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新闻专业的认识

对新闻专业的认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新闻专业的认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新闻专业的认识

篇1

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的确认存在一定难度。

首先,大部分申报企业收入核算不够明细,未专门设置高新技术系统集成产品收入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无法准确划分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不少企业将部分产品的销售收入划分为高新技术产品收入,而如何判断该部分申报的产品(服务)能够归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也是个难题。

其次,产品(服务)收入可能存在交叉,不易划分,申报企业可能一项产品混用多种专有技术,那么该项产品销售收入有多大比例能够划分为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也非常困难。

降低审计风险的对策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存在上述较多的审计风险点,要降低和规避其中的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以风险导向理念实施专项审计。专项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申报企业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费用支出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存在舞弊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研究开发项目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了解申报企业及其环境。

专项审计指引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应当结合申报企业的行业特征、产品(服务)的技术变化等情况,判断申报的研发项目或产品(服务)是否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相符;了解研究开发人员的组成,以分析研究开发费用中有关人员人工与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的分类是否正确;了解投资活动,以分析有关测试仪器与设备、相关固定资产的折旧是否应当列入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恰当评估申报明细表的重大错报风险。

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众所周知,语文课不仅是高职教育所有专业必须学习的公共课之一,同时它也属于促进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基础课之一。近些年来,随着医患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医护人员人文素质的提升便成了当今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师们在实施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创新的过程中理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为其今后的深造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语文教学创新对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研究

据了解,中国学者对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育这一话题的探究通常着眼于中小学基础教育时期,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的探究是特别有限的。即便有,此类研究也往往不够深入,未曾牵涉到现实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的高速前进与医学模式的变革对高职护理语文教学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同时护理专业的独特性亦决定了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的独特性。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国差不多所有护理院校的语文教学自教材至教法均沿用了高中的教学模式。所以,护理院校的语文教学到现在都未曾出现过实质性的创新。

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高职护理院校的学生属于一个独特的群体。之所以说他们独特主要是由于他们今后需接触的人是病人这一急需帮助及关爱的弱势群体。如果护理人员缺少涵养、专业素质,毫无爱心,那么他们必然无法给病人带来欢乐,甚至还会让病人长时间居于负面情绪之中。

长时间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及模式的影响特别深,高职护理教专业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专业技术及理论知识的提升,却忽略了学生关爱他人等人文素养的培育。此种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愈来愈无法适应社会的前进及护理工作的需要。因此身为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老师,我们理应肩负起落实语文教学创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担。

二、促进语文教学创新,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

(一)立足高职护理教学实际,彰显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独特性

相对于其他职业教育而言,护理专业有其特殊性,其注重学生护理技术的提升,将培养学生的护理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护理人才视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在职业教育范围里,因为专业不一样,教学内容及目标等亦将有所不同,所以护理专业必须有其独特的知识构架。然而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护理院校却未曾意识到这一点,其语文教学所具有的特殊性并不强。此种现象的存在势必会造成学生讨厌语文,抑或轻视语文现象的出现。因此老师们在实施语文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理应立足护理教学实际,彰显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的独特性。

(二)加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知识的交融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摆脱其他学科知识而单独存在,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护理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老师们理应强化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知识的交融。具体而言,老师们可选择的方法有如下几种:其一,努力充实自身知识,除了需自主学习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外,还需对与自己所教课程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惟有如此,我们方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如,实现其他学科知识和自身教学内容的完美融合;其二,把自己所具有的人生经验、感悟和教学实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组成对人生、生命及教育的真实理解及感悟,同时将此种感悟贯穿于自身教学过程中,让教学变得生动起来,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进而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三观。

(三)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交流

近年来,鉴于新教学理念的进一落实,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法早已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正因为这样,所以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老师理应放下“惟我独尊”的思想,将学生摆在教学的主置上,给予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充分的关注。与此同时,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重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此外,由于老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不但对学生科学人生观的树立具有异常关键的影响,同时还具有使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的魅力,因此老师们理应强化自身与学生的沟通及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有效学习供给帮助。

(四)选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直观性及生动性的提升

在传统教学环境下,由于受教学条件的制约,老师们往往只能选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然而新教学理念的出现却给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创新,新型教学法便属于高职语文教学创新内容之一。具体而言,我们当前可选用的新型教学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其一,情境教学法。借助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心理始终居于活跃状态,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其二,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拓宽课堂教学的知识面,深化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其三,合作教学法,借助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其小组协作水平及人际交往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低下已然成了制约高职护理R悼沙中发展的关键因素,加之语文教学创新对于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各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老师理应在仔细分析本校、本班教学实际的前提下,选用立足高职护理教学实际,彰显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独特性;加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知识的交融及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等方式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学习兴趣、人际交往水平及小组协作水平等的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在我国高校新闻专业教育中,文学课是其中必须开设的基础课。高校新闻专业中的文学课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开设文学课是为了能够提高我国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通过文学课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新闻学专业是一项专业性特别强的学科,一方面要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采访、写作、编辑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通过实践和理论教育,培养新闻学生能够成为拥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并且能够分辨是非、具备批判能力的专业人才[1]。而文学课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普利策就曾经说过:“只有在人文基础好的综合性高校,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新闻传播人才。”从这句话中可以理解为,只有通过让学生在丰富的文学课中来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够让学生拥有更为广阔的视角。当他们面对复杂的世界时,能够有丰富的知识来认识和判断,同时能够把握住新闻的本质。文学课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都能够为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能够给予他们宽广的视角,让他们养成敏锐的洞察能力。这是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二、高校新闻专业文学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从目前的调查研究来看,近年来我国的新闻专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很多的高校相继开设了新闻学专业。新闻学的人才培养逐渐走向专业化。但是总体上看,我国的高校新闻专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新闻专业的文学教学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概况上来说,新闻专业文学课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文学课在专业教学中的目标不明确

很多的高校在进行文化课教学的时候,要么是过分地强调文学课程的重要性,要么是片面地忽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这两种态度都是非常不利于文学课的教学的。文学课作为新闻专业教学中的文化基础课程是一个补充和辅质的课程。它的目标不是培养文学大家,也不单是练习咬文嚼字,而是强化新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说,很多的高校在文学课的目标定位上还比较模糊。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文学课作用的发挥。

(2)没有全面了解文学课的教学特点

不管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还是外国文学中,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有很深刻的思想在里面。这种文学作品的美需要通过学生不断地去品读才能够体会其中的意境深远和深刻内涵的[2]。但是在一些文学课上,教师往往没有全面地了解文学课的教学特点,而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就导致了文学课的教学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待加强

在文学课的教学中,不是被动的灌输,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在很多的新闻专业文学课教学中老师往往没有意识到要建立起良性沟通的关系,而是单纬度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学习兴趣不高,他们的创造性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三、高校新闻专业文学课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新时期,高校新闻专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进一步地提高高校新闻专业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新闻人才,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高校新闻专业文学教学的改革可以从等几个方面入手。

(1)要严格制订文学课教学大纲

新闻专业的文学课教学和中文专业的文学课是有差别的。在新闻专业文学课的教学改革中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别,还要制定适合新闻专业课的教学大纲。一方面要结合新闻学的教学特点,认真选择那些合适的文学作品。这一类作品的选择要符合新闻专业文学课教学的目的,能够达到塑造学生的文化素养的目的。教学大纲的制定还要求把教学的时间和学分的安排做合理的规划,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3]。整个教学大纲的体系应该是相对稳定的。能够对新闻专业的文学课教学起到指导性作用的。

(2)把握新闻专业文学课教学的特点

新闻专业文学课教学既有文学教学的特点也结合了新闻专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文学作品的开放性特点。文学作品的评价不是唯一的,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更多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一个文学作品中的感性和理性是同时存在的,一方面文学作品中带有创作者的感情,另外一方面,新闻学要求客观真实性。在进行文学课教学中不能够只偏重任何一方,还要求进行全面的把握,既要从感性地层面去把握其中的情感,也要从理性的层面进行深入的解剖和鉴赏,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4]。还有一个是文学课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作用。新闻专业中的文学课不能等同于中文专业的文学课,它不进行专门的文体写作训练,而是通过对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来不断地提高鉴赏和理解文学作品能力,把握文学写作的特点,不断地促进学生写作和文学表达能力的提高。

篇4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的新闻传媒行业已经开始了繁荣的发展,现在从事新闻传媒领域的从业者已经达到了上百万人,对于高校的新闻专业培养,在新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客观的说,网络社会,新闻传播的方式已经有了深刻的变化,首先,从新闻单位管理方式来说,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在网络时代的新媒体时代,新闻人员的传播已经有了极大的冲击,新媒体带来的快速传播和便捷传播,使得人人都是新闻人员的趋势开始加强;其次,新闻界的社会价值和功用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发生了新的动向,新闻从业者在商业化的压力下出现了新的问题,由此新闻队伍的道德问题和新闻腐败问题也成为了新闻行业重点的关注的问题。所以,面对新闻行业趋势的变化,作为高校来说,新闻专业的培养,不能够像传统的培养一样,继续守着传统,要在新时期,创新的改变自身的培育模式,培育出更适合新时代和新市场的新闻从业人员。

一、高校新闻专业教育理念的创新培养

高校的新闻专业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专门的新闻传媒人才,新闻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专门的新闻的从业能力,在新闻教育中要具备相应的社会价值和职业价值的双重责任,因此,高校的新闻专业教育理念的创新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新时代,是一个快速传播和便捷传播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有着很大的挑战性,因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以新媒体为主的自媒体系统成为了任何人都可以发表新闻的场所,大数据下的浩瀚的新闻,要第一时间的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才有可能脱颖而出,并且才有可能得到观众的阅读,但是,时代的变化导致了新闻量的增加,因此在新闻从业人员做新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其具有社会效益和价值的功能,另一方面还要第一时间的新闻从而抢独家和头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的新闻专业的教育理念就必须要有创新的改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教育学生,让学生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所学的专业和知识。首先,新闻专业在新的时期虽然繁荣发展,但是竞争力在扩大,除了自己行业内的竞争以外,太多的自媒体人群也参与到了新闻传播中来,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在教育中意识到这是新闻专业最好的时代,但是也是最具有挑战的时代,因此在这样的时代中,必须要牢固的树立自身新闻专业学习的理念,扎实的学习自身的专业知识,用自己专业新闻知识去服务于传媒媒体,去传播正能量。其次,在新时期,许多新闻已经开始在变味,为了利益和效益,不惜用吸引眼球的方式来做新闻,为了新闻的点击率,不惜违背道德底线,新闻已经违背了自身的职业道德。所以高校培养出来的新闻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牢记自己做新闻的职责,在教育理念上要树立学生做有职业道德的新闻人,让学生在未入行之前就树立一种有职业道德的新闻观念,从而用这种新闻观念来指导自己以后的工作。

二、高校新闻专业教育模式的创新培养

专业培养,模式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培养方式,客观的说,作为高等教育,一方面,要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要从应用型或者研究型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深度的培养,让大学生深度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另一方面,在培养的过程中,作为新闻专业,应该如何培养,怎样培养成为了新闻专业培养的重点。新闻专业,作为我国的一个新兴专业,是应市场规律而兴办的,新闻专业严格意义上说是一个实践性操作非常强的专业,新闻专业的培养模式更应该在新的时代以一种创新的方式来进行培养。再次,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对师资的要求是十分高的,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全面的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有效的把自己的知识用在自己的岗位上。因此学校在对老师的培训和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要让老师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明确自己的教书的职责,从而使学生获得更有效的培训。总之,在新时期,新闻专业的学生的培养有挑战也有机遇,新闻专业是一个全新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专业,具备相应的社会责任,作为高校培养新闻专业学生来说,衡量学生的合格与否要站在社会功能上去评判,让自己的学生牢牢的用舆论和喉舌来传播具有社会主义正能量的新闻,担负起一个合格新闻人的使命,才能在新闻界走出一条具有社会责任的好的道路,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作者:张斯文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党委宣传部

参考文献:

[1]伍顺比.历史•现状•策略———我国西部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研究.西南大学,2013.4.

[2]刘肇君.新闻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调查研究及教育对策.吉林财经大学,2012.3.

篇5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131-02

由于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科特点需要,课堂教学分为两大板块,其一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及教师、讲台、黑板、学生组成的课堂,现在又引入了多媒体技术,在这个模式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其二则是实验课堂,即通过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学生的学习目标,在这个模式里,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力图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新闻传播类专业是文科教学中较早开设实验课的专业之一。本文所指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是由以上两部分组成。随着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的时代环境、传媒环境对广播电视新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面临更大的挑战。作为培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的第一线——课堂更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创新课堂教学的意义重大。

一、创新的需求背景分析

(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科特点需要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新闻教育中应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则表现为:第一,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即以老师为主体,以灌输知识信息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第二,在教学手段上,要调动多种辅助手段。当今教育界特别重视建构主义理论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情境是便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情境是指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1]。因此,在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资料和工具创设情境是必要的。

(二)新媒体环境下媒体行业的发展要求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后来居上,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行业发展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诉求,即需要既具备新闻业务也具备传播技术和前瞻意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但要求学生对新闻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及业务有较深的认识,还要对新理论、新技术保持敏感的触觉,紧紧跟上传媒业发展的步伐。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高校更应该担负这一使命积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超前的专业观念和高水平的应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新闻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截止2011年底,全国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各级各类院校总计188所[3],严峻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何创新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创造力,满足高速发展的传媒行业的需求显得特别迫切。

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现状

(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传统教学课堂

1.“学”与“术”的楚河汉界融合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主要由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三大分支构成。在长期的传统教学里,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新闻理论、史论教学如何与新闻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相结合是一个挑战,即“学”与“术”的楚河汉界难以融合。

2.新闻课堂教学与新闻业界的对接难。新闻是“易碎品”,时效性强,要求新闻课堂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而传统教学里,由于教学理念、手段、方法的局限,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新慢,难以跟上新闻业界快速变化的特点,造成了新闻课堂教学与新闻业界的对接难。

3.新闻课堂教学内容与本校学生生源实际需要结合难。在我国,传媒的分布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即本土特色。这点在各所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院校制定的培养计划里都有体现,而实际的情况则不尽然。在课程体系设置、教材选用、教学理念、手段、方法上几乎雷同,培养的毕业生能力结构同质化,缺乏特色竞争力,与本土就业需求脱节,导致最后新闻专业人才的竞争演变为院校知名度的竞争。新闻课堂教学内容与本校学生生源实际需要结合难是摆在新闻教育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验教学课堂

新闻传播类专业是在文科教学中较早开设实验课的专业之一, 实验课教学是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科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仪器设备的使用、课程设置与评价等方面处在各自为阵的草创、摸索阶段,缺乏交流沟通和制度规范,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实验课教材匮乏。实验课教材是有效开展实验教学的指南,然而,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材建设对这个板块不够关注,导致了各校的实验课教学教材五花八门,一般都是任课老师自己编写各种实验教材和讲义,而这些教学资料没有经过一定的审核和评价,它直接影响了实验课的质量。

2.实验过程及仪器使用方面和新闻业界难以对接。新闻传播专业目前开设的实验课有新闻摄影、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新闻采访、现场报道、电脑报纸编排等。其中所需的仪器设备如照相机、摄像机、采访机、编辑机甚至卫星转播车等,如果以现有的有一定水准的广播电视媒体的设备仪器来衡量, 则高校很少有能达到如此专业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验过程及其仪器设备的配置难以和时下的新闻业界对接,实验课的价值受到了挑战。

三、创新的思考

针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的现状,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对创新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做如下思考。

(一)打通新闻理论、历史、业务三大分支的关卡,实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与“术”的融合

新闻学专业的三大分支:新闻理论、历史、业务表面看来相互独立,在实际中却形成了三大专业课程群,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新闻理论和新闻史的课堂教学很容易陷入到只是关注基本概念、新闻工作规律、新闻人物、新闻历史事件和新闻经典作品的教学窠臼,一味地重“学”,使得课堂很“理论”化,而新闻业务课似乎又只是传授学生采写编播摄录的专业技能,一味地重“术”,使得课堂很“技术化”,这两种课堂似乎只能平行,也影响了社会大众对于新闻专业人才的认知。作为教学主体,应力图打通三大分支的关卡,积极去寻求三大分支的重合点,通过教研活动、听课评教等方式加强各课程群任课老师的交流,深化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认识,实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与“术”的融合,最终解决课堂教学中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

(二)密切关注新闻业界,实现新闻课堂教学内容与新闻时事的同步对接

新闻学专业要实现零距离授课,必须要密切关注新闻业界,实现新闻课堂教学内容与新闻时事的同步对接。首先,要求学生必须关注时事新闻,通过阅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上网、手机报等多种渠道获取一周的信息,在上课时可设置5~10分钟新闻播报的环节,对学生掌握时事新闻的情况做考核;其次,作为专业课老师更要以身作则,关注时事,并选取热点新闻事件,和学生在课堂交流、评论,提升学生的新闻敏感,训练新闻思维。

(三)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造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新闻课堂

在教学中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课程。例如,本专业老师制作的《广播电视概论》多媒体课件于2009年11月荣获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文科组优秀奖。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源,如演示案例及网络视频,这些资源丰富了新闻学专业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广播电视概论》教学中,当介绍到民生类新闻时,笔者即选取了浙江卫视《新闻深一度》栏目新近制作的“雅培奶粉喝出半截”、“老酸奶是破皮鞋做的,可能吗?”等新闻节目视频进行课堂观摩,同学们零距离地接触新闻热点事件,之后进行交流,气氛异常热烈,且观点各异,实现了新闻课堂的生动化和立体化。这一教学经验与同行们分享之后很快有了联动效应,在《优秀新闻作品选读》、《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等课程中均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从细处着眼,凸显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特点

1.组织优质师资编写出版实验课教材,实现实验课教材的规范化。根据各专业课程群的特点,组织优质师资编写并出版实验课教材,为实验课教学开展提供保障,实现实验课教材的规范化。

2.使优化和重组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结构成为常态。当今的传媒行业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要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的专业人才就必须紧跟业界发展的步伐,在教学理念上即要使优化和重组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结构成为常态,使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本专业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具备和业界对接的能力。

(五)与当地媒体联手,实现课堂教学与新闻业界的联动

高校与地方联合办学的模式已不鲜见,新闻传播类专业具有强实践的特点,因此,与当地媒体联手,已成为该专业办学的必然选择。第一,请新闻一线的名记者、名编辑进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与新闻业界精英的良好互动,为学生树立活样板;第二,将新闻课堂搬到媒体里,或是在演播室,或是在编辑室,或是在新闻现场采访,真正实现零距离接触新闻现场,使学生身临其境。这种办学模式使新闻专业培养的人才更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近,更能满足本土化的需求,从而根本上解决新闻课堂教学内容与本校学生生源实际需要结合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 A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 Practice Base for the University

Gao jianguo

(School of Humanities,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s and Technology,Suzhou 215009)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 practice base for the university should be regarded, including renovating the concept of the base and secondly developing the function of the key education practice base in favor of the news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Key words news educationthe practice basemedia

在大学进行新闻专业的教育,有一项工作应当格外重视,即它的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要依赖实习基地,所以基地建设是一件大事。然而,新办这个专业的学校,常常对此并不重视,建好的基地也是功能单一,说明对其认识不足,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路缺乏深度和广度。所以,改革高校新闻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思维模式,很有必要。

一、更新基地建设的理念

目前在我国,许多大学对实习基地的建设,采用了包办的方法。由学校联系工作单位,再把学生派到那个单位去实习。实习基地一般也是相对固定的。这种格局目前正在打破。近10年来,中国各大学已经开设了许多新闻专业,而新闻媒体的增长量,远不能适应和容纳这么多毕业生前来实习,学生们只有自寻门路,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分散返乡实习,因为家乡的媒体熟人较多,可以提供方便。这种方法常常给学校带来了困惑,有的学校认为这不是正常的毕业实习,缺少教师直接指导,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但现实又告诉我们,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经过类似的实习,走上工作岗位后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自如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新闻业务也硕果累累,基本实现了大学新闻教育的目的。面对这一事实,我们有必要对新闻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来一次重新定位与思考。首先要在观念上进行更新,把新闻的实习基地建设看成是多元的、立体的、复合的系统,而不是过去那种单一的、固定的、由学校指定的某一两个媒体。新型的新闻实习基地应有如下类型:

1.有形的和无形的。所谓有形的,就是有一个新闻实体,能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比如电视台、广播电台。所谓无形的,就是除实习主体的学生之外,别人看不到这个实体,而他又实实在在地可以进行新闻实践活动,比如网络。有形和无形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社会或教育机构的可监控与不可监控。对学生来说,它同样是进行新闻实践的重要场所,而对学校来说只是有组织和无组织的区别。在我看来,有形的基地是学生毕业实习的最佳环境,因为那里的专业氛围与工作模式,需要我们毕业生去适应和了解,以便将来走上新闻岗位可以应对自如。而无形的基地则应该贯穿学生四年的本科学习过程,成为其实践专业课程内容的场所和有效手段。

2.固定的和松散的。所谓固定的,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实习单位,一般都由学校和媒体签定实习协议,双方共同承担教育、指导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义务。所谓松散的,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实习场所,学生到了该实习的时候,学校出具派遣证明,然后由学生自寻媒体进行实习,一般返乡者居多。这二者都可以完成毕业实习的目的,所不同的是学校监控与实习指导的手段有一定区别。前者教师可以深入媒体,对实习学生面对面进行指导,后者只能通过邮政电讯或网络沟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当然,这种方式是否有效,还要看学校的管理与措施是否建立健全。本校新闻系的做法是,派遣学生返乡时,发给他们每人一本实习手册,要求学生边实习边填写,内容包括每日要写的实习日志、每月通过网络要发回学校的实习报告、拍摄的实习照片、采编或创作的新闻作品。实习结束后还要写总结,实习单位须出具实习生表现的鉴定书。尽管学生与老师不见面,但彼此的沟通却从不间断,这就有效地实现了实习的监控与指导,效果十分明显。

3.专业的和非专业的。所谓专业的,就是与新闻专业有直接关系的媒体,比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等。所谓非专业的,是指与新闻有一定关联,却不属于新闻行业的实习单位,比如广告公司、影视机构、企事业单位的企划宣传部门等。对新闻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对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来说,目前我国实习基地的资源(电台、电视台)十分有限,而毕业实习又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这种僧多粥少的条件下,让学生到非专业单位去实习,也是一种未尝不可的选择,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新闻知识与理念带到实习单位,以此加强和丰富这些单位的新闻氛围与环境,提升他们宣传企划中的新闻含量。事实上这样的单位往往也有自办媒体,包括闭路电视、广播站、报纸、杂志、网络等,正好可以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

4,毕业的和非毕业的。所谓毕业的实习基地,就是只接待毕业生的那种媒体。所谓非毕业的实习单位,就是常年可以容纳非毕业班学生进行专业锻炼的媒体。目前,全国各地只接待毕业生的媒体已经不多,更多的媒体同样欢迎非毕业班的学生前来实习。原因在于,非毕业生前来媒体实习,可以减轻媒体的工作负担,记者编辑们不必忙于给他们写鉴定,也不必向学校汇报学生的表现,同时还增加了不少无偿的劳动力。这对于媒体来说,是一桩求好事。所以,学校应该鼓励非毕业班学生深入媒体,进行新闻实践活动。它虽没有指定的任务,却能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运用到新闻实践中。从实践中再回归课堂,学生常常会燃起理论学习的热情。这也是新闻专业学习的一个特点。

5,校外的和校内的。所谓校外的,就是社会上的专业媒体及非专业的企事业单位。所谓校内的,就是学校内部创办的可用于新闻实习的机构与实验室,比如校广播站、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网络和各类新闻采编实验室。校外与校内二者相比,前者是正规军,后者是游击队;前者可按部就班完成学科课程的实践任务,后者则只能起到查遗补缺的作用;前者的实习时间一般局限于学生大四毕业前夕,后者则随时随地都可成为学生专业实践的场所。不过在我看来,高校新闻专业的实践过程,应当贯穿全部的四个年级,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可能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而校内的各种媒体与机构则可提供相对便利的条件。因此,作为非常规的实习基地,校内的新闻设施应该一样得到校方主管部门的重视。

6,主体的与非主体的。所谓非主体的基地,就是以派遣方式进行毕业实习的正规媒体,学生在此没有对自身实习行为自由支配与操纵的权力。所谓主体的,就是以学生个体为主导的实习基地,前面例举的网络便是。在网络世界中,学生参与新闻采编与创作活动,基本上无需指导教师的直接指挥,完全根据传媒的要求来做。有时候甚至可以不到网上的注册媒体,就可以直接进行新闻专业的实习活动。比如让学生设立自己的新闻博客,以此作为自己创办的媒体,在主持博客的过程中,锻炼自己对“媒体”策划、采编、发行(提高点击率)的能力。事实证明,博客主持得比较出色的同学,他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采编能力一般都要强一些,因为它已涉及到媒体的经营管理了。博客产生的社会效果(即点击率与跟贴量),就是一个学生新闻实习成绩的最好见证。而这一点,在非主体实习基地中是办不到的。因为在那些媒体,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筛选内容,也无权改革新闻的传播形式,更无法根据受众需求来溶进自己的创意。它的最大意义,还在于锤炼学生的新闻从业的组织纪律性,同时有机会渗透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去进行新闻采编活动。

以上从六个方面,对新闻专业实习基地进行了概括,目的很明确,就是改变我们传统的基地观念,以开放的视野看待新形势下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的多样性与灵活性。目前,中国有许多高校正在加强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这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应看到,实习基地的建设可能永远也赶不上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我们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基地,有时候面对大量毕业生,仍如杯水车薪供不应求。此外还有一个尴尬,条件完备的实习基地可能未必讨好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1/3以上学生与所学专业脱离,即所学非所用,学生进入媒体实习也未必将来就会从事新闻工作。从这一角度看,势必要将基地建设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多元体系,而不能只局限在某一两个媒体身上,要把有利于学生进行新闻实践的所有传媒和机构,都看成是基地的一个组成部分,尽量加以重视和利用。这种宏观视野下的“大基地”,其范畴除了新闻媒体,如电视台、电台、报社、网络外,还应包括影视机构、厂矿社区学校的闭路电视和广播站、企事业单位的企划宣传部门、广告与形象传播公司等等。还要看到,最好的新闻人才常常并不来自于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而是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甚至作家、艺术家、专家教授。这说明新闻人才职业技能的构成因素是复杂的,它要求青年学生既经过相当的社会历练,又能将其转化成新闻的技能,这样才能在将来的新闻报道中,把本职工作干好。

二、丰富基地建设的内涵

大学新闻教育的实习基地应当是一个多元体系,所以要真正建好这些基地,也非轻而易举的事。单从学生进行课程实践的角度看,可能大部分实习基地都有这一功能。但基地建设的目的远不止于此。就实习基地的个体来看,它同样也是一个多元的复合系统,只有完备了这一系统,充分拓展它的丰富内涵,并可利用到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才算真正达到了基地建设的目的。下面就从“学”、“教”、“研”、“创”等方面,试分析新闻实习基地建设亟需开掘的几个功能:

1.学,就是学生,也含有学习的意思。基地建设就是为了学生学习,学生在基地可以进行专业知识实践。这是实习基地的主要内容,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基地应该具备的功能。在这里,实习的主体就是学生,基本环节是学生跟随基地的指导老师(媒体员工)完成某一专业任务,从新闻的角度讲,就是完成一个新闻作品的采编及发表(播出)过程。从观摩到动手,从稚嫩到熟练,从被动到主动,从纸上谈兵到学会操作,从感到满足到产生再学习的欲望,这是学生在基地进行专业实习的必然过程,也是他们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我们对一个实习基地进行衡量,首先要看这一点,这是一个基本的标准。

2.教,就是教育学生,讲授知识。讲授知识一般都在课堂上,假如把实习基地也当成课堂,带领学生面对现场的操作进行讲授,这对于新闻专业的学习来说,可能会产生更直观、更生动的教学效果。但这样一来,就等于将基地的实习内涵拓展了,一方面让大四的学生在里面进行毕业实习,另一方面也能将其他年级的学生带到基地现场,使基地成为教师进行现场教学的第二课堂。这的确很有必要,新闻专业课程里有许多内容,不是纸上谈兵就能完全理解的,比如策划、采访、摄像、主持、编辑、导演、经营管理等等,讲授这些内容,教师如能带学生深入基地,对新闻或演播现场进行观摩、交流、学习和切身感受,就能让他们通过感性认识升华课堂上的学习,从而形成更为深刻的理性认识,甚至可以燃起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强烈欲望。

3.研,就是研究,把基地当成科学研究的对象。目前在中国,新闻研究纸上谈兵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像文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们一般都有几个追踪研究的对象,资料的收集既方便也齐全,他们宏观的研究结论常常以此作铺垫,因此具有相当的说服力。与文学相比,新闻发展的变数较大,新闻作品每天都会更新,广播电视的内容更是瞬间即逝,不易捕捉和收集。这就为研究带来了困难。所以,新闻学者往往对纯理论更感兴趣,而对新闻现象敬而远之。(紧转第106页)

篇7

1.前言

现在有许多新闻专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但是学习过财经方面知识的学生不从事新闻方面的知识,这样畸形的“供求”关系真的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新华社的副社长曾经表示,只要是财经人才,不懂得新闻都可以,这样的要求让人充满了无奈但也充分表示了现今财经人才的短缺。虽然有少部分高校认识到了这种畸形的供求关系,但是财经媒体人才仍十分的短缺。由现状看来,不仅是财经媒体人财紧需,各种复合型人才都十分紧俏。

2.财经媒体人才的需求

财经人才的紧需是由何种原因造成的是十分重要的,必须明确社会对财经媒体人才的需求才能与现今媒体人才的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如何改变现状,对之后的人才培养进行更便利的分析。

2.1需要财经人才

我国现今有专业的经济类报纸超过两百多家,财经方面的咨询也涉及到房产、汽车、证券、期权等多个领域,可以说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现在关于从事媒体方面的财经人才却很少,现在的许多岗位都需要大量精通财经的人才,现在的各种媒体的需求并不能从各大高校的供给中得到缓解。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大都是精通新闻媒体专业,但是对于财经方面的知识却是了解一点,这样的构成与财经知识丰富,新闻媒体知识了解与否无关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高校培养学生时发生的偏向性错误,在众多高校中基本都设有财经新闻课程,但是教授财经新闻课程的教师还有一部分具有专业知识,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关于财经新闻的学习。除了教师并不具备专业知识外,还有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2.2紧跟传媒技术的革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行各业变革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少,因此媒体人才也必须要可以紧跟时代的潮流。在现今的大学中具有新闻专业的大部分都开设了关于新闻财经方面的专业课程,其中的一半的学校将这门课程设置为本科学生的必修科目。但是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财经媒体的需求发生了改变,他们需要的人才变成了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并且可以适应新技术、新环境的全方位人才,但是现在的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仍然只有4个方向,这样的课程设置只适合十年前的情况。现今社会对新闻专业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仍然只适合十年前社会的需求,因此不仅要求学生自己更上时代的潮流,学校的课程设置也要紧跟时代的需求,用紧跟时代潮流的技术来培养学生。

2.3全能的学习型人才

财经新闻报道对记者的要求很高,不仅需要了解全球的各种新闻,从而分析全球新闻对经济的影响。这样对财经媒体人的要求就是能够精通外语、精湛的分析能力、不断的学习补充自己,这样才能够在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并能够在新兴媒体中占有一席之地。现在的新闻传播行业出现的问题是,已经就职的媒体人不断充实自己的劲头正在逐渐减少,新闻媒体专业的学生的发展并不如其他学科的学生,新闻专业的学生只在前几年的工作中占有优势。

3.财经教育人才的培养

造成经媒体人才短缺的原因是现今对财经媒体人才的需求加大而财经媒体人才的培养没有跟上,想要解决现今社会财经媒体人才短缺的问题,必须重视财经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除了要重视培养人才外,还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对人才的培养进行调整。

3.1培养财经人才

新闻传播专业除了应该开设财经新闻课程外,还应该重视财经新闻课程的重要性,把新闻财经课程设为本科生的必修课。这是为了满足现今传媒人才的需要,也是对未来传媒人才的补充。新闻传播专业还应该安排多种交叉学科性质的专业,比如财经新闻等,这样就可以明确的人才培养的定位,更好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目标。这样也就更加方便的为各专业的学生安排更多关于本专业的跨学科的知识技能等。现在的高中学生对于财经新闻专业的了解还不足,相对于每年生源都十分充足的新闻传播专业来说,财经新闻应该宣传自己的专业优势,获得优质的生源,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优质的财经新闻人才。

3.2改革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许多高校的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仍然按照多年前的模式,因此应该积极的改革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专业教材的编写。现在关于财经新闻专业的课本仅有二十几本,这样的数目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专业学习的需要,因此应该编写出真正适合财经新闻学生学习的课本。其次,教师应该将新闻和财经结合,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拥有更实用的学习经验。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校与媒体进行合作,给学生们提供直接的经验。最后,需要采用小班教学的模式,这样才能让教师能够顾全全班的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师的教学。

篇8

通过这两个星期的实习,我将自己从学校学到的一些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使我学会了一些光靠理论知识是不可能学到的东西。这次的实习,也加强了我对新闻工作者的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了我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习结合起来,提高了实习动手能力,使我对自己所学的新闻学专业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也让我对大二的再次选修专业有了一定的选择,更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实习的同时也可以检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进一步使自己成为合格的人才,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在此次实习过程中,我以做一名高素质的新闻人为目标,全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在实习期间,我也深受单位领导的照顾和关怀,并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新闻工作,完成任务要求,做一名合格的新闻人。

来广电站之前,听实习过的同学讲里面的关系很难处。虽然我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有把握的,不过,我一开始做事的时候仍是小心翼翼的。后来才慢慢发现,根本没有这种必要。只要你真心诚意的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的和你相处。在那里,老师们也交给我一些必要的社交礼仪,比如握手的原则,饭桌上的原则等等。我想,这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对我在以后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会使我一生受益。

在这两个星期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里的文化氛围,从中也领悟到了许多东西。我发现很多从事新闻的人并不是新闻专业出身,有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也在做新闻、做记者,而他们很多人做的要比文科生优秀,去市里的电台发现,电台的高层领导也很少是新闻专业出身的。这说明了做新闻不一定非得新闻专业或者文科专业的人才能做好。这就给我这个新闻专业的人带来了不少的压力,因此,我就更得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才能面对这迎面而来的挑战。

实习期间勤快和积累人脉很重要。作为一名实习生,我所欠缺的,就是社会经验、职业素养以及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所以实习生必然会从接电话、发消息这种基本的工作做起。想要真正地学到东西,不仅要从点滴开始累积,更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多观察,不断地发现、发掘自己能做的工作,循序渐进地进入工作体系。要利用实习的机会,想清楚自己要走的路,趁着实习多听多看多认识人,提高求职的综合素质。正如站里的老师们说的那样,人际关系的处理是头等大事,在实习中,我们常常能得到一些宝贵的人脉资源,这些都要好好的把握,对于以后的求职可能有帮助。

作为地方电台,我们报道的内容仅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服务,作为部门和民众的传声筒。通常都是一些部门会议,或是市领导慰问、下乡之类,有时也会报道一些部门或某些单位的通知。在报道一些部门会议时,我向老师了解到,领导的名字不能有差错,甚至领导的排列也要按照职位的大小来排,否则就可能弄出颠倒主次的笑话。可想而知,新闻报道是一件多么严谨的事情。

篇9

对于实习,感触还是满多的,当中我经历了太多的挣扎,记得才开始做的第一天,带我的老师分配给我的任务就是负责将他们手写的稿件用电脑打出来,有时也会将当地的一些新闻通过电脑传送到市里。一开始我觉得挺无聊的,便想放弃。但又想到:其实校对文字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而且通过这项工作,我也可以看看老师们是怎样写新闻稿的。考虑到这些,我又坚持了,现在想想,还真得夸夸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多么的正确。在习惯了自己的工作之后,以后每天早上不到八点,我便会第一个来到办公室,进屋后,首先将办公室的卫生打扫一遍,这样做一是为了有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让大家可以心情愉悦的工作。其次也让自己在老师们眼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让他们觉得“这个学生挺好,将来可以用”。打扫完之后,也将近八点,办公室里的老师也都到齐了,我便会来到临时属于自己的办公桌前,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找出稿件中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的也加以修改。虽然这份工作看上去确实很枯燥,但当你爱上这份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你的每一天过得还挺学充习实网的。

通过这两个星期的实习,我将自己从学校学到的一些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使我学会了一些光靠理论知识是不可能学到的东西。这次的实习,也加强了我对新闻工作者的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了我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使我对自己所学的新闻学专业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也让我对大二的再次选修专业有了一定的选择,更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实习的同时也可以检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进一步使自己成为合格的人才,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在此次实习过程中,我以做一名高素质的新闻人为目标,全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在实习期间,我也深受单位领导的照顾和关怀,并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新闻工作,完成任务要求,做一名合格的新闻人。

来广电站之前,听实习过的同学讲里面的关系很难处。虽然我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有把握的,不过,我一开始做事的时候仍是小心翼翼的。后来才慢慢发现,根本没有这种必要。只要你真心诚意的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的和你相处。在那里,老师们也交给我一些必要的社交礼仪,比如握手的原则,饭桌上的原则等等。我想,这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对我在以后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会使我一生受益。

在这两个星期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里的文化氛围,从中也领悟到了许多东西。我发现很多从事新闻的人并不是新闻专业出身,有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也在做新闻、做记者,而他们很多人做的要比文科生优秀,去市里的电台发现,电台的高层领导也很少是新闻专业出身的。这说明了做新闻不一定非得新闻专业或者文科专业的人才能做好。这就给我这个新闻专业的人带来了不少的压力,因此,我就更得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才能面对这迎面而来的挑战。

实习期间勤快和积累人脉很重要。作为一名实习生,我所欠缺的,就是社会经验、职业素养以及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所以实习生必然会从接电话、发消息这种基本的工作做起。想要真正地学到东西,不仅要从点滴开始累积,更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多观察,不断地发现、发掘自己能做的工作,循序渐进地进入工作体系。要利用实习的机会,想清楚自己要走的路,趁着实习多听多看多认识人,提高求职的综合素质。正如站里的老师们说的那样,人际关系的处理是头等大事,在实习中,我们常常能得到一些宝贵的人脉资源,这些都要好好的把握,对于以后的求职可能有帮助。

作为地方电台,我们报道的内容仅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服务,作为政府和民众的传声筒。通常都是一些政府会议,或是市领导慰问、下乡之类,有时也会报道一些政府或某些单位的通知。在报道一些政府会议时,我向老师了解到,领导的名字不能有差错,甚至领导的排列也要按照职位的大小来排,否则就可能弄出颠倒主次的笑话。可想而知,新闻报道是一件多么严谨的事情。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90-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传媒业竞争态势的凸显,新闻类仪器设备的作用越发表现出来,这要求高等学府的新闻专业在思想上重视起来,认识上统一起来,行动上推进下去,在设备采购与管理、教学与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下大力气去研究对策,为提升高校新闻专业综合教学质量,提高新闻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一、新闻专业的特殊性及抓好新闻仪器设备管理和新闻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的新闻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有很强的专业性、针对性、新闻性和现实性,特别是新闻专业有摄影、摄像等内容课程,有关于新闻采访和编辑的内容,具有一定特殊性,特别是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相当重要,因此,认识到新闻专业的特殊性,抓好新闻类仪器设备采购和管理就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比如新闻摄影,作为形象宣传报道的重要手段,在报纸上和新闻媒体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近几年来,从全国各地报纸运用新闻照片的情况来看,新闻摄影报道在报纸上的“主角地位”越来越突出,这是“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办报思想的具体体现,比如很多媒体设立了新闻视觉中心,为的就是专题搞好新闻摄影。而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报纸的摄影报道一直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摄影图片一般用来配文字稿,用来装饰版面,有时只能占邮票大小的一块版面。上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新闻摄影理论家、新闻工作者和领导者先后提出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等办报新理念,一些报社的新闻工作者也呼吁要求“让新闻图片在版面上唱主角”“多让读者面对形象读新闻”“像抓文字报道那样抓新闻摄影”……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新闻摄影作品开始上头条,新闻摄影作品向整版拓展,摄影报道实现系列化,新闻摄影专版也以各种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新闻照片在版面使用上实现了篇幅大、数量多、位置显赫的格局。新闻摄影的主角地位开始得到了确认。这为新闻专业开设相关的摄影课程,并为新上各种相关的仪器设备提供了现实背景。一般来说,高校是开展新闻教学、新闻科研的基地,也是新闻类尖端设备和高水平人才集中的地方,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新闻类大型仪器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新闻类大型仪器设备的高技术含量也不断增强。使用好现有的新闻类大型仪器设备,有利于促进高等学府新闻教育提上一个更高层次。

然而,在我国高校新闻专业传统实验教学内容上,往往以验证性和演示性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不足,学科前沿的实验就更少,更不用说使用大型仪器设备来进行新闻教学了,导致新闻类仪器设备上得少、质量差,在教学上也没有形成一套规范。同时,传统的相关实验枯燥无味,培养的新闻专业学生很难具有创新思维,很难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当前的新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需要对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课程结构予以优化,改变以往验证性、演示性实验为主的状况,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以此,从根本上和制度上解决对新闻类仪器重视不够的问题。

二、新闻设备操作存在的问题及对新闻教学的影响

新闻专业的所需要的教学设备实际上很多的,比如单反相机,摄像机,演播室灯光及演播厅灯光系统,各种演播室、演播厅灯光配套器材,播音员提词器,摄像机电池及摄像机电池充电器,摄录一体化新闻摄灯(又名新闻采访灯、新闻灯、电瓶灯),嵌入式冷光灯,视频会议室灯具,等等。这些仪器设备的优劣,以及在新闻教学中的运用,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闻专业教学质量的高低,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摄影灯,对于新手和刚进入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新闻类摄像机配件。这也是由于市场上可供选择的摄影灯太少,而且加上传统摄影灯使用较繁琐,让很多用户望而却步。其实,摄影灯在拍摄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设备。电视拍摄设备所能接受的对比度和最低照度是有限的,因此在白天被摄体光线不足或光比大时需要补光,而在夜间户外场景下,有了摄影灯,可以扩展数码摄像机的使用范围,而不受光线的局限。

总结起来,当前,新闻专业学生在新闻学习和媒体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是比较多的。比如,新闻类仪器设备质量不高、种类不多,学生的操作技术不过硬,新闻敏感性低,对摄影摄像作品捕捉不够,镜头感不强等,这都影响着新闻专业学生新闻操作能力特别是摄影摄像能力的提高,进而影响着新闻表现能力的提高。

而在新闻教学方面受到的影响则更为普遍。有的连基本的仪器设备都没有,有的几个人共用一台,有的则是劣质的或者功能很少的设备。在一些高等学校新闻专业,有些大型仪器设备只有部分老师会使用,这些老师没有使用大型仪器设备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仪器设备就会被闲置,不但不能达到高等教育发展科学的职能,还会使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得不到保证。

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制约了新闻类仪器设备的普及,约束了新闻类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着新闻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如何以提升仪器设备为基点抓好新闻专业教学

在高等学校大型仪器设备数量和资产量迅猛增长的今天,如何使大型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挥教学、科研及服务的整体职能,是一个重大问题。

一是新闻类仪器设备采购与管理需要与时俱进。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要重视仪器设备在新闻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的重要作用,在政策、投资、人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要搞好相关市场调查摸底,把市场最实用、学生最急用、教学最需要的仪器设备如单反相机采购回来,满足新闻教学的需要。

二是要多渠道解决新闻类仪器设备维护费用的问题。由于新闻类大型仪器设备(如先进的摄影系统)的价值高,这些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需要一定的经费。但由于高校经费紧张,安排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经费较少,使得教学、科研无力使用贵重仪器设备。然而,在我国一些高校,开展大型仪器设备对社会的有偿服务,开辟了新的经费渠道,有力推动了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维修,进而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投资效率。有关高校可以解放思想,开拓大型仪器设备的社会服务功能,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出租、合作等形式,以保障相关经费来源。

篇11

一、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事业也被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近年来,我国的新闻学专业教育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1997年以前,新闻学属于二级学科的范畴。但是,在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就将新闻传播由二级学科调整到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也自此成为了一个热门的专业。新闻传播学教育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也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确认。以新闻传播为专业的在校学生也已突破了10万。20世纪以来,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也飞速发展。[1]

二、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

在我们为新闻传播事业的飞速发展感到高兴的同时,我们不得不着眼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就业问题。尽管新闻传播事业在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不断壮大,但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就业并没有较大的优势。在人才市场中,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似乎出现了一种“供过于求”的现象。目前,我国院校中平均每年有3.3万余新闻专业毕业生。但是,从全国范围内看,新闻专业学生中的应用型人才十分短缺。新闻传媒业需要的是具备人文知识、新闻编辑出版能力,且能掌握现代化传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而由于我国当前对新闻传播专业的教育划分不够细,所以导致了大多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无法适应新闻传媒业的需求。在人才市场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学生拿着一张成绩单和一大叠的证书,却无法从中脱颖而出。“就业难”也成了新闻传播专业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新闻传播的人才培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闻传媒业对人才的需求比例也逐渐增加。而要培养满足当前新闻传媒业需求的人才,我们决不能将传统的教育模式生搬硬造过来,而应该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闻传播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出理性的调整。

1、创新办学理念

自从我国加入WTO,新闻传媒业的竞争就愈发激烈。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作用下,各传媒都开始面向世界,迎接来自全球的传媒挑战。新闻传播的竞争超过了国与国的界限。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已无法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我们应该致力于培养新闻传播的复合型人才。在办学之前,我们应该正确理清办学的目标,确定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方向。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的不足之处,更新新闻课程内容,对教育方案进行发展创新。[2]

2、完善学科设置

在新闻传播专业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完善新闻专业的学科设置。新闻传媒工作者每天处理的事情包罗万象,旁及天文、地理,因此,新闻传媒工作者应该是一名杂家,对文学、科学、农学、经济学等等各个方面都进行涉猎。在传统的新闻传媒中,传媒工作者的工作往往分得很清,编辑的管编辑,写稿的管写稿,印刷的管印刷,可以说是泾渭分明,但是在现在的新闻传媒工作中,则一定要实现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与现代网络知识的结合。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设置新闻传播知识的课程,还要设置人文知识的课程、多媒体技术课程等。新闻传播专业应该打破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格局,紧跟时代潮流,面对社会的一系列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给新闻传媒业带来勃勃生机。

3、重视实践教学

在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中,最缺乏的一点就是实践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只强调写作技巧、语言运用,却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谓的新闻传播的人才培养流于形式。我们应该摈弃这样的传统教育模式。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鼓励培养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利用微博、博客、论坛等现有平台,踏出新闻传播的第一步。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一部作品,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顺利踏入新闻传播业做准备。在鼓励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体验真正的生活,积累社会经验,从经历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涵养。

4、注意市场动向

为了培养适应时展的人才,我们应该关注市场的动向,换句话说,就是了解当今的新闻传播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过程中,了解传媒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才能创新新闻传播的教育思路。新闻传播专业的教育不能只埋头于手头上的资料,而应该着眼于世界,关注新闻传播业的人才需求变化趋势。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应该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应该深刻意识到人才培养应该具有周期性,以变应变,走“活”新闻传播教育这盘棋。[3]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闻传播业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为了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我们应该走好每一步棋,从办学理念、课程设计乃至社会需求各个方面入手,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教育方案做出理性的思考。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策略方案。

参考文献:

[1]赵玉明,庞亮.从新闻学到新闻传播学的跨越——近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和研究新进展评述[J].现代传播,2008(5).

篇12

基金项目:本文为作者在河海大学工作期间所主持的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商业化运作背景下中国媒体的公共性研究――基于体制变迁的视角”(项目编号:09YJC860010)的阶段性成果,受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一、“新闻专业主义”概念界定及其现实意义

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理想的新闻业的职业标准、态度和行为(侯迎忠,2003)。具体而言,它包括从事新闻业的基本的专业技能、基本的行为规范、一套定义媒介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于政治和经济权利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以及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Macdonald,1995)。作为新闻从业者的摇篮,高校新闻学教育业迫切需要注重对学生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培养。笔者认为,新闻专业主义教育应当在新闻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贯穿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新闻学教育的各门课程之中。失却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整个新闻学教育就会失去灵魂,一盘散沙,陷入职业训练的泥潭。新闻专业主义对于今天中国的大众传媒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一,新闻社会功能的回归需要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随着社会政治体制的改革,新闻媒体被赋予了越来越重要的功能――作为民众知情、表达、监督、参与民主政治的载体,媒体需按照专业主义的理念来生产、传播信息。新闻媒体要真正维护公众的民利,就必须真正成为公众知情、表达、参与、监督的平台与渠道;新闻从业者必须理解新闻的真谛,站在公共利益的立场,抵制政治的压力与经济利益的诱惑,主持社会正义,张扬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这就对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理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其二,媒体商业化运作的疾患呼唤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注入。随着市场化运作的推进,在生存的压力与利润的诱惑之下,媒体对商业利益的追求往往超越了对公共利益的捍卫――商业利益和公共利益、政党利益之间的冲突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新闻院校必须培养学生的专业主义精神:使学生建立一种服从于政治和经济权利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以及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

其三,新的媒介生态,新媒体的普及与新技术的拓展使得专业主义成为新闻媒体安身立命的根本。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新技术的拓展,新闻业面临着全新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新媒体的普及和新技术的拓展给新闻传播业带来了两大变化:一是人人都可能成为新闻的传播者,这意味着新闻业面临着更多的竞争者;二是人人都可能同时接收到多种不同来源的信息,对不同的信息进行甄别和选择,这使得人们对信息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在这样的媒介生态下,只有真正具有专业精神的新闻媒体才能赢得公众的尊重。那么,新闻院校作为专业新闻从业者的培养单位,怎能不重视对学生专业主义理念的塑造?

然而,中国新闻学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问题,就在于专业主义理念的缺失。这一缺失使得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停留在“求职谋生”的现实层面,也使得新闻媒体对新闻专业学生的认同感越来越差。

二、中国新闻学教育中专业主义理念的缺失及其带来的问题

近几年来,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与年俱增。有关学者(吴飞等,2007)的实证研究表明,新闻传播教育在新闻从业人员那里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严和较高的评价,一些人认为新闻传播与新闻实践有较大的距离;一些人则认为新闻专业培养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并没有更多值得骄傲的东西;甚至有人认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无用,个别媒体甚至以不从新闻专业进人为乐事和特色。对此,笔者认为,中国的新闻媒体不是不缺人,而是缺少真正的新闻人。

当前,中国新闻学教育分为三大块:新闻史、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意在通过此建立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技能。然而,据笔者了解,在不少新闻院校的教育中,这三块都是割裂开来的,任课教师各自为政,只顾课程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对学生专业主义理念的打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将三类课程割裂开来,没有理解其间的联系,几年的专业教育下来,知识架构一盘散沙,对专业主义理念或仅有模糊认识、或毫不知晓。

对此,笔者认为问题在于新闻院系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理念。新闻学教育中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会导致新闻学的空洞化、理论化与技能化,进而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就业以及中国新闻业的良性发展。

第一,新闻学教育中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缺失不利于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形成。学生为什么报考新闻专业?一部分名校名专业,如人大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等对学生确实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进入这些新闻院校的学生也常常引以为豪,比较容易形成对自身专业的认同。他们的自豪感与认同感来自于学校的美誉度与良好的传统以及已经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众多校友的杰出表现。然而,对于普通综合性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尤其是近几年才开办新闻专业的一些工科院校、财经院校、法律院校、外语院校、体育院校、医科大学学生,如果不进行新闻专业主义教育,学生就很难形成专业认同,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个专业、接受这个专业。针对此类情况,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强新闻专业主义教育,让学生理解新闻的精髓,用鲜活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第二,新闻学教育中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缺失难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就业出路。对于新闻媒体而言,新闻专业学生不可替代的优势何在?恐怕不是学生看得很重的熟练的采编技能,也不是某一具体学科的深厚专业知识功底,而是其独特的新闻理念与新闻敏感,在于其客观公正的视角以及判断社会变革、透析事件本质的能力。我们姑且用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来概括。而这样一种理念只有经过专业的学习才能融化到血液中,并转化为行动。这就是新闻学教育的任务。

由此看来,新闻学教育中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缺失是许多高校新闻学教育举步维艰的重要诱因之一,也是新闻学教育招来媒体和社会各界诟病的症结所在。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三、高校新闻学教育中专业主义理念建构的路径探索

要改变当前新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高校新闻学教育中,必须将新闻专业主义教育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将之作为整个新闻学教育的核心,贯穿到所有课程的教学之中。

第一,新闻专业主义教育应当贯穿新闻史、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教学的全过程。笔者所说的要将新闻专业主义教育作为整个新闻学教育的核心,并不一定是说要开出单独的以“新闻专业主义”命名的课程。事实上,在现行新闻学教学体系中,可以涉及到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内容很多。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的讲授与学习中都可以涉及到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传授与实践。首先,在近代新闻史中,可以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发展线索,也可以找到专业主义理念践行者的范本。这些都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闻专业主义的源起、精髓及其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原本枯燥无味的新闻史教学注入精神与活力;其次,在新闻学理论中,关于新闻本质特征、基本原则、社会功能等的讲授都可以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相联系。例如,新闻的“真实”、“准确”等一系列新闻价值要素以及“客观”、“公正”等原则都可以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互相映证。这就将原本空洞的理论“精神化”、“人格化”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可以成为课堂中那支将灰色理论转化为常青树的生花妙笔;再次,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更应当引导学生切实践行专业主义理念,引导学生如何甄别新闻,如何挖掘信息,如何保证信息的准确、客观、公正。实践教学应当将理论教学中传授的专业主义理念升华,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意识乃至一种习惯。对此,各新闻院系教学主管部门应制定明确的培养计划,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培育提升到应有的核心地位,并引导、督促各课程教师实施。

第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应当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来打造。如前所述,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新闻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在于其专业主义理念。然而,仅有理念还不够,新闻专业主义还体现为一种职业技能、一种社会信念、一种责任感。因此,除了专业课程的讲授之外,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广泛学习其他人文社科知识,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通过文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统计学、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关心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客观公正的视角、丰富的知识以及透过新闻现象认识本质的洞察力。

国外许多新闻院校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学生人文社会基础的强化。如密苏里新闻学院本科教育以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为主,其比例占到了75%。而据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罗德・艾伦(2005)介绍:新闻教育必须有超前意识,能超前的主要指观念而不是技术,每当新技术来临,80%不变,20%技术部分比较容易学到,因此学校花更大的精力教学生那80%的内容。他们的本科教育非常注重宽基础,50%以上的课程为非新闻类课程。也难怪普利策(1904)曾经预言,只有在人文基础良好的综合性大学,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新闻人才。

社会对新闻人才的具体要求在变,但总的倾向没有变,那就是宽广的知识面、深厚的专业基础功底与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强烈的专业主义信念。因此,新闻学教育也不能偏离这样的方向,而应当以培养学生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为主线,一方面要重视新闻史论等基础课程,重视采、写、编、评等基础业务;另一方面要开设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方面的课程,同时还要大量开设传播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律等人文社会科学类基础课程。

中国的新闻学教育已经走过了搭架子、铺摊子的阶段,该是提升质量和内涵的时候了。作为高校新闻学的教育者,我们应当坚信,培养学生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是中国新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因为这关乎中国未来的新闻人,关乎中国新闻业的未来。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侯迎忠.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初探[J].当代传播,2003.4.

[2]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J].新闻学研究,2002.4.

篇13

中图分类号:G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228-03

新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其主要培养目标非常明确,但是长期以来,媒体常常抱怨新闻院校的学生有理论没能力,正如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所说:“新闻媒体需要的,高校供应不上;新闻媒体不怎么需要的,高校却在大量培养!”因为学生在校期间往往缺乏必要的实践训练,既受制于学校的办学条件(这主要是新办地方高校或新办专业),也与传统的教学理念有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范敬宜也说过“我国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化,即:新闻教材老化、新闻理论西化、研究方法玄化,集中到一点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更加说明实践教学在新闻学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占据着的重要地位,它是学生知识接受、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与有效手段。

新闻学的专业性质和未来的职业取向都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应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当下更是如此。亦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更需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来感知、体验和消化所学的理论,最终切实掌握新闻流程并能熟练地运用于实践。基于我校新闻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实,我们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上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建构了全方位的学生实践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利用社会资源。科学实施阶梯式实践实习活动

目前,我国庞大的媒体规模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竞争。在传媒人才市场上,“有实践经验者优先考虑”已成为业界共识。新闻系学生毕业后要想马上适应这种竞争环境,必须在大学期间就熟练掌握新闻采、写、编、评等各种技巧,而这些能力的提高,与开展频繁的新闻专业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学生的新闻实习,需要拾级而上,循序渐进。而韶关学院对于新闻专业的教学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为学生安排了课程实践、寒暑假实习、毕业实习等三个台阶。三者之间体现出渐进性和连贯性。

1.1 结合课程教学进度。落实实践训练内容

我们策划了如以“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等课程为依托的“联动式实习”,联合组织学生在课程修读期间赴报社采风,不但要完成采访任务,而且还要进行报纸版面编排的全程学习,完成各门课程的实习任务。此外,院系还组织教师对学生的文字作品进行评析,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笔者在主讲“广播电视报道与分析”课程时,组织学生分组对韶关地区有关企事业进行采访,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完成了多部较高质量的作品。其中《长不大的孩子》与《军训随笔》获首届“南粤杯”高校DV大赛二等奖,受到省新闻教育界的好评。在“新闻摄影”课中,则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安排每位学生进行实习采风。学生拍摄了不少具有较高水准的图片,其中2006级新闻班袁超的“大爱默默,小爱绵绵”新闻摄影组照获得“2008全国校园影像交流节暨全国校园DV、摄影作品展示活动”大赛一等奖。2007年5月,以“新闻采访”课程为依托,组织2004级新闻专业学生赴翁源进行以“义务教育”为题材的采访报道,拍摄并制作了纪录片《家乡・大学生・梦》,该片获首届“南粤杯”高校DV大赛三等奖。

1.2 利用寒暑假期间。走向社会落实教学实践内容

寒暑假期间实致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各新闻媒体实习。每年新闻专业部分同学会在南方电视台、新快报、韶关日报、韶关电视台、韶关电台等新闻单位实习,效果良好,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实习的热情。二是带学生团队外出进行集体采访和社会调查。2007年暑假,笔者带领2005级新闻班部分学生在浙江西塘开展了为期一个星期的实习活动,拍摄了多张摄影作品并拍摄制作完成了电视片《幻恋》。学生通过这次实习锻炼提高了自己的采访能力和交际能力,能更深刻的在实习中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开阔了眼界,尤其是增强了自己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1.3 精心安排毕业实习。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为期3个月的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了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其他教学环节和主要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时间长、规模大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专业实习既能促使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术和能力;又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专业工作搭建平台,是新闻实践教学中的重头戏。为了抓好这个环节,我校新闻系与韶关相关媒体建立了长期的协作关系,如韶关日报、韶关电视台、韶关家园网等,都是我系稳定的“实习基地”。除此外,我系还安排学生进入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羊城晚报、新快报等省内知名媒体进行实习。学生经前两类实习的锻练,已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而在毕业实习中显得底气颇足。他们在新闻单位实习老师的指导下,受到了更为严格、更为规范的训练,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实习结束后,各小组还要召开经验交流大会。无论经验或教训均来自实践一线的感知,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再记忆,再认识,是对新闻理论、书本知识的诠释和消化。

以上三类实习,呈现为逐层递进的关系。在结合课程进行的实习中,学生加深了对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在暑假期间的实习中,学生接触了各级各类媒体,增进了对新闻工作的了解;在毕业实习中,学生综合运用在校期间所学得的知识和理论,对新闻工作的真谛和要义不仅有了更全面深切的感受,而且有了更深刻的理性认识。

2 挖掘校本教学资源,实现实训工作的生活化和日常化

以上实习,都必须在校园外集中较多时间进行。然而学生的实习更多的时候是在校园内进行,因而教师们有责任为其在校内的实习创造各种条件。这就要求教师们对学生实习的指导经常化、日常化。

2.1 开设“模拟课堂”,让课堂教学具有实战性

多年来,我国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多局限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上,这未免有“纸上谈兵”的感觉。为此,韶关学院新闻业务教学吸收了国内新型教学经验。结合本专业的特色,试行“模拟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既强调对理论教学的阐释的补充作用,又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观念,是未来新闻教学计划中最主要的部分,并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如在《电视节目策划》课程中,关于“电视谈话节目”这一章的教学上,“模拟课堂”的具体操作为:学生在课前自行准备采访提纲与采访对象,然后在课堂上自己扮演

“谈话节目主持人”,模拟《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节目特点对同学进行现场访谈,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在大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提升了同学们的访谈能力。

2.2 以校内报社、电台、广播站为载体,拓展学生实践舞台

从2005年开始,我和我的同事们指导学生创办了系报《点报》。学生们承担了采访、写作、编辑、校对、出版等各项工作,经受了全面锻炼。学生“记者”们曾成功地采访过校内外多位知名专家。在培养新闻人才方面发挥了其独特作用。其次,为了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新闻系每年都会评选“最佳新闻摄影奖”等等。但是,仅仅有系报这个平台是远远不够的,新闻系把在报刊得到锻炼的优秀同学不断输送到校内各媒体,如校园电台、粤北大学生报、韶关学院报和校园新闻网等等,让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除此之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在学校校园网开辟新闻视频专栏。成立了“新闻现场”小组,小组所有的人员均从新闻系各年级学生中招新而来。“招新”活动每年一次。“招新”程序制度化,分有自我介绍、笔试、面试三步骤,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业务基础知识和新闻思维。

成员利用课外时间,将学校各类重大活动以及同学们所关注的热点及时进行采访报道,编辑每月至少两期每期10分钟的视频新闻挂上校园网。例如在我校50周年校庆期间,组成了有20多个成员的记者团。该团成员成功采访了来校参加校庆活动的许多嘉宾并较完整的报道了整个庆典活动。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后,全程拍摄制作的反映5・19韶关学院全校万名学子参与祈福夜纪实过程的电视纪录片《祈福》,该片获第一届“科讯杯”全国传媒专业学生DV暨高清作品大赛纪录片一等奖。

3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邀请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

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存在着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大多数教师本身就没有新闻从业的实践经验。这是我国新闻教育的一个软肋。面对这个问题,我校新闻系采用了系列可行的办法。一是直接引进新闻单位有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极强的动手能力的资深编辑、记者作客座教师。这些引进的媒体资深从业人员可以直接参与课堂教学,改变以往无新闻实践经验教师讲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状况,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新闻实践教学内容。而且这些媒体资深从业人员不仅用典型的新闻事例进行教学,还可以组织和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专业基本素质的形成,还可以了解到社会和媒体对新闻人才要求的新动向,以便及时调整对新闻人才培养的策略,有助于新闻专业实践更好的开展。另一方面,加强新闻专业教师的培养。由于我校新闻专业的多数专业课教师或是由中文专业改行的,或是虽有新闻专业的学科背景。但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理论知识丰富而新闻实践经验严重缺乏,对新闻具体的采缩工作以及媒体机构、媒体运作等缺乏感性认识,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所以我校新闻专业采用与新闻单位在联合培养新闻人才协议基础上,也让教师到报社、电视台、网站等新闻单位做一段时间的实际新闻工作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

我校新闻系还根据自身情况,有计划地定期邀请学界知名人士和业界精英开展各类讲座。2007年,新闻系就曾邀请顾问、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罗以澄教授来我系讲座,其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采编手段和写作技巧给同学们带来了从课堂上学不到的生动的知识;此外还邀请了广东电视台与南方电视台资深电视人开展讲座,其丰富的采访经验;具备的较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和独特的新闻价值观,深深地吸引了准备进入新闻行业的同学们对新闻行业的认识与关注。从而把新闻实践教学搞得有声有色,成为典范。

4 加强教学硬件设施更新

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学会会长乔・福特认为。“为最新技术设备找资金是一种经常性的挑战,但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实验设施在我们的优先考虑范围内。庆幸的是,数码时代降低了有些设备的价格,但这些设备也需要每隔3―5年更换一次。”当然,规格齐全的实验设施建设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与财政支持之上的,不说与国外新闻院校相比,就是相比较国内同类院校。我们在资金投入和设备更换上都有很大的差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