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药产业情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钢材价格大幅波动
1―6月全国22个城市钢材交易市场螺纹钢、线材、中厚板和冷轧薄板四种钢材综合平均价格为每吨4623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6.1%。从走势看,钢材价格先升后降。1、2月份稳中波动;春节后随着铁矿石等原料价格趋升以及工程项目陆续施工,钢材价格持续攀升,4月中旬,4种钢材综合平均价格达到每吨5085元,比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上涨18%;4月下旬开始,受国家陆续出台对房地产调控政策、取消部分钢材出口退税以及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等因素影响,钢材需求增速放缓,加之前期产能释放过快,钢材价格持续回落。6月底,4种钢材综合平均价格降至每吨4424元,比4月中旬高点时价格下降13%。
(二)铁矿石价格冲高回落
1―6月份,河北唐山、辽宁抚顺生产含量为66%的铁精粉平均价格分别为每吨1116元和964元,同比分别上升48.7%和50%;印度产含量为63.5%的铁矿石青岛港现货价为每吨1115元,同比上升86.1%。从走势看,4月中旬以前,受国际铁矿石定价机制变化、国内需求旺盛等因素影响,铁矿石价格震荡攀升,4月中旬河北唐山、辽宁抚顺和进口印度矿价格分别达到每吨1400元、1240元和1335元,比年初分别上升53.8%、67.6%和46.7%。此后,受钢材市场下滑影响,铁矿石需求明显回落,价格震荡下行。6月底,上述3种铁矿石价格分别为每吨1050元、915元和1110元,比4月中旬高点时分别回落了25%、26.2%和16.9%。
(三)有色金属价格高位震荡
1―6月,上海华通有色金属现货交易中心电解铜和电解铝平均价格分别为每吨57295元和15812元,同比分别上涨65.4%和23.6%。从走势看,有色金属价格大起大落。1月份,电解铜、电解铝价格从高位快速回落,2月初比1月初,铜铝价格分别下降15.3%和9.9%;此后,铜价震荡攀升,铝价稳中波动,4月初铜铝价格比2月初分别上升19.5%和4.9%;4月份开始,铜铝价格再度震荡下行,6月底价格比4月初分别下降15.8%和11.7%。
(四)化工、水泥价格稳中波动
1―6月,烧碱(30%隔膜)平均价格为每吨423元,同比下降28.3%;聚乙烯(牌号7042)和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平均价格分别为每吨11030元和404.8元,同比分别上升19.6%和0.3%。从走势看,烧碱价格先降后升,聚乙烯价格震荡下行,水泥价格基本稳定。
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钢材等主要生产资料行业产能过快释放,而下游房地产、制造业需求减弱,生产资料市场供过于求矛盾再度凸显,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压力。二是生产资料金融属性不断增强,受流动性充裕,期货、电子盘市场纷纷推出,铁矿石年度定价向短期定价转变等因素影响,市场价格波动可能进一步加剧。三是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和推进人民币汇改对企业生产、出口的影响有待观察。
二、下半年价格走势分析
钢材和铁矿石。当前国家调控房地产政策对建筑用钢需求影响较大,同时家电、汽车、家具等用钢行业增长也有放缓迹象,加之对部分钢材取消出口退税后,钢材出口会受到一定影响,在国内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预计钢材价格三季度将在目前价位震荡;随着消费旺季到来和市场供需关系逐步调整,四季度价格可能小幅回升。受钢材市场影响,预计下半年铁矿石价格也将小幅波动,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
有色金属。从需求看,受房地产、汽车等行业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有色金属消费需求增长将有所放缓;今年政府对有色金属收储力度也明显减小。从供应看,铜铝等有色金属产量和进口增幅较快,供应充裕。此外,推进节能减排,取消高耗能行业不合理优惠电价等政策,将会对有色金属成本价格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综合判断,下半年有色金属价格将弱势震荡,受成本推升影响,价格大幅下跌可能性不大。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7-0087-02
医药产业集群即是为共享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和服务,同时共同面对机遇,挑战和危机,从而建立积极的商业交流和对话的渠道,在地理上有界定又集中的一些相似、相关、互为补充的医药企业[1]。欧美地区的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时间长、成果丰厚,现已形成一些颇具代表性的明星产业集群。如,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生技河”、波士顿的“基因城”[2]。成功的医药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上有一定共性,因而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产业集群有一定借鉴意义。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与中国在人口、经济等方面情况类似,所以其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对近期中国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3]。本文将以欧美及印度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例,对医药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的原因及该地区医药产业集群建设经验的启示作一综述。
1明星医药产业集群的共性
1.1一流的研究机构
虽然实力雄厚的化学工业为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化学工业的实力并不是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该集群形成与发展首要因素之一是代表软实力的一流的学术研究机构。因为快速而批量的供应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对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顺利发展至关重要[4],所以各医药产业集群选址都将人才池的大小作为主要考虑因素[5]。如,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生技河”,波士顿“基因城”。“生技河”拥有德国最密集的人才技术网络,包括53所大学、11家马克斯―普兰克学院研究所、13家夫琅久费学院研究所等研究机构[6]。波士顿“基因城”中更是包括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两所美国顶级高校[2]。可见人才在医药产业集群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一流的研究机构更是知识外溢的基础及医药产业集群利润的保证。所谓知识外溢是指包括信息、技术、管理经验在内的各种知识通过交易或非交易的方式流出原先拥有知识的主体,包括租金外溢和纯知识外溢两部分。知识外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综上可见一流的研究机构在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2风险投资的支持
技术若想转换成产业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风险投资不仅为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也为其规避了风险[4]。许多生物医药企业的创始人曾聘请相关的管理人员负责日常操作,但由于相关人员无法承担日益增大的风险,因而这种模式不适合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他们将部分风险转移至企业外部以便更好工作,就此与日益发展的风险投资机构一拍即合。可以说勇于冒险的风险资本家是生物医药企业起步的关键。所以英国剑桥大学虽然是DNA研究的先驱,但是全球第一家生物技术企业却创建于拥有世界上最佳风险投资环境的硅谷,而美国新创生物技术企业也正逐渐从以纽约为代表的传统制药中心向风险资本集聚的旧金山地区转移[5]。上述现象充分说明了风险投资的重要作用。
1.3领军企业与新创企业
领军企业在将一流研究机构周围的新创企业向医药产业集群转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4],其可于所处地区产生强大的规模效应,以吸引大量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加速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稳定发展。作为明星医药产业集群之一的丹麦―瑞典“生物谷”便拥有大量的龙头企业,如,Novo Nordisk、H.Lundbeck及AstraZeneca。上述企业均拥有很长的历史,也为“生物谷”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7]。与领军企业不同,新创生物技术企业的数目代表了一个医药产业集群活力。且与领军企业相比,新创生物技术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兴起时间短,所以拥有更强的创造力和可塑性,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更为敏感。创造力可以转化为规模,但规模却局限了创造力的提升。因此,近年来许多领军企业不再追求扩大规模,反而于不断削减规模的过程中加强与新创企业的合作,以求在学术领域始终保持着创造力和敏捷性[4]。综上,可见领军企业和新创企业虽各有特点但在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对中国医药产业集群的借鉴意义
2.1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
欧美等地政府极少干预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其虽然提供相当的优惠政策,但很少再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因此,欧美医药产业集群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市场,并受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8]。而中国医药产业集群的资金支持主要来自政府,但目前政府在医药领域总投入不足,所以用于生物医药研发领域的资金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求。而且生物医药的研发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不能支持政府承担如此大的风险和长时间资金的投入。所以,中国的医药产业集群要想迅速崛起就必须加大与市场的联系,以利用其充裕的资金,并接受市场需求的调节。此外,中国财政部门也应注重风险投资机构的建设。从欧美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可知,风险投资机构帮助医药产业集群获得大量资金并规避风险以便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专注于工作。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保守有余、冒险不足,因此现阶段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不尽如人意,需要政府大力扶植以达到支持医药产业发展尽快形成集群的目的。
2.2加强研究机构与企业的联系
欧美地区成功的医药产业集群比比皆是,但依然存在少数的失败案例。意大利伦巴迪地区医药产业集群的教训值得我们在发展具有本国特色医药产业集群过程中吸取。意大利以米兰为中心的伦巴迪地区是意大利生命科学研发最为集中的地区。1979―1996年该地区获得的欧洲专利办公室的专利授权达到整个意大利的43.9%。但该地区最终并未发展成类似美国波士顿“基因城”的明星医药产业集群。除了其研发水平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外,落后的校企关系是其发展的极大阻力。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该地区各高校并没有做好准备与企业相联合,60%以上的高校甚至没有标准的成果转化合同,造成两者间联系多在个人之间而不是机构之间[7]。知识无法转化成产品成为该地区未发展成医药产业集群的根本原因。所以,中国的医药产业集群在建设过程中应当加强研究机构与企业的联系,以便将知识现实化、具体化成相应产品投入市场,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2.3依据国情量体裁衣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与中国在人口、经济等方面情况相似。印度政府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在技术不如欧美的情况下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道路。印度医药产业集群以仿制药品,接受外包和委托加工为主。据其海关统计显示,印度每年出口的药品大部分为非专利药,2000年其非专利药出口额已达16亿美元,而大批即将到期的专利更为印度医药产业集群此种发展方式提供了新契机[3]。接受委托加工可于过程中学习并掌握先进的制药技术,在仿制的基础上求创新,求突破,有利于医药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印度在吸引外资过程中并不盲目,其更注重来自于与自己国家文化联系紧密地区的投资。此举大大减轻了文化差异带来的不便,并加强了国家和国家的联系,可谓一举多得。由此可见,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依据国情量体裁衣依然可以找到适合本国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道路。
3结论
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给国家和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很多国家和地区深受其益。如,欧美,印度。但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周期长等不利因素,因而要想做成真正明星医药产业集群获得相应经济利益需要的不仅是一流的研究机构、相关企业及强大的资金支持,更需要依据国情量体裁衣做好相应的规划。现今,如何合理借鉴别国发展经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同时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晋之,徐怀伏.中国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竞争策略初探[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2008,6(10):151-152.
[2]连桂玉,杨莉,陈玉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8).
[3]王少礼.印度医药产业发展经验可资借鉴[J].中国药业,2006,15(5):40-41.
[4]吴晓隽,高汝熹,杨舟.美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模式,特点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8,1(1):132-135.
[5]王芳,曹阳,张文杰.美国加州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特点及借鉴意义[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9,3(10):53-59.
一、引言
医药工业的十二五规划中将“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作为第六项主要任务,规划指出:要发挥东部地区引领医药产业升级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受资源约束、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合理有序转移;鼓励中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医药产业,鼓励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的格局。如何确定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各省份医药产业结构发展是否合理,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是完成第六项任务的首要工作,基于此,本文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法,简称SS(Shift-Share)分析法对我国各省份医药产业结构效益和竞争优势进行实证分析。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选取
(一)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应用简介
偏离-份额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于1942年提出,1943年,美国劳动统计局专家Creamer运用此方法对美国制造业就业地理分布进行研究,[1]1961年Missell将其应用到劳动力与资本在企业内流动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效应研究,[2]同一时期,美国学者Dunn提出了总偏离量由差别偏离和比例偏离两部分组成,[3]即演变为现在经典模型中的区域分量和结构分量,Dunn对于偏离-份额模型的提出和推广功不可没,此后,在诸多学者的研究推广下,偏离-份额分析法得以广泛应用。
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核心是将一定时间段内的地区发展状况同参照区域(如全国、全省)的发展相比较,找出其优于参照区域和劣于参照区域的方面,从而发现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4]偏离-份额分析法认为区域总增长量(G)由地区增长份额(N)、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竞争力偏离份额(D)三部分组成。
(二)模型构建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实际情况,构建相适应的分析模型,现假设:表示期初,表示期末,代表期初全国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代表期末全国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代表医药子产业i(如化学药制剂、生物制剂、中成药)期初全国工业总产值,代表医药子产业i期末全国工业总产值,其中(i=1,2,…,n)代表本文研究的各个省份医药产业包含的子产业;代表j省份期初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代表j省份期末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其中(j=1,2,…,m)代表本文研究的我国各个省份;代表j省份医药子产业i期初工业总产值,代表j省份医药子产业i期末工业总产值。根据上述假设及偏离-份额分析法原理,则有:
表示j省份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期末实际增长与j省份医药产业各子产业工业总产值按照全国医药产业各子产业工业总产值增长比例增长总和产生的偏离。
(三)数据选取
为研究我国各省份医药产业区域结构发展情况,本文选取期初2004年到期末2011年我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化学药制剂、生物制剂、中成药的工业总产值等数据进行研究(海南、青海、宁夏、缺失大量数据,予以剔除)。数据来源:中国医药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米内网(部分年份数据通过米内网数据计算所得)。
三、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一)数据处理
根据前文构建的我国医药产业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对2004年到2011年我国27个省份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及三个子产业工业总产值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如表1所示:
(二)结果分析
由表1中实际增长总量(G)数据来看,从2004年到2011年,我国各省份医药产业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增长量最大的是江苏省,医药工业总产值共计增长902.45亿元,山东、广东等医药大省紧随其后;增长量最小的省份是新疆,8年间医药工业总产值只有7.01亿元,这也与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医药产业发展规模相适应。从增长速率来看,江苏省以15.19倍的增长速度稳居榜首,增长总量不大但是增长速度超过两位数的辽宁省位居第二,与之相比,山东、广东等医药大省的增长速度不是太明显,虽然新疆增长量最小,但是其增长速度却超过了很多省份,说明新疆自治区的医药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增长较为缓慢的省份是重庆市、贵州省和甘肃省,增长速度都在3倍以下,说明这些省市医药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产业结构和竞争模式亟须调整。
从表1中总偏离分量(P+D)数据来看,在研究期间,总偏离分量为正值的省份共有11个,占所有研究省份的40.7%,也就是说,只有这11个省份在2004到2011年之间,医药产业发展总体状况优于全国水平,而剩下的16个省市医药产业发展均没有达到预期值。从增长量方面来看,总偏离分量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其中东部地区总偏离分量为正值的省份有5个,分别是河北、辽宁、上海、江苏和山东,除上海市总偏离分量增长较少以外,其余4个省份增长量都非常大,尤其是江苏省,总偏离量高达553.73亿元;在中部地区,总偏离分量为正值的省份也有5个,分别是黑龙江、安徽、河南、湖南和湖北,从总偏离量来看,中部五省与东部五省有较大的差异,中部地区除河南省总偏离量在100亿元以上,其余四省相对都比较少,说明我国中部地区各省份,医药产业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中药材发展比较突出的这5个省份;在我国西部地区,只有一个省份总偏离量为正值,且增长量相对来说比较小,其余8个省份均为负值,说明我国西部地区医药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于全国水平,增长远远没有达到预期。
从表1结构偏离分量(P)数据来看,在研究期间,我国共有13个省份结构偏离分量为正值,说明在2004到2011年间,接近半数的省份医药产业结构优于全国水平,在这些省份中,发展较快的医药子产业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江苏省和上海市具有较大的结构优势,在结构偏离分量为负值的14个省份中,吉林省和贵州省的医药产业结构对其医药产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可能与这两个省份医药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有关。从地域角度来看,结构偏离分量的地域差异更加明显,除河北省之外的东部地区所有省份医药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值,说明东部大部分地区医药产业发展迅速,结构相对合理,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有山西、安徽和河南省的结构偏离分量为正值,但偏离增量也都比较小,说明这3个省份的医药产业结构虽然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依旧有改进和升级的空间;在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的医药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为负值,说明这些省份发展缓慢的医药子产业较多,产业结构亟须调整。
从竞争力偏离分量(D)数据来看,我国超过半数的省份医药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共有15个省份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值,说明在2004到2011年间,这15个省份中医药产业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子产业占据了较高的比重。其中竞争力偏离分量增量最大的依旧是江苏省,高达195.14亿元,远远超过其他省份,说明在江苏省,其医药产业各子产业均有良好发展,发展速度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相比之下,天津、上海和浙江省医药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差,对其医药产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阻碍。竞争力偏离份额的地域差异相对较少,东、中、西部地区具有多个省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竞争力偏离份额增量正值最多的地区不是东部地区,而是中部地区,甚至西部地区也多于东部地区。充分说明了我国医药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调整当中,医药产业发展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东部地区医药产业各子产业的竞争优势在不断减少,中西部地区医药产业各子产业发展逐步走上正轨,竞争力不断增强。
四、结语
通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我国医药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医药产业总体处于稳定增长趋势,但大部分省市增长没有达到预期,仍然有继续发展的潜力。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此差异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基本吻合,东部地区各省份医药产业发展较快,医药产业结构相对完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即东部地区各省份医药产业竞争力优势逐渐减少。中部和西部地区各省份在医药子产业方面的竞争力优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产业结构相对比较落后。我国不同省份医药产业发展仍面临很多问题,只有根据各省份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医药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医药子产业竞争力水平,才能促进我国各省份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为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
[作者简介:徐怀伏,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医药产业结构与政策研究。王欣,男,硕士,主要从事医药产业结构研究。基金项目:本文系受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硕士)项目支持,项目编号:KYZZ_0192。]
参考文献
[1] Creamer D . Shif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industrial location and national resources.Washington: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3.
一、湖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湖州工业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受到了湖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为湖州市“十一五”规划工业“二三三”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之一。目前,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要由生物医药产业、工业生物技术产业、中成药及饮片、化学医药及制剂、药用辅料及医用敷料五部分组成。
2013年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为158.9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13.48%,成为湖州市六大特色产业中除特色纺织业、先进装备产业之外产业产值增长幅度最大的工业产业,创造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以来收入最高产值的纪录,充分表明了生物医药产业在湖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近年来生物医药技术的不断提升和政府对医药产业的大力支持,湖州市中许多生物医药企业一步步发展为同行业中的中坚力量,如升华拜克、湖州数康、协和华东干细胞、佐力药业、东立控股、展望及中维药业等知名企业。目前,湖州市共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生产企业69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2家,拥有十多种国家级新药和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浙江省医药产业重点培育的五大产业集聚区之一 ,在生物医药、医药制剂及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是,生物医药产业不断突破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其中地方高校较少,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缺乏专业化医药人才,研发水平较低;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新兴产业创业艰难,企业规模扩大不易;生物医药产业化机制不够完善合理,企业收益波动大等诸多难题都有待调整和解决。
二、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湖州统计信息与网湖州科技信息网。选择如下变量:生物医药产业收入(y)/亿元,地区生产总值(X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收入(X3)/亿元,生物医药企业数量(X4)/个,生物医药产业千元以上项目投资额(X5)/亿元,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X6)/个,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x7)/% 。
(二)模型设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如下:
Y = 29.3787416242 - 0.386680392007*X2 + 0.278913029976*X3 + 1.08658422892*X4 - 8.33050133316*X5 + 8.96496384188*X6 + 40.5068207987*X7
Adjusted R-squared为0.984,F-statistic=74.68759
由模型可以看出:R2为0.984, 拟合优度较高,说明变量X2,X3,X4,X5,X6,X7联合起来对被解释变量Y具有显著解释力,即: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六个变量联合起来可以解释生物医药产业收入变化的99.777%。从F统计量来看,F=74.68759远大于临界值,说明回归模型较显著,即: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六个变量联合起来联合起来确实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收入有显著影响。从T检验来看,T2=-4.148437,说明X2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地区生产总值对生物医药产业有显著影响力;T3=5.288522,说明X3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高新技术产业收入对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力;T4=2.704376,说明X4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对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力;T5=-1.597926,说明X5对y没有影响力,即必须从模型中去掉解释变量X5;T6=4.391910,说明X6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对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力;T7=3.959182,说明X7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对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力; X2,X3,X4,X6,X7对y有显著解释力,只有X5对y没有解释力。
从模型的结果来看,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五个变量对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收入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对y的影响力大小分别为X3>X6>X2>X7>X4,说明高新技术产业的收入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收入的影响比地区生产总值、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几个变量更大。
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的收入总体呈增长趋势,发展前景呈现乐观态势,此外,依托湖州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明显的区位优势、不断增强的企业发展意识以及生物医药科学研究发展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开始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的外部大环境等几大优势,湖州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六个变量对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收入的影响,我们很容易发现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对该产业的影响力远小于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湖州市接下来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要加大投资力度,为各个项目的研究开发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五大变量是影响生物医药产业的五个重要因素,合理提高销售利润率,减少企业的亏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收益的高低,故关注这五个因素的变化情况,协调发展对该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生物医药产业是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的朝阳产业,发展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湖州市把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摆上突出位置,重点培育和扶持,以此来推动湖州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认清发展中的挑战,并且积极迎接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挑战,积极采取相应的应对政策,抓住发展的机遇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湖州必须加大产业投资力度,支持优秀的医药研究项目。加强专业医药团队建设,培养专业创新人才。建立沟通与传播的信息机制,保持信息的畅通。加强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1、前言
2005年,医药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4459.44亿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亿元,同比增长26.19%;2006年,医药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5536.9亿元,同比增长18.43%;2007年上半年,医药工业完成累计工业生产总值2913.2亿元,同比增长21.31%;销售收入达2677.82亿元,同比增长21.75%;2009年,中国医药行业增加值增长14.9%,同时我国医药外贸总体运行良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逆势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531亿美元,2011年,医药产业共有6154家企业,总资产13762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产值15707亿元,同比增长28.5%。2013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医药大国。医药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行业,不断增长的市场规模使得医药产业营销方向的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然而纵观我国医药产业营销人才的供给状况尤其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供给状况发现,在供给数量和质量上存在诸多问题。
2、我国高校医药产业营销方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我国大部分医药产业营销方向人才来自医学院校
2010年止,我国高校开设医药产业营销方向的人才比例不足20%,并且几乎全部来自于医学院校,2013年我国高校开设本科医药营销专业的超过50家,90%来自于医学院校,根基于市场营销专业开设医药产业营销方向的院校很少。
(2)大部分医药产业营销方向人才培养重医药技术知识
由于我国大部分医药产业营销方向人才来自于医学院校,而医学院校固有的医学系统知识培养的教学体系,使得绝大部分医药产业营销方向人才培养中医药技术知识轻营销知识,很多在校学生对医药系统知识了解甚多,但对营销知识了解不足,甚至并不具备营销学生具有的思维体系。
(3)医药产业营销方向教材体系、实践体系等建设不足
大部分医学院校建设之初都立基于医院或医学研究所,医学知识系统的实践平台相当充足,但是医药产业营销方向的学生就业的平台大都是与医院或医学研究所等医学院校固有的医学类实践平台对接的单位,因此很多医药产业营销方向在校期间的实践体系平台比较薄弱;有针对性的医药产业营销方向的教材体系也不完善,导致医药产业营销方向学生空有一腔医药系统知识,营销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薄弱使得很多医药产业营销方向学生就业的岗位大都只能在产业链的最前端。
3、我校医药产业营销方向建设的定位
从2008年开始,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就将医药营销作为市场营销改革的重点建设方向,通过5年的不断努力,医药营销方向不论从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还是学生就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其主要岗位群分布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市场开发(业务员、区域经理等)岗位,少部分从事药品质量管理、药品仓储及物流管理等工作。根据医药行业供给与需求的整体发展现状,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医药产业营销方向人才主要面向药品和医疗器械行业的中小型企业兼顾互联网转型发展中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传统中小企业。以满足湖北省及其周边省市、江浙、广东等医药产业营销方向人才需求旺盛地区为导向,以服务区域地区经济发展、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为依托,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提升我院市场营销专业服务地方经济、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
4、基于资源整合的医药产业营销方向培养模式
由于医药产业营销是做具体行业的营销工作,再加上医药行业知识系统的特殊性,我校在进行医药产业营销方向的时候就率先引入了医药企业,先后与九州通医药集团(中药产业)、太太口服液有限公司签订了就业实习基地,将企业资源和学校资源相结合,在教学、实习、试用、就业与企业进行很好的嫁接,构建校内外资源整合的医药产业营销方向TIPE培养模式。
(1)学校与企业联手共同设计并开展医药产业营销方向的教学体系
由校企双方代表和有关专家组成,对医药产业营销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方式、实训教材、教学评价体系、师资团队等多个方面进行多方面资源整合,设计真正以应用型为主导的教学体系。
(2)学校与企业共同设计以联合招生、订单培养、定向就业为导向的实习、试用与就业体系
在实习、试用、就业方面,校企合作模式由单一的劳务输出安置向双方联合招生、订单培养,定向就业转变;就业合作的嫁接时间由毕业期提前到进校期,通过企业式实践平台的开展,从学生进校就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评价、帅选、实习、就业一体化、流程化实习、试用与就业体系。
(3)校企建立互相融合的紧密型合作关系
在学校建立企业员工培训中心、在企业建立学生实习中心;企业选派人员担任学校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践。通过各种合作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交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校级教研项目:基于校内外资源整合的医药产业营销方向TIPE培养体系研究。
参考文献:
[1] 徐斌艳,学习文化与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160-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及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不断转变,山西经济传统的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必然面临着因需求增长放缓而带来的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山西经济当前面临着转型发展和培养接续产业的重要任务。而医药产业作为一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低污染高回报的产业,成为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可能选择的重要接续产业之一。山西发展医药产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山西医药产业当前已形成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医疗器械、中药药材等在内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医药生产体系,涌现出了亚宝、振东、威奇达、康宝、普德、安特、太行、博康等20多户制药优势企业;拥有1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9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山西医药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资料显示,近20年间(1990—2011)山西省医药产业保持了年均15.33%的增速,远高于同期山西经济的11.3%的GDP平均增长速度。鉴于以上背景,本文对山西医药产业的全要素增长率进行分析,以便从更深层次了解推动山西医药产业增长的动力,为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和接续产业的选择提供依据。
二、理论方法与模型
全要素生产率(TFP)主要研究投入产出中劳动和资本投入所没有解释的增值部分,它是产出价值剔除劳动和资本要素投入贡献后的残差部分,表示经济因为技术进步所导致的产出增值。全要素生产率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在1957年计算得出,因此也被称为“索洛残差”。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当前已经发展出了以索洛残差法为代表的参数法和以数据包络分析为代表的非参数法等多种方法。本文在分析山西医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时,采用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索洛残差法进行分析。
假设山西医药产业的生产函数为:
Yt=AtKtαkLtαL (1)
其中,Yt表示山西医药产业t年的总产出,At表示t年的技术水平,Kt和Lt分别表示t年资本和劳动的投入,αk和αL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
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得到公式如下:
InYt=InAt+αkInKt+αLInLt) (2)
再假设山西医药产业为规模报酬不变,即有αk+αL=1,(2)式可以进一步变形得出:
In(Yt/Lt)=InAt+αkIn(Kt/Lt) (3)
对方程(2)或(3)进行回归,我们可以得到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αk和αL。则此时的全要素生产率为:
TFPt=■ (4)
第t年的TFP的增长率为:
tfpt=■-1 (5)
三、数据说明及回归分析
1.数据说明。计算TFP及其增长率所需要的数据包括产出、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一定年限的时间序列数据,这些数据的获取介绍如下。首先,产出数据,选用山西省医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数据作为产出数据,并用山西医药产品出厂价格指数按1990年不变价格进行换算。其次,劳动投入数据选用山西医药产业劳动力年末从业人数数据进行度量。再次,资本投入数据使用戈登史密斯在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核算。其中在确定基年资本存量时直接用杨格(Young,2000)采用的10%的比例去除1990年山西医药工业的投资数据得出;折旧率也采用杨格(2000)所假定的6%的折旧率;当年投资选取山西医药产业各年的固定投资数据,并用1990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进行不变价换算。最后,上述全部数据全部取自公开出版的《山西省统计年鉴》及各年的山西省统计公报,时间区间选择为1990年—2011年。
2.回归分析。对1990年—2011年山西医药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整理,并对InY、Ink和InL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解释变量Ink和InL的单整阶数不相等,因此,转而对数据In(Yt/Lt)和In(Kt/Lt)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后发现,以上两个数据序列为一阶单整的,并通过了协整检验。利用最小二乘法对上述的数据序列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结果如下。
In(Yt/Lt)=-0.046InAt+0.86In(Yt/Lt)+0.93ut-1
(-1.76) (10.94) (10.77)
R2=0.96 F=247.38 DW=1.36
其中,括号中数值为系数的t检验值。根据以上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回归结果比较理想,R2值达到了0.96,可见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拟合效果较好。回归得出的αk值为0.86,则αL=1-αk=0.14,从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的大小可以看出山西医药产业的发展更依赖于资本投入的增长。
四、TFP及增长率分析
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将资本的产出弹性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带入公式(4)和公式(5),可以计算出第t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和第t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表1(见162页)中给出了1990年—2011年山西省医药产业的TFP指数和TFP增长率,其中1990年的TFP指数为100。
从表1可以看出,山西医药产业的TFP指数在1990年—2011年这22年间整体来看是稳步上升的,但在1998年—2004年这几年有一个先快速上升,再迅速下降的大幅波动过程。与此相应,山西医药产业的TFP的增长率在这22年间是不断波动的,在1998年到2002年有个大幅波动过程。图1(见162页)给出了1991年到2011年的TFP增长率曲线,从中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出山西医药产业TFP增长率的变动情况。
根据TFP增长率的变动特征,我们可以将1991—2011年细分为三个时期,来具体的分析山西医药产业的TFP增长率及其对总产出的贡献率。首先,从1991—2011年这短时间整体来看,山西医药产业TFP的平均增长率为2.53%,而医药产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率为15.33%,TFP的增长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16.5%,也就是这段时间山西医药产业的增长中大概有16.5%是生产率水平提高的结果。其次,从细分时期来(下转第162页)(上接第160页)看。1991年到1995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TFP的平均增长率为9.99%,医药产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率为12.92%,TFP增长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77.32%;这一时期较高的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能与诸多技术水平较高的医药企业的进入有关,山西一些著名医药企业集团,如安特制药、振东制药及同星制药等都是这一时期进入开始生产。1996年到2007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山西医药产业的TFP增长率对产出增长率的贡献率为9.45%。这一阶段同时也是山西医药产业TFP增长率大幅波动的时期,1998年到2002年出现大幅波动。这种波动应该与1995—1998年末实施的GMP认证有关,同时也可能与1998年山西亚宝药业集团的建立与之后几年的快速发展有关系。2008年至今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山西医药产业的TFP增长率为-8.13%,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78.27%;这种TFP增长率下降的情况可能与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有关。从这三个细分阶段来看,山西医药产业TFP增长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是在不断下降的,这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一点。
五、结论
通过对山西医药产业1990年—2011年的相关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本文计算了山西医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对医药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笔者发现,山西医药产业的TFP是在波动中向前发展的,波动主要集中在1998年到2002年间;但就整体而言山西医药产业的TFP是稳定增长的,这21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53%。从TFP增长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来看,1991年—2011年者21年间,山西医药产业的TFP增长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16.5%;说明在全部的产出增长中,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5%。但是一个不好的趋势是,从三个细分阶段的数据来看,山西医药产业的TFP增长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在不断地下降。最后,本文分析发现,山西医药产业的TFP的增长率及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与山西医药产业重要企业的进入关系密切,似乎对山西医药产业这样产出规模较小的分析对象而言,技术较高的、大规模企业的进入对TFP的提高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该假说正确,创造条件、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技术先进的大企业集团的进入就是提高山西医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佳途径。但鉴于文章的分析目的,本文对此并没有作相应的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 肖光恩,刘秋慧.湖北省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其分析——基于1978—2007年的统计数据[J].长江论坛,2009(5)
[2] 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摘,2003(2)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090-02
SCP范式是在产业组织理论发展演进中由主流学派哈佛学派创立的经典分析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首字母缩写为SCP)。其中,特定的市场环境决定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而决定了市场的绩效。因此,市场结构是SCP范式的基本概念和永恒主题,它是指在特定市场中,对厂商规模及分布、进入退出壁垒、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等因素的分析和考察,并由此总结出该特定市场的竞争形式。分析医药产业集群的市场结构可以从根本上挖掘提高医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为医药产业集群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建议。
1 通化医药产业集群概况
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全市2/3是山地,由于长白山地区天然蕴含着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早在计划经济年代,通化市就有了十几家以长白山中药材为原料的国有和集体药厂。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医药市场对中药市场的升温,通化市内纷纷兴办药厂,老百姓办药厂的热情空前高涨,政府因势利导,提出了利用长白山药物资源建设“医药城”的产业发展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通化市现在已然成为了一个以药品生产为主导,医药教育、医药科研、医药商贸和中药材种植为补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现代中药、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医药出口基地、长白山中药材基地和国家优秀特色产业基地。
据统计,2006年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内有企业数量84户,4.5万人从业,拥有“东宝”、“万通”、“修正”、“斯达舒”等知名品牌,生产各类药品15075t,全市医药工业完成产值103.7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连续19年居吉林省第一位。集群的增长率从1995年实现产值7.4亿元,发展到2006年的103.7亿元,年均增长29%。“十五”期间医药工业年均增长25.1%。医药产业已成为通化市的第一支柱产业。
2 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可以通过市场集中度指标、产品差异程度、厂商进入退出的壁垒、厂商一体化或多样化经营的程度、规模经济等来描述。
2.1 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结构的主要指标,他是指产业中规模处于前几位的厂商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的累计数量占整个市场的份额。通常采用CRn表示,其计算公式为:CRn=∑Xi/X,式中:n为企业数;Xi表示居于市场第i位的企业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等的指标数值;X表示整个市场的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总数;CRn表示最大n家企业的集中度(通常取3,4,5或8,10家企业),其值介于0和1之间,值越大表示市场越集中。一般而言高寡占型的行业的市场集中度CR8一般应大于40%,寡占型的CR8一般应在30%与40%之间,低竞争性的产业CR8则应该大于20%。
市场集中度应用在医药产业集群上,可以用某一个地区的医药产业集群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值来表示。其值介于0和1之间,值越大表示此地区的医药产业集群越积聚。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市场集中度很低。2006年全国医药业总产值5536.9亿元,通化市医药总产值为103.7亿元,市场集中度=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总产值/全国医药总产值,即103.7亿元/5536.9亿元*100%=1.87%,这与浙江一些产业集群占全国份额超过30%的比重相比差距甚大。
市场集中度低使得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难以形成居于全国前列的大集团,难以达到体现医药产业规模竞争特点的较强的竞争力,多数企业面临着在将来竞争中被击败的危险。
2.2 产品差别化
产品差别化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因素。产品差别化有利于地区医药产业集群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有力抵御同行的竞争和政府的降价政策。产品差别化可以独立的形成市场价格,防止重复生产导致的恶性竞争,并最终获取丰厚的利润。
产品差别化程度的高低可以借助需求交叉价格弹性Exy来衡量。按照需求弹性理论,如果相关产品价格的上升或者下降对产品的需求量影响都较小,则产品之间的差异化程度高,反之,则产品差异化程度低。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内很多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药品雷同,产品差别化小,小企业间互相模仿,如降糖胶囊,在通化就有七家药厂生产。如此同质化的产品必然会导致集群内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企业通常用压价竞销、仿冒伪劣、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方式达到短期的热销,这种低劣的行为导致柠檬市场的出现,即高品质产品最终被低品质产品驱逐出市场,严重损坏了整个医药产业集群的声誉和地区的形象。同质化的产品也会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降低,当市场需求旺盛时,集群发展繁荣,当市场需求萎靡时,集群内企业都将处于停产状态,严重影响了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3 进入和退出壁垒
我国的医药行业的进入壁垒主要是国家的政策法规强制规定的行业准入制度,比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实行的制药企业GMP强制认证制度、GSP强制认证制度,并修订了《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这使得医药企业的进入壁垒大大提高了。提高了行业的进入壁垒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医药产业小、散、乱的格局,但是,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下,国家政策并没有按要求严格执行,我国医药市场的低集中度格局没有彻底改善,与国外医药市场的高寡占性形成鲜明对比。
我国医药行业的退出壁垒主要是由行业的沉淀成本高造成的。由于医药行业投资成本较高且专用性较强,导致效益不佳的企业不能及时撤出,退出壁垒较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政绩观使得政府阻止一部分企业的退出,也增加了退出的壁垒。
我国的医药产业集群的进入和退出壁垒不仅具备了医药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的特点,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由于医药产业集群内部较完善的配套设施、技术信息、相关技术人才、医药市场资源等,有利于企业的衍生和创建,所以产业集群能使集群内企业的进入壁垒降低。并且集群内的退出壁垒也较低,因为在同一产业中部分企业退出,养老、失业保险等社会制约因素反应不会太强烈,加上群内为生产的金融与咨询等服务业较为配套,市场发育相对健全,企业可以通过产权交易或企业并购的形式退出产业。这使集群完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具有“累积因果”的加强过程。另一方面,对医药产业集群外部的其他企业,则增高了企业进入或退出的壁垒。因为现行企业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包括绝对成本优势、产品差别化优势、企业所拥有的隐含经验和学习能力、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度以及金融方面的支持能力,足以形成相对于群外企业而言的进入壁垒。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主要生产中成药,生产技术含量低,工艺简单,因此进入壁垒较低,过多的竞争对手争夺同一市场,竞争情况严重,通化市大约有50%的企业均为中小企业,他们散乱的独立分布在集群内部,企业间缺乏合作和沟通,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机制尚未建立,由于人力、资源、资金缺乏,单个小企业没有技术创新的能力,区域内也没有形成区域创新网络。同时,国家的许多强制性政策的实施,不仅增加了在位企业的沉淀成本,同时也加大了企业退出行业的壁垒,因为一旦企业退出行业,企业前期的巨额固定资产投资就无法收回。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市场内现有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非价格竞争和价格竞争都变得更加重要。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通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市场集中度偏低、产品差异化小、进入集群壁垒较低而退出壁垒较高,这样的市场结构严重影响了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集群内企业竞争激烈而合作与创新不足,不利于集群优势的发挥。
对于通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市场结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鼓励行业中的大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具有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鼓励小企业联合重组,有效整合企业各项资源,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提高产业集群内的市场集中度,形成合力发挥产业集群整体优势作用。
(2)努力通过差异化战略打造竞争优势。目前通化医药集群内企业利润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过分依赖价格竞争,而经营雷同现象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实施差异化战略,如果在确实具有成本优势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将稳定的低价策略作为自己竞争优势的根本;但如果在没有明显成本优势的情况下,则可以在产品、服务、环境、便利和体验等某一方面形成竞争优势。
(3)加强市场进入管制,规范批准和认可准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把医药企业的准入关,提高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现状。在降低退出障碍方面可通过以下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明晰产权,重构多元产权主体。目前,我国已出现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医药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要靠这些企业通过兼并的方式进行,这也是增强医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培育、扶持并规范市场中介组织,为企业的市场退出提供整套服务,包括提供资产或产权交易的供求信息,设计产权转让方案,提供资金支持等,有效地协调资本运转。
参考文献
[1]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孙国君,邱家学.试论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J].中国药房,2003,14(5):260-262.
中图分类号:F4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152-03
引言
描述一个产业的成长过程,常常采用对一国该产业若干年来的发展数据加以观察的纵向研究方法。但这有两个不足:(1)所采用的足够长的历史数据无法得到,无法描述一个产业长期的成长发展过程,尤其是医药产业。(2)即使能够得到某个国家较长时期内的历史数据,一个国家的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也未必能典型地代表大多数国家医药产业所应遵守的规律。因此,产业成长发展的过程通常不适于采用纵向数据进行描述,大多数研究采用的是横向研究方法,即截取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复数国家同一时点医药产业发展的截面数据,来拟合该产业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成长轨迹[1]。
钱纳里等人的研究经验表明,截面数据的结果反映了经济结构的长期调整趋势;库兹涅茨的研究也证明20世纪50年代跨国截面模型与历史增长模型间存在相似性;系统分析理论中的遍历性原理,则从统计理论上对横截面比较分析的可行性给予支持,借鉴该理论,如果产业成长有一定的规律,对一个国家某产业充分长的时间发展轨迹研究与对足够多国家该产业的横向截面比较研究结论是可以互相借鉴的[2]。
医药产品由于其对人类生存和健康的特殊作用,很多国家都对其实施严格的监管,在大多数国家,由政府控制医药行业准入,因此,各国医药产业受其他国家的影响较一般消费品行业要小[3]。此外,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显示,市场需求是决定产业生命周期的原动力,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医药产品市场需求的最基本决定因素。因此,医药产业与多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截面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发展的变动趋势[4]。
一、医药产业成长与经济发展
1.医药市场销售与GDP总量
根据《世界医药通鉴》(2000―2003年,上海数图医药科技公司编制)相关数据,本文选择世界35个国家或地区2002年的医药市场销售额与GDP数据,采用横截面研究方法,分别研究医药市场销售额与GDP总量、医药市场销售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美国和日本的总量数据数值很大,为了得到更好的拟合效果,分析中将这两个国家的样本数据剔除。EXCEL表格软件分析的观测性结果如图1所示,医药销售额与GDP总量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呈近似线性关系,可对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假定GDP以外的其他因素为随机干扰项,以医药市场销售额(用Y表示)为被解释变量,GDP为解释变量,建立医药市场规模随GDP变动的回归方程,描述医药产业发展状况。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5]:
用方程表示:Y= 1.981+0.010X
用方程表示:Y=1.981+0.010X
分析结果表明,医药市场销售额与GDP之间存在着高度正向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58。其中,R 2为0.918,调整后的R 2为0.916,方程较好地解释了变量之间的关系。t值较大,方程通过了显著水平1%的t检验,具有统计意义。
根据回归方程,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GDP每增加1 000亿美元,医药市场的销售额将增加10亿美元。医药市场销售额与GDP总量之间的相关分析体现了两个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趋势,变量之间正相关表明,医药产业是一个处于不断上升的朝阳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医药产业将以一个接近直线斜率的比率进行扩张[6]。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医药市场规模与其经济增量之间的比例明显小于样本国家中的总体水平,2002年中国医药市场销售额占GDP总量的0.493%,远低于1%的样本平均水平,中国的医药市场远未得到应有的发展[7]。
2.医药市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
医药市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指标是相对指标,它较敏感反映了各种因素影响。为尽可能减弱短期波动性影响,同时考虑经济增长对医药消费的滞后影响,下面分别选择2002―2003年医药市场平均增长率和2000―2003年GDP平均增长率两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参见表2)。
根据上述数据,分别计算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医药市场平均增长率和GDP平均增长率,其中,阿根廷和埃及两个国家的数据异常,将其剔除。医药市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趋势图显示,医药市场的增长明显高于GDP经济增长。大多数样本都显示出这样的特征。其中,阿根廷由于2000―2002年的经济危机使得医药市场销售大幅度下降。埃及镑在2001和2002年间进行了一系列贬值,使得其对美元的汇率一度下跌了40%,因此用美元衡量的埃及医药市场表现为大幅度负增长(参见图2)。
医药产业关系到人们防病治病,是生产生活必需品的行业,基本上不受经济波动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药品质量、品种、数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医药产业是一个兼具防御性和成长性的行业[9]。从一个国家范围来看,由于医药产品具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据测算,医疗保健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为137%)和较低的需求价格弹性,在国家经济处于景气周期时,个人收入增长将拉动个人药品需求增加,医药产业快速增长;反之亦然。医药产业受经济经济波动影响较小而表现出的稳定增长特征与产业增长总体上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特征同时并存[10]。
二、医药产业的成长轨迹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揭示:特定产业由于经济增长、社会主体需要的变化和技术上为新的产业技术所代替等原因,必然经历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等发展阶段,对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特征主要通过市场中厂商数量的变化、产业增长速度变化、市场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描述[11]。
人均GDP常常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35个国家人均GDP数据的顺序排列形成了经济发展水平由低到高的序列变量。医药市场增长率可以作为一国或地区医药产业增长速度的替代变量,因此,医药市场增长率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特征可以用来描述一定时期内医药产业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和基本轨迹[12]。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医药产业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当人均GDP低于2 500美元时,医药产业将会保持高速增长的特征,而当人均GDP处于2 500美元~5 000美元之间时,医药产业发展将会放缓,当人均GDP超过5 000美元以上,科技的开始腾飞和广泛应用,加之人们健康意识和理念开始普遍确立,医药产业又将长期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发展[13]。
医药市场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表明,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医药产品作为满足人们最基本需要的产品,具有很低的价格弹性和较小的波动性特征,同时,经济相对落后的状况使得这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卫生保健基础差、疾病防治手段有限,人们观念陈旧落后,人口普遍呈现较高速度的增长,这些因素都会刺激医药保健方面的需求,推动医药产业高速增长[14]。
但是,人均GDP处于2 500美元~5 000美元之间时医药产业发展将会放缓的结论可能会令人费解。其中可能有样本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颇所至,但是其间的一些必然方面也是值得深究的。
经济发达国家的医药产业总体上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在人们的基本保障得到较好满足以后,健康保健方面的需求开始迅速上升,从而促进医药产业高速增长。但是,具体样本分析发现,部分国家如日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02年人均GDP达到31 313美元,其医药市场的增长率很低,1990―2000年,当美国以年均12.2%的增幅增长时,日本的年增长仅为1.3%。可见医药市场与其他市场的重大不同,经济发展对其影响比其它市场要小得多。
高增长性是全球医药产业概貌的主线,因此,医药产业进入了世界众多国家的政府、资本家和实业界人士的战略视野。从产业成长的过程看,医药产业与经济发展在总量上存在长期稳定趋势,从而决定了医药产业是一个随经济发展处于不断上升的朝阳产业。数据研究并未发现医药产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必然联系,但医药产业总体上以明显高于经济发展速度实现增长的特征非常明显。同时,以经济发展水平由低到高形成的近似时间序列与医药产业增长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医药产业的增长速度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并不完全相同的特征:当人均GDP低于2 500美元时,医药产业将会保持高速增长的特征,而当人均GDP处于2 500美元~5 000美元之间时,医药产业发展将会放缓,当人均GDP超过5 000美元,医药产业又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曾昭宁.公平与效率[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
[2][美]霍利斯・B.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吴奇,王松宝,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陈波,王浣尘.中国药业:竞争特点、市场状况与发展思考[J].中国药房,2002,(5):260.
[4]罗伯特・W.福格尔.对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和中国未来卫生服务需求的预测[J].中国经济问题,2001,(6):1-4.
[5]余建英,等.数据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6]Feng Jianhu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llenged [J]. Beijing Review, 2003-02-20,Vol.46 Issue 8:2-24.
[7]N. A. China Speeds Up Industrialization of Moder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N]. Xinhua (China),2001-03-16.
[8]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9]桑卫国.国际医药产业发展特点与我国创新药物研究近况[J].齐鲁药事,2005,(1):17-22.
[10]N. A.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Seizes Larger Market Share [N].Xinhua (China),2001-10-26.
[11]Bardouniotis E,Huddleston W,Ceri H,Olson ME.Characterization of biofilm growth and biocide susceptibility testing of Mycobac
terium phlei using the MBEC assay system[J].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FEMS Microbiol Lett],2001 Sep 25,Vol. 203 (2): 263-269.
根据县委批转的《县政协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安排,县政协常委会组织调研专班,于2018年9月中旬对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协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巴东县中医药产业现状
(一)资源和种植情况
我县地处神龙架、武陵山、大巴山交汇地,属于“华中药库”、世界硒都主要地区,全县12个乡镇分别适宜不同品种的药材生长,是全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境内野生、半野生、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品种达1200多种,其中植物类1170多种,动物类30多种,国家保护收购和市场需求旺盛的品种达352种。
我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丰富,总面积形成了较大规模,少数品种不仅形成了较大的单品规模,且品质优势独特,在全国中药材市场形成了较大影响力。据统计显示,全县常年种植中药材50多个品种,截止2017年总面积23.8万亩,产量5万吨,产值4亿元。
据调查,我县中药材种植区域广泛,每个乡镇均有种植。道地药材种植成为全国主产区,水布垭镇清江以南的蛇口山等高山村种植的巴东独活,野三关镇的耳乡湾等村种植的皱皮木瓜,绿葱坡祁家坪等村种植的巴东玄参,都形成了区域性规模。皱皮木瓜发展较快,特别是受退耕还林、产业扶贫的推动,全县实际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可采摘面积近1万亩。巴东独活因其独特的品质优势,市场一直看好,种植面积得到一定巩固和扩大,现已超过2万亩。巴东玄参面积虽然萎缩,但实际面积仍接近2万亩。三木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这几年市场疲软,但面积仍保持在9万亩左右。贝母,近几年种子炒作诱导种植面积较快扩张,实际已经超过2万亩左右,在清太坪等乡镇已经出现贝母专业村。药食两用的葛根在深加工的带动下得到很大发展,其他如大黄、云木香、天麻等品种也有一定规模。
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取得了突破。今大药业、时珍堂药业、福硒康农业等部分企业、少数药材专业合作社在主产区办了规模不等的示范基地和试验基地,一定程度带动了药农的规范化种植。玄参GAP种植试验示范于2011年底通过国家认证。巴东独活、巴东玄参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商标。
中药材种植正在成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产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企业和经营情况
我县中医药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药材购销到产品加工,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全县现有中药材企业8家,规模以上企业4家,其中有1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州级龙头企业。同时,中药材新型农民合作组织较快发展,目前全县共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140余家,其中县级示范社9家。药材专业种植大户达到260多户。
中药材市场营销取得了较好成绩。我县特色优势产品特别是道地药材,不仅在全国几大知名中药材市场有很好的知名度,而且有少数产品已经获得国内大型制药企业青睐。巴东玄参、独活、皱皮木瓜等主要产品在亳州、安国、禹州等药材市场都有很好的声誉和稳定的销售客户,今大药业和南京金陵药业合作,在我县每年采购价值800多万元玄参,时珍堂药业借助对口支援在北京市场销售中药饮片3000多万元,福硒康农业借助本地皱皮木瓜在产量和品质上的优势,基本上掌握了市场主导权。
品牌打造和精深加工取得突破。巴东今大药业公司经营的巴东玄参已获得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时珍堂巴东药业公司2015年被认证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具备年加工中药饮片400多个品种、产量1500吨。药业企业从药材购销开始探索精深加工,今大药业已经研发出元参含片。福硒康公司在自己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专家的指导下开发皱皮木瓜功能食品,目前木瓜果脯已经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投入生产。晟美康药业中药材提取物加工项目已经完成企业重组,厂房和设备改造基本结束,多功能植物提取车间年可生产中药材中间提取物150吨,年产值过亿,年内有望投产。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一)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规划指导不足。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中医药产业的认识不统一,没有充分认识巴东中药材的资源优势和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巨大前景,信心不足,力度不够。导致我县中医药产业发展上,战略目标不明确,计划不具体,指导乏力,政策支持持续性不强,基本处于自发式发展状态。
专业队伍力量弱。我县虽然在农业局设有中药材产业办,但只有1人专职,专班力量与产业发展工作量明显不协同。面对农业局职能限制,相对于同设在农业局的茶叶办、柑橘办、蔬菜办,中药材办处于弱势。恩施州在发展四大产业集群时,在州食药监局设生物医药办,只对口县食药监局,县食药监局没有明确相关职能,导致我县和州委州政府在发展中医药产业上不能有效对接。目前,我县中医药产业在发展规划、技术服务、市场信息预测、品质检测监控、品牌打造等方面指导和服务缺位。
项目扶持力度不足。这几年我县对中医药产业发展项目谋划和争取过少,县级财政很少投入,项目储备不充分。目前仅省农业厅每年支持20至40万元的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300万元产地初加工专项资金支持。相对于其他产业,财政投入明显较少。导致我县中医药产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乏力。
(二)种植基地规模小标准化低
由于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体系和质量监控机构缺失,中药材种植总体上散、小、杂、自由化,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集约化生产比例不高。我县中药材产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化程度低。中药材企业与种植基地关联程度不高,多是松散的购销关系。主产乡镇虽然有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但组织化程度还很低。产业缺乏龙头引领,中药材种植多数处于自由化状态。
栽培技术标准化程度低。中药材基本上以千家万户的传统种植为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普及率不高,标准化技术应用率低,加之农药化肥的过度施用,导致进入市场的中药材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目前生产基地达标的仅绿葱坡镇玄参基地获得GAP示范种植认证。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我县中药材特别是道地药材的种植品质。
良种选育滞后。目前,药材种子种苗以农户自繁自育为主,没有专门的良种繁育基地,良种培育、选育和推广比较落后。多数药材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品种,特别是我县有着比较优势的道地药材,由于种子种苗退化品质受到严重影响。
没有形成规模效益。种植品种多,初步统计达50多个品种,除巴东玄参、巴东独活、皱皮木瓜等有一定规模外,其余单品种植没有规模,少数品种达不到基本收购量。而且优势品种滑坡严重,获得地理保护商标和GAP种植认证的巴东玄参由三年前3万多亩下滑到不足2万亩。多数品种种植零星分散,产量小,产品缺乏市场主导权。
(三)品牌缺位,交易平台缺失
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品牌意识不强,没有品牌战略目标、计划、措施。中医药产品目前就取得玄参、独活两个地理保护商标,一个湖北名牌产品称号,一个皱皮木瓜商标,商标注册少,著名、驰名商标为零。经营中没有品牌意识,已有的品牌没有发挥作用,就连获得地理保护商标的巴东玄参也贴其他产地品种销售。这个现象反映我县中药材经营的不是产品,基本停留在原材料购销层次。
专业中药材市场缺少。由于交易信息平台缺少,企业、药农和基地供需信息失真,处于产业链底端的种植农户和市场缺乏对接,中药材发展导向无法深入。农民销售以小商小贩收购为主,中间环节多,利润空间压缩,种植农户缺乏市场预测和抵御风险能力,药农利益难以保证。
主产地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在中药材主产区现有少数专业合作社建了仓库,但标准不高,总体容量不足,仓储能力有限。仓储规模和经销企业调控能力弱,导致中药材结构性过剩和季节性卖难问题存在,流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中药材宣传推介缺位。没有实体经营场所、专门网站和新闻媒体宣传推介巴东中药材产品,在众多各种规模的中医药展销等活动中缺席,中医药文化没有挖掘弘扬,中医药电子商务没有发展起来。
(四)市场主体发展不足
龙头企业少而小,市场主体发育不足。统计显示中药材企业虽然是8家,调查情况看,只有4家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药企业,1家因为多方原因一直没有生产,常年正常生产经营的3家企业规模不大,销售额达亿元的仅1家,而且主要以外购为主,过千万的企业2家。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大多数有名无实,或者“僵尸”或者没有开展中药材生产经营。正常生产经营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仅20多家。其他中药材新型农民组织没有发育成熟。
中药材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产品。现有的中药材企业经营品种杂、小、粗,除福硒康农业皱皮木瓜单品药材形成了规模购销,其余在单品药材上都没有规模,没有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主打产品,严重影响了企业对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精深加工企业缺失,产品加工层次低,转化增值能力弱。目前中医药企业基本以代加工、仿加工、初加工、作坊式生产为主,产业层次低、工艺水平差、产品附加值低。目前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企业时珍堂药业、今大药业、福硒康农业等,仅开展少量饮片加工,产量不大,对本县中药材消化量有限。产地少数专业合作社也能就地清洗切片,但是加工场所不达标,工艺落后,效率低下,不能直接进入终端市场,而且产品质量难控制,给市场销售埋下隐患。
三、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建议
国家将生物医药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我国中医药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规模增长机遇和政策支持机遇。要抓住机遇,发挥我们的优势,把中医药产业发展成强县富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一)强化中医药产业在我县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按照恩施州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部署,进一步确立中医药产业在巴东县主导产业中的地位,提升信心,明确目标,追加措施,持之以恒抓落实。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将中医药产业发展真正当做主导产业纳入议事日程,明确有人分管有人专抓,有发展目标,有具体措施,有经费保障有项目投入,有工作考核有成效奖惩。
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充分研究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和上级鼓励、扶持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借助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中医药振兴、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大好环境和机遇,把我县的中药材资源优势转换成产业优势,力争三至五年时间,形成强县富民的中医药产业集群。为此,建议县政府科学制定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加快巴东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决定》。
建立持续有效的投入机制。加大项目投入,整合各部门产业发展、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等项目资金,要把中医药产业纳入我县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同等地位进行立项支持。充实中医药项目库,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力度。加大金融支持,融合扶贫相关金融政策,把中医药产业纳入产业扶贫主导产业进行金融扶持。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保障中医药产业发展中科研、技术服务、品牌创建、质量检测、营销宣传等各项工作和活动经费,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奖励基金。
建立绩效考评和奖励机制。把中医药产业发展纳入县委政府年度综合考评内容,对发展成效大的乡镇给予奖励。对发展好的专业村、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中医药产业发展中有贡献的科技人员等进行奖励。
开展中医药文化挖掘和弘扬,营造中医药产业发展氛围。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在挖掘弘扬中医药文化中的主导作用,支持成立中医药文化研究协会、中医药产业协会、中医药学会等社会组织,并指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开展活动。
(二)完善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机制
完善县级工作机制。调整明确县中医药产业领导小组,加强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领导。由县相关领导挂帅,整合农业、林业、食药监、财政、发改、扶贫、卫生和医疗机构、宣传部门等部门力量,形成抓中医药产业的合力。
建强中医药产业办公室。提升我县中药材产业办的格局,增加力量,赋予与其对称的更多职能。建议改原中药材产业办,设中医药产业办,挂靠县政府办公室办公。选配精通或熟悉中医药业务方面的同志2至3名充实中医药产业办力量。明确中医药产业办在产业发展上的规划、指导、协调、工作督导考核,以及项目申报和实施、品牌创建、资源保护、信息等职能。
乡镇落实分管领导和工作专班,专抓中医药产业工作。
(三)培育市场主体推进中医药产业化发展
鼓励多元化市场主体发展。重点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推动中药材精深加工,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整合力量培育龙头企业。通过扶持本地企业发展壮大和招商引资等策略,力争三到五年时间,培育出一到三家集“产学研”一体化,真正带动力强、辐射面广、有科技创新能力和终端产品的中药材骨干企业。
扶持适应市场需求、有生命力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种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帮助、政府服务等措施,在药材主产区扶持各类中医药产业市场主体、药材专业村村委会建设小型中药材仓库、冷冻和初加工等标准化设施。支持多种市场主体开展中药材基地种植、药材购销、初级加工。发挥他们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产业链上的中间作用。
强化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在巴东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巴东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结合各主产区的卫星仓储和初加工基地,把专业市场建设成集交易、展示、仓储物流、质量检控、电子商务、行业交流、信息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的中药材综合贸易基地。
扶持中药材营销电子商务,扶持中药材流通企业、经销大户及农民经纪人,多渠道拓展中药材及其精深加工产品的营销渠道。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抓住中医药健康养生正快速发展机遇,融合我县生态旅游,推进“中医药+旅游”发展模式,在观光、避暑、休闲度假等目的地,鼓励多元投融资主体建设中医药养生、疗养基地、中药材植物科普体验园等,发展中医药养生产业, 探索中医药文化休闲旅游。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发展质量
整合品牌资源,创建名优道地药材公用品牌。通过联合、兼并、收购、转让、有偿使用等经营手段,整合全县现有中药材优势资源,对取得地理保护商标的“巴东独活”、“巴东玄参”,统一使用地理保护商标,其他产量和品质优势的道地产品,可由县中药材协会等组织加大商标注册力度,统一有偿使用。做到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扩大市场影响力,逐步形成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带动全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强化生产经营的品牌意识。指导企业、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创自己品牌,争创国家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提高巴东中药材产品的知名度。重点打响“巴东独活”、“巴东玄参”,巴东木瓜等道地中药材品牌。尽快淘汰我县中药材统装统货销售、贴牌销售等情况。
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创建名优产品。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和基地,尽快建立全县中药材标准体系,在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上下功夫。在推广巴东玄参GAP种植经验基础上,开展巴东独活GAP种植示范和认证工作,力争三年时间使巴东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普及率达90%以上,并带动其他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建立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大力推广普及有机无公害种植技术。建立健全中药材基地种植监控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企业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系统,严把产品质量关。
加大中医药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通过各类媒体,以新闻、专题、广告等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宣传巴东中药材,提升知名度。开辟专门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在主流新闻网站开辟专题专栏,宣传推介巴东中医药产品。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展销活动、经贸洽谈会等营销活动和专业论坛、学术交流等社会活动。积极宣传弘扬巴东中医药文化,巴东不仅是神农氏发现茶的地方,更是神农氏采药的地方,要用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医药产业发展。
(五)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中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实行人才本地培养和人才引进“两条腿走路”,做到在中医药产业发展中,政府有明白人指导,农民有行家服务,企业有科研人才攻关,实现从基地种植、企业生产到市场营销各个环节都有专业人才队伍。针对政府、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各层次的不同需要,利用雨露计划、扶贫和移民培训等培训项目支持,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度培训,更新提高从事中医药产业工作的各类人员的知识,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培养企业科研人才。支持鼓励企业引进各类专业人才,支持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到我县种植基地、企业开展技术交流、科研和试验示范等科技活动。
建立健全技术服务推广体系。构建队伍精干、分工明确、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中医药产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激活乡镇涉农服务部门活力,充分调动乡镇涉农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培养提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水平,发挥农民身边“土专家”作用。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有效集成各方面中医药人才要素,逐步形成以各级农业技术员为保障,以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为基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为依托,上下贯通、左右联合的中医药技术服务推广网络。
建立良种繁育推广基地。采取项目投入引导、企业主办政府奖励、市场运作政府监控等形式,开展以道地药材品种为主的中药材种子种苗选育、引进培育、繁殖推广等工作。
建立标准化种植科技示范基地。采取专业合作社、药业企业等市场主体投资主办,政府奖励的形式,在各中药材主产地开展标准化种植示范工作,开展GAP示范种植认证工作。利用资源优势、创造政策环境,引进国内制药企业来巴东发展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多种形式引领示范,逐步提高我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水平。
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攻关。支持和鼓励企业在中医药产品开发上开展攻关,力争三至五年时间取得专利20个以上,在中成药等精深产品生产上实现零的突破。
政策参考:
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加速发展的若干政策》
《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陕西省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生产大省之一,素有“秦地多名医,秦地无闲草”的美誉,拥有药用植物、动物、矿物及其他药物4 000多种,其中植物药就达3 291种。在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推动下,陕西省不断加强对中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自2002年起,陕西省政府相继印发了《陕西省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意见》以及《陕南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支持中药研究、基础平台建设以及产业化开发的扶持资金累计逾3亿元;制定并颁布了《陕西省中药饮片标准》,填补了陕西省中药饮片标准的空白,建立了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体系,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政策实施以来,陕西省中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中药工业迅速崛起,中成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全省现有药品生产企业253家,通过GMP认证的制剂生产企业有188家,其中70%以上拥有中成药生产线。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中药产品结构单一、品种老化、知识产权工作滞后,中药加工层次低、规模小等诸多难题。要想真正做大做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就需要开展技术预见研究,探寻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技术预见通常用于筛选战略研究领域和技术群,是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期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确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通用新技术。区域技术预测的目的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更为紧密。
开展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预见研究,对把握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对促进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快速、健康发展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技术预见研究现状
国外技术预见活动兴起于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率先将技术预见应用于科技计划制定,形成了技术预见的第一次发展和第一代技术预见方法。20世纪70年代,日本采用德尔菲法进行大规模技术预见活动,并将此活动作为政府制订科技政策、使科技最大化作用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一种尝试,此后每5年组织一次,截至目前已组织了8次技术预见。1990年德国在欧洲率先开展了技术预见行动计划,通过3次技术预见活动,提出了德国未来30年内所应关注的重点技术领域,为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决策提供了依据;而英国、法国以及意大利等主要发达国家则是在开展技术预见计划的同时,加强在科技发展趋势与监测方面的研究工作。韩国、印度和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开展技术预见活动,探索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技术预见活动在我国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系统性的技术预见是在2000年后兴起的。在2002~2003年间,国家科技部启动了对信息、生物、新材料、能源、资源环境和先进制造等六个重点高新技术领域技术预测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产生了多部技术预见报告。区域技术预见则以上海、北京技术预见为标志全面展开。2001年,上海市启动了《“十五”上海科技重点领域技术预见工作研究》计划;2009年《上海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技术预见报告》出炉,该报告综合运用了技术路线图和专利地图技术,形成了技术预见综合报告和信息、生物、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社会发展等四个领域研究报告。2001年,北京市启动“北京技术预见行动计划”,在信息、材料两大技术领域采用德尔菲调查、专家会议和有关政策分析方法进行技术预见调查。随后云南、新疆、武汉、广州、陕西等省市也先后启动了技术预见计划,在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建议。
目前技术预见作为技术预测的一种延续,已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方法。现有国内外文献对技术预见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产业中,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特点领域的应用以及预见方法的研究和改进方面,学者们已通过专利分析法、专利引文法、专家咨询法以及德尔菲调查法等,对生物医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产业以及能源产业等关键技术进行技术预见研究。目前针对中医药产业的技术预见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仅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预见中所涉及的部分内容。
研究方法和内容
技术预见发展至今,针对技术预见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德尔菲调查法、文献计量法、情景分析法、专利分析法等。
1.研究方法
(1)德尔菲调查法
德尔菲调查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技术预计方法,许多学者运用它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关键技术进行预见,可预见未来10-30年各种技术发展概率,为政府制定规划服务,一般基于国家层面。该方法简便易行,操作上比较客观,有利于科技决策民主化和社会化,但调查周期长,工作量大。
(2)文献计量法
文献计量法是为制定未来技术领域和学科领域方向提供客观的科学根据的一种预见方法,能够客观的掌握迅速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强化技术预见的客观性和前瞻性;但它以科技论文为基础,需要利用文献进行大量且较为复杂的分析,影响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3)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法既是一种预测方法,也是一种规划工具。它在技术预见中的运用比较复杂,一般用于国家科学技术的预见。它列出未来发展情景的多种可能性,并设置技术“路标”,即各种定量或定性的参数说明,倒推哪一种可能性更加逼近真实情况,但可能由于过多的想象而偏离预见的主题。
(4)专利分析法
专利是技术变化的领先指标,专利分析法是预测短、中期技术发展趋势最准确的方法。通常在研究某一开发试验阶段,我们可以运用专利分析法快速找到技术领域的发展前沿,实现技术预见的目标,同时也可以预见未来朝阳产业。但此类方法仅基于专利检索数据来进行分析,只关注专利文献所反映出来的技术和法律信息。
2.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立足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结合陕西省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首先利用专利分析法对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进行遴选,然后选用德尔菲调查法进行技术预见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在陕西省中医药产业重点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的选择中运用专利分析法,以中国专利数据库(SIPO)检索的专利数据为基础,选择中医药产业的前沿技术作为德尔菲调查问卷的备选技术。
(2)德尔菲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研讨会相结合的方法。此次调查的调研对象来源于陕西省评估中心专家库,包括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等单位的专家和顾问,结合陕西省省情,针对中医药产业相关技术的专利分析,先遴选出的中医药产业备选关键技术,再做进一步的筛选和论证,最后形成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解决中医药技术瓶颈问题等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清单,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相关政策和规划制定提供参考。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预见
1.基于专利分析的中医药产业技术遴选
专利是反映某个领域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首先应针对国内中医药产业的总体技术发展进行专利综合分析,了解国内相关技术领域发展动态,再以此分析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状况,从而筛选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及其关键技术。
(1)中医药产业技术专利分析
中药主要由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三部分组成。结合国家发改委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指南(2011年度)以及《陕西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中指出的中医药产业关键技术及重点任务,根据《中医药专利管理办法》中所规定的中医药发明创造内容,对中医药产业进行内容类型划分。本研究拟对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涉及的中药制剂、中药材及饮片、中成药(包括含有中药的保健品、食品等)以及中草药等4种类型及的专利技术统计分析。
从专利类型来看,我国中医药多为发明专利,如表4-1所示。从陕西省状况看,中药制剂和中成药技术上相关发明专利相对较多,其他类型专利虽有涉及,但占全国的比重均很小。这说明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相关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偏低水平,还需加大发展力度。
陕西省在上述四种中医药产业领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中均未见有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故以下关键技术专利分析只对其发明专利进行统计,如表4-2所示。我国在四种中医药产业领域均有发明专利,其中中药制剂领域的发明专利数量相对较多。从陕西省的状况来看,除中药制剂中提取技术的煎煮法、回流法以及蒸馏技术(含水蒸气蒸馏)和分离纯化技术中的色谱法发明专利数量相对较多外,其余技术专利数量较少,均小于10项,说明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总体技术水平较低,在全国还处于落后水平。
(2)德尔菲调查法
本次技术预见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基于专利分析所遴选出的中医药产业备选关键技术课题。根据可行性和唯一性原则,最终遴选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4个技术领域22备选技术课题。
专家的选择是德尔菲调查法顺利实施和有效预见的基础,根据技术预见的目的不同,来选择的不同的专家样本。高校和研究院所是科研工作的一线,是技术的供给方,这类专家的意见能够很好地反映技术发展的状况;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的需求方,对技术的预见更能反映市场的需求;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产业发展方向的指导者,对技术的预见能反映产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因此,本次技术预见的专家来源于陕西省评估中心专家库,涵盖高校、研究院所、企业以及政府,各方面的人员均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个领域25人左右。本次预测拟形成100人以上的领域专家网络。
2.研究结果
通过专利分析法和德尔菲调查法的筛选和论证,最终确定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包含4个重点领域的20项关键技术。
(1)中药制剂领域
101 煎煮法
102 回流法
103 渗漉法
104 浸渍法
105 超临界萃取
106 水蒸气蒸馏法
107 超声波提取法
108 微波萃取
109 水提醇沉法
110 色谱法
111 大孔树脂精制法
(2)中药材及饮片领域
201 炮制技术
202 贮藏技术
203 种植
204 病虫害防治
(3)中成药领域
301 成分测定
302 质量检测
(4)中草药领域
401 种植
402 病虫害防治
403 毒物检测
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技术的发展。结合上述中医药产业重点技术领域及关键技术,加强对中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力度,发挥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特色优势,打造“秦药”品牌,将其做大做强,实现中药现代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学会理事长桑国卫介绍说,医药产业是当今世界竞争最激烈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医药工业是第四大创利产业。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平稳,2008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增幅为25.7%,2009年前4个月同比增长18.29%。
去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侵蚀不断深入,医药产业受到影响,我国医药产业也受到波及,特别是医药出口受冲击比较严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医药进出口总额112.41亿元,同比增长3.57%,医药出口出现负增长(-0.45%)。其中,西药原料药出口下降了8.8%,中成药出口下降了13.74%,中药材及饮片出口下降22.61%。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拉动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仍未改变,在医药产品的刚性需求以及新医改政策带来市场扩容的机遇下,我国医药产业整体前景比较乐观,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
一方面,制药工业集中度有所提高。我国现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738家,去年制药工业百强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已经达到40.59%,比2007年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医药工业呈现集中度提高态势的同时,工业企业的销售规模也进一步加大,市场竞争能力增强。
同时,医药工业盈利水平保持增长。2008年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利润708.9亿元,同比增长28.4%。2009年前2个月,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完成利润总额111.6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18%。尽管由于外销受阻,化学原料药工业的利润仅增长6.9%。但生物制药工业的盈利水平较高,1-2月的增幅为43.4%,显示出生物技术产业高增长、高回报的特征。
另一方面,医药商业购销增长稳定。2008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累计购进约3450亿元,同比增长11.45%,累计销售3330亿元,同比增长13%。2009年一季度,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购进总值933.21亿元,同比增长9.81%,销售总值为1036.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1%,增幅比较平稳。
医药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最主要是化学类药品,由于上游原料价格上涨,导致这类药品利润空间变小。然而由于我国中药资源比较丰富,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撑。同时,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势头很快,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以长白山脚下的吉林省为例,坐拥长白山这个“立体资源宝库”,吉林省的医药产业在金融危机中并未受到太大冲击。2008年吉林省医药产业实现产值400多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超过196亿元,同比均有大幅增长。在其他工业产品出口萎缩的情况下,吉林省医药产业出口却实现大幅增长。据海关统计,去年吉林省医药产品出口达到1.7亿美元,同比增长62.2%。其中中药产品占了不小的比重。
同时,我国药物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已经建立起从药物靶标发现、新药发现到新药开发的完整药物创新体系。
盐酸安妥沙星及制剂是中药创新药物的一个代表。该药是由源自中药的石杉碱甲设计开发的创新药物,对多种动物的多种认知障碍模型有恢复效果,具有抗早老性痴呆的作用。目前,生产该药的上海药物所已经获得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专利授权,Ⅱ期临床研究在法国、瑞士、南非等6个国家35家医院展开,市场前景极为广阔。转贴于 生物制药是金融危机下我国医药产业发展中的又一个亮点。尽管起步较晚,但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达7730亿美元,而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实现总产值近7000亿元,接近全球的15%。
受去年以来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不少生物制药巨头都出现了利润下滑,但长春金赛药业公司却逆势上扬,创纪录地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作为一家从事生物制药的企业,金赛从成立之初就把强化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国内第一支用于矮小的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第一支专利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等产品都是在这里研制成功的。这也让金赛药业在金融危机中尝到甜头,目前公司正在研发重组人胸腺素,预计上市后使用人群至少80万,产品的生产能力将达到1500万支。
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表示,生物经济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生物经济已经成为全世界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科学院已于2008年成立了医药产业创新联盟,加速创新药物研发过程。目前,联盟企业共120余家,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共吸引意向性的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逾25亿元。”李家洋说。
紧抓机遇危中寻机
一些专家表示,金融危机既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也为我国医药产业实施产业升级带来机遇。我国医药产业应紧抓这一机遇,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破解融资难题,实施产业结构升级。
桑国卫认为,医药工业应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下游深加工领域延伸,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及时跟上和满足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当前制约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缺乏创新能力和潜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导致在国际医药分工中一直处于低端。提高产品高附加值能够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抢占国内高端医药市场。
同时,随着医药政策和标准的提高,应加速产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在国家重大药物创新专项和医药技术改造专项推动下,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加大对生物制药等具有高回报率医药行业的扶持力度,组织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提供服务,加大力度引导和支持外包企业进行深度市场拓展,强化品牌建设。
2003年至2013年,云南生物医药产业保持了年均增幅高达25%的高速增长态势,培育壮大了云南白药、滇虹药业、沃森生物、盘龙云海等一批知名企业,初步建立起以天然药物为主体,包括中药、生物生化制品、植物提取物、天然健康产品、中药材种植等在内的科、工、贸结合,集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大生物医药产业体系。云南自主研发全国独家生产的品种由280个,其中中药、民族药品种251余个、民族药120个。全省医药生产企业达到239家,其中规模以上生产企业107家,医药工业总产值348.9亿元;全省医药批发企业达500余户,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0.6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玉溪高新区等工业园区正逐渐形成集聚发展态势。
二、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集聚化程度不高
产业集群发展最大的优势是能通过构建区域网络,促进企业与集群内部主体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升集群企业在获取人才、资金、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产业集群外向关联的提升,推动产业朝着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上升。近年来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集聚化程度不高,发展最快的昆明高新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目前有生物医药生产类企业75家,规模以上企业25家,分别占全省的31.4%和23.4%。而美国硅谷生物技术产业区从业人员占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人员的一半以上,销售收入占57%,R&D投入占59%,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另外,云南生物医药产业总值仍偏小,2013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为348.9亿元,而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近2万亿元,全国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近2000亿元,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近1万亿美元。
(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
全省生物医药生产企业中,除云南白药一枝独秀外,多数属于中小企业,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5户,云南白药以158.15亿元的营业收入占据全省药企收入的近1/4。龙头企业不大、不强,带动能力有限,资源优势仍难以转化为资源优势,目前全省医药资源开发利用率不足10%。在全球排名100位的生物医药企业中,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而2012年美国强生市值达到1814亿美元,云南生物医药企业与全国、全世界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缺乏龙头企业发挥牵引和吸聚作用,生物医药产业形不成突出的品牌效应,更不容易形成共同的区位品牌,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还造成创新项目技术扩散效应无法发挥,不利于后续创新。
(三)技术创新能力仍较弱
目前云南自主研发全国独家生产品种由280个,其中中药、民族药251个,但由于产业分散,研发经费分散在不同的着力点上,难以形成自主创新的合力,且大部分企业为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信用抵押担保能力,再加上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欠缺,导致云南生物医药产业研发能力受到制约。按照生物医药业界研发一款新药“10亿美金、10年时间”的说法,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仍是资金。统计显示,国际医药巨头辉瑞一年的研发费用,超过我国所有生物医药企业的总和,巨大的研发投入,导致我国尝试新药研发的企业寥寥无几,大多为仿制或跟踪国外,而世界绝大部分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也集中在发达国家,正在研发的生物技术药物品种63%在北美,25%在欧洲,7%在日本。
(四)产业竞争力仍然偏弱
生物医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研发周期长的发展特点,导致产业呈现集聚发展趋势:向园区集聚、向经济发达地区极具、向专业智力密集区集聚。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拥有全国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的生物医药科研机构,聚集了全国生物医药领域近2/3的智力技术资源,建立较为完善的创新孵化体系,并且在高等级医院、资本运作体系、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以北京上海为核心,很多生物医药企业将生产制造环节布局于山东、江苏等地,两省生物医药总产值占到全国的1/3。而珠三角、厦门、山西、宁夏也都具有一批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从科研机构、资金实力、人力资源等多方面来看,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力仍然偏弱。
三、金融支持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建议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际公认的高投入、高风险产业,产业特点决定了其发展首当其冲的制约因素就是资金。云南生物药业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无论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集聚发展程度不高,还是龙头企业偏少、偏弱,最重要的制约因素,还是融资困难。从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来看,目前正处于生物医药技术大规模产业化的开始阶段,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金融机构而言,既是责任,也是机遇。金融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要金融机构紧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措施。
(一)支持园区建设,为产业发展搭建平台
金融机构应紧密跟踪滇中产业新区建设,重点支持以昆明为核心,以玉溪、曲靖、楚雄为支点的生物产业园区建设,改变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多、资源重复配置、企业“小、散、乱”的情况,形成对社会资金、智力资源等产业发展核心要素的强大吸引,把滇中生物产业园区建成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龙头和引擎。如人行玉溪中支结合辖区实际拟定并由市政府印发了《玉溪市金融支持园区发展贯彻意见》,定期组织召开金融支持工业园区推进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累计贷款近12亿元支持玉溪高新区提质升级为继昆明高新区之后的云南省第二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通过引进和培育沃森生物、九州生物等一批龙头企业,把企业内生性、地域性的创新制度氛围演变为整个区域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全市60%的生物医药企业集中在玉溪高新区,成为全省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龙头企业基本处于成熟阶段,部分企业开始谋求上市,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应该加大创新力度,提供包括并购贷款、短融、基金理财、现金管理、顾问咨询等“一站式”金融服务,通过提供间接融资、促进实现直接融资,帮助龙头企业在跨越式发展中突破资金瓶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品牌构建、产业链完善、创新项目技术扩散等方面的牵引作用,带动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如云药龙头――云南白药与世界顶级巨头开展技术交流合作,成功将云南白药散剂打造出多个个人护理产品,产品品类由单一品种增加到19个剂型、300多个品种,打造了多个产品及品类成功打败跨国企业同类产品的经典案例。
(三)支持企业创新,助力企业构建技术洼地
[4]董君.山东省创意产业发展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
[5]韩娜.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构建模式探究[J].商业经济,2015,(8):49-50.
[6]张文珍.创意山东建设的实践价值与思路对策[J].理论学习,2012,(10):30-34.
[7]中国产业信息.2014年我国中成药行业产量数据深度分析[EB/OL].(2014-02-19)[2016-5-13].
[8]2014年全国中成药产量情况.[EB/OL].(2015-03-18)[2016-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