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翻转课堂起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当前技工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不一致
通常技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中小企业基层管理者、自主创业者、家族企业继承者三项,目标特点就是注重基层管理技能的培养。但是在《企业管理》课程实际的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却更多的是管理理论或原理的讲授以及高级别管理概念性技能的培养,理论性、概念化的教学内容占主体。这些“高大上”的教学内容与技工院校注重实用性基层管理技能、日常工作事务处理能力的培养目标显然是不一致的,也和技工院校学生的文化层次不匹配。
(二)教学模式固化,教学方法单一
《企业管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因其填鸭式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所以教学效果不好。而教学效果相对较好的也是最常用的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常用教学方法,因为有些案例比较陈旧或者片面或不够贴近学生生活,甚至有时各任课老师重复使用相同案例,老生常谈,导致学生对案例有距离感,无兴趣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甚至厌烦这种常规教学模式。随着“新三中心论”理念的兴起,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广泛被应用,初期因其教学模式新颖,教师课前准备充分,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随着应用的深入,此种教学方法也逐渐被形式化,每一个环节都流于形式,最后的教学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三)校企合作在教学层面应用不够广泛或深入,落不到实处
《企业管理》课程除了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技工院校普遍与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项目,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去企业实践实习。这种“学练合一”的一体化教学形式很受学生欢迎。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因为企业要考虑到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的正常化,学校受师资力量和日常教学安排等各种原因的限制,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实习的机会其实并不多,或者实习的内容是毫无技术含量可言的简单重复性劳动,与学校课堂上学习的管理内容不能对应,达不到巩固拓展,加深理解校内知识的作用。
二、技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特点
(一)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弱,学习目标不明确
技工院校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偏低,文化基础较弱,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而很多学生对于来技工院校学习的目的也不够明确,对所学工商管理专业更是一无所知。笔者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上都会问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选工商管理专业?对这个专业了解吗?”大部分学生不能明确回答,甚至有部分学生说是家长的安排。这说明,本来很多学生就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而是被动的选择工商管理专业,所以他就不会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这就需要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要应用合适的教学模式或方法来使教学内容或课堂活动吸引学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结果。
(二)参与性更强,更喜欢亲自去尝试
现在技工院校的学生都是九零后,具有鲜明的个性独特,比较自我的时代特点,不喜欢受约束或被动的接受某些事物,更喜欢参与性强的事物,喜欢亲自去体验去感受。相较于外界强加于他的思想、观念等他更容易接受自己实践所获得的认知。
(三)对互联网、移动通讯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有高度依赖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移动通讯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对于新时代的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和Wi-Fi无线移动网络等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学生对这些事物已经产生了高度依赖性,无论课下课上一分钟不看手机,不上网都会让他们感觉不自在。所以说互联网、移动通讯设备等新技术已经对传统课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教学模式现在以及未来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显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就需要我们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创新教学模式,开发新的教学方法,以应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微课为主体的翻转课堂完成课程主体内容的学习-借助微信、微博、论坛进行课堂的拓展-借助校园现有资源进行实践实习”是笔者在《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方法上作出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受到学生普遍欢迎,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微课为主导的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主体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学习
网络学习是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网络课堂是集网络教学、数字资源管理、在线视频课堂和学习社区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平台。基于网络和电脑的普及化以及学生自主性发挥的需要,我们可以将《企业管理》课程传统课堂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以微课为主导的线上自主学习,后一部分是回到课堂内的展示、讨论、答疑、评价环节。
1.微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因为技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基层管理者,技工学生文化基础较弱,学习目标又不够明确,所以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点的选择,更要注重知识点在应用层面实操性的引导,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去“用”或是“做”。比如在讲到“人本原理”时除了要将原理的内容进行讲解外,更要详细讲解人本原理在“薪酬、福利、员工活动、员工培训、晋升渠道”等方面是如何体现应用性的;而在讲到“组织”一节时,除了让学生掌握什么是组织、组织产生的原因等基本概念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实际运作过程中组织结构是如何进行部门化、如何设定各工作岗位的。
2.微课的自主学习
在微课学习部分,首先教师需要将制作好的或在互联网上下载的质量好的微课上传到网络课堂平台(如果学校不具备此环境,也可以上传到班级QQ群或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电子邮箱),安排学生自行下载观看学习。通过反复观摩微课自主的学习,掌握学习内容后,要完成相应的练习,以检测自主学习的效果,然后要求学生将自己对本次课程中不理解的部分或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自己的观点想法记录下来,留待回到课堂内讨论解决。在此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不明白的部分还可以反复观看揣摩,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学效果优于教师一人的课堂讲述。
3.回到课堂内的学习
在回到课堂内的部分时,教师可以出题检测微课自主学习效果,也可以要求每个小组或每名学生展示自己对微课学习内容的理解或观点,也可以订正作业,也可以就微课内容进行答疑或组织学生针对与课前微课学习内容相关的某一个题目展开讨论。最后,教师要根据检测结果及学生在课堂内的表现做总结评价,给学生或学习小组打分。本教学环节虽然形式上是又回到了传统课堂中,但是教师只是“主持人”或“评委”身份,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是学生。因为之前学生们都已经自主学习了微课中的内容,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在本环节往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课堂气氛会相当热烈。
(二)微博、微信等移动互联网新兴通讯平台的应用-课程主体内容的拓展和补充
以微课为主导的翻转课堂形式使学生对课程主体内容有了深入的学习和掌握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和有兴趣的网络联络形式完成课程内容的拓展、补充和延伸。比如网络论坛、微博、微信朋友圈等。
1.网络上与课程相关的论坛、博客的使用
互联网上有很多与企业管理相关的网站、论坛或博客,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既有专业、全面又有时效性现实性的最新案例,又有很多企业管理界人士关于企业管理独到的见解和思维。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优秀资源,为学生提前筛选推荐,引导学生经常访问这些站点,达到扩充课堂知识,开拓思维的作用。例如笔者在新生第一次课时都会要求每名学生在世界经理人网站(http://ceconline.com/)中的经理人论坛、百纳网的百纳企业管理论坛(http://bbs.ic98.com/forum10/)上进行注册,鼓励并要求学生在论坛上跟贴参与案例或话题的讨论,发贴或把微课中学习的内容到论坛中请网友一起探讨或给予指点。同时要求学生在论坛上至少结识一名企业管理从业人员为自己的课外导师,拜师学艺。要求每月汇报总结跟课外老师学习到了哪些管理知识或获得了哪些启示。教师要根据参与者发贴的质量、数量和案例分析报告的情况给予评分。
2.微信的应用
随着微信的流行,教师也可以建立学生的微信朋友圈,时不时穿插一些跟专业相关的案例、实事新闻、专家学者的观点言论,带动学生讨论,引出和引导课堂教学内容,并在此过程中对表现积极的学生点赞,鼓励学生,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现有校园资源的利用-课堂外的实践活动
1.校园中的应用实践
《企业管理》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去企业实践或实习的机会很少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校园内的资源来完成课堂外的实践活动。比如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时可以去学校的人事部门进行实践或邀请人事部的工作人员作一些实践培训或讲座,学习生产运作管理的内容时可以去学校机电系或服装系的实训车间进行实践,学习市场营销的课程时可以和学校食堂或超市联合搞营销活动等。在学习“系统原理的应用”一节时,如果单凭微课的学习和课堂上的讨论,学生们很难对系统原理有个清晰直观的理解,那么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到本校的图书馆以参观访谈的形式对图书馆的图书、职工、管理者、设备、规章制度、文化建设、未来规划日常事务等系统要素进行全面的考查和调研。当然,在调研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作好调研前准备工作,比如学生划分小组、小组分工、预约访谈时间、准备采访文稿等,而调研后要指导学生完成调研报告并展示汇报,最后要评价总结。完成整个过程以后,学生们除了深化理解了系统原理并学习如何应用该原理进行管理外还锻炼了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等。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49
Application of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Electronic Component Basic Application" Training Course
ZHAO Pinzhu
(Fuzhou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Fuzhou, Fujian 350011)
Abstract "Flipped classroom" is a new teaching model, in particular to play a unique role in the teaching of vocational training courses.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and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in electronic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unique "flip the classroom" to apply the new model, and presents flipped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Key words flipped classroom;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源自美国,授课教师改变“课堂讲授,学生课后作业”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课前学习、课堂探究、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活动,即学生通过课前观看视频,利用互联网丰富资源针对性地完成课前任务;在课堂上开展协作学习、实践操作、完成任务、多元评价的主体学习活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电子类职业技能实训课,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欢迎。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重新建构,提出了“课下知识传授,课上知识内化”,教学过程强调“以学为主”、“先学后教”、“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教师不是课堂绝对的主角,更多地成为学习的引导者。表1是翻转课堂教学转成与现行教学模式的区别对比表。
现行教学模式是在课堂上进行知识讲解、学生听讲、下课完成作业。尽管在中职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许多教师也注重加入案例、实践等环节,但由于教师在授课中讲授知识占据大量时间,难以强化技能操作和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针对性互动,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笔者所在学校通过方张龙名师工作室资源,在学校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实践及推广。笔者在电子技能实训课“电子元器件基础应用”课程中,结合现行教学模式运用翻转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1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现行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结合点
由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在中职学生中更侧重其知识的实践特性,所以在运用翻转课堂中,在课前让学生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视频、讲授材料在按教师制定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进行知识的前期储备,课堂上侧重于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互动,通过交流了解各层次学生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内化建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因此,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的结合点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电子技能实训教学翻转课堂模式的核心是课中问题探究和实训操作,将课堂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放在课前学习,而技能实践探究将有更多的时间交给师生们面对面地交流互动,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 电子技能实践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2.1 电子技能实训翻转教学模式的前期准备
为更好实施项目翻转教学模式,笔者在实施前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笔者任教班级为二年级(04)班,为便于交流建立班级翻转课堂QQ群和微信群,借助学校的电子电工类教学信息化平台并提前上传教学资源,同时设计不同层次学习目标的思考题及练习题公布在网络群上,请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提交(鼓励多项提交)。
图1 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结合点
2.2 电子技能实训翻转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施
下面以“电子元器件基础应用”的实训项目“在万能板上安装多谐振荡闪烁灯”为例,简要介绍笔者在“在万能板上安装多谐振荡闪烁灯”课中的应用。
(1)教材分析。“在万能板上安装多谐振荡闪烁灯”是电子技能实训项目中一门实训课,动手实践性强,学生感兴趣。多谐振荡闪烁灯电路在万能板上布局及电路的安装工艺是本课程的重点,学生对于其电路原理的理解及安装工艺的熟练掌握是课程的关键之一。若利用现行教学法,教师上课的大量时间将消耗在电路原理、多谐振荡闪烁灯电路工作过程及检测元器件及设计图纸的知识讲授中,而且学生对此极难接受,知识内化理解消化水平低,而翻转课堂教学中利用课前教师团队制作的多谐振荡闪烁灯电路原理动画视频及电路工作过程视频检测,检测元器件视频,设计图纸视频等基础知识全部制作视频并上传网络,提供学生课前学习。因此笔者制作了多谐振荡闪烁灯电路原理、工作过程、检测方法及设计图纸方法的动画视频挂在网上以便学生学习,学生课前利用手机或电脑登录网络自主学习。
(2)教学目标分析。在讲授万能板上安装多谐振荡闪烁灯课程时,教学任务是掌握多谐振荡闪烁电路的结构特点、工作过程、主要元器件名称、作用。
在课程知识层面目标上能掌握并理解电路的结构特点和工作过程,技能层面目标上掌握使用万用表、检测各种元器件,掌握在万能板上安装多谐振荡闪烁灯电路的规范工艺和方法,并有能力检查电路故障和排除故障。
(3)生情分析。电子类中职学生对理论知识接受度比较排斥,学生对感性的仿真动画和互联网视频比较感兴趣,而翻转课堂中制作的上述动画视频可以很好地弥补中职学生缺憾学生课前观看动画视频吸收效果较好。
2.3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评价
教学流程设计:在本课程设计中主要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分别实现知识传授,知识内化和知识提升,教学流程见表2所示。
3 实训课运用翻转课堂的评析、思考
3.1 案例评析
(1)课前(知识传授)。课前预习是实现翻转课堂效果的重要手段,现行教学模式中并不非常重视课前预习,知识传授主要是在课堂讲授实现。在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采用翻转课堂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枯燥的原理、工作过程更加形象、生动;在实施该项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制作了共计长达二十分钟的五个学习子项目的视频及动画并针对不同学习层次学生,提出基础性和拓展性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学习,翻转课堂中课前学习使学生可以根据网络工具进行前期学习,学生可以自己掌握观看视频的节奏,也可以选择快进、倒退,也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同学交流沟通,并完成教师布置的针对性课前练习。
(2)课中(知识内化)。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在通过网上观看视频基本完成知识传授的过程,教师通过网络交流浏览课前学生学习的结果,并针对学生学习产生的问题,提前设计好上课环节,使学生在课堂上内化知识。
首先在课堂上展示形象的熊猫眨眼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并对网络上课前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对该教学内容和重点进行说明,在课堂上教师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小组合作、讨论,体现职教特色的“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特色,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项目完成中。在课堂中教师主要起到引领、组织、巡视、解惑的作用,对有问题的学生给予指导,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特别适合职业教育和中职学生特点,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参与活动过程中,充分激发课堂活动性,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从而实现课中知识的内化提升。
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学生上课期间借助学校平板电脑等先进教学工具登录信息化教学平台,登录、记录并归纳总结填写、提交《学习评价表》进行自评和互评,最后由教师做简短总结和评价。
(3)课后(知识提升)。课后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前、课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将学生制作完成的多谐振荡闪烁灯作品收集整理上传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学生可登入随时查阅。使得课前、课中、课后联成一体,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实施中职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调查
笔者在任教三个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班级做了一年的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学生人数128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3.3 中职翻转课堂结构创新
美国富兰克林学院Robert Talbert教授,经多年翻转课堂应用总结了翻转课堂的实施结构模型图如图2所示:
图2 翻转课堂实施结构模型图
基于上述结构模型,笔者在中职学校长期教学过程中,得益于所在学校对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的重视,基于中职教育和学生特点,通过翻转课堂的实际教学反思,总结归纳出翻转课堂教学流程图,如图3所示。
在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支撑下实施翻转课堂,将中职电子技能实践性课程相关教学目标通过课前、课中、课后连接一起,有效地针对中职学生实际情况,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4 中职开展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实施翻转课堂中,看似教师上课更轻松,让学生成为主体,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提出更高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组织能力、引导能力、管理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信息化技术水平,方能较好地实施翻转课堂。(2)学生课前学习的主动性有待提高。在翻转课堂实施的重要前提是学生课前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提高学习效果,但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课前学习不到位、导致翻转课堂不能实施。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生情针对性地提出适合不同层次的课前线下学习,通过各种激励措施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效。(3)学校提供信息化平台的技术保障得益于笔者所在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立,学习项目资源库的充实,让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登录网络让翻转课堂真正翻转。因此教师要能顺利在课堂上实施翻转课堂,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平台的真正建立是保障。
综上所述,中职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利于学生,有利于教师的有效模式,该模式并不复杂,学生也易接受,是一种适合中职特色的教学方法,为培养更多的多元智能复合型人才做出尝试。
参考文献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和现状
(一)起源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一个山区学校,有些学生因为将过多的时间浪费在校车上,导致部分学生缺课。2007年春,学校的两位老师,为解决学生因缺课而赶不上进度,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并把视频放在网上,为在完成作业或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翻转课堂。
(二)现状
当前,对“翻转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成为国际教育界探讨的热点。例如在实践层面,萨尔曼・罕创立的可汗学院将翻转课堂推向了世界;在中国很多地方也对翻转课堂进行了实践研究。在理论层面,国内外知名学者都对翻转课堂进行了研究与讨论。从整体来看,国外研究较多,国内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翻转课堂的内涵、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操作流程等方面。通过对翻转课堂理念的研究,可以给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积累带来一些启示。
二、翻转课堂对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启示
(一) 翻转课堂理念下数学教师应当具备更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翻转课堂的出现,先看视频后提问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任务变得相对轻松。相比其他学科,数学学科自学难度比较高,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很大可能并不能充分掌握视频中的知识点,在第二天上课提问中也不知道问些什么。这时候,就要求数学教师前期制作视频使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的选择、讲述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来制定。除此之外,在家里也要花大量的时间在线与学生交流与沟通。还要做好作业情况统计,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对第二天课堂活动的设计做出及时的调整。这样的教学模式大大地延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间,虽则下班,实则上班,需要教师对教学事业具有更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二)翻转课堂理念下数学教师应当具备掌握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的能力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视频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来源。制作视频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第一步,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数学来源于生活,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模拟再现生活,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章节时,许多同学尤其是女生,空间立体思维能力比较薄弱,一般很难在头脑中想象出具体的立体图形来。这时,需要教师在制作视频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三维空间中,使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更好理解的学习。又比如在指数函数的教学中,教师用微视频展示细胞分裂或放射性物质衰变过程,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不仅使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更吸引学生的意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三)翻转课堂理念下数学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沟通与合作能力
教师的交往沟通与合作能力,是翻转课堂真正带来学习效益提升的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师生之间交流情感,是任何机器、技术所不能替代的。尤其是数学教师,对于学习数学知识,上课老师讲的时候是听懂的,但是回家做作业时却不会了。这时候的疑问不能得到及时解答,等到第二天上n时,大部分的学生并不能清楚表达疑问,这给之后的学习带来困难。在翻转课堂学习环境下,教师可以将原来用于课堂讲授的时间与同学进行互动,在学生观看视频的时候就可以在线及时解答疑惑。这就需要数学教师的语言表达流畅、清楚,思维逻辑严谨,这样学生的困惑就能及时解决。
(四)翻转课堂理念下数学教师应当具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掌控能力
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主要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在课后,这不同于传统课堂中教师拥有课堂的主导权,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教师的答疑解惑。在数学课堂中,同学之间的交流十分重要,因为不同的人对于同一道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思路与解法。同学之间的交流可以拓展思路,发散思维。正是由于翻转课堂中类似这样的互动很多,因此,数学教师应提高课堂掌控的能力,防止学生在学习交流过程中为其他事情所吸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干扰因素,正确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教学良性的循环和互动,努力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39-01
翻转课堂,即The Flipped Classroom,也称之为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它是由美国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在2006年推广使用,并逐渐风靡全美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2011年3月,美国“TED”(即技术、娱乐、设计)大会主持人比尔・盖茨给予了可汗高度的评价,认为“可汗模式”预见了教育的未来。
1 翻转课堂的起源、内涵、模式及特点
1.1 起源
早在2000年,美国Maureen Lage、Glenn Platt 和 Michael Treglia在迈阿密大学教授《经济学入门》时曾采用过类似“翻转教学”的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可以说是翻转课堂最早的雏形。“翻转课堂”概念的正式提出,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2007年春,该校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Ber 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课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后来,这两位教师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讲解。在此基础上,他们正式提出了“翻转课堂”的概念并进行教学应用。直至2011年,由美国的萨尔曼・可汗在其汗学院广泛使用,随之风靡全美。
1.2 涵义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教学中教和学的顺序。国内许多学者纷纷对翻转课堂进行了定义。刘荣认为,翻转课堂首先由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在家或课外观看视频讲解,然后再回到课堂中进行师生、生生面对面的分享、交流学习成果与心得,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形态。王长江认为,“翻转的”课堂本质是:技术促进的教学。从上述观点来看,翻转课堂应具备两个要素:即课堂顺序的翻转和信息技术的支持。课堂顺序的翻转需要打破原来的“教师教―学生学”的顺序,改变成为“学生学―教师辅导”的顺序。
1.3 模式
目前比较典型的翻转课堂模式主要有三种,即Robert Talbert模式,张宝辉模式、金陵模式。
Robert Talbert模式,该模式优点是比较清楚地呈现了课前和课后的活动,体现了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缺点为教师与学生活动的过程描述过于简单,无法体现其具体内容。
张宝辉模式,这个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在其模式中的作用,并且能够了解在此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活动。缺点是过分依懒信息技术的支持性,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不够突出。
金陵模式,把翻转课堂分成了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两种形式。其优点在于描述比较具体,把课堂划分成两种类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模型。缺点是没有详细表述出教师与学生的行为。
2 翻转课堂在高等教育中的可行性分析
2.1 技术方面
从技术方面来讲,国内的高校都拥有自己的校园网络。在校园网上,教学平台的搭建是方便可行的。高校的校园网具备有一定的视频教学资源,如精品课程、校内重点课程等,这些课程都是由教师上课的视频内容组成的。
2.2 教师方面
高校教师对于新型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比较高,尤其是对于信息技术的利用方面比中小学教师高。教师利用校园网进行网络授课,在高校屡见不鲜。教师中都有自己的科研团队,这些团队制作高品质的优质教学视频是比较容易的。同时,校际间的教师合作和资源共享在高校中比较普遍。
2.3 学生方面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探究性。翻转课堂采取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两种方式,符合大学生对于知识学习和探究的特点。该课堂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打破了学生以往的“死读书,读死书”的局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4 教学内容方面
大学课程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它要求学生的知识学习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特征。这就意味着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要打破书本的桎梏,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取和自己专业相关的新信息和资源。这些要求在翻转课堂中均能够实现。
3 结语
翻转课堂这种新型课堂形式在欧美风靡,有其社会和教育环境的支持,要在国内教育中进行使用,还是要量力而行,切勿盲目跟风。笔者认为此教学形式在国内高校的适用性高于中小学。翻转课堂这种教学翻转的课堂模式,合作学习、小组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形式在该课堂的使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1.喀什师范学院信息工程技术系,新疆 喀什 844000;2. 喀什师范学院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新疆 喀什 844000)
参考文献:
[1]王新新.比尔・盖茨:美国可汗学院具有革命性的潜力[J].世界教育信息,2013(4):80.
[2]Lage.M,Platt.G,Treglia.M.Inverting the Classroom: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J].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2000,31(1):30-43.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将先进的设备和方法提供给了学者的教学工作。新形势下,“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为高校英语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借鉴。在运用“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笔者要求学生在网站上利用开放的教育资源进行主动的学习;而在课堂之上,笔者则利用这有限的课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笔者就对“翻转课堂”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
翻转课堂,又称为颠倒课堂。这一教学的形式起源于两位美国教师。科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到网站上,要求课堂缺席的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由此出现了翻转课堂的原型。之后,萨尔曼・可汗创建了“可汗学院”,这个网站上包括3500个以上的教学视频,供学生进行观看和学习。自此,翻转课堂这种教学形式引起了全球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十几名校,都将自己校内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到网站上丰富了教育资源。我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也逐步加入这一资源开放的进程,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现如今,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已逐渐普遍与我国高校之中。
二、“翻转课堂”的概述
1.可行性。新课改以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被不断的强调和突出,加上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和进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这一新的教学形式,条件已基本具备,下面笔者就来具体谈谈运用翻转课堂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首先,大学校园的校园网相继开通,使高校为学生提供校内的学习资源成为可能并提供渠道。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大量的英语学习资源,从而丰富自身的英语学习体验;其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高校学生能够通过多种设备获取英语的知识:手机、电子词典、笔记本电脑等,这些便携的移动设备都能够帮助学生更方便的进行英语的学习;最后,除了校园网提供的教学资源,英语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国构建属于自己的教学平台,将自己教学的独特性通过自己的平台进行展现,从而使其作为校园网教学资源的补充和辅助。
2.必要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要通过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的革新,逐步建立新型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以此来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然而,目前的高校英语教学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翻转课堂”进入高校英语课堂成为必要。
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大多是以教师作为课堂的核心,采取讲座式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获得英语学习的知识。然而由于课时有限、内容繁多,在大学英语课堂采取如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的气氛沉闷,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
另一方面,在学生进行英语学习之后,由于没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反馈,导致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之间存在较大鸿沟,使得英语的教学无法取得显著的成效。
三、“翻转课堂”的意义
1.颠覆传统教学观念。“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将课内与课后的教学进行翻转,使得教学成果取得更大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将教学视为课堂的主要活动,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忽视了教学的反馈,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无法得到突破和进展。对于综合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已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用“翻转课堂”来主动的进行学习,选择英语学习的方式、选择英语学习的内容,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具有高效性。
2.促进学生个性学习。利用“翻转n堂”进行学习,使高校的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后的业余时间丰富自己的英语知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传统的课堂之上,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教师需要根据全班同学的共性进行教学,从而使班级内的学生必须将自己的个性收敛起来,不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翻转课堂”改变了这一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主动的学习、个性的学习,在课后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英语的知识框架,从而在课堂对教师进行反馈时更具有属于自己的特点。
3.突出学生学习反馈。“翻转课堂”将课堂的教学内容与课后的学习经验对调,可以帮助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并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巩固课后所学习的知识。传统的教学将理论与实践分隔开来,使学生的英语学习长时间无法取得成效。“翻转课堂”这个新的教学模式对此进行改变,从而使学生能够将理论所学与实践运用相结合,从而使英语的学习能够在课堂的反馈中不断取得成效。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