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札记

初中语文教学札记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语文教学札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语文教学札记

篇1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我县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更是如火如荼。通过九年的教学探索,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也还在存一些误区与不足,现就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作一次回顾并进行反思。

一、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回顾

实施新课标以来,从教师到学生,从观念到具体实战活动,从课内到课外,都有着和以往截然不同的变化。

1、观念变了。观念是先导,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新课程标准下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2、角色变了。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

3、教法变了。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

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4、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变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的弊端就在于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学生听得索无味,昏昏欲睡。而学生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见解以及情感态度得不到重视,也没有表达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独立学习的能力,熄灭了探索的动力和兴趣,最终遭到扼杀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能抱着一堆现成的结论和不知道是否有用的知识几乎空手而归。这种状况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缺陷。

“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实施新课程九年以来的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中,也对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在《狼》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依据教材安排,有目的地尝试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包括提出研究性课题及目标、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设计展示研究成果的方式等。学生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体深入,展示成果的方式丰富多样,包括陈述观点、展示材料、相互辩论等。整个学习过程不但使学生在认识成果和认识方式方面有较大收获,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学会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坚持和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5、教师的身份变了。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挑战和新课题。教研工作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教师由原业的教学工作组织者转变成教学与科研集于一身的身份了。

二、新课标下语文知识教学的反思

(一)理论尚不完善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施行已经六年多了,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会对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也发现《课程标准》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然而标准处处突出“人文素养”,却没有一处体现、落实“科学素养”。特别是提到“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到底要不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种种问题,急需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去探索、去研究。只有靠扎实的学术研究作后盾,《课程标准》才会科学、标准,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航标。

篇2

一、初中语文写作教材结构不合理

1.写作教材系统性不足

当前,在新课改和语文教学发展形势下,初中语文教材为了凸显“个性化、人文化”,采用“主题单元”的结构框架和模式,写作练习依附于单元后的“综合学习”或者放到课文的最后作为课外练习。然而,这种方式往往是按照章节阅读内容来设计的,以至于造成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对于写作而言,何谈系统性。虽然初中语文教材安排的初衷是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思考和发散,更自由地发挥,但也导致了写作教学无章可循,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2.写作教材连贯性不足

以主题编写初中语文教学单元,难以体现循序渐进、循循诱导的教学方法,学生更困顿于教学的跳跃性和非连续性,而不能有效掌握写作技巧,难以将零散的、无序的、混乱的写作知识进行整理而连成一片。所以,现行教材的写作知识缺乏逻辑上的联系和连贯系统的排序,这必然造成教师教学困难和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3.注重阅读,忽视写作

现今的语文教材沿袭传统的教学体系,强调阅读理解,而忽视了写作习笔,这种风气一直影响着现在的写作教学。目前还有很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认为,“读”好是“写”好的前提,如果阅读能力强,写作是不成问题的,把语文课本编写成以阅读为本体,写作处于从属地位的“阅读课本”。殊不知,两者并重才是解决之道。目前市场上,写作理论和指导方面的书籍不少,良莠不齐,以理念为主,选用经典范文例句、名师指点、方法诱导等。然而,由于强加这些内容给学生,难以达到启发习作思考的效果,还造成学生的定式思维和抑制创新。

二、教师写作教学功利性过强

1.写作教学忽视生活和情感

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内心世界和情绪的自然流露。初中写作教学本是褒扬真善美,更应该重视品格和情操的培养。但由于升学压力的存在,部分教师逐渐忽略以学生为写作主体,不是强调创新、创造、立志高远和写作基本功,而是要模仿典型的例文进行仿造乱编。对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和情感完全忽略,写作不再是生活,情感成了虚情假意。

2.应试制度的不良引导

虽然当前各界都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但是升学制度的要求和门槛,使得考试分数成了唯一标准,既关系到学生的前途,直接与学校的升学率和荣誉挂钩,又与教师利益息息相关。教师将最有效、最快速提高写作分数的应试技巧放在写作教学的首位,使得教学机械化、模式化、僵固化。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写作内容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华而不实,毫无思想可言。

三、学生生活积累不足

1.生活阅历贫乏

初中生生活阅历贫乏,对生活的感悟不充实,难以形成对生活体验的思想和理解,更不用谈用自己的语言深刻描绘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和色彩斑斓的内心世界了。写作是生活的艺术,包含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体验、感悟、升华。而现在学生的写作内容往往是过于浅薄粗糙、空洞无物,情感木然或虚伪。部分学生可以说课外生活极其丰富,对生活的事物了解颇多,见识很广,但因为缺乏记录与练习,缺乏对生活的思考,将自己“置身于”生活之外,写作时不能厚积薄发,缺乏创新,文章也就缺少生活的智慧和情趣。

2.阅读积累较少

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对人文科学的追求相当局促、狭隘。大部分学生能意识到阅读的不足,缺少必要的读书笔记和札记,但因为考试的压力,作业的负担,根本没有充裕的时间用来坚持阅读与写作。也有部分学生无心阅读各类经典文学作品,而把大好的时间花在其他无意义的事情上。学生常常觉得有话说不出,表达时辞不达意,语言贫乏,“书到用时方恨少”,怀着“临时抱佛脚”的心态。然而,阅读又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只是记住故事情节和细枝末节,没有“活读”,更没有“读活”,难以达到陶冶情操、扩展思维、训练批判精神的功效。

四、新形势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加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是新形势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使命。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写作教学,教师不应该将其处于从属于阅读的地位或作为课后的练习,而是紧密联系阅读教学的独立部分。因为写作才是直接体现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重要衡量尺度,阅读理应是作为辅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素材。写作教学的内容应该向教育专家讨教,组织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编写一套逻辑清晰、系统性强、难度变化合理、可操作性好、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材,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写作。在此写作指导模式下,学生自然能养成较好的写作习惯,减少面对写作题目无从下手以及出现写作文体混淆的问题出现。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写作教材应该重点突出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总结凝练,举一反三,并升华到思想层面,只有这样的写作教材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写作的方法,才能将平时累积的素材、优美的词句用得恰到好处,变成新的优秀作品。

篇3

白孝伟一贯舍己顾人,舍小顾大。在上赡老下养子、家庭拮据、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先后资助万礼忠、杨孝才、李慧等各种困难学生100余人,为各种公益捐款物计2万余元。十余年来,身患单疱性病毒角膜炎、腰间盘突出、咽炎等10余种疾病,仍坚持教学。近年,为减轻学校压力,超负荷的工作,承担七、八、九年级三个班语文课,每周含早晚辅导近30课时。

篇4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有其特定的存在意义。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水平。初中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是语文教学中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学生在面对写作题目时,总是感觉到困难重重,无从下笔,找不到要写的内容,这都是因为写作素材严重缺乏。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也就成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首要任务。

作文教学中,素材的积累当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生之所以会畏惧写作文,主要是没有作文素材,脑子里没有资料,也就无从下笔,于是学生开始厌学,对写作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就应该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的写作意识,并努力致力于素材的积累工作,这样才有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阅读是获取知识的必经途径。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通过对不同书籍的阅读,可以拓宽知识面、开拓眼界。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要在这个过程不断积累素材。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对学生的阅读内容严格把关,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进行掌控,督促学生整理读后感,使学生养成摘抄优秀句子的良好习惯。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博览群书。

一、从语文教材中积累素材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到的阅读材料就是课文书本和语文参考辅导书籍等。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载体,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阅读材料,既有精读课文又有选读文章。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课文的阅读性,加强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为了充分挖掘文本知识,增加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量,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能够主动走进课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学生要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识记课文内容、背诵优美的词语句子,积累写作素材。

二、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经途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任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也对作文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学生要通过课内外阅读积累优美词句来获得写作素材。由此可见,阅读教育与写作教育联系紧密,两者相互促进。学生从课本上积累的知识必然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把阅读延伸课外,以弥补书本阅读材料的缺乏,学生只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为写好作文打基础。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积极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从各科教材中积累素材

现在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学科教学素材,不同知识面的积累开拓了学生视野。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作文教学往往会渗透许多其他学科知识,它们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素材。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数学知识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和总结在各个学科中所获得的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各个学科为我们提供的写作素材。

四、通过新媒介等途径积累素材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介不断普及和推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积累各种素材,比如,通过电视、广播、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获取天文地理、新闻实事、信息知识等,内容包罗万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各种媒介途径来积累写作素材。

五、从游戏中积累素材

游戏一直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既娱乐了身心,又积累了一定量的写作素材。教师要重视这一点,挖潜游戏在写作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努力为学生创造参加各种游戏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积极交流、展示游戏的内容、结果以及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通过口头记叙或者文字表达等不同形式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为提高写作能力作准备。

六、从自然环境中积累素材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可以从大自然中接触到很多知识。大地山川、河流树木、花鸟虫鱼等不同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如颜色、气味、大小等各各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事物,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找写作素材,教会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七、从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

人作为社会的个体,时时刻刻都在完成某种社会实践,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学生在生活中经历着形形的故事,比如,帮妈妈洗衣服、帮爸爸倒开水、帮奶奶做饭、自己买菜、自己养小动物等。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把自己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用语言表达出来。

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积累写作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在学习生活中积累素材。

参考文献:

篇5

一、让语文札记成为语文积累的主阵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教阶段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不仅如此,每个阶段目标中,《新课程标准》都对加强语文积累提出具体的要求。形成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积累“体系”:分级说明了积累的来源(课内外阅读、生活实际),积累的内容(优美词语、精彩语段、古代诗词),积累与阅读体验、生活实际、审美情趣的关系。多年来我特别重视学生对学习札记的运用,我一直把学习札记当成学生积累的主阵地。我的做法是,每天根据需要布置少量作业的同时,分散完成每周的学习札记,这样充分利用了学生的零散时间,也考虑到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重积累。我把学习札记分成这样的几大板块:生字读写、新词(成语)感悟、古诗赏析、励志名言、美文摘抄、修辞技巧、每周纪事、心声吐露等。每周五离校前上交,周一发下去,我通常利用星期天将学生的周记批改,并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批语,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实践中,我发现了很多让我感动的一面,很多学生在做学习札记的时候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兴趣把自己的学习札记做得很有声有色,如一位学生将平时积累得励志名言写在自己的笔记本每页的页脚和页眉处,每次翻阅的时候不自觉得就加强了一次记忆,效果很好;还有的学生把自己的收集的古诗词图文方式显示,看了让人产生联想,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审美的情趣,起到了滋养心灵的效果;也有的孩子在写作文的时候就翻自己的札记,从中寻找恰当的写作素材,并能找到适当的引用语言,如古诗词和名言名句,使自己的作文不再假大空,同时也很有文采。

语文札记,既能充分利用学生的零散时间,扎实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的语文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有的甚至成了学生手头的一本百科全书,真是一举多得。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加强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

如我在教《范进中举》一课时,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文章“封建科举制度对当时知识分子及其他阶层人物的迫害”这一主旨学生通读后很难有效把握,即便有学生知道也大都从参考资料或教辅资料上拿而得来,体会的并不深刻。怎么才能让学生在加强与文本对话的同时深刻理解课文内涵呢?我再次翻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考官周进因为自己有过辛酸屈辱的经历,所以对穷困不堪的老童生范进格外垂恩,先后以全副精神细读范的试卷,第一遍觉得不知所云,是篇坏文字;过了一会读第二遍,却“觉得有点意思”,不坏了;后来读第三遍时竟忽然认为它是“天地间至文,真乃一字一珠”,于是认定自己不是“糊涂考官”。是啊,范进已经五十四岁了,却还在“高考”之路上徘徊,能不能以范进的岁数多大为切入口呢?

“阅读文章内容,推测范进中举时的年龄段?”这是我上《范进中举》时的开篇任务。

如此切入,学生的好奇心立即被调动起来,他们饶有兴味的阅读文本,力求从文中找出能判断范进年龄的内容,有的学生推测范进大概二十多岁,原因是他的老丈人还不老,能杀猪,且按照现在的高考年龄类推,范进年龄不会超过三十岁;有的学生推测范进最多不超过四十岁,因为张乡绅称其为弟;还有的学生阅读更仔细,称范进妻子嫁他的时候都已经三十多岁了,又与范进做了十几年的夫妻,推得范进约五十左右……看似与文章主题不相关的切入,竟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我始料而未及的,然后我因势利导,告诉同学们范进的真实年龄是五十四岁,同学们很多都觉得奇怪,在学生充满疑问与好奇的眼神中,向学生简介古代科举制度,文章主旨终于拨云见日。

篇6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64-02

目前,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使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愉快。语文能力低下,初中语文教学陷入困境。鉴于此,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1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

1.1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挑战和新课题。教研工作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提高科研能力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以学科中心组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二是以基层教研组为主的研究小组,三是以骨干班学员为主的研究小组。要求绝大多数的老师每学年初,选择好课题,制定好研究计划,定时完成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同时通过组织骨干班学员和青年教师及教研组长学习教科研理论和撰写论文方法等形式,提高学科教师的科研水平,更有效的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1.2教师要提高语言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使学生在你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注意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水平,词汇贫乏,使学生埋怨语文课是“老瓶装旧酒”,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依据课文体裁、内容等特点注意对教学语言的选择,尽量用生动、新颖、优美、恰当的词汇组合,减少拖泥带水和重复现象,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炼,努力实现从教师的“不厌其烦”到学生的“百听不厌”的转变。另外,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很强的启发效果,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尝试用一些幽默的语言,例如歇后语之类的,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精力集中,精神愉悦,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除此之外,教师的肢体动作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也极好的效果,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一些身体语言,诸如动作、表情、眼神等,来配合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3引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1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情境创设。众所周知,情境的创设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设备通过音乐,视频,图像调动起人的情感,将学生更快地带入作品所营造的氛围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注重利用电子白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促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他们对阅读文本的热情。

3.2利用电子白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交互式电子白板清晰的界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以及多变的图像,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学生兴趣浓厚,参与意识增强,促使他们发挥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电子白板的特有功能繁多,如应用拉幕、探照灯、拍照、擦除等白板的这些特殊效果和应用技巧,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自发自愿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也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方法。如在语文人教版六年级林海音所写的《窃读记》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窃读的感受,利用电子白板“漫游”“批注”“切换模式”等功能,让学生在白板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圈画和批注,再结合学生所写内容进行讲评,利于及时修正学生的不足。直观形象的展示能在学生的头脑中一定能够留下最生动的印象,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4.1信息策略。实践中我们知道,学生拥有大量的信息、主动交流信息是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的标志之一。学生对信息的主动搜集和积极交流不是与生俱来的,如何让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是教学实施中的重点。①指导搜集信息的途径。信息有静态的和动态之分,我们引导学生多途径获取信息,从书本、报纸、杂志上搜寻静态信息;引导学生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搜寻动态的信息。②教会信息记录的方法。学生找到有关信息后要学会记录,我们教会学生记录的方法:摘一摘、记一记、画一画、剪一剪、印一印等。③提供信息交流的机会。学生掌握了信息后,要提供交流的机会。

书面交流:每人设计语文信息记载本,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记录,班级中定时组织书面信息交流活动;口头交流:教每篇课文之前、当中、之后均可以安排口头信息交流的机会,信息交流中要注意让每位学生参与、注意学生间的评价。

4.2问题策略。引导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处理好产生的问题,这是开放式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

篇7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那么,如何加强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呢?

一、什么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二、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应在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的形成和知识的发现,使学生仔细体验语文知识得以产生的基础以及获得这一知识的程序和技巧,逐步领悟最终形成学科思想的方法。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探索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继而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中问题和情境的创设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习的主动权由学生掌握。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创造力,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际关系,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宽松、平等、融洽的气氛下进行。

2、创设开放性课堂,落实“大语文”观

《课程标准》倡导开放性教学,明确指出“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它着眼于人的教育塑造,着眼于人的能力培养,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实行开放性教学时,应做到三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相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其实质是强调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课堂教学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但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仅靠每周4―5课时的教学活动显然是不够的。语文教学应尽可能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获得锻炼,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适合初中生的报刊,让他们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利用每天中午休息时间,鼓励学生阅览,借读,养成阅读的习惯。还要向学生推荐一些内容健康,质量档次高的电视节目,科教频道的节目等,并把这项活动与讨论课,写日记结合起来,对看过的节目进行评论,写出心得,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同时增设课外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体验生活,学写作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活动是中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为解决初中学生缺乏写作素材的问题,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外,还开设了语文活动课,并围绕活动进行训练。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知识仿照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文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我们要寓作文教学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际应用中学习作文。

3、在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

语文是具有人文色彩的学科。语文学科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借助课文,用充沛而丰富的情感、巧妙的课堂设计、艺术的教学语言,将语文教学与语文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民主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土壤。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人文底蕴,让学生在阅读鉴赏中感受人文精神。教学中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风采。例如,在引导学生品评和回味作品时写下眉批或札记,随读而写,随感而发,旨在写下个人的阅读心得。它可以是概括式,对作品的人物、主题、情节做精炼的小结;可以是联想式,由小说中的人物言行、情节而延伸至自身,家庭、社会等由此及彼的感触;也可以是质疑式,写出个人与作品中观点相异之处,写出个人对某些细节的思辨;还可以是格言式,对作品进行赏析、进行思考后得出富有哲理性的概述。

4、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激感,增强感知能力。

篇8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保教育是贯彻这一国策的基础工程,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环保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目前的义务教育课程中尚未设立单门独科的环保课,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言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新形势新课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我经过五年的教学思考与实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做到“渗于其中,寓于其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深入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潜在的环保素材

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含有对环保意识的体验和思考。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所选编的教材中,有一部分是涉及环保主题的课文,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来进行环保教育。这些课文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如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所选的《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和《喂――出来》5篇课文,主题是“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都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学习本单元,就可以直接将教材内容和环保教育“挂上钩”,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根本没有画蛇添足之嫌。并且,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本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

而有些课文是隐性的,蕴含在其中的环保内容就像埋在地下的宝藏有待去挖掘。但只要深入地分析教材,同样能使教材间接地为环保教育服务。比如,七年级上册的《山中访友》,我在教学中侧重了环境意识的张扬,引导学生在学习自然景物描写中,品味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激发学生善待生命的美好感情,与自然和谐相处。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物入侵者》同样是隐性的素材。在教这篇课文时,就要让学生知道,“生物入侵”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这同样是一个深刻的环保教育的主题。

二、利用教学途径,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因此,环保教育要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时机,巧妙地加以渗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领悟、体会,从而自觉地成为环保的参与者和志愿者。在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在导语中紧扣环保主题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怎样消逝的?它的消逝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怎样的恶果?造成这种恶果的是谁?我们人类应该怎么办?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拓展延伸中,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你准备做些什么?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最后,我是这样小结课文的:这篇文章用历史的教训说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人们,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环境保护。

在作文教学中,同样可以有机地渗透环保意识。学了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几篇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写读后感和环保小论文,结果有一部分学生对环保意识深有领悟。另外,还可以搜集有关环保题材的漫画或材料,让学生进行写作。在训练话题作文时,我就挖掘环保方面的话题让学生训练,如“绿色”、“感悟自然”等话题,引导学生从环保角度来写作。这样,学生在写作训练的同时,也能受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在设计练习时,也可以融入环保意识。比如学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后,学生了解到绿地沙化已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课后的作业设计就从环保的实践出发,引导学生以文本为基础,选择专题进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作业中,可以联系自己掌握的历史、地理与科学学科的知识,做到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环保实践,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作业设计如下:

作业步骤:全班组建治沙委员会,分三大组,即指导组、情报组、攻坚组,明确研究范围。

指导组:对治理沙化的必要性及可能性进行考证,提出治理沙化的规划。

情报组:了解治理沙化的主要方式及所用的武器;考证在何处寻找所用的武器――水,汇报当前沙化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攻坚组:考证如何防备沙漠进攻,如何培植防护林,考证如何反攻为守,具体的实践策略是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知识特长自由组成三对,集体研究讨论,可以利用课文知识,也可以利用学过的历史、地理与科学的知识,还可以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最后将研究结果与有关情况形成书面报告。然后,由四位学生组成治沙委员会审议组,三个小组派代表在班级活动上交流、评价。

又如学了《生物入侵者》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练习:学了本文,我们知道了生物入侵者是什么?那么,结合实际,寻找我市内已经出现的“生物入侵者”,分析来源,寻求解决的办法,提出书面建议和办法。结果,大家一致地发现了“加拿大一支黄花”和“水葫芦”。这种创造性的练习和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可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还可以在练习中自觉地接受环保教育。

另外,在指导学生阅读训练时,可多采用一些以环保教育素材为主的科技类说明文,如《城市视觉污染》、《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人类》、《诱人的海洋能源》、《死海不死》、《秃鹰之死》、《气候的威力》等。通过这样的专题性训练,学生不仅能增强阅读能力,而且能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环保教育的熏陶。

三、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而且要注重课外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内外结合,多渠道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篇9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记硬背为活学活记,变机械训练为积极实践呢?下面,笔者就来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些做法。

1 充分认识主体性,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自主读书的时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读书是学生自己的事。《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

1.1课堂上注重诵读,少一点对课文内容的讲解

注重诵读是我们母语教育传统经验的精华,它的多重教育功能是不可低估的。徐世英先生曾将朗读与讲解作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读,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老师切不可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使学生阅读的时候自求了解,了解不会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自始至终贯穿了读。在导入课文后,笔者便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 朱自清笔下的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初步感知后,笔者再叫他们带着几个问题逐段朗读:本课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有什么表达效果,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是让学生注意文章中哪些词句精彩。接下去紧扣精彩词句,指导学生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读的方式也有变化,或教师引读,或学生自读。学生的读,有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又有分角色读、表演读、比赛读。总之,要尽量扩大学生读的面,不断提高读的质量。这样,课堂上不断地传来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学生课文读得很熟,感情也读出来了,对语文有了比较深的认识,产生了喜爱之情。

1.2课堂上注重积累,少一点对语文知识的灌输

过去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学习语文,这样知识得不到内化,能力得不到提高。要让学生把语文知识真正地“占为己有”,尤其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其中必然要有积累。《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新观念的折射,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

教师指导学生语文积累,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必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欲望,积累才有内驱力。比如:教学时,笔者自始至终都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深入他们中间,能够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一起阅读、讨论。学了《桃花源记》,笔者问学生:“你最喜欢《桃花源记》哪个地方?挑你喜欢的一段读读背背。”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兴致盎然地大声读起来,背起来。学习了课文《骆驼祥子》后,笔者让学生表演出来,学生肯定兴趣倍增。教学时,笔者紧扣习题,采用读读演演的方法,并且亲自参与到学生中去。学生自由分配角色、自由表演,个个兴趣高涨。课文学完后,大部分学生能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

2 充分体现实践性,尽可能为学生拓展运用语言的空间

语文分为“吸收”和“倾吐”两部分,吸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倾吐”。语文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因此,训练“倾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1读中迁移,多为学生提供再现课文语言的机会

语言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语言,即经常使用的语言;一种是消极语言,即积累了而没被使用的语言。学生读了教材,积累了课文的语言,如果是长期储存,而没有运用的机会,那这些语言就在孩子们的语言仓库中退化为消极语言。因此,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各种各样的语言环境,促使学生将积累的消极语言转化为运用的积极语言,让所学的教材语言能经常得到运用。

2.1.1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叶圣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上课时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平常集会那样的讨论,教师仿佛是集会的主席。”课堂教学中,如果呈现出学生在热烈地讨论,教师在指导订正的热闹场面,那么,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了,同时,学生在讨论中时时去理解教材,运用教材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关键性的词、句、段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2.1.2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表演课文

除了课堂中适当地组织讨论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课文。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有以故事为主,有一定的情节,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学生通过身体语言来演绎文字语言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认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教学寓言故事《完璧归赵》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后,笔者让学生自由组合演一演。课堂上他们即兴表演,表演时不仅运用了课文语言,还进行了再加工。把故事情节演得栩栩如生,所说的话有的是课文中没有的。由此可见,学生在这样的活动形式中牢固地掌握了课文语言,并进一步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篇10

(一)同中求新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同中求新。如立意的新世界,就是要敢于打破旧观念,提出新观点或在某种正确的观点基础上加以补充或有所突破;又如选材的新,就是要富有时代特色的新观点、新风尚、新人新事,或独辟蹊径,选择新奇的角度,或独具慧眼,不写别人写过的陈旧题材。例:《我的老师》只要所写的人是教过“我”的人,能称得上是“师”这一点与所有写作者相同以外,那么至于这个人的年龄、性别、职业、与我的关系;所教过我的课程、本领,所发生的事件;所要表现的主题等等都可以多种多样,都给学生留有许多进行发散思维的空间,只要老师善于启发,学生认真挖掘,通过发散思维,还是会有收获的。

(二)同中求变

命题作文有些题目久盛不衰,因为它所考查的是学生作文的基本功,所反映的是时代的新气象,因此命题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同中求变。例如《有意义的一件事》这个题目,初中写的作文到高中还能拿来用吗?答案是显而易见。不但事物在发生变化,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年代其意义也在变,不同年龄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也在变。因此,同一题目,中心要求变,材料选择要求变,谋篇布局要求变。

(三)同中求活

在命题作文教学中,很多人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学模式,也有许多可供参考的写作方法、写作模式,对于别人的经验,是照搬照抄还是灵活运用,这与作文水平的高低大有关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同中求活,因为我们的生活是充满生机的,那么多活生生的人就生活在我们身边,那么在文章中只要把活生生的事件展示给读者,就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就能让人们体验到社会生活“活”的气息。

二、培养想象思维能力,开拓思维空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正因如此,近几年无论是全国高考卷还是各地高考卷,都很注重在作文中考察学生的想象能力。如1999年全国卷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上海卷的“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说说你的设想”、2001年上海春季卷的“如果我主办――专栏”等。

篇11

文学素养的培养在《语文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行以后越来越得到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被更多的人认识并接受,广大教师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并正在积极关注和研究。但目前的研究往往局限于针对某一点进行探讨,缺乏深刻的理论阐述和完整的实践探索,教师们在教学和研究中也切身感受到缺乏较强的理论指导,缺乏值得借鉴的可供操作的系统的经验。因而,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实践价值,也有很高的理论意义。

然而,当前语文教育中文学素养培养的现状却是如下:

1.历史上存在的两种倾向。我国的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没有把培养文学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古代教育以教化为立足点,语文教育是建立在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之上,“文以载道”的思想是语文教育的主流。

建国以后,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素养的培养。一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用无休止的做题、练习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种课程目标取向是我国语文固有的应试教育体制的产物,在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下,语文教育的内涵变得偏狭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这样数十年如一**地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所主宰着、为升学考试所左右着。这种人文精神的缺席是对语文教学最大的伤害。

2.当前在教学观念上的更新和存在的问题。

自2002年《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新课改的理念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文学教育被凸显在现实的突出地位。教师们意识到培养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才是语文课程的终极价值,而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又是其中的关键。然而,时代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毕竟不能一时扫除殆尽,受应试教育的指挥,语文教学依然面临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的危险,忽略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忽略了语文课中的“文化传承”、“精神修养”、“现代思维”、“社会应用”及“语文才能”。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仅停留在漂亮辞藻的阶段,还缺乏理论上深入的探讨和实践上具体的指导。

那么,到底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无疑是一次极具革命性的变革,是我们驾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向。我们的语文课应该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使命。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语文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此外,还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性格,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主要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中小学生学习语文首先要掌握语文知识,这是学语文的首要任务,也是根本任务,它是构成语文能力的第一要素。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做基础便不能实现人与人的语言交际,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做基础便不会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但能够熟练的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才是语文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终极目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评论语文教学说:“学生需能读书,需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的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语文能力还包括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语文环境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真正得到提高。

2.1教师树立大语文学科观意识。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的一部分。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利用选修课,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将一些篇幅不长、内容隽永、难度适中的文章积累起来,编辑成册,作为学生共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开阔眼界,获得多角度的知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得有限,应该把语文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注重继承与创新,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才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2.2学校构建语文学习的硬件条件。学校硬件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也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基本的硬件条件应包括标准的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等。构建这些条件是非常必要的,它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提供现实的手段。

三、帮助引导,培养文学审美思维

文学审美思维是指主体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审美思维活动和思维能力,是对言语现象进行文学知识、事理逻辑的分析和思考,帮助主体对文学对象的理解过程。它包括对文本对象、情境等的辨识、判断、感知、领悟,思路的确定与调整等等。审美思维相当于学生的文学智商,良好审美思维的培养,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文学素养。

3.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2领会语言的美。

3.3体验情感意境,感受美的熏陶,陶冶性情,净化灵魂。

四、加强实践锻炼,提高文学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摸索语文教学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1强化说写实践。强化说写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首先要加强的是写作练习。我国古代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写”。隋唐兴起科举之后,考试主要凭写文章论成败,语文教育中的写就成了重点之重点。古作的宝贵经验仍然值得今天的语文教育借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学中要对学生写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确的要求,要有计划、有顺序、有针对性地传授写作方法,要想方设法对学生的写作兴趣加以鼓励和鞭策。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展示他们的个性学习特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2文学鉴赏,雕塑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以及要塑造的形象的“物化”形态。以文学艺术为审美对象和审美活动,也就自然的表现为鉴赏阅读的方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是连接“缀文者”与“观文者”的“中节”,而“文”本身具有多意性与模糊性,精确理解“文”的本意并领悟其含蕴的美,离不开文学鉴赏能力。文学鉴赏就是教会学生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进而感悟美、体现美。

语文教师以文学阅读为先导对学生进行文学方面的熏陶和教育。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文章,领会文章意旨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文学熏陶和教育,能给学生一个更广阔、更高远的人生境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丰富的生活套餐,使学生由狭隘走向广阔,由幼稚走向成熟。

4.3设计专题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就要在准确把握教科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自主地灵活地把听说读写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在实处,还要善于从语文学习及生活中提炼学生感兴趣的或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创造性地设计并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逐步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生受用的语文能力。

篇12

依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课文的教学实际出发,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阅读的活动。这项活动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见识,具体操作如下:①由学习节选的课文,拓展到整部著作。②由学习短篇课文,拓展到阅读文集。③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文章。④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传记。⑤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评论、鉴赏课文的文章。⑥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题材、写法同类的其他文章。

2 告诉学生在阅读中要遵循一些原则

任何事都有一定的原则,阅读同样也不例外,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告诉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从整体上说,中学语文拓展阅读对课标推荐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都应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找到相应的拓展点,并加以落实。从层次上说,开展拓展阅读,还必须注意初、高中阶段、每学年每学期课外阅读的不同内容和要求,把握阶段总体目标、学年阶段目标和学期具体目标的层次性、联系性,形成一个层层推进、逐步到位的完整体系。

2.2 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外拓展阅读必须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地阅读。

2.3 课内外相互促进的原则。开展课内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也反映了语文课内与课外的辩证关系。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课内打好基础,带动课外,课外积累和发展,促进课内提高。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2.4 读写结合的原则。读与写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吸收与表达的角度看,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吸收为表达奠基、引路,表达对吸收起着加深、拓展的作用。因此,作为教者,还必须要求学生既是“君子”又是“小人”。否则,学生只管成天埋头苦读,结果一动笔便束手无策了。

3 对拓展阅读的管理与指导

3.1 管理。①制订计划。我和学生都要制定拓展阅读的计划,我先把指导计划拿出来,学生才好根据我的计划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②介绍阅读材料。根据阅读需要,我也对选定的拓展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介绍,或介绍全书内容,或介绍有关章节,或介绍写作特点。③检查督促。每次专题阅读后我都要及时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摘抄卡等,并作好统计,在班上公布,以促使学生更认真地进行阅读。④总结表彰。每学期或每次拓展阅读后,对阅读中的经验、体会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表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的目的、意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巩固阅读成果。

3.2 指导。①我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每次专题阅读或每读一本书,都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②给学生确定阅读的时间和方式。拓展阅读的材料选定后,还必须确定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方式。要在课内阅读的必须争取当堂完成,要在课外阅读的材料,则放宽尺度和要求。③指导阅读方法。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法、背诵法、三步阅读法、文体结合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④组织阅读活动。通过阅读笔记展、阅读心得交流、阅读讲座、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讨论会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 拓展阅读要注意的问题

篇13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作文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语文能力。又要教会学生做人。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它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极具开放性。改革作文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而作文教学只有在尊重学生个性,实行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才能做到“育人”与“练文”并举的效果。作文教学应追求真、美、新,从学生自身生活出发,作文教学要求真;从学生阅读出发,作文教学要求新;从学生实际出发,作文教学要求美,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当十分重视作文教学,研究作文能力形成的规律,探索作文教学最优化的途径。

一、让学生能说会道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语言活动。教学时应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因为与实际生活相符的交际情境,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情绪也会变得高涨起来,学生“说”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情境去作进一步体验。“说”的情境创设的方式很多,如看表演、播录音、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有关情景图画等,都能使学生贴近生活,走进情境。“口语交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一个听与说互动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实现客堂中“说”的双向互动。“说”的能力是在“说”的实践中形成的,而不是靠传授知识技能所获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然后因势利导,把学生能说会道的嘴上本领迁移到写作上来。

二、挖掘教材

我们应该立足语文课程标准,之所以这样讲是应为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教材是重要的一种课程资源,教材本身具有丰富的内容,正是如此,教材为教学实施的有条不紊的开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资源平台,尤其在新课程改革大潮之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引导者,把教材上的一个个文本作为施教的基础,特别像作文的拟题和利益方面写作技巧等等,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可模仿的行之有效的模范,若能将课本上的文本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二者就会相得益彰,尤其作文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大可不必再为作文教学而绞尽脑汁了。

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往往都离不开拟题,那么教材中就不发一些很好的榜样,通过课文的学习然后自我受到启发,并学习拟题这也是一种有效地方法,常言说的好,文章的题目好比文章的眼睛,没有好的题目,一个文章就因此而受到影响,比如语文课本上的很多题目就很精彩,有的气势逼人,直奔主题,比如《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我的信念》等,还有的托物言志的妙用修辞的,比如《海燕》还有《大自然的语言》,再比如一些意境深远含情脉脉的文章,像《爸爸的花儿落了》就是一个典范,也有言简意赅的概括性特强的题目,比如《杨修之死》就是很好的例子。

……对这些颇具特色的标题,要让学生见贤思齐,内化为自己的内功。其次从课文中学立意。意旨犹如作文中的太阳,太阳一出,光芒四射,整篇文章顿时生辉。反之,则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堕五里雾中。作文构思立意方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可以从课文中找到可供借鉴的佳作。我们都很熟悉朱自清先生《背影》一课,这篇课文对背影进行了四次描写,把乱世中弥足珍贵的父子之情体现的淋漓尽致,面对这些构思奇特,立意深刻的课文,虽然在教学时不必要面面俱到地去挖掘,但是也不能走马观花,必须选择一个或几个,用这些精彩的地方作为和学生共同揣摩的素材,如果时时处处都能持之以恒进行研讨,那么久而久之也就能悟出写作的规律,虽然难但是写作仍是有章可循的,并非高山仰止不可领教的,不妨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类似的地方,找一个能作依据的例子,这样就能受益匪浅,快速构思,水到渠成,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结尾鲁提辖“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踏步去了。”只这一骂,一个精中有细,有勇有谋的鲁提辖就承现在读者面前。《孔乙己》中在孔乙己的最后出场时用环境的萧瑟来暗示了人物必然的悲惨命运……可以说写作方法千变万化,只要是有心人,一定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找到很多可供学习的好文章、好方法。

三、勤练笔

搞好写作教学不要一直挂在嘴上,还要养成练笔的好习惯,尤其是生活札记,最好要持之以恒,坚持天天有发现,每天都要写,写日记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写日记的态度要端正,不要胡乱拼凑,把日记当成一种任务来完就是错误的,要注意实实在在地去观察生活,然后扎扎实实地积累一些生活经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获取一手的作文素材,其中的人生体验也是直接和最强烈的,久而久之还能捕捉到创作的灵感,常规的对人生对社会以及对自然的表达就会顺利实现,说白了,作文材料无非就是两个来源,分别是生活实际和阅读积累,刚才提到就是生活积累,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绝知须躬行,就是这个道理,作文材料的源泉在于生活,写札记写日记都是很好的方法之一,自己的东西多了,写作也就不再是难事,正所谓成了巧妇有米而能炊,再加上自己的写作技巧,写作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