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在线教育

初中语文在线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0: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语文在线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语文在线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少教多学”的含义

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

“少教多学”从字面上理解即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少教”是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发展性地教。“多学”不是多读书、多背教材,机械化地学习,而是教师要通过“少教”将学生的学习变成发自内心的活动,将学生引向积极学习、深度学习、独立学习、愉快学习的境界。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少教多学最终要使学生独立学习,达到学习的“自我能力培养”的境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说,学生默默、无味的聆听。”这就是“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邓昌炎教授说过,“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而不是主角”。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人的自然,发挥学生天性和学生潜能: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多学,教师尽可能少讲。这样学生会快乐地多学,又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少教多学”的双赢,这也正符合新课标的宗旨: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具体该如何去实现“少教多学“呢?

1.1精心设计预习学案,走好”少教多学“第一步

在“少教多学”实施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讲解预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预习。为了达到较好的预习效果,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设计预习学案。比如语文课上,预习学案包含这样几点内容:课题、学习目标、预习的内容、重难点等。学生明白了以上要点后,我们可以在学案中设计注音、字、词句、段等问题,引领学生去预习,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1.2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进行有效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比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自读课文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做必要的提示和点拔,引导学生再阅读,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并在探究及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这也就自然达到了“少教多学”的效果。

1.3“少教多学”要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少教多学”的过程中重心完全转移到学生这一边来。它改变了教学流程,教学起点到终点的顺序不是从教师到学生,而是双向乃至多向的,既可以由教师确立目标、知识点、能力提升和审美要求,然后转向学生,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自主学习,或者学生和教师共同确定,互相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1.4“少教多学”要教得更加轻松,学得更加有效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使学生可以多学。”这种以“少教”达到“多学”的愿望,是历代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这种目标的追求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要多“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效益。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实践证明: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会受益无穷。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并指导孩子的预习、笔记合作、探究等方法与技巧,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在课堂上游刃有余,遇到问题迎刃而解,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2在“少教多学”方法的探索与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2.1实行“五要五杜绝”,限定教师“少教”

一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以杜绝教师“满堂问”;三要减少单一“看”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四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五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白”,以杜绝“满堂闹”。

2.2实施“三六有效讲经”,促使教师“精讲”

篇2

如何使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得到均衡发展,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将语文中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只有四种能力均衡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提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均衡教育呢?

1 听

1.1 专门的听力训练。

对听力的每一构成部分分别训练,有观察力和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等。例如:听人说话,听新闻广播,能集中注意力,听清楚意思;听人说话能正确理解意思;听一般的报告,能简述内容,归纳要点,参加讨论,能听出不同意见的分歧所在。

1.2 结合阅读教学的听力训练。

具体方法有听闻、听读、听述、听写、听记等。例如在阅读《春》这篇文章中,让学生听朗读磁带,边听边记,听后能复述课文内容,归纳出描绘了春天的哪几种景物,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就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自然而然的就归纳出几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1.3 结合写作教学的听力训练。

具体方法有听改、听评、听后感等。例如:在布置写作任务时,先让学生按照题目要求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构思,其他学生听后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在讲评作文时朗读范文,让学生听后点评并提出修改建议或说说听后感。

2 说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说是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写是心理的反映,是用笔在纸上表现人的思想过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把说和写结合成一体,使学生把他们的思维过程、思想意识等有机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写成文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尝试,总结出如下经验:

2.1 在课前演讲中展示着说。

每周布置一个话题让学生做好准备,每节课安排两位同学按学号依次进行演讲,例如学生在进行《爱》的话题时,课后都能积极的寻找资料围绕亲情、友情、师生情、爱心等内容写好演讲稿,课前五分钟进行脱稿演讲。

2.2 在预习新课中进行着说。

中学语文课本中,课前预习有不同程度的问答题,课前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用笔写出有关问题的答案。上课时进行提问。既能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思考、分析问题和遣词造句等综合能力,又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由写到说最浅的训练方式,先写后说,能训练学生说话的胆量,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气氛。激发学生积极发言的情趣,又给课堂增添几分活跃。

2.3 在作文教学中贯穿着说。

在作文课上能用语言对其进行表述,说说自己做了些什么,做时有何感受,有何见闻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可以用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也可以自由组合讨论,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教师本着材料综合、强调顺序,学生再写成文。这类作文的说和写,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因为他们在实践中知道怎么做、怎么巧做、怎么快做,再加上“说”的训练,就更加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不费吹灰之力了。

3 读

3.1 重视感知性的读。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先检查学生是否已经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对于还不能读得正确、流利地学生指导感情朗读时就比较吃力,而且学生还会渐渐失去读书的兴趣,所以我们必须求真务实,从学生的小处着手,腾出时间让学生充分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做到不错一字,不添一字,不漏一字 ,不重读一字,该停顿处正确停顿,不破词破句;读得琅琅上口,“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即读得像自己说话一样自然。因此,能够正确认读、流利地朗读,本身即是在进行扎扎实实的字、词、句的基本训练;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注意品质、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训练过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正确流利读课文后的深化和提升,若能长期坚持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会得不到丰富和提高呢?

3.2 重视理解性的读。

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把课文重点章节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来,从而领悟课文语言文字的内涵。

3.3 重视品位性的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读,分角色的读或表演式的读,把课文内在的情感读出来,把课文的“味道”读出来,真正达到“美读”的境界。

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少一点分析,说教,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还给朗读。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者,让朗朗读书声再次回到明净的教室。

4 写

作文能力应包括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两方面的能力。认识生活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而反映生活则需要准确的表达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4.1 采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书面写作能力。

写作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哪种方法,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它包括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再者,教师可收集一些材料、漫画、哲理故事等,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内容进行写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又能挖掘出学生的思想深度和认识程度,既培养了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又开发了他们的智力。

语言教学中能力的培养,重在写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对学生作文能力的考核,实际上是对其思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能力与智力的综合性考核,这种考核能在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出学生实际的语文水平。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4.2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写作训练。除作文外有手抄报、周记等形式。

篇3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应体现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性出发,也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三个维度的要求。语文教材的编写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就应该落实到每册教科书之中。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第三条中强调“培植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第七条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等。这些都体现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制时努力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首先是在选材上下大功夫,拓宽选材的思路,力求入选的课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人教版语文教材有诸如感悟人生、理想信念、热爱祖国、名人伟人、战争生活、人生轨迹、思想风采、土地情思、生命之歌等专题,这些专题名称本身就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又如在教材的“前言”部分,改变了几十年沿用不变的“说明”或“前言”,替代的是“写在前面”或“致同学们”作为开场白,给人以亲切感,让人感到学生与编者的平等对话关系,活泼生动,自然亲切,具有极强的情感性,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

其次,新教材中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项目,进一步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综合性学习设置紧紧围绕阅读专题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如- - - - - - - - - - - - - - - - -

我爱我家、成长的烦恼、黄河母亲河、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让世界充满爱、献给母亲的歌、脚踏一方土等,这些专题名称极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倾向。同时,探究性学习项目的设置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其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提升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素养。

再次,练习系统中对问题的设计尽量避免使用“为什么”“怎么样”等居高临下追问式的术语,而是用上“你认为”“你觉得”等具有人性化、个性化的词语,让学生感到亲切、随和,体现出问题设计的情感性。如人教版八年级课文《雪》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的设计:“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此题不是像以往的教材直接问“全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而是加上了“你觉得”三字,这样设计问题,让学生觉得这是自己的想法,对问题就会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置身于此类情境中,就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第三条中强调“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第五条强调“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等,都是对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

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制突出了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首先,设置“综合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使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实际确定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按一定程序进行课题研究。这种研究一般不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其要求,主要指向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提出,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学习不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已有的结论,而是更要着眼于获得这种结论的过程与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获得真正有意义的“活知识”,同时又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因而可以说,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学生不仅明白了知识的生成过程,而且注重了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其次,在练习系统中强调让学生自由查找有关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比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哈姆雷特》“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有条件的话不妨阅读《哈姆雷特》全剧,并上网搜集有关《哈姆雷特》研究和演出的情况,以加深对这部戏剧的理解和体会。”此题就强调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体会文本内涵,强调自我对文本的体验和理解,并逐步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三、知识与能力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在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和表述方面,新课程标准有较大的变化。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语文知识向能力方面的转化,课程目标尽可能将知识要求转化为能力要求来表述。如关于标点符号,强调“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又如理解词句,提出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等等。这些都是将静态的语文知识要点转换成动态的能力形成要求,同时又在语言活动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

为了使语文知识与语文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使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初中语文教材把学生应当了解掌握的相关知识,用课后练习等方式,分散在各个单元中,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使学习更轻松更生动。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练习题,第一题是在向学生阐述了什么是新闻的六要素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理清课文中两篇新闻的六要素。第二题是在向学生讲清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的五个组成部分的具体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这篇消息的导语是什么?它的主体部分分几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这两个练习题旨在帮助学生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帮助学生了解消息的结构,并努力使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又如人教版《春》一文中有许多新颖而生动的比喻,教材就在这篇课文后面的练习中安排了有关比喻的知识和练习。这样学习修辞知识,学生有较高的兴趣。

总之,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制中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庆 “三个维度”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 [J] 江苏教育 2002,1

[2] 方智范 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一)[J ] 语文建设2002,1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074-02

一、初中语文教学落实实用性的价值空间

在某种意义上讲,语文学科离我们的生活最近。可以说,做为一门生活中语言,语文发挥着自身的魅力。这种魅力就来源于实用性的落实和普及。因此,我们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切实提升实用性的价值,使其为语文教学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

1.促成初中学生身心的双重健康,使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得到彰显。初中学生的学习,不以学习成绩的提高为单一目标,更以思想及心理的健康为重大目标。这就要时时处处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实现与他人更好的交流沟通;提升学生的人文理念,懂得人文关怀的释放;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完善自身的思想,懂得辨别美丑善恶。因此,语文的实用性得到保障,人文特点得到彰显,学生的身心才会健康。

2.有利于理论知识更好的指导实践活动,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目标。语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实用性的发挥,归根结底需要语文知识的指导。这些良好的理论知识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具备这些基本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离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加贴近。

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如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需要靠素养和能力说话。初中语文实用性教学以塑造学生基本素养为目标。然而,目前很多初中学校没有落实好实用性教学,必然会影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面临很多问题。

1.学习中放松自己,语文基础知识差。很多初中生认为,没有必要将太多的精力放在语文学习上,毕竟将来就业需要靠一技之长。因此,很多学生观念淡薄,兴趣难以得到激发,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写错字白字,用词不准确,为初中语文实用性教学设置了不少障碍。

2.实践活动频出纰漏,学生基本素质欠缺。目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在被老师提问时,总是神情焦虑,心理紧张,东张西望,语言表达非常不连贯,基本语言素质非常欠缺。

3.影响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导致自身素质差。初中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关乎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培养。如果不能很好的强化实用性教学,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一旦他们步入社会,便会缺乏良好的职业操守,不利于职业道德的形成,从而影响自己的未来前途。

三、影响初中语文实用性教学的原因

教育是百年大计,初中语文教学实用性是推动完成百年大计的重要手段,这种重要手段的作用的正常发挥需要依托适当的教育实践,这也是现代教育的客观要求。然而,不容乐观的是,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在追求实用性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相关原因。

1.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尚未得到应有重视。目前,我国初中语文实用性教学活动中过分关注学生知识的传授积累和解题技巧的培养。这种不合时宜的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毕竟,知识是无止境的,如果不把应当学到的知识学到手,势必影响他们的知识储备。当然,知识的掌握需要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所以,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更注重知识的死学,不能将灵活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无法得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势必会影响其创造能力的培养,形成恶性循环。

2.科学的教学理念导致教师教学信心降低。初中语文实用性教学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需要将教育实践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进程中体会到落实实用性理念的艰巨性后就灰心丧气,缺少了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的精神。

3.实用性教学过程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教师是实用性教学过程中的直接动力。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习惯直接借用他人的教学方法,不懂得教学方法的因人而异。这种盲目模仿他人的做法是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怠于思考的表现,不利于初中语文实用性教学的推进,依托教育实践这个环节更是一句空号。

四、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实用性的积极探索

学生知识的积累,老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学习教育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实用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完美呈现,因此,我们要朝着教育目标不断前进,全面思索,积极探讨得力措施,确保实用性的落实。

1.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用性,促其成为有利工具。语文实用性教学应当在初中学校阶段就得到落实和强化。实用性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这些都是初中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初中语文实用性教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语文在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和进步中发挥着其他人文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2.通过应用文写作定位实用性,为学生抓住更多机遇提供可能。应用文写作是检验实用性教学效果的重要载体。语文老师要从应用文写作这个关键点加以定位,重视应用文写作这个版块。同时,良好的写作能力也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伏笔,使书面材料的书写能力得到很好的施展,为学生自身赢得更多的机遇。

3.在实践活动中历练学生,使实用性默默发挥作用。语文实用性教学需要借助多样性的学习方式方法。语文老师可以通过成语接龙、诗句对接等语言游戏方式增强教学实践效果,同时也会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当然,实践锻炼结束后,老师应当认真总结,针对学生的表现提出中肯的评价,使他们知晓不足,勇于面对,积极纠正。

篇5

在教学探究活动中,想方设法通过导语引入、背景介绍、播放乐曲、表情诵读、动情讲解、质疑提问等环节或手段,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或氛围,使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境界”中,与文本中的人物“见面”,让文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使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感情变化,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如《过零丁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杰作。教学时,我先从诗人不幸被俘而坚贞不屈的背景介绍导入,接着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和一段古筝乐曲,并请学生随着所播放的乐曲进行个人朗读、分组朗读和集体朗读。那哀婉、感伤的古筝乐曲,那忧伤而又慷慨的诗歌吟诵,一下子便吸引感染了学生。然后进行讲读分析,提问思考,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深切感悟诗人的情怀和气概,使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理解和感悟,逐渐进入诗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这样,学生仿佛看见诗人正头戴盔帽,身披战袍,挺胸站立在敌军的船头,面对零丁洋的滚滚波涛,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种情境,怎么能不给学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诗人所表现的那种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怎么能不使学生的思想受到触动,心灵受到熏陶,情感得到升华?这时,再一次组织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诗,他们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诗句吟诵中,胸中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涌起一股浩然正气。

二、拓展延伸,加深感悟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思想和美德的内涵以外,适当穿插补充一些与教材相关或相联系的材料及活动,使教育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学生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教育的效果更为有效显著。

如教学《背影》一文时,我先请学生诵读领会《游子吟》这首千古传唱、感人至深的古诗,让学生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吟诵中,初步领悟做儿女的应心存孝心。然后导入新课,讲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理解,深切感悟文章所表达的那种父子挚爱情深的浓浓亲情。使学生透过“父亲”那“蹒跚地穿过铁道”、艰难地“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深切感知父亲为儿子甘愿付出一切的那份高尚博大的舔犊之情;让学生从“儿子”那“晶莹的泪光”中,深刻领会儿子对父亲的那颗愧疚、感激、思念的心。在学生读其文、明其理之后,又补充讲读了二十四孝中《黄香扇枕温衾》这则传扬子女侍奉父母之道的故事,并请学生齐唱了一首曾经唱响大江南北的歌曲《常回家看看》。这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能让学生耳濡目染,口唱心悟,激发对父母的眷恋、感激、思念之情。

三、利用图片,激励志向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精美的插图。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些图片加强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比如,在教学有关介绍和描绘祖国山水、名胜古迹、园林建筑、工艺作品等方面的课文时,可以通过文中的插图、教学挂图的展示、多媒体的播放或让学生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图片来配合教学。这样,不但能使文中所描绘的景象更为生动、直观、形象,而且更能让学生深切感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深刻感悟祖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从而使他们不断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和立志报国、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

在教学名人名篇时,也可以利用文中的人物插图或让学生去搜集有关孔子、陶渊明、文天祥、岳飞、鲁迅等名人和伟大人物的画像,并让学生通过进行旁批、查阅资料等,注明其主要的作品或成就。让学生通过这一收集活动,深切感知他们高尚的品质、崇高的气节、伟大的志向、不屈的精神,使之不断地受到激励和感染,从而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好地确立自己的志向和奋斗目标,并学会不断地去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修正自己的人生坐标。

篇6

引言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比以往有了很大提高,具体呈现出需求量大、综合素养高等新的特点。新型时代背景下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够满足实际的社会需求。初中语文作为初中基础主要课程之一,尤是如此。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多项应用,也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新手段和新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并且能够有效填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信息时代不仅带来了更高效便捷的实用工具,更带来了一系列的新思维潮流。初中语文教学不光要使用现代手段,更需要运用它们进行反思,对教学理念和手段进行必要的扭转改良,使现代手段成为教学的一大利器。

一、现代教育手段的内涵及影响

现代教育手段,就是利用现代手段进行辅助教学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授学科知识给学生。现代教育手段,主要是利用电子和信息技术,围绕使用计算机展开的,以PPT演示文稿、音频视频资料和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辅助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文字为主要载体,初中语文的受众是初中生,自控力和感知力尚弱。活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节省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可以将文章描述的内容或意象具体生动地展现出来。这种打破了时空局限和文字局限的新型教学手段,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巨大突破和创新,对国内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二、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使用新型教学手段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切实提高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相对更轻松的学习环境和更有趣味性的学习内容,都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纾解学习压力并且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现代手段,还可以调动、引导学生进行感情体验,增强对作品精神内涵的共鸣,将语文的感染魅力和艺术魅力更直观的展现出来,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灌输变为主动体验,并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初中语文的实际应用中,主要可以被分为阅读部分和表达部分:

1.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古诗词是传统文学的主要体裁,在初中语文课本内容中占有不小的比重。但由于其内容篇幅有限、言辞过于精练,再加上高度升华的音律处理和用词处理,加上作者个人情感杂糅其中,使得文体的意境较为复杂深远。针对类似这样的阅读障碍,老师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图片、文字、音乐、解说相结合的方法,营造出一定的氛围,让学生感受诗意美感,从而更好的领会作者的感情和思想,形成感情互动共鸣,真正帮助学生突破诗词解读难关。除了课堂教学环节阅读有限的课文内容外,老师还应当发挥出网络平台的海量信息检索功能,对其进行一定筛选,实现扩充教学内容的目的。老师可以推荐学生自主阅读一些名著或者名作片段,利用现代手段导入相关背景资料,优化语文的教学效果。以《巴黎圣母院》为例,老师可以播放相关的资料,先导入雨果的生平和写作时代背景,帮助学生形成初步印象,有效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利用现代手段辅助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更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素养,激发和培育他们人文情怀的道德修养。

2.表达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学习中的表达部分必然是基于一定的阅读感悟的。除了考试中的阅读分析和简答题外,更典型的一个版块就是写作部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需要注重对初中生的表达教学部分的培育。多媒体材料的导入不仅可以为阅读打下初步认知基础,而且活用生动立体的意象,帮助学生感知描写对象,激发他们的感知和想象。例如以名人、偶像、瀑布、大海这类不常见的事物时,使用现代手段就可以让学生对这些难得一见的事物产生一定的主观认知,并且可以发散他们的想象力,积累一定的情绪感悟后,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此外,在讲解作文体裁规范和书写格式时,简单的口头说明难免显得太过枯燥,缺乏说服力。老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错误范本和正确范本的对比,或者将相关内容制作成课件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相关的知识。

三、结语

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然已经是时代要求下的必然趋势。利用现代手段对初中语文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减轻教学负担和学习压力。众多优点都表明,在初中语文的课程教学中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有很大的必要性和作用性。应当正确合理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初中语文教学进一步改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书敏.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2014(19)

篇7

前言:

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给初中生的语文课堂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黑板、粉笔、课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过去,电脑、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走进了初中生的语文课堂,并且教学效果极为显著。也有很多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用了现代化信息技术,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并没有充分展现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过于注重表面,而忽视了内在,因此,在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以及课堂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那么如何能够巧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已经成为了当前教师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学生成绩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动机,对学习有兴趣就是构成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想说语文、敢说语文、爱说语文,让学习语文变成学生的一种乐趣。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具有广泛性和独特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情境导入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1]。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一课的学习中,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初中生对古体诗创作的背景进行有效的论述,运用多媒体播放教学课件,帮助学习层次较低的学生提升理解能力,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将自身的想法和意见通过语言的形式进行有效表达,对古体诗中所体现的精神进行充分的说明,以达到初中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在这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学生,激励学生,进而促进整堂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二、突出知识点的重难点,扩大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

判断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标准就是在教学中是否突出了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且学生是否能够良好的掌握。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当中,现代信息化手段能够帮助教师向学生去讲解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能够让学生比较快的掌握重难点,这样就可以加快教学的速度和节奏,同时也节约了很多的时间,这样就可以扩大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了[2]。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然后让学生自行分组进行表演,通过多媒体大屏幕的提示以及在学生初步了解文中人物特点的基础之上进行表演,反复进行人物角色交换,在角色交换中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中包含的内容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用这种角色扮演的方法缓解紧张的学习氛围,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有效激发高中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的播放能够有效的缩短时间,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知识点,节约时间,扩大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三、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都是教师一直在讲,学生一直在听,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非常形式化。因此,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相应的教学规划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才能够称之为高效课堂。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是创新教学模式的最好工具和条件[3]。语文学习分为听、说、读、写四个阶段,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读课文,背古诗文,通过现代化技术可以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活”起来。例如:在人教版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走进大自然》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大自然的图片,让学生充分领略大自然的魅力,并提出问题“什么是大自然?我们怎样走进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后应该怎样去感受大自然?”“从大自然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文章中都采用哪些写作手法?”等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大屏幕的展示,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去解读课文,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提升整体语文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语文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节奏,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因此,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学习方式开创语文学习新模式,创造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兴趣,充分彰显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语文教学模式,抓住教育重点,扩展语文课堂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有效性,成功打造了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篇8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把那些学生还未认识到的或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自学能力等都得到增强。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与认识过程紧密联系,具有组织人们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作用,是人们进行学习、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新颖巧妙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第一桥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我在课前播放陕北安塞腰鼓表演的图片及声音,同时播放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域景色图片。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渲染课堂气氛,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很容易就进入课文学习状态。这种设计以一种轻松、抒情的方式创造出优美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情感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情境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为了很好地展现这一情境,我从网上下载了用Flash制作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地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学生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从而激起了对生命礼赞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激发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难以得到的。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文字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现于学生面前,再配以适当的音乐,使学生看得直观、听得悦耳,得到一种美好的视听享受,就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增强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以《紫藤萝瀑布》为例,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两组画面:盛开的紫藤萝和伶仃稀疏的紫藤萝,再配以《命运》作为背景音乐。在让学生仔细观看紫藤萝图片的时候,利用音乐的起伏,结合当时作者的心境,思考:你从图片上看到的紫藤萝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此有何感悟?

通过观看画面,聆听音乐,学生感受到了紫藤萝花的旺盛与作者内心凄凉的矛盾,进而理解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感悟这一难点,舍弃了烦琐的分析,自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让教学重难点更加直观地呈现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多媒体具有直观性,便于学生观察、比较,从而促进和启发学生思考,一些教学的重难点不再需要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认识和理解。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张扬个性

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地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

如在《绿色蝈蝈》一课的教学之前,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网上寻找蝈蝈。在大量的图片中筛选出一只浑身翠绿,有着鼓溜溜大眼睛的帅气蝈蝈,还有一只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冰糖蝈蝈。制成的课件一展示出来,就赢得了学生们的一片喝彩声。他们戏称大眼睛的为蝈蝈王,一看就喜欢上了,自然探究起来也格外来劲。学有余力的除了仔细观察蝈蝈的外貌外,还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习性、嗜好,以及科学工作者们对它的评价,等等。学习方式由原来集体的、静止的、被动的转变为个性的、动态的、主动参与式的。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合理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我在教学中就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素质,使其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如教学《绿色蝈蝈》一文时,我请同学先观察图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蝈蝈的外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对蝈蝈的外形描写的语句。最后指导学生分别谈谈自己的观察感受。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训练了观察能力,观察素质得以提高。

在教学中,我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及进行思维训练,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促进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增强

现代教育技术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对课堂传统模式不足之处有极大的补充,能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增强。比如,在讲授《月亮上的足迹》一文前,我安排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网络搜寻人类宇航发展史、当代宇航发展现状,以及登月的全过程图片资料、登月火箭升空录像资料,等等,并整理成文,制作成视频、PPT等。学生在品读课文精致描述的同时,观赏着飞船升空的影像视频,登陆月球的现场图片,地面指挥中心的热闹景象,以及踏出人类第一步的宇航员的光辉形象等与之相关的丰富图片与视频,更能容易接受和掌握这些本来繁琐和枯燥的知识,原本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在上完课文之后,我继续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查找到更多更新的宇航资料,这样的方法很容易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既圆满地完成了课文教学的要求,更进一步拓宽了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习惯,可谓是一举三得。然后请所有同学利用自己亲自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制成PPT演示文稿,有条件的还可以制成个人网站,实在有困难的就办一份集图片、文字于一体的登月知识报。之后,我借此机会组织学生上了一节以“登月”为内容的语文活动课。学生热情高涨,完全沉浸在所学内容之中。可以肯定的是,同学们为了完成好这项作业,翻阅了大量书籍,查阅了大量资料,这个阅读、筛选的过程正是他们学习的过程,而且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但是,任何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都是为了达到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且,它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也并非每一节课都适用。因此,我们在使用时要注意其合理性、适度性,用其所长,补其所短,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

篇9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53

近年来新课改的推动,使得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初中英语教学应试目的显著。很多初中学校的英语教学都是跟着中考的指挥棒走。大部分初中英语教师对于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没有真正地理解,为了应付中考,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只注重学生笔头练习,而忽略了英语的口语练习、基础知识以及综合能力的训练。教师给学生安排大量的试卷、习题备战中考,学生所有的英语学习活动最终也是为了中考。这种应试的英语教学方式,对于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非常不利。

2.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过于陈旧。首先,英语教师的教学思想比较陈旧,不能够推陈出新。很多初中英语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味地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只是接受。这样教师在教学上可能投入很多精力和时间,但是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真正地适应现代的素质教育。其次,初中英语的教学偏理论教学,缺乏生活性。很多教师上课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严重脱离实际生活,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忽视了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使得学生根本不能够真正地掌握英语知识。最后,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现阶段初中英语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说学生听,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不去自己动脑思考。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只有枯燥的句型转换以及单词的死记硬背,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根本没有兴趣,教学质量很低。

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较差。现阶段很多初中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很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缺乏必要的激励考核,因此教师对于自身的要求都不严格,更不能够很好地进行授课。主要表现为:教师的学历与能力不符,在教学过程中忽略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一意孤行,重语法轻口语等等。总之,大多数的英语教师对于如何组织英语课有正确的认识,但是对于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作用并不太清楚,可以说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普遍较低。大部分英语教师都急需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专业水平、文化素养等,从而真正领会英语教学的精髓,提高教学水平。

二、应对初中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1.改变过去应试教育的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从初中英语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必须要逐步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首先,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对全体的初中英语教师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其次,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欲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只顾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不顾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不良现状,从学生学习目的、作业布置、课堂活动等方面有所突破,结合新课程标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篇10

这里不得不提及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传统课堂教学指的是由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后经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模式。在形式上,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及其变式。诸多的研究资料表明传统的语文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依靠一张嘴、一支粉笔单向传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很明显,老师是主体,是教学工作的积极策划者和实施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是教学工作的消极接收器。这样的课堂扼杀了学生的生命活力,淹没了学生天生的学习激情,遏制了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创新力的培养,尤其忽略了学生的个体表现。

表现是人固有的天性,是满足人的需求愿望的一种方式。它不是简单的展示,而是尊重个体内心潜在的和已有的经验和感受,经过个体的整理加工,通过个体的自我表现,以供同伴或他人观摩、借鉴、学习等,从而达到不断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和发展自我的目的。“表现性教学”(又称HCBP教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主动作业”,将自己的学习感受和结果以及良好的内在素质外显出来,以促进个体差异发展与群体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更符合新《课标》精神的现代教学方法。

表现性教学一经采用,对初中语文教学便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传统的初中课堂势在必行。改什么呢?我认为不仅是改变课堂模式,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改革。即根本转变初中语文教师的思想,包括教育教学理念,为了实现新时期培养新人才的新任务,面对表现性教学新理念,老师们却显得诚惶诚恐、惴惴不安。为什么呢?因为老师们没有真正认识到在表现性教学实验中教师作用的变化,感到无所适从。

二、传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作用的局限性

韩愈曾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老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最大的作用就是传播知识解答疑惑。这个判断本身就存在以下不足:

1.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

整个教学活动中,“传”与“受”强调了教师积极的教,表现度高,学生却是被动的学,难以实现自我表现。可从“教学”二字本身来看,“教”与“学”是两项平等的教育活动,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表现自己,学生为何就只能顺耳倾听呢?是我们没有充分重视孩子们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有调查显示,学生年级越高,积极主动举手发言的同学就越少。说明了什么呢?学生的表现欲在降低。那么学生就会模糊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主动学习的意识就越来越淡薄。所以老师们有时抱怨学生越来越不学了,追究根源,我们是不是也该反省自己呢?

――学生需要自我表现的机会。

2.忽视了教师本身也是一位学习者

教师不仅传道,也是一位学习者。时代变化,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就势必变化,刻舟求剑的思想严重遏制了教师的另一种身份的外显,这恐怕也是我们在教学道路上越走越狭隘的重要原因。

――语文教师也需要主动学习。

3.禁锢了教师的教育思想

巴尔扎克认为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我想说一个能思考的民族,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民族。“教师传道授业”禁锢了传统语文教师的思想,使教师们对自身的教学理念缺乏思考和反思,培养出的学生又怎会是一群会思考的学生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

三、表现性教学实验初中语文教师作用的转化

表现性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思想和理念,其核心是“学以致用”、“学以致表”、“以内养外”、“内外兼修”。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主体性、实践性、创造性、发展性。表现性教学理念运用于课堂,加之初中课堂面对的正是一群特别喜欢表现的孩子们,他们单纯、情感丰富、表现欲强。不仅改变了学生过去学习机械被动的状态。对老师来说也是一场革命。课堂变活的同时,语文教师们的作用发生转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还是先进教学理念的吸收者和实践者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包括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大语文教学环境的理念、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淡化分析的理念等。教师只有不断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开放自己的思想,教育的思想之花才会开的更加鲜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对学生的看法,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

2.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情感的熏陶者和思想的引领者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306-01

语文学科本来是知识渊博、乐趣无穷的一门学科,但是无论是在传统课堂,还是在目前的语文课堂,语文老师都会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厚,甚至还有些反感。一方面,这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有关系;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认识到,教学设备也对语文教学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熟练运用一些先进的设备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

一、可提高课堂的容量,让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使板书时间大大减少,让学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优点。比如在教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时,通过网络我提前搜寻了许多关于泰山的影像资料,一一播放给学生观看,在网络教室里学生们和我一起身临其境般登上了泰山,那亦真亦幻的雄伟巍峨,崎岖盘旋的“十八盘”,让我们的心如同坐上了云霄飞车,一起在崇山峻岭间飞驰,丰富了课本上的知识,同时也节约了板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课后再以“我心中的胜地”为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口语训练,并辅之以音像资料从旁作为背景,学生有感于“雨中泰山”那如诗如画的生命活力之美,发言格外踊跃,纷纷描述自己旅游过的名胜占迹和从影视书刊等媒体上神游过的洞天福地,看着他们喜形于色的描述,我们只能说语文训练的生活化具有多么诱人的魅力,而多中多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是实现它的最佳途径,丰富多彩、缤纷变换的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们的想象插上了翱翔语义世界的翅膀。

二、可创设情境,增加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已经是被证明了的。它是推动学牛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牛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主动的创造。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例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刊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文学鉴赏课、讨论课,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们在种种活动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

三、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便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的传统模式,即主要靠口头语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可丰富作文素材,培养观察、分析、联想、想像能力,拓展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还有很多优势,比如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牛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 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物质基础。如在作文课上,放映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要求学生仔细分析电影内容,然后根据电影内容,分别用描写、说明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各写一段话。学生写完后, 教师投影预先写好的三段例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三段文字的不同之处,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找出存在问题并作修改,再投影学生修改前后的习作,大家进行评议,最后再让学生结合电影内容,联系自己实际,谈感受,淡体会,并和学生一起歌唱电影主题曲,将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五、可使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嘲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事实证明,利用现代教学于段,可以表现传统教学技术所小能表现的内容。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对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时,我们也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116-01

“先学后教”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思想,符合学生认知的习惯。但由于学科的不同、学生水平的差异、学校环境和条件的不同等,“先学后教”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结合方式。下面本文就以笔者在实践中效果比较好的《过故人庄》为例展示“先学后教”的一些基本做法,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出。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一 制订“先学后教”的学案的过程

因为笔者所任教的学生基础一般,朗读古诗停顿不得当,并且不知道一首古诗好在什么地方。据此,笔者制订了一下学习目标:首先,让学生了解本诗大意,领悟本诗意境;其次,五言诗的节奏规律是“二/二/一”,更重要的是根据句意来判断节奏;最后,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鉴赏古诗并培养他们的文化修养。

又因为文章中出现了部分生词,所以让学生查阅了以下一些词的读音:黍(shǔ),郭(guō),圃(pǔ),轩(xuān)。

为了方便学生理解,笔者用多媒体呈现了作者孟浩然的基本信息:孟浩然,唐代诗人,仕途不得意,所以穷极山水。他的诗题材不广,多写山水田园,多展现自我。除此之外,把百度知道中的有关孟浩然的介绍呈现给了学生。

之后,笔者让学生根据注释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意,并让他们回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告诉学生一个事实:“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作者在描述事物的过程中都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心情好时,花鸟则笑;心情不好时,花鸟则哭。以物传情,在古诗中非常常见。

二 教学过程

1.让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

学生独立完成作者基本信息的阅读和课文生词的查阅、注音。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所用的动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具、邀、至、把、就等。并且让他们回答文中描绘了什么场景或风景(作者做客、村外风景、饮酒闲谈、承诺再来)。通过这样的一些事实和场景描绘,可以得出作者心情愉快,热爱田园生活。当然,学生在讨论学案内容时,教师在教室巡视,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讨论结束,让不同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回答,以了解学生情况并让小组之间进行竞争。这一部分大约花费20分钟的时间。

2.利用“班班通”呈现场景,讲解课文内容

笔者把在网上搜集的有关《过故人庄》的教学图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视觉上有比较直观的认识。结合图片的内容,逐句分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意思是“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去他的田舍做客”。“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意思是“绿树把村庄包围在其中,村庄四周青山斜立”。“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是“打开窗户,面前就是晒谷场和花圃,端酒畅谈农事”。“待到重阳日,还来就。”是“等到重阳节那天,还来(这里)欣赏”。

3.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作者在本诗中的用语比较朴实无华,体现在:绿树、青山、场圃、桑麻,但又不乏传神之处:合,斜等。对仗工整,比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其中“绿树”对“青山”――都是偏正结构,“村边”对“郭外”――都是表示地方的偏正结构,“合”对“斜”――都是动词。又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其中动宾短语――“开轩”对“把酒”,动作――“面”对“话”,名词――“场圃”对“桑麻”。

4.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五言诗的阅读节奏都是“二二一”的格式;但有时也要受意思的限制,因为形式是用来表达意思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让学生听朗读录音,反复朗读,体会节奏所要表达的意境,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背诵比赛,考查学生记忆理解能力。

5.诗词鉴赏

为什么说这首诗好,那首诗就被人认为不行呢?这涉及古诗的鉴赏方法。通常古诗的鉴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1)格律,古诗要遵循一定的格律;(2)形象鲜明,注重色彩和动静搭配等;(3)境界高,如曹操的诗境界都非常的高;(4)语言精练,如本诗中的“合”和“斜”等就比较精练。

6.当堂训练

篇1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107-01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纲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促使学生“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奋进的美好情感”,还提出要促使学生“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高中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的观点。由此可看出,当下的高中语文教育十分注重生命价值教育。

诚然,如今的高中语文教材十分强调人文性,这为在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实施生命价值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价值教育,让语文教学体现出浓烈的“生命化”气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中语文教育的潜在价值,发挥其自身功能。笔者根据工作经验,提出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实施生命价值教育的几点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利用语文教科书,实施生命价值教育

目前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是具有生命意识、充满人文关怀的课文。不管是作者本人的实际经历,还是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一些典型人物形象,都是学生学习的良好素材。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陆蠡的《囚绿记》等,都涉及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人生意义的教育,引导他们思考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

当下的高中生思维活跃,心理敏感,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培养他们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如在教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教师可将作者史铁生本人的实际经历与他的作品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用心感受史铁生在失去双腿时的彷徨,进而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让学生对生与死重新形成全新的认识。

二 加强写作教学,释放生命张力

作家余秋雨曾说:“所谓写作训练,从本质上而言,就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的训练。”由此看来,加强写作教学也是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的有效途径。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写作教学,将生命教育融合进去,使学生释放生命张力。

对于高中生而言,最能表达他们鲜活、富有个性的年轻生命的“语言”就是写作了。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看法。试想一下,如果高中写作教学仍旧像以往那样,过于强调章法、句式、技巧的训练,规定学生按照传统套路进行写作,那么又怎么可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呢?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要引导学生自由地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内心的情感,表达出自己的生命意志。

三 尊重学生主体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学生的生命意识需要教师的挖掘和引导,所以教师要创设愉悦、宽松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良好的氛围中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达作者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事物的积极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有感情的范读让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氛围中,或用歌曲、电影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作品中诗一般的语言、梦一样的情境,仿佛亲眼看到那“如流水一般”的荷塘月色,“羞涩打着朵儿”的荷花等。当学生“走”进美好的大自然中,心中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感知美、珍惜美的情感。

四 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高中三年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课外读书计划,这些课外阅读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审美性,教师要充分借助课外阅读提供的良好契机,为学生组织阅读探究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影视作品欣赏活动,课本剧排演活动等,鼓励学生将书本上的内容搬到舞台中进行演绎,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是高中生喜闻乐见的。当然,在组织这些活动时,教师要巩固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促使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如表演《鸿门宴》的情景时,要帮助学生理解项羽和刘邦生命的意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对比中更好地感受到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因生命而美好,而灿烂。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困难和挫折,同时也存在着勇敢与希望。高中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所以必须树立高中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价值教育,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促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