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化技术提升效能

数字化技术提升效能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数字化技术提升效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数字化技术提升效能

篇1

Abstract: the public security work can realize the great digital efficiency increas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gital police work function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effective network transmission and efficient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method very good use network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working efficiency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rive, and finally to deepen the network law enforcement supervision.

Keywords: computer technology; Network technology; Work efficiency; Public security in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加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域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出现了广泛而深远的难题。公安在维护社会治安、防治和惩处各类的违法犯罪行为中的工作任务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而越渐繁重,需要运用众多的数据信息才能驾驭纷繁多变的现代纠纷。计算机网络以其先进快捷且高效多样的功能特点,在公安工作效率提高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功效,高科技的网络技术增强了公安执法能力。

数字化公安工作的特征

一体化和联动智能形式的数字化公安网络系统伴随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有了很好的发展,其为适应新技术发展及数字城市建设需要而被剔除并建立起来。数字化公安系统具有智能的数字信息化的功能,建立在智能的子系统系统之上,以网络为系统基础,网络的构架是其最主要的特征。数字化公安系统可以充分的实现公安工作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等,更高水平的保证信息共享及集成。数字化的公安系统首先进一步的加强网络的功能实现,利用完善的网络系统,实现整个社区机械设备及家用电器自动化、智能化及远程的监控,保证了公安系统高效运转;其次是运用了现代的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加以实现,使得信息的传输更加高速化,并且更加安全。

数字化公安工作的功能及其实现

数字化公安工作重点在于其内容及服务的高度信息化,通过图像等数据的网络传输和计算机存储保证了公安工作的高效化变革进程。闭路电视是实现公安系统监控的前端部分,通常用于监视公共场所及重要的部位,进行数据的复核,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至公安中央系统。前端部分的实现依赖于先进的前端设备,包括各类的摄像机和附属的设备、终端显示及控制设施和独立的视频监控报警中心。要进行现场进行合理的结构化布线,保证实现数字化公安系统同社区各局域网络等实现数据联动,保证实现数字化公安系统联系外部互联网络的需要,并保证数字化公安网络通其他的设施之间的联系。现代常用的布线方式是光线和同轴电缆或者两者混合的形式,选择合适的电阻范围进行布线区域划分,并预留足够的拓展空间方便未来发展需要。数字化公安操作需要良好的综合管理系统进行决策和统筹,实现一体化联动公安平台更需要独立运行的数字式管理网络。

整合信息资源,以科技带动工作效能

数字化的公安系统实现需要整合所有的信息资源,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科技强警的规划目标。解决公安工作的难题,以专业化带动社会化的目标需要综合的信息资源系统才能使其得以实现,科技的带动工作效能需要整合公安网络系统资源。先进的系统层次和良好的网络技术需要实际的应用才能实现最优效能的发挥,这就需要公安信息网安全的运行并不断的通过计算机应用,继而不断的整合并重组系统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继而实现公安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4.1 实现信息资源的网络化传输,提升公安系统信息的处理效率和实效性

各基层基础公安依托公安信息网络,部分开始尝试公安信息的网络化传输,后来的全面信息网络化传输实践发展数据显示,基本能够实现当天的公安信息当天完成处理的要求,同时处理精度更高,实现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最大化发挥。信息的高速传输极大地提高公安工作效率,还节约了办公的经费和远距离现场处理所带来的运输等费用,得到了警员的一致好评。

4.2 高效整合的信息资源处理系统,完善公安统计等存在问题

公安工作往往需要完成数十乃至成百上千份的表格,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制约了公安的效能提升,相反使得工作人员存在厌倦的情绪,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入将繁杂的公安台账和报表等工作纳入到管理系统之中,使得相关数据建立、采集和汇总工作实现网络化和现代化。经过与整合系统相配套的信息报表处理系统等能够自动生成相关公安业务报表,首先便于建立及保存基础台账,其次监督公安操作流程,再次节约警力及文档打印等费用,此外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工作,保证了公安工作效率。

深化网络执法的监督机制,以适应全程的执法监督

随着人民法律权利意识的提升和相关问题开始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公安工作必须能够经得起群众的监督检查,其全程执法过程必须本身合乎法理和情理。一方面,规范公安活动,在公安工作程序方面,从系统信息输入到信息采集、输出及处理都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程序操作,避免违法现象发生。规范化的法律文件制作等方面,系统实现自动的生成,避免人工记录的劳动浪费之外也杜绝了不规范书写及不规范操作所造成的事故。另一方面,提高公安工作效率,进行动态的公安网络监督管理处理,系统实现计算机操作的办案手段,系统自动对公安监控数据的调出和随时查阅。系统设置既定的办案时限,系统定时提示等小功能可以促进公安工作的速度提升,网上签批和数据传输等功能避免了现实工作的麻烦,大大提升工作的效率。

6.结语

当前错综复杂的公安工作矛盾催促着公安工作必须提高效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的科技强警手段可以克服当前存在的部分问题,从客观和主观上实现公安系统的全面提速。依托科技强警的建设过程,充分的认识数字化公安的固有特征及其功能,对其加以合理而充分的运用,数字化的公安网络系统应用必定能够极大地提高了公安系统的运行速度。

篇2

1.前言

城市管理的数字化发展涵盖了市政工程、市容环境、公用设施、环境秩序的全面管理与监督,其探索发展进程中高新技术是支撑基础,在集成、开发与应用层面,无线、有线通讯、电子政务网、空间网格单元、嵌入地理信息技术均发挥了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信息化时代我们应科学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势实现城市化管理,创建整合数据库群,利用一体化多功能无线采集数据设备构建城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进而打造真正优质完善的集网络、计算机、数据库、通讯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管理数字平台。

2.空间定位数字化技术创新应用

数字化城市管理创新模式需要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技术系统、遥感空间技术的科学支持,为实现有序高效的城市管理目标我们首先应深化拓展空间定位科学技术,当前有效的技术方式包括单元网格、地理信息嵌入式系统引擎、GPS、移动基站、部件定位与地理编码技术等。地理信息嵌入式系统引擎主体安装于无线监管数据采集设备之中,采集信息工作人员对部件与事件信息展开迅速查询定位。在创建中我们应着力于兼容性设计,令引擎技术全面支持包括安卓Android、苹果Mac OS(ios)、塞班Symbian、微软Wince(Windows Mobile)等主流智能手机系统平台、涵盖浏览基本地图的各项功能,进而实现定位信息读取、标识与搜索的综合管理目标。同时我们还可将地理信息系统与网络平善融合,将各项空间定位结果标识于地图之中,进而通过科学的空间数据管理组织解决海量信息存储与传输问题。在应用地理编码定位技术层面我们应基于计算机识别方式将各类城市地址实施规范化、空间化与数字化建设,建立实际地址空间与地址名称的对应关系,进而实现相对地址空间定位与空间区域信息整合目标,通过分类分项编码技术管理精确描述发生问题位置,促进城市管理向着智能化、精确化管理科学转变。为深化精确分层次管理我们还可应用单元网格技术,由管理角度出发将城市划分成网格单元,直接构建城市道路、部件、社区、建筑物、地名、企业、事业单位要素相对应的位置关系并进行有效定位。

3.完善城市空间数据,激发优势管理效能

城市管理数字化模式建设进程中我们应完善空间数据,激发其保障支撑作用,提升城市管理数字化模式应用实际功效。空间数据包含各项专题城市管理数据、相应元数据、地理框架空间数据等。而专题数据又涵盖了各类部件数据、网格单元数据,地理框架空间数据则由建筑物、道路、行政区划、地理编码与正射影像等数据构成,元数据一般用来说明与描述各类地理框架空间、专题数据获取状况与特征信息。管理实践中除了创建部件数据、网格单元专项数据库以外,我们还应建立空间地理框架数据库,合理为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辅助提供公共城市空间数据集,并为各类事件与部件问题提供准确定位支撑参考。

4.科学开发及创新应用无线采集数据设备

为快速传送、采集现场数据信息我们应基于手机系统科学研发专项城管工具,令其涵盖短信群呼、接听拨打电话、信息提示等优势功能,辅助信息采集管理人员可及时与监管中心取得联系,快速汇报现场问题,并通过GPS技术定位、拍照、信息图片网络传送对各类事件与部件进行精准定位,实现便捷、智能化、高效、数字化城市管理目标。我们可位于终端将地理信息系统平台(GIS)手机平台内置于系统之中,令其合理发挥基础地图的缩小、放大、点选与平移的支持功能。同时我们可完善结合信息采集与GPS定位功能,确保后者与识别码定位的无缝切换,促进动态化部件信息的自动更新下载,遵循实际管理需求科学设计手机终端的报表统计功能,并令其逐步向着3G网络系统稳步升级。逐步建立以3G网络为支撑的“政务关联”平台,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采用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可视化、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

5.健全制定管理标准,夯实基础建设

数字城管的现代城市管理理念与信息化技术相融合的高科技产物,它在推动城市管理水平快速提升。当前城市数字化管理体系标准尚处于逐步完善阶段,因此我们应继续健全各项管理体制的科学制定,完善综合城市管理监管、单元网格系统划分及编码规则、城管监管信息管理部件、编码、事件分类与数据要求、城管监管综合地理编码信息系统、城管监管信息技术系统规范等制度,详细阐述城市数字化管理主要运行流程、工作秩序、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构建标准要求,进而令城管数字化运行建设发展进程更加规范化与标准化。同时我们应科学创建并加快推进相关综合城市管理信息监管无线采集设备应用与绩效评价标准,合理编制城市管理信息监管系统立案与结案处置规范,通过广泛宣传与全面贯彻落实,合理提升城市数字化执行管理手段水平与评估运行效果,为后续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全面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6.结语

总之,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具有无可取代的现代化、智能化、先进性综合管理优势效能,可准确反馈各项事件信息、及时发挥监控管理职能,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秩序化、稳定性发展。因此基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综合优势,我们只有创新应用数字化空间定位技术、完善城市空间数据、科学开发与创新应用无线采集数据设备、健全制定管理标准,才能真正巩固基础建设,提升市政服务与城市管理综合水平,营造和谐、现代化、数字化社会发展氛围。

篇3

一、精心谋划建设,构建高效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

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按照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颁标准,在借鉴外省城市先进做法的同时,充分结合市情,构建了具有许昌特色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

一是创新运行模式。成立一个中心,担负指挥、监督两项功能,但功能相对分离,既减少了建设投资,又节约了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实行“二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处理”的运行模式,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充分结合。市创建文明城市指挥部办公室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办公室两个部门行使数字化城市管理运行监督职能,实行高位监督;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和区 (县) 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指挥平台二级指挥派遣;市、区 (县)、乡(办)三级处理高效的运行模式,确保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高效运行。

二是运用先进技术。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率先应用了3G无线通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三维实景图像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首次将三维模拟图像应用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设计了240寸弧形大屏幕。在部颁规定的核心应用子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符合许昌实际的领导移动督办、业务短信子系统、数字城管综合门户网站、采集员管理子系统、CA认证子系统、双网交换子系统等8个应用子系统。在一期拓展项目建设中,又结合实际开发了私搭乱建管理子系统、城市部件动态管理子系统、统计分析子系统、视频案件管理子系统等4个应用子系统,建设了视频会议子系统、移动视频信息采集子系统、信息采集互视互通子系统等3个软硬件集成项目,使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形成了闭合、互联、互通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二期将设计开发淤泥渣土车监督管理子系统、夜景亮化工程监督管理子系统、建筑工地监督管理子系统、公众信息互动平台、数字城管与行政审批平台、数字城管与全市电子监察系统数据交换平台等扩展系统,并增加移动视频采集车、40个二级平台语音互通设备、无线视频设备,及完善服务器与存储系统等。

三是高效整合资源。整合公安部门的视频监控信息、规划部门的1:1000市区地形图、国土资源部门的1:500正射影像图和市园林绿化、邮政、电力、移动、联通等部门的城市部件基础信息和数据,实现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资源共享,降低了建设成本。

四是分步规划建设。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规划分三期进行建设。2010年完成的一期工程覆盖许昌市主城区70平方公里范围。2012年实施二期工程,将覆盖扩展至环城公路以内100平方公里和许昌新区180平方公里;2014年将实施三期工程,覆盖范围将扩展至所辖县(市)中心城区,实现所辖县市区域全覆盖。

二、抓住关键环节,提升数字化城市管理运行效能

该系统运行以来,注重抓好信息收集、指挥派遣、案件督办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广泛收集信息。全覆盖、全时段、无遗漏地发现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信息采集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充分发挥专业信息采集队伍的作用。170名信息采集员按照划定的工作区域,从早7:00至晚10:00实行不间断地巡查,及时收集、上报城市管理问题,同时强化信息采集工作的督查,坚持每周、每月通报情况。采取每天实地徒步督查的形式,督促信息专业单位提高信息采集覆盖率和信息采集的质量,信息采集有效率保持在96%以上,核查及时率达到97%以上。同时,多渠道收集问题,通过视频监控、社会公众举报、公共媒体曝光、“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投诉、110指挥中心转接、各级领导批办、门户网站等多个渠道广泛收集城市管理方面的信息。

二是高效派遣指挥。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从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入手,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建立接线员培训机制,每周安排不少于2个小时的培训,每月组织一次闭卷考试和上机操作测试。实行量化考评,每月公布考核结果,实行奖优罚末,使问题从发现上报、确认责任单位、审核立案到任务派遣由原来的10分钟左右,缩短到目前的3―5分钟以内,大大提高了案件派遣的时效性。同时,规范平台责任单位的管辖区域、管理职责和服务流程,使接线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指挥派遣效率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是强化案件督办。许昌市政府办公室专门出台了《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办法(试行)》(许政办〔2011〕45号),成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办公室,实行两级督查。每周将各责任单位超期未处置的案件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和中心门户网站上进行公布,每月召开一次运行点评会,通报月案件处置情况,每季度对责任单位案件处置情况进行一次绩效评价,评价结果通报各责任单位,并在新闻媒体上,接受社会监督,并上报市政府。将数字化城市管理案件处置情况纳入文明城市创建中并进行督办和考评,市创文办每周对数字城管超期未处置案件进行重点督办,每月排名末位的单位在市创建点评会上表态发言,每季度绩效评价排名后5位的单位在全市创建工作考评中被扣分。同时,积极发挥老干部督导团作用,将每周数字化城市管理存在的突出超期案件问题,请老干部督导团帮助协调,督促责任单位解决。运行以来,结案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三、健全工作机制,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长效化

一是政策保障机制。为确保运行,许昌市政府专门印发了《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办法》、《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行工作方案》、《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办法(试行)》(许政办〔2011〕45号)等规范性文件。同时,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和运行经费纳入市财政年度预算,给予重点保障。

二是定期通报机制。实行“日督查、周通报、月点评、季评价”制度。每周印发一期督查通报;每月召开一次运行点评会,通报月案件处置情况,及时协调、解决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每季度对责任单位案件处置情况进行一次绩效评价,评价结果通报各责任单位,并在新闻媒体上,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效能问责机制。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与监察部门效能问责、单位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年度评先挂钩。对处置不及时、反复发生问题多的责任单位,实行效能问责。

篇4

1 数字时代给予新闻编辑工作造成的影响

数字时代背景下,电子信息的所有机器语言都是用数字代表的,都是以数字媒介的形式来进行传播的,并且严重依赖于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互联技术,其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信息传输的速度快,信息传输的方式便捷,信息媒介的影响范围不断蔓延。简单来讲,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得以改变,传播内容得以丰富,传播途径得以拓展,传播速度得以提升。数字化媒介时代的信息特点为:其一,新闻素材的不可预知性,也就是说在数字环境下,新闻报道素材可能来自于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来展现,并且也难以预料事态的发展情况;其二,新闻传播速度快,没有地域限制。无论是怎样的信息资讯,都可以在短短几秒的时间内实现迅速的传播,并且无论身处何方,都可以迅速的接收到信息;其三,强调互动,由此形成强大的言论自由环境,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事件开展探讨,随着即时信息之间的互动,很可能使其传播范围得以延展。而作为信息媒介体系中的一部分,新闻编辑工作者就需要:设立更多的综合评论专题;强调报道的细节性内容,以满足信息真实性需求;强调个性化语言和诙谐语言的运用;保证更多的信息互动;主导基本思想,坚守新闻编辑的职业操守。

2 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

对于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特点的探析,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数字时代给新闻编辑工作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积极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去进行改善和调整,就显得尤为必要。具体来讲,当前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从新闻传播设计和组织效能来看

从新闻传播设计和组织效能实现的角度来看,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新闻编辑需要制定编辑方针,并且由此去实现新闻媒体形象的设计。一般情况下,编辑方针主要涉及到受众对象,新闻报道内容,新闻编辑语言特色等内容,这是新闻工作的宗旨,在此基础上积极对新闻整体形象进行设计,从排版结构,外在形象,设计包装等角度去探析,以保证新闻传播设计组织效能的实现。其二,作为新闻活动各个步骤的策划者和指导者,应该树立新闻立体化发展意识,积极以多种元素和风格并用的方式,实现新闻编辑,以促进新闻活动整体效应的发挥。其三,在引导记者采访方面发挥着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作用。在记者进行采访之前,可以与新闻编辑去确定新闻切入点,新闻采访注意事项,确定实际的采访任务,保证对于记者采访行为的正向引导。

2.2 从新闻传播引导和决策角度来看

从新闻传播引导和决策的角度来看,新闻编辑工作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积极将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并以统一的方式去进行传播,在此过程中新闻编辑工作者决定了要以什么样的内容来展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其次,为了使信息能够更加吸引人,并以传达某种正能量精神的方式去实现效能,这还需要新闻编辑工作者结合新闻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筛选,编辑和排版。也就是说,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份信息,更是基于信息的文化产品,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具备这样的理念。最后,新闻编辑工作中,假如存在编辑传播负能量新闻的情形,其不仅会给新闻报道平台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还可能因此承受一定的经济损失。为此,作为新闻传播的引导者和决策者,应该始终坚持认真负责的态度,避免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任何差错。

2.3 从新闻传播拓展和提升角度来看

新闻编辑工作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复制粘贴,而是在真实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实现新闻传播的拓展和提升。首先,新闻编辑工作者凭借自身编辑能力去对新闻材料进行加工,以形成特色化文化产品为目标,除了能够对新闻事实形成客观认识之外,还应该能够站在全局角度去审视,从而挖掘更加深刻的内容,以达到新闻传播的深度;其次,规避简单信息加工修改的做法,在保证新闻材料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同时,以新闻创作的心态去进行编辑,保证其符合新闻撰写的规律,这也是保证新闻传播质量的关键所在;再者,作为新闻传播的拓展者和提升者,新闻编辑应该积极融入读者群体,了解其阅读兴趣和阅读方式,积极的由此入手去改变传统的新闻材料编写方式,以创造出更大的信息文化产品;最后,针对于当前阅读需求的个性化发展,积极实现信息定制,使得阅读者可以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对具体信息的接受,由此实现信息的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这也是当前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篇5

其次是建立数字信息档案馆,馆藏档案实现数字化。为确保数字档案馆质量和服务能力,迁西县档案局经过调研,制定了严谨的《档案数字化建设实施方案》和科学的档案数字化加工处理工序,主要流程包括档案出库、档案整理、目录校对、扫描、图像处理、图像质检、数据挂接、总质检、数据备份、档案装订等,制定了严格的档案保密制度、档案数字化工程工作制度,采取了员工持牌上岗,安装监控设备,详细办理出入库手续等措施,保证了实体档案在数字化加工过程中的安全、完整,同时专门派5人对数字化过程中的目录校对、图像质量、数据挂接等逐条逐页进行质检,从而保证了档案目录数据的正确性、图像与目录挂接的准确性、数据存放的安全性,确保了数字化档案馆质量。共扫描档案500万页,校对、增录、修改目录53万条,馆藏各门类档案、图书资料等全部实现了档案目录、档案全文检索,机检率100%,2007年12月,河北省档案数字化现场会在迁西召开。为确保数字档案馆数据安全,对扫描数据进行了多形式,多介质备份,从形式上,对原始扫描数据、编辑数据、单层PDF数据、双层PDF数据进行了备份。从介质上,采用了磁盘阵列、移动硬盘、光盘三种形式备份,另外还对这些数据特别安装了加密系统的移动硬盘进行了异地双套备份。与此同时,由于信息时代文件的自动登记、辅助立卷、归档、著录、检索、信息网络传递和安全利用都是在计算机上实现的,建设复合型的管理队伍、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就显得极为重要,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电子文件的特征和电子档案的全程规范管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安全防护知识,以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与信息的安全性。

篇6

1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1.1确保档案管理工作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个医院档案管理的效率会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医院的整体建设水平。一方面,加快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步伐,努力实现档案管理队伍素质、依法治档水平、档案服务能力、档案业务建设全面提升,能够形成现代化、精细化、科学化的档案管理新格局[1]。另一方面,随着医院档案资料不断增加,日常管理档案的难度也不断增加。在这种形势下,只有切实革新档案管理的内容以及方式,逐步建立档案网络管理模式,才能减轻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确保档案管理规范化,减少档案丢失、损坏现象。

1.2全面发挥医院档案资料价值的内在要求

由于档案资源是医院一切活动的原始记录,能够反映医院工作所留下的痕迹。因此,医院必须要建立一个规范且完整的档案管理体系,确保日后能够做到有证可查、有据可依。尤其是在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现阶段,医院须频繁面临相关主管部门的督导检查,院内各项工作均急需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在这种背景下,创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充分管理好档案资源,能够便于相关主管部门调档查阅,确保医院工作有序开展。除此之外,医院档案资源是一个医院的文化沉淀,能够反映出一个医院的文化元素[2]。创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发挥档案的凭证价值、参考价值、决策咨询价值,能够提升医院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

2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2.1档案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当下,部分医院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忽视档案管理基础建设。典型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档案收集工作薄弱。部分医院档案收集工作与医院业务脱轨,缺乏收集重点,无法真正挖掘医院档案资源的潜在价值,导致利用效率低下。二是档案收集体系不完善,未从制度层面明确档案收集的种类、范围、保管期限,无法确保档案资料收集的完整性、保管的时限性、范围的全面性[3]。三是制度建设滞后,未就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配套以相应的制度,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职责交叉、职责不明、效率低下、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四是档案库房管理不规范,档案资料在管理过程中较为混乱,甚至出现随意堆积的现象。

2.2医院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部分医院在档案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未投入足够的人、财、物,难以优化档案管理环境,不利于提升档案管理效能。一方面,必备的硬件设施和用品缺失,档案库房及其他场所难以满足“八防”要求[4]。此外,部分医院在采购档案基础设施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所采购的设施容易被淘汰,且难以应用到具体的工作当中。另一方面,部分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缓慢,未结合未来档案管理趋势以及本单位需求,购置并引进相应的信息技术,难以实现档案管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型的目标。

2.3档案数字化信息建设不科学

一是部分医院转型步伐较慢,未充分应用数字压缩技术、OCR技术以及数字扫描技术,导致纸质类档案无法转化为数字类档案,影响后期档案管理、开发及利用,难以满足数字转型背景下档案数字化的要求。二是数字型档案知识库建设缓慢。典型表现为:未结合医院的重点业务对数字类档案进行建设,所形成数据库缺乏利用价值;档案资源格式未统一,后期处理难度大,不利于档案数据库建设;档案管理系统无法兼容声像、图像等形式的文件;档案资料自动识别、自动提取、自动检索领域仍然存在缺陷。三是档案安全管理滞后。一方面,事后备份不足。部分医院云储存技术的应用水平低,一旦出现档案系统崩溃、硬盘损毁的情形,无法及时有效地对数字类档案资源予以恢复。另一方面,事前防控能力不足。计算机及档案管理系统容易受到病毒的威胁。

3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策略

3.1完善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树立整体思维

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具有整体性。为此,医院必须要完善档案基础管理工作,统筹全部环节进行综合考量。一是要做好档案收集工作。要围绕医院档案管理重点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汇编,以不同渠道实现对原始资料的整合。二是要从制度层面明确档案收集归档的内容,合理划分收集归档的种类,明确收集归档的范围以及相关材料的保管期限,严格按照“资料齐全、应归尽归”的基本原则对资料进行收集,实现档案管理工作良性发展。三是要从制度层面确保档案管理各个环节能够有效衔接,理清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员,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流畅性。四是要进一步加强档案库房管理制度建设,并将制度公布上墙,明确档案保管、利用、移交、销毁等方面的规范与流程,为管理工作提供明确指引,提升档案管理的透明度。

3.2加快档案管理设施建设,提升工作效能

从长远看,医院只有加大投入,加强领导,抓好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各种载体和门类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提升工作效能。为此,一是要进一步结合档案管理需求,配备并更新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保密柜、防磁柜、防虫药剂、温湿度计、窗帘、气体灭火器、档案密集架等必备设施,确保档案硬件设施能够符合“八防”要求,实现科学管理目标。二是要进一步结合当前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引进并购置相应的档案管理系统、大数据技术、云储存库,促进档案管理质量有效提升。

3.3推动档案数字化信息建设,实现技术赋能

为更好地丰富档案管理的内容和形式,实现对档案管理空间的扩充,医院必须要推动档案数字化信息建设,将信息技术应用至各个环节,打造现代化的数据管理平台。一是要充分应用数字压缩技术、OCR技术以及数字扫描技术,对纸质型档案进行数字化转化的同时,构建数字化管理体系。二是要以医院业务链为核心,探索构建数字型档案知识库,更好地发挥档案资源在医院各项业务中的作用,全面挖掘医院档案的潜在价值。首先,要进一步借助数据挖掘、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工具对医院档案进行深挖,理顺档案知识间的相关关系,确保数据库建设符合一定的逻辑。其次,做好档案利用需求调研工作,确保数据库建设的可行性和针对性,满足不同主体多元化的档案需求。最后,依托于档案管理系统、大数据技术,实现对档案资源的字节检索,切实提升检索和查阅效能,实现“一套档案、多次利用”。三是要做好档案安全管理工作。就医院档案而言,保密性、安全性是其核心属性。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医院不能忽视安全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云共享技术以及云储存终端,实现档案资源实时传输备份,提升医院档案工作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做好安全环境管理工作,充分利用防火墙技术、病毒查杀技术、区块链技术、数字水印技术对医院档案文件、计算机操作系统、档案管理系统进行加密处理,做好信息技术应用于安全防范并重。

4结束语

新医改背景下,信息技术、新型档案管理理念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医院档案管理改革已成趋势。由于医院档案建设系统性强,涉及面广,管理方式、内容都会影响档案管理的成效,所以档案管理人员要培育自身全局意识、创新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用新思维解决医院档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档案资源齐全、规范、完整、安全、有效、真实。具体而言,一是要完善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树立整体思维;二是要加快档案管理设施建设,提升工作效能;三是要推动档案数字化信息建设,实现技术赋能。相信在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切实努力下,档案管理转型步伐会进一步加快,档案管理工作会呈现出崭新面貌。

参考文献:

[1]吴正荣.新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在医院管理中如何发挥新作用[J].科技经济导刊,2021,29(09):219—220.

[2]马真.大数据时代公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创新思路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06):1—3.

篇7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1-0038-03

江苏省淮安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淮安中专校)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重点,在基础设施、资源建设、推广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

一、基础设施是前提

(一)校园有线与无线网络全覆盖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网络全覆盖。淮安中专校建有有线为主、无线辅助的校园网。第一,网络主干。基于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形势及经济实用可持续发展原则,学校构建网络主干是1000m,确保校内师生应用空间、视频点播、电子阅览、资源共享、虚拟桌面等,有条件的可将部分重要应用做成10000m。根据实际工作站信息点到网络中心的距离,选择适当的传输媒介进行网络综合布线。一般而言,同一幢大楼内如果距离100米均可铺设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改成楼宇之间的连接应架设光缆,以满足今后发展的需要。第二, 网络中心。也就是校园网中心机房,必须配置有各种系统服务器、文件服务器、中心交换机、配线机柜等。如刚使用时数据流量不大,可只配置一台高性能的服务器,视今后网络发展情况再作扩充。为保证网络运行稳定可靠,网络中心的设备应选择信誉可靠、质量上等、性能稳定、扩充性优良的专业产品。为保证师生上网体验,建议至少使用两条线路接入,一是起到备用作用,二是有利于师生网络隔离。目前,学校租赁电信光缆,校内设置2866个信息点,在一些主要的空间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学校在整个校园实现了有线为主、无线辅助的网络全覆盖,为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公用与专用机房全满足

按照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要求,供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数量不少于每台8人;供教师使用的计算机数量不少于每2台3人。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淮安中专校百名学生计算机为29.5台,供教师使用的计算机数量人均1.2台,其中在为每位教师配发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同时,还在名师工作室、创新工作室、研发室、重点项目工作室等工作场所为每人配备一台台式机。每个机房通过星型网络拓扑结构将所有计算机连接到可堆叠交换机上,再通过光纤连接校园主干网。为方便教学,在以上网络教室安装多媒体教学平台,使之成为一个既能完成计算机专业教学,又能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能开展基于Internet技术网络活动的多媒体网络活动室。学校每个专业都配有2―4个数量不等的专业机房,另有10个公用机房,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集中负责管理。公用与专用机房能够全部满足通用信息技术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

(三)教学场所多媒体化全实现

按照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要求,30%以上教室应具有多媒体教学功能。淮安中专校150个普通教室全部实现多媒体教学功能。学校还利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契机,将20个实训室、5个大阶梯教室、3个会议室、2个报告厅全部多媒体化。在会议室和实训场所安装超短焦投影机丽讯D791ST,电子白板天士博TS-4080L。另外还建有200座的电子阅览室,一个录播教室,具备全自动跟踪功能,支持人工导播和自动导播模式,还有课程的自动录播功能和教学网络化、数字化的传播功能,为精品课、网络课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两课”评比、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与技术保障。

二、资源建设是核心

(一)全体参与

数字化资源建设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特别是在教学上涉及各专业、各个学科或项目,需要调动一切力量,全体参与。一是以教研室为抓手组建团队。淮安中专校按照专业或公共学科设立了12个教研室,统筹相同或相近的课程、项目的教学工作,更好地解决了教学中所面临的课题、问题或难题。如2014年11月初,学校通过12个教研室完成了80件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二是以竞赛项目为抓手组建团队。在实际竞赛活动中,往往需要组建跨学科团队,将学科教师,信息类、艺术类教师组合到一起,共同研究,共同开发。比如在学校的协调与帮助下,将数学、网站设计、软件开发、工艺美术等四类教师组合起来,成立中职数学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项目组,通过一年的努力,建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其中《函数》一章获得了2012年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三是以管理项目为抓手组建团队。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行“国际化、信息化、品牌化”发展战略,实行无纸化办公,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平台或系统。如OA办公平台、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正方教学管理系统等。为了把软件企业产品的共性与学校管理的个性相结合,学校组建了由企业专家+校内管理人员+校内信息技术人员组成的校企合作二次开发团队,实现全体参与,共同完成了数字化资源建设目标。

(二)全线开发

一是自主开发。基于目前数字化教学资源原创性不足这一现状,淮安中专校鼓励广大教师自主开发资源,特别是一些教学常规使用的、难度比较小的资源。以全校12个教研室为单位,结合各教研室的课程特点,内部分工协作,有计划地开发了一些数字化教学资源。二是合作开发。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项目,采取教师设计脚本,提供比较具体的设计方案,委托合作企业进行深度开发,形成最终资源。如学校曾委托凤凰创壹软件江苏有限公司,为学校教师开发《函数教学软件》《万用表多媒体教学软件》等。近2年,学校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和物流服务与管理等4个专业先后加入教育部“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协作组,参与建设了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这种方式适合于整套精品课程建设,实用性强,贴近教学实际、易于推广使用。三是二次开发。对一些通用性较强的各学科教学辅导类软件和教学资源库,先由学校出资购买,然后结合学科或项目的教学与学校管理实际,进行必要的二次开发。如一些模拟仿真学习软件、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结合学校中、高职教学与管理实际,进行必要的量身定制,通过校企共同二次开发或学校自主二次开发,更好地为我所用。

(三)全力保障

首先,以制度为统领,人、财、物保障。淮安中专校出台了《关于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有关规定》,其中不仅明确提出建设目标、保障措施、考核评价,还提出了坚持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三个挂钩”措施:一是与每个专业系、教研室考核评比挂钩;二是与教师职称评审挂钩;三是与全体教师业务考核挂钩。其次,以大赛为统领,人、财、物保障。以各类竞赛为抓手,以人、财、物保障为后盾,促进数字化资源建设。近年来,学校认真举办并积极参加校内外一切信息化教学竞赛活动。竞赛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最终实现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快速集聚。再次是以评估为统领,人、财、物保障。近年来,示范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创建,课改实验校、四星级评估、学校网站评比及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创建都对数字化校园的硬件与软件,对课程改革与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一定要求。目前,学校正在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和有效运用,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引领和支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能力。

三、应用普及是关键

(一)全员培训

数字化校园建设靠人,使用靠人,管理也得靠人。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是人的因素。只有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业务水平高、技术强的骨干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全面提高学生信息化技能和素养,才能使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进行。淮安中专校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学校信息技术工作的资源保障、师资培训、技术研究、设备采购和教学服务工作,并按照“分层培训、同步推进、适度超前”的多元培训原则,以校本培训、活动带训、自我培训和外出培训为主要途径,以信息技术基础能力普及培训与数字化教学资源专项能力提升培训为主要内容,全面提高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能力。

(二)全面应用

一是推动教师应用。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是装潢门面,它的价值在于充分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于教师。近年来,淮安中专校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促进大批中青年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快速提升教学能力,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强的教师,有3名教师获得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二是推动学生应用。数字化校园建设应提高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促进学校培养更多适应现代科技信息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学校每个专业均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每个学生均要通过计算机应用等级考试,学会查找、利用每门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通过访问数据分析,有85%以上学生养成应用校园网络进行学习的良好习惯。三是推动管理应用。学校建有OA网络智能办公系统,实现了行政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安全监控等网络化。学校实行无纸化办公,尽可能地将所有教育教学与管理信息数字化,提高了学校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后勤管理工作效率,提高了学校在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水平和效能。

(三)全程督查

为更好地促进广大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提升信息化水平,学校实施全程考核督查,出台《关于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施办法》。其中,明确了“三覆盖、三促进、三否决”的规定。“三覆盖”即数字化资源覆盖到教、学、管三个方面。“三促进”即数字化资源应用要促进管理效能、促进教学质量、促进服务水平提升。“三否决”即不充分利用学校OA平台、三大QQ群、微信与微博实施日常管理的部门,不得评为优秀集体;不达到建设与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者不得评为年度优秀教师;中青年教师不参加校级以上“两课”评比、信息化教学竞赛、微课竞赛、课件制作竞赛,不得晋升专业技术职称。

Reflection on the Practic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A Case Study

WANG Qi-you & FENG Zheng-guo & XUE Zhao-yi

篇8

纵观10余年数字环境下全球主流胶印技术的发展,胶印设备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最初主要体现在不停机快速输纸、纸张精确定位、自动上版、自动放墨、自动清洗、无轴驱动、在线冷烫、不停机收纸及产品在线分拣等硬件装置的优化与完善方面;中期其则聚焦于印刷生产流程的数字化,主要体现在页面文件规范化、智能化数字拼大版、数码打样、基于国际印刷标准的TVI补偿、印刷过程控制的数字化和胶印色彩实时控制等软件体系的系统化;如今,胶印设备则以印品集成制造与增值服务为中心,通过先进的印刷设备、基于CTP的全数字化印刷工作流程与基于CIP3/CIP4印刷过程控制系统的整合来破解印品生产进程协同与质量控制、新工艺新材料应用中的难题,达到稳定设备基准、正确传输数据、自动控制过程的目的,有效提升设备产能和良品率。

drupa2012上,印品集成制造已经成为各个厂商展示的主流技术,“产品集成化制造、标准化作业、精细化管控”正在显现出充分发挥印刷设备的实际效能、最大限度利用人力资源、最大程度降低印刷材料损耗的效应。

其中,展示面积最大的海德堡,强势推出了顺应当今印刷市场主要发展趋势的产品、服务及培训组合,使印品集成制造在精益生产、绿色印刷、网络印刷、POD短版与混合印刷、上光与特效等领域获得最佳表现,通过网络化的工作模式来保证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得以完美再现。

曼罗兰所推出的看家机型ROLAND 700 8+1 LV,集成了曼罗兰的高度灵活、高质量、高效率、自动化等优势,除了可实现正反4色或单面8色的UV印刷之外,还置入了连线冷烫金机组、高效UV固化设备、带有连线自动套准功能的自动供墨导控系统、自动换版装置以及连线检测鹰眼装置,基本实现了纸进产品出的印品集成制造理念。

高宝则展出了配置12个机组、每面4色+上光的无水UV胶印机,其不仅显示出超高速印刷、超快速活件更换的特有功能,而且展示出了绿色印刷的极大潜力。

智能化控制方法广泛应用

drupa2012上展出的基于胶印设备的智能化控制方法已经步入广泛应用的新阶段。目前,胶印设备的智能化控制方法大多以印刷过程控制为基础,以CIP3/CIP4为平台,采用在线色彩测量设备直接获得实际印刷印张的色彩控制参数,并按照所选定的印刷标准进行比对和评估,实时地自动调整印刷水墨平衡参数,以达到印刷质量最优化和印刷效能最大化。

目前,主流胶印设备厂商如海德堡、曼罗兰、高宝、小森等都已全面推出了胶印智能化控制系统,尽管形态各异,但核心与实现方式基本一致,主要由自动供墨导控装置、专用印刷控制条以及智能分析与质量评估软件三部分构成。其中,自动供墨导控装置包括墨斗定量供墨装置、扫描式密度测量仪或色度测量仪、测量定位器、供墨数据处理单元等。通过墨斗定量供墨装置能够保持油墨黏度的一致,减少油墨损耗;通过安装在印刷机控制台上的扫描式密度测量仪或色度测量仪,能够横向或纵向扫描印刷控制条,自动测量湿密度、干密度、色度或光谱,并将所采集数据处理后反馈给印刷机,再进行水墨调节与优化。智能分析与质量评估软件则能够根据所采集数据,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评估印品质量,自动调整参数,保证良品率水平,同时,还能够自动建立产品色彩控制数据档案,动态比较相同产品、不同时段的色彩控制数据,以获得最佳的色彩控制数据,并生成各种质量评测报告和色彩控制分析报告。

在drupa2012上展示的胶印智能化控制系统中,色彩实时控制技术的应用情况最好、应用价值最高、对印企提升竞争力最为关键。无论是德系的海德堡、曼罗兰、高宝,还是日系的小森、利优比,中国的上海电气,都是通过对印品色彩控制数据的精确采集、智能化色彩控制数据的优化处理以及墨控系统色彩控制数据的实时回馈来在高速印刷环境下保持印品的高良品率和低冗余成本。

色彩控制数据的精确采集既能通过小至3mm×4mm的印刷控制条单元实现,也能够通过直接测量印刷图像实现,既可以采用密度控制方式,也可以采用色度或光谱匹配方式。其中对开幅面印张的测量时间仅为15秒左右,从而可使得在不增加印刷纸张幅面的基础上实现印刷色彩控制数据的采集成为生产常态。

智能化色彩控制数据的优化处理则通过软件来智能化地处理2万种重要颜色在胶印复制中的色彩数据及其控制参数,并依据国际标准的密度基准或色度基准,依次分析与优化灰平衡、TVI补偿、实地密度微调、色差等关键控制数据,以控制胶印机的水墨状态,并实时将这些色彩控制数据反馈至墨控系统,以保证水墨匹配,确保印刷质量和良好的可重复性。此外,这些数据还能够与印企的ERP系统、质量评估系统等无缝连接,实时生成反映质量状态的分析与评测报告,为质量与效率的共同提升提供数据支撑。

胶印机辅助设备的自动化创新

drupa2012上,服务胶印机的辅助设备从白料准备、印张检查、印张输送、折页订装、成型模切、成品装箱、运输堆码到废料收集等都不约而同地按照印品链制程来聚集成完整的印品生产线,并以自动化为导向来提升印品生产作业的创新水平。

从书刊、商业型录类产品的胶印产品生产线来看,书刊装订已经从耗时和浪费成本的环节转变为能够实现多种增值服务的环节,书刊装订的自动化正成为追求高效能、提升生产力的关键。书刊装订的自动化主要集中在高速网络化输出、作业指令的快速设置以及自动送纸和堆垛等三个方面。其中,高速网络化输出是指以建立生产网络,实现操作舒适性、系统可靠性、材料适应性以及控制的数字化等为前提来关注作业速度,通过精确的质量控制来发挥设备的最大产能。作业指令的快速设置是指基于CIP3/CIP4标准,与数字化工作流程融合来实现对持续变化的书刊装订作业结构的自动化或智能化控制,在印前向书刊装订设备发出自动化作业指令,并迅速完成设备的快速设置,大幅减少作业准备时间。自动送纸和堆垛是指采用流式输送装置、滚筒式输送装置以及数字化运转控制来完成印帖和印后产品的快速输送,确保装订设备或装订生产线发挥最大效能,保持生产作业连续、产能最大以及废品率最低。

从包装标签类产品的胶印生产线来看,包装标签类产品的上光、覆膜、烫箔、压纹、模切、排废与堆码的自动化与连线加工正成为包装标签类产品提升价值与适应不同用途的关键。包装标签类产品需求各异的印后加工方式,不仅要求与之配套的印后加工设备能够自动化地适应印刷机的速度以及印刷工艺要求,还要能够通过数字控制来精确调整各种印后加工工艺,提高印后加工的精度与效率,同时能够通过鹰眼等质量检测装置自动剔除不良产品,从而实现印企通过减员增效获得更多市场和盈利的目标。如曼罗兰所展出的包装印刷生产线就能满足从纸张到高档包装的全部加工环节的需要。而海德堡推出的上光与特效、包装印刷解决方案则可进一步提升印品的附加值及耐久性,体现出包装的传播与营销新功能。

多元增值服务营造胶印新价值

drupa2012上,增值服务已经受到众多胶印设备厂商的关注并成为其营销新卖点。为印企提供流程再造、印刷耗材与技术工艺咨询、产品组件维护等整合服务正在成为各个胶印设备厂商拓展市场、提升盈利水平的新手段。如海德堡展示的“Heidelberg Services”新服务合约、Prinect工作流程解决方案以及海德堡赛飞扬(Saphira Eco)环保印刷耗材,曼罗兰的TOP绩效管理、printservices印刷技术支持与咨询服务等。

篇9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图书馆的自身特点、日后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对相关的藏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广大阅览者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目前,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1、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图书馆相继建设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篇10

调频广播指的是一种对信号频率进行适当的调节,进行声音的传播的一种技术。当下,调频广播广泛的对超声波进行使用,这种技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信号较为逼真。这种情况下,使得广播设备的使用效率得到大大提高。伴随着调频广播的出现和发展,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但因为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调频广播受到一定的冲击。因此,对其未来发展进行研究,意义深远。

1 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特点

1.1 调频广播发射机产品技术变化特点

1.1.1 抗干扰能力强

当信号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自然环境的影响,工业生产的影响,人们所使用的家用电器的影响等。当信息进行传播的过程中,这些因素混杂起来,一些有线广播难以对其进行区分。但调频收音机可以对限幅变化进行利用,切除一些干扰信号,进而使干扰信号降低。

1.1.2 信号稳定

短波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其最大的特点是,只能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才能收到信号,这就使其电台数量增多,同时可以避免电台之间的信号干扰。夜间电波之间的距离较大,要想扩大电台范围,需要传递更远的声音。因此,对无线电进行传播的过程中,要利用中继站对其进行传播,从而实现传播的目的。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可能会对短波信号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对于一些弱场强地区影响不大。

1.2 调频广播发射机产品市场的新技术

对数字调频器进行使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同步指标进行改进,可以使信号传播过程中的失真和噪声影响有效降低,从而使音频质量有所提高。此外,进行数字音频信号进行传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同步性能的时间,使系统的调试和维护工作量有所提高。

2 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发展趋势

2.1 市场发展趋势

当前市场,不同广播电台主要对三种调频广播发射器进行使用,其分别是模拟调频发射机、数字调频发射机和半数字调频发射机。以下内容对这三种调频发射机进行分析:

2.1.1 模拟调频发射机

这种发射机仅能对模拟音频信号进行发射和接受,在整个运用过程中也仅能够对模拟信号进行使用,较为典型的代表是“VAO+PLL”模式。

2.1.2 数字化调频发射机

从字面意思上对其进行分析,无论是对信号进行发射还是进行调频的处理,均采用数字化处理方式,其和半数字化发射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两者对信号进行发射和接受上均是数字化的。但是也存在着不同之处,数字化调频发射机对信号的音频进行处理时,利用的是数字化方式,这种方式是当前较为先进的设备。

2.1.3 半数字化发射机

这种发射机的主要特点是,其中的立体声中。附和信号是数字化的,但其中的音频信号在发射之前需要进行DSP技术进行处理。这就是其和模拟调频发射机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

当下,针对我国调频广播发射机的改进技术而言,具有相对较大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可以结合我国在相关技术上的实际情况,将西方的相对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借鉴。在对这一技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但要从其专业技术上着手,还需要对软件的应用和发展进行认真研究,进而实现调频广播发射机数字化发展。当下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广播的数字化,将FM广播作为基础,研制出DAM数字化调频广播,针对这方面而言,我国通过互联网的支持,技术性能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2.2 提高调频广播发射机的可靠性与效能性

对调频广播发射机进行研发的过程中,应当将机器正常运行作为基础,然后实施其他成果的研制。保障机械设备的可靠性,是相关专业人员研发过程中的责任,如果因为质量问题,导致停机,维护人员就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例如,对独立开关进行设置,要保障发射机运行过程中,不会因为外界因素而受到影响。针对发射机而言,要保障原来的基础上,对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不断完善,以保证各个零部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技术人员在对零部件可靠性进行关注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设备是否具有较高的效能。调频发射机可以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保障经济利益最大化,并且实现投入最少的能源,实现最大的效益。此外,还需要对设备的使用效率进行有效提升,进而缓解能源上的消耗,对今后的发射机进行研制时,将这一问题作为重点问题,尽可能的利用最少的能源,实现最多的技术行动。

3 结束语

总之,只要相关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对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研发,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相关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研究时,可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适当的借鉴国外技术,同时要保障设备零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吐尔洪江・塞都拉.探讨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电子制作,2015(09):231.

篇11

数字化的文件在各行各业逐渐兴起,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其数字化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在当今社会变得尤为必要且重要。随着信息化技术及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数字化档案的建立面临的既是挑战也是契机。

一、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一)改善档案高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数字化档案的建立,能够高效的实现资源共享,打破以前档案使用的限制,让档案管理变得更加开放,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档案管理部门的相关职能属性,如从以前的档案进行保管与利用变成了现在对信息进行采集、管理以及服务,最终达到档案信息得到合理的配置,科学的管理,保障并提高给社会更加高效优质的服务。

(二)适应现代化建设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数字化档案的建设能够更加快捷的实现大规模的信息搜集、信息完好的永久保存以及利用。这是数字化档案适应现代化建设新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实现数字化档案资源共享建设、档案馆建设是目前最为重要且急迫的事情,也是时展所提出的现实要求。

(三)满足现代社会需求最终结果

现代化数字档案的馆及查阅中心的建立与完善,能够使得社会各界(包括外商投资者)能够更加及时快捷的看到想了解的相关信息,满足其信息需求。对于信息化档案馆的建立需要达到好标准高效能的要求,各级政府及档案管理部应该积极的给于支持与行动,改变传统的管理手段,采用现代化的服务措施,让数字化档案馆信息可以及时快捷的到达需求者那里。

二、如何推进数字化档案建设

(一)对档案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全面提高

经过自身经验及调查发现,我国目前的数字化档案的建设相对滞后,且管理的标准化及规范化的水平很低,对档案系统管理的整体质量有着严重影响。因此档案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是推进数字化档案建设的基本保障。数字化档案建设涉及到档案建设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整体规划设计、设备选型、开发软件、整理档案、录入扫描、备份、查询管理等。为让使用者能够高效率的找到想要的信息资源,还应该设立档案的查询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对数字化档案管理的系统整体水平大力提升

数字化档案建设首先应该考虑整体系统,让系统的纵向、横向每个节点都得到提升,用网络联通传输信息,发挥整体优势,使其总额运作能力得以提高。任何一个节点都有可能造成系统障碍,因此着眼与整体,注重每一个细节。系统的整体水平提高,可以采取对先进单位水平提高进行鼓励,并设立试点,推广经验。系统整体水平的提升是推进数字化档案建设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保证档案管理的高效与高质量。

(三)建设档案数据库

数据库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科学合理的对档案进行治理与使用。数据库的建设是档案数字化的一个关键过渡阶段,即从纸质文字处理到数字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建设与开发是我国档案信息系统的核心与基础。数据库的建立是一件时间周期长、内容繁杂的任务,必定经过从低到高、从少到多的渐进发展。

三、建设数字化档案的基本程序

(一)建立数据库

检索数据库、文件数据库是目前档案馆数据库主要类型。检索数据库是指用于介绍馆藏资源,了解开放档案的目录、范围及途径的数据库。文件数据库是指用于载入档案并让其他人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档案信息的数据库。数据库是档案的信息被数字化后集合而成,其档案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纸张变成计算机虚拟化形式,其中索引、超文本等技术实现了信息逻辑组织互联结构,使得信息管理更加智能化,可以运用人工或自然语言进行检索,让用户体验更加高效便捷。高质量数据库应该保证数据准确性、完整性、规范性、稳定性。

(二)建立档案馆

按照实际情况对数字化档案馆建设进行较强,可将其并入相关政府网站,通过网络向社会与政府提供相关档案信息,如国家、地方政策法规的查询,展示当地文明建设成果等。建立网上查阅中心为社会提供档案全文查询,逐步进行信息公开,创造出有利于本地经济建设与发展良好环境。完善数字档案馆硬件配置是档案资源优化公开共享的基本保障,如终端、储存设备、网络、空调、打印扫描等。

(三)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提高

进行数字化档案的管理的人才需要较强的专业性与技术性,因此对档案管理员的素质要求有了很高的要求。除了专业理论知识的专研,也要掌握实际工作需要的技能技巧,更要对档案管理知识进行深入学习。扎实的技术能力及良好的管理素质,熟悉对数字化档案的内在关系及环节,是做好数字化档案的管理工作。因此,数字化档案的管理者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只才能适应新时代的人才需求。

(四)对电子文件进行积累与收集

根据现代形式的发展趋势可以预测电子文件将成为未来馆藏的主要来源,因此必须要求进馆的单位实行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共同归档的双轨制,并将电子文件进行备份。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的档案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数字化档案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建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高素质管理人才缺乏、管理设备投入低、规范性不够等等。作为新时代的数字化档案管理人员,应该肩负起社会及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做好数字化档案建设与管理,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深究相关新技术新理论专业知识,更好为我国的数字化档案的科学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TP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8-0000-01

影视特效的数字化使影视的构图及色彩等,能够通过搭建起数字模型加以改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二进制代码实现了对数据的操控,影视内容在数据的适当改造下,色彩得到丰富,构图愈加精密,加深了观众对于影视的内容接纳程度。计算机中数字化处理软件有着对于影视内容的高级计算设置,提高了影视特效数字化后的真实性。

一、影视特效的数字化处理

与传统动画制作模式相比,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中的动画创作,能够摆脱逐帧动画制作的冗长过程,在场景创造上具备更为优越的能力。如:传统动画中难以利用阴影等常规特效实现一些难以捕捉镜头的制作,而在数据处理工具中,仅仅对绘画及光学效果的应用就能够实现相应场景的创作,提升了影视质量,进而实现观众视觉的冲击享受。

(一)场景氛围的数字制作

在影视场景的设计中,闪光及光雾的加入能够制造出应有的效果,有力烘托场景的氛围。光学特效软件中,Opti-FX是利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软件对于光线处理使得场景中物体在影视中得到应有程度的展现,其中,光学特效实现了在保证真实感的同时凸显物体的场景设计;光环与辉光适当角度的应用能够确立起物体的整体外形;镜头光晕实现了真实镜头拍摄中的影像偏差,使得影视内容得到更真实的展现。场景中光线特效的设计利用最为直观光线表现形式,将事物清晰展现在银幕上,相比于旧式动画中的场景制作,更能烘托出影视场景中应有的环境氛围。

(二)粒子效果的数字应用

影视数字处理软件中,相关粒子的定向组成,在经过场的作用力下,能够实现场景中微粒物质的微小变动,表现出影视中雨、雾等的制作特效。由于粒子的运动易受到微小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所以在粒子运动应用前先建立起一个各因素稳定的环境,使其能够保证粒子依照场景设计开展自由运动。由于粒子具有微小性的特质,粒子任务的完成就需要设定好对其应用的固定模式,便于粒子的设置利用。

(三)影视制作中的数字绘画效果

影视特效中,适当的绘画效果能够实现更多场景中效果应用。绘画效果不同于一般特效制作,无需对场景条件做出规定限制,这也使得其能够在各特效中更为广泛的应用。绘画特效包含了粒子系统及光学系统的特效模式,便于与这另两种特效共同进行应用。特效场景中,简单曲线的描绘仅利用笔刷工具就能做到,而无需再进行繁琐的数字计算,拖延影视特效制作时间。

笔刷作用中,色彩的相关处理应用是另一项重要特效能力。影视制作时,如需对一物体进行描绘,必须现将其选中创建到可编辑模式,这样才能通过各笔刷的综合应用,建立起物体的综合属性特征,使其能够在银幕上得以鲜明的展现。

二、视觉设计中的数字化需求

观众观看电影时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影视主题思想,是影视设计的发展目的。场景中的数字化特效应用,加深了对于观众视觉设计的要求,数字化特效也逐渐被影视视觉设计所重视起来。

(一)镜头场景错落有致

通过对影视中各种精彩场景数字化处理,能够使不同空间层次上的人物事件得以更为明确的划分,大程度提升电影画面所表露出的真实性,光线的温度效果更加有力的烘托出了场景氛围,更能使观众体味身临其境的感觉。影视场景中的宏观场景设计也是控制镜头场景的又一因素。影视中前后场景的调配,要满足各组成部分的构建模式不受到影响,镜头的移动拍摄过程中,更要突出场景的层次感,这样才能保证场景的元素丰富。

(二)影视气氛影响着视觉设计

影视场景中,音乐与灯光的配合是特效构成所不可或缺的。音乐的格调直接刺激观众的听觉,促使其对接下来的场景在对音乐的分析上做出猜想,进而对影视欣赏更为投入,间接提高了视觉设计的实施水平;场景特效中,灯光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场景中环境的表现通过光线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其次,天气状况也是在辉光与微粒以及光线的共同作用下制造出来的。光线的颜色和明暗程度直接决定着影视场景的整体格调,有助于营造电影整体的情感氛围,也是视觉设计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影视制作中对于真实性的追求

观众在进行影视欣赏时,也在通过基本的场景判断能力鉴别着场景特效的真假。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引入使得诸多场景都能够通过特效合成制作得来,而这并不意味着场景设计将一直依赖于特效的合成制作,长此以往的数字设计会造成影视内容与现实的脱轨,以降低收视率为代价而换取视觉设计的发展。正确意义上的视觉设计,是以综合提高影视场景的质量为基础,满足观众视觉需求同时,让他们切身体会电影场景所表达中心思想。纵使电影特效制作水平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在一些特定场景的拍摄上,真实的永远是最美好的。因此,在影视制作发展中,永远不能够忽略场景真实性的重要。

三、观众视觉设计上数字技术的意义

现代电影特效的数字化发展,为影视制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数字化特效的不断发展中,会有越来越多的观众接受特效日趋数字化的现代影视,这有助于观众对影视主题思想的理解与接纳,也是影视视觉设计的核心。电影的视觉艺术通过场景得以表现,而数字特效能够有力表现出场景特点,也凸显了影视的主题。纵观影视发展,影视特效的数字化最大限度上促进了视觉设计的发展。

四、结束语

篇13

为了更好地实施广东省委和政府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将 “十件民生实事”工作落到实处,更好地发挥文化馆站的服务能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和标准化。2016年开始,广东省就在本省范畴内展开了文化馆站的总―分馆模式试点。这一新模式可以盘活目前基层已有的不同级别文化馆站室的资源,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管理达到集约化、标识和标准统一化,共享资源、共创品牌、共建体系服务的目的,成为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有效落实的制度保障。资源共建共享是现在文化馆工作的发展趋势 ,对实现文化资源综合统筹利用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总―分馆制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实现文化馆资源共建共享和提升文化馆效能。

一、总―分馆制的概述

总―分馆制是一体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形式,它在某个地区内有一个总馆,其他馆则作为这个总馆的分馆,总馆指导和协调各分馆。这种区域统筹、整体兼顾的管理形式能有效实现各文化馆之间的资源共同建设和利用。

我省文化馆总―分馆模式中,县、区级别的文化馆设立为总馆,乡、镇、街道级别的文化站设立为分馆,村、社区文化室设立为服务点。省级文化馆为龙头,地、市级文化馆为地区中心,负责协调、指导县级文化分馆工作和服务供给。在现有省、市、县、镇、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条件下,依据“统一领导管理、统一服务提供、统一考评评价”的要求进行文化馆总―分馆的试点建设。所谓 “统一领导管理”指的是统筹运用、安排经费和人力的体系化管理;“统一服务提供”指的是统一建立服务目录标准,塑造服务品牌,搭建网络平台;“统一考评评价”指的是中心馆、总馆、分馆、服务站各级站点从上到下的评估体系,以及从下到上的多级反馈体系。通过双向考评反馈,不断完善总―分馆服务,提升总―分馆服务效能。

二、总―分馆制在实现数字文化馆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作用

1.有利于统一网络平台和计算机网络设备的资源共享

在总―分馆制服务体系下,总馆和分馆要接入“广东公共文化云”的供需平台,将总分馆的文化服务资源和内容,纳入平台内容建设,便于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的统一管理和配给。总馆通常具备资金、技术和硬件等方面的优势,如果采用总―分馆体系下统一的资源管理平台,那么其它分馆就可以便捷地共享和使用这些资源。这种统一资源管理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不是全部文化馆都有需要、有实力购置那些昂贵的计算机硬件的问题。

2.有利于文化馆之间文化资源的共建和互补

现今,广大民众对文化需求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对文化需求量也是逐步增加。许多文化馆顺应时代的发展,根据自己的性质、服务范围、服务宗旨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馆内文化服务资源和各类数字资源的建设 ,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这将有可能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同时还会出现自己馆内资源远远无法满足现在群众的文化需求的现象。采用总―分馆制管理模式 ,有利于各分馆在总馆的带领和指导下 ,能够较好地统筹和利用各间的文化资源,从而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和互补的效果 ,提升文化馆整体的服务效能和水平。

3. 有利于提高文化馆之间资源共建共享的统筹协调能力

总―分馆体系是统筹资源共建共享的组织管理模式, 它把资源丰富 、技术能力强大和经费较充足的文化馆设为总馆, 其他下级文化馆站设为分馆 。同时在总馆建设该体系内资源的统筹部门,这将有效增强总馆在资源建设和共享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使命感, 进而提升共建共享的统筹能力和效能。

4.有利于提高文化馆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水平

在文化馆中建立总―分馆制,通过总馆来统筹分馆中数字资源、硬件、技术, 服务场地、配套设施、服务人员等各类资源,最大限度把这些资源调动起来, 无疑将大大提高各文化馆资源的利用率 ,使它们的服务范围得到了有效的扩展 ,从而提升各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5.有利于体系内人才资源统筹

采取新服务模式管理体系后,在确保不改变试点区域内诸馆站室中人力配置和隶属关系的基础上,从总馆挑选骨干去分馆兼任副馆长,负责进行下一具体业务的开展,并且为了提升业务开展成效,挂职者还需定期相互沟通分享经验;分馆还需定期挑选员工去上一级馆学习(挂职)。各社区和行政村内的文化室作为分馆延伸至服务末端,被纳入到所在街道或镇级别分馆中管理,协管员(文体)在服务点担任管理员一职负责执行各项工作。这一新型运用人力模式不仅能够高效整合人员,而且 有益于各层级馆内人力统筹利用 ,通过新建的网络给整个体系的所有用户更高效提供服务。

三、总―分馆制在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途径

在传统运作模式的影响下,现在还有许多文化馆之间存在信息壁垒、相对封闭和资源无法共建共享等情况,使在同一区域内的广大群众无法合理有效地享受到文化服务。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文化馆积极开展数字文化馆建设工作,促进文化馆之间资源的利用和共享。资源共建共享是目前文化馆工作发展的方向,在总―分馆制作为组织管理模式的大背景下,通过数字文化馆的大平台,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文化馆之间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时它也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建设和发展,使广大民众可以更便利地享受文化馆提供的文化服务。

1.树立总―分馆制的全局观念,强化资源共建共享意识

任何一个单独的文化馆仅凭独有的资源供给公共文化服务不可能完全满足国人逐步增长的现实需要。建立总―分馆新模式之后,采用新的管理组织体系,以总―分馆为主要体系,将行政、区域内可用资源科学分划,畅通运用并保证资源的流通,使得区域中资源得以贯通一体,横向流通共同建设并同享使用,实现区域范畴内人才、场地、服务、师资等多种宝贵资源能够得到统筹运用,提高效率效能。因此,采用新总-分馆模式后,文化馆将成为基于数字文化馆,依托于多元文化类活动,围绕丰富民众文化生活这一核心目标,形成互相依存的开放体系。只有不断树立总―分馆制的全局观念和强化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才能实现文化馆之间互相依存、互通共享和资源优势互补,才能使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好处。

2.发掘特色文化,创建文化馆特色库

各地区文化馆都有自身的特色文化,应积极开发与其它地方不同的群众文化资源,建立自身的特色资源库,才能真正实现文化馆资源共建共享的效能。在总―分馆制下的文化馆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中,应通过统筹各地区文化馆构建本地区的特色文化,充分开发使用,防止文化馆资源跨地区反复开发使用,从而造成各类资源的浪费。同时在数字文化馆开发上,各地文化馆应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全面规划,进行数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3.建设数字化文化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在全省推行建立文化总―分馆新模式背景下,还需积极构建数字化站馆,运用信息、网络等多种科技手段建设为各级站馆提供服务的综合网络化数字服务体系,以省一级站馆为当中龙头,地一级站馆为区域中心馆,统筹建设数字站馆,集中布局,提供全省各基层文化馆(站)使用,实现文化馆系统的远程培训、辅导等功能,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数字文化馆管理服务体系,从而有效整合各地区文化馆(站)资源和服务需求,弥补基层文化馆数字化水平低下、专业信息化人才水平参差不齐、数字化经费不足、设备设施相对陈旧的缺陷,从而真正实现各地区文化馆(站)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上下联动。这能有效地提高全省公共文化事业的效能,并使广大民众能享用公共文化提供的服务。

4.加强文化馆系统数字资源标准规范建设

数字文化馆中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是建立一套文化馆系统数字资源的标准规范。标准规范能将数量庞大和种类繁杂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数字资源实现跨平台、跨区域的传递。因为有了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所以各大系统和平台都可以通过接口实现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从而保障了数字资源的可流动性和可利用性。数字资源标准规范应包含基本元数据标准规范、数字资源加工流程规范、元数据著录规则等。由此可见,我们在利用数字文化馆实现文化馆系统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应重视数字资源标准规范的建设,它保障了数字资源的可共享性、可利用性、可整合性和可循环性。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文化馆体制的不断改革,近几年来已有不少地区都在逐步尝试实行文化馆总―分馆制,其中上海、重庆等地区卓有成效的经验很好地说明了总―分馆制是有效促进文化馆资源共建共享的管理模式,同时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展的资源共建共享形式。它们为我省文化馆总―分馆制建立与推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而有效促进我省各地文化馆在一定范畴内进行资源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⒀螅唐任伍,隋吉林,黎川,杨美琼.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3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盘点.中华文化论坛,2014;

〔2〕倪晓建,高莹,虞敏.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资源整合模式研究.图书馆,2014;

〔3〕刘秀平.图书漂流与流动图书馆之比较与启示.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