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互联网素质教育

互联网素质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互联网素质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互联网素质教育

篇1

互联网+与音乐学科的有效融合,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初中音乐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局面。那么笔者就谈谈传统课堂下笔者的一些感受。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笔者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也非常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因此在授课时常常有一种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想方设法把自己的课程设计的出彩,尽量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给学生创造好的授课效果,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收获自己知识,收获快乐,同时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但是初中音乐课程在开设和授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或者尴尬的境地,笔者就谈谈目前初中音乐课程在大多数学校开设的情况。首先,部分学校从领导到其他学科的教师,甚至学生都不是特别重视音乐课的开始,认为,这样的课程也不参加中考,平时也不组织考试评比,即使开课也是因为相关部门开设相应课程不得已而为之,这种唯文化课为主的思想,在很多学校,在很多教师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一些乡村学校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笔者曾经做个一个小的调查,在一些乡村学校,一是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一是不能开足音乐课,笔者甚至发现一些乡村学校,音乐教师或者美术教师已经转行教一些文化课,这实在是对音乐课的一种误解。其次,部分学生以及家长对音乐课也不是足够的重视。很多家长认为,音乐课有什么用呢?学生不可能当歌唱家或者音乐家,甚至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五音不全”,根本就“不配”上音乐课,还不如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学学文化课。一些学生也找各种借口逃避上音乐课,把剩下的时间用于写作业,这部分学生有些是学习比较用功的学生,而有部分学生则是为了早把作业写完,好回家多玩一会手机。第三,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除了上文提到都没有专业教师,没有专业教室之外,一部分学校在音乐器材的配备上也存在严重不足,笔者发现很多学校音乐教室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应对教育部门基础教育检查而设置的,教室和桌子是有了,但是专业的器材却几乎没有,音乐教师上课,只能讲授唱歌的一些技巧,进行稍微专业一点的器材训练就受到限制,也不可能让学生自带器材,导致一些想法就没有办法实施。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给学生学习音乐提供各种便利的条件。那么如何更好的进行初中音乐教学呢?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采取哪些有效的基本策略呢?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明确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从兴趣的角度而言,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都应该掌握一门基本的技能。现在一部分家长已经有了这种意识,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给孩子报某一个兴趣班,进行长期系统的专业兴趣的培养,笔者接触的一些家长,还给孩子报了钢琴班、古筝班、舞蹈班等长期需要跟学的兴趣班,尤其是钢琴班的投资还是比较大的,有的孩子自小学习钢琴,除了添置乐器,还有不断考级,并且需要上课,连续多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是笔者发现,练习了某种乐器,或者学习了某种音乐技能的学生,除了掌握了一项技能,在学校的各种文艺活动中,都可以展露才华,让自己的技能有了展示的机会,使自己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笔者发现,掌握一项音乐技能的学生,除了能力获得提升,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变得与众不同,他们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有亲和力,也更加受到同学的欢迎。而这种好的精神状态也可以迁移到学习中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其次,音乐课程的开始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常说,我们的教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教育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指标。文化课固然重要,但是音乐的学习,音乐素养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系统训练,专业发展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学生不可能掌握多么系统的专业知识,但是音乐课程的开始的意义在于,首先,让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常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音乐课程终归还是一项技能,所谓的技能,不一定是学生用于谋生的手段,而是学生在繁重的学习或者以后步入社会的工作之余,进行的适当放松与娱乐。我们说“歌以咏志”,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歌曲,不都是抒怀的吗?歌曲可以让我们得以释放自己的情绪,既能表达情感,又能排解压力。其次,音乐课程的目的之一,是让一些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然后通过课外的一些辅助达到实现自己梦想的目标。比如有的孩子发现自己是比较喜欢音乐的,或者发现自己在音乐方面具备一定的天赋,那么就可以考虑自己是不是可以从事音乐行业。而现行的高考模式下,一部分学校还有“音乐特长生”这样一种高考模式,给了爱好音乐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发展的空间。因此,通过初中音乐的入门教育,一部分学生激活自己的兴趣爱好,再通过专业的训练,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笔者发现一些直播平台,如抖音、快手等,都播放着一些旋律比较简单的歌曲,这些歌曲总有一些直击人内心的东西,尤其是那几句朗朗上口的内容,更是打动人心。在教学中,抖音、快手这些平台的发展给了笔者一定的启发,笔者认为,作为音乐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些平台,给自己的学生进行一些专业的训练,比如一些学生在学校是没有时间学习音乐的,但是到家以后就有了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抖音等平台给学生录制一些音乐技巧,甚至也可以开一些直播课程,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发掘网络资源,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音乐能够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音乐既能够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同时也以让学生道德素质得到一定的提升。例如,爱国歌曲的播放和学习,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当然爱国歌曲有很多,笔者针对初中生还是会推荐一些相对通俗的,一方面旋律可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他们学唱起来也比较容易学,比如爱国歌曲:《十送》《映山红》《东方红》《龙的传人》《东方之珠》《中国人》《我和我的祖国》等等。除此之外,笔者也会借助音乐课程,给学生发掘音乐背后的故事。有时候你会发现,学生可能感兴趣的不是歌曲本身,而是歌曲背后的故事,这样通过故事,学生可能才会理解歌曲,爱上某一首歌曲。比如网上有人一直在讨论,陈奕迅的歌曲《十年》里的歌词,“如果那两字没有颤抖”,这里面说的“那两个字”到底是哪两个字,这种具有发散思维的设问,也可能会激发学生都歌曲背后故事的探索等等。我们那个时代,或者我们长辈那个时代,曾经哼唱过《一分钱》,说的是一个朋友拾到钱之后,上交给警察叔叔,其实歌曲中的小朋友除了具备拾金不昧的品质,是不是也具备法治精神呢?如果“拾金昧了”,不仅有违道德,其实也是违法行为。尤其是面对巨大的财物,如果拾到据为己有,同样也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因此,笔者认为,因为不单单给学生基本的音乐技能,还要让学生掌握做人的道理,成为合格的公民。除了传统的音乐资源,学生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发掘一些好的音乐资源,同样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

四、借助网络,弘扬传统文化

目前音乐可以有多种形式的呈现,如果仅仅是音乐这一种方式,就失去了更大的魅力。比如最近两年火起来的《经典咏流传》,通过音乐再创作的方式,把传统文化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既有传统文化的元素,也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传统文化,或者乡土历史的素材,笔者觉得这些内容,也可以通过因为音乐的方式,去呈现,赋予之以一种新的生命力。网络的便捷给了弘扬传统文化新的契机。笔者发现在一些网络直播平台,有很多挖掘传统文化的主播,笔者认为这些主播也可以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同时,加上音乐的元素,让传统文化更加容易给人留下印象,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有了更好的平台,也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笔者认为,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初中音乐教学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给一些喜爱音乐,在学校又没有足够时间进行兴趣拓展的学生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同时,网络的海量资源,也给了学生找到更多,更丰富的资源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网络有很多自发的音乐人,提供了很多优质的音乐资源,而且有很多音乐爱好者进行音乐知识和音乐技巧的普及,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现成的自学资源,这样又给学生自我拓展提供了新的空间。而很多主播的课程都非常的系统和专业,也让学生节省了很多学费,并且通过自学之后,就能够发现自己是否真正热爱某项音乐项目,如果不热爱,也没有过多的损失。

五、结束语

总之,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音乐教师也要善于给学生积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文化知识和音乐技能都获得相应提高,并且不要出现“玩物丧志”的情况,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敏;浅谈农村初中音乐教学[J];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2016年04期

[2]杨珍;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优势与策略[J];宁夏教育科研;2018年04期

[3]张小雪;初中音乐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路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年11期

篇2

理工科高校网络在线课程在推行人文素质教育时的具体效果如何,教育理论界进行了很多探讨,但往往更多是从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的覆盖面、浏览量等维度去分析,对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有限。从学生学习过程的角度分析互联网+应用于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成为本文分析的出发点。

为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实际调查了桂林某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类网络在线课程学生选课、学习、获得成绩的全过程。调查采取等比、随机抽样。具体根据在校本科生的性别、年级、专业确定抽样框,再进入特定年级、专业的男女生宿舍,在每个宿舍中随机选择一名同学作为访谈对象,详細询问上个学期该学生网络在线课程的选课和学习情况。考虑到大一学生尚未选课,实际进入分析过程删除了大一样本。经过实地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764份,其中大二到大四三个年级分别获得261、296、207个有效样本。

1.人文素质类网络在线课程学习现状及问题

(1)从学生选课情况看,学生选课内容相对集中,从兴趣爱好角度选课的比例还有待提高。

表1列示了各年级学生网络类人文素质教育在线课程的选课情况。数据显示,各年级选课所属模块比较一致、选课最多的三个模块分别为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社会与文化、自然科学与技术。如果再具体细分至专业,各个年级、文理科选课也同样集中在上述三个模块。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选课内容相对一致。

从学生针对网络人文素质类课程的选课出发点来看,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课的比例虽然相对较高,达到45.16%(见表2),说明学生选课的主动性和目标性较好,能够根据自身需要来主动选择相应的网络课程。但值得重视的是,仍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仅仅是出于修够相应的课程学分才选课。如果不是从提升自身人文素质目的,不是基于兴趣爱好,这样的课程学习效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2)从学生学习过程看,学生主要在宿舍完成网络在线课程,但自主学习的比例有待提高,在具体学习课程视频时学习态度有待改进。

从学习地点看,超过90%的学生学习网络课程的主要地点为宿舍。在电脑普及率高的学生宿舍,这种现象不难理解。具体到各个年级,二年级的略低,三年级在宿舍完成网络课程的占比超过98%。四年级学生部分开始外出实习和求职,这个比例略有下降。

从学生完成的方式看,自主完成网络课程在线的比例与期望还有较大差距,约20%的学生不是自主、独立完成网络在线课程学习(见表3)。二年级学生自主完成网络在线课程的比例不足80%,三年级学生略有提升,四年级学生又趋于下降。

进一步分析完成网络课程中的学习状态(见表4),可以发现学生整体完成网络课程的学习态度堪忧。在观看网络课程的在线视频时,全程认真学习的比例较低,三个年级这个占比分别只有21.86%、20%和31.21%。更多的学生观看网络课程在线视频只是插花,甚至还有约20%的学生只是形式上完成网络在线课程的学习时间,基本没有认真学习相关知识。

(3)从获得成绩的方式看,通过认真学习课程获得考试成绩的占比低,大多数同学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较差。

从选课、学习过程不难推断学生对待网络在线课程的实际态度,这种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以学生网络课程的考试方式看(见表4),认真学习网络课程并自主完成考试题目的学生占比严重偏低,平均不足3%。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大多数学生习惯通过网络搜索、专业软件等手段来寻找考试答案,完成在线课程考试。可以想象,通过这类方式学习网络课程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存在疑问。

2.提升人文素质类网络在线课程学习效果的思考

互联网及新的教学模式兴起,为理工科高校拓展人文素质教育领域、增加教育手段、改善教育质量提供了很多机会。以网络类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实践情况看,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只有切实解决好这些症结,才能真正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为此,必须做到新模式素质提升与传统教学资源相结合、线上教育与线下辅导相结合、自主学习与精准考核相结合、学生自主性与老师积极干预相结合等多个方面的统筹考虑。

(1)新模式素质提升与传统教学资源相结合,就是从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出发,寻找学生急需提升的人文素质短板,整体上制定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路线图,针对学生的具体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资源,保证学生的人文素质短板、兴趣爱好得到相应课程资源的有效支撑。在人文素质教育提升过程中,学生的需求或者兴趣爱好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高度重视,设置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往往在标准化、体系化上特性突出,但不同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需求不同,过于统一化会限制学生在选择相应课程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进一步限制学习效果,与初衷背离。同时,在互联网+应用于人文素质教育时,很多理工科高校又过于强调网络课程等新型教育模式和手段,忽视或者说是淡化了传统人文素质课堂教育、优秀教师与课程的积极作用,结果既伤害了部分人文素质专职教师的积极性,又使得部分习惯课堂教育的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调查数据显示,一定比例的学生在选择人文素质教育类网络课程时并不是从兴趣爱好出发,即这部分学生的需求没有得到积极反馈,结果这部分学生不仅学习过程不积极,学习成绩获得也偏离正常方向。

篇3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deconstructing and rebuilding our learning style,to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medical students'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the author pointed out to build the model of 'employment oriented,multi-sectoral cooperation teaching,centered on the library ',served the project teaching of employment oriented,outstanding occupational ability into practice,improving innovation about the use of information.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Medical students;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Model

2012年以来,Harvard,Stanford,MIT等国外名校掀起了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热潮,给21世纪的教育带来一场划时代、颠覆性的革命。此外,随着移动互联设备的普及,学生定时学习演变为随时学习、碎片化学习,个人学习向协同学习转变。毋庸置疑,互联网时代已经悄然解构和重塑着我们的学习方式,那么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否跟上了时展的步伐呢?

以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我们在药学院、中医学院、临床学院、医学技术学院2011级、2012级和2013级的学生中进行的信息素养问卷抽样调查显示:99%的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不到48%的学生偶尔会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但是并不清楚如何利用图书馆的资源;67%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1~3 h,98%的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聊天交友";85%的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68%的学生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利用时感到困难。

教育部在2002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教材》中规定图书馆"通过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以及其它手段,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可见,图书馆在高职高专医药信息素养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在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信息素养抽样问卷调查中,我们却发现学生令人吃惊的超低图书馆利用率。

据了解,目前该校各专业均开设医药信息检索课程,因为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专业课程任务繁重,所以医药信息检索课程基本为周1学时,通常一个班一学期不会超过18学时(理论课加实践课)。虽然我们都渴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但不可否认,信息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

一边是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一边却是学生信息意识信息知识的苍白,信息能力的羸弱;一边是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亟需大力加强,一边却是使用率极低的图书馆、不堪重荷的医药信息检索课程。

众所周知,现代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知识更新日新月异,需要从业者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固守已有的学科知识储备,再权威的专家面对新病症、新技术时也无法应对,最终为时代所淘汰。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核心,它使人们在一生中都能有效地搜寻、评估、使用和创建信息,以实现其个人、社会、职业和教育目标。因此,作为1名医务工作者,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以保证其终身学习目标的实现。因而构建适合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迫在眉睫。

基于此,笔者提出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多部门合作教学"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1信息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

在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中融入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以"专业项目"式检索课题设计为切入点,从学科整体高度把握医学信息资源的研究和应用,将信息检索任务具体到专业问题的学习、解决和思考之中,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将信息素养教育的精髓渗透进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色之中。

项目检索任务中加强网络检索新技术实践应用,提高信息利用的创新力。注重现代化检索方式和手段的应用,加强网络交流、移动网络检索等新技术实践应用的实践项目设计。如专业信息、求职信息的RSS订阅;专题学习博客、求职博客建立、行业专家微博微信的访问学习;MOOC检索学习;医疗智能手机应用等等。

在设定典型项目任务时,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求职、工作场景和创业时所需要使用的信息源进行整理与提炼,设计专业前景分析、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就业信息的收集与评判(真伪性、方向性、时效性)、企业公司信息检索、市场信息检索、产品信息检索、竞争情报调研、法律法规政策信息检索、企业申办程序检索、财政税收信息检索、创业资助等的检索与利用等检索任务,培育创业意识与创业潜能。

图书馆紧密结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工作场景和创业时需要使用的信息源,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特色检索服务。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里,学生可以在图书馆得到进行项目化教学所需的知识帮助和技术支持。

2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多部门合作教学,优化信息素养教育资源整合

2.1图书馆可以通过系统地开展图书馆利用、图书检索基础知识、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意识、医药数据库检索技巧等浅显易懂的讲座,利用文化知识的魅力形成强烈吸引磁场,吸引聚拢只会通过网络"聊天交友"的学生们养成健康的信息意识,掌握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而占领学生信息活动高地。由此,新生在入校之初就能掌握图书馆利用的基本技能,开启大学生活自学之门;老生则在信息检索知识的帮助下更好地学习。

此举一能有效提升图书馆的利用率,帮助学生高效利用图书馆资源促进学习成长;二能积极促进浓厚的学风校风养成,靓丽校园文化建设。与此同时,将苦苦挣扎于捉襟见肘的授课时间与讲解庞大的信息检索基础知识的矛盾中的授课教师解放出来,信息素养课堂教育得以深入和拓展。

2.2图书馆长期坚持开展学生上机检索时"获取信息的障碍情况"调查,及时将情况反馈给专业系部、授课教师,有利于专业院部更好地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及热点需求,优化教学组织;有利于授课教师因地制宜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选择。专业院部、授课老师将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对图书及信息检索的热点问题和需求及时反馈给图书馆,有利于图书馆合理优化整合资源,明确学生需求开展服务。

由此,医药信息检索课程授课老师就有充裕的时间在课堂上重点解决学生进行项目化教学时在信息检索获取、信息评价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而专业课老师可以有效指导不同医学专业学生有效获取各医学专业领域前沿信息,突破信息获取技术障碍。学生从信息能力和专业技术层面掌握了自学更新的本领,为今后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2.3图书馆通过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以点带面,高效整合资源,将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教育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承担医学信息素养教育授课任务的教研室有鲜活的一线教育经验,与图书馆优势互补,理论支撑实践,实践更好地推动理论进步,共同优化高职高专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顶层设计,有针对性地服务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化专业教学,突出专业能力形成实践化,提高信息利用创新力。

在这样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中,图书馆、专业系部、一线授课教师们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良好互动。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开阔视野,掌握用批判地眼光来评价信息和信息源,健康的建构自己的知识库和价值体系。医药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将互联网时代的最新技术创新于实践指导,学生们会逐步习得"发现"知识的技能,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比较探究精神。人文及思想政治教学部门在医学伦理学、信息法学、医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的授课中充分结合信息素养知识构建学生信息素养道德的完整养成。在此基础之上,专业系部能有的放矢地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凸显医学职业教育的亮点和特色。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样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中培育出高素质的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能力的技能型职业医学人才,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陈燕,廖于.高职高专层次《医学信息检索》课程设计研究[J].重庆医学,2014(1):210-212.

篇4

1丰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互联网+”时代中教育的内容和教学的形式得到了极大丰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既面临巨大而严格的挑战,同时也存在宏观与微观上的机遇,进行青少年人格健全的建设必须要立足于“互联网+”的社会特点,要不断深入“互联网+”为平台的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通过“互联网+”的资源加工和信息利用全面认知健康人格对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和青少年自主成长的重要价值与核心功能,采取“互联网+”时代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平台、沟通平台和交互平台进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具体工作,使学生的人格健康和人格完善得到“互联网+”科技的基础支持和平台支撑,整合“互联网+”与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互联网+”与青少年健康人格发展的深层次关系,做到内容的丰富、层次的提升、形式的多样,进一步挖掘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潜能,为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有效塑造和全面发展提供形式与内容上的保障。

2建立青少年人格健康的基础信息库

“互联网+”是资源和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深层次整合与重构,“互联网+”时代更加需要基础信息的详实、准确和全面,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工作要以“互联网+”科技作为基础,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建设为目标,建立起“互联网+”载体的青少年认可健康信息库。根据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要求设置基础信息库的目类、体系、系统,并根据青少年实际做好人格健康信息的采集、测评和量化工作,使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了解青少年人格健康的信息,以“互联网+”基础信息库的资源整合和信息深加工全面把握青少年人格健康的动态、特点和规律,对于人格健康的问题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敢于,发挥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专业型、系统性优势,真正把握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特点,实现对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改革和青少年人格健康建设的全面支持与服务。

3丰富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与交往环境

“互联网+”社会中青少年的学习环境、生活情境、交往方式与传统社会有着继而不同的特点,青少年呈现的状态,表现出的需要也具有巨大的差异性,基于“互联网+”的交际和沟通方式正成为青少年相互联系和交互式交往的基本形式,“互联网+”逐步转化为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时代和环境大背景。作为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工作者必须重新解读当前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因素和周边环境,正确理解“互联网+”社会带来的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与青少年人格成长的问题和挑战,以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为主题,兴办各类讲座、座谈会、网络宣传,全面渗透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指导下,在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进一步优化学习、生活和交往的外部环境,使学生能够稳定获得心理素质养成方面的知识,全方位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多方面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外部环境和结构上做到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激励、促进、培养和提高。

4建立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新网络

篇5

网络科技的进步带来信息技术的变革,使得各式各样的信息在“互联网+”时代呈现出指数式增长,其中不乏大量的垃圾信息。“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追踪和搜索推荐功能将进一步加剧垃圾信息的泛滥,也就是说,通过追踪并收集大学生在网上的相关搜索记录,在未经大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大量推送包括诱导类、广告类以及其他诈骗性质等垃圾信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追求新鲜事物的阶段,因此往往把大量用于文学、历史、艺术等通识性知识的学习时间浪费在浏览垃圾信息上。

1.2碎片知识的渗透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大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已成为“互联网+”时代下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虽然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等多种需求,能在短时间内使大学生学到少量的知识,但也正因为这种零散、碎片化的学习,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学而不精,学而不深”的现象。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历史知识为例,其推送的内容往往只是某个历史事件,倘若大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即使能明白某个历史事件的内容,也很难把握与其他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果大学生长时间接受这种碎片化的学习,很容易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不良影响,难以启发大学生的整体性思维,由此引发的“文化荒漠”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造成影响。

1.3社交能力的弱化

“互联网+”时代的在线即时视频技术[2]和共享数据技术使远程视频教学得以迅速发展,这是过去传统教育无法想象的。但这种教育方式同样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人与人之间缺乏真实、有效的沟通交流。教师和学生倘若完全依赖于远程单向的授课方式而缺乏面对面的沟通互动,不仅无法保证教学质量,而且会导致师生之间沟通不顺畅,学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交流。暂且不说大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能否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仅从这种远程单向的教育方式而言,会极大地减少大学生言语表达的机会,从而导致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下降,甚至还会引发“交际恐惧症”。

2“互联网+”时代给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带来的机遇

2.1改革知识供给方式

互联网为大学生获取种类繁多、丰富多元的信息知识提供了便利,其中包括教育、政治、文化、社会等人文知识,但是在信息搜索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信息重复、精度不高、可信度较低等问题。“互联网+”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功能为搜索人文资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可能。通过将现代科技、古代诗歌、人文地理等人文课程的教学资源共享在大学生人文知识网络平台,以此丰富人文教育资料。

2.2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较少考虑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根据学生的搜索内容、评论转发、跳转记录等情况收集学生感兴趣或有疑问的内容,结合不同学生的需求,制作并推送满足学生个体爱好的文章和人文知识课程视频。将这些资料提前发送至学生的邮箱,方便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不仅如此,“互联网+”时代还能实现“云教室”,通过移动终端便能实现“课程随便挑,教师任性选”的“私人订制”式教育[3],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个性化需求。

2.3实现教学方式多样

在“互联网+”时代能够将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用于人文素质教学。教师和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上课,而是可以任选上课地点,打破上课的时空限制。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或手机终端通过在线视频的方式进行上课和学习。对于课上教师提出或者布置的作业,学生直接在线进行回答,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教师可对学生存在疑问比例高的问题进行解答,对疑问比例较低的问题,教师可以“私下”回复学生,而且还可以将大学生每次回答的问题及答案保存下来,方便课后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此外,在“互联网+”时代还可以模拟事件发生的真实场景,通过活灵活现的场景调动大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3“互联网+”时代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途径

3.1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不仅能扩充优质人文资源的储量,而且为精确查找人文资料提供可能。高校之间通过建立共享的数据库平台,将高质量的课件、报纸杂志、上课视频等人文资料共享到数据库平台。创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题网站,教师和学生可以自行上传有关人文素质方面的资料,经过网站管理员的审核后到资源共享平台,同时将资源细分为个人修身、古典文化、现代艺术等类别,方便大学生获取人文资料。此外,对网站上推送的文章、案例和视频等资料进行评分推荐,通过云计算处理后,优先将评分高的人文资料置顶在网站主页面,方便大学生查阅。

3.2完善网络课程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不仅要开设网络课程,更应该重视和加强人文知识的网络课程建设。运用“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技术收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数据,利用云计算高速处理的优势分析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开设网上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为了突出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对于学生而言,采取学分制的方式,要求每人必须选修一门人文学科的网络课程,在不与其他专业课冲突的情况下,可同时修多门人文学科网络课程,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对于教师而言,针对不同学科,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文学科课程的“微课”和网络公开课的录制。

3.3开辟多元互动渠道

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下移动智能终端普及的特点[4],开辟全方位的互动学习渠道。一是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工具,将涉及管理、礼仪、诗词等人文知识植入到大学生普遍使用的QQ、微信等社交软件中,建立相关人文知识群组,在群内与人文知识相关的文章、视频等,方便教师和学生在社交群上探讨人文知识;二是建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不定期推出相关人文知识的资料,加强人工咨询服务,同时设立网络互动区反馈学生的学习心得,提高网站的互动性;三是专门制作一些人文知识的App软件,软件功能除了介绍相关的人文知识外,还可以开发“闯关”游戏,提高大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

3.4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为保障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建设的有效开展,高校应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改善人文素质课程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此外,高校还应划拨专项资金,出台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计划,每个学期不定期地邀请知名的诗人、书法家、历史学家等开展网上讲座,讲座内容包括诗词、历史、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在学期期末举办全校性的人文知识网络大赛,学生通过网上报名参加,并在网上完成答题。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人文知识网络大赛,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可获得适当奖金和荣誉证书,学生凭借这份证书可以优先得到学校向用人单位的推荐。

4结论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互联网+”时代给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了垃圾信息的泛滥、碎片知识的渗透、社交能力的弱化等挑战,这是社会多元化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也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带来了重要机遇。基于此,本文提出四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途径,即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完善网络课程建设、开辟多元互动渠道和加强保障体系建设。总之,在大学教育改革的今天,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方面,“互联网+”将发挥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陈景森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余建斌.“互联网+”不只是做加法[N].人民日报,2015-04-10(20).

篇6

[2]吴南中.“互联网+教育”内涵解析与推进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6(1):6-11.

篇7

2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

不同时代,对于人的信息素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200年前,遇到不知道的事情要去问身边的老者;20年前,遇到不知道的事情可以去图书馆去翻阅有关书籍;今天,我们直接搜索互联网。1974年,美国信息工业协会会长PaulZurkowski首次提出了“信息素质”的概念。当时他对信息素质下的定义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发展到今天,最广泛的解释是,作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具有一种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的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能力。信息素质是现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1984年国家教委要求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获取文献信息的技能。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给出定义:信息素质是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信息素质不仅包含对信息的获取,识别,处理和评价的能力,更意味着在当代信息环境中独立学习的能力、参与意识以及创新思想等重要素质。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信息意识,指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简单来说,就是人能否主动为关注的问题寻找答案,并且知道从哪里,用什么方法来寻求答案。信息能力是指人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具体应包括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等等,具体到互联网的使用,就体现在对计算机、网络综合运用的能力,即能否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资源来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3通过公共基础课强化信息素养教育

篇8

有的老师会说,国家教育形势是这样的,不实施素质教育不是教师的过错。无论国家,学校,教师,学生本人,家长都在“忙活”应试教育,因此,教师身不由己,自然被卷到这股洪流之中。不是不教,是没法教。看似是一个正当的理由,实则站不住脚。先不说国家要求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就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及各方面的趋势来看,素质教育也是势不可挡,教师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很多教师认为素质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心栽花花不开,上面没要求下面就没作为,素质教育流于一纸空文。难道真的那么难实践吗?其实,只要转变一下观念,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还是大有作为的。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很多老师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意味着荒废学业,到最后“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甚至哪样都没得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是我们所说的尽情“娱乐”,它是一种理念,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的协调发展。现在大家强调德智体美劳,最多的就是,练习“智”(考试),而忽略其他四个。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几个结合起来。如果说要绝对的让每位教师一定要实现素质教育,可能对于任何一个教师以及教师本身的专业来看,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呢,这也是每位教师响应时代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也是一种机遇。比如德的培养,作为人类文明载体的知识,本身就有教育的目的,每个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养成自身品质的好机会,就看教师如何把握。是单纯的讲课文灌输还是把学生引向大自然亲身实践,是通过干巴巴的文字还是通过调动听说读写的各器官,这都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如果创新得当实践得好,在“智育”的课堂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德。再比如体美劳这三者,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影响实现。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时,一定要采取“有意义的劳动”,而不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是让学生从心底认识到一种“刻骨铭心”。通过角色换位角度,通过社会调查,通过名人访谈,讲座,学生本人实践参与,真正让学生了解劳的意义,从而自发的自愿的热爱劳动。

二、充分运用新兴媒体的力量,重视新事物新观念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深深改变了生活等各个方面,互联网几乎涉及到了每个领域,教育这块也不例外。当前阶段,国家正在实施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十三五规划也涉及到,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鼓励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因此我们有必要把互联网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尤其要注重新媒体,自媒体的传播功能。当前,微博、微信、空间,是社交媒体的主流,充分发挥主流社交媒体的作用。要理解并学会接受新兴事物与观念。“互动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在它的影响下,教学过程是师生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过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素质教育就不见得有好效果。比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和私人号,师生之间可以互相制订“任务式”的方法,定期或不定期的有关“学习正能量”的一些东西,并分享心得。通过互联网的信息交流,从而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一起达到共识、共享。对教学和老师而言,通过社交软件,意味着师生之间距离缩短,是对话和参与过程,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精神的氛围。对于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放开,个性的彰显,自由的解放。教师进行了角色的转换,达到了专业的成长。教师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一定要理解时下的新兴观念,素质教育是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教育,联系网上的最新消息,避免传统式空洞的说教,要用活动、案例、动画等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达出来。同时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最新的互联网操作技术,减少与学生之间的“科技鸿沟”。我们说要重视互联网的作用,但不要过度的倚重,互联网分为好多方面,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和分寸要把握好,不排斥,但也不能一味的沉浸其中。

篇9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2-0130-03

“互联网+”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将互联网技术融入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社会生活当中,即实现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科技的融合。“互联网+”的跨界不仅为整个社会发展注入活力,而且融合了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极大地提升了资源配置的效率。2015年我国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的发展从单纯的行业实践上升到国家行动计划[1]。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非常多的优势。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互联网+图书馆”的积极探索,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创新,为今后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发展思路。

1“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1信息技术及信息量增长对大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以Web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全球图书馆的深刻变革,网络搜索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据调查,目前Google已经凭借其强大的检索能力和涵盖88种语言的服务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搜索引擎;而我国如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也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6.88亿,互联网的普及率已超过半数,其中有一半的人数已经接入互联网,而手机网民的数量更是占据整个网民数量的90%[2]。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正在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人们利用互联网学习、生活、娱乐、工作,互联网成为人们的好帮手。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也带来了信息泛滥、信息侵犯、信息垄断、信息霸权等不利因素,使互联网处于无监控状态。

1.2高等教育改革对信息素养教育全面开展的要求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探讨高等教育改革问题,并在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作为今后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四个方面的发展,即:在教育模式上,充分尊重学校和学生的自主性;在知识结构上,注重学生的综合性和适应性;在素质教育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能力培养上,发扬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力。信息素养教育的设置就是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产物,其目标是通过训练培养具有一定情报信息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使之不仅有较高的信息知识理论水平,还要有一定的信息认知、评价和利用能力。其综合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多个方面,将学生从单纯的记忆型学习转向创造型学习[3]。信息素养教育更多地是让学生适应和掌握信息化社会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现代社会跨学科的综合发展培养更加全面的人才。

1.3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有着诸多优势

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庞大的信息资源、专业的信息人才和先进的设备等做支撑,而高校图书馆长期以来凭借着诸多方面的优势一直充当着信息素养教育的主力军。首先,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来源。高校图书馆以纸质、音像、数字化等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展示了一个庞大的知识库,大学生可以广泛、自由地利用这些资源。其次,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摆脱了传统单一授课的模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学生除了可以利用图书馆资源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知识外,还可以广泛地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培养其综合应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面临的新变化

2.1推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变革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的主要方式。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和获取途径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特征,并且突破了时间、空间和对象的限制。因此,传统的以“文献检索”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选择、接受信息和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要求[4]。在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除了开设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外,还要增加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检索技能,更要培养大学生熟练运用各种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知识和能力。此外,高校图书馆还设置了信息道德与伦理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提升对信息的判断力和识别力,让学生对不良信息形成免疫,运用有用的信息不断完善自我。

2.2推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高校图书馆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的一体化教育模式,而是向个性化、互动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发展网络教学,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化地为学生提供信息素养教育知识。如:利用微信、QQ群、微博、在线视频、云消息等进行信息推送,开展在线化的网络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利用、评价信息,如何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这种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适应了新时代的教学发展方式,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2.3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服务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的发展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广大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各高校图书馆也纷纷转变服务对策,将互联网资源引入信息教育当中,加强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立“移动图书馆”,让广大师生可以利用手机、平板和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共享“移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极大地增强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6]。同时,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对图书馆员的服务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图书馆员不仅要具备基础的图书馆服务素质,同时还要熟练掌握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不断提升其信息服务能力,使馆员能够成为组织和整理信息的知识导航员和深层次的情报开发和分析员,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3“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构建要素

3.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第一步,它主要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注意力的持久度及对信息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信息意识的强弱决定了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意识是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信息意识包括信息获取意识、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更新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3.2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核心,没有信息知识做支撑,信息素养就没有价值。信息知识包括信息的特点与类型、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信息的功用及效应等,信息知识不但可以激活原有的专业知识,还能改变人们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框架,进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保障,也是信息素养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主要包括人们获取、处理、交流、应用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教育主要是培养和训练人们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在大量无序信息中分辨出自己所需信息并且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4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准则,良好的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道德教育是指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时,要注意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加强信息的安全意识,提高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对信息进行合理规范的使用。

4“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的基本策略

4.1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合作开发

信息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各高校图书馆的必修课程之一,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应该加强高校图书馆的联合,实行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综合各大图书馆的优势合作开发。虽然现在一部分高校图书馆也组建了一些联盟组织,如长三角高校图书馆联盟、北京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等,但这只是在有限范围内的区域联盟,并没有专门的组织对其进行统一的规划指导,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工协作和信息共享。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全国高校图书馆学会、CALLS、专业协会或联盟应该统一规划,制定评估标准和资源库标准,使信息素养教育做到有章可循。信息素养教育的统筹规划可以减少各单位在资源和资金上的浪费,节约成本,有效地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信息素养教育的质量。其次,在力量整合时不应只考虑图书馆的力量,同样应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来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如:统筹院校内部的行政部门和各个院系之间的力量,做到对本校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此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不仅是图书馆的责任,更是关系到每一个高校学生和教师的切身利益,因此,在统筹规划时,还要征求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加强图书馆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各专业教师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带头作用。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样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一种方式,这不仅可以实现双方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加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有形转化。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框架如图1所示。

4.2引进和创建完备的在线信息素养教学平台

网络信息素养教学平台以其系统的课程开发功能、自主学习的管理功能、强大的交流互动功能、完善的测验功能和定期统计功能成为信息素养教学的新型平台。一方面它通过网络连接将各高校的优势资源集中整合在一起,实现了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另一方面它还能发挥Web的多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优势,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能力。我国高校图书馆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信息文献利用从传统的纸本向现代的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过渡,也必须在借鉴外国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创建属于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

如图2所示,完整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平台是一个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主要是按照用户信息素养教学需求将其划分为前言声明、选择信息源、检索技巧、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和检索计划六项,可以进行在线授课、在线测试、在线交流、媒体播放、自助学习和教学管理,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完全在线教学,极大地扩大了信息素养的影响范围[7]。

4.3改革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式

信息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现代信息素养教育要改变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课堂教育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互联网+”的发展为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①应该大力发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协同性、创新性。②要运用多种方式促进信息素养教育,如:资源导航、举办各种读书活动、举办专题演讲和学术报告、减少对阅览室的限制等。③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还可以积极利用各种新技术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如RRS订阅服务、搜索引擎服务、Web2.0、博客、微信等,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交流。此外,信息素养教育不应是只面向在校学生的教育,在全民学习时代,信息素养教育是每一个社会公民应该接受的教育,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逐渐向社会开放,为非在校学生提供信息服务。

5结语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技术作为工具应用在图书馆服务当中,而是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实现图书馆与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进而重构图书馆的业务模式,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使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爽.论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闵红武.十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综述[J].图书与情报,2008(4):63-67.

[3]张长亮.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4]王红芳,汤萍,吴冯娣.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变革[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8):132-134.

[5]何颖.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素养培养研究综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6(1):114-118.

篇10

[2]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高校建设创业学院的意见

[EB/OL].[2015-9-10]..

[3]“互联网+教育”高峰论坛[EB/OL].[2015-11-11].http:///news/n2/n20151110_29379.shtml.

[4]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5]付志勇.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5(5):18-26.

[6]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94-96.

[7]郑德涛.打造“众创”教育模式,培育创新创业生力军[N].中国教育报,2015-06-24(3).

[8]童馨,吴薇,王奕衡.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7):59-63.

[9]清华大学教师推动建立“群体创新空间”模型[EB/OL].

篇11

大学影视艺术是艺术专业中最热门的一个专业,也是艺术素质教育推进的重点。相对于专业教育来说,素质教育在受教育程度、课程资源分配等方面都趋于弱势。但随着近几年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教学价值越发的凸显。这说明相关教育部门在注重专业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价值观的培养,教育方式和方法越来越人性化,科学化,并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大学影视艺术素质教育还是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提升的同时,学生对于问题的看法、对于问题解决方法的探究能力等也在逐步提升,这对于学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影视艺术素质教育教学特点

大学艺术素质教育教学的特点:一是注重学生素质的提升。相对于专业教育来说,大学影视艺术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大学影视艺术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的提升,素质教育方面包括学生的价值取向、未来的职业规划、对于艺术的理解以及学生对于自我素质方面的自我教育等方面。对于艺术生来说,一个优秀的学生不仅仅是表现在专业精湛、技术娴熟,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抗压能力、对于困难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对于社会是非观的正确辨别能力等,这些都是大学影视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方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二是注重学生的审美教育。影视专业的艺术素质教育还注重学生审美教育。首先影视作品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审美教育功能,学生在学习和鉴赏影视作品的同时,也是在接受影视作品传递出的思想、价值观以及影视本身带来的景观美、人物美、情节美等,这些都是在学习和鉴赏影视作品中不自觉接受的一种美。影视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创作到制作完成,期间融入了诸多集体的智慧,体现出集体对于美的理解。其中上百个职业和门类相互协调的过程,是每个艺术专业学生都必须了解的。从这一方面来讲,影视作品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不仅体现在作品本身,同时也体现在作品整个制作的过程当中,换言之,大学影视艺术素质教育还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

二、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

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师生之间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快慢和好坏,同时教学方法还是关系到师生之间互动、以及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探索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是优化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选择好的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教学的关键,对于影视专业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来讲,主要有:(1)课堂教学法。课堂教学法是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一般是以教师授课为主。随着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方法也日趋丰富化,除了以教师授课为主外,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方法来。在整个大学艺术类教学中,课堂教学仍然是最为主要的授课方式,也是学生提升技能、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在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时,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素质的提升,将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丰富教学策略,改善教学方法。相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更加丰富,也更加人性化。(2)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更加直观的感受。对于影视专业的学生来说,情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将情感更快地投入到教学当中,从而实现情感教学。在教学的同时,学生可以根据情境变化更加感性地去学习知识点。此外,现场模拟也是情境教学的一种方式。利用一些观摩学习的机会切身让学生学习影视创作的过程,真实模拟现场环境、制作流程等,可以让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同时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能切身感受影视专业的魅力。(3)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也是大学影视艺术素质教育教学方法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相对于其他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的主体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实践的目的也是通过让学生合理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点,并将知识点应用到实际生活和未来工作中。对于影视艺术专业学生来说,一般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①影视公司或影楼等公司的顶岗实习。公司顶岗实习是大学影视素质教育最为常见的一种实习方式,通过让学生进入公司实习的实践机会,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影视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增加社会实践经历,并有助于提高他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利用业余或寒暑假拍摄影视作品。这是目前许多高校最为常用的实践教学方式。相对于公司顶岗实习来说,这种实践方式成本小,易操作,最为常见的就是学生自制DV作品的拍摄。这种实践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利用实践的机会熟练掌握各种拍摄技巧、选材的取舍等,同时也有利于他们活学活用,科学利用业余时间。③创作剧本。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查阅资料,挖掘他们的兴趣点,然后组织引导他们利用素材进行剧本创作。剧本创作是大学影视教育教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难点之一。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影视艺术专业人才,剧本创作实践是最为常见的教学模式之一。

三、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的新变化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教学方法也逐渐丰富和完善。

(一)互联网让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和方式更加丰富,更加生动和便捷

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方式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可以极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互联网的发展,为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方式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高效的窗口和工具。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分析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制作课程软件或课件,让学生利用软件或课件真实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筛选出优质的影视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或者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工具查阅资料,制作出符合教学目标的影视作品来。此外,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可以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设备,可以让影视艺术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和方式更加丰富,更加生动,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利。

(二)创新教育为大学影视艺术素

质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创新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也是目前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创新教育既是大学影视艺术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当今,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一味追求固定模式和满足于陈旧的知识体系,已经满足不了当今影视专业的基本需求。因此,学会创新,利用创新教育去丰富大学影视艺术素质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基本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拓展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目前许多影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创新,人才需求由原来的专业性人才向一专多能创新人才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方式,利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实践去检验学生的创新成果,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带来的乐趣。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知识全球化和创新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影视素质教育教学方法与方式之间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在研究和总结教学方法和方式的同时,要逐渐形成一套适合自己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法,构建属于自己的教学体系,同时将创新和互联网作为自己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点和主抓点,真正让素质教育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魏巍.高等院校影视艺术教育教学方法浅析[J].知识经济.2012(03)

[2]陈蓉生.论高校教育教学方法的发展与创新[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01)

篇12

1.泛在信息及泛在信息社会环境慨述

1.1 泛在信息社会,首先是信息量激增

泛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已经不能用海量来形容,而是呈爆炸性增长据统计,2007年全球数据信息生成及复制量为281EByte,等于地球上所有书本信息量之和的500万倍,相当于每个人平均45G。在过去的5年增加了10倍,未来的增长还将加速。文本信息以外的信息量巨大。比如各种统计、调查、观测数据,各种多媒体信息,远超过文字信息量的增长。互联网的数据流量不断增加,研究人员已经杜撰出了术语“数字洪水”(exaflood)来描绘互联网上迅猛增长的数据流量(尤其是高清图像和高清视频流量)。CISCO预计,到2012年,互联网每个月的流量将会增加44艾字节fexabyte,109GB)。这些迅猛增加的流量不是像传统的Tier 1等ISP所产生的,而是像GooSe这样的内容提供商所产生的。这种转移,激发了人们将互联网重新设计为内容网络而不是传输网络的兴趣,

1.2 泛在信息社会里,上网设备大众化

首先手机的性能和功能在扩展,手机正在成为真正的“手机”,分辨率已达960×640,4G速率达1000M,其发展趋势为:多媒化、生活化、个性化、衍生化、延伸化,并通过各种移动设备利用不同的应用来访问、检索、获取数字资源。移动用户快速增长非常快,据分析2013年全球手机拥有量超所有PC机总和。

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和其他连网设备的推出也大大拓展了“移动”的定义并以井喷式发展。摩根士丹利《移动互联网报告》:移动互联网的增长速率跨越了桌面互联网,我们认为未来5年手机上网用户会跨越电脑上网用户。下一代移动互联网已然起步,这种种的发展,都为泛在信息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泛在信息环境下,阅读方式数字化

信息的泛在化,使人们的阅读行为和方式在变化:传统纸质报刊阅读率下降,2010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1%,比2009年的72.0%增加了5.1个百分点,体现了国民阅读总体上呈增长态势。图书和数字出版物阅读率在上升,而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则在下降。《2009年度全国报纸印量调查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报纸总印量同比减少了6.78%,继续了2008年的负增长态势。近两年全国报纸总印量的减少,与报纸阅读率和阅读量下降正可相互印证。

1.4 泛在信息环境下,在校大学生是网络用户的主体

当前通讯技术的迅速发达,电脑手机成多数有条件的大学新生的必备物品,到最近2年手机、随身听、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被称为传统的“四大件”,现在有些学生又升级为“五大件”、“六大件”,包括掌上游戏机、ipad等新数码产品。他们广阔的、全球覆盖的交友网络里――这包括电邮、MSN、FACEBOOK、Bebo、Twitter、聊天室、手机简讯等等这样,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们都具备一些基本的素养。北京大学赖茂生教授曾做过一个调研:许多高校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便已经接触了搜索引擎,其中部分受访者使用搜索引擎长达10年之久。从使用年限的情况而言,受访者使用搜索引擎的情况较好。

1.5 泛在信息环境对信息素质课程的建设的影响

泛在信息环境下,上网设备的大众化、信息的海量化、阅读方式的数字化,使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较之以前,有了更大的不同。关于泛在信息环境下的高校信息素质课程建设情况,笔者通过访问各高校图书馆网站,发现多数图书馆建立了相关的教学网站,教学方式、教学和实习场所、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随着泛在网络环境的改变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另一方面,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信息获取能力有一定基础,但信息分析与鉴别能力、如何高效准确地使用相关资源、信息利用与相关科学素质有待提高。

2.国内外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2.1 国外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状况

世界经合组织(OECD)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之上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直接依据的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可见在当今社会中,个人与群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信息素质。由此推断,信息素质作为公民一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的一个人甚至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是一个受到广泛和持续关注的课题,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在给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此后,美国图书馆协会在2002年提出《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for Higher Education),该标准包括五个方面:①确定信息需求的本质和范围,②优质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③客观地评价信息和信息源,并将所选取信息纳入其知识库和价值系统,④使用信息完成给定的任务,⑤理解与信息使用和获取相关的经济、法律和社会议题,并合理合法地使用信息。之后,另一框架是由Eisenberg和Berkowitz提出的信息素养Big6能力,包括任务定义、信息查寻策略、定位与获取信息、信息使用、综合和评估六个方面。2000年10月堪培拉会议上,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协会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指标,制定了澳大利亚的《信息素养标准》。另外,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对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进行了概括。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通过网上技能训练项目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对信息素养教育也非常重视。如信息素养认证考试已在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信息素养教师学程”在台湾的新竹师范学院已经实施。

2.2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总则第三条中确认,高校图书馆的任务之一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通过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以及其他多种手段,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然而,颁布实施10年来,我国高校的信息素质课程建设仍十分薄弱。

早在1981年9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图书馆任务之一即是:“开展查阅文献方法的教育和辅导工作”,1983年全国高校图工委为150多所院校培养了开设文献检索课的师资力量,1984年2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最好以图书馆作教学”的指导思想,全国开始了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信息素养教育。1985年和1992年的两个文件《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和《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推动了全国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深入和规范,高校图书馆把掌握各种文献检索方法作为文献检索课,的主要内容,以课堂形式对读者进行信息素养教育。1989年全国高校图工委主持开展的高等学校情报用户教育状况调研结果表明,截止到1988年,全国587所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占普通全日制高校总数的54.6%;从黄毕惠、陈英、张月天2005年4月对全国355所高校图书馆主页的实际调查访问看,151所开设了文献检索课,占所调查院校的42.5%,文献检索课成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的主要模式。然而,从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开课率并不理想,通过高校图书馆网站,能看到这些表面的开课情况,但许多已经开设课程的高校,实际为选修课,选课率并不高。就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目前每年入学新生在4,000以让,但实际选修的学生,情形最好时也不足百分之十,最低时只百分之一的选修率。目前,也有许多高校把这门课程作为通识课程来建设,但通识课程科目繁多,对学生认知不足的信息素质课程将是一个极大的冲击。

3.泛在信息环境下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信息素质课程的建设较之前更加受到业界同仁的重视,各高校都在进行相关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丰富多彩,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探索了方向。如武汉大学图书馆主页中的“教学培训”栏目中,分别有“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培训讲座、”“在线课堂”、“真人图书馆”活动等,展示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信息素质教育培养体系。自90年代末,各大高校逐渐意识到信息素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开始通过培训和课堂教学等形式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

结合目前的学生信息素质状况、各高校信息素质课程的开设状况,建议建立如下几信息素质教育体系:

3.1 建立形式新颖、既吸引学生又能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以三峡大学图书馆为例:从2007年起,即在每学期放暑假前一段时间,就会招募一批在校生,进行培训教育,作为下学期新生图书馆入学教育的志愿者,这样既促使这批同学认真地深入地了解高校图书馆及图书馆的相关信息知识,提升了其相应的信息素养,也帮助了新生认识了图书馆及其重要性,延续至今,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机制。

3.2 建立灵活、实时、有针对性常规的培训讲座体系

笔者通过高校图书馆网站调研,在普通高校馆,基本都开展了这类培训讲座,但内容都局限于图书馆网络资源的利用,少一些符合学生实际需要或灵活变动的内容:同时,以笔者所在馆为例,由于硬件限制,单一的讲授,不能与学生同步操作,培训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在常规培训的同时,结合学生的需要,与学生团体、院系教学工作、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保持密切联系,多多开展灵活、实时、有针对性的培训讲座,结合实际需要,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3.3 建立系统、稳定的课堂教学体系

从形式上认可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确认为正规的教堂课程。依照《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普通高校大多开设了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但课程建设各有千秋,做得好的、扎实的有如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云南大学图书馆、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将信息素质类课程,不仅建设为规范的课程,还建设为各级别的精品课程,在很高程度上认可并确立了信息素质类课程的地位和身份,也有部分高校开设为常规的教学课程,这类课程也有一定的地位和身份认可,并能得到推广普及,但在许多高校,这类课程只为选修课,甚至网选课程,建立为必修的通识课程的。

3.4 利用泛在网络环境,建立多形式、开放的、有明确导引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平台(网络课堂)

篇13

互联网时代来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习惯。互联网的创新技术带来了整体环境的变化,能够接触到更多新鲜事物,有利于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更好成就。互联网技术使人们更为快速和全面的接收信息,改变看法和观点,能够更好的正视问题,同时有效解决问题。

2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中生创新思维分析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高中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生活学习当中,学生更多接触和使用到互联网,互联网技术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从几方面提升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渐变。

2.1思维更加灵活多样

接触互联网后,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高中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对于事物的看法更加多样化。对于一个问题不仅从一个角度入手,从多角度观察思考,已获得更多的新认识,提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对于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不再单纯突出于学业教育,而同时也要突出于素质教育,让学生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可以说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一种具体的教育目标。

2.2思维更加开放

互联网是开放的一个环境和空间。高中生了解和应用互联网后形成了开放式思维,更善于联想,能够将一些事物加以整合去完成探索和思考,敢想敢做,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转换成为实际。开放式思维模式使思维的及时转换,善于尝试运用逆向思维、反向思维、横向思维、类比思维、联想思维等思维方法,从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尽管这种转换可能有时是错误或者不现实的,对于高中生而言,有想法是成长的一种具体表现,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展开思考则更利于激发学生潜在能力。

2.3信息接受能力强

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高中生有足够精力和能力去接受大量信息,而互联网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新机遇。长期接触大量信息使高中生能够提升自身的信息接受能力,对感兴趣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探究信息产生和信息所带来的影响。虽然互联网当中存在一些负面信息,高中生往往不具备很强的辨别能力,但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绝大部分都能更好地去应用互联网,进而从互联网当中获取到理想的信息数据,基于信息数据的应用,提升其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思维再造。

3提升高中生创新思维水平策略

对于高中生创新思维的培育是教学工作的一大现实任务,尤其是互联网应用后,互联网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能力,同样也会造成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要从规范化等角度出发,保障互联网应用的价值,在提升高中生创新思维水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3.1做好教学结合,克服思维定式

现阶段信息化社会中的高中生能够接触更多新鲜事物,思维更加多变,想法更加丰富,经常存在思维转换,学生的潜能更易于激发和自我发现。目前在高中阶段教学工作中,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教学结合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应用方法,对信息有选择的进行接收,同时学会掌握互联网技术,敢于怀疑、打破条条框框,能够通过互联网实现创新,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得到体现,获取到理想的创新成果。

3.2实现信息共享应用,积累实践经验

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能够满足于高中生对于新知识的探求需要,而实现信息的安全应用和有效共享则成为激发高中生潜能的关键所在。随着公共资源的开放式利用,学生能够更好的通过规范渠道获取相应的信息数据,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探索和积极传播。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能够实现及时有效的信息互动,使信息利用的价值最大化。学生能够更好的实现思维转换,将创新思维体现在互联网应用中,注重观察细节,积累实践经验,为创新思维打下坚实基础。

3.3利用多重手段,激发创新潜能

教育者在激发高中生创新潜能方面可综合多重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打造更符合当下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模式,推动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和创新。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实现科学创造和思维创新结合。对于互联网教师不再单纯控制,而是有效合理利用,结合互联网特点创新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能够融合到互联网体系当中,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提升和改进教学工作,确保学生能够接触新鲜事物的同时,切实增强自身创新能力,不论是学业上还是生活中都敢于创新和勇于创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