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大学教育的理解

对大学教育的理解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大学教育的理解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大学教育的理解

篇1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心理调解;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上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件越来越多。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 25%,近年来已达到3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是关系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警官院校的学生处于大学生向警察过渡的时期,较一般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需要更强的心理素质,本文就警体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调解进行研究。

1研究对象

以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方面的书籍,阅读中国知网上近年来相关的论文与资料,总结当前研究的进展与存在问题,为本文的写作提供参考。

2.2专家访谈法

就全国警体教学的专家进行访谈,咨询专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的意见。

2.3问卷调查法

就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学生300名,其中男生200名,女生100名,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5份,回收率98.3%,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99.3%。

2.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自我评价分析

对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现状自我评价调查,从表1的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仅有11.6%的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非常了解,有16.4%的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有高达46.1%的学生一般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有25.9%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现状。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心理健康也成为人们关注的方面,如何引导大学生关注、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是今后高校教育要考虑的问题。

3.2警察院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的作用分析

警察学校的学生较比一般高校学生有着显著的差异,警察院校的学生专业课较多,学习压力大,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要求严格,学生训练非常艰苦,有很多学生常常处于焦虑当中。而体育教学可以很好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解,塑造健康的心理。由于体育课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通过体育课教学,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同时,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自身情绪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缓解紧张的心理,化解大学生的不良思想情绪,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通过体育课中的团队合作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团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有利于缓解因学习产生的焦虑。可以说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解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3.3警察院校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解当前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存在的不足,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有48.8%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心理教学内容较少,有21.5%的学生认为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差,心理辅导能力不足,有19.1%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内容落后,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当前体育教学中心理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由于警察院校与普通高校有着明显的区别,警察院校是为培养警察做人才储备,体育教学内容多是以格斗、散打这些实用性较强的项目为主,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而对学生心理辅导相对较少,这样的体育教学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

4结论与建议

4.1当前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了解较少,缺少心理方面的健康辅导。

4.2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3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4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体育课教学应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掌握心理健康的调解方法,使学生可以及时的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解,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5对现行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体育教学要以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体育教育要包含健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提高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

4.6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体育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能力。体育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健全的心理素质,加强体育教师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学习,更新教师的教学理解,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全方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师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衔华,全宏艳,蒋湘祁,蒋艳华,罗军,刘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效用的实证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2]陈东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探析及应对措施[J].文教资料,2010(24).

[3]周勇.浅谈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大众科技,2009(12).

[4]金勇,严红玲.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11(11).

篇2

随着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与其有关的心理和认知过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中介语正是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产生的,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间的过渡性语言,随着学习者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而丰富完整,并逐渐向目标语靠近。在此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状态便是中介语石化。

一、中介语石化的内涵及特征

中介语是指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它兼有母语与目的语的特征,并逐步向目的语靠拢。Selinker(1972)指出无论学习者年龄的长幼,无论目的语知识的多少,在其中介语中,由于母语知识的影响,总会出现其母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规则,这些词语和表达结构的长期重复使用会形成语言僵化。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会牵制其目的语的进一步提高。这就使得二语学习者在自己的二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在像初学者那样继续稳步提高,而是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也无法像二语本族语使用者那样运用自如,这种现象就是中介语的石化现象(fossilazation)。根据Selinker等人(2001)的观点,石化现象大致表现为五个特征:中介语特征与目标语规则不符;石化现象发生在每一个语言领域;石化现象有持久性;石化现象与语言学习者的年龄无关;具有反复性。根据以上特征,中介语石化现象分为暂时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暂时性石化是指学习者在外语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趋于稳定,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的知识处于一种仿佛停滞不前的状态,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真正的石化,而是石化现象的前兆,可以理解成为“假”石化。外语学习者尤其是非外语专业学生的中介语石化多属于“假”石化。[1]

二、中介语石化对理工类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理工类学生对中介语的掌握情况及其大学英语学习的相关状态,以便更好的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提高英语学习实效。笔者结合Selinker归纳的中介语石化的原因设计了关于中介语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调查问卷,问卷序言中将终究及中介语石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而后湖南科技学院30名工程管理专业及软件专业2013级学生自愿参与了匿名问卷调查,问卷主要问题及调查结果如下:

1.在接受此次调查前你了解中介语吗?

在被调查的30人中,只有一个人表示了解,6人表示听说过,其余23人表示不了解。

2.在了解了中介语的相关概念后,你认为你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存在中介语石化现象吗?

14人认为存在,12人认为偶尔有,4人认为不存在。而在他们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中介语石化最明显的领域为词汇,其次是语言和语法。

3.你认为造成中介语石化的原因有哪些(请按重要性依次递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母语影响(即母语迁移)排在首位,其次是个人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或交际压力,再次是目的语惯性思维,老师课堂用语也有一定影响力。

4.你认为中介语石化现象能否避免?

13人认为能避免,12人认为偶尔能,还有5人认为不能避免。根据被调查学生的理解,在有效避免中介语石化现象方面,学习策略的改进的作用最大,其次是加强目的语文化渗透,正确交际策略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此外,教师对课堂的有效监控以及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发生。

5.你认为中介语对于英语学习是否有积极作用?

70%的同学认为有,他们认为中介语会加速二语学习,实现向目标语的过渡,提高学习者的英语能力。同时,通过中介语实现联想记忆,促进目标语的学习,也能使学习者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加速了解目标语,实现语法规则等的系统化。也有学生认为,一旦学习者深化对中间语言的理解,注意到语言内在的变化性,就能更好的掌握语言内在规律,从而加快英语学习及掌握强度。在他们看来,中介语的涉入,能更好的帮助学习者了解英语,最终实现自身交际能力的提高。但也有30%的同学认为中介语对于他们的英语学习没有积极作用。

6.你认为中介语对于英语学习是否有消极影响?

16人认为有,他们认为中介语会影响他们母语的表达,如果学习者对假石化缺乏正确认识,将影响二语发音的准确性,造成学习难度增大,并且会出现习惯性的语言混淆,甚至过多地依赖中介语。也有学生认为中介语会阻碍标准英语的学习并增加英语学习盲区。而中介语的相关规则会使得学习者过多强调英语的正确语法形式,这必然造成僵化而缺乏灵活性。还有学生认为中介语学习的目的性太强会引起思维僵化,最终造成英语本土化。另外14人则认为中介语对其英语学习不存在消极影响。

7.你认为中介语石化现象是否会影响你学习英语的动力和积极性?

10位同学认为会影响,17位同学认为有时会,另有3位同学认为不会。[2]

8.你是否希望对中介语的相关知识有更多的了解?

16位同学表示希望,14位同学未曾想过此类问题。

9.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老师是否会使用中介语?

7位同学认为会,19位同学认为老师有时会,4位同学表示未注意到此类现象。

10.你认为老师课堂上中介语的使用是否能促进教学的进行?

有10名同学认为能,19名同学认为有时能,只有1名同学认为不能。

三、对策探究

针对问卷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笔者对后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以下设想:

1.增加有效输入,优化教学策略。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

内容由以传统的语言点讲授为主转到以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主,教学模式要由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角色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的监控着和学生活动的合作者。”这就意味着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还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挑选适合自主学习并符合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要求的材料。笔者所在的湖南科技学院理工类学生使用的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 精读》和《大学英语 听说》两种教材。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就《大学英语 精读》教材而言,文章难度整体而言相对适中,尤其是第二册,但也有相对“生硬”的文章,如第一册的Unit 6 Sam Adams, Industrial Engineer; Unit 8 A Magician at Stretching a Dollar; Unit 9 Is There Life on Earth?还有第四册的Unit 8 The New Caves; Unit 9 The Education of a Physicist等。因此我们应注意取舍。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媒体充分向学生展示西方文化,创设相对仿真的英语语言学习情境,在保证语言输入充分的同时,鼓励学生通过演讲、话剧、role-play等多种活动展示自己的语言学习成效,更好地促进其提高。

2.正确对待偏误,减少母语负迁移。Corder(1981)认为,“对学习者偏误的研究……对了解二语习得的过程是非常必要的。除此之外,更好地了解偏误的特点也有利于寻找一个消除偏误的系统方法”。中介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它的规律性变化反映了学生学习目的语的进程,而偏误就应看作是目的语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学生是在不断“试误”中取得进步的。笔者曾在针对理工类学生进行的写作及陈述练习中发现,受母语思维的影响,常常有学生将中文中“在我看来,我认为......”这样的口语化语句直接转译到英文中,出现In my opinion, I think的失误,并且在给学生纠正多次后依然不能改正。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对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偏误应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并对偏误进行系统研究,总结规律,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促使学习者的中介语逐步趋向目的语。同时我们应注意到学习者母语迁移的作用。实践证明,母语中与目的语的差异将对学习者习得目的语产生负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对比分析法解释英汉之间的异同,鼓励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最大限度地缓解石化;而学习者在学习中要注意将学习母语的经验作用于观察、解释和促进英语的学习,注意学习中的共性策略和技巧。

3.强化策略教学,实现有效监控。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失败多半导致石化的产生。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对他们的学习策略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能力,在习得目标语的过程中,真正变被动为主动,利用所学知识努力创新。比如在讲授第一册Unit 1 Some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English之前,老师可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英语学习策略与方法》提前发给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这样就能更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也能帮助学生调整符合自己水平和学习状态的学习策略。此外,外语学习一般以交际为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交际法教学时,加强对学生交际策略及能力的有效培训。在仿真情境中如果学生遇到交际压力,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控制并调整他们的焦虑情绪,正确使用语言知识,完成交际任务。当学生表达出现错误时,教师应注意纠正的时机和方法,可采用整体评价和课后单独纠错相结合的方式,甚至可以通过Email, QQ, 微信,微博等平台更好的实现学习者语言输出的有效监控。

4.认识教师自我,提升业务素质。辛广勤(2006)指出,“广大英语教师如不重视自身英语语言能力的持续提高,常年照本宣科从事重复性、基础性的大学英语教学,非常容易出现语言石化现象”。不能忽视的是,目前,国内的大学英语教师的母语并非英语,而且绝大多数外语教师本身的中介语尚未达到目的语,其语音、语法和语言使用等不可避免地有不地道的方面。在教学中,这些不正确的方面很容易被学习者习得,从而引起石化。在新形势下,我们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强调终生学习的重要性,将保持并提高自身英语水平作为贯穿职业始终的任务。同时及时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并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探讨适合本校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促进自我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3]

四、结论

理工类学生作为高校的一类特殊学习群体,有着其自身特殊的英语学习特点:英语基础较其他专业学生薄弱,英语学习过程中对母语依赖性强,母语语境负迁移影响大;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自觉性低,而且教师在传统教学中过份强调“纠错”,降低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结果导致英语水平处于停滞不前的石化状态。实践证明,许多导致石化的原因是客观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面对中介语石化无可奈何。通过以上的分析探讨我们可以得知,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努力调整自己的角色,帮助学生营造逼真的英语学习情境,加大英语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实现英语语言知识的有效输入;同时,正确认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加强策略教学,有效营造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另外,作为语言教学的实施者,大学英语教师应不断更新自身语言观念,提高自身素养,努力实现与学生的共同进步。[4]

参考文献:

[1] Selinker, L. 1972. Interlanguage [J]. IRAL, Vol.10, No. 3, 209-231.

[2] Selinker, L. & Han, Z. H. Fossilization: Moving the Concept into Empirical Longitudinal Study [A]. In C. Elder, A. Brown, E., et al.(eds.) Studies in Languafe Testing: Experimenting with Uncertainty[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76.

[3] Corder, S.P. 1981.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 [M]. Hong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篇3

关键词:文化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一、英语文化的概念 

英语文化是基于人类文化基础上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即"耕种出来的东西"、"人造自然"。文化的含义是很广的,不同人给文化下的定义不同。布朗说:"文化是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总和......"。科尔兹下的定义是:"文化指的是某些集团的人们整个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所创造的一切"。康顿说:"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模式体系。虽然这些模式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但他们全然控制着人的行为......"从以上几种定义可以看出,文化的辐射范围包罗万象,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以及财产制度、教育、语言等都属于文化现象,大则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级观念、道德规范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关于教学中英语文化的理解,张奎武著《英美概况》中介绍:“在编写过程中,参照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概况教学大纲》,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分五篇: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和政党”。借鉴其对英语文化的划分与归类,主要根据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与教学任务,将英语各种教材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归纳与划分后,可将英语教学中文化分为生态文化(生态学,地理学),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教育文化(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国内外高等院校概况等),民俗文化(人文学,哲学,民俗学)。内容紧密相连的相关内容,作为主体内容的铺垫与衬托,建立一种教学的文化背景与环境,将这些与教学主体内容匹配的背景文化称为英语教学的文化理解。 

二、文化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一般说来,英语教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要帮助英语学习者获得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使他们不仅能够阅读英文报刊、学术书籍,而且能够用英语写文章、论文和学术报告;二是要帮助英语学习者去除他们的语言障碍,逐渐了解另一种文化,提高交际能力,增加英语知识,并且使他们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母语和英语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之处。也就是说,培养他们有效的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国际交流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要传播本国的文化,而且要引进和学习国外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因为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语言。哪怕是你造出来的句子,说出来的话意思正确,没有语法错误,外国人还是听不明白。过去几十年里大学外语教学一直比较侧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强调说出的话和句子在语法上讲得通,而往往忽视运用得体,语言地道。这或许是造成许多英语学习者在学了近十年的外语之后仍然一开口就出错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在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三、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原则 

文化教学的内容通常可分为文化知识和文化交际。不了解其中的任何一项内容都会导致学习者对英语语言产生误解,从而导致语用失误。一般说来,文化知识能够直接通过正式的交际方法而获得,而文化交际则要逐渐通过非正式的交际方法而获得。对那些出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继承了他们自己的文化的人来说,理解他们自己的行为方式,避免产生误解是很容易的事。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英语国家的人,尽管对他们国家的历史、文学、艺术、语法等等知道得很少,却不影响他们的日常交际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母语环境中长大,知

道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恰当地表达自己。但是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尽管已经了解了一些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文学知识,运用他们的英语知识来进行交流仍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因为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时,即使学习者已经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他们还是很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和限制。 

从长远来看,文化知识和文化交际会大大有益于英语学习者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但是在提高交际能力方面,学习者应该更注重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迫切需要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而不是过多地重视文化知识的获得。 

文化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真实。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实用的语言材料和创造真实的文化语境,使学生理解英语和英语国家的文化。(2)指导原则。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和文化知识的增加,英语学习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和英语的价值观、信仰和宗教有关的知识。因此,首先要要求他们正确地理解英语国家文化中的政治和社会。英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持合理健康的看法和观点。(3)实用可行。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文化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学习语言的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总之,文化教学要以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为目标。文化教学的内容应该以文化交际为主。文化教学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的尝试 

究竟怎样实现借助文化理解提高英语教学方法的成效,充分发挥促进教学的功能,目前,尚未见到可以参考与借鉴的模式,能够见到的是关于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的功能与作用的论述,所以,作为本篇的重点内容是究竟怎样借助文化理解来提高英语教学,力求以文化理解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途径。 

1.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词汇教学相结合。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英语词汇(包括单词和习语、成语等)的含义和用法,需要对英语国家文化深入了解。

例如汉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几年中国养狗人数在增加,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植于汉语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则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语言影响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相反,中国人喜爱猫,常用"馋猫"形容一个人贪嘴,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中几乎没有与汉语完全对等的词,即使有一些英文词汇概念意义和中文一致,也可能是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这方面词汇时应特别注意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充分理解这类词汇在英汉意义上的区别,避免日后实际应用时出错。

2.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翻译教学相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英文句子或文章段落的翻译。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化,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例如汉语中人们常用"挥金如土"比喻花钱大手大脚,但是在翻译成英语时,"土"变成了"水"(water)。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十分发达;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正确的翻译应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3.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课文讲解相结合。讲解课文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文章蕴涵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第二单元a课文为例,文章从事业和情感两方面简述charlie chaplin的生平。单纯从语言角度看,文章没有太难的语法知识,但要充分理解文章中一些句子的内涵,学生就必须了解charlie chaplin的一些生活经历和英国作家dickens的相关著作。比如课文第一段提到"dickens might have created charlie chaplin’s childhood"[3](狄更斯或许会创作出查理?卓别林的童年故事)。这句话的翻译不难,但是学生理解时可能会出现偏差,狄更斯在卓别林出生时早已去世,怎么可能"创作出查理·卓别林的童年故事"?此时教师在讲解时应加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卓别林一岁时父母分居,六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发疯,很小就和同母异父的兄弟流落街头,生活凄惨,这些卓别林早年的生活经历与

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中的oliver twist很相似,因此才有了文章中的那句话。 

4.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本国文化对比相结合。教学中,如果遇到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异同,进一步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三单元b课文为例,课文主要讲述一个中国女孩带美国男朋友回家吃晚饭的故事。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as is the chinese cook’s custom, my mother always made negative remarks about her own cooking. that night she chose to direct it toward her famous steamed pork and preserved vegetable dish, which she always served with special pride. 

"ai! this dish is not salty enough, no flavor," she complained, after tasting a small bite. "it is too bad to eat." 

this was our family’s cue to eat some and proclaim it the best she had ever made. but before we could be so diplomatic, rich said, "you know, all it needs is a little soy sauceand he proceeded a riverful of the salty black stuff on the china plate, right before my mother’s shocked eyes.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母亲批评自己的拿手好菜味道偏淡不好吃,"我"的美国男友信以为真,在菜里添加了不少酱油提升味道,结果却令母亲异常吃惊。这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冲突(culture shock),是教师用来进行文化对比教学的优秀素材。众所周知,中国人视谦虚为美德,对于自己拿手的事情习惯采用"抑"的态度,给予否定评价,其真实含义往往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称赞或认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接,不会刻意贬低自己认为值得称赞的东西。 

在讲解类似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选取文化冲突比较明显的部分做特别说明,对比两者异同,从而引出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比较与对比中让学生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更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张奎武.英美概况[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 

[2] 布鲁纳 教育过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12. 

[3] 关世杰译.世界文化报告[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篇4

Abstract: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teaching statu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problems;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 e. the course content is numerous and jumbled,course time is limit,teaching content arrangement is random,and the teaching form is single; and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i. e. to enrich teaching form,improve teaching level,transfer teaching thinking and rationally arrange teaching content. Phys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positive influence on improving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physical exercise,training the attitude and ability of lifelong physical exercise,and improving physical literacy. And it provides guarantee for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phys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hys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situation; Problem;

人的发展,身体素质是基础,体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加强锻炼身体意识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更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体育锻炼精神,提升体育文化素养,理解体育与生命的重要关系,领悟体育与人生态度的紧要关联,通过体育理论知识学会卫生和伤病预防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理论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精神风貌、思想品德素养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1 、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庞杂、课时有限

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较为庞杂,包括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竞技运动项目的技术分析和技术要求、竞技过程中的裁判规则和裁判法、体育锻炼与学生德育发展的关系、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体育理论课程的重要价值、任务、作用以及体育理论课教学目标、目的等内容。从理论上而言,体育理论课内容对学生了解体育理论知识,提高体育理论素养,增强体育锻炼意识,深入理解体育理论与体育内容的关系,体会体育理论对人生发展的影响,以及通过体育理论知识认识体育竞技要素,加强竞技精神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却因课时限制、教师自身体育素养和能力不足等导致高校体育理论课无法发挥其价值和重要意义。

1.2、 教学内容安排存在随机性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教学内容安排存在随机性,抑制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体育运动受天气影响较大,雨雪、风暴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教学进度。在强雨雪、风暴等天气中,户外体育课程往往要改为室内理论教学,导致体育课程的内容安排处于较为松散、无序的状况中。体育教师直接掌握课程内容的安排,课程内容安排存在随机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前后关联、理论课与运动项目的教学关系并不密切,即便一段时间不参加体育教学,也不会像其他文化课一样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学生不会因为没有参加体育课的学习感受到强烈的落差。教学内容安排的随机性、教学形式的随机转换、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的分离导致体育理论课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体育锻炼、体育运动及体育课程重要意义的认识,致使高校体育理论课的积极价值与作用受到严重抑制。

1.3 、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呈现出固化形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更为重视体育运动项目或体育运动内容,对于体育理论课,往往因其与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不能立竿见影看到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备受轻视,进一步造成体育理论课教学形式的单一,不能激发学生体育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2、 解决对策

2.1 、丰富教学形式

教师要在充分理解和领悟体育理论内容重要性的基础上,开展内容与形式兼顾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结合实际生活为学生展示体育理论课的作用与价值。男生对体育竞技运动的兴趣更为浓厚,教师可以从竞技比赛的规则对竞技运动的重要意义,竞技的裁判法层面剖析对竞技运动的看法,为学生打开利用体育理论观察体育竞技、理解体育运动的窗口。女生对体育健身与健美的关注更多,教师可以从健身、健美与健康等方面开启体育理论课教学,从实际需求中强化体育理论课的重要作用,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指导使学生重新理解体育精神与体育运动,提升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理论素养。

2.2、 提高教学水平

高校教师的体育理论课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运动价值与意义的认识,也影响着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甚至影响着学生体育运动观念的树立。为此,高校应当重视对体育教师在体育理论方面的素养培养,提高教学水平。高校可以为教师提供体育理论素养培训,为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提供助力。体育教师应当加强自身体育修养,不断从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并从体育技能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对体育理论的认知,深化对体育理论的理解和领悟,逐步提升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能力。

2.3 、转变教学思想

高校体育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理论课时中以生动的实例、丰富的网络教学素材,优化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认识,加强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重视,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在体育运动实践过程中,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深化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有趣、有内涵的体育运动,为学生提升体育理论素养、强化体育运动观念等方面奠定基础。

2.4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师要系统规划教学内容,且对教学内容进行轻重缓急的处理与安排,保证体育理论课在较为科学的秩序中推进,从课程内容的衔接性和关联性、内容展现的丰富性等方面强化学生对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重视,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征及班级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力求理论教学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保证教学具有实际操作性,且具备指导体育实际需求的价值与作用,从而在理论结合实践中强化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认识,提升学生的体育理论素养,提高教学效率。

3 、结语

高校体育理论课既是对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所接受的体育教育的延续,也是提升其体育观念和体育素养的途径,更是一门培养学生体育运动习惯和素养,关系学生精神风貌乃至体育能力终身发展的重要课程。因此,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更应当受到师生乃至校方的高度重视,循序渐进地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断地丰富教学方法,提升体育理论课教学效率。高校体育理论课内容庞杂,理论教学脱离实际生活、脱离体育运动实践的现象较为严重,且其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僵化,为此,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从实际生活及体育运动实践出发,促使体育理论教学能够与实际需求密切相连,强化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认识,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

参考文献

[1]孙仕舜.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2]刘凯.普通高校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C]//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2009.

[3]章亚玲.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若干问题的认识与梳理[C]//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论文报告会论文集,2008.

篇5

作者简介:常会斌,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说到思想政治,相信很多学生都能够侃侃而谈,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陪伴学生们长大的一门课程。但是心理健康,却是在大学时期才开始被大家理解。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复杂难懂,只是因为,在大学期间,学生们的心理才趋向于成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大学生一直受到外界的关注,他们走进校园读书,被赋予了很高的期待。虽然可以说,他们是被大家认可的优秀群体,但实际上,他们的心理状态,却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健康。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很容易会转变为不健康的负面情绪。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给予了学生满腔的抱负,却不能够解决学生们生活中的烦恼。这也就是说,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才能够更好的为学生们解决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思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点

1.基本理论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虽然课程有时候会让学生们觉得枯燥乏味,但却是能给大家带来正能量的重要思想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从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入手,让他们拥有更加健康的心理素质。二者从基本理论上来说,是不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总体上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通过学生们心理发展的特点,从生活小事入手,帮助学生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走出心理误区,还能够开发学生们的内在潜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教学主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主要途径,有着自己的独特意义。作为一门严谨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绝对的理论知识观念,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够加强学生们思想上的进步。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育心”为主要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相比,思想政治的教学方式更加严谨。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树立正确思想观念进行教学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帮助学生们走出心理误区为主旨,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虽然二者都有积极方面的意义,但从教学主旨上来说,二者还是不大相同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同点

1.思想政治为心理健康的前提。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许多不同,但实际上,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首先,大学生想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就需要有良好的思想品格。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才能够更有效的进行。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优秀品德为基本教学方针,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们拥有健康的意志,还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们带去的都是正面、积极、向上的态度,二者只是在表达方面有所不同。思想政治偏理性,心理健康偏感性,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培养学生们的优秀素质为前提,这也可以认为,二者的目的性是一样的。

2.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相互渗透。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方向不同,但从教学内容来看,二者还是有一些相通之处的。在实际生活中,人的思想和心理常常是同步的,也可以说是互相影响,不能分割的两个部分。而在教育中,这两部分,也不能够彻底的分割开来。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学生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拥有优秀的思想品格,还能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这一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可以互相渗透的。

3.工作上的互。从教学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于提高学生们的思想品德,而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于完善学生的心理发展。虽然二者所侧重的方面不同,但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有着一定的联系的。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基础,也是拥有良好社会行为的前提,只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够让他们更加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从这一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各自的工作中有一定的互。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从现阶段的发展来看,单一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全面的发展,在这一点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想要学生们健康的成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到一起,也是值得借鉴的一种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想要更好的迎合时展,课程的创新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同之处,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二者才有整合的必要。

思想政治的教学宗旨是提高学生们的思想品格,这主要表现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而心理健康则是通过对学生心理的辅导,让他们拥有更加良好的心理素质。将二者整合到一起,不仅可以弥补双方课程上的不足,也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国家栋梁,不仅需要认识到思想政治的重要性,也应该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现阶段,很多大学生还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在大学生活中之盲目的追求专业知识,而忘了思想上的进步。这样的发展下去,学生们不仅不能够为社会提供帮助,反而会让自己的发展受到制约。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政治教育的相结合,最基本的意义就是希望二者可以取长补短,将学生们指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方法

(一)心理教育代入法

众所周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很容易就会遇到矛盾。作为人生的重要时期,在大学期间,更应该重视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依据的,虽然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实际上,带来的帮助微乎其微。在这样的条件下,将心理健康教育合理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知识,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将心理健康教育代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们心理健康的发展,也能够加深学生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可谓是两全其美的办法。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一定的不同,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二者才有整合的必要。

(二) 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从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熟稳定的时期。在这样的前提下,加强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就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在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大多数学生会有抵触心理。因为太过理论化的教学,让课堂枯燥无趣,所以,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调整思想政治教育,也十分有必要。基础的思想政治课程固然重要,但也需要适当的加入新观念,及时的更换教育重心,也是发展前提下的必然选择。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健康的成长,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三) 教育队伍相互配合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队伍。想要二者更好的结合在一起,队伍间的相互配合也显得十分重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所以,想要两支队伍配合在一起,指导培训老师们的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解决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对老师们进行心理辅导的培训,也是必然的选择。尤其是管理班级的辅导员、班主任,更应该有一定的认知,以便及时帮助学生们走出思想误区。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将课程,有针对性的整合在一起,达到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的目的。

篇6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数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要求与以应试为主的中学学习不同,决定了大学阶段的学习应该是一种研究式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学习。

1.定向学习

在大学时期学生要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即经过大学教育后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各专业开设的各门类课程很多,其目的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这些课程都要从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夯实基础。学生要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高度看待课程学习,不能急功近利。在确定学习目标的同时,还要制定学习计划,用计划来规范自己的学习。制定这一计划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重点是制定学期学习计划和单科学习计划。

2.积累学习

“天才在于勤奋,成功在于积累。”在一定意义上说,学习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现在在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差,重要的原因就是平时没有积累。除了上课之外还要拓宽眼界,多读多思考。关键要持之以恒。

3.问题学习

带着问题学习,事半功倍。大学生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教材体系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明确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内容、思维方法和知识结构。二是重点与难点问题。重点与难点因人而易,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理解能力进行总结。要把知识学准、学深。学准就是要全面准确地理解,而不是断章取义或一知半解;学深就是要掌握本质问题,而不是只背记表面字句。三是疑点问题。就是要对自己发现和感兴趣的问题认真探究,可以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找老师请教和自己读书思考等,关注并研究这些问题。

4.创新学习

大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创新学习。创新学习就是不盲从、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已有的结论,敢于提出和研究新问题。一些人认为大学生不具备创新的基础和条件,这是一种误解。北京一所中学在初一搞语文教学试点,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都能提出语文教材的内容中表述不够准确和不够科学的地方。初中生尚能如此,大学生更有能力做到。关键是要提高自信、解放思想,激发自我的创新潜能。大学也应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途径,如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创新立项;组织学生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尝试论文的撰写等。

5.社会学习

《论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学习社会10倍速”的著名观点,即一个人的学习尽管很努力很刻苦,但效率低下。如果这个人的周围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形成学习型的集体,集体成员间又能经常研究、讨论、切磋,学习效率就会成倍增长。结合当前社会的现状,我们感到大学不仅要有大楼、大师、大名,最重要的是要有浓厚的学习氛围,离开了这点绝不会成为优秀的大学。这就要求班集体、宿舍集体要争取成为学习型集体。加强学习型班级建设应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

6.终身学习

现代社会知识的快速增长和人的发展,决定了人们的学习绝不仅限于学生时期,而想要更好地生存,就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必须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尤其是在外界十分浮躁的社会环境下,一个人如果没有外力监督也能自觉学习,就是一种品质,一种意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人类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艺术、学会生存。培养终身学习的兴趣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投身社会活动

目前大学生的校园活动大致可分为:(1)思想道德性活动。如党团组织建设、社会义工、扶贫助困等。(2)实验研究性科技活动。如搞发明立项、各种设计大赛、科技攻关等。(3)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就业设计等。(4)校园文化活动。如读书、演出、演讲等。还有自由组织的业余社团活动和其他文体娱乐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也是把人的主观意志与客观条件联系起来的纽带和桥梁。总结起来,大学生的活动有两大功能:一是转化功能,即在活动中完成从知识到能力和从认识到行为的转化。二是改造功能,即通过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对自己的主观世界也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即学习,实践即生活,实践即创造。

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才会乐此不疲。反之则兴味索然。培养大学生的兴趣,一方面要增加活动自身的吸引力,要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多搞些创意新颖、知识含量高、学生收益大的活动。另一方面机关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学生活动的研究和指导,探究学生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及时总结和推广具有典型意义的经验,保证这些校园活动能够健康持久地发展。另外,要善于发现在活动中涌现出的创新人才和组织人才,及时给予激励,鼓励他们发展个性与特长,并带动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

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智力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条件,但不是绝对条件。人生成就的80%要归结为非智力因素,其中人的意志品质起决定性作用。有些活动组织得好,有些活动组织得不好,从主观上讲,都是学生的意志和素质在起作用。活动是锻炼大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要善于把活动本身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使学生明确组织活动的意图和个体要在活动中达到的目标。开展活动一定要善始善终,不要虎头蛇尾,搞“半截工程”。要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从点滴做起,耐心处理琐碎的事务,和性情不同的人打交道,探求解决困难的途径和方法。这对他们的意志品质的锻炼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会显示出学生个人自身的个性和特点,有时这些性格特点可能会成为完成任务的障碍,这就需要认识和克服这些弱点,才能顺利达到实践目标。要抓住这一契机,让事实激发起他们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即通过参加或组织活动的过程,使他们能够发现自身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正确面对自己身上存在的好高骛远和妄自菲薄的两种倾向。其次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把顺利完成活动与完善自我有机地统一起来,即坚持在活动中学习,提高自我,努力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弥补缺点。关键要有改变自我的主观愿望和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最后,活动的组织者要积极为他们创设转化的环境和条件,如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建立健全规范和激励机制等。

三、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导致就业难的原因多种多样,但部分学生的自身素质差、能力低是一个重要原因。这就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要解决好学生的知识转化问题;二是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我们常说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又不等于能力。实践表明,大学生要获得素质和能力,必须实行“知识转化教育”。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的位置上,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知识转化教育”的本质就是知识的活化,只有当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人格和技能时,我们才能说是真正实行了素质教育。

对许多大学生来讲,与其说是就业困难,倒不如说是就业迷惘。一些大学生在初入大学时,对自己的未来既缺乏规划,又缺乏充分的思考,这往往是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一方面要对他们进行就业观教育,另一方面要尽早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进行正确的自我分析,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在大二和大三阶段调整职业规划,锁定职业目标。同时,学校要开设职业教育课程,把如何选择职业、如何应试、如何推销自我等纳入职业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巧,提高就业本领。在大学生就业离不开社会关系资源的现实情况下,学校应多为毕业生着想,适时召开就业洽谈会,及时向有关单位推荐毕业生;创建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实习基地,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研,总结就业创业的经验教训,并及时反馈给在校生,使他们及时调整就业心态,提高就业能力。

总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和坚韧的意志品质,善于运用理性的力量驾驭情感,塑造优良品质,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走向社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篇7

关键词:哈贝马斯;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不尽如人意,归根究底,“效果不能令人满意,主要原因为受教育者的接收效果不够理想。”而生活世界教育的缺失,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一个重要问题。因而深入探讨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的内涵

“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与“交往行为”概念共同构成这一理论大厦的基础。哈贝马斯主要从“交往理性”出发,丰富及发展了“生活世界”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生活世界是交往行动的境界和背景

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作为“提供了指导我们共同生活、共同经历、共同言说和共同行动的知识。作为共在的我们,只有在日常语言的交往互动中才能获得指导我们行动的知识和规范,而生活世界就是这种知识的源泉”。[2]而作为这种知识背景的生活,具有“绝对的明确性”、“总体化力量”和“背景知识的整体论”特征。“绝对的明确性”即生活世界作为一个背景,在我们日常交往行为的背后,明确指导我们的行动。“总体化力量”即生活世界使交往行动者处于统一的生活中,使他们的相互理解具有公共性基础,他们的存在是被包容的。“整体论”即生活世界由各种成分相互交融,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整体。

2.生活世界为交往行动者的相互理解提供“信息储存库”

“生活世界表现为自我理解力或不可动摇的信念的储蓄库,交往的参与者为了合作的解释过程可以利用这些自我理解力和坚定的信念。”[3]生活世界的三个知识特征,即“绝对的明确性”、“总体化力量”和“背景知识的整体论”,使生活世界构成了人们交往行动情境的直观性前理解的脉络,也给解释过程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满往参与者在行动情境中产生的理解需要。

3.文化、社会和个性相互联系,构成了“生活世界”的三维结构

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与文化、社会和个性,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之间构成内在与外在两种结构关系。内在结构主要是指生活世界与文化、社会和个性之间的结构关系;外在结构主要是指生活世界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之间的结构关系。通过二者之间相互作用,才真正实现沟通交往理性。“文化、社会和个人作为生活世界的结构因素与文化在生产、社会统一和社会化的这些过程相适应。”[4]文化、社会和个性通过交往语言这一共同中介,相互联系,从而交融在一起,构建了生活世界。同时,生活世界还外在地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生活世界教育缺失的表现

(一)教育内容的绝对科学主义使教育生活“知识背景”的缺失

从整体来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都是以科学理论为绝对主体,科学世界对课程内容选择起支配作用。在这种教育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没有了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单调、枯燥压抑了生活的激情,教育只是向学生灌输“我应该是什么样的”,而遗忘了“我原本是什么样的”,未能处理好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教育缺乏应有的生活“知识背景”。

(二)“信息储存库”与教育“真诚性”的缺失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交往行为活动中,师生之间建立相互理解的“信息储存库”是非常重要的。哈贝马斯认为这种“信息储存库”建立的关键是具有真诚性的语言。然而,现实教育中,师生之间“真诚”的缺失使教育过程遭遇了很多障碍。一方面,就教育者而言,主要起灌输作用、扮演独白角色,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其自身可能都不太认同,因此在言语表达上也是非“真诚”的。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缺乏真诚表述自己主观世界观念的机会。学校、教师不能创设真诚表达主观观念的氛围,大部分大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些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接收效果。

三、“生活世界”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启示

(一)摆脱绝对科学主义,面向社会现实生活

现实的生活世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交往活动的背景预设,是进行教育的师生主体和社会存在基础,也是教育知识的根本来源。如何恰当处理好生活世界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重要问题。因此,课程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但这也并不是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它的全部时空直接指向生活,而是要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更要去追求人的“生活价值”,强调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学以致用,以实现教育、生活与现实的辩证统一。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效果。

(二)改变传统教育方式,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双向平等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特别注重“主体间”对话与话语的分析,“它倡导的交往行为合理化强调主体之间平等自然的对话”,“不仅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而且还强调双方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而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强迫灌输式教育为主,完全忽视了被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因此,只有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必须通过双向平等的交往和对话,才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世界的回归。

(三)充分实现生活世界的内在与外在结构功能,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包括文化、社会、个性这三大方面的内容,注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文化传承、社会合作和联结、个体社会化这三大教育功能。在文化层面,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考虑时代的背景和特点,与时俱进。对于一些不符合新形势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及时做出调整,既要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又能适应时代要求,掌握新的时代文化。在社会层面,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团结合作的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可通过对国内国外政治热点进行深入分析,进行开放性教学,鼓励学生发表自身观点,通过真诚的交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在个性层面,教师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感体验,通过与学生深入探讨,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看待现实中的思想政治状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客观实际状况,与社会的需要合拍,这样有利于使教育内容被学生接受的效果更为深刻而有效。

参考文献

[1] 刘光义,道德接受机制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1997(2)

篇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243-01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影响因素

1.1 学校方面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至关重要。然而,在大部分高校中,基础课和专业课占据了大量的课时,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课时少,而且往往只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地融入正常的教学中。有些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老师上课时也是机械地传达信息,更多的是像复读机一遍又一遍地讲授知识。在这种客观环境下,面对枯燥的学习内容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学习。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可有可无,他们普遍认为学习思政课毫无作用,有的甚至极端的认为思政老师就是催眠师,思政课对自己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总而言之,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资投入欠缺,使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呈现萧条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懈怠。

1.2 学生方面

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给社会带来了福利,也带来了一些隐患。当代大学生就是一定程度素的受害者。很多大学生把接受教育都极端的“功利化”,只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从来没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上,学生们往往不是复习其他课程,就是看小说,丝毫没有学习思想政治课的主动性。

1.3 社会方面

社会上一些负面事件的夸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心态。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从青春期走向成熟期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心智并不成熟,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到外界和环境的干扰。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网络、报刊等传播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认识世界和开阔眼界的主要渠道。他们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同样在被一些错误的观念所侵蚀。尤其是一些无良媒体,把社会上一些负面现象不断地放大,大学生本来就比较容易冲动,心理素质也比较脆弱。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容易产生极端的思想。他们往往只追求个性,对思想政治课堂上内容就更加排斥了。

2 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对策分析

2.1 学校应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开展创造坚实条件

学校要提高思想认识,把思想政治教育课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即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健全组织建设,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质量,保证应有课时的进行,并加大师资投入。学校可以成立并健全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构,为这项课程的顺利进行制定合理的规划,并投入一定的资金组织思政老师进行培训和深造,最大限度地调动老师的积极性。

另外,学校应加强校园网、校园论坛的建设、管理和运用,构建功能完善的校园网络互动平台,为学生创造平等讨论和充分交流的空间,并设立网络运行专门机构,把网络作为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的新渠道。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地通过新媒体与大学生加强互动。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交流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学识和观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解疑释惑,促使大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肩负起青年一代的责任和使命。

2.2 授课老师应该全面提高,做好知识传递的桥梁

首先,思政老师要放下教书育人的架子,成为学生的朋友,真正的融入学生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尊重老师,更愿意亲近老师,进而更愿意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

其次,学校的思政老师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主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旧的“满堂灌”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老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加以改善。这就要求老师在一开始就注重学生思想的引导。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热点增多、社会矛盾多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采用单向传播方式进行思想灌输,往往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当前网络传播带来的新问题,变信息控制为思想引导,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辩证系统的方法,既深入阐释基本原理、又深入解剖典型案例,既讲清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又深入分析背景,讲清楚发展过程和来龙去脉,让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认识和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和敏感问题,学会科学、辩证、全面、理性地分析、思考、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另外,开放式教学的提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开放式教学以追求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知识传递为载体,凭借营造生动、科学、有效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成为教学中的主角。教学过程不再是老师机械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合理地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老师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共同认知,共同掌握。这就大大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学校和老师还应加强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在校内,老师可以通过组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也可以通过播放相关影视资料、邀请相关专家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实现课堂之外教学时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校外,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会所学内容的真实感,从而明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 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大学生的现实和发展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服务团结学生,关爱凝聚学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篇9

接受是指人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接受效果受到信息接受者、信息传导者、信息传导媒介、信息接受环境等诸多要素的影响。接受理论是基于接受影响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它强调信息接受者对信息的感知和对接受者的影响效果,简而言之接受理论是研究外界信息对受众的影响与效果的观点和方法。

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转化人的工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更离不开高校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互动的效果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中最关键的是大学生的接受效果,即大学生选择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消化信息之后的思想观念转变效果或思想发展效果,由此可见,接受理论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加强对接受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讨,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接受机理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接受机理,就是大学生获取、吸收思想道德信息的过程和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而大学生思想素养的不断提升不是在获取接受信息之后,就马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遵循一定的接受机理,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式,经历一定的发展变化,才能将获取的信息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最终实现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成熟与发展。从接受机理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信息的获取。高校思想政治的实质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施加影响,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接受信息的第一个阶段是信息的获取,获取的方式就是通过自身的感官系统和神经反射系统,将外界信息反射到大脑。当然这种信息获取过程不是无条件地全面获取,而是根据每个学生个体已有的价值判断标准、思维方式确立对信息取舍,是对信息有选择、有标准、有条件地获取,也就是说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有选择的获取过程。信息的获取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只有他们的感官得到了刺激,接触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才有可能获得信息。当然,因为学生个体对信息的选择有获取也有舍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传送的信息多选取、少舍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信息的融入。大学生个体接受信息后,经过思维加工、梳理之后就要融入自身的思想体系中。这种融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当融入的思想信息与原有的思想认识一致时,将起到丰富思想体系、固化思想认识的作用;二是当融入的思想信息与原有的思想认识不一致时,将起到优化思想体系结构、改变思想内容成分、转变思想认识的作用。总之,思想信息在大学生思想体系中的融入,在不同程度上将引起受教育者思想观念、政治倾向、道德意识的优化和思想认识层次的提升,将有利于使大学生从感性层面得到思想境界或理论知识上的提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无论通过理论灌输或说教的方法,还是通过其他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送,大学生信息的融入都会引起其思想道德体系的优化,促进其思想政治道德感性认识的提高。所以,信息融入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奏。

3.信息的内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融入大学生头脑,成为学生个体的感性认识之后,其形成的思想道德认识还十分浅显,还不能成为稳固的、真正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这种思想道德认识必须经过外化的过程,即经过个体在客观世界和社会活动中进行反复验证,逐步固化,才能使个体形成自己独立的、稳固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价值观),达到大学生思想道德内化的效果。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理论灌输、理论教育固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但要真正使之形成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必须引领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社会活动、实践检验,才能真正使大学生领悟、认知和验证已有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最后形成自己独立的、稳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

由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接受机理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感知、信息选择、信息融入和信息内化的过程,它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定方式方法,来达到大学生接受的效果。

二、影响大学生接受效果的障碍因素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受到信息输送者、信息接受者、信息传播媒介和方式、信息传送环境的影响。其中信息传送者的自身素养和工作能力影响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效果;信息接受者的感知能力、需求动力、实践活动影响自身的接受效果;信息传播采用的方式方法、传送途径体现了信息传送者的工作艺术,直接影响到接受者的接受效果;信息传送的社会环境影响信息接受者接受动力的发挥。由于上述诸多要素的共同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障碍因素,主要表现为:

转贴于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互动关系中的障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干部还是专业任课教师,要实现育人的目标,必须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而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存在不同层面、不同内容的障碍性因素,使得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协调、不顺畅,甚至发生矛盾冲突。从教育者自身看,有的政工干部或教师的认识不到位,使得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表现出生硬、直接,或不看时机和学生的需求,不讲策略与方法,缺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关爱,从而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或接受态度的漠然;从学生自身看,有的学生由于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缺乏成才意识和发展意识,以混学历、耗时光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活,很多学生往往缺乏与教师的沟通,使得他们对教师的信息发送无动于衷,有的甚至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2.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当前,社会各种思潮激荡,多元价值并存,多种矛盾冲突,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文化需求等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学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高校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送中,有时夹杂有不健康的思想信息,或表现为传送信息上的不切实际,这对大学生造成了不利影响,导致他们对外界信息刺激模式的淡然。就大学生来讲,由于环境的影响,也使大学生对主流思想信息的获取、吸收和内化缺乏动力驱动,甚至存在厌烦和抵触情绪。

3.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缺陷。我国历来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受。如长期运用政治观点来代替整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导致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人格发展、社会化程度、心理健康、文体特长、审美发展等很多方面的教育缺失。尤其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沿用传统的灌输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缺乏创新,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阻碍了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受的主动性、能动性。

三、运用接受理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要针对大学生思想的实际,借助接受理论,跨越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效果不佳的障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动与信息接受达到有效的契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更多地关注接受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就在于促进教育对象思想政治观念的转变,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就要关注大学生。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他们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决定于大学生的自身愿望、利益需求和个体状态。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更多地对大学生群体和个人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探知他们的各种需求,抓住他们的矛盾冲突所在,根据他们的发展、成才规律,按照全面素质培养原则,施加各种有针对性、有价值的信息,从打好思想素质基础做起,促进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篇10

一、引言

在我国,无论是法律制度的宽容,还是人们态度的改变,对同性恋的偏见与歧视在相当范围内还是存在的,社会的舆论与压力对同性恋者心理上的影响仍相当沉重。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是用来描述对与自己相同性别的人产生浪漫的吸引力、和。同性恋的形成原因极其复杂,是遗传学的、心理动力学的、社会文化学的及情景因素等多重因素决定的。同性恋大学生是异于异性恋大学生的一特殊群体,他们承受着异性恋大学生难以体会的心理困扰,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值得关注和研究。在我国,大学生同性恋的队伍依然庞大,本文中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发挥高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对同性恋大学生有效的心理辅导两个方面提高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案例及分析

小孙是大三的一名学生,是一名同性恋者。小孙家住农村,父母离异,跟母亲一起生活,母亲身患癌症身体虚弱,家庭经济拮据,靠低保生活。高考以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大学,在大一时因生活上与其他同学相比反差太大而严重地感到自卑,常常暗自伤感,内心苦闷无处发泄。同寝室有一个长得很帅气家里经济条件好,又乐于助人的同龄男生小王主动接近、开导他,经常买些好的饭菜与他一起就餐,生活对他比较关心。升入二年级以后,小孙对这位同学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好感,总想跟他在一起寸步不离,有一种很强的依赖感、占有感,更不想让他跟别人交往,还常常拉对方的手。这种感觉持续近半年,终于有一天忍不住把自己的想法向对方表白,而对方对他却没有一样感觉,还给对方吓了一跳。此后这个同学渐渐的有意疏远他,见面也不理他不说话,此时,小孙很伤心绝望,学习成绩因此迅速下降,期末挂了很多科,假期也没有心思学习,为了不让生病的母亲察觉假期也没有回校参加补考,结果开学后由于挂科太多留级了,给家里打电话时妈妈问他你还有几年毕业呀,他还跟妈妈撒谎说我这个专业特殊五年才能毕业呢。由于男朋友的冷漠和学习下降留级对他造成很大的打击,觉得大家都知道他是同性恋对他有了异样的眼光,心理产生了扭曲,并扬言对小王说要是你不跟我就杀了你。这一说可吓坏了小王,小王及时把这件事告诉了辅导员老师。辅导员老师对小孙进行了开导,告诉他感情的事情是不能勉强的,在你低落的时候,正好找到了小王可以谈心并关心着你,久而久之他对你的关心让你产生了依恋、寄托,使你喜欢上了他,其实你身边有很多关心爱护你的人,感情的事要顺其自然发展,不要强求自己和别人,更不能想要伤害别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都是不对的,你这种想法也严重影响到了你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想想你的母亲和身边关心你的朋友,喜欢同性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不要让它影响到你生活和学习,现在学习才是你最重要的任务……后期对小孙又进行了多次的心理疏导。

通过此案例可以看出,小孙因家庭条件差,与同学之间经济条件有很大反差而造成自卑的心理,由于小王的出现,对他在多方面的关心和照顾,使他在内心里找到了一种寄托、一种依靠,因此产生了同性之间的好感,长时间的感情积累导致他有了同性恋的倾向,但同时他内心也有很大的矛盾,想向对方表白又怕遭到拒绝。当表白后真的被拒绝时,内心又无法承受,心理产生了扭曲,有伤害对方的想法,更对他的学习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辅导老师对小孙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没有对他加以责备,而是想办法开导他,让他放下思想的包袱。学校通过辅导老师对他多次进行心理辅导外,还采取各种有利于他的方法来帮助他。例如,学校领导对他进行特殊照顾,允许他每学期多修20学分,并且还帮助他调换新的寝室,帮他找勤工助学和家教的工作通过这些方法来分散他对同性的好感,丰富他的生活,改善他的经济条件。从此小孙开始发奋学习,还把课余时间打工、当家教挣的钱寄给家里,也缓解了家里的负担,也不再因为自己是同性恋而感到羞愧而抬不起头来。

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得出高校对同性恋大学生开展心理疏导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对如何发挥高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对同性恋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进行一些探讨。

三、发挥高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1.对于高校的教育机构而言应该按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地实施同性间交往的心理教育,这对大学生同性间交往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2.高校应该专门设置同性恋大学生交往心理学课程,如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设的《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公共选修课,还要利用其他机会和现有的教育条件,把大学生同性间交往的心理教育渗透到娱乐文化、团队活动等各个方面,使同性恋大学生在与同往方面向着健康、和谐地方向发展。这样能够使高校更好地开展同性恋大学生交往心理教育并发挥作用。

3.高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营造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认真开展同性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工作,积极做好同性恋高危人群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工作,要做好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伤害他人或自杀事件防范工作,对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

4.开设相关的生理心理学类的讲座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在高校,应该针对同性恋大学生心理特点适当开设关于同性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讲座,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努力地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向有利于他们学习生活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接触同性恋大学生的个案,了解同性恋学生产生困扰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心理辅导并累积更多的实践经验。

四、对同性恋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一)高校要积极转变观念,引导同性恋大学生减轻压力

1.培养自尊自爱的人格,广交益友,营造一种健康的性文化观念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交友方式,让学生不要因为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而自责,也不要让这种“恋情”任意滋生泛滥,胡友。引导同性恋者不仅仅因性需求而在一起,要建立在了解、信任和爱的基础上健康的交往,从内心上感到同性恋不是犯罪、不是邪恶、更不是心理疾病。这有助于冲淡学生内心的矛盾,也有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以减轻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2.查明形成原因,寻求解决对策。同性恋的形成,有可能是先天的因素,也可能是后天环境造成的,有着复杂的生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辅导员首先要尊重当事人,接受当事人的各类情绪。当事人感受到了来自辅导员的无条件关怀,会产生不畏惧辅导员的印象,而能将他的行为、感受、意见毫无隐藏的表露出来,这样有助于弄清有同性恋倾向的大学生产生同性恋倾向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具体情况制订出相应的矫治措施。要注意的是,多数同性恋的矫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为之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

(二)高校要创设宽容的社会环境

1.我国现有3000万同性恋者,但敢于真正公开身份的可谓凤毛麟角。社会对他们关注太少,他们会觉得被冷落、受歧视;关注太多,他们又会觉得烦。这对很多同性恋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也是特定人群的正常敏感心理。在日益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也应该抛弃道德批判的视角,重新看待这个群体,给他们更为宽松的环境。同性恋行为并不会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对于同性恋的宽容和尊重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这种宽容造成相对宽松的人文和社会环境,让同性恋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公开化,这种宽容和公开化有助于消除处于私密的同性恋行为对社会造成种种不良后果。

2.同性恋的发生率在各个阶层中都大致相等,而且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对它的态度是宽容还是仇视,影响的不是它的发生率,而是它的公开率。例如,复旦已有的“知和社”就是以同性恋和女权主义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生社团,社团的主体人群也是同性恋者。他们的身份和活动都得到了大部分复旦人的肯定,这应该是社会未来的一个趋势。为了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社会首先应该给同性恋者提供一个宽容的平台。社会肚量大了也有利于校园环境的和谐,同性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自然幸福多了,心理健康水平会上升一个台阶。

3.加强网络的管理。同性恋者是在网上非常活跃的一个群体,在校园里毕竟是少数,在现实生活里不容易找到同类,而网络世界成了他们首选,在校园网络上提供同性恋的相关知识,呼应一些合理、客观、可取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同志”网页的出现。通过适当的方式对网络信息中的“同志”网站的进行管理,这种方式也特别适用于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因为他们在遇到同性恋方面的问题时,往往不能或者不敢求助于周围的人,校园网络“同志”网站比较详细地提供了同性恋相关的知识,对于解决这些人的问题,能有比较大的帮助。

同性恋大学生所处年龄阶段是个体自我发展,人生观、价值观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同性恋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教育策略,应该符合不同群体、不同个体同性恋大学生心理特点,并能针对各同性恋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采取有效解决措施。希望以上研究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同性恋大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带来帮助,同时也为高校构筑和谐的校园环境和向社会输送高心理素质的人才带来有利的一面。

参考文献:

[1]陆静萍.同性恋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辅导方法的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篇11

一、引言

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音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然而,教师的不良发音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英语能力造成影响,尤其是对课堂听力理解能力的影响。久而久之,学生的发音也会偏离正轨。本文作者通过对上海师范大学6位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的观摩,旨在分析大学英语教师的语音问题,并进一步剖析教师的不良发音对学生课堂听力理解产生的影响。

二、大学英语教师语音问题

对大学生来说,教师的语言是其英语输入的主要来源。教师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理解明白自己传输的语言意义,势必会对自己的发音做出调整以促成理解,确保学生作为二语学习者获得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笔者通过对6位教师的大学英语课的观摩,总结了教师发音特点中存在的问题。

1.音段特征中的语音问题

大学英语教师在自己的语音系统里储备了元音发音的知识,但可能受到汉语中所有韵母发音时间长短几近差不多的负迁移的影响,教师长短元音发音不明显,造成fool和full等发音相同。对学生来说,教师元音长短音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不会造成对学生听力理解的困扰,因为该单词一般出现在一定的句子和语境中,学生通过语境提示可以获得理解。但从长远角度来说,教师这种对元音长短音的忽视,不利于学生口语发音准确性的提高。学生不加区分地处理长短元音,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谈时,会给对方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2.超音段特征中的一些语音问题

超音段特征是英语语言的形式,主要包括语调,音节,重音等。教师发音在超音段方面常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1)语调把握不准

语调,既说话的腔调,是一句话里声调高低抑扬轻重的配置和变化。英国语言学家M.A.Halliday(2007:56)认为语调模式就像英语中时态语态和不同类别的从句一样能区分意义。英语常用的语调有五种:平调,降调,升调,降升调和升降调。同样的句子,不一样的语调,意义就会不同。例如,英语中“Sing a song!”(唱支歌吧!)“Sing a song?”(唱支歌?)。平调一般用来陈述。降调多表示肯定,终结,命令等。如上课师生之间的问候语中,教师以“class begins”作为上课的命令,采用的就是降调。升调用于提问、列举等,表达不肯定、礼貌、委婉的含义。降升调用来表示迟疑,不确定等。如:You ∨may be right.降升调一般表示惊讶。如:You were ∧first;∧All of them.

为了给学生输入的英语能尽量接近母语者,大学英语教师要在自己的语调上多下工夫,让学生了解熟悉母语者的调型,从而能在将来的英语交际中,更好的把握说话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2)重音转移

重音在英语中包括词重音和句重音,词重音的错误会引起词义的改变。例如:permit(允许),重音在前是名词,重音在后则是动词。句重音亦称逻辑重音,重音落在不同的词上突出了不同的意义。

大学教师对重音把握的正确与否对学生听力理解很重要。理论上来说,我们是根据语言重音规则的知识来感知重音的,而大学英语的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重音的感知主要是声音的强度。很多教师在介绍自己时常会说:“I am an English teacher.”但多数教师把重音放在了“teacher”上,成“an English teacher”(一位英国籍的老师),正确的应该是“an English teacher”(一位英语教师)。

教师语音中的重读音节能被学生较觉,教师重音处理不好,会给学生造成词义,语义的误解。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输入有更好的理解,有些教师会放慢自己的语速,几乎给每个词都赋予了重音,字字发的铿锵有力,这是典型的汉语式发音。中国学生一方面受到汉语负迁移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的汉语式发音会让学生无法适应英语母语者的语流,造成听力理解的困难。

三、教师不良发音对学生听力理解的影响

1.教师发音对学生听力理解的影响

学生对教师语言输入理解的过程就是对教师发音中各种音素,语音,语调辨别,理解与记忆的过程。不正确的音素发音,“中国味”的语音语调对学生的听力理解造成负面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辨音能力

每个二语学习者在发音中都有自己的顽固音(错误音),如果英语教师发音中某若干个错误音长期持续,如元音长短音不分,辅音清浊不分等等,会造成学生对这些音的辨音能力减弱,长期下去,学生会无视这些音的错误,从而丧失辨音能力。

(2)曲解语义

听话者在语音听辨的基础上将言语声音符号转化为意义的心理认知过程包括三个环节:语义检索、结构识别、意义获得,其中意义获得是理解过程的核心。

教师口语中一个音素的错误发音就会导致学生对一个单词乃至一句话的误解。如发sit为seat、of为off等。其次教师音调,重音,节奏的把握不准,都会给学生带来句子理解的歧义。

(3)扭曲长时记忆

篇12

0.引言

间接言语行为是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语言使用现象。人们常常不是坦直地去说自己的想法,而往往是通过某种方式“转弯抹角”地、间接地表达。这种语言使用的间接现象就是语言学家所命名的间接言语行为。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如果对英语中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了解甚少的话,在使用英语交际的过程中就会常常出现一些语言错误或语用失误,导致误解,从而造成交际的失败。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大量的间接言语使用现象,因此有必要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去,传授其相关的知识和策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使用能力,有效地指导教学工作。

一、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言语行为理论源于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Austin)。奥斯汀认为在说话的时候,说话人可能同时在施行着三种言语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其中言外行为体现了说话人在说话过程中有目的、有意图地施行的行为,具有陈述、命令、威胁、请求、建议等功能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语言学家们关注的重点,因为它反映了人们用言语交际的目的。美国哲学家、语言学家塞尔(J.R.Searle)在他的《言语行为》(1969)一书中继承和批判了奥斯汀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随后塞尔于1975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并用其发展的言语行为理论对间接言语行为作了深刻的论述。根据塞尔的定义,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主要的施事行为通过另一种次要的施事行为间接地实现的。即一句话里可以有两种言外行为,一种是能从字面上精确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另一种是除了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外,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如:Can you help me with the heavy box?说话人表面上是在施行“提问”这个言外行为,但实质上是在“请求”对方帮忙。

二、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

1.语言形式与功能的不对等性

众所周知,语言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在英语中,按照交际功能,可以把语言形式分为四种: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但是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交际功能与语言形式并不是绝对的对等,同一言语行为可以有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一句式反过来又可以用来实施不同的言语行为。如陈述句可以间接表达“请求”,“命令”,“劝告”,“允诺”等。如;It is better to stay away from those boys.这句话以陈述句的方式间接地表达了一种劝告。再例:Is this box heavy?这个疑问句在此间接地表达了说话者主动提出帮助的提议。还有祈使句、感叹句也可以间接地表示其它功能等等。

2.语言字面意义与说话者真实意图的不一致性

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者在其所用的语言中暗含着言外之意,从而使得语句的字面意义和说话者的真实意图之间产生了不一致的现象。一个语句有着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两个不同层次。说话者想表达的意图在句子的字面意义上不能完全体现出来,而是要听话者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场景和其自身的知识结构来做出推断。例如,A说:"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this word?" B回答道:"Don’t youhave a dictionary?”这个对话的字面意义是:A问:“你知道这个单词的意思吗?”答:“你没有字典吗?”而A,B两个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却分别是:“请告诉我这个单词的意思吧”和“你自己去查字典吧”。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透过字面意义去发现说话者的真实意图。

三、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

根据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可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使用一定的规约手段来实现的,依据施事行为的构成规则即合适条件可给以解释,听话者是根据语句的字面之力,按照使用的规约习惯推断出言外之力或说话者的交际意图。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没有明显的句法标记,说话者不常使用固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致使语句字面意义与说话者真实意图相去甚远,因此要给以充分解释,听话者必须联系语境依据说话双方共有的知识、言语行为理论和某些会话原则才能推断出言外之力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四、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与交际能力。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要求大学生的英语会话能力达到“能用英语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会话”或“能就一般的社会生活话题进行简单的交谈、讨论和发言”。从大纲中可以看出,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应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要求学生掌握在不同的语境下,对不同的对象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进行有效而得体的语言交际的能力。而在英语中,间接言语行为十分复杂,对日常交际和英语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移中,我们常会发现学生按照母语思维习惯生搬硬套,使用的语言不符合英语习惯,在言语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造成交际中断或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英语的间接言语行为不熟悉,没有掌握英语语言的间接性。接下来我们就从语言的表达形式与特点、语言文化差异对比和学生认知推理能力三方面来探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

1.注重语言形式的多样性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过分强调语法规则和语言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语用知识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中存在着把语言形式和语言交际功能整齐划一的错误倾向,致使学生错误地认为表达“命令”就一定要用祈使句式,“提问”就一定得用疑问句式等等。重视语言形式教学本身没有错,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有效地结合起来。事实上,由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语言形式可以表达多种功能;而一种语言功能也可以用多种语言形式来表达。教师不重视听说教学,尤其是口语教学,这使得学生在听说训练过讨惺淙说挠镅孕问教ヒ弧⑷鄙俦浠径际钦降氖槊嬗镄问健R虼耍淌υ诮萄Ч讨杏Ω梦峁岣坏挠镅孕问剑乇鹗潜浠喽说奶?a class=content_a href=lunwentianxia.com/class_free/150_1.shtml>材料,使学生在听说训练过程中能够随机应变、从容应对。

2.注重语言文化差异对比和语境知识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解释语言形式及其字面意义,还要阐释其中涉及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语用功能及其使用语境。语言形式是为语言交际服务的,而语言交际需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了解了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学生才能使用正确得体的语言形式进行交流。另外,教师还应该重视情境教学。情境是理解交际双方话语最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着语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制约着人们的语言表达。因此,教师应该在听说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模拟真实的情景,提供更多的情景对话练习或要求学生根据情景进行角色操练,以熟悉英语中的各种语言交际的间接性现象,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

3.注重学生认知推理能力的培养。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222-02

为了解和掌握2015级新生入校之后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开展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工作,从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次普查工作,采用了UPI大学生人格问卷测查和SCL-90项症状清单测试,对我院321名新生进行施测,施测率100%。

二、数据统计及分析

1.UPI数据统计

新生UPI测试结果表明,符合第一类筛选标准的学生共7人,占所有施测人数的百分比为2.18%。这类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可能已经影响正常生活、学习,这类学生应重点关心。应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及心理帮扶工作。

2.SCL-90数据统计

SCL-90普查结果表明,我院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在参加心理健康测验的321名新生中,呈阳性症状的学生12人,占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3.74%。其中这里包含着部分同学在做测试的时候没有认真,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不负责任。

3.结果分析

通过本次新生普查工作,结合普查数据的定量分析和对新生心理咨询的定性分析:

3.1从调查结果来看,我院2015级新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良好。普查结果显示:着重关注学生仅占新生的4.67%,这一结果低于全国大学生心理问题平均检出率。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并且学生中重度心理困扰的发生有明显的偏向性,以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最为显著。这提示,日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要有所侧重,可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工作。

3.2大学新生迫切需要解决成长和发展中的心理困惑。

普查结果发现,多数学生虽然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但问题普遍是新生常见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如生活环境不适应(饮食、天气、人文);学习不适应(主要包括教师授课方式、学习方法、方式不适应);人际关系不适应(主要是同学之间和宿舍舍友之间的关系);认知偏差、情绪情感问题、职业选择问题(工科女生就业难)等。这些都是大学生成长中必然会面临的问题,但如果这些成长中面临的心理困惑能及时的得到长辈、学校老师的帮助并得以及时解决,就能够帮助他们顺利渡过适应期,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应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3.3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是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焦虑、迷茫、偏执等负性情绪。

通过约谈归纳,发现导致大一新生产生焦虑、迷茫等心理不适应的因素主要有: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大一新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通常有以下表现:第一,高中阶段学习目标明确,动力足,一旦考上了大学,没有及时树立进一步学习的目标,造成了考上大学前后的“动力落差”。第二,部分同学锻炼能力作为大学首要目标,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参加社团和学生组织上,整天忙于开会、活动等等,社会工作和学习不能兼顾,而对学习慢慢失去兴趣。第三,存在随波逐流现象。一些同学容易受其他同学的影响,盲目从众,从而忽视了学习。第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第五,家庭因素。一些同学认为家中条件优越,无前途压力,认为读书无用、辛苦,产生厌学情绪,学习动力不足。第六,专业、学校不理想,不想学、学不会,甚至不会学,也是导致部分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人际关系不适应。“95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个性鲜明,进入大学后,开始了住校集体生活,而且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不同,使得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相处起来难免就会产生各种摩擦。尤其是宿舍舍友之间,集体生活是对大学新生的一个考验,新生独立性、融合性差,依赖性强,没有集体生活的经验,往往会产生恐惧与焦虑,导致宿舍舍友间的关系紧张等现象。

对大学期望过高,缺乏较好的心理缓冲。大一新生中一部分学生对大学生活缺乏了解,过分的理想化,当面对紧张的学习、考试、各种活动,幻想被打破时就会产生不适应的问题,现实生活较理想大学有极大反差,从而产生失落感。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开始独立生活,远离父母,没有升学压力,尤其面对更多的课余时间、更自由的空间,迷茫,空虚的消极状态接踵而至,学习生活都缺少明确积极的态度。自身意识到状态不佳,但不知该作何改变。

3.4我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处于正常良好状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心理测试采用自评量表仍有其局限性,心理测试结果又因受诸多因素影响,会出现“假阳性”、“错报”,“假阴性”、“漏报”等情况。得分高被筛查出来的学生,未必都有心理健康问题,而有明显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可能未被筛查出来,所以心理测试结果仅能作为判断心理健康问题的辅助手段,应结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生日常预约咨询突显的各类问题,归纳总结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成长发展规律,制定出适合学院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划。

三、建议及措施

1.个体咨询

对于出现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由二级学院心理辅导员根据实际情况逐个进行约谈或指导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心理沟通;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需及时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系。在整个处理过程中需做好咨询记录,并及时将约谈情况,学生接受辅导后的问题改善情况、不能解决的问题情况及时形成书面备查。

2.团体辅导

根据心理问题严重程度和表现特点,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规划、组织团体辅导,使同学们在分享、交流、互动、支持的过程中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3.专题讲座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理性的控制不良情绪,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4.继续发挥学院心理社团作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通过举办各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素质拓展训练、知识的广泛宣传等,以提高学生的全员参与意识,从而实现“学生帮助学生,学生带动学生”的教育引导目的。

5.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