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小学学科德育

中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0: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小学学科德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小学学科德育

篇1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引导各地各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教育部将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和“育人精彩瞬间”征集评选工作(具体方案附后)。

各地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全国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和“育人精彩瞬间”征集评选工作作为今年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力抓手,使征集工作过程成为推动德育深化的过程,要做好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组织广大学校积极参与,并按要求及时高质地报送相关材料。

各省份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和“育人精彩瞬间”征集评选工作的有关情况,请以总结报告的形式与参评材料一起报送我司。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

二一二年四月十三日

(详见)

附件1:“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征集评选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略)

二、参评对象及要求

(一)参评对象为体现学科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理念的一节课。由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所列课程均可申报参评。

(二)参评的课堂要能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目标的有机整合。要能够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并恰当处理文化知识和德育融入的关系。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所蕴涵的德育资源,把育人目标有机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同时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申报时应提供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视频光盘。教学设计以文字(含开发的PPT或课件)形式呈现;教学实录主要记录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以文字形式呈现;教学视频光盘应包括现场教学录像和专家或同行点评录像,其中现场教学录像可以是多机位拍摄视频综合剪辑而成,但应完整记录该堂课的实施情况(小学40分钟,初高中45分钟),点评专家或同行不超过两人(时长一共不超过10分钟)。

(四)为保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学校须事先告知参与视频课拍摄的教师和学生有关课程视频有可能网上公开等事宜。

三、报送程序及要求

(一)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组织学科德育精品课程的推荐和评选工作,确保质量,择优申报。请于2012年10月15日前向我司推荐申报,每门课程每个学段(小学、初中、高中)推荐不多于3节课,其中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和学校课程总计不超过5节课。

(二)报送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学科德育精品课程推荐汇总表

2.学科德育精品课程申报表

3.教学设计(每节课一份)

4.教学实录(每节课一份)

5.教学视频光盘(每节课一份)

请将以上材料纸质版和视频光盘报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同时将精品课程推荐汇总表、学科德育精品课程申报表、教案电子版打包发送到邮箱lishuiping@ncct.省略。教学视频光盘表面打印或粘贴标签注明学科、年级、执教教师姓名、省份等信息。

有关电子表格可在教育部网站基础教育一司主页下载。

四、评选组织及程序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组织专家对参评的课堂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课堂,教育部将其纳入“全国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颁发荣誉证书,并在教育部网站和中国教育电视台果实网上向社会免费开放,交流展示。

五、联系方式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联系人:刘长海陈文涛010-6609227566096369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联系人:李水平010-58556767

材料寄送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座11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邮编:100029)

电子邮箱:lishuiping@ncct.省略

中国教育电视台(果实网省略)

技术支持:杨杨010-58611815

附件2:“育人精彩瞬间”征集评选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略)

二、参评对象及要求

(一)学校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典型做法、感人事例、精彩过程,均可以视频、照片或短文的形式报送参评。

(二)报送材料应真实记录中小学教育相关内容,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充分挖掘“瞬间”背后的育人内涵,体现科学的教育方法,反映学校在日常教育工作细节中能精心设计,把握教育契机,达到较高育人水平,实现良好教育效果。

(三)视频应反映连续的教育过程,可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故事、教育活动或者常年坚持做的教育项目,如一次国旗下的讲话、一次班团队活动等,不能是学校各种教育活动的简单拼接。视频长度不超过8分钟。片头、片尾时长一共不超过10秒,应包括学校名称、视频标题、录制时间等信息。

(四)照片应同时提供纸质版和数字版,并附不超过150字的文字说明。纸质版照片大小不超过10英寸,数字版照片大小规格控制在2-3M。

(五)短文应如实描述一件真实的教育故事,须同时提供纸质版和电子版,正文采用宋体四号字,篇幅不超过1000字。

(六)为保护教师、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学校须事先告知有关资料有可能网上公开等事宜。文字描述内容如涉及个人隐私及其他敏感问题允许使用化名。

三、报送程序及要求

(一)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组织“育人精彩瞬间”的推荐和评选工作,确保质量,择优申报。请于2012年10月15日前向我司推荐报送,视频不超过20部,照片不超过50张,短文不超过50篇。

(二)报送的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育人精彩瞬间”推荐汇总表

2.“育人精彩瞬间”申报表

3.省略。

相关电子表格可在教育部网站基础教育一司主页下载。

四、评选程序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组织专家对参评材料进行评审,优秀者将在教育部网站和中国教育电视台果实网上集中展示,并颁发荣誉证书。

五、联系方式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联系人:刘长海 陈文涛010-6609227566096369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德育杂志社联系人:刘烨010-62003990

篇2

研究方法的人才,而培养具有很强研究能力、有创造性的研究方法的人才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良好的科学情感教育不仅对学生科学知识、技能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对学生科学方法、能力和良好科学习惯的培养和养成。

一、情感教育对科学知识、技能学习的作用。

学生的情感是《科学》学科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

情感态度对学生的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导向和制约作用,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献身精神,不怕艰险,孜孜不倦地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勇敢前进才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有了正确的情感态度、热爱科学的精神,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物质可以变精神,反之精神可以变物质。人的精神是物质的反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价值观,形成科学精神,能促进学生科学知识、技能的积累。牛顿发现的地球引力,是物质的苹果落地现象在牛顿执著的科学精神的导引下产生的。如果牛顿和其他人一样没有执著的科学态度是不会有什么发现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情感作用,许多科学家就会被许许多多的困难所吓倒。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技能的教育的时候,特别要注重正确情感态度的教育。

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一样也会有或大或小的困难和阻力,正确的、积极的情感会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冲破阻力,不顾一切去完成科学活动,通过各种活动,从而获得科学知识、技能,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虽然没有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大,但一样也会有困难。例如:我教学的班级中有一个平时特胆小的女同学,在我上完小动物单元后的一节课前,捧着个玻璃瓶来到我前面给我看她的“杰作”,一条大蚯蚓,高兴地喊到“老师、老师,我敢捉它,你相信吗?”说完,用手一把抓起蚯蚓,举到我眼前……原来它为了研究刚毛蚓(上节课布置课外观察更多的小动物),克服了原本她很怕蚯蚓的胆小性格,而敢于去捉,去研究。多么好的“小科学家”呀!

二、情感教育对科学方法、能力的培养。

科学的方法有着非常严谨的要求和实施步骤,来不得半点马虎和随意性。科学家的精神是不仅要想象丰富,更要有严谨、一丝不苟的研究作风,奉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方法。在上实验课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敢于提前预测,更要告诉他们光凭猜是不行的,一定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然后设计比较方法、过程,并进行实验。当实验结果出来时,不管是猜对的还是猜错的,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得到了培养,学生有了科学的情感态度,对科学的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深的印象,那就是通过实验可以验证自己的科学猜想。一个具有良好科学情感态度的人,在研究过程中一定会有许多好的,新的科学方法,表现出很强的研究能力。

另外,我们要有“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的精神,我们也要培养、学生学会巧干,不蛮干,能不苦干成功就不苦干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这些对于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的培养也是极为重要的。

三、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科学行为习惯的养成。

行为习惯作为人的行动表现,受情感态度的支配和影响,科学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情感态度,向他们传授知识、技能,训练科学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又通过学生的科学行为习惯反映出来,学生在形成科学行为习惯时往往会受到各种干扰,通过正确的科学情感态度的教育和培养,能促进他们科学行为习惯的形成。一次,我在给学生做的纸车评定记录时,一个学生看到我给他的纸车评良好时竟然放声大哭,我马上给他解释为什么评他的纸车为良好级,但他却哽咽着对我讲了一件让我也差点流泪的事,原来他做的纸车的确很好,但在家里快做好的时候,他妈妈看到了,竟然说不准他再做这些“小玩意”,并威胁说要扔掉它,于是这位学生就将纸车偷偷塞到书包里带到学校来,没想到被压坏了,直到我上科学课也没能有时间修好,于是就出现了我给他评定良好级时的情景。思想观念的碰撞,不良环境的影响都没能阻止我们的学生的科学研究、创造的激情,我仿佛又看到了一百多年前贝尔迎着人们的排斥心理和旧习惯的干扰进行长途电话通讯实验……

所以,在平时的科学教育中我们一定要没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良好科学情感态度的培养,这对学生良好科学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篇3

从课程分类来看,毕竟小学科学与德育分属于两门不同的学科,再加上许多小学科学教师本身就不是德育教师,因此,要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应当要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性工作。一方面,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深刻剖解科学教材的内容和目标,仔细斟酌课程资源结构,并从中提炼出所要渗透的德育内容;另一方面,应当做充分预设的工作,即思考如何将科学知识或技能与德育观念和内容进行良好地整合,以促进双方的共赢发展,才不会导致两种教学目标分道扬镳,让学生不知所措。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照相机和眼睛”时,为了在本课渗透一定的德育内容,教师应当充分挖掘“照相机”与“眼睛”背后的工作原理,并从这些原理和配置中总结出德育内容。一要正确地使用照相机,如电池的使用、按键的使用以及相机的保养等;二要学会健康用眼,在引导学生通过认识近视等眼病后,引导学生适度用眼、注意休息和营养以及经常做眼保健操等。这样一来,教师心中明晰,既明白本课应当进行哪些德育渗透,又明白本课应当在哪里进行重点性的德育教育,做到胸有成竹。

二、课中渗透:无形传输德育知识

教学阶段是一堂课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成败,而且影响着学生对既定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所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巧妙地渗透德育内容,关键是要做好实际教学的组织安排工作,不能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科学原理,而只留一小部分来单独进行德育教育;也不能为了渗透德育,干脆将小学科学课变成了一堂死气沉沉的训导课。实际上,我们应当将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线索,而将德育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成分,恰到好处地结合相关科学知识进行无形中的传输。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骨骼、肌肉的保健”时,由于本课所要传输的德育知识非常多,教师应当正确处理好科学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关系,首先,教师可以用《健康歌》作为课堂的导入,并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其次,感知骨骼与肌肉对人体的重要性,为学习后续的保健做奠基。再次,教师通过组织学生现场讨论和交流“体育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影响”后,引导学生综合概括出:适当的体育运用能够起到保健作用,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同时,教师还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认知营养的保健作用。

篇4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同时,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也向人们提出了挑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沙化、森林植被的大面积破坏、酸雨、赤潮和沙尘暴的泛滥……因此,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环境和发展研究成当今世界的重要课题。学校是传播人类精神财富,培养青少年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的重要场所,而在学校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境素养,可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教育不仅能使学生的环境素养得以提高,学校环境得以改善,还能通过学生带动家庭,通过家庭带动社会,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本文浅论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环境教育的问题。

一、挖掘教材中的环保素材,实现环境教育目标

在现行科学教材中,有许多章节都有环境教育的内容。如教材中噪声污染、臭氧层的破坏、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热岛效应、核泄漏、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等内容,都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揭示科学与环境的关系。如通过学习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坏境”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作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类,对生态坏境的影响力目前已超过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负面影响,已成为破坏事宜平衡的主要因素。

新科学课程《标准》规定:“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学生要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指导学生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保护、改造和探索的一些情况,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结合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增强环保意识

环境对人而言主要指人类的生存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教育主要是借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并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产生新的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使人们在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

在我们身边,经常会有环境问题发生,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一些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这样能增强教育的效果。

如1998年我国发生百年罕见特大洪灾,从松花江到长江,再到珠江,全国几大主要流域纷纷出现险情,数以亿计的居民处在洪水威胁之中;2007年7月17日,璧山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等等,都对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这些洪灾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环境恶化、森林植被大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使蓄洪防洪能力下降。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绿色植被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老师在学生面前应该做保护环境的榜样。在教室里不吸烟,不随地吐痰,粉笔头和废纸不乱丢,讲桌上实验器材、教具摆放整齐,办公室清洁干净,办公桌上整洁清爽。在公共场所严于律己爱护环境,随身带一个塑料袋,把自己用过的食品袋、废纸、果皮等装入塑料袋内,然后投放到垃圾桶内而不乱扔,做学生的表率。外出旅游也要爱护景区环境,不乱写乱画。

四、要求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爱护环境

充分利用“4·22”世界地球日和“6·5”世界环境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知识讲座、报告会,开展坏境知识竞赛,引导学生积极投入2012年璧山县创建“重庆市环境保护模范县”活动中。

1. 要求学生不乱扔、乱倒垃圾,条件允许时可将垃圾分类放入垃圾桶内,以便回收利用,废旧电池不乱扔在普通垃圾桶里,而应交环保部门统一处理。

2. 鼓励学生少用一次性筷子、塑料餐具、塑料袋,多用环保用品。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做科学实验,如用废旧易拉罐制作小孔成像装置,用矿泉水瓶制作量筒,用废玻璃瓶做声学实验。这样既利用了废物,减少了环境污染,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要求学生在公共场合不高声喧哗,在上课时要遵守纪律,不成为影响同学学习的噪声声源。在家里,别人休息时不要把音响设备的音调量开得太大。

4. 要求学生做清洁时要先洒水且扫地时扫帚不要扬起,避免灰尘弥漫污染环境。

5. 调查当地环境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防治措施,提出治理污染的建议。积极参加每年的植树造林活动。因为森林植被既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又可保持水土、吸收噪声,防风挡沙。

6. 选择自行车、步行、公交车等绿色出行方式。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在精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国家有关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政策法规,关心和了解国内外环境问题的动态,加强自身的环境修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为提高青少年一代的环境素养而努力。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10-01

一棵树的成长不能只靠阳光、水分和泥土,因为它还需要适当的灭虫、施肥、裁剪等,只有给它全方面的呵护,才能长出一课强壮、健康、优质的大树。人也一样,不能只顾着学习、工作、生活,在适当的时候还要学会享受,学会发泄,这样才能平衡身心,才能做一个身心健康、快乐的人。

试问:如果你是一位家长,你愿意你的孩子只成长在一个只有加、减、乘、除的课堂里吗?你愿意你的孩子每天只沉浸在背书、写字、答题的过程中吗?我们要知道:一个人是否优秀,不能只看成绩,而是看他掌握的知识是否全面,看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限,看他对观察事物是否有独特性、批判性和灵活性等。

一、课余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初看起来是一个很容易答复的问题,但是仔细想一下,却有些困难。”在《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其中的一点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在素质教育教育全面推行、新课改全面展开的今天,“以人为本”、“创新探究”、“主动发展”的教育观念已深入民心,那么课余文化也应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即利用课余文化的广泛性、多样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的特点,满足学生的求知、发展和实践的需求,激发学生的活力,有效提升小学课余文化中的积极影响。

二、课余文化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影响

课余文化在学校里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课余活动为主,其次就是成果展示。在开展活动时,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通过自身的参与来完成活动的各个环节;当活动项目结束时,负责老师会协助学生把自己的活动成果用不同的方式向全校师生进行展示。

由此可看出:在课余活动的开始――过程――结束中,学生所扮演的始终是一个有选择权、有自的这么一个角色。我们都知道,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是因为上课集中精神听课的时间短,就是对问题理解的能力较差,我们知道的只是在学生身上的问题,难道我们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吗?我们思考一下:如果一个学生对这个科目很感兴趣,那他在课堂上集中精神的时间会短吗?如果老师能够尝试用不同的授课形式,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理解问题的方法,那学生的理解力会永远都这么差吗?

丰富的课余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增长这方面的能力,如语言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课余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增进学习,而所有的这些能力,经过时间的沉淀,学生就会把它转变为动力,应用在课堂上。

例如:橡棋――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还能在弈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德,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创造思维,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老师在教给学生棋艺的技巧时,还能培养遵守纪律的自觉性、集中学生注意力等,时间长了,那么学生就会把这种自觉性、注意力不知不觉地都用在各科的课堂上;绘画――曾有一位家长讲到:小的时候学画画太有用了,比如,绘画要求整体观察,我从小做作文就从中得到启发,不管多短的文章,我都能写得完整,我觉得我比同龄人显得聪明,如在课堂做数学题时,我能从数学公式里看到形象,帮助我理解概念,我一定会让我的孩子学画画的。其实每一项课余活动都有它自身的特点,恰恰就是这个特点,将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改变,或是提高学习兴趣,或是增强自信心。

三、课余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 均衡发展 精彩人生

有一个学生,因为对画画非常感兴趣,所以参加了学校的画画班,画了一段时间,画不但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学习一般的他现在成了优秀生。课后经了解,他的班主任是这样说的:自从去了画画班,我发现他的思维比以前灵活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比以前长了。在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说出自己的观点,表扬他之后,他反应沉着,不骄不躁的,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2. 开拓思路 善于创新

一个经常参加课余活动的孩子,即是一个兴趣广泛的孩子,他的思维都是比较活跃的,而综合能力也会比一般的孩子强。试想一下:在课堂上,经常举手发言,爱提问题的,不一定都是成绩好的学生,但肯定是好学的学生。如果在一节公开课上,除了老师提问题、学生答问题,剩下的时间都是鸦雀无声的,那这堂课如何谈得上是“和谐课堂”、“开心课堂”?我们需要的不是只会考试的学生,我们更需要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善于发掘学生的在各个方面的潜能,比教会一个只会考试的学生更重要。学生的知识面广了,他的想法自然就会多,在课堂上,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动力去表达,这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6

一、强弱结合,划分小组

在分小组讨论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图省事,懒得安排,总是随口一句“同桌两两进行讨论”“前后桌分组讨论”,就把小组划分完毕。这样的划分方式,笔者认为存在不少的弊端。一般在安排座次的时候,教师总是把成绩优秀的学生安排在前排,把成绩较差的学生放在后排,呈现好学生扎堆、学困生聚群的情况。如果按照教师同桌、前后桌的方式进行分组,好学生永远和好学生一组,那成绩较差的学生就无法从讨论中学到知识。

笔者在划分小组时,总是提前划分好,把全班学生按一组、二组、三组的顺序标注好,每个小组既有成绩好的学生,也有成绩较差的学生,这样就能实现“帮带”效果,让所有学生共同进步。

二、把握学生的讨论内容

在分小组讨论中,有些教师分配好讨论任务后,就坐在讲台上干自己的事情,五分钟或十分钟后,再结束讨论开始讲课。然而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有没有真正进行讨论?究竟讨论了些什么?讨论有没有效果?这些都无从得知。甚至有些学生在讨论中开始聊天,浪费课堂时间。

因此,笔者认为在分小组讨论中,教师应该走下讲台,在各个小组中转转,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发现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并在接下来的讲课过程中实际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把知识弄明白。

三、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课堂教学中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虽然说要以学生为主,突出学生的关键性地位,但教师也不能完全“退居二线”。教师要在学生分组讨论学习中起到辅助作用,引导讨论的形式和内容,把握讨论的方向,确保学生的小组讨论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笔者经常走到小组中间,倾听学生讨论,时不时地插上两句进行提点,有时还会融入学生,和他们一起讨论。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为学生设置更加切合实际、更加高效科学的教学方法,并在这种不断更新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学知识。

篇7

二、在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推动学生探究的源动力,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爱因斯坦说:“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更为重要。”问题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更能为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学生依然不敢提出问题,不会提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有问题可提。

三、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8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科研战场摆在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在水稻增产方面创造了奇迹,成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一大功臣。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挖掘存在于知识背后的实例,用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表现的伟大人格力量来影响教育学生,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塑造学生坚毅的品格,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从事任何工作,个性人格将是衡量一个人能否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充足后劲的重要标志。因此塑造学生人格,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书育人”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竞争意识

竞争,优胜劣汰,这是动植物生存发展和进化的规律之一,当然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种客观法则。在农学教学中,涉及竞争的生命现象、知识和理论,为学生竞争意识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情境。

例如,在介绍猪的群居性时,猪个体在群体中有一个相应的位次关系,而这个位次关系的形成和保持是靠猪的争斗力强弱而决定的。猪的争斗行为常常发生在两头或两群猪之间,一般是为了争夺优先采食权和争夺地盘而引起。群体和个体间必须彼此竞争着,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法则。人类也不例外,只是竞争的内容、方式、时间、空间不同而已。因此,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竞争思想的熏陶,受到了竞争意识的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思考自己将来的人生,如何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发展得更好,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中对集体主义教育的渗透

要有集体主义精神,要互相团结。如果只仅仅是一个口号,学生也知道这个道理,但理解就不够透彻。在《畜禽营养与饲料》一书中讲解“营养物质在机体中的相互关系”时,我就启发学生:在动物生长过程中,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那么在一个班级的成长中,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大家的力量汇合在一起,就能排山倒海,战胜一切学习、成长中的困难。

四、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加学习动力

许多中职农学专业的学生家在农村,到学校就读是希望学一技之长能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而我们中国是农业大国,四川又是农业大省,通过在教学中穿插讲解一些农业领域创业成功的典范,可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

例如:在讲授《畜禽营养与饲料》时,第一课就以希望集团四兄弟创业的故事为开始。改革开放初期,刘永言、刘永行、陈育新(刘永美)、刘永好四兄弟以常人难有的勇气脱下“公服”,当起了专业户。他们从农村最常见的养殖业入手,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完成了从养殖行业到饲料行业的转变,并在饲料行业打出一片天地。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从当初的四川新津县新良种场到今天的希望集团,他们已成为拥有近百家企业,年销售收入80多亿元的“中国饲料大王”,成为中国新兴企业发展的典型代表,让全国乃至世界的企业家们惊叹不已。通过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不仅对我国饲料行业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对将来自己创业怀揣了一个梦想。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以此让学生坚定了自己在校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心。从长远来说,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让学生回乡创业。学生毕业走入社会,不是被动等待就业,而是主动创业,为社会增加他人就业的机会,极大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自己致富,也带动周围农民致富,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五、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我们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盈利,但又不仅仅是盈利。由于农业的分散经营模式及食品安全的分段监管,使农业生产环节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盲区,滥用农药、化肥和饲料添加剂等现象非常普遍。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养殖过程中,如果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和良知,对所用农药和添加剂的成分、危害认知不清,或者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他人生命健康,很容易造成食品源头的污染。比如近些年的三聚氰胺、瘦肉精事件等。食品安全关系你我他,从专业知识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关注食品安全。为生产健康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而努力,能够在行为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

篇9

一、课堂小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过程性小结

所谓的过程性小结指的就是教师在某一知识教学完成之后,及时进行小结。鉴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系统连贯性,受制于教学时间教师通常情况下只能着重讲解当堂课需讲内容,对其他与本堂课所讲内容有相关联系的知识则很少涉及,因此导致学生在理解教学内容方面存在断层,特别是公式、定理等内容只能依靠死记硬背。而过程性小结中,教师可以将前后教学知识进行有机联系,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为讲解新课预热的同时也有效帮助学生巩固以往知识。

2.激励性小结

激励性小结指的就是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对其进行及时的语言鼓励,使得学生能够在小学数学学习当中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及成就感,以便能够用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3.终结性小结

终结性小结一般是在课堂教学全部结束之后,教师对学生的总体表现等进行全面评价。此种形式的课堂小结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清学习思路,整理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对数学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进行有效总结,帮助其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进而深化数学学习。在终结性小结当中主要有趣味性小结、互动性小结等多种形式。以趣味性小结为例,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可以将教学重点内容编排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如教师可以将乘法口诀编排成“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四只青蛙四张嘴,扑通扑通跳下水”的儿歌,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方便其加深理解与记忆。

4.趣味性小结

趣味性小结,是将所学的重点内容整理成具有韵律的词语和断句,使得学生既能够感到富有情趣,还能够轻松记住教学的重点,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如在“直角三角形”,在问题解决中,如何选择恰当的关系式,使W生感到无从下手。但如果将选择关系概括为六个短句,能够让学生轻松掌握,即“有斜用弦、无斜用切、求对用正……”,同时,教师要对短句进行说明,如其中的“斜”代表的是之间三角形的斜边等,使得学生能够明确每句话代表的含义是什么,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更多支持。课堂小结类型较多,上述几种较为常用,教师不要拘泥于某种形式当中,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兴趣点,合理确定小结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也是一种享受。

二、课堂作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巩固教学知识

课堂作业是当堂完成的作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当堂课所学数学知识,因此作业内容往往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与指向性,更加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完成复习,同时教师通过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情况也能够有效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及时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另外,课堂作业作为一项群体性活动,教师需要对完成时间进行限制,而有限的时间内学生需要通过自主思考、相互讨论交流等完成作业,并接受教师的检查与指导,因此课堂作业具有高效性的显著特征,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形成的新认知。

2.提升学习效率

事实证明,传统的“题海战术”不仅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方面收效甚微,同时也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不符合当前提出对小学生进行“减负”的要求。而课堂作业不仅作业量适当,同时能够充分反映出当堂课的知识内容,在充分给予学生思考时间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回顾与复习,通过自主思考从而独立解决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的过程当中将不断挑战自我并形成一种成功感,使其更加愿意学习数学,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均不相同,而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无异于增加占用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反感情绪,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堂小结和课堂作业构成了完整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其中课堂小结能够帮助教师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及时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及时全面深入地掌握教学知识;而通过课堂作业则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将所学数学知识落实到实践当中,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因此未来广大教师还需要多多探索课堂小结余课堂作业的形式与内容,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数学教学事业的长效进步。

参考文献:

[1]赵佳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小结技巧[J].中国民族教育,2013,11:43-44.

[2]杨晓荣.小学数学课堂小结教学研究[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2,Z2:14-17.

篇10

笔者是新疆一所承担小学教师培训学校的数学教师,曾承担过数学双语班教师的培训任务,同时作为乌鲁木齐地区双语课题子课题组的成员,一直都在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笔者在听数学双语班的课、对数学双语班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有了以下的认识。

一、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

1.什么是双语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直接的意思就是Twolanguages,译成汉语即为: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中。当然,他的母语知识和能力通常强于第二语言。

2.什么是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就是指能在学校里使用本民族语言及第二种语言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换言之,使学生习得的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能代替或接近母语水平。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到的双语教学指的是用维语和汉语作为媒介语进行的教学。

3.什么是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

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就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数学教学媒介语的教学。笔者这里所指的是维语(第一语言)和汉语。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既是一般意义上的双语教学的一个学科分支,又是一般意义上数学教学的一个特例。它具有双语教学的一般功能,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它应该依附于数学教学的框架开展,应该完全地遵循数学教学的各个基本原则。

二、数学学科双语教学的实际意义

1.民族的发展需要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

新疆的民族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近十年的改革,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教育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影响民族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是语言问题。“民汉兼通,汉语授课”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在新疆的民族教育中,传统的民族语文教育占主导地位,其不足是忽视了理科学科的教育。中小学的理科教学全部是用本民族语言进行的,由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限制、本民族语言的局限性等问题,理科教学质量一直无法提高,严重影响了民族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做到理科各课程全部使用汉语教材,用汉语授课,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迫切之需。

2.汉语学习需要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

学科的双语教学是汉语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对于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1)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汉语的时间和空间。众所周知,环境因素对学好汉语很重要,而汉语课堂上的短短几十分钟时间显然满足不了学生学好汉语的需要。双语数学课为学生打开了另一个接触汉语的空间。

(2)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可以作为汉语教学的一种应用层面的延伸。学生在汉语课堂上接触的汉语大都是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很少能见到学科性很强的语言材料。这样的材料中包含了大量的专用词汇、很多的学科特有的表达方式,学生如果没有经过一些训练是很难读懂的。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字、应用这些表达,既能复习一般意义上的汉语,又能学会在数学这个特定学科范围内应用汉语。

(3)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数学思维。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是能够在使用英语的时候直接用英语在头脑中进行思维,而不是先有中文句子然后翻译成英语。汉语的学习也是这样。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层次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恰恰能为学生提供这样一种实践的机会。教师要求学生用汉语记忆那些数学上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种较好的训练办法。

三、在数学学科中实施双语教学的途径

1.强化数学学科中的汉语教学

在少数民族学校,汉语教学是一项具有独特学科性质的工作,是推进双语教学、实现“民汉兼通”目标的基础。因此,加强汉语教学对推进数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加强汉语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是毋庸质疑的。新的语言教学体系应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框框,由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交际活动两个层面组成。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加强交际性的教学活动。其次,把用作语言实践的各种课外活动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来,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最后,充分利用汉语的社会大环境。这是课外活动范围以外学员在社会里的日常交际活动,常常不为一般的教学计划所注意,但恰恰是学员自然习得汉语、提高其应用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2)加强对小学数学双语教师的专业汉语使用能力的培训和考核。这就要求在对小学数学双语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及评价标准。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应该正确反映汉语学习的本质和过程,满足发展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唯有重视形成性评价,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新的评价体系的形成。形成性评价是对参加培训的学员的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他们的潜力,改进和发展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3)文化障碍的消除。维汉语言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汉语口语教学是否成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指能否帮助学员消除文化障碍。在教学中,教师除了使学员掌握和提高语言的基本功外,更要使他们了解汉语特定的语言环境,特定的文化母体,以及特有的文化观念,努力扩大知识视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弥合文化沟壑,才能在应用中随机应变,达到预期的目的。

2.大力培养双语教师

实施双语教育是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双语教育要取得高质量,必须有合格的师资队伍作保证。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语言能力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语教师除了要熟练使用两种语言并且具有一般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外,还要懂得双语教育的理论和方式,有双语教育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既熟悉维族民族文化又了解汉族文化的双文化的人才,这样的教师从事双语教学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但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双语教师数量不足、掌握汉语文化知识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因为我们的双语教师都承担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要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应用汉语的氛围,这就要求我们的双语教师必须有很高的汉语水平和很好的使用汉语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在课堂上准确地教授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双语教师必须有扎实的数学学科的专业基础。所以我们在培训的过程中既要加强对双语教师的汉语培训,又要提高双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民族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育平.小学双语教学的语言环境构建[J].教育评论,2005,(7).

[2]胡岩.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初探[D].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篇11

良好的学习氛围的营造应从讲课开始。教师在讲课时如春风般的微笑,情绪饱满地注视学生会使其产生愉悦的情感,从而迅速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为积极投入学习做好准备。导课是营造良好的氛围,唤起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关键一步。导课要创设出一种能使学生为之感到羡慕产生共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当前的学习中。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教师要注意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敢问、敢说,满足学生与教师进行交往的需要,融洽师生关系。如在教学“前后”时,请一些孩子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一段兔子舞,其他孩子跟着音乐节奏一起帮忙喊口令(左左、右右、前、后、前前前)。这样的引入生动、活泼,学生很快便被吸引,接着用“森林运动会”为主线穿插全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 动手操作,诱发求知欲望

在认知发展中,低年级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更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直观手段,让学生自己动手,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启发思维,积极研究探索。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概念时,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新课开始,首先要求每个学生画出三角形,用量角器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把度数分别记在对应的角。然后从全班学生中点10人站起来,要他们顺次报出自己所画三角形中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而老师却又快又准地说出他们每位同学所画的三角形中第三个内角的度数。面对这一新奇的学习情境,全班学生都用好奇的眼光看着老师,想“老师怎么会知道每个同学所画的不同的三角形中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爱学、乐学的情绪。

三 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乐于学习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仅靠新课教学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有效练习,才能把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并贮存下来,从而使所形成的认识结构更加充实和完善。如果练习活动中有多种形式参与,就可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注意力持久,提高练习效率。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时采用打手势的方法进行口算练习,一边用脑计算,口说答案,一边用手势表示结果,或出示口算题,让学生“悄悄算”。算出结果后,让单号同学把口算结果悄悄告诉同桌,同桌认为正确就点头,不正确就摇摇头再计算,双方统一不了就举手报告老师。这样课堂上既安静又活跃,既培养了能力,又锻炼了思维。

四 让游戏竞赛进入课堂,寓教于游戏之中

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寓教于游戏中,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益,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数学。在教学实践中,应把握住教材重难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还应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有机地结合教材,灵活应用游戏巩固数学知识。如按一定顺序填数的题目可设计成“放鞭炮”的游戏:老师把题目( )(4)( )(6)( )(10)( )( )(7)( )( )写在黑板上,一个空表示一个“鞭炮”,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放“鞭炮”指(填空),学生每填对一个大家就“啪”的一声,做出手势,填错了,就是“哑炮”,大家发出“嘘”的声音。

篇12

数学是教人求真的学科,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探索客观的真理。小学数学课程的知识往往具有双重乃至多重的价值,即显性的数学知识为载体渗透着隐性的数学,即探索的方法策略、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加重要,学生走出校门后,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碰到某些知识,但他用方法策略,自身的品质去面对纷繁的人生。所以,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有必要渗透德育教育。

一、充分利用情景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情景图,可在教学时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情景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教学有一幅情景图“北京赢了”,这就是一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内容。在完成此题的知识传授后,教师可进行德育渗透:“2001年7月13日,我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北京申奥成功了!那天电视进行了现场直播,电视画面上以及老师身边的人们个个欣喜若狂。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申奥成功会令全国人民如此激动吗?”这时可让学生代表发言。然后教师总结:“这是国力增强的一种表现。申奥的要求这么高,我们国家能争取到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啊!”同学们听后群情激昂,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二、借助数学史料,树立学好数学信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用数学史上的光辉成就的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当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激励学生沿着前人的足迹发愤图强。

例如:在教学“圆周长”一课时,使学生了解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历史伟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的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学了这课后,同学们深深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了不起。我们要努力学习,努力创新,长大后为祖国争气,为祖国争光。

三、挖掘隐形素材,进行公德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把思想教育贯穿于知识的学习之中。

如在教学“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公交车上原有乘客36人,到一某车站后有15人下车,又有12人上车,这时车上有多少人?教学时,除了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一种先下车后上车,一种先上车再下车,你们认为在实际生活中,哪一种方法更好些?渗透学生们先下车再上车这种行为习惯。

数学本身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脱离了生活实际,数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就如无源之水。因此,教学时,可举些生活实例来加大思想渗透的力度。

四、结合教学过程,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譬如几何图形的计算公式、计算法则、运算定律及性质等许多带有规律性的知识,都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研究来认识它的性质,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课前让每位学生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任意梯形。上课时,让学生拿出梯形动手操作,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图形,并且思考这个新拼成的图形和原来梯形的关系。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初步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实施合作学习,让学生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且考虑这个新图形和原来梯形的关系。通过第二次合作探究,学生运用割、拼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并由此再次推导并验证了梯形的面积公式。

在“操作――探究――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领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原来数学世界奥秘无穷,只要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我们一定可以解决更多的数学难题,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所以,我们在训练学生解题时,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五、把握课堂生成,巧妙渗透德育

一位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上来做。

3×9=27 4×9=36 5×9=45 6×9=54 7×9=62

篇13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355-01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虽然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有的是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意识。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日益突出英语的重要性,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目前小学和幼儿园都开设了英语课程,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决策。下面浅谈一下小学英语个人见解:

1.根据小学生特点来设计教学

小学生与成年人学习特点不同,小学生活泼好动,天生爱玩,所以,我们应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去组织英语教学。死板的教学对孩子来说没有吸引力,只会使课堂死气沉沉,甚至会让孩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知识和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

小学生的模仿力、求知欲和表现欲强,但是理解力相对薄弱一些,而且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不喜欢机械的训练和单调的重复。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等来进行教学,来达到激发兴趣、寓教于乐的目的。

小学生探究意识强,我们在授课当中不要抹杀孩子这一特点,要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答案,而不是灌输式的教学,孩子组织语言能力毕竟有限,对于结果不能用简洁准确的字眼来形容,我们不能给予批评,应当给予鼓励,鼓励孩子的勇气,鼓励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有成就感,从而提高他的积极性。

2.利用多媒体实行情景教学

现代教学,不能停步在过去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而应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利用实物、挂图、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录像片、电影和计算机进行英语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的英语。"所以,教师就要经常利用图片、实物、收录机、幻灯机、录像机等辅助工具,利用情景和设置情景进行教学。这样,就使学生直接地、具体地获得英语知识。如在教Animals时,可先录下牛、狗、猫等动物的声音,在课堂上放录音,学生们有声有色地模仿这些不同动物的叫声:而当录音机放出这些动物相应的单词读音时,他们又兴致勃勃地大声跟读"cow","dog","cat",课堂上响起了"哞哞"、"汪汪"、""等动物叫声和英语朗读声,伴随而来的是一片欢笑声,整个教室洋溢着愉快的气氛。还可用幻灯片将所教的物体或单词显现出来,刺激他们的感官,增强印象。有条件的话,甚至可用录像机拍下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景象,进行录像教学。

3.进行游戏教学

小孩子天性好动,乐于参与游戏活动。若能将知识溶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的知识,在蹦蹦跳跳中学习英语,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虽短短几分钟,但却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在教人体部位的单词face,mouth,nose,ear时,将几个学生Ⅱ《到黑板前,让他们做"Touch your face /mouth/nose/ear"等动作,做对的,下面的同学说, "Yes!"做错了,下面的同学就说, "no!"也可以由教师说:"Touch your face."让全.班同学做动作。通过这一游戏,学生就很容易地掌握了这些单词。又如在练习26个字母时,可预先将26个字母的卡片分别放在26个同学的手里,让其收藏起来,当老师-说:Whereis M?拿M卡片的同学将卡片高举过头,大声地读:M! M!学习数词时,可设计"Find your neighbour"的游戏来练习。教师把一些数字卡片如"36、37、38、40、42"等发给一些学生,让他们自由组合,拿着"36、37、38"卡片的学生就会挨在一起,高举卡片分别说"thirty - SIX,thiIty-sev-en,thirty-eight",接着一起说:Wevare neighb ours.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泼有序,学习兴趣趋于浓厚,提高了教学质量。

4.创设趣味活动情境,发展学生英语能力

英语教学离不开活动情境的创设,如听说活动、读写活动、游戏活动、比赛活动、表演活动等。教师应当在提高活动的趣味性上多下工夫,让学生在收获快乐的同时逐步发展自身的英语能力。新课程呼唤的是充满生机、富有灵性的英语课堂,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应当是活泼的、热闹的,学生的学习应当是自主的、积极的。因此,教师所创设的活动情境必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需求,必须适应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学生,让他们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相应的提高。例如,在字母教学中,笔者利用了"字母接龙"、"字母找朋友"、"字母变变样"、"字母你我猜"等活动促进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又如,教学英语数字,笔者利用"趣味抢答"、"玩扑克"、"选车牌"、"打电话"等活动将数字融入具体的活动情境,在运用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5.营造英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英语教师可以与班主任协商,为班级文化氛围抹上英语的色彩。如出版一期英语黑板报专刊,在日常的黑板报中设置英语专栏;开展"每日一言"活动,定期公示一条英语名言;班训用英语进行书写,班级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可尝试用英语表格进行绘制,卫生角、图书角、手工角等都可用英语进行标注;让每一个学生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富有个性的英文名字,作为进行英语学习交流时的专用代号……营造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能在无形中为促进学生的英语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曾经在"每日一言"活动中送给学生这样一句名言: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后来笔者在批改试卷时发现,有很多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用上了这句名言,并联系自身实际谈了今后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怎样的打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