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风险防范原则

风险防范原则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风险防范原则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风险防范原则

篇1

财务风险指的是在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中,在一定时期内因企业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的实际财务结果偏离了预期财务结果,从而产生企业财务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财务风险是一中微观的经济风险,它集中体现着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主要内容

1.利率风险

企业通过贷款借入的资金必须按规定到期还本付息,因此,利率的变动使企业面临着因利率上升无法按期偿付本金和利息的风险,严重时会导致企业因资不抵债而进行破产清算。

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企业以货币资金、实物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等方式进行投资,由于被投资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而不能收到预期投资收益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随着企业投资品种的多样化和投资项目的扩大,投资风险也在增加。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有价证券的变现风险、购买力风险和收益风险。

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在资金的收回过程中产生的,当交易的对方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履行合约时就会产生信用风险。由于市场经济中一部分企业履行债务的意识较弱,付款方到期不能偿还商品款,造成赊销方的损失。类似的是银行贷款业务,当贷款企业因生产经营不善不能到期还本付息,破产清算又不能归还全部贷款额时,银行就会产生巨额损失。

4.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中形成的,随着资本全球化的发展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汇率的变动幅度也越来越大。在某一会计期间内,企业的收益可能随着汇率的变动产生损失,尤其是外汇交易额较大的业务。同时,投资者所参与的外国投资额也会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由于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整个的经营活动,因此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来自企业内部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企业外部市场的原因。

1.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是引起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一般指的是: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虽然这些因素只是存在与企业之外,但是这些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也会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进而给企业造成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如果没有很好的应对外部环境复杂变化的机制,势必会给企业的理财造成一定的困难。

2.企业资金结构失衡,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在我国,企业的资金结构指的是负债资金和权益资金在企业的全部资金来源中所占的比例关系。由于各种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企业资金机构失衡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表现在负债资金在企业全部资金中的比例太高。企业资金结构的失衡直接导致了企业财务的负担过重,进而产生财务风险。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混乱也是导致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要因。

3.企业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企业财务决策的失误也会导致企业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决策者都是按照主观和经验来进行企业的财务决策,这也就不可避免的会有企业决策上的失误,进而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比如有的企业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投资决策时,并没有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严格的考察和周密的分析,以至于投资决策失误频出。投资决策的失误导致了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使得投资不能按时收回,给企业造成了极大的财务风险。

四、企业财务工作的原则和风险防范措施

1.把握宏观环境的变化趋势,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首先,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尤其是对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政策、新技术、新产品以及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等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和规避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其次,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加强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

提高管理层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是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思想保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管理层重视,并建立完善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控制财务风险才有保障。(1)建立风险责任制。企业主管领导对单位经营风险要负总责,注重风险管理,重点把握重大财务收支决策。(2)发挥总会计师的监控作用,防范财务风险。总会计师作为第一管理者的参谋和助手,财务管理是总会计师的重要职责。(3)发挥财务部门的监控作用。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完善资金管理,控制贷款和担保规模。(4)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察约束机制,认真审查签证制度,经济合同须经合同管理部门和法律咨询单位审查签证后,才能加盖合同章。

3.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决策,切忌主观臆断。(1)在筹资决策过程中,企业首先应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要量,然后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分析及各筹资方式的风险分析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筹资决策。(2)企业的流动资金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必须加速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率,认真研究和分析资金周转水平,以及各种资产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固定资产和库存储备的规模进行科学定位,以确保企业良好的资产流动性。(3)在决定企业重要的投资事项时,应组织生产技术、市场营销、法律顾问及投资专家等有关人员进行评估论证,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以降低风险,减少投资失误而带来的财务风险。

4.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进一步增强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网络和风险防范预警机制,运用大量的概率分析,风险决策法等,以顺利进行财务决策,使其有效的应对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1)通过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当三者中的任何一项失衡,都会引起企业危机,所以,我们可将这三个项目作为短期财务风险的警源。(2)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从综合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即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方面入手防范财务风险。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可以设计一套科学的财务预警指标和标准值,结合利用财务信息化软件自动报警提示,提醒和督促财务人员立即采取措施化解风险。

五、结语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活动的风险程度远远超过以前,它在给企业带来威胁和压力的同时也给企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因此,企业要对财务风险有清醒而正确的认识,要有监测风险的机制及化解风险的本领,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清华.财务管理.经济出版社.2002:15-185.

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290-02

高校后勤部门机构繁多、工作千头万绪,承担着师生的吃、住、行,与每个师生员工息息相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二十年余年,高校后勤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师生员工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为高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伴随着高校后勤快速发展的同时,高职院校后勤安全工作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风险,本文就如何应对风险和责任,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后勤存在的六大安全风险

(一)食品卫生安全风险

高职院校食堂按学校的规模大小,为几千人乃至上万人提供餐饮服务,天天如此,因此,食堂的饮食安全变得尤为重要。当前,食堂饮食安全还存在着诸多风险:(1)大部分高职院校为近几年刚从中专学校升格成立,起步较晚,设备大多沿用陈旧设备;(2)食堂内部面积较小,无法按照标准化食堂的标准进行合理布局;(3)食堂饮食安全管理流于形式,未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惩罚制度不够;(4)食堂工作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工作责任心不强;(5)高校引入社会餐饮后,承包商片面追求利润,所购货物以次充好,甚至出现“三无食品”,严重影响师生的饮食健康;(6)高校食堂经营单位大多没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突发预案,应急能力较差。上述这些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往往就是导致重大安全卫生事故的可能因素,直接威胁着校园的安全稳定。

(二)后勤合同风险

目前,中国大部分高校后勤基本实现了社会化,食堂、物业都委托给了社会经验单位管理,但在与这些单位签订合同时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1.与食堂签订合同,高校与餐饮单位是甲乙方关系,甲方监督乙方的经营,在执行过程中,甲方的监督不到位,流于形式。由于无法知道食堂的经营情况,是否有负债,人员工资是否按时发放,当食堂承包人卷款出逃后,食堂工作人员和债权人往往盯着学校,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2.与物业签订合同,物业服务范围有时考虑的不全面,实际过程中产生扯皮现象。高校没有对物业的用工人员进行实时统计,出现虚报用工人数,以此增加物业的费用。

(三)宿舍安全风险

1.火灾隐患。学生宿舍中大量使用违章电器如“热得快”、电饭煲,宿舍内吸烟,供电线路老化或超负荷运行,消防设施过期或无安全通道;学生缺乏相应的安全用电及消防安全知识。

2.偷盗失窃问题。高校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社会闲杂人员经常出入高校,给高校的保卫工作带来了挑战,加上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较差,盗窃案在高校常常发生,给学生带来了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安全稳定。

3.学生心理隐患问题。在校大学生年龄普遍在18~25岁之间,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迅速发展变化阶段,遇事表现急躁,情绪容易偏激。当自己在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出现问题时,容易采取极端行为。

(四)设备操作安全风险

高校食堂及锅炉房常存在设备操作的安全隐患。食堂炊事机械动力强,要按照安全操作规程作业,否则很容易伤及人身安全。电电梯等特种设备,维护不好,也易发生安全事故,人员伤亡情况比食堂机械事故更大。

(五)公共区域安全风险

高校后勤承担着学校公共设施的修缮和维护,在一些可能发生安全危险的场所设置警示标注。一是在地面挖坑、挖沟时,要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在夜间还应开启警示灯,如不设置警示标志,师生极易坠入,造成人身安全伤害。二是在修缮破损门窗时,要选择晴天修缮,如遇恶劣天气容易造成玻璃脱落划伤师生。三是在河、湖等易发生危险的地方树立警示标注,以防师生溺水。以上情况如若警示标志不到而发生安全事故,学校都要承担义务不到位的赔偿责任。

(六)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风险

近几年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显著提高,它的成因是由一些已知或未知的传染性疾病对高校校园的侵袭,一旦爆发,就会迅速传播,危害性极大,部分高校面对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又缺乏有效地应急机制和预防处置措施,会导致此类事件进一步恶化,进而影响校园秩序和学校稳定。2003年和2009年分别爆发了SARS和甲型H1N1流感,引起了师生的恐慌,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

二、应对安全风险的有效措施

1.加大投入,健全并改善涉及食品安全的房屋功能布局,相关设施设备,及时维修更新老旧设备,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如《五常法(5S)》、《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ISO22000)》等。建立完善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监督机制,作为甲方的学校应培养专职或兼职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人或从卫生防疫部门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食品的采购、运输、储存、加工、经营销售过程的卫生和安全管理进行检查督促;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成立食堂监管队伍。高校食堂还应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紧急处置防控机制,制定和完善食堂饮食安全应急突发事件处理预案,遇有突况及时处理。

2.加强合同管理,强化日常监督。高校在与社会企业签订食堂、物业等合同时,应尽可能考虑的全面、细化,如遇临时增加服务内容,双方协商解决。合同签订后,所为甲方的学校应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安排专人负责乙方的履行合同情况,制定细致地管理制度,进行专项管理,每月考核、公示。如遇层层转包、虚报用工人数、拖欠工人工资引起纠纷等违反合同的事件发生,高校应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乙方的承包资格,停止履行合同。

3.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高校可通过网站、橱窗、班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安全文化素质。及时更新学生宿舍的陈旧设施,推行标准化宿舍管理。在宿舍区域配备各种消防用品、开设安全通道,宿管部门严查宿舍内使用违章电器,杜绝安全隐患。成立学生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其积极参与到宿舍管理中来,发现宿舍安全问题及隐患第一时间向老师或宿管人员汇报。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每学期进行心理测试,发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老师及时劝解和疏导。

4.制定各类设备操作规范,大型设备可参加保险避免风险。加强对操作设备的员工的进行指导和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通过设备供应商或专业维修机构对设备维护、保养,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有效降低设备运行风险。

5.公共设施进行修缮时应设置警示标志,尤其在夜间进行作业时,更应设置醒目的标志,对门窗的损坏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避免因未设置警示标志和维修不及时造成师生人身安全伤害的事故发生。河、道等岸边设立警示标志,禁止学生在河边戏耍。

6.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突然性。平时高校应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当高校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为根本目标。校内成立统一领导的应急机构组织,协调各部门共同间的分工和合作,迅速有效地控制危机的范围,避免进一步扩大,第一时间将事态的发展情况告知师生,避免引起恐慌。

高职院校后勤安全工作形势十分严峻,我们需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稳定至上的意识,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安全风险,减少不安全因素,做好责任防范工作,积极构建以“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确保高等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构建原则

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在建立过程中涉及到很多方面,所以它的构建原则不可能是单一的,必须涵盖方方面面,使其尽可能的完善。个人认为主要包括诚实守信、全方位管理、规范化、动态调整和与治理结构相匹配原则。诚实守信原则是现代民法最高指导原则,是市场经济的根本道德准则。全方位管理原则是指法律风险防范体系要渗透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对企业经营的全过程进行全程管理。规范化原则是指要将权、责、利相统一,使企业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融入到风险防范中来。动态化调整原则是风险防范体系要随着外部和内部因素的改变而作出适当调整以符合实际需求。与治理结构相匹配原则是指风险防范体系要适合企业的治理结构,两者互相促进,保证企业顺利地发展。

二、体系构建

(一)思想保障体系

1、增强企业全体成员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强化所有人员的防范意识是有效进行风险防范的前提,也是建立完善风险防范体系的思想基础。增强企业全体成员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使其形成通过法律获取、行使、维护自身权利的思想,在不断的学习中,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提高法律风险警惕性,从而为构建完善风险防范体系打下良好基础。

2、增强企业领导法律风险防范的决策意识

企业全体成员风险防范意识的形成取决于领导层的决策。企业整体的风险防范要以领导层的决策为主导,由顾问牵头,所以加强企业领导层的法律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领导层真正意识到建立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性,自觉积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将企业的政策、规范、制度、标准细分为员工的行为指南,才可以保证企业风险防范体系的顺利有效实施。

3、增强企业管理层风险防范的执行意识

企业管理层尤其是法律顾问坚定的执行意识,是法律风险防范系统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企业能够通过制定各种制度和程序来进行法律风险的控制和防范,但如果缺少管理层的具体落实与执行,就很难真正起到风险防范的目的。

(二)组织保障

1、企业总法律顾问

企业总法律顾问是负责法律事务的高级人员,并直接参与经营决策,直接对企业代表人负责,全面指导企业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在风险防范中占有重要地位。国际上的很多大公司都有总法律顾问,由其担任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负责企业的运作,这样能更好地进行风险防范。

2、法律事务机构

企业法律事务机构是真正落实法律事务的管理部门,在风险防范体系中起到保障业务的作用。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监督、执行都需要由法律事务机构来进行负责,同时应注意法律事务机构和其他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3、风险防范的工作体系

风险防范的工作体系包括企业内部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内部法律事务机构和外聘律师的合作体系、社会组织提供的交流平台三个部分。其中,内部风险防范体系是创建风险防范工作体系的核心,内部事务机构和外聘律师的合作体系是防范体系的延伸,社会组织提供的交流平台能够促使防范体系创建得更完善。

三、防范系统主要内容

(一)规划系统

制定风险管理战略以及实施这个战略的计划和规划,确定最终目标,建立预期目标体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安排实施步骤,完成战略内容。在这个战略中,不仅要包含预防性的措施,也要包含突发性事件处理预案。为此,首先要对公司的法律风险环境作出预估,其次具体的防范措施必须具有很高的切实可行性,再次风险管理战略应当根据不断变化的风险环境而相应地作出必要调整。

(二)内部环境系统

建立企业全体成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教育体系,建立科学可行的治理结构,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按照法律的要求,规范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每个环节,并利用电子手段监控、调整、评价各个环节的落实情况。虽然这项工作比较琐碎,但它是实现整体风险防范的根本要求。规范企业的各项行为,可以提供一种严格的准则,减少企业行为的不确定性与随意性。同时,规范企业的各项行为,也为企业成员的日常行为提供了一个准确的对照标准。

(三)内部经营活动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是在规范企业行为的基础上,预估实际管理活动时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估计风险源、确定风险点、评估风险、确立解决方案、实行方案且进行反馈。法律风险预估指的是对还未发生的各种潜在法律风险进行归类与鉴别,并且分析产生此风险的可能事件及原因。人们一般只能预估已经了解的风险。主要法律风险识别的方法有:法律风险列表。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使之成为一张表格,便于之后风险评估进行参考。风险分析图。一些法律风险也可以通过风险分析图的方式来收集和统计信息,把法律风险按照标准予以注明。

参考文献:

[1]李寿双.《中国外商投资法律环境与风险》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篇4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关于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和《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在全国人口计生系统扎实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以制度建设为核心,规范决策行为、行政行为和工作行为,积极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全面推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有效增强对权力运行监督的针对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廉政风险,减少不廉洁行为的发生,把惩防体系建设延伸到岗位,落实到个人,推动全系统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深入开展,为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工作目标

坚持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积极寻找和探索人口计生工作领域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的衔接点、排查风险点、强化监督点,不断强化内部监督管理,健全业务工作规范和监督约束机制,使全体计生干部更加重视、支持预防腐败工作,努力构建覆盖全区、重点防控、逐级管理、责任到位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我区人口计生事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廉政环境。

三、基本原则

(一)衔接融合原则。注重工作衔接,找准切入点,把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融入日常工作中,认真抓好重点工作、重点岗位和重点环节的监管,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岗位防控机制,充分发挥防范功能。

(二)险点确准原则。找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运行中廉政和监控风险点及表现内容,明确责任主体。

(三)风险分级原则。按照廉政和监控风险点的风险程度,对廉政风险点实行分级监控。

(四)预防为主原则。坚持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规范和制约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运行和岗位责任人履职情况的监督,把廉政风险降到最低点。

(五)责任追究原则。对触犯廉政风险点的责任主体实施问责处罚,达到警示教育和防范监督的效果。

四、工作内容

(一)进一步梳理职权和制度。委机关根据部门工作职责,重新梳理行政职权,并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同时,梳理本部门内部各项工作制度和规定,对每项规章制度运行情况进行合理分析,查看规章制度是否完善、过时、缺失等,是否应该进一步健全完善。

(二)查找岗位廉政风险点。认真查找各街道计生办、职能科室、岗位在受理、决策、执行、监督环节中履行职责的廉政风险点。

1、查找决策环节廉政风险点。主任办公会、委领导容易产生不廉洁行为的廉政风险点。

2、查找受理环节廉政风险点。有决定权限的街道计生办、职能科室、岗位在受理环节不履职或不尽责的廉政风险点。

3、查找执行环节廉政风险点。各街道计生办、职能科室、岗位在落实决策中的信息反馈、限时办结、办结报告等关键环节不履职尽责中的廉政风险点。

4、查找履行岗位职责廉政风险点。在服务岗位和其它岗位,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廉政风险点。

5、查找监督环节廉政风险点。监督反馈防控和重大事项监督工作报告制度等方面易发生监督不到位或不作为、乱作为的廉政风险点。

(三)确定廉政风险等级。围绕查找确定的廉政风险点,确定廉政风险等级。根据行使权力大小、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程度以及因利益关系不作为或乱作为,容易滋生和产生腐败可能性,将岗位定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风险管理类别。具体分类如下:

一级风险:可能产生违法、违纪的行为。

二级风险:可能产生严重违规、违规的行为。

三级风险:可能产生轻微违规、违章的行为。

划分风险点及等级的方法可采取“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办法,通过自己查、领导点、群众提、互相找、集体定等多种形式,逐一查找廉政“风险点”,然后由各街道计生办、职能科室、岗位根据等级划分标准填写《岗位廉政风险等级划分申报表》。各街道计生办、职能科室确定的廉政风险点及等级由委办公会审核;各岗位确定的廉政风险点及等级由分管领导审核。所有材料报区人口计生委纠风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最终确定街道计生办、职能科室、岗位风险等级。审核材料统一归档、备案。

(四)制定廉政风险防范措施。

1、加强廉政风险教育。通过开展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党纪法规教育等活动,增强干部职工廉政风险意识。

2、建立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体系。把廉政风险防范内容和范围、履行岗位职责义务和责任、廉政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罚等形成工作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作用。

3、推进制度建设。在建立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体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制度保障、程序运行、技术监控和考核评价四个配套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廉政风险防控一览表和流程图,使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更加严密有效。

4、建立廉政风险预警处罚机制。按风险大小,分红色预警、橙色预警、蓝色预警,并实行分级监控。涉及“三重一大”事项及其它事项的以及职能科室、岗位的一级廉政风险由区人口计生委纠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监控,二级廉政风险由分管领导负责监控,三级廉政风险由科室负责人负责监控,其职责是对廉政风险点出现的苗头性问题或可能发生不作为、乱作为、不廉洁的行为,向风险点责任主体发出预警提示,把廉政风险降到最低点。

5、实施责任追究。对触犯廉政风险点,发生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实施处罚,追究责任主体的责任。

(五)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把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考核结果将作为评价各街道计生办、职能科室、每个人行政执行力考核的重要依据,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的重要依据。对落实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措施不力的街道计生办、职能科室、个人,予以通报批评,保证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六)建立动态纠错制度。建立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动态纠错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权力运行中的廉政风险点进行动态纠错检查,把风险隐患化解在初始阶段。

五、工作步骤

(一)学习动员阶段(今年8月中旬)

成立*区人口计生系统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区人口计生系统扎实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对推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组织系统干部学习有关材料,以学代训统一思想,提高全体计生干部对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的认识,明确目标任务,掌握方法步骤。

(二)查找风险点和制定防范措施阶段(今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

1、个人自查。结合岗位职责,采取自己查、领导提、组织审三个程序,认真查摆和分析个人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存在的廉政风险点和监管风险点。

2、交叉互查。由委廉政风险防范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街道计生办和委各职能科室之间开展互查互评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查漏补缺。

3、内部评查。在个人自查的基础上,结合主任办公会、部门职能,组织人员广泛讨论、评议,评查出切合实际的科室风险点。

4、评估审查。在个人自查、部门评查、交叉互查的基础上,由单位廉政风险防范管理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对风险点进行最后确认,对廉政风险点、界定风险等级、制定防范措施和工作流程图进行最后评估、审定。

(三)公示修订阶段(今年9月下旬)

领导小组对各科室、计生办报送的廉政风险点、防范措施和工作流程图进行统一审定后,制作出《*区人口计生系统风险点及防范措施一览表》,连同《*区人口计生系统各级干部廉政风险及防范措施》,印发各街道计生办和委职能科室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意见,接受干部群众监督。公示期满后,根据干部群众意见进行修订,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汇编成《*区人口计生系统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手册》,印发全区人口计生系统执行。

六、组织领导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推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实,成立*区廉政风险防范

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委办公室,*兼任办公室主任。

篇5

(一)顶岗实习及其劳动风险的特征要求法律对其劳动风险防范进行专门规范

顶岗实习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毕业生应职应岗能力为目的,通过短期真实岗位工作形式来完成的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学校和实习单位通过让学生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对学生进行所获知识、技能和技术的综合性应用训练。顶岗实习兼具教育性与职业性特征。顶岗实习的教育性表现在它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顶岗实习的职业性表现在它与职业岗位劳动密切相关,是学生通过实习单位在职业岗位上的职业操作。顶岗实习的特征表明,它既是一种实践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职业劳动过程。职业劳动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劳动风险,但劳动风险是可以防范的。为有效防范劳动风险,世界各国都出台了很多的劳动保护法律制度,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劳动者免遭劳动风险伤害。顶岗实习也是一种职业劳动过程,也存在劳动风险,同样,顶岗实习也需要以法律防范劳动风险。

但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又不同于一般劳动者所面临的劳动风险。第一,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主体不是一般的劳动者,而是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就是说,顶岗实习的学生不同于劳动者,他们对职业岗位与操作规程不熟悉,他们需要指导和帮助,他们比一般劳动者更容易发生劳动风险事故,他们需要特别保护;第二,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发生的过程并非一般的职业劳动过程,而是发生于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教育的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也就是说,顶岗实习劳动风险是发生在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防范,学校和实习单位都有责任。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特殊性表明,适用于规范用人单位一般劳动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不足以有效地保护学生顶岗实习劳动安全,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需要专门法律进行特别规范。

(二)顶岗实习的实践要求法律对其劳动风险防范进行专门规范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职业院校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学生要到生产服务一线参加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在职业教育中被广泛应用和推广,已成为职业教育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

然而,在顶岗实习中,由于学生已实际参与到了职业劳动之中,而职业劳动总是伴随着劳动风险。随着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深入开展,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劳动风险事故也与日俱增。一幕幕学生顶岗实习劳动伤害事故相继出现。据报道,目前,我国将近30%的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学生顶岗实习存在劳动风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顶岗实习的实践表明,为切实保护顶岗实习学生免遭劳动风险事故伤害,我国急需出台专门的法律制度规范学校和实习单位等相关主体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防范,增强其防范这种特殊风险的法律责任。

二、我国缺乏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

(一)缺乏规范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

学校是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者,面对没有实践经验而初次尝试顶岗进行具有人身危害风险的职业劳动实习的学生,理所当然地应当对学生的实习安全问题切实地承担起责任。然而,学校对顶岗实习的学生是否进行了安全教育?采取了哪些安全措施?这些安全措施是否切实有效?发生了学生实习安全问题追究谁的责任?对这些问题,我国现有法律制度却缺乏具体明确的相应规定。从现有法律制度来看,规范学校组织学生顶岗实习的规定,仅有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学校“组织安排学生实习,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和安全健康的实习劳动环境。”并具体规定了五种不得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形②,虽然这些规定对学校的实习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这毕竟还只是一部专门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的规章,其适用范围仅限于中等职业学校,而且其效力层次也仅仅只是一般规章,对于迅速发展的数量庞大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难以产生有效的作用。教育部相关文件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虽然也有所涉及,但也都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如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规定: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完善以学生实习补贴发放、劳动保护等为重点内容的实习管理制度。”这种原则性规定对指导和督促学校切实做好学生顶岗实习的劳动风险防范缺乏可操作性。

从实践来看,学校有关实习管理及实习安全问题的规定,均由学校自己作出,至于应规定的内容是什么、对相应内容应怎样规定等,法律并无相关强制性或指导性规定。根据我们的调查,学校有关实习管理及实习安全问题的规定,大多强调学生自己的责任,如一些学校要求学生与学校签订实习安全责任书,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无疑能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但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仅靠增强学生个人的安全意识是难以真正做到有效防范的。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处于被管理者地位,学生是根据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安排来进行顶岗实习的,学校和实习单位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义务也是不可规避的。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是弱势者,过分强调学生自己的安全责任,而忽视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安全责任,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二)缺乏规范实习单位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

我国《劳动法》及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对保障劳动者劳动安全有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为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安全,我国还专门制定了《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以及相关配套法律规章等,还有一系列的劳动安全技术规程和劳动卫生规程。实习生不同于一般的劳动者,他们初次尝试职业劳动,对他们的实习劳动应当更加强调安全保护。然而,实习单位对仍处于学习阶段的实习生的安全教育和风险防范是否必须有别于一般员工,法律并无明确规定。也就是说,从法律上讲,用人单位没有这方面的特别义务。虽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规定:“实习单位要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学生实习工作,根据需要推荐安排有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但实习单位安排与否并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予以约束。教育部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的一些原则性规定,对企业来说,也几乎没有约束力。如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规定:“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而事实上,很少有企业按照教育部的这些规定去做好相关工作,教育部门的这种原则性规定很难对企业产生作用。

实践中,不仅国家对实习单位在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没有相关法律约束,而且由于实习单位难求,学校在与实习单位签订的实习协议中也很难要求实习单位承担更多的相关义务。也就是说,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防范,对实习单位而言,既没有法律约束,也很少有合同约束。而一旦发生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事故,实习单位则往往以学生不是其劳动者为由拒绝承担相应的责任。学生确实不是实习单位的劳动者,也更非实习单位的熟练工,但顶岗实习却实实在在地是在进行一种职业劳动,而职业劳动总是与劳动风险相伴,因此,学生顶岗实习需要特别的劳动保护。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直接实施者,实习单位却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缺乏特别的防范义务,这对学生来说是危险的。

三、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进行法律规范的建议

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教学环节,它需要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等多方协作来具体实施,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防范更需要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为切实保障顶岗实习学生的劳动安全与卫生,我国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制度,从法律层面构建政府、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多方联动的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机制。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构建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中各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

政府应主导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一方面,政府应及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指导和督促学校和实习单位切实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规范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的管理。另一方面,政府还应加强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的监督,对学校和实习单位等相关主体实施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行为给予相应评价,对违反者给予应有的制裁。

学校是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者,负有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恰当安排与组织的责任。学校应在实习内容、实习时间、实习岗位的选择等方面恰当地安排好学生的顶岗实习,应就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工作协调好与实习单位的关系,并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跟踪管理③。

实习单位是学生顶岗实习的实施者,负有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岗位安全管理的责任。实习单位应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比一般劳动者更具体、更细致的岗前教育和岗位管理,并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环境的安全与卫生。

学生是顶岗实习的主体,在学校的组织安排下直接参与实习单位的岗位操作。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应服从学校和实习单位的管理,严格遵守实习单位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卫生制度;同时,学生也应享有保护自己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人身安全的相应权利。

(二)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在学生顶岗实习中,学校和实习单位分别是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安全教育与安全措施是防范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两个关键环节。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应明确学校与实习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责任的第一责任人。

为有效实施责任追究,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还应明确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事故责任的责任追究主体、责任承担主体、责任归责原则、责任承担方式等;对因责任人严重失职而造成的风险事故,还应规定对责任人的具体的制裁措施。只有建立了相应的风险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不当的责任追究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三)提高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效力层次

如前所述,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需要学校、实习单位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而从现有相关规定来看,有关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的规定,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来制定的。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在法律制度的效力层次上,属于部门规章,根据《立法法》第82条的规定,各部门规章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可见,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规章是难以有效适用于实习单位的,因为,绝大部分的实习单位并不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权限范围。因此,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要能实现有效规范学校和实习单位的行为,就必须突破部门规章的效力层次,其效力层次应当提高到行政法规以上。根据我国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现状,考虑到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的紧迫性,我国目前可以由国务院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制定专门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条例》,并在该条例中以专章规定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问题。

篇6

2环境风险呼吁风险防范原则

在这个风险社会中,风险无处不在,其中环境风险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类型之一。它突出表现在臭氧层空洞、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和化学品失控等领域。相较于传统的环境问题,环境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产生的危害具有潜伏性和不可逆转性,引发的后果具有严重性,有时甚至是灾难性和毁灭性的,波及的范围具有广泛性,有时是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因此,环境风险成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环境问题的新型环境问题。在以关注确定性为基础的传统环境保护理念下,对环境破坏问题往往采取总量的控制和事后的治理,而前期一般处于疏于监管和控制的状态。在对待科学不确定性上,一般假定环境是安全的,除非有证据证明环境是危险的。在采取环境措施时,经常考虑的问题是,什么程度的风险才是安全的、何种水平的风险才是可以接受的、生态系统可以承受多大的污染与破坏。由于环境风险具有潜伏性、危害结果具有波及面广、涉及人员多等特点,传统的思维方式显然不适应环境风险这类新型的环境问题,势必造成对风险的放任,导致严重的危害结果。人类在环境风险面前束手无策,陷入困境,而随着环境风险的日益加剧,人们的担心与日俱增,显然这种风险是人们不想承受的,在这种情况下,风险防范原则应运而生。

3风险防范原则是国际环境法领域一项重要原则

篇7

一、中集集团背景资料

2000年3月,中集集团与荷兰银行在深圳签署了总金额为8 000万美元的应收账款证券化项目协议。此次协议有效期限为3年。在3年内,凡中集集团发生的应收账款,都可以出售给由荷兰银行管理的资产购买公司,由该公司在国际商业票据市场上多次公开发行商业票据,总发行金额不超过8 000万美元。在此期间,荷兰银行将发行票据所得资金支付给中集集团,中集集团的债务人则将应付款项交给约定的信托人,由该信托人履行收款人职责。而商业票据的投资者可以获得高出伦敦同业拆借市场利息率1%的利息。

中集集团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基本流程:

1.中集集团首先要把上亿美元的应收账款进行设计安排,结合荷兰银行提出的标准,挑选优良的应收账款组合成一个资金池,然后交给信用评级公司评级。

2.中集集团向所有客户说明ABCP融资方式的付款要求,令其应付款项在某一日付至海外SPV(特别目的公司)账户。

3.中集集团仍然履行所有针对客户的义务和责任。

4.SPV再将全部应收账款出售给TAPCO公司(TAPCO公司是国际票据市场上享有良好声誉的资产购买公司)。

5.由TAPCO公司在商业票据(CP)市场上向投资者发行CP。

6.TAPCO从CP市场上获得资金并付给SPV,SPV又将资金付至中集集团设于经国家外管局批准的专用账户。

项目完成后,中集集团只需花两周时间,就可获得本应138天才能收回的现金。作为服务方的荷兰银行可收取200多万美元的费用。

二、中集集团资产证券化相关方财务风险分析

(一)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主要交易环节分析

1.设立特设信托机构环节

特设信托机构是专门为完成资产证券化交易而设立的一个特殊机构,它是资产证券化运作的名义主体。在本案例中,荷兰银行就是为了完成中集集团本次资产证券化的特殊信托机构。该信托机构必须和中集集团(证券化资产销售方)没有关联关系,这是为了使证券化资产和中集集团的其他资产达到风险隔离的目的。该信托机构购买资产证券化权益受益人销售给它的资产组合,并负责对该资产组合进行管理,以确保到期本金及利息按时支付。然而中集集团仍然承担着对客户的支付责任,因此它与信托机构仍然有利益上的关联,没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这是导致证券化相关方财务风险的原因之一。

2.金融资产出售环节

金融资产的出售必须是“真实销售”,以保证买方在特殊情况下拥有强制性处置资产的权利。通过“真实销售”以实现“风险隔离”,即特设机构对委托管理资产的权益将不会因发起人的破产而丧失。中集集团某子公司将未来几年向客户的未来运输收入以协议形式出售给特设信托机构,中集集团对该资产不再拥有所有权。但是中集集团仍然需要对客户承担责任,当资产池中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到期债券的本金和利息时中集集团负有法律上的补足责任。因此该证券化资产没有实现真实出售,相关风险没有实现转移。

3.信用增级环节

信用增级也称信用的提高,是指特设机构为了确保发行人按时支付投资者本息而采用的各种有效手段,是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成功的关键所在。信用增级不但保证投资者免受资产质量风险损失,还可以大大降低证券化结构风险,是提升资产证券投资级别的重要手段,也是资产证券能够交易成功、降低融资成本的重要保证。

在本案例中中集集团采用的内部信用增级方式,即当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到期本息时中集集团负有补足清偿的责任。这就增加了中集集团未来的财务风险,使中集集团未来的现金流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4.破产隔离环节

偿付资产支持证券到期本金与利息的来源必须与原始权益人隔离开来,以避免发起人遇到麻烦或者破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首要的问题是,必须保证无论发起人发生什么问题,都不会殃及特别载体;其次,要保证应收账款从发起人转移到特别载体的过程中不受到干预。

在中集集团资产证券化这个案例中没有做到特殊载体的破产隔离。因为,中集集团在出售证券化资产后仍然承担着对客户的清偿责任,与资产相关的风险没有实现转移。中集集团的经营发生重大变化时,该资产池中现金流量势必受到影响,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级别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二)违背资产证券化原则导致的相关财务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终极目的就是做到证券化资产的“真实销售”,从而做到证券化资产和企业资产的“风险隔离”,然而中集集团资产证券化既没有做到证券化资产的真实销售,也没有做到证券化资产和企业资产的风险隔离。

1.违背真实销售原则的财务风险分析

中集集团的资产证券化违背真实销售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资产相关的管理权没有转移。在本案例中,中集集团虽然以协议的形式把资产出售给了特设信托机构,转移了对资产的所有权,但是其作为该资产证券化的服务商仍然负责对该证券化资产进行管理。根据会计上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中集集团仍然对该证券化资产承担着责任,没有实现证券化资产的真实销售。

另一方面是与资产相关的风险没有完全转移。中集集团子公司资产证券化的信用增级方式是中集集团为特设信托机构提供超额担保的内部信用增级方式,当特设信托机构资产池中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到期资产支持证券的本金和利息时,中集集团承担着补充清偿的责任。由此看来,中集集团某子公司虽然通过一纸文书的形式实现了真实销售,但是与其所售资产相关的风险没有完全转移到购买方。因此,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该子公司没有实现真实销售。

2.违背风险隔离原则导致的相关财务风险

一方面违背真实销售原则就意味着证券化资产相关的权利和义务没有完全转移,中集集团仍然承担着该证券化的资产未来运营失败的风险,证券化资产也没有完全摆脱中集集团自身的风险,如破产风险的影响。中集集团整体信用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度的高低,中集集团本身的运营风险也会传递到该证券化资产。因此,作为发起方的中集集团没有和证券化资产实现风险隔离。

另一方面,该资产证券化采用的信用增级方式是中集集团为特殊信托结构发行资产支持债券提供担保的内部信用增级方式。在证券化资产运营失败,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到期本息的情况下,中集集团存在着承担补充清偿责任的财务风险。即证券化资产的风险和中集集团本身的风险没有实现完全的风险隔离。

三、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方案

(一)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防范方案概述

正如历史上所有的经济危机的救市方案一样,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世界各国政府都担当着主要角色。在这个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方案(图1所示)中,由政府出面成立一个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防范基金。各个资产证券化的参与者及其后来证券投资者都要根据自己的收益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防范基金,交由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基金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当在某个资产证券化案例中,由于某些原因资产池中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证券到期的本息时由该基金管理部门进行补足,因此可以防止资产证券化的失败,进而避免其导致相关财务风险。

(二)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方案的运行

1.风险防范基金管理者必须是政府部门。因为只有政府才可以在出现如利率下降、物价下跌及自然灾害等严重系统风险时有能力担当起救市的角色,市场经济其他参与者自身都处于市场风险之中,很难承担救市重任。例如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一些财大气粗的跨国企业诸如著名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美林证券及其美国三大汽车巨头等都没能躲过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的系统风险。如果不是美国政府及时地出手相救,相信美国的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很难逃脱破产的命运。

2.风险防范基金提取比例必须多样化。在要求资产证券化的参与者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防范基金时必须对其资产池中的证券化资产进行信用评估,根据其信用度确定计提标准。信用度越高计提比例越低,信用度越低计提比例越高。以此防止滥用资产证券化这种创新的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中圈钱的行为,保持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市场参与各方的公平。

3.风险防范必须坚持按收益计提的原则。按资产证券化各参与者所获收益计提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基金,体现了金融的公平原则。即从资产证券化中获得了收益,就要支付一定的代价来防范可能由该资产证券化导致的财务风险。因为各参与者的收益越多,那么该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就越大。因为投资收益是销售该证券的收入与投资该证券的成本之差。收益大就必然意味着该证券的转手价格较高,那么当资产池中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该证券到期本息时该证券持有者就会承受较大的投资失败的财务风险。因此,各参与者从该资产证券化中获取的收益越大,其计提的用以防范其后投资失败的风险防范基金就应该越多。

(三)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方案的综合评价

篇8

(一)人作为风险防范的第一要素,其把握员工思想动态尤为重要。

在选拔、任用人员上把好“三关”,一是人员进入关。挑选政治素质好、思想品德高、业务能力强、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会计、国库等要害岗位,确保重要岗位队伍人员素质过硬,工作作风过硬;二是人员思想关。关心要害岗位员工,既从静态的角度掌握了解重要岗位员工的一贯表现,又从动态的角度掌握了解重要岗位员工的思想状况,注意员工的心态变化,注重领导与员工的沟通,并将对重要岗位人员的思想关注延伸到“八小时”以外;三是人员教育关。开展多种形式的人生观、价值观、艰苦朴素作风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增强员工的敬业奉献精神和遵纪守法观念。

(二)在风险防范设备等硬件的购置经费上,实行重点倾斜。

应投入资金对会计、国库业务核算系统、监控防范系统、计算机安全防雷系统都进行大量的防护隔离改造,选配安全督导员,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各业务程序操作安全可靠,万无一失。

(三)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规范日间操作行为,确保各重要岗位职责分明。

在计算机安全管理上,对各核算系统主机安装屏幕保护,设置进机号令和密码,对操作终端设置人离机后10分钟自动退出,防止他人进入操作系统,对大额资金汇划启用扫描仪进行凭证预先传输,对办公场所实施全方位监控布控。

(四)建立联防互动机制。

应成立风险防范、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不定期组织对会计、国库、等重要岗位进行检查,定期召开安防例会,分析各股室岗位间存在的风险隐患,提出改进建议,形成书面报告。同时,与公安、金融机构建立金融安防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形成上下配合,协调一致的联防机制,防止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二、规范操作行为,强化监督管理,构筑资金风险防范安全屏障

在重要岗位设置上,遵循不相容则相分离的原则,做到不该兼岗的不兼,不该代班的不代,避免出现混岗、替岗、乱岗,杜绝业务处理“一手清”行为;在账务核对上,发行基金、行库往来每天的发生额和余额由会计、国库人员在营业终了后互相核对签章,与所辖开户单位、财政、税务部门每月实行面对面对账,由业务主管签署核对意见,在计算机的使用管理上,对业务核算系统实行防护隔离和物理隔离,建立主机房进入签到制度和计算机维护登记簿,防止非业务人员接触核算系统,规定操作人员按要求设置口令、密码,定期更换,填制《口令更换卡》。

三、严格制度执行,完善“四制原则”,预防和控制各类资金风险扩张

层层签订责任状,将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直接责任、连带责任通过责任状形式加以明确。进一步完善“领导负责制、岗位责任制、事后监督制、责任追究制”风险防范四制原则,将风险责任分解落实到相关人员。要求各级业务操作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建立重要岗位人员考核制度,发现风险苗头及时处理,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张。超级秘书网

四、在风险防范上实现“三个转变”

(一)实现由事后被动防范向事前主动预防的转变。

一改过去“亡羊补牢”的事后被动防范,运用事前预测,科技监测,事中评估等手段,对整个工作流程、操作环节、规章执行进行综合评价,建立资金风险预警预报机制,将风险防范管理纳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轨道。

(二)实现由单一局部防范向立体全面防范转变。

篇9

一、企业内控体系中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关系

(一)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集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于一体,企业加强风险防范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企业拥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那么在进行企业内控管理时,会通过实施一系列科学的措施来保障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企业的财务信息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管理者可以依据财务资料来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企业的各项内部措施落实到实处,可以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高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但企业内控和风险防范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内控和风险防范制度的不完善、风险防范意识的缺乏、风险防范的范围受到限制等,因此企业应重视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最大化。

(二)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体现

企业内控管理程度不同,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表现也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1、企业在内控管理不当的情况下,即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控制。企业应加大对内部控制建立上的资金投入,随时关注国家出台的有关内控的相关政策,减少企业资金浪费和工作重复的现象发生。在此种情况下,由于建设内控资金的投入加大,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逐渐健全完善,企业内控中的风险防范也会增强,风险会随之降低,但同时,企业的价值创造受到影响限制,出现价值创造降低的局面,企业的收益也会小于成本的支出。2、在企业内控制度管理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应该深入了解其财务状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企业内控体系。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宣传,加深企业人员对内部控制体系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内控的管理,减少企业成本费用。而且,适度的内控体系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企业的创造价值也会大于成本费用支出。总之,企业在内控管理上,应该本着企业内控成本效益的原则。

(三)企业内控运行中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关系

风险无处不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创造于风险并存。如果一个企业害怕风险,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不能正确地辨别风险,无法采取措施防范风险,那么,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而风险与价值创造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所以,企业必须在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与权衡。如图1,在企业内控管理过程中,OA阶段指的是企业内部控制首次执行期间,AB阶段表示企业内部控制良性运行期间,BT阶段表示企业内部控制处于过度运行期间。假设随着时间不断的向前推移.企业用在风险防范上的执行成本逐渐增加。(见右侧图1)

图1 执行成本与预期收益的关系分析

二、增强企业内控体系中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措施

(一)健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

健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首先,树立正确的内控管理理念。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遭遇各种不同的风险,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可以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促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从而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加强企业内控执行力度。

制定严格的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细则,企业管理者应将人员、制度与内部控制运行流程结合起来,制订可行的内部控制实施计划,另外,企业实施奖罚规则和内部控制责任追究制度。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可以保障企业内控措施落实在实处。在内部控制制度面前遵循“人人平等”的原则,企业工作人员都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和维护者,使内控制度具有极大的权威性。

(二)合理组织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

根据以上所讲,过度的内控制度使企业的价值创造减少,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好价值创造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合理控制好风险防范的资金投入成本。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的情况下有效的降低各种经营风险,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二者的有机结合,最终是企业创造价值最大化。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时刻要权衡各项经济活动产生的成本和收益,当估计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时,就会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反之,就会减少或放弃。只有对企业的实际面临的风险进行正确认识和分析,企业管理者才会对执行企业内控产生的执行成本和预期收益进行合理的权衡。所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风险防范意识,促使实现企业价值创造最大化。

篇10

随着市场环境的复杂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经营中的风险日益严重,企业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减少经营损失,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资产完整和安全、经营活动的正常有效运行以及技术纠正经营错误而采取的各种程序和政策。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有效的贯彻执行国家各项政策,还可以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企业的科学合理发展。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概述

1、企业内部运行中风险防范的作用。首先,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会有效的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加强对财务信息和经营状况采集、计算和汇总过程的控制,保证各项数据资料可以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及时的发现和解决问题。其次,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可以有效的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通过采取各种预防和控制手段来将企业的各种经营风险降到最低。再次,实现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企业通过采取各种内部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提高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率。

2、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风险防范和控制体系不健全。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各种风险的控制上采取统一的管理措施,风险控制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缺乏对风险识别的意识。受专业技术和知识的限制,目前很多企业只是单纯的依靠经验来发现风险,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再次,风险防范的范围有限。企业内部控制运行中的风险防范是全过程的,企业需要对工作的每一个程序和每一位员工进行风险防范意识的教育,加强全体员工对风险防范的认识。

二、企业内部控制运行中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的关系

1、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概述。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无处不在,企业只有与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及时的采取措施应对风险,企业经营价值才不会被风险所破坏。企业风险防范由风险的评估和控制活动组成,其中风险评估是指风险的识别、分析与应对,而控制活动是指职务分离、会计系统和财产保护的控制以及运行分析与绩效考评。只有企业加强风险防范,企业价值才会遭到最小程度的破坏,企业预期的收益才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

2、企业缺乏内部控制下的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企业在缺乏内部控制的情况下,还需要加大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资金投入,提高企业对国家内部控制政策的了解,减少企业因控制不足而导致的重复工作和资金浪费。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会随着企业资金投入的加大而不断完善,企业的风险也会进一步降低,但是企业的价值创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企业的收益小于成本的支出。

3、企业内部控制适度情况下的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如果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则企业的员工会不断的加深对内部控制体系的了解,相应的执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成本会减少,费用支出降低。合适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仅可以有效的配置企业资源,还可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的价值创造大于成本的支出。

4、企业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在采取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要注意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如果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过度的关注经营风险,则风险防范的资金会进一步加大,企业会丧失很多的商业机会,丧失自身参加市场竞争的机会。此外,过度的内部控制还会降低执行风险防范体系的效率,加大成本的支出,降低企业的反应能力,使企业的价值创造进一步低于成本的支出。

三、企业如何进行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

1、树立科学的内部控制理念。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难免要面临这样或者那样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理念的正确树立可以帮助企业加强资产核实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提高对于资产负债评估和资产高估的关注,真正的将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此外,企业还要进行科学的内部控制,加强对经营重点环节与重点方面的控制,减少风险防范的支出,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

2、加强内部监督机制的建设。首先,企业在经营之初要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做好各项经营活动成本支出的规划,避免重复的工作和资源的浪费,实现全员性和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控制。此外,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还要建立内部的监督制度,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完善企业问责制度,确保全体员工树立风险控制意识,加强企业价值创造。

3、合理组织风险防范与控制。如上所述,过度的和不足的内部控制都会降低企业经营价值的创造,减少企业的预期收益,企业要在明确经营目标的前提下树立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目标,合理的投入风险控制的成本,在出现问题的时候采取及时的纠偏措施。此外,企业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的情况下有效的降低各种经营风险,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四、结语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的结合,企业只有采取合适的内部控制目标,合理的投入风险防范的成本,企业的价值创造才能达到预期的收益计划。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还没有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内部控制的措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经营目标来合理的制定内部控制体系,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莉.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J].企业经济.2012(03)

篇11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意味着人民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将不再保持,国内从事与美元相关业务的企业将真正暴露在汇率变动风险之下;人民币与非美元货币间的汇率波动和美元与非美元间的汇率波动不一致的可能性也会加大。从2005年7月份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累计攀升了6%。尽管相对其他一些货币兑美元的大幅上涨(例如欧元),人民币的涨势还算温和,但对于一直严格管制外汇的我国而言,人民币如此快速的升值实属罕见。因此从长远来看,随着汇率形成机制的日益完善,市场作用的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逐步扩大和频率逐步加快是必然趋势。因此,对于涉外经济主体而言,如何通过规避汇率变动风险来保障企业的正常经营成果,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二、汇率风险防范的原则

在企业防范汇率风险过程中,采用哪种方法较为理想?以及将风险降低到何种程度?这就涉及一个防范原则问题。汇率风险防范的原则,主要有:

1.经济效益原则。采用任何一种方法回避汇率风险,都要支付一定的成本,所以在众多方法中,就有一个具体选用哪种方法的成本比较问题。如果遭受汇率风险而造成的损失大于采用防范方法所费成本,那么采用该种方法就有必要;反之,就没有必要。

2.规避性原则。即是以防范风险为主,利用风险为次的原则。企业进行汇率变动预测,选择适当的操作方法,其目的并不在于利益风险进行投机活动,而在于规避可能面临的风险。根据这一原则,企业在选择各种方法时,应本着保守的原则,不能把企业的理财活动变成赌注活动,为赚得较大的收益而采取激进的冒险措施。

3.机动性原则。防范汇率风险,是交易双方共同考虑的问题,一方积极采取措施排除或降低风险,另一方同样也在绞尽脑汁回避可能的风险,若双方僵持不下,合同将难以签订。此时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得适当承受可能因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以风险保证交易成功,或在商品价格上做适当的让步。总之,在风险防范过程中,要灵活机动,既要有风险防范意识,又要尽量促成交易。

三、汇率风险防范的方法

1.实施灵活的经营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规避或消除汇率风险。这是规避或消除汇率风险的基本方法。由于我国外贸出口的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品,利润率较低。因此,应当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同时要加速产品换代,走差异化、品牌化之路,才是消除汇率风险的基本方法。我国企业应利用本次汇率调整时机,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从而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化不利为契机,走差异化、品牌化之路,也能创造出另外一片天地。

2.运用外汇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防范和化解汇率风险。

(1)贸易融资法。这是我国外贸企业常用的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法。银行借款、进出口押汇、福费廷、贴现是其主要的形式。

(2)金融工具法,运用套期交易。①远期外汇合约交易。它是企业与银行在进行远期外汇交易时签订合约,在合约中规定买入或卖出货币的名称、金额、远期汇率、交割日期等内容的一种交易方式。它主要用来抵消套期保值者预期的外汇风险,是浮动汇率制国家企业普遍使用的一种汇率避险工具。目前,远期结售汇交易是人民币与外汇间惟一的一种远期交易方式。②期货合约交易。它也是根据目前约定的远期汇率在将来到期日办理交割的一种避险交易。所不同的是:远期交易中多以实际外汇收支需要为基础的现货交易,而外汇期货通常可以不需要实际外汇收支为背景具有标准化合约的衍生交易工具。③货币互换合约,又称掉期交易,是指交易双方按照预先约定的汇率、利率等条件,在约定的期限内,交换两种不同货币的本金。它常被用于双向交易的货币保值,以期抵消汇率风险,其成本是套期成本加上两种交易货币的利差。目前,我国已经允许银行对客户办理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

3.建立汇率风险预警和管理机制,防范和化解汇率风险。

(1)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认真制定汇率风险管理的战略目标

在原有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大部分企业的外汇风险意识淡薄,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对金融工具比较陌生。对此,企业首先要提高汇率风险防范意识。同时企业的高管层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汇率风险管理,把风险管理目标与其整体经营和发展战略结合起来,积极制定和完善汇率风险控制的责任目标,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汇率风险稽核机制。

(2)强化汇率预测工作,建立汇率风险动态监控机制。财务部门应把汇率风险管理纳入企业财务管理的体系内,安排专人负责并建立汇率风险防范的责任,加强与外汇管理部门及银行的联系,充分利用国际信息网络,分析影响汇率变动的各种因素。通过风险预测模型,建立汇率风险动态监控机制,密切关注汇率波动情况,能够对短期及中长期汇率波动及其发展趋势做出准确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汇率风险应选择的时机和有效措施,供企业领导和决策部门参考。

(3)加强外向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防范风险的水平。汇率的预测、成本收益的测算和远期外汇交易的操作都具有复杂性、专业性的特点,企业必须拥有精通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操作的专业外向型财务管理人员。目前,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外向型财务管理人才,对此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断充实外汇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使他们能够熟练使用外汇期权、远期、掉期等金融衍生工具为企业避险套利,以适应企业国际业务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12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相关工程项目也逐渐越来越多,也正是因为工程发展过于迅速,所以导致现如今大多数工程的经济管理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风险性。由于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个部门和施工团队一起流水线施工,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外界因素影响,从而导致工程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风险,而这种风险对于工程的整体经济效益和收益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必须要对工程经济管理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

一、工程经济管理中应用风险防范措施的意义

无论是工程施工还是其他项目的实行都必须要对经济管理进行有效、合理的风险防范,只有对经济管理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才能最大限度上保障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工程的经济管理中风险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其不仅来源于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也来源于施工之前的准备工作和预算工作,对工程经济管理进行有效合理的风险防范,能对一些已知和未知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时也还能对于可能带来亏损的工程项目进行有效地鉴别和识别,这种对于未来风险项进行预测和分析,能对工程风险的危害性进行评估,从而有效的处理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和潜在危机

二、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问题

1.不重视经济管理的风险防范

现如今大多数工程项目都没有认识到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大多数工程项目在乎的仅仅是经营效益和施工过程等表面问题,但是从未想过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其实是和经济管理风险防范一脉相承的。虽然现如今大多数工程项目都建设了经济管理相关部门,但是大多数工程项目的工作人员主要工作都是工程项目财务上的出纳和核对,比如工程项目每个月的流水账单以及财务报表的登记等,却唯独没有对工程项目相关费用的用途和风险防范进行合理、科学的经济管理,可以说现如今我国大多数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都没有风险防范意识,我国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方面缺乏完整的管理体系。

2.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方式过于落后

我国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防范方式使用的都是传统的风险控制方式,传统的经济管理风险控制将工程项目的风险控制大体分为了材料的经济管理风险防范以及施工的经济管理风险防范两部分,并且传统的经济管理风险控制中还会将工程项目的间接、直接的成本费用纳入管理体系,甚至其中还包括了工程项目各个部门人员的成本配备要求等,所以传统的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控制方式缺乏对经济成本管理的真实性、准确性和针对性,并且传统的经济管理风险控制中并没有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纠纷以及施工过程中突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所以大多数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的风险。3.相关部门监督工作不足最开始我国进行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控制时,是想提升我国工程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工程施工质量,但是随着我国工程项目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关部门就发现了传统的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控制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的监督需求。比如工程项目会计财务部门会定期向上级部门报告工程项目各项资金的流动和运营,但是却对工程前期和施工过程中风险经济进行有效、合理的管理,从而导致我国工程经济管理整体水平始终得不到应有的提升。

三、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预防的原则

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的原则一共有三点:其一就是要建立一个科学且合理、操作性强的工程项目计划,在计划的各个环节中加入计算机技术,保证施工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相同,从而保障工程各个施工队伍都能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其二就是要建立一个紧急管理机制,从而来应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会发生的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项目的施工经济风险;其三就是要建立一个相对严格的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预防系统和防范流程,从而适当的降低经济的风险和其他紧急状况,从而保障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一直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四、工程经济管理在新形势下的风险防范具体措施

1.提升工程项目经济管理意识

在新形势下,工程项目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提升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的管理意识,这是需要工程项目会计财务部门内部每一位会计和工程项目全体员工集体协作才能达到的一个标准,但是对于工程项目的上级领导而言,要做的就是提升对工程项目风险预防的重视程度,并且还要提升对工程项目会计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管理的重视度。比如领导可以定期开展关于新形势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管理的动员会,使工程项目内部每一位员工都能认识到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管理的重要性。

2.加强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风险防范手段

工程项目主要成本费用产生都是由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各项支出所产生的,所以这就需要工程项目领导能认识到这一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本身就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施工项目,其中未知因素和风险项目较多,这就需要工程项目施工的领导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和管理,并且还要加强对工程项目各个部门的经济管理风险防范,只有将工程项目内部中各个部门和施工团队这个重要的“点”进行连接,才能达到“点连成线,线连成面”的效果,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工程项目科室的经济管理风险防范。

3.完善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的软件和系统

现如今我国各大工程项目最需要的就是一个高效率、准确度高的经济管理风险防范软件和系统,只有将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管理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完善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的软件和系统,才能对预算、控制和考核这三个方面对工程项目会计经济管理风险防范进行有效、高质量、高准确度的管理。

4.加强对工程合同的管理

每一个工程都会有工程合同,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在工程合同形成之前,对施工的材料以及物资进行报价和招标,在这些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全面、严格的监督和审计,从而有效地防止工程合同中存在漏洞。并且每一个工程合同的签订都应该也必须是平等的,所以在签订合同之前一定要确保合同双方对于合同的所有协议条款意见统一,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因为合同问题带来的后续纠纷等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工程经济管理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只有合理的对其进行控制和预防,才能有效地防止工程经济管理出现问题,影响工程的整体经济效益,对我国工程领域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娟.新形势下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及防范措施探究[J].时代金融,2012(11):170+172.

[2]梁婷.新形势下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及防范措施探究[J].科技风,2016(103):177-175.

[3]刘蓉.论新形势下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有效防范[J].经贸实践,2016(23):105+124.

篇13

形成思想共识,确保精神贯彻落实。在全区动员部署大会召开后,街道认真组织学习了相关文件,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大家认识到,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是当前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廉政建设的一大举措。它的突出特点是把反腐倡廉建设,从过去的组织层面,拓展到了全员参与,从被动监督走向主动预防,并细化到了权力运行的每个环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建立组织机构,确保工作正常开展。为切实加强对工作的领导,街道成立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任组长,对此项工作负总责;由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办事处副主任等处级领导任副组长,以监察、组织、人事、财务等相关科室的科长为成员,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夯实基础工作,确保成效稳步推进。街道工委提出了“两个结合”的工作要求,即: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与街道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与每名机关干部岗位职责紧密结合,采取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推进的工作方式,形成了街道《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实施细则》、《领导干部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手册》等五种基础材料,进一步丰富了内容,创新了方式,拓宽了渠道。

遵循三个原则

遵循查找风险先行,管理突破的原则。街道采取上级为下级找、下级为上级找、班子成员之间相互找等方法,对处级领导各自识别出的近10条风险点进行了筛选和提炼,帮助班子成员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风险点。针对这些风险,班子成员认真反思,制订了有效防范措施,填写了《处级领导干部廉政风险识别预防公开承诺对照表》,郑重承诺在工程招发包等重大问题上,坚持集体决策;对群众来信来访或网上诉求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严格低保、经济适用房、残疾人福利补贴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等,并以展板形式向群众公示。

遵循领导带头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做起,紧紧围绕中心工作,锁定街道工作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五个方面:一是干部的选拔任用,二是城市环境整治工程款的使用,三是社区建设经费、社保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四是最低生活保障申请的审核和保障金的发放,五是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审核。围绕这五个方面,街道领导班子结合各自分管的工作,找出自身在思想道德建设、岗位履职尽责、执行制度机制方面存在的不足。

遵循围绕中心先行,把握关键的原则。街道重新梳理了各项规章制度,查阅了中层以上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职责以及每名党员干部的职位说明书,分析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项目,把大额资金的使用、行政审批项目、为民服务事项、政务公开工作、城市危旧房改造等列为防范和监督重点。目前,街道超过2万元的资金使用项目必须经主任办公会决定,超过10万元的必须经工委会集体研究决定,收到了“以廉促政”的联动效应,带动了街道各项工作的发展。

取得三点成绩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为基层纪检监察组织提供了科学管理方法,搭建了一个可以施展能力、发挥职能的广阔平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