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少儿古典文学

少儿古典文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少儿古典文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少儿古典文学

篇1

一、当前读者服务的不足与改善措施

当前读者服务的不足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馆藏布置不合理,馆内环境须待美化等。馆藏布置不合理是指部分图书馆的书籍排列结构有待优化,3到11岁的儿童并不适合读难度过大的文学作品,而部分图书馆在执行读者服务工作时忽视了这一问题。此外,图书馆在灯光、窗帘和阅览室结构设计方面存在一些不足,灯光过于暗淡,窗帘会影响室内光线效果,阅览室的书架和桌椅等空间结构不合理。

对于这些问题,图书管理员应注意结合“分级阅读”模式,规范馆藏布置,将不同级别的书籍放置在相应的书架上,例如将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分为小班、中班和大班,然后再细分童话、儿歌、绘本、语言和连环画等不同类别;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图书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其次,图书管理员理应从多种角度美化馆内环境,确保室内明亮、柔和的光线,摆放清新的绿色盆栽以净化室内环境,合理设计书架与桌椅的空间结构,在室内墙壁上张贴名人的座右铭和阅读推广用语,如“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泉源’,知识如同大花园,读者像小蜜蜂,阅读书籍方能酿制最甜美的蜂蜜”,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激发少儿的阅读兴趣意识。

二、如何做好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

全面做好县级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推广少儿阅读活动,图书管理员首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运用电子技术优化书籍传递服务结构,借助网络平台鼓励少儿们提出意见,并根据读者的建议来改善工作模式。此外,图书管理员理应组建“阅读咨询单”、“书籍信息报”和“馆藏档案”,从而全面了解少儿读者的心声,为读者们提供最优服务。在进行“阅读与提问”服务活动时,图书馆管理员理应及时了解读者的阅读问题,并帮助读者解决问题,可以在图书馆内设置“阅读信箱”,了解读者想阅读的书籍和阅读过程中的问题。某图书馆就设置了“少儿阅读信箱”,收到了许多来自少儿的信件,有的儿童在信中指出自己想读的书籍,像《世界之谜故事》、《古希腊神话》、《中外探险故事》,图书管理员在看到信件以后按照他们的要求增添了新书,满足了他们的阅读心愿。部分儿童在信中提出问题,曾经有读完《人鱼公主》的儿童提问道“大海里真的有美人鱼吗?”,也有儿童问“牛郎织女的故事是真的吗?”,该图书馆在每周五会邀请教师对儿童的问题予以科学性解释,并借助多媒体工具开设少儿阅读讲座,依据书籍内容为少儿播放有趣的视频,如动漫《小红帽》、《龟兔赛跑》、《神笔马良》、《三国演义》、《马兰花》等,让少儿们充分体验了阅读的乐趣,加强了他们对阅读作品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图书管理员可以组织少儿们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服务活动,如“捐赠书籍”、“读书月交流会”、“阅读摘录展览”和“阅读与写作”等,这样能够为少儿提供充足的阅读作品,扩展少儿的知识视野,指导少儿做好读书笔记,撰写阅读感想,以此提升自身的写作素养。

三、做好读者阅读辅导工作的策略

篇2

您好!建平的语文课是我至今想来最为享受,同时又给我莫大启迪的课程。模块教学毫无疑问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堪称建平特色。相比较而言,就我与一些小学、初中同学的叙谈可知,他们的高中语文课依然延续了以往语文课老师讲授文章背景、中心思想、重点字词分析的沉闷套路,或者就是传授题目解答技巧等纯技术性的内容。因而,回顾高中生活,至少语文课程对他们来说,庶几等同于空白,绝对谈不上启迪,更谈不上享受。

同样的,到了复旦中文系,老师比较多的也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讲授,剥离了文学最为本质的一些关乎社会、人类、生命的成分,俨然把文学上成了一门工具性课程。所以我才有时不无玩笑地对同学们说,如果坡上过中文系的课程,并以高分毕业后,可能再也写不出《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传诵千年的词赋了。

所以说,有了与我以往的同学们的横向比较和自身经历的纵向比较,我更加看重建平,想念在建平的求学经历,尤其是语文课。接下来,我打算按照时间顺序,逐一梳理高一、高二四个学期的我所经历的四门模块课程带给我的感受。都是一些很个人化的想法,可能不具有代表性,谨供您参考。

高一第一学期,是新闻方面的模块课程。我必须事先承认,刚走进建平时的我还是非常不喜欢语文课的,因为有了在初中时的无聊经历,我认定语文课就是那么回事,绝不可能在我的心中激起哪怕一丝一毫的涟漪。对我而言,语文只是一门需要通过考试的课程。就是带着这样的心情,我开始了高中语文的学习。可以说,建平语文新闻课程的讲授,为我打开了第一扇窗。它首先激起的是我对报章阅读的兴趣,这来源于老师在课程之初介绍的有关新闻业及其作品的常识性知识,这在以前的语文课上我闻所未闻。进一步,通过经典新闻作品的阅读,我开始关注日常新闻报道的内容及其背后所显示出的社会动因、心理动因,并认真地思考整个社会的运转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高一第一学期的随笔中,我对来源于报章杂志的社会现象的评论与分析,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内容。从此,对于社会现象的关注、思考、分析与评论的习惯,或者说爱好,成为我自觉的生活方式之一,保持至今。

高一第二学期,是诸子百家的模块课程。古文以前是学了不少了,字词解释和语法现象也有一定的积累。但论起对先秦诸子义理的疏通、思想的阐释,是不大关心的。而建平的语文课,从诸子思想对于中国文化之源流的深刻影响和对个人生命的哲学意义这两点进行阐发,同样令我眼界大开。恕我直言,大学中国哲学课的教授思路其实也基本如此,无非材料更丰富一些、挖掘更深入一些、与其他哲学领域在学术层面上的联系更紧密一些罢了。这门模块课程首先培养的是我对古文本身的亲近,不再是以往那种排斥或者说无所谓的态度,就像我的那些初中同学至今对古文抱的态度那样。有了亲近,自然就有了进一步关注的兴趣和动力,我很想知道在这些对我来说还显得有些艰涩的文字背后蕴藏着前人怎样的思考和价值取向,这样的思考对于历史和人生是否具有普遍意义,从中汲取一些深刻的智慧,当然,古人没有让我失望。实事求是地说,对于古文的阅读态度的转变和深入研究的动力,来源于建平的语文课堂。

顺带提一句,记得当时的教学有一个走班制的操作模式,这个想法很不错。从老师层面上说,专攻一家可以让自己的精力更集中、研究更深入,向同学提供更多更精彩的想法;从同学层面上说,不囿于“一己之师”的言说,可以领略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思维方式,而且因为多少熟悉了其他班级的语文老师,也可以增进对整个语文年级组的亲切感,至少就我个人的感受来说是这样的。

高二第一学期,是有关《红楼梦》的模块课程。对于《红楼梦》,我以前是敬而远之的。根据惯常的介绍,我总误以为它的脂粉气太重,情节又似乎比较拖沓,不太有意思。但是后来老师上了《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后,我又一次惊异于这部著作字里行间渗透出的奥妙,再加上《红楼梦》前五回整体显现的一种浪漫神奇,又饱含人生苍凉况味的笔调,正与我当时开始的对于生活意义和道路选择的思考相契合,于是自然又是一口气读完。众所周知,《红楼梦》是深寓作者曹雪芹的身世感喟于其中的,所以阅读这部作品,为我提供了相当丰富的人生经历的参考。同时,我也为古典文学的魅力所折服,因为在此之前我的阅读兴趣多集中在外国文学上。道理说起来既简单又好玩,因为小孩似乎都有听故事的爱好,相比中国作家而言,我总觉得外国作家讲故事的水平要高得多,细节的铺排、情节的展开跌宕起伏,似乎中国同行难以望其项背。因而,在高二之前,外国文学名著我已看得不少了,但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尤其是古典文学,确乎刚刚起步。我有时也想,怎么就那么巧,偏巧是高二,我开始对于人生意义的大发现和大选择的时候,就碰上了《红楼梦》,让我在一开始就能站在一个相对比较高远和超脱的角度来看待现在与未来的生活,同时又发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和美感,加上此前对于外国文学的阅读积累,让我深觉文学实在是一个太美好、太有诗意的领域呢?未知也!

高二第二学期,是有关美学的模块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对我来说那就更是恰如其时。往小了说,它教授学生如何在雕塑、绘画(陆张婷老师课程内容所及),诗歌、辞赋(张强老师课程内容所及),对联、园林(谢海颖老师课程内容所及)这些具体的文艺领域中去发现美的存在;往大了说,它就是在向学生传达着人在生活中发现美、享受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种思想观念于当时的我而言,不啻又是一片新天地。以寻美的眼光望去,我惊异于生活中存在着如此丰富的美的成分,既如此,“何时忘却营营”就应该不是一个时时困扰人类的问题了。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于此有了真切体会,而不仅仅是从字面上去记住它了。

(摘自《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程红兵/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标题为本刊所加)

言 论

现在,家长在“教育”孩子,老师也在“教育”孩子,没有人在“倾听”孩子。其实教育最重要的是“知心”,“知心”是最重要的倾听。倾听真是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让人获得智慧和尊重,赢得真情和信任。

―全国优秀少儿工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卢勤

中国的孩子在10岁以前最好就是边学边玩,如学点语文知识、学点1+1=2、学学涂鸦、学学毛笔字、锻炼团队精神这些更重要。中国人因为急功近利,开发孩子的智商太早了,过度开发,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后劲不足。现在中国教育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其实就是“过度开发”。

篇3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入学伊始,在识字阶段,就要读一首古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孩子接触的第一首古诗,此阶段的孩子尚未形成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教师宜用抒情的音乐、精美的图片带领孩子走入古诗、走进江南。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正当采莲时节,采莲女们驾一叶扁舟,在高高低低、参参差差的荷叶丛中穿梭……全诗视觉效果极为鲜明,采莲姑娘、嬉戏的鱼儿、满湖的莲叶和荷花互相映衬。“莲叶何田田”则进一步把主景凸显出来。整首诗是一幅画,是一首歌,也是一段舞。基于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我通过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表演的形式让他们体会《江南》美,激发其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村居》一诗时,要想方设法引导孩子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孩子自己绘出一幅画,使他们体验创作乐趣,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绘画以后,再引导孩子演一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让画面在孩子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孩子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起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地体验了诗的意境,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二、深入意境,把握内涵

诗人往往依靠诗歌蕴积丰富的内容,寄托强烈的情感,以启发读者展开联想,去领会言外之意,并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孩子通过诗句去分析其中丰富的内容,领会诗人强烈的感情,并从中发掘出诗中的深刻含义。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分析景、物入手,让孩子进入诗的意境,在头脑中形成鲜明、完整的景象,再逐步引导孩子去品味,感受诗境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的是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同时,也感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出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诗歌的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给我们展现了美丽的春景、繁华的场面。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后,作者紧接着写江南的楼台景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人是想借南朝覆灭的历史,提醒当时的皇帝,一定要以史为鉴,汲取南朝灭亡的教训,只有国富民安,才能江山稳固。深入了诗句的意境,就能感悟诗人流露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反复吟诵,陶冶性情

对于处在审美能力形成阶段的少儿来说,短小精悍、形象生动的古诗正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反复吟诵古诗可以加强孩子对语言的理解和吸收,品尝到成功地解析和运用语言的快乐。可以提高孩子的联想、想象力,进而培养其艺术修养。的《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诗中描写了大雪重压下青松毫不畏惧、苍翠挺拔的形象,赞颂了青松坚强高洁的品质。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吟诵,通过联想、想象,自然地把青松看作是逆境中的高洁之士,将凌寒挺直理解为一个人顽强斗争精神的象征,由此受到坚强意志的教育。

篇4

在2009南京“国乐・琴韵雅集古琴专场音乐会”上,江苏省占全国九大琴派半壁江山的虞山琴派、广陵琴派、金陵琴派、梅庵琴派的代表性传承人首次同台献艺,可谓一次空前盛会。

这四大流派已确定一批省级古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常熟虞山琴社社长朱(虞山派),扬州著名斫琴家马维衡,刘少椿的外孙刘扬(广陵派),金陵琴社社长刘正春、南京琴人桂世民(金陵派),镇江梦溪琴社社长刘善教(梅庵派)。其中,刘正春和刘善教已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代表性传承人。

音乐会开场,南京市考棚小学“秦淮少儿艺文苑”古琴社表演的根据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改编的古琴合奏及伴唱《卧龙吟》。琴声悠扬,童音朗朗,古今交融,意韵深远。孩子们投入、质朴的表演赢得阵阵掌声。金陵古琴馆演奏的古琴合奏、箫领奏《良宵引》让听众领略了缥缈凌云之致,马维衡的古琴独奏《神人畅》抒天人合一之情,刘扬的《梅花三弄》则大展广陵派“大梅花”之跌宕胸臆,虞山派朱演奏《广陵散》扬杀伐之气。虞山琴社四重奏琴歌《尚湖云水》,根据同名诗词创作古琴新曲,在“微茫水云自萋迷,平远山光入望低”美妙风光中,男女声对唱婉转流丽,“烟雨迢迢、云水飘渺”美轮美奂。梅庵派传人刘善教、王永昌演奏其流派代表性曲目《捣衣》《长门怨》。刘正春与林克仁琴箫合奏《平沙落雁》借鸿鹄之志写逸士之怀,最后是金陵琴社与江苏省昆剧院表演的古琴与乐队《普安咒》,音韵畅达,表清夜之静。

这场音乐会策划、编排成功。但作为进入现代音乐厅内的传统古琴演奏,难以避免地遭遇了沟通不畅的尴尬境地。交流互动、观众反映并不十分理想。这是由于古琴艺术的精英化与当代琴乐大众普及之间存在矛盾。正如广陵派传人马维衡形象比喻:“古琴音量小,就像是一个非常有修养而且性格内向含蓄的谦和君子,他不善于交际。三五知己尚能娓娓道来,人一多反而讲不出来了。”弹奏古琴,千人音乐厅,镁光灯一打,心就很难静下来。民间古琴传人面对公众性的表演,娱人而非娱己,目的转换,总显得力不从心而勉为其难,演奏必刻意循规而不可自由,何来飘逸挥洒?

琴乐的内容与意境或有着特定的时代故事背景,或有着古人特定情感寄托,与当今的时代、当代人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墨子悲丝》、《长门怨》、《广陵散》、《忆故人》……,每一个标题后都是一个关乎古典文学或历史的典故,现代人很难在一个特定时空里,整齐而又快速地集体进入这种古朴典雅而又安静和谐的琴乐世界。但,一个崇尚和谐中正的时代需要古琴文化。

篇5

二、学前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方法

1.形象教学法

幼儿的思维方式,0-3岁是直观行动思维,3-7岁是具体形象思维,7岁以上才逐步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面对幼儿直观、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选用图画来开展教学活动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形象教学法,就是利用图示、图文等以直观的视觉效果进行教学的方法。

2.表演教学法

表演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分角色对故事进行模拟表演,再现情景的一种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学既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表演才能。

3.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幼儿通过阅读、游戏、学具操作、实验等来实现认知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角等在大脑指挥下协同活动而获取知识。

4.叙事教学法

叙事教学法是关于语言教学的一种思路或理念,是近年来主要运用于外语教学的一种方法。叙述是人们认知和表达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讲故事、听故事是幼儿的天性和本质。叙事教学法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经典诵读,甚至是某些古诗的教学。这种讲述式教学不但让幼儿获取认知,启发心智,还实现了道德教育。[3]

三、学前儿童古典文学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为根据确定学前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为以下几方面:古典文学教育、传统艺术教育、传统节庆文化教育、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等。本文着重探讨幼儿中国古典文学教育。

1.幼儿古诗教学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代表,它具有情感性、形象性、音乐性、概括性和跳跃性等特征。特别是近体诗讲究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律,在遣词造句中力求精炼,因此朗朗上口,节奏优美。幼儿诵读古诗能丰富他们的词汇,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能让幼儿在体味古诗的优美意境中,让他们感受美、欣赏美,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得到情怀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进而丰富和厚实幼儿的文学积淀。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幼儿生活的年代相差很远,对于幼儿来说,很多古诗他们都不能准确理解其意境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古诗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应幼儿需求,适应时代需求,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符合幼儿近期的发展和长远发展。从诗歌的形式上多选择绝句,特别是五言绝句。绝句短小,工于音韵,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幼儿容易诵读和记忆。大班的幼儿可以学习一些律诗。从内容上来说,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如描写景、物的:《蜂》、《咏鹅》、《咏柳》、《风》、《梅花》、《望庐山瀑布》等;反映幼儿生活的:《村居》、《所见》、《小儿垂钓》等;与季节相关的:《春晓》、《咏柳》、《清明》、《小池》、《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江雪》等。这些古诗语义浅显、用字自然、画面清新、意境美妙、感染力强。当然,在情景交融中让幼儿充分感受了古诗的画面美、意境美之后,还可以循序渐进地让幼儿感知一些浅显的道理。如《悯农》的学习让幼儿知道珍惜粮食,《观书有感》启示读书的重要性,让幼儿感知《赠汪伦》中朋友之间的友谊,《游子吟》中伟大的母爱,《示儿》中拳拳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幼儿在记忆力最强盛的时期,记诵大量的古诗呢?对倾向于写景抒情的诗歌,可采用形象教学法,以画面作为教学背景,把幼儿带入情景中,同时还可配上优美的音乐,用声及画吸引幼儿的听觉和视觉来学习古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而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孟郊的《游子吟》、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李绅《悯农》等诗歌,有明显的故事性,那么我们可以用故事法来进行教学。甚至还可以采用表演教学法,在幼儿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用动作、表情等方式来表现内容。这既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可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且能加深幼儿对古诗的理解。

2、幼儿经典诵读

经典是我们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依据,它也是几千年以来,我们民族屡遭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的纽带。但由于“五四”时期的民族科学启蒙对传统文化的解构,我们失落了经典。朱自清和闻一多两位老先生对经典失落非常担忧,朱自清1941年曾写过一本《经典常谈》[4],在序中他提出“经典的废止不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幼儿开始,从幼儿诵读经典开始,民族的核心价值须在经典的传承中得以体现。自1994年,王财贵在台湾推广“儿童诵读经典”教育运动后,在全球华人地区掀起了“儿童读经”风潮。1998年北京成立了圣陶实验学校进行分层教学,以期实现“必有大木出于深林,可望绝学继于诸子”。诵读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是学习经典的一种有效途径,学习经典对幼儿思想启蒙意义重大。北京师范大学郭齐家教授曾在论文《少儿读经与文化传承》[5]中阐述过“蒙以养正圣功也”等意义:回溯源头,传承命脉;涵养心性,培植道德;培养倾听,锻炼表达;感受韵味,提升美感。中国历来重视“蒙学”,提倡幼儿读经。幼儿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的内容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有代表性的、历代广泛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近年来随着读经热的掀起,蒙学读物相继出版,特别是2012年4月由河北省社科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张圣洁主编,十余位古籍专家、古典文献学者精心编撰,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传统文化启蒙精华读本”———《蒙学十三经》。传统的读经方式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现在某些学堂甚至还要穿汉服,跪着诵读。所以有学者提出对儿童诵读经典的质疑,认为是违反科学的复古倒退“闹剧”。[6]儿童诵读经典的教育价值不容置否,主要在于教育方法问题。不能让幼儿死记硬背生吞活剥经典,不能一味遵守那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能违背教育的初衷,要立足于幼儿本身,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活动法、直观法和口授法,这三种方法在诵读经典中仍然可行并行之有效,除此之外,情境法也很重要。

3.神话传说与幼儿教育

人类最早的故事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幼儿最喜欢的教学方式就是讲故事,神话传说故事符合幼儿阅读的心理期待。神话传说反映了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神话传说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与幼儿的思维方式一致,幼儿的世界就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打破时空的限制上天入地,神话传说是符合儿童思维的文学样式。幼儿认知能力有限,无法准确把握世界,神话传说是开启儿童认知的一个有效途径。幼儿对世界的形成及自己的诞生充满着好奇,总有许多的为什么,给幼儿讲解“开天地”的神话传说就是用幼儿的眼光回答了幼儿的提问;给幼儿讲述远古祖先或英雄人物与自然作斗争的神话传说,有助于培养幼儿不畏艰难、顽强拼搏、机智灵活的品质。教师在讲述神话传说时,首先要选择适合幼儿认知的神话,对神魔鬼怪的描述要注意幼儿心理的承受力,不能使幼儿产生恐惧感,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其次,教师还要注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讲述“沉香救母”的故事时可以让幼儿想象“宝莲灯”的样子和它的功能,大班的幼儿还可以试着画一个宝莲灯,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同学间相互交流。这样的神话传说教学设计,不但培养了幼儿的倾听能力,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通过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让幼儿懂得相互交流、相互欣赏。

篇6

“教师不能把教材作为‘圣经’,应把它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与其它的课程资源一起支撑新课程。”教师要将教材看成一个活的文本,一个充满变化的学习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思考和探究,将其整合与加工,做到走进教材又大胆地超越教材。

1.必须转变“课本即教材”的陈旧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内涵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包括教师手头的指导用书、挂图、生字卡片、图书、报刊等“图书教材”,也包括电影、电视、广播、VCD、录音机等“视听教材”,还有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等“电子教材”与“网络教材”……因此,教材应成为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学生可以随时分享这些资源。试想一下,当学生学到安徒生童话《丑小鸭》时,有关安徒生及其童话,以及与他同时代的童话作家、作品的声像简介能够多样化地展现在师生面前,供师生欣赏与选择,那将大大激发学生对童话世界的憧憬和热爱,满足学生对童话世界的了解、探究的欲望。

2.必须转变“课堂即教室”的狭隘教育观

从语文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来看,教室仅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放眼四周,广播、电视、书籍、报刊、典雅美丽的校园风貌、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这些无一不是我们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如教学人教版《乡村人家》一文前,根据我们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们的家乡”的研究性学习。同学们通过走访、询问、翻阅乡土杂志等途径,确立了“家乡发展史”、“家乡的主要产品及特点”等一系列子课题的研究。这不仅使学生对本地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对新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开发、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农村学校比不上城市学校的环境、设施,但它仍是教学资源中最直接、最显现的资源。正因为它的方便、快捷,所以应充分挖掘,让可以利用的校内资源活起来。

1.教室——校内课程资源的中心

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的,大部分知识也是在教室里学到。我们要着力把教室建成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教室除了要有学校统一规范的布置外,还要有适合于本班实际的文化布置特色。如教室里的队角、特色角、抬头标语要焕然一新;图书架上要摆放着各种图书,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博览群书、增长知识;教室里的展示角和黑板报等一起构成了室内动态知识源。

2.图书馆——小型校内课程资源库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校图书馆藏着大量的图书,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医疗卫生、环境科学、少儿百科,斟称校内课程资源库。这里面也同样有和语文知识内容相关的图书。我校图书馆现存书六万多册,对每本书进行电子编号、分类存放。同时,每个班开设图书阅读课,通过图书阅读课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学校图书馆为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凭图书借阅证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另外,每个班都建立了图书角,为了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学校定期组织各种阅读知识竞赛,如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少儿百科知识竞赛等。

3.校园环境——课程资源中的“活教材”

校园环境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显现的校园景点、设备设施,又包括隐性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那碧绿的草坪、盛开的鲜花,研究性学习版面、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都可以视为语文教学资源来开采、挖掘、利用。例如:很多学生在参与校园文体活动之后,他们便有了写作素材。以“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为题的佳作不断,这充分说明了校园活动也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开发、运用地域资源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1.在乡土文化中开发课程资源

乡土文化朴实、生动、富有人情味儿,处处洋溢着“真善美”的气息。乡土文化包括本土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曲艺文化、社交礼仪文化、婚丧庆典文化等,这些将成为丰富的课程资源。

2.在地方自然环境中开发课程资源

地方自然资源包括各个地方的植物、动物、山川、河流等资源。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时,既可以利用物产丰富和山川秀美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又可以利用对林木的乱砍滥伐和对动物的乱捕滥杀以及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污染等不良现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环保教育。

3.在游览名胜古迹中开发课程资源

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并将其融入到学习资源的范畴中,是增强学习材料开放性的很好的途径。我们可以通过“游名胜,玩语文”的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语文课程必须既植根于现实,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各种有用的语文课程资源,才能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促进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开发、利用网络资源

21世纪,人类全面进入了信息时代,大知识时代。网络是巨大的资源宝库,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如今,在许多农村学校已兴建了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信息技术已成为农村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我们的语文学习应充分利用网络,形成网络资源共享。

1.利用网络资源,再现课文情境

课文以语言文字为主,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体会情境,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演示作品中的形象。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利用网络设备播放视频《十里长街送总理》,学生把课文描写的场景与视频中出现的景象进行比较,把文字变成了形象,这样就对理解课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利用网络资源,补充文本空白

小学课文篇幅都不是太长,大多节选自名篇名著,其中隐藏着许多空白,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人文典故等,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快捷这一特点,行当进行补充,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1)补充时代背景。如学习《草船借箭》一文,学生能从文本了解到的仅仅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对周瑜为什么为难诸葛亮以及诸葛亮怎么会到东吴等恩怨纠葛充满疑惑。因此,引导学生上网点击有关《三国演义》的网站,弄清“草船借箭”的背景,观看“草船借箭”的电视片断,对文中主要人物的个性作感性、全面的认识。这样,不但帮助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有助于他们积淀古典文学的素养。

(2)补充人文典故。《赤壁之战》一文中蕴含着不少著名的典故,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曹操败走华容道”,这都是学生所不知道的。从网上阅读这些典故,增强了课文的趣味性,也激发了学生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3)补充语言文字训练。学习《荷花》一文,在学生反复诵读“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后,适时点击网上关于荷花的各种图片,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再描述各种不同形态的荷花,网上图片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进行了仿说仿写的训练。

3.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综合实践。

除了直接利用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知识的拓展,这种拓展可以通过开展综合实践的方式来实现。如《翠鸟》一课,课文主要从翠鸟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活动特点来介绍了翠鸟。学习这课后,可以“认识翠鸟”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以“翠鸟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活动特点”为单位分成三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合作探究活动。同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把本组探究的结果以电子作品或探究小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进行交流。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开阔了

篇7

因此,对于出版机构来说,在暑期这样的销售旺季,一方面,花大力气推新书固然好,另一方面,手中有这样一批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图书,想暑期档不赚钱都难。

和6月份相比,继续在榜的图书是《虚实之间》《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百年孤独》《青春》《阳谋高手》。《百年孤独》《青春》自从问世以来已是榜单常客,《虚实之间》《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阳谋高手》在4月和5月面世后也持续在榜。

本月,郭敬明的《小时代3.0刺金时代》位居文学榜第11位,跑输了韩寒的《青春》。

少 儿

本月的首次上榜图书,有3本都是在2012年6月上市的新书,分别是“笑猫日记”系列《永远的西瓜小丑》、“阳光姐姐小书房”系列的《猪仔头温暖之旅》和“辫子姐姐心灵花园”系列的《我不想不想长大》。

《永远的西瓜小丑》是杨红樱的畅销童话系列“笑猫日记”中的第16本,6月下旬才上市,仅凭一周多的销售就位居到当月少儿类畅销书榜的第13位,7月随即站到榜首书的位置。“阳光姐姐小书房” 和“辫子姐姐心灵花园”两个系列虽然与“笑猫日记”系列在内容上有很大不同,面对的读者对象在年龄层次上也有区别,但这三个系列也存在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最近几年中,这三个系列都一直保持着每年两本新书的出版节奏,并且出版的时间都集中在1月和6月左右,以迎接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两个少儿类图书的销售旺季。这样的一个出版节奏已经完全被作者、出版社、书店所习惯,甚至忠实的读者也都已经习惯了在放假后去书店购书。这样的一个出版节奏也为图书的畅销提供了支持,6年来“笑猫日记”已经121次进入开卷月度少儿榜的Top10,其中18个月位居榜首的位置;“阳光姐姐小书房”5年来共37次位居开卷月度少儿榜的Top10,其中24次集中在6月至9月的暑期旺季,9次在1月至3月的寒假旺季;“辫子姐姐心灵花园”在2008年上市以来每年的7月和8月也都进入到了开卷月度少儿榜的Top10。

生 活

如果要问这个夏天最火的词是什么?一定有很多人回答:非“舌尖”莫属。6月,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带动之下,图书《舌尖上的中国》一上市就冲进了生活类榜单第五名。进入7月,《舌尖上的中国》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冲入榜单第一名。

然而,这个纪录片衍生品的深度开发还没有完结,本月,纪录片的配套菜谱《舌尖上的中国:传世美味炮制完全攻略》面世,借着纪录片的热度,该书首次上榜,即位居生活类榜单第六名。这本书打破了原纪录片集与集的结构,以菜式为核心,将纪录片中关于山珍海味、花样主食、豆奶制品、腌货腊味和五味调和的制作方法一一道来。表面上这是一本菜谱书,但读者阅读时更多地联想到书中每一道美食附着在纪录片中的故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还有哪些价值有待开发?在图书这个链条还有多少余地可以延展?这些都值得“舌尖”迷们期待。

除了“舌尖”系列图书,本月的生活类Top10表现有些平淡。延续6月势头,很老很老的老偏方系列《女人烦恼一扫光》和《职场疲劳一扫光》继续在榜,两本书的持续热销传递出了女人在生活与职场的征战中的不易及女人对自我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关注。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种老偏方系列,《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小病一扫光》再次返榜,位居生活类榜单第四位。

学术文化

与6月相比,7月开卷学术文化类Top10榜单变化较大,有4部作品进入榜单,分别为《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这个历史挺靠谱1》《大故宫(2)》和《苏菲的世界》,分居排行榜第一、第五、第六和第七位。

新书持续热销是本月榜单的突出特点。6月上市新书《中国天机:我要跟你讲政治》本月上升至第三位,销售劲头强势;六月榜首书《郁闷的中国人》则下滑至榜单第四位。《大故宫(1)》近三个月持续位居本榜前十名,同名电视片创造了近年来“百家讲坛”节目的收视高峰。《大故宫(2)》为7月新书,比第一部更贴近明清皇家私生活,重点讲述皇权交接,君臣博弈,后宫传奇,并正在央视“百家讲坛”热播,助推了图书的畅销。

老书常销是本月榜单的主要特点之一,像《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明朝那些事儿(第1部):洪武大帝(再版)》《于丹趣品人生》等大多是曾经的榜上常客。《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是著名学者余秋雨七年来的唯一新作。他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加上课后与学生间的“闪问”“闪答”,让读者在轻松愉悦中更好地了解中国深厚的文化,深受广大读者的喜欢,培养了大批热爱中国文化的忠实读者。

经 管

与6月相比,7月经管类榜单变化略大,新书《思考,快与慢》当月上市即入榜,《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5月底上市,首次进入经管类榜单前10名,居榜单第七位。两个版本的《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位次上升,分别居榜单第一、第二位。货币战争系列持续热销,有三部作品在榜,其中老书《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重返榜单。

在这个需要经常迅速决策和判断的时代,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判断尤为重要,《思考,快与慢》于7月与国内读者见面,延续了世界级畅销书的发展势头,当月入市当月上榜。在书中作者用大量的研究数据、实例和极具前沿化的理论观点,指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存在的3种偏见、12种效应、4种谬误、6种错觉,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面对城市生活、工作等各方压力,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简单快乐的生活,美好的生活可以是有一间在你名下的小小咖啡馆,每天微笑接待不同的客人,《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这本书描写的不仅仅是如何开办和经营一间有特色的小小咖啡馆的故事,更多的是传达简单快乐的生活方式、参差多态的创意思维,这些都契合了都市人追求简单快乐生活的精神和心理需求。该书上市不久即入榜,与此书传达的简单快乐的生活方式有密切联系。

教 育

如果说6月是高考月,7月则是各地的高考状元出炉月,每个地区的状元问世都吸引了足够的眼球,更何况是考上北大清华的状元。《北大清华状元最高效的学习窍门》就是在这样的时间节点登上了教育类榜单第四名。凡事有方法,学习有窍门,生活如此,学习亦然。虽然该书并非完全是北大清华状元们的经验实录,但书中介绍的点点滴滴的高效学习妙招,让学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同一系列图书《北大清华状元最高效的学习习惯》也受到追捧,位居教育类Top10的第九名。

篇8

这两则新闻孰是孰非暂且不论,但是家长和十博士在我看来有些过激的反应却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一下:电视究竟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为什么一个动画片就能教坏孩子?而一个电视讲坛就能误导了学术?

我们从来不高估好的影视作品对孩子的影响力。如果有人跟你说让孩子看一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动画片,他就会变成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孩子,你肯定会觉得是说大话,吹大牛。但为什么孩子看一部脏话连篇、有暴力情节的片子就会变成坏孩子呢?从网上看到这次家长讨伐团的讨伐檄文,义正辞严,但首先觉得是好笑,我觉得这是家长在找理由推卸责任的一种方式。电视台播了一部有问题的动画片就联手要求电视台停播,如果你正好碰上了一个天天吵架脏话连篇而且还动手打架的邻居,那你是不是要学孟母三迁?如果孩子的班上正好有一个这样说脏话爱骂人的坏学生,家长们会不会联名要求学校开除他呢?家长有太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生恐自己的孩子受到坏的影响,其情可悯。问题是,电视动画片只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小情节,孩子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读书,画画,弹琴,和小朋友玩,稍大一点儿的还可以上网去玩游戏。更何况,如果嫌这部动画片不好,你挑一张健康百分百的优秀动画碟让孩子看就行了。我觉得当你的孩子已经把电视动画片当成成长和娱乐的主要渠道时,已经意味着这个家长的教育彻底失败了。生活中无数比电视更有趣、更有教育意义的渠道,家长因为偷懒或者别的原因选了最省劲儿的电视,这首先是家长的责任缺失。再一个就是扩大危害。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脏话和暴力这些不良因素除了电视之外还有很多渠道可以到达孩子跟前,家长的责任在于甄别和引导,而不是抡起大棒集体喊停,因为你无法关闭所有的不良渠道。

于丹也是通过电视上的《百家讲坛》这个节目走红的。我不知道博士们的思维是怎么运转的,但是我知道一位朋友的上初中的孩子是这样选择的。他听了于丹的讲座后对《论语》感了兴趣,他妈妈趁热打铁给他买了一堆讲《论语》的书,他翻了翻后,觉得于丹的有点太浅,不如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有意思。瞧,于丹在一个中学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引子,她引发的是对孔子和《论语》的兴趣,就像抛出一个线头,大家可以攀缘而上,各取所需。

可是博士们呢?他们大费周章跨地区跨学校联袂抵抗于丹,也许真的是因为感觉到学术已经被于丹误读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也就是说在他们的眼中,大家了解和学习孔子和庄子的路径只有一条:那就是电视上《百家讲坛》里的于丹。而且听于丹讲座的人都是一根筋,听啥是啥,都不咀嚼,不反思,更不对照别的版本解读。

上次有十博士联名取消圣诞节,梁文道曾调侃说他们读书读傻了。此次十博士联名抵制于丹,无非是在集体起立证明原来读书真能把人读傻,傻到连一个中学生的判断力都不如。不过对比博士们反对的急切和真诚,还有一种解释就是他们的生活中可能贫乏得只剩下电视了。

这一段由影视和网络联手掀起了一股明史热,打先锋的恰恰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如果按十博士的思维逻辑,明史学者和专家也应该像他们一样抡起大棒,对这些走红的非专家学者大声喊杀。没想到明史学界的反应不是攻击而是积极认可,反省自我。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还表示,没让读者知道真正的明史,学术界应该反思。

影视教授于丹也像明史非专家一样,正在替文学教授们开坛论道,做着普及古典文学的工作,她不是专家,讲得也许有缺欠和疏漏,但她的意义和功劳不可否认。该反思的应该是那些罔顾常识抡起大棒的博士们。

篇9

人物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灵魂,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舞台创作的核心任务和目的。这个人物来源于真实生活,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但是舞台上的人物又是经过艺术加工创造的人物,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作为一名粤剧演员,一个戏曲舞台工作者,深入研究个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传统戏曲演绎程式中按照自己的理解,摸索出个人风格,在观众面前呈现一个创新的舞台视觉效果给人以新的震撼,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以亲自演绎的获奖角色《焚香记》中敫桂英为例,探讨粤剧戏曲传统人物形象的创新呈现。

一、遵循粤剧程式 结合情节塑造人物

中国戏曲艺术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其中,戏曲人物的呈现更有诸多固定程式,演员必须在遵循戏曲程式中结合情节塑造人物,这样才能做到戏中有人,人戏相融。

(一)戏曲人物有着固定程式

一出戏中,必然要有演出中的人物,而人物的演出又构成情节,为此,人物是粤剧戏曲表演体系中,完成情节的主体,必须放在第一位。

粤剧中的故事情节大多只是一个大概的线索,而且,这个线索常常是人所共知的,极其简单的。同时,粤剧戏曲的语言也极为简单,它对人物的勾勒就像中国水墨画一样,不会太细致和太实在的描写,而是追求意境,因而,表现戏曲人物的空间就在于:在固有的表现程式中,演员可融入自己对角色的个人理解,从而呈现出个性化的角色。以粤剧《焚香记》的女主角敫桂英为例,红线女老师演绎的敫桂英感情强烈,在唱腔表达上更是独树一帜;陈韵红前辈演绎的敫桂英爱憎分明;还有京剧、越剧等不同剧种演员塑造的敫桂英也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

众所周知,中国戏曲与古典文学的关联甚为密切,中国戏曲的分支――粤剧起初演的也多是传统历史剧目,至现代戏此次彼伏的今天,古装剧与历史人物依然在粤剧舞台上占据着重要比例。因为历史人物取材方便,所以粤剧演员也离不开对历史人物的演绎。

然而,应该承认的是,粤剧中的故事情节与历史史实、戏曲人物与真实的历史人物,一般不会完全相同,为了“戏”的需要,总要加以“升华”,使之成为一个典型的形象。同时,也正因为人物的典型化,让粤剧的人物类型化了,即观众看到的某一个粤剧角色就联想起某一类人,某一粤剧角色所说的话可以代表某一类人的思想,某一个粤剧人物的经历就是某一类人物的经历。

敫桂英是唐宋时期的一名青楼女子,原是官宦人家之女,却因家道中落而坠入风尘,其天生丽质,秀外慧中,才华横溢。因而,演绎这个人物时,笔者大多遵循闺门旦的表演程式,虽是风尘女子,举手投足却出处流露大家闺秀风范。而其知书识礼的人物铺垫,也为后来与书生王魁相好的剧情发展打下基础。

这就是演员的基础表演,要把人物背景研究透彻,把同类人物的相关描述研读清楚,再用心体会,选择不同的程式表现,才能把剧情准确深刻地表现给观者。

(二)在情节中凸显人物个性

观众看剧,是受到剧情的牵引,而剧中每一个情节的变化又最能体现人物。尤其是剧情的突变,最能刻画人物个性。因为在戏里的转折性事件和场景,对于剧中人物来说,是突如其来的,当这个事件突然降临在他/她身上时,他/她的心理上就会产生各种矛盾冲突和抉择,当他/她不得不去承受、面对和处理所处环境的变化时,内心激发的喜怒哀乐痛愤恨等各种情感流露和宣泄。在情感尽情抒发过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生价值取向、人格品格和道德修养等得到了充分展示,从而让观众对其形象进行判断定位,再施以感情投入选择。

《焚香记》是一部明传奇,讲述敫桂英曾救助落难书生王魁,两人在海神庙山盟海誓,不料王魁高中状元后,贪慕虚荣,入赘相府,向家中苦等爱郎归来的敫桂英寄去一纸休书和三百银元。在敫桂英接过休书一刻,就是剧情发生了“突变”之时,敫桂英与其侍婢采取的不同态度和行动,就体现了两个人的身份、位置和不同的性格特点。此时,人物形象才能在互相烘托之下,有力地独立树立起来。

剧情的突变,导致敫桂英的心理产生剧烈变化。从耐心等候情郎变成悲愤与羞辱交织,这时,演员的内心演绎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这些年的实践摸索,笔者感悟到,粤剧表演不仅是程式的遵循,更重要的是把内心的想法告诉观众,根据情节而展现的内心戏,是演员与观众沟通的桥梁。因此,笔者演绎的敫桂英在接过休书后,并没有立即表现悲伤,而是愣了数秒。这是从生活常识所得,人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往往先处于一个短暂的情感与思维真空期,犹如时空停顿的感觉。这也表达了一种难以置信的内心反应。

当敫桂英回过神来,才感到天旋地转、天崩地裂,然而,在风尘岁月多年的生活经验,又让她不可能像一般富家小姐一样马上晕过去。她必须强忍着情感,听着王魁所命之人把休书和银元的原委说清。

敫桂英人物的变化关键点,就在于休书的出现,其内心的矛盾、激愤、羞辱都在此酝酿,并终将发展成《焚香记》最著名的一场折子戏――《打神》。通过《打神》,洗尽铅华的敫桂英在突如其来的变故刺激下,激发出人性与情感的另一面,从而成就了粤剧人物演绎的多重转变,让人物角色的舞台呈现更为丰富。

二、创新传统表演 柔情女非只有悲惨

长期以来,行内外都挂在嘴边的一句说话,就是舞台人物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粤剧戏曲中的人物往往都是有拔高和夸张的成分的,因为拔高和夸张,更容易体现一个类型的人物,以往戏行中人都是这样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然而,当下的粤剧表演不能够再一味注重人物的夸张性,而要回归到生活本质,这样才能用最真挚与纯朴的表演打动观众,帮助观众更好地投入角色与剧情。让传统夸张定式回归自然表演,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一)通过创新人物行动来塑造人物性格

在现实生活中,人物性格的差异,往往导致行为模式的差异。不同性格的人,就有不同的表现行动。许多文学名著也展示了人物性格化的行动。比如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张飞性格比较暴躁鲁莽,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酗酒闹事。正是有这样的性格特点,才使得他在知道关羽被害的消息后有了酗酒拷打手下将士的行动,体现其发泄心中愤怒和痛苦情绪,而这样的行动,又导致其惨被部下杀害的结局。人物的行动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也不断塑造着人物的个性。

通过行动来塑造性格化人物的关键,在于把这个行动放在人物性格特色上来创造展示。以笔者演绎的粤剧《焚香记》为例,就有以下几点:

1、救助穷苦书生。

山东济宁府秀才王魁,进京考试落第,穷途潦倒,流落山东一寺庙中,并饿

得晕倒在地。莱阳名妓敫桂英遇见秀才王魁,并非绕路而行,而是上前细察,并施以援手。这样的行动,体现出敫桂英有别于一般趋炎附势、认钱不认人的。其救助贫苦的行动,表现出人物的善良、贤淑与惜才。而敫桂英的行动始终带着几分纯真,其救助书生只是出于本能的反应,笔者演绎这些行为动作时,就如日常生活般自然,无需过多思考与渲染。

2、赠予玉扇坠为定情信物。

敫桂英把王魁带回妓院后,二人过起了双双对对的夫妻生活。这样的行为在当时虽是离经叛道,但是符合敫桂英的人物角色定位的。同时,敫桂英向情郎赠予玉扇坠为定情信物,二人在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前提下,私定终身;敫桂英更用自己的积蓄供王魁读诗文,又资助其上京赴考。体现了敫桂英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性格特点。笔者在演绎《钟情》一折戏时,特意用盖衣服、秀荷包等等舞台动作展现敫桂英对王魁照顾的无微不至,并表现出,在妓院的三年里,敫桂英与王魁实质过着姐弟恋的生活,敫桂英是王魁的物质依靠,王魁是敫桂英的精神依托。二人互相依存,才有了相亲相爱的结果。

3、临别嘱咐珍藏玉扇坠。

《饯别》一折戏中,传统表现都是敫桂英与王魁如何依依不舍,王魁如何对

天发誓永不变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悲情离别往往没有那么惊天动地。因此,笔者在《饯别》中演绎的敫桂英虽然万分不舍,但没有太多拥抱、牵手等常规动作,而是突出嘱咐王魁珍藏玉扇坠这一行动,配以深情目光,以展现人物的情真意切,同时,也是其柔情与天真,为接下来的《打神》一折戏埋下伏笔。不仅展现敫桂英可怜、可悲的人物性格特点,更放大了可爱的比例,让人物呈现更清新而不落俗套。

(二)借鉴影视表演细节来展示真实的舞台人物

如果说大体行为动作可以展现类型人物与相似情节的整体特性,日常生活习惯、个人的细节动作则能够暴露出一个人的个性化心理特征。在粤剧戏曲舞台上,编剧、导演和演员也十分重视通过细节来刻画塑造人物形象。无论是动作细节还是语言细节,都能够揭示出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特征。比如性格轻浮的人经常东张西望,眼神飘忽;性格沉稳的人脚步从容稳重,语速不快不慢;个性张扬的人喜欢高声谈话,穿着夸张等等。粤剧戏曲就常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来展示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化艺术形象。

以《焚香记》中《打神》的唱段为例,在这折经典的戏中,如何凭借人物细节表演做好经典的戏剧,是笔者在实践不断摸索的。通过观察与推敲,笔者发现,这折戏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浓缩了敫桂英遇见王魁后的命运转变。因而,在吟唱该唱段时,不能一直以悲愤的心情来表现人物,更不能把《打神》的敫桂英演绎成泼妇。

于是,笔者借鉴了影视作品中,在忆述中时而平静美好时而悲愤交加的内心变化,而眼神的运用也不再悲泪盈眶,而是展现时而天真烂漫,时而可怜可悲,时而愤恨交缠。

“忆当初风雪夜……亲送他上京去求名博展翅扶摇。”一段可以理解为敫桂英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这段时光里,敫桂英与王魁真心相爱相守一起,过着如胶似漆的生活,因而唱着这一段时,敫桂英虽已是遭抛弃,但内心仍是甜蜜的,因而流露出少女般烂漫的眼神。“岂料他姓名标”的转折才逐步把情绪提高,因敫桂英认定两人缘定海神,所有盟誓都是海神为证,她一边哭诉,一边逐步陷入绝望――一个人把全部心思、精力、希望放在一个人身上,等来的却是如此残忍的结局,从而发出“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的哀鸣。最终进入“海神爷你怎也冷眼都不瞧。”的极度悲伤以致神智迷离状态。疯癫打神,是把内心的绝望更推进一个,这时候,人物表演已经升华到另一个阶段。

有了铺垫有了过度才有人物个性发挥的极致与戏剧情节发展的。这样的细节表演,能把观众一步步引入人物心理变化中,更能把人物形象投射进观众内心,从而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重新包装视觉 让人物类别年轻化

敫桂英无疑是一个中国式悲剧妇女人物形象,然而,在道统思想掌控的男权社会中,中国发展历史里,这样的女性人物并不少见。因而,其人物类别也成为古典文学中常见的身影。如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与打神告庙的敫桂英就极为相似。

由于社会的变迁,现代社会与传统中国社会的生活与思想观念已经相距甚远,如何让这类古典文学中的传统女性人物形象再次走进现代观众的内心,这是一个难题。

因此,在《焚香记》中,除了运用粤剧戏曲程式、个人实践经验与对人物、情节的理解相结合,创新地个性化地把敫桂英这一古典文学人物表现出来外,还注重舞台视觉展现的重新包装,让年轻化、时尚化的符号嫁接进粤剧舞台。焕发经典人物的全新活力与魅力。

(一)服装设计清新化与时尚化

作为戏曲艺术,粤剧的写意性与写实性是统一结合的有机体,其首先就体现在舞台表演上,其次就体现在整体舞台美术效果里。

戏剧的舞台美术包括戏曲化妆、服装、灯光、道具、布景、舞台设计等。以往,在粤剧戏曲中,人物的服装和道具都是配合唱念做打凸显个性化形象,而在现代娱乐消费时代中的粤剧戏曲里,人物的服装和道具则需要兼顾一个频繁使用的元素――舞蹈,所以,服装和道具的可舞性与时尚性都是需要考虑的,而这个必须由演员和导演与服装师、道具师共同设计,才能做出符合该版本戏曲与戏中人物的舞台美术效果。

众所周知,粤剧服装是有程式的,比如水袖、翎子、帽翅等等,代表着不同角色的基本谱式。《焚香记》中,笔者与导演、编剧、服装设计师一起,为敫桂英设计了五套新戏服。

首场《庙遇》中,敫桂英穿着淡雅的浅黄色套裙,因要凸显气温寒冷,而特意添加了斗篷,虽然她是一代名妓,但由于出身大家闺秀,因而并非庸脂俗粉,浅黄色的套裙很好地凸显了敫桂英端庄大方的气质。同时,虽然舞台上需要较夸张的装扮,但笔者始终坚持要凸显展现敫桂英的纯真、清雅、对爱情执着的性格,因而,服装设计上较以往版本的更清新。

在《钟情》中,敫桂英与王魁爱情如胶似漆,因而二者的情侣装扮也是经过精心设计与编排,配色上选择明快的色调,各人的服装也有相互呼应的地方。让人感受到一目了然的恩爱。

同时,演绎的《焚香记》在服装设计上也注重在固定程式上加入时尚元素,让“老掉牙”的题材焕发一种别样的青春活力。

(二)灯光效果层次化丰富化

除了服饰创新,在演绎《焚香记》敫桂英一角时,还注重灯光效果的编排和设计,除了开场亮灯,换场关灯外,还与舞台工作组人员一同设计出层次更为丰满的灯光效果,而这,在《打神》、《上路》、《情探》等最后几折戏中表现尤为突出。

据史料记载,灯光在戏曲舞台上运用,最早出现在明传奇《唐明皇游月宫》这个剧目上。20世纪初,灯光已经用在粤剧戏曲舞台上。不过这时候的灯光主要起照明和突出主角之用。传统粤剧舞台基本采用大白光进行舞台照明和艺术表现,当角色念唱或做手时,灯光就打到角色身上,让观众目光集中到有光的地方。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与日新月异的美学观念应用在传统粤剧戏曲上,新编历史戏、现代戏的舞台灯光因广泛借鉴、吸收西方舞台灯光创造手段和技巧,而与从前有了很大差别。

以《焚香记》为例,《打神》、《上路》、《情探》等都使用了切光、追光、闪光、色光、收光、交替光等现代灯光设计,有效补充了戏曲人物在戏曲虚拟程式中的不足,烘托出更丰富和立体、真实的人物形象,从而使得整部戏更具现代性、时尚性和丰富性。

因此,舞台美术创造对于凸显戏曲人物,尤其是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关注古典题材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粤剧的承继与发展有着特殊贡献。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粤剧青年演员,每演绎一个人物角色都是一次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也是对粤剧艺术的一次重新认知。感谢广东粤剧院能给予我演出敫桂英的机会,让我在参与该戏剧创作的全过程中摸索属于自己个人演出风格的人物塑造。

参考文献:

[1]香港中文大学粤剧研究计划.粤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册).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9789628104178),P65-80;

[2]赵锡淮.戏曲舞台创造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1):P255-278;

[3]生生.李秋元:诠释“包青天”.南国红豆,2012(6):P33-35;

篇10

李学谦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很多人总喜欢把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作为一种手段去标榜自己所作所为的现实意义。而他并不赞成这样,关于社会文化理想,他没有那么偏激,也没有那么执著。他只想脚踏实地去做事——给孩子出好书,让孩子受益。

童年就要保持生命的本真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童年本该是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岁月。然而,今天的孩子却未必能享受到如此纯粹的童年,竞争的压力过早地进入到他们的生命轨迹,直接导致了如今儿童心理的提前成人化。

在谈到这个较为沉重的话题时,李学谦也不免感叹“如今这些孩子的童年生活真的不如我们那个年代”,在他的心中,童年应当如同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那般欢乐精彩,而自己的童年正是如此。

生于1958年的李学谦自诩典型的“50后”,在“”的动乱中度过自己童年时代,可即便是这样一段劫难岁月,他却觉得难忘而快乐。这种快乐来源于对于时间的完全支配:“那个时候虽然物质生活不富裕,但我们拥有大把的时间,没有什么压力。”

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读书是李学谦最大的爱好——从《杨家将》《封神榜》等地摊连环画,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文学,酷爱阅读的李学谦每天都尽情地驰骋于自己的书海之中,“没有升学压力,因为处于一种特殊时期,我们甚至成了没人管的‘野孩子’,但也正是这样的环境给了我们无限的空间去释放自己。”李学谦笑道。

事实上,最让李学谦难以忘怀的不只是拥有时间的支配权,更多的还是那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即便今天,他已人到中年,回忆起那段岁月,依旧难以掩饰心中孩童般的兴奋:“几个要好的伙伴每天嬉戏打闹在一起,各种各样的花草对我们来讲并不陌生,甚至每种果子怎么由种子长出花,再由花结出果实的,大家都能娓娓道来,这些所谓的‘本事’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掌握的。然而这些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似乎很难在课堂之外了解到。”

李学谦回忆着那些无忧无虑的自由岁月——邻里街坊在一起,虽然贫穷,但却彼此关心、互相照顾。这段对于儿时成长经历的描述虽然言简意赅,却让我们看到了属于那个年代的童年生活——快乐,简单,自由。而反观当今的孩子们,大都被隔绝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中,没有自己的伙伴群体,人和人之间交流机会屈指可数,童心消失地越来越快,童年的欢乐自然也远不及李学谦自己当年的体会:“就拿看书来说,我们的选择虽然不多,但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读,而不是像现在的孩子,总是逃脱不了外界带来的种种压力,所以现在的儿童更需要一个空间来释放自己。”

莫让新媒体挤压孩子想象力

当然,现代儿童思想成人化以及童心童趣的缺失不能完全归结于混凝土楼宇的建筑,更是源于如今生活方式上的彻底改变。

相比以前儿童信息获取大多通过纸制读物的情况,如今新兴媒体的广泛普及导致信息传播渠道杂乱无章,包括儿童在内的受众群体自然也在不断扩大。信息的大量汇集与传播,使得信息分类的标准与界限趋于模糊。现代社会,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在丰富了儿童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给童真的孩子们提供了加速成熟的催化剂。

面对这样的大环境,身处媒体多年的李学谦表示当今社会缺乏媒介素养教育。“物质生活好了,孩子在有些方面过早接触了应该在成人阶段才接触的信息,他们精神上过早地踏入成年社会,这是孩子不可回避的现实。作为媒体,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怎样正确地解读、理解、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让他们在信息面前不至于迷失自己,也不会受到误导。”

除了对于信息接受的复杂化,儿童阅读媒介今昔相比,也有了巨大的改变。在不久前一个关于少年儿童微阅读现状的调研报告显示,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终端上网的孩子已达47.9%,大约60.9%的孩子有了专属手机,其中,33.1%的孩子拥有智能手机。可见借助网络、手机等技术手段的微阅读,已经逐渐成为少年儿童阅读的“新宠”。但微阅读带给童心世界的负面影响,也不得不引起关注。“对于零到九岁的孩子,纸制出版物还是不可取代的。在没有成人陪伴的情况下,儿童不太适合过早地使用电子设备来阅读。一方面是对于视力不好,另一方面,没有经过选择、整理、加工的海量信息,对孩子的阅读品味会有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现在孩子获取信息确实越来越方便了,但这也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带来了影响,因为很多都是浏览式、碎片式的阅读,它不是一行一行、一页一页、一本一本地把书看完,特别是有些针对孩子的电子书,加入了太多互动的游戏性环节,也会影响孩子对于书本身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李学谦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工作之余,李学谦常去书店转转,他尤其关注儿童读物区,那些货架上、屏幕中播放的各种有声电子读物,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孩子们围着看个不停,他高兴于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但也隐忧不断:“基于现代科技的微阅读,往往声形并茂、图文并茂、画面感强、冲击力强,一旦沉迷其中,往往会挤压孩子们的想象空间。”从事儿童出版工作多年,李学谦深谙想象力是少年儿童最宝贵的财富,天马行空之际,蕴藏着令人惊叹的创造欲望。而这样的阅读方式“无微不至”地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答案,他们的想象力往往处于怠惰状态,“长此以往,创造力就被压抑了。”

为孩子精神世界打基础

“儿童读物首先要好看,还有就是要对儿童有好处,给孩子出书就是在做功德。”这是李学谦常说的一句话。

“关注儿童阅读,不应只是在‘4·23’世界读书日和六一儿童节才想到的事情,而应该是我们天天在做的事情。”李学谦直言。那么又是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进而使之变成终生习惯呢·父母正面的积极教育首先必不可少。“我们观察过很多,现在有些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家庭,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很多孩子阅读的起始年龄,从过去的四岁下降到两岁。他们从两岁的时候就开始在父母的陪伴下,有计划地阅读儿童读物,这些孩子差不多到五岁的时候,就初步形成了自我阅读的能力。”

除了家长以及社会加以引导之外,少儿出版业也应该有所作为。李学谦说,过去的少儿图书出版习惯于教育者本位,用成人社会的标准观察和描写儿童生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少儿图书的创作者要更加自觉地转换到儿童本位上来。“就拿《幼儿画报》来说,所有选题来自于读者的调查问卷,比如父母和幼儿园老师,看他们对什么比较关注,也包括一些小读者的意见。然后根据这些读者调查,我们印出样刊拿到幼儿园,看看小朋友们能不能听懂,是不是喜欢。”

2010年,中少社针对文化市场鱼龙混杂、内容水平和价值取向参差不齐的状况推出了“《儿童文学》纯净阅读大篷车”活动,在浮躁的文化环境中,努力推出正面、积极、具有教育和引导意义的文学内容。利用《儿童文学》影响力、作者资源、渠道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大篷车送书这一亲近孩子、亲近校园的方式,通过实际行动促使优秀出版物更加深入少年儿童,带动全社会认识纯净阅读对儿童的积极影响,以文学魅力感染孩子,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帮助他们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成长为独立完善的个体。

篇11

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开始,经过长时期的酝酿和演变,到唐代登上了繁荣的高峰。[1]1唐诗选本之多,盖无出其右者,而尤以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传播最广。邵祖平、陈寅恪、闻一多、岑仲勉、王重民、任半塘、林庚、唐圭璋、程千帆、周勋初、袁行霈、吴世昌、邓绍基、张忠刚、陈伯海、萧涤非、霍松林、马茂元、傅璇琮、陈贻?{、罗宗强、莫砺锋、葛晓音、陈尚君、陶文鹏、尚永亮等现当代学者用力甚勤,对公众推广唐诗的热情接续前贤。作为有唐“一代之文学”代表,唐诗独特的艺术成就已得到历代学者的公认。[2]对青少年而言,书店里学习读物销售长盛不衰的,除《新华字典》外,大概就是唐诗鉴赏类图书了。

近50年来,以中华书局《全唐诗》标点本、《全唐诗外编》、《全唐诗补编》为标志,大批唐诗整理、选注和欣赏本问世,影响较大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唐诗选》 、刘逸生《唐诗小札》等,而萧涤非主编《唐诗鉴赏辞典》的问世,则将唐诗鉴赏热推向。岳麓书社《唐诗三百首新编》、山西人民出版社《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 、复旦大学出版社《唐诗三百首全解》 、文化艺术出版社《增订注释全唐诗》 、浙江文艺出版社《唐诗选注》,更是普及与提高兼顾之作。然而,综合体现大众视角、学术视角、文学视角和现代视角的,还是王兆鹏等人的《唐诗排行榜》(中华书局2011年版)。

《唐诗排行榜》运用统计学、传播学的理论方法,通过“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等指标,测评出从唐代至今最有影响力、最受关注的39位诗人创作的前100篇唐诗,见表1。

表1 《唐诗排行榜》中的前100名唐诗

排名 作品 作者 排名 作品 作者 排名 作品 作者

1 黄鹤楼 崔颢 34 锦瑟 李商隐 67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杜甫

2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35 寒食 韩? 68 长安秋望 赵嘏

3 凉州词(黄河远上) 王之涣 36 石头城 刘禹锡 69 山行 杜牧

4 登鹳雀楼 王之涣 37 鹿柴 王维 70 鸟鸣涧 王维

5 登岳阳楼 杜甫 38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71 凉州词(葡萄美酒) 王翰

6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39 赤壁 杜牧 72 山石 韩愈

7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4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73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8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41 旅夜书怀 杜甫 74 兵车行 杜甫

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42 马嵬 李商隐 75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10 蜀道难 李白 43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76 从军行(青海长云) 王昌龄

11 次北固山下 王湾 44 蜀相 杜甫 7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12 枫桥夜泊 张继 45 望蓟门 祖咏 78 长安春望 卢纶

13 终南山 王维 46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沈?缙? 79 晚次鄂州 卢纶

14 长信秋词(奉帚平明) 王昌龄 47 独坐敬亭山 李白 80 野望 王绩

15 登高 杜甫 4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81 贾生 李商隐

16 泊秦淮 杜牧 49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82 终南望余雪 祖咏

17 江雪 柳宗元 50 隋宫(紫泉宫殿) 李商隐 83 将进酒 李白

18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51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岑参 84 秋兴(玉露凋伤) 杜甫

19 乌衣巷 刘禹锡 52 春宫怨 杜荀鹤 85 登楼 杜甫

20 滁州西涧 韦应物 53 望岳 杜甫 86 月夜 杜甫

21 夜雨寄北 李商隐 54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87 北征 杜甫

22 燕歌行 高适 55 逢入京使 岑参 88 过香积寺 王维

23 琵琶行 白居易 56 春望 杜甫 89 竹枝词(杨柳青青) 刘禹锡

24 观猎 王维 57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90 从军行 杨炯

25 出塞 王昌龄 58 闺怨 王昌龄 91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26 过故人庄 孟浩然 59 终南别业 王维 92 春夜喜雨 杜甫

27 长恨歌 白居易 60 无题(相见时难) 李商隐 93 送魏万之京 李颀

28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61 江南春绝句 杜牧 94 早雁 杜牧

29 石壕吏 杜甫 62 春晓 孟浩然 95 雁门太守行 李贺

30 早发白帝城 李白 63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96 行经华阴 崔颢

31 静夜思 李白 64 商山早行 温庭筠 97 秋登宣城谢?I北楼 李白

32 咸阳城东楼 许浑 65 使至塞上 王维 98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33 山居秋暝 王维 66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99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100 羌村(峥嵘赤云西) 杜甫

资料来源: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著《唐诗排行榜》(中华书局2011年9月版)

诚如王兆鹏先生所言,给文学作品排座次、定甲乙,并不是当今才有的时尚,而是古已有之。至少从唐代起,宫廷和民间就常常举行诗词竞赛。而杜甫《戏为六绝句》之“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排行榜。[3]虽然作者早就言明,排行榜只能在相对意义上说明问题,而不能说排名前列的作品的价值意义比居后的作品高,[4]但《唐诗排行榜》出版后,还是引起学术界和读者的争议。[5]争议的焦点是定量分析研究方法在古代文史领域的应用问题。其实用定量方法研究古典诗词,并非自《唐诗排行榜》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法的多元交叉是时代趋势。笔者认为,争议大多揭示的还是对唐诗理解、欣赏的差异,显现出认识、赏读唐诗的新维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尚传播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电影:现代艺术之林的常青藤

电影诞生仅有一百多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雕塑等古老艺术相比,还十分年轻,但却是最有魔力的艺术门类。从无声短片到有声巨制,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从宽银幕到环幕、从影院到院线、从电视电影到数字电影,从3D到4D,是现代艺术之林之中名副其实的常青藤。

唐诗题材在当代表演艺术中也不鲜见,如话剧和电视剧《李白》、电视剧《诗圣杜甫》、纪录片《唐韵》《杜甫》等,甚至有人认为唐诗影响了世界电影:以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和岑参“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启发了约翰福特等一大批西部片导演;连詹姆斯卡梅隆也通过《泰坦尼克号》致敬了白居易,此片将《琵琶行》的故事颠倒性别重讲了一遍。[6]

微电影是指在新媒体时代,为契合现代人碎片化的休闲时间和收视需求,“微规模”制作(较于传统电影投资少、制作周期短)、“微平台”(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移动视频平台)播出、“微时长”(短则一两分钟、长则三四十分钟)放映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7]微电影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一次电影解放,它使人人都是艺术家成为可能。

微电影与“微”时代是密不可分的,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摄影、微支付、微社区等。有研究指出,微电影作为新生事物,成长在近五年,相关研究从近两年开始,但其初始形态 2002 年便已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8]2011年以来,国内微电影每年都以数千部的规模在互联网播出。

主题是一部微电影的灵魂,它作用于人的心灵。“优秀的微电影一定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反思在里面。真、善、美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最高理想,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指向”。[9]唐诗极丰富的情感主题跨越时空,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也可成为后工业“微时代”心灵的晴雨表。

实际上,运用网络传媒手段(主要是动画)传播唐诗起步较早,如《新编唐诗三百首》(少儿动画版),每集2分钟左右;《少儿动画唐诗》每集一般不超过10分钟,而系列动画片《唐诗故事》,则是从一百多位诗人的一千多首诗中,选取十几首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名篇佳作进行创作,但严格说,这些视频短片还不属于唐诗微电影层次。

三、经典:“唐诗微电影”再创造

(一)唐诗微电影项目的背景

2013年5月,中央电视台微电影频道正式上线开播;6月,大型公益性传统文化普及项目《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以下简称“唐诗微电影”)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启动;9月,第22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电影教育与微电影发展论坛”在武汉召开;12月,唐诗微电影之《春风吹又生》、《悯农》、《游子吟》、《梧桐影》、《斜风细雨不须归》、《凉州词》在河南省济源市开拍。2014年4月,《离梦杳如关塞长》、《天街小雨润如酥》在四川省三台县完成拍摄。

唐诗微电影项目甄选初、盛、中、晚唐不同时期的经典诗词,每集长度大约15分钟。见表2。

表2 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片目

集次 微电影 唐诗 集次 微电影 唐诗

1 李世民/疾风知劲草 赐萧?r 55 卢纶/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

2 卢照邻/万古催残君炬知 行路难 56 李端/月落星稀天欲明 闺情/听筝

3 杜审言/今春花鸟作边愁 渡湘江 57 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 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

4 李峤/千里照相思 送崔主薄赴沧州 58 李益/别来沧海事 喜见外弟又言别

5 骆宾王/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 59 孟郊/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

6 王勃/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0 孟郊/谁言寸草心 游子吟

7 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 题滕王阁 61 陆羽/千羡万羡西江水 六羡歌

8 宋之问/劳者自为歌 渡汉江/旅宿淮阳亭口号 62 武元衡/春风一夜吹乡梦 春兴

9 陈子昂/今日狂歌客 渡荆门望楚 63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 秋思

10 陈子昂/岁华尽摇落 感遇 64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1 沈?缙?/更教明月照流黄 独不见 65 韩愈/安得至老不更归 山石

12 贺知章/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 66 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 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3 张若虚/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 67 柳宗元/骚人遥驻木兰舟 入黄溪闻猿/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14 张说/天歌起大风 奉和圣制登骊山瞩眺应制 68 柳宗元/江流曲似九回肠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重别梦得

15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 望月怀远 69 柳宗元/独钓寒江雪 江雪

16 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 凉州词 70 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

17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登鹳雀楼/凉州词 71 刘禹锡/人世几回伤往事 西塞山怀古

18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72 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 竹枝词

19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 宿建德江/春晓 73 白居易/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

20 孟浩然/待到重阳日 过故人庄 74 白居易/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21 李颀/雨雪纷纷连大漠 古从军行 75 白居易/春来江水绿如兰 忆江南

22 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 从军行七首 76 白居易/来如几多时 暮江吟

23 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塞/芙蓉楼送辛渐 77 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

24 王湾/风正一帆悬 次北固山下 78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 大林寺桃花

25 王维/空山新雨后 山居秋暝/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79 李绅/锄禾日当午 悯农

26 王维/客舍青青柳色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 80 薛涛/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友人

27 王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观猎 81 薛涛/同心莲叶间 池上双凫/寄赠薛涛

28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 行路难 82 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 离思五首其四

29 李白/日月照耀金银台 梦游天姥吟留别 83 元稹/莺藏柳暗无人语 古艳诗二首其一

30 李白/惟有饮者留其名 将进酒 84 贾岛/僧推月下门 题李凝幽居

31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史郎中聆听黄鹤楼上吹笛 85 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 寄韩潮州愈

32 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86 崔护/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

33 李白/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 87 李贺/甲光向日金鳞开 雁门太守行

34 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 赠汪伦 88 李贺/蓝溪水气无清白 老夫采玉歌

35 李白/炉火照天地 宿五松山下荀温家/秋浦歌 89 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凭箜篌引

36 李白/我歌月徘徊 静夜思/峨眉山月歌/月下独酌 90 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 题金陵渡

37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 别董大 91 卢仝/乘此清风欲归去 七碗茶歌

38 高适/男儿本自重横行 燕歌行 92 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 寄扬州韩绰判官/遣怀

39 刘长卿/风雪夜归人 长沙过贾谊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93 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清明

40 杜甫/会当凌绝顶 望岳 94 杜牧/天淡云闲今古同 题乌江亭/赤壁/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41 杜甫/尘埃不见咸阳桥 兵车行 95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 泊秦淮

42 杜甫/城春草木深 春望 96 杜牧/多少楼台烟雨中 过华清宫三绝句/江南春

43 杜甫/暮投石壕村 石壕吏 97 温庭筠/水中莲子怀芳心 苏小小歌/杨柳枝

44 杜甫/与君永相望 新婚别 98 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 菩萨蛮

45 杜甫/好雨知时节 春夜喜雨 99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 无题

46 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100 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 锦瑟

47 杜甫/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其一 101 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寄北/乐游原

48 杜甫/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102 贯休/万叠仙山里 怀武僧

49 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 碛中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03 罗隐/三千年后知谁在 自谴/蜂/黄河

50 岑参/瀚海阑干百丈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4 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 菩萨蛮

51 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 105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 台城

52 顾况/玉楼天半起笙歌 宫词 106 杜荀鹤/零落岸边芦荻花 溪岸秋思

53 张志和/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 107 黄巢/满城尽带黄金甲 题/不第后赋菊

54 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 滁州西涧 108 吕岩/今夜故人来不来 牧童/梧桐影

唐诗微电影项目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36部。有的作者被摄制为多集,突出者如第一单元李白9集、第二单元杜甫9集、第三单元白居易6集。就每一集言,1集1首是主流,但也有1集含二三首的情况。多位著名演员参与影片演出,并有108位著名书法家、画家为唐诗挥毫泼墨,108位作曲家为唐诗配乐谱曲,108位歌唱家来演唱。希望通过这种“诗、书、画、情、景交融,视频、音效声情并茂”的方式,打造出一个立体高端的文化产品。那么,与《唐诗排行榜》有哪些关联呢?

(二)唐诗微电影的经典选择

1.从著名诗人选择看

《唐诗排行榜》前10名作者杜甫、王维、李白、李商隐、杜牧、孟浩然、王昌龄、刘禹锡、白居易、岑参悉数入选“唐诗微电影”,诗人群体有所扩大(由39人到58人),特别是薛涛的选入,打破了女诗人的缺席,具有重要意义。但《唐诗排行榜》第一名《黄鹤楼》却未入选,况且“唐诗微电影”中崔颢一诗未选,而在《唐诗排行榜》崔颢有2首入选。其他如常建、许浑、韩?、祖咏、赵嘏、王绩、杨炯、司空曙8人,“唐诗微电影”亦无作品。难道正应了王兆鹏先生所坦言,《唐诗排行榜》数据肯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个参考性的答案。

文学经典有“恒态经典”和“动态经典”之分,具有典范性、原创性、思想性、可读性、长效性、包容性特征。[10]唐诗微电影增加了在唐代不能算作文学史上著名诗人的李世民、黄巢、吕洞宾3人的作品。平心而论,好处是范围更广,更符合大型文化普及项目的要求;坏处是恐怕会引起唐诗经典的误读,有伤文学经典传播本义。

2.从经典作品选择看

与《唐诗排行榜》相比,“唐诗微电影”108部演绎136首作品,容量增大。除了上面提到《唐诗排行榜》9诗人未选和同选作品之外,即使是同一作家的作品,选择篇目也有不同。如《唐诗排行榜》前10名中,第4名《登岳阳楼》(杜甫)、第7名《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第10名《蜀道难》(李白)就未选入“唐诗微电影”。这与我们日常读唐诗的感觉不太相符,从这一点来说,“唐诗微电影”在经典作品选择方面亦有偏颇。当然,从大众传播角度来说,“唐诗微电影”更侧重对故事和情节的关注,在实际运作中,可能促使其牺牲诗歌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时尚:美丽中国路上的小橘灯

(一)唐诗微电影的时尚表达

从审美形式看,读图时代的到来、阅读方式的转型和新兴媒体的强势,使唐诗微电影用现代手段创新唐诗阅读方式,更适应当今人们的欣赏和观映需求,成为创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典范之举。

从内容表达看,唐诗微电影播出时增加文化学者、国学大家、执行导演、吟诵嘉宾和访谈等内容(加上15分钟核心视频,总长度为45分钟),帮助观众进一步加深理解,更加丰富了唐诗微电影的思想和内容,也能在浮躁的社会氛围里让更多人接触和接受唐诗。[11]此言不虚。

(二)美丽中国路上的小橘灯

唐诗不仅是唐人一代的诗歌,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缩影。千年以来,唐诗经典呈现的是一条选本传播、书画传播、音乐传播、影视传播、网络传播的进程图。布鲁姆斯说:“没有经典,我们会停止思考。”[12]唐诗微电影,在观照传统文化资源的景观里,可谓美丽中国路上的小橘灯。

篇12

一、农村学生厌学文言诗词的客观原因

“学习文言文是我们藉以吸收祖国古典文学精华的最直接途径,也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感受古代人文精神的重要窗口。”我们这一代作为当今中学生的父辈,然而我们对文言诗词不够重视也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我们的父母几乎都是3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这段时期出生,虽然也算是处于文言文尾声的时期,然而对于我们的父辈们来说能吃饱饭就已经很不错了,能上学读书的也是少之甚少,我们这一代每家兄弟姐妹五六个是正常的,即便有钱上学读书,但几乎都是哥姐要照看弟妹,有的父母见家里缺少劳动力,干脆叫孩子回家帮家里干活算了,就这样来度过自己的小学时光,怎能把书读好?再说我们的父母们也都是只识几个字或目不识丁的人,又怎会想到对我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对我们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繁重的劳作与生活的艰辛压得他们无暇顾及我们的知识贫乏;拮据的生活也不容他们有“非分”之想——给我们多买些课外有益的读物。因此在我们小的时候只懂得帮家里喂猪喂鸡,看好弟妹,家里除了那几本课本外再没别的书。哪里知道我国古代有什么唐诗宋词,“诗仙”、“诗圣”、李清照等,更不用说去欣赏阅读他们的佳作了。只偶尔从课本中学了几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由于接触太少,对它们的理解就尤为困难。教我们的老师也大多都是高小毕业,有些诗词也许他们都还是一知半解的,所以教学时又怎会启发我们去理解,不知道也不会去体会它们有什么意境美,所以对诗有一种排斥心理,更别说词和文言文了。被耽误了的我们这一代就成了现在这些学生们的父母,从而就造成了这一代孩子对文言诗词的不理解,又要学来应付考试,所以就产生了厌恶的心理。

二、孩子缺少学习文言诗词的氛围

1、家庭没有营造一个学习文言诗词的氛围

如果说我们这一代对文言诗词的陌生是父辈们的责任,是历史的问题,那么我们的孩子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他们也一样受着他们父辈的影响:因为我们这一代做农民的对文言诗词和原来的一样陌生,不可能去引导孩子去读去欣赏,能主动帮他们买些这方面的读物就已经很优秀了,作为小孩没有人去培养他们对这方面的爱好和兴趣,他们也不会主动喜欢;我们这一代有一点知识文化的上班族,但这样的父母毕竟少数;再者就是连父母都不喜欢的就不用说了,一直把它们置于意识的角落里不去问津,作为孩子只能是重蹈覆辙,无缘“拜访”名诗佳词,读到的也只是课本中的了了几首。

2、学校没有营造学习文言诗词的氛围

学校是我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摇篮,按理孩子应该在这里接触到更多的文言诗词,可是一样也很少。因为在学校学生除了课本中有的,或是上课时老师课外延伸提到些,否则也只能是书中的几首。如果学校能在校园里、教室中、走廊间写有一些文言诗词句的话,那我们的学生他们早看晚读,耳濡目染自然能熟读成诵。

3、社会上也没有营造学习文言诗词的氛围

社会对我国文言诗词的这种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现在社会对某一新上市产品采用各种各样的宣传方式和渠道,让更多的人知道该产品的问市。文言诗词,只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加之学校似乎学为了考,学生本来就不怎么喜欢考试,还要通过这样的途径来学习文言诗词,很大程度上来说学生是厌烦的。如果让文言诗词走进人们的视线里,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全社会的人对它们就不再陌生。如我国著名的歌星王菲的一曲《明月几时有》就唱红了大江南北,这首有名的词也随着美妙的音乐走进了广大人民的心里。再如歌曲《新鸳鸯蝴蝶梦》中有几句“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读过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就知道是前两句是套用诗的前两句,后两句为直接引用该诗句,然而社会上会唱这首歌的人很多,但知道歌词是引用我们的大“诗仙”的诗句的人就不多了,可见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离我们有多远。只要在社会这样的大环境里营造一种学习文言诗词的氛围,让更多的人们知道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就不遗憾了。至少让我们的孩子不是对每一首诗词都那么生疏。

三、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等对孩子的诱惑

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接触电视,各种少儿娱乐节目、动画片等应有尽有且花样不断翻新的电视,墨写的文字怎么能跟有生动画面的电视节目比。电子游戏、网络游戏等对青少年就更具诱惑力,一旦家庭教育引导不当,孩子陷进去是不能自拔的,如在2001到2002年时,那时网络刚在我们这盛行,有的学生曾花50元买一个QQ号。孩子还可以为它不回家,在网吧通宵达旦,为它“衣带渐宽终不悔”,甚至还有由于孩子长时间地熬夜而猝死网吧的现象……这就是我们新科技产物带来的恶果。对电脑把握不好,不会利用它只能是玩具甚至是“精神鸦片”。

篇13

创新是创作的灵魂

中国的动画创作从创始初期就积极开拓,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讲述儿童喜爱的故事,寓教于乐。但这样却形成了一个误区:动画片大多都针对低龄儿童,缺乏青少年尤其是青年喜爱的动画作品,留下了市场空缺。而相比之下的美国、日本动画片在创作上思维活跃,题材丰富,并且老少皆宜,日本更是“全民动画”,每个年龄阶层的人都有合适的动画作品。这些中高年龄层的作品就全数进入中国国内市场,占领了空白。

美国动画电影不论是迪斯尼还是PIXAR、梦工厂都善于吸收世界文化。过去经典传颂的埃及题材的《埃及王子》、希腊题材的《大力神》、阿拉伯题材的《阿拉丁》、中国题材的《花木兰》暂且不表,就说2008年暑假轰动的梦工厂三维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就足以吸引全球人的眼光。

功夫和熊猫都是中国的国宝,二者的结合无疑是典型的中国风。片中宏大的中国风背景音乐配上宏伟精彩流畅的武打场面、诙谐幽默的故事设计、各具特点的造型,虽然是绝对的喜剧,却看得不少人潸然泪下。是感动吗?是在感叹,为什么如此好片。竟然不是国人自己创作的!而在感叹的同时反省、修正自身创作的不足,对中国动画的复兴大有裨益。

突破思维定势,转化观念。中国动画片创作一直秉承“寓教于乐”的宗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化意义被过分强调。失去了动画娱乐的前提。教化思想下动画片大多一副严肃的面孔,大人不看,小孩更加不喜欢。而日本动画片实行市场分级制度,有适合各个年龄和阶层的作品,同时还有深刻的社会思想包含其中,观众在看故事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解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

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动画片既是对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传统的发展和创造。《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人物,从电影、电视到动画,这一形象可谓深入人心。就连《宝莲灯》里都免不了要把这一形象搬出来。中国动画学会的徽标也是这只“国民猴”。但这么多年来关于孙悟空并未有过任何造型和故事上的突破,永远是那身黄色的衣服、红黄两色的金箍棒,千年下来,从熟悉到腻味。日本根据中国古典文学改编的漫画《最游记》因其疯狂的颠覆、吸引人的剧情、曲折的情感和深刻的生活哲理,瞬间就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迷恋,甚至有不少人因为《最游记》这部漫画才去阅读《西游记》原著。

在世界风靡中国风的当今,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更把中国推向了世界,我们动画创作人在继承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的时候,更应该对过去进行颠覆和再造,这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使得动画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随着CG技术的不断进步,神奇的电脑科技给动画艺术带来令人咋舌的感官表现,强烈震撼了人们的视觉神经。在一些关于中国动画发展方向的讨论上,总是会有人问到“我们应该保留艺术的发展,还是要完善技术支持”。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技术和艺术缺一不可,齐头并进。只有先进的技术才能丰富艺术表现,更高的艺术需要更高超的技术来完成。现在世界动画逐渐跨越传统动画的一些障碍,迈向无纸动画的领域,不仅三维动画,技术的发展使得二维动画也摆脱了纸张的限制,在CG的世界中畅游。

但我们必须避免两个误区:一是技术运用不要超过动画艺术表现本身,为炫技而技术;二是避免对迪斯尼和日本动画的过度模仿。《宝莲灯》里的小猴子明显带有迪斯尼的幽默,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的《围棋少年》则带有日本动画片《棋魂》的影子。

期望有一天,中国的动画片就是“中国”的。

发掘市场是当务之急

在世界动画发展史上。动画更多是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的。美国动画在创始初期就很快进入产业化操作。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而日本的动画与漫画结合的产业文化还被称为“伟大的发明”,成为日本一大经济命脉。

中国的动画创作艺术性很强,但市场意识却十分薄弱。发掘中国的动画市场是当务之急。中国动画的市场是巨大的,其路径在于艺术创作和市场相结合,艺术与商业相结合,完善中国动画的产业链,建立完整的产业运作。形成由中国特色的动画领域。

市场化操作。首先,改变制作体系。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聚集一批“热血”创作者,小作坊制作,不盈利靠国家支助。动画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生产流程,因此必须细化分工,完善体制,严格按照动画的生产流程策划制作。剧本分镜、人物设定、配音配乐到制作、合成、放映,每一步都是需要注重的关键环节,细化人才分工,在每个环节都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其次,注重市场宣传。市场化的运作大力加强了宣传力度,《功夫熊猫》因其强大的配音阵容造成了轰动的声势,梦工厂和HP公司的强强联合、大力度的宣传也是票房成功的要素之一。

再次,开发周边产品。日本的动画产业模式中,盈利的一部分就是周边产品。青少年们喜爱的手机吊链、文具、背包、玩具等任何产品都与动画形象挂钩,刺激了消费。同时还有大量漫画书,动画片的VCD、DVD、CD等音像制品的发售。使得动画公司收益不少。然后用这笔资金再投入之后的动画创作,如此形成了良性循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