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呼吸道疾病的健康教育

呼吸道疾病的健康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0: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呼吸道疾病的健康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呼吸道疾病的健康教育

篇1

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如季节变换、细菌感染等,儿童、体弱者、老年人、精神高度紧张以及过度劳累者。在校园内,因为人员密集等因素,校园内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很有可能使患上呼吸道疾病的学生增多,所产生的危害是非常大的[1]。呼吸道传播疾病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不仅会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并且会造成一定社会影响。为了有效对校园内呼吸道疾病进行有效预防控制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传播疾病预防控制方案,并进行实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近些年来,校园内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而且因为学校人员密集,其传播速度非常快,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本组实验以2012年1月――2012年12月为研究阶段,选取我市一所中学初一至初三10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年上半年为对照阶段,2012年下半年为实验阶段。在2012年上半年为对照阶段,2012年上半年并未对学生进行有关呼吸道传播疾病知识的传授,也没有对呼吸道疾病进行有效防控;2012年下半年则对学生进行相关呼吸道疾病传播的知识教育,有效进行疾病的预防控制与管理。

1.2方法

1.2.1完善校医配备工作在学校中设立卫生室,按校园人数500:1比例来配备专职的卫生技术工作人员。此外,学校还配备一些兼职或专职保健教师开展学校的卫生工作,教育和人事部门也重视学校校医的配备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条例完善各项配备措施,建立健全了学校的卫生工作系统,提高了学校卫生的工作水准[2]。

1.2.2完善并执行相关的工作制度学校建立起校内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防治网络系统,健全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的基本工作制度,定期进行师生体检,完善了个人卫生与食品卫生的管理制度。在完善健全各项制度同时,积极有效的施行常态管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与早治疗,阻断呼吸道疾病的一切传播途径,预防校内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爆发与流行[3]。

1.2.3加强对传染者的管理及时发现患有呼吸道传播疾病的学生,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的传染源,这是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传播的一项主要措施。学校对学生进行日晨检,密切观察学生的情况,一旦发现任何异常,应当及时上报。

1.2.4提高健康教育的功效、发挥主动的防病作用学校一方面按照相关条例规定配备健康教育的器材,结合呼吸道疾病的特点,开展宣传活动,另一方面拟订学校的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计划,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并且进行质量与效果评估,提高学生的防护意识。

1.3观察指标对比实验阶段和对照阶段的呼吸道传播疾病传染率与学生对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防控意识,看不同阶段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是否存在差异[4]。

1.4数据处理本次实验的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处理,检验水准α为0.05,以95%为可信区间,计算结果中p

其中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方法为t检验;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5]。

2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阶段的校园呼吸道传播疾病传染率明显低于对照阶段,且实验阶段,学生对于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防控意识也都有了明显提高,组间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呼吸道传播疾病一旦发生,其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尤其是在校园中的传播速度更快。如果学生对于疾病的防控意识低的话,很有可能患上呼吸道传播疾病,其后果不堪设想。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加强对学生的呼吸道传播疾病知识教育培训,增强学生对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防控意识,这样能够有效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并且可以明显降低疾病传播率和传播速度[6]。

学校在多个方面都做了充足准备,比如配备完善的教育器材,加强对学生的知识教育等,取得了显著的疾病防控效果。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是比较高的,只要在学校对其加强相关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知识教育工作,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可以使校园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机率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杨秀玲.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及管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7):548-548.

[2]李汉琳,肖才文,范捷,等.武汉市中心城区气传真菌与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17):786-788.

[3]邵荣标,王海燕,陈国清,等.轻症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患者排毒情况观察[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10):946-947.

篇2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6-0068-02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道阻塞为特点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为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的总称,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但是大部分COPD患者缺乏与疾病相关的知识,不能积极配合,使的有些治疗护理措施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患者因反复住院而死亡。因此对COPD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选病例:我院2003年9月~2004年9月住入我院呼吸内科患者120例,均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指定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的诊治规范。年龄60~70岁之间,平均年龄(65±5.1)岁;男94例,女26例;病程大于等于20年的57例,病程在10~20年之间的63例:合并结核者8例、冠心病患者10例、Ⅰ型呼吸衰竭者16例、Ⅱ型呼吸衰竭者11例。入选病例患者随机分组为健康教育组和常规护理组。健康教育组60例,其中男46例,平均年龄(65±5.9)岁,女14例,平均年龄(64±5.1岁);文化程度文盲10例,小学24例,初中16例,高中以上10例:病程大于20年的24例,病程在10-~20年之间的36例,平均病程(17.2±5.1)年;合并结核者4例,冠心病患者6例,Ⅰ型呼吸衰竭者7例,Ⅱ型呼吸衰竭者5例。常规护理组60例,其中男48例,平均年龄(64±4.9)岁;女12例,平均年龄(65±5.3)岁;文化程度文盲12例,小学22例,初中14例,高中以上12例:病程大于20年的23例,病程在10~20年之间的37例,平均病程(18.8±4.9)年;合并结核者4例,冠心病患者4例;Ⅰ型呼吸衰竭者9例,Ⅱ型呼吸衰竭者6例:两组患者均同意接受观察。健康教育组和常规护理组一般情况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排除入选标准(1)诊断不明或不符合入选要求;(2)不能理解或不能回答健康教育内容;(3)年龄小于60岁或大于70岁;(4)合并其他脏器严重衰竭者;(5)病程小于10年者。

1.3方法健康教育组针对患者的病情在一般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常规护理组给予一般的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组的内容包括晨晚间护理、生活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的吸氧导尿等护理措施,不给予更深入的疾病相关知识及各种治疗护理操作注意事项的解释和指导。两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出现呼吸衰竭及其他情况时给予抢救、监护及相应的治疗。记录患者人、出院时肺功能检查指标,随访时间1年,记录患者的再次住院次数。比较两组的差别。健康指导内容包括心理指导、戒除吸烟的习惯、营养调理、氧疗指导、呼吸功能的训练、除呼吸道阻塞,防止感染加重、出院指导、介绍家庭氧疗、教育患者及家属了解急性加重的诱因、并发症和必要的防护知识、适当地进行体育耐寒锻炼等。

2 结果

通过1年内患者再次入院次数的观察记录发现,60例健康教育组患者1年内再次入院率43.3%,60例常规护理组患者1年内再次入院率为75%,见表1。患者出院时测定的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和血氧分压(SaO2)和入院时两指标的比较,健康教育指导组肺功能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见表2。

篇3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COPD患者121例,其中男78例、女43例,年龄65-85之间,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诊断标准。健康教育的对象为住院期间的患者及其家属或照顾者。

健康教育的实施

一 住院时的健康教育:患者入院时,主动热情接待,介绍病区环境,床位医生、护士、护士长姓名,作息制度探视制度等。评估患者的学习能力、心理状态、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差异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体需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

制作COPD健康教育处方,内容包括COPD基本知识,控制吸烟、呼吸康复、氧气疗法、营养调节、疾病复发预防、用药指导等多方面,具有图文并茂、利于阅读,长期保存,随时查询的特点,人手1册,床位护士可通过床边一对一、病友交流会、多媒体讲座等方式向患者宣教。

演示示范呼吸功能锻炼(腹式呼吸):患者取坐位式、半卧位式,放松肩膀和颈部,一手置于胸前,一手置于腹部肚脐处(拇指放在胸骨剑突下)。以肚脐为一假想点,经鼻吸气至脐处,吸气时胸部不动或保持胸廓最小活动,腹部鼓起,呼气时,经口缩唇呼气,腹部内陷,尽量将气呼出,可用手轻压腹部以增加腹压推动隔肌上升,吸呼比是1:2或1:3,呼气时为确定呼气是否充分,可把手放在距离面部30cm处,手心向面部,,以呼气时感到气息为适宜。

营养支持:COPD患者可并发营养不良,同时营养不良又可降低呼吸肌力和耐力,直接损害患者的肺功能,增加感染的机会。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改善COPD患者的营养和呼吸肌生理功能,鼓励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脂肪、低糖少盐饮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避免过高碳水化合物及过高热卡饮食的摄人,以免产生过多co,增加呼吸负担。

戒烟:吸烟时间越长,每日吸烟量越多,COPD的患病率越高。吸烟会加快肺功能恶化速度。所以我们一定要教育COPD患者戒烟。在COPD的治疗护理中,戒烟是最有效和最重要的干预措施。告知患者戒烟的重要性后,临床上我们可以让戒烟成功的患者给戒烟失败的患者介绍成功经验。对于逐渐减少吸烟量的患者,我们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在患者戒烟过程中要求家属给予支持和鼓励。

加强气道湿化,氧疗时每日更换湿化瓶内的水1次。评估患者的饮水量,痰的色、质、量,鼓励患者多饮水,或遵医嘱使用化痰药和雾化吸入湿化呼吸道。引流排痰,每两小时给患者翻身拍背1次,嘱患者深呼吸,用力咳出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心理健康教育。COPD患者病程长,反复急性发作,生活质量逐渐下降,加之长期治疗所背负的经济负担,许多患者存在自卑、绝望、厌世等心理障碍,除了给予抗抑郁治疗外,还可以请疾病恢复较好的患者与其进行交流,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要注意倾听患者的倾诉,给予其安慰和支持。还应避免负面刺激,任何与患者有关的负面消息,特别是其他COPD患者病情恶化的消息都会对患者的自我信念造成严重打击,故应尽量使患者避免知道这类消息。

二 出院后的健康教育:

COPD患者出院后护士每月随访指导1次,向患者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本知识、呼吸康复锻炼、家庭氧疗、如何合理营养、正确用药等问题及患者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讲解并鼓励患者提问,提供患者呼吸科专家门诊的时间,并嘱患者经常进行肺功能检查,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喘息、胸闷、痰量增多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

家庭氧疗:缺氧可迅速引起细胞损伤,纠正缺氧对具有进行性低氧血症的COPD患者具有重要作用。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氧疗知识教育,包括氧疗的操作方法、氧疗浓度流量、湿化瓶的消毒、氧气湿化等知识,每日吸氧时间不少于15h,连续几月或几年。避免因使用不当引起火灾、呼吸道感染、氧中毒等安全隐患。COPD稳定期进行长期家庭氧疗对具有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可提高生存率。

耐寒锻炼和呼吸功能训练: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尽量延迟穿棉衣戴口罩的时间,注意气候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防止感冒。上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注射流感疫苗,并避免去人多的地方,如超市,剧院等。呼吸功能锻炼是COPD患者康复护理的主要措施之一,通过呼吸功能锻炼可以改善呼吸形式,提高呼吸效率,改善肺功能。患者害怕活动后引起或加重呼吸困难而不愿锻炼。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锻炼以不感到疲劳和加重症状为宜。如在步行锻炼时,护士鼓励患者首次步行20min,第2次步行30min左右,使患者每完成一个小目标以后,即会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从而提高了自我效能。

参考文献

[1] 丁敏.浅谈住院病人的健康教育.护理进修杂志,1983,13(4):44.

篇4

1.1纳入分析对象 为2012年全年在我科住院的所有病历,共2037份。

1.2方法 用回顾分析法将所有患者按月份及疾病系统分类。

1.3统计学方法 对疾病在每月的分布用计数方法统计,对每月分布的疾病谱用计数及百分比方法统计。

2 结果

2.1我县儿科住院患者有较明确季节性特点,冬季住院患者明显增多。而1~2月份因处于春节期间,住院患者为全年最低。我县5~8月份气侯炎热,感染性疾病相对增多,消化系统疾病及地方病恙虫病增多,患者数也相对增多。每月病例分布见下图1。

2.2各系统疾病分布有特征性。呼吸系统疾病在各系统疾病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消化系统病病,新生儿住院患者数相对稳定,只有春节期间较少。血液系统疾病集中在3~4月份,主要与我县蚕豆病在此季节发病有关。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疾病少,主要与诊治水平有关。归为其它疾病者在4、5、8月份3个月份有所增多,因4~5月份我县为马桑果成熟季节及农忙,所以中毒增多,而8月份为恙虫病高发季节。病例每月疾病谱见下表1。(我院设有传染科,故我科未对传染性疾病进行收治,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结缔组织疾病较少,与中毒及部分感染性疾病如恙虫病、皮肤感染性疾病归为其它,新生儿未进行疾病系统分类而总归为新生儿。)

图1 2037例病例月份分布图

3 结论

3.1从我院儿科住院患者情况看,呼吸系统疾病多,均占到每月病例数的50%以上(51.1%~74.1%),由于诊治条件所限,我院收治的呼吸道疾病基本上为急性呼吸道感染,与《儿科学》第五版的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概述所公布的结果有一致性[1]。而肺炎为呼吸道疾病住院的常见病之一,其死亡占到了5岁以下儿童死因的首位,而我省也是当前我国儿童肺炎死因报告中最高的省份之一[2]。所以,我科所有儿科医生应加强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学习,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尽量降低儿童死亡数量,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这将使广大儿科患者受益。

3.2我院儿科住院患者具有季节性特点,冬季患者多,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尤为明显,这可能与我县冬季气温低及疾病的发病季节尤其是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季节相关。科室要作好相关方面的安排,提供充足的医疗设备,以满足患者需求及提高患者医治水平。可考虑引入多种病毒检测技术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轮状病毒等的监测,从而对病因有进一步的了解及掌握其流行趋势。

3.3我院新生儿住院患者稳定,为我科设立新生儿室提供了依据,可在稳定中求发展。新生儿室作为我科的一个新设病区,我们要切实加强科室管理,提高医疗护理水平,因我们采取全托模式,一定要把护理工作做好,作为一个让患者家属满意的亮点而行。

3.4我科其它疾病患者数少,为我科医生发出了紧急信号,我们应加强对其它系统疾病的理解与认识,减少其它系统疾病患者转出,减轻患者负担。

3.5结合住院患者特点,进一步做好健康宣传教育。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自我保健与防范,于院内采用板报等方式加强宣传力度;蚕豆成熟季节健康教育及蚕豆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继续发扬我科所使用的予蚕豆病患儿出院时携带卡片,明确告知其不能接触的药物、食物,加强此类患者的自身防范意识,可起到有效减少此类患者的发生;8月份左右的恙虫病高发季节要注意外出时的野外管理。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R 183 G 4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6-0528-02

近年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发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这与学校人群集中,易发生聚集性病例,学生正处于计免相关疾病高发年龄段有关。为了解近年来合肥市学校发生的传染病疫情特点及控制措施的效果,现对合肥市2000-2007年各学校发生的传染病疫情进行了分析,为今后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传染病疫情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收集2000-2007年合肥市以及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的疫情,以电话或网络直报的形式报告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的调查处理情况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00-2007年,合肥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报告的传染病疫情共120起,其中发生在学校的110起,占91.67%;发病人数3 175例,男、女生比例为1.27∶1;无死亡病例。110起传染病疫情有86起是法定传染病爆发疫情,其中麻疹17起,占15.45%;风疹44起,占40.00%;流行性腮腺炎17起,占15.45%;流脑2起,占1.82%;流感1起,占0.91%;感染性腹泻4起,占3.64%;非典1起,占0.91%;水痘24起,占21.82%。见表1。

2.2 分布特征 各类学校均有传染病疫情发生,主要发生在小学,共73起,占66.36%,其余为中学22起,中专职业学校10起,大学3起,幼儿园2起。合肥市3县4区均有传染病疫情,肥东县最多为21起,其次是蜀山区18起,肥西县17起,包河区16起,长丰县和庐阳区各14起,瑶海区10起。

时间主要分布在4月和5月,分别为22起和21起;3月17起,主要因为春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2,6,12月各11起,1月6起,11月4起,9,10月各3起;8月1起,为大学生军训期间发生的感染性腹泻疫情;7月份因放假无疫情;8-11月疫情较少,可能与肠道传染病较少有关。见图1。

2.3 传播途径 110起爆发疫情以呼吸道传播为主(106起,占96.36%),其余均为肠道传播的感染性腹泻疫情。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流动人口增多 近年来,合肥市各类学校不断发生计划免疫相关疾病的爆发疫情,主要是呼吸道疾病,说明学校已成为传染病爆发疫情控制的重点场所,而计划免疫相关疾病是防治的重点。调查发现,主要是农村的在校学生和外地来合肥就学的学生,发病学生大多未接种计划免疫相关疫苗,部分接种史不详。所以,积极加强农村地区儿童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工作,对外地来合肥就学的学生进行各类疫苗的免疫强化,是控制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的关键。

3.1.2 环境与学生生理特点相互作用 (1)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以小学最为多见,其次为中学/中专和幼儿园。可能与该年龄段中小学生免疫功能相对薄弱,是呼吸道等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有关;也可能与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较差以及学生卫生知识缺乏、卫生习惯较差、自我防护意识不强等有关。(2)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以丙类、乙类传染病和群体不明原因性发热多见,提示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的预防控制重点主要为丙类呼吸道传染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发热的疾病。(3)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以3-5月较多,占54.55%,且以呼吸道传播为主(96.36%),与其他地区的学校以肠道传播为主[1]不同。因此,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的预防控制重点应为3-5月(春季)呼吸道传染病[2]。

3.2 建议 (1)教育和卫生主管部门均应重视和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和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领导及各项措施的落实[3-4]。(2)加强学校卫生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均应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配备校医或保健教师,并加强其人员的业务培训,使校医和保健教师真正承担起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应加强学校卫生的专业建设和人员配备[5-6]。(3)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将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纳入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加强免疫强化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学生预防传染病的自我保健知识和能力,创造健康卫生的校园环境。(4)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研究。如学校对校舍、食堂、饮用水等硬件设施和卫生设施如何科学规划和建设;在学生中如何组织开展和科学实施易发、高发传染病的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在学校如何开展学生因病缺课和发热等症状的监测等。(5)积极开展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提高学生预防传染病的自身免疫能力。

4 参考文献

[1] 林玫,龚健,李翠云,等.广西学校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疫情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67-968.

[2] 李麟琳,吴登科,莫英瑛.湘西自治州中小学传染病爆发疫情分析与对策.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 361-1 362.

[3] 陈武,欧剑鸣,蔡少健,等.福建省2004年各类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结果.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72-874.

[4] 许国章,周爱明,朱利利,等.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控制对策.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6):539.

篇6

小儿肺炎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小儿呼吸道疾病,发病季节主要以冬春季节为主,在气候骤变的时候尤为显著,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与病死率。该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与咳嗽等,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会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教育,能够有效增强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以便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与护理工作。本文主要研究健康教育用于小儿肺炎护理中的临床有效性,并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小儿肺炎患儿中随机抽取8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护理模式分为两组,每组均43例。常规组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18例;患儿年龄为1.5~6岁,平均年龄(3.02±1.25)岁;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20例;患儿年龄为1~5岁,平均年龄(3.27±1.37)岁;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健康教育。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临床资料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分析。

1.2护理方法常规组

患儿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护理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

1)在患儿入院后,需要结合患儿的实际状况,制定出健康教育及护理方案,并由专职护理人员进行落实,确保病房的安静整洁,将室内湿度控制在55%,温度控制在20℃左右。对于发绀或者气促的患儿,要采取鼻前庭导管给氧方式给患儿供氧,并指导患儿家属清除患儿鼻腔内的分泌物。

2)在患儿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向患儿家属介绍医院的整体情况,并对患儿及患儿家属进行相应的心理指导,消除其不良情绪。对患儿进行各项生命指标的监测,做好患儿的药物治疗工作,针对口腔有粘液的患儿,还要在喂药前给其喂水,对于咳嗽严重的患儿,要予以服用止咳糖浆。

3)护理人员要向患儿家属宣讲小儿肺炎的临床症状及病发诱因,让患儿家属了解健康饮食及心理护理对小儿肺炎病症的积极影响,以及治疗期间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让患儿家属积极引导患儿接受治疗。帮助患儿家属制定出明确的日常护理目标,通过健康心理引导,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在患儿出院时,护理人员还要告知患儿家属出院后预防患儿呼吸道感染的知识,协助患儿家属办理相关的出院手续。

1.3观察指标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对两组护理后的效果进行评定,观察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及患儿家属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分析,内容包含小儿肺炎的用药方法、病发原因、临床表现、饮食注意事项、各项检查的目的等,100分为满分制,100~85为优,84~60为良,60以下为差,健康知识掌握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以n(%)表示计数数据,数据分析结果显示P<0.05时,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家属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护理后,研究组患儿家属健康知识掌握优为20例,良为21例,差为2例,优良率为95.34%。常规组患儿家属健康知识掌握优为13例,良为15例,差为15例,优良率为65.11%,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比较研究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6.78±3.12)d,常规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10.25±3.37)d,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小儿肺炎为临床上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对于患儿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肺部听诊闻、干湿性啰音、咳嗽、发热等。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会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并导致患儿病情反复发作,对患儿的其他身体器官造成较大的损伤,甚至严重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安全。将临床健康教育应用于小儿肺炎护理中,对患儿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能力,有效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

对患儿及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前,护理人员要注意做好基础的护理工作,并保持病房的干净、整洁,对患儿进行饮食护理的同时,指导患儿家属对患儿进行正确的日常护理,通过健康教育,缓解患儿及患儿家属的紧张、恐惧心理,让患儿家属引导患儿积极接受治疗,并配合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教育,能够增强日常预防意识,降低患儿的疾病发生率,有利于患儿尽早康复。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患儿家属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中增加健康知识教育,能够提高患儿家属的配合度,并缩短患儿的治疗时间,增强患儿家属的健康知识认知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莉.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9):54-56.

[2]谭继红.临床路径在儿童肺炎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23):2735-2739.

[3]车静.小儿肺炎的护理进展[J].首都医药,2013,(12):23-25.

篇7

现阶段,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临床上呼吸内科比较常见的疾病,患者的咽喉部以及鼻腔部位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部位,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病毒与细菌等[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情况没有性别因素、年龄因素、地区因素以及职业因素等的差异,一旦感染将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对患者的日常工作与生活造成不同程度影响[2]。因此,需要对患者实施及时有效治疗,而且为了改善患者预后,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也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探讨8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护理效果,本文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80例,并将其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进行研究,具体结果报告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自于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80例,所有患者都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以及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40例,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29.1±2.2)岁;患者的病程在2-23d之间,平均病程(10.2±2.5)d;对照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9.0±3.1)岁;患者的病程在2-24d之间,平均病程(10.8±2.2)d。两组在性别方面、年龄方面以及病程因素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且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对于本研究都知情同意,并已经签署了相关的知情同意书,经医院有关委员会审核批准通过。

1.2护理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对患者实施必要病情监护护理干预、饮食护理干预以及病房护理干预等。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对患者实施优质心理护理 大部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会出现恐惧以及抑郁心理,护理人员要清楚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情况,然后针对患者的不同情绪变化,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消除患者的抱怨心理,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1.2.2对患者实施优质的发热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情况,需要每天监测六次,针对高温患者,护理人员可以对患者采用温水擦拭处理、酒精擦拭处理以及头部冷敷处理等的物理降温处理方法进行降温。此外,为了避免高温患者的惊厥,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在对患者实施高温退热处理一小时之后及时测量体温。

1.2.3对患者实施优质的健康教育护理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健康教育护理,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增强免疫力。在呼吸道疾病比较流行的时期,应尽量避免或者少去人口相对密集的公共场所。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分为满意(90分以上)、基本满意(80-90分)、不满意(80分以下)。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8.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研究;在计数资料方面采用χ2进行检验;P

2结果

两组在护理满意度情况上的对比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是97.5%,对照组是85.0%,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讨论

现阶段,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具有相对较高的发病率。除了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进行及时有效治疗外,还应对患者实施必要的优质护理干预,有效改善其预后,促进疾病的尽快康复[3]。具体来说,在给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优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对患者实施优质心理护理、优质的发热护理干预以及优质的健康教育护理等措施,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尽快消失,改善预后,提升其护理满意度[4]。

本研究中,两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有显著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护理满意度,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丁续荣,孙学平,牟淑玲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心得[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33):244-245.

篇8

[中图分类号] R72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195-01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咳嗽、喘息及呼气性呼吸困难,常伴有气道高反应性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哮喘的病因复杂,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因素的影响。哮喘可在婴幼儿时期发病,且近年来婴幼儿哮喘发病率明显上升。虽然目前哮喘尚不能根治,但通过有效的哮喘门诊健康教育,建立医患之间的伙伴关系,可以实现哮喘临床控制,哮喘防治教育是达到哮喘良好控制目标最基本的环节。为减轻患儿痛苦、减少复发、提高患儿及其家长的治疗依从性及自我管理水平,对我院儿科哮喘门科2009年3月~2010年3月诊治的142例哮喘患儿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也对其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2009年3月~2010年3月我院儿科哮喘门科诊治的14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均符合儿童哮喘诊断标准[1]。年龄1~12岁,男79例,女63例;其中,有过敏性诱因的101例,有感染性诱因的30例,无明显诱因11例。

2 健康教育的方法

2.1 口头教育向患儿家长讲解哮喘发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哮喘与遗传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患儿一般多为过敏体质,有的患儿还具有哮喘家族史,同时,哮喘的形成和反复发作性又受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如外在过敏原、感染等都对支气管哮喘发作有直接的影响。让患儿及家长对哮喘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有利于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树立信心、配合治疗。

2.2 书面教育通过发放健康教育处方,以挂图、黑板报等形式在门诊宣教室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教育,使其对哮喘的发生原因、用药知识、发作时的处理及预防有初步了解。

2.3 示范教育利用每周六工休座谈会,播放哮喘相关录像,反复示范、耐心讲解,教患儿及其家长练习呼吸运动,以强化膈肌呼吸,达到有效呼吸的目的;手把手教患儿及其家长在疾病缓解期正确运用糖皮质激素气雾剂,以控制哮喘。

3 健康教育内容

3.1 发作时教育发作时应让患儿卧床休息,抬高床头40°~60°;保持室内安静、整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病房内应光线充足,要开窗通风换气,且病室内不放置花草,以免加重哮喘发作。鼓励患儿做缓慢的深呼吸,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在行雾化泵吸入治疗时,嘱咐患儿张嘴深吸气,使药物尽量多地吸入气管,然后慢慢呼气,并及时遵医嘱用药,避免哮喘剧烈发作。

3.2 用药技巧指导护士应向患儿及家长讲解用药的重要性,并亲自反复示教用药技巧,对6岁以上的患儿应直接吸入粉剂药物,熟练掌握“一摇、二呼、三吸、四屏气、五漱口”的五步方法,尤其 是第三步,一定要注意是在吸气刚刚开始的那一瞬间按下药瓶喷雾,药物喷出时及喷出后切勿停止吸气,而是继续吸气,直到最大吸气量再屏气,此点需反复示教才能掌握。另外吸药时,头略后仰,使喉头张开,有利于药物进入呼吸道,对于不能掌握吸药技巧者要及时改用储雾罐吸药。

3.3 饮食指导饮食宜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选择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豆类等,提高抗病能力,忌食鱼、虾、蛋及辛辣食物等。

3.4 预防知识教育指导患儿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可增强体质、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疲劳过度、淋雨受凉或精神方面的刺激,以防哮喘发作;教患儿及其家长确认哮喘发作的诱因,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如吸入粉尘、羽毛、棉花、食用鱼、虾、蛋、奶等;指导家长辨认哮喘发作的早期征象,如刺激性干咳、连打喷嚏、流泪、胸闷等先兆症状。

3.5 心理卫生指导由于病情反复发作、需长期用药,加之家长的溺爱,患儿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焦虑、紧张、抑郁、孤独、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因此,要鼓励患儿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克服自卑情绪,培养良好的个性,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兴奋、焦虑等诱发因素。

3.6 家中健康指导指导家长及患儿遵医嘱用药,不能擅自停药,应正确使用止喘气雾剂及峰流速仪,记录哮喘日记,并定期复查;止喘气雾剂应随身携带,一旦出现发作先兆,立即喷吸,并及时到医院就诊;居室环境要注意清洁,房内力求简单、被褥经常换洗,以降低室内尘螨的浓度;日常生活要有规律,避免受凉,加强户外活动,增强体质,遇有呼吸道感染应及时诊治。

4 结果

健康教育对患儿及其家长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健康教育后,知道儿童哮喘可防、可控的121(教育前42)人;了解诱发哮喘危险因素的132(教育前31)人;主动采取措施、积极求医、减少发作次数的127(教育前38)人。

5 讨论

篇9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炎,正常治疗情况下,多数患儿住院疗程一般7~10天,即可使症状缓解,治愈出院。但也有一部分患儿因各种原因,需延长住院时间,既增加了患儿痛苦,也给患儿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本文通过对导致患儿住院疗程时间延长的相应有关危险因素的分析,探讨如何避免患儿疗程过长的防控措施。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0月~2010年3月收治支气管肺炎患儿128例,收集资料:有无反复呼吸道感染、年龄、住院前用药情况、病情轻重、有无合并症、有无雾化吸入治疗、有无翻身叩背护理、父母有无医学常识、家庭经济情况;同时记录患儿住院日数,分析可能会造成患儿疗程延长的因素。

统计方法:患儿疗程的影响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X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进入多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变量赋值,见表1。

结 果

对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通过对与住院时间有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的单因素分析,显示与疗程有关的因素:反复呼吸道感染、年龄、住院前用药情况、病情轻重、雾化吸入治疗及翻身叩背护理等,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将在单因素分析中与疗程存在显著性的相应影响因素进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其分析结果,显示与疗程有关的因素:年龄、病情轻重、雾化吸入治疗、翻身拍背护理。见表3。

讨 论

通过分析,显示影响小儿支气管肺炎疗程长短有关因素有:年龄、病情轻重、雾化吸入治疗、翻身拍背护理等。如果患儿入院时病情发展较重,年龄越小,抵抗力越弱;咳嗽无力,不能自行排痰,则可能导致疗程延长;如能得到护士的精心护理,配合雾化治疗及翻身叩背等辅护理措施,则易于康复,病程缩短,减轻患儿痛苦,减少家庭医疗费用支出。

因此,提示我们广大医护人员,特别是我们儿科的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日常护理工作中,要多与患儿及家长沟通,加强以对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工作,针对以上可能延长患儿住院时间的危险因素,建议患儿及家长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帮助或教育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与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感染者发生直接接触;②对家庭居室经常通风,消毒;③一旦发现小孩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④对入院患儿,护理人员应积极提供优质护理服务,配合进行相应雾化吸入治疗,同时对家长进行翻身叩背等常规护理技能操作的健康教育工作,争取早日促进患儿康复。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等.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3.

2 刘秀琴.小儿呼吸道疾病季节变化规律及相关护理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杂志,2007,20(9):141.

篇10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86-02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是指胎龄不足37周体重低于2500g身长不足47cm的活产婴儿。随着围产医学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早产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但由于早产儿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不完善,易发生各种疾病,特别是超低出生体重儿,在出院3年内持续生病和再住院的危险性增加。对于初为父母的家长来说,对早产儿的护理知识缺乏,培训和教育家长如何护理出院早产儿,是提高早产儿生存生活质量的保障。出院时正确的健康教育指导直接影响到早产儿的健康。为了提高早产儿的健康水平,我们对出院的早产儿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1 实施对象

大别山地区,在儿科住院规则治疗,达到出院标准的早产儿家长

2 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2.1 纠正新生儿护理的不良习俗:大别山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存在着一些不良习俗,如小儿出生后要喂黄连水,寓意日子先苦后甜,殊不知早产儿情况不同,吞咽反射不协调容易引起吸入;还有刮马牙,认为马牙是病理性;不分新生儿黄疸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均认为是胎黄,是正常的,不予治疗;还有认为佝偻病导致孩子的X型腿或O型腿是小时候没有捆绑所致,所以孩子从出生后就用布把孩子的下身捆成“蜡烛包”,这样大小便不能及时清理,导致皮肤受损,致感染。还有认为坐月子是不能见风和光的,所以房间不通风,光线弱,易引起呼吸道疾病,且孩子有什么情况不容易及时发现。山区冬季气温低,家家都烧碳火取暖,所产生的气体对人呼吸道黏膜伤害最大,导致小儿患支气管炎或肺炎概率增高。另外还有“洗九朝”,亲朋好友都要看小孩等等习俗。

2.2 健康教育内容:早产儿的特点,生活环境的管理,早产儿穿着、喂养,早产儿沐浴及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示范指导保暖,鼓励母乳喂养,加强消毒隔离指导,加强皮肤护理等。

2.3 健康教育方法:早产儿出院前主要由管床医生和责任护士对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针对早产儿所患疾病,采用示范性教育和个别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手把手教会。

2.4 具体操作:示范各种简单医疗工具的使用,如体温计、棉签碘伏、吸鼻器等等,基础护理知识,并要求家长针对各自的孩子亲身体验,达到正确为止。由于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可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所以要特别注意保暖。最适宜的室温是24-26度,相对湿度55%―65%。监测体温的变化,每日测体温,维持腋下温度在36-37左右,寒冷季节更换被褥,内衣及尿布时先预暖后再给早产儿使用,接触早产儿的手必须清洁温暖。由于早产儿体重轻,部分疫苗尚未及时接种,尽量减少请朋好友进入早产儿房间,更不要带早产儿探亲访友,以免引起交叉感染。喂奶和换尿片前应该认真洗手;奶瓶和用具使用后都要消毒,床单要保持洁净,经常清洗;注意卧室通风每天2次,每次半小时,但避免将早产儿放在风口;每天为早产儿洗澡保持皮肤清洁,体重极低的早产儿只能用温水擦洗皮肤,同时注意脐部的护理。早产儿出院后要定期到医院复诊,医生 会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做评估,这样可以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干预,效果比较好。及时接种疫苗,注意维生素及钙的补充,预防佝偻病。合理喂养,宣传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母乳不足时应给予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喂奶时注意防呛奶等等;指导家长记录早产儿日记,内容为体温、奶量、大小便、体重等;设咨询电话,对家长在抚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时给予免费指导。

3 效果评价

篇11

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是常见的小儿支气管炎疾病和呼吸道疾病,此病发病较急,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双肺哮鸣音等,患儿的全身症状十分严重,甚至部分患儿会有食欲减退等症状,若没有完全治愈,很有可能发展成为支气管哮喘,对患儿的生长发育、身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1]。临床治疗虽然效果十分显著,但因为患儿年龄较小,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哭闹、抵触等现象,所以需要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患儿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对34例研究组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患儿应用个性化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8例小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n=34)和对照组(n=34)。研究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5个月~10岁,平均年龄(4.12±0.58)岁;病程1~8 d,平均病程(4.28±0.36)d。对照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6个月~10岁,平均年龄(4.85±0.74)岁;病程1~7 d,平均病程(4.13±0.20)d。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个性化护理:①环境护理:注意保持病房内的空气温度及湿度,适当开窗通风,引导患儿多更换,以促使呼吸道分泌物的有效排出,有发绀的患儿可及时予以氧气吸入;②营养支持:指导患儿家属多鼓励患儿饮水,饮食尽量清淡,可食用易消化、维生素高的食物,注意防止呛咳;③口腔清洁:定时对患儿进行口腔清洁,以增强患儿的食欲;④呼吸道护理:观察患儿咳嗽、咳痰的具体性质,指导患儿进行有效咳嗽,帮助患儿翻身扣背,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⑤健康教育:及时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帮助其掌握疾病的护理要点,注意保暖,避免病情加剧[2]。

1.3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止咳时间、肺部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疗效标准:显效为患儿临床指标恢复正常、症状及表现消失;有效为患儿临床指标基本正常、症状及表现好转;无效为没有达到上述标准[3]。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观察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儿退热时间、止咳时间、肺部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儿治疗有效33例,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30例,研究组患儿有效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

3 讨论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是临床常见的小儿疾病,多发于10岁以下患儿,多因细菌、病菌或病原体感染引起,属于多发呼吸道疾病,对患儿的身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此病病理特征为实质或间质浸润,临床表现与特征为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气促等,若有治疗不及时或病情过于危重的情况,那么除了会对患儿的呼吸系统产生影响,还有可能影响到患儿的神经、消化等系y,引起心力衰竭、胃肠道功能障碍等,最终对患儿的生命安全产生影响[4]。临床治疗虽然效果十分显著,但同时也需要配合一系列有效的护理措施,个性化护理主要根据患儿的病情来开展护理工作,从患儿的生理、心理多个方面对患儿进行针对性护理,能在增强患儿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有助于改善患儿的康复效果[5]。

综上所述,两组患儿治疗观察指标比较,研究组患儿退热时间、止咳时间、肺部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临床治疗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徐帅丽,白文娟,彭秋菊,等.85例小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8):93-94.

[2]凌素舫,王雪宁,林颂梅,等.73例小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6):209-211.

篇12

小儿支原体肺炎是儿科较为常见的支原体感染性呼吸道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能够对肺外的多个系统形成损伤,累及较为广泛;而支原体也成为儿科主要呼吸道急性感染病原体之一,是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病原微生物,通常以呼吸道飞沫传播[1-2]。该病可发生在儿童的各个年龄段,可出现小范围的流行,且病程与疗程均较长、容易复发,患儿及家长对治疗的顺应与配合对临床疗效的影响较大[3]。本文作者通过对我院部分患儿家长实施健康教育,对比观察其临床效果,以作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2年4月收治入院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62例,其中男39例、女23例,13例年龄不足6个月、18例6-11个月、25例1-3岁、6例超过3岁;对照组患儿62例,其中男38例、女24例,12例年龄不足6个月、19例6-11个月、26例1-3岁、5例超过3岁。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和年龄结构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儿经临床检查均有发热、咳嗽等肺炎症状,经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已证实确诊为支原体肺炎;排除并发其他疾病或相关临床症状的患儿,无法配合治疗的患儿及其家长,语言障碍或不具备阅读理解能力等无法正常交流的家长等[4]。所有患儿家长在本次实验前均对实验有充分的了解,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实验,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遵医嘱使用阿奇霉素静脉点滴治疗,同时进行平喘、镇咳、退热、雾化吸入及对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实施对症治疗,并实施营养支持,做好患儿皮肤、口腔护理,保持其卫生清洁状况,病房内注意通风,维持稳定适宜的温度及湿度。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包括:

与患儿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其文化程度,对其健康知识情况进行评估、分析,选择适宜的健康宣教方式,并针对其相关知识评估情况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同时对评估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组织专题讲座,请儿科专家及资深护士介绍相关知识及护理方法。

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含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相关治疗护理措施,生活中对患儿病情有影响的相关因素,日常饮食、康复护理等。如做好个人卫生与室内卫生,为患儿提供清洁的生活环境,常洗手、注意病室及家中的消毒与清洁,不随地吐痰、对患儿咳嗽,在清理有真菌或灰尘较多的地方及到医院就诊时戴口罩,不在患儿所处室内吸烟,避免将患儿带到人群密集或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做好饮食护理,多食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及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等,多饮水;加强户外活动、锻炼,注意气温及对患儿的保暖措施;介绍治疗作用及预期效果,强调治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注意在彻底治疗结束前对患儿的隔离。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复发率、住院时间及其家长的相关知识掌握度、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知识掌握度使用我院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评估,统一评分,满分100分,超过80分为合格。

1.4 数据处理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5.0版对所得数据实施统计学检验。检验水准设定0.05(即可信区间为95%),p0.05表明样本数据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两组患儿及其家长情况进行统计学检验,观察组家长相关知识掌握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复发率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空气环境的恶化与吸烟人数的增多,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病主要由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可引发呼吸道的急性感染,多表现为间质性肺炎,也可以伴发支气管性肺炎,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刺激性的咳嗽、少痰,伴有持续性的发热,如不能及时的予以有效治疗则可能引起哮喘乃至波及心血管、消化、神经及泌尿等多个肺外系统,造成诸多并发症,因此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较为重视[5]。

该病的病程与疗程均较长,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同时因该病属于流行病,通过飞沫传播,可出现小范围的流行或医院内外的交叉感染,因此患儿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家庭中日常护理与配合治疗对其临床效果影响极大,尤其部分患儿家属因担心长期服药对患儿机体有不良副作用,在病情得到缓解后即立刻停药,使患儿未得到彻底的治疗而出现反复发作;或日常护理不当,患儿身体状况、抵抗力较差,亦会出现反复发作等[6]。对患儿及其家庭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该病患儿家长实施健康教育,使其了解疾病及治疗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参与临床医护工作,是保障患儿治疗方案顺利实施及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家长相关知识掌握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复发率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及其家长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儿家长对知识的掌握度及满意度,减少患儿复发,缩短住院时间,具有理想的临床效果及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惠琴.实施健康教育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疗效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5):114-115.

[2] 原芳芳.临床路径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家属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北方药学,2011,08(10):104-104.

[3] 董梅花.关于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0):209-210.

篇13

中图分类号 R56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9-0074-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呼吸内科临床常见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是此类疾病的两大特点。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COPD的发病率已经上升为全球性流行病第四位。职业粉尘暴露是COPD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对于曾经参加国防建设的工程兵而言,在进行开凿山体和坑道作业当中会接触到含有二氧化硅等物质的岩石粉尘,是导致COPD发生的重要原因。许多工程兵在退伍之后缺乏必要的健康监护,导致病情延误,给患者的健康和正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因此笔者对退伍工程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情况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疗养的退伍工程兵200例,年龄40~66岁,所有对象均为曾参加国防建设的工程兵返乡退伍人员,具有明确的职业粉尘接触史,符合职业暴露定义:职业接触粉尘或有害气体烟雾超过1年。从事职业包括:道路修建、通信工程、建筑施工等。

1.2 调查方法

根据我国流行病调查表自拟问卷进行调查[1],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以及职业接触粉尘种类、年限、从事工种以及其他危险因素如吸烟、家族史等,症状调查包括常年咳嗽、咳痰、气喘、气促等呼吸道相关症状。

1.3 诊断标准

采用美国森迪斯Vmax Encore229型肺功能仪进行检测,对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100%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疾病类型

调查结果显示本组200例退伍工程兵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2例,患病率为16.0%,此外限制性通气障碍13例,患病率6.5%,混合型通气障碍9例,患病率4.5%,未发生通气障碍146例,占总体比例73.0%。

2.2 发病工种

好发工种为凿岩工和采掘工,分别占总数的62.5%和18.8%,发病率最低为原料工,发病率为0,工种间发病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32例COPD患者发病工种与构成比统计

工种 发病人数(例) 构成比(%)

凿岩工 20 62.5

采掘工 6 18.8

爆破工 3 9.4

搬运工 2 6.3

粉碎工 1 3.1

原料工 0 0

总计 32 100

2.3 接尘工龄和发病年龄

接尘工龄在2~17年,平均(6.7±4.1)年;发病年龄在32~66岁,平均(48.1±7.9)岁。而COPD患者最小接尘工龄在4年以上。

3 讨论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性的呼吸道疾病,患者气流受限症状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有文献研究调查显示[2],我国40岁以上人群COPD患病率为8.2%。COP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致[3],其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职业粉尘暴露、遗传易感性、营养状况等。对于我国目前状况而言,职业粉尘暴露率较高,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40岁以上人群职业接触粉尘烟雾暴露率为20.5%,主要集中在建筑、采矿、化工、水泥等职业上[4]。对于退伍工程兵而言,在国防建设期间从事凿岩、采掘、爆破、隧道开挖等工作职业粉尘暴露大,而且工作方式多为干式工作,工作场所中粉尘浓度高,加上条件艰苦,缺乏必要的通风设备和个人防护措施,劳动强度大等问题的影响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生率较高,而目前国内尚无相关报道[5]。

从本文研究结果来看,200例退伍工程兵中COPD患病人数为32例,患病率16.0%,是国内报道普通40岁以上人群COPD患病率的两倍左右,而此外有22例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通气障碍,200例患者中呼吸道检查正常人数仅为73.0%。从COPD发病与工种的相关性分析来看,凿岩工发病率最高,占总数的62.5%,采掘工其次,占总数的18.8%,各个工种之间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对于退伍工程兵而言,这类特殊人群由于早期工作中存在长时间的职业粉尘暴露,COPD的发生率要远高于正常人群,而呼吸道疾病发生率也明显升高,有报道指出[8],尘肺患者中合并有COPD的患者占总体比例的72.4%,考虑原因可能是由于粉尘除了导致肺功能恶化外,还会造成气道的狭窄和阻塞,最终导致COPD的发生[9-10]。对于这类特殊人群社会应当予以更多的关注,避免一些高危险工种在没有必要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长时间、高强度工作,有效控制COPD的发生率,同时定期进行针对性体检,尽早发现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钟南山.呼吸系统疾病总论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

[2]余泽明,杨美珍,李建华,等.应重视肺功能检查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地位[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5,26(4):69-71.

[3]刘冬,许西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氧化/抗氧化[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7,21(9):676-678.

[4]王艳红.健康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9):137-138.

[5]欧爱龙.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反应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5):38-39.

[6]宋艳,田春华,刘晓东,等.退伍铁道兵晚发性矽肺171例特征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8,23(3):129-132.

[7]李尚朝,陈亚珍.退伍工程兵晚发性矽肺特征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6,6(2):382,369.

[8]肖清华.2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72-7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