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初中语文教学札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我县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更是如火如荼。通过九年的教学探索,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也还在存一些误区与不足,现就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作一次回顾并进行反思。
一、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回顾
实施新课标以来,从教师到学生,从观念到具体实战活动,从课内到课外,都有着和以往截然不同的变化。
1、观念变了。观念是先导,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新课程标准下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2、角色变了。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
3、教法变了。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
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4、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变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的弊端就在于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学生听得索无味,昏昏欲睡。而学生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见解以及情感态度得不到重视,也没有表达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独立学习的能力,熄灭了探索的动力和兴趣,最终遭到扼杀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能抱着一堆现成的结论和不知道是否有用的知识几乎空手而归。这种状况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缺陷。
“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实施新课程九年以来的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中,也对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在《狼》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依据教材安排,有目的地尝试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包括提出研究性课题及目标、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设计展示研究成果的方式等。学生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体深入,展示成果的方式丰富多样,包括陈述观点、展示材料、相互辩论等。整个学习过程不但使学生在认识成果和认识方式方面有较大收获,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学会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坚持和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5、教师的身份变了。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挑战和新课题。教研工作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教师由原业的教学工作组织者转变成教学与科研集于一身的身份了。
二、新课标下语文知识教学的反思
(一)理论尚不完善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施行已经六年多了,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会对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也发现《课程标准》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然而标准处处突出“人文素养”,却没有一处体现、落实“科学素养”。特别是提到“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到底要不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种种问题,急需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去探索、去研究。只有靠扎实的学术研究作后盾,《课程标准》才会科学、标准,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航标。
一、初中语文写作教材结构不合理
1.写作教材系统性不足
当前,在新课改和语文教学发展形势下,初中语文教材为了凸显“个性化、人文化”,采用“主题单元”的结构框架和模式,写作练习依附于单元后的“综合学习”或者放到课文的最后作为课外练习。然而,这种方式往往是按照章节阅读内容来设计的,以至于造成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对于写作而言,何谈系统性。虽然初中语文教材安排的初衷是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思考和发散,更自由地发挥,但也导致了写作教学无章可循,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2.写作教材连贯性不足
以主题编写初中语文教学单元,难以体现循序渐进、循循诱导的教学方法,学生更困顿于教学的跳跃性和非连续性,而不能有效掌握写作技巧,难以将零散的、无序的、混乱的写作知识进行整理而连成一片。所以,现行教材的写作知识缺乏逻辑上的联系和连贯系统的排序,这必然造成教师教学困难和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3.注重阅读,忽视写作
现今的语文教材沿袭传统的教学体系,强调阅读理解,而忽视了写作习笔,这种风气一直影响着现在的写作教学。目前还有很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认为,“读”好是“写”好的前提,如果阅读能力强,写作是不成问题的,把语文课本编写成以阅读为本体,写作处于从属地位的“阅读课本”。殊不知,两者并重才是解决之道。目前市场上,写作理论和指导方面的书籍不少,良莠不齐,以理念为主,选用经典范文例句、名师指点、方法诱导等。然而,由于强加这些内容给学生,难以达到启发习作思考的效果,还造成学生的定式思维和抑制创新。
二、教师写作教学功利性过强
1.写作教学忽视生活和情感
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内心世界和情绪的自然流露。初中写作教学本是褒扬真善美,更应该重视品格和情操的培养。但由于升学压力的存在,部分教师逐渐忽略以学生为写作主体,不是强调创新、创造、立志高远和写作基本功,而是要模仿典型的例文进行仿造乱编。对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和情感完全忽略,写作不再是生活,情感成了虚情假意。
2.应试制度的不良引导
虽然当前各界都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但是升学制度的要求和门槛,使得考试分数成了唯一标准,既关系到学生的前途,直接与学校的升学率和荣誉挂钩,又与教师利益息息相关。教师将最有效、最快速提高写作分数的应试技巧放在写作教学的首位,使得教学机械化、模式化、僵固化。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写作内容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华而不实,毫无思想可言。
三、学生生活积累不足
1.生活阅历贫乏
初中生生活阅历贫乏,对生活的感悟不充实,难以形成对生活体验的思想和理解,更不用谈用自己的语言深刻描绘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和色彩斑斓的内心世界了。写作是生活的艺术,包含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体验、感悟、升华。而现在学生的写作内容往往是过于浅薄粗糙、空洞无物,情感木然或虚伪。部分学生可以说课外生活极其丰富,对生活的事物了解颇多,见识很广,但因为缺乏记录与练习,缺乏对生活的思考,将自己“置身于”生活之外,写作时不能厚积薄发,缺乏创新,文章也就缺少生活的智慧和情趣。
2.阅读积累较少
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对人文科学的追求相当局促、狭隘。大部分学生能意识到阅读的不足,缺少必要的读书笔记和札记,但因为考试的压力,作业的负担,根本没有充裕的时间用来坚持阅读与写作。也有部分学生无心阅读各类经典文学作品,而把大好的时间花在其他无意义的事情上。学生常常觉得有话说不出,表达时辞不达意,语言贫乏,“书到用时方恨少”,怀着“临时抱佛脚”的心态。然而,阅读又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只是记住故事情节和细枝末节,没有“活读”,更没有“读活”,难以达到陶冶情操、扩展思维、训练批判精神的功效。
四、新形势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加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是新形势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使命。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写作教学,教师不应该将其处于从属于阅读的地位或作为课后的练习,而是紧密联系阅读教学的独立部分。因为写作才是直接体现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重要衡量尺度,阅读理应是作为辅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素材。写作教学的内容应该向教育专家讨教,组织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编写一套逻辑清晰、系统性强、难度变化合理、可操作性好、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材,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写作。在此写作指导模式下,学生自然能养成较好的写作习惯,减少面对写作题目无从下手以及出现写作文体混淆的问题出现。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写作教材应该重点突出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总结凝练,举一反三,并升华到思想层面,只有这样的写作教材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写作的方法,才能将平时累积的素材、优美的词句用得恰到好处,变成新的优秀作品。
白孝伟一贯舍己顾人,舍小顾大。在上赡老下养子、家庭拮据、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先后资助万礼忠、杨孝才、李慧等各种困难学生100余人,为各种公益捐款物计2万余元。十余年来,身患单疱性病毒角膜炎、腰间盘突出、咽炎等10余种疾病,仍坚持教学。近年,为减轻学校压力,超负荷的工作,承担七、八、九年级三个班语文课,每周含早晚辅导近30课时。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有其特定的存在意义。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水平。初中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是语文教学中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学生在面对写作题目时,总是感觉到困难重重,无从下笔,找不到要写的内容,这都是因为写作素材严重缺乏。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也就成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首要任务。
作文教学中,素材的积累当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生之所以会畏惧写作文,主要是没有作文素材,脑子里没有资料,也就无从下笔,于是学生开始厌学,对写作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就应该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的写作意识,并努力致力于素材的积累工作,这样才有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阅读是获取知识的必经途径。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通过对不同书籍的阅读,可以拓宽知识面、开拓眼界。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要在这个过程不断积累素材。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对学生的阅读内容严格把关,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进行掌控,督促学生整理读后感,使学生养成摘抄优秀句子的良好习惯。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博览群书。
一、从语文教材中积累素材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到的阅读材料就是课文书本和语文参考辅导书籍等。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载体,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阅读材料,既有精读课文又有选读文章。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课文的阅读性,加强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为了充分挖掘文本知识,增加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量,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能够主动走进课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学生要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识记课文内容、背诵优美的词语句子,积累写作素材。
二、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经途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任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也对作文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学生要通过课内外阅读积累优美词句来获得写作素材。由此可见,阅读教育与写作教育联系紧密,两者相互促进。学生从课本上积累的知识必然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把阅读延伸课外,以弥补书本阅读材料的缺乏,学生只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为写好作文打基础。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积极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从各科教材中积累素材
现在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学科教学素材,不同知识面的积累开拓了学生视野。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作文教学往往会渗透许多其他学科知识,它们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素材。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数学知识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和总结在各个学科中所获得的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各个学科为我们提供的写作素材。
四、通过新媒介等途径积累素材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介不断普及和推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积累各种素材,比如,通过电视、广播、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获取天文地理、新闻实事、信息知识等,内容包罗万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各种媒介途径来积累写作素材。
五、从游戏中积累素材
游戏一直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既娱乐了身心,又积累了一定量的写作素材。教师要重视这一点,挖潜游戏在写作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努力为学生创造参加各种游戏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积极交流、展示游戏的内容、结果以及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通过口头记叙或者文字表达等不同形式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为提高写作能力作准备。
六、从自然环境中积累素材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可以从大自然中接触到很多知识。大地山川、河流树木、花鸟虫鱼等不同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如颜色、气味、大小等各各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事物,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找写作素材,教会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七、从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
人作为社会的个体,时时刻刻都在完成某种社会实践,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学生在生活中经历着形形的故事,比如,帮妈妈洗衣服、帮爸爸倒开水、帮奶奶做饭、自己买菜、自己养小动物等。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把自己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用语言表达出来。
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积累写作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在学习生活中积累素材。
参考文献:
一、让语文札记成为语文积累的主阵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教阶段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不仅如此,每个阶段目标中,《新课程标准》都对加强语文积累提出具体的要求。形成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积累“体系”:分级说明了积累的来源(课内外阅读、生活实际),积累的内容(优美词语、精彩语段、古代诗词),积累与阅读体验、生活实际、审美情趣的关系。多年来我特别重视学生对学习札记的运用,我一直把学习札记当成学生积累的主阵地。我的做法是,每天根据需要布置少量作业的同时,分散完成每周的学习札记,这样充分利用了学生的零散时间,也考虑到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重积累。我把学习札记分成这样的几大板块:生字读写、新词(成语)感悟、古诗赏析、励志名言、美文摘抄、修辞技巧、每周纪事、心声吐露等。每周五离校前上交,周一发下去,我通常利用星期天将学生的周记批改,并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批语,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实践中,我发现了很多让我感动的一面,很多学生在做学习札记的时候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兴趣把自己的学习札记做得很有声有色,如一位学生将平时积累得励志名言写在自己的笔记本每页的页脚和页眉处,每次翻阅的时候不自觉得就加强了一次记忆,效果很好;还有的学生把自己的收集的古诗词图文方式显示,看了让人产生联想,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审美的情趣,起到了滋养心灵的效果;也有的孩子在写作文的时候就翻自己的札记,从中寻找恰当的写作素材,并能找到适当的引用语言,如古诗词和名言名句,使自己的作文不再假大空,同时也很有文采。
语文札记,既能充分利用学生的零散时间,扎实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的语文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有的甚至成了学生手头的一本百科全书,真是一举多得。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加强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
如我在教《范进中举》一课时,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文章“封建科举制度对当时知识分子及其他阶层人物的迫害”这一主旨学生通读后很难有效把握,即便有学生知道也大都从参考资料或教辅资料上拿而得来,体会的并不深刻。怎么才能让学生在加强与文本对话的同时深刻理解课文内涵呢?我再次翻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考官周进因为自己有过辛酸屈辱的经历,所以对穷困不堪的老童生范进格外垂恩,先后以全副精神细读范的试卷,第一遍觉得不知所云,是篇坏文字;过了一会读第二遍,却“觉得有点意思”,不坏了;后来读第三遍时竟忽然认为它是“天地间至文,真乃一字一珠”,于是认定自己不是“糊涂考官”。是啊,范进已经五十四岁了,却还在“高考”之路上徘徊,能不能以范进的岁数多大为切入口呢?
“阅读文章内容,推测范进中举时的年龄段?”这是我上《范进中举》时的开篇任务。
如此切入,学生的好奇心立即被调动起来,他们饶有兴味的阅读文本,力求从文中找出能判断范进年龄的内容,有的学生推测范进大概二十多岁,原因是他的老丈人还不老,能杀猪,且按照现在的高考年龄类推,范进年龄不会超过三十岁;有的学生推测范进最多不超过四十岁,因为张乡绅称其为弟;还有的学生阅读更仔细,称范进妻子嫁他的时候都已经三十多岁了,又与范进做了十几年的夫妻,推得范进约五十左右……看似与文章主题不相关的切入,竟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我始料而未及的,然后我因势利导,告诉同学们范进的真实年龄是五十四岁,同学们很多都觉得奇怪,在学生充满疑问与好奇的眼神中,向学生简介古代科举制度,文章主旨终于拨云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