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安全生产基本概念

安全生产基本概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安全生产基本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安全生产基本概念

篇1

分类教学法是根据参培人员的不现岗位(包括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等单位的人员),针对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类型进行有侧重培训的教学方法。在《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等培训中,就是采用这种分类教育法对他们的心理特征和不同岗位进行分析和分类,从而编制出具有针对性的教案,做到因人施教,内容有别。

1.1共同特征

几年来,我们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表明,各类参培人员学历水平较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对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也较丰富,但仍普遍存在重质量轻安全的现象。再者,参培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流动性强,尤其是建设、监理和施工单位之间的人员变动尤为频繁,培训方案应当根据各类人员所从事工作的工作内容和安全责任进行重点讲解,对于不是其工作范围的安全责任也应有所涉及,使参培人员能够全面了解参建各方责任主体的安全责任,以适应各类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

1.2分类特征

第一,在以往工程建设过程中,法规没有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单位的施工安全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得有关人员对安全法律法规的了解不够。《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实施后,明确了参建各方责任主体的安全行为和安全责任。

第二,施工单位原来作为工程建设的第一责任单位,是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主要管理者和参与者,对《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等安全法律法规较为熟悉,并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培训授课时重点应对建设工程安全管理中出现的实例加以分析、比较,充分调动参培人员听课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培训效果。

第三,为了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得到有效控制,监理单位工程管理要从“进度、质量、投资”三控制发展为“进度、质量、安全、投资”四控制。因此,监理人员必须全面掌握《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的有关规定和标准的原则,把好施工现场安全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将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参培人员的不同安全责任进行分类,从而做到教学有针对性,听课有目的性,服务生产现场。

2.教案实例

鉴于《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实施已有5个年头,而《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中部分内容互相交错,象这样的安全教育培训,我们力求通过大量实例全面系统分析、比较,使培训内容通俗易懂又具有可操作性,并且通过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将内容形象化,使参培人员能够掌握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好的管理方法,确保施工安全。

2.1安全概论

安全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课题,全国建设系统的安全事故发生频率仅次于煤矿系统,《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给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做为建筑施工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通过学习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概论,全面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本质,它是在不断发展中完善的理论,这是学好《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的基础,参培人员必须加深和解决当前安全理论基本概念的认识。

2.1.1安全为质量服务,质量由安全保证。“质量与安全谁为第一,是否存在矛盾?”这是施工管理人员经常提出的问题。质量与安全是互相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两者并不矛盾。安全第一是从保护生产因素的角度提出来的,而质量第一则是从对产品成果的要求提出来的,丢掉哪一方面,施工生产活动都要陷于失控状态。

2.1.2安全管理是动态因素。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任何时候,安全与危险是并存的,它们是同一事物运动中相互对立,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安全是可控制的,它并不是约束施工活动的顺利进行,而是将人和不安定因素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确保顺利施工。

例1某工程各班组日常生产管理均由配备的一名施工员全权负责,在检查中发现项目经理和负责安全生产的专职安全员经常不到位,施工现场存在不少事故隐患,例如:小孩随意出入,切割机械没有加防护罩装置,木配电箱随意丢弃地上等。施工员对安全知识一问三不知,却再三强调“自己在建筑行业已干了三十多年从没有安全事故,工程已是收尾阶段,应该没有问题。”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因为该工程负责人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安全生产人员和安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配备的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安全生产管理是动态管理,任何时候安全事故都可能发生,尤其是工程收尾阶段容易出现麻痹思想,即使是处于安全状态也会由于盲目乐观使安全状态由量变到质变发展成为危险状态,这也是安全动态管理中的人为因素,应引起参培人员的重视。

2.1.3安全程序化管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明确了建设工程参建各方责任主体的安全责任,按照一定程序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确保安全生产顺利进行。安全程序化管理是深化安全监督管理模式,转变安全监督职能,提高安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今后安全监督管理形式转变的重点。

篇2

关键词:

安全生产管理;企业;出现的问题;改进办法

我国企业企业中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遵循的是主要原则有三个。第一个原则是生产过程中安全第一原则;第二个原则是对于安全生产管理要以预防为主原则;第三个原则是要对安全生产进行综合的管理原则。我国的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都必须遵守上述的三个原则,要不断的强化安全的生产管理。现阶段我国的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和壮大,其根本基础是要保障生产的安全。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长期的发展,健康的发展和稳定持续的发展。在生产中减少安全生产事故是每一个企业必须做到的生产安全管理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调动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对安全生产管理的不断升级优化来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1简要叙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基本内容

关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基本内容的阐述和分析,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二个方面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第三个方面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遵守的基本原则。第四个方面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意义。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1.1简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

现阶段的企业生产安全管理主要指的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能够实现既定的安全生产目标,二而进行的科学,有效的安全控制管理,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参与生产的人和物都要按照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制定的计划进行施工,同时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有权限对和安全有关联的一切生产事物进行监督和安全指导。

1.2简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有五点。第一点是要不断的完善企业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第二点是要不断的强化企业的安全管理目标;第三点是要加强企业对于安全生产的管理;第四点是要对企业的生产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第五点是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生产工作进行安全生产检查或者抽查。

1.3简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遵守的基本原则。

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原则是:安全第一;生产安全要以预防为主;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对安全的管理要采用科学的方法;生产的管理部门同时也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的监督要全民参与;安全生产具有一票否决权。

1.4简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意义。

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够存进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对企业的生产管理也是一种水平的提升。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只有坚持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够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壮大。企业的安全管理不仅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还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因此企业要不断的强化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避免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一旦出现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就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强大的阻碍,同时也会造成社会上的不良反映。更严重一点讲,有可能造成一种社会问题。因此要格外引起重视。

2简要叙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出现的具体问题

关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出现的具体问题的阐述和分析,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在生产过程中,企业的相关安全生产的责任没有落实到位。第二个方面是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对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投入力度不足。第三个方面是在生产过程中,企业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缺乏,同时企业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不足。第四个方面是在生产过程中,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意识不足。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2.1问题一:在生产过程中,企业的相关安全生产的责任没有落实到位。

我国目前很多的企业在生产安全的管理问题上没有明确的责任落实制度,安全管理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同时企业管理部门之间同安全管理部门的联络不畅也会为企业带来安全隐患。很多安全生产问题就隐藏在生产之中,只是被生产工作掩盖,这样就无法受到企业的管理重视。

2.2问题二: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对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投入力度不足。

很多的企业都在不断的主抓生产管理,进而忽视了安全生产的管理,没有对安全生产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导致了生产过程中没有很好的生产防护措施,进而容易引发安全生产事故。

2.3问题三:在生产过程中,企业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缺乏,同时企业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不足。

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或在生产旺季,通常会招用一些临时工或派遣工,由于受教育阶段缺乏安全教育和培训,技术和文化素质较低,致使他们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安全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2.4问题四:在生产过程中,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意识不足。

由于有些地方政府的监管力度不足,对企业安全生产不够重视,致使当地企业的生产经营普遍存在安全隐患。

3简要叙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改进办法

关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改进办法的阐述和分析,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企业在进行生产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强化安全目标管理。第二个方面是企业在进行生产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加强安全检查的力度。第三个方面是企业在进行生产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严肃的落实相关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第四个方面是企业在进行生产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于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培训宣传。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3.1办法一:企业在进行生产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强化安全目标管理。

完善目标体系,层层制订目标;重视协商,吸收员工参与,避免由上往下强压;注重实效,强调成果,不满足于过程和行为;重视职工的培训和开发,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交流、检查、控制;完善目标的评审制度,进行自上而下的考核。

3.2办法二:企业在进行生产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加强安全检查的力度。

企业的安全生产检查对组织者和参与者要求较高,参与者应充分做好准备,熟悉有关的规定和标准,对照检查要求,认真检查。检查的内容要根据外部的环境,单位的内部状况进行制定。

3.3办法三:企业在进行生产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严肃的落实相关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在责任制的层面上分析和把握安全生产的存在问题,并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活动进行严格的检查、考核、重奖重罚(责、权、利联系)。

3.4办法四:企业在进行生产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于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培训宣传。

了解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任务,掌握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辩识危险、危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熟悉岗位职责以及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劳动纪律等。

作者:韩本书 单位: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

篇3

高压带电作业对保障我国电网的安全运行,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益,保障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对电力安全重视程度的加强,带电作业已经成为电网建设中送电设备测试、检修和改造的重要手段,为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和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新形势下,电力供需矛盾突出、全国联网和西电东送的实施、体制改革后安全责任主体的变化,都对电力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1、带电作业的基本概念及作业步骤

1.1带电作业的基本概念

带电作业是指在高压电工设备上不停电进行检修、测试的一种作业方法。电气设备在长期运行中需要经常测试、检查和维修。带电作业是避免检修停电,保证正常供电的有效措施。

1.2带电作业的作业步骤

(1)人员的准备。作业前应根据作业项目确定操作人员。

(2)工具的准备。作业前应根据作业项目,作业场所的需要,按数配足绝缘遮蔽用具、防护用具、操作工具、运载工具等,并检查是否完好,工器具及防护用具应分别装入规定的工具袋中带往现场。

(3)作业方案的准备。作业负责人应针对作业项目制定作业方案,对较简单的或经常性的作业,可在实施作业的当天在现场制订出作业方案,对较为复杂的作业,应在实施作业的前一天进行调查,研究制订出作业方案。

(4)工器具的检查。到达现场后,在作业前应检查确认在运输、装卸过程中工具有无螺帽松动,绝缘遮蔽用具、防护用具有无破损,应检查、摇测绝缘作业工具。

(5)绝缘防护用具的穿戴。高压绝缘手套和绝缘靴在使用前要压入空气,检查有无针孔缺陷、绝缘袖套、披肩、绝缘服在使用前应检查有无刺孔、划破等缺陷。

(6)对带电部件设置绝缘遮蔽用具时,应从离身体最近的带电体依次设置,即按照从近到远的原则进行设置。

(7)在从地面向杆上作业位置吊运工具和遮蔽用具时,工具和遮蔽用具应分别装入不同的吊装袋,应避免混装。

2、带电作业的安全要求及注意事项

2.1带电作业的安全要求

(1)最小安全距离。a在配电线路上采用绝缘杆作业法(间接作业)时,人体与带电体的最小安全距离不得小于0.4m(此距离不包括人体活动范围)。b.斗臂车的金属臂在仰起、回转运动中,与带电体问的安全距离不得小于lm。c.带电升起、下落、左右移动导线时,对与被跨物问的交叉、平行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lm。

(2)绝缘工具最小有效长度。a.绝缘操作杆最小有效绝缘长度不得小于0.7m。b.起、吊、拉、支撑作用的杆、绳的最小有效长度不得小于0.4m。

(3)安全防护用具。a绝缘手套内外表面应无针孔、裂纹、砂眼。b绝缘服、袖套、披肩、绝缘手套、绝缘靴在20KV工频电压(3min)下应无击穿、无闪络、无发热。c各种专用遮蔽罩、绝缘毯、隔板在30kV工频电压(1min)下应无击穿、无闪络、无发热。

2.2带电作业时的注意事项

(1)在使用作业工具前应认真检查其表面状况,若绝缘臂、斗表面存在明显脏污,可采用清洁毛巾或棉纱擦拭,清洁完毕后应在正常工作环境下置放l5min以上,斗臂车在使用前应空斗试操作1次,确认液压传动、回转、升降、伸缩系统工作正常,操作灵活,制动装置可靠。

(2)作业人员在工作现场要仔细检查电杆及电杆拉线,以及上部的腐蚀状况,必要时要采取防止倒塌的措施。应根据地形地貌,将斗臂车定位于最适于作业位置,斗臂车应良好接地,作业人员进入工作斗应系好安全带,要充分注意周边电信线路和高低压线路及其他障碍物,选定绝缘斗的升降回转路径,平稳地操作。

(3)在工作过程中,斗臂车的发动机不得熄火,工作负责人应通过泄漏电流监测警报仪实时监测泄漏电流是否小于规定值,凡具有上、下绝缘段而中间用金属连接的绝缘伸缩臂,作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应接触金属件,升降或作业过程中,应避免绝缘斗同时触及两相导线。工作斗的起升、下降速度不应大于0.5m/s,斗臂车回转机构回转时,作业斗外缘的线速度不应大于0.5m/s。

3、带电作业的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带电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1)安全意识不强。一些作业人员在工作中没有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稳定、发展、业绩的关系,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习惯性违章屡禁不止。在检修、施工中不认真落实现场安全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违反操作规程作业和不正确使用安全工器具,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和电网设备损坏事故。

(2)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要求不严。没有形成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奖惩制度或全生产责任考核奖惩制度不严格或执行不到位,所有的规章制度只是走形式、走过场、应付上级领导。以至于在发生事故时不能及时地责任到人,造成安全生产责任混乱,引不起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

(3)安全工器具管理混乱。对于带电作业经常使用的安全工器具,例如绝缘防护服和绝缘工具,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虽然生产安全工器具的厂家比比皆是,但很多都达不到安全作用的使用标准,以至于很多单位购置和使用了外国的绝缘防护用具。但据调查,这些进口绝缘防护用具的用电参数满足不了我国《安规》的规定,如果使用,就违反了《安规》的用电标准,若不使用,国内制造商又无法提供电力单位需要的产品。并且,很多有些单位对这些安全工器具没有经过试验就投入使用,而使用者对这些工具的特性更是一无所知。

3.2加强带电作业安全管理的措施

(1)强化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工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要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理念,严格按照带电作业的作业步骤进行工作,做到尽职尽责,采取工作措施和手段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电力企业应该把安全生产目标真正地落实分解到企业员工,组织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具有可行性的班组经济责任考核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让制度管人,让制度管事,把所有的规章制度真正执行到位,以制度与考核的约束来开展安全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3)加强安全工器具的管理。严格工器具的报废制度,提高职工安全意识,避免存在侥幸心理,强制报废到期的、己损坏的和检查出不合格的工器具,并避免外流,造成其他生产单位的安全隐患;加强安全工器具的使用管理,对使用的工器具、需要的材料、修理记录和验收记录等都应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做到有据可查,责任落实。

篇4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下属的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在过去的5~10年中一贯以国际上核电安全管理的最高标准为指南,结合企业自身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广泛而不断地吸取国内外同行的实践经验,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成功地建立并实施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营运业绩。本文就笔者参与广东核电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看法作一概要的介绍。

1 安全生产责任制

1.1 “制”的含义

“安全生产责任制”中的“制”可以有两种含义。一种较为狭义的解释是,“制”就是制度;而另一种较为广义的解释是,“制”就是机制。制度往往体现为某些文字上的规定或程序,或某种不成文的,但被组织普遍接受的某种实践或工作过程。机制则不仅仅包括制度的所有内容,更重要的是包含了确保制度得以有效落实,以及确保制度本身先进性的所有因素。在广东核电,安全生产责任制指的就是这后一种含义,即机制的含义。正是在这样一个思路下,笔者认为广东核电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以下简称责任制)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 政策与程序——责任制的结构

(2) 培训与授权——责任制的基础

(3) 指标与评审——责任制有效性的度量与改进

(4) 安全文化——责任制的保证

1.2 责任制的结构

政策与程序构成了责任制的结构。这是因为政策和程序以书面的方式界定了组织内部各级人员的基本任务,即所谓“谁负责什么?”、“谁对谁负责?”,以及“通过什么样的工作过程来负责?”的问题(简称WHAT、WHO&WHO和HOW)。显然,这一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工作组织过程的设计。在广东核电,这一分工与过程设计的方法从总体上说,是采用了所谓的“功能-组织”矩阵法和过程控制法。

“功能-组织”矩阵的作用是识别与某一功能相关的关键组织,并以该组织为所谓的“龙头”,建立相关功能的责任制。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政策与程序准备的牵头单位负责整个功能块中程序的编写,而其它单位则通过“程序审查委员会”的形式参与其审查工作。

这种作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某个功能块的主要执行者相对而言最熟悉这一功能块运作的规律,因此由它来牵头编写这一功能块的政策与程序,就最容易抓住规律,最利于保证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其它部门既可以进一步明确与功能的主要执行者在工作过程中的接口,以避免管理上的漏洞,又可以加深对所涉及功能的理解,从而奠定了为这一功能的实现而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思想基础。

过程控制法主要应用在执行程序的编写上。广东核电的管理程序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即属于第一层次的“管理政 策”和第二层次的“执行程序”。前者界定了工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责任分工,以及涉及的工作过程;后者则界定了每个领域的各个工作过程,包括输入、输出及其关键环节。

在广东核电,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结构最终体现为电站的生产质量管理手册(简称PQOM:Production Quality Organization Manual)。该手册将电站安全生产活动分为20个领域,每个领域通过一份政策和若干份执行程序构成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结构。

值得指出的是,广东核电的PQOM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这一体系一直是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实践中一旦发现某个方面的责任定义不清、接口繁琐、操作有困难、或不能度量等,那么程序的牵头单位都有责任根据经验反馈的情况对程序予以及时修订。一般说来,任何管理程序在5年内必须重新审订。

1.3 责任制的基础

安全责任的落实等于每一个员工平时工作中的具体行动,而行动的正确与否是靠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所支撑的。因此,培养和确认员工能力的培训和授权管理即成为安全责任制的基础。

培训和授权管理是需要大量投入的,而资源的保障往往取决于决策层对培训和授权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对于广东核电而言,高层领导者在这一方面始终是观点明确,立场坚定,大力支持的。

在培训和授权的体系方面,广东核电也经历了一个探索、发展和创新的过程。目前,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培训和授权体系。简而言之,这一体系已逐渐发展成国际原子能组织(IAEA)所推荐的“系统培训方法”(SAT:System Approach Training)。例如,岭澳核电站结合自身的实践,创造性地应用SAT方法培训了大量的新员工。这一实践被2001年8月IAEA的岭澳生产准备安全评估检查团确定为值得世界各国核电借鉴的良好实践。这一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岗位分析-知识-技能-态度分析-培训大纲-培训组织-考核与授权-复训与提高-授权更新。

1.4 责任制的度量与改进

作为一种机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始终是一个“活”的客观存在 ,即这一机制始终通过某种“状态”展现出其有效性或“活力”,如同我们衡量任何一个有机体一样(例如人的健康状态)。衡量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有效性是需要一整套性能指标(Performance Indicators)和定期检查与评估的。没有这样一种衡量,我们就很容易错误地估计形势,甚至偏离轨道。

1996年IAEA开始推出以“绩效”为基础的安全质量管理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对于核电站每一个与安全质量相关的过程,都可以通过一个或一系列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其有效性。与传统的业绩指标所不同的是,这些指标不再仅仅是“后果性”的(Post Accident),而更突出的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征兆性”( Pro-Active)。例如,在人身安全方面,不仅有事故率和事故严重度两个后果指标,还有未遂事故、安全设备可用率、24 h事件单数等征兆性指标。又例如,在运行安全方面,不仅有紧急停堆/停机次数,还有运行在线一次成功率、定期试验首次成功率等征兆性指标。

以绩效为基础的性能指标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体现“见树又见林”的整体概念,即这些指标不再是单一的、片面的、非连续性的,而是综合的、全面的、持续性的。例如,对于岭澳生产准备的移交接产来说,岭澳核电站就建立了一整套业绩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应用“指标树”分析法确定了生产准备活动中5个领域,26个方面,共88个过程指标。

有了业绩指标体系,安全责任制有效性的日常且连续性的度量和趋势的预测就成为可能。为此,这一指标体系也就成为日常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与指标体系配套的方法是安全评审,其基本概念与传统上的“安全监督”有类似的地方。但重要的是,安全评审除了包括传统的“独立(专家型)监督”外,更强调下列理念和方法的应用。

(1) 标杆对比(Bench Marking),即总是以国际上的高标准和国际同行中业绩佼佼者与自己对照。

(2) 同行评估(Peer Review),即总是保持一种对外开放的心态,走出去,请进来,与核电同行按照共同的标准相互评估,从评估中相互学习各自不同的良好实践,吸取各自不同的挫折和教训。

(3) 自我评估(Self-Assessment),即本着“持续改进”的态度(安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建立安全自我评估的机制,改善和提高自己的业绩。在2001年8月IAEA对岭澳核电站的评估中,评估团确认岭澳核电站的《自我评估导则》为一项值得向国际同行推荐的“良好实践”。

1.5 安全文化

责任的落实问题,实质上是人的行为问题。国际核电界的共同经验表明,60%~75%的安全生产事件归因于人的行为失效(简称“人因失效”)。只有当每一个员工都能自觉主动地成为一道安全屏障,那么核安全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之后,IAEA在总结核电安全管理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安全文化的概念。近年来,这一理念和实践得到迅猛发展,并为全世界的核电企业所接受。

1997年,在一系列初步实践的基础上,广东核电出版了第一本《安全文化》的正式培训教材。该教材以“人的行为”为中心,结合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和电站当时的人因失效事件,对安全文化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作了讲解。

1998年,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广东核电提出了公司的安全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即“安全发电、追求卓越、以人为本、团队精神”。

2000年,广东核电安全文化的自我评估表明,电站的安全文化水平已进入了以业绩指标为特征的“中期”发展阶段(根据IAEA的理论,安全文化的发展有3个阶段:初级阶段为“符合性阶段”,即通过监督检查来督促人们遵守规程;第二阶段为中期阶段,即通过追求良好的业绩,自觉遵守规程;第三阶段为持续改进的高级阶段,即建立成“学习型组织”,始终保持开放心态,自觉地查找不足,持续改进。)。

对于核电来说,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经验反馈机制,这一机制的有效性同时也是安全文化水平的重要度量。简而言之,经验反馈机制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事件的透明度、根本原因的发现率、事件的重发率3个主要的量化指标上。

从文字意义上来说,透明度就是能否按事件报告的准则毫无隐瞒地报告事件(在核电站,事件报告的准则是按事故的“冰山”统计规律而设计的),并且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必须参与事件的调查和分析。从指标的 数学定义上来说,根据统计规律透明度表现为后果指标与“征兆性”指标的比值。例如,在人身安全方面的透明度可表示为:轻伤事故/未遂事故

篇5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 前 言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建设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然而,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形势却不容乐观,事故层出不穷,特别是施工伤亡人数居高不下。面对严峻事实,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已成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十分迫切的任务。建筑业在世界各国都是重要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长期以来,建筑业一直是各国职业安全事故率最高的工业部门之一。统计表明,在我国,每天有3人死于建筑事故。建筑事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在英国可达项目成本的3~6%,可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巨大障碍。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

1.2 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如何控制安全管理的成本,以及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经济效益对于承包商以及全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1)对于承包商来讲,通过计算安全投入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使得承包商更全面的了解安全事故发生的经济后果,通过经济手段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安全管理当中,从而提高建筑工人的安全意识,改善施工环境,提高施工效率,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以及材料、机械浪费和闲置的损失。

(2)从宏观层面上讲,国家会制定更完善的法律政策,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水平,使得承包商的安全成本费用达到一个相对合理水平,保证安全事故的低发生率。

(3)促进安全文化的形成。可以改变企业对安全问题的价值观和基本标准,从而自主的进行安全管理,形成长期的良好趋势。

2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2.1 建筑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

建筑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原理和方法在建筑领域的具体应用,它包括宏观的建筑安全管理和微观的建筑安全管理两个方面。宏观的建筑安全管理主要是指国家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从组织、法律法规、执法监察等方面对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进行管理。它是一种间接的管理,同时也是微观管理的行动指南。

2.2 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主要涉及到建设生产活动的主体方面

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问题可以说是各类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因此要解决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问题,首先要明确当前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问题。

2.3 现阶段我国建筑安全存在的问题

(1)安全管理理念比较落后。

(2)相关法律不完善。

(3)安全教育培训滞后,务工人员整体素质相对偏低。

(4)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2.5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目的与作用

建筑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安全管理事故的发生率,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控制职业病发生。降低因事故造成的设备闲置成本费,原材料损失,避免因受伤人员复工以后造成的总效率损失;减少如行政罚款、诉讼费用等其他损失;通过长时间的工程安全管理,形成企业特有的安全文化,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从本质上改善建筑企业安全状况。减少环境的污染,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减少不必要的社会资源浪费现象,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3建筑安全成本分析研究

3.1 安全成本的概念

在传统的经济学中并没有安全成本的概念,安个成本只是在近十年随着经济与贸易全球化而由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提出。美、欧等工业化国家提出,由于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活动越来越多的参与,各国劳动安全卫生的差异使发达国家在成本价格和贸易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这种由于在安全方面投入的力度不够,使其生产成本降低所造成的“不公平”是不能接受的。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随着我国加入WTO,安全成本的理念也逐渐进入企业。

3.2 安全成本的构成

国内学者借鉴外国安全成本分类的经验,大多把安全成本分为保证性安全成本和损失性安全成本两大类。

3.3 安全成本率分析模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成本的合理控制关系到建筑企业最终的收益。因此利用有限的资金,合理的投入到安全管理当中,尽可能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应当引起每个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视。一般来讲,安全成本的投入越多,安全保证度就越高,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就越小。但安全成本的增加会给施工企业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而减少安全成本,安全保证度又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另外,安全经济学研究成果显示,预防成本与损失成本的关系是1:5的关系,即1元事前预防=5元事后投资。

4.建筑安全效益分析研究

4.1安全效益的概念

安全效益是指期望的安全水平的实现,是对社会、对集体、对个人所产生的各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经济效益),他反映了安全产出和安全投资之间的关系。

4.2建筑安全的经济特性分析

由于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工作受到人、机、材、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定的安全经济投入,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或消除事故的发生,只能在某种程度上使事故损失次数和费用减少,实现安全成本的“减损功能”。

4.3建筑安全效益分析研究

建筑安全效益体现在建筑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经济效益)两方面。

5.结 论

安全成本是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通过对安全成本经济特征分析,我们在确定安全成本最佳投入量时既要进行总量控制又要进行构成控制,既要进行结果分析又要进行过程分析。企业通过对安全成本的分析、核算、优化,将安全工作的经济合理性与管理有效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确对待安全成本的客观存在,处理好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找到企业哪些环节上存在改进安全管理、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寻求一定时期的主攻方向,以期达到最佳的安全成本投入,最大限度地降低故障成本支出的目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篇6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4-0180-01

百年大计,安全第一是我国工程建设的基本方针之一。“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内容。安全工作的成败决定企业和项目的前途和命运,良好的安全环境,可以给工程项目带来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国家和集体财产免遭损失,职工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否则就会给工程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带来不小的影响。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安全工作,再不能让生命付出代价,再不能让财产遭受损失。

一、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是实现工程投资、进度和质量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

工程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管理不仅关系到项目工程的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也是保证工程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正确理解工程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对于搞好工程安全在源头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涵义

为了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制定的安全管理条例,要求各参加单位遵照执行,而在生产实践中,所有参建单位必须对照落实,消除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避免出现任何安全事故,确保工程顺利完成的工作内容。

(二)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特点

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核心内容是确保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参建人员的安全意识,实现工程的安全生产。因此,工程安全管理体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为加强工程生产中的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在生产

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根据有关劳动保护的法令、法规等有关规定,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制订管理方法。2.工程的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执行总经理(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各级领导要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生产要服从安全的需要,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

3.对在安全生产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要给予奖励,对违反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造成事故的责任者,要给予严肃处理,触及刑律的,交由司法机关论处。

二、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指导方针

(1)“安全第一”,是指安全生产是全国一切经济部门和项目生产的头等大事。各项目及主管部门的行政领导同志,以及各级部门,都要十分重视安全生产,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努力防止事故的发生。对安全生产绝对不应抱有粗心大意、漫不经心的态度。当建设任务与安全发生矛盾时,应先解决安全问题,使工程建设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顺利进行。

(2)“预防为主”,是指在实现“安全第一”的许许多多的工作中,做好预防工作是最主要的。它要求我们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事故危害消灭在发生之前。伤亡事故不同于其他事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挽回,或者根本无法挽回。到那时,“安全第一”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3)国家各级有关部门、事业单位都要做到有计划地改善劳动条件,在工程建设规划以及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经济承包等重大经济决策中,应执行国家关于文明、安全施工的规定。

三、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过程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应贯彻整个工程的建设过程,在工程主体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工作内容,可以将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分为施工前的安全管理工作、工程建设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和工程完工后的安全管理工作。

1.施工前的安全管理

一要对建设单位的开工手续进行审查,确保工程的合法及合理性,以及环保问题的审批,二是对监理、施工单位进行审查,审查监理、施工单位的资质及相关人员的证书,这个是确保工程安全进行的大前提条件。

2.工程建设阶段的安全管理

工程开工以后,安全问题是关键,当然一套完善的安全保证体系可以有效的保证工程的安全,因此,监理单位应要求承包商提供安全保证体系,对施工现场、机械设备、以及人员的安全教育有效的进行管理实施,监理及建设单位也应相应的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管理措施方案,并且在工程实施工程中监督承包商对安全保证体系的执行问题。

3.工程完工后的安全管理

工程完成以后,首先施工单位应对完成的工程进行安全自查自纠,确保工程安全后出具安全报告,监理、建设单位应对工程项目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检查,并出具相应的安全报告,对工程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对将来工程产品投入使用后的安全系数进行评估,及时有效的解决当前的安全预留问题。

(1)施工单位安全管理内容

施工单位即承包商,是工程中负责工程直接建设的单位,为确保工程的安全,首先是承包人的资质,及在投标文件中已经承诺的相关人员及设备的投入,施工单位项目部应对施工现场、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组织安全学习,提高现场人员的安全意识,避免施工现场的安全事故的发生。施工单位应在工程开工时,建立一套切合工程实际的安全保证体系,经过监理单位审核后,切实地执行,尤其对高空作业、特殊作业及可能发生安全隐患的设备,如脚手架、塔吊等设备要求投入建设前进行安全检查,在施工过程中,遵从监理、建设单位的指示,对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改,完工后,对关键部位、事故可能发生部位进行复查,提供安全总结报告。

(2)监理单位安全管理内容

监理单位是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主要实施者,是工程建设的现场监督方,对施工现场安全控制起关键作用,在工程前期,应对施工单位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对施工安全保证体系进行补充,施工中,监理应指导和督促工程承建单位建立安全生产制度,严格遵守国家和部颁有关安全作业规程,在地下工程施工、爆破作业、高空作业、防洪、防风、防火、防盗、安全用电及安全操作方面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手册,印制分发,深入动员,广泛学习,切实执行;要求各施工单位设立专职安全机构和人员,落实岗位职责;定期检查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将安全事故消灭于事故发生之前;对万一发生的安全事故,严格按照事故处理程序逐级报告,查明事故原因,制订补救或处理措施,使事故责任者和广大职工受到教育,坚持“三不放过”的事故处理原则。

(3)设计单位安全管理内容

设计单位是负责对工程施工的图纸进行合理、经济、安全的设计,因此,设计时应考虑工程的安全系数,尽量避免危险的施工工艺,图纸设计完成后,必须经有资质的单位部门对图纸进行全面的审查。

五、工程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1)确保安全组织机构和保证体系的建立;

(2)具有符合资质的安全管理人员在岗在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3)各方签订劳动合同、安全责任书、保险文件;

(4)制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管理制度、安全预案(防洪、火、雷电、台风、中毒等)、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单元工程的安全技术措施;

总之,安全工作不是单一的部门和个人的工作,它是一项社会化工程、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只有全员高度重视起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安全意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扎实的工作才能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才能确保建设领域和谐发展。

篇7

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

一、企业HSE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实施意义

(一)企业HSE管理的基本概念

所谓企业HSE管理,即是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简称。健康是指企业员工的身体健康,心理上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安全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劳动条件良好,员工的人身安全及身心健康有足够保障,企业财产不受损失,是企业进行一切生产活动的最根本前提;环境指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时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力量或作用,以及人与自然因素之间形成的生态关系。企业HSE管理是在综合了这三种理念要素并通过先进、科学、系统的模式进行融合后而构成的一种动态的管理体系。

(二)企业实施HSE管理的意义

企业实施HSE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使企业与国际惯例接轨,帮助企业走向世界,增强国际竞争力,这样不仅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为企业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企业HSE管理与企业效益的关系

(一)实施企业HSE管理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工作效率

当前时代下,企业的管理水平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占有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位置。HSE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通用的标志体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生产过程中的人放在第一位,相比于过去“重生产,抓效益”的这种“以物为本”的思想,HSE管理体系中强调的“健康、安全”的理念要求企业必须重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及人身安全,这种做法更有利于鼓励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保障劳动者以及企业财产的安全,在做到“零事故、零伤亡”的同时,也能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为企业营造一个良性的工作氛围,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二)实施企业HSE管理能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保障企业工作顺利安全快速完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HSE管理体系的核心是“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责任”,同时HSE管理还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对员工的HSE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健康、安全、环保”意识。这就意味着企业在实施HSE管理的同时,也要提升领导员工的HSE管理素质,让HSE管理理念深入人心,直至企业形成一种HSE的企业文化。而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又影响着企业生产工作的进行。具有高度HSE管理文化素质的员工不仅在生产操作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地保障生产活动安全顺利地进行,还能间接的起到提高生产劳动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比如在1999年辽河石油勘探局钻井一公司与壳牌石油开发公司合作的清22深A井钻井工程项目中,辽河石油勘探局学习引进了壳牌公司先进的HSE管理体系,在充分做到了保障劳动者人身健康、安全以及企业财产安全和周边环境保护的同时,不仅实现了“零事故,零污染,零误工”的目标,还提前13天完成了钻进作业,共为企业节约下106万美元。可见,实施科学系统切实有效的企业HSE管理体系,在起到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保障企业生产顺利进行的作用的同时,成熟的HSE管理体系还能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三)实施企业HSE管理能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程度,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拓宽海外市场,带来长远效益

企业HSE管理重视保障人的身心健康,保护员工的人身安全及企业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企业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化的管理,具备先进的安全性高的机器设备,具备拥有足够HSE素养的人才。这也就是说,实施HSE管理,将促进企业在“硬件”更新和“软件”更新上加大力度,从而形成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和先进的生产关系,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程度。由于中国对于HSE管理体系的意识形成较晚,而国外的大型企业基本都具备高度成熟的HSE管理办法,国际对于HSE管理体系早已达成共识并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国际惯例。所以加强企业的HSE管理体系建设,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程度,而且还能帮助企业与国际惯例接轨,从而增强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只有与国外的先进管理机制相统一、采用科学系统的HSE管理体系,企业才能顺利走向世界,拓展海外市场,从而取得可持续的发展,并获得长远的效益。

三、在实施企业HSE管理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领导者应当注意不能重经济效益而轻视HSE管理

因为HSE管理体系的核心重点是“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责任”,这就说明,领导在实施开展企业HSE管理机制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HSE管理体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先进管理办法,如果领导对HSE的理念不重视,而是如同十几年前一样只知道一味的“抓业绩,重效益”,那么企业实施HSE管理也将成为一句空话而无法得到有效执行。“抓业绩,重效益”只是注重眼前可见的短期效益,实施HSE管理机制则是注重“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效益。

(二)在实施企业HSE管理时要贯彻“持续改进”原则,建立动态的HSE管理

在企业实施HSE管理时,不可产生“一劳永逸”的错误思想。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时刻注意对生产安全隐患的审查,对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审查,对员工素养意识的审查。要在严谨科学的审查管理中,时刻针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情况问题作出相应的处理变化,建立动态的HSE管理体系。

四、结论

在国外大型企业早已通用HSE管理体系的今天,中国的企业应该紧跟国际先进惯例,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积极开展企业的HSE管理机制建设。只有实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保护环境”的企业文化,建立贯彻“健康、安全、环保”的HSE管理体系,用科学先进的管理办法来指引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和进步。

篇8

主要问题

基层安全监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执法过程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超越职权实施行政执法。基层安全监管部门实施监督检查和执法监察过程中,有的对发生安全事故的医院、学校、公共设施管理单位,甚至拆建自建房的村民合伙组织或村民实施处罚;有的将矿山企业采矿许可证过期仍进行生产的行为作为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实施处罚;有的地方煤矿安全监察部门未经政府授权,依照《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对存在违法行为和重大事故隐患的煤矿企业实施处罚;甚至有的对运输车辆超员、超载、超速等违法违章行为实施处罚。

二是对非法、违法和违规行为辨别不清。将非法经营的加油站按正常经营的生产经营单位实施处罚;将烟花爆竹企业改造提升或矿山企业改扩建期间组织生产定性为非法生产;将企业主要负责人未取得安全资格证书进行生产定性为非法生产;将非法、违法建设的工程项目列入政府重点建设项目来推进;对边建设边使用或边技改边生产的矿山企业视而不见,甚至还下达生产任务。

三是不能正确适用法律法规依据。对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违法行为及其处罚措施,却依照部门规章规定实施处罚。如对非法经营成品油、烟花爆竹等危险物品行为,本应依照新《安全生产法》第九十七条规定实施处罚,却以员工未按规定配备劳动防护用品为违法行为,依照《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处以5 000元罚款;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运输经营单位,应以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安全管理人员未取得资格证书违反《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处罚,却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有关规定处罚。

四是存在违法执法现象。首先是发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就直接实施经济处罚,违反了《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首先责令改正或责令限期改正的程序;其次是实施执法过程中,在生产经营单位提出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处罚幅度之外,任意降低处罚数额实施处罚;再次是对发生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的单位,未经事故调查处理程序,或事故调查报告未经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就实施了行政处罚。

五是行政执法程序不闭合。对安全监督检查、执法监察或检查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重大事故隐患,停留在知道和告知环节,未依法及时责令治理整改;对发现属于其他有关部门处理的违法案件未及时依法移送;对应经部门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的重大处罚事项,未经集体研究就作出处罚决定;对应申请司法机关强制执行的案件,未依法及时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

六是存在纵容违法现象。有的地方实施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仍以罚款为目的,并对安全生产执法监察机构及其执法人员下达罚款任务指标。特别是对严重非法、违法行为,不是依法责令其停止非法、违法行为或予以取缔关闭,而是对其实施罚款后任其继续从事非法、违法活动;甚至有的地方对长期存在的非法、违法行为,安全生产执法机构及其执法人员只是定期收缴罚款,没有依法纠正非法、违法行为,形成了以罚代管、罚而不管的恶劣现象。

七是基层行政执法难。对存在严重非法、违法行为和重大事故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实施行政处罚时,常受到有关强势部门及其人员干预;向有关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时,常遭遇不能立案或不予受理现象;需相关部门联合执法、综合治理时,由于协调不动,导致各自为战,甚至推诿扯皮,致使不少非法、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如一些地方非法经营的加油站,少则几十个,多则几百个。而多数省辖市、县(市、区)执法车辆难以保障,包括想方设法争取来的执法车辆,也因安全监管部门未列入执法执勤用车配备序列而被没收,严重制约基层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八是涉嫌失职渎职犯罪增多。如对非法加油站的监督检查和执法监察方面,在并未造成人员重大伤亡、财产重大损失、严重政治影响和恶劣社会影响等严重后果情况下,有的基层司法机关对适用法律不当或违法实施处罚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立案追究刑事责任。在有关烟花爆竹燃放、锅炉爆炸、火灾、交通运输等事故事件处理中,对并不具有法定监管职责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也以涉嫌罪追究刑事责任。

原因分析

综合分析上述问题,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未将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经营单位和生产安全事故等基本概念,用法律条款作出明确的可操作性解释,致使安全生产及其监管职责边界不明确。

二是现行法律法规关于非法、违法和违规的法律规定较混乱,有的执法人员将未取得任何证照,或未取得工商营业执照而从事相关活动的行为认定为非法;有的将证照不全或未取得某一项许可证照,或主要负责人未取得资格证书而从事相关活动的行为认定为非法。

三是安全监管部门及其执法监察机构组建时间较短,新进人员多,安全生产执法业务培训跟不上,加上有些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学习领悟不够,依法行政意识不强,致使违法执法、以罚代管和执法程序不闭合等问题仍然存在。

四是省辖市、县(市、区)安全监管部门所属执法监察机构中,不少仍属于自收自支性质的事业单位,甚至有的安全监管局仍属事业单位,或其自收自支编制的人员比例较大,工资收入主要依赖罚款解决,致使有些部门及其执法机构不得不将罚款作为执法的重要任务,造成有的执法人员为能经常罚到款而对违法行为视而不见,客观上为以罚代管、罚而不管创造了条件。

五是由于法律法规间不衔接和不统一,行政执法部门间不协调,行政执法和司法执法协调沟通机制未真正建立起来等因素,加上有些机关和执法人员不作为或不负责任,导致基层安全监管执法难。

六是基层司法机关办理失职渎职案件中,存在有上级机关对其下达内部任务或人员指标的情况,导致基层司法机关为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任务或指标,对一些本属于启动行政执法监督程序实施纠正和追究的适用法律不当、采取措施失当、违法实施处罚等行为,按照构成失职渎职犯罪立案追究刑事责任。

对策措施

尽快明确并统一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

一是制定《实施条例》等配套法规时,首先应将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的概念,以法律法规条款作出可操作性的解释。二是在修订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时,应将交通(包括道路交通、铁路交通、水上交通)、火灾、电力、特种设备等事故等级划分与《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关于生产安全事故等级的划分保持一致,并将不属于生产安全事故的交通、火灾、特种设备等事故与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考核和调查处理区别开;司法机关办理渎职侵权案件关于重大伤亡、重大损失的标准,也需与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统一起来。三是统一法律法规对非法、违法、违规行为的认定,对无视法律法规规定、未取得任何证照擅自从事相关活动的违法行为定性为非法行为;对证照不全或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行为认定为违法行为;对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而不落实政策、命令和规程的行为认定为违规行为。

尽快完善安全生产主要法律法规制度

建议即将出台的《实施条例》对《安全生产法》下列条款作出进一步具体解释:即第二十二条中的“(五)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排查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提出改进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是指“监督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组织、参与并指导、监督本单位各业务部门、车间(分厂、分公司、区队、坑厂)排查治理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组织治理重大事故隐患”;第四十三条中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对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对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生产经营单位的各业务部门、车间(分厂、分公司、区队、坑厂)的各类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岗位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定期检查、专项检查和班组巡查等的规定,及时进行安全检查”。这样规定,进一步厘清了企业安全生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还有,第四十三条中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检查中发现重大事故隐患,依照前款规定向本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有关负责人不及时处理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可以向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对存在或者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按照有关规定向本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有关负责人不及时处理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可以向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部门应当依法及时督促生产经营单位作出处理”。此外,对第六十六条应增加一款解释,即是指“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向有关部门移送安全生产违法案件,或者向司法机关申请强制执行,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应当及时受理或者立案,并按照有关规定在限期内办结和反馈”。这样补充解释,可实现解决重大事故隐患各环节的无障碍对接。另外建议,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中的“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不得向未经许可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采购危险化学品”修改为“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不得向未经许可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采购、供应危险化学品”,并在法律责任上明确处理处罚规定,实现从危险化学品供应源头遏制非法经营行为。

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业务培训

严格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执法资格培训考核,对经过培训而考核不合格的不予颁证;实行执法业务轮训制度,加大基层安全生产执法人员执法业务轮训力度。在执法业务培训和考核中,应注重并强化案例教学和业务指导。通过培训考核,确保执法人员掌握相关工作准则:一是从执法依据及其效力上,要做到有法律规定的依照法律规定执法;无法律而有法规规定的依照法规规定执法;规章包括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标准只作为参照依据,无法律法规规定的依照规章规定执法。二是从准确适用法律依据上,要确保认定的违法事实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情形,适用所规定的处罚类型。三是须在法律法规规定幅度范围内,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参照规章或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标准作出决定。四是加强执法业务考核,实施错案责任追究,对违法执法、罚而不纠等情况严格问责。

解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设置问题

从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至少应从省级编制管理机构和安全监管部门的层面上,拿出关于基层安全监管机构设置的方案和指导意见,并加强督导检查,督促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将安全监管机构设置为政府工作部门或直属行政机构,将基层安全监管部门所属执法监察机构设置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或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切实解决安全监管部门及其执法监察机构经费不能保障、执法人员工资福利依赖罚款的问题,从根本上避免和纠正以罚代管、罚而不管甚至纵容违法等问题。

尽快建立有效促进问题解决的工作机制

篇9

1前言

要探讨安全文化,首先要搞懂什么是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安全意识及其所引导的各个安全行为的总称,其中包括行为安全、安全观念及其安全工艺和安全系统等。以人为本是安全文化的中心,营造企业内部的安全文化氛围,宣传安全文化的重要性进而实现改善安全业绩、构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的目的。安全文化包括安全价值观以及安全行为准则,安全行为准则是表层结构安全价值观是里层结构,二者相互联系构成了安全文化的主体,其中具体的表现有个人、单位、群体对安全所持有的态度以及面对安全隐患时采取的行动方法,安全文化基本都是围绕人展开的,要规范人的行为,文化是最有效、最积极同时也是最根本的。

2安全文化的特点和功能

首先安全文化所强调的就是将安全知识融入人们容易接受的文化当中,因此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在安全文化中也会有所体现,再加上安全所具有的企业生产活动中的质量安全和生产效益等特点,这样就使安全与文化产生了紧密联系。保护自己与他人的安全与健康为主旨,以人为本是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所以我们应该构建正确的安全观念和安全规范的行为准则,进而创造出最安全、最舒适、最文明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这就是安全文化的最终目的。安全文化有具体的这几个功能,包括改善人们的安全观念、传播安全知识、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规范人们的安全行为、完善安全管理机制、保持生产的安全高效的运行,这几项功能就决定了安全文化在生产工作中的地位,如果可以将安全文化要求的这几项功能制定并且实施,这将会对企业和个人产生重大影响,可以将企业的各个部门的全体职工培养成结合安全与文化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

3明确安全文化在企业生产当中的地位

如果可以清晰明确的清楚安全文化在企业生产当中的地位,那么安全文化在企业生产当中的价值也就显而易见,从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基本概念与安全文化的具体功能这几方面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安全文化在企业生产安全中的作用。首先,要明确企业生产活动的首要准则既“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也是安全文化的灵魂。安全生产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它涉及了人、机器、产品、环境、法律等各个方面,而安全文化恰好可以融入企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从而是生产更加的安全规范。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企业的安全文化在企业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与企业文化有密切联系,又能融入安全生产当中。在生产过程当中,如果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文化素质以及安全意识,时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工作方针,使人们真正能够处理好效益与安全之间的关系,那么宣传和落实安全文化是其必备的重要手段,这对我们树立正确的安全观与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安全文化涉及到企业文化以及生产的各个方面,从外部来看,安全文化在企业当中分为物质文化,既企业的安全文化的实体部分与外部的形象标志,其中就包括了生活资料、生产条件、设备设施、生产的条件、环境保护的基本设施、安全卫生的工作用品等等。另外,安全文化也包括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又包含了劳动者的保护法、安全生产的法律规定以及制定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操作与防范章程、安全卫生的道德标准等等,再者安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中又涉及到人们的安全观念,安全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安全防范意识、企业的精神面貌、企业所营造的安全氛围等等,安全文化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细,这些都决定了安全文化在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生产当中不可取代的地位。

4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之间的关系

安全管理是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之一,在当今企业生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安全文化又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安全管理的好坏,安全管理作为安全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它是使企业安全文化不断趋于完善、规范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企业安全管理是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的范畴,其中包括行为管理、设备管理和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的管理等等。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和环境也会有助于营造企业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可以说安全管理的基础就是安全文化,因为安全管理包括对于一个企业的各个阶层的工作人员都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的要求,其中包括他们对自己安全意识、认识、态度、价值观、以及信念他们所具备的安全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这些都是企业的安全管理的基础。作为管理安全的主体,企业应该积极号召全体员工,在各个部门落实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从而构建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核心思想体系;上级领导起到带头作用,带领各级员工参与安全生产的组织体系建设:从而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再者,建立起安全生产的监督体制,促进群众监督体制的建立。作为企业安全文化的表现形式,安全管理自然而然的丰富了企业的安全文化。通过企业的不断实践与发展,人们在生产当中也学会了相应的科学技术手段与管理手段,但是对于在保证生产效益的同时,搞好安全生产还是显得差强人意。科技的手段无法使生产发生本质的变化,那么就需要用安全管理来补充。同样安全管理在发挥效能时,也无法离开企业这个主体,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安全文化素质和其他们所处的安全文化环境直接关系到企业安全管理的效能。如果说被管理者对企业制定的相关安全制度置之不理甚至产生抵制心理,那么这样必定会体现到他们的安全行为上。被管理者的一些不安全行为必然会导致危险事故的发生。因此,在安全管理上时时刻刻细心细致的监督企业的每个员工遵守规章制度,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就给企业的安全管理带来了重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安全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安全文化的倡导和建设,这正是为了弥补企业安全管理的不足。那么安全文化是如何弥补安全管理不足的呢,我认为有的以下几点,首先安全文化在精神建设方面给予了安全文化的巨大帮助,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伦理、道德、情感、态度、品行等一些深层的人文因素,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创建群体氛围等多种手段,不断的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素养、安全知识,进而改进其安全的意识和行为,进而使员工从被迫服从管理制度的状态,改变成自己主动的按照安全要求进而采取行动,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更加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安全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执行。

5加强安全文化的相关建设可以提升员工的安全素养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产生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人类的各个方面的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模式都是由悠久的文化中培养出来的。因此安全文化的培养,首先要从思想观念的改变入手,用当今企业管理的模式与理念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对安全文化的重视程度能够教会我们认识安全是企业生产推动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让人们认识到安全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让人们认识到“安全第一”的这一简单却深刻的理念,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自己对他人生命安全所承担的责任,进而使自己在工作岗位上认真遵守安全制度与安全规范。如果人们可以这样正确的看待他人的生命,必然会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通过一些权威资料可以发现,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人的安全因素是最突出的问题。如果要解决人的素质与安全意识的问题,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强有力的安全文化支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安全工作的主线,发展人性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充分的利用好政治学习日、安全活动日、班后会议等时间,做好安全教育的宣传,进而使人们提高对人的生命的重视程度。做好与工作现实相结合,尽可能的丰富安全文化知识,从而建立起具有安全文化特色的体系,使员工在思想、心里以及行为上自然形成自交与互救的安全理念和安全氛围,另外,企业应该加强安全知识、规章制度和法制安全的传播,可以通过电视广告、网络上的社交网站、电台广播等等传播方式进行宣传动员,也可以建立对遵守或违背安全制度的员工的奖惩规则,从而提高员工学习安全文化,遵守安全制度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方法,创造一种和谐的安全人文环境,从而全面的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为安全文化奠定基础,推动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

6总结

安全文化建设贯穿整个安全生产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长久工程。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地位,它所面对的主体是人,通过安全文化教育最终使人们的行为规范安全,实现危险事故发生概率的最小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安全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保护职工的健康和安全,早已成为企业生产安全的总方针,同时也证明了企业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当中的价值所在。

作者:王怀山 单位:安溪县湖头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李雅桐.浅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标准化建设的关系[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7.

[2]李利.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J].现代企业教育,2015,2.

[3]石彦磊.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6.

篇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包括企业生产作业的标准化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标准化。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将以往定性的工作要求,改变成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是一个质的飞跃。

1.国内外机械安全标准化发展现状

1.1国外机械安全标准化发展现状

1.1.1欧盟机械安全标准化现状

为了实现欧洲市场的统一,消除各国之间因安全标准化不一致造成的贸易壁垒,20世纪80年代,欧共体(现为欧盟)就机械安全立法和标准化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1985年的《技术协调与标准化新方法》的决议影响最大。该决议明确规定:机械指令提出了机械产品投放市场前必须达到的健康和安全的基本要求,并委托欧洲标准化机构CEN、CENELEC制定机械安全标准即为“协调标准”。

时至今日,欧洲标准化组织已围绕机械指令完成建立了50余个相关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涉及电气、震动、声学、人类工效学等多个领域,以及600多项机械安全协调标准。按照其适用范围,ISO/TC199、CEN/TC将机械安全标准分为3类:

A类标准(基础安全标准):此标准给出了适用于所有机械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以及一般特征。

B类标准(安全通用标准):该标准中又分为B1和B2两类标准,涉及一种安全特征或其使用范围较宽的安全装置。

B1类(特定的安全特征标准):如安全距离、噪音、表面温度等。

B2类(安全装置标准):如双手操纵装置、防护装置、联锁装置、压敏装置等。

C类标准(专业机械安全标准):此类标准是对某一种特定机械或某一组机器规定的详细安全要求。

这些标准中,基本上都在机械指令协调标准目录内,提高了机械安全标准化工作效率及标准质量。

1.1.2 ISO机械安全标准化现状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首要目的是通过相关标准的指定减少机械对人员造成的伤害、消除技术壁垒促进国际贸易。标准化发展战略(2002-2004)中明确指出“鼓励和促进国际标准的采用,以帮助协调技术法规和减少可能产生的贸易技术壁垒”,可见,国际标准化组织对机械产品的安全标准实质就是,了解运用各个国家就此问题在世界范围内达成的共同准则和协议。

1991年,ISO机械安全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其发展前期,与欧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紧密合作,通过把欧洲标准转化成ISO标准,来消除国际间机械安全问题的技术壁垒。时至今日,ISO标准中,其中机械安全标准占240余项。除TC199机械安全标准外,还涉及到如:TC23(拖拉机、农林机械)、TC39(机床)、TC27(纺织机械)、TC86(制冷、空调器)、TC92(防火安全设施)、TC96(起重机)、TC101(连续机械搬运设备)、TC108(机械震动、冲击)、TC110(工业车辆)、TC117(工业风机)、TC118(压缩风动机械)等标准。

1.2我国机械安全标准化发展现状

我国的机械安全标准化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标准4个级别。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陆续定制了一系列的机械安全的国家即行业标准,涉及到木工机械、铸造机械、石化机械、矿山机械等行业。但这些标准具体制定期间,由于其主管部门不一致,导致其标准不能很好的协调互助,导致一些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之间内容的重叠或者技术内容的冲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机械安全标准的执行。随着1994年正式成立“全国机械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8)的成立,此现象已经得到逐步改善。SAC/TC208的成立也是我国机械安全的新突破,成立之初,就将我国的机械安全随同国际机械安全标准分为了3类,即A类、B类、C类,这样的分类不仅方便了机械安全标准的相互作用,而且避免了重复标准的出现,更利于各项标准之间的相互协调引用。

2.机械安全标准化发展的趋势

作为欧盟最大的合作伙伴,新指令标准对我国机械安全标准产品安全生产的提高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1机械安全工作越来越受重视和关注

近年来,我国的机械安全问题已经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密切关注。面对一些因机械安全造成的伤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及全国生产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大力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标本兼治”的政策方针,采取有效积极措施,统一机械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从而遏制大量机械事故。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内部也纷纷建立了相关的安全制度及操作规范。从机械产品的开始的“设计”、“制造”、“使用”等各个环节实施安全控制的全程化,使因机械生产的过程引起的种种事故得到了大大降低。

2.2机械安全标准中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机械安全标准化在我国机械制造业中越来越重要,行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主要表现途径(1)为机械安全制造业提供技术依据和方法措施。实现机械安全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的各项水平。(2)提供安全统一完成的科学生产、管理手段,引导规范企业进行安全生产。(3)规范机械产品市场秩序,遏制假冒伪劣产品走向市场,维护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2.3机械安全标准全球趋于一致

虽然机械安全国际标准来源于欧洲国家,但标准中的理念和方法被世界各个所认同,例如:ISO12100、ISO14121等系列机械安全标准已被欧盟以外的很多国家采用。同时,根据国情,各国又以这几项基础标准为核心,制定了大量的相关安全标准。2007年,就连一项不采用国际标准的美国也采用ISO12100系列标准,使美国的机械安全标准趋于国际标准。目前,各国都在积极采用机械安全国际标准,使得各国的机械安全标准趋于统一,并逐步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中,真正意义上起到保护人员安全的作用。

3.结伦

经过多年的发展,机械安全标准已形成了基础机械安全标准、通用机械安全标准和专业机械安全标准三类标准相辅相成的完整体系,避免了机械安全标准化工作重复,也提高了机械安全标准化工作的效率。就我国目前的标准化管理体制而言,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法规。为了提高我国机械产品的安全水平,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安全生产,我国有必要参照发达国家的技术法规一标准的模式,尽快建立我国的机械安全技术法规一标准体系。 [科]

篇11

分级管理必要性分析

博弈论博弈论(GameTheory),亦名“对策论”“赛局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人、行动、战略(或策略)、信息、支付函数、结果、均衡。参与人指的是博弈中选择行动的决策主体,该主体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行动是参与人的决策变量;战略是参与人选择行动时所依据的规则。信息指的是参与人在博弈中的知识,特别是与其他参与人(对手)有关的特征和行动方面的知识;支付函数是所有参与人战略或行动的函数,反映参与人从博弈中获得的效用水平,是每个参与人真正关心的东西;结果是指参与人博弈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可能后果,形成博弈分析者所感兴趣的要素集合;均衡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或行动的组合。纳什均衡纳什均衡又称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所谓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对于所有其他参与人(对手)的特征、战略空间以及支付函数,每一个参与人都有准确的知识;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所有参与人都同时选择行动,或者虽没有同时但后续行动者并不知道先前行动者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则是同时具备完全信息博弈与静态博弈的特征。纳什均衡的定义:在博弈(式略)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个人最优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他人的战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建筑业分级管理必要性在当前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建筑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承担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风险。因为某个企业如果从“利他”目的出发,加大安全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为企业员工创造良好的安全工作环境,那么,与其他不进行安全投入的企业相比,该企业就会因安全投入的增加而导致建筑产品的生产价格上涨,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减弱,进而引起利润下降,甚至有可能被逐出建筑市场,这是任何一个企业不愿面对的情况。因此,部分企业就会放弃实现“利他”的目标,转而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通过对安全低投入甚至不投入的方式来增加利润。这时,就会出现建筑企业间的“纳什均衡”,即在给定其他企业策略的条件下,每一方都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使自己效用最大化,构成一个策略组合。

安全分级管理体系

篇12

1引言

在企业管理中,采用7S管理方法可以提高现场管理水平,建立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保证生产的安全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实际管理过程中,7S管理主要包括整理、清扫、整顿、清洁、素养、安全、节约这7个方面,本文重点对7S管理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2案例介绍

阿海水电厂地处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和玉龙县交界的金沙江中游河段,是金沙中游河段“一库八级”的第四级。电厂总装机容量为2000MW。为了深化管理工作,阿海水电站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措并举,在安全管理中深入推行7S管理,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得以强化。

37S管理的基本概念

7S是Seiton(整顿)、Shitsuke(素养)、Seiri(整理)、Seiso(清扫)、Safety(安全)、Seikeetsu(清洁)、Save(节约)7个英文单词的缩写。7S管理是在5S管理上发展起来的1种管理方法。5S是1种对材料、人员、机械、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管理的方法,其起源于日本。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和作业空间,后来为了达到品质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基本要求,又相继提出了清洁、清扫、修养3个方面的管理内容[1]。而7S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现场的作业环境,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对生产现场环境进行综合考虑,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有较高可行性的计划和措施,实现规范化管理。7S管理的重点是素养,如果不提高员工的素养,7S的管理将无法持续开展下去。

47S管理的相关内容

4.1整顿(Seiton)

整顿指的是对需要的事、物、人等进行合理的定位后在现场进行整理。然后在施工现场根据需要对保留下来的物品进行科学的摆放,保证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需要的物品。在进行整顿时,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为了方便寻找,不同的物品要有固定的摆放区域和摆放地点,避免因物品放置混乱而产生不必要的错误;②确定物品的摆放地点。比如在对物品进行摆放时,使用频率较低的物品可以稍微放远一点(如在厂房的某处进行集中堆放),而使用频率较高的物品要尽量放得近一点(如将物品放置在作业区);③物品摆放目视化。对于定量装载的物品要达到过目知数的要求,使用不同的颜色对不同摆放区域的物品进行标记和区分,通过对生产现场的物品进行合理摆放可以更好地保证产品的质量,提升工作效率。

4.2整理(Seiri)

在对作业现场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将需要和不需要的东西分开,并合理地进行处理。其管理的重点是对生产现场不同类型的物品按类别进行划分。明确作业现场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其次,对于多余的材料、产生的垃圾、多余的工具、报废的设备、工人生活用品等现场用不到的物品要立即将其从生产现场清理出去。整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理掉现场用不到的物品,要对厂房设备的四周、厂房的各个工位、工具箱的内部和外部、厂房的上部和下部、厂房的各个死角等进行认真地清理和寻找,保证作业现场没有用不到的东西[2]。对作业现场进行整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①使作业现场的作业空间得到增大;②使作业现场没有杂物,保持通道畅通,提升工作效率以及安全性;③降低磕碰的概率,确保作业的安全;④彻底将管理过程中因材料设备摆放不规范而引发的事故消除;⑤可以更好地节省资金,降低库存量;⑥可以使员工的工作作风得以改善,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3清扫(Seiso)

尽量打扫干净作业现场,及时修理出现故障的设备,保证设备可以正常运转。由于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油污、灰尘等会使施工现场变脏,影响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导致设备出现故障,甚至会诱发安全事故。此外脏乱的施工现场还会对员工的心情造成影响。所以需要及时将赃物清理干净,为员工提供1个舒适的作业环境。在进行清扫时,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①在清扫设备时,要重点做好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将清扫设备和设备的检修有机地结合起来;②每一个作业人员都要对自己使用的工具和设备进行清扫;③在清扫的过程中,当遇到地面有漏油、漏水、漏气时,要及时找出原因并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4清洁(Seikeetsu)

做好整理、整顿和清扫工作以后,要注意做好后期的维护工作,将施工现场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下。清洁工作要对之前的几项活动进一步加深,从根本上消除所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根源,从而建立1个舒适的作业环境,使员工可以轻松愉快地工作。在进行清洁工作时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要保证厂房环境整洁,提升作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②在保证物品整洁的同时要保证自身干净整洁,比如仪表的整洁、衣服的整洁等。此外除了要保证外观清洁以外,还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懂得尊重他人。③要保证环境不会受到外界的污染,将环境中各种污染源消除,预防职业病的出现。

4.5素养(Shitsuke)

要加强员工素养的培训力度,让员工养成遵循规章制度做事的习惯,提升员工的整体素养。只有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了,才可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企业要始终将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1项重要工作,使员工养成遵守规章纪律的好习惯。

4.6安全(Safety)和节约(Save)

在进行管理时要将所有存在的安全隐患消除,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每一个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使作业可以持续开展,减少因安全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此外,为了提高施工效率,要对能源、空间和时间进行合理使用,营造1个物尽其用的施工环境。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3个原则:①要以主人公的心态看待企业的资源,能用的东西尽可能利用;②所有能够使用的东西都不要浪费;③不允许随意丢弃物品,做到物尽其用。

5安全生产中应用7S管理的方法

5.1充分宣传7S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使用7S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时,为了使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可以接受7S管理理念,阿海水电厂加强了在日常工作和工程中对7S管理的宣传力度,让每一个员工都正确地认识7S管理,了解7S管理的主要内容,从而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3]。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进行创新,将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使7S管理可以进一步深化和推进。5.2设立样板区在开展7S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阿海水电厂将文明生产作为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开展了“7S样板区”的创建活动。通过打造样板区,让企业全体员工都成为了7S管理的参与者、策划者和受益者,调动了员工参与7S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污染源、危险源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初步形成了“人造环境、环境影响人”的氛围。

5.3做好培训工作,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

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管理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管理人员素质不高,7S管理就无法达到应有的管理效果。因此,管理人员要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不仅要懂得技术和生产,还要有一套灵活的管理措施来提高班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7S管理知识,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以身作则。阿海水电厂在管理过程中,积极对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培训,提升员工的思想认识和团队意识,使其养成按规定办事的好习惯,使7S样板区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5.4制定具体的管理目标

在管理的过程中,结合阿海电厂的实际情况实施7S管理方案,制定具体的推进目标和实施细节,对相关的规范和要求进行明确,制定计划,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区域、每一台设备、每一个班组员工身上。要让所有的员工都参与到7S管理工作中来。引导员工主动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提升作业效率。充分将员工的智慧发挥出来,积极进行创新,不断对7S管理进行深化和提升。

5.5做好考核、评分工作

加强各个单位对7S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将7S管理纳入到岗位责任制度中,定期对管理效果进行评分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奖励或惩罚。利用宣传栏、曝光台等形式对优秀员工进行表彰。每一个班组都制定详细的评分考核制度,形成1个奋发向上的团队。对班组7S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创新和改善,不断对7S管理进行优化和深化,提升班组现场管理水平。

6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管理中引入7S管理措施可以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通过对工作环境进行清理和整理,降低了失误率,保证了设备的稳定性。定期的维护保养工作,降低了设备事故率,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由于每1个作业场所都有1个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所有的作业流程都比较顺畅,出现意外事故的概率明显降低了,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及员工的素质,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戈.谈5S在现场管理中的应用[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30-31.

篇13

正文:

安全生产是彰显一个国家的民生状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既是国家法律法规对企业行为的强制要求,也是企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更是维护和保证企业生产者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近年来,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在安全保障的投入上逐步增加,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保障,但在安全管理机制建设、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技术培训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不足,大多数企业并未形成适合本企业的安全文化。本文以工程施工企业为研究背景,探讨如何培育企业独属的安全文化。

一、企业安全文化基本概念

安全文化的概念最先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于1986年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提出。1991年出版的(INSAG-4)报告即《安全文化》给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文化是人类精神财富和物资财富的总称,安全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企业安全文化是为企业在生产、生活、生存活动提供安全生产的保证。

它明确地表述了安全文化既是态度问题,又是体制问题;既关系到单位,又关系到个人。安全文化隶属于意识范畴,其本质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是存在于组织和个体中的种种安全素质和对安全的态度、方法的总和。“强调以人为本,以文化为载体,突出安全价值观念的核心地位”,这是安全文化的本质。安全文化在现行的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的科学管理方法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体现人的生命需求和安全价值取向,利用文化渗透及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熏陶,树立人们安全观念,规范人们的安全行为,在“安全第一”的文化氛围中,建立新安全文化机制,实现安全目标。

二、我国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上存在的不足

我国安全文化建设模式( EESCS) 将安全文化建设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无序阶段-自由自发式; 第二阶段:被动依赖阶段-应付被迫式;第三阶段:独立主动阶段-自律表现式; 第四阶段:安全文化阶段-能动互助式。

国内业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大多没有达到“安全文化阶段-能动互助式”阶段,甚至第三阶段都没有达到,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仍停留在的二阶段,依赖国家的法律法规,依赖企业员工的自觉性,依赖企业现有的制度、机制能有效地运行。在安全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把安全管理理念当作一种口号。企业领导层在安全给管理中口号提得多、目标定的多,但执行少,甚至没有执行,制度制定的多,落实的少,安全管理制度和方案更多地是停留在纸上,以应付上级和管理机构的的检查为主,而不是主管第、主动地进行安全控制和安全文化建设。

2、把安全管理目标理解为数字。安全管理目标是企业安全管理的行动指向,具体化为数字是应该的,但国内企业把安全管理目标的数字理解为最终需要实现的目的,实际上,目标数字仅代表安全管理达到的一种水平,安全管理需要不断地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不断地调整提高,特别是涉及到人的人身安全的安全目标,更不能以数字作为最终需要实现的管理目的。

3、把安全管理机制理解为制度。安全管理机制是一套完善的制度、流程和管理考核点等构成的邮寄系统,包括人、机构、体系等诸多因素,国内企业更多地愿意编制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而缺乏建立为保证这些制度落实的有效办法,特别是缺乏有效的组织系统,这就导致制度仅仅是制度,没有这些制度生根发芽的土壤,这些制度也就没有生命力。

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构想

(一)认真研究企业管理内容,提炼企业独有的“安全核心理念”

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包括企业历史、企业生存环境、企业业务方向与要求、企业管理团队与员工团队等,没有那家企业与其他企业完全相同,企业所需要的具有生命力的“安全核心理念”需要与自身的经营历史和发展要求相吻合,方能彰显其独具特色的魅力和凝聚力。企业在提炼自己的安全核心理念时需要力求充分体现企业自身的历史和发展目标,符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与企业的整体文化建设向融合。

美国的美国柏克德公司(Bechtel)公司是世界知名的建筑公司,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家族企业,该公司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安全管理,“安全”被视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可以借鉴其安全理念的表述方式来提炼属于自己的安全核心理念:所有的伤害和职业病都是可以预防并避免;增强安全意识,消除不安全行为和因素;任何人都对自己、他人或管辖范围的安全负责;不能容忍任何偏离安全制度和规范的行为。

国内企业在提炼自己的“安全核心理念”时往往趋向于把安全作为独立的管理内容,而脱离企业的整体管理,要知道,安全管理是存在于企业的每项具体业务中的,需要在具体业务中贯彻和实施安全理念,实现安全管理目标,脱离具体业务的安全理念只能是一些口号,无实施的基础和实现的可能。

(二)从实际出发,确定可实现的安全管理目标

安全管理目标是对安全文化理念的具体化,是与安全文化理念一脉相承的。企业所确定的安全管理目标应能充分体现企业的“安全核心理念”所阐述的精神,如柏克德公司安全目标是“零工时损失和职业病,零环境损坏、零事故”。就很好地将它的“安全核心理念”具体化到可执行的安全目标上了。

当然,安全管理目标的确定更需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在满足遵守国家法律、地方规定和行业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与企业的实际结合,保证其实现的可能性,如企业以往的安全管理历史,企业所经营业务存在安全隐患大小,企业业务中发生不安全事故的风险系数、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等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