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0: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语文在线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少教多学”的含义
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
“少教多学”从字面上理解即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少教”是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发展性地教。“多学”不是多读书、多背教材,机械化地学习,而是教师要通过“少教”将学生的学习变成发自内心的活动,将学生引向积极学习、深度学习、独立学习、愉快学习的境界。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少教多学最终要使学生独立学习,达到学习的“自我能力培养”的境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说,学生默默、无味的聆听。”这就是“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邓昌炎教授说过,“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而不是主角”。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人的自然,发挥学生天性和学生潜能: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多学,教师尽可能少讲。这样学生会快乐地多学,又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少教多学”的双赢,这也正符合新课标的宗旨: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具体该如何去实现“少教多学“呢?
1.1精心设计预习学案,走好”少教多学“第一步
在“少教多学”实施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讲解预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预习。为了达到较好的预习效果,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设计预习学案。比如语文课上,预习学案包含这样几点内容:课题、学习目标、预习的内容、重难点等。学生明白了以上要点后,我们可以在学案中设计注音、字、词句、段等问题,引领学生去预习,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1.2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进行有效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比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自读课文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做必要的提示和点拔,引导学生再阅读,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并在探究及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这也就自然达到了“少教多学”的效果。
1.3“少教多学”要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少教多学”的过程中重心完全转移到学生这一边来。它改变了教学流程,教学起点到终点的顺序不是从教师到学生,而是双向乃至多向的,既可以由教师确立目标、知识点、能力提升和审美要求,然后转向学生,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自主学习,或者学生和教师共同确定,互相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1.4“少教多学”要教得更加轻松,学得更加有效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使学生可以多学。”这种以“少教”达到“多学”的愿望,是历代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这种目标的追求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要多“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效益。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实践证明: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会受益无穷。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并指导孩子的预习、笔记合作、探究等方法与技巧,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在课堂上游刃有余,遇到问题迎刃而解,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2在“少教多学”方法的探索与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2.1实行“五要五杜绝”,限定教师“少教”
一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以杜绝教师“满堂问”;三要减少单一“看”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四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五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白”,以杜绝“满堂闹”。
2.2实施“三六有效讲经”,促使教师“精讲”
如何使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得到均衡发展,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将语文中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只有四种能力均衡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提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均衡教育呢?
1 听
1.1 专门的听力训练。
对听力的每一构成部分分别训练,有观察力和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等。例如:听人说话,听新闻广播,能集中注意力,听清楚意思;听人说话能正确理解意思;听一般的报告,能简述内容,归纳要点,参加讨论,能听出不同意见的分歧所在。
1.2 结合阅读教学的听力训练。
具体方法有听闻、听读、听述、听写、听记等。例如在阅读《春》这篇文章中,让学生听朗读磁带,边听边记,听后能复述课文内容,归纳出描绘了春天的哪几种景物,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就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自然而然的就归纳出几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1.3 结合写作教学的听力训练。
具体方法有听改、听评、听后感等。例如:在布置写作任务时,先让学生按照题目要求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构思,其他学生听后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在讲评作文时朗读范文,让学生听后点评并提出修改建议或说说听后感。
2 说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说是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写是心理的反映,是用笔在纸上表现人的思想过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把说和写结合成一体,使学生把他们的思维过程、思想意识等有机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写成文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尝试,总结出如下经验:
2.1 在课前演讲中展示着说。
每周布置一个话题让学生做好准备,每节课安排两位同学按学号依次进行演讲,例如学生在进行《爱》的话题时,课后都能积极的寻找资料围绕亲情、友情、师生情、爱心等内容写好演讲稿,课前五分钟进行脱稿演讲。
2.2 在预习新课中进行着说。
中学语文课本中,课前预习有不同程度的问答题,课前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用笔写出有关问题的答案。上课时进行提问。既能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思考、分析问题和遣词造句等综合能力,又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由写到说最浅的训练方式,先写后说,能训练学生说话的胆量,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气氛。激发学生积极发言的情趣,又给课堂增添几分活跃。
2.3 在作文教学中贯穿着说。
在作文课上能用语言对其进行表述,说说自己做了些什么,做时有何感受,有何见闻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可以用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也可以自由组合讨论,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教师本着材料综合、强调顺序,学生再写成文。这类作文的说和写,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因为他们在实践中知道怎么做、怎么巧做、怎么快做,再加上“说”的训练,就更加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不费吹灰之力了。
3 读
3.1 重视感知性的读。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先检查学生是否已经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对于还不能读得正确、流利地学生指导感情朗读时就比较吃力,而且学生还会渐渐失去读书的兴趣,所以我们必须求真务实,从学生的小处着手,腾出时间让学生充分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做到不错一字,不添一字,不漏一字 ,不重读一字,该停顿处正确停顿,不破词破句;读得琅琅上口,“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即读得像自己说话一样自然。因此,能够正确认读、流利地朗读,本身即是在进行扎扎实实的字、词、句的基本训练;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注意品质、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训练过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正确流利读课文后的深化和提升,若能长期坚持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会得不到丰富和提高呢?
3.2 重视理解性的读。
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把课文重点章节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来,从而领悟课文语言文字的内涵。
3.3 重视品位性的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读,分角色的读或表演式的读,把课文内在的情感读出来,把课文的“味道”读出来,真正达到“美读”的境界。
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少一点分析,说教,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还给朗读。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者,让朗朗读书声再次回到明净的教室。
4 写
作文能力应包括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两方面的能力。认识生活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而反映生活则需要准确的表达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4.1 采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书面写作能力。
写作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哪种方法,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它包括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再者,教师可收集一些材料、漫画、哲理故事等,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内容进行写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又能挖掘出学生的思想深度和认识程度,既培养了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又开发了他们的智力。
语言教学中能力的培养,重在写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对学生作文能力的考核,实际上是对其思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能力与智力的综合性考核,这种考核能在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出学生实际的语文水平。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4.2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写作训练。除作文外有手抄报、周记等形式。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应体现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性出发,也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三个维度的要求。语文教材的编写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就应该落实到每册教科书之中。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第三条中强调“培植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第七条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等。这些都体现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制时努力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首先是在选材上下大功夫,拓宽选材的思路,力求入选的课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人教版语文教材有诸如感悟人生、理想信念、热爱祖国、名人伟人、战争生活、人生轨迹、思想风采、土地情思、生命之歌等专题,这些专题名称本身就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又如在教材的“前言”部分,改变了几十年沿用不变的“说明”或“前言”,替代的是“写在前面”或“致同学们”作为开场白,给人以亲切感,让人感到学生与编者的平等对话关系,活泼生动,自然亲切,具有极强的情感性,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
其次,新教材中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项目,进一步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综合性学习设置紧紧围绕阅读专题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如- - - - - - - - - - - - - - - - -
我爱我家、成长的烦恼、黄河母亲河、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让世界充满爱、献给母亲的歌、脚踏一方土等,这些专题名称极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倾向。同时,探究性学习项目的设置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其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提升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素养。
再次,练习系统中对问题的设计尽量避免使用“为什么”“怎么样”等居高临下追问式的术语,而是用上“你认为”“你觉得”等具有人性化、个性化的词语,让学生感到亲切、随和,体现出问题设计的情感性。如人教版八年级课文《雪》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的设计:“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此题不是像以往的教材直接问“全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而是加上了“你觉得”三字,这样设计问题,让学生觉得这是自己的想法,对问题就会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置身于此类情境中,就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第三条中强调“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第五条强调“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等,都是对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
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制突出了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首先,设置“综合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使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实际确定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按一定程序进行课题研究。这种研究一般不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其要求,主要指向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提出,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学习不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已有的结论,而是更要着眼于获得这种结论的过程与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获得真正有意义的“活知识”,同时又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因而可以说,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学生不仅明白了知识的生成过程,而且注重了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其次,在练习系统中强调让学生自由查找有关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比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哈姆雷特》“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有条件的话不妨阅读《哈姆雷特》全剧,并上网搜集有关《哈姆雷特》研究和演出的情况,以加深对这部戏剧的理解和体会。”此题就强调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体会文本内涵,强调自我对文本的体验和理解,并逐步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三、知识与能力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在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和表述方面,新课程标准有较大的变化。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语文知识向能力方面的转化,课程目标尽可能将知识要求转化为能力要求来表述。如关于标点符号,强调“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又如理解词句,提出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等等。这些都是将静态的语文知识要点转换成动态的能力形成要求,同时又在语言活动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
为了使语文知识与语文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使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初中语文教材把学生应当了解掌握的相关知识,用课后练习等方式,分散在各个单元中,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使学习更轻松更生动。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练习题,第一题是在向学生阐述了什么是新闻的六要素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理清课文中两篇新闻的六要素。第二题是在向学生讲清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的五个组成部分的具体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这篇消息的导语是什么?它的主体部分分几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这两个练习题旨在帮助学生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帮助学生了解消息的结构,并努力使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又如人教版《春》一文中有许多新颖而生动的比喻,教材就在这篇课文后面的练习中安排了有关比喻的知识和练习。这样学习修辞知识,学生有较高的兴趣。
总之,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制中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庆 “三个维度”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 [J] 江苏教育 2002,1
[2] 方智范 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一)[J ] 语文建设2002,1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074-02
一、初中语文教学落实实用性的价值空间
在某种意义上讲,语文学科离我们的生活最近。可以说,做为一门生活中语言,语文发挥着自身的魅力。这种魅力就来源于实用性的落实和普及。因此,我们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切实提升实用性的价值,使其为语文教学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
1.促成初中学生身心的双重健康,使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得到彰显。初中学生的学习,不以学习成绩的提高为单一目标,更以思想及心理的健康为重大目标。这就要时时处处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实现与他人更好的交流沟通;提升学生的人文理念,懂得人文关怀的释放;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完善自身的思想,懂得辨别美丑善恶。因此,语文的实用性得到保障,人文特点得到彰显,学生的身心才会健康。
2.有利于理论知识更好的指导实践活动,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目标。语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实用性的发挥,归根结底需要语文知识的指导。这些良好的理论知识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具备这些基本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离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加贴近。
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如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需要靠素养和能力说话。初中语文实用性教学以塑造学生基本素养为目标。然而,目前很多初中学校没有落实好实用性教学,必然会影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面临很多问题。
1.学习中放松自己,语文基础知识差。很多初中生认为,没有必要将太多的精力放在语文学习上,毕竟将来就业需要靠一技之长。因此,很多学生观念淡薄,兴趣难以得到激发,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写错字白字,用词不准确,为初中语文实用性教学设置了不少障碍。
2.实践活动频出纰漏,学生基本素质欠缺。目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在被老师提问时,总是神情焦虑,心理紧张,东张西望,语言表达非常不连贯,基本语言素质非常欠缺。
3.影响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导致自身素质差。初中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关乎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培养。如果不能很好的强化实用性教学,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一旦他们步入社会,便会缺乏良好的职业操守,不利于职业道德的形成,从而影响自己的未来前途。
三、影响初中语文实用性教学的原因
教育是百年大计,初中语文教学实用性是推动完成百年大计的重要手段,这种重要手段的作用的正常发挥需要依托适当的教育实践,这也是现代教育的客观要求。然而,不容乐观的是,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在追求实用性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相关原因。
1.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尚未得到应有重视。目前,我国初中语文实用性教学活动中过分关注学生知识的传授积累和解题技巧的培养。这种不合时宜的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毕竟,知识是无止境的,如果不把应当学到的知识学到手,势必影响他们的知识储备。当然,知识的掌握需要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所以,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更注重知识的死学,不能将灵活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无法得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势必会影响其创造能力的培养,形成恶性循环。
2.科学的教学理念导致教师教学信心降低。初中语文实用性教学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需要将教育实践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进程中体会到落实实用性理念的艰巨性后就灰心丧气,缺少了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的精神。
3.实用性教学过程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教师是实用性教学过程中的直接动力。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习惯直接借用他人的教学方法,不懂得教学方法的因人而异。这种盲目模仿他人的做法是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怠于思考的表现,不利于初中语文实用性教学的推进,依托教育实践这个环节更是一句空号。
四、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实用性的积极探索
学生知识的积累,老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学习教育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实用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完美呈现,因此,我们要朝着教育目标不断前进,全面思索,积极探讨得力措施,确保实用性的落实。
1.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用性,促其成为有利工具。语文实用性教学应当在初中学校阶段就得到落实和强化。实用性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这些都是初中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初中语文实用性教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语文在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和进步中发挥着其他人文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2.通过应用文写作定位实用性,为学生抓住更多机遇提供可能。应用文写作是检验实用性教学效果的重要载体。语文老师要从应用文写作这个关键点加以定位,重视应用文写作这个版块。同时,良好的写作能力也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伏笔,使书面材料的书写能力得到很好的施展,为学生自身赢得更多的机遇。
3.在实践活动中历练学生,使实用性默默发挥作用。语文实用性教学需要借助多样性的学习方式方法。语文老师可以通过成语接龙、诗句对接等语言游戏方式增强教学实践效果,同时也会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当然,实践锻炼结束后,老师应当认真总结,针对学生的表现提出中肯的评价,使他们知晓不足,勇于面对,积极纠正。
在教学探究活动中,想方设法通过导语引入、背景介绍、播放乐曲、表情诵读、动情讲解、质疑提问等环节或手段,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或氛围,使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境界”中,与文本中的人物“见面”,让文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使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感情变化,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如《过零丁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杰作。教学时,我先从诗人不幸被俘而坚贞不屈的背景介绍导入,接着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和一段古筝乐曲,并请学生随着所播放的乐曲进行个人朗读、分组朗读和集体朗读。那哀婉、感伤的古筝乐曲,那忧伤而又慷慨的诗歌吟诵,一下子便吸引感染了学生。然后进行讲读分析,提问思考,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深切感悟诗人的情怀和气概,使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理解和感悟,逐渐进入诗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这样,学生仿佛看见诗人正头戴盔帽,身披战袍,挺胸站立在敌军的船头,面对零丁洋的滚滚波涛,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种情境,怎么能不给学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诗人所表现的那种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怎么能不使学生的思想受到触动,心灵受到熏陶,情感得到升华?这时,再一次组织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诗,他们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诗句吟诵中,胸中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涌起一股浩然正气。
二、拓展延伸,加深感悟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思想和美德的内涵以外,适当穿插补充一些与教材相关或相联系的材料及活动,使教育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学生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教育的效果更为有效显著。
如教学《背影》一文时,我先请学生诵读领会《游子吟》这首千古传唱、感人至深的古诗,让学生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吟诵中,初步领悟做儿女的应心存孝心。然后导入新课,讲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理解,深切感悟文章所表达的那种父子挚爱情深的浓浓亲情。使学生透过“父亲”那“蹒跚地穿过铁道”、艰难地“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深切感知父亲为儿子甘愿付出一切的那份高尚博大的舔犊之情;让学生从“儿子”那“晶莹的泪光”中,深刻领会儿子对父亲的那颗愧疚、感激、思念的心。在学生读其文、明其理之后,又补充讲读了二十四孝中《黄香扇枕温衾》这则传扬子女侍奉父母之道的故事,并请学生齐唱了一首曾经唱响大江南北的歌曲《常回家看看》。这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能让学生耳濡目染,口唱心悟,激发对父母的眷恋、感激、思念之情。
三、利用图片,激励志向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精美的插图。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些图片加强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比如,在教学有关介绍和描绘祖国山水、名胜古迹、园林建筑、工艺作品等方面的课文时,可以通过文中的插图、教学挂图的展示、多媒体的播放或让学生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图片来配合教学。这样,不但能使文中所描绘的景象更为生动、直观、形象,而且更能让学生深切感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深刻感悟祖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从而使他们不断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和立志报国、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
在教学名人名篇时,也可以利用文中的人物插图或让学生去搜集有关孔子、陶渊明、文天祥、岳飞、鲁迅等名人和伟大人物的画像,并让学生通过进行旁批、查阅资料等,注明其主要的作品或成就。让学生通过这一收集活动,深切感知他们高尚的品质、崇高的气节、伟大的志向、不屈的精神,使之不断地受到激励和感染,从而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好地确立自己的志向和奋斗目标,并学会不断地去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修正自己的人生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