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沉浸式课堂

沉浸式课堂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沉浸式课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沉浸式课堂

篇1

不管是斯宾塞提出的剩余精力论,还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还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或者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以及现代游戏理论的研究都表明,游戏就是儿童真正的生活,是儿童真正正当的权利,是儿童最佳的学习方式。

游戏式学习在国外的研究如火如荼,在国内是否具备合适的发展环境呢?在很多人看来,游戏和学习是水火不相容的。一方面,如果还是娱乐性不足的“题库”式游戏软件,那样枯燥的捆绑会招致学生的反感。另一方面,如果有部分学生陷入某款游戏不能自拔,也定会引起家长等各界的忧虑。在这样的境地下,如何拿捏这个“度”,达到教学与娱乐的平衡,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研究与实践的方向。

布鲁纳在《教学的过程》里说:“只要以一种诚恳的方式,就可以把任何知识教给任何年龄的儿童。”游戏式学习顺应了人性,游戏式学习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学习,打破了我们对狭义的课堂的理解,激励、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尝试多样的途径,促进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能力迁移。那么游戏式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是如何设计的呢?

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产生沉浸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把真实的事物转变为人们想要的东西,从而使人获得自我满足。为学生的需要而设计的绚丽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精美的场面和音效能够凸显出环境的真实性,有利于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沉浸感。以金山公司的“警察抓小偷”打字游戏为例,孩子们只要一进入游戏,真实情境就一下抓住了他们的视觉神经,他们调动身上所有的感官,全身心地投入。谁快速地打字,谁就会最快地到达目的地,意味着能最快地得到成就反馈。求胜的动机驱使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参与其中,达到了操作技能的提高乃至习惯能力的养成等。

显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习效果,就是我们想要的学习状态。沉浸的特性使玩家将注意力集中于游戏的目标上。当沉浸状态出现时,游戏将激发玩家反复投入到这种游戏活动中,这种状态被描述为“流”(Flow)。如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沉浸感,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去思考并设计实施的。

从学习心理学来看,童年期是培养社会各种人才所必经的奠基时期,同时也是为个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童年期也是儿童超越家庭范围的社会化的起始阶段,童年期是发展儿童意志的最佳时期。如果一个孩子在小学毕业时还不能自觉、独立地完成他能承担的任务,这将成为他今后发展中的一个不利因素。童年是美好的,作为教师更要在其心理发展、情感生活上精心关照和及时点拨,也要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让其逐渐学会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获取成功。教师要创造这样的环境,游戏式学习需要得到教师的参与开发。

以苏科版教材为例,在“用计算机作文”模块中,笔者用“我的冒险王国”设计的游戏式学习,将平时写的作文,还有一些有哲理的小故事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游戏中,具体的步骤为:确定好教学方法,定位好学生的任务,设计游戏的细节,实施游戏,反馈评价教学策略。

建立合作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列昂节夫认为,游戏活动与学生心理发展最重要的变化有关。面对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新课标以及不断更新的教材,教师需要学习并理解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在实践新课标的过程中认真钻研并不断反思。

在整个游戏中,建立起一个合作的学习环境异常重要,因为它能形成励志的、健康的、科学的、艺术的氛围。基于网络环境的游戏式学习更强调游戏者之间的合作,因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既可以体现团队精神,还能增强规则意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若是异质分组,教师首先要知道异在哪里,才能进行有效的小组活动。如在“网络的简单应用”这一模块中,笔者以“搜救犬事故救援”游戏为背景,把网络的简单应用辅以一些相关知识融入游戏环境中,学生在体验“救援”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小组成员出谋划策、互帮互助,这让他们在获得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助人为乐的内涵。

反馈课堂教学内容,建立有效评价策略

游戏化学习中要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开展评价,如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游戏,引导、激励学生去探索和研究,并尝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在实际生活中会引发学习的迁移。在游戏化学习的完成阶段,我们要反馈教学的内容,开展有效的、公平的评价。

1. 反馈有效内容,让学生参与评价

游戏化学习能提高学生综合性的实践能力。要在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后,组织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关注学生的感受。游戏提供的是一个竞争又协作的平台,学生收获了什么,要及时地予以反馈。

游戏式学习的内容不是某个知识点,可能是几个知识点,也可能是某个模块的巩固与考查,还可能是多科知识的结合,所以它是综合性的内容,学生的收获也最多。如在“信息技术简介”模块,教师可设计“猜数”游戏、“猜生日”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课堂过程中还可以解密其原理,让学生去问“为什么”,再体验释疑后的恍然大悟,这样的过程无疑是让学生受益的。在“操作系统简单介绍”模块中,哈利波特的魔法学校成为游戏的平台,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霍尔沃茨寻找到最后的魔法石。这里有“寻找魔法石存放地点线索”、“一封有操作系统介绍的信件”、“了解操作系统的过程”、“把收集到的知识传出去找到魔法石”一系列难易结合的探索任务,对学生是有吸引力的。学生审视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对于他们反思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2. 以人为本的评价,体验成功喜悦

篇2

一、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状

成功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积极配合,更需要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然而,大量的教学研究证实,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沉默寡言,教学气氛沉闷的现象愈演愈烈,具体表现在当教师提出问题时,教室便陷入沉寂,甚至是交头接耳的学生也顿时低下了头。即便有悉数学生应答,也总是寥寥无几的优等生。教师充当了滔滔不绝的演讲者,学生则成了彻头彻尾的旁听者,换句话说,英语课堂始终呈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状态,学生则被动地处于次要地位。这种现象不仅阻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更剥夺了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发展的权利。且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颁布,大学英语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同时,提高大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更是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因此,解析如何打破沉默,优化课堂,让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课堂沉默的定义

沉默现象属于交际语言学范畴,根据Saville Troike对交际行为的划分,沉默是指“交际主体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1]”。因此,课堂沉默则可解释为课堂教学中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同时,广义层面的沉默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沉默现象,而狭义层面的沉默则是特指课堂讨论或课堂提问中学生的沉默。此外,课堂沉默有积极沉默与消极沉默之分,积极沉默是指学生在听取问题后处于认真积极思考状态时的沉默,消极沉默则是指学生消极地思考问题及接受教师所授知识,不参与或被动地参与课堂互动活动。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课堂沉默现象中狭义层面上的消极沉默现象。

三、课堂沉默的因素

(一)学生因素

1.情感因素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动机、态度、性格特征。可见课堂沉默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情感因素息息相关。

首先,动机是指对某种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为达到该目的而做出一定的努力。 Gardner和 Lambert将外语学习的动机分为“综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两类。前者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特殊兴趣,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后者是指学习者为了某一特殊目的,如通过某一考试,获得某一职位等[2]。由于英语四六级考试及就业求职的压力,现代大学生往往持工具型动机,因此在课堂上,他们更倾向于多做题而不愿意将时间花费在与老师的口头交流上。

其次,态度与动机密切相关。在英语学习中,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持抵触的态度,畏之如虎,把英语想得的过难,于是在课堂上就表现得缺乏兴趣,被动沉默。

再次,性格也是导致学生课堂沉默的重要因素之一。“外向型”性格的学生自信开朗,善谈且善于反应,而“内向型”性格学生则腼腆胆怯,不善于表达。 因此,在课堂上表现沉静。

2.语言水平

学生语言水平也是影响课堂沉默的因素之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教师所授内容难以理解,即便是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语言表达能力薄弱,也会导致学生不愿开口。与此同时,自信心受挫感和焦灼心理也随之产生,因而进一步加剧了沉默现象。Mackay认为,学生语言水平不够,却要求他们完成难度较高的课堂任务,会造成课堂的频繁停顿,阻碍原计划的课程进度[3]。

(二)教师因素

1.提问策略

据研究,教师提问策略的不当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考。当教师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学生实际能力范围,思考时间较短,学生难以作答,只能沉默。其次,问题过于枯燥,无法激发学生兴趣也会导致学生三缄其口。此外,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科学的反馈及积极的评价,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从而加剧沉默心理。

2.教学理念

深受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被动思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他们更注重的读写能力的养成,而忽略了听说能力的重要性。然而,随着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试行,提高大学生听说能力成为了教学重点之一,于是教师想方设法地在课堂中设计讨论问答等环节试图鼓励学生多说,然而,由于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欠缺,结果只能事倍功半,以沉默收场。

3.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也是影响课堂气氛的原因之一。“大学英语课堂几十年来都是读单词―翻译课文―讲解语法知识点―做练习题一个套路。 拘泥于教材,缺乏新意,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总是打不起精神[4]。”可见,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沉默行为的产生就不言而喻了。

4.交际风格

“教师在课堂中过于关注小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忽略大多数成绩一般或不尽人意的学生,因此,造成了后者宁可倾听也不愿意积极发言[5]。”

5.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更显得尤为重要。李如蜜密根据教学中师生关系性质特点的不同,将师生关系划分为:专制型,管理型,挚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师生关系,他认为“在专制型和管理型师生关系下的课堂中,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易于产生课堂沉默现象[6]。”的确,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互助的,大学英语课程也应该在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然而,现实的大学课堂中,教师的绝对权力与权威地位已在学生心目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俨然成为了阻隔师生平等交流的鸿沟。同时,教师消极倦怠,易怒烦躁等不良情绪也会加深师生间的距离感。因此,师生关系的疏离间接地导致了学生的沉默行为。

(三)文化因素

课堂沉默现象与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首先,“面子观”是影响课堂言语互动的因素之一。学生只有在做好充分准备,对答案确定无疑后才会主动发言,对于不确定的答案,往往会担心出错,于是为了保全面子,不敢畅所欲言,只能不懂装懂或保持沉默。 其次,中国人自古认为谦虚是美德。如老子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孔子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因此,在课堂中,学生往往会将沉默视为谦虚的表现。再次,中国千百年的封建制度所形成的等级分明根深蒂固,“师道尊严”的观念深入人心,于是教师的权威地位及尊师重教的思想致使学生不敢质疑老师,只能为师是从。

四、课堂沉默解决对策

(一)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生语言水平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学习动机及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外语的最终目标并不只是为了顺利通过四六级等考试,而是应该努力培养自己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将其作为一种技能。换句话说,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强化他们的综合性动机,减少工具性动机,使学生真正对英语产生兴趣并热爱英语。其次,提高学生语言水平,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只有学生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加上一定的听说能力的训练,表达才能如鱼得水自然流畅。学生不知道说什么该怎么说的困惑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二)优化课堂提问策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最易引起课堂沉默现象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教师设置提问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所提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及思考性,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不是一味枯燥乏味的问题;所提问题难易程度须适应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给予学生均等机会,使无论是差生还是优生,无论是内向型学生还是外向型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教师提问后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思考和组织语言;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反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应避免言辞犀利的批评和挖苦。其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有效地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焦灼心理,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因此,教师应做到关爱尊重并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

(三)更新英语教学理念,转换课堂教师角色 打破传统文化的局限

陈旧的教学理念不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更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要打破课堂沉默现象,必须转换教师角色,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角。同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创新,专研教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其次,帮助学生消除传统文化带来的“面子观”、“师道尊严”等消极影响,营造平等愉悦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有效缓解课堂沉默,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大学英语课堂中普遍存在的的沉默现象既不利于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也不符合现代英语教学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此,如何改变课堂沉默现象,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课堂沉默现象进行分析,揭示了来自学生、教师以及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 使学生正确认识英语并热爱英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才能真正打破课堂沉默,优化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Saville Troike,Muriel. 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J].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2.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46-47.

[3]Mackay,R.EmbarrassmentandHygieneintheClass―room[J].ELTJournal,1992,47/1:32―39.

篇3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于1975年提出沉浸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进行活动时如果完全地投入情境当中,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即进入一种沉浸之状态。这种沉浸体验是人们完全投入一项活动而体验到的整体感受。沉浸理论为游戏教学中的真实情境体验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换言之,在实际课堂中设计良好的教育游戏兼具教育性和游戏性,能够吸引学生沉浸于游戏所创造的学习情境中。这种游戏沉浸能够给学生带来真实的体验,增加其参与教学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课堂学习内容。

2游戏教学及其重要性

英语课堂游戏教学是把游戏活动引入英语课堂的一种教学方式。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1)动机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从这一层面上游戏教学贯彻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原则,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2)沉浸性,也即体验性。在设计良好的游戏教学中学生能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而这种学习体验的获得主要是指沉浸于游戏所创造的学习情境中的学生通过有效的运用英语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的真切学习体验,而非空洞直白的知识点。

3游戏课堂组织原则

3.1课前

沉浸理论中提到,挑战和技巧是影响沉浸的两个主要因素,这两者必须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沉浸才有可能发生。具体到游戏教学形式及内容,若挑战过高,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或挫折感;反之挑战太低,学生又会觉得无聊而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游戏教学时应当注意:第一,恰当性。也即教师要通过了解学生现有水平,确定教学实际目的,整合教材内容,选取难度恰当的游戏任务将教学内容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有机融合。只有合适恰当的游戏教学,才能够凸显其特有的教育意义。第二,多样性。游戏教学要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参与。体现在游戏任务的设计上应当难易程度适当,形式多样,满足各个学习梯度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非个别学生的独角戏。比如针对后进生的游戏设计可以采取单词击鼓传花,错误连连看等考量基本知识的识记,而针对善学者,则可适当提高游戏难度满足其对知识的进一步应用。确保每一位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同时也是以人为本教育观在游戏教学中的体现。这点教师在课前准备游戏教学形式内容时,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教师在游戏教学中的组织者身份。

3.2课中

游戏教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取决于课中的开展情况。故而在课堂中教师应当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有效指导。教师选取的沉浸理论学习任务有一定的挑战性,并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的同时,还要指导教授给他们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使其专注其中。教师有效的示范,可以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沉浸在游戏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第二,即时反馈。沉浸形成的另外一个因素则是活动的互动性,即随时可以看到努力的结果。只有这种持续的对自身的肯定才会促使其不断挑战新的高度。而这种及时的反馈体现在游戏教学中就是教师要即时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客观正向的反馈,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不断促进其下一步的学习。具体而言就是游戏教学中评价的设计必须合理客观有效,不管是一个拟声的动画掌声,还是一个加分,还是教师的口头即时表扬,都必须能够进一步服务于学生在游戏教学中的真实体验学习。

3.3课后

篇4

二.沉浸式教学的实施

1.教学筹备

在正式授课之前,教师一定要进行集体备课,再积极思考,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个性化课程设置。首先,先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之后教师负责讲解剖析,最好安排提前的演练,从而使得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并和老师有效地配合。与此同时,教师们也要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建设课程配套资源,如习题和讲义等等。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验器材、实验模型等辅助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使用沉浸式教学方法时要全盘考量,充分准备,提前设计好全部的情景和流程。

2.教学内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静心设计教学内容。将以往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灌输回归到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首先组织学生实践,之后总结归纳问题,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最终的解决方法。最后由教师并进行深入的讲授。需要尤其注意的是,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能力和水平的差异,“沉浸式”教学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取。还有一点,就是要考虑具体实践的复杂性。课堂上不适合实施过于复杂的模拟过程,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要充分考虑如何把课堂上模拟的场景和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相结合。

3.实施过程

教师在实施沉浸式教学过程中,要开动脑筋,想尽一切方法,全身投入到课堂的模拟情境中,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详尽地讲解具体的实施过程,从而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在课上或者课下也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发先行思考,可适当组织一些课上课下的讨论活动,试图让学生自己求解,最后再由教师详细讲解正确答案。笔者所工作的民办院校,公外英语课的上课学生人数众多,介于这一现状,教师采用了分组的形式,并在每一组中选取了组长,先对各组组长进行有关沉浸式教学流程的培训,之后再由各小组的组长分别组织各组组员进行情境模拟练习。在课堂上的正式演练时,教师也可以在各小组间展开PK,并给予加分奖励,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

三.沉浸式教学法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应用

“沉浸式”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校的教学方法,效果明显,可操作性极强。这是顺应社会发展,时代变革的产物。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语言教育工作者们不能照抄照搬,必须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1.语言环境的营造

沉浸式教?W的关键核心就是语言环境的营造。要想此教学方法能够实施成功,关键就在于独特的语言环境。加拿大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双语环境的重要性。但是,我国的国情不同,我国只有一种唯一的官方语言,那就是汉语,大部分学生缺少使用第二语言的语言环境,

第二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也微不足道。对于英语的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一旦脱离了课堂环境,学生就极少甚至不会使用英语,英语思维和语言习惯就更难养成了。学生在课堂上好不容易学习的一些英文表达很快就被遗忘。但是,沉浸式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给学生营造语言学习环境,教师依托这些环境,借助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设置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让学生有能够尽可能多的机会模拟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实际交流应用能力。比如,在校园范围内,教室范围内尽可能多地营造外语环境,校园里的标语,教室里的物件标签都可以使用双语,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课下多用英文进行交流。

2.教学方法的应用

沉浸式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师在课堂上不使用母语,取而代之的是完全用目的语进行授课讲解,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介于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的教授方法和手段甚至是同一种教学手段都会影响到他们对于新授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为了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高校语言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充分调动并利用各种资源和教学手段,进而确保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实际的课堂授课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多种多样的任务,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团队PK、情景模拟等多样化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让学生尽可能地多用目的语进行交流和互动,增加目的语的使用频率;另一方面多为学生提供目的语的原版影视,学习视频、地道音频等真实材料,既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最大程度地融入到目的语学习的环境中去。最后,还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通过外语角,外语沙龙,外语各项比赛,读书会等多样化活动,为学生营造双语学习环境。

3.教育规律的遵循

目前,由于我国高校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沉浸式教学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大多高校好必能彻底和完全地实施此教学方法。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一定的分寸和度,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整个教学初期,全程使用目的语教授浅显易懂的内容,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于出现的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可采用双语结合的方式。伴随着学生们对沉浸式教学方法的不断接受和适应,自身的语言水平也会相应提高,等到那时,再逐渐增加目的语的授课比例,最终达到全目的语授课的终极目标。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实际使用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用目的语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层面上来说,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任重道远,并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专业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沉浸式外语教学方法实施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介于这层原因,沉浸式外语教学的推进与发展也对教师们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但是目前的情况下,在我国所有高校全面推进沉浸式外语教学进程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难度,大多数语言教学工作者还不具备全外语授课的能力,大部分高校的管理者也缺乏双语课程设计的能力、水平和经验,只有我们的教师拥有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高质量的语言运用能力,并且能够熟练自如地运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配之以广阔的知识面,才能为沉浸式外语教学方法的开展提供切实保障。与此同时,高校管理者们也要定期组织教师们参加培训,并为其提供深造机会,从而提高教师们自身的业务水平,以便教师们能熟练地驾驭沉浸式课堂教学。此外,教师们更要注意跨学科之间的知识学习,不同种类知识的积累,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

5.外语教材的研发

篇5

散文教学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鉴赏文章的能力。通过沉浸式阅读,学生能深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初中语文课本所选散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我们通过沉浸式阅读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沉浸到大量而丰富的经典语言范例中去,让学生读出文章的深层内涵,体会文章的语境。

教学散文,要善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带领学生走进散文的语境。让学生在诵读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快速地把情感融入到文章中,欣赏散文中韵味。朱自清的《春》是初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的散文,其中描写花草在初春争奇斗艳的一段文字,孩子们特别爱读。教学中我们因势利导,把孩子们神奇的想象带入春天花园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小草、桃树、杏树等事物的俏皮可爱,想象“杏树”和“桃树”之间你推我攘的顽皮劲。学生在朗读中不自觉地沉浸在文章的语境中,想象出一幅幅有趣生动的画面,自然对描写事物的拟人手法有了兴趣。

诵读是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指导学生有兴趣地读,有目的地读,有收获地读,调动起学生的全部感官,让学生快速走进散文的语境含英咀华。

二、沉浸式赏读,品味散文意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单纯地教导学生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沉浸式散文教学主要教会学生品味散文中突显的人文精神,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融入到散文的情境之中。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励志和正能量的内容,文中主人公的奋斗历程和坚强不屈的精神是一种难得的精神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坚强的人格。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描写了父子在离别时的感人细节,表现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和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之情。文中语言较为平实易懂,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父亲为他去买橘子的一系列动作,学生要感受到深藏在父亲内心的爱子之情,必须要反复揣摩文章的细节,慢慢品味父亲的背影的深层内涵。让人感动的文章从来就不是辞藻华丽的文字,而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包含着最朴实的情感。文章越是平淡,学生越是要把自己沉浸到文章情境中去,才能体会到散文中高雅意境。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是保证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把握好散文学习的方向和重点。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这样学生才真正品味到散文的高雅艺术。

三.沉浸式体验,陶冶人文情怀

篇6

关键词 沉浸式学习;听力能力;阅读能力;教学实践

如今的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利用教材有限的内容尽可能的让学生学习到最多的英语知识;如何利用课堂内有限的时间,最大化提升学习效率。然而掌握英语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地运用,在课堂上才拿出来使用。但是要不断的运用,仅仅依靠教材内的阅读听力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反复的使用同样的内容,学生也更容易丧失兴趣。沉浸式学习就是为学生人为的创造英语环境,让学生一直处在其中,在不断的运用英语的过程中掌握重点难点部分。

一、沉浸式学习模式在课内的应用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能够将教师在课堂上传达的内容完全掌握并融会贯通对绝大部分学生是相当困难的。而课本上的内容是经过精挑细选,听力和阅读选材也是来自英语国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生来说,能够领会其中的意思已属不易,要让其掌握地道的表达更是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揣摩。教师在课堂上对听力阅读的重难点部分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可进行联想练习,使学生一直处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反复咀嚼重难点,反复消化。

例如在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二Unit3 Amazing Peopled的Reading部分The curse of the mummy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布置听力预习课文,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泛听,掌握其大概意思,并在课堂上请几位同学利用presentation的方式介绍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先抛出几个问题,如What did they do after opening the tomb? Can we find out the truth of“the curse of the mummy” in the end, why? 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阅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当堂读完文章后,由问答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分析学生对问题回答的角度或达不到位的地方进行重点分析,即我们的沉浸式学习,显示利用教材配套的听力,在教师的带领下逐字逐句听写或复述,在学生们不太理解或者是英文常见搭配出现的地方多次复述,着重强调。对承接上下文的关键地方也是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跟上进度。

二、沉浸式学习模式在课间的应用

学生下课后的课间是零碎的时间块,对于英语这种工具学科来说,学习不在于一次学了多长时间,而是是不是能够坚持学习、坚持复习,因此充分利用时间来进行巩固对学习成果至关重要,而课间的时间短促且有间隔,利用此时间进行复习恰好是符合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的。教师可通过新兴媒体下载与课文相关的课外听力阅读材料,挑选出短材料,方便学生在课间短时间内复习课文材料。

例如在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五Unit 1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的Word Power部分是Adjectives to describe personality,除了课文列出的单词generous, easygoing, ambitious, cheerful, hardworking, trustworthy, impatient, optimistic, sensitive, moody, sociable, indecisive, reserved, lazy, attentive 等等,通过教师找的如VOA慢速英语的描述人物的报道,对刚学习完的课文单词进行复习。这是对单词的复习,若是学习了相关的语法内容,也可向学生进行推荐。

除了对教材内容进行复习,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适当的推荐一下额外的课间训练,如VOA慢速英语对高中生是较好的听力材料,而且新闻报道用词严谨,表达流畅,非常适合培养英语语感的高中生进行听力训练。可在一天的课间仔细听同一则新闻,不需要达到复述的效果,只需听懂,听清,并且学生间自己可相互运用英语介绍自己听懂的新闻。

三、沉浸式学习模式在课外的应用

英语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才能见效的课程,因此在课外英语的学习也不容忽视。教材的内容虽然经过了精挑细选,但也想一些学生还是对这个题材或许不感兴趣,在课外的英语学习中,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大得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对学习英语兴趣的提升不可小觑。在课外学生可利用的新兴媒体的形式更加多样,除了老师推荐的英语内容,还有英语电影,英语小说,英语电视剧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不仅可以巩固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还能学习到更多的英语知识。

例如在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六Unit 2 What is happiness to you? 主要是复习过去时态和将来时态(Overview of tenses2: past and future tense),而在网易公开课上有哈佛的幸福公开课,对于高中生来说,或许听懂这个课是有些困难,但是在网上都有双语字幕,在观看视频时通过双语对照,更容易对Unit 6的Reading部分The search for happiness有更深刻的理解,而其中的地道的英语表达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在更好的理解的课文的情况下,对于语法的领悟应该也是起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更容易理解消化过去时态和未来时态的用法。

另外来说,在课外沉浸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积累的地道的表达方式,高级的词汇,优美的句子在写作过程中也会有所体现。写作是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展示,在沉浸式学习中,除了听力和阅读会得到较大的提升外,英语综合水平的全面提高也会在作文中体现出来。

教师通过新颖的形式将听读综合的沉浸式学习模式应用在教学中,不仅是将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咀嚼消化,并将学习英语有效的方法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状态下学习,更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以听力阅读水平的提升带动其他英语能力的上升,一举多得,从实质上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葵.《中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浅析》.江西教育,2013年Z3期

[2]吴宗仁.《微博辅助高中英语教学模式探究》.教学与管理,2012年31期

篇7

【关键词】

虚拟现实;沉浸式虚拟现实;医学

1引言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是由计算机产生一个集视、听、嗅、触、力、运动觉等感觉于一体的沉浸交互式虚拟环境,操作者借助必要的交互、传感与跟踪、显示设备以人类自然的方式从任何角度与虚拟三维环境中的物体进行交互,产生身临该虚拟环境的感受与体验。该虚拟环境可以是对某一现实领域的模拟,也可以是对某一构想世界的仿真[1]。沉浸式虚拟现实(immersiveVR)表示的是带有沉浸感的虚拟现实体验,使用者完全置身于虚拟世界中,感受不到真实世界的存在。它有着以下特征:使用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让使用者的真实看到的东西、耳朵听到的东西隔离开来,这样就会产生虚拟的视觉、听觉。使用者也可利用专用手套提供虚拟的手臂在虚拟世界中,这样可以非常方便与虚拟世界进行交互。头盔式虚拟现实设备往往采用左右眼分屏的手机设备进行实现,例如GoogleCardboard设备、也可采用通过HDMI线连接电脑佩带设备进行虚拟现实的实现,例如Oculus设备。另外还有一种全息的方式进行展现虚拟现实的世界,这种技术目前正在研究,例如MagicLeap公司。

2沉浸式虚拟现实在课堂教学和医院医务工作中的应用

沉浸式虚拟现实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将改变原有教学课本呆板、单一的局面,也可用于对一些医院医务工作进行培训,借助虚拟设备将远远降低原有培训费用,节约更多宝贵的资金。

2.1在课堂课本教学中的应用使用者可以携带沉浸式虚拟现实设备在一个几乎完全虚拟的环境中体验医学教科书中的一些需要动画、交互的页面,如观看人体解剖学课本时,戴上沉浸式虚拟现实眼镜可以在眼前出现一个虚拟的人体,使用者可以控制操控,观看三维立体图像,这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生动、有意义的教学方案。

2.2在医院医务工作培训中的应用医院医务人员借助沉浸式虚拟现实设备,可以虚拟构造一个虚拟的手术台,所有的培训工作都可以借助设备虚拟出来,借助虚拟现实设备的各种侦测、反馈装置,医务人员可以随时使用虚拟的病床、绷带、剪刀、镊子、大型手术器械以及急救室的其他有用的医疗器械等。在虚拟环境中,医务人员可以反复操作,增强其技术的熟练度,而不用担心使用真人带来的种种不便。另一方面,借助这种设备,可以大大降低医院医务工作培训的费用,减轻了医院以往培训的沉重的资金压力。

3沉浸式虚拟现实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

远程医疗指的是使用计算机以及远距离通信来进行远距离的对疾病情况进行诊断工作、治病和提供疾病咨询等先进的一种新的医疗方式。在远程医疗技术的帮助下,不论患者距离医院有多远、身处何时何地,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最方便、快捷的治疗工作,也可以非常方便的为病人提供疾病咨询工作、医院远程开会工作。在远程医疗中采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病人可以直接与虚拟医生面对面交流,医生可以非常方便的了解病人各项生理特征,医生便能够及时做出诊断意见。借助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的补充,远程医疗获得了更成熟的发展。除微型手术机器人外,Satava[2~3]提出了21世纪战地医疗(medicalbattlefield)的构想。这种先进系统结合了传感器技术、异地手术、专家系统等部分组成,通过这个先进系统可以为伤者提供远程的手术服务,也可以提供远程的一些医学专家问诊制度。在21世纪战地系统的帮助下,在前线工作的医生可以将伤员的情况随时告知后方的专家;而在后面工作的专家又能将疾病诊治措施以虚拟现实的形式在前方医生进行展示,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伤员的存活率,从而大大降低士兵的伤亡率,在军事上非常有用。

4总结与展望

相信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的蓬勃发展,对医学的很多领域都将带来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文中仅仅列举了其中的几个很小的方面。虽然,目前沉浸式虚拟现实领域本身处在很初级的阶段,而其在医学中的应用更尚处在萌芽阶段,但笔者相信随着CPU计算能力的提升、屏幕像素的提高、屏幕刷新率等硬件水平的成熟,其必将改变现代医学的方方面面,将大大降低人们的看病成本、医疗培训成本,必将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姜红.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06,8(23):49~52.

篇8

一、双语的含义

双语是宏观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然而,不同的语言学家却以不同的方式来定义双语:有的语言学家认为,双语就是能同样熟练地操两种不同语言进行交流。而有些语言学家则认为,双语是能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但很可能对其中一种语言的熟练程度远远大于另一种。

在中国,双语的含义很广,即指少数民族除了本民族语言之外对汉语的掌握,又指中华民族除了汉语外对各种外语的掌握。而双语更为通俗的含义,是指中国人除了汉语外对英语的掌握。而本文所要提到的双语是指我国少数民族的大学生,除了自己的少数民族语言和熟练的汉语之外,还要把英语达到比较高的程度。因而,民族高校的双语实际上已经是“三语”了,要达到这个高度实际上是不轻松的。

二、双语的优势

之所以要知难而进,就是因为双语社会各个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和突显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首先,从双语与就业的关系来阐明双语的优势

我经常在课后与我的学生们聊天,他们大多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提起找工作,他们第一反应就是一副欲说还休的样子,一脸的无奈。从与他们的闲谈中我了解到,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的确有些尴尬。以前,他们的父辈们还受到过国家的一些民族政策的照顾,可以再大学毕业后顺利被安排到相应的单位工作。而现在,所有的高校毕业生全部市场化、社会化、甚至全球化,即国内外的所有的单位全部向大学毕业生开放,这就意味着竞争的激烈性及就业的严峻性和挑战性。这就要求应聘者除了要有非常夯实的专业课功底之外,还要能掌握至少一门外语,成为双语人才,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目前,我校的主打外语是英语。因为,英语程度高与容易就业已经是一个普遍的事实。

具体地说,英语程度好的人,在就业市场上的确倍受青睐。一位做外企人事部经理的朋友告诉我:“双语者比非双语者更容易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而且更有可能跳槽。”另一个做秘书的朋友赞同地说:“如果两个应聘者其他方面水平相当,只是一个为操双语者,一个只能讲汉语,或双语程度较差,那么,老板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即使该工作根本无须双语。”但老板有其根据,他们认为,双语者更具有创造性头脑,更具有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潜在素质,而正是这种潜在能力使双语者有着不可估量的前途。因此,双语常常被看做是通往成功的护照之一。

正是由于想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和不菲的薪水,在中国,英语学习的热潮居高不下。此外,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加入世贸组织,更使得各类英语培训机构生意兴隆,甚至供不应求。英语培训在中国是一个大行业。中国人把学习英语看作是一个通往新的就业领域和进一步学习深造的通行证。最近,《双语研究》搞的一项统计数字表明:在中国,学习英语的人数远远大于在整个美国讲英语的人数。

三、双语课堂教学

那么,作为英语学习的主战场的课堂教学,我们该如何有效的实施双语教育呢?

众所周知,我国的双语教育一直开展得不尽如人意,似乎有些“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从形式上,我们知道,双语幼儿园早已蔚然成风;各类外语学校也似雨后春笋;许多大学也在搞双语教学。这些听起来应该是很乐观、很有效。按照这样一条龙的双语教育机制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双语熟练、运用自如的。可实际情况一直不乐观,甚至是有些失望。有些学生已经拿到了四、六级英语证书,甚至是托福证书。可是,在求职时,面试外语关都很难通过。这实在是一种悲哀,也是使许许多多英语教育者感到困惑的一大难题。

不过,近年来,双语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双语教育的基础是立足本国文化,面向国际舞台;双语教育的视野,是站在国际交流的高度来学习语言”——成都双语实验学校2011年成都市双语教学暨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汉英双语教育重点课题研讨会上表达这一理念。同时,“第四届全国双语教学研讨会”也于2011年6月15日~17日在长春师范学院举行。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教育国际化·双语教学·双语教师”。研讨会将目光聚焦于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前沿问题,从宽广的视野和前瞻性的角度来审视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社会变革的关系,探讨社会变革背景下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的新理论、新制度、新模式、新方法,真正做到为国内外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决策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为中国双语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

在此,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加拿大的沉浸式教学。

加拿大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大部分人都能讲英语。为了推广法语,加拿大提出了沉浸式法语教学(Immer-sion French)。它首先具备两个明显特点:绝大多数时间(可多达100%)用法语上课;学法语不是通过专门的法语课,而是通过学其他科目进行的。换言之,它是“主要通过法语学其他教学内容,通过学其他教学内容来掌握法语”。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专门的沉浸式法语学校里,学校环境本身,包括校长办公室和各行政部门,都提供一种沉浸环境,整个学校从环境到人形成了小“法语王国”。接受沉浸式法语教育的学生都是以法语为第二语言的孩子,他们在学校用法语,在家用英语。到中学毕业时,双语流利程度是那些没有接受过这种教育的人所无法比拟的。这种教学方式是目前最有效的方式,被教育专家们称为加拿大对世界的贡献。

这种如此成功的沉浸式教学会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首先,我们要在教材的选择和教学资料的选用上彻底改变观念。

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作为民族高校,我们的生源十分复杂,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是大相径庭。因此,我们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选用三种不同水平的教材来进行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但是,我们知道,传统的教材是按语法项目编排的。近几年的教材改革,虽然是以功能交际为主,但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中国特色”的英语。而且,民族高校的现行大学英语教材都相对陈旧,不仅是英语语言的陈旧,所选的内容相对于当今日新月异的变化来说也过于老套。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们在校成绩都还不错,可是和外教做简短对话都力不从心。所以,我们针对第一层次的学生,即英语水平达到普通大学本科的学生,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因为原版教材范围广,内容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媒体、文字、宗教、节日等。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学习一国语言,就是学习该国文化。而课堂上所需的相关教学资料,如阅读材料和听力材料,最好是从英文报纸或英文网站上节选下来的文章,从收音机上或因特网上直接录下有关的新闻报道、体育报道、广告以及天气预报等方面的内容,并且不做任何改动。这样也许有了一些沉浸式的味道。

而针对第二层次的学生,就是艺术学院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水平仅仅相当于大专的水平,我们会选用最新出版的普通大学英语教材,因为这些教材从语言、形式到内容上都有很强的时代感,让这些90后的学生们一下子就能够通过教材被吸引到课堂上来。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及彝语系和藏语系的学生,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差,可以给他们选用相当于高职高专的水平的教材,这样,学生们会时常有一些成就感,不会觉得英语距离自己太遥远。

其次,是教学环境的沉浸式。和法语沉浸式一样,沉浸式英语同样需要一个语言环境,不仅在课堂上需要沉浸,在课余时间更需要有一个英语环境。整个校园应该就是一个大的语言环境,校园中一景一物,都对培养学生的双语意识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因此,应当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要让学生一走进校门,就感到换了一个语言环境,时时、事事、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使用英语,让整个校园成为一个“英语村”,学生真正沉浸在英语中。这一点也是需要分层次的。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我们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沉浸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比如,英语角、英语路标、校园英语广播台等。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唱英语歌、英语演讲、及英语卡了ok大赛等等活动。而对于彝藏学院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较为简单的英语活动,如每日的英语值日报告、校园英语歌曲的学唱等等。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师资问题。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师资队伍达不到相应程度,一切都变成了不可能。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专职英语教师能达到这种沉浸式教学模式要求的,也许都不是很多,我们又怎能要求非英语科的教师用英语来授课呢?即使大学里外语系英语专业的教师,恐怕也不能轻松驾御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由此看来,我们的政府还要下大力气,提高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这需要从政策上,资金上都给予很大的倾斜和投入。

最近,来自2011年10月12日教育部网站的新闻,题目是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民厅[2011]7号),文中提到,“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积极稳妥、科学有序推进双语教育,建设一支与双语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师队伍,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中西部省区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这足以说明政府对双语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直接的参与。

就目前我们学校的情况来看,我们把有过海外留学经历的老师尽量安排在第一层次的班级授课,因为他们口语相对要流利得多,英语授课会畅通无阻。而一些英语基本功扎实,对学生又十分有耐心的老师,尽量安排在艺术班少数民族的班级授课。

四、结语

当然,能把上述沉浸式英语教学真正落实到位,并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的确有很大难度。可是,这样做的效果会远远超出教者和学者的预想,我们也才能最终跨越多年来英语学习“费时低效”的现状,实现英语教学的真正跨越式发展,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地道的双语人才,为我国的发展增添新的血液,新的生机,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双语教育网http:///

[2]2011年10月12日教育部网站

基金项目:

[1]本文为四川外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资助项目“从需求与动机探索民族高校大学英语通选课的走势研究”(项目编号:SCWYH10-23)

篇9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0-0102-02

一、培训背景

哈尔滨市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农村教师免费培训始于2010年,每年组织集中培训一次,一般为36学时。由于哈尔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并不统一,城区为“五四制”,外县为“六三制”,所以,学制的不同导致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上,农村比城市难度更大。而且,通过调研统计,截止到2015年,哈尔滨市农村初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基本无专职教师,所有教师来源均为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年龄均在45周岁以上。虽然这些教师的学科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但是他们所教学科不同,年龄偏大,缺乏一定的开拓与研究能力,导致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解不够,实践技能经验不足,课程开设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针对这种情况,哈尔滨市从2010年启动此项培训,力求提高农村教师对该课程的理解与认识程度,增强教师的课堂实施能力。

二、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1. 项目设计的理念

培训项目在起始时,主要以理论、技术实践学习和听评课三个部分组成。但经过几期后,回访发现,由于理论、技术跟课堂相对分离,教师很难应用于实践。因此,项目开始逐步转变理念,通过先期调研,寻求理论、技术与课堂之间的平衡点,力求把三者作为一个整体,聚焦课堂,着眼于教师培训后的课堂实施能力。

项目采用沉浸式设计,将多个操作技术内容进行主题式设计,根据主题与技术的需要,融入相应的课堂实施手段,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将参训教师带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亲身体会课程设计的理念、方式和方法,将理论具体化实施到课堂,将技术浓缩进课堂。同时,教师在这种课程实施过程中,能更为直观地了解课程课开发和实施,给教师未来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提供直接的案例和抓手,使之能够将培训内容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

2. 项目设计的内容和实施过程

项目以“绿色低碳生活”为主题,将多肉植物种植、陶艺、软陶、废旧物品创意设计等技术和研究性学习理论融入主题中。农村有广大的土地种植范围,跟植物相关的主题能够很好地带入未来的课堂教学。而陶艺的入手较为简单,如果学校条件不允许,还可在课堂实施中减掉烧制环节,简化为泥塑。并且在主题造型布景、微缩景观中常用的软陶和超轻粘土等也相对容易得到。同时,还可以加入一些废旧物品创意设计,来弥补主题材料上的限制,保证主题课程的完整化。

植物部分以多肉植物种类、习性、土壤、光照等为内容。为教师提供多种多肉植物,帮助其认识叶插植物的种植和繁殖等特性,用体验和操作来直观地认识这种主题植物。在此环节中融入部分生物和地理学科知识,带教师体验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潜在”应用,帮助他们体验并理解学科知识如何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合,并应用于课堂,引导学生综合使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实践问题。

由于参训教师来自多个不同学科,所以培训的第二部分以体验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为主,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设计,体现学科特色主题景观或微缩景观。在设计的过程中,进一步直观地体验学科知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点和融合方法。培训的过程不是告诉教师怎么来做,而是在沉浸式的体验中主动去触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和课程开发。培训更多的内容是体验与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的应用,而不是讲解理论,这样对于农村教师来说更容易将理论“潜在”的应用于课堂,取得一定效果后,再去主动将理论进行升华,这种方法也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念更为贴近,培训的过程完整地采用了综合实践课程的理念,培训活动本身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

根据教师的设计主题雏形,帮助教师完善主题,让教师体会课堂实施中的主题指导策略。同时,也促使教师针对自己的设计主题互相讨论,吸收主题设计的优点,弥补自己主题的不足,体验研究性学习中的讨论过程和评价过程,建立对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初步认识。

在确定设计方案后,根据方案选择制作材料,以教师自身为主,辅以指导教师的个性化指导,进行最后的作品制作。在这一过程中,培训和检验教师的实践能力,将前期多种材料的制作方法的培训成果应用到主题作品实施中,让教师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体验各种材料的特点和制作方法,培训教师将多种材料综合应用到实践活动中,为未来的课堂转化提供实践操作的基础。

作品完成后,组织教师进行评价,进一步强化研究性学习中的评价反馈环节的应用。在这一培训环节中,教师既是培训的指导者,也是培训的参与者。教师要将之前培训所观察和体会到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应用在这一环节中。同时,在实践中更能加深对评价方法的应用体会,从而为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实施这些评价方法奠定基础,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完善,使之成为有效的教学环节。

三、培训的反思

培训虽然设计之初以主题贯穿,将理论融入培训过程为主导思想。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由于培训时间较为紧张,教师的学科来源过于广泛,年龄层次较高,加之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理论几乎无任何了解,所以在项目实施时,感觉很多教师对项目的理解还仅仅浮于活动表面,急于完成主题作品,没有更多地去观察和体会培训的过程。培训项目原有的、在实践中体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理论的应用目标还没有真正达到。

培训项目在物品的准备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多肉植物种类众多,价格差异也较大,所以考虑到培训成本,准备的植物有限。在实践操作环节中,很多设计主题无法完成,教师并不能每人都进行独立的操作设计,造成在某一特定时段内,教师出现了学习闲置状态,这在项目设计时没有考虑到。

由于这种沉浸式主题培训是第一次将培训项目作为一个整体来操作。所以,对于培训指导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指导教师并没有进行此类培训的经验,加之培训项目组经验有限,导致在培训过程中的指导还存在很大的欠缺。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过多地参与教师的设计与制作,对他们能否完成主题作品的关注度过高。以项目组的观察来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参培教师对实践活动的理解,培训的过程性作用还没有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

同时通过培训实践发现,要让主题式项目培训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发挥出作用,就必须要进行统筹规划,注重生活化、社会化、个性化、时代化。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从本校和本校所在地区的特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衔接,做出完善的计划。有了这样的计划,教师才能够不慌不忙地开展实践活动,也不会陷入走马观花的境地之中。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202-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的理念、模式和方法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出现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一系列以新技术为代表的教学方法。2016年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大数据领域的完善、移动互联的普及,虚拟现实技术的日趋成熟。教育的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将会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

一、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是以游戏为载体,设计教学的基本任务,吸引学生沉浸在学习任务和过程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2003年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先得教育联盟和奥卓尔公司在顺德教育信息中心联合组织了国内首届“游戏化学习专题研讨会”,开启了国内研究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大门。随后,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在潘庆玉教授的著作《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教学》中被提出。

围绕着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出现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法,比如CBL教学法、情境教学、任务导向式教学等。这些方法教学的本质都是以学生的自我探究为主要手段,创造一种游戏情境,将学习与游戏结合。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充满趣味,在各个层次的教学实践中都获得了成功,是目前得到认可和广泛推广的教学方式。

这些衍生出来的教学法应用在课堂内,依靠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使得整个教学环境有游戏氛围。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技术,解决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问题,但这并不是系统化的,还没有有效的和教学模式深度融合。

二、“互联网+”背景下,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新变化

(一)移动互联网带来教学游戏的连续性

移动互联网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两者结合起来的技术,4G网络和普及的移动终端设备使得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据QuestMobile的《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示,截止到2015年12月,国内在网活跃移动智能设备数量达到了8.99亿。

通过手机的4G网络,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路径掌握学习节奏,这使得教育的开展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游戏沉浸式”模式中,如果开发配套课程内容的教育游戏,设计出“每日任务”“活动任务”“限时任务”等非强制性内容,再或者根据配套教材内容的英语单词知识点设计游戏,则会让感兴趣的同学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去“游戏”,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大数据带来个性化教学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已经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领域中得到应用,这使得对海量数据挖掘和分析后作出的决策更加合理。在教育领域,大数据可以带来个性化的学习,帮助学生从模糊学习到精确定位,减少无意义的付出。学生的学习信息,如选课信息、做题信息、互动信息,都留在互联网上,可以针对该学生的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将模块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推送给学生。在游戏沉浸式教学中,可以根据大数据,自动生成针对某一个学生的试题并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形成攻关模式。

(三)虚拟现实带来教学的真实感

虚拟现实技术(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沉浸、交互、想象”三个基本特征。在教育中,虚拟现实可以教育变成游戏,使无形的理论变成一个个鲜活的虚拟情境,实践操作过程变得有形、“真实”,且可以重复进行。

三、多技术环境下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可以分成自主学习、课堂活动、个性化攻关游戏、通关游戏反馈四个环节。

(一)自主学习

通过两种方式完成这一过程。一是通过课本;二是通过网络资源,如慕课、微课的方式,进行初步学习。这部分虽然主要是靠学生自主完成,但是可以通过交流群、论坛提问的方式形成共同学习。

(二)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可以完全采用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进入VR建立的虚拟世界,去“看到”一些认知性的内容。实践性、操作性、技能型的内容则由老师带领学生去“做”。系统对每个学生形成个性化的成绩报告,向教师和学生进行反馈。对于不用VR呈现而采用计算机软件或情形模拟呈现的内容,学生的反馈情况需要电子或手工的方式形成数字报告,录入计算机。大数据技术对所有学生的情况、单个学生情况进行数据分析。

(三)形成个性化攻关游戏

大数据结合总体和单一的学生情况,形成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攻关游戏。攻关游戏根据学生当前的薄弱环节和历史成绩有针对性的进行游戏设置。对于全体学生来说,游戏的情节设置或许相似,但是情节的推进过程所需要用到的知识会存在差异。

个性化攻关游戏可以在电脑或移动互联网下完成,平台数据共享,让学生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通过玩游戏的形式巩固知识。攻关游戏还可以形成多个挑战难度的攻关游戏,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训练,促使反复学习。

(四)通关结果的反馈

通关后,解锁下一章节的自主学习内容,从而又进入该模式的第一个环节。若不能通关,说明该学生还没有掌握,这时学生可以回到原先的自主学习阶段进行二次学习,也可以请教师在面对面或者互联网环境下,进行辅导答疑。问题解决后,再次进行个性化攻关游戏阶段进行二次闯关。

四、“互联网+”背景下开展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的游戏化设计

慕课、微课为游戏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慕课、微课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游戏中可以参考的拟人化了的“向导”角色。首先应让课程设计者根据课程的目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策划,这个过程类似于项目化课程的过程,策划的结果是写出一个游戏策划脚本,即类似于目前所说的课程总项目。再由游戏软件策划人,从软件设计的角度,情景化课程教学内容,将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整合,并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故事中,将知识点转换为游戏中的任务。

(二)教学评价和进度的游戏化设计

可以通过设计“虚拟币”来增加趣味。根据游戏任务的完成状况,发放“虚拟币”。只有积累了一定的“虚拟币”才能解锁下一个课程,进入下一阶段的游戏任务。通过互联网社区互动、线下教学互动、学生主动分享相关有价值资源都可以获得“虚拟币”。另外,一些拓展知识可以设计成支线游戏任务。这些“隐藏”情节,都需要用“虚拟币”兑换。

(三)大数据下的游戏化个性定制学习

在学生开始学习前,进行小游戏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制定W生的初始课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借助大数据将学习者的学习参与度、学习偏好性、发帖率、页面浏览记录等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向学生推送一些符合学生兴趣的学习模块或者游戏模块。

(四)游戏化教学线上互动设计

无论是在自主学习环节还是在个性化攻关游戏阶段,学生遇到不明白的环节都需要进行提问来获得答案。游戏化教学线上互动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设计出分享模式。线上提问需要花“虚拟币”,解答别人的问题则可以赚到“虚拟币”。另外在攻关游戏阶段,可以在互动设计中加入需要双人合作完成的游戏任务,例如每周擂台赛等,报名学生可以进行PK。

五、游戏化教学模式下资源建设

有效的实施游戏化教学模式,需要从教材、互助论坛、“互联网+”的网络资源、VR资源、教师资质培养等方面进行。

(一)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注重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在书中加入配套的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可以直接进入与课程内容对应的微课或慕课资源。鼓励学生课前学习,同时记录下二维码的扫描次数、播放视频次数等。对于一些行业最新的变化或者案例,也可以通过二维码链接进行补充,确保整个资源的时效性。教材的内容,围绕整个游戏展开,不面面俱到,增加学生在网络资源学习探索的乐趣。

(二)互助论坛的建设

互助论坛的建设,可以参考“百度知道”的建设思路。但与“百度知道”不同的是,“虚拟币”不只单一在互助论坛上存在,还存在于游戏环节中。因此,“虚拟币”就成为游戏环节和互助论坛互通的一个重要纽带。在互助论坛上提出问题需要耗费“虚拟币”,回答问题可以获得“虚拟币”。为了防止作弊,互助论坛可以抽取一定比例的“虚拟币”作为服务费。

(三)游戏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目前的慕课、微课很多还是以免费的方式提供,这其实是不利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的,毕竟没有人愿意无偿开发这些资源。因此,提供网络教育的平台,必须探索科学的市场化运营模式,找到持续稳定的资金技术支持。

游戏化模式就可以通过延伸服务获得收益。比如在大数据分析学生喜好时,还可以推送相关的图书;在游戏中为了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可以购买虚拟道具;在VR的虚拟世界中,所有的呈现都可以植入品牌广告,从而获得广告收益。还可以在设计教学课程内容的主线情节时采用免费的形式,但在支线情节中,需要“虚拟币”等方式来获得收益。

(四)教师素质的培养

教师需要树立互联网、大数据的意识,首先进行自我能力的培养。对这些新技术要采取开放的态度,积极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做一些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尝试。学校要积极的开展培训,鼓励教师参加有关新技术的学习;积极搭建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平台;与社会各公司积极合作;广泛地学习其他院校的经验,甚至直接引进内容资源平台,然后组织人力物力,对资源进行二次开发,生产出适合自己院校的“游戏”课程。

【参考文献】

[1]张杰夫.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五大革命性影响[J].人民教育,2015(13).

[2]陈亚聪.大数据带来的教育“变革”[N].人民政协报,2016(07).

篇11

一、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现状

1.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地位

自2004年孔子学院创办以来的十余年里,全世界的人民见证了汉语热的持续升温。截至2014年孔子学院创办十周年之际,全球范围内已建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分布在126个国家和地区,开办各类汉语教学班次约6.7万个,注册学员111万人,已有282所孔子学院课程纳入所在大学学分体系,孔子课堂的发展方向也将更好地融入当地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此外,在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之外,还存在大量汉语培训机构在进行汉语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海外汉语学习者的人数在增加,同时低龄的汉语学习者数量在逐年增加,中小学生甚至是幼儿都在逐步加入汉语学习者的队伍,海外的公立、私立中小学乃至幼儿园也相继开设汉语课。世界范围内少儿汉语教育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反映了各国政府对汉语教育的重视以及世界人民对汉语学习的迫切需求。因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不久的将来,海外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中,少儿学习者将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少儿学习者区别于成人的特点也将引起海外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者和教育者更多的重视。

2.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模式

(1)沉浸式汉语教学模式。沉浸式汉语教学指的是用目的语汉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学校的全部或一半时间内,被“浸泡”在目的语环境中,教师只使用汉语。目前此种教学模式在北美较为普遍和成熟。以美国为例,至2013年11月,美国已有148所汉语沉浸式学校,且这一数字仍在增长中。按照母语与少数语言的课时比例,可分为全沉浸式和半沉浸式。半沉浸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半天用汉语学习,半天用英语学习。

(2) 汉语作为必修课的教学模式。此种模式是指在全日制中小学中,将汉语作为必修课,面向全校注册学生开设汉语课程,但是汉语是作为第二外语甚至是第三外语,每周占2个课时左右(英语教学课时数为6~8个)。以格拉纳达省的Julio Rodriguez公立小学为例,该校的汉语课程面向所有注册学生,包括1~6年级,课程为必修课,时间安排在小学正式课程表内,每个班每周两次课,每次1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班级人数平均为20名,使用的教材是《汉语乐园》和西班牙语版《快乐汉语》以及其他辅助材料。

(3)汉语作为课外兴趣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此种模式是指在学校正式课程表外,汉语作为第二外语或者第三外语设立兴趣班,由学生自由选择,每周2个课时或者更多。目前针对少儿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主要采取此种模式。据调查了解,有的孔子学院少儿汉语兴趣班课程安排为每周1次课,每次3个课时,每个课时60分钟,班级人数在10人以下,学生年龄在8~15岁,使用自编教材;有的汉语教学机构课外兴趣班课程安排为每周2次课,每次1个课时,每个课时60分钟,班级人数在10人以下,学生年龄在12岁以下,使用《快乐汉语》和辅助材料。

二、少儿学习语言的特点和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1.少儿学习语言的特点

区别于成人学习者,少儿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以下几个特点。

(1)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思维相对薄弱,即少儿不像成人一样具有相当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能够根据以往的语言经验并通过掌握语言规律学习汉语。他们学习汉语主要通过机械重复的方式感知记忆。

(2)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是少儿的一大显著特点。研究表明,少儿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十分短,一般不超过20分钟,而一个课时一般为45分钟到60分钟。

(3)学习动机、兴趣和学习需求模糊。一般少儿学习汉语是出于父母要求或者教学安排,不排除有对语言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但是大部分少儿缺乏明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自制能力。

2.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1)缺乏语言环境是三种教学模式共同面临的问题。由于学生处于非目的语环境中,因此除了汉语课堂,学生很难有其他练习汉语的机会。但是相比较其他两种教学模式,沉浸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汉语的机会: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汉语,学生之间的对话是汉语, 课堂下校内活动是汉语。但是与其他两种模式一样,学生一旦跨出校门,就少了强制使用汉语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练习汉语的机会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学生缺少复习、练习和实际操练的动机和机会,不利于学生巩固和记忆课上所学内容,从而使得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教学课时安排不够科学合理。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沉浸式以外的其他两种模式中。据调查了解,无论是汉语作为必修课还是汉语作为课外兴趣选修课,课时安排主要分三种:一是每周两次课,每次一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到60分钟,下同);二是每周两次课,每次两个课时;三是每周一次课, 每次两到三个课时。而根据记忆遗忘规律,我们知道,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两次课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否则会将之前所学知识遗忘,导致第二次上课时需要再一次重复之前所学内容。而根据少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一特点,每次课时间不宜太长,否则学生获得有效信息的时间有限,只会降低学习效率。

(3)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经验是三种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同于成人,少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且自制力差,突况多,因此少儿对外汉语课堂中,除了教学活动,教师还需要进行课堂管理。根据教师反馈,课堂管理是影响少儿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需要教师了解儿童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有课堂管理技巧,有时也需要教师能够用学生的母语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4)缺乏适合少儿的国别化教材。目前市场上能够找到的优秀的少儿对外汉语教材不少,具有趣味性,内容安排科学合理,但是仍然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即未实现真正的国别化。教材国别化,需要针对不同国别进行内容选择和编排,要符合学习者所在国家特殊的文化、国情、思维方式、语言特征等。

三、结语

“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少儿学习者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在世界汉语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仍然有诸多关键问题在影响着这一事业的发展。发现、总结这些问题是第一步,我们需要做的下一步是找出解决办法,推动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的健康发展,最终有利于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高速发展。

篇12

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更新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分析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教学现状发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体现不够,教学模式和方法较为单一,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学生被动学习多,利用网络有效辅助学习少。教学改革建设项目还存在着重申报、轻建设、弱应用的现象。

一、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关于教学模式有多种类型,如乔伊斯和威尔根据教学模式理论提出了“信息加工的(认知的)教学模式、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社会交往教学模式和行为修正教学模式”等四种教学模式。谢幼如(2005)提出了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具体有情景探究模式、基于网络课程的个别化自主学习模式、利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基于网站共建的任务驱动学习模式和基于互联网远程协助学习模式等。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伯尼·马奇(1995)创建了“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网络探究学习模式”,这种课程的教学与万维网有关,所以命名为“Web Quest”(网络探究学习)。在这类课程计划中,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假设情景或一项任务,学生根据因特网上的有关资源,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李华峰(2009)根据建构主义理念,在分析研究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网络数字化环境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由“资源整合、情境创设、问题提出、自主探索、课题小结、网上测试和课题延伸”等七个环节组成。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协助作用,体现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性学习。

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校定位的错乱。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错位,大学教学中心地位偏移,导致教学模式改革动力不足。高校定位是每所高校在社会大系统和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通过横向不同类型的高校和纵向不同层次的高校的比较,结合高校的使命与责任和自身发展的实际,确立其发展的坐标点。我国高校在发展中存在着目标趋同元个性、盲目攀高、重规模扩张轻教学建设等问题。在高校定位研究中存在着对高校定位的前提基础缺乏思考、缺乏对高校定位过程的理论分析等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惯性思维的负面影响。惯性思维是指人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问题,常会造成思考事情时有些盲点,且缺少创新或改变的可能性。

课程门数多,教材内容厚,给教学模式变革带来时空难度。高校开设较多的课程原因有二:一是出于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通过开设广泛的课程,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二是科学技术的突飞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学科,不得不开设相关课程。但是学生在大学学习四年是一个常数,课程门数的增加,教材内容增多,无形之中加大了大学生的学习负担,也给教学模式的变革带来困难。

教师缺乏深厚的教育专业素养。20世纪后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期,大学的数量和规模都在日益扩大。为了适应扩大规模的需要,大学教师队伍不断膨胀,特别是大量青年教师涌人大学任教。这些青年教师学历比较高,一般都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有着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但是,在大量进入大学的青年教师中,经过严格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培养的人数不多,许多青年教师都是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甚至连一点教育学科的知识都没有,更无法谈及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素养,他们的教学基本上是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高校教育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教学模式改革中没能充分发挥效用。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发展和日益普及。为现代大学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业指导,促进学生学习模式转变

高度重视大学生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条件建设。在加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积极探索课堂现场学习和利用网络不限时空学习有机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式、批判性和网络化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习得过程的模拟和对教育情境的创设都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如互动反馈式教学、分层次教学等。“在沉浸体验中,我们需要时刻掌握自己的进程,好像音乐家时刻都能听到自己演奏的每个音符,并意识到它是否正确一样”。以互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沉浸式教学,条件之一要求运用“反馈”机制,进行学习的同步反馈。最敏感的反馈点有两个:眼神和表情。讲课时老师必须实时地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当中获取反馈信息,当发现有异常(无反应、反应过度等)反馈时,应及时调整讲课节奏,使学生从内心与你互动起来.跟着你的思路走。不仅如此,老师要努力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活动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展开,师生共同探讨、互相启发和提高。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要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对于学生产生的不同观点与见解,教师也应虚心接受。

这样,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获得足够的教学反馈。在不断反馈中让学生产生一种忘我学习、沉浸式的最佳体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互动式反馈犹如一座桥梁架起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使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相辅相成。

(三)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

有效的提高学习动机的方法与任务型教学有重大关系:鼓励学习者从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寻找自我满足,而不是给过多的报酬;让学生参加与他们兴趣有关的和以内容为基础的学习活动。因此,沉浸理论和任务型教学都把学习者放在中心地位,重视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沉浸体验是在人们从事一项任务(学习或者工作)的时候产生的,任务型教学是通过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某项任务进行的教学,二者方式相似、便于结合。因此,通过任务型教学来引发学生的沉浸体验应是一种可行的、便于操作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语言的可理解输入为前提和基础,构建各种逼真的交际活动情境与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沉浸体验中有效地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

(四)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

教学模式的变革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网络资源学习、网络师生互动都充分利用起来,这样既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又可以使师生开展讨论教学、合作教学、研究性教学,使信息技术为教学模式改革服务。

(五)积极创设第二课堂、拓宽学习环境

我国现代大学教学目标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不是仅仅靠课堂教学来培养,而往往是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丰富多彩的研究性教学活动、实验活动、实践体验才是磨炼人才的最好的教学模式。

尽管很多时候知识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这种不够理想的现实环境影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因此我们认为课外教学活动即第二课堂在教师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安排、引导得当,它能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激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限的课堂得以延伸。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提高。教师要研究文化氛围的形成策略,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来进一步营造学习氛围。一般说来,课外活动大致包括知识延伸学习、实践基地建设、社团组织建设和各类文艺演出等,简单概括即“利用一切机会去接触”,最大限度克服在书本知识教授的环境因素的限制,营造了一个类似在真实环境的沉浸式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林静.高校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及实现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9).

[2]余璐,周超飞.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沉浸教学模式与实践[J].河南社会科学,2012(6).

[3]潘成云.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12).

[4]冯玉芳.美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

篇13

二、双语教育模式

双语教育模式是一个国家双语教育的标准形式,它直接关系到双语教育人才的培养的规格,它还体现了人们对待语言的态度或看法。一般都会根据本国实施双语教育的目的、双语教育的对象、双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双语教育的内容、双语教育的政策法规或语言政策、语言价值观等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双语教育模式。

(一)国外双语教育模式的分类前期分类、后期分类两种。

(二)国外双语教育模式依据双语教育模式的作用及其主旨,柯林•贝克把双语教育模式分为两种:1)弱式双语教育模式实施既不利于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团结,也不利于多元化文化与多种语言的发展。包含:淹没式双语教育、种族隔离主义双语教育、过度式双语教育、外语教学主流式双语教育、分离主义少数民族语言教育。2)强式双语教育模式中学校一般都强调在非语言学科教学中始终坚持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包含:沉浸式双语教学、传统语言式双语教育、双语式双语教育、主流语言式双语教育。

(三)国外双语教育模式建构的依据语言学家瑞兹的观点,由于人们处在不同的社会与语言群体中,因此对语言持不同的看法(即把语言看作问题、权利、资源)。有关双语者认知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拥有两种语言能力够促进人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