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生心理素质测评

学生心理素质测评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学生心理素质测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学生心理素质测评

篇1

关键词: 素质教育;网络数字化;信息

Key words: quality education;network digitization;in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143-01

1建立适合网络平台运行的素质测评体系

如何建立适合网络平台运行的德育素质和发展素质测评体系。

1.1 关于德育素质测评。德育素质主要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纪律性表现,具体地说应包含政治表现、德育素质,主要分为有形行为和无形行为。有形行为是指能够用实践,空间,数量等描述的行为,而且能够看到并记录下来的具体行为,如出勤,劳动等;无形行为指的是无法看到并记录的,只能从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大学生的交流中获得。因此,对无形行为只能采取定性测评,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的观察,进一步了解或猜测到学生的心理活动,并根据自己的判断标准给其打出测评成绩。

定性测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也可以称定性测评为模糊评价。量测评的内容包括:①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行为;②学校提倡、鼓励学生做到的行为;③学校反对并予以纪律处分的行为;④学生在宿舍的表现。根据确定的具体内容和评分标准,制定出大学生素质定量测评细则,依据细则计算出素质测评成绩。定量测评成绩可根据需要分阶段进行总评。

1.2 关于发展性素质的测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培养出的人才要是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而在综合性素质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发展性素质,这主要是学生在校期间培养成的素质,和学校的教育有密切关系。和德育素质的测评一样,发展性素质的测评同样有两种,具体分为有形和无形,只是它们的具体内容不同。

发展性素质定量测评以学生实际参与的活动数量、质量,获奖情况,获得的荣誉、工作成绩等作为测评的指标,制定出具体的测评赋分标准。包括:

1.2.1 组织管理能力。主要考核在校院班级任职的学生干部、各级学生社团负责人、有关部门的学生负责人等。

1.2.2 创新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包括科技竞赛、科技成果、学术论文等。

1.2.3 职业技能。主要考核与求职就业有关的公共技能以及与学生自身专业相关的特定技能。职业技能的测评中也可以包括学生参加职业培训方面的情况。

1.2.4 社会实践。主要考核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和实践等方面的情况。通常包含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

1.2.5 文体艺术。主要考核学生参加文艺、体育等活动的表现。

1.3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的计算方法。我们将德育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项,各指标权重分别为0.2,0.5,0.15,0.15,综合素质总分=德育素质分×20%+智育素质分×50%+体育素质得分 ×15%+发展性素质×15%。

2以测评体系为基础,开发科学系统的综合测评软件和网络运行平台

在测评体系中,虽然涉及到德育、智育、体育、发展四个方面的素质测评,但是智育和体育是参考教学部门的成绩,在软件测评开发中,把开发的重点放在了德育和发展性素质的测评上,智育和体育成绩可直接参与测评信息的管理。

采用网络化管理进行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管理,给每一位学生呢个创建电子信息档案,很据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经过多次的研究开发,建立系统科学的测评软件。

3通过对测评信息的管理,实现素质教育网络数字化

测评信息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定的创新,也是对我国高校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的创新。

3.1 通过对测评信息的管理,使教育主客体实现统一。学生以前是被测评的对象,而现在的网络数字化测评学生也成为了主体,学生参与测评的过程,就是一次自我学习、自我进步的过程,使自己更加明确自身的缺点,以便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改正。

3.2 通过对测评信息的管理,增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及时性和针对性。测评系统凭借网络平台的优势,充分发挥网络的快速性,便捷性,能够最快地了解学生信息,便于对学生信息的增加、修改、删除、统计和分析,有利于长期地保存,并随时查阅学生的信息,增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及时性。

3.3 通过对测评信息的管理,保证了评价工作的透明度,维护了评价的公正性。传统的综合素质测评系统中,大学生往往只知道自己的总体评价结果,而对具体细节和其他同学的评价结果无从所知。但是网络数字化的投入使信息的透明度大大增加,更加公平公正。

素质教育网络数字化是素质教育在大学实施的一次探索,使科学发展观在大学教育中落实,促进大学教学的改革进程,,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诸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与内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8月第八卷第六期.

篇2

一、树立正确的检测评价理念

首先我们需要正确的检测评价理念来作为引导者,引导我们采取适合小学生多向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来进行评价。以往对于音乐课的评价方式就是简单的一首歌。大家都觉得音乐课就是唱唱歌,因此也就以唱一首歌来评定孩子音乐的各方面素养。这种方式对于小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培育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太过单一了,是无法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的,学生也会觉得学习音乐就是学习歌曲,对音乐的其他知识技能都不认真地学习,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反馈不好,渐渐地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正确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了解音乐学习与评价的多样性,发挥自身特长,在自身较擅长的领域中发挥自己学习音乐的能动性,提升自己的音乐艺术素养。

二、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音乐课程的特色就在于参与性、情境性,因此音乐课程不像主科,仅仅在考卷上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应该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去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找寻每一个孩子的进步、闪光点,因此我非常重视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主动参与表演、能积极回答问题,能积极用律动或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悟,都会得到我的鼓励和表扬。如果学生的回答有误,我也会用提点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错在哪里,应该如何去理解和感受。例如:对于音乐的一些固定知识:音高、节奏、演唱演奏形式等有着固定答案的问题,如果学生回答有误,我会采取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应该是怎样的答案,多次练习聆听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锻炼出“音乐的耳朵”,从而提高音乐感受力。对于一些有着多样化答案的问题:情绪、情境等,我会积极鼓励学生说出他的感受和理由,让孩子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音乐本身就非常富有想象力,多样化的答案更能体现每个孩子的特色体验。多样化的评价引导方式让学生更有自信,更有方法地去学习音乐。

对于乐于表现自己的孩子,我将会把其记录在平时成绩中,既在定期的时间进行表扬,为后续期末时对学生的评价奠定基础,也能让其他开始比较讷口的孩子们有了动力,向他们学习,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

三、期末测试时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期末测试的评价方式也从以往单一的歌曲测试改成了多样化测试:歌曲演唱30%,器乐演奏10%,乐理知识40%,平时表现20%。

平时表现的20%,就借鉴上面所述的课堂评价之中,对于课堂中积极表现自己的学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让所有学生尽量在课堂中勇于且善于表现自己。

歌曲演唱的30%中,我也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力。有的人天生“五音不全”,即使经过了强化训练,仍然不能唱准歌曲的音高。难道这样的孩子永远都得不到高分了吗?不。我们要因材施教,评价的方式也要因人而异。因此在音高和表现力这两个评价对象方面,我更注重后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轻声唱歌、打开口腔,运用感情,有连有断。如果学生注重了歌曲演唱这些方面的要求,即使音准不是很到位,我也会给以较高的分数。

器乐演奏10%:新课程理念要求器乐教学进入教室,因此器乐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部分。但是由于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演奏乐器,正如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外出学习某一样乐器一样,我将器乐演奏的总分值放得比较低,对孩子的要求也比较宽松。低年段的学生乐器的演奏主要是指打击乐器的演奏,要求学生能听到音乐选择相应乐器按节拍为音乐来伴奏,在检测了学生乐器演奏的同时,也检测了学生对音乐节拍的感悟力。中高年级段已经进行了竖笛的教学,根据不同年段的曲目要求,学生能够在一个学期中学会1~2首简单的器乐曲进行演奏就可以,对于演奏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齐奏或独奏,个别学习能力相对差一些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吹奏乐曲的一个部分,重点检测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进步。

乐理检测40%:简单的乐理知识及音乐欣赏能力也是音乐学习的一大要素,并不要求每个人将来都会唱歌,但是会聆听音乐,对音乐做出正确的反应这是人的一项技能,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因此现在的音乐评价体系中,都多了一项乐理检测。低年级我重点与器乐演奏这一检测放在一起进行,在学生的打击乐器演奏中感受学生是否能对不同节拍的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经过了一定时间系统的音乐课堂训练,我们则以卷子的方式进行检测,但检测的内容主要以再认性知识为主(选择题),主要从音乐的节拍、情绪、乐器、演唱演奏形式、地域等方面进行本学期所学知识的再认。

通过多方位的评价检测方式,学生能够在各个方面展示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也可以自行选择比较在行的一个方面多加努力,避免单一的以歌定分的局面。

四、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

篇3

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是学校,学校不断向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所以学生是国家人才的后备军。学生是国家人才的后备军。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对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什么样的学生是高素质的学生,即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同时,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的重要内容,教育测量与评价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起步晚,研究人员少,且重视程度不够,故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农村的高中学生的综合测评更是落后,因此研究农村高中学生综合测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当前农村高中学生综合测评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测评指标设置不能与时俱进,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相脱节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培养合适的人才,而当前的种种迹象表明学校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高分低能”式的“人才”随处可见,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仅从高中学生综合评价的指标确立上来分析。当前,农村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实施高中学生综合测评,就算实施了,在测评的内容、程序和方式方面也存在很多差异。

2.对思想道德的评价不够科学、合理

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并不像学习成绩一样可以用数字的大小来衡量,而当前把所有的评价指标都分数化的方法确实不够科学,在现实的评价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在诸如思想道德类的评价指标上全班人居然统一是满分的现象。这样的指标设立无法反映被测评者的真正道德水平,从而难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指标的设立往往形同虚设。

3.有关心理素质方面的指标设置不够合理

当前,面对着高考和升学的压力,高中学生也面临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他们不再是温室中的花蕾,他们要走出去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有些人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抗打击能力不足,往往在竞争和压力面前萎靡不振甚至是跳楼自杀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不应只停留在办几场讲座,开几堂课的程度,要把学生心理素质加入到综合素质评价中而且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当前虽然不少学校把有心理素质的指标也引入了综合素质评价中,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往往指标的分数只是导员或是评价者的主观分数。

二、农村高中学生综合测评实施方法设计

1.思想品德素质测评实施方法设计

由于完整的品德行为包括知和行两种因素,既要考其相关的知识与判断又要考其行为,即把思想品德考核与政治品德课的学习成绩测试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该测评方法既发挥笔试的作用,克服过去行为为唯一测评标志的片面性做法,也改变了目前政治品德课空洞说教的教育方式,促使他们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行为。当然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防止知识考核影响行为考核,提高测评的效度。但基于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考虑,思想品德行为考核的权重可以小一些,德育成绩的权重可以大一些。思想品德行为可以采取学生内省自评,同学互评,班主任、任课教师观察评判进行考核,当然班主任考核结论的权重可以大一些。

2.身体素质测评实施方法设计

身体健康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同时形成良好的体态,仪表端正、衣着得体、举止大方,意味着该学生有良好的修养,比较注重自我约束,做事认真,责任心强,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得事业成功打下基础。身体素质中体育达标由体育老师根据体育课成绩给出测评结论,该方面占的权重应该大一些,身体素质中其他方面,可以采取学生内省自评,同学互评,班主任、任课教师观察评判进行考核。两部分结合在一起,比照身体素质测评标度得出学生身体素质测评等级。

3.心理素质测评实施方法设计

(1)情绪活动测评

由于情绪活动测评标志是能够控制和引导自身的快乐、悲哀、愤怒、恐惧等情绪,保持愉悦情绪和良好的社会情感。所以,可以组成不少于5人专家组,根据某学生“稳定性”人格因素标准分数的高低,给出该学生情绪活动测评等级。

(2)意志品质测评

由于意志品质测评标志是不怕困难,不屈不挠,敢于实现奋斗目标。所以,可以组成不少于5人专家组,根据某学生“有恒性”和“自律性”人格因素标准分数的高低,给出该学生意志品质测评等级。

(3)自我观念

则评可以根据自我观念测评标志,组成不少于5人专家组,根据某学生与自我观念相关的人格因素标准分数的高低,给出该学生自我观念测评等级。

4.自控能力测评

主要评价被试人在面临批评指责、不公正的待遇、无端的责难、困难与压力、个人的利益受损时,能否克制、宽容、忍让、理智地对待,不因情绪的剧烈波动导致激烈反应,影响学习和生活以及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韧性。在当今时代,一方面,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被父母宠惯了,受不得一点委屈;另一方面,高中学生的优越感在极大的升学压力下已经所剩无几,心情比较烦躁、焦虑。学会克制、宽容和忍让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获得较好的评价和取得事业成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结语

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学校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较好地解决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问题,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学改革,它将改变传统的以“一张成绩单”评价学生优劣的弊端,必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景柱.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D].大庆石油大学,2006.

篇4

【摘要】本文从《人员素质测评》课程特点与目标入手,通过对常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分析、常规教学方式的改进,详细阐述本课程在教学改革中的操作过程与细节;文章最后论述了突破常规的“真实”实践教学的具体实现方法并提出了思考方向。

关键词 《人员素质测评;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1 《人员素质测评》课程特点与目标

《人员素质测评》通常作为人力资源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①。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测评的各种方法与技巧,并能在实践中熟练的运用。与其它课程相比,具有操作性强、对技能培养要求高的特点。该课程需要达成三个教学目标:

(1)提升就业能力。这是一个总的目标是解决课程教学中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在实践探索中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技术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2)认识企业需求。让学生认识到人才素质测评是如何帮助企业经营者准确了解员工的能力和心理素质,使企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帮助在职员工或求职应聘人员全面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和确定自己的成功指数。

(3)完善人格修养。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自我心理素质、能力倾向,适应职业的方向和发展目标,对测评者本身在匹配岗位、提升自我、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提供评价和并提供发展建议。

2 常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分析

《人员素质测评》是建立在心理测量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因此首先要了解心理测量的原理、方法和各种评价指标,如信度、效度等;其次要掌握常用人才测评技术,如心理测验、面试和评价中心,其他还有申请表、背景调查、履历分析等方法。

在人员素质测评实践教学中,武芳辉提出的“三段一体化”教学模式②。实践内容主要围绕是心理测验、面试和评价中心技术来展开。面对三项技术,主要采取了常规的三种形式来开展教学:

(1)模拟性教学。这种教学在人员素质测评教学中是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2)纸笔测验与网络测评软件相结合。心理测验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征,依据确定的原则进行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③。主要包括人格测验和能力测验。可以用纸笔测验与心理测评软件实现。

(3)案例分析、讨论与汇报等。这种方式主要是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得以运用。

3 常规教学方式的重设计

3.1 重新设计实践方案

3.1.1 实践方案重实现

实践方案是从整体上来设计教学中如何有效实现,组织学生自主性学习,推动教学。常规教学教师往往成为主要的推动者,而此次的方案设计,首先是教师设计框架和大致的内容,在具体操作上,与学生讨论完善方案,逐步形成师生共同完成的实践方案。比如在设计方案中,一般采取小组形式,对小组的人数、搭配、任务分配、组长权限等细节处进行沟通。

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分为两部分来完成:个人完成部分、小组完成部分。这两部分的设置是对实践完成情况加强监督和控制,尽量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做到真实、平等的考核。在个人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体现上,主要通过个人完成作业部分和知识性考试来考核;在合作、管理等社会能力的考核上,通过小组完成部分来体现。

3.1.2 实践内容重操作

在实践方案设计过程中对内容的选择主要是以学生操作为主。个人完成部分是对测评工具与方法的掌握,主要涉及到对履历分析(纸板或视频)、心理测评问卷、评价中心技术中的具体技术、素质测评报告的撰写。

履历分析主要集中在简历筛选与写作上,对有能力的可以尝试简历视频化的操作。

心理测评问卷,涉及测验人格测验、能力测验、职业适应性测验、心理健康测验。心理测验我们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了解,主要指九型人格、罗夏墨迹测验等;第二个层次是运用,需要学生完成的测验,主要包括:经典的自陈式人格测验,包括16PF、EPQ、MMPI、MBTI、气质测验;管理中运用较广的投射测验中的绘画测验,比如房画树人等的分析;管理方面的各种能力测试;职业适应性测验主要完成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等;心理健康测验主要是常用的SCL-90、抑郁量表等。

在评价中心技术掌握上,主要是完成经典的公文筐测试,每个学生必须完成一份制定的笔头测验,对无领导小组技术的掌握采取小组情景模拟完成,每位学生写出自己在无领导小组活动实施中的记录与总结。

在个人完成部分,需要完成15项的任务,其中规定完成的心理测验10个,学生选择完成心理测验3个,公文筐测验1项,无领导小组技术的记录与活动1项。

小组完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合作来完成,具有综合性特点强的特点,主要涉及面试技术模拟和人员素质测评方案组合与设计两个部分。面试技术主要是情景模拟,小组组织完成,需要形成招聘方案,模拟实施与总结;而人员素质测评方案组合与设计主要是对某一具体的对象制定一份具体的实施方案,包含对具体技术的应用与组合。

3.1.3 实践考核重过程

在考核上实现过程化的考核,在比例上进行调整,常规考核比例是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调整后考核成绩比例:平时考勤20%,个人完成部分30%,小组完成部分30%,期末知识考试20%。突出形成性评价的比重。

对平时考勤,在实施过程中按照事先分成的小组,由小组长负责考勤汇报,实行组员缺勤,小组扣分制,在学习时间上得到保证;在个人完成部分设计具体的完成项目,根据完成的数量和质量来进行评分,比如课堂汇报发言,作业完成情况;在小组完成部分,主要完成实践性的大作业来衡量,实行小组成绩共同完成,教师只考核组长和小组的完成情况,对每个学生占这一部分成绩的70%,组员由组长考核完成占本部分的30%;期末的知识性考试采取开卷考查形式,主要是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基本掌握程度。

3.2 打造实践环节的实现平台

3.2.1 测评汇集成册

分个人完成部分与小组完成部分。对于个人完成部分,制定了统一的格式模板,主要包括项目(量表)名称、介绍、学生基本情况、结果(效果)分析、备注五个方面。小组完成部分,设计主要内容模块6个,包括测评方案的名称、测定人员的确定、测定要素的确定、测评工具的选定、测评过程的安排、统计分析、建议。

3.2.2 创建网络学习博客

这是为了呈现学习过程建立的专门博客平台,每一次小的作业完成都必须在博客中呈现,由小组组长对本组来进行评价和指导,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与交流,保留平时在学习中的所有资料,以便后期有汇集成册整理;同时网络平台也可以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这种方式加强了交流、沟通与指导,教学效果更为有效。

4 突破常规的“真实”实践教学

打破传统的常规教学的方式,就是真实的测评工作的观摩和参与。很多教师都在尝试走进企业,或者是让学生走进企业,实地调研,设计方案。学生可以参观某个企业,了解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结构和共组开展,而在人员素质测评上却是很难做到的。

在经过几年的摸索后,初步形成了一条可以长期稳定实现的途径。可以与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沟通,形成一个合作项目,在学校的人事招聘中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①实地观摩。对于学校的真实招聘,如何让学生实地观摩呢?主要是对人数的限制和场地的选择,在高校的行为观察室可以实现这一点,让学生在观察室里通过单面镜来了解真实的招聘时如何操作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并事后写出过程与总结。②亲身参与。这个的实现主要是与人力资源部门沟通后,在对教师的招聘可以设计一个学生提问环节,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设计问题,提出自己对应聘者的评价。除此之外,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一些事务性的工作中去,比如在招聘方案的撰写,会议的记录,简历的初步筛选,面试中的事务性工作等。

这种方式是可以实现教学的可操作性,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内容也紧密相连,保证实践教学真实性有效实现。这种方式从整体对人员素质测评课程,高于学生实地调研的效果;这种观摩效果也会远远超出通过分享视频来了解招聘及相关的测评技术。

对于《人员素质测评》课程思考,还可以结合更多现代网络平台来实现,比如“微信”。在这门专业课程教学中,这种继承传统教学的优势,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势,必须本着一个原则,就是教师需要开拓,善于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素质,教师具有信息的开放性与时代性,为课程教学提供更多的实现方式与平台。

参考文献

[1]傅端香.人员素质测评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9,3(3):57-59.

篇5

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和修正,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测评体系。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强调以尊重人、关心人和发展人为目的,“以培养自主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确立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对于促进素质综合测评体系构建的科学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导向意义,对实现学生个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证学校教育工作的可持续,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素质综合测评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的测评,应以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基础

以人为本,首先强调对人的尊重,维护人的权利。在素质测评实施过程中,学生既是接受测评的客体,也是进行测评的主体,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要义在于测评的实施不能伤害学生的主体感受。对于学生而言,是被动地接受外界评价还是出于衡量自身发展状况的自发性需求,将导致消极抵触或积极参与的不同效果。

(二)以人为本的测评,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素质综合测评自产生以来,就伴随着对“个性测评”、“共性测评”的反思。从其起源来看,进行素质测评的初始目的是为学生评奖、评优、选拔、就业等工作提供依据。因此,它一开始就是一种以共性评价为基本取向的选拔。随着社会、个体的多元化发展,只强调共性发展的测评模式,已不能够适应新时期高校教育培养人的要求,在素质测评中体现对个体个性化发展的尊重已得到普遍认同。

人本教育价值观强调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通过有效引导,实现自我发展。学生作为个体,社会化过程和个性化过程是统一的,外界的接受度和认同度对个体会产生强大的影响作用。以人为本的素质综合测评不能违反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正确发挥引导作用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功能意义,应将必要的教育规范和引导人的个性发展相结合。

(三)以人为本的测评,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应当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学校的教育关注于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其中,学生素质的培养强调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决定其今后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因素。因此,对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应体现倡导德、智、体等“基本素质”和创新素质、实践能力等“发展性素质”共同和谐发展的理念,通过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决定学生创新素质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健全人格的培养。大学阶段是学生心智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目前,将学生身心健康的测评纳入高校素质综合测评的目标体系已成为共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将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等同于心理素质评价的问题,如何将心理素质评价科学纳入测评体系成为难题。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评价面临在操作中被边缘化的窘境。为此,需要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寻求理论突破与创新,在素质综合测评中融入心理素质评价,以发挥教育引导学生心智成长的作用。

二、实现以人为本,以建立有效的测评机制为路径

(一)以发挥引导作用为基本功能,建立测评激励机制

发挥导向作用是素质综合测评的重要功能之一。素质综合测评不以“测”和“评”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在测评过程中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自我评价的需求上升为促进自我实现的成就动机,成为学生自我完善和自主发展的内驱力。通过发挥导向作用,不断强化学生主动进行自我修正的意识,最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二)充分重视测评反馈环节,建立学生和学校之间双向评价的沟通机制

反馈结果是测评工作流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将测评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另一方面,在每阶段的测评后,结合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测评的感受,不断完善测评工作。通过建立双向评价的沟通机制,增强学生对学校教育引导方向的认同感,促进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接轨机制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学校的教育和培养是影响学生的素质、能力发展的主导因素。素质综合测评的指标体系应能够反应市场需求,引导学生向市场需要的方向发展。除在建立测评体系时汲取市场、用人单位的意见,学校也要及时关注在测评结果中处于不同位置学生的就业情况,为不断完善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测评体系提供依据。

(四)尊重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建立测评的发展机制

个体的发展是动态、连续的,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水平、能力素养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测评体系本身要尊重并符合这种发展规律。发展性的测评应实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在测评结果中体现出学生的成长,成为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定位的依据,具备后续发展导向的功能。

三、落实以人为本,以建立科学的测评方法为保证

(一)以开放性为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构建科学的测评指标体系

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决定了素质综合测评体系不可能是统一的。构建科学的测评体系,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测评指标。达到测评指标体系的科学化,必须坚持测评体系的开放性原则,寻求理论创新,不断修正和完善已有的测评体系。我国高校的测评体系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主要基于以下几种框架:1、以国家的文件、法规为指导思想和依据。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为基本框架,增加、强调某一些(种)素质和能力;2、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评价;3、引入新的理论,如以“才质容积论”、“价值人假设”等作为理论构建基础,建立新的测评指标框架。

我校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包含学业成绩和素质拓展两部分,前者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素质拓展部分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主要组成项目,引导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在实施过程中,允许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指标细则项目和所占权重,以适应综合、全面测评的要求。此外,允许针对不能穷尽的学生个人发展表现,则通过额外加分项的方式予以认可。

在一个测评体系中,项目指标和所占权重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对指标细则进行修改,如果变动随意性较大,可能导致整个测评体系悖离原始的测评框架。可以通过具备数理、统计原理等知识的专业人员给予指导以规避这一风险。此外,学校还需要跟进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相关项目,以其记录作为测评打分的主要依据。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素质测评相结合,既使测评有记录可寻,也为学校的相关工作提供依据,形成培养和选拔人的系统性工程。

(二)倡导柔性原则,将“质”的评价和“量”的评价相结合

长期以来,素质测评主要以量化打分的方式显示其客观性,测评结果以分数论优劣,这种方式可能会挫伤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有悖于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理念。量化的测评结果有助于学生找到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定性的评价以“客观描述”和“特征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合理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感受到尊重、鼓励,促使学生优良的个性因素得到尊重和张扬。

(三)改进测评实施方法,促进测评实施的网络化

建立网络操作平台和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是近年高校素质综合测评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起,心理学、计算机技术、人力资源等学科的介入,能够促使素质综合测评体系的构建得以长足的发展。开发使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素质综合测评信息的自动化操作和管理,有利于节约人力资源,规范测评实施程序,规避测评过程中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实现测评过程和结果的客观、公正。

四、结语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以“唯人为贵”的思想指导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不囿于旧有的工作思路,在具体工作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立场,探索构建科学的测评体系,实现正确的育人导向;把素质综合测评作为载体,激发和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为社会培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解伟.人本理念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j].经济师,2006,(10):133.

篇6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029-04

0 引言

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生质量水平的批判较多,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常常会听到用人单位批评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水平,认为这些毕业生没有足够的社会意识,不能理解现实世界;没有做好参加工作的心理准备,缺乏应变的能力等等。究其原因,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高校和学生更注重专业素养的培养和学习,忽视了社会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培养,毕业生在踏入工作岗位时只能表现出“有限的就业能力”。而正是由于他们就业能力的有限,往往不能将自己在学校中所获得的优秀成绩转化为一种能与用人单位产生共鸣的语言,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使得他们那些智力的、社会的及文化的资本都不能得到社会很好的认可,因而,也不容易被用人单位所接纳。高校评估大学生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每学期开展的综合素质测评,这个测评结果是评定各种奖学金、助学金、优秀学生等的重要依据,因此学生多是围绕着综合素质测评指标来计划大学里应该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应该锻炼的实践技能。目前,各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都大同小异,基本是本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纲,再具体划分二级评价指标,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各种指标的权重以及一级指标下涵盖的内容。有很多学者对大学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些评价体系究竟是否符合实际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呢?这方面的定量研究较少。本论文从元评价理论出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行元评价,然后反过来审视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有效性,为高校制定适宜的评价体系提供元评估方法。

1 问题的提出

元评估理论起源于美国。美国学者库克和克鲁德认为:如果任何一个评估结论都经得起推敲,就必须经过元评估。所谓元评估(Meta-evaluation),指按照一定的评估理论和价值标准对教育评估的质量及结论进行评估与研究,元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检验评估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运用统计和其他的方法来估计产生的偏差对评估结论的影响。元评估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正确有效地引导评估,二是明确指出评估的优劣所在。

美国的教育评估活动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我国的教育评估活动比美国晚了50多年。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化,各界对大学生质量的关注空前强烈,对提升高校大学生质量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因此,有部分学者研究了大学生质量评价问题,如文献提出用外部用人主体在人才遴选和使用过程中的认可程度来评估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设计了从国际认可、区域认可和用人机构认可三个层面出发的评估模型,得出以下结论: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高等教育体系中已处于相对领先位置,受到了国内优势区域和用人机构的认可,但在国际层面上认可程度尚有待提高。文献[6]认为不同类型的高校应采用不同的质量评估指标,将我国高校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和实用型三类,分析了这三种类型高校的主要特性并根据每类高校的特点对教育部印发的《评估方案》做相应的修改,如教学型高校沿用原来的《评估方案》,研究型高校注重教学硬件及软件配备,实用型高校则强调就业率等。文献[7]提出从创新型教师、创新型学生和创新型考试制度三方面出发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制度改革。其中,创新型教师评价应避免过分强调科研,而应将科研成果引入本科教学,创造性思维;创新型学生的评价要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创新型考试制度评价注重考试方式的创新并从考试中获得反馈信息。总之,现有的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有适应性评价体系、发展性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但是各种评价体系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验证,元评估实践是对评价体系进行评价的重要方法。本文在面向教育科学问题的基础上,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定性调查和定量分析工具与模型,为高校教育质量评价提供一种方便、实用的元评估方法。

2 元评估方案设计

我国高校教育存在明显的分层结构,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不同。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例,其输出的人才主要是服务于各种企事业单位,因此,大学生就业情况应该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质量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

本文的分析思路是首先调查高校现有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总结评价模型;然后通过抽样调查,获知综合素质测评的原始数据,为元评估模型准备数据;建立元评估模型,将高校大学生的各种素质作为自变量,将其就业情况作为因变量,通过统计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最主要的个人能力和素质;最后,对比元评估模型的结果与原始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发现原始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2.1 原始综合素质考评办法

某地方高校本着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办法,考评结果是评定各类奖学金、助学金、优秀学生(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社会活动积极分子、优秀毕业生等)、推荐免试研究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等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综合素质测评的有效性直接影响了对大学生质量判断的正确性。综合素质考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实践创新素质、身体心理素质4个方面。考评总分的计算方法如下。

考评总分=思想道德素质评分×20%+专业文化素质评分×55%+实践创新素质评分×15%+身心素质评分×10%

其中,专业文化素质分等于平均学分成绩,即课程百分制成绩乘以学分系数;其余三项素质分均由基本分和加减分两部分组成,基本分是指学生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加减分是指由于表现突出或太差而相应地在基本分的基础上加减一定的分值。

2.2 元评估方法

从上文可知,综合素质测评得分高的学生代表其质量比较高,这是原始评估模型的理想结果。为评估原始评估模型的有效性,结合大学教育的目的以及地方高校的实情,面向大学生就业市场,以好的就业情况作为大学毕业生质量高的现实反映,那么综合素质测评得分与就业情况之间应该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在元评估过程中建立就业情况的回归模型,具体评估步骤如下。

1)获取原始的大学生质量评估模型,这里指的是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评模型;

2)抽样调查,确定样本并获得原始数据,这里主要指各调查对象的综合素质测评的各项指标得分以及就业情况。

3)利用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因变量是就业情况,而自变量是指各综合素质测评指标。

4)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检验原始综合素质测评模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如符合,则元评估通过;若不符合,则元评估不通过。

3 案例分析

论文选取某地方高校某专业的大四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就业情况作为案例研究。

3.1 获取原始综合素质测评模型

该校的综合素质测评模型已在2.1节给出。

3.2 获取样本信息

随机抽取71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单项指标的平均值,并请企业相关经验人士根据毕业生签约单位、拟聘岗位和薪酬待遇等信息为71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打分,以此作为元评估的数据基础。

3.3 回归分析

本案例的回归分析属于多重线性回归,首先需要检验因变量的总体在自变量各水平上呈正态分布。通过SPSS制作直方图验证了因变量的总体基本上呈正态分布,满足假设。然后根据第二步中获取的样本信息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自变量是身体心理素质、实践创新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因变量是就业情况。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下所述。

1)对回归模型的描述。表1给出了回归模型的描述表。总体来说,回归模型对大学生质量的预测效果比较好。多重相关系数R=0.641,多重测定系数R2=0.411,表明约有41.1%的就业情况变化可以用模型解释。

校正后的测定系数R2adj=0.375,与R2接近。R2受自变量的数目与样本量之比的影响,当比值小于1:5时,R2倾向于高估拟合度,这在一般情况下推荐使用校正后的测定系数,因此本案例表明约有37.5%的就业情况变化可以用模型解释。

2)对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表2给出了对回归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方差分析表明回归方程显著,F(4,71)=11.496,p=0.00

3)偏回归分析及检验结果。可以用表3中的容忍度指标来诊断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容忍度(Tolerance)是指该变量不能被其他变量解释的变异百分比。因此,容忍度越小的变量被其他变量解释的变异百分比越大,共线性问题就越严重。从表3中可以看出,所有变量的容忍度均大于0.3,因此多重共线性问题不显著。

在检验显著的预测变量中,判断相对重要性的标准是标准化偏回归系数Beta,绝对值越大表示对模型的贡献越大,对预测指标越重要。从表3中可以看出,检验显著从高到低依次是“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

3.4 检验原始评估模型的有效性

从第三步的回归分析得出,原始评估模型的四个评价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就业情况的变化,但是每个指标的显著性与实际情况不太符。在原始模型中,显著性从高到低依次是“专业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而回归分析的检验显著从高到低依次是“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不显著。

3.5 元评估结果分析

综上可知,该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得出的大学生质量测评结果与用人机构对大学生质量的实际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原因如下。

1)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以及权重设置与时代脱节。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较明显地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观,比较常见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为德、智、体、美等几大方面。具体每项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或三级指标表达含糊,较难定量化;并且,每个高校在具体操作中对每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这个权重的分配有一定的局限性。基本上智育成绩占最大比重,而智育成绩则由专业文化课程学绩分表示。造成这一现象有主观原因也要客观原因:主观上,学校、家庭和社会长期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学生在校表现的绝对指标,因此到了大学这种主观思想仍占上风;客观上,专业文化课程成绩是最方便收集也相对公平的考核数据,因此高校在考虑评价体系的可执行性后会倾向于以专业文化课程成绩代表智育水平。但是,社会对大学生质量的要求在变化,传统的高分学生不再是用人机构的最佳人选,现代社会强调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所以强调文化课程成绩的评价指标体系已经不适应时代需求。

2)高校的大学生质量跟踪体系不健全。综合素质测评中除了专业文化素质评价指标,还有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创新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评价指标。后面这些指标的信息获取在实践中有一定难度,原因在于高校没有完善的大学生质量跟踪评价体系。大学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较松散,学生的自由时间较多,学校很难掌握大学生综合知识质量、业余知识拓展、科研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各方面的信息,缺乏对学生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质量评价。

3)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体单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以学生自评为主,辅导员监督为辅,而评价体系的设计以高校的教务处为主,所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真正评价主体是高校教务处。从高校的作用来看,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力,那么理想上高校毕业生质量的高与低应该由用人单位和社会来做出评价。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缺乏。

4)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的元评估不普遍。美国的教育评估实践活动经过学业测验、课程与教材评估、学校效能评估、专业化评估等多个阶段,从小到大,从具体到一般,从个别到整体,反映评估活动的动态性与实践性。我国恢复高考至今三十多年,期间又经历了大学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换,时间短、变化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更谈不上对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元评估,因此各种类型的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很难得到保证。

4 结束语

通过实证研究元评估某高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发现高校的质量评估体系与现实就业市场期望之间存在差异性;总结出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设置与时代脱节、大学生质量跟踪体系不健全、大学生质量评价主体单一以及对大学生质量评估体系的元评估不普遍等;并提出以下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建议。

1)加强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的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决定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如果评价指标体系空洞、可执行性差,那么评价体系也发挥不了作用。建议从实际情况出发,调查市场需求特征,细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做到与时俱进。

2)建立大学生质量档案,完善质量跟踪体系。发挥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作用,从不同评价主体出发,在大学每个时间段记录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实践和自我创新经历,作为学生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并在学生毕业后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做好雇主回访工作,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

3)建立定量的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元评估方法。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如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应用心理学等)广泛应用到教育科学中,为大学生质量评价提供定量的方法,并为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胡高,胡弼成.高等教育质量:理性评价与认识[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6(4):39-43.

[2]张宝歌.高等学校学生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69-71.

[3]范纯琍.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构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5):8-24.

[4]李少华,李汉邦.美国教育评估的元评估发展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54-57.

[5]郑中华,王战军,翟亚军.外部认可视角下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63-68.

篇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33-03

一、高职学生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的必要性

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已逐渐成为社会生产劳动的生力军,其职业能力与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生产、管理、服务的质量。教育部高教司曾对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作了明确的界定: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然而当前我国高职学生素质现状却不容乐观,社会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整体评价不高。如何构建适应高职院校发展要求的学生素质测评体系,以更好地监控学校素质教育实施情况和学生素质发展情况,改进高职素质教育方式,提高素质教育实效性,是每一所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分析。就我院对每年在校生开展问卷调查来看,当前高职生整体素质呈以下特点:一是思想自我、较为自私、对他人缺乏信任,缺少社会责任感;二是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缺少刻苦精神;三是人文基础知识较弱,学习习惯不好、自我学习能力不强;四是心理承受力差,自信心不足,抗挫折能力差;五是身体体质偏弱,沉迷网络,运动能力差;六是依赖性强,自我管理和控制力差,情绪调节能力不强。

根据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斯(Mycos)《中国企事业单位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与工作能力需求调查》研究报告,将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分为35项基本工作能力,工作中最需要的五项基本能力是积极学习、有效的口头沟通、理解他人、学习方法和积极聆听。结合其对06、07、08届大学毕业生连续3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国内大学生毕业时掌握的工作能力水平普遍达不到工作要求的最低水平、达不到单位的要求,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工作最需要的五项基本能力方面都与工作要求的水平有一定差距。以上结果均表明高职生的整体素质不高。

2.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素质需求情况分析。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拥有较高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是企业质量的保证,所以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非常重视对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2014年7至8月,笔者对所在学院学生就业部分单位进行了调查与走访,做相关调研。包括广东明珠电气有限公司、长沙丰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骊马购物有限公司、广东昊宇电气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绿洲森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多个单位。根据访谈及问卷调查数据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项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能力要求的排序情况:除专业实操能力之外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居第一位,认同率达到47%;职业拓展能力居第二位,认同率达50%;社会适应能力居第三位,认同率为34%;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居第四位,认同率有30%;组织管理能力居第五位,认同率24%。

第二项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方面要求的排序情况:吃苦耐劳和敬业奉献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并列为第一位,认同率均为67%;为人诚实居第二位,认同率达到53%;爱岗敬业和对企业的忠诚意识居第三位,认同率有40%;心理素质居第四位,认同率有33%;身体素质居第五位,认同率30%。

此外,企业认为高职学生需具备的比较重要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还包括:独立思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决策执行能力、危机应对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信息素质、创新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等。在访谈中,大部分企业基本认可高职高专毕业生整体素质,但多数企业给出的成绩只是良好,只有不到20%的企业认为可以达到优秀。

3.构建素质测评体系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学生的素质测评及结果量化使相关教师可以系统地把握学生的各项素质指标,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内容,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生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发展情况,明确自身的优劣势,有针对性地自我提高,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其次,通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运行可以使学校更好地把握其整体素质教育情况,并根据问题做合理调整,有利于提高学校素质教育质量。此外,建立一套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素质测试体系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标准化人才评价系统,使得社会企业和用人单位能够通过更加理性、客观且有效的标准来判断应聘的学生是否达到用人要求,这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

篇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03-02

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办学目标,通过理性的思考,制定出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具体的客观评价标准,既要兼顾学生的道德修养,又考虑学生的意志品质;既考虑学生的人文知识的积累,又考虑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既考虑学生对新事物的感知能力,更考虑学生的发展潜能等。传统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一种较为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手段,对学生教育起到了良好的导向和评价作用。然而,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的逐步推进,我们充分意识到传统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价值体系及素质要求,如何有效地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公平公正的、可操作性、及实用性的综合评价体系,已成为各高校、相关教育研究机构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和困境

(一)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

近年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历史经验梳理和方法建构等理论问题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积极研究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片面的、纯学术性的研究仍然占据主要位置,所取素材大多数是综合素质中某一方面或某一个具体方法进行研究,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而我们所需要的是运用到实际中的综合研究。

(二)评价体系的内容结构不合理

一些专家指出(夏怡新等,2003;冯遵永,2005;),虽然很多高校都强调注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很多高校现行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也增加了生理心理,实践创新等几个方面,但操作过程中仍然按照传统的评价方式,学生文化成绩占得权重很高,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质如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等的评价。也有学者认为,虽然现行评价体系在注重全面性,但忽视了教育对象、教育环节、教育目标和要求、特点都不相同,所以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应有所差异。而且对层次性有所忽略,造成评价体系在实践中不够灵活,针对性也不强。

(三)缺乏科学、有效、实用、的素质测评的方法和研究

目前综合素质测评并没有从多角度、多学科进行系统的交叉研究,缺乏一些方便快捷的测评系统,虽然一些新的统计方法、数学语言被应用于部分测评研究中,但还不够充分和具体,容易造成测评手段的不当和科学管理的滞后。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不断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我们需要开发出一种更方便,完善的综合素质测评的体系。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的可行性

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是指运用事先设计开发的测评软件,通过网络进行测量的工作,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大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生理心理、实践创新等相关信息,并且进行相关的分析,决策、评价。是一种较为实用并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研究。

(一)综合素质的“可测性”是大学生思想综合素质测评的现实基础

综合素质是可以被测量的吗?这取决于它是否具备测评的条件。测评所应满足的三个充分条件是:测评对象客观存在并可以被人认知和把握;测评对象有质与量上的差异;测评对象这种质与量的差异可以通过比较进行确定与报告。根据这一标准,我们可以确定综合素质具有可测性。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客观存在和可以被认知的,虽然说人的某些指标难以直接测量,比如“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方面,但人的内外是个统一体,我们可以通过对外显行为的测评来分析评价其内在的特性;另外,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技术的运用来进行测量。

(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证

人类将步入信息时代,网络越来越强烈地介入我们的生活,作为一种全新的载体和科技手段,它不仅迅速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样给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启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教育工作提供了方便快捷手段,拓展了工作的思路和渠道。现代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研究提供了操作基础和技术保证。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体系的系统构建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体系的基本设计思路

为了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目标,力求测评结果的客观、公正和序列化,需要建立现实可行的操作流程和组织实施方案。其设计思路如下:

1、关于系统所需的数据库设计。该测评系统至少需要建立或连接学生库、教师库、超级管理员库、学院管理员库、测评小组库和加减分系统库六个数据库,以满足不同层面收集信息、数据分析和具体测评的工作。

2、关于指标体系的设计。从科学性、细分化、可行性、可比性的原则出发,我们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生理心理、实践创新四个一级指标,并再细化到若干二级和三级测评点,共同构成完整系统的指标体系(见表1)。

3、关于测评信息来源。审核上报材料、互相考察、问卷调查和整体观察等测评方法,获得学生综合素质信息。

4、关于测评方式。坚持自评、互评、师评和小组测评相结合的方式,所得的分数以预先设定的权重进行加权计算。

表1 综合素质指标体系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的工作流程(见图1)

本系统的简要工作流程可描述为:

1、启用系统时,学校生成测评任务、所属学年、设定参评系部、奖惩时间范围、指标模板、参评范围、加权系数范围、成绩选择,设定测评小组成员并分配测评范围,经过审核后开启新的测评任务。

图1 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的工作流程

2、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小组测评,并经过一定的算法计算得到综合素质模块的分数值。

3、以预先设定相应权重进行加权计算这样得到最终需要的评定一个学生的分数值。

4、最后审核无误后测评结果,相应权限的管理员可以查阅整个测评结果,学生测评工作结束后,可以关闭整体测评任务,并设定是否允许查询。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系统运行平台是WINDOWS系统,操作客户端在只要是IE5.5以上即可,系统角色只要输入帐号、所在院系、学号、姓名、密码等内容就可以直接进入页面进行操作。但整个系统还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后台数据库的支撑。总之,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体系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信息化、数字化等特征,采用合理方法和科学手段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既有理论性和实际性,又具有简单易行的操作性;并能适应时展,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是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合理化,科学性,创新性的一次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夏怡新,朱斌.构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思考[J].教育探索,2003,(8).

[2]冯遵永.关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9).

[3]龙建成,杨军诚,陈峰.构建大学生全面素质模块化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0,(1):61-62.

篇9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1-0087-07

我国心理素质教育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逐渐受到学者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主要围绕心理素质的内涵和结构、量表及测评、心理素质的提升三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一、国内心理素质研究内容概述

心理素质是个体内在素质结构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中的关键,是个体全面发展、受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归宿[1]。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其教育开展研究是高校实施健全人格、培养合格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需要。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回顾

王滔等在2007年对1986年-2005年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文献做过统计[2]77。本文在此基础上,以大学生心理素质为篇名检索词,在CNKI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为主要文献源,对2006年-2013年的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共得到385篇期刊文章,硕博士学位论文23篇,如表1所示:

从查阅文献的总体情况来看,反映出三个特点:一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1-2005年,之后文献的研究逐渐下降。2001-2005年刚好是国家在2002年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研究者们对心理素质的关注极具上升,对心理素质的探讨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二是2006-2013年10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量急剧下降。对照这一时期研究内容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心理素质的提法见解众说纷纭,没有达成一致的认可”[3-4],这势必影响了在心理素质含义及理论基础之上的后续研究。三是1996年-2005年的研究偏重理论,实证研究较少,研究主要探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状况、发展特征及心理素质训练的实验研究相对较少[2]80。但是,从2006-2013年10月前文献研究的内容发生改变,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增多,理论研究则数量减少。表明研究者注重对心理素质的实践应用研究,这是不断修正心理素质内涵、全面解读心理素质的必然阶段。

(二)心理素质概念的界定

“心理素质”是在“素质”概念基本上提出的,国内研究者对素质提出以下观点:一是从生物特征的角度来解释心理素质。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素质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5]二是本性论,从人的本质、本性看待素质,认为素质是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合金”[6]。三是素养论,认为素质和素养是同义,是指人在先天生理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获得一种基本品质。这种基本品质结构包含先天和后天,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受身心特性长期影响等特点[7]。四是认为素质是一种内在品质,受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的影响,是有机体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逐渐发育、成熟并通过实践活动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基本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品质[8]143。研究者对素质提出的不同看法,影响了对心理素质涵义的不同见解。

随着研究深入,对素质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共识:素质是人所特有的最基本的特征;素质具有稳定的和内在的特性;素质形成的基本条件既包括先天的影响,也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影响。这三方面的共识既是学者们研究心理素质的起点,也是目前国内心理学界对心理素质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的重要原因。研究者们对心理素质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第一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由心理能力素质(智力因素)、心理动力因素(人格因素)和身心潜质三个亚系统交互作用在一起的动态同构的自组织系统。”[9]第二种观点认为“自我意识发展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心理素质由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有积极价值导向的多种因素组成的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10]33第三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态和心因方面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11]第四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人格和个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因素。”[12]第五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立体的动态综合体,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与潜能因素。”[13]第六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影响内化为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心理品质,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14]

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尽管对心理素质提法差异较大,却也异中有同,都认同心理素质具有整体性,心理素质是多因素综合,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交互作用的结果,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后天的教育可以影响和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心理素质具有基本性,心理素质是内在潜质、外在适宜刺激条件可以促进心理素质的内化和固定;心理素质具有差异性,心理素质体现的是人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这些对心理素质内涵达成的共识,为心理素质理论研究提供了方向。通过实证研究,不断完善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等理论,同时不断补充、完善研究方法,提高心理素质研究的有效性。

(三)心理素质内涵结构体系的构建

研究者们在心理素质理论认同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的角度,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心理素质结构、元素和体系提出不同解释观点。钱含芬认为“心理素质是由心理能力素质(智力因素)、心理动力素质(人格因素)、身心潜能素质三个系统构成,具有交互作用的动态同构的自组织系统。”[10]34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体个性心理品质在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结构包括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的自我概念、敬业与责任感、关爱与合作精神、智慧与创造力、实践与生存力、耐挫与坚持力[15]。肖汉仕认为“心理素质是一种水平或质量的综合表现,包含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燕国材认为心理素质是个体一系列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表现,主要由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构成[16]。李虹认为“心理素质是一种综合心理能力和质量,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形成的,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17]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是素质的重要构成内容,是由认知特性、个性和适应性构成的心理品质系统。”[8]144沈德立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人际交往素质、自我的结构、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性格、认知风格、情绪调控能力和应对风格”[18]等元素。

将大学生作为研究群体,提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观点主要有:第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共同影响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19];第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由社会适应素质、自我完善素质、职业性格素质、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再生素质六种素质构成[20];第三,大学生心理素质由认知特性、个性、适应性三个维度构成[21];第四,大学生心理素质包括基础性心理素质、实践性心理素质和综合性心理素质三个层面[22];第五,大学生心理素质由性格特征素质、认知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心理动力素质、学习心理素质、自我意识七个因素构成[23];第六,大学生心理素质包括应对变化、人际关系、情绪调控和挫折承受四个维度[24]。尽管各学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内涵结构提出不同观点,但在两个方面见解一致,即基本赞成心理素质的本质是一种心理品质或心理特性;大多数学者是基本认同张大均提出的心理素质包括认知能力、个性特征、环境适应的观点。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体系、方法和量表

国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测评问卷或量表的研究较少,研究主要集中在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研究有四种观点:

第一,测评工具是依据大学生心理素质分为性格特质素质、人际管理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心理动力素质、学习心理素质和自我意识6个维度分别编制出6个分量表组成一个大学生心理素质总量表。研究表明,6个分量表和总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内容效度和校标关联效度,但是分量表间的独立性仍需进一步讨论[23]。

第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和测评研究,在根据开放式资料收集分析所收集的问卷项目基础上,草拟编制出45个项目的量表进行预测,对45个项目因子进行探索性分析,最终确定大学生心理素质的4个实证维度应对变化、人际关系、情绪调控和挫折承受。但是问卷的后期验证和修订没有继续进行[24]。

第三,测评研究是王滔等对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在心理素质由认知特性、个性特征和适应性理论基础上,对编制问卷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分量表和总量表的信度较好,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0.8之间,稳定性系数在0.65-0.81之间,具有较好的校标效度和结构效度。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证上继续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和题量;另外,需要建立地区性或全国常模[25]。

第四,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研究是梁宝勇提出的,可将心理素质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认知能力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认知能力以智力为标志,而心理健康素质则由人格特质组成,并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分为人际交往素质、自我心理素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素质、性格素质以及认知和应对风格7个维度的基础上,提出从人格、应激、适应、症状4个方面测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但测评题量大、容量多,操作起来比较耗时,且没有系统分析四个分量表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功能,后期的实证研究基本没有[4]。

在上述大学生心理测评研究中, 王滔、张大均等研究在后期的研究中围绕所提出心理素质结构和测评体系,相继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趋向

从获取的文献研究中可以看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逐渐从理论的研究向实证和应用发展。同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对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和测评更科学,如在概念上,将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区分开;在测评工具上,对自行编制的问卷进行数据检验、将测评心理素质的问卷量表和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区分开,采用多样有效的心理素质研究方法。这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发展趋向,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心理素质研究从理论转向实证

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将心理素质的研究扩展到了操作层面,通过训练提高心理素质,进而提高心理素质的水平具有应用意义。参加素质拓展训练的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自信心、与他人沟通能力、团队领导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未参加素质拓展训练的学生[26]。采用互动式心理训练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心理素质水平,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而且可以缓解和改善大学生的消极情绪[27] 。合理利用学校资源,采用专门设计的心理项目,通过拓展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认识自身的潜质,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改善人际关系[28-29]。

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有的研究者选取课程形式来探索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当然,这些论文所提及的心理素质概念是宽泛的,没有依据某一心理素质理论取向,甚至将心理素质概念和心理健康等同在一起。这些研究通过跆拳道课程明显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30]、全面学习心理健康课程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明显降低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31]、团体辅导课程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心理困扰、发挥个人潜能等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32]、体验式心理学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33]、健美操课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上取得理想效果,在自信心、表现力、锻炼自觉性、情绪控制力上有显著增强[34]。这些课程都是对心理素质的实践,从应用层面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理论作补充。

(二)在量表使用中不断修正心理素质维度和结构

对国内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测量所采用的工具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也已成型,国外引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测查工具,如16PF,90-SCL、UPI等;第二是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自行编制,并通过实证研究的,如西南大学张大均等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清华大学樊富珉编制的“跨世纪人才――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调查问卷”、郑希符等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天津师范大学沈德立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量表”等;第三种是对心理素质没有科学的界定,自行编制没有通过实证研究的问卷。通过文献查阅,国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测查,采用的工具主要集中在第二种类型上,但同时表现出在理论依据基础上编制出的心理素质量表后,通过的实证研究较少,在对提出的测量问卷在测量维度、测量时间缺乏不断修正。

以不同区域的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为例可以看到大学心理素质差异。在区域上,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调查研究主要有:对北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优于全国大学生[35],西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在自我观和职业观上表现较为合理,在行为表现也呈现积极态势[36];河南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总体较好,但一部分比例学生心理素质欠佳[37];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依赖性、抗挫折、人际关系等方面亟需关注和提高[38],安微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容乐观[39]。在上述文献中,使用不同的测评工具得出不同的测评结果,而且采用的理论依据和测评工具都不尽相同。这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重要缺失,在研究中尽快形成一套被认同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体系是所有研究的基础,否则很难形成完整体系。

(三)在区分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研究

提到心理素质,不可避免的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是我国近年来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词汇。有研究者对1987-2006年我国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论文进行计量学分析后发现,讨论心理健康标准的论文逐渐增长,但迄今为之,没有形成共识[40]。查阅一些文献,看到将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二者概念混在一起,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提出心理素质不能等同于心理健康。弄清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本质区别及其关系对于科学创建中国本土健康心理学和有效指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41]。有的研究者在不同程度上用心理健康的指标来测查心理素质,或用心理素质的指标测查心理健康。这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相关研究的深入及教育实践的效益。因此,有的学者提出“对心理健康标准问题争论不休的一个根源就是没有区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41]。系统分析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澄清二者的混淆,“为心理健康标准及心理素质标准的制定及相关的测量工具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心理健康研究的深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有效开展。”[42]

四、研究启示

(一)在实证研究中加大实践性和应用性

在不同群体不同性别的实证研究中,不断验证心理素质理论的科学性及其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心理训练等方式验证理论结构的合理性。有研究对理工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作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心理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心理素质中认知特性的非实践性成分和个性的动力特征[43]。笔者也对此做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也同样证实了心理训练对心理素质的促进。对心理素质的训练途径和方法既是对理论的验证也是将心理素质的提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从实践层次来讲,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变,是心理素质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启示。

(二)构建心理素质的本土化理论模型

心理素质是本土化概念,它的提出将促进中国心理健康乃至心理学学科发展的本土化趋势。我国的心理素质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了大学生心理素质3×3+1的网状培养模式,以推动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机制[44],但作为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大背景下,心理素质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其中,重要一点就是理论研究滞后,热衷于对国外的心理健康理论、标准、技术、工具等进行转述、验证或照搬,而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和国民心理进行深入研究,构建中国特色本土化心理健康理论模型的研究较少[45]。立足于中国文化背景、中国发展现状、国民心态,构建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加强跨文化心理研究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集体主义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群体心理素质结构具有差异性。在进行心理测评研究时,要兼顾民族、区域、群体的差异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通过CNKI数字图书馆昆明理工大学镜像分站的文献检索,只有少量文章涉及到少数民族的心理素质特点,分别是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广东少数民族、大理少数民族的心理素质做研究[46-48],并且这里的少数民族只是区域化中的少数民族总称,不是特指某一少数民族,对某一少数民族心理素质的研究文献非常匮乏,如对朝鲜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发现,朝鲜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明显低于汉族大学生的个性品质[49]。这就是跨文化的差异,差异的背后是研究者构建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理论体系的起点。

(四)加大对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因素的探讨

对影响心理素质因素研究,传统是从客观和主观因素上进行探讨,但随着内涵、理论构建的研究深入,可借鉴现代心理学理论的观点来研究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以张大均提出的心理素质理论为例,他将心理素质划分为认知特性、个性特征和适应性三个维度,从社会认知理论、动力学理论、行为理论中可以看出有很多可以影响这三个维度的因素,如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榜样学习、压力管理等。这些影响因素其实可作为深入了解心理素质的内涵和构成的重要原因,也可更好地修正和完善心理素质理论,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大均,王鑫强.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69-74.

[2]王滔,张大均,陈建文.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20年回顾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4):76-83.

[3]刘金平.心理素质的本质和结构新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4):115-117.

[4]梁宝勇.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基本概念、理论与编制构思[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4):241-247.

[5]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50.

[6]燕国材.素质教育问题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1996(4):11-15.

[7]赵洪海.面向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3-56.

[8]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心理行为与研究,2003,1(2):143-146.

[9]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226.

[10]钱含芬.学生心理素质与学生成就相关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33-37.

[11]肖汉仕.心理素质机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9(4):26-28.

[12]刘晓陵,金瑜,林云祖.中学生心理素质调查表的编制[J].上海教育科研,1998(2):24-28.

[13]王极盛.中国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4):21-25.

[14]张大均.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56-62.

[15]刘华山.试析学生心理素质特征与结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2-53.

[16]燕国材.论心理素质及其教育[J].云梦学刊,2000(3):71-75.

[17]李虹.素质、心理素质与素质教育[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92-596.

[18]沈德立,马慧霞.论心理健康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67-571.

[19]周冶金.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3):30-34.

[20]许燕.面向21世纪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9(10):36-41.

[21]王滔.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13-44.

[22]张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4):43-45.

[23]罗品超.大学生心理素质构成因素及其测量工具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22-25.

[24]刘亚菲.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与测评[D].天津:天津大学,2009:23-26.

[25]孙璞,苏荣海,王振军.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2):108-110.

[26]王建中.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8):29-31.

[27]王滨. 互动式心理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5,26(1):61-65.

[28]孙利红.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27(4):415-417.

[29]关静红.拓展训练队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践研究[J].实践与探索,2011(23):311-312.

[30]边文红,张建春.跆拳道选修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6,3(2):54-55.

[31]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114-117.

[32]陈华.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55-458.

[33]胡义秋,詹林,朱翠英.体验式心理学课堂教学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4):70-71.

[34]赵湘.健美操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大理学院学报,2008,12(7):82-84.

[35]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26-32.

[36]宁维卫,赵慧.西部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103-107.

[37]赵国祥,申淑丽.河南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4):276-277.

[38]李晴,边贵.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研究[J].科技,2010,9:22-24

[39]盛红宇.安徽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0,17(1):88-93.

[40]姚本先,何玉梅.1987-2006年我国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123-124.

[41]张大均,王鑫强.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69-74.

[42]张海钟,糟艳丽,陈小平.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中国本土的概念、标准、测评[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46.

[43]吴沙,李振山,杨迎潮,易远淑,等.理工院校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证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8):868-870.

[44]王建中.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8):29-31

[45]王鑫强, 张大均. 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构建:对PDH和DFM的超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6):67-76.

[46]郭怡梅.云南少数民族师范类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的调查――以大理学院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07,6(7):59-63.

篇10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遭遇了金融风暴后,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从而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今,就业市场上复合型、经验丰富型、外向型、创新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更受欢迎,而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进取心、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及计算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9]。大学生要从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必定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做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的综合素质测评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佼佼者。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涵与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2]。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2];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2];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关键。

1.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以“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9]。“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应以高校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学工办工作人员及相关团学学生干部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分支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2.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它是指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以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6]。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6];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相对评价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横向比较,以凸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利用绝对评价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6]。

3.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4]。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4],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小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8]。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前有必要由辅导员召开各班综合测评小组与班干部工作会议和全班学生班会,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测评工作的程序,这样既能避免产生误解,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测评也是一种教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每学年初就应该进行综合测评方案的宣传,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素质培养目标发展,并安排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和班干部随时、全面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而且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测评工作开始阶段,收集学生的学年或学期的综合素质自评小结,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资料以便充分有效地进行测评工作。

(三)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

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每次综合素质测评时,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测评过程是否严肃、透明,测评结果是否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3]。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是保证测评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5]。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组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测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对测评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测评工作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是测评工作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3],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测评结果。

(四)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测评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4]。

(五)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暴露其弱点和不足,有利于其改进和发展。因此,测评工作结束后,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从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大局出发,不断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广泛征求和吸收辅导员、学生、专业教师等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并加以总结和反思,作出合理的规范化规定,以求投入运行更完善的系统结构方式。这样既使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又使方案较好地适应新的情况,始终发挥好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制度,在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严肃、透明、客观,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洪盛志,郭聪,黄爱国,孙明福,范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网上测评与高校德育创新[J].世纪桥,2007,(143):129-130.

[3]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36-38.

[4]郭欣.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1-123.

[5]李兵宽,李国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J].实证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05,(4):47-49.

[6]范纯.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75-78.

篇11

1、前言

为了更好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德育放在首位,实现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广厦学院在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中, 根据学院“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主导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学院“从严治院”理念,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 制定出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测评指标, 收集大学生在校行为规范、素质拓展、学业成绩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表征信息,并对其作出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学生可以通过测评的结果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增强自我行为规范意识水平, 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素质拓展,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把学生德、智、体等几方面的表现加以量化, 使评价有了客观依据, 从而减少了主观性, 增加了准确性,激励学生有奋发向上的精神。

2、综合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综合测评是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可谓千头万绪。但最关键的是要制定一套合理的综合测评方案。开展综合测评对大学生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综合测评方案就如同“指挥棒”, 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指挥棒”转, 如果综合测评方案有缺陷, 将直接影响到综合测评的效果。

广厦学院综合测评管理层分为五级管理,总院分管领导负责、学生处、分院学工办、班主任和班级德育考核小组管理的五级管理方案,以班级管理为基础,成立以班主任带领的综合考评小组,建立班级综合素质考评管理规定,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舒适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以“责任为重、荣誉为先、班荣我荣”为宗旨,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方位发展,把班级管理落到实处,使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测评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综合素质考核制定了评分标准,分为行为规范测评、素质拓展测评、学业成绩测评等三项考核方案。

2.1 综合素质总则规定。综合素质测评作为学生参加各类先进评比、困难补助等的依据,综合素质测评必须为“优良”。主要内容由行为规范测评、学业成绩测评、素质拓展测评三个模块构成,综合素质测评遵循分项测评和总体测评相结合,定性测评和定量测评相结合,基本表现测评与特别表现测评相结合、个人总结与组织评定相结合的原则。行为规范测评、学业成绩测评以百分制形式进行测评,素质拓展测评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形式进行。三项测评最终按照40%、30%、30%的比例折算为一个百分制综合素质测评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考评、排名、定级。为体现激励为主的原则,该测评结果最终以等级和排名的方式予以体现。评定工作分个人总结、班组初评和组织终评三个步骤进行。个人总结即学生对照测评项目进行学年小结,填写《学生学期综合素质测评档案表》;班组初评即在个人总结基础上,测评小组按照模块测评细则进行初评。组织终评即在个人总结与班组初评基础上组织最终评定,正式作为综合素质测评结果报分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并向全体学生公布。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由班主任、综合素质测评领导小组组成评委会,负责听取意见打分并进行具体评定。平时测评考核组成员每周公布一次考核,月底公布总分。对综合素质测评考核较低的学生由班主任及考核组长及时提醒并进行相应教育,行为规范扣分达10分/月者、或综合素质测评总分低于60分警戒线者由班主任联络家长进行共同教育,以规范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学年测评不合格者,经院长办公会议审核予以劝退,毕业班学生只发给肄业证书。

2.2行为规范测评考核办法。行为规范测评分为公共道德规范、违规违纪方面、学习行为规范、卫生行为规范、请假行为规范、值日班长制行为规范。总则规定, 行为规范测评作为学生行为规范优劣的主要评判依据,学生参加各类评优、评先、推优、困难补助等,其行为规范测评必须达到良好以上(含),每学期个人行为规范基本分为100分,结合测评内容以减分为主,学生行为规范测评由班主任、辅导员负责,组成由学生代表参加的测评小组,负责听取意见打分并进行具体评定。每学期由班主任和行为规范测评副组长按照每个学生的减分情况进行排名,然后按照具体测评分情况进行评级,分优、良、中、合格、不合格。学生行为规范测评各类等级比例为:“优秀”30%以内,“良好”50%以内;行为规范测评不合格者作为“试读生”处理,下学期开学时请家长来校共同教育,办理试读手续。学生学期行为规范测评分数按照40%的比例折算后,计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2.3素质拓展测评考核办法。素质拓展测评分为身体心理素质拓展、思想道德拓展、专业素质拓展、人文素质拓展等四个方面。素质拓展总则规定,测评不设定基准分,以零分起级,结合测评内容以加分为主。每学期由班主任按照每个学生拓展加分在班级中的排名情况,先对学生的拓展情况进行评级分优、良、中、合格、差五个等级,然后按照各等级对应95、85、75、65、55的成绩进行统计,为该学生的学年素质拓展最终测评分;学期素质拓展测评分数按照30%的比例折算后,计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2.4 学业成绩测评考核办法。测评总则规定,该测评内容主要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各课程含考试课、考查课、选修课学习成绩,测评以百分制方式进行,具体由分院教学口以学期为单位,按照专业、班级来提供学生各课程考试成绩、平均成绩、专业排名、班级排名等情况,由班主任最后计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实施时,每学期由班主任和学业成绩测评副组长按照每个学生的各课程考试平均成绩进行排名,然后按照具体测评分情况进行评级分优、良、中、合格、差五个等级。学期学业成绩测评分数按照30%的比例折算后,计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3、综合测评实施的效果

实行综合测评,学生的精神面貌大大改观, 这说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德、智、体等几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学生参加政治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杜绝了迟到、缺席现象,积极要求入党的学生明显增加,涌现出一大批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在处理重大政治问题时显得更加成熟、理智, 能够听从老师的指挥,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大大加强 ,学生迟到、请假明显减少,杜绝了旷课现象, 学生寝室的文明卫生状况大大改观,全班寝室积极参加“我的寝室我的家活动”,争做文明寝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同学之间能够互帮互助,相互提高,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大大加强,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表现出了高度的集体荣誉感。

总之,综合素质测评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为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起着一定的、积极的、有效的成果,能全面提高班级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班风,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通过综合考评,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素养和品德,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一把利剑。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44-02

一般地,研究生德育测评应该包括对研究生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德育工作部门、德育工作者的考评,不仅包括对德育效果的考评,也包括对德育工作过程的考评。但在目前在笔者能搜集到的资料中,这类文献并不多见,零零散散地见之于一些不入流的报刊和书籍中,现撷取部分内容加以介绍。

一、关于德育测评体系及其构建的研究

刘顺厚[1]在对研究生德育绩效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研究生德育绩效评价体系,包括构建的意义、要素、指标体系以及对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索。[1]戴艳军等人[2]探讨了构建研究生德育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基本结构及其操作中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赵鹏飞等人[3]认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在文章中,无论是指标内容还是权重的赋予,都缺乏合理的解释和依据,令人无法信服。类似文章还有《高校学生思想品德行为量化测评浅探》[4]等。有学者还试图对思想道德测评体系进行构建,如周甜等人[5]依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和研究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建立了由思想、政治、品德三维度组成的立体结构以及它们各自所分解的12条项目和相关细目组成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品德考评的指标体系。考评方式主要为研究生自评、年级同学间互评、教师的师评这三个基本途径,然后根据一定的权重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综合考评。许二平等人[6]在对高校现行的大学生综合测评制度进行调查和分析后,提出应该把素质测评分为基础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两方面,采用平时考核、自评、互评、师评的方法,并提到“德”素质测评由“纪实”和“评议”两部分组成。

二、关于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研究

施昌海[7]针对研究生德育工作评估方法的复杂性,从选择评估内容、采集评估信息和确定评估内容等方面研究了相应的对策:抓住基本要素,坚持综合评估与单项评估相结合的方法;选准基本渠道,坚持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客观公正,坚持量化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崔连昌[8]对研究生德育工作实施评估进行了思考,对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评估工作成果的推广以及开展评估工作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他强调:要认真把握好评估的指导思想,处理好专项和整体评估的关系,要正确看待评估结果和平时工作。另有学者[9]针对应该如何建立高校德育工作评估体系以及高校德育评估的要素构成等问题进行了思考。有关研究生德育工作开展及其途径的研究比较多,有学者[10]讨论了如何利用校报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学者[11]认为应该通过党建工作来促进德育工作。丁江、丁鸣[12]、赵莹[13]和王玉芝[14]等人从发挥导师的作用来探讨促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方法;罗玉华[15]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张富良[16]探讨了新形势下高校社团在研究生德育教育中的优势,体现的德育教育内容及其重要作用和意义。

三、关于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测评方法的研究

学者们对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测评方法的讨论比较少,更多的是对大学生的探讨,且多是在讨论综合素质测评方面时有所提及。冯瑞明等人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时提到,“德育评价完全量化缺乏科学性。‘品德竟然也可以用分数来衡量,并且可以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几位数’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品德是很难量化的。”[17]裴劲松等人认为,现行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思想考核公正性差,时效性较差。在对思想方面进行考核时,缺少具体的要素限定与分析,定量分析方法水平较低,部分评估环节过于主观,影响了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容易出现争议和平均主义,而且评价大多是期末时进行,评价者很难准确记得被评价者长时间的表现,都是凭模糊印象打分,时效性很差。”[18]对此,他们主张通过理论创新来提高现行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理论。

四、关于研究生思想状况、特点的研究

黄艳秋[19]分析了研究生在思想政治、道德、人生观、成才意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点,包括有较强的自尊心、压力感,最高需要是事业的成功,价值观趋于注重实际,偏重物质利益,强调自我价值,呈多元化发展。在成才方面,他们更看重的是个人的自我奋斗,但是这在传统观念中与自私自利等同。还有以个案调查来研究思想的。如管晓风[20]是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个案进行研究;戴亦军等人[21]是以教育硕士专业学生为个案进行研究;陆永忠等人[22]对软件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进行思想教育问卷调查;等等。这些研究为讨论现行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测评方案是否合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使讨论可以站在研究生的立场上,从其特殊的思想状况、特点来着手研究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应该如何测评。

五、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有关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大多是集中在对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开展上,包括从各方面提出如何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的文章,如社团建设、党建工作、导师作用、家庭教育、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等;有对研究生德育现状的调查,包括从研究生整体调查、分学校调查、分专业、分学科性质调查等,然后给出对策建议;有对德育工作的现状了解与思考建议等。构建研究生德育理论体系的学位论文,有思想道德对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及对研究生德育的重要性、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特点的探讨。德育测评的研究在我国已经广泛开展起来了,但是针对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德育测评研究还比较少。相比本科生而言,关于研究生德育测评的研究更少,只是散见于对大学生的研究中,且对思想道德素质测评的研究多散见于有关综合素质测评的文章中,极少有专门的文章是针对思想道德素质测评的,且实证调研方面的较少。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针对研究生的特点展开专门的实证研究。

现有研究大多都是从理论等出发来研究的,鲜有从评价学的角度来探讨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如何提高,德育工作应该如何完善,期待有新的方法来推动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测评工作。

参考文献:

[1]刘顺厚.研究生德育绩效及其评价[D].上海:复旦大学,2004:16.

[2]李志强.谈研究生德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4).

[3]赵鹏飞,陈家润,原刃锋.大学生德育素质量化考评之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3,(6).

[4]林雷.高校学生思想品德行为量化测评浅探[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6).

[5]周甜,张陟遥.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品德考评指标体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1).

[6]许二平,姬旺华.对高校现行的大学生综合测评制度的调查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1).

[7]施昌海.研究生德育工作评估方法探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3).

[8]崔连昌.对研究生德育工作评估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01,(6).

[9]冯翠玲,李义丹.高等院校德育评估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1,(9).

[10]曹启娥.论校报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J].思想政治教育,2008,(6).

[11]胡章萍.加强研究生党建推进研究生德育工作[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1,(3).

[12]丁江,丁鸣.发挥导师育人优势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2).

[13]赵莹.导师负责制下研究生德育工作探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8).

[14]王玉芝.实施德育导师制探索研究生思想教育新路[J].中国高等教育,1999,(21).

[15]罗玉华.论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诚信品质培育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2008,(6).

[16]张富良.研究生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高校社团[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3).

[17]冯瑞明,侯铁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思想教育研究,2006,(3):46.

[18]裴劲松,张影强.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理论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9):25.

[19]黄艳秋.研究生思想特点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1998,(1).

[20]管晓风.当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个案[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12).

篇13

为配合集团发展战略与目标,通过招聘一批具备发展潜力的大学生,充实集团的人才梯队,以满足集团业务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并进一步提升集团的品牌形象,扩大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招聘时间

策划准备时间:20xx年x月x日~20xx年x月x日

招聘实施时间:20xx年x月x日~20xx年x月x日

3招聘小组人员

组长:xxx副组长:xxx

小组成员:xxxx

职责:制作校园招聘的实施方案,设计毕业身面试题库,组织应届毕业生的面试及甄选及公司各类宣传材料的准备。

4招聘计划

(1) 招聘地点: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2号楼阶101

(2) 招聘专业及岗位:工商企业管理 ~ 人力资源部 会计专业 ~ 财务部

物流管理 ~ 物流配送部

(3) 招聘人数:20人

(4) 招聘方式:面试

(5)招聘标准:具备不断创新的精神、快速的学习能力、

务实的工作态度、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5招聘流程

(1)校园宣讲 :校园宣讲前一周,在学校的就业网站上集团招聘信息,,以提高校园宣讲的辐射面。同时,通过招聘现场的宣传画册、海报,向毕业生介绍企业的发展历史与经营理念,宣传企业的形象。

(2) 投递简历:应届生填写《应聘者登记表》,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外语水平、学习成绩(不选择有记过处分、出现挂科重修的毕业生)、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经历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筛选。

(3) 素质测评:素质测评包括职业倾向性、职业能力、行为风格测评,素质测评的结果将作为初步筛选和人才培养的参考依据。

(4)甄选环节:根据人员甄选的需要,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即兴演讲、行为面试等多种面试技术进行甄选,以提高面试的准确性

(5)甄选环节:根据人员甄选的需要,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即兴演讲、行为面试等多种面试技术进行甄选,以提高面试的准确性

(6)反馈跟进:与签订协议的毕业生,在节假日进行联系,同时安排好20xx年毕业生实习的相关工作。

6.已招聘实习生的培养与安排

(1)、新员工培训:校园应届生来集团报到时,须参加集团人才部统一组织的新员工培训(时间为1周)。课程内容从员工心态、行业知识、通用技能等方面来进行。培训结束后,人才部对学员统一进行考核。

(2)、岗位实习:校园应届生按照从基层做起,逐步提升的培养原则,并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进行为期3至6个月的岗位实习。实习期结束后,根据考核结果,对校园应届生进行定岗定薪。

7.实习期考核招聘结束

(1)、校园应届生按照实习期考核、半年考核、年终考核的频次,进行三个阶段的考核。对考核优秀的应届生,给予重点培养和晋升。

(2)、校园招聘的应届生,实习期间统一与集团签订《实习协议》,薪资按照集团实习期间的薪酬规定执行。

(3)、应届生实习期结束,经考核合格后,按其岗位和层级,参照集团的薪酬等级,进行定薪。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可适当提高薪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