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概论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概论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概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概论

篇1

一、了解财务基本功能的意义和作用是合理界定财务职能的必要前提

通常情况下,财务基本功能为反映、核算、监督、控制、分析、融资等。反映,通常称之为记账,包括了资金、经营往来、库存管理等企业日常行为的会计记录,这是企业经营的缩影和记录,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真实反映;核算,就是将企业的一般经营过程以会计手段换算为货币符号和一种过程,是企业经营结果的直接货币反映。监督,是通过账务与实物的核实来检验和规范企业经营行业的过程;控制,是通过资金的投入、流量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节制,分析,则是通过财务记录数据的对比,对企业投资、经营、计划和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判断,并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参考;融资,是财务的衍生行为,通过对企业资产的评估与经营状况分析,以资产或信用手段,或取外部资金支持的行为。

二、现代企业管理对财务基本职能的影响

1.为强化某种管理需要,特殊部门的设立,削弱了财务部分基本职能的实现。比如一个企业为了强化融资能力,专门设立了融资部门,但是这个部门的功能实现必须依赖财务的核算报表及财务信息,为了保证其工作的顺利开展,财务在其职能的优先实现条件下,财务的核算工作成为了服务性职能;而失去了融资功能;

2.市场竞争的信息多样化需求,财务的部分职能无法满足企业决策需求,从而削弱了财务职能的实现;当前市场竞争的多样性和竞争因素的多角度,使得企业在经营与决策过程中所需的信息较为博杂,并且对信息的及时性也有较强的要求,由于现代信息采集与分析的手段与技术,财务分析所针对的数据,比较静态,而且所反应的信息相对单一,无法全面权衡市场整体状况,并且所反应的信息也比较渧后。

3.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相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灵活性,财务监督和控制手段比较呆板,在实际实务的处理过程中,比较制约竞争应对的随机应变能力。使得部分企业逐步削弱了财务的控制机能。

4.财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无法实现财务应有的基本职能,由于近一个时期,企业数量的剧增,对财务人员需求量相对比较集中,使得部分财务从业人员无法通过业务实践逐步成长,一步到位的职务任用和负位的业务处理能力,使得部分财务职能不能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应有的体现,久而久之,部分财务原有的基本功能,被习惯性的转移或剥夺。

5.企业管理者法律和财务意识不强,违法违规经营意识阻碍了部分财务职能的实现。某些企业管理者不依法经营,为逃避监督,通过管理指令或其他胁迫手段,强迫财务人员无法按照常规去实现财务的基本职能。

6.部分企业的财务从业人员职业意识薄弱,由于自身原因或外在压力,丧失了应有的职业道德,并不如实记录账目。甚至出现了私自修改账目、作假帐、挪用公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财务基本职能的实现。

三、财务职能的不合理界定,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1.真实有效反映企业经营过程是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经营目标的重要保障,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企业提高防范风险和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机制。削弱财务的反映职能,企业则无法真实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使企业存在经营管理风险和社会责任风险。然而太过死板或繁锁的记录程序和汇报流程,会加重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量,使得企业流程繁琐,机构重叠,束缚了企业竞争过程中的能动性和灵活性。

2.内部监督、控制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财务部门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中起到财务控制的作用,内部控制的过程都涉及到企业的财务部门,因此,财务内部控制也就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的发展和生存。然而现代企业随着行业发展的分工的精细化,职能部门的工作相对也比较专业,过分强化财务的内部控制权力,则弱化其他部门工作的专业性,而且财务工作的重点在于强化制度性和程序化,而面对市场或专业的职能部门则相对需要适当的随机决策,因此,过多的财务内部监督、控制干预,会抑制市场或研发等拓展部门的工作发展。由于财务的核心是经济活动,太多的财务监督手段,会造成草木皆兵的紧张感 ,会抑制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工作主动性。

3.虽然财务分析是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的经济应用学科。但是,这只是内部信息的反映,并且也是对过去某一阶段的回顾,相对于市场投资或产品竞争来讲,无法准确描述市场形态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如果过分依赖财务分析组织和决策企业发展计划及市场竞争策略,无疑是闭门造车,一斑窥豹的错误做法。

4.财务融资功能,如果脱离开企业的债权、债务及经营现状,过多的负债,会给企业增加投资、经营风险,过大的货币储备或过低的货币储备,都会抑制企业的良性发展,这方面必须坚持财务融资的评估分析,然而,一项投资或企业的发展,更多决定因素来源于对市场和竞争的预测判断,俗话说,风险与利润并存,在保证最低风险系数的情况下,必须更多借助市场信息及其他经济信息的分析与评估,才能使企业在正常发展时,具备突破性发展的动力。过分依赖非财务评估分析,则会使企业保守不前,但是过分依赖其他信息,则会合企业经营超负荷风险动作。

四、如何合理界定现代企业财务职能

通过以上分析,现代企业随着竞争形势和信息的多样性,财务职能存在必要的转换和调整,但如何准确的界定,合理把控,会因企业性质以及经营内容、管理方式的不同在表现形式上略有不同,但是核心上,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转换工作思路,从财务管理向财务服务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工业生产力的提升、商品的多样化和社会需求的快速更新,企业管理的重心从原有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换,企业开始调整基本管理思路,将生产和市场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逐步树立了管理为生产和市场工作服务的意识和理念,在大的理论转变的前提下,将财务的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换,是大势所需,也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2.调整工作模式;财务作为一个企业经营活动记录的核心、,同时由于其工作性质的需要,一般都是企业安保工作最密集的部门,由于受到特殊环境影响,财务工作人员也开成了一种独立独行,自我封闭的工作模式,工作方式一般都采用一种居高临下的上级作风,对各种信息的收集主要通过行政命令式的强制模式,和其他职能部门缺乏沟通和交流,造成财务统计模式及工具与相关职能部门不对等,信息结构和内容不对称。为了实现企业管理对生产性部门的服务职能,工作方式必须向主动性方向转化,并积极了解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方式,以及其对信息的需求,将财务记录的表、账及内容向职能部门的实际需求调整。

3.财务在内部监督和控制手段上,应以预防为主,在防范上作好准备,减小事中或事后的检察和干预,另外,财务在制定相关内部控制和监督手段时,应参考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方式,制定出既符合财务制度、又适合促进企业经营发展的内部监督、控制制度。

4.财务人员必须加强业务素质培养,要逐步了解企业的生产、市场环境,所以财务人员除了掌握财务基本业务知识外,还要学习市场营销、生产经营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财务的职能实现促进企业的发展。

5.财务人员要忠诚于职业操守,树立良好的职业品德,要敢于通过财务工作真实性和客观性记录对企业正常发展和规避经营风险优势的阐述,逐步纠正企业管理者对财务工作不全面的理解,使财务工作在保持客观和独立的基础上,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F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0-0126-02

经营管理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有了社会分工,有了商品生产,就有了经营管理。经营管理又是一个现代的话题,随着社会、经济、法律、文化以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经营管理常讲常新,其内容也是在不断的发展中。每一个企业经营者都必须不断地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研究,掌握经营管理知识,最大限度地强化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煤炭企业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它的管理同样具有较强的行业特殊性。

1 煤炭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

煤炭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一种先行性或提前性工作。它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客观要求,也对做好企业的各项专业管理、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实行内部经济责任制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有重要意义。煤炭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其内容包括: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计划工作、规章制度。

(1)标准化工作是指对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度、执行以及日常管理工作。进行质量标准化矿井的评比考核的目的在于提高井下工程质量,更是为了确保安全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任何脱离生产任务和企业奋斗目标的工程质量又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质量标准化和直接生产环节是标准化矿井的必备条件。

(2)定额工作有劳资定额、物资定额、管理费用定额等。劳资定额由劳资科负责全矿职工调动转岗和培训工作及全矿职工工资、奖金与安全挂钩奖励分配工作;物资定额由供应科根据生产衔接计划,负责向集团公司上报月度、年度材料计划,负责全矿各单位年度、月度材料消耗指标的下达及审批工作,负责吨煤材料成本指标、储备资金指标的控制,对材料的采购、加工、验收、贮存、发放和使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对矿民爆器材的计划、调拨、保管、发放和全矿民爆器材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开展全员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活动,做到指标分解考核到队、班、个人;管理费用由财务科加强会计核算和成本管理,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对全矿成本费用指标进行分解和

控制。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理智活动在进行之前都必须要有一个打算、安排。经营计划是企业为适应市场的需要,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各种经济活动所做出的安排。经营计划是确定企业经营目标、经营战略和整体布局的计划,是指导企业全部经济活动的总纲领。

(4)规章制度是以技术和经济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考核工作,包括规定各级组织、各类人员的工作范围、责任、权限、奖惩制度。按照矿党政提出的“1361”的工作思路,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明确管理责任,严格考核奖惩,确保全矿各项任务目标完成,结合我矿实际,制定《经营业绩综合目标考核评价办法》,成立经营业绩综合考核评价领导组,坚持统一考核,分类评价,效率优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矿区、科、公司的负责人进行考核。并与各单位签订《经营业绩综合目标责任书》对每个单位的安全、经济、法律、社会、政治目标和工作任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对个人岗位职责认真履,完成其分管工作

目标。

2 煤炭企业生产管理

生产是煤矿企业的基本活动,生产管理是煤矿企业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只有搞好生产管理,才能使煤炭产品的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要求,形成合格的产品,为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创造条件。煤炭企业的生产按理是将管理的基本原理应用于煤矿生产系统,以保证在最低耗费下,按时间、按质量要求生产出所需产品的活动,得到最大的投入产出比。生产系统管理工作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生产系统的设计方面的工作,如矿井选址、采区与巷道布置、生产工艺选择等;另一方面是生产计划与控制,它是生产管理中的日常管理活动。另外安全生产也很重要,要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方针,经常检查生产现场的安全隐患,发现后及时处理。要不断整顿劳动纪律,加强自主保安,杜绝“三违”发生,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生产必须服从安全。发生生产事故后,矿和区队的主要干部必须到现场,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组织职工进行认真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原因,追查责任,制定防范和改进措施。

3 煤炭企业经营管理

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容主要有管理理念、技术、管理、文化。企业管理理念是企业领导者包括全体职工在企业生产经营建设全过程中用科学的制度、方法对内外部资源合理配置并不断寻求新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共识,是与时俱进的价值观。通过管理可以有效整合企业资源,从而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企业经营的重点是指企业在经营中应突出的某一个方面,而形成自己的

优势。

煤炭企业的表层文化一般从环境的改善和规范员工基本行为入手,通过对井上与井下环境的创新,创建“井上是花园,井下是工厂”的本质安全生态型矿井。

参考文献

[1] 陈富生.现代企业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

版社,2004.

[2] 刘玉平.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4.

[3] 郁君平.设备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篇3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企业中的建立,企业业绩评价日益重要。对企业的经营起着导向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为有效评价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各种各样的模型和方法被创造出来,这些评价体系大多数都能比较全面地揭示企业财务状况的全貌,但对非财务指标的衡量方面不够充分。我们在选择企业业绩评价指标时,需要采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指标体系,因此,改革、丰富传统业绩评价体系,建立起更加符合时展要求,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企业可持续性业绩评价体系便应运而生。

一、传统财务性业绩评价系统的局限性

(一)偏重财务指标的分析,缺乏对非财务指标的衡量

传统财务业绩评价体系只重视财务上的业绩评价,而不重视无形资产的评价,而恰恰是这些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已逐渐成为现代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二)只衡量经济效益,不衡量社会责任

人类已经意识到,实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和必由之路。

(三)缺乏对长远利益的前瞻性指标的衡量

传统财务性的业绩评价体系所存在的缺陷日益显露出来,对它的改进也即要“扬长避短”,要求积极推出一种全方位评价企业业绩,供所有信息使用者参考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可持续性业绩评价体系正是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基于可持续性、价值和发展而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和引导,以便形成正确的决策,共同为实现企业的科学发展而努力的管理体系。

二、可持续性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和构建

可持续性业绩评价体系注重短期与长期、结果与过程、内部与外部、局部与总体的平衡。

企业的可持续性目标一般要包括以下内容:满意的投资回报率;高效的管理团队;获取足够的市场份额;建立技术上的领先地位;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抓住发展机会;良好的现金流;良好的社会责任。在企业使命和企业功能定位基础上,企业可持续性目标一般按四大内容展开:盈利目标、管理效率目标;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目标;可持续性(科学发展)目标。

(一)盈利目标体系设置

盈利是企业的重要经营目标,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盈利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主要指标有:资产增长率、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

(二)管理效率目标体系设置

企业的管理效率反映了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效率状况,企业的管理效率与产、供、销各个经营环节密切相关,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企业的良好运营对此进行衡量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营业状况及经营管理水平。

为了衡量众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有必要把利润总额同三项费用的比率作为一项新指标来衡量众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姑且叫作利润管理效率率,即:利润管理效率率=利润总额/三项费用。

(三)可持续性目标体系设置

企业的可持性发展目标一般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企业责任、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创新能力等。

可持续性业绩评价体系遵循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引导企业科学发展。

三、可持续性业绩评价体系的评价规则和应用

通过四个关键方面、10项主要指标和24项关键详细指标分两个层次对企业业绩进行深入分析,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业绩,初步形成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这四个方面关系密切,联系紧密,赢利是其它三个方面的基础,其它三个方面又制约赢利。

具体指标体系如下所示。

在评价一具体企业时,须将该企业24项关键指标的详细情况和同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相比较,达标者为满分,完成标准程度百分之一百以上者均为该项的满分;不达标者,其完成达标程度乘以满分即为其该项的相应分数,然后将24项关键指标得分汇总即可得到该企业的业绩情况。

为了能有效地引导企业可持续性目标的建设,在评价企业业绩时引入可持续性目标的评价,使企业的增加在可持续性目标上的投入和建设,以形成企业持续不断的核心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蔡剑、张宇、李东,企业绩效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财务成本管理,经 济科学出版社,2004.

[3] 廖为建主编,公共关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谭道明[4] 谭道明主编,企业管理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5] 张蕊,论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理论依据,当代财经,2002,4

[6] 曹丽荣,企业战略性业绩评价的新角度探讨,现代管理科 学,2007.6(下转第91页)

(上接第57 页)

[7] 张蕊,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变革,会计研究, 2001,12

[8] 张蕊,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财政经 济出版社,2002

[9] 王方华,吕巍主编,企业战略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10] 吕鹏,平衡计分卡与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改进,经济 管理,2002

[11] 潘秀丽,业绩衡量标准与管理人员报酬契约,会计研究, 2002,7

[12] 孟建民,中国企业效绩评价方法研究, 财政部1999重点 会计科研课题,2001

[13] 杜胜利,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篇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何建设和塑造企业文化,将备受关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方面建设与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之所在。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条件下,对企业文化的研究、运用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要以一种全面、动态、历史和全球的经济战略眼光,积极营造以人为本、创新为本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经济战略发展与科学管理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平台。目前,企业文化又是企业管理中最模糊的领域,企业文化建设也是迄今为止对企业来说最具挑战性的一环。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赋予现代企业管理者一种全新的意义。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现代企业文化的研究

从企业文化现象的发现到企业文化研究的发展来看,应该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使企业文化研究的新成果,直接指导企业建设与发展。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主要应侧重于以下方面:(1)在中国五千年文明背景下,探讨和研究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研究现代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提出适合中国基本国情、民情、社情的企业文化理论;(2)加强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不断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测量、诊断和评估.首先企业凝聚力方面,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职工紧紧团结在一起,把企业的利益和广大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形成强大凝聚力,推动企业文化发展;其次是导向方面;导向包括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再次是激励和约束功能,企业文化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 能够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起来, 能够将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要有制度来约束, 约束功能能够提高员工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 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加强企业文化的追踪研究,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次完成的作品,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对企业文化追踪研究的价值不可低估。

二、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发展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理论,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又是当今社会新经济时代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从而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丰富社会文化的内涵。当今社会,是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融合时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很好体现,是通过企业家这个载体。企业家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直接运用于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企业产品的文化品味。开放的、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源泉和基础,而这样的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家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来源于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对当代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深刻理解。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发展产生影响的另一个途径是对市场的渗透。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社会文化的变化也会引起人们在价值选择方面的变化,影响人们对产品的认同程度和心理需求。自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由原来的注重产品的使用价值,转变为在严格对待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产品的品牌、售后服务、环保性能和更新换代的前景,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多样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确定企业经营策略、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向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使产品、经营和社会文化之间协调与相容,在此基础上,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文化。

三、注重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环境意识、生活品味在企业文化中的体现

当今时代人们的社会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对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不仅仅对数量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更加注意质量方面的提高。这些方面对企业生产和发展提出了新挑战,而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社会形象和声誉的良好体现。对企业信誉不仅看企业的技术环保、人力资源环境、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环境等,这些固然是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客观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短期效益和生存。此外,还有政策、法制、社会评价、公平竞争、社会信誉等主要由人为因素控制的社会发展软环境,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看起来较为间接,然而实际上对企业长期的经营业绩和企业的竞争力有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这些环境因素在21世纪呈现更加复杂的联系和难以想象的变化,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时做出调整,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形成企业文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篇5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中作为商品交换的法律形式——合同,更是关系到民营企业的各个方面。因此,本文就民营企业合同管理进行了一些相关的分析和探讨,来帮助我国的民营企业加强对合同的管理,以便其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前景和生存环境。

一、民营企业合同管理的必要性

合同管理是民营企业经济法律关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合同是否可以依法进行和订立关系到企业的经营能否成功和对企业的法律评价产生影响。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合同管理

目前企业的各项制度实际上是让企业发展成为市场经济的利益中心。因此,对于我国的民营企业来说,要加强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以订立合同的方式进行相应的经济活动。使用合同是民营企业在进行相关经济交易中的主要法律形式,民营企业的合同管理订立是现代企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企业提升经济效益需要合同管理

加强民营企业的合同管理是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合同的管理与企业的管理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合同管理,那么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就会失去基础。一个企业要进行产品的销售和生产,主要是凭借合同将其联结起来。而实效管理,说的是实现企业日常的生产和取得销售收入的过程。合同管理与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密切的联系在一起。通过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可以使民营企业的经济取得更好的效益。

3、合同管理是法制经济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必须进入到市场的交往和竞争之中,才可以得到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要遵守市场制度,合同就是商业交易的法律形式。市场制度的根本表现方式就是合同法。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对合同的管理,从遵循法律的角度进行企业的活动和经营,防止法律风险,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减少因为不知道相关的法律规定而带来不可避免的经济损害。

二、民营企业合同管理的原则和内容

1、基本原则

民营企业合同管理的基本原则,指的是民营企业的合同管理要遵循的基本要求和相应的指导方针。一般的民营企业合同管理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1)依法管理。依法进行管理,是说民营企业对合同进行管理的时候,要根据与合同相关的法律来进行管理。严肃认真的执行我国的法律法规,将国家的法律规定贯穿到民营企业的合同管理的每个方面和每个环节。并且要正确的应对企业和企业,企业和国家,合同和法律等之间的关系。不为企业的利益而做出有害国家的事情;不钻法律的空子,不藏匿证据,不虚伪,保证企业的经营不违法。(2)预防为主。由于市场的多变性和经营人水平的有限性,企业在订立和履行相关的合同时,会碰到各种问题,从而产生纠纷,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防范和及时的应对,就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因此,民营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防患于未然。对此,需要民营企业的领导决策人建立并提高关于合同的观念及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将合同管理当做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合同管理过程进行相应的把握,使民营企业的合同管理理念得到宣传和普及。(3)经济效益和法律审查相结合。合同是联系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纽带。订立合同代表了一定的经济关系和企业的经营成果。一项合同通常代表了一个经济方案、一个技术的项目或者是一场生意的关系。对合同进行经济技术的核查才能保证合同的成效。合同只要订立就会有相应的法律后果,合同双方负责人必须依法履行合同上的条款。合同是在法律行为和经济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份合同,如果没有法律的保护,是很难完成的。而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成果和相应的经济支撑,合同也只是一个没有内涵的纸张。由上可知,对合同进行相应的核查,是民营企业合同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合同管理内容

民营企业合同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民营企业经营的许多方面,综合性很强。由于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经营规模、管理制度不一样,因此,合同管理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差距。一般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对合同法进行学习和掌握;二是健全企业合同管理组织,设置民营企业合同管理机构;三是给合同管理提供体制保证,建立民营企业合同管理体制;四是为解决合同纠纷提供法律保障,加快民营企业的法制构建;五是给合同提供外部保障,协调民营企业合同的监管机构关系。

三、民营企业合同管理过程及措施

民营企业合同的管理是一个相对流动的过程,这些过程分为合同订立前管理、合同订立中管理、合同纠纷管理和合同履行中管理四个部分。它们是密切关联的但又是相对独立的。

1、加强合同订立前的管理合同一旦订立了就必须被履行,因此在合同订立前,必须要认真的做好预备工作使合同订立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如果前期工作没有做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纠纷问题,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以生产类的企业为例,合同订立前的管理含有以下步骤:第一,调查产品的供应状况和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并依据结果作出分析和总结,给是否签约合同当参考;第二,使用正确的预测方法,并在调查后的条件下,对市场的状况进行适当的分析和研究,保证合同的可行性;第三,通过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确定是否签约合同和决定合同的内容。

2、加强合同订立中的管理在合同订立的过程中,当事人必须核查双方的法定资格,信用度,资金及其完成合同的能力;确定合同谈判中的最低和最高界线以及进行谈判的人;合同的文字表达要清楚,双方的责任必须明确。

3、加强合同履行中的管理一是适当的布置合同中的任务并对合同的完成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确保合同的按时完成;二是领导要经常去基层进行考察,促使合同很好的完成。遇到问题,及时的做出应对,默契配合,保证合同的顺利完成;三是进行标的交付;四是按合同规定的方式进行结算工作。总之,合同是民营企业内外关系的法律形式,其订立和履行等各方面都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所以,加强合同管理对民营企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徐静 单位:河南永兴律师事务所

篇6

会计控制是指会计人员或会计部门利用会计信息对资金运动情况进行掌握、指导、监督和约束,确保企业或国家相关单位的经营目标,财务计划得以实现的一种活动。对企业来说,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可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而对于国家和政府部门来说,建立会计控制可以对部门内部的资金运动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控制,减少部门资产的流失,保证资产的安全。

一、会计控制的概论

1.什么是会计控制。所谓会计控制,其实就是指施控主体(一般指企业的会计部门))利用会计信息对资金的运动情况(一般指企业内部的资金运动情况)进行掌握和控制。会计控制这一概念主要用于企业经营和企业管理活动中,它的施控主体多指企业的会计部门,而研究对象和控制客体是企业内部的资金运动。

2.会计控制的作用。从其概念上来讲,会计控制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企业控制内部的资金运动,如果控制得当,将在资金付出方面为企业节省和积攒更多的资金,在收入方面为企业获得和赚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简单来说,会计控制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企业节约成本,赚取利润。这一作用是显性的,是我们从其概念上课直接推论得出的,但是除了这一功能之外,现代的会计控制还具有另外一种功能,那便是反映。事实上,会计控制的反映功能是其对企业资金运动加以控制的基础,也就是说,在企业会计部门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资金运动加以控制之前,其所采取的相关的控制手段是建立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之上的,会计信息中所反映和提供的资金运动现状,便是企业采取控制手段的依据。因此,会计控制在发挥其职能作用之前,必定是先通过会计信息反映企业资金运动情况,然后再根据所反映的情况加以控制。只有适宜、全面的反映,才能让企业采取有效的控制,或者说才能提高和实现控制的有效性;反过来,只有提高控制的有效性,才有可能反映出更加正确和全面的信息。

此外,会计控制除了具有反映和控制两种职能之外,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它还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全面性;有效保护企业财产、资产安全;提高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效率,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等等。

3.我国建立会计控制的必要性。首先,对企业来说,在企业内部建立会计控制可以有效控制企业资产的浪费和流失,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同时,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建立会计控制则可以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转,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会计失控现象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建立完善的会计控制便显得更加重要;其次,会计控制是会计工作的一项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会计工作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最后,为了适应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技术,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必要建立和加强会计控制。

二、如何做好会计控制

国内企业如何做好内部的会计控制?笔者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

1.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要明确。任何一项工作或活动,都有其一定的开展目标,会计控制也是一样。在我国,企业内部建立和加强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是:规范企业单位的会计行为,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堵塞企业内部所存在的资金和财物漏洞,保护企业或单位资产的安全,防止资产的流失;确保国家所颁布的有关法律能够与企业单位内部作制定的规章制度贯彻实行。

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是企业或国家相关单位建立会计控制体系,并根据其体系进行会计控制评价和考核的重要依据,只有明确了会计控制的目标,才能够对其具体的内容加以确认。所以,会计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点是明确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

2.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环境建设。在明确了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以后,接下来便是一边丰富会计控制的内容,一边着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建设内部的会计控制环境,首先,其企业负责人必须得树立其科学的内部控制观,在提高了自身的控制意识之后,再紧抓企业管理层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其次,要注重会计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实施,随时关注和检查企业会计部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并且将会计控制制度和奖惩制度挂钩,以此来加强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最后,要注重会计控制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3.注重人员素质的提高。“人“是内部会计控制行为的主体,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经营风险、会计风险的产生,均与之有关。要通过教育培训,使社会各方面了解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原理和积极作用,使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成为各企业的自觉行动和切身需要,为贯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4.制定并执行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自我评价体系。首先,必须明确自我评价什么;其次,必须明确由谁来评价;再次,必须明确如何评价;最后,必须明确评价结果如何奖惩。

5.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应当明确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责,使其各负其责,相互独立、制衡。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系。企业必须理顺现有管理体制,改变目前企业管理的产路径,解决董事会弱、经理班子强监事会形同虚设这种现象。

三、结束语

在新经济时代,只有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7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管理概论的认识,综合来讲管理是指一定的人和组织通过一系列职能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激励、领导和控制等,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处理以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根据管理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管理几乎与人类同时产生,其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一种有效整合资源和优化配置资源的手段和途径,不论是对于行政机关还是工商企业及各个组织来讲,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成为影响组织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具体到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指在企业组织范围内对企业内的所有资源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和过程,其最终目标在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当前随着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面临的环境复杂程度剧增、经营风险也不断提高,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应对新形势下市场对企业提出的更高要求,扎扎实实从管理上下功夫,致力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将是一个最重要的途径。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取决于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科学高效的管理成为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企业若缺乏有效的管理,显然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得竞争优势,无法获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1]。因此对于当前我国企业管理发展趋势作一个梳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具体来讲,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一.管理的制度化

无规矩不成方圆,不论是何种方式的企业管理模式,制度化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范围的拓展、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及企业面临经营风险的不断增加,都越来越凸显了制度化管理的重要作用。从本质上来讲,制度化管理模式是指依据一定的规则来对企业进行管理,即通过科学的制度和程序规定,明确企业管理中的权、责、利,并使之成为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实现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保障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思考,既能有效改变当前企业管理随意性大的现状,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的竞争[2]。另一方面,制度化管理不论是稳定性还是公正性方面,相较于亲情化管理、友情化管理、温情化管理、随机化管理等模式都具有更大的优势,有利于企业效率的不断改善和提高的同时可在较大程度上减少企业的决策失误。另外制度健全规范的企业最大限度地创造了一个公平、公正的企业环境,在吸引人才上更具优势。由此可见,管理的制度化虽是老生常谈,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中对企业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仍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简单地认为实现管理的制度化会明显降低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应对能力及企业的创新精神。其实不然,管理的制度化使企业管理的各项工作得以规范化,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快速反应机制,使得企业能够对市场变化作出及时反映并迅速调整策略,大大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因此,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首先要建立健全从企业章程、议事规则到员工行为规范涵盖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的制度,同时要保障制度的科学合理性,为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化打下基础。其次,创新永无止境,根据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和企业实际运作要求作好制度上的创新工作,及时补充、修订和完善企业各项制度安排。但不管如何,制度一旦确定,不论是企业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都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真正建立起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二.管理的信息化

企业要发展,必然要有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作为支撑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性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另一方面,以信息化带动我国工业化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企业管理信息化作为我国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信息化任务的建设。虽然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初步的广泛应用,但就实践的具体情况来看,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水平远远低于国际上的先进水平,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进一步的提升,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也必将成为我国企业管理发展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总的来讲,一是,企业要真正认识到在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信息化不仅仅改变了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管理方法,更是对企业管理摘要突出企业自身需求的特点,寻找适应企业需求的信息技术系统,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资金投入;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企业信息化中的各类资源,提高技术应用水平等等。

三.“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凸显

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论是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比较还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本的潜能和作用已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此对应,以人为本企业管理理念也更加凸显了其必要性。鉴于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积极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以人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求实现人力资源使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一是重视管理的民主化,提倡全员的积极参与,允许员工对于企业管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认真对待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调动了员工的创造性、责任感和归属感[4];二是对员工保持充分的信任以赋予其相应的权利,做好授权工作;三是注重培训和员工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员工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共赢,积极倡导建立起学习型的组织,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但难以否认的是,“以人为本”四字虽简单,企业要真正做到却不是件易事。特别是目前存在着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误解,也使得我国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理论的真正贯彻落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尤其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管理者更要对以人为本理念有十分清晰而正确的理解,积极推动以人为本管理的实践。“以人为本”理念并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更多的是在管理过程中的落实和体现,只有真正地了解员工的需求、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思考,获得员工的认同,才能最大可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另外,要注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不排斥管理的科学化与制度化,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实施是建立在科学化管理的基础上,体现和贯穿于科学化和制度化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中。

四.更加重视企业文化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人才市场不断完善,人才流动加剧。人才的正常和有序流动有利于各行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讲,频繁的人员流动显然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企业管理吸引和留住人才是当前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其中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个性化的集中体现,代表着企业的经营理念、方针、价值观点及社会责任等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宝贵的和潜在的无形资产,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不可避免地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另一重要内容,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既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又通过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的说明、感染及约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自豪感、责任感及忠诚度,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当前,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促进作用,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文化的建设并不是单方面的,是企业与员工双方的共同需求,撇开员工谈企业文化建设或企业文化管理工作显然是不可能的。二是,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进程,关注企业发展中重大、特别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气质和精神价值,并通过集体性的系统讨论与思考及时进行梳理、总结与提炼企业文化价值体系,形成并确定企业共同的价值理念[5]。三是,加强文化落地执行管理,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刊物、网络、比赛、文艺活动等各种形式将企业文化寓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避免脱离实际、空谈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军.金融危机下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反思[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1,22-23.

2.刘建国.我国企业管理发展趋势[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5,8-9.

3.肖守利.新经济下的企业管理发展趋势[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4,13-14.

4.任华萍.对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发展趋势的思考[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6,34-35.

篇8

企业税收筹划是企业在税法及相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中各环节(投资、会计核算、筹资、经营和组织形式等)事项进行事前筹划,在众多的纳税方案中,选择整体税收负担最低、整体税后利润最大化的方案,最终使企业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以达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目的的经济行为。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一定规模的产物。它有利于企业资本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使产业、产品结构合理布局,从而有利企业进一步发展,国家税收也将同步增长。企业税务筹划是一项合法合理行为,在为企业带来节税利益的同时,也有利于国家通过税收优惠实行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于培养企业的纳税意识,促进依法治税。

1充分认识税收筹划对企业的积极作用

第一,税收筹划是实现企业财务经营目标的有效途径,是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的需要。在税收筹划过程中,企业通过了解相关的税收政策法规,结合企业实际,进行认真研究、精心筹划,从中选出既不违犯税法又确保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最佳方案。现在不少企业通过税收筹划,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减少税收成本。

第二,税收筹划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手段。资金、成本(费用)、利润是企业经营管理和会计管理的三大要素,税收筹划就是为了实现资金、成本(费用)、利润的最优效果,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离不开会计,会计人员既要熟知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也要熟知现行税法。企业设账、记账要考虑税法的要求,当会计处理方法与税法的要求不一致或允许进行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的选择时,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可以分离,正确进行纳税调整,正确计税,正确编报财务报告,并进行纳税申报。不断完善的企业会计、财务制度,最终将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奠定制度基础。

第三,税收筹划可以增强企业纳税意识,减少违法行为,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一定规模,企业开始重视税收筹划,税收筹划与纳税意识的增强一般具有客观一致性和同步性的关系。其一,税收筹划是企业纳税意识提高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一定水平相适应的。其二,企业纳税意识增强与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具有共同的要求,即合乎税法规定或不违反税法规定,企业税收筹划所安排的经济行为必须合乎税法条文和立法意图或不违反税法规定,而依法纳税更是企业纳税意识强的题中应有之意。其三,依法设立完整、规范的财务会计账证表和正确进行会计处理是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基本前提;会计账证表健全、规范,其节税的弹性一般应该会更大,也为以后提高税收筹划效果提供依据。

第四,税收筹划有利于促进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完善的税收筹划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经营决策无非是决定企业经营中的“六个W”,即What(做什么),Why(为什么做),When(什么时候做),Where(在什么地方做),Who(谁来做),How(怎样来做)。这六大元素无一例外的与一定的税收政策相关。企业经营决策者在决定这六大元素时,将税收作为一个重要条件,根据政府制定的有关税法及其他相关法规设定若干方案,进行精心比较后择优抉择,就会收到同样的投入赚取更多利益的效果。

第五,税收筹划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税收筹划对节约税收支出与降低产品成本具有同等意义及经济价值。对于纳税企业来说,税收的无偿性决定了其税款的支出是企业资金流的净流出,没有与之直接可以配比的收入项目。因此,搞好企业税收筹划,节约税收支付等于直接增加企业的净收益,这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降低产品成本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另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日益扩大,来我国投资的外企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中资企业也纷纷走出国门进行投资、经营,参与国际竞争。由于国家间的经济制度,如税收制度,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国际间的差别、倾斜的经济和税收政策为企业税收筹划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国际空间,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2正确设计企业税收筹划的目标

税收筹划的目标决定了税收筹划的范围和方向,也是判断税收筹划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税收筹划应当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同的税收筹划目标会导致不同的筹划结果。

目前,在税收筹划目标的定位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目标定位范围过窄,另一个是目标定位范围太宽。这两种目标的定位都不利于税收筹划事业的发展,会导致税收筹划实践的混乱。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需要全面确定税收筹划目标的范围,即不能过于狭窄,也不能无限制扩大范围。笔者认为税收筹划的目标应该是一个包括多方面的综合性的目标体系,应该由直接目标(基础目标或短期目标)、中间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长期目标或根本目标)组成。

2.1直接目标是减轻税收负担,实现税收利益最大化

纳税人对直接减轻税收负担的追求,是税收筹划产生的最初原因。毫无疑问,直接减轻税收负担也就是税收筹划所要实现的直接目标。

第一,降低企业涉税风险,不损害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降低企业的涉税风险,对企业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企业一旦遭遇涉税风险,不管政府怎么处置,对企业自身的市场信誉、形象以至长远利益而言,都将会产生极大的损害。这种损害无论是有形抑或是无形的,是现实的还是潜在的,都不只是损害了政府的税收利益,更严重的是会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损害整个企业的经济发展。

第二,直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直接减轻自身税收负担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绝对地减少企业的应纳税款数额;其二则是相对减少企业的应纳税款数额,在税收筹划中往往采用第二层含义。即使从绝对数额上看,纳税人的当年应纳税款数额比上年有所增加,只要其应纳税额与生产经营规模的比率有所降低,因此说该项筹划是成功的。

第三,实现税收利益最大化。通过实行纳税最小化、纳税最迟化、降低税收成本等来实现税收利益最大化。纳税最小化不是逃税,而是在遵守税法的前提下,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合理安排,选择低税负方案,从而减轻税负。纳税最小化不能仅看个别税负的高低,它必须是企业的整体税负最低。纳税最迟化不是欠税,而是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推迟缴纳税款。虽然这笔税款迟早要缴纳的,但现在无偿占用这笔资金,就相当于从财政部门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获取资金的时间价值。与此同时,税收筹划是有成本的,只有在税收筹划的收益大于税收筹划的成本时,税收筹划才是可取的,税收筹划也才有存在的意义。2.2中间目标是实现企业总体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税收筹划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部分,其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实现企业整体实际税负率最低和税收利益的最大化,而必须符合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实现企业总体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如果纳税人从事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仅定位在少缴税款上,那么该纳税人最好不从事任何经济活动,因为这样其应负担的税款数额就会很少,甚至没有。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既然是纳税人从事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那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理所当然应该是税收筹划目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在一般情况下,减轻税收负担能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量,从而有利于实现税收利益最大化目标。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在某些情况下,单纯为了减轻税收负担,可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企业整体现金流量下降和企业价值降低。

2.3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这个目标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企业总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第二是企业的社会利益最大化。企业的整体利益既包括通过减轻税负直接获得的经济利益,又包括通过树立诚信品牌间接获得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和机遇。只有两者兼得,企业的税收筹划才能称得上达到了理想目的。

因此,税收筹划的目标应该是以减少或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的税收利益为直接目标和手段,以此达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进而最终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根本目标。减轻税收负担,获得税收利益是税务筹划最直接的动机,也是税务筹划之所以兴起与发展的根本原因,但不可能是税务筹划目的的全部。如何减少纳税负担实质上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在相关法律制度、市场需要和经营管理、长远规划等各方面综合平衡,在纳税风险最低、纳税成本最小的前提下降低纳税负担,通过实现企业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最终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

所以说,最终目标是税收筹划的根本目标或长期目的,直接目标是实现最终目标的原动力,中间目标则是实现最终目标的直接路径目标;具体目标和中间目标必须以最终目标为前提,最终目标只有通过直接目标的选择和中间目标的运用方可得以实现。

3协调处理好企业税收筹划中的几个关系

3.1税收筹划与税收政策的关系

税收政策是国家制定的指导税收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税收分配关系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企业的税收筹划活动是在税收法规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和财务活动的合理筹划和安排,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目的的行为。因此,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税收政策的选择过程。企业税收筹划要充分利用政策导向,科学地提出筹划方案,在税收政策的框架下,合理地减轻企业的税负。

3.2涉税收益与非税收益的关系

企业税收筹划主要分析的是涉税利益,一般情况下对非税利益分析不够重视,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关心的不仅仅是涉税利益,还关心非税利益。因此,税收筹划过程中要重视分析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利益、环境利益、规模经济利益、结构经济利益、比较经济利益、广告经济利益等非税利益,不能过分看重涉税利益而忽视重要的非税利益。这就要求财务管理者在评估筹划方案时要引进资金时间价值等观念,把不同的纳税方案、同一纳税方案中不同时期的税收负担折算成现值来比较,同时注意其他非税因素的影响。

3.3企业发展战略与税收筹划的关系

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是首要的,税收筹划是为之服务的。当企业决定是否进入某个市场时,考虑最多的是该市场发展的潜力,而不是税收筹划。例如当外商考虑是否到中国投资时,看重的是广大的消费市场和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而不是中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尽管税收优惠政策能给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经营条件,但投资者有时为了开拓某个市场,是很少考虑税收成本的。因为税收只是影响企业经营成本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关系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战略时,税收筹划应该服务于企业经营的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使税收筹划的终极目标得以实现,否则会因为考虑短期的税收负担,而错失了企业发展的良机,从而导致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难以实现,这样的税负最轻也就失去了价值,这样的筹划也就无存在的必要。

3.4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企业税收筹划中要协调的局部和总体的利益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是注意兼顾纳税单位内部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对局部有利但对整体不利的税收筹划要摈弃或慎用,对局部和整体都有利的税收筹划要多用,对局部有大利但对整体无害或对整体有大利但对局部有小害的税收筹划要择机使用。二是注意兼顾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对企业有利但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害的税收筹划原则上要摈弃,对国家和企业自身都有利的税收筹划要多用。

3.5企业与税务机关的关系

筹划的目的在于付诸实施,再好的筹划不能操作,那都是一纸空文。由于各地具体的税收征管方式有所不同,税收执法部门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这就要求筹划前、中、后的全过程不能脱离与税务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征得税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这样做的优点有两方面:一是便于筹划的完善。比如有些政策存在模糊性条款,通过及时沟通可以修改筹划不妥之处。二是便于实施。征得税务部门的同意,也就取得了他们的支持和理解,筹划成功率自然就高。能否得到当地主管税务部门的认可,也是税收筹划方案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如果不能主动适应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特点,或者税收筹划方案不能得到当地主管税务部门的认可,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会失去其应有的收益。因此,加强与当地税务机关的联系,处理好与税务机关的关系,充分了解当地税务征管的特点和具体要求,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也是规避和防范税收筹划风险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贺飞跃.税收筹划理论与实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篇9

企业税收筹划是企业在税法及相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中各环节(投资、会计核算、筹资、经营和组织形式等)事项进行事前筹划,在众多的纳税方案中,选择整体税收负担最低、整体税后利润最大化的方案,最终使企业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以达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目的的经济行为。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一定规模的产物。它有利于企业资本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使产业、产品结构合理布局,从而有利企业进一步发展,国家税收也将同步增长。企业税务筹划是一项合法合理行为,在为企业带来节税利益的同时,也有利于国家通过税收优惠实行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于培养企业的纳税意识,促进依法治税。

1 充分认识税收筹划对企业的积极作用

第一,税收筹划是实现企业财务经营目标的有效途径,是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的需要。在税收筹划过程中,企业通过了解相关的税收政策法规,结合企业实际,进行认真研究、精心筹划,从中选出既不违犯税法又确保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最佳方案。现在不少企业通过税收筹划,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减少税收成本。

第二,税收筹划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手段。资金、成本(费用)、利润是企业经营管理和会计管理的三大要素,税收筹划就是为了实现资金、成本(费用)、利润的最优效果,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离不开会计,会计人员既要熟知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也要熟知现行税法。企业设账、记账要考虑税法的要求,当会计处理方法与税法的要求不一致或允许进行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的选择时,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可以分离,正确进行纳税调整,正确计税,正确编报财务报告,并进行纳税申报。不断完善的企业会计、财务制度,最终将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奠定制度基础。

第三,税收筹划可以增强企业纳税意识,减少违法行为,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一定规模,企业开始重视税收筹划,税收筹划与纳税意识的增强一般具有客观一致性和同步性的关系。其一,税收筹划是企业纳税意识提高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一定水平相适应的。其二,企业纳税意识增强与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具有共同的要求,即合乎税法规定或不违反税法规定,企业税收筹划所安排的经济行为必须合乎税法条文和立法意图或不违反税法规定,而依法纳税更是企业纳税意识强的题中应有之意。其三,依法设立完整、规范的财务会计账证表和正确进行会计处理是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基本前提;会计账证表健全、规范,其节税的弹性一般应该会更大,也为以后提高税收筹划效果提供依据。

第四,税收筹划有利于促进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完善的税收筹划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经营决策无非是决定企业经营中的“六个w”,即what(做什么),why(为什么做),when(什么时候做),where(在什么地方做),who(谁来做),how(怎样来做)。这六大元素无一例外的与一定的税收政策相关。企业经营决策者在决定这六大元素时,将税收作为一个重要条件,根据政府制定的有关税法及其他相关法规设定若干方案,进行精心比较后择优抉择,就会收到同样的投入赚取更多利益的效果。

第五,税收筹划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税收筹划对节约税收支出与降低产品成本具有同等意义及经济价值。对于纳税企业来说,税收的无偿性决定了其税款的支出是企业资金流的净流出,没有与之直接可以配比的收入项目。因此,搞好企业税收筹划,节约税收支付等于直接增加企业的净收益,这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降低产品成本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另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日益扩大,来我国投资的外企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中资企业也纷纷走出国门进行投资、经营,参与国际竞争。由于国家间的经济制度,如税收制度,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国际间的差别、倾斜的经济和税收政策为企业税收筹划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国际空间,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2 正确设计企业税收筹划的目标

税收筹划的目标决定了税收筹划的范围和方向,也是判断税收筹划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税收筹划应当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同的税收筹划目标会导致不同的筹划结果。

目前,在税收筹划目标的定位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目标定位范围过窄,另一个是目标定位范围太宽。这两种目标的定位都不利于税收筹划事业的发展,会导致税收筹划实践的混乱。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需要全面确定税收筹划目标的范围,即不能过于狭窄,也不能无限制扩大范围。笔者认为税收筹划的目标应该是一个包括多方面的综合性的目标体系,应该由直接目标(基础目标或短期目标)、中间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长期目标或根本目标)组成。

2.1 直接目标是减轻税收负担,实现税收利益最大化

纳税人对直接减轻税收负担的追求,是税收筹划产生的最初原因。毫无疑问,直接减轻税收负担也就是税收筹划所要实现的直接目标。

第一,降低企业涉税风险,不损害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降低企业的涉税风险,对企业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企业一旦遭遇涉税风险,不管政府怎么处置,对企业自身的市场信誉、形象以至长远利益而言,都将会产生极大的损害。这种损害无论是有形抑或是无形的,是现实的还是潜在的,都不只是损害了政府的税收利益,更严重的是会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损害整个企业的经济发展。

第二,直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直接减轻自身税收负担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绝对地减少企业的应纳税款数额;其二则是相对减少企业的应纳税款数额,在税收筹划中往往采用第二层含义。即使从绝对数额上看,纳税人的当年应纳税款数额比上年有所增加,只要其应纳税额与生产经营规模的比率有所降低,因此说该项筹划是成功的。

第三,实现税收利益最大化。通过实行纳税最小化、纳税最迟化、降低税收成本等来实现税收利益最大化。纳税最小化不是逃税,而是在遵守税法的前提下,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合理安排,选择低税负方案,从而减轻税负。纳税最小化不能仅看个别税负的高低,它必须是企业的整体税负最低。纳税最迟化不是欠税,而是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推迟缴纳税款。虽然这笔税款迟早要缴纳的,但现在无偿占用这笔资金,就相当于从财政部门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获取资金的时间价值。与此同时,税收筹划是有成本的,只有在税收筹划的收益大于税收筹划的成本时,税收筹划才是可取的,税收筹划也才有存在的意义。

2.2 中间目标是实现企业总体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税收筹划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部分,其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实现企业整体实际税负率最低和税收利益的最大化,而必须符合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实现企业总体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如果纳税人从事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仅定位在少缴税款上,那么该纳税人最好不从事任何经济活动,因为这样其应负担的税款数额就会很少,甚至没有。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既然是纳税人从事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那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理所当然应该是税收筹划目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在一般情况下,减轻税收负担能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量,从而有利于实现税收利益最大化目标。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在某些情况下,单纯为了减轻税收负担,可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企业整体现金流量下降和企业价值降低。

2.3 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这个目标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企业总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第二是企业的社会利益最大化。企业的整体利益既包括通过减轻税负直接获得的经济利益,又包括通过树立诚信品牌间接获得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和机遇。只有两者兼得,企业的税收筹划才能称得上达到了理想目的。

因此,税收筹划的目标应该是以减少或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的税收利益为直接目标和手段,以此达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进而最终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根本目标。减轻税收负担,获得税收利益是税务筹划最直接的动机,也是税务筹划之所以兴起与发展的根本原因,但不可能是税务筹划目的的全部。如何减少纳税负担实质上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在相关法律制度、市场需要和经营管理、长远规划等各方面综合平衡,在纳税风险最低、纳税成本最小的前提下降低纳税负担,通过实现企业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最终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

所以说,最终目标是税收筹划的根本目标或长期目的,直接目标是实现最终目标的原动力,中间目标则是实现最终目标的直接路径目标;具体目标和中间目标必须以最终目标为前提,最终目标只有通过直接目标的选择和中间目标的运用方可得以实现。

3 协调处理好企业税收筹划中的几个关系

3.1 税收筹划与税收政策的关系

税收政策是国家制定的指导税收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税收分配关系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企业的税收筹划活动是在税收法规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和财务活动的合理筹划和安排,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目的的行为。因此,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税收政策的选择过程。企业税收筹划要充分利用政策导向,科学地提出筹划方案,在税收政策的框架下,合理地减轻企业的税负。

3.2 涉税收益与非税收益的关系 

企业税收筹划主要分析的是涉税利益,一般情况下对非税利益分析不够重视,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关心的不仅仅是涉税利益,还关心非税利益。因此,税收筹划过程中要重视分析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利益、环境利益、规模经济利益、结构经济利益、比较经济利益、广告经济利益等非税利益,不能过分看重涉税利益而忽视重要的非税利益。这就要求财务管理者在评估筹划方案时要引进资金时间价值等观念,把不同的纳税方案、同一纳税方案中不同时期的税收负担折算成现值来比较,同时注意其他非税因素的影响。

3.3 企业发展战略与税收筹划的关系

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是首要的,税收筹划是为之服务的。当企业决定是否进入某个市场时,考虑最多的是该市场发展的潜力,而不是税收筹划。例如当外商考虑是否到中国投资时,看重的是广大的消费市场和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而不是中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尽管税收优惠政策能给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经营条件,但投资者有时为了开拓某个市场,是很少考虑税收成本的。因为税收只是影响企业经营成本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关系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战略时,税收筹划应该服务于企业经营的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使税收筹划的终极目标得以实现,否则会因为考虑短期的税收负担,而错失了企业发展的良机,从而导致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难以实现,这样的税负最轻也就失去了价值,这样的筹划也就无存在的必要。

3.4 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企业税收筹划中要协调的局部和总体的利益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是注意兼顾纳税单位内部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对局部有利但对整体不利的税收筹划要摈弃或慎用,对局部和整体都有利的税收筹划要多用,对局部有大利但对整体无害或对整体有大利但对局部有小害的税收筹划要择机使用。二是注意兼顾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对企业有利但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害的税收筹划原则上要摈弃,对国家和企业自身都有利的税收筹划要多用。

3.5 企业与税务机关的关系 

筹划的目的在于付诸实施,再好的筹划不能操作,那都是一纸空文。由于各地具体的税收征管方式有所不同,税收执法部门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这就要求筹划前、中、后的全过程不能脱离与税务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征得税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这样做的优点有两方面:一是便于筹划的完善。比如有些政策存在模糊性条款,通过及时沟通可以修改筹划不妥之处。二是便于实施。征得税务部门的同意,也就取得了他们的支持和理解,筹划成功率自然就高。能否得到当地主管税务部门的认可,也是税收筹划方案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如果不能主动适应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特点,或者税收筹划方案不能得到当地主管税务部门的认可,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会失去其应有的收益。因此,加强与当地税务机关的联系,处理好与税务机关的关系,充分了解当地税务征管的特点和具体要求,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也是规避和防范税收筹划风险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贺飞跃.税收筹划理论与实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篇10

一、企业文化概述

(一)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定义

企业一文化一词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源于以美国为首的管理学专家研究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后而提出的术语。研究发现:正是日本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情感管理等等独特的文化在企业中发挥出巨大的能量,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可见,企业文化源于管理,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也要求应用于管理。

自产生伊始,国内外专家对企业文化仍有不同的阐释。目前,比较通行的定义是: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

(二)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内涵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被发现和提出后,以美国为首的各大企业纷纷进行了实践并迅速地提高了管理效率。美国在“9・11”事件以前,实现连续110个月经济高速增长。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文化理论传入中国并被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运用也取得了卓著的成效,如:金山、华为、联想、同仁堂等等。如今,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文化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凸显在各个方面,不但得到各大企业的普遍认同,而且在全社会的范围内也产生了不可估摸的影响。

、、同志曾多次强调过文化的重要作用。2016年,又连续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国家重视文化,企业也看到文化的重要性,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深层基因密码,力图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纵观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产生于企业之中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为达到管理目标而应用的管理手段,因此,企业文化不仅具有文化现象的内容,还具有作为管理手段的内涵。

(三)企业文化的内容和功能

从内容上看,可以将企业文化从外到内分为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精神层四个层面。它们是构成企业健康体魄和良好的精神风貌的重要因素,每一个层次对企业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物质层主要通过对外界和员工的生理产生影响来促进企业发展,行为层主要通过员工的言行来促进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制度层主要通过具体的规定来影响、约束员工的行为,精神层则是通过对员工的心理产生影响来使员工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

从功能上看,企业文化具凝聚、导向、约束、激励、辐射五大功能。优秀的企业文化犹如粘合剂、指南针,注重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和谐统一,能增强员工的向心力,指引员工把企业与个人的愿景景统一起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引导员工自觉约束言行,激励员工全面发展,向社会大众展示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

在新时期新的经济大潮中,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在搏击商品经济和市场竞争中最为重要的制胜法宝。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文化就是生产力,是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企业文化建设:从“起飞”到“落地”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久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管理的灵魂。它是一个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同时也是为达到战略目标而应用的管理手段。

简单说,从企业经营管理中提炼优秀文基因、搭建文化理念体系的过程,通常被称为企业文化的“起飞”;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回到企业经营管理中、转化为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的过程,称为企业文化“落地”。企业文化建设的“起飞”和“落地”,构成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二、企业文化落地与行为规范建设

(一)企业文化落地的现状

近年来,大多数企业已经完成了识别、调研、诊断、提炼、搭建体系等工作,实现了企业文化的“起飞”,并通过宣传栏、标语、内刊、网络、文体活动等方式进行了大力宣贯,但这些仅仅是企业文化“落地”的初级阶段,如果不能深化,使企业文化成为管理工具,则容易使企业文化政治化、口号化、文体化、表象化、形式化甚至僵化。只有来源于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企业文化理念,真正体现在企业行为上、员工行为上,应用到企业管理和员工工作中,才能使已经“起飞”的企业文化平稳“落地”,真正起到促进企业管理、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落地的过程

企业文化落地,是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的过程,即以文“化”人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认知阶段:通过价值观的导入,使员工认识到新价值观的重要性,对原有价值观M行识别与扬弃,能做到耳熟能详且希望实践。

二是尝试阶段:通过制度建设、传播网络构建、行为培育,使员工认同企业价值理念,对部分员工来说,可能需要痛苦的转换过程,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学习焦虑。

三是习惯阶段:员工队伍忠于价值理念,行为自觉一致,自然地、无意识地按共有价值观做事,制度约定已深入内心成为心理契约。

(三)行为规范建设是企业文化落地的有效抓手

员工的一言一行,是社会各界认知员工和所在企业的窗口和平台,是判断这个企业的文化优秀与否的重要依据。企业文化落地,就是要通过认知、尝试、习惯三个阶段的努力,实现员工对企业文化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过程。行为规范建设就是将企业文化细化、具体化,使员工对照标准,不断修正和改善自身行为,使之符合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建设是企业文化落地的重要抓手,它能将看不见的价值理念细化到岗位要求中、具体到员工的一言一行上、体现在员工队伍素质提升上,从而将员工行动力转化为生产力,使“行为上水平”成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强大内驱力。

三、如何开展行为规范建设

(一)健全机制,系统规划

企业在行为规范建设全过程中,必须遵循“企业文化-行为规范-员工成长”的内在逻辑,处理好国家、行业、企业行为规范之间的普适性和个性化的关系,制定符合实际、具有特色、可操作运用的《行为规范建设方案》,系统规划行为规范建设工作。

首先,要建立健全“主要领导部署安排、分管领导指导督促、党群部门统筹组织、人事部门全程参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总部与下属单位协同联动”的组织领导机制和“领导重视、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取得实效。

其次,要树立“一体化”的工作思路:企业层面要以“体系构建”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中心,统一全员行为共识,全面提升队伍的行为水平;下属各部门和单位应以“体系细化”为基础,以“岗位实践”为中心,让员工清晰岗位价值、行为规范、能力要求以及提升路径,真正使行为规范落实在岗位实践上。

再次,明确工作原则、目标、重点、步骤和内容。可把重要内容总结为一些方便易记的数字和语言,便于记忆和工作开展。如:围绕行为上水平这“一个目标”,做好行为规范建设与学习型组织建设、岗位实践“两个结合”,突出价值引领、行为改善和素质提升“三个重点”,通过基础建设、试点打造、全面推广“三个阶段”的建设,搭建德、礼、能“三大内容”的行为规范体系,通过教、训、练、考“四种方法”,促进行为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

(二)达成共识,改善行为

一是调研盘点员工行为现状。可对高层管理人员逐一访谈、对各业务块的中层管理人员进行部分访谈、对员工代表进行每场10人左右的结构化面谈,并抽取1/10以上的员工开展网上行为测评,全面盘点、分析员工的行为心理、行为认知和行为现状。并对《岗位说明书》进行全面梳理,提炼各岗位类别的关键行为要素,形成《员工行为报告》,为后期构建符合企业实际的行为规范体系奠定基础。

二是搭建行为规范体系。以匹配企业未来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立足社会人、企业人、自然人的角度,构建以公共道德规范、礼仪行为规范、职业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体系》。前两部分具有共性,本文不再赘述。职业行为规范部分可提炼企业和员工的“行为符号”,赋予企业独特的行为标签;挖掘各类关键人群的“行为特质”,凸显各类人群对企业文化的独特认知和人格特性;细化各类人群的“行为因子”,使各类人员明确行为要求、评价标准。

三是宣贯《行为规范体系》。行为规范宣贯不是一阵风,而是贯穿行为规范建设的三个阶段。可通过制作统一的内训教材,分批次对管理人员、企业文化内训师、一线员工进行专题培训,发动员工自编自导自演《职业行为规范》和《礼仪行为规范》展示片,举办行为规范展演活动等的形式,让员工了解企业当前面临的形势、开展行为规范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企业行为规范体系和构成,以及自己所属职业类别的行为特质、相关要求,熟悉公共道德规范、礼仪行为规范的内容,不断凝聚思想共识,逐步达成全员行为共识、凸显集团行为符号、培养员工行为特质。

(三)打造模式,全面推广

一是试点先行,打造模式。从基层管理抓起,是使行为规范落实到管理、使共识转变为行为的有效手段。具体工作中,先确定试点部门或单位,印发《行为规范试点打造方案》,召开各试点部门培训动员会,明确了试点工作的意义、步骤和主要任务;进行试点部门管理人员的访谈、员工盖洛普Q12组织氛围问卷调查和在线行为测评,形成《试点部门员工行为报告》,召开各部门调研解读会,分析掌握试点部门员工的行为现状,找准对员工行为改善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对试点部门管理人员进行教练技术辅导,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找出2个优势项继续发扬和保持,针对2个弱势项,由部门领导带领员工共同制定并执行组织氛围改善计划和员工行为改善计划;提炼部门理念,明确部门员工的职能要求、职业操守和行为要求,形成《试点部门行为规范》,细化行为标准、配置学习资源、绘制成长路径,落实氛围改善计划和员工行为改善计划;再次开展氛围问卷调查和在线行为测评,检验改善结果,制定新一轮的改善计划,由此持续改善组织氛围、提升员工能力水平,使行为规范建设成为增进管理沟通、促进员工成长的管理工具;总结提炼《试点部门行为规范建设案例》或《岗位行为规范建设工作指导书》,明确开展岗位行为规范建设的步骤、措施和检验标准,形成可参考借鉴的模式。

二是全面推广,锻造队伍。没有参与就没有共识,没有共识就没有改善。规范的过程就是达成全员行为共识、凸显企业行为符号、培养员工行为特质,从而打造一支职业化的员工队伍的过程。在全面推广阶段,不仅要将试点阶段的部门行为规范、案例和指导书印发到各部门,还可以通过召开行为规范建设全面推广阶段启动会或印发《行为规范建设全面推广方案》等形式,部署相关工作,强调行为规范建设和逻辑、基本方向、核心内容、细化要求,旨在打造既有共同逻辑、思路、目标,又各具部门(岗位)特色的行为规范。笔者相信,通过1年的基础建设、1年的试点打造、2-3年的全面推广,行为规范建设一定能为企业带来以下变化: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文化共识得到深化;学习型组织的氛围更加浓厚,员工持续学习、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企业和员工的行为符号和行为特质更加凸显,员工立足工作岗位的履职能力、行为能力和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结语

行为规范建设不简单在于就“规范”论“规范”,而是培养企业和员工特质的过程,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它具有成长性。企业的行为和员工的行为都需要持续改善,才能顺应市场对企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循序渐进、扎扎实实的行为规范建设,一定能逐步打造出本企业独特的行为符号,不断培养企业员工的行为特质,使行为规范建设成为提升员工行为能力、培养员工行为习惯、促进员工岗位成才的管理工具,发挥企业文化促进内部管理、提升队伍素质、提升企业形象的更大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奚从清,谢健.现代企业文化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吉鹏.企业文化建设:厘定企业文化落地的方法和途径[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3] 赵金先等.管理学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4] 李守.员工职业行为规范通用读本(十二五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指定系列培训教材)[M].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

篇11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078-02

1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现状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占整个企业总数的95%以上,对GDP的贡献率超过50%,提供了75%的就业岗位。与这些数据相比,而中小企业面临的发展瓶颈日益严重,经营困难加剧。根源就是我们的企业长期以来普遍创新不足,企业从产品到技术、从管理到品牌、从机制到理念,与国外同行先进水平相比,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仅就专利一项指标看,2008年中国全球专利申请量为6089件,低于韩国的7908件,仅为美国的11.5%,日本的21.7%,德国的33.8%。创新不足,必然要更多地依赖进口,必然更多地采取OEM,经济发展模式也必然是粗放型、外延型的。创新是一个民族之魂,也是一个企业之魂。企业创新是中小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2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相关理论

2.1 什么是创新和中小企业管理创新

从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创新”这一概念,在熊彼特看来,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5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

企业管理创新是指创造出世上至今没有的或改善已有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动态过程。也就是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变化,重新整合人才、资本、科技要素,不断创造出使用价值更高、相对成本更低、个性更鲜明的新方法和新产品,既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又能尽到社会责任。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涉及各个方面: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组织创新、业务流程创新、财务管理创新、技术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等。

2.2 进行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始终处于不进则退的激烈竞争环境中。结构调整、生产相对过剩和买方市场机制的交互作用,促使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能否不断超越自我和竞争对手,跃上新的台阶,关键是看企业的管理是否适应现代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实际的需要,这就使得管理创新成为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永恒主题,特别是在当今时代,企业管理创新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3 如何进行中小企业管理创新

在知识化、信息化时代,搞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加强战略创新

战略谋划是企业的灵魂,战略管理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纵观像IBM、微软、通用汽车等知名企业,都对大约50年内的发展方向做出战略规划。反观我们的企业,最薄弱、最忽视的环节就是战略管理。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战略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好。要有全球眼光,国际视野。所谓全新视角,一是全球化视角(世界经济贸易全球化、行为规则国际化、政治经济一体化);二是信息化视角(主要是瞄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科学技术群);三是“中国化”视角(即把全球化、信息化的普遍原理和规则同中国的企业实际相结合),摒弃传统做法,创新战略思想。企业的战略选择最重要的是盯住市场进行的“转型”与“升级”。“转型”,即意味着企业由原来的产品及相应的生产销售模式,转而生产一种新的产品或替代品及相应生产销售模式(商业模式);“升级”,即意味着企业由原来的技术等级、标准规范、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等级和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企业重要的战略选择是:从热衷于“数量扩张”转变到用心“做优做强”;从追求“多元化”转变到用心“做好主业”。

3.2 推进制度创新

组织创新是管理创新的组织保证。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没有合理的、健全的、科学的制度体系,提高核心竞争力就是一句空话。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尚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这其中最大的矛盾、最深层次的问题莫过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现阶段推进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目标就是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核心就是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一是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造,实现企业组织形式创新。从国外企业和上海、广东的做法看,母公司股东一般不少于4-5个,股东持股比例在20%到30%之间。为此,中小企业要加快改革,完成股份制改造,建立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企业组织形式。二是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建立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董事会,处理好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防止内部人控制和一人说了算。三是规范母子公司关系。变行政隶属关系为产权关系,集团公司对权属企业由管企业变为管资产。要缩减母子公司的层次,提高管理效率。母子公司管理层次一般应控制在三层以内。

3.3 加强科技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造知识产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支柱和持久发展的动力。一是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把技术创新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做到既有集团总部的创新,又有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创新;既有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开发,又有中长期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储备。借鉴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做法,将技术研发中心分为开发部和研究部两个部门,开发部负责3年以内新技术研究开发,研究部负责4-10年长期技术发展研究,这样可以使企业有能力进行技术储备,也更容易创造专利。二是拓宽技术创新途径。在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深化产学研联合攻关,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要与知名企业、高等院进行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交流,共建研发中心。三是加大技术研发费投入,用足用好提取技术开发费的政策。按照国际上比较一致的看法,研发资金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仅能维持,占5%才有较强的竞争力。今后中小企业应尽量保证研发资金占销售额的比重达到3%-5%。

3.4 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场革命,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世界500强企业中,信息技术投资超过生产设备投资的企业达65%,而企业网络技术投资的回报率则高达10倍以上。当前,中小企业要以推行ERP管理技术为重点,积极对企业主导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和供应链等进行整合、改造。一是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生产控制系统,带动生产方式创新,实现生产管理智能化和柔性自动化;二是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技术开发流程的效率和工艺水平,带动技术创新和开发设计手段创新;三是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带动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信息管理和基础管理创新;四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物流系统和采购销售体系,构建企业信息门户和电子商务平台,带动供应链管理创新。

3.5 加强财务管理创新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也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环节。一是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以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为指导,根据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形式,实行不同层次的、合理高效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企业成本费用、资金结算、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等各项内控制度,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二是下大力气压缩应收帐款和产成品资金占用,坚持以销定产、以销促产,加大库存积压产品的处理和呆坏帐核销力度,使两项资金的占用保持在合理水平。三是切实搞好资本运营。企业经营管理者要认真学习资本运营知识,把握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和具体运作途径,加快由产品经营向资本运营的转变。

4 结语

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管理创新。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对企业的总体面貌最终起着决定性作用。

篇12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会计控制

一、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立

发达国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早于我们国家,同样我国海外上市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又早于国内企业。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2008年以前,我国一直没有统一的内部控制规范。不过在基本规范的基础上,又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规范,具体规范涉及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其他方面的控制,具体规范的设计主要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主线。这些具体规范,可以概括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对与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相关的、可能会对财务报告真实可靠性产生较大影响的经济业务事项提出具体要求的控制规范;二是与财务报表编报相关的控制规范,包括财务报告编制、公允价值、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等;三是为实现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所必需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制度支持的控制规范,包括预算控制、人力资源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审计监督控制等。〔1〕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和原则论述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财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取得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因为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赢利为目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的宗旨和最终目标;内部会计控制的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的细化,它可以概括为以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遵守现行的法律、法规、行业监管规章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企业能否持续、稳定发展。〔2〕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

内部控制原则是建立和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法则和标准,财会[2008]7号文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指出企业建立一套内部控制制度应该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2.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3.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4.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5.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4〕

原则认为,风险是第一要素,控制好流程管理是关键环节,把握好适时调整规范是操作要领,体现企业效益和成本管理是关键,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在原则基础上,要把握关键环节,掌握基本要领,规范程序,为企业做好效益控制关。

三、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方法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是企业内部会计监管机构和会计人员,控制对象是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进行的一切经济活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方法一般包括下面六个方面:

(一)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职务分离是为了更好的体现会计科目的独立性,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它的核心是“内部牵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五种,这五种不相容职务间应实行如下分离: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相分离;执行业务职务与监督审核职务相分离;执行业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执行业务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离;〔5〕

(二)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与批准制度是企业会计从业的基本规范和程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授权批准控制,就是有关人员处理经济业务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才能办理,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只能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不得越权。授权批准体系要明确规定以下内容:授权批准的范围,企业的所有业务都要列入有关人员的授权范围内;授权批准的层,根据经济业务的重要性和金额大小确定不同授权批准层次;授权批准的责任,明确被授权者在履行权力时应对哪些问题负责;授权批准的程序,规定每一类经济业务的审批程序,避免越级审批、违规审批。

(三)预算控制

预算是企业从一个环节跨向另外一个环节或者阶段的前期核算预计工作,是会计的职能范围之一,预算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逾来逾明显,预算管理不单单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一个企业所有部门的事情。预算是单位制定的战略目标,是实施管理和控制、考评和奖惩的依据。因为全面预算具有执行的强制约束性和奖惩激励机制,实施后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管理层次,增强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要加强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和审定,将预算指标下达落实到各部门和责任人,监控预算执行过程,及时分析和调整预算差异,依据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奖惩。在资金管理方面,预算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

(四)财产保全控制

企业资产和财产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准则,是体现企业规模和实力的体现,保全其权益是会计的职业要求之一,所谓财产保全控制是指对实物资产的直接保护,是为了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所采用的控制方法。主要有:限制接近。即严格限制无关人员直接接触资产(主要是指现金、存货及其他易变现资产),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够接触这些财产;定期盘点,账实核对,发现账实不符及时找出原因;记录保护,妥善保管有关资产记录的资料和帐簿;财产保险,对于那些易损性的资产,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换取资产受损后的补偿,将企业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五)财务风险控制

财务风险控制,就是对会计工作中的各种风险进行充分识别,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先警示,防患于未然,降低财务风险,形成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信用风险。

筹资风险控制,主要是控制负债的规模和结构,做到事前评估、事中监督、事后考核;企业应当针对不同的投资方式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将投资风险降低到企业可以承受的水平;信用风险主要是企业在赊销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企业应当建立科学的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收回程序和方法,减少坏帐的产生。

(六)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立会计工作操作流程和会计岗位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工作程序,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处理程序,会计文档传递、存档、保管和利用程序,会计工作交接程序,会计人员岗位责任追究程序,形成会计信息处理系统的内在制约机制。

总之,随着当今世界国际贸易和全球资本市场飞速发展,作为计量经济业务发生过程的会计,为全球经贸往来和资本流动减少“语言”上的障碍和成本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会计国际化已是必然要求,是潮流所向,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由于购买法比权益结合法提供了较多的信息,具有更高的相关性、可靠性,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合并的购买成本,这将必然提高投资行为的效率。美国已经取消了权益结合法的使用,考虑各国企业合并会计的发展情况,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颁布了类似的准则。我国在制定企业合并会计准则时,主要是考虑了我国企业合并的现实情况,选择了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的并存。但是,随着经济的日益飞跃发展,资本市场的完善,资产评估市场及其它条件的不断成熟,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并存的二元格局将会退出,而出现单一的购买法,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间的可比性,避免市场因对具有相同性质的企业合并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而做出次优的资源配置决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起草说明,2008

[2]刘帆.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概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平,于玲.基于财务舞弊的内部控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

篇13

专业代码及名称

7 月 2 日

7 月 3 日

上午 9:00 - 11:30

下午 14:30 - 17:00

上午 9:00 - 11:30

下午 14:30 - 17:00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

A020103

财税(专科)#

00064

纳税检查

00061

国家税收

00062

税收管理

00999

政府预算管理

A020179

会展管理(专科)

03875

会展概论

03872

会展营销

08883

会展政策法规

08884

会展经济学

A020201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

 

 

05171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

 

 

 

 

A020205

人力资源管理(专科)

00164

劳动经济学

00071

社会保障概论

00165

劳动就业概论

06183

工资管理

A020234

物业管理(专科)

00172

房地产经营管理

04363

物业管理实务(一)

04365

物业管理财务基础

05565

物业管理法规

07489

应用写作

04364

物业管理实务(二)

07481

管理学基础

07482

物业管理概论

18960

礼仪学

 

 

11429

物业管理英语

 

 

A020238

国际旅游管理(专科)

00192

旅游市场学

06010

旅游英语

03529

国际旅游饭店管理

00194

旅游法规

02519

食品营养与卫生

11341

国际旅游学

06123

导游学概论

11506

旅游饭店财务管理

07489

应用写作

 

 

 

 

 

 

A020242

会计电算化(专科)

 

 

05946

关系数据库原理与程序设计

08310

会计电算化

02600

C语言程序设计

A020276

环境保护与管理(专科)

02764

水土污染与防治技术

04540

写作基础与应用

02472

环境质量评价

02471

环境生态学

07847

环境经济学

05580

环境保护

03164

环境科学概论

02757

环境监测(二)

 

 

 

 

07481

管理学基础

04516

环境问题案例分析

A040106

教育管理(专科)

01281

中国教育史

00442

教育学(二)

01282

外国教育史

00448

学校管理学

A040109

心理健康教育(专科)

04265

社会心理学

03518

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03517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03372

团体心理辅导

A040115

英语教育(专科)#

06423

英语语音学

11488

基础英语(二)

11487

基础英语(一)

01212

英美概况

11486

中学心理学

11489

基础英语(三)

11491

中小学英语教材教法

11485

中学教育学

 

 

11490

实用英语语法

 

 

 

 

A050102

秘书(专科)

 

 

 

 

 

 

00346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

A050128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科)

11486

中学心理学

11350

基础写作

11493

现代汉语(二)

11485

中学教育学

11495

古代汉语(二)

11496

中小学语文教材教法

11494

古代汉语(一)

11492

现代汉语(一)

A050129

商务秘书〔商务管理〕(专科)

07489

应用写作

00776

档案学概论

08020

商务秘书学

07786

国际商务

18960

礼仪学

18961

财务管理与会计基础

11520

秘书事务管理

18956

法律事务管理

A050226

商务英语(专科)

 

 

05439

商务英语阅读

05440

商务英语写作

 

 

A050301

广告(专科)

00635

广告法规与管理

00637

广告媒体分析

00636

广告心理学

00634

广告策划

00638

企业形象与策划

00850

广告设计基础

 

 

00851

广告文案写作

A050303

公共关系(专科)

00638

企业形象与策划

 

 

 

 

 

 

A050316

广播电视编导(专科)#

01172

数字制作技术基础

01169

影视摄影技术

01170

电视画面编辑基础

01171

电视摄影造型基础

01173

影视声音艺术

01176

电视写作

01177

电视作品赏析

01175

视听元素基础

A050407

音乐教育(专科)#

 

 

07975

音乐欣赏(一)

11372

歌曲作法(一)

11371

和声学(一)

A050436

艺术设计(专科)

00504

艺术概论

 

 

10177

设计基础

 

 

A050442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科)

03904

服装生产管理

00683

服装市场与营销

00677

服装材料

03902

服装发展简史

 

 

 

 

03905

服装企业督导管理

03906

服装品质管理

A050454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科)

 

 

 

 

08878

动漫产业概论

08881

动画编导基础

A080301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科)

05875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10726

数控机床与编程(一)

07743

机械设计基础(一)

02358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10723

流体传动与控制

04108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A080304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科)

02220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

01632

压铸模及其他模具

01622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01634

塑料成型机械

 

 

 

 

07743

机械设计基础(一)

01639

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

A080311

农村机电工程(专科)

11478

农村电力系统

02189

机械制造基础

07743

机械设计基础(一)

04108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11479

电器设备使用与维护

04540

写作基础与应用

09439

计算机实用基础

08214

农业机械

 

 

11480

汽车拖拉机构造原理与应用

 

 

 

 

A080602

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科)

10737

电子技术基础

07840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

10736

电气测量技术

08182

自动控制原理(一)

 

 

10738

工厂电气设备控制

 

 

 

 

A080604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科)#

02151

工程制图

02302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02271

电机学

02273

电子技术基础(二)

 

 

 

 

 

 

02277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

A080704

电子技术(专科)

08679

电路分析基础

 

 

 

 

02277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

A080744

数控技术应用(专科)

04118

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

02189

机械制造基础

03395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

02609

互换性原理与测量技术基础

 

 

 

 

 

 

04108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A080786

移动商务技术(专科)

03333

电子政务概论

 

 

 

 

 

 

09016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A080788

嵌入式技术(专科)

06143

电路基础

12730

嵌入式LINUX应用编程

12732

ARM结构与程序开发入门

 

 

A080801

房屋建筑工程(专科)

02394

房屋建筑学

 

 

 

 

 

 

A082217

电子政务(专科)

03333

电子政务概论

03332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03331

公共事业管理

00346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

A082229

汽车服务工程(专科)

05872

汽车营销案例分析

05868

职业道德与礼仪

05870

汽车售后服务管理

05869

汽车应用英语

05875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05881

汽车诊断与维修

05877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

05871

汽车营销技术

05879

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

 

 

 

 

05873

汽车保险与理赔

A090603

乡镇企业管理(专科)

03971

经济学基础

04540

写作基础与应用

00333

乡镇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07492

农村政策法规

08114

财务管理学(一)

11383

乡镇企业生产管理

07481

管理学基础

11382

乡镇企业经营管理

 

 

 

 

07787

会计学原理

 

 

A090604

农村财会与审计(专科)

03172

农业经济学(二)

02827

农村企事业会计

04534

财政与农村金融

00944

审计

08114

财务管理学(一)

04540

写作基础与应用

07481

管理学基础

07492

农村政策法规

 

 

 

 

07787

会计学原理

 

 

A090620

畜牧兽医与管理(专科)#

02785

兽医微生物学

02787

兽医药理学

04797

动物流行病学

04793

家畜病理解剖学

B020104

财税(独立本科段)

03403

国有资产管理

00069

国际税收

00062

税收管理

00999

政府预算管理

 

 

 

 

00068

外国财政

 

 

B020110

国际贸易(独立本科段)

11465

现代公司管理

 

 

 

 

 

 

B020119

餐饮管理(独立本科段)#

18960

礼仪学

 

 

 

 

 

 

B020157

财务会计与审计(独立本科段)

00974

统计学原理

00061

国家税收

03703

国际会计与审计准则

00944

审计

04532

财务会计专题

03702

会计制度设计与比较

04534

财政与农村金融

04533

管理与成本会计

 

 

04531

微观经济学

06069

审计学原理

06270

技术经济学

B020180

会展管理(独立本科段)

03875

会展概论

03872

会展营销

03878

会议运营管理

08884

会展经济学

03877

会展项目管理

08888

会展企业战略管理

08889

会议酒店管理

08887

会展场馆经营与管理

08725

会展客户关系管理

 

 

 

 

08890

会展管理信息系统

B020204

会计(独立本科段)

00974

统计学原理

04531

微观经济学

03703

国际会计与审计准则

 

 

B020208

市场营销(独立本科段)

 

 

07072

企业形象设计(CIS)

07353

管理学原理(一)

 

 

B020216

电子商务(独立本科段)

 

 

 

 

03339

信息化理论与实践

 

 

B020218

人力资源管理(独立本科段)

00164

劳动经济学

00324

人事管理学

00463

现代人员测评

06183

工资管理

00294

劳动社会学

07484

社会保障学

11467

人力资源统计学

11366

人口与劳动资源

11365

劳动力市场学

11466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11470

国际劳务合作和海外就业

11468

工作岗位研究原理与应用

11465

现代公司管理

11469

宏观劳动力配置

 

 

11471

劳动争议处理概论

B020222

物业管理(独立本科段)

02659

房地产项目管理

05673

城市社区建设概论

00176

物业管理

05674

物业信息管理

05672

物业设备管理

05675

物业管理国际标准与质量认证

06569

物业管理实务

05676

城市环境保护

07519

公司管理学

 

 

 

 

 

 

B020230

公共事业管理(独立本科段)

03335

公共管理学

05724

公共卫生管理

03331

公共事业管理

 

 

B020235

国际旅游管理(独立本科段)

00191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00187

旅游经济学

00188

旅游心理学

04138

旅游文化

11403

中国旅游文学作品选

05034

旅游地理学

03529

国际旅游饭店管理

11404

旅游饭店设备管理

18960

礼仪学

11341

国际旅游学

11343

旅游会计学

11405

美食与菜系

 

 

11406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B020236

会计电算化(独立本科段)

 

 

08674

计算机网络基础

03703

国际会计与审计准则

02376

信息系统开发

B020256

项目管理(独立本科段)

05060

项目范围管理

05058

管理数量方法

04154

项目采购管理

05063

项目时间管理

05067

项目管理案例分析

05062

项目质量管理

05061

项目成本管理

05066

项目论证与评估

09413

项目管理概论

10427

项目人力资源与沟通管理

 

 

 

 

B020277

环境保护与管理(独立本科段)

04518

环境化学

04523

水污染控制工程(一)

02472

环境质量评价

02471

环境生态学

04525

环境微生物学

04526

环境工程导论

04521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04519

固体废物管理

04528

城市生态与环境学

05580

环境保护

0452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