再保险公司专门经营,政府根据农业再保险公司的类型和业务规模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2.3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农户、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贷款困难的重要原因是缺少可供抵押的资产,或者找不到合适的信用担保者。因此,要解决支农信贷困难的问题,需要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完善金融机构支农放款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具有先天的弱质性等原因,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无法依靠市场力量完成,也不能通过农民自发地组织而实现,必须由政府主导。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地领导、监督、管理和协调工作,积极为兴办农村和农业担保机构创造条件。第一,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应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基础,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第二,规范政府行为,防止行政干预,为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扶持环境。按照《担保法》、《公司法》,规范政府作为出资人(股东)的行为,确保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自主开展担保业务。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可越是贫困地区,越是金融服务不充分、不到位的盲区。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的瓶颈,是亟待越过的一道坎。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金融扶贫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要加大金融支持农业力度,促进农村及贫困地区的发展。
作为欠发达地区,扶贫攻坚工作被列为的重点民生工作。为加快扶贫攻坚步伐,2013年 11月,自治区创新扶贫机制,在57个贫困旗(县)实施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通过财政担保、贴息引导银行发放扶贫贷款,实现了激发贫困户脱贫动力、扶贫资金倍增、银行积极放贷、防范扶贫腐败等多重效应。
践行责任与担当 致力于富农兴业
按照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方案,2013年到2017年,自治区财政每年注资4.75亿元设立风险担保补偿金,为银行向贫困农牧户发放的扶贫贷款提供担保。同时,投入专项资金为扶贫贷款贴息,其中贫困农牧户贷款的年贴息率为5%,农牧业龙头企业等其他类型贷款的年贴息率为3%。把经过扶贫部门认可的种植、养殖大户、农牧民合作社、农牧业龙头企业列为支持对象,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贫困农牧户增收和贫困旗县经济发展。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实施,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农总行党委的高度重视,自治区主席巴特尔亲自批准实施方案;李佳副书记主持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签约仪式;王玉明副主席多次组织研究并推动工程研发实施的各项工作。多年来,作为面向三农、横跨城乡的农业银行分支机构,农行内蒙古分行秉承大型国有银行的责任担当,自觉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始终坚持服务“三农三牧”不动摇、服务实体经济不动摇、服务民生事业不动摇,发挥城乡并举的服务优势,与自治区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作为自治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首家合作金融机构,农总行刘士余董事长、张云行长等领导多次予以重要批示,农总行各部门给与专业工作指导和具体部署。在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农行内蒙古分行举全行之力,大力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
农行内蒙古分行将参与该项工程,作为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农总行“要在强农、惠农、富农金融服务实现新突破”的责任担当,带领涉及“金融扶贫富民工程”57个县域的60家支行,为实现连续5年每年安排50亿元左右的专项信贷资金,支持全区57个贫困旗县的农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5年内在县域及以下地区布放电子机具4.5万台以上,其中在农村牧区布放2.5万台,57个贫困旗(县)的嘎查村电子机具全覆盖的目标任务,展开了创新金融扶贫方式、助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探索与实践。
为强化贷款的扶贫功能,规定扶贫贷款的年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最高不上浮40%,已接近农行内蒙古分行的运营成本,并将农牧民单户贷款起点金额从3000元降为1000元。贷款期限也从以往的春借秋还,改为按贷款项目的生产销售周期灵活确定,且一次授信3年,期间可随借随还。
精心安排有章法 工作确保“五到位”
为统筹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农行内蒙古分行采取了五项“确保”措施:首先,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配合到位。为此专门成立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领导小组,强化与各级地方党政的协调联动。充分借助政府的管理优势,发挥乡镇扶贫专管员和村级“两委”班子在贷户选择和推荐环节的主导作用,积极配合政府扶贫部门开展联合培训、督导,确保扶贫政策、金融产品、工程服务等各项内容、措施落实到位。
大力创新产品,确保服务到位。按照商业化运作原则,专门研发了额度高、期限长、还款方式灵活,适合农牧户的“金穗富农贷”;适合县域小微企业的“金穗强农贷”两款产品。全区各地农行机构按照“一县一特色、一行一路径、一村一对策”的思路,根据自治区十大扶贫主导产业特点,结合57个旗(县)资源状况,有效满足集中连片、产业链带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带动下的农牧户和县域涉农法人客户的融资需求。提供包括结算、理财等业务产品在内的全方位、综合化的一揽子金融服务。
优化内部流程,确保效率到位。根据“政府风险补偿资金”服务模式特点,对信贷管理流程进行全面优化,明确信贷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加强各部门、各环节间的衔接与合作。对“金穗富农贷”业务采取集中受理和调查、批量审查审批的方式,提高审批效率;对“金穗强农贷”业务,通过加强前后台配合,取消首笔贷款报备要求等措施,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加大倾斜力度,确保资源到位。对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57个县域、涉及到的60个支行,通过调整中后台人员补充到前台;通过招聘大学毕业生、村官、二线人员返聘等措施充实客户经理队伍。在信贷资源和财务费用上,专项匹配“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信贷规模,单独核定基础费用、战略费用及固定资产投资,单独配置人员奖励费用等,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资源保障。
严肃工作纪律,确保管理到位。为确保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政策要求贯彻落实到位,严控贷款风险,农行内蒙古分行提出了“八个必须”的工作要求和“五个一律”的禁止性规定。对出现内外勾结、弄虚作假骗取银行贷款或借助政府风险补偿金掩盖原有贷款风险及办理贷款中收受现金或索取好处的,收贷不入账、截留、挪用贷款资金等行为一经发现,坚决从严从重处理,确保“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健康有序地开展下去。
信贷产品“接地气” 金融服务送下乡
在“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开展过程中,农行内蒙古分行“撸起袖子使劲儿挖”,争取让扶贫产品多些“泥土味儿”。针对贫困户的小额扶贫贷款,不再要求有“吃皇粮”的公务员进行担保,而是创新出不需要任何资产担保的“五户联保”(3个信用户带2个贫困户)、“三户联保”(2个信用户带1个贫困户)信用贷款等模式,或以“信用村”建设为载体,赋予村“两委”班子一定的推荐和贷款初审权力,以多维度的贷前审查来破除一些不切实际的担保条件,创新方式为贫困人群增加受信能力,确保有还款能力的贫困户都能贷上款。
在服务模式上,针对农牧民贷款“担保难”的瓶颈,根据不同借款主体的业务需求,对贷款额度5万元以上的贷款,创新推广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农牧户+风险补偿金”“政府风险补偿资金+动物资产抵押+农村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抵押+农牧户”“政府风险补偿资金+资金互助社+农牧户”等“富农贷”八种贷款模式。制定了《动物资产抵押担保管理实施细则》、《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保证担保管理实施细则》和《信用村评定操作指引》等制度办法。针对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创新推出了“阶段担保+仓单质押的‘粮捷贷’”;制定了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实施细则及操作指引,提出了解决林权抵押问题的有关措施。与保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创新开展“履约保证保险业务”,实现法人客户抵押担保的新突破。这一系列创新举措,打通了服务农牧民的路径,拓宽了扶贫贷款的受益面。
针对农牧民客户反映贷款资料较繁杂、重复签字、农牧民往返支行的次数较多等贷款流程问题,内蒙古分行专门组织工作组现场调研,修改完善了贷款业务流程,将“富农贷”业务调查表简化为2页。将个人征信授权书与村委会推荐表进行整合,使农牧民到支行现场办理手续的次数由3次减少到1次,实现了“一次调查、一次审查、一次审批”。同时,将小额农户贷款权限全部下放到旗(县),并采取客户经理入村入户现场办公的方式,使办贷效率提高了近60%,确保了金融扶贫富民贷款资金第一时间发放到广大农牧民手中。
农行内蒙古分行的“三农”客户经理们,日夜奔波在向贫困农牧民宣传金融扶贫政策、办理贷款的路上,姜海波就是其中的一员。这位农行科尔沁左翼后旗支行的“三农”客户经理,没日没夜地走村串户,加班加点忙碌,现己帮助600户农牧民拿到了2000万元的“金穗富农贷”。贷款要想放得出、收得回,必须把好源头关,严格贷前调查,姜海波与同事们将其作为工作信条,牢牢记住,认真践行。他与同事们无论刮风下雨,几乎每天都要步行至少20里路,始终战斗在送贷款下乡第一线。
调动农户积极性 实现可持续发展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现了“政府主导、商业银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不同于财政无偿扶贫,以普惠制为特点的内蒙古金融扶贫模式,是扶贫开发的新尝试,起到了“扶贫扶志,治穷治心”的效果。过去,政府的财政性扶贫资金额度小、分散,只有投入没有回报,不能解决大问题,而且主要是用在了生活性扶贫上。通过“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使政府扶贫资金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金融部门信贷扶贫的最大障碍是大多数贫困农牧户缺乏有效抵押物,无法从商业银行获取融资。以政府的财政扶贫资金设立风险补偿金后,有效破解了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的抵押担保瓶颈,从而使农行能够放大投放信贷资金,并扩大贷款扶持的覆盖面,既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引导作用,又保证了信贷资金按市场化运作,有效地解决了扶贫开发贷款少、贷款难和贷款贵的问题,培育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增强区域经济、农牧民自身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在内蒙古实施以来,全区各级党政部门高度关注和重视,57个贫困旗(县)以外的其它旗(县)纷纷提出由地方财政拿出“风险补偿资金”,与农行合作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2014年10月,农总行批准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业务扩大到全区80个旗(县),目前已有23家非贫困旗(县)引进该模式开展合作。同时,“三农”金融服务中抵押担保难、模式少、流程不科学等瓶颈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内蒙古分行“三农”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得以有效拓展。以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为例,过去全旗每年扶贫口的资金才两三千万元,近两年在每年1000万元风险补偿金的撬动下,截至目前,该旗已获得农行发放扶贫贷款近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亿元,扶持贫困农牧民由工程启动之初的1214户增加到7180户。这种乘数效应,在其他贫困旗(县)也很明显。工程开展一年多来,自治区57个贫困旗(县)平均每个旗县的贷款都突破了2亿元。
农行海南分行在股改革后,总体上,在人员、服务渠道、业务创新、机构组织体系、经济能力、经营模式等得到了较快发展,但风险控制、三农金融事业部制度经营单元、服务三农力度、信贷管理权限、运行机制建设等还存在不足,急需加快改革步伐,在取得经营效益的同时,扩大县域行贷款规模,加大力度支持县域三农经济发展。
一、体制机制建设成效
(一)构建组织体系
按照农总行关于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的相关要求及“三级督导,一级经营”的管理体制要求,农行海南分行制定和下发了《中国农业银行海南分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推进方案》,方案对搭建我省三农金融分部的事业部制组织架构、划分事业部边界、确定经营单元及改革试点行等重大事项予以明确。成立了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海南省分部及三农金融事业部海南分部管理委员会,作为三农金融部系统管理的机构。三农金融分部负责对辖内三农业务和事业部制建设的系统指导、业务规划、绩效考核、产品研发和风险管理。同时,成立了三农信贷管理中心、三农风险管理中心、三农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三农资本和资金管理中心和三农核算与考评中心五个中后台管理中心,与相应部门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制定事业部制改革试点行实施方案,逐步将16家县域支行作为经营单元,整体纳入三农金融部管理。
(二)厘清业务边界
按照“地域为界”的基本原则划分事业部业务边界,客户经营所在地在县域的法人客户由三农金融部营销管理。跨越城乡的系统性、集团性客户实行名单制管理,由城市板块公司、机构、房地产等部门牵头营销开发和统一管理。三农金融部主要负责对县域客户和业务行使经营和管理职能,县域支行网点改造、电子渠道建设、科技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由相关专业部门负责。
(三)督导工作顺利开展
三农金融事业部在内控制度执行、县事业部新发放贷款、案件风险的排查以及农户小额贷款等方面均对县级事业部履行了相关的检查督导职能。
(四)完善治理机制
出台了三农金融分部议事规则、例会制度、双线报告和绩效考核的若干规定,有关“三农”制度办法、经营计划、绩效考核、业务授权等重要事项提交管理层审批前,要经过委员会审议,并对审议事项的落实情况向委员会报告。前台部门绩效考核主要与“三农”业务指标挂钩,中后台管理中心则实行双线考核,并对“三农”业务员工岗位职责履职情况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作为年度绩效工资分配依据。
(五)“一级经营”架构基本形成
一是事业部的一级经营地位明确。按照“一级经营”的管理架构要求,将辖内16个县域支行整体纳入三农金融分部管理。但由于没有加入改革试点,所有的县域支行都还没有加挂了事业部的牌子,但建立了专门的“三农”金融服务团队。二是事业部的发展方向明确。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特点、产业特点、同业情况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一县一策”的发展模式,绘制特色产业和主要资源分布图,制定“三农”业务发展规划,绘制三农金融生态图谱,确定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重点领域、发展目标和具体工作措施,有选择、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三是事业部的服务理念明确。按照“总量保障、增量管理、存量盘活”的原则,单独核定三农金融事业分部最低用工计划,建立新员工留存考核机制,提高县域招聘大学生在县支行工作的稳定性和长效性,确保三农金融部各二级分部用工计划不低于最低控制数。
至此,农行海南分行已初步搭建起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制的组织架构体系。
二、改革措施的效果
农行海南分行通过事业部改革,进一步完善了事业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服务“三农”能力全面得到发展。
(一)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能力提升
农行海南分行实施事业部制以来,落实农总行对县域重点推进行在工资、费用等方面的资源倾斜政策,促进重点推进行发展。选择了3家县支行,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打造特色支行,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在全行形成了服务“三农”和县域支行发展的保障机制,促进了县支行的发展。
(二)服务“三农”的产品不断增多
陆续创新和推广了一系列的“三农”产品,构建了“三农”金融统一品牌“金益农”,金融产品已经涵盖了县域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惠农卡已逐步成为农户农副产品兑付款、移民补偿款、财政直补资金、医疗报销款等资金的最佳入账通道。随着服务覆盖面的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已逐步成为农户发展生产、提高生活的好产品,县域房地产开发贷款、农村城镇化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县域中小企业动产质押融资、小水电贷款等一系列法人贷款产品,提升了农行海南分行服务农业产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三农”金融服务能力。
(三)服务“三农”的渠道建设步伐加快
一是搭建流动服务平台。充分挖掘现有网点服务潜能,对超出该行物理网点服务半径的区域,积极推行流动客户经理服务机制,在县域支行组建流动客户经理小组,按照服务能力与管理能力相匹配的原则,整村推进惠农卡业务,定期不定期开展上门服务、流动服务,有效扩大服务半径。二是利用个人贷款短信通,提前对到、逾期贷款进行短信提醒和催收,提示农户按时还款付息,初步实现了农户小额贷款信息化管理,有效释放客户经理劳动生产率。
(四)积极支持三农法人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改革以来,农行海南分行择优选择重点项目、重点客户和重点品牌加大信贷营销投放力度,为海胶集团、海南电网公司、海南交通运输厅等公司发展提供配套金融服务,加快新农村建设。为海南电网公司、海南交通运输厅、海胶集团等省重点企业做好金融服务。
(五)服务“三农”经营模式逐步推广
实施事业部制以来,农行海南分行及时转变发展思路,逐步规范推进模式,实行整体推进。按照“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和“先经济条件好、信用环境好”的原则选择目标村镇,规范工作流程和内容。在商业化运作的前提下,按照“就近服务、依托产业、集中连片”的基本原则,结合县情及地方产业、客户特点,坚持做好产业、客户群体、有效模式等“三种选择”,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推广在前期工作中探索出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文明生态村+农户”“合作社+推荐人+农户”“担保公司+农户”等有效模式。例如:农行万宁支行结合省政府创建“文明生态村”实际,推出“农行+文明生态村+农户”小额贷款模式,授信农户已达1636户,授信额度3585.8万元。目前,这一模式已被省政府确认为全省主要农户小额贷款模式之一。
三、改革和“三农”金融服务存在的不足
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是农行股改最大的特色和亮点,是经过反复论证和试点行实践探索的一次创新,无经验可循,无前例可依。农行海南分行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风险控制问题
为了控制风险,农总行规定到2011年涉农贷款不良率必须持续控制在5%以内,近两年新发放贷款不良率控制在2%以内,其中2009年以来新增农户小额贷款不良率控制在3%以内。三农金融部贷款拨备覆盖率三年内要达到130%。由于客户经理不足,海南农村信用环境相对差,海南农业受到自然环境如台风等不确定性,农业风险度高且难于控制,如何严控风险是对农行海南分行风险治理水平的严峻考验。
(二)事业部制单元基础薄弱
一是农行海南分行乡镇网点覆盖率较低,网点乡镇覆盖率仅40%。乡镇自助设备、POS终端等设施较少,在农业补贴资金市场占有率偏低,农村领域惠农卡用卡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网点基础建设较差。农行海南分行县域网点营业面积在150m2以下的有46个,占县域网点总数的41%。县域行仅设封闭式高柜,未实施功能分区的有67个网点,占县域网点总数的59%。此外,网点设施老化。超过5年未整体装修的网点共109个,占县域网点总数的96%。三是县域网点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人员配备不足,结构配比不合理。人员配备7人以下的网点共有25个,占县域网点总数的22%。不能有效满足服务“三农”的要求。
(三)真正意义上的“六个单独”运行机制还未建立
根据改革试点运行机制要求,参与改革试点的县域支行,要实行资本、信贷、会计核算、风险拨备与核销、资金平衡与运营、考证激励约束等六项单独管理机制。农行海南分行实现三农金融事业部“六个单独”的运行机制要在农总行制度和技术支撑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在2010年农总行深化三农金融部改革工作会议后,农总行确定了8家深化改革试点行(农行海南分行不在此列),并在试点行范围内研究探索独立核算的“六单”问题。农行海南分行也将在农总行解决“六单”问题后,逐步实现农行海南分行三农金融事业分部的单独核算。
(四)信贷管理权限有待进一步下放
事业部改革试点对信贷管理权限的要求是下放业务审批权限、下沉信贷决策重心。原则上将县域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等信贷业务审批权下沉至县支行。而据检查,发现一些县事业部在其上级行近几年信贷转授权调整后,目前仅保有农户小额贷款5万元限额的独立审批权,其余贷款品种及额度均需经上级行审批。
(五)外部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融资性担保机构设立和业务开展情况。我省现有84家担保公司,目前农行海南分行已和六家融资性担保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但只有三家担保公司开展担保业务,其中业务量较大的是海南农垦信用担保公司,至今已担保1335笔,5540万元,从目前业务开展情况看,合作良好。但与城市相比,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仍相对滞后,法制环境缺失,金融维权困难,债权人“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现象依然普遍。
四、改进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现有扶持政策优惠力度,尽可能弥补农行海南分行向“三农”的让利
一是适当降低县域业务执行的营业税率。建议将营业税减免范围扩大至农村生产经营性贷款、助业贷款、涉农中小企业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等“三农”贷款,有效降低事业部的“三农”金融服务成本,进一步提高农业银行的支农积极性。二是实行监管费用减免政策效应。建议减免监管费用,减轻县事业部农村金融财务成本。三是提高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力度。当前县事业部经营环境与农合机构、村镇银行类似,而县事业部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明显高于农合机构、村镇银行等同质性金融机构,不利于县事业部增强支农实力。建议逐步下调县事业部的存款准备金率,3-5年内下调至与农合机构、村镇银行同等的存款准备金水平,以增强事业部资金实力,增加涉农贷款投放。
(二)扩大三农信贷规模
由于实行贷款规模控制,为鼓励农行海南分行加大支持三农力度,建议人民银行按照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核定农行海南分行信贷规模之后,追加农行海南分行“三农”专项信贷规模,对于农行海南分行县支行发放三农贷款,给予规模扩大,在不超过其县城新增存款的一定额度内给予放宽,确保服务“三农”贷款力度不断加大。
(三)加强征信体系建设
要围绕农户基本信息、生产状况、信用表现等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加快完善农户征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法制环境建设。建议政府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债权,维护金融稳定,建立以保护债权人为中心,规范有序的社会信用环境。二是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大力开展“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示范活动,对守信户实行优惠信贷支持,对失信户予以信贷制裁。继续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诚信知识宣传,提高农民及企业的信用意识、法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培育农村信用文化。三是加快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加快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户、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并明确规定企业和个人信息数据资料采集、等级评定、征信提供的合法程序,将征信系统建设和征信服务覆盖到所有从事农村信贷的机构和广大农民,使社会信用咨询服务活动有序进行。
(四)继续深化事业部改革试点,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农行海南分行要按照事业部改革“体制更顺,核算更准,机制更实,单元更活”的要求,进一步下放县事业部贷款审批权限,进一步提高贷款审批效率,进一步完善“三级督导、一级经营”管理架构,进一步落实“六个单独”运行机制,切实提高县域支行的成本管理、核算管理、风险管理水平。要立足农村实际,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针对大多数农业企业、农户不具备合规担保实力的问题,大胆创新,为其量身定制一些新型信贷产品,解决部分企业和农户因抵押担保不足无法获得信贷支持的问题。要继续探索适合三农特点的服务方式,采取积极主动的营销态度和策略为三农提供包括信贷、结算、业务咨询、金融知识宣传等在内的金融服务,改善金融支农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
(六)建立健全风险分担体系及利益补偿机制,降低农村金融风险
一是有条件的地方应考虑财政牵头,建立支农信贷风险补偿或担保基金。二是加快发展风险分担体系。加快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整合充实担保公司,促进担保机构与县事业部合作,有效撬动金融资源。三是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引导商业性保险公司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投入,拓宽农业风险的分散渠道,降低农村金融风险。四是加快建立农村动产、不动产、经营权以及林权抵押登记、交易制度,建立完善农业生产资料交易流转市场等,提高农户融资担保能力。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基于市场化运作的三农金融部改革研究—以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为例.西南金融,2011(5).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与监管指引.国际法学,2009(5).
[3]范钦鹏.情系“三农”——访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张云.中国金融家,2008(09).
近年来,秉承服务“三农三牧”的使命和责任,农行内蒙古分行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对农村牧区的改革发展要求,围绕“强农、惠农、富农”,推进服务创新,实现了服务“三农三牧”的新突破。2009年以来,全区农行累放涉农涉牧贷款1325亿元。在强农方面,围绕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城镇化建设,累放县域中小微企业贷款158亿元、县域城镇化贷款108亿元,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上下游农牧户贷款610亿元,支持农牧业企业410户,综合服务覆盖面达到80%;富农方面,自2009年发行第一张金穗惠农卡以来,已累计发放惠农卡113.5万张,发放农牧户贷款206亿元,助推全区47万农牧户增收致富;惠农方面,大力实施“金穗惠农通”工程,在县域地区免费布放各类电子机具近3万台,设立“惠农通”工程服务点13000多个,覆盖了80%以上的行政村,全部服务点开通跨行交易功能,可为广大持卡农牧户提供查询、消费、小额取款等基本金融服务;始终坚持让利于农牧户的政策,2009年以来,累计为农牧户减轻利息负担近7亿元。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指导下,农行内蒙古分行以金融扶贫为己任,将实现金融扶贫富民新突破作为促进全区农牧民脱贫致富、农牧业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举措,不断探索推进开发式、产业化、商业化扶贫,2009年以来累计投放各类扶贫富民贷款778亿元,惠及自治区400万农牧民。
2013年,农行内蒙古分行与自治区扶贫办联合,将商业银行市场化机制与开发式扶贫的政策优势相结合,创新开展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新模式。自治区扶贫办从2013年至2017年5年间,为全区57个重点贫困旗县合计投入23.75亿元作为金融扶贫富民贷款的风险补偿金,农行内蒙古分行作为首家金融合作单位,在政府建立风险缓释机制的基础上,扩大信贷投放,每年投放金融扶贫富民贷款50亿元以上,5年拟累计投放300亿元。“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实施,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农总行党委的高度重视,自治区主席巴特尔亲自批准实施方案;李佳副书记主持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签约仪式;王玉明副主席多次组织研究并推动“工程”研发实施的各项工作。农总行主要领导也多次予以重要批示、工作指导和具体部署。在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农行内蒙古分行举全行之力,大力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
把“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作为农业银行践行社会责任,改善经营结构,实现经营转型的重要工程和抓手,全面部署57个贫困旗县、59家支行金融扶贫富民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县域支行综合服务能力和整体发展水平。
解放思想,创新模式。推进扶贫机制创新。将政策性扶贫与商业化运作相结合,由政府出资设立风险补偿金,通过金融机构放大倍数投放贷款,发挥“杠杆”作用,降低了农牧民贷款准入门槛,使绝大多数有生产能力的农牧民都能得到金融支持,真正实现“造血式”扶贫。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将支持农牧民增收致富与扶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相结合,专项研发了“金穗富农贷”和“金穗强农贷”两款产品,满足一般农牧户家庭生产经营,家庭农牧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和扶贫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资金需求。推进服务模式创新。总结推广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农牧户+风险补偿金”等6种贷款模式,农牧户贷款抵(质)押担保不作为强制性要求,对信用村内的信用户可发放信用贷款。创新“阶段担保+仓单质押的‘粮捷贷’”、引入保险公司“履约保证保险”开展金穗“强农贷”业务,制订了动物资产(活畜)抵押,土地、草场、林权抵押担保管理办法,进一步拓宽了金融扶贫担保渠道。
总体规划,突出特色。在做好金融扶贫总体规划基础上,抓住地方产业特色和发展重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支持贫困旗县、贫困嘎查村有生产经营能力的农牧户、扶贫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重点扶持乳、肉、绒、薯、菜、粮油、饲草、瓜果、药材、旅游及民族用品等十大扶贫产业以及能够安置大量贫困农牧民就业的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效满足集中连片、产业链带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带动下的农牧户和县域涉农法人客户融资需求,形成了“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产业”。兴安分行科右前旗支行创新“景堂”模式,结合当地特色,给巴拉格歹永进村养殖大户刘景堂及其带动的贫困户统一授信,目前已向刘景堂发放贷款197万元,目前刘景堂个人羊存栏1670只,预计年底存栏将达到20000只,辐射带动农牧户200余户,有力支撑了该村肉羊养殖产业的发展。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支行,通过对四子王旗民族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赛诺草原羊业有限公司等涉农涉牧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授信“金穗强农贷”4000万元以上,辐射基地农牧户1.3万户,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实际行动支持了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书写了龙头企业带动扶贫、非公经济带动扶贫、产业化带动扶贫的金融服务新篇章。
提升效率,严控风险。为了方便农牧民办理贷款,提高贷款效率,农行优化内部流程,合理简化贷款基础资料,再造信贷业务流程,将小额农户贷款权限全部下放到了旗县,提高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各环节工作效率,并采取客户经理入村入户现场办公的方式,使办贷效率提高了近60%,确保了金融扶贫富民贷款资金第一时间发放到广大农牧民手中。同时,集中一切资源向基层倾斜,把有限的信贷、财务、人力资源用于基层服务第一线。严肃纪律,出台“五个一律”的规定,严控员工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对“吃、拿、卡、要”、“”等违纪行为予以严处。目前,全区农行农户贷款不良率仅为0.74%。
乡村旅游是既悠久又新鲜的事物,当前,国内外对于乡村旅游的标准定义尚未完全达成共识。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CNKI显示,国内第一次论及乡村旅游这一事物的是1990年凌申的《论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文;第一次提出乡村旅游这一概念的是1992年杨旭的《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一文。之后,马波(1994)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杜江(1999)指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刘德谦(2006)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乡村旅游的渊源后,分析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与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的旅游活动。王志东(2013)进一步指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自然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农林资源、自然生态环境为载体,以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民俗民艺传承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消费人群,以领略乡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现代旅游方式。
综上,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重点集中于概念等基础理论、开发与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几个方面。
时至今日,笔者结合以上“大家”的研究和当前的形势,将乡村旅游界定为:以乡村(城郊)地区良好的原真生态环境为基础,进行适当开发和包装,以体验田园闲谈生活、农业生产劳作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为产品供应形式,主要面向城镇旅游消费者的一种旅游活动。一句话,乡村旅游提供给消费者的是基于乡村地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为载体构建起来的原真性乡土氛围。其“硬核”就是依托乡村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开展的一系列旅游消费活动,目前较为成熟的形式有:农家乐、生态农业观光体验、民俗村、古村落游等。
二、乡村旅游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战略性意义,在我国目前还是农业大国,逐步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在于:通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多元的生产方式,有效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繁荣稳定;满足游客需求,实现旅游供给侧结构调整,有助于在我国这样一个城乡二元结构制的大国实现和谐发展,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有效的桥梁作用;不断引发人们关于生态平衡、生命哲学的思考与实践,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密切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寿光县域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和现状
(一)寿光名片
寿光是全国百强县(市),闻名全国的蔬菜生产、流通基地,同时也是农圣故里,文宗之乡,海盐之都。经过创建,寿光市还拥有国家园林城市、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山东省人居环境奖等一系列的荣誉。这些都为成功开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寿光市现有的乡村旅游开展情况
寿光市依托大棚蔬菜种植模式和现代高科技农业形成了品牌化的蔬菜旅游之路;依托现代化城镇建设打造出了新农村旅游之路;规划建设了寿北双王城生态旅游区,高端打造现代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基本以农户个体为主,已运作较为常态的旅游形式有三元朱新农村(4A级旅游景区)、以佛教为代表的乡村宗教民俗游、弥河文化乡村旅游、果园采摘游、羊口镇滨海渔家乡村游、特色蔬菜强镇旅游、土法酿酒文化旅游、林海农业体验和观光游、现代科技农业体验游等。统计发现,寿光市乡村旅游远未形成气候,也没有达到规模效应,季节性特征鲜明,游客主要以少量当地城市居民为主。
四、寿光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识别
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德尔菲技术进行问题攻关。第一步,梳理有关的文献与前人研究成果,获得研究参照;第二步,设计县域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查问卷,并有针对性地发放和回收,主要分为三类人群:利用大型节事活动(蔬菜科技博览会)对外来游客发放问卷;对当地居民(旅游消费者)发放问卷;对乡村旅游的有关政策制定和执行者发放。调查问卷的设计使用李克特五级量化表进行,分值从“1”到“5”表示对于问题的认可程度依次递增。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60份,回收220份,有效问卷198份,回收率为85%,有效问卷率为76%。最后一步是将回收的这些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整理,M行资料汇总整理后提供给研究人员和专家,使用德尔菲技术进行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识别和决策。经过进一步研究,列出了制约寿光市乡村旅游发展的10个因素。
综合以上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进而分析在一个距离一线城市较远的县级市发展乡村旅游,在没有经过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的情况下,寿光市乡村旅游的开展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发展思路不清,定位不准
乡村旅游各方利益主体并没有达成高度一致的意见,更没有将这一良好的经济载体与全域旅游、新型城镇化建设、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藕合起来,导致资源整合优势得不到发挥,产品缺乏特色,难以形成品牌。
(二)产品庸俗化,缺少品牌价值体系的支撑,缺乏竞争力
寿光市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普遍缺乏高端上档次的品牌产品,产品市场定位不够鲜明,没有结合自己的优势资源开发出创新性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此外,因为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够,产品不够系统,始终在庸俗化的中低端层次徘徊。寿光有农圣(贾思勰)、文圣(仓颉)、盐圣(夙沙氏)著名的“三圣”文化,但没有深度利用和开发,发展后劲不足。
(三)市场开发滞后,宣传营销工作成为发展障碍
调查显示,寿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工作开展力度不够,营销宣传财政投入不足,没有制定和维护中长期的规划,保护并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基本局限于满足现有区域内的发展,导致寿光市乡村旅游产品无法走出去,发展得更远。大部分的客源来自于县域内,中远程的消费市场份额很少,更谈不上拓展,具体情况可见图1。
(四)乡村旅游经营与服务欠规范,管理水平较低
寿光乡村旅游的发展缺乏行业规范,特别是对于一些未形成规模的产品形式来说,普遍没有标准化的工作要求。主要表现为:经营机制缺乏监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对客服务质量低,语言交流、服务标准、硬件设施功能不够完善;旅游纠纷的处理机制不完善,与周边区域以及乡村旅游的发达的北京、台湾等地区相差甚远,基本处于一种自发式经营的状态,离合作社式的、行业协会式的集约化发展道路还很远。
(以上数据根据寿光市旅游门户网站数据整理)
(五)乡村旅游发展投入不足
目前的乡村旅游主要靠经营者自己的经济投入,观望着虽有发展意向,但因财政资金的匮乏止步不前;政府层面的投入不够重视,没有多措并举筹措资金,为乡村旅游的开展创造条件,特别是缺少宏观的规划和指导,很多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乡村旅游项目无法按时上马,损害了寿光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利益。
五、寿光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创新对策
(一)科学规划,合理定位
目前,大陆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发展内涵不够、发展档次偏低、特色竞争力差等问题,县域乡村旅游的地开展一定要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积极主动地寻求特色,结合当地的原生态乡村文化,适当开发与包装,具体所来就是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市场竞争优势,规避短板,用乡村旅游的发展来传承并发展当地的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优势资源蔬菜,从新农村建设、渔家资源开发、蔬菜高科技等模块进行一次华丽转身,继而实现优势互补,同时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在这条路上实现长远发展。通过发展度假休闲农场、农庄、庄园、民宿等多种形式打造真正的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经过调研,寿光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围绕弥河、湿地、滨海、蔬菜、民俗五种资源制定现代田园度假休闲+齐鲁淳厚民俗旅游项目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二)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
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一种高端的旅游和度假消费模式。要学习欧洲、台湾等地区的先进经验,从政府层面重视起来,积极调动各方利益主体的能量,以创建精品工程为目标,以发展“三圣”文化为平台,进行广泛论证,探索出助推寿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具体可以蔬菜科技博览会和三元朱新农村建设项目为龙头,打造系统化的品牌产品服务,发展寿光境内的传统草编、泥塑花盆、制盐、苹果树种植等一大批适合乡村旅游开展的项目,建设韭菜之乡、胡萝卜之乡、丝瓜之乡、苹果之乡、甜瓜之乡、渔盐之乡、湿地之乡等一批特色强镇,注册产品商标,以点带面,逐步打造精品旅游产品,实现全域旅游视野下的品牌发展模式。
(三)紧密依托蔬菜文化和蔬菜资源开拓中远程市场,做好市场营销
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机制。构建现代旅游营销体系,打造品牌节庆活动。寿光市的蔬菜资源已经闻名全国。但“蔬菜”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还处于磨合阶段,应采取采摘体验向现代农场模式的转变。同时做好市场营销工作,每年拿出不低于乡村旅游总收入20%的费用用于宣传和市场开发,将寿光市包装成为区域内乃至全国的休闲度假农场庄园。进行市场分析,做好市场营销规划,在巩固已有市场的基础上,逐步拓展中远程市场,利用已经成功举办多届的菜博会努力拓展国际市场,利用寿光市的城市名片拓展国内市场,并进一步拓展周边区域市场的高端消费人群。
(四)规范管理,打造宜居宜游的软环境
健全管理组织和机制,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交通管理、农村改厨改厕工程、景观打造、产品生a、旅游上层设施配套、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路线设计、导游服务优质化等必要的乡村旅游条件方面,解决可进入性差、卫生不达标、设备功能不健全、接待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实现寿光现代休闲农业的跨越式发展。通过修旧如旧、复原维护等多种方式实现寿光乡村地区独有的旅游事物,并结合乡村旅游这一现代化的传承方式实现两者的有机耦合,这样不仅能够搞好乡村旅游的发展,从长远来看还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
一、引言
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提高农村地区经济水平,农村金融发展是重点。一方面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农村资金更多的流向了城市,造成了农村金融资源的枯竭,阻碍了金融发展。
农村商业性金融是子属于农村金融的分支之一,因此拥有农村金融的一般特质,而同时又具有商业性金融的属性。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政策性金融结合合作性金融的方式作为发展农村金融的主要模式,而三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收效甚微,经营状况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要走出这一困境,制度创新是关键,必须大力发展商业性金融,而把政策性金融与合作性金融作为辅助方式。
二、国外农村商业性金融的发展
(1)美国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为基础。美国的农业人口占比3%,作为全球第一大粮食生产以及出口国,美国拥有运作十分成熟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这个体系的基础就是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和个人信贷,同时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农业合作信贷系统作为主导,政府农贷机构作为辅助机构,这样有主有辅、多元而复合型的组织体系相互分工、互相合作达到高效的效率。
(2)德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以合作金融为主,其他金融体系为辅。其中合作金融体系是以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制建立的,合作金融体系个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以地方性合作银行、区域性合作银行、中央合作银行的级别层层递进,但是各级之间又相互独立,入股方式自下而上。其他金融机构主要是政策性金融机构。
(3)玻利维亚的农村金融机构建设还不够成熟,主要由农业银行和商业银行组成,农业银行属于国家所有,而商业银行有国营与私营两类。同时出现了农村信用合作机构,但是发展之初还没有什么业务。玻利维亚农村地区极度贫穷,农村地区的小农几乎在金融机构没有储蓄,因此农村金融机构所需要的农村贷款主要来源渠道为外资和国家财政,而贷款主要贷给了东部经济相对繁荣的圣塔・克日兹地区。
(4)孟加拉国是小额信贷公认运作最成功的国家,孟加拉国农村金融体系包括正规金融、半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其半正规金融包括格莱珉银行和农村就业支持基金会,农村商业性金融代表――格莱珉银行作为小额信贷的典型成功案例被不同国家及地区的人们所学习。其小额信贷模式覆盖面广、坏账率低。
三、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及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从改革开放以来到1996年初步形成了商业性农村金融、合作性农村金融、政策性农村金融分工合作的农村金融体系框架。到目前为止,在贷款风险管理、县域业务的规模控制、不良资产的管理等各个方面都逐渐实行了深化改革,农村金融机构在多元化和市场化的原则上越来越适合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现状。逐步建立了政策性金融为辅,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为主的基本框架。
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的特点及取得的成就有:一、我国农村地区的商业性金融体系在政府主导下完成了一系列改革,政府发挥了降低制度变迁成本的优势,但同时“三农”也不得不承担数次制度变迁产生的大量成本。二、目前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正处于相对放松金融管制的大背景下,农村商业性金融也得以逐渐凸显出竞争优势和运营效率。三、相比以前,农村商业性的运作越来越成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表现在业务种类的多样化、市场结构的优化等方面。四、农村金融监管与国际接轨,监管技术越来越规范化、全面化。
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方面。一方面农村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没有做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网点有缩小的趋势,如农村信用社的分支机构网点数的缩减率达到57%(2000年至2012年),邮政储蓄达到16%。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授权商业性金融机构办理相关业务,这样可以减小双方的运营成本,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农村商业性金融的信贷供给不能满足农村市场的需求,同时信贷供给的额度小、审批期限长。1998年至2004年间,中国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数减少了33.3%,截止2011年也仍然有1700个乡镇没有金融机构。最后,非正规金融的借贷行为活跃,缺乏规范。农户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得的贷款达到66.7%,这种现象一方面可以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但同时也存在极大的隐患,如温州非正规金融的许多企业在2011年倒闭。
四、我国与国外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比较
在分析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的发展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后,结合各国的成功经验以及教训,整理了如下几个方面有待改进和突破的地方:一、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机制。包括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民间资本金融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和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业务。二、巩固农产品期货市场,探索农业保险市场发展之路。农业受气候、天气、市场供需等影响较大,且农产品不易储藏、利润低等特点使得农民的收入保障更不稳定,基于农村经济的这些特点,我们应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学习农业保险制度。期货市场具有的风险转移功能能分散、减小农产品经营的风险,根据市场引导农民调整不同农产品的种植组成。三、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金融一定要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完善各县市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服务效率,根据时代进步和市场需要创新金融产品。
五、结论
在与国外其他国家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相比较后,我们要意识到,陷入此种困境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农业、农民、农村本身的问题,他们的弱质性、规模小、发展滞后、高风险性等,但是实际上却是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思路的摇摆与金融制度的墨守成规难以契合农村金融发展的真实需要。今后的改革方向将着力于大力发展农村商业性金融,形成农村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错位发展、有主有辅的多元农村金融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谭燕芝.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关系的实证分析:1978~2007[J].上海经济研究.2009(04)
[2]余新平,熊白,熊德平.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中国农村经济.2010(06)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农商行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率市场化加剧农村金融市场竞争
众所周知,农商行由农信社改制而来,立足“三农”的市场地位早已根深蒂固,农村市场仍是农商行未来发展的根基。一直以来国家积极扶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使农商行能够在金融政策扶持下逐渐成长壮大,但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客户议价权更大,选择面更广,农村金融市场客户争夺将更加激烈,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二)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目前,大多数农商行都是近几年由农信社转型而来,银行化改革时间不长,规模不大,经营模式仍然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商行当前经营模式将受到极大冲击,随着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调整,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存贷款市场竞争加剧,吸储成本增加,利息收入减少,经营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被压缩。
(三)利率市场化考验信贷风险管控能力
随着7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控,金融机构之间利率竞争将不可避免,贷款利率将随市场波动而变化,存在着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农商行在贷款利率定价上做出科学合理的判定,根据客户风险级别确定贷款利率、贷款期限,这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信贷风险管控难度,既要保证收益又要兼顾风险,不能一味追求高利润。
农商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对策
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利率市场化已是大势所趋,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农商行必须立足当前实际,因地制宜,调整经营模式,创新发展思路,灵活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笔者提出以几点下建议:
(一)以静制动,充分挖掘现有市场潜力
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同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作为扎根“三农”,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地方金融机构,农商行必须“以不变应万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坚守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和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充分发挥农商行自身点多、面广、人熟、地熟的优势,发扬老一辈农信人精神,通过深入农村、农户、企业、商户,详细了解不同种类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只有在巩固原有客户的基础上,加大对城区、城郊等薄弱地区营销力度,不断寻求新的客户资源,培育新的客户群体,提升原有市场份额,增强同业市场竞争力,方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大潮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顺势而为,尽快转变经营管理模式
随着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已是不可避免。对此各地农商行要加快经营管理模式转变。一是由粗放型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通过对网点、部室进行整合重组,梳理操作流程,减少管理层次,实现业务处理的专业化、流程化、集中化管理。加强资金成本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二是由过度依赖存贷利差单一盈利模式向多元化盈利模式转变。积极发展保险、基金、投资理财等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实现收入结构多元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兴产品推广,创新担保方式,不断研发特色信贷产品满足不同客户金融服务需求;三是由单纯注重业务发展向综合竞争力发展模式转变。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同业竞争的加剧,农商行必须提高综合竞争力。要重视企业文化创建,打造属于自己品牌形象,赢得广大客户的认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各专业后备人才库,提高行业竞争力。重视网点形象,打造优质服务,提高服务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
政府投入是直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文化产业投融资中,政府投入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央及各级政府都加大了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但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政府的投入明显不足,内蒙古地区的情况尤为突出。2009年,全国地方的文化体育与传媒费占国民经济整体的财政支出比重为2.02%,而内蒙古的文化产业投入远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从财政支出比重看,2005年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44%,居全国第23位;2007年适逢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这一比重上升到0.99%,居全国21位;从2010年开始,全区文化财政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相对下降趋势。到2012年底,全区文化产业财政支出29.3亿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85%,投入规模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见表1)。
表 1 内蒙古文化产业财政投入占比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银监局(2013.2)。
(二)银行信贷
由于商业信贷是文化产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但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又制约了各类商业银行提供信贷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束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各类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中,2008年全区各类贷款总额是4527.85亿元,其中对文化产业以及文化服务类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是0.068%,在以后的年份虽然逐年上升,但对文化产业信贷的支持明显不足,截至2012年底,全区各类贷款余额是11284.2亿元,其中对文化产业以及文化服务类的贷款是16.68亿多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是0.147%(见表2)。
表2 内蒙古文化产业信贷规模与占比 (单位:亿元 %)
资料来源:银监局(2013.2)。
(三)基金市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09年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国家强力政策推动下,全国各地相继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2009年4月,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审批,基金规模50亿元人民币,成为第一个在国家发改委获得备案的文化产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随后,规模达30亿元的湖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200亿元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基金、规模为4.5亿元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相继成立等。而作为具有草原文化、民族风情、自然风光等独特优势的内蒙古至今没有一只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成立。
(四)产权市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一个交易服务平台类市场,文化产权交易主要有文化产权交易平台、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文化企业孵化平台、文化产权登记托管平台四类。例如,2009年6月,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正式揭牌,成为国内首家成立的文化产权交易所,由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上海精文投资公司联合投资创立,自揭牌以来,成交金额达10亿元,目前已储存的项目超过1万个,已经显示了巨大的融资功能。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作为自治区产权市场的核心服务机构,是具有政府背景和社会公信力的综合性产权交易机构,但就目前业务发展的内涵看,涉及具有文化产业融资平台的功能严重缺失,急需加快发展。
通过以上能够给文化产业提供资金的融资渠道分析看,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巨大的融资缺口,尤其是具有巨大投资潜力的民间资本介入更少。
二、内蒙古文化产业投融资瓶颈分析
(一)缺乏多层次的金融支撑体系是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
文化产业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过度依赖财政的投入是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从美国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来源渠道经验看,美国作为全球文化产业创新的引领与强有力的金融支撑紧密相关,美国有健全的金融市场、发达的资本市场,尤其是纳斯达克市场为美国的文化产业创新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在我国,由于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撑体系,导致我国的文化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尤其是在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与金融配给方面的体制建设相当滞后。内蒙古地区又属于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体系滞后,整体金融密集度较低,金融市场化程度低,至今尚未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可见,内蒙古金融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不利于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缺乏自主增长的财政文化产业投入机制,无法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财政收入的迅速增长和国家转移支付的增加,全区财政对文化产业投入也有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由于没有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财政文化产业投入的规模相对较小。截至2012年底,内蒙古财政文化产业投入无论从所占经费的比例即GDP的比例,还是从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来看,都比全国平均水平在相应阶段的支出比例要低得多。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财政文化产业投入经费为7.4亿元,从2007年开始首次突破10亿大关,以后逐年增加,2012年底增加到29.3亿元,接近30亿元;但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较低,从2006-2012年7年间长期稳定在1%以下。
(三)文化产业融资的资本缺口
内蒙古地区的文化企业资本来源主要有:1.自有资本。文化企业的资本主要是通过自我积累和群体聚集形成的,其来源大多为个人储蓄、家庭集资、个人投资商等,其自有资金有限(如阿拉善的奇石文化产业最为典型)。2.股权投资。由于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产值低、利润空间小,致使股权投资发展缓慢,即使是存在风险投资企业,其投资资金规模也不大,投资动力不足;创业板市场门槛的“两高”、“六新”限制了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市场融资。因此,当文化企业需要外部资本时,很难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资金,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资本缺口。
(四)文化企业的债务融资缺口
文化企业在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债务融资时往往面临着有效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问题,即存在着一定的债务融资缺口。即使许多文化企业可以提供抵押品或者接受较高的利率,仍然无法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与大企业相比,文化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文化企业在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债务融资时,通常面临着“信贷配给”问题。即,内蒙古资源优势的利润空间促使银行把较多的金融资源配给到优势产业中去,就会出现文化企业的“信贷配给”问题,致使银行信贷的逐利行为成为信贷配给的偏好;内蒙古整个地区的文化产业成果转化率低、文化产业产值比重低,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和自身留存比重不足难以支撑文化产业创新。因而,文化企业融资困难是制约内蒙古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内蒙古文化产业投资战略的确定
落实“8337”发展思路,努力打造“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需全方位提升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实力,因而,制定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战略尤为重要。
(一)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投资战略
内蒙古依托草原文化资源,打造了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红山文化节等110多个文化品牌,初步建设或正在规划秦直道、巴林石、孝庄园、红山先民聚落园、锡林浩特蒙元文化城、大盛魁文化产业园区、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区、元上都文化产业园区等近20个文化产业园区。但是,现有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远远不够,尤其是打上品牌烙印的特色文化产品还不够丰富,能准确表达其品牌内涵的物质产品显著匮乏。为此,加大投资力度,紧紧围绕一批重要的文化品牌和优秀品牌,通过推动电影、电视、文学、出版等领域的联动策划、媒体宣传,全力打造内蒙古文化品牌,力争使内蒙古草原文化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品牌,并走向全世界。
(二)实施优势文化资源优先投资战略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并列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整合内蒙古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我区优势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做大做精文化产业集团,不仅是建设文化大区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草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为此,基于优势资源优先开发原则,实施优先投资战略,紧紧围绕王君书记在全区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干部大会上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力争使具有文化优势资源的地区率先发展,形成文化产业的先驱和引领。
(三)实施文化产业链组合投资战略
文化产业是一种典型的产业链组合渗透产业,一般包括文化科研集团、教育集团、医疗集团、文化旅游集团,每个集团之间均有相互渗透的产业链。内蒙古文化产业实施组合型投资战略,可以有效实现文化产业的做强和做长:一是以资产或产权为纽带,运用市场机制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兼并和重组,形成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使之成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二是根据区域文化资源的禀赋特点和产业链相关效应,以中心城市为重点,形成集约化程度较高、产业链较长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三是着力打造组合型文化产业项目,集合市场、资本、技术及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打造有市场前景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四是依托特色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区域文化产业群建设。
(四)实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投资战略
现有7个文化园区和21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但因文化产业种类单一、文化企业数量少等至今没有形成产业集聚,部分园区处于正在建设中,更上升不到产业集聚效应。因此,实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投资战略是当前内蒙古建设文化大区的重要途径。一是培育重点企业,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二是依托文化产业基地重点,建设一批具有集聚效应的文化产业园区,进一步聚集文化产业资金、技术及文化创意;三是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文化产业和繁荣文化市场方面的主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四是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鼓励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四、内蒙古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以财政资金为政策引导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
按照“8337”发展思路提出的打造“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这一设想,全区要加快发展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在这种背景下,各级政府均要确定一批重大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并制定文化产业攻关计划和前沿项目库。为了能够顺利实施,须建立地方财政文化产业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自治区区级和各地财政文化产业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以不低于1.5%的比例加以拨付,并以每年不低于GDP的增幅而增长。为了充分激活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在发展基础性和公益性文化产业的投资项目上,可以采取BOT、PPP、PFI 三种投融资方式,以此弥补财政资金的暂时不足。
(二)加快金融组织机构创新步伐,加大银行信贷支持力度
1.政府应当积极与国家开发银行内蒙古分行协商,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功能。在文化企业的创新阶段提供信贷支持,或通过提供担保、信托、参股等方式进行融资,充当文化产业化的助推器。
2.更新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通过金融制度创新,拓宽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建立全新的无形资产担保抵押方式,以文化知识产权、股权、品牌和技术成果等作为抵押,并积极开展网上联保方式争取信贷资金;开展透支和贷款承诺业务,通过类似于远期合约的形式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授信贷款业务;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和信托业务,加大对文化企业在影视制作、动漫产业、图书出版、文艺创作和演出等方面的信贷支持。
3.激活民间资本,组建自担风险的中小金融机构。通过金融资源整合,组建以政府或国有商业银行控股的城镇商业银行(以社区银行、园区银行等为主),并制定具有政策导向的文化产业信贷机制;加强对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等的政策引导作用,通过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加大对文化产业信贷的支持力度,并积极吸引外资和区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入住内蒙古地区;组建以政府为背景的内蒙古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吸引各大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各类财团和战略机构投资者积极参股,重点对关系到内蒙古文化产业创新体系中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投资和管理;积极探索发展一批县域中小型民营金融机构。
(三)构建依托于资本市场的融资体系
早在2010年九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对于支持文化企业上市、发行公司债做了明确规定:一是积极支持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文化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二是鼓励已上市的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等股权融资方式进行再融资,用于企业发展和行业整合;三是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
为此,内蒙古地区文化产业的资本市场融资选择要紧紧围绕《指导意见》,深入研究和挖掘优势文化产业资源,通过优化文化资源,整合优势资源,加快走资本市场融资之道:加快文化企业体制改革,推动国有文化企业依托资本市场进行改组改制,支持高成长型文化企业在证券市场融资;依托内蒙古现有的23家上市公司,通过资源整合,支持更多的文化企业依托资本市场发展壮大;通过认真调查摸底,从自治区辖区文化产业企业中选择一批有较强辐射力和带动力的企业作为重点,在资金安排、项目审批等方面予以积极扶持,以自治区影视制作、动漫产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品与工艺美术业、艺术设计业、网络文化业和数字文化服务业等为主,用3-5年的时间努力打造1-3个文化产业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
(四)鼓励各地组建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金融体制改革以来,中国银行业逐步打破寡头垄断格式,以跨区域性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中信、光大、招商、民生、浦发银行等)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凭借自身便捷灵活的金融服务获得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青睐,日益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新生力量。但面对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与国外中小银行采取符合自身独特业务优势的差异化竞争战略不同,我国中小银行发展普遍存在盲目求大、业务经营同质化的问题,这既不利于其树立比较竞争优势,也不利于中国银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一、中小银行同质化竞争的表现
银行同质化竞争是指银行在发展战略、市场导向、目标客户、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选择都极为雷同,从而不能向市场提供有独特利益,并取得竞争优势产品的过程及结果。
(一)竞争地域的同质化
我国银行业存在着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跨区域性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梯队型结构特征。竞争地域的同质化是指不论何种层级的银行机构,都以追求业务范围的拓展和市场占有率的扩大为战略发展方向,并将主要竞争地定位于大中型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具体表现为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向全国及海外市场发展,地方性法人机构向区域性银行发展。然而,目前很多中小银行在资产规模和风险管理水平等方面都与大型股份制银行存在较大差距,强求规模领先不但难以超越竞争对手,而且还不利于其充分发挥地缘和信息优势。
(二)目标客户的同质化
在成立之初就已确立服务“中小企业”客户定位的中小商业银行为了争取更大的利润,盲目跟进国有控股银行的发展思路,将目标客户定位于大型企业和高端客户,对中小企业(含小微企业)、三农和社区居民等群体的信贷支持不够。银行客户的同质化进一步加剧了信贷资金供求矛盾,大量资金追逐同类客户,一方面易催生利益“寻租”行为,造成我国金融资源与社会福利的损失;另一方面,有迫切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等群体则因得不到信贷支持而遭遇发展瓶颈。
(三)金融产品创新的同质化
中小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趋同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受制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限制,低层次产品创新多,而诸如避险保值型、财务咨询类等科技含量多、智能化程度高的业务创新不足。二是负债类业务创新多,资产类业务创新少。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社会投资渠道有限,金融“脱媒”现象并未出现,银行业在信贷领域几乎不存在竞争对手,缺乏创新推动力。三是金融产品“拿来主义”盛行。近年来,中小商业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推出贵宾理财产品,但产品投向集中于央行票据、国债、金融债市场,并且同类产品在功能设计和服务形式上也都大同小异。目前,市场主推的主要还是单一型理财产品,缺乏为客户提供理财、投资、保险、结算、储蓄相结合的交叉式或捆绑式服务,尚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多元化金融需求。
(四)业务结构的同质化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偏小,业务结构过度依赖信贷利差,而风险小、技术性和附加值高的中间业务发展则明显滞后。业务结构的同质化从银行收入结构的单一性上反映出来:2011年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利息收入占比分别是79.36%、78.7%和85.59%,而中间业务占比均不足20%。同年,浦发银行营业收入中更有高达90%以上来自存贷利差,而净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仅为9.89%。城市商业银行的收入构成也呈现出同样的结构特征,以长沙银行为例,2010年其净利息收入占比接近90%,但净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比仅为6.05%。银行机构的年报数据显示,中小银行的经营范围仍高度集中在传统的存贷市场,中间业务领域创新不足,造成金融市场上过度竞争与竞争不足并存,降低了资金配置效率。
二、同质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利率管制使银行缺乏创新动力
目前我国正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但资金价格管制依然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银行依赖利差生存的局面。一旦放开价格管制,频繁波动的市场利率将使商业银行随时面临存贷利差收窄、“贷长贷大”风险增加、利润水平下滑的不利局面。经营环境的改变迫使银行降低对传统存贷业务的依赖,转而加快金融创新、拓展中间业务领域、调整优化业务结构。由于我国并未出现金融“脱媒”现象,利率管制客观上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坐享稳定利差收益的经济保护环境,使商业银行缺乏创新动力。
(二)分业经营体制限制了业务范围
我国实行的是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分业经营体制,这种体制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风险,但也阻碍了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交叉与拓展,而交叉领域又恰恰是金融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一方面,商业银行无法从事资本与货币市场联结领域的大量表外业务和相当大部分的投资银行业务,导致了收入来源的单一化;另一方面,分业经营也不利于银行为客户提供组合型、方案式金融服务。以理财产品为例,在分业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虽能代销证券、保险公司产品但无法实施市场运作,这样就使得原本综合性极强的理财业务不得不偏安一隅。银行无法对多种理财产品和服务进行优化组合,而任何单一性的金融产品都易于被竞争对手仿效,因此造成了投资理财业务的趋同现象。
(三)监管方式僵化和专利保护制度缺失遏制了创新热情
在发达国家,凡是金融监管机构没有明文禁止做的,商业银行都可以做,给与了微观金融主体较大的创新自,但我国实行的是合规性监管方式,即除了银监会明确规定让做的业务外,其他业务商业银行都不能私自开展。银监会对于金融创新产品采取“审批制”和“备案制”两种方式,在实际中出于金融稳定的考虑,又往往多采用审批制。从银行新业务的上报到最终审批通过,有时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很容易错过产品的最佳市场销售期。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产品本身具有极强的可替代性,再加上银行专利保护制度的缺失,新推产品很快便被竞争对手复制模仿。竞争者与创新主体同时分享了金融产品创新带来的收益,但却无需承担创新主体前期的开发成本和风险,这严重遏制了创新热情,使业内搭便车现象普遍存在。
三、解决中小银行同质化竞争的对策建议
(一)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银行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前提。只有利率市场化,才能打破商业银行依赖存贷利差赚取利润的现状,才能催生银行创新动力从而优化业务结构。利率市场化改革要遵循“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稳步推进:在贷款利率浮动上不封顶的基础上,可率先放开贷款利率;在大额存款利率先行放开的基础上,小额存款利率可逐步向上浮动,最后再全部放开。存款利率上浮可先在具备了财务硬约束条件的金融机构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向更大范围推广,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促使其实施主动的资产负债管理,也有利于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收益预期进行产品调整和金融创新。利率市场化后,为有效应对利率风险,各银行应及时建立起利率风险规避机制、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利率风险转移机制、利率风险补偿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同时从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推出更多个性化、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品种,实现多元化经营。
(二)从分业经营逐步向混业过渡
分业经营模式减少了风险在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之间的传递,但对银行业务范围和创新能力的限制也显而易见。鉴于我国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有限,若马上由分业经营转向全面混业,又极可能诱发巨大风险,不利于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因此迫切需要寻找到一种能兼顾效率与安全的过渡模式,而金融控股公司“集团混业、经营分业”的特性恰好满足了我们的需求。一方面,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框架下,各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分别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单一业务,形成了公司内部的防火墙,有效降低了风险在公司内部传递的可能性。另外,它也可以发挥集团的多元化优势,对各子公司的业务进行整合再造,在交叉领域积极进行深层次的金融创新,这就突破了分业体制下业务范围的局限性,为银行进行差异化经营开辟了新的业务空间。
(三)改进完善监管方式和手段
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产品的审批要区别对待:对那些不形成资产或负债的低风险创新产品,可采取报备的方式管理;对蕴含风险的创新产品则采取更为严格的审批制度,审慎选择创新试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再由点到面地推广扩大。另外,要放松对业务过于严格的管制,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逐步从目前规定的“能做什么”转变为“不能做什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后者却将产品创新的自交还给了商业银行,使其拥有了更广阔的业务发展空间,为其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创造了条件。
(四)中小银行市场定位的差异化
按照市场定位战略的三维要素决定理论,银行市场定位是指银行对主要目标客户群、主要竞争地、核心业务和产品的确认,以此在客户心中树立不同于竞争对手、别具一格的银行形象。中小商业银行应明确与自身资金规模和风险管控能力相适应的市场定位,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第一、目标客户定位的差异化。中小银行切忌盲目与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拼抢大客户,而应始终坚持将服务于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和广大城乡居民作为目标客户定位,形成并保持在地方金融市场上的独特竞争优势。第二、竞争地域定位的差异化。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进一步强化和扩大自身在国内的区位竞争优势,实力较强者还可以逐步发展成全国性商业银行,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则应利用地域和信息优势,将主要竞争地定位于“服务城市社区、服务县域经济、服务农村地区、服务乡镇地区”,这不仅能弥补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空白,而且还可以极大地降低与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盲目竞争的恶劣影响,更加有利于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三是金融产品定位的差异化。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可以进一步向金融百货公司迈进,而地方性金融机构则不必一味贪大求全,将有限资源整合利用,打造能满足本地区客户独特需求的明星产品会是它们更加理性的选择。
(五)在文化层面打造独特企业形象
我国中小银行应借助企业形象识别(CIS)系统,从文化层面实现银行形象的差异化。CIS系统是由企业视觉(VI)、企业行为(BI)、企业理念(MI)三个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子系统构成。中小银行企业形象塑造必须内外结合,既要重视视觉系统和行为策划的建设,更要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独特的企业理念。例如花旗银行以“金融流的创造者”为经营理念,成功塑造了“富有进取心的银行、向您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的企业形象,大通银行则在客户中牢固树立了“全球批发银行先锋”的企业形象,为全球私人客户、企业提供优质的专业化服务。由此可见,我国中小银行应该在文化层次上塑造清晰的可识别的企业形象,这对于维系客户忠诚度、打造银行品牌、培养核心竞争力都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80.1亿元,比*年增长100.7%,年均增长14.2%;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3%。提供地域财政收入达到169亿元,占全市地域财政收入的44.4%;提供地方财政收入55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51.9%;从业人员达到146.7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40.8%,比*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
(二)行业结构逐步优化。“*”时期,*市传统服务业档次明显提升,新兴业态异军突起。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旅游会展、科技信息、现代物流、社会服务业等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58亿元,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7%,比*年提高10.1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年的9%提高到20*年的11.3%,交通邮电业由12.7%提高到14.7%,房地产业由4.9%提高到6.9%。
(三)骨干企业支撑有力。20*年,全市营业收入过5000万元的服务业企业达到490家,过亿元的服务业企业达到248家,过10亿元的服务业企业达到27家。全市过亿元的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1188亿元,占全部服务业营业收入的50%。
(四)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期间,全市以光纤通信为主,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微波通信为辅的信息高速公路体系基本形成。市场建设成效明显,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108个,各类专业市场736个,市场交易额583亿元。各类金融机构达到53家,初步建立起数量众多的各类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为市场主体的功能齐全的金融组织体系。市、区、街、居4级社区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健康发展,在全省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五)存在问题。
1.产业层次偏低。从总量上看,20*年*市服务业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12位,总量仍然偏低。从其内部结构看,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达55%以上,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房地产、旅游、会展等行业发展相对不足,一些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如信息咨询、综合技术服务业等,还未形成产业优势。有*特色的产业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2.产业化进程缓慢。在全市服务业中,由于部门、行业较多,布局较为分散,产业链条较短,产业间渗透式发展态势尚未形成,致使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规模效应不明显。目前,*市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业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科技、文化、信息、中介、社区服务等行业基本没形成产业化。
3.发展活力不足。与市场经济亲合度高的经济成分发育不充分,在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不足40%。从市场开放度看,城市公用事业、邮电通讯等行业垄断程度仍然较高,缺乏引导吸纳民间资本投入城市建设的有效机制。国际化水平不高,与国际服务业企业间的融合度低。20*年,全市服务业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仅1.33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只有5家服务业企业来*市投资。
4.投资力度不大。“*”期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616亿元。吸纳域外资金的能力不强。20*年,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仅占总投入的2.3%。*地区服务业上市公司“*”期间实现直接融资仅14.9亿元。
二、发展环境和条件
当前,*市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新一轮上升期,省会现代化建设步入新阶段,为加快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提高其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扩大内需、扩大就业、扩大财源,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推进省会现代化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和现实条件。
(一)国际形势。随着经济发展由以生产制造为主向以服务为主转变,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服务领域的逐步扩大,结构层次的不断提高,跨国公司通过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等形式,开始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加快了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步伐。随着*国服务贸易领域逐步对外资开放,推动了国际服务业向*国的转移,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重要领域。
(二)国内形势。国家把发展服务业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已经采取和正在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将促进国内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多层次的市场空间和内在动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服务业发展的领域将得到进一步扩展,服务业将成为*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会极大地拓展相关生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现代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中的作用将明显增强,发展潜力更大;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的改革,将有利于服务业供给的增加,为*市服务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三)*市情况。作为省会城市,集聚资源、集聚要素的能力更强,市场容量和发展空间更大,发展服务业的优势更加突出。特别是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完善的金融服务系统、发达的信息网络和丰富的科教资源,使*市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市服务业发展需求潜力巨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有利于扩大服务范围。相对发达的制造业,特别是重点产品产业链的延伸发展,会极大地拓展相关生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对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信息咨询等服务产业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市的城市化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居省内各城市前列,在国内同等城市中也居上游水平,使能够享受现代服务的人数相对较多,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层次的多样化,将在住房、通信、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方面产生巨大的服务需求。
三、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为全省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强化推动一、二产业发展服务的功能,强化为广大市民生活服务的功能,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构筑起产业层次较高、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尽快成为区域业中心城市。
(二)指导原则。
———坚持以改革开放促发展的原则。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服务业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加快市场化进程。以“入世”为契机,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拓展服务贸易领域利用外资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国际化水平。
———坚持以产业联动促发展的原则。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拓展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发展领域,增强现代服务业对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实现产业间的融合渗透式发展。
———坚持以结构优化促发展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需要为目标,把调整存量与优化增量有机结合起来,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提高产业整体竞争能力。
———坚持以推进城市化促发展的原则。抓住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完善服务功能,优化服务业形态布局,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后劲。
(三)发展目标。到2010年,在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基本建成区域性的现代物流中心、旅游会展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商贸流通中心,构筑起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产业层次较高、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建成区域业中心城市。
1.总量快速增长。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的规律要求,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全局,努力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590亿元,比20*年增长80.7%,年均增长13%。
2.产业结构优化。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45.5%。城市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20*年的68∶26∶6调整到51∶40∶9。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由20*年的40.7%提高到52%。
3.就业比重提高。拓展产业发展领域,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到2010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2%。
4.财税份额稳定。提高产业发展集约度,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到2010年,服务业提供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
5.骨干作用增强。实施“3156”工程。培育壮大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品牌优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到2010年,骨干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000亿元,年均递增16%。重点培育营业收入过5000万元服务业企业1000家;过亿元服务业企业500家;过10亿元服务业企业60家。
四、发展重点
(一)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
1.金融服务业。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加快健全金融组织体系,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到2010年,金融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6%。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000和6550亿元,年均增长15%和15%,保费收入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7%。
优化空间发展布局。进一步提升以泺源大街、经七路为中心的传统金融商贸区的功能;同时高标准建设东部新城金融商贸区,广泛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落户,使其尽快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标志性核心区。到“*”末,基本形成以泺源大街、经七路传统金融商贸区为基础,东部新城金融商贸区为核心的功能互补的金融功能区布局。合理优化金融网点布局,一方面按照新的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优化市区金融机构网点,重点发展东部新城网点,另一方面继续完善县域农村的金融网点布局,最终形成城区、县域和乡镇三级结构相配套的金融网点布局。
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推动金融资源的优化整合,着力健全金融服务网络。优化环境、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来济扩展业务。积极发展地方性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基金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拓展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发展直接融资,加大上市公司重组和后备上市资源培植力度,搞好境外上市指导服务,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引进中、外资保险公司、保险评估公司以及保险人公司,加快发展再保险市场,完善保险市场体系。努力加强黄金市场建设,完善省会金融服务功能。积极培育民营金融机构。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地方商业银行做大做强。
加强服务功能建设。努力创新金融业务和服务方式,建立完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具有高效服务功能的金融体系。认真落实*市鼓励金融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对金融机构入驻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对话制度,形成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企业之间顺畅的沟通联系机制,统一协调解决*市金融市场建设中的重大事项。加大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扩大消费信贷业务规模。推进金融业务创新,提高服务水平,确保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
打造“诚信*”品牌。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配套联动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维护机制。政府有关部门与驻济各金融监管机构协调配合,完善金融市场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和防范化解风险长效机制。市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协助各金融监管机构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加快推进信用评级工作,督促金融市场参与者树立诚信意识。通过各种措施,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形成自觉维护社会信用的良好氛围,把*市建成金融市场运行安全区,为金融中心的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文道德环境。
2.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构筑以物流园区为依托、以物流平台为支撑、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到2010年,物流成本占社会生产成本的比重降至15%。
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改造提升盖家沟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担山屯和郭店物流园区。建设*国际集装箱分流中心、空港、邢村、桑梓店4个物流中心,贤文、方家庄、农高区、开山、胡同店、东营子、崔寨7个物流站。在长清、章丘、济阳、平阴、商河各建1处县区级物流中心。
完善现代物流支撑体系。加快建设航空、铁路、公路等物流通道,加强物流信息规范化管理,重点建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形成高效便捷、功能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强物流资源整合,引导企业进行物流外包,逐步将企业自办物流剥离给第三方物流,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重点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综合性第三方物流企业。
3.旅游会展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做大做好名城、泉城、省城“三城”文章。在市中心,依托四大泉群、大明湖和老城区,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泉文化品牌,形成泉、湖、河、城相映生辉的中心旅游区;以章丘百脉泉群为依托,以洛庄汉墓、龙山文化为辅助,打造东部泉群、历史文化旅游区;以锦绣、锦云、锦阳三川河系、山体为依托,打造南部山区生态休闲旅游区;以灵岩、五峰为依托,以平阴洪范、玫瑰观光为辅助,重点建设以高尔夫球场为重点的五峰山省级旅游度假区,打造西南部生态、文化旅游区;以百里黄河为依托,以北展水体、商河温泉为辅助,打造黄河景观旅游区,重点建设鹊山龙湖新区、商河温泉休闲度假区等项目。二是培植大型旅游企业集团。通过强强联合、资产重组、收购兼并等方式,深化旅游企业改革,组建大型旅游骨干企业。三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信息中心、旅游救援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市旅游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四是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餐饮、购物和娱乐设施,丰富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进一步繁荣旅游夜生活。积极开拓市场,推进与周边城市的资源整合,大力发展国内旅游,重点突破入境旅游。
大力发展会展业。建立健全会展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特色会展、专业会展。推进会展业市场化进程,逐步实现会展运作模式由政府直接承办为主向以市场运作为主的转变,形成以大型会展企业为龙头、小型会展企业为辅助、专业化分工合作与优势互补的会展市场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会展公司、会务公司及中介服务机构,延长会展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进会展项目品牌化,加大培育*展会品牌力度,打造“精品展会”。加大各类大型展会的争办力度,力争使更多的国内、国际性的大型展会在*市举办。
4.科教文卫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教育培训业、文化娱乐业、卫生保健业和体育健身业。到2010年,科教文卫产业增加值达到185亿元,年均增长13.6%,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1.6%。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形成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的科技研发服务平台,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重点领域取得重点突破,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培育发展一批在国内占据领先地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项目和产品。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建设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吸纳力强的产业化基地,培植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到“*”末,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1000家以上。
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办学,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实施不同年龄段、不同工种职业的针对性职业培训。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带动各类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构建高中初级并行、城乡并重的新型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体系。大力开展农民工跨地区流动培训。规划建设西部普通高等教育、东部职业高等教育集中区。
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业。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培育和推出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推动经营性事业单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转企改制,推动艺术院团完善内部机制和运行机制,以产业化模式组建股份制演艺集团。鼓励社会资金建设广播影视创作、拍摄和制作基地,稳步推进财经、休闲类电视频道,促进广播影视业向规模化、数字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支持以动漫、游戏、卡通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娱乐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代表*市城市文化形象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主城区东部大型文化娱乐中心、神洲生态乐园、数字电视建设、龙山西河文化游乐场、洛庄汉王陵博物馆等一批重点项目。
大力发展医疗保健业。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分类指导,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稳步推进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卫生资源,调整优化医疗卫生机构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医疗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以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为核心、专业医院为辅助、防疫保健站为基础的市级、社区(街道)级两级医疗卫生系统,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
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业。培育和开拓体育市场,加速体育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进程。构筑建设体育市场的框架体系,以承办十一届全运会为契机,开发体育竞赛表演市场,鼓励社会各界承办水平高、影响大的国内外商业性赛事。大力发展体育服装器材、体育彩票、体育健身娱乐业等体育产业,引导群众的体育消费。建设奥体中心等一批体育设施。
(二)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
1.信息服务业。围绕建设区域性信息中心,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培育繁荣信息服务市场。到2010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5亿元,年均增长14.6%,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1%。
大力发展软件研发业。建设好齐鲁软件园综合技术支撑平台,构建行业联盟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中间件、信息安全软件、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软件出口5大产业基地。培植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软件名牌产品。力争到2010年软件产业累计投资达到150亿元,销售额达到360亿元,利税达到38亿元,出口创汇3亿美元。
加快发展电信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重点搞好政务中心、奥体中心、东西部新城通信网络建设和信息管线综合改造。继续壮大网通、电信、移动、联通、卫通、铁通等骨干企业,推进各大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在继续发展普遍电信服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声讯服务、语音信箱、呼叫转移、internet接入等多种通讯业务,加速开展移动公务、移动商务、移动生活等新型服务。加快通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相互融合,积极开拓下一代互联网及第三代移动通信服务业务,不断提高通信服务质量。大力普及农村电信服务,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电信消费水平。
加快发展互联网服务业。支持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推动发展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化产品。大力发展网络广告、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互联网信息服务,推动综合门户网站和专业信息服务网站的发展。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健全安全认证、物流配送和网上支付体系,构筑网上交易平台。加快发展电子政务,构建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构架的政务信息系统,大力推行政府上网和办公自动化工程,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城市信息和交换共享化、城市生活和管理网络化。培育壮大广电、百灵、新视听、视网联等龙头企业。2.中介服务业。以市场化、专业化为方向,加快形成种类齐全、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中介市场主体。培育和发展金融担保、信用评价、人才培训等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中介机构;公证、仲裁、资产评估、计量认证和质量检验等具有公正、监督性质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信息咨询、商标、期货公司、交易经纪等服务、性质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商会、促进会、联合会等具有沟通协调职能的自律性中介组织。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引进中介服务企业。
规范中介服务行业管理。对仍隶属于政府的中介服务企业、经营性中介服务事业单位,要加快与政府机构脱钩。对承担某些政府委托职能的中介服务事业单位,要予以界定,明确职责,加强管理。行业协会与主管部门要适当分离,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健全从业人员和机构准入制度。加强中介服务行业信用建设,建立信用评级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3.房地产业。以开发建设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商贸用房等为重点,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有序发展。到2010年,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115亿元,年均增长13.6%,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2%。
优化住宅开局。老城区实施“中疏”策略,适当控制居住人口容量、建筑容量,增加绿色空间和活动场所,重点开发改造泺口西居住区等46个片区。西部城区以长清旧城区改造和新建居住区为主,重点开发改造大学城居住区等7个片区。东部城区以少量旧村改造和新建居住区为主,重点开发改造唐冶居住区等5个片区。
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以高档商务楼、写字楼为载体,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管理完善,具有一定超前性和示范性,能够体现*特色的商居组团,吸引大批集聚性、拉动性强的管理型、智能化高科技企业及现代服务业企业入驻。结合各层次商业中心建设,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大力推动楼宇经济发展。
加强房地产业管理。以市场调节为主,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强化土地资源管理,完善供需调控体系,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加强总量调控,引导企业理性投资和住房消费者理性消费,促进房地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优化住房结构,加大普通商品房建设力度,适当控制高档商品房建设比例。加快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体系和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实施安康居住工程。注重中低价商品房、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项目的合理选址,加大对上述项目的招商建设管理力度,实行项目产品限价招商和一定的优惠条件。启动廉租房计划,保障社会最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权利。进一步激活并规范二手房市场,不断完善二手房市场的供求机制,加快省、市直房改房上市进度,持续扩大二手房房源。加快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5年内建设经济适用住房300万平方米。
4.社区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发展步伐。逐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多种经济并存、服务手段先进、覆盖范围广泛、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网络。
加快各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区、街、居4级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市社区服务网”,实现全市社区服务的信息交流与社区资源的共享。
加快社会化、产业化进程。对学校、医院和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有条件的机关后勤服务设施进行改革和资源整合,向社区开放,并逐步改制为具有社区服务功能的独立法人企业或社区服务业企业。多渠道、多形式筹集社区服务资金,引导和培育各类民间服务业的发展,鼓励创办各种社区服务企业。
(三)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1.商贸餐饮业。优化行业内部结构,努力提高产业档次和服务水平。到2010年,商贸餐饮业增加值达到4*亿元,年均增长12%,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调整为2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50亿元,年均增长14%。
优化空间发展布局。商业总体布局要形成“一核两区四片四中心”的基本框架。以古城区为主体,以泉城路为中轴,以泉城路、泉城广场、趵突泉、大明湖为标志,改造建设特色鲜明的商业核心区。在顺河街以西、西二环以东、经十路以北、经一路以南区域改造建设传统商埠区。在历山路以东、东外环路以西、经一路(延长线)以南、经十路以北的区域,以洪楼广场、山大路科技一条街为中心,改造建设全省最大的现代化科技商务区。依托银座八一店、经十一路人防地下商城、*大厦、会展中心、齐鲁宾馆等大型商贸设施,打造特色鲜明的英雄山商贸片区。在经一路(延长线)以北,北外环路以南的区域,依托交通优势,改造提升传统批发市场,构建城区北部商品市场商贸片区。在二环东路以东、大辛河以西、龙洞附近,建设奥体燕山现代商业片区。结合西部高校科技园的建设,形成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旅游于一体的高校文化休闲商业片区。在主城商圈的东部燕山新区和西部腊山新区、新城商圈的东部城区和西部城区的核心区规划设置4处市级商业副中心。
完善流通业态体系。适度发展大型超市、仓储式商场,规范提升中小超市,加快发展购物中心、专卖店、连锁店、便利店等新兴业态,积极推广、买断、消费信贷、网上购物、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建设和提升洪楼商业街等一批特色商业街。优化整合北园家具饰材、洛口服装、经十西路汽车交易等骨干市场群,改造提升七里堡农副产品超市、*海鲜大市场等重点专业批发市场,加快建设明水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万商大市场等一批规模大、辐射力强、档次高的批发市场,形成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高科技含量和现代管理水平。
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以三联家电、*百货、银座商城、人民商场、华联商厦等上市公司和商贸服务优势企业为龙头,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实力强的流通大企业、大集团。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市流通企业创立和维护商标信誉,培育一批优秀企业品牌。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重视和加强对大观园、万紫巷等知名企业商标、商业老字号的认定和保护工作。
健全农村流通网络。加快完善农产品、农用生产资料和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3大网络。健全完善农副产品流通服务网络,积极发展从事生产、销售、信息、技术服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建设一批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健全完善农用生产资料服务网络,大力推动农资流通体制改革,规范整顿农资市场秩序,积极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加快推进*市农资连锁配送中心、*惠昌农资连锁配送中心、章丘市供销社农资大市场、济北农资连锁经营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健全完善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服务网络,整合农村流通设施,鼓励重点商贸企业下乡,发展乡镇连锁超市及村级便民超市。
提升餐饮业发展水平。按照高、中、低档相匹配,大、中、小型相协调,促进发展和规范管理相结合的要求,推动全市餐饮业壮大规模,提升层次,餐饮业零售额年均增长达到16%以上。大力培育特色品牌,壮大名优企业,弘扬餐饮文化,鼓励连锁经营,推进酒店标准化工作。挖掘“老字号”餐饮资源,支持其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加快“小吃街”规划建设,重点建设经十一路*名优小吃城、七里河美食城、佛山街至千佛山路等一批餐饮特色街区。深化实施“早餐工程”,形成高档早餐和快餐式大众早餐相结合的多样化的市场格局。
2.交通运输业。充分发挥*市交通枢纽优势,综合利用各种运输方式,有效整合各类运输资源,努力形成布局合理、衔接通畅、优势互补的一体化综合运输产业体系。
客运业。合理布局客运线路和站点,积极发展中高档客运车辆,到2010年中高级客运车辆比重达到60%。提高公路客运效率,逐步实现长途客运节点化、中长途客运直达化和城乡客运公交化,高速公路500公里内客运实现当日往返。
货运业。大力发展以公路铁路为主的多式联运,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各县(市)区为集散节点,与周边地区联系方便的货物运输网络。公路货运实现市域范围内12小时、省内县城24小时送达。鼓励发展专用运输车辆,推动实现货物运输标准化。改革铁路运输组织方式,加强铁路、公路运输的有效衔接,大力发展跨区域集装箱和专列运输。增辟航空货运专线,构筑航空快运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充分认识新形势、新体制、新环境下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推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来抓。二是坚持规划先行,做好重点领域发展的专项规划。三是建立服务业考核指标体系,明确责任,分解任务,加强监测,完善考核,充分调动各行业和各县(市)区的积极性。四是建立与行业管理部门、各县(市)区及重点企业的定期联系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市服务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二)稳步放宽准入条件。一是进一步放宽行业准入限制。对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有关规定进行认真清理,制定公开透明、规范统一的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限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二是创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进一步规范审批程序,规范各种收费、各类市场交易行为。三是完善市场监督机制。加大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和城管监察力度,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公开招投标制度,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监管,引导企业依法、诚信经营。
(三)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一是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步伐。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以参股、控股、收购、兼并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努力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服务业中的比重。二是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鼓励企业通过强强联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优化组织结构,实现国有资本的有效利用,并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实施名牌战略,促进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推进市场化进程和社会化建设,积极推进部分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引导工业企业,将其核心竞争力以外的附属服务剥离成社会化的专业服务。积极推进后勤服务、配套服务由内部自*服务为主向社会服务转变,大力提高服务社会化程度。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仍面临着许多瓶颈问题,其中,农村金融问题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穆棱市是隶属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一个县级市,近年来,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位居全省十强县之一。穆棱市农村信用社作为当地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农民、农业、农村资金融通最重要的渠道之一。穆棱市下辖8个乡镇,农村信用社在其中5个乡镇中是唯一的金融机构。这种发展现状客观上赋予其独立支撑当地农村金融渠道的职能,承担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但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农信社多种矛盾与问题日益凸显,制约着其可持续发展与服务地方的能力。
一、农村信用社的内涵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典型的合作金融形式,也是目前主要的合作金融组织形式。它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1]。2003年6月,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其职能定位:要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2]。2004年8月,国务院进一步指出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真正成为服务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社区性地方金融企业”[3]。
当前的农村信用社与早期的合作组织相比,在经营目标、业务领域、管理原则、收益分配等方面发生了较大改变。首先,从经营目标来看,其互助合作精神逐步淡化,商业化和逐利性的倾向日益明显;其次,从业务领域来看,早期的农村信用社的业务范围仅限于社员,当前这一限制早已取消,允许而且为了发展需要也必须向非社员提供信用服务;第三,从管理原则来看,原有的一人一票制的民主管理原则向对大股金社员进行票数加权的方式转变;第四,从收益分配来看,传统的农村信用社的入股资金一般称为股金或资格股,即社员入股是为了取得社员资格,进而获得信用合作社提供的贷款等金融服务,而不是为了分红,当前这种做法已被慢慢修正,如在资格股的基础上还设置了投资股,可以参与分红,并且信用合作的性质逐渐淡化,正在向股份制转变。
二、穆棱市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
近年来,穆棱农信社实现了快速发展。从机构设置来看,内设“十部一室一中心”,下设营业网点12个、农村联络站114个,已成为全市网点遍布城乡(村屯)最广、提供金融服务最优、支农力度最大的金融机构。从人员构成来看,正式在岗员工193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93人,占全部人员比重为48%;大专学历74人,占比38%;中专学历23人,占比12%;高中学历3人,占比2%。
(一)固定资产情况
1996年与农业银行脱离隶属关系成为独立的农村金融机构时,穆棱联社固定资产总额仅为586万元。20世纪90年代末,实现了快速增长。至2000年末,其固定资产总额为1,727万元,年均增速达到31%。2001年,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年末固定资产总额达到2,890万元,增长率为117.8%。此后,继续保持着平稳增长的态势,至2012年末,已达3,909万元。
(二)业务发展情况(截至2012年末)
1.存款业务。各项存款余额159,602万元,其中:对公存款19,071万元,占各项存款的11.95%;储蓄存款(不含银行卡)105,667万元,占各项存款的66.21%;银行卡存款340,864万元,占各项存款的21.73%。存款稳步增长为农信社更好地服务“三农”与地方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信贷业务。各项贷款余额116,516万元,全年累计投放150,690万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11,258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95%;非涉农贷款余额5,258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年中最高时点各项贷款占全市金融机构的比例高达52%。
3.电子银行业务。鹤卡发行量达70,000张,安装POS机59台,ATM机10台,建成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站48家;开通了短消息服务、电话银行业务与网银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优化了本市支付结算环境,提升了金融服务水平。
4.中间业务。进一步扩大了理财产品的范围和比重。2012年,与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合作,办理同业存款形式的理财产品。又分别与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泰康人寿等签订了保险业务协议,主要办理农户贷款保险业务。
三、穆棱市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自2006年底实现统一法人改革后,穆棱市农信社强化管理,完善服务,稳健经营,为提高地方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经济新跨越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吸收存款能力有待提高
1.资金组织渠道单一。对于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金融机构来说,其资金来源业务是其经营和发展资产业务的前提和条件。近年来,穆棱市农村信用社存款总额增长较快,由2005年的68,630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159,602万元,增幅达132.6%。但就存款构成来看,储蓄存款占存款总额的90%左右,对公存款比重较小,这也直接导致信用社的资金成本相对其他银行偏高。
2.吸收存款能力有待提高。如下表所示,从纵向来看,2009年,储蓄存款环比增速为7.8%,2010年达11.2%,增速较快。从横向来看,2008~2010年末,存款余额占穆棱市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比重仅约30%,且2009年略有下降。存款是金融机构主要的资金来源,吸储能力较弱,制约了其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表1 穆棱联社存款及储蓄存款在穆棱市全部金融机构中的比重
数据来源:根据《牡丹江统计年鉴(2009-2010)》数据整理计算。
(二)贷款比例过大,内控管理不完善
农信社主要面向农业和农村市场发放贷款,由于当地农业粗放式发展,对自然环境依赖度较大,且农村贷款人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使其面临更大的贷款风险。
1.贷款比例过大。如图所示,2008-2010年,牡丹江市全部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占存款余额的比重由30.4%上升为38.3%,穆棱市全部金融机构该指标由33.4%上升到45.1%,而穆棱农信社该指标却远高于两者,由48.9%上升至73.6%,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
2008~2010年贷款占存款比重
2.内控管理不完善。(1)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混淆了内部控制与规章制度的概念;二是把加强内控管理与发展业务、提高效益对立起来。这导致一些基层信用社在强化内控管理上注重抓规章制度建设,忽视组织体系建设;注重抓审计稽核等查处性控制,忽视抓内部会计、管理等预防性控制,削弱了内部控制管理力度。(2)组织体系不严密直接影响内控机制功效。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重视对具体业务流程的控制,忽视对决策行为的监督约束;二是作为控制的主体和被控制对象在信用社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未得到积极发挥;三是作为内控重要手段之一的计算机,存在网络化程度低、兼容性差、应用程序杂等问题。(3)内控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和滞后性导致内控管理滞后于业务发展。内控制度是渗透于各种管理制度中的一种制度,要求必须具备完整性、系统性、超前性和有效性的特点。但现行内控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制度建设明显滞后,没有随业务发展逐步完善,也没有体现“及时性”的原则。同时,未树立“内控优先”理念,易形成新的经营风险,影响新业务的发展。
3.经营基础薄弱,发展空间有限。一是金融产品单一,中间业务量较少。现代金融机构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产品和服务能力的竞争,提供的产品种类单一,一方面会抑制客户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不利于新客户的开发,导致后期发展动力不足。二是资金投入不足,硬件设施落后影响服务能力的提升,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三是电子化进程缓慢,制约业务发展。四是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制约着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
4.历史包袱沉重,削弱了竞争能力。一直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都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目前来看主要成因是自身经营不善以及地方行政干预造成的不良贷款。
2002年,穆棱联社不良贷款率高达35.19%。自2006年末实施县级统一法人以来,经营效益明显好转,不良贷款额及不良率持续降低。然而,改制前形成的巨大亏损额一直以挂账形式存在。2012年末,历年亏损挂账仍有1,925万元,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高达21,914万元,占各项贷款的18.81%。其中有1.2亿元是政府直接参与或干预形成的。上述历史原因严重削弱了农信社的市场竞争力。
5.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承担着较大的信贷风险,而政府扶持力度却远远不够。一是历史问题未有效解决。经营过程中由于体制、政策等因素产生的不良资产及负债,并未得到妥善解决,如政府主导的二级公路贷款8370万元,因国家政策性因素导致利息无法收回、本金压降缓慢甚至回收无措的窘境。二是由于国家对某金融机构采取了较高的转存利率制度以及特殊监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纵容其采取高息、贴息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揽存,使得本就短缺的资金来源被分流,并转而流出农村市场。三是从税负来看,作为非政府明确的政策性金融支农机构,信用社未能享受地方政府税费上的优惠。四是由于监管制度缺陷和力度不足,中央政府出台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如公路贷款偿还资金被地方财政挤占挪用等,而且外部经济环境欠佳。
四、对策与建议
穆棱市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立足三农,服务小微企业,支持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为当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笔者针对当前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明确定位,转变观念,厘清发展思路
1.树立大农业和产业链观念。重新理解和定位“三农”的概念,打破狭隘的农业种养生产观念枷锁,对“三农”及其产业链条进行全面的支持。因此,农信社要紧密围绕地方实际和资源优势,优化信贷结构,提高整体资金导向作用,积极支持投资结构合理、符合国家政策和环保战略等产业;同时,加大对农村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针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进服务方式。当前,农民资金需求多元化,已开始向农产品深加工、规模养殖及助学、购房等消费性贷款转变,农信社的服务方向与方式必须紧跟发展需要。在支持对象和贷款投向上,由数量型低效传统农业向科技支撑型优质高效现代农业转变;由分散农户向产业化经营转变;由单纯农业生产领域向生产流通领域转变。同时,发展节约型循环经济,促进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以及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农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
3.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培植优质客户。近年来,小微企业迅速发展,已成为穆棱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信用社应积极探索有效支持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畅通结算渠道,引入风险担保机制和信用评级体系,与有实力的正规担保公司合作,向经营效益良好、发展潜力巨大的中小企业投放足额信贷资金。一方面可缓解企业融资困难的状况,为其快速发展提供可能;另一方面可发展潜在优质客户,降低贷款风险。
(二)强化经营基础,拓展业务范围
1.夯实人力资源基础。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使人力资源建设逐步走向多功能、全方位、多元化,以满足当前金融市场发展需求。一是引进专业人才,优化人员结构,为企业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二是加强在职员工培训。多角度制订培训方案,分层次建立以业务为主,着重加强金融专业知识、业务操作技能、服务观念等方面的培训和管理层培训力度,有效夯实人力资源基础。
2.增强产品创新能力。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难进行调查研究,结合自身特色,不断打造个性化金融产品,拓宽金融视野,拓展新客户。这不仅有利于开发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型金融产品,增添自身竞争活力,而且能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
3.积极拓展中间业务。充分发挥服务网络体系强大的优势,在办理传统中间业务的同时,不断拓宽服务领域,积极开办个人理财、债券承销、信用证、咨询等新业务,打造农信社中间业务的“金融航母”,以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
(三)完善内控制度,提升综合效益
1.优化信用环境。做好信用工程创建工作,以全面开展农户信息采集与评级授信工作为契机,深入基层,真实、客观了解农户生活、生产状况,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为信贷业务健康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2.强化信贷管理。首先,严格落实“三长制衡”机制和风险监管经理机制;其次,认真执行“贷款新规”,严格落实贷款责任人制度,强化岗位职责,彻底克服信贷管理中的责任不清、权责分离问题,明确贷款操作流程及责任;最后,在全面清收、盘活存量贷款的同时,严格管理信贷增量,从源头上杜绝贷款风险,即在贷款发放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查”制度,逐步提升农信社的信贷资产质量。
3.落实财务会计制度。会计核算方面,充分发挥会计督导员和坐班主任职能,切实防范操作风险,提高核算质量;财务管理方面,加强经营管理意识,强化考评手段,严控费用支出,严堵各项跑冒滴漏。对于大型公用费用支出必须经财委会审批,使公用费用支出公开透明,树立向节支要效益、向规范管理要效益的理念。
(四)转变服务理念,树立优质企业形象
金融业属于服务业范畴,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其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力。转变服务理念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服务方式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其二,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其三,由传统服务向现代化服务转变。在创新服务方式上,应更加注重支农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为“三农”解难事、办实事,使服务产品更具科学性、便捷性、实惠性。
企业形象是企业对外的宣传体,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农村信用社应从打造外部形象入手,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优质服务树立口碑,打造“地方人民自己银行”的形象,进而提升企业效益。
(五)完善相关法规,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1.完善农村信用社法规。当前农信社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监督体系不健全、法人治理不规范等缺陷,只有通过有效的法律法规,才能确定其合理的管理体制、监督程序;只有厘清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法律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捍卫信用社的合法权利,使其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外,信用社是地方性银行,地方政府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多给予,少索取,帮助信用社有效解决历史包袱,如化解政策性贷款风险等。
2.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首先,税负导致沉重的负债包袱,直接制约农信社效益的提升与发展步伐。政府应考虑其社会地位的特殊性,在税收政策上给予较大空间,减少征收所得税和营业税。其次,农信社低成本资金来源很少,却承担着支农的大量低利息、高风险信贷任务,导致不良资产和亏损面不断增长。政府应适度给予利差补贴,免去印花税,既扶持了农信社的发展,又提高了支农功效。
3.加强公共服务,优化外部环境。农信社必须要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借助行政和法律的手段维护正常的业务经营和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一是地方政府应通过加强金融市场建设,规范市场交易秩序,为农信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有效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三是全力助推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步伐,帮助农村信用社有效提升信贷资产质量,使其早日实现股份制改造,成为经营更加灵活、管理更加科学、风险更加可控的现代化社区银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