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95-01
激励指激发和鼓励,是通过某种手段和行为激发人产生行为动机的过程,属于心理学范畴。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信心,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激励机制,其具体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应该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出发,以保证激励机制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激励机制的具体策略如下。
一、体育文化激励
体育文化激励主要是通过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各项体育传统赛事,加强体育文化建设,重点发挥体育文化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体育赛事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抽出时间向学生介绍一些体育文化知识,以达到励志的目的。
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奥林匹克格言“更高、更快、更强”的由来,以此激励学生向奥林匹克运动员们学习,奋发图强,超越自我,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又如,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诸如姚明、林丹、李娜等运动明星的奋斗历程,引导学生以这些“偶像”为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二、体育理想激励
体育理想激励主要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的未来发展前景,树立奋斗目标,并付诸行动。要实施体育理想激励,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对策。
例如,笔者的班上有一个身材较矮小的男生,他上篮球课时表现不积极。通过与他谈心笔者发现,这个男生并不是不喜欢打篮球,而是因为他自认为没有身高优势,不是打篮球的“料子”,与其把时间浪费在篮球练习上,还不如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上。针对他的具体情况,笔者这样激励他:“篮球打得好不好,并不是完全由身高所决定的。篮球场上也有一些身高优势不是那么突出的球员,他们往往身手敏捷,控球能力极强,承担着控球后卫的重任。你想不想像他们一样呢?”在笔者的引导下,这个男生决定将“成为一名出色的控球后卫”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篮球课上,他认真听课,刻苦练习,在短时间内就实现了篮球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三、体育目标激励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体育学习目标,鼓励学生通过学习行为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体育目标激励应具有可计量性和有形性。例如,教师可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跳高高度、游泳速度、跳远长度等提出明确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为了实现体育学习目标而努力时,教师应不吝给予其语言上的鼓励,如:“你的进步真大,动作越来越标准了,争取在这节课内有所突破。”“刚才你只是用力不够,如果再加把劲就会跳得更远,加油!”通过逐步实现体育学习目标,学生能够获得积极的体育学习体验,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意识到在体育学习中“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会有回报”,进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体育表彰激励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表彰激励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表彰激励包括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例如,在组织体育训练时,教师可以模拟奥运会的比赛模式,设置金牌、银牌和铜牌,对能够完成训练任务且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金牌的奖励,对基本可以完成训练任务的学生给予银牌的奖励,对勉强能够完成训练任务的学生给予铜牌的奖励,没有完成训练任务的学生没有任何奖励。这样的表彰激励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师关怀激励
一、科学教学评价目标
科学教学评价主要目标是为了下阶段“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更优化、更合理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促进“教”“学”双向发展。目前教学评价体系在不断优化,但是我们不能单纯把眼光放在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而是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过程不断追求积极向上的“变”,往往这就需要教学评价。强调科学教学评价中的目标,正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普遍存在着相反或不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教学评价要始终以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为中心。
二、科学教学评价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课堂中应当有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一方面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教师合理构建课堂。师生双向互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各自提升。
2.教学目标控制论
这涵盖两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的控制,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活动要把握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学生以一定的目标开展学习活动。这也就是说对学习的教育或者课堂教学如何去判断其好与差,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对教育或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它包括目标的最终结果和实现这一结果所付出的价值,也就是效率。
3.评价客观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评价的结果是否具有客观性、科学性都将直接影响到评价效果。把握住科学教学中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原则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目标是立项的客观指标体系,是对教学评价中质、量、度的系列表现,反映着教学评价的客观真理性,为教学评价提供了客观、科学的参照标准,从而使评价客观性、科学性得以保证[1]。
三、教学评价的过程
评价的过程以学生发展为理念,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由关注结果评价转向关注过程评价,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关注评价结果的科学公正,更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注重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结合,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这些观念的转变要深入,要落实于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学过程的评价也不能单纯以学生某次测评获得的总分作评断,而可以根据布鲁姆知识目标理论来进行判断。运用该理论进行分析的模拟案例:浙江省某校初中九年级两名学生在一次模拟考结束后,两人本次科学考试科目的成绩都为160分。(卷面满分为200分)以下表示两位同学本次科学科目总分X、布鲁姆知识目标总得分Y、在布鲁姆知识目标的各个层次所获得的分值。
甲同学的布鲁姆知识目标得分=1×12+2×27+3×27+4×27+5×40+6×27=617
乙同学的布鲁姆知识目标得分=1×40+2×27+3×27+4×27+5×12+6×27=505
如果单纯从本次模拟考总分(X)来判断,我们觉得甲、乙同学的知识水平不相上下,但是通过布鲁姆知识目标理论得分(Y),不难发现甲、乙同学存在一定的差距。甲同学属于基础题易失分、难题易得分类型的学生。那么就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对其作出可能分析:
① 甲同学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能比较喜欢钻研难题,在同一门学科的学习中,出现较为严重的“偏向性”学习;
② 甲同学在考试的过程中做题马虎,常常容易题失分;
③ 甲同学在考核的过程中,出现作弊的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理论结合实际才能实现理论研究指导的功能最大化”,这是所有研究人员,乃至技术性教学工作都应该时刻遵守的指导方针,所以为了顺应现在继电器与接触器控制系统被大量应用在实际生活方方面面的大趋势下,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继电器与接触器控制系统,切实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工作。
一、继电器与接触器的定义与概念
1.1接触器:
由于接触器具有可控较大容量,自身活动性质稳定,功能可靠,工作效率高以及结构经久耐用等特性不仅被广泛应用在远距离操控高频度接断电路,以及容量较大甚至兼具负荷的各种系统物质中,比如各种电热机械装置、电焊机、电动机等,而且由于接触器可以进行自动控制以及欠电压情况下的释放作业保护型调节,所以,在各种进行远距离自动操控中也被作为一种电磁式自动调控开关进行使用(如图一所示)。如果我们将接触器依据自身结构的主触头所通电流类别进行划分可以得到:交流接触器和直流接触器两种类别,其中前者种类较为多,而且就我国而言现有常用的自主设计并以进行投产的交流接触器主要有CJ10以及CJ20等系列型号。
(图一:接触器基本结构图)
1.2继电器:
与接触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但是也有不同点,因为接触器的主触头是可以通过大电流的,但是继电器的却只允许通过小电流。所以,继电器一般在控制系统中只能应用于控制电路里面进行延时,隔离,遥控检测电路从而实现自动转换调节线路以此保证安全性甚至以小电流控制大电流等功能(如图二、图三所示)。通常按照电气性质分为电气量(如电流、电压、频率等)和非电气量(如温度,压力、速度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工作原理分为:电磁式、固态式、时间控制式、温度感应调控式、环境风速感应式、以及其他光度声度加速的等感应式继电器。由于继电器兼具反应敏捷,工作性质稳定,结构经久耐用,占据体积小巧等特性被大量应用在日常生活的电力保护,自动化控制,遥控检测等机械装置中。
(图二:常见空气式时间控制功能及电气工作结构图)
(图三:延时功能继电器控制系统电路结构图)
二、现有继电器与接触器控制系统研究中存在问题
2.1过度关注继电器与接触器控制系统的研究,由于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更换率有一定实效性,所以教材中理论知识会出现脱离实际应用的实践性。
2.2安装时由于注重理论到位忽略了实际安装作业时继电器、接触器触头接触不牢靠等问题。我们知道继电器与接触器如果发生触头接触不良就会使存在于动静触头间接触之间的电阻增大,产生装置接触面温度超过理论限制,致使装置的面接触形式变成点接触,甚至产生不导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在安装时结合理论为指导注意观察仪器触头上是否有油污、花毛、异物;经过长期使用后的仪器触头外表面是否发生氧化;一起上面是否存有电弧等高温烧蚀带来的仪器缺陷、毛刺或形成金属屑颗粒等;最后观察仪器的运动部分是否有卡阻问题。
2.3在理论指导安装后出现继电器与接触器功能在控制系统中不能达到和谐共处,影响使用初衷:互助互促互不干扰的原则。这是因为没有做好各自功能分析:继电器:用于控制电路、电流小,没有灭弧装置,可在电量或非电量的作用下动作,一个继电器往往有几对常开/常闭节点,可以用于不同的控制回路,它的节点不能通过大电流,一般不用于动力回路。 接触器:类似于断路器,用于主电路、电流大,有灭弧装置,一 般只能在电压作用下动作。 其实原理都一样,主要是触点容量不同,继电器触点容量较小,触头只能通过小电流,主要用于控制,接触器容量大,触头可以通过大电流,用于主回路较多。接触器原理与电压继电器相同,只是接触器控制的负载功率较大,故体积也较大。 交流接触器广泛用作电力的开断和控制电路。继电器是一种小信号控制电器,它用于电机保护或各种生产机械自动控制。
2.4对理论充分研究后还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受到输入信号受到干扰,影响继电器以及接触器的型号选择。由于输入信号是会受到实际工作环境存在的电、温度、时间、光信号等干扰,那么通过这种扰后的输入信号所确定选择的电磁、温度、时间、光电等继电器与接触器一般虽然不会有大问题的。
三、继电器与接触器控制系统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要性
3.1注意实际应用中所选用的继电器与接触器相互间功能的配合,充分实现各自工作效率最大化。比如继电器与接触器控制系统在电动机结构中应该主要起到在失压状态以及出现过载情况后应该进行电动机的自主判断与保护(如图四、图五所示)。因为在电机出现失压问题后通过连入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后可以当电机的电源电压低于85%时,出现置入的接触器触头的自动断开活动从而有效防治了烧坏电机的情况;而且,如果电机的电源突然出现暂停后又突然再来的这种瞬时大量电流变化时,也可以有效地解决电机的瞬间起段所带来的操作人员安全隐患问题。
(图四) (图五)
3.2一定注意对置入继电器与接触器控制系统的机械装置进行充分理论分析,选择符合实际应用情况的继电器和接触器,一般根据教学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整体分析后我们需要根据实际功能需求科学的选择符合机械装置容积规格的继电器与接触器类型,因为一般小型继电器主要考虑电路板安装布局。然而对于小型电器,像玩具等机械装置需要选择超小型体积的继电器。
3.3注意继电器与接触器控制系统被连入机械装置的工作原理,选择合适的继电器和接触器类型以及规格。以继电器为例通常要注意其自身可承受的电压最大限度的电流,同时还要注意所工作环境需要自身进行控制电压及电流大小,以及根据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机械装置问题的继电器需要几组,应采取哪种安装形式这都是要以工作环境中电源电压作为主要参考依据的,毕竟想要继电器尽到自身安置的作用是需要电路为继电器给予足够的工作电流才能正常作业的,如若不然继电器进行吸合作用就会十分不稳定。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3.4注意教学理论充分分析后实际工作环境对继电器与接触器的影响。因为实际继电器与接触器工作环境,环境湿度,环境气压、机械装置工作环境的活动振幅等等都会为继电器与接触器控制系统的功能性带来不可预计的影响。比如因为继电器与接触器材料以及结构不同,所能承受的环境力要求各不一样,超过一定标准就可能发生损坏继电器所以一般在理论分析选择时通常会依据仪器整体的环境力限制条件甚至高一级的条件进行选择。
3.5在理论分析研究出有效的继电器与接触器控制系统的养护方案后,根据实际工作后继电器与接触器理论分析没有预计到的油垢以及组部件异常松动等问题。
四、结论: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为了提高机械的生产效率,通过安装继电器接触器来进行生产机械自动控制系统的构建,从而提高生产作业的机械在远距离下也能进行预定程序的安全自动操控。可见继电器与接触器控制系统在现实生活工作中多么重要,为此,作者在此呼吁所有参与继电器与接触器控制系统研究的工作人员可以切合现实情况,实现应用实践与教学研究理论的完美结合工作,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理论研究更好地为现实需要服务,更好地为国内的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 音乐理论基础知识 必要性
让高校学生接受音乐素质教育是很有益的,这并不是培养音乐家的课程,而是丰富一个人的艺术修养的课程,音乐是最贴近最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的艺术,尤其是歌曲,一直伴随着他们长大。虽然事实上他们对这个伙伴却又并不真正了解,但只要稍加指引,他们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就能够理解一定层次的音乐知识,能够体会、理解一定范畴的音乐作品,并且有可能被这些作品所打动,从而使音乐在他们的身上产生良好的作用。
一、许多大学生误认为音乐就是唱歌,而事实上,唱歌只是音乐的一个内容,音乐并不只是唱歌
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任赵讽于1990年在为蒋振环教授所著的《音乐简明教程》作序时提道,对于大专学生音乐知识的水平之低感到无比痛心。“最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某省在八百多大专学生中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很令人吃惊的:……,第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熟悉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不到百分之三;……,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这种状况,实在不能不使我们痛心疾首。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其中至少九年应该有音乐课,但是,竟然有这么多人连简谱都不熟悉:……,那么这些在校的大专学生在大学之前到底接受了什么音乐教育呢?”与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小学期间所受的音乐教育是很贫痔的,而在中学期间受到较完整的音乐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只上过唱歌课,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就只能是非常简单的了解。进入中学阶段,课程任务更加繁重,升学率把老师和学生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也就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了,在课堂上学唱歌也就变成了是很浪费时间的事,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更愿意用这些时间去做数学练习。从这时起大多数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音乐就仅限于流行歌曲了。由于流行歌曲简单、易学、并且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表演、随时随处都可以哼唱,且随时随处都能够听到的,这样的学习当然也不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即使是文盲、乐盲也能哼上几句,加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学生们只要多听几遍就能学会唱了。就象野草一样能随处繁衍,但不一定对人是有利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环境使他们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音乐就是唱歌。除非家长、社会为他们创造条件,特意让他们接触音乐的其他内容,否则他们无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的观点。而家长、社会能够让他们接触些什么呢?去交响音乐会听现场演奏吗?去看芭蕾舞剧吗?(而目前社会上这样的机会却又是极少的,即使有也是极少数人拥有的),或者在家中经常播放各种体裁的音乐CD. DVD吗?而很多家长自己都对这些音乐知之甚少,或者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欣赏这些音乐,更不用说为孩子播放这些音乐,引导他们欣赏了,如果家庭或社会能为他们提供较好的音乐环境,他们就有可能对音乐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否则他们都只能对音乐产生偏见,一方面无法真正了解音乐的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从音乐对人的素质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来说,流行歌曲也不可能代替音乐的其他形式。
二、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上好音乐素质教育的各种课程的基本条件
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对于高校的学生是不言而喻的,但教育不应该偏食,应该提倡全人教育,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因此各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音乐或美术选修课程,通过欣赏优秀的作品,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音乐,不就是唱歌吗?”,许多人都对音乐抱着这样的偏见,他们对音乐知之甚少,大学生中也不泛这样的观念。其实,音乐每时每刻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经意或不经意地环绕着,因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可以充耳不闻。让学生真正理解艺术,为学生开启一扇从未发现艺术之窗,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个人的,而不应该只是属于兴趣爱好者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得到这种艺术的滋养和熏陶呢?要看懂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识字,音乐作品也是一样,要想欣赏音乐作品,首先要对音乐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素质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宗旨。它既强调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又强调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强调受教育者潜能素质的挖掘和后天的培养;强调受教育者共性素质和个性素质培养的统一;强调关键素质和辅助素质培养的统一;强调知识、能力、方法、思想品质等的统一;强调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统一。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美育本身是一种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人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的高雅的审美情趣,优化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忽视音乐教育,必然导致人才素质的缺陷。因此,音乐教育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能促进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
一、音乐不仅仅代表唱歌
音乐课教学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工具,也是完成品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它具有其它学科教育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音乐已经渗透到保护大自然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理想教育、爱劳动教育、珍惜友谊教育、了解民族历史文化教育、了解民族风情教育等。 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任赵讽于1990年在为蒋振环教授所著的《音乐简明教程》作序时提道,对于大专学生音乐知识的水平之低感到无比痛心。“最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某省在八百多大专学生中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很令人吃惊的:……,第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熟悉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不到百分之三;……,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这种状况,实在不能不使我们痛心疾首。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其中至少九年应该有音乐课,但是,竟然有这么多人连简谱都不熟悉:……,那么这些在校的大专学生在大学之前到底接受了什么音乐教育呢?”与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小学期间所受的音乐教育是很贫痔的,而在中学期间受到较完整的音乐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只上过唱歌课,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就只能是非常简单的了解。进入中学阶段,课程任务更加繁重,升学率把老师和学生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也就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了,在课堂上学唱歌也就变成了是很浪费时间的事,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更愿意用这些时间去做数学练习。从这时起大多数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音乐就仅限于流行歌曲了。由于流行歌曲简单、易学、并且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表演、随时随处都可以哼唱,且随时随处都能够听到的,这样的学习当然也不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即使是文盲、乐盲也能哼上几句,加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学生们只要多听几遍就能学会唱了。就象野草一样能随处繁衍,但不一定对人是有利的。
二、掌握音乐的理论基础上好,学好音乐课的条件
模拟电路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与电路理论基础密不可分,如果离开了电路的基础理论,模拟电路好比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模拟电路学习而言,教师必须以电路的基本知识为抓手,引导学生逐步接触并深入学习模拟电子线路,在分析和求解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电路理论知识,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模拟电路的学习将会变得十分被动,学生的求知探知过程也会变得异常艰难。因此,教师有必要结合具体的模拟电路教学内容,随时帮助学生对电路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及时唤起学生或许早已逝去的记忆,使他们的思维状态和认知领域尽快地适应即将接触的新知识,并能充分利用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会模拟电路新知识。例如在学习模拟电路中的放大电路一系列知识时,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先复习电路理论基础中的电路基本概念、电路基本定律、电路定理等理论知识,以此指导模拟电路的学习与探究,使得抽象的概念不再抽象,复杂的方法不再复杂,使得教学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二、利用实验操作活动,强化专业技能
模拟电路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是所有电子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中职教育课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从理论推导的角度进行教学,但对于文化素质和数理化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而言,无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他们对所谓的专业理论并不是十分感兴趣,也没有能力理解和消化,充其量只是记住了一些概念和方法,而真正地要自己尝试着去完成,去解决,去实践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实验操作活动进行实践教学,将模拟电路知识设计成实验,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来学习模拟电路知识,实现“做中学,乐中学”的目标。例如学极管单向导电性这一知识,我根据电路图设计了实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着连接电子器件,然后通过观察、分析、思考,掌握二极管单向导电性。实验操作活动,淡化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合中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三、利用新旧知识联系,缩小认知跨度
模拟电路是以电路理论基础知识和电路基础知识为根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应注重以上三者之间的联系,就模拟电路课程本身而言,教师也应当注重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合理地捕捉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找到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缩小学生认知的跨度。如果教师忽视了这一点,那么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教得相当费神,学生也会学得相当吃力,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充分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采用以退为进的战略和螺旋式提升的原理开展教学,原本抽象的模拟电路知识就会瞬间变得容易了许多。我们知道:模拟电路教材大多涉及的是放大电路的知识,这些知识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可谓是层层深入,循序渐进,我们在学习一个新电路前,先不急于开门见山,直捣黄龙,而可以由旧电路入手,巧妙地、逐步地演变成所要学习的一个新电路,使学生对新知识不再感到陌生,有效地化分了大难点,化解了小难点,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战术意识教学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对篮球战术意识的内涵了解不够
篮球运动和篮球教学当中,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自身素质,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篮球战略意识和战术意识。具备良好的篮球战术意识是为了提高学生篮球运动的综合实力和素质。这些才是篮球运动的基本保障。由于学生在篮球运动当中,对篮球战术的意识模糊,还不够重视,所以造成他们对篮球战术意识的内涵还不能够全面认识。所以篮球效益在篮球运动当中偏低。然而作为篮球教学的教师来讲,应该首先明确篮球战术意识的具体内涵,让学生深刻了解篮球意识的内涵。学生对篮球意识的内涵掌握了,老师才能够更好地对学生做技术指导。现在很多学校的老师对篮球战术的意识不够重视,这样就引起学生对篮球战术意识的模糊。甚至老师本身对篮球战术意识还存在模糊情况,直接导师学生在这方面欠缺,掌握程度远远不够。
2.大学生对篮球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
现今,在我国高校当中,篮球专业的理论课程教授得还是比较少,还存在知识性的不足。篮球作为一门教学课程,更多的是以一门选修的课程出现在学生的学习当中。在老师的实际教学当中也没有真正受到重视。在学校里面,很多学生对篮球的专业理论课程了解得不多,其主要原因还是他们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他们对这个课程认识度还存在不足。很多学生对篮球的专业课程还存在着学不学都一样的认识,认为学不学没有什么差距。对于篮球这项运动和课程,极少有学生将它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以至于很多学校本身对篮球课程不重视,有很多学校的老师甚至抱有应付教授体育课的情况。抱着这样的心态进行篮球课程的教学,让战术意识在篮球当中就更难培养了。
3.大学生篮球运动思维落后
现在的大学生,他们的观察能力以及判断能力都具备,但是他们对篮球运动的思维仍然停留在身体和技术的初级阶段。而在篮球比赛当中,观众更看重的是比赛的身体技术以及比赛当中的激烈程度,对战术意识并不是非常重视。这样一来,很容易让比赛中根据情况做出的分析和把握失去重要性。另外,在篮球比赛当中,学生也不容易把握和发现对方阵型中的战术发生什么变化。而这种情况的发生,根本原因还是学生对篮球的运动思维比较落后,不够超前。对于良好的观察能力不够具备,同时也不具备良好的判断能力。在战术意识当中,良好的判断能力和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战术意识的核心内容和基础,所以高校在篮球教学的具体过程当中,要有意识对战术意识进行培养。
二、篮球体育教育中提高战术意识的途径
1.提高学生对篮球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东西的时候,兴趣是昀主要的动力,兴趣也可以称之为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想在篮球这门课程当中能够让战术意识融入到教学当中,就应该把篮球的理论知识放在首位。并且要不断提高学生对篮球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对于篮球战术上的培养,应该是具备大量的篮球理论基础之上。而从现在的学校教学情况而言,很多学生在篮球的学习过程当中,不愿意学习理论基础知识,而如果想提高篮球战术意识,学习理论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应该全面引导学生学习篮球理论基础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篮球战术意识。学生只有正确掌握了篮球的基本规律,熟悉了篮球这门运动的客观规律,才能对战术的意识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对于篮球中的战术意识,应该客观地去认识和把握。只有客观认识战术意识,才能够在篮球比赛过程当中能够具有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才能对篮球比赛起到帮助作用。
2.加强战术的规范训练
对于战术的训练应该规范化,因为规范的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战术意识。学生对于篮球理论基础知识进行学习之后,老师应该让学生配合实战进行训练。让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战术意识,并且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战术的重要作用。对于在校的学生而言,他们能够全面扎实地掌握篮球的基本动作和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而篮球的战术意识必须通过这些基本功才可以发挥和体现出来。所以在实际的篮球训练当中,老师应该注意怎样提高他们的战术意识,让学生怎样把所学的基本功运动到战术当中,能够真正将战术意识与具体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篮球意识打下基础,起到相应的作用。
3.加强思维观察能力训练
1.中学教师成长离不开教师成长环境系统
教师成长环境系统包括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教师成长环境系统里内环境是校园环境,即为教师教学环境。其中的元素有学生、教师、教材、教室、教学资源。教学资源通过教材等转化得到,教师驾驭教材,利用教师教学空间把相应的资源转化给学生,这个过程是传知过程。最终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把学生送上社会。但仅仅局限于校园环境肯定是不够的,因此把视野拓展到社会这个外环境,从社会获取科学资源、社会文化等社会资源。当教师走向社会,从大学或其他渠道获得这些资源,把这些资源进行教学转化,注入校园环境,再和教材结合。用这样的资源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再送到各所大学进行深造学习,这样的学生起点高,基础好。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拥有良好基础的学生,在实践他们的育人的理想的路上,会起到基石的作用。
2.中学地理教师成长路径
从实践线索看,教师成长路径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强化教学能力。中学地理教师会经过初中区域地理学习、高中系统地理学习,接着进入大学专业地理学习,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强化专业基础,为地理教师的成长打下专业基础。从大学学习中获得基础知识后,进入中学进行职前实习、职后进修,这过程对于中学地理教师来说是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阶段。这个时间线轴,主要强调中学与大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不可分割的。中学地理教师成长需要大学,大学育人离不开中学。
二、中学教师能从大学获取什么
师范院校是中学地理教师成长的摇篮,师范院校究竟能授予中学地理教师什么知识与能力?即中学地理教师能从大学生涯里获取什么?简单概括起来最为基础的有系统知识、实践训练、专业视野和研究思路。实践告诉我们,高师地理毕业生单纯获得了这些知识后,进入中学后未必就能胜任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工作。
三、对于大学。我们需要什么
中学是中学地理教师实践的真正舞台,目前中学对地理教师提出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应该说是越来越高了,提出的要求也,是多方多面的。
1.需要有地理教师具备的知识结构体系
中学要求中学地理教师具备知识结构体系——掌握学科教学知识。此外,还需掌握学生知识、背景知识、教法知识。学生知识要求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有所了解。教法知识是如何将知识真正传授给学生。背景知识即为社会文化、通识性的知识。学科知识不仅仅是地理学知识,更是地理学的本质知识。教师要将这些知识转化到教学中,在教学操作策略中应实行这样的转化。一要将地理事实转化成学科逻辑,二要将学科逻辑转化成学生认知逻辑。即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认知线索帮助学生搭建学科的逻辑,然后去解决现实问题。
2.需要有新课程理念倡导的知识结构
北京教育学院钟祖荣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四个方面:学科性知识、教育性知识、文化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不少有学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现代地理教师知识结构包括地理学科本体知识、教学实践知识、文化知识以及条件性知识四个部分。对现代地理教师而言,地理知识结构应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对地理学科本身的、本体的理论知识。文化知识、教学实践知识以及一些方法性的知识。也有学者认为,无论中学还是大学,教知识是主体。但教什么知识?季苹教授认为,知识分为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实施性知识、价值性知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往往对价值陛知识不够关注。在新课程理念下现代地理教师知识结构中,地理理论知识属于非常基础的、有深入认识的,地理教师地理理论知识结构包括基础层、纵深层、拓展层。基础层包括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理论。纵深层包括较高层次的地理理论、地理学科体系、地理研究方法。拓展层包括地理学科最新研究进展、与社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这些都需要中学地理教师由基础层、纵深层到拓展层好好地钻研、努力地把握。
3.需要有现代中学地理教师具备的能力
中学地理教师还需具备教学基本功、教师资格、教师专业标准等能力,以及品德修养、理论基础、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包括知识层面、能力层面、态度层面、拓展层面。知识层面是指学科知识体系及内在联系。能力层面是指学科专项能力、技术使用能力、野外实践能力。态度层面是指洞察世界的变化、学会生存生活、终身欣赏世界,这是地理新课程标准最高层次的一个理念。拓展层面是指科学研究一般思路、科学前沿视野。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即将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特别强调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即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三板”、图像分析、教具演示等);还有学科专业拓展能力、学科专业科学素养、学科教育能力以及跨学科整合能力。这些能力对于中学地理教师而言是比较高的、比较难驾驭的,因此中学地理教师需要依托大学、依托社会,希望能通过在大学的学习与大学给予的帮助中,实现这个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15-01
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技术已经在经典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有了长足发展,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目前课堂讲授仍以成熟知识体系为主,使学生缺少接触最新技术和理论的机会,有违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的。
目前,广泛关注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和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1];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然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相关领域知识和精髓[3]。但目前课堂讲授的知识以经典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主,难以做到全面,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培养,学习机制,仅从课程体系改革也很难做到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因此,必须进行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础知识不扎实,创新和应用能力差的弊病,才能更好地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标。
1.目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学生往往被经典理论和经典知识所禁锢,同时又缺少接触新理论和新知识的机会;由于缺乏相应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所学知识很难应用到实践。目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知识学习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从高中生到天之骄子,大学生带有迫切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愿望,但当学生一次次的发现现有知识只能停留在理论上时,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慢慢转换为得过且过的思想,学习懒散,对学习失去兴趣。
(2)缺少行之有效的促学方法:为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多数课程都增加了相应的实践环节;但目前的实践都是一些经典理论和经典知识验证的过程,缺乏与新技术的融合,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让学生产生应付了事的学习态度。
2.“以读督学”培养新模式
“以读督学”就是让学生学习目前最新的科技文献和最新科研成果,掌握最新成果是在哪些经典理论基础上的再创新,对比新技术与现有技术的差异,明确现有技术的弊端和新技术的优势。学生在“以读督学”的过程中查漏补缺,清晰认识到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足,反过来,目的明确的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学习兴趣也得到提高,实现“以读促学”的目的。
2.1定期学习制
保证有效的进行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是“以读督学”的关键,可采用小组学习制和集中学习制。3-5人为小组,每组从新理论解决的问题、创新点、采用的理论、得到结果或结论,以及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五个方面进行深入详细总结。在集中学习过程中,每小组进行这五个方面的讲解,其他小组对其进行提问和探讨,达到每人都对新理论有清晰认识;通过交流,在培养学生沟通能力,思考能力的同时,新知识的相互传递和讲授,也弥补了个人学习时间有限和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
2.2教师指导制
对本次各小组学习的内容进行汇总,针对其涉及到的知识和理论,及时分配给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教师。教师可对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明确新理论与基础知识的关系;在集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从不同方面对新理论和新知识进行再延伸,增强学生的理解,激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
3.结论
通过“以读督学”的新培养模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不仅让学生掌握新理论新知识,而且在对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激励学生针对性的对经典知识进行再学习;从而达到“以读督学”与“以学促读”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为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13
1 当前高中生物教学困境
现阶段,我国高中教育的教学人群为“90后”,其思想以及行为特点是个性张扬、信息创新以及缺乏实践能力等,在加上生物教学其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以及需要背诵等现状,导致高中生对于学习高中生物有着一定的抵触心理,从而影响其教学效率。
1.1 生物理论基础差
高中生物教学,相对于语数外的教学而言,其教学知识不具备一定的循序渐进型,而是属于一种学习知识的累积型,即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过程中,基础型的知识教学仅仅在初一初二两个学年,而其他的基础知识则需要学生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平时学习与生活中的生物知识的累积,使其在高中生物学习阶段,能够拥有高中生物入门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主动学习与学好生物知识。结合近些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并未使生物教学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形成一个学习体系,加上本身理论知识的乏味,从而导致高中生生物理论基础较差。例如:在《基因的本质》一章教学中,有部分学生不懂DNA的缩小以及基础概念,正是高中生生物理论基础差的表现。
1.2 学习兴趣缺失化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对于高中生而言,其学习方式、创新思维、学习兴趣等有着一定的完善度,对于如何学习、认识以及分析生物知识有着明确体现。针对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基于其理论知识的乏味、难记以及理解难等特征,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表现为:不认真听课与记录笔记、生物实验小组参与不足等现象,从而使得生物教学课堂低效化。然而,对于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生物学习兴趣不浓厚的现象,通过教师的实践教学以及学生体现,其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生物理论知识基础差;②教学内容过于枯燥、难记以及理解较难;③学生学习方式存在偏差;④教师教学手段不够多元化。
综上所述,高中生自身水平、生物教学内容、学习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不足,对于高中生学习生物兴趣有着不小的影响,从而使得现阶段高中生对于高中生物的学习兴趣缺失化。
2 构建“自主、合作与探究性生物高效课堂”
2.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其核心理念,即“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导的教与学课堂。因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刻地认清自身教学职能的转变,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更好地为学生的教与学服务,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从教学方面,教师应当加紧对于学生学业知识的指导与帮助,尤其是“学困生”的教学上,更应当注重因材施教,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小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生活化的常识问题,如: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哪些事物上?光合作用与人的呼吸作用是不是相反?就针对一些“学困生”让其进行正确解答,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增强其学习兴趣。从学习方面,教师应当构建与规划一些学习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性的丰富多彩的生物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感,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
2.2 生物高效课堂实施办法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生物高效课堂,主要以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为引导,从而实现“三个维度”的教学大纲。
2.2.1 精心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对于教师的职能要求,其中关键一点:强调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于每一堂课的精心教学设计,从而为课堂高效打下基础。教师应当深入学习与贯彻教学大纲以及《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把握正确化的教学目标,能够归纳、总结与分析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水平,熟悉教材,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可设计单元整组整体性复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选定效率化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课堂高校的前提。
2.2.2 “疑”的留白设计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而教学课堂从留白开始就是从思考开始。在《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以及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善于设“疑”,即教师设计疑问或者学生发现疑问,其过程必须利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去告诫、引导或者启迪学生去参与“疑”的留白。通过给予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其形成一个积极思考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优化其原有的学习方式,使其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学习精神。例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中,教师进行设疑:①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哪些生物组织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②你们还能够说出哪些食品中含蛋白质比较多?③有些食品,如切面、面包等要添加氨基酸,为什么?④你知道在生命活动中蛋白质有什么重要作用吗?利用留白思考去解决上述问题,然后再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从而引入进入学习内容: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参考文献:
[1]高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合作学习应用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吴晓端.河源市农村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D].广州大学,2012.
(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
(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选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三)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很快,生物课必须重视用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并且适当地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和参加工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班级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2)、(3)、(4)三个班级,三个班级人数分别为:46、45、46人,虽然通过班主任,我对个班的现状有了一点了解,但由于生物是从高二开始的起始课程,所以具体情况还不能下定论。
(一)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分析
一般学者都认为作为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就其外延而言,主要包括两大范畴:具体的学科知识,有关教育学活动的知识。美国教育家舒尔曼特别强调有关“内容”的知识,主要包括两类: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他定义了构成教学的知识基础的七种类别的知识: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学生及学习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知识和关于教学目的和价值的知识。
(二)高中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分析
传统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基本定位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模式。而针对具体的学科教育背景,比较扎实地就具体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甚少。更何况,对于高中政治这样一门特殊的学科,国外学者没有也不可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国内关于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在一些论文中有所涉及,但也不够系统。但从几十年几乎不变的大学本科师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可推断出大家比较公认的高中政治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我们认为,林崇德教授等学者从教师专业知识功能出发的分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既较全面地刻画了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又清晰明了。因此,我就以此分类模型为依据解析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的结构。
1.高中政治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即学科专业知识。一直以来,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都被放在首位。对于高中政治教师而言,本体性知识就是指高中政治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主要包括相关政治理论学科基础知识和政治理论发展史的基础知识。
(1)相关政治理论学科基础知识。政治理论基础知识是政治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是政治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要部分。教师对基础知识有完整、系统、精深的掌握,才能在教学中统观全局地处理教材内容。(2)相关政治理论发展史的基础知识。从相关政治理论发展的角度来说,发展史集中体现了政治主要概念、理论的发展历程,包含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因素,包含着深刻政治理论和观念的变革,包含着探索者的思索、创造、艰辛与悲欢。
2.高中政治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涉及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和如何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是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理论性支撑作用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障。对高中政治教师来说,条件性知识包括一般教学知识和政治课教学知识。
(1)一般教学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范围相当广泛,包括教育科学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改革与实验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政治教师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一般教学知识,才能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科学地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政治课教学知识。由于高中政治课本身具有的理论性、时政性、教育性等特征,因此高中政治课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征。新课程对高中政治课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强调政治课教学不只是教知识技能、教技巧,还要教政治思想方法,把政治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努力去体现政治课的文化价值和政治课的教育价值;注重政治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高中政治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是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建构的;第二,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是关于政治课教学实践的,多是具体的小叙事,比如:“这个概念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第三,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是指向教育实践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主要由策略性知识、情境性知识、自我知识等组成。
(1)策略性知识。高中政治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是指政治教师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和评估教学效果而采用的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如教学反馈、先前知识回顾等。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政治教师个人经验和思考的实践性知识。(2)情境性知识。高中政治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在特定情境的教育现场中不断形成的,是政治教师从处理各种教育事件的历史经验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它依赖于政治教师对情境的敏感性、对学生及其特点的了解和感知、课堂教学与管理技巧的掌握和变通等。
4.高中政治教师的文化知识。有学者在谈到“专”与“博”的关系时曾说过,使用某种“专业知识”时,常常需要更多的“一般知识”来做它的后盾,像冰山一样,浮出海平面的一部分,需要一个巨大的基座来支持它,而这个巨大的基座指的就是教师广博的文化知识。政治教师的文化知识包括:文学艺术的一般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一般常识,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理论与观点,法律知识、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一般分析方法等。
二、高中政治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路径
实际上,教学是建立在对教材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其实就是传授“教师个人对中小学教材内容的理解版”的知识。而对教材内容“理解”需要几个方面的知识支撑,理解就是教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实践知识等)对教材内容从教学角度给出的个人诠释,包括教材内容的理解、侧重取舍、如何讲解、如何呈现等。在这个理解过程中,学科专业知识可以使教师从高观点或宏大的境域中去理解教学内容,以致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相关文化知识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知识的通俗理解和讲授、类比比喻和表征等策略的良好运用;教育教学知识帮助教师选择更好的更有效的方式手段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实践知识是经验、智慧,是教师教学抉择的基础。
那么,作为高中政治学科教师,我们应当如何发展、提升这些知识呢?主要的路径有:
(一)多看书
对教材中某些知识理解不透的,必须找相关专业书进行系统学习,不能简单地上网搜索一下,要理解其理论的来龙去脉。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看一些时事评论等杂书,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多看书主要是解决学科专业知识、相关文化知识的问题。
(二)多听课评课、多反思研讨
教育教学知识、实践性知识等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通过听课评课,相互研讨以及对自身教学实践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认识,不断增长我们的教育教学知识、实践性知识。而这些知识只能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听课评课、多反思研讨来获得。
(二)搞好师生关系是提高中职学生
钳工技能训练的基础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工作中最常见也最微妙难以处理的关系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进步,达到双赢的最佳效果。亲其师、信其道就是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程度达到最高境界,以教师的信仰为自己的信仰。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教师,教师以学生的问题为自己的问题,以学生的烦恼为自己的烦恼,尊重理解学生的感情,呵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样学生当然会真诚的希望与教师交流沟通自己在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解之处,把自己的学习弱点暴露出来,那么教师就可以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加以辅导和帮助,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对于特殊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的去了解其内心世界,观察其生活学习习惯,在做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主动与学生沟通,而且教师必须把握一点就是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种种青春期的问题都会转移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因而教师有必要去积极的开导学生使其明白怎样处理青春期问题是比较明智的选择,而不是训斥、责备学生,毕竟教师也经历过青春期,指导学生解决青春期遇到的问题是其为人师表的责任。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必须放低姿态,以师长、朋友的心态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教师的身份来与学生沟通,如果自己因为没有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而误会学生一定要真诚的对学生道歉,否则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后就很难弥补这份师生感情。只有教师对学生坦诚相待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5]
(三)加强中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以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的问题中职学生之所以产生厌学情绪是因为其正处于青年期的人生转折点,对于自己需要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感到迷茫和困惑,而乏味的学习过程并不能够为中职学生很好解决这些问题,相反,由于教学内容的枯燥性、教学手段的落后性以及教学训练过程的辛苦性很容易使得学生身心俱疲,自然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中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些思想死角予以清理,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社会对于掌握专业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以及某些特殊行业领域对于技术人才的培养及扶持力度等以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克服其自卑心理;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中职院校毕业的优秀人才在社会上所取得的辉煌成绩,通过成功案例的介绍使得学生找到奋斗的动力和对于未来的光明憧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起思想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思想教育先行的教学理念,提高广大学生对于钳工操作技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以求提高学生对于操作技能训练的认可和积极性从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四)组织一线教师编撰教材以提高
中职学生的钳工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中职学生钳工技能训练课程枯燥乏味是造成学生学业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一直以来中职学生的钳工技能训练都是以锉刀、丝锥、钢直尺等简单的操练工具为主,并不能够调动学生练习使用这些工具的积极性,对于这些工具的应用与掌握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广大的一线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编写适合中职学生学习情况的校本教材。教师自编教材不啻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教材采用启发性、提示性和诱导性的思维模式并且结合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以使得学生可以有兴趣的参与到钳工技能的训练中来。广大的一线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于中职学生的钳工技能训练也有一定的研究,由一线教师执笔编撰更具有说服力和可靠性,它将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某些中职院校率先采用教师编撰的校本教材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许多同学从牛头刨床、爬梯的组装中学到了一些基本的机械原理,学习兴趣明显增加,学习效果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到钳工技能不再是一项只需要体力不需要脑力的简单劳动,而是一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都要求颇高的具有创造意义的高级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