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简述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随着各国医学发展之间的联系的日益密切,各种医学类学术交流逐渐增多。我国也从其他国家医学发展中认识到一个问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医学院校都开始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也有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被合并进入综合性较强的大学,从而获得了较强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但是,我国的医学人文科学还不能承担起应承担的责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总结出了几点措施,希望可以帮助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理论结合实际,关注社会、医疗问题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师要重视社会和医疗问题,并把这些实例纳入教程,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也是对过去那种空谈理论的革新,改变了以往坐而论道的局面,真正使医生能够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同时也增强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能力,使医学生能够解决医疗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理论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医学院校可以利用周末以及节假日的时间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深入到各个领域进行社会考察,职业体验以及勤工俭学等活动;另外,还可以到敬老院以及社会福利院等慈善部门参加义务劳动,体会社会生活的艰辛。当然,尤其要重视医德医风方面,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医德医风交流研讨会,不断更新学生的观念,共同进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纪念馆,如九・一八纪念馆、纪念馆等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在真实、惨烈的场景面前自然会激起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醒学生们勿忘国耻。除了这些惨烈的场面,学校也可以带领学生们去参观一下新科技的产生及发展,让学生们领略到祖国的发展进步,为祖国的强大、腾飞而欢欣鼓舞,激发学生们成为国家栋梁的决心。
仅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不够的,学生们还要深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各级医疗机构调查研究,对村民进行健康普及教育,实现人人了解健康知识。学生们深入基层,能够了解到基层医疗卫生状况,树立正确的三观,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切实缓解基层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情况。另外,医学生在基层能够了解最真实的社会,有利于他们培养医学人文关怀的情感,自觉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基层的医疗条件也同时提醒他们医学生的就业机会并不都在大都市,在基层医院一样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人民服务。
二、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教育不仅包括文化教育、素质教育,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医生对心理健康的要求极高,想要做医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此外,医生必须具备的素质还有承受挫折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些都将列入医学生培养的课程。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他们要解救的不仅是患者生理上的病症,更重要解决患者心理上的障碍,所以,不能忽视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其纳入授课体系,针对学生的心理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指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学校应积极推广心理健康,为医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在校园内成立学生工作中心和心理咨询处,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在各个层面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的防御机制,降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心理咨询,同时心理咨询也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有效地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说,心理咨询是高校必备地基础设施之一,是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心理咨询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开设大学生心理咨询处,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定期进行专业讲座,使学生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在此基础上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改革临床医学教学内容,探索和寻找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帮助医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增强医学院校的知名度。
三、改革考核方式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考核模式仍然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在评价的过程中,考核分数为主要的评价依据,但是,人文素质教育注重的是思想教育,考核无法对其进行评估。因此,要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创新考核模式。因此,在考核的过程中采取了四六分的新制度,即将学生的专业素质考核总分数的60%记为总成绩,将日常的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纳入40%的考核成绩。有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采用的是开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因此,在设计试卷的过程中要尽量的将分值侧重于案例分析、简述等题型,侧重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开卷考试对学生的要求更为严格,学生无法从课本中寻找到标准的答案,只能自己归纳总结,这在无形中就加大了考察的难度。这种考核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使教育真正地落到了实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这将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院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并不是理论的简单教育,还需要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更多的是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实践。应当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育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一名称职的医生。
参考文献:
[1]王超.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121-01
1.博弈论简述
博弈论研究的是“当结果无法由个人完全控制而须视群体的共同决策而定时,个人为了取胜而应该采取何种策略”的学问。局中人、策略、收益是最基本的博弈要素。
非合作博弈中最为著名的是纳什均衡。因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纳什均衡可能是高成本的。但如在“囚徒困境”博弈中改变规则,两个囚徒就有可能选择都不坦白。亦即现实生活中某些规则的改变可能会带来低成本的新的博弈均衡。
2.大学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问题
大学生综合素质结构既具有人的素质结构的普遍性,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不仅包括身心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在高等教育特殊环境下,大学生的素质结构拓展为专业素质、创新素质和职业素质。我国大学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一定的国际视野、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宽厚的专业基础和综合人文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此,各高校在各自的专业培养方案中,采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社会实践教育、课外培养教育等模式探索着建立和优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但是当前社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严峻性,使得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陷入了“囚徒困境”。
3.用博弈论思想分析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囚徒困境”
大学生自身需求是希望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这也是高等教育的宗旨。但就业难的现实让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必须先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有个好的就业前景是其期望收益。
由于在校期间的各种评价、毕业资格审核、以及社会就业面试评价大多以分数为主或有着一些刚性的规定,缺乏完善的素质综合评价体系,因此只要获得高分就代表该学生是优秀的。
所以,在校大学生之间的博弈可设定为如图“囚徒困境”式博弈模型。
在这个博弈模型中学生A和学生B代表本博弈中的两个博弈方,他们有提高分数,和提高专业、创新、职业素质两个策略。因为大学生都共同生活在校园里,因此在学校的培养体系、专业知识要求以及相互之间的学习状况方面拥有的信息的同样的,因此应属于完全信息博弈。尽管提高个人素质会有利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但无论对方选择什么,获得高分给自己带来的利益都是最大的,因此尽管高分策略并不是最优策略,却是最终选择的策略。却也背离了大学素质教育的初衷。
4.走出困境的方法和途径
多年来,我国为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走出目前的困境已经做出了很多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却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摆脱这一囚徒困境的唯一办法是改变目前教育的博弈结构,就要去改变博弈规则,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博弈均衡。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考查学生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一、简述目前我国的高校舞蹈教学情况
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除了一些专业的艺术高校,其他高校对于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教育主要是由社团活动以及开设选修课的方式来进行。高校也会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选修一门和艺术有关的选修课,但是很多高校在艺术教室方面的设备过于简陋,所以很少有实际的舞蹈教学,通常都是理论上的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基本上没什么收获。在我国高校中,对于舞蹈教学方面的投入少,老师的水平也不高,专业的场地也没有,教学的方式也与时代脱节,因此不能很好地实现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目标。但是舞蹈能够很好地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全面发展,所以其作用是十分关键的。
二、简述高校舞蹈教学对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能够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舞蹈。舞蹈是一门高雅的学问,虽然很难让所有的学生都学会舞蹈,但是可以让每一个学生了解舞蹈以及学会欣赏舞蹈。舞蹈教学能够很好的让学生了解舞蹈的相关知识,学生在知道舞蹈知识的前提下就能很好的欣赏舞蹈的美,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舞蹈艺术不仅仅是一项肢体表演,其内涵是十分多彩的,其中有人文的精神、美学的艺术和哲学的思考等等,了解舞蹈知识之后,能够很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舞蹈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知道很多地方和民族的舞蹈文化,了解他们的不同与相同之处,从而真正被舞蹈所吸引,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文化素养和品德。
(三)通过美学的教育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在高校中,要想进行美学的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舞蹈教学,因为舞蹈更加的形象和直观,能够更加了解美学的内容。通过舞蹈还能让学生的形体更加优化,并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欣赏舞蹈的时候,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舞蹈的内容,身心愉悦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水平。
三、如何更好地进行高校的舞蹈教学建议
(一)高校要重视舞蹈教学的资金的投入,提升教学队伍的水平。高校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进行舞蹈教学的建设,提升舞蹈课程在师生心中的地位。另外,也要提升舞蹈老师的专业水平,提高老师的文化知识以及专业的技巧,有了优秀的老师才能保障学生更好地学习舞蹈的知识以及技巧。
(二)高校对于舞蹈教学的形式要进行改革,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学方法与时代存在严重脱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比如,老师要想提升课堂的活跃程度,就可以使用多媒体的方式来实现,并且可以在学生之间举行舞蹈讲座及比赛和创作等等,多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能够很好地推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对于舞蹈的了解更加深入以及全面,在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摒弃陈旧的舞蹈教学观念。还有一些高校没有舞蹈教学这一内容,而且教育工作者也不认为舞蹈教学是必要的,所以要想改变高校这一尴尬的现状就要摒弃陈旧的舞蹈教学观念,让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学习舞蹈也能很好的拓展自身的想象力以及视野。很多高校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基本上不会重视艺术教育的学习,他们认为艺术的学习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就算学好了也不能对将来的工作有任何的帮助,所以不仅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舞蹈教学,也要提升学生对于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让他们知道艺术教育的学习在他们的人生旅程中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并且和他们自身将来的发展也紧密相连,从而让他们的艺术素养得到质的提升,在将来的工作以及学习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结束语
舞蹈的作用十分广泛,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艺术素养方面得到提升,还能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还能将舞蹈作为一项基本的技能。所以对于高校来说,要积极发展舞蹈的教学,通过合理的拨款来建设更加标准的舞蹈教室和器械,并且聘请优秀的舞蹈老师,教学的方法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保持各个高校之间的人才的竞争力,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同辉.浅谈我国高校舞蹈教学的创新模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05):10.
[2]于亚峰.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04):12.
二、当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普遍存在以考试分数决定升学,就业的现象。考试的“公平,公开,公正性”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考试的公开性能够减少利益分配的争议,获得较大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公正客观性”考试往往不得不选择争议较小的答案。这样就往往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中小学学生过早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中,小小年纪的小学学生背负死记硬背大量客观性知识的重任。同样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也较为突出。许多教师为了自己教的班级学生获得高分,在课堂上不是去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而是以填鸭的方式机械地传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承受能力而对学生的学习横加干涉,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行为简单和粗暴地进行否定。这一切的后果就是学生往往只认为世界是一个僵死的整体,只要把教科书牢牢记住就掌握了通向未来的钥匙。如果这种现象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的话,对整个民族的未来是极端不利的。
三、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和难点
1.培养创新思维的突进。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小学教育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创新:首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加要传授做人的道理:教育培养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善于考试的人,而是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问题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应该成为小学教育的第一要务。同时教师应该通过设立目标,引导学生完成目标,对学生的成功进行肯定的行为模式而增强学生的行动能力和自信心。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绝对不止一个,可以采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同样需要教育学生,应该用最优化,最有效率的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应该教育学生什么应该被视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如何去在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找到最好的办法。第三,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解决问题有时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解决办法,并对之进行有效的综合以获得真正操作意义上的良好解决办法。小学学生由于求知欲强,经验浅薄,加上家长的娇惯,容易在认识上走向执拗。这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也是不利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 美术教学 创新教学 德艺双修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在美术教学中变得流畅、积极、有主题和富有创造性。在教学中要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在学习基础知识进行简单训练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美术欣赏、艺术原理、美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的教学,变单一的知识技能为多元的知识结构,使美术教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通过近年来的实验教学探索,我以用不同形式的美术教学来开展美术素质教育,实施体验着综合美术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激发兴趣
作为艺术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定势,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要改变包办式教学模式,不能只忠实于教材,做所谓的引路人工作。把艺术教育由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为培养素质,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与规律。要结合美术学科特点,发挥其特殊优势,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的素质如何,与其本身智力有着莫大的关系。智力,包括了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几方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对美术教育的功能有着共识,他们认为美术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寻找种种机会,用种种方法训练学生身心和各种感官,使他们的各种感官及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还有道德情感等本能渐渐地自由生长发育。美术是艺术,艺术的灵魂在于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活力、没有价值。在学生进行美术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其个性,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开发其潜能,利用学生的一切可用条件,联系其它各门学科的内在因素,达到学生学会发现美、审美、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学习氛围和兴趣,终而把美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真正转移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
二、拓展思维,深入实际,逐步实施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多数美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感到枯燥,更增加了学生对单一教学的反感。学生学习好美术学科的最好途径应该是利用综合知识,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攻关,突破重难点,增强学习积极性,终而获取知识,为未来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我把美术教学比作一门综合性学科加以分析理解,应用一些教学常识,对学生进行有逻辑的启发式教学。比如:
1.在静物写生训练中,为了解决好学生的造型能力,我重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马蒂斯曾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深入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同时要提出数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使学生能解决透视、比例、空间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把握能力和实际的操作能力。
2.在欣赏课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结合作品内容,运用政治、历史、人文背景、社会科学等领域进行理解分析,使学生对每件作品、每一门艺术都充满好奇,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准确地解决问题。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从而激发学生加深对美术的了解和热爱。
3.在创作课中,我结合语文、英语中的写作和音乐中的艺术效果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教育贵在创造,艺术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综合性可造才能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概括世界。”可从形象思维入手激发丰富的联想,提倡独创精神,加强创新意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突出创造力的培养。只有打开了学生的思维,题材才会丰富。
探索综合性教学就是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够科学地掌握美术学习方法,而且对其它学科的知识也得到了巩固和吸收。要把美术教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实施教学,实行开放性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改革课堂教学,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尊重个性,有效地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其各自的专长。课堂教学要力求“教”与“学”的优化,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来。
三、因材施教,结合实际,落到实处
在过去的几年,广大外语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推行素质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并在一些重要的新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本文拟将探索素质教育的概念、外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及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一.素质是什么?
有关素质的论述很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特征,但素质概念和教育结合起来,其含义就广泛得很多了,常被定义为“以人的先天遗传因素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生理的心理方面稳定而巩固的属性”。即一个人在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后,在思想品德上、人文知识上、心理上及生理上所达到的水平总和。具体来说,人的素质,除了生理素质外,还应包括摘要: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的心理素质这三个方面。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在以上三个方面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发展。
学会学习这个新问题是的文化素质紧密相连的。学会学习的重点是学生变对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培养并锻炼主动获取新知识、分析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学会做人,就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良好的思想品德应该体现我国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以及新时代的要求,让学生从爱家乡、爱社会的感情升华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崇高情操,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人民的幸福、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成为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学会发展是一个心理素质的培养新问题。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能够和有团结合作、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能适应社会生活、能独立思索,并具有创新意识的科学精神。
那么,具体说来,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又是指什么呢?现做如下简述摘要:
(一)文化素质方面
正确把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和教材上出现的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知识;
具有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初步的交际能力;
具有自学英语的能力。
(二)思想品德方面
具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全心全意为祖国服务的精神;
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能够初步欣赏英语语言文字的美。
(三)心理素质方面
激发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强烈欲望;
培养学生对英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句、语篇的注重力、观察力和记忆,能主动积极地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对英语语法结构、文学作品和语言逻辑新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培养英语学习的正确动机、浓厚喜好和坚毅的意志。
(四)生理素质方面
注重开发左、右脑的功能,促进英语“四会”能力的协调发展;
培养学生在言语活动中的灵活度、准确度和耐力,促进学生语言器官、部位的发育;
培养学生在进行语言习惯和语言练习时的身以统一,使身体、精神处于最佳状态。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才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呢?这就要来我们广大英语教师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改革之路;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当作英语教学的立足点和归宿。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党中心《有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专门把提高教师的素质列为一章,并指出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思想、学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优秀的现代教师在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品德层面都应当具有较高的水平,即所谓“学为师表,行为世范”。同时,教师应在教育工作中探究和探索教育理论,调查、探究和分析新问题,探索和发现新的教育方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具有营造和控制教育环境的能力。两者,英语课是跨文化的人文学科,所以,外语教师必须比其他一般学科的教师具有更为丰富的目标语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知识,才能有把握处理好教材,使学生学得更丰富、更全面。
针对我国外语教师目前的目前状况,在教师队伍中要大力提倡“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鼓励教师岗位培训、自修提高,大练“听、说、读、写、唱、画”六项基本功。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测试评估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传统的教育评价将学生的学习作为唯一的评价对象,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素质教育应当是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即把形成外语能力的各个要素及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评价对象。评价的内容除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以外,还应包括品德和科学文化素养、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等。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层次和多种形式的,如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评价可采用问卷调查、教学观摩、采访、表演和课内外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的评价可采用观摩、写作文、口试、角色扮演和小组项目和探究等方式;对语言能力的评价则可采用客观测试、作文考试、口试及汇报表演等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可采用建立学生档案,资反映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资料系统地收入学生的个人档案,从而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公正性、发展性和有效性。评价的组织形式可以有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观众评价、教师评价以及主观和客观测试等,使突出性的评价和整体性的评价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外语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新问题是“费时较多、收效较低”。在外语教学中只看重知识点的讲授和记忆,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这显然和我们“强调基础性以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不同层次的外语人才”的原则相违反。要改变这一目前状况,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羁绊,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创设情景,制造英语氛围,实现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再把语言技能转化为运用语言的能力。
20多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更多地被看作是教学技巧新问题,现在把它提升到素质教育的高度,我们就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长期统治外语教坛的那种重教法,轻学法的局面会立即结束,使语言教学和人的全面发展辩证统一起来,即在帮助学生把握英语知识和提高交际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养成良好的个性、品德和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实现语言教学的归宿。
在各类书籍和资料上介绍的教学方法很多,笔者认为,正确地运用“交际法”,能较为全面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为摘要:
1.交际法对教材处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都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大相径庭。如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或故事情节的讨论,往往可以使一些如何做人的道理,即思想品德教育潜移默化,深入学生心坎。这是其他教学法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在教授新编SEFC教材时,发现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常布置了Pre-readingDiscussion,这是编者的有意布置,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好场所,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这一环节删除掉了,明显有悖于素质教育。
2.交际法从本质上分析,最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要求。在交际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是一切语言操练活动的主体,而且在模拟的或实际的交际场合中,学生的主观意志、态度、情感以及他们的英语水平等变量都会影响到他们对语言形式的选择或语言功能的发挥。因此,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为主。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提供交际的情景,让学生在其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见解和情感。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外语教师应当为实施素质教育做出努力和贡献。
主要参考书目
《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柳斌主编(1996,3)
《素质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改革》顾明远主编(1996,7)
1基本概念简述
1.1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顾名思义,是以全面提高个体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它包括对创造性能力、自学能力、社会公德、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劳动观念与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审美观念与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尊重个人并且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基础之上,实现对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健全的人格的培养,并且能够良好适应和正确处理所处环境及问题的根本目标。
1.2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即应付考试的教育,是指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最终目标而采用机械化教学方式实施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只关注对受教育智育的培养,忽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例如根据一次《北京青年报》对北京市中学生的调查显示:中学生每天的平均学习时间是9.7个小时,但是48.8%的中学生睡眠时间少于8小时,大部分学生都承受着很重的学业负担。由此看来应试教育唯学业是图是一种普遍想现象,但也是一种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教育方法与模式。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2.1二者的联系:
如前所述,素质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是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综合方面的能力。而作为只培养受教者智育的应试教育,就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素质教育包含了应试教育,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2.2二者的区别:
2.2.1教育目的不同。
素质教育是以提升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全面适应和应对社会环境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相反,应试教育把分数作为中心,作为目标,教学始终围绕提升分数,提升升学率开展。严重忽视了个体其他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2.2.2教育内容不同。
素质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方面,它包括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有对人格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而应试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着眼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以此来培养受教育者在进入社会后能够不被不科学的现象或者事物蒙蔽,实现对社会环境的科学认知。
2.3教育方法不同:
素质教育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基于受教育者的兴趣、个性化需求来实现的。在了解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之后,因材施教的培养其综合素质,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于应试教育来说,其教育方法则是统一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同时也是一种让受教育者被动学习的教育模式。
2.4教育对象不同:
素质教育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旨在平等但有差别的实施针对性教育,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的目的。而在应试教育方面,却忽视了大部分的受教育者,在我国,高考和中考,甚至大部分地区的小升初考试都是一味的强调学生考试分数,以一条分数线这样一条分水岭这种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方式来隔绝了本应平等的受教育者,实现对少数人的教育,对多数人的淘汰。
2.5评价标准不同:
素质教育实行的是受教育者的个性化教育,淡化了应试教育中对分数的追求,对升学率的强调,旨在提升个体完善和发展。例如现在部分地区的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对有艺体特长、但文化课成绩不是特别优秀的考生设置一些绿色通道;而应试教育实行的“一刀切”教育模式,以分数为评判标准,难免有失公允。综上分析,其实对于教育与应试教育来说,二者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
3平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必要性。
3.1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
如前所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所以,对于应试教育只强调分数这一弊病,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十分必要。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对少数人的淘汰和对全体受教育者的整体教育的有效结合,让受教育者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此更能良好的适应和应对社会环境。
3.2有利于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整个教学水平的提升:
目前在我国,应试教育模式仍然大面积存在。虽然部分省份和城市早已施行素质教育试点,但是很难摆脱应试教育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强调分数和排名,对于施行素质教育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然而,平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能在我国找到一个中庸的位置,这对于我国整个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整个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动作用。
4平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途径
4.1家庭树立对受教育者科学的教育观念:
众所周知,家庭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方式对于每个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分数、排名,甚至现在出现的“学区房”这一概念都在极大程度上的表现出来应试教育在我国社会环境中留下的极强的负面影响,以及造成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畸形心理,不得不承认,家长这种不理性的教育观念忽视了孩子身心的平衡与健康发展;另外有些家长对孩子基础知识的学习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总觉得不能像上一辈人那样逼孩子学习,不能视高考为唯一出路,以致于任由孩子自由发展,但是这又极容易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孩子在基础文化知识上的缺失,以致于长大进入社会后缺乏对社会环境的正确认知。所以家庭科学的教育观念对于受教育者的成长十分必要,家长应该在督促其学好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基于孩子的兴趣和自主有效的选择,有针对的实施引导和教育。
4.2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教材和考试的改革与建设:
之所以现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我国比重失衡,就是因为在人口基础如此庞大的社会,竞争压力大,教育部门指定的教育政策大多倾向于精英淘汰式教育。另外,现在大多数地区的中考或者高考中,虽然会将体育等一些科目作为考试内容,以此强化对所谓的“副科”的重视,但仍然存在集中训练后应付考试,并且考评系统不严格,以致学生考试虽然合格但是根本没有以正确的动机去学习,更谈不上培养综合素质能力了。所以教育部门应该从根本上加强对教材内容和考试要求的改革,在教材中丰富知识内容讲解和社会实践指导,激发孩子动手积极性,加强孩子合作意识,一定程度上弱化学生、家长、老师对于文化课分数和排名的重视,在考察笔试成绩基础上增添日常表现,并且将把“副科”转变为“主科”,附以同等学习要求等等,建设一套不具明显倾向性的教育政策体系,为下级教育部门和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提供依据和具体指导。
4.3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在平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严格对教师职业能力素质的考核,提升教师自我综合素质与能力,使其能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通过教学情景设置,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等多种形式能够对受教育的个体差异进行准确的把握,并以此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和引导方案,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同时重视学生基础文化知识掌握,实现对整体的受教育者的有效教育。
4.4新闻媒介加大对能力优秀青少年的事迹传播:
由于我国一千多年科举制度的影响,应试教育对现有我国教育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应该借助新闻媒介的力量,加强对综合能力优秀者、在个别领域能力卓越的青少年的事迹宣传,深化社会大众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认识,让广大群众理解在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对于受教育者在适应和应对社会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157-01
语文教师应当理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破传统,大胆创新。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在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才能使语文教学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最终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与发展,使中学语文教学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语文教学要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出发
德国伟大的教育家第东斯感认为:“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首要的、最高的规律。”“人的天性”就是指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了解、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个好、学习生活习性、情感趋向、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从学生的心理、个性、爱好、兴趣,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中掌握学生的感知规律,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发挥正确导向的作用。
学生是实施教学的对象,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效果的验证都是通过学生反映出来的,所以正确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与了解学生掌握实际情况,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开展一切语文活动的前提基础,也是成功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要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应当从了解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人手,有三个途径:一是课堂了解,课堂了解是课外了解的深人,是语文活动中了解学生的最好环境,也是教与学同步和谐进行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言行举止、神情心态来判断他们的心理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使“教”学”相长。二是课后了解,课后了解指的是在某一节课结束后或是某一段时间之后,教师要积极去了解学生对自已的教学的反映以及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就是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考查了解,使自己今后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明确性,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越和热信。三是课外了解,教师要常与学生保持接触、沟通,善予听取学生的心声、多为学生着想、帮其排优解难,诚心做学生的大朋友。
二、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方法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语文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应当薄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转变观念,创断方法,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材方式、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一个完整、独立的发展个体,他们在兴趣、爱好、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我们语文教师不但要重视不同的个性,而且要培养其有个性的人,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应该使自己的语文教学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把教学过程建立成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使教学成为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使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体,使课堂成为在交流合作、获取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地方,使语文教学重点是关注人而不是关注学科本身。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应当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把学生的知识积累同生活经历与课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精选合适的话题,创设相宜的环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导与课堂设计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成为自发求知、积极思考、主动完成课堂目标的主体,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必须做到:
1.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精神。教师的引导过程实际上是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探讨、发现、创造的过程,是促使学生从想学、乐学、会学到学会的过程。素质教育认为,课堂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是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抛开顾虑,大胆辩论,不用“标准答案”限制学生,使学生在积极轻松的讨论中理解知识、融会贯通、吸收消化、掌握真知,进而形成自己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小学教育 创新思维 应试教育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Innovative thinking Test-Oriented Education
作者简介:隋娟(1984―),女,河南商丘市前进小学,数学教师,小教一级。
一、创新思维简述
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够主动寻找新颖的解决办法的思维方式。与创新思维对应的是习惯性思维。即一种已经被形成定势的思维模式。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作为受教者的小学生正处在身理和心智急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所收到的教育和所培养的思维模式对其今后的人生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维分析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应该从小学开始抓起。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育应该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当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普遍存在以考试分数决定升学,就业的现象。考试的“公平,公开,公正性”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考试的公开性能够减少利益分配的争议,获得较大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公正客观性”考试往往不得不选择争议较小的答案。这样就往往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中小学学生过早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中,小小年纪的小学学生背负死记硬背大量客观性知识的重任。
同样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也较为突出。许多教师为了自己教的班级学生获得高分,在课堂上不是去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而是以填鸭的方式机械地传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承受能力而对学生的学习横加干涉,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行为简单和粗暴地进行否定。这一切的后果就是学生往往只认为世界是一个僵死的整体,只要把教科书牢牢记住就掌握了通向未来的钥匙。如果这种现象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的话,对整个民族的未来是极端不利的。
三、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和难点
(一)培养创新思维的突进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小学教育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创新:
首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加要传授做人的道理:教育培养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善于考试的人,而是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问题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应该成为小学教育的第一要务。同时教师应该通过设立目标,引导学生完成目标,对学生的成功进行肯定的行为模式而增强学生的行动能力和自信心。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绝对不止一个,可以采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同样需要教育学生,应该用最优化,最有效率的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应该教育学生什么应该被视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如何去在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找到最好的办法。
第三,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解决问题有时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解决办法,并对之进行有效的综合以获得真正操作意义上的良好解决办法。小学学生由于求知欲强,经验浅薄,加上家长的娇惯,容易在认识上走向执拗。这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也是不利的。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难点
当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具体表现在:
首先,应试教育仍然主导者当前的教学工作,这一点很难在近期内得到改变。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分数作为权重最大的指标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教学评估和教学激励机制的严酷性使得素质教育获得的难以用指标考评的成果黯然失色。在应试教育的“胁迫”下,素质教育几近无“立足之地”很难得到教学和教学管理者的足够的重视。
其次,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在操作上具有较大的难度。由于小学教师待遇问题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大量优秀人才从小学教育系统流失。许多小学教师本身素质有限,自己都无法有效进行创造性思维,自然就很难培养学生获得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046-01
创新就是创造和利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新使人类超越了动物本能,创新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的那种依靠生理的缓慢地进步而演变的历史,创新是人类突破自我、改写历史的灵魂和源躯力。
一、体育教学的创新给学校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我国学校体育现行《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体育教学任务是:“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和创造性,”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二、在中学体育教学注入创新教育
中学的体育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一环,为了更好地在体育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体育教学应该走出只重视身体素质训练的误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充分表现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体育教师在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鼓励和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每一堂体育课堂教学,主动去掌握和获取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形成未异和创新的心理思维方式,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
(一)创新教育的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体育教师是能否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体育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在体育课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用创新的方法手段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应具有创新性思维,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体育教学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
(二)在体育教学中营造创新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给体育课堂营造创新氛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而营造有效而积极的课堂创新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1)诱发学练兴趣是创新的动力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感觉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创新的乐趣,并及时对学生的创新举正成果给予表扬、肯定,激发学生产生创新激情和动力。教师要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民主、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多练,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对学生的异议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当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获得成功时,他们便会从中感到无限的乐趣,不言而喻,当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时,其创新精神和能力同时也得到萌发。
(2)创设想象情境是创新的翅膀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模仿,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相关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众多信息,拓展学生广阔的想象思维,如在游戏教学中,教师设置不同的障碍,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极力模仿,让学生按照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达到既锻炼身体又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效果。
(3)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创新氛围的内核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设法启发引导学生在求异中获取最佳方案或途径,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目的。如以跳绳为主要器材,组织一节体育课,我们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利用跑绳来设计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可进行花样跳绳比赛,可让学生牵拉着绳子两端,摆设不同高度组合成锯齿形和台阶形,通过跑、跳发展下肢力量,也可把绳子拉直摆在地上,让学生进行高频跑,跨步跳;用绳子拼做平面立体几何图形等等,只要是学生创设出来的活动练习形式都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并组织全体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纳,整理出最佳练习方案,再组织全体学生进行练习。
(4)教会学生练习方法,是创新氛围的根本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3-0661-02
1电大素质教育方式的基本特征
电大的素质教育是完全面向广大的远程社会学习者开放的。电大在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过程当中,建立开放式的远程素质教育形式。电大教育对象多是在职成人。学生的这种特点就使电大的远程开放素质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差别。在电大的素质教育中,必须要考虑学生这些特点,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素质得到提高。与传统学校素质教育模式中不同,电大的远程开放素质教育模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学生的学习主要以个别化“自主学习”和协同化“小组活动”为主,教师将素质教育思想渗透到远程开放教学的各个环节。
2大教学考核侧重点
面对电大教育质量所表现出来的上述诸特点,在开展电大教育评估的过程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2.1质量检测与质量保障的关系
电大教育质量的特点决定了教育评估更需要突出质量保障的作用,而非如其他产品一样,侧重于具体检测。
2.2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电大学校中教师的劳动形式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个别性,对电大学生的教育教学也要因材施教才能促其个性发展,因而电大内部的教育教学规范带有一定的原则性和模糊性。学校的学术水平、社会贡献度以及学生的培养质量等,都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评估。因此,电大教育评估应主要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
2.3终结性考核与形成性考核的关系
教育的实质在于强调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积累知识和提高技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经过一个学习过程,绝非“一蹴而就”。学习的循序渐进,知识的日积月累,能力的逐渐提高,这是一切学历教育都要遵循的原则,其核心是教育必须注重过程学习,这也是在电大教育中经常强调的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是电大教学和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形成性考核是强化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远程开放教育系统考试方式、方法改革的重要举措。形成性考核侧重在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中评价活动本身的效果,用以调解活动过程,保证教育目标实现而进行的价值判断。与形成性考核对应的是终结性考核,是指在某项教育活动告一段落时,对最终成果作出价值判断。形成性考核注重细节的分析,在于寻找原因,关注计划使用者的广泛经验,倾向于不考虑各个计划的自身效果;终结性考核注重的是总结分析,提供描述性的信息,关注对效率的陈述并强调自身的效果。教育过程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教育结果的显现需要较长的时间,对电大教育尤其如此,因此,要发挥教育评估对促进电大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作用,应把握好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之间的关系,结合电大教育特点,注重教学环节管理,重点把握课程、教材、章节、要点等四个教学管理环节。至于课程、教材、章节、要点等四者之间的关系,课程由多个教材(可以是电子版的课件)组成,教材由章节组成,每一章节又可划分成不同的知识要点。
3电大教学考核方法
开放性、远程性、成人性、自主性等构成了电大教育方式的基本特征,表现电大在学生学习上,是以个别化“自主学习”和协同化“小组活动”为主,教师则应将素质教育思想渗透到电大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开展电大教育考核的过程中,应着重把握好质量检测与质量保障、直接与间接、监控与诊断、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等几方面的关系,结合电大教育特点,注重教学环节管理,重点把握课程、教材、章节、要点等四个教学管理环节。因此,在电大教学考核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教师方面的工作
从教师这方面来讲,需要做好两项工作:
1)教师需要做好课程、教材、章节、要点等四个环节管理工作,进行四个教学环节的建立和维护。在学生对教学要点测评后,教师可以查看学生测评情况。
2)教师可以分别以课程、教材、章节、要点等四个教学环节为出卷单位,对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结束后,教师要做好考试评审工作。
3.2学生方面的工作
从学生这方面来讲,也需要做好两项工作:
1)学生可以对要点掌握情况进行测评,根据自己对教师所授知识要点的理解程度,按照未掌握、已掌握等两种情况进行测评。
2)学生要利用在线考试功能,加强自我测试,测试结束后,学生要做好小结工作。
因为相关要点组成章节,相关章节组成教材,相关教材又组成课程,电大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对要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所授课程、教材、章节、要点等四个环节方面的知识理解、掌握程度,进而掌握教学的主动权,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提升电大教学质量。同时,电大师生可以利用教学考核过程中在线测试功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4电大教学考核系统设计
电大教学考核系统的开发目标建立在以下工作基础上:其一,分析教学评估类和在线考试类系统现状和存在问题;其二,对电大教学考核系统需求进行分析;其三,对电大教学考核系统应用前景进行分析。具体地讲,该系统开发目标包括以下方面:
1)系统具有导向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便于电大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操作。
2)便于按照知识要点,对电大教师教学质量按照课程、教材、章节、要点等管理环节,由粗到细,进行评估;便于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在线测试,方便电大教师进行试题维护及评审。
3)要有用户权限确认,对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不同用户给予不同权限,执行相应操作。
4)系统要具备跨平台性、可维护性及可扩展性。
5电大教学考核系统架构设计
该电大教学考核系统采用J2EE平台内流行框架,正因为有了J2EE平台内流行框架的支持,使得系统从开发和应用变得更合理,模块之间的耦合程度减小到最低,接口设计更完善,确保业务的扩展和变化最终变为业务接口的动态组合,最大程度的实现了模块的复用。
6与同类系统比较
该电大教学考核系统与同类系统相比,其优势可从以下方面进行简述。
6.1功能实用
该电大教学考核系统功能实用,学生登录系统后,可以参加考试、查询考试结果、评估教学要点等操作,教师登录系统后,可以进行试题题目管理、试题项目管理、试卷管理、查询考试结果、考试评审、建立和维护教学环节及查看评估结果;系统管理员可以实施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及学生管理。
6.2详细的用例分析、活动关系图分析,便于系统开发
系统开发前期,进行系统用例分析、主要流程分析、模块结构设计以及数据库设计。其中,用例分析内容包括学生用例、教师用例及管理员用例;业务流程分析内容包括考试子系统维护题目操作流程、学生参加考试操作流程、教学测评子系统教师操作流程及管理员操作流程;系统架构设计内容包括框架选择、系统分层设计及程序运行流程。这样,前期需求分析充分,便于系统开发期工作的展开。
7主要结论
本文对电大教学质量考核方法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系统主要用例和核心流程,并阐述了电大教学考核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过程。在此基础上,基于Struts2-Spring-JPA技术,探讨该电大教学考核系统核心模块设计;最后,阐述了系统测试及系统应用效果,并将该电大教学考核系统与同类系统比较。经过部分电大使用、验证,该电大教学考核系统适应了现代教育与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及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能够充分发挥形成性考核的导学功能,增强学生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能力,有利于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耀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电大教学考核工作[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5-6.
[2]胡翠华,陈登科,俞时权.网络环境下教学考核型题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8(2):43-47.
[3]李静梅.基于J2EE的保密人员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实现[J].应用科技,2011(1):63-68.
[4]拓守恒.基于Flex+Spring+Hibernate框架技术的RIA教学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9(9):20-22.
[5]肖金凤.基于WEB的“电机学”在线考试系统开发与实现[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0(3):70-72.
1 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关于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吁,在理论研究上已经逐渐得到重视,但在教学实践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还远远达不到高职培养的目标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特别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大学语文的教学,无论是规模、质量和效果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由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各校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轻视语文类课程的教学,语文类课程的课时逐步缩减,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面临被“砍掉”的命运。
大学语文的教学大都强调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忽略语言能力的培养,强调语法分析而忽略语感的体验,强调将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略对学生视野的开拓。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仍然是过去的“讲几段范文,写几篇作文”和“老三段”式,与高中语文的教学大同小异,造成学生学习心理上的疲劳和厌倦感,学校、学生的不重视,使得教师也丧失了教学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和效果显而易见。
2 大学语文在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实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特殊需求要求高职毕业生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在文化知识结构、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达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其中也包括对基本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要求。大学语文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应用性于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具有提高基本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以及各种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
2.1 大学语文把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与追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揣摩,领会各种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方法;通过必要的习作锻炼,提高学生汉语的阅读能力、文字的应用能力与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沟通的能力。
2.2 大学语文选择的文学作品,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这些优秀作品能够体现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感受和思想,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精神境界、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
3 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
目前,加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氛围和共识已经形成,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将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之成为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使学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真正受益,达到提高其人文素质和语言的表达能力的目标,是当前亟需解决得问题。
3.1 更新观念,突破模式化教学。根据高职高专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立足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增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吸引力,使学生喜欢并积极主动的学学语文课程。
3.2 教材创新。要开好大学语文这门课,有一本实用的教材是基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佳作如林,如何在这浩瀚的题材中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的确是个难题。
目前大学语文的教材名目繁多,这些教材各具特色也各有侧重,但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还需要创新。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择,应着重考虑教材编写体系是否合理、科学,教材所选用的知识内容是否与学生当前或将来可能的生活和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是否有利于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否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究的空间,这一思考和探究的空间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尤其要考虑教材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职业素质。
3.3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为了让大学语文教学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轨道,高职院校应尽快把对语文应用的研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可以组织力量进行调查、论证和实践,确定学生毕业时所应具有的语文能力,提供足够的语文课程训练,并对此课程的教学提出具体目标、要求,并采取一定措施保障教学质量。
开设大学语文课,以“够用”为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从渊博的中华文化中吸取精华,增加语文知识,同时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针对不同专业和学生的实际,开设选修课、讲座等。如:为满足部分学生提高阅读、欣赏水平的需要,开设“名作欣赏”选修课;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开设“实用写作”、“商务写作”、“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为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应对社会和自我推销的能力,开设“演讲与口才”选修课;为提高学生的书法兴趣和书写技能,开设“书法”、“硬笔书法”选修课等。
大学语文教学要突出语文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固守大学语文重文学知识、轻应用能力,重基础知识、轻动手能力的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有所取舍,应把应用写作教学、说话教学放到更突出的位置,同时改变单一的传统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可以实用一些,浅近一些,丰富一些;教法的选择可以丰富些,灵活些,多样些;学生的活动形式,自由讨论的机会可以多一些,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阅读、写作和说话能力上。同时,要用开放的眼光把握社会发展脉搏,体现“大语文”教学的前瞻性特点,要面向未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日后就业所需,适应学生发展需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优选教学方法。要转变教学模式,把学生带入实践的课堂,并注重横向联系,把学习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培养才干。同时也可利用现代丰富的信息资源和高科技手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达到光、声、影的和谐统一。
3.4 与实践相联系,突出培养“写”的能力。高职院校的语言学习环境关系到语文教学的生存空间,要营造有利于语文学习的环境,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该把语文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设语文授课的科目或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语文学科教育,鼓励学生认真学习语文。让学生写报告,写论文,写演讲稿,学演讲,开展热点问题的辩论,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切实有效的提高。
开展一些实践活动,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职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开设“如何写求职信”等系列专题讲座;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校园主持人大赛”、“普通话大赛”,以及各类征文比赛、书法大赛,通过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自己办报刊,在实践中强化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形成“事事有语文,处处显能力”的“大语文”教学环境和氛围。
总之,作为大学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一定要突破传统的定向思维,跳出前人的陈规陋习,用开放的眼光,把语文教学置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得到最优化的组合和最大限度的发展,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成长,成为时展需要的人才。公共图书馆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信息的海洋,是知识的殿堂,为了提高图书馆利用率,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化、教育和学术的各种社会职能,许多图书馆界人士都强调图书馆本身的因素,如图书馆学习气氛、人员结构、硬件设施等,而往往忽略了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一一读者的素质。读者作为利用图书馆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图书馆作用的发挥。因此,为了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加强读者的素质教育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1.公共图书馆读者素质存在的不足
1.1读者图书馆意识淡薄
所谓图书馆意识,是指个人或社会对图书馆的认识态度和价值取向。图书馆意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认识图书馆;第二个层次是了解图书馆;第三个层次是利用图书馆。尽管大家都知道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一天不学习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但整体看,读者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图书馆意识,大部分来图书馆的读者都是被动到馆,也就是当他们因为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困难,必须要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时候他们才会想起图书馆,而没有主动、积极到馆增加知识的个人愿望。因为读者缺乏到馆的积极性,所以,他们对图书馆的基本职能,运作流程不了解,也不愿意去了解。
1.2读者用馆能力低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电子资源正成为各类型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资源是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阅读使用的资料。电子资源包括各种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电子资源能更快地为读者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要更好地利用电子资源,这就要求读者懂得使用计算机、使用图书馆的检索功能,但实际中,大部分读者对公共图书馆的使用仍是限于印刷型的图书,馆内的电子资源使用率非常低。
除了图书的借阅外,公共图书馆会定期举办展览、培训、讲座等活动,但积极参加这些活动的人数非常少,使得活动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3读者用馆道德欠缺
图书馆作为一个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地方,在馆内是需要读者有良好的用馆道德,遵守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为自己为他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然而,在实际中,有不少读者对图书馆的规章制度视而不见,有的读者公德意识薄弱,如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大声喧哗,随处奔跑;有的读者没有养成良好的爱护和正确使用文献资料的习惯,如读者在图书馆没有正确使用代书板,乱架错架情况常用有发生,在图书馆的期刊阅览室和外借流通处,普遍存在读者把阅读完的图书随便放在书桌、书椅甚至地面上,书刊被毁、被盗现象,有的书刊被“毁了容”“少了页”,更有甚者一偷了之的不良行为。而在阅读的书刊上,随意标注、圈点、画线,在阅览台上乱涂乱画、损坏桌椅等不爱惜图书馆设备的现象比比皆是。
2.公共图书馆加强读者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加强读者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现代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知识和人才是当代创造财富的源泉。在现代知识经济型社会里,谁拥有高素质的创新型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要使国家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就必须要重视教育,尤其是国民的素质教育,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富国的根本。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性的文化事业机构,它肩负着文化、教育、学术等多种社会职能,应该成为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场所,因此,公共图书馆加强读者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2.2加强读者素质教育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公共图书馆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读者的终身课堂,肩负着文化、教育及学术的各种职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读者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图书馆在社会中赖以生存的基石,图书馆只有有了读者,才有活力,读者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图书馆的工作。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图书馆来自四面八方的读者素质参差不齐,读者群中有不少读者道德品行较差。所以,图书馆必须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作用,在提高读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上下工夫,使读者自觉遵守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图书馆工作人员以优质的服务对待读者,读者积极配合工作人员的工作,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成为图书馆的永久读者,图书馆的事业才能蒸蒸日上。
2.3加强读者素质教育是读者个人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全面提升读者的综合素质。众所周知,21世纪最根本的竞争是人的素质、人才的竞争,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需要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健康的身体等高素质条件。提高个人的素质,是我们自身生存和发展能力的需要。素质教育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是一种机遇,是一个能较好发挥个人潜力的推动力,能使我们的个人能力全面升值,给我们更多的选择空间。
3.公共图书馆提高读者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1营造人性化的阅读环境,增强读者的求知欲望
环境在人类的成长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良训,公共图书馆努力营造句一种富有亲和力、体现人文关怀、让读者舒心难忘的人性化环境,这将有利于增强读者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个人的素质。宽敞明亮、高雅亲切的格调,合理布局、整齐美观的环境,灯光布置、空调设施、绿色植物的摆设,提供饮用水设备等方便读者的设施和贴心服务,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图书馆服务的温馨,体会到在图书馆是一种快乐,一种满足、一种尊重,激发出浓浓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3.2加强文献馆藏建设
文献囊括印刷书籍、声像资料、电子出版物等,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图书馆是传递知识信息、供读者学习研究的场所。读者到图书馆来的基本目的是查询、借阅文献,获取知识信息,这不仅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以及方便的制度、简易的手续,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常新的能满足读者大部分需求的馆藏。如果读者到图书馆来找不到自己需要的文献信息,就会使他们失望,图书馆也就会失去吸引力,受到读者的冷落。因此,图书馆应非常重视馆藏建设,文献的收集工作要主动深入社会,广开信息源,扩大订购渠道,文献资源要不断补充,使馆藏永远处于一种常新状态,与时代进步、知识增长同步发展。此外,还要认真做好导读工作,包括新近文献信息介绍、阅读指导和列出新书畅销排行榜等,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断扩大知识面,促进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的提高。
3.3加强图书馆管理和自身建设
图书馆要加强管理和自身建设必须先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做到有规可循;制订尽可能完善的工作计划,对各种形势要有正确的估计;预先制订合理的处理措施,做到有备无患、未雨绸缪;完善各种监测和防范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其次,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读者工作的优劣,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高的图书馆业务队伍。要热爱本职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良好的自身素质才能起着积极的教化作用。首先,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以身作则,给读者良好的影响。图书馆工作人员文明的语言,优雅的举止,端庄大方的仪表,以及热情、礼貌、周到的服务态度,都会给读者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工作上耐心细致、诚实守信、积极勤奋、公平正直,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其次,要有渊博的知识。图书馆工作人员除了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探索、学习,进行知识更新,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懂得与信息密切相关的电子计算机、网络等设备操作技术,以适应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
要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图书馆应该争取机会为工作人员提供以下的条件,一是营造良好环境,促使图书馆工作人员努力自学,勤于科研;二是大力开展专业岗位培训;三是建立业务进修制度;四是组织研讨,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之间的思想及工作经验交流。
3.4加强培训,提高读者用馆能力
现代化的服务设施需要现代化的检索手段。加强读者培训与教育,读者才能更好地使用图书馆的资源,图书馆可以采取定期培训或集中培训的方式,提高读者使用网上信息的意识与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并帮助读者掌握现代信息检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读者获取所需信息资源的效率。当前,适合读者培训的内容主要有手工检索工具的使用、网络资源检索与利用、搜索引擎的使用、中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等。
3.5加强宣传教育,倡导公德意识
宣传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同时进行,可以通过馆内张贴海报,举办展览会、报告会、座谈会、知识讲座等。以帮助读者增强图书馆意识,掌握图书馆基本知识,训练并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加强与其它相关部门的联系,共同促进读者图书馆意识及公德意识的提高。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学生是读者的主力军,因此,我们可以加强与各中小学校的合作,采取到学校开办展览、讲座,通过学校老师的课堂教育等形式加强学生对图书馆的认识,加强学生的公德教育。
4.结语
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要大力发展图书馆事业,使图书馆真正走进读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图书馆的各项工作,读者的素质教育是图书馆工作的重点,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采取有效的办法,提高读者的素质,使读者能更好地依托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促进图书馆向更高层次发展,进而更有效地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刘黎明.图书馆服务工作之我见[M].广东文化艺术论丛,2OO6(上册).
[2]俞培果.论高校图书馆为素质教育服务[U].图书馆杂志,1998(5).
[3]何小萍.图书馆员素质刍议[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5,(2):31-32.
[4]邹泗梅.浅谈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教育工作[U].科技情报开发与技术经济,2006,16(4).
[5]高红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160—161.
[6]肖丽丹.高校图书馆人性化管理的探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5).
[7]程亚男.图书馆服务新论[J].图书馆,2000(3).
[8]陈建文.新时期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浅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4).
[9]覃凤兰.个性化服务: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新举措[J].情报杂志,2005
[10]杨方,曾劲.提高馆员素质完善读者服务工作[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