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资产构成情况

资产构成情况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资产构成情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资产构成情况

篇1

二、资产负债表分析

(一)资产分析 具体为:

(1)总科目分析。由表1可知,2011年年末该企业的流动资产率为59.82%,年初该企业的流动资产率为60.71%。对比可知,该企业的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有所下降。

(2)流动资产分析。从表2和图1可以看出,该企业资产部分的流动资产部分由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存货和其他流动资产8个部分构成。由图1可以看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的构成趋势和比例大体一致。相对期初余额而言,期末变化较大的科目有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和其他应收款4个科目。通过查该企业财务会计报表附注可以了解到,引起该企业其他应收账款和应收账款所占比例降低的原因在于,企业按照账龄分析法和对期末单项金额对应收账款进行计提坏账准备;且该企业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几乎全部由华润双鹤下面的子公司或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公司主体构成。

图1 流动资产各项明细期初余额与期末余额对比图

由图2和图3可以看出,2011年年末,该企业流动资产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三个科目为货币资金、其他应收款和应收账款,其所占流动资产的比例依次为35%、39%和13%。对比期初的流动资产构成图(图2)可知,该企业的流动资产内部结构基本稳定,企业的流动资产主要来源于货币资金、其他应收款和应收账款三个科目。从流动资产构成图对比分析可以得知,该企业的销售方式以赊销为主,而且由其他应收款和应收款项构成的比例之和为52%,与此相对应,该企业面临的坏账风险也是比较高的,经营风险较高。

图2 期末流动资产构成结构图

图3 期初流动资产构成图

(3)非流动资产分析。从表3和图4可以看出,该企业资产部分的非流动资产部分由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开发支出和所得税资产7个部分构成。由图4可以看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的构成趋势和比例大体一致。相对期初余额而言,期末变化较大的科目有在建工程、长期股权投资和无形资产3个科目。

图4 非流动资产明细科目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对比表

由图5和图6可以看出,2011年年末,该企业非流动资产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三个科目为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其所占非流动资产的比例依次为48%、24%和5%。对比期初的非流动资产构成图(图6)可知,该企业的非流动资产内部结构基本固定,企业的非流动资产主要来源于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三个科目。从非流动资产构成图对比分析可知,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有所小幅增加,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虽有增长,但增幅较小,说明企业长期投资的质量不错。同时,通过查找财务会计报表附注可以了解到,该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少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该母公司对下面控制的子公司进行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二是该母公司本期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无形资产虽然由7%的比例下降到5%,但是无形资产占非流动资产的比重就很小,所以无形资产对非流动资产的影响力虽有所下降,但影响不大。由图4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在建工程增加幅度较大,结合表2分析,在建工程由期初的54810564.21元增长到期末的234323557.61,增长幅度高达300%。由此可以判断,非流动资产的增加主要是由在建工程引起的。

图5 期末非流动资产构成图

图6 期初非流动资产构成图

由图5和图6可知,2011年年末该企业的非流动资产率为40.18%,年初该企业的流动资产率为39.93%。分析可知,非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有所上升。

(二)负债权益表分析 具体为:

(1)负债总科目分析。该企业负债由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两部分构成。由表负债总额的规模、结构及变动分析见表9。

计算结果表明:该公司总负债比上年增加了292489487.08元,增加幅度为81.6823%。总负债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流动负债大幅度增加引起的,而非流动负债的小幅度减少并没能冲销流动负债的大幅度增加。其中,流动负债2011年比2000年增加了304540057.35元,增加幅度高达104.4631%,长期负债2011年比2010年减少了12050570.27万元,减少幅度仅为18.107%。公司负债结构分析表明,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占总负债的结构没有太大的变化,2011年流动负债所占比重略有上升,非流动负债所占比重略有下降。

(2)流动负债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该企业负债部分的流动负债部分由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和其他流动负债8个部分构成。由图7分析可知,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的构成趋势和比例大体一致。相对期初余额而言,期末变化较大的科目有其他应付款、应交税费和应付账款3个科目:一是其他应付款变动幅度很大。期末其他应付款减增加191063770.25元,增加幅度为2241.85%,该款项的变动,通过查找附注可知,结合公司其他资料分析,主要由四部分构成:截至2011年12月31日,应付账款余额中无应付持有本公司5%(含5%)以上表决权股份的股东单位的款项;截至2011年12月31日,余额中应付关联方款项占应付账款总额的2.96%;期末账龄超过1年的应付账款余额为68811252.08元,主要为尚未结算的工程款;期末应付账款余额较期初增加147139029.14元,增加比例为39.92%,主要系赊购货款及应付工程款未支付导致增加所致。二是应交税费增加幅度相对也很大。期末应交税费余额较期初增加16124381.83元,增幅高达244.14%。结合企业其他资料分析,该项变动主要系本期销售规模扩大导致的销项税增加所致。三是应付账款变动幅度较大。期末应付款减增加18840210.69元,增幅为66.97%。该款项的变动,结合公司其他资料分析可以知道,主要由四部分构成:截至2011年12月31日,应付账款余额中无应付持有本公司5%(含5%)以上表决权股份的股东单位的款项;截至2011年12月31日,余额中应付关联方款项占应付账款总额的2.96%;期末账龄超过1年的应付账款余额为68811252.08元,主要为尚未结算的工程款;期末应付账款余额较期初增加147139029.14元,增加比例为39.92%,主要系赊购货款及应付工程款未支付导致增加所致。

图7 流动负债构成图

由图8和图9可以看出,2011年年末,该企业流动负债中结构变动最大的,也就是所占比例最大的三个科目为短期借款、其他应付款和应付账款,其所占流动负债的比例依次为50%、33%和8%。对比期初的流动负债构成图(图6)可知,该企业流动负债的内部科目基本不变,只是在2011年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增加幅度较大。结合企业的其他资料,并通过查找附注十七,期末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较期初增加13396029.00元,增加比例为100.00%,系将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重分类至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所致。同时,具体可以了解到该企业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主要由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和三家大型客户构成: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年以内承担的母公司债务为29736628.74元,禹州市中心医院承担债务为15501309.27元,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承担的债务为9496488.30元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承担的债务为6684254.71元,其承担的1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比例依次为2.67%、1.39%、0.85%和0.60%。结合表3作如下分析:一是该企业的其他应付款期末较期初的结构变化幅度为30.56%。结合资产表可以知道,该公司的存货并没有变化;并且,通过对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虽有增长,但增幅较小,说明企业长期投资的质量不错。同时,通过查找财务会计报表附注可以了解到,该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少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该母公司对下面控制的子公司进行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一部分是该母公司本期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二是期末短期借款较期初结构减少幅度为21.86%,结合利润表分析可知,主要系该企业营业利润增加,可归还的借款增加。

图8 期末流动负债构成比例图

图9 期初流动负债构成比例图

由表2可知,2011年年末该企业的非流动资产率为40.18%,年初该企业的流动资产率为39.93%。分析可知,非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有所上升。

(3)非流动负债分析。根据表4可知,该公司非流动负债总额2011年比2010年减少了12050570.27元,减幅为18.107%。结合公司其它相关资料分析,引起非流动负债总额变动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其他非流动负债增加幅度很大,期末其他非流动负债较期初增加14484800.00元,增加比例为36.4714%,结合企业财务会计报表附注,了解到该项目的大幅度增加主要系本期新增十一五国家重大专项款——降压1号、2号、dpp4、湖南省医药大楼拆迁补偿款、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缬沙坦等通用名药物的研发专项款等款项所致。二是长期借款减少幅度较大。期末长期借款较期初减少13396029.00元,减少比例为100.00%,系将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重分类至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所致。

(4)所有者权益分析。根据该企业所有者权益规模及结构变动分析表可知,该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2011年比2010年增加了360680514.30元,增幅为11.67789%。结合公司其它相关资料分析,引起所有者权益总额变动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未分配利润有较大的增加。2000年比1999年增加了53909万元,增幅为23.42%。结合利润表分析可知,未分配利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2011年公司向股东进行利润分配,而且该母公司下面的子公司采取的系列收购行为冲减了未分配利润。通过查找公司财务报表附注,可以知道这两项变动的具体情况为:根据2011年5月20日股东大会决议,本公司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30元(含税),总计分配股利131490068.04元。该公司之子公司北京双鹤制药装备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6月从北京生化仪器厂收购北京双鹤净化设备安装有限责任公司20%的股权,支付收购价款60万元,2011年5月底北京双鹤净化设备安装有限责任公司所有者权益为2425780.30元,北京生化仪器厂按持股比例享有的所有者权益为485156.06元,与收购价款差额114843.94元,冲减未分配利润。二是盈余公积项目有了较大的增长。2011年比2010年增加了48801583.79万元,增幅为19.05637%。这一变化说明企业调整了利润分配政策。结合公司利润表分析可知,该公司2011年实现的净利润除按法律规定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公益金外,企业又增提了10%的任意盈余公积金。

三、研究展望

本文通过EXCEL数据处理软件对华润双鹤母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进行了初步分析,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仅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不利于掌握华润双鹤母公司的整体发展趋势;本文也仅对华润双鹤母公司财务会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分析,不利于掌握华润双鹤母公司的整体财务状况。未来,研究者可以把本文方法拓展到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个主要财务报表的分析中,结合公司的其他相关资料,对公司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财务会计报表分析。

篇2

企业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合并与收购行为。企业合并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合并组成一家公司,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其他公司。企业并购后财务管理,就是利用特定的财务手段,对财务事项、财务活动、财务关系进行整理、整顿、整治,以使企业的财务运作更加合理、协调,能相互融合的一种自我适应行为,是对现有财务管理系统的调整和修复,是企业扩张的需要,是发挥企业并购所具有的“财务协同效应”的保证,是并购方对被并购方实施有效控制的根本途径,更是实现并购战略的重要保障。

一、搞好前期调研

前期调研侧重于“实地调研”。实地调研是一种更为具体细致的调研方式,并购方可通过面谈访问、实地驻点等调查方式了解目标企业各方面实际情况,比如目标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采购渠道及模式、企业员工素质及面貌等等。这些信息仅仅依靠金融投行调研是无法获得的,或者调研成本太高而无法实施,但由于并购方熟悉行业具体情况,由并购方推进实地调研则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比如企业在并购异地的一家目标企业时,可先派人驻在目标企业或目标企业所在地,就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当地的人文环境、企业经营效益情况、员工素质及文化状况等,从而为企业的并购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信息资料。

1.系统了解目标企业的资产构成情况

资产构成情况是企业状况的重要方面,优质的资产情况是企业规范畅通运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并购重组时,应将资产构成状况作为重点进行调查,包括并购目标企业的总资产情况、净资产情况、注册资本构成、负债结构、企业负担情况、经营性资产状况等。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对目标企业在财务角度有一个大体的评价。

2.准确把握目标企业的财务风险

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是衡量企业财务运作能力的重要尺度,要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是否完善、专业人员业务素质情况、财务机构职能情况、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措施能力等作出正确判断,并判断目标企业是否具有较强的财务决策能力,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根据财务状况对今后企业的营运发展能力作出科学判断。同时,应审查企业隐性负债,对或有负债及潜在的危机等问题进行分析评价。

二、注重整体性和实用性

企业并购的目的在于追求1+1>2,因此,对于不协调的资产业务要及时进行处理,停止获利能力低的生产线,对不良债务及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重组。并购企业不仅对被并购企业进行管理,而且对自身也要勇于优化管理,从而发挥集团的整体协同效应。在并购后财务管理时,应对集团资产全面进行定性分析,对并购后集团无法利用或生产经营过程中不需要的资产及时转售出去,以便净化集团资产,从而提高资产收益率和集团内在价值。因此,在资产整合过程中,应将目前不具有可用性的资产及时出售,以便快速回收部分资金,并将所回收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对于那些在将来可能具有可用性的资产,也可以考虑暂时转售出去。这不仅是因为资产变现后可将所获得的资金及时再投入使用,变沉淀资金为运营资金,而且因为闲置资产通常会发生自然损耗和无形损耗,并需支付一定数额的资产储存保管费用。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并购后企业的现有资产,发挥其潜在的效用。

三、注重实用性

在并购后财务管理时,应对集团资产全面进行定性分析,对并购后集团无法利用或生产经营过程中不需要的资产及时转售出去,以便净化集团资产,从而提高资产收益率和集团内在价值。因此,在资产整合过程中,应将目前不具有可用性的资产及时出售,以便快速回收部分资金,并将所回收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对于那些在将来可能具有可用性的资产,也可以考虑暂时转售出去。这不仅是因为资产变现后可将所获得的资金及时再投入使用,变沉淀资金为运营资金,而且因为闲置资产通常会发生自然损耗和无形损耗,并需支付一定数额的资产保管费用。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并购后企业的现有资产,发挥其潜在的效用。

总之,在国际金融危机日益加深的形势下,企业既要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实施跨国并购,也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制定出台的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并购重组工作。要树立和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分析研究并购重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避免因盲目扩张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王俊莉.财务管理在企业并购流程中的对策探究.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02期

篇3

易性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负债期末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浙江省是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聚集地,很多上市公司是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出于数据的连续可取得方面考虑,本文数据统计对象为截至2011年末,浙江省113家中小板上市公司(数据来源于浙商网――证券频道),主要分析浙江省中小板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的持有情况、构成,分析其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及有关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浙江省中小板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及负债持有情况

查阅浙江省中小板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综合考虑交易性金融资产期初、期末余额,以及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的发生额,在选取的样本中2010年-2012年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家数分别为46家、52家、40家。以上数据反映,浙江省中小板上市公司资产构成中交易性金融资产较为普遍,所占比例在35%-46%之间。证券市场在2010年比较平稳,2011年、2012年持续低迷,受此影响,2012年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明显减少。此外,查阅公司财务报告发现,一些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年初年末没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但投资收益中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置损益。因此,会计信息使用人在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对公司会计信息影响时,不能仅关注公司期末是否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还要关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投资收益的发生情况。

2010-2012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显示少数上市公司持有交易性金融负债分别为7家、12家、15家,占比6%-14%之间,呈逐年增加趋势,主要为远期外汇合约和期货合约形成的交易性金融负债。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构成分析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构成分析

就期末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浙江省中小板上市公司,表1进一步分析了交易性金融资产构成及金额占比情况。

1.从表1来看,上市公司近三年来期末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以远期外汇合同及期货合约为主。2010年至2012年,远期外汇合同及期货合约分别占交易性金融资产的82.95%、40.66%、89.57%。2011年该项比例较低,主要是由于个别上市公司持有大量理财产品所致。剔除个别公司的影响,2011年远期外汇合同及期货合约也是期末交易性金融资产构成的主要部分。由此看来,浙江省中小板上市公司期末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是以规避外汇变动风险及原材料价格变动风险的金融资产。

2.从近三年的数据来看,理财产品占了一定的比例。2011年,理财产品占53.68%,比例较高,主要集中在个别上市公司。2011年,期末持有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有2家,一家是利欧股份(002131),持有3 600万元理财产品;另一家是浙江众成(002522),持有7 000万元理财产品。

3.期末持有交易性权益工具的上市公司很少。从2010至2012年年末上市公司报表附注“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注释来看,没有上市公司直接披露持有交易性权益工具。从一些上市公司来看,期末虽然没有持有交易性权益工具投资,但投资收益中有交易性权益工具投资收益的确认。

4.交易性金融资产占上市公司资产比例很小。从期末交易性金融资产占期末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比例来看,比例很低,不到1%。由此可见,交易性金融资产对浙江省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影响很小。

(二)交易性金融负债构成分析

1.上市公司期末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负债以黄金租赁及黄金T+D业务、远期外汇合约为主。2010年至2012年,黄金租赁、黄金T+D业务、原材料期货形成的交易性金融负债占浙江省中小板上市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负债总额的比例分别为98.15%、99.07%、97.13%,主要分布在明牌珠宝(002575)、康强电子(002119)两家具有涉金业务的上市公司。剔除明牌珠宝(002575)、康强电子(002119)两家公司因黄金租赁、黄金T+D业务形成的交易性金融负债的影响,远期外汇合约是交易性金融负债的主要内容。个别公司有因期货业务形成的少量交易性金融负债。

2.交易性金融负债占持有交易性金融负债的上市公司负债总额比例很小。2010年-2012年,浙江省中小板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负债占持有交易性金融负债的上市公司负债总额的比例依次为3.67%、3.27%、1.88%。较交易性金融资产而言,持有交易性金融负债家数较少,但所占负债比例较高,是由于明牌珠宝(002575)、康强电子(002119)两家上市公司因为黄金租赁、黄金T+D业务及期货合约确认的交易性金融负债较多。以明牌珠宝为例,2010年末至2012年末因黄金租赁业务确认的交易性金融负债占公司负债比例分别为15.67%、32.15%、20.73%。用金公司通过黄金租赁业务,在满足生产周转所需黄金的同时,可以规避金价波动对企业财务的冲击,降低企业的市场风险。黄金租赁业务的一般账务处理为租入黄金时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交易性金融负债”科目,因此交易性金融负债在整体负债中占了较高的比例,对公司财务状况影响较大。这两家公司以外的其他上市公司主要是因远期外汇合约、期货合约确认交易性金融负债,在负债中所占比例很小,对公司财务状况影响很小。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及负债对经营成果影响分析

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对会计利润的影响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两个账户。表2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确认的净收益、净亏损综合考虑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两个账户的发生额。从近三年数据来看,投资盈利公司家数大于投资亏损公司家数,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投资理财能力。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对上市公司经营成果影响较小,2010-2012年占营业利润比例依次为0.45%、1.36%、1.19%,但具体到个别上市公司影响较大。例如,2012年,明牌珠宝(002574)营业利润为正数,但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确认损失金额占营业利润的17.57%左右;艾迪西(002468)亏损714万元,但交易性金融资产确认收益347万元。2011年,艾迪西(002468)交易性金融资产确认收益是营业利润的2倍多;爱仕达(002403)交易性金融资产确认收益是营业利润的1.19倍。

四、交易性金融资产及负债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会计核算政策和方法披露不具体,未体现公司的业务特点

上市公司有关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会计核算政策和方法普遍照搬照抄会计准则规定,没有体现公司业务特点,报表使用者无法知悉公司的有关具体业务的实际会计处理方法。例如,明牌珠宝(002575),黄金租赁是其一项重要经济业务,2011年末、2012年末因黄金租赁形成的交易性金融负债占负债总额的32.15%、20.73%,有关黄金租赁的会计核算方法争论较多,但公司报表附注未具体披露黄金租赁业务的核算方法。

因此,建议上市公司在披露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时,需结合自身业务情况对具体事项的会计处理做出个性化的披露。

(二)一些上市公司报表项目注释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的信息披露不充分

一些上市公司报表项目注释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及负债的内容披露很模糊,例如“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没有说明具体内容。上市公司有关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的项目注释仅披露期末、期初余额,对本期增减变动情况没有披露。“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仅披露发生净额,不够具体。

为了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了解公司有关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业务,进行相关的财务分析,建议上市公司在项目注释披露时应更加明确、充分一些。

(三)理财产品的会计分类不当

中国证监会的“2012年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监管报告”反映上市公司对理财产品的会计分类不当,有不少上市公司将理财产品放到其他流动资产或其他非流动资产,也有上市公司将理财产品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甚至还有公司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浙江省中小板上市公司对理财产品的分类也存在上述问题。由于理财产品大多不保本、也没有确定的收益率,更没有公开活跃市场报价,因此应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理较为合适。

(四)非经常损益项目计算方法不准确

绝大多数浙江省中小板上市公司把远期外汇合同、期货合同、黄金租赁合同等产生的损益列入了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的“除同公司正常经营业务相关的有效套期保值业务外,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笔者认为上市公司为规避主营业务中所产生的外汇汇率波动风险以及原材料价格变动风险而购入的远期外汇合同、期货合同、黄金租赁合同等产生的损益不应确认为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按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 号――非经常性损益》规定:如公司根据非经常性损益定义判断列举项目明确不应作为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则可以不作为非经常性损益披露,但同时应当在非经常性损益的附注说明中,对未作为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项目、金额及原因做出相应的解释。

参考文献:

1.中国证监会.2012年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监管报告[N].中国证监会,2012.

篇4

1企业并购的动机

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不容忽视,主要包括:

(1)可以合理避税:由于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问的税率差别较大,在并购中采取恰当的财务处理方法可以达到合理减轻税负的效果。比如,换股收购中公司未收到现金和资本收益,因而不产生税负;可转换债券发行方的利息可以从所得税中扣除,同时保证资本收益不受影响;延期偿付将使企业少付或不付资本收益税,而购买方也因资金占有而减少纳税额。

(2)获得管理和经营协同:如果企业有一支高效的管理队伍,其管理能力超出管理该企业的需要,但这批人才只能集体实现其效率,企业不能通过解聘释放能量。那么,该企业就可以购并那些由于缺乏管理人才而效率低下的企业,利用这支管理队伍通过提高整体效益水平而获利。同时,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解释了所有类型的购并动机问题,认为通过实现规模经济,可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和生产效率的目的。由于经济的互补性及规模经济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后就可以提高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

(3)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重组。

企业通过经营相关程度较低的不同行业可以分散风险、稳定收入来源、增强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多元化经营可以通过内部积累和外部购并两种途径实现,但在多数情况下,购并途径更为有利。尤其是当企业面临环境变化而调整战略时,购并可以使企业低成本地迅速进入被购并企业所在的增长相对较快的行业,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被购并企业的市场份额以及现有的各种资源,从而保证企业持续不断的盈利能力。

2企业并购过程的财务管理

2.1企业并购前调研的财务问题

首先财务工作的重点是了解资产构成情况。资产构成情况是企业状况的重要方面,优质的资产情况是企业规范畅通运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并购重组时,应将资产构成状况作为重点进行调查,包括并购目标企业的总资产情况、净资产情况、注册资本构成、负债结构、企业负担情况、经营性资产状况等。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对目标企业在财务角度有一个大体的评价。其次,要准备把握企业的财务风险: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是衡量企业财务运作能力的重要尺度,要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是否完善、专业人员业务素质情况、财务机构职能情况、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措施能力等作出正确判断,并判断目标企业是否具有较强的财务决策能力,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根据财务状况对今后企业的营运发展能力作出科学判断。同时,应审查企业隐性负债,对或有负债及潜在的危机等问题进行分析评价。

2.2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管理

(1)并购的财务风险:企业并购是一项高风险性的经营活动,风险贯穿于并购活动的始终,财务风险又是并购风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购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主并企业对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的预期,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高于其实际价值,这就产生了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它主要受主并企业所获取的信息质量的影响,包括目标企业的性质(上市还是非上市公司等)、并购的性质(善意并购还是恶意收购)、准备并购的时间、并购企业审计的时间距离并购的时间长短等。(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导致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在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的并购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如果主并企业资产变现能力差,融资能力不强,现金流量安排又不理,则流动比率会大幅度下降,给主并企业带来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影响其短期偿债能力。(3)融资风险。并购的融资风险是指主并企业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以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4)杠杆收购的偿债风险。之所以把杠杆收购的偿债风险单独列示出来,是因为其有特殊性。杠杆收购指并购企业通过举债获得目标企业的股权或资产,并用目标企业的现金流量来偿还负债的方法。

(2)并购的财务整合:财务目标的整合。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财务管理工作的起点和终点,只有在统一的财务管理目标的指引下,新的财务管理组织才能正常、有效地运行。财务制度的整合。财务制度的整合就是企业所实施的一系列财务政策的选择,包括财务核算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投融资制度、股利分配制度、信用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整合。财务组织机构和职能的整合。作为财务组织机构,权责必须明确,并能相互制约。各部门和部门内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做到权、责、利明确。

(3)并购的成本控制。

根据并购行为的特征以及成本习性,并购成本可以划分为并购实施前的准备成本、并购交易成本和并购后的整合成本。并购前的准备成本主要包括目标公司信息的收集成本、目标公司的选择成本等。并购交易成本是主并企业为获得目标企业而付出的成本,并购交易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主并企业未来的投资回报率。影响并购交易成本的因素主要包括交易双方的信息对称程度、目标企业评估的方法和程序、并钩过程的涉税成本以及政治因素等。从国内外的并购案例(特别是跨国并购)中,我们发现,政治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并钩成本的重要因素,乃至阻碍并购的进行。

篇5

资金结构就是各种资金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不断运动所形成的一定比例关系的总和。即资金结构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数量与比例”,“资金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企业资金结构与经济效益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资金是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所谓资金的使用效益,通常是指一定的资金投入,产出最多;或一定的产出,资金投入最少。研究资金使用效益应从资金的投入状况入手。一般地说资金投入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资金的数量:二是资金的成本;三是资金的结构。资金的数量和资金的成本,与资金投入或资金使用效益的关系是比较清晰的即资金数量和资金成本与资金投入成正比;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它们与资金使用效益成反比。但是,资金结构与资金投入或经济效益的关系就比较复杂。

1、企业资金筹措结构与经济效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以独立的经济实体身份作为市场的主体参与竞争。随着企业经营自的扩大,形成了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格局。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根据资金市场的变化,结合经营需要及效益预测,保持最佳的筹资结构。这样一方面促进企业合理运用资金,以利于企业的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促进资金的横向流动,以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资金筹措结构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资金筹措结构通过资金、息税前利润与负债成本率之间关系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2、企业资金运用结构与经济效益

企业资金运用结构是指企业的各项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从资产的占用形态和在生产中的作用看,它可分为流动资产构成率、固定资产构成率以及无形资产构成率等。企业筹集资金是为了运用资金,企业经济效益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资金运用的状况,而资金运用状况又主要体现在资金运用结构是否合理上。

二、企业资本结构与财务风险

企业的财务风险来源于企业投资利润率与借入资金利息率的不确定性。当企业投资利润率低于借入资金利息率时。企业使用借入资金,反而会使自有资金利润率降低,甚至发生亏损。这就给企业负债经营带来了风险,这种因借入资金而增加的风险称为财务风险。

企业资本结构是由企业采用的各种筹资方式筹集资金而形成的,各种筹资方式不同的组合类型决定着企业资本结构及其变化。企业筹资方式虽然很多,但总的来看分为负债资金和权益资金两类。因此,资本结构问题总的来说也就是二者的比例问题,即二者在企业全部资金中所占的比重。权益资金属于企业的自有资本,与负债资金相比较,它更能提高企业的资信和借款能力;若权益资金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过小,企业到期还本付息的负担过重,则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若权益资金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过大,企业就不能很好地利用负债资金的财务杠杆效益。

三、企业资金结构的优化

企业资金结构包括资金筹措结构、资金运用结构和资金分配结构。优化企业资金结构,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避免财务风险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1、资金筹措结构的优化

优化企业资金筹措结构,主要就是正确处理企业各种资金来源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以期建立企业最佳的资金筹措结构。在企业资金筹措结构中,最重要的是长期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即资本结构。衡量企业资本结构是否最佳。主要有两条标准:一是使企业资金总成本最低;二是使企业价值最大。一般讲,企业长期负债的资金成本低于所有者权益的金成本。因此,长期负债比率越高,企业价值也越大;但当企业预期投资报酬率低于借款利率时情况就相反。

2、资金运用结构的优化

资金运用结构,是企业全部资金运用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又称资产结构。它主要包括:流动资产与长期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流动资产内部速动资产与非速动资产,以及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外投资与生产经营用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等。在优化资金运用结构时,应该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优先满足偿还债务的需要,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资产配置的合理性。

3、资金分配结构的优化

资金分配结构是企业全部资金分配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一般是指企业利润分配项目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它主要包括税后利润分配中公积金、公益金、向投资者分配利润与未分配利润各个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在合理安排资金分配结构时应该妥善处理好利润分配过程中的债权人利益、投资者利益、企业利益、职工利益等各方面的均衡关系。在优化资金分配结构时,应该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利润分配的合法性,尊重债权人的利益,考虑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保证企业职工的集体福利支出的资金需要,正确处理投资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总之,只有在企业合理地确定筹资结构、有效地配置和运用资金、对所取得的财务成果作出有利于各方的分配,从而形成一个顺畅的“资金流”,企业的资金结构才能真正得到优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全国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财务成本管理[M]。东北

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篇6

越来越多的事实已经表明,服务外包企业的无形资产将会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高度重视无形资产的开发、使用及管理,使企业的无形资产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认真研究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的存在环境和方式,从而分析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的基本特征,为加强服务外包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服务。

一、无形资产存在环境和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中的问题,源于没有对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的基本特征进行理性分析研究,即忽略了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中的特殊性问题,依然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去管理服务外包企业的无形资产显然不能适应要求。

(一)服务外包企业国际化特征的影响

服务外包企业在承接的离岸外包业务中,其所服务的对象和工作内容都是发生在国外的业务活动,业务的国际化特征影响了服务外包企业对无形资产的使用管理与保护。发包方在与业务承接方的业务洽谈中十分重视承接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及保护手段,严密的无形资产管理系统在扩大服务外包企业市场份额中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服务外包企业在其经济活动所触及到的无形资产资源范围扩大,包括企业自身的无形资产、发包方的无形资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和发包方共同拥有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具体包括:服务外包企业的品牌、核心技术、现代电子信息网络、长期客户、专利技术、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信息集成系统、创新型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另一方面,企业较多的接触到发包方的无形资产。这些都是服务外包企业国际化特征的影响所致。

(二)服务外包企业高科技特征的影响

服务外包企业大部分为高新技术企业,在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及KPO(知识流程外包)业务的运营中,服务外包企业必须具有较高的研发水平才能承接各种外包业务。在这一特征影响下,服务外包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研发、使用、维护及管理都给予了较大的投入。一方面采用了高科技的手段从事自身的业务运营,如现代电子信息网络和信息集成系统;另一方面在高科技特征的影响下,企业必须使用从事外包业务所应具备的核心技术,在业务运营过程中按照发包方的要求进行科技研发,其进行成果转化的无形资产使得服务外包企业具有一般企业没有的对研发成果的非独占性特征,即在服务外包实务中出现发包方和承接方共同拥有某项无形资产所有权的现象。

(三)服务外包企业高风险特征的影响

服务外包企业的高风险特征不仅仅表现在离岸外包业务的承接上,国际化背景下的经营活动时刻都在各种风险中进行,在外包业务的运营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风险,如人力资本和技术风险、国际市场变化的风险。服务外包企业在业务运营过程中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保护措施及效果对企业会带来致命的影响,一旦造成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损失,企业将面临巨额的赔偿以致陷入危机中。服务外包企业的高风险特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企业自身,即对企业科技研发的巨额投入及对自身无形资产的保护状况;二是源于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保护状况,无论哪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给服务外包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以上均可以说明服务外包企业的无形资产存在环境的复杂性及风险性。

(四)服务外包企业高收益特征的影响

服务外包企业更多关注无形资产产生的效益情况,如更加注重自身的品牌维护、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转化。在关注自身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一些服务外包企业也开始关注如何利用发包方的无形资产提升自身影响力并创造价值,即整合接包方和发包方的无形资产资源为企业获取更大的利益。在服务外包企业的高收益特征影响下,其收益的获取重要来源就是对企业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所以对企业各种无形资产的保护,包括对发包方无形资产资源的保护就显得格外重要,要求企业对已经具有所有权的无形资产进行科学管理,对尚在研发中的无形资产采取保密措施,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保护和维护也必须重视。

二、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存在环境及方式的基本特征

由于无形资产的存在环境和形式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对服务外包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进一步凸显出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问题。随着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快速发展,服务外包企业的资产构成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无形资产已成为服务外包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并已成为服务外包企业资产的主体。服务外包企业所从事的业务活动明显区别于一般企业,无形资产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关注这些特征对发挥无形资产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无形资产构成复杂化的特征

服务外包企业在其运营过程中,影响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的构成内容和形式具有复杂化的特征。首先是企业积累的无形资产资源。服务外包企业所承接的业务包括两大类型:一是信息技术外包(ITO),包括应用管理外包、应用软件开发外包、信息管理外包等;二是业务流程外包(BPO),包括远程财务管理服务、远程采购、存货管理服务、远程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呼叫中心等。接包方必须具备最优秀的服务优势才能承接发包方的业务,即具备为发包方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实力才能为发包方提供服务,所以接包方也就必须具有自己的品牌、核心技术、现代电子信息网络、长期客户、专利技术、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信息集成系统、创新型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其次是发包企业的无形资产资源。在服务外包业务的实施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接包方对发包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问题,发包方的各种无形资产由于服务外包业务的需要自然会由接包方所了解。如发包方的商标权、现代电子信息网络、特种权利、经济决策专家网、采购网络及销售网络及人力资源构成情况等。这些资源尽管在所有权上不归属于服务外包企业,但由于在服务发包企业的过程中必然要接触到这些无形资产。

(二)无形资产管理融合化的特征

服务外包企业在其营运过程中,一方面要依靠自身的无形资产的影响力承接外包项目,特别是离岸外包项目;另一方面在对已承接的外包项目的服务过程中要加强对发包方各种无形资产的保护,所以使得服务外包企业的无形资产的管理工作具有了较鲜明的融自身无形资产管理和发包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于一体的特征。这种管理融合化的特征将贯穿发包方与接包方服务外包业务合作的全过程。例如在ITO 业务中,发包方把软件开发的目的要求提供给接包方,其开发意图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市场的独有性,这些资料对发包方而言都涉及其经营的秘密。而接包方,必须运用自身的专有技术等完成所承接的业务,这一切就使得企业必须将自身的无形资产和发包方的无形资产纳入统一管理之中。由于一般企业的无形资产种类较为单一,所以其管理通常作为某一部门的附带工作来进行。而服务外包企业由于其既有企业自身的无形资产如专有技术等的管理,同时也面临着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管理问题,如发包方的商标权、现代电子信息网络、特种权利、营销渠道等。

(三)无形资产风险放大化的特征

服务外包企业由于其所承接的外包业务特点决定其无形资产管理的风险性特征加大。在离岸外包业务中,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的具体业务具有项目规模大、服务周期长、品牌持有数量多、科技含量高、业务虚拟化及营运成本高等特点,当服务外包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了国际化后,无形资产的内外部管理责任加大,自然会带来较大的管理风险。例如,在企业承接的BPO业务中,发包方的金融与财务、收入和支付流程、客户资源等信息就全部被接包方所掌握,接包方就必须对发包方的这些无形资产予以保护,使企业面临巨大的无形资产管理风险。在服务外包企业的业务运营过程中,疏于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管理而造成的发包方无形资产损失索赔事件给承接方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面对自身和发包方的双重无形资产的管理,服务外包企业的风险自然被放大。

(四)无形资产比例扩大化的特征

服务外包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占总资产价值的比重较大,以知识形态为主的无形资产构成了服务外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服务外包企业借助对无形资产的巨额投入以加大其在资产总额中的比重,并注重充分发挥其作用、取得在服务外包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通过无形资产的作用影响来取得离岸外包的“订单”,进而促进了企业的不断发展。对无形资产的利用程度决定了企业未来的收益,对任何企业都是如此。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比例扩大化的特征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在对无形资产的利用上,对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实质上是加大了无形资产的比例。服务外包企业自行研发或者购入的无形资产,在数量上增加了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会给企业带来较其他资产更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

三、加强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措施

服务外包企业要制定相应的制度、采取可行的措施保护无形资产的安全,加强对各项无形资产的科学利用,使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其经营活动中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提高对无形资产作用的认识

服务外包企业应认真分析无形资产的典型特征及其在承接外包业务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为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奠定基础。只有研究了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的特征,才能梳理出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路径和方法,使制定的管理制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服务外包企业应充分提高对企业无形资产作用和价值的认识,从而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的价值定位。在充分了解自身无形资产的作用和价值的基础上,尤其应强化对所服务的发包方所拥有的各项无形资产作用的认识,在积极保护的同时,应采用有效的方法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强化无形资产的基础管理

服务外包企业应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建立对所承接业务的保密制度、负责制定企业内部的无形资产开发策略、制定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管理保护制度、制定员工的无形资产保护培训方案及无形资产管理的业务流程。负责服务外包企业自身无形资产的研制、投资、开发、申请、注册、维护、考核与评价等,加强开发性保护,进而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无形资产开发策略,最终取得无形资产开发的优势。负责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保护、对发包方的无形资产实行严格的管理。

负责处理服务外包企业所有的与无形资产相关的法律事物。如企业商标的侵权问题、员工的专有技术泄密问题及服务外包合同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无形资产产权归属问题。在离岸外包中加强无形资产的法律支持对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强化无形资产价值管理

按照无形资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只有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才能确认:与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服务外包企业应正确确认企业的无形资产,才能使企业的无形资产得到有效保护。企业应高度重视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注重积累与无形资产价值形成相关的原始资料和法律、制度依据。只有准确地进行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才能真正反映出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构成并进一步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情况,为企业未来利用无形资产进行各种经营奠定基础。充分披露无形资产的会计信息,除披露无形资产的期初、期末数以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还应充分披露企业无形资产构成情况、研况、后续计量情况等。对服务外包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信息要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对其他重要的无形资产信息也应予以披露。在制定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管理保护制度及建立对所承接业务的保密制度的基础上,服务外包企业应在认真分析外包业务服务过程中所涉及的发包方无形资产的种类和其基本背景,建立备查账簿,用以记录在承接发包方外包业务中所涉及的全部无形资产的维护情况。具体包括承接人员、服务的内容、时间及其他有关应加以说明的情况,为以后进行检查保留必要的资料。

(四)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利用

我国《担保法》把土地使用权、商标专用权、专利权和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列为抵押财产。无形资产财产权抵押贷款为企业筹资开辟了新途径,服务外包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有效资产为企业破解融资难题。客户源就是服务外包企业自身最好的无形资产广告。应充分利用客户源的广告效应,对客户的无形资产加以保密是极其重要的,在双方合同规定的范围内对所服务的客户的宣传较少,而对发包方恰当的宣传对提高自身的企业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往往忽略了利用这一重要资源。

服务外包企业的实践证明,无形资产在服务外包企业有着特有的存在环境和方式,认真分析其特殊性对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提高服务外包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篇7

伴随着与城镇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制度的深化改革,在中国,家庭金融资产的概念正逐步完善。除了传统的储蓄之外,证券、房地产等各种类型的投资产品近年来发展迅速。然而,在欧美早已成为家庭必需品的保险产品,在中国家庭的普及却阻碍重重。如何加强中国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调整,将潜在的保险需求向现实的保险需求转化,探讨家庭金融资产与保险消费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显得很有必要。

一、保险产品的金融资产特性

关于保险的性质,国内外学术界至今争论不休,主要分歧在于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是否具有共同性质的问

题。日本学者园乾治教授就以此为界,把近代保险学理论归纳为“损失说”、“非损失说”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二元说”。三种理论分别指出保险具有损失补偿、共同分担和储蓄、补偿二者择一的性质。然而,这些讨论由于一直纠结于保险的物质形式而难以盖棺定论。其实,无论保险的对象是财产还是人身,在家庭的范畴下剥开保险的外在形式,所有的保险都具有鲜明的金融资产特性。

家庭金融资产,简单说,就是家庭所拥有的各种金融产品或金融工具。当今的家庭金融资产种类繁多,既有现金、存款、信托等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产品,也有股票、债券、保险等现代意义上的金融产品。

保险之所以被视为家庭金融资产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原因是,现代保险不仅具有风险保护功能,还同时具有储蓄、投资等功能。以人寿保险产品为例,保险可以分为有形保险商品(疾病住院、子女教育、退休养老等)、引申保险商品(促销赠品、售后服务等)和核心保险商品三个层次。不同的保险层次区分反映不同的保险内容,不同的保险内容反映不同的保险本质,其中最能反映保险本质内容的是核心保险商品。在一定意义上说,保险所具有的投资工具功能和保险能够显示保险购买者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社会责任与爱心等特征,是现代保险的本质所在。正因为如此,保险不只是家庭金融的组成部分,而且能够成为其他家庭金融产品的“代言品”。

二、保险产品与中国家庭金融资产构成

近年来,中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大量增加,尤其是城镇居民。从1984年到2005年的20年间,城镇居民户均金融资产增长显著。截至2005年底,中国居民金融资产余额总量达到20.65万亿元,比1978年的376亿元增加了554.8倍,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9.3%。(表1)

家庭金融资产数量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家庭金融资产的结构调整。这不仅是因为在家庭金融资产数量变大的同时,出现了新的家庭消费需求,同时也是为了进行家庭理财,提高家庭金融资产使用效率的需要。从表2可以看出,1984年之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相对较为单一,主要是居民储蓄存款和现金两种,证券也基本上都是有“金边债券”之称的政府债券。但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等的兴起,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已由单一化逐步趋于多样化。有价证券、保险的占比逐渐增加,尤其是保险准备金,增长速度惊人。(表2)

1985~2005年中国保险业实现了年均30%左右的增长速度。以保费收入指标为衡量标准,保险需求总量从1985年的4.6亿元上升至2005年的4,927.34亿元,保险深度由0.1%上升至2.7%,保险密度由0.47元上升至375.64元。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金融资产的变化与保险发展特别是人寿保险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家庭金融资产的增加刺激了保险消费需求的增加,促进了保险业的发展,保险的发展也反过来推进了中国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多样化进程。

三、国内外家庭金融资产构成中保险产品差异分析

表面的繁荣不能掩盖事实的尴尬。在保险占家庭金融资产的份额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中国居民的有效保险需求不足,保险使用率偏低等问题。保险使用率通常用保险渗透率和投保率等指标来表示。有资料显示,中国城镇的保险渗透率大部分在30%以下;保险投保率特别是长期人身保险的投保率,还不足10%。与世界平均水平80%的投保率相比,指数偏低;与国民经济增长和民众生活的保险消费需要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根据前几年中国保险消费市场的一个抽样调查,在被访家庭中,49%的家庭仅拥有社会保险;4%

的家庭仅拥有商业保险;19%的家庭同时拥有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另有28%的家庭既没有社会保险,也没有商业保险。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家庭金融资产增长的同时,作为家庭金融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并没有得到同步增长,保险在家庭金融资产中还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究竟一个家庭的金融资产如何分配才是合理的?保险又应该在其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在寻找问题答案的时候,不妨先看看美国和日本的数据。2005年同期的日本居民金融资产构成中,存款和现金的占比比中国低16.5%,有价证券的占比比中国高10.5%,保险资产所占的比重则高达15.5%;美国居民金融资产的构成中,各项存款、现金以及证券所占的比重约为15.7%和52.1%,分别是居民金融资产中占比最低和最高的项目,而居民对保险资产的持有量则高达30.8%。

为了更好地和中国当前的情况对比,考察这两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l,000美元和3,000美元前后家庭金融资产的构成对我们更有参考价值。(图1、图2)1966~1973年日本完成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飞跃仅用时7年。从图1可以看出,安全资产在日本家庭金融资产中的比例一直稳定在60%左右;保险和退休金等家庭金融资产在整个家庭金融资产中的比重呈逐渐上升趋势,达到20%以上,领先于债券和风险资产等其他家庭金融资产;而美国的人均gdp早在1942年就达到了l,000美元,又用了大约20年的时间,于1962年实现了人均gdp3,000美元的跨越。在这个时期,美国的家庭金融资产构成变化较大。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安全资产在家庭金融资产中一直占据20%左右的份额,但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安全资产在家庭金融资产中的比例开始下降。风险资产的变动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只有保险和退休金等家庭金融资产在整个家庭金融资产中的比例稳步上升,超过30%。

纵观两个国家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构成的变化及其特点,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结论,那就是:随着家庭金融资产总量的不断增加,安全资产等家庭金融资产在整个家庭金融资产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保险和退休金等家庭金融资产在整个家庭金融资产中的比重则逐步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保险能够在家庭金融资产中成为其他安全资产的“替代品”。

虽然中国的家庭金融资产种类也在朝向多样化发展,但对比美国和日本的数据,在经济发展相同的阶段,中国家庭金融资产结构却没有产生相似的变化。2007年中国人均gdp为2,456美元。可根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家庭财产调查报告》的统计,在中国居民户均拥有的人民币和外币金融资产中,储蓄存款所占比重分别高达69.4%和96.45%,以绝对优势排在首位。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的结果同样显示,2003~2004年期间,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占比高于30%;2005~2006年初,该比率受加息的持续影响,已经增长到40%左右;即使在股市较为红火的情况下,2007年第一季度居民拥有的最主要的金融资产仍为储蓄存款。

中国家庭将大量的金融资产主要用于银行储蓄,相应的,花费在保险和其他金融消费的家庭金融资产比例就很难提高。如此一来,发挥保险在安全资产中的作用,并以此拉动家庭保险需求,促进家庭保险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了。

四、影响中国家庭保险产品购买因素分析

(一)实证检验。家庭保险的发展不完全等同于保险业的发展。影响中国家庭保险深入发展的因素也是具有其自身特点的。除了高储蓄率之外,收入、其他金融资产的投资都有可能会影响家庭对保险产品的投入。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证检验来说明,如表3。表3是检验数据,检验区间是从有我国有保险数据统计以来的1985~2006年,因变量为保费。由于在这里考察的是家庭保险,所以数据是由财产保险中的家庭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个部分相加而得,自变量分别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城镇居民储蓄余额(亿元)以及有价证券余额(亿元)。选择城镇居民的数据主要是由于农村居民目前购买保险的比例还很小,不具有代表性。数据来源于1996~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1986~2006中国金融年鉴。(表3)

首先对数据做散点图处理,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线性或是非线性的关系,以利于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通过散点图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保费之间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储蓄余额和保费之间存在半对数关系,而有价证券与保费之间的关系则并不明确。(图3)

对于这个存在非线性关系的非线性模型,不妨先假设其表达式为:

insi=c(1)+c(2)inci+c(3)lndepi+c(4)f(seci)+μi

很明显,这是一个时间序列模型,所以对保费以及其余三个影响参数的时间

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分别得到时间序列图,如图4所示。(图4)

从时间序列图初步可以判断,除了有价证券这一序列之外,其余三组数据都是非平稳序列。而经过相关图检验,有价证券序列的确是平稳序列,而保费、储蓄余额和收入经过一次差分后也都变成了平稳序列。

根据之前假设的模型,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该模型进行初步的估计:

d(ins)=c(1)+c(2)×d(inc)+c(3)×dlog(dep)+c(4)×sec(-1)

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表4)

结果很显然,十分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有价证券和保费之间的对应关系很难确定。在模型试验中,除了采取差分法以外,还试验了相对变化增长以及开方等方法,效果都不明显。反观时间序列图,发现除了有价证券外,其余三组数据虽然具有各自的波动规律,且都不平稳,但它们之间似乎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在这里,把有价证券因素剥离,接下来对保费、可支配收入和储蓄余额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表5)

从检验结果看,三个变量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原假设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已被拒绝,说明它们之间是具有协整关系的。因此,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意义上讲,建立如下模型:

insi=c(1)+c(2)inci+c(3)lndepi+μi

模型是合理的,随即干扰项也一定是“白噪声”,模型参数也有合理的经济解释,可以用经典的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因果关系回归模型。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回归后得到的结果如表6所示。(表6)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数据的因果联系并不十分完美。但在保证数据真实性的前提下,通过t检验,可见系数r2也显示拟合程度接近95%,已经相当难得了。

因此,模型近似可写成:

insi=4794.535+0.668inci-708.244lndepi+μi

(二)理论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原以为可能和家庭保险存在此消彼长关系的有价证券事实上却并没有与家庭保险的发展产生必然联系,而收入和储蓄的确是影响中国家庭保险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地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动态调整。各阶层之间虽然在获取政治资源、声望等级方面有所区别,但最显著的差异在于各社会阶层所拥有的经济资源。收入有限以及中国家庭固有的对于传统储蓄的偏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庭保险的发展。

1、收入限制。保险消费有两个前提:一是风险的客观存在;二是购买保险的经济实力。借鉴新和新韦伯主义的研究框架,我国学者根据经济因素判断的阶层类型分为富有者阶层、中产阶层和低收入阶层。资料显示,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家庭金融资产分布不均,世界各国家庭金融资产分布的客观现实就是大量的金融财富集中在少数富有者阶层手中。例如在美国,财富最多的10%家庭,拥有将近60%的安全金融资产,将近100%的债券和超过70%的风险金融资产。中国的情况也同样如此。随着中国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家庭金融资产向中产阶层以上家庭集中的趋势比较明显,户均家庭金融资产最多的20%家庭,拥有66.4%的城市家庭金融资产。而大部分低收入阶层家庭由于受到其购买保险的经济实力限制,投保比率偏低,这也属于正常现象。

2、认识偏差。即使在具有足够购买能力的中国富裕家庭中,保险在家庭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仍然不尽如人意。根据中国市场营销中心数据库提供的调查结果,中国居民投保人身保险的投保率走势是一种“倒u字”曲线,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状态。具体地说,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者和家庭月收入在20,000元以上者购买保险的比例也偏低,唯有家庭月收入在2,000~20,000元之间者购买保险的比例偏高。高收入家庭出现的保险效用递减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家庭对保险功能的认识是存在一定偏差的。

首先是不了解保险的保障功能。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的结果,当问到城镇居民储蓄的目的时,“攒教育费”、“养老”和“防病、防失业或意外事故”等回答长期居于前列。这表明居民储蓄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保值增值,而是为了防范未来风险。然而,人们却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保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同样的目的。根据中国市场营销研究中心提供的调查数据,2006年有30%的中国城市家庭对寿险了解甚少、甚至根本不了解,有高达87%的城市居民没有购买保险的意向。实际上,保险正是个人以小额成本即保险费替代大额不确定损失的一种机制,损失发生后的经济补偿正是现代保险最基本的功能。

第二个认识偏差是有关保险产品作为投资工具的功能。不少居民在购买分红保险、万能保险等新型寿险产品时大都将其回报和银行存款进行

比较,但当股票市场、基金产品火暴之时,他们却往往盲目地选择退保。尽管仅从收益率上看不及股票或基金,但它们有着股票、基金等金融产品无法替代的功能——风险保障。一味将保险作为股票或基金投资的替代品,过度重视新型保险产品的投资工具功能,抹杀保险产品的基本保障功能,便又走入了另一个认识误区。

3、信任危机。除了文化传统和体制因素之外,还有一个现实原因,那就是社会大众对保险业的信任度不够。保险商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无形的服务性商品。保险公司卖给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保险单仅是对未来特定情况的“一纸承诺”。这一承诺是否履行取决于在一定时间内保险事件是否发生。而在现实生活中,保险方存在的夸大保险作用、诱导购买、误导客户、承保容易理赔难等失信行为,让中国的消费者倍感寒心。

主观上具有购买保险的愿望和需求,客观上不敢购买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保险诚信与保险需求、保险发展三者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种连动关系。保险诚信是拉动保险需求的前提,满足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是保险业发展的目的所在。

4、供给不足。2007年中国的保险公司超过100家,但是仍不能满足中国家庭保险的需求。供给数量很多,但是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保险产品太少。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家庭与个人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标志,家庭成员会根据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的需要,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一般来说,影响家庭生命周期的因素,通常包括户主的年龄、种族、婚姻状况、教育状况、职业状况、是否有子女以及子女的数量和年龄等。处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家庭,因不同的家庭消费需要而持有不同的家庭金融资产。保险消费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也会出现不等的消费数量和不同的消费形式。

然而,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上销售的几千种保险产品,同类保险产品在保险责任、保单费率等合同的主要内容方面基本雷同,差异只是体现在保险金额等合同的非主要方面。由此看来,很多家庭没有买保险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保险需求,而是保险市场没有能够提供他们需要的保险产品。

五、结论

保险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理应成为每个中国家庭金融资产的必要组成部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要面对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收入问题和意识问题。

中国人身保险投保率倒“u”字型的曲线走势,从另外一个角度提醒我们,中间阶层的形成可能成为中国保险消费的一支主要力量。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将由2005年的5.04%扩大到45%。根据法国巴黎百富勤公司测算,2010年中国达到中等收入阶层标准的家庭将有1亿个,户均收入15万元,户均资产60多万元。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则认为,中国中产阶级将经历两次大的发展,到2025年其人数将高达5.2亿人,超过中国城市人口的一半。尽管这些研究机构对于中国中产阶级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共识是中国社会的收入结构正在由“金字塔形”变为“橄榄形”,中国家庭广泛购买保险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可能。

收入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但国民意识问题却没有办法限定解决的期限。保险意识是中国潜在保险需求向现实保险需求转化的前提条件。只有人们能够意识到保险与银行储蓄之间具有替代性,能够意识到用保险的方式防范风险的效果会更好,人们的保险需求量才会随之大幅增长。

如果等待国民保险意识的自我觉醒遥遥无期,不如从保险供给的角度给一点刺激。瑞士、英国等发达国家每年有三百多个新险种投入市场,保险险种的更新率高达23%。这种险种的快速更新,不仅大大提高了保险公司的竞争力,而且有效地刺激了保险市场需求。中国的保险公司完全可以借鉴这种经验,在对中国家庭潜在保险需求充分调研和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协调产品开发部门与销售部门、投资部门之间的关系,设计、开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家庭需要的保险产品,调整保险产品结构,把保险市场做大做精,这也不失为一种主动而明智的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魏华林,杨霞.家庭金融资产与保险消费需求相关问题研究.金融研究,2007.10.

[2]魏华林,林宝清主编.保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8

资本运作是企业实现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国际上一些成功的大企业都是通过开展资本运作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成功的资本运作,离不开科学的财务管理指导。现结合实践,对企业资本运作中的财务管理的有关问题处理作一分析。

1.前期调研的财务问题

开展前期调研是企业资本运作、并购重组的前提,通过调研作出实施决策,如果调研不充分,关键问题不了解,作出的并购决策可能就是错误的。在调研过程中,除对企业概况、人员、资产分布、产业特点、发展趋势等内容作全面了解外,更要关注企业的资产结构及组成情况,是否存在财务风险,全面分析或有事项,并根据调研情况,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客观评价,提出科学意见和建议。

1.1系统了解目标企业的资产构成情况

资产构成情况是企业状况的重要方面,优质的资产情况是企业规范畅通运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并购重组时,应将资产构成状况作为重点进行调查,包括并购目标企业的总资产情况、净资产情况、注册资本构成、负债结构、企业负担情况、经营性资产状况等。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对目标企业在财务角度有一个大体的评价。

1.2准确把握目标企业的财务风险

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是衡量企业财务运作能力的重要尺度,要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是否完善、专业人员业务素质情况、财务机构职能情况、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措施能力等作出正确判断,并判断目标企业是否具有较强的财务决策能力,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根据财务状况对今后企业的营运发展能力作出科学判断。同时,应审查企业隐性负债,对或有负债及潜在的危机等问题进行分析评价。

2资产评估过程中的财务管理问题

资产评估是双方谈判的基础和依据,应结合目标企业的实际,选定评估基准日,确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对有形、无形资产进行客观的评估。整体资产评估包括:机器设备、专业生产、建筑物、房地产、长期投资等各类实体资产的整体评估。无形资产评估包括目标企业的商标权、商誉、商(字)号、专利权、专有技术、销售网络、著作权(版权)、软件、网站域名、企业家价值、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资源性资产等。①聘请质信高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明确评估范围,选取恰当的评估基准日评估。评估基准日应当有利于评估结论有效地服务于评估目的,有利于评估资料准备工作和评估业务的执行。②在全面深人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评估,根据资产评估基本方法的适用性,恰当选取评估方法,客观公正评估。③认真抓好账实核对。要根据账面资产情况进行资产核实,对资产质量与账面不符的,要进行科学调整。

由于目标企业经营是个动态过程,在评估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和风险:

(1)担保问题。许多企业都存在着诸如担保等或有事项,为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巨大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多个企业间相互担保形成的一种担保链,担保责任纵横交错,“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其中一家企业担保事项出现问题,就可能会使其他相关企业承担连带偿债责任,给相关企业带来风险。

(2)或有事项问题。尽可能恰当地估计或有事项发生的可能性是正确认定企业资产的重要环节。相关中介机构除了以企业取得的资料为依据,并充分考虑内外环境各种因素来作出估计外,必要时还应征求专家的意见,将其影响因素及其性质、估计的程序和公式披露在报表附注中,以增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对企业净资产有影响的重要合同问题。对净资产而言,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应收账款、存货、收人及成本等费用,评估值与账面值以及收购方最后支付的购买价可能相差较大,这种情况在企业改制收购时表现尤为明显。应依据现有的会计准则,并结合相关合同研究而定。

(4)土地使用权、商标及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合理确定问题。企业拥有的如土地使用权、商标、商誉等无形资产,是企业多年经营的结晶,也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进行资产评估时,不能忽略此类资产。

3拟定谈判协议

资产评估工作完成后,双方具备了商谈并购价格的基础。应围绕充分利用财务理论,开展并购价格及相关并购协议有关事项的谈判。

(1)确定并购价格。应根据资产评估结果,以目标企业净资产为依据,适当考虑企业的经营状况、预期发展情况及成长性,确定并购价格。一般地,对具有成长性的目标企业,并购价格可以适度高于评估净资产的价格,而对于亏损企业,应低于净资产值的价格。

(2)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对方意愿,确定并购重组的方式。包括股权受让、增资扩股、股权置换等。对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可通过授让股权达到绝对控股的方式,实现并购目标;对资产质量不高、但通过改造后可迅速扭转的企业可收购其净资产,对规模适中、急需注人资金金的企业,可采取增资扩股的方式实现重组目标。另外,还可以通过换股等渠道实现控股目标。

(3)确定支付方式。应结合企业资金实力,确定有利于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支付方式。①现金支付方式。需要收购企业筹集大量现金用以支付收购行为,这会给收购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②证券支付方式。包括股票支付方式,即收购企业通过发行新股以购买目标企业的资产或股票。③债券支付方式。即收购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获取目标企业的资产或股票;此类用于并购支付手段的债券必须具有相当的流通性及一定的信用等级。

(4)对一些或有事项,要着力在合同中予以明确,避免在接收重组过程中出现不利于并购方的或有事项发生,引起并购方的损失。

(5)对于重组整合的企业,应明确享受财务收益分配的方式和起始时间。

4企业并购后的财务管理

并购协议正式签订后,按照协议规定履行相关程序后进行的重组整合,对做好资产划转、资产过户手续、账务处理,真正与母体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无缝对接,实现实质性重组,达到收益最大化和对并购企业经营、投资、融资等财务活动实施有效管理有重要意义,并且也使并购以后的生产要素发挥出最大的效应,最终实现盘活资产存量、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篇9

资本运作是企业实现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国际上一些成功的大企业都是通过开展资本运作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成功的资本运作,离不开科学的财务管理指导。现结合实践,对企业资本运作中的财务管理的有关问题处理作一分析。

一、前期调研的财务问题

开展前期调研是企业资本运作、并购重组的前提,通过调研作出实施决策,如果调研不充分,关键问题不了解,作出的并购决策可能就是错误的。在调研过程中,除对企业概况、人员、资产分布、产业特点、发展趋势等内容作全面了解外,更要关注企业的资产结构及组成情况,是否存在财务风险,全面分析或有事项,并根据调研情况,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客观评价,提出科学意见和建议。

1.1系统了解目标企业的资产构成情况

资产构成情况是企业状况的重要方面,优质的资产情况是企业规范畅通运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并购重组时,应将资产构成状况作为重点进行调查,包括并购目标企业的总资产情况、净资产情况、注册资本构成、负债结构、企业负担情况、经营性资产状况等。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对目标企业在财务角度有一个大体的评价。

1.2准确把握目标企业的财务风险

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是衡量企业财务运作能力的重要尺度,要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是否完善、专业人员业务素质情况、财务机构职能情况、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措施能力等作出正确判断,并判断目标企业是否具有较强的财务决策能力,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根据财务状况对今后企业的营运发展能力作出科学判断。同时,应审查企业隐性负债,对或有负债及潜在的危机等问题进行分析评价。

二、资产评估过程中的财务管理问题

资产评估是双方谈判的基础和依据,应结合目标企业的实际,选定评估基准日,确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对有形、无形资产进行客观的评估。整体资产评估包括:机器设备、专业生产、建筑物、房地产、长期投资等各类实体资产的整体评估。无形资产评估包括目标企业的商标权、商誉、商(字)号、专利权、专有技术、销售网络、著作权(版权)、软件、网站域名、企业家价值、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资源性资产等。①聘请质信高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明确评估范围,选取恰当的评估基准日评估。评估基准日应当有利于评估结论有效地服务于评估目的,有利于评估资料准备工作和评估业务的执行。②在全面深人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评估,根据资产评估基本方法的适用性,恰当选取评估方法,客观公正评估。③认真抓好账实核对。要根据账面资产情况进行资产核实,对资产质量与账面不符的,要进行科学调整。

由于目标企业经营是个动态过程,在评估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和风险:

(1)担保问题。许多企业都存在着诸如担保等或有事项,为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巨大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多个企业间相互担保形成的一种担保链,担保责任纵横交错,“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其中一家企业担保事项出现问题,就可能会使其他相关企业承担连带偿债责任,给相关企业带来风险。

(2)或有事项问题。尽可能恰当地估计或有事项发生的可能性是正确认定企业资产的重要环节。相关中介机构除了以企业取得的资料为依据,并充分考虑内外环境各种因素来作出估计外,必要时还应征求专家的意见,将其影响因素及其性质、估计的程序和公式披露在报表附注中,以增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对企业净资产有影响的重要合同问题。对净资产而言,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应收账款、存货、收人及成本等费用,评估值与账面值以及收购方最后支付的购买价可能相差较大,这种情况在企业改制收购时表现尤为明显。应依据现有的会计准则,并结合相关合同研究而定。

(4)土地使用权、商标及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合理确定问题。企业拥有的如土地使用权、商标、商誉等无形资产,是企业多年经营的结晶,也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进行资产评估时,不能忽略此类资产。

三、拟定谈判协议

资产评估工作完成后,双方具备了商谈并购价格的基础。应围绕充分利用财务理论,开展并购价格及相关并购协议有关事项的谈判。

(1)确定并购价格。应根据资产评估结果,以目标企业净资产为依据,适当考虑企业的经营状况、预期发展情况及成长性,确定并购价格。一般地,对具有成长性的目标企业,并购价格可以适度高于评估净资产的价格,而对于亏损企业,应低于净资产值的价格。

(2)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对方意愿,确定并购重组的方式。包括股权受让、增资扩股、股权置换等。对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可通过授让股权达到绝对控股的方式,实现并购目标;对资产质量不高、但通过改造后可迅速扭转的企业可收购其净资产,对规模适中、急需注人资金金的企业,可采取增资扩股的方式实现重组目标。另外,还可以通过换股等渠道实现控股目标。

(3)确定支付方式。应结合企业资金实力,确定有利于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支付方式。①现金支付方式。需要收购企业筹集大量现金用以支付收购行为,这会给收购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②证券支付方式。包括股票支付方式,即收购企业通过发行新股以购买目标企业的资产或股票。③债券支付方式。即收购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获取目标企业的资产或股票;此类用于并购支付手段的债券必须具有相当的流通性及一定的信用等级。

(4)对一些或有事项,要着力在合同中予以明确,避免在接收重组过程中出现不利于并购方的或有事项发生,引起并购方的损失。

(5)对于重组整合的企业,应明确享受财务收益分配的方式和起始时间。

四、企业并购后的财务管理

并购协议正式签订后,按照协议规定履行相关程序后进行的重组整合,对做好资产划转、资产过户手续、账务处理,真正与母体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无缝对接,实现实质性重组,达到收益最大化和对并购企业经营、投资、融资等财务活动实施有效管理有重要意义,并且也使并购以后的生产要素发挥出最大的效应,最终实现盘活资产存量、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篇10

二、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1.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研究

(1)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最早由英国人Oliver Sheldon在1924年提出。直到1970之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中才涉及到了“利益相关者”的相关理论。企业社会责任被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具体定义,指出其中的三个方面为:①实现经济职能有效运行而产生的基本责任,包括产品的安全、就业和社会经济增长等问题;②企业以国家期望的方式执行经济职能的责任,如环境保护、雇佣关系等;③尚未明确但已经出现的责任,如贫困、社会环境改善等问题。

国内许多学者也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综合来看,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理解因地域文化、定义重点等的不同而不同,但是随着时间变化,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越来越具体清楚,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外延也逐步扩大。在广义的社会责任概念下,企业社会响应、企业社会表现、企业公民等概念相继出现。

(2)企业社会责任构成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维度,学者们也展开了大量研究。Carrll在企业社会表现模型中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企业慈善责任四类,对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研究意义深远。在他的模型里涉及6个CSR维度:①用户;②环境;③种族/性别歧视;④产品安全;⑤职业安全;⑥股东。

2.品牌资产相关研究

(1)品牌资产内涵

品牌资产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按照研究对象和测量方式的不同,可以从企业市场层面和顾客层面两类视角对品牌资产的内涵进行描述。

基于企业市场层面的品牌资产研究主要集中在了品牌为企业带来的附加市场或财务价值,例如现金流、市场所占的比重、收入等。Brasco提出,预测未来盈利折现值与现阶段盈利之和就是品牌资产,在企业财务报表上被列为无形资产。基于顾客视角的品牌资产研究主要聚焦于基于品牌名称顾客所产生的心智模式。于春玲和赵平提出什么是顾客对公司营销活动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差别化反应?答案就是品牌资产。

目前,对于品牌资产内涵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基于企业市场层面的品牌资产研究旨在量化品牌资产,为企业内部品牌管理提供依据。基于顾客视角的品牌资产研究旨在为企业营销策略活动提供有利工具。

(2)品牌资产构成

Haker认为品牌资产由品牌忠诚、品牌意识、可见质量、品牌联想和其他品牌资产等五个维度组成;并于1996年细化了五个维度,提出品牌资产五维度十要素模型,即:品牌忠诚度、品牌认知度、品牌联想度、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状况。

学者们基于不同角度对品牌资产构成维度进行了描述分析,由于对品牌资产的概念研究存在分歧,关于品牌资产的构成维度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3.社会职责、品牌资本与资产关系、消费者的研究

(1)消费者与公司社会职责

公司最重要的利益关系者就是消费者,常常利用观点态度和购买行为影响企业绩效。Bhattacharya(2004)构建了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企业社会责任权变架构,其中大量文字阐述了消费者的态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影响尤为重要。周延风(2007)从成立慈善基金会、友善的对待职工和保护环境入手,对公司责任行为和消费者反应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其结果可知,这几个区域的行为全部对消费者在选择购买产品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许多的实证研究等都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具有溢出效益或者光环效应,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绩效对消费者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消费者与品牌资产

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模式聚焦在了从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与质量关系评价视角论证品牌资产,是现阶段品牌资产研究的主要方向。Blackston(1992)认为,在品牌关系研究范式下,消费者与品牌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品牌所代表的产品、服务等要素表现体现品牌对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并为消费者主观感知。

基于消费者与品牌资产关系视角的研究对企业品牌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部分学者已经对关系视角的品牌资产进行了初步探究,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资产

根据学者品牌研究成果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建设之间存在着积极的联系。Brown & Dacin以Creyer & Ross的研究结论为基础,更一步探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和品牌评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评估存在正相关关系。辛杰(2013)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资产的正向影响效应。

三、文献总结

通过以上论述发现:第一,企业社会责任这个多学科交叉并且具有多样性的新兴概念,由于有大量的文献和多学科交叉观点,对其概念和维度构成的阐释,众多学者歧义颇多。第二,因对品牌资产研究视角的差异,有关品牌资产的概念仍存在分歧,品牌资产的构成维度划分体现多样性。第三,通过许多的研究可以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对消费者响应具有溢出效益或者光环效应,部分学者也已经对消费者与品牌资产的依存关系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和细致的论证,一些涉及的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还是不太成熟。并且企业社会责任在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诚度、品牌信誉度等方面的结论或者实证研究特别少。第四,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公司社会责任与品牌资产之间的实证研究比较缺乏。从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与绩效,到消费者响应,再到品牌资产提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必要深入探究消费者、企业社会责任与产品的品牌资产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能够明明白白的确定消费者的公司责任期望和公司的责任战略重点。(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Bowen H R.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 man[M].Harper Press,1953.

[2] 于春玲,赵平.品牌资产及其测量中的概念解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3,6(1):10-13.

[3] 许正良,古安伟.基于关系视角的品牌资产驱动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10):109-118

篇11

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以来,我国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下同)发展迅速,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有关资料显示,全国6000万以上的小微企业对中国GDP的贡献率早已超过60%,并提供了70%以上的就业机会,创造了一半以上的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显然,小微企业是创业富民,改善民生的重要渠道,在扩大就业、促进稳定、增加国家税收、活跃市场经济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诸多困难,尤其是融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最为关键问题,文章主要就小微企业负债融资评价问题进行分析。

一、小微企业优惠政策与债务融资

为了能够使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长期以来,尤其党的十以后,中央和地方政府从多个方面密集地出台了针对小微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以进一步促进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这些政策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直接优惠,二是中介传导优惠。

直接优惠政策是政府利用经济利益分配手段,通过直接让利方式对小微企业优惠的政策,这类政策作用的特点是把经济利益直接输送到调控对象,且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类政策对鼓励创设小微企业作用巨大,但对其未来发展的作用效应却呈递减趋势。我国当前为鼓励小微企业发展采取的流转税、所得税的减免优惠政策,以及正在逐步取消的各种不合理行政性收费,均具有这样的特点。而中介传导优惠政策是政府对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需要通过引导特定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为变化最终对调控对象产生政策效果的优惠政策。这类政策的作用效果主要取决于中介传导机构的行为变化,对小微企业未来发展和升级具有长期的政策效应。我国当前实施的对小微企业分行业优惠利率、财政贴息,以及对担保公司为小微企业负债融资担保给与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等均具有中介传导优惠政策的性质。这种优惠政策的作用效果如何直接取决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根据自身利益对政策的响应程度。

当前我国对小微企业优惠政策出台的密集程度可谓空前,但综合分析各种优惠政策的落地和作用效果却不难发现,负债融资优惠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矛盾重重,难以落地。一方面大量的小微企业需要资金支持,却无法通过商业银行系统获取正常利率条件下的融资,无奈之下选择民间高成本融资,形成沉重的利息负担,严重影响了小微企业的发展,有些甚至使用高利贷融资的方式,给小微企业的发展带来灾难性后果;另一方面,各商业银行体系适应政府政策要求,纷纷成立服务于小微企业专门机构,并配置专门资金,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但当资金的供应方与需求方真正对接时却总难达成交易,形成难以粘合在一起的两张皮,究其原因是传统的企业偿债能力评价体系很难真实对小微企业偿债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所致。

二、传统的企业融资评价体系与小微企业特殊性的矛盾严重阻碍了小微企业的融资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主要是围绕大中型企业提供负债融资服务,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企业偿债能力评价体系,即把企业(法人)作为债务主体评价其偿债能力,而企业出资人偿债能力以及出资人之间偿债能力连带性责任几乎不列入未来债务偿还考虑的因素。在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制企业组织结构条件下这种偿债能力评价体系是科学的、合理的,但是,这种评价体系很难对小微企业偿债能力进行客观评价,这是有小微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

首先,特殊的组织形式。大中型企业在组织形式上已经实现了有限责任的公司制改制,无论是股份有限公司还是有限责任公司,从资本的构成上看是完全的“资合”公司,从出资人与企业法人之间的关系看两者的财产界限非常明确。因此,出资人自身的偿债能力几乎对法人偿债能力几乎不产生影响,而小微企业的组织形式却具有其特殊性。我国小微企业的组织形式可能是合伙制、一人公司、个体工商户等形式,即使存在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小微企业,其责任形式的规范程度也远低于大中型企业。而合伙制企业则更有普通合伙、特殊的普通合伙、有限合伙等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从资本构成上讲具有人合性质,属于“人合公司”或者“资合加人合公司”,从出资人与企业之间的权责关系看,两者之间的财产界限是模糊的,出资人承担的责任形式更多的是无限责任,出资人之间又可能是连带责任。小微企业的这种资本结构和权责关系的特殊性,使得小微企业偿债能力评价不再是简单的对小微企业自身偿债能力评价,而是包含了对出资人偿债能力以及出资人之间连带责任能力的评价,甚至有时后者的偿债能力对债权的保障将起到决定性作用,成为小微企业偿债能力最为关键的因素。而这些对产债能力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在传统的企业偿债能力评价体系中去人被完全忽略了。

其次,规范管理的程度。传统的企业评价体系是基于企业提供规范的财务、经营、管理等方面信息对企业偿债能力进行评价,而小微企业尤其是初创时期的小微企业很难实现传统偿债能力评价体系所要求的信息,这不是某个小微企业的个案,而是普遍存在于小微企业之中,不仅我国小微企业是这样,国外小微企业发展历程同样沿着这样的轨迹运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小微企业管理不规范成为可以效仿的典范,而是说在评价其偿债能力时必须面对我国的客观现实,否则就失去了相应的环境基础。小微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不规范使得小微企业的财务、经营、管理等方面信息很难真实反映其偿债能力,利用这些信息也很难对其偿债能力做出准确的评价。这就需要根据小微企业的特殊性对传统的企业评价体系进行调整和创新。

再次,资产构成的特殊性。当我们阅读小微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或者到小微企业现场进行考察时会发现,小微企业的资产规模小,资产构成简单,这是事实,但这种事实并一定反映小微企业的资产全貌。会计准则对资产确认和计量的谨慎性原则决定了小微企业可能存在的关键资产并不符合会计准则确认条件,不可能在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显示,也不可能通过对资产实体的现场观察发现,这些资产是小微企业的无形资产或者“软资产”―发明、技术、创意、管理理念等,也正是这些资产的存在促成了小微企业的创设,并成为其未来盈利能力最为关键的因素。雅虎、华为等中外著名企业的成长史无不对此做出证明。

三、构建适应小微企业特点的负债融资评价体系

(1)传统财务指标评价体系与现代企业估值技术相结合评价小微企业偿债能力。小微企业具有特殊的资产构成。现行的会计准则对资产确认计量的标准决定了小微企业某些特殊资产在其财务报告中无法列报,而这些资产很可能构成其未来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最为核心要素,这种情况在小微科技企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企业中更为普遍。如果采用传统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虽然可以牵强的对小微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构成及其比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盈利能力和产生现金流量能力进行评价,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小微企业的偿债能力,但是,小微企业财务报告自身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种偿债能力的评价结果并不一定代表其实际偿债能力。同时,传统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将构成企业整体的会计要素分解为若干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评价,严重割舍了会计要素之间及其内部构成之间内在联系和转化关系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影响,有悖于系统论“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的科学观点。

篇12

二、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可能涉及的问题及生成原因

1.所披露的范围局限性太大。根据收集国内外有关上市公司资料,经过详细对比分析,发现我国现纳入核算体系的只有上述狭义范围的无形资产。而国际上无形资产范围非常广泛,加入了因特网域名、契约性的客户关系,同时制造合同、非竞争协议等都纳入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对自身无形资产重视程度不够,披露范围小,披露内容也过于简单。

2.所占总资产的比例较低而且结构也不合理。据相关调查分析,我国与国外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构成情况相比较: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大大偏低,不及总资产的5%。而国外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率平均在20%以上。特别是在国外公司报表中“,土地”和“建筑物”放在“财产与设备”中清算,并不包含在无形资产中,否则比重将更大。美国的无形资产比我国确认的范围更广、更全面,分类也相对更科学。我国无形资产中绝大部分都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土地使用权等权利类无形资产,我国上市公司土地使用权占了无形资产总数的82.85%,与此相对应的美国上市公司占大多数的却是技术和专利,而这些正是衡量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并给企业带来利润甚至超额利润的重要因素。反观我国的无形资产不论是从数量还是构成来说,都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不相符合。

3.企业不愿向市场公开无形资产的准确信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方面要受资本市场的制约,另一方面要面对同质化产品的残酷竞争。我国证券市场体系还处在发展中阶段,体制还不完善,对一些关键信息敏感度不强,对应该披露的信息也是遮遮掩掩,不尽说明。同时也自知无形资产具备强大的市场潜力,披露信息过于详细,又担心涉及到企业商业秘密,会波及到企业的商业利益,企业不愿承担如此的风险。

4.制度缺失留下监管漏洞。虽然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做出了一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质量。但不容忽视的是,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无法系统地描述全部无形资产信息,从而成为信息披露的盲点。一般公司所披露的无形资产构成中土地使用权就占到90%及以上,而真正体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专利、技术及商标等比例却不到1%。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无法担当控制市场并获得稳定利润来源的重要角色。因此,以土地使用权为主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无法充分体现一个公司无形资产的真实情况,难以全面反映一个公司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我国,不少企业在信息披露中的违法行为,主要因素是利益诱惑。在资本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证券市场受监管的程度高,上市公司通常都自觉接受监督,依法运作,因为他们不愿承受被小股东诉讼而带来的破产风险。我国因相关法律法规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的规定不够严格,致使一些公司对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具有随意性,做不到充分、及时和规范。这为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三、信息披露的改进措施

1.扩展披露范围和内容。尽量做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将披露的范围扩展到商誉、与技术有关的无形资产、与营销有关的无形资产、与合同权利有关的无形资产、与客户关系有关的无形资产、与技术革新有关的无形资产等。拓宽信息披露内容,包括人力资本、客户关系、长期合同、网络资源、非竞争协议等,充分、真实地展现其企业内在的核心价值,对经济市场的长期发展必定能带来利好。

2.完善当前的报表披露内容,强化监管。采用国际惯例和国情相结合的方式,将政府、行业和市场三方监管有机统一。政府侧重于宏观调控和体制完善;行业侧重于完善行业制度准则,并规范披露全面信息;证监会则侧重于监管,明确会计信息披露关键点,确定信息披露的形式、提供多维的无形资产定量信息等。

篇13

3、负责公司对所属企业有关资产构成、生产经营等主要经济指标对内、对外的各项统计报表的汇总、分析及送报等工作。

4、负责所属企业的建章建制、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及规范化管理工作。

5、负责对所属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检查和考评。

6、与财务部共同组织对所属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

7、负责对子公司、控股公司及代管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

8、负责与总公司企业管理部门的联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