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化地理教学

数字化地理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5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数字化地理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数字化地理教学

篇1

学校地方课程的另一个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学校地方特色课程,“特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彩色、风格等”,顾名思义就是指不同于一般,不是平平常常,而是要有所创新,具有个性,而且这种个性能够形成传统,代代相传。当孩子们看到这些古色古韵的砖瓦下蕴藏着如此多种类的药材时,教师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灌输对药材线条、形状、色彩等知识,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所收集的材料创造性地进行想象、设计,以达到美化的效果的探究法。

2.发挥美术校本课程的辅助作用

以本校美术校本课程《国药寻踪》为例,以学生的课程导向学习为目标,学生将零碎的知识得以整合,使学生形成新的美术知识体系。通过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发展审美能力。尊重不同年段学生的知识文化内涵的差异,以六年级的孩子为例。

二、河坊街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实施

从美术课程不同学习领域来划分,美术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开发策略加以研究。为了了解学生对周边艺术哪些方面感兴趣,我在开学初期发放了135份调查问卷,回收了124张,请孩子选2~3种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孩子们平时在逛这些地方的时候,有了许多的艺术熏陶,孩子对民间艺术家的速写比较感兴趣,有些艺术家画得明星非常的像,很有吸引力,慢慢地对速写产生了兴趣。

1.以《河坊街印象》为课题,进行“造型与表现”

在河坊街等吴山地区的资源中,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有南宋御街、河坊街为一体的吴山资源。这些人文环境是直观的,孩子们每天“上学途中”,或是“综合实践中”或是“第二课堂中”都会经过,将他们作为美术素材非常合适。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御街荷塘流水、青瓦白砖等景物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也常常因为视而不见,未能发现其中包含的地域之美。通过校本课程《印象河坊街》为主题。学生用水彩画创作,通过玩、教于一体,体验快乐学习的乐趣,把水彩画当作是一场游戏,一次轻松的体验。

2.以《古街新貌》为课题,进行“设计应用”

小学三年级字的创意设计中,学生往往对字体设计这个概念较为模糊,教学图片出示了很多,学生字体设计理解也比较困难。教师告诉学生不同的设计方法可以将一个字进行不同的设计,学生在实际设计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学生自觉和主动地将探究老字号店与老师交流,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想法,有些同学将这些店铺的历史融入了自己的设计,有些同学增添了一些趣闻于店铺设计中,思路顿时开阔起来。

三、校本美术课程的思考

1.校本课程融入学校文化的因素

校本课程开发不可避免地会融入学校文化因素,也正因此才能体现其初衷。挖掘学校自身资源,结合自身历史文化之本才能善始善终,丰富课程文化的内涵;通过全方位的设计,才能突出学校的特色。

篇2

每年四月,我市都要举行美术老师写生教学活动。四月,正是菜花盛开的时节,田野里一片金黄,清香弥漫,令人心旷神怡。

今年四月,泰州市中小学美术名师工作室来我市开展地方美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课题研究活动,送教到缸顾中心小学。作为教研员,同时又是泰州市中小学美术名师工作室成员、泰州市美术学科带头人,笔者必须上一节公开课。恰巧,笔者与兴化市美术老师合作开展了一个地方美术数字绘画研究项目,该项目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并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开展有特色的写生教学活动,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学习增强他们对家乡的自然和人文的了解和热爱,同时培养他们运用科技发展新成果的意识和能力。整个项目有二十多节课,按计划笔者要上一节示范课,经过仔细推敲,最终确定以《千垛菜花》为课题,教学对象为六年级学生。

为了促进写生教学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笔者带领老师围绕课题展开研究,并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创作表现兴化美丽风光的画作。我们运用国画、油画等多种形式,来表现家乡的自然风光,但始终觉得创作的作品难有新意。

去年,笔者开始接触数字绘画,用数字画板和绘画软件临摹一批经典绘画作品,基本掌握了数字绘画的技术,体会到了数字绘画的诸多优点。例如,运用数字画板能大大缩短创作一幅画的时间,而它对工具材料的要求十分简单,艺术效果非常独特,等等。于是,笔者欣喜地将在学习数字绘画期间临摹的几十幅画,以及通过数字画板创作的《古城墙》《水乡四月》等作品,展示在网络上的个人空间里与美术教师分享。之后,又举办了两次交流座谈会,创建了地方美术文化数字绘画项目研究组。今年,我市中小学美术工作室得到了市局领导的支持,统一配备了装有功能强大的“奇奕画王”绘画软件的数字画板,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由此,我市数字绘画与地方美术课题相结合,一个开发地方美术课程的设想与举措逐渐成形。

同时,我们遵循“新课标”精神,推进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我们还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使用数字绘画技术,创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开阔视野,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互动交流,极大地丰富了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传输与更新的社会,学生掌握数字绘画技术,能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紧跟时代步伐,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教师们一起将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依据“新课标”进行整理提炼,编印成兴化地方特色美术教材,充分发挥了兴化地方美术资源作用,探索出数字绘画的教学方法,提高了美术课堂教学效率。其间,涌现出了不少好课,例如《盛世画仙——李鱓》《走近范仲淹》《四牌楼》《性静情逸——刘熙载》和《李园船厅》等。

这里,选取笔者执教的《千垛菜花》一课的教学案例与大家分享。

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新课标”,确定《干垛菜花》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和“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这是本地学生熟悉的内容,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想所悟,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学情分析

从总体上看,听课班级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色彩感强,绘画作业效果较好,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较强,对数字绘画也很感兴趣。但这个班里也有个别学生缺乏耐性,对于画面层次、空间的处理不太理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风景画和数字绘画的基本知识。认识透视现象,了解透视法则。了解“奇奕画王”绘画软件中的多种功能,学习用数字画板创作风景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数字画板学习“奇奕画王”绘画软件,能运用软件中的多种功能进行风景画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体会数字美术独特美感中,进一步感受千垛菜花的沧桑久远,水乡先民的勤劳勇敢,激发尊崇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数字风景画创作的基本方法。

难点:运用绘画软件的多种功能表现垛田菜花。

教学准备

视频资料、课件、“奇奕画王”绘画软件、数字画板、范画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视频导入

教师请学生观看视频,学生边看边读字幕。视频中展示出千垛菜花的场景,配有字幕介绍,呈现出缸顾乡先民湿地开河、水下取土、堆土成垛的画面。

教师:这是什么地方?

学生:缸颐菜花。

教师:缸顾菜花与其他地方的菜花有什么不同?

学生甲:它是一垛一垛的,菜花开在垛上,垛周围是水。

学生乙:远看,菜花就像飘在水上,特别好看。

学生丙:我也去看过,那里有好多好多的垛子,就像个迷宫。

……

教师板书课题:《千垛菜花》。 【设计意图】以千垛菜花视频资料导入新课,通过字幕简要介绍垛田由来,由提问引入课题,让学生围绕熟悉的课题,展开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师:(课件出示航拍图)这里是篆字“圣旨”两个字,传说“圣旨地”是玉皇大帝颁发的一道圣旨,保佑这里在遇到发大水时不被淹没。请—位同学读一读图上面的文字。(图1至图3)

学生:圣旨地原来是一块风水宝地,它是全国最美的油菜花海,与享誉世界的普罗旺斯薰衣草园、荷兰郁金香花海、京都樱花并称全球“四大花海”。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基于“新课标”中“增强美术学习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联系。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通过观察、体验、解读、构思、描绘和塑造等美术活动,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要求。这里介绍航拍图和圣旨地的传说,有助于学生形成观察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美化自然的良好意识。

二、展示图片讲解方法

教师一边展示图片(图4至图6),一边说: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诗句。

学生甲: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花黄。

学生乙:人在花中走,船在水中游。

教师出示画作(图7至图12),讲解道:老师和你们一样,喜欢这片花海,画了许多油菜花的风景画。你们想不想画一画?怎么画呢,老师教大家一些风景画的方法。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基于“新课标”中“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特征的教学手段。美术教学中应运用电影、电视、录像、范画,以及故事、游戏、音乐、参观、访问、旅游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的要求。教师运用摄影、国画、油画、引用诗句等手段,增强学生对千垛菜花美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师:画风景画,首先要知道地平线在哪里。什么叫“地平线”?知道的同学请举手回答。

学生甲:很远很远的地方,要靠近天空了。

教师:对。古人叫它“天涯”。《现代汉语词典》对地平线的解释是:“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界的线。”(板书:地平线)

教师:(出示图13)这张照片中地平线在哪里?请—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乙在屏幕上指出。

教师:(出示图14)看看这张照片,观察一下,近处的树与远处的树有什么不同?

学生甲:近处的树看上去大,远处的小。

学生乙:越远越小。

教师:对,近大远小。这叫透视现象。(板书:透视)

教师:(出示图15、图16)还有近实远虚。(板书:近大远小,近实远虚)

教师:(出示图17)这张照片,近处的菜花看起来清清楚楚的,远处的则模模糊糊的。

教师:晴朗的时候,由于空气的阻隔,物体越远越偏蓝,呈现出淡淡的蓝灰色。如远处的树、水、山等。(板书:蓝灰色)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基于“新课标”中第三学段(5-6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成就标准“学生能够:了解基本的构图知识,合理地安排画面。在绘画作品中表现物体的近大远小的空间关系”的要求。教师结合课件逐步讲解透视知识,师生交流互动,同时关注全体学生情况,为深入学习做铺垫。

三、观察比较引入数字画

教师:(出示图18至图21)我们来近距离地仔细观察一下油菜花。请同学读一读文字。

学生甲:油菜花的茎是圆柱形,上面有许多分枝。

学生乙:花朵十字形,4个黄色花瓣,中间是雌蕊,周围有6枚雄蕊。

学生丙:叶子绿油油的,蛮大的。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油菜花的结构,出示范画《垛田菜花》,并讲述:刚才给大家欣赏的作品,是老师画得最快的一幅油画,花了3天的时间,不过,接下来的这幅作品,完成它只用了10分钟。

众学生:哦,这么快,是怎么画的?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基于“新课标”中“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不同种类的绘画作品”的要求。教师把范画给学生传阅,提示学生用手触摸画面,有凹凸不平的手感,因而对油画留下印象,有助于与下一个内容进行比较,紧接着引入便捷易学的数字绘画教学内容。

教师:(出示图22)这是老师创作的一幅垛田菜花。仔细观察一下,这是什么种类的画?油画、水彩画,还是中国画?

学生甲:水彩画?

学生乙:油画?

教师:这是数字绘画,是用神奇的绘画软件创作的。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众学生:想。

教师:老师创作的这幅画,用的是一款叫“奇奕画王”的绘画软件。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基于“新课标”中“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使用照相机、摄像机收集素材,并利用计算机等手段进行美术创作和展示活动”的要求。有了前面的充分铺垫,便很自然地进入数字绘画的教学内容。

四、教师示范独特手法

教师:现在,老师画给同学们看一看,请大家注意老师作画的步骤。首先,打开“奇奕画王”软件,新建一个图层,使用Wacom压感笔,点击工具—画笔—喷笔,选择淡蓝灰(200,213,225),调整笔头大小,画出地平线、水面上垛田倒影,以及上方的天空。(图23)

学生:老师,画错了怎么办?

教师:画错了没关系。数字绘画中,画得不满意的,按Ctrl+Z可以撤销,还可以删除图层,再重新添加。这可是数字绘画的独门绝技哦!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基于“新课标”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成就标准“学生能够:根据不同媒材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创作意图,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创作若干件美术作品”的要求。教师在完善接受性学习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视知觉能力、美术表现能力和对不同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第二步,选择黄色(255,255,0),用喷笔涂画垛田菜花,近处下笔略重,黄色就浓;远处下笔轻,黄色就会淡,表现菜花田色彩的远近变化。(图24)

教师:第三步,选择绿色(O,75,0),用特制笔(1/13)、喷笔描画垛田近处菜花下的菜叶、泥土的深赭色。可将喷笔笔头大小调整为小笔头,并选取蓝灰色,以加深水面近处的倒影。(图25)

教师:现在,添加一个图层3,选取工具—画笔工具—毛刷,前景色深赭(61,56,33),笔头8,勾画树干、枝条,注意运用压感笔的轻重来表现枝干的虚实变化。(图26)

学生:老师,我的树画得太大了,怎么办?

教师:别急,我有办法。图层3中的树,可以利用工具—操作工具—移动操作、缩放操作,进行位置、大小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学中要“授之以渔”,关键是教给学生数字绘画的各种表现方法与技能,让学生熟练使用绘画工具,为他们的自由创作做准备。

教师:接下来,回到图层2,使用特制笔(2/13)、毛刷小笔触在近处的垛田菜花的绿叶部分,点上一些黄色小点,表现近处的菜花。远景部分也可增加图层4,添画一些小树丛。(图27)

学生:这么多画笔,如何选用?

教师:数字绘画中,可以使用多种画笔,喷笔效果类似写意国画;毛刷,类似水粉画;特制笔,方便快捷。

教师:我们继续画。添加图层5,工具—画笔工具—钢笔,选择黑色,调整笔头大小为4,书写“水乡四月”、作者姓名等款字。(图28)

学生:老师,不小心写坏了,怎么办呀?

教师:可以多建几个图层,多写几遍,比较一下,保留那个写得最满意的图层。

教师:最后,添加图层6,使用水彩笔,选择红色(255,0,0),笔头6,在文字左侧画上印章。完成画作后,点文件另存为JPG格式,将文件放到桌面。(图29)

教师:老师画完了。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老师刚才的作画步骤。

五、欣赏习作体验快乐

教师:(出示图30至图32)这里是几件其他班级学生的作品,同学们看一看。

学生:画得真好。

教师:(出示图33至图38)这里有几张菜花地的风景照,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按老师刚才讲的方法,画一画你心中最美丽的油菜花。

【设计意图】教师不指定画的内容,不加束缚,便于学生活跃思维,发挥想象,大胆创作,体验数字美术创作中所产生的愉悦情趣。学生作业过程中,教师巡回辅导,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优点,并指出不足。“新课标”中有“注重对学生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美术学习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的要求。教师还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多加鼓励,增强其自信心。

六、讨论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画好的同学,请把作业传上来,给大家欣赏一下。请小组先讨论,并推荐—位代表来说一说你们小组喜欢哪几幅作品,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众学生纷纷讨论起来,课堂气氛热烈。

【设计意图】此环节基于“新课标”中“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还应鼓励采用自评、互评或座谈等方式对学生美术作业进行评价”的要求。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个方面。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助合作精神。

七、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感受了千垛菜花的美丽。大家知道我们兴化还有其他的美景吗?在哪里?你们还知道我们兴化有哪些历史文化名人吗?

学生甲:水上森林。还有“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李鱓。

学生乙:《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

学生丙:刘熙载,咸丰皇帝十分赞赏他的品性,曾御书“性静情逸”的匾额赐给他,他也是我们兴化人。

学生丁:我知道,还有范仲淹。我们文正学校和景范学校,都是以范仲淹来命名的。

篇3

二、数字地图的主要特点及作用

(一)数字地图本身强大的功能

首先,数字地图既可以使注记和色彩闪动,对注记或区域进行立体化显示,重点内容还可以局部放大,加之现在教学中多利用电子白板使得人机交互方式良好,即数字地图表现手法也逐渐多样化。而且,数字地图融合于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等媒介日趋完善,这就使得数字地图对地理要素的表现力日益广泛,将其运用于地理教学中也就能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数字地图可以采用层的概念,组织、管理地理要素与属性的关系。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叠加和组合各种不同地理要素的图层来表现出地理要素的属性信息,也可以通过输入某属性条件而学习相对应的地理要素,以达到人机图交互的体验式教学,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再次,数字地图可克服传统教学地图的过时、死板、不连续等缺点,因此中学地理课堂引入数字地图可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探索地理事物内部变化规律的能力。最后,数字地图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动态性、多维性、信息的丰富性、共享性等优点,这也是传统的教学地图所无法比拟的。

(二)通过数字地图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是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启发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当前地理课堂教学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地图的融合,对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开拓学生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字地图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白板技术相结合,可生动形象地利用地图来调动学生的视觉,通过优美的背景音乐和解说等来调动学生的听觉,通过直观的人机图交互,让学生亲自参与地理课堂的教与学等各个环节,让学生动起脑子来,使课堂上的学生真正做到眼、耳、手、脑各个部位协同利用起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内化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学会使用数字地图是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要

教学地图与地理CAI以及PPT、Flash等课件的结合,改变了传统教学地图的使用方式,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克服了传统的“黑板———教案———粉笔”的教学特点,利用数字地图与地理课件的完美整合,利用计算机和投影仪便可完成教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须操作鼠标和运用语言去引导学生,使课堂组织更加严密,从而形成一个完美的教学系统,这主要是当前教师应当学会适应时代的一种基本技能。作为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学生,人类现已进入数字化生存的时代,电子地图、网络地图等数字地图已开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得到推广应用,把数字地图引入中学地理课堂,让学生学会看、分析、操作数字地图,这是数字化时代的需要,也是时代对现代化的高效地理教学的方向的引领。

三、数字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运用

(一)利用数字地图进行地理要素分析

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必然要用到大量的地理信息,运用地图结合这些地理信息进行地理分析是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地理技能之一。当然,这也是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利用Suffer、GIS等软件作为平台,以数字地图为基础进行地理教学分析,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在中国和世界地理的学习中,将世界上不同尺度的区域分别建立不同的图层达到地理知识图像化,形成世界自然地理概况数据库,在学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时,就不必照本宣科,灵活运用数字地图的图层就有助于阐明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成因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这样就可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的逻辑性。再如在学等高线时中可以利用GIS和Suffer制作的局部地区的模型图和等高线图。

(二)利用数字地图对热点区域进行分析

教师要让学生从中感受能应用到生活中的知识,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也可更好地让学生化抽象性为具体性,达到化繁为简,突出重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大了课堂容量,不仅可提高教学效果,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高三进行热点分析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MapInfo和arcgis等软件合成索契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让学生熟悉重点的热点的区域。

(三)利用数字地图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一大批网络地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GoogleEarth进行学习,如通过GoogleEarth来实现鸟瞰世界,通过拼接无数的航空图片和卫星图片,来学习清晰的地表地貌,加上精确的经纬网,指导学生获取某地区的地理知识,同时进行地理问题研究,从而进行自主学习的培养。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制作世界和中国的各种地理要素的专题地图及世界发达地区和主要建筑景观的街景图。

篇4

我校的数字化地理教室分为2个相对独立而又相辅相成的教室。

主教室由教室正中央的数字星球系统、教室前面的多功能组合黑板、电子白板以及教室后墙的2幅世界和中国立体模型地图组成。特别是教室屋顶做成了模拟星空的穹顶,教室四周的墙上都悬挂着各种写有地理科普知识的灯箱,就连窗帘上也刻画着地图或者地理小常识,这一切都为学生呈现了三维立体的教学空间。

辅助教室又称准备室,平时用于各种辅助教学的立体模型、地图、实验器材等的储藏。教室的最大亮点是环绕教室一周的具有声音介绍功能的立体模型展示柜。教室中有4组环形桌椅,为学生提供了分组实验探究活动的条件。

二、数字化地理教室的特点

1.数字星球系统

数字化地理教室内的数字星球系统,无疑是整间教室的最大亮点。与之相配套使用的有教室前方的电脑中控台、电子白板投影幕和星球系统正上方的模拟星空穹顶等。旋转的数字星球展现的是具有逼真效果的立体世界。曾经有学生这样描述自己对数字星球系统的感受:原本球形的、立体的地球世界,原来却非要我们通过书上的平面图记住它;今天看到了数字星球,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了地球是个圆的……

确实,数字星球系统通过数字视像圆球体屏幕瞬间融合展示,直观呈现了地球、月球、太阳与星空系统,把宏大的世界拉到学生的身边,令人犹如身临其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突破抽象概念的理解都有明显的作用。更确切的理解是,数字星球系统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通过软件控制平台、资源软件和数字化球形投影屏幕展示技术,融合多媒体信息、实时互动演示及屏中屏功能,实现学科整合、配套资源开发,瞬间以立体模式展示天文、地理信息,使学生可以从全球、整体、综合和区域的角度研究、探索宇宙空间环境和地球环境。

2.交互式电子白板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数字化地理教室内的又一大亮点。在教学中,将电子白板与计算机相连,此时的电子白板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手写板,可以在上面任意书写、绘画并在计算机上显示,文件保存为图形文件。地理学科教学常常需要使用地图,在电子白板上可以直接对地图进行圈划、增减、突出重点等操作,具有非常直观的效果。

3.立体模型及其他

其实,数字化地理教室在地理教学中使用更多的是大量的地理立体模型,如立体地形图、电动地球仪、地动仪及各种动手实验器材等,通过它们把平时书本上枯燥抽象的知识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达到了好学、乐学的教学效果!

图1 数字化地理教室

三、数字化地理教室与课堂结合的有效性

地理学科的两大特点是区域性和综合性,而中学地理课包括地理景观、现象及分布、演变规律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这些内容也都体现了区域性、抽象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在传统教学中,教学仅靠教师的讲解,配合平面、静态而单调的挂图、地球仪,这样的教学方式需要学生以一定的感性材料和空间经验为基础,否则理解书本上的文字材料有一定的困难,因而多数学生会感到枯燥、难学,表现出厌学的思想。多数学生只对趣味性较强的世界地理知识有学习积极性,其中还不乏只把地理学习当成是环球旅游探索的学生。而对于综合性比较强,知识相对比较枯燥的中国地理,很多学生则难以提起兴趣。

数字星球系统的引入,使得教学内容通过数字化球形投影屏幕瞬间融合展示,由平面的转成立体,由静态的变成动态,极大地满足了教学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化地理教室投入教学2年多后,我校又专门成立了地理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小组,把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起来,利用课余时间走进数字化地理教室,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运用。数字化地理教室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提高了地理教学的优效性。

1.提高了学习兴趣,扩大了教学容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充满了学习兴趣,才会融入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中去。初中地理的学习有着显著的特点:初一地理对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其教学内容涉及世界各个区域的奇特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教学中如果教师结合书本知识补充一些有趣的奇闻趣事,那么,地理课无疑就会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了。但是初二地理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中国的地理知识,在教学上不再以“趣闻逸事”为主,教学思想上也注重对地理现象本质的探索,这就注定了其课堂容量的增加以及内容的相对“乏味”。可以想象,缺少学习主动性的学生,就会失去对地理的兴趣,消极对待。

与此同时,为了让每一堂地理课能够在充分完成教学任务和进度的前提下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地理教师都积极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地理模型(包括自制简易模型)和教学挂图,开展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等。

而有了数字化地理教室后,我们教师的第一感觉就是终于找到了地理知识的实践基地了。这里面的一切都是新鲜而先进的,对学生而言,仿佛再一次唤起了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强烈兴趣。在新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教学重点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操作和练习,让学生在不自觉的做中学到了地理基本知识与技能;在复习课中,注意知识点的梳理和应用,运用数字星球系统演示学生不熟练的知识点,以原理应用和学生互动操作为主,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切,无疑省去了过去教师重复又重复而效果仍不佳的讲述式教学时间。现在,只需要让学生自己在地理教室中去观察,去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扩大了教学容量。

2.解决了地理难题,突破了教学难点

地理学科在初中阶段仅有2年时间,从初一的新学科到初二面临的提前中考,转换的似乎有点儿快,再加上平时每周教学课时的限制,对地理学科的实际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上好、利用好每一堂地理课,最大化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地理学科的特点是具有广泛性、抽象性、区域性、综合性等,决定了它很难在教师的口述中让学生切实地理解。即使一个最简单的知识点,都可能需要教师反复讲解。例如,让学生理解地球仪上经纬线的异同点及各自特点,即使结合了地球仪来演示教学,学生也很难不在练习题中犯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习题中的地图永远是平面的,让学生在圆形中思索球体的知识甚至还要延伸,确实需要很强的思维能力。

而数字化地理教室可以出色地解决这一系列看似困难的问题。记得在利用数字星球系统讲授经纬线知识的时候,只是让学生围观了旋转中的数字星球,当学生认真地观看那一根根时隐时现、交替出现在旋转星球上的经纬线的时候,甚至没有教师的讲解,他们对此的印象也是深刻的。然后再让学生根据现象归纳总结,分析推导出更深层次的结论,学生也能轻松地完成任务。

由此可见,数字星球系统可以轻松地实现球形屏幕上的球状图圆柱投影的平面图之间的相互转换,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强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多角度、多方位、多对象地进行开发和演示,使教学活动更具主动性和针对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在授课中通过选取典型的图片和教学案例,使用同一张图片变换角度观察,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形成与强化。在数字星球系统强大的功能之下,绝大多数抽象知识得到了直观展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轻松获得了书本上的知识。

3.增强了动手能力,拓宽了知识面

数字化地理教室的出现,特别是数字星球系统的教学展示,让学生们在大大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更加希望积极参与其中探索奥秘。我们地理教师在平时备课中,特别注意将书本上通过实验、观察等获得知识的环节,设计成学生动手实验的自主探究活动课。在大量的地理模型面前,学生自己去动手拼拆;在数字星球系统面前,学生自己去观察甚至操纵星球……日积月累,学生对书本知识已经从记忆层面自然过渡到了理解层面,动手能力也大大提高!

此外,我们在每周一次的全校社团活动中,增设了基于数字化地理教室的地理课外兴趣小组(地理社团),在全校初一、初二年级各班选择了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他们利用社团活动时间走进地理教室,走向更深层次的地理研究。3个多学期下来,学生们兴趣高涨,对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地理社团因课时有限等原因,还没有具体的教学纲要,每一次几乎都是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进行相应的地理知识的拓展和活动。而笔者正在构思和草拟地理社团的校本课程教材,希望能使地理社团的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篇5

一、前言

1.数字星球系统

数字星球系统是信息时代最先进的教学仪器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三维立体动态展示的单位数字化教学仪器。它通过国际先进的三维图像处理平台,方便教师将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转变为球面图像,结合精密光学技术,瞬间展示于数字化球形投影屏幕上,动态立体地再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现象与过程。

2.将数字星球系统引入教学的意义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大潮,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数字星球系统正是在这种改革与创新的浪潮中出现的,它的出现为教育环境与教学过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如何将它更好地运用于地理教学设计中,这是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而地理教学设计是地理有效教学的前提,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能减少和克服地理教学活动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适应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达到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教学设计者应具备的设计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即“备课”,可以概括成“三备三写”:备教材、背学生、备教法;写学期教学进度、写课题(或单元)教学计划、写课时计划(教案)。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教学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学技术,科学有效的一种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应是设计者在丰富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的结果。具体来说,应具备以下教学理念。

1.具备教育教学基础理论

教学设计深受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的影响,这些理论不仅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方法和技术,它们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数字星球系统使得教学内容通过数字化球形投影屏幕,瞬间将平面、静态的图片转变为立体、动态的图像,可以极大地满足教学的应用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运用传播理论的有效指导,将会极大地改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在设计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这节课时,七年级学生受活动范围、思维能力和知识量的限制,对海陆变迁原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用视频、动画、数字星球演示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开阔视野,认识上从感性逐步上升为理性。

2.融入地理新课程标准

在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科学地解读课程标准的每个部分,理解其中蕴藏的深层含义。如,在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球运动这方面的知识一直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部分,数字星球系统的运用可以极大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如何将其发挥到最大效益,还需要地理教师在科学地解读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实践,将教学效果最优化。

3.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在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作为设计者应该多考虑如何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如,在设计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中东》这节课中石油的运输路线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在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内策划主要的石油运输路线,由小组代表在课上发言,在数字星球中指出每条石油的运输路线。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4.注重创新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设计教学设计时,除运用系统本身的各种资源外,还应学会开发出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如,讲授“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时,设计者就可以利用数字星球模拟不同的运输线路,由学生讨论选择哪条线路。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分小组讲解小组内的研究成果。因此,此种形式下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自身教学与研究能力的提高。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而合理有效的设计理念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如今在以新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形势下,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是顺应课程改革的必要出路,而设计理念的提出可以为教学设计者提供可借鉴的设计思路,因此对它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家清.新概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3.

[3]胡再,邓涛.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地理科学与地理教育论文集,2010(08).

篇6

二、建设前期方案的讨论、修订和定稿

2009年上半年,南京市教育局计划给全市14所小班化初中配备1间数字化地理教室,平均每所学校配备标准是40万元,市技装和区技装分别拨付20万元。计划一出来,14所学校就开始紧锣密鼓地设计自己的建设方案。负责教室建设的2家企业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该项工作负责人共同探讨,形成了方案的雏形。市技装部门经常组织14所学校负责人在一起研讨,有时外出参观学习。研讨时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各校地理教室建设方案,包括设计意图、亮点所在。智慧的碰撞与分享,让我们在迷茫中看到了方向。

因为每所学校地理教师不多,有的学校只有1名,有的学校地理教师年龄偏大,对新鲜事物不太关注,而且地理教室建设和使用走在全国前列,前车之鉴很少。市技装部门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所以大家相互交流分享尤为重要,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摸索。这样的集中研讨举行了好多次,各个学校的方案总是修了改,改了修,直到建设方案最终敲定。在一次一次的研讨中,我们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感受到了“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14所学校的数字化地理教室在2009年暑假一起开工建设,年底基本完成。

三、建设后首次集中培训

2010年年初,市技装部门利用寒假时间组织14所学校地理教师和部分区县教研员进行封闭式培训,地点在江宁区的百家湖中学,这所学校的地理教室也是刚刚完工。

本次集中培训共3天时间,主要培训项目是数字星球、电子白板、望远镜的使用等,最重要的是基于数字星球的课件制作。地理教室中传统的教具培训很少。3天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培训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每培训一项内容都会让学员反复练习,直到熟练为止,而且还有课后作业。培训过程中学员们互帮互助,齐心协力,每一个项目都完全熟练之后才推进下一个项目。

3天的培训时间很快,学员们收获颇丰,之前很多年龄较大的学员对地理教室中一些设备无从下手,也不敢摆弄,但现在对地理教室的恐惧感渐失。学员们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学会制作基于数字星球的课件,很多现代化教学仪器不再那么神秘。

培训接近尾声,市教育局领导专程来到百家湖中学,对本次培训给予充分肯定,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通过全体学员齐心合作,互通有无,走在全国前列的数字化地理教室能够有效促进教学,争取打造成一个品牌,一面旗帜。

四、赛课中的合作和比拼

数字化地理教室建成了,如何有效地服务于地理教学,服务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地理学习兴趣的提升、服务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市技装和市教研室花了不少心思。市技装的领导不止一次说过,我们的硬件条件跟上了,平台给教师搭建了,现在关键是怎么去用,别怕用坏,用坏一点关系没有,应该表扬,怕的是摆在那边摆坏。

最近几年南京市每个秋学期都会举行一次全市各个学科的小班化赛课活动,2011年的地理小班化赛课,市技装和市教研室达成共识,分为普通组和数字星球组,数字星球组设立的目的不言而喻。全市14所有地理教室的学校都要参加,拿出自己的好课。赛课分两个步骤,先是说课进行初选,然后上课进行决赛。参加赛课的课一般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节课要经过反复打磨,往往凝聚了很多人的汗水,不仅仅是一个学校,还可能是一个区的集体力量。

我校只有笔者一名地理教师,当时比赛在即,心里比较着急,想了两晚,课的雏形产生。请教了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师,虽然不是本专业的,仍然给了很多帮助。比赛的前一天,试上这节课时请了同教研组的教师进行观摩和指导,有历史教师、政治教师。他们站在自己学科的特点上谈了观课感受,给了一些指导和修改意见。正是由于教研组教师的通力合作,毫无保留,帮助笔者取得了数字星球组一等奖的成绩,也越发认识到教学中集体备课的力量。

赛课过程中有幸听到了几节其他教师的课,同课异构,各有千秋,也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的课经过了精巧的设计和精心的打磨。

五、课例评比,择优进京比赛

2011年,市技装部门联合市教研室布置了一项任务,全市14所拥有数字化地理教室的小班化学校各准备一个基于数字化地理教室的课例,市技装和市教研室择优选择,优秀课例在全市再继续打磨,然后到北京进行赛课。

任务一下达,14所学校的地理教师又开始忙碌起来。领导的重视,机会的不易,个人教学的积累,这都是摆在眼前的压力。我校的教学管理者说,课的内容和形式帮不上忙,但是课的录制和其他服务有求必应。准备了一个星期,请我校的信息教师录制了这节课,并拷贝到CD中上交到技装处。一段时间后接到通知,有3位教师的课例入围。市技装通知所有参加课例评比的教师和部分区县教研员集中对这3位入围教师的课进一步听课、评课,提建议和意见,取长补短,争取在全国的赛课中有所收获。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3位教师不负众望,分别获得了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六、中心组成立,合作中完成地理实验室装备标准

首批14个数字化地理教室的建成和投入使用,让我们看到了地理教室的优越性,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接下来会逐渐推广。市技装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有我们数字化地理教室的装备标准。因为走在全国的前列,可借鉴的经验不多,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总结经验,所以南京市教育技术装备地理专用教室中心组正式成立。中心组的主要任务是制订学期计划,组织开展基于数字地理教室的观摩课、公开课或者赛课和地理教室使用技能培训以及对后续要建的地理教室进行指导,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南京市中学地理实验室装备标准》的制定。中心组一共5人,有1名教研员,4名一线教师,定期研讨。在制定《南京市中学地理实验室装备标准》的过程中,组员们首先搭建框架,然后组长把任务细化,组员领任务,遇到难题大家一起讨论,经过一个多月的分工协作,共同努力,《南京市中学地理实验室装备标准》应运而生。大体框架如下:

1.地理实验室的建设目标

2.地理实验室的建设原则

3.地理实验室的建设要求

(1)设置要求

(2)数量要求(包括准备室)

(3)通用要求

(4)专用要求

①功能要求

②基础配置要求

③地理准备室配置要求

④地理科学园配置要求

⑤小气象站配置要求

4.地理实验室仪器配备标准

(1)初中地理实验室仪器配备标准

(2)高中地理实验室仪器配备标准

5.地理实验室的人员配备要求

6.地理实验室管理要求

(1)实验室管理制度

(2)实验室学生守则

(3)实验室管理员职责

(4)仪器设备的管理与使用

7.实验室教学工作

七、申报国家级课题,分工完成案例集

2012年,由南京市技装处牵头,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获得了立项,这是一个大课题,主题是基于数字化地理教室的教学案例研究,需要全市所有有地理教室的学校合力完成,最终的成果就是编撰一本基于数字星球的初一地理教学案例集。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栖霞区和原白下区2名地理教研员牵头,首先是分工,各学校自行申报教学案例,然后统筹安排。制作分工表把初一年级地理每个章节全部列出,任务分配到各个学校,任务不算重,但负责的教学案例必须保证质量,需要精心设计。目前各校教学案例都已经上交,紧接着就是评审组的筛选和修改。基于数字化地理教室的案例集一旦完工,意义重大,对江苏乃至全国都是一个重要的借鉴。

八、结束语

南京市数字化地理教室从无到有,从建设到取得成绩,切实证明了两点:实践出真知,“众人拾柴火焰高”。没有合作,很难发现问题,没有合作,很难做出成绩。

篇7

高中的地理不再是学习各地的风景人情,而是将整个宇宙和地球环境作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来客观的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通过各个方面加强了学生对保护地球的强烈意识。但是其也存在了一定的枯燥性,加上大量的信息点需要学生去记忆,这使学生产生了厌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作为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师,我将数字化资源搬上了地理的课堂上,希望用现代科技来进行地理知识的传授,借此降低地理知识的枯燥性。

一、巧设视频,摆脱教材抽象束缚

高中的地理知识与初中相比较,更具深度性和广度性,并且抽象性比较强。学生在课堂听课中,难免会对很多的知识缺乏理解能力,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对学生的疑惑我并不能给予面面俱到的解答,导致学生将课堂上的问题带到了课下,对学生的课后复习产生了阻碍。我在备课时,将所要讲解的知识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了整合,将课本上的难点与重点知识融入进视频中。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通过视频的观看,帮助自己理解课堂所学,摆脱了抽象思维的束缚,为课后的复习带来了一定的帮助。

例如: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全球气体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课中,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教材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的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虽然它与学生的生活并不遥远,但是想让学生真正的去理解去认识到本课的内容,还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抽象思维来进行配合。我在讲课前通过数字化资源的搜索,将气候变暖对人类影响的视频进行了归纳整理,使学生们通过视频的观看,来感受本节课的内容。这样做简化了课堂上知识的难度,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在大脑中迅速转化为有用的信息,对课堂学习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数字化资源的引用是当前地理教学中的一次全新的改变,它让知识不再呆板的躺在课本上,而是鲜活的跳跃在学生的思维中,加强了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图表并用,增强授课内容理解

数字化资源为高中地理课本的知识讲解带来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它削弱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而是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在高中文科教学中地理知识是必修课程之一,地理知识的学习效果直接决定了高中学生的高考成绩。因此,课本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繁多,内容略显枯燥。传统的地理课程学习中,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处于被动性,而数字化资源的引用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让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例如: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一课中,学生需要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灾害带来的危害进行了解,并通学习增强人类的行为活动与地球的关系的分析能力。单靠我的课堂上的讲解,学生们只能在产生肤浅的认识,只是简单的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关联。当我通过将各种知识进行归纳分类后,使用数字化资源教学法,将知识融入进图片和表格中,通过程序的设计使二者交替进行放缩演示。学生们在图表中增加了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减少了传统课堂上对知识学习所用的时间。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教学的变革,先进的科技摆在我们面前为我们提供了教学改变的载体,我们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创新才能让数字化资源的利用更合理,将枯燥的课本知识进行有效的转变,为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起到一定的帮助。

三、实景再现,环保意识直达人心

高中的地理知识整体来说是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主体,目的是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环保意识。由于课本知识中需要记忆的部分较多,加上学生日常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加,使学生只是对地理知识作为一门考试的必修课程来进行学习,头脑中对环境保护的问题并不是特别在意,学生们甚至会认为保护环境与自己毫不相干。针对这一现象,我在课堂上刻意将数字化资源中的关于保护环境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创设,通过课堂上的播放,使学生们直面现实,在心里养成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思想。

例如:湘教版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课中,我并没有直接枯燥的讲解环境保护的知识,这样的讲解只会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看成是一种学习的信号,只是选择重点的知识点进行记忆而根本不会去形成爱护环境的思想,这与高中地理教育的宗旨相违背。我在数字化资源中将一些关于环境破坏的图片和视频进行了整理,与自己的讲课进行配合。每张真实的现场实景图,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心灵的震撼,使其在心里自主的形成了“我要保护环境”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数字化资源的产生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教学方式方法的一次重要改革。作为新时代下的高中地理教师,要清醒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为学生授业解惑并不是最终目的,还要思考怎样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培养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用自己手中的粉笔为学生勾勒出美好的前程,让自己无愧于那两个字――老师。

【参考文献】

篇8

1.第三种学习方式的产生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如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等的发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正在走进课堂教学。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以软交换为核心,能够给师生提供更方便(随时、随地、任何方式)、更快速、更低廉的数字化通信服务。下一代互联网使三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大大降低信息传输成本,使在线学习成为可能。在云计算的环境下,学习资源是开放的结构,师生可以参与内容编辑,这赋予了学习资源持续不断更新和进化的能力,从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云服务。互联网将计算机间的互联拓展到世界万物,这大大拓宽了师生的课堂视野,将课堂学习场景与遥远的真实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时空限制被突破。随着电子白板、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交互式媒体进入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海量的课程资源,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向名家名师学习,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的隔膜被打破,在线网络视频学习和面对面学习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二者逐渐走向“融合”,从而产生第三种学习方式。不同于以往传统教学中只运用某种单一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结了多种技术去构建“数字化”的学习情境,学习的固有范式和习惯被打破,学习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甚至被颠覆。

2.第三种学习方式的特征

一是互动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主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第二阶段是“吸收内化”,主要是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第三种学习方式重构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传统的“教师先教学生后学”转变为“学生先学教师后教”。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以微视频为载体,通过观看微视频构建基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可以预习知识,可以自己掌控节奏,是个性化教学的体现。二是针对性。通过重构学习过程来减少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将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让教师的指导、帮助等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第三种学习方式真正做到了差异教育。

3.第三种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

慕课是指把以视频为主且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课程免费到互联网,供学生学习。微课又叫微课程,是指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翻转课堂是指学生自学课前录制好的教学视频,课堂上则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研讨分析的教学。

二、第三种学习方式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的启示

1.树立信息分析观念

学会分析、学会感悟海量的信息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注重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信息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组成。第三种学习方式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去构建“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全新的学习形式。第三种学习方式难的不是微视频的制作,而是对课程资源的梳理、分析、整合与提炼,这既需要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基于学科逻辑的分析与重构,也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和教学流程进行基于学生认知心理的分类和重组。以“热力环流”翻转课堂为例,教学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微视频的制作,微视频不是一堂课完整PPT的“缩小”,它应是“碎片化”的导学视频,应紧扣课程标准,依据学情,精选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作为短小精悍的视频内容才能达到较好的预期效果。为此,可选择“热力环流的地理实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与原因”、“海陆风”、“城市风”制成四段导学视频。第二阶段是课堂活动阶段,通过交流、合作、探究、讨论等互动方式解决微视频学习中的问题、困惑,系统、全面整理课程资源以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教师应对学生在学习视频后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共性问题:①同一水平面上,风(大气的水平运动)由高压吹向低压,为什么垂直方向上有时不遵循这个规律?②产生热力环流后,等压面是否还是理想状态那样平行?③气压与等压面弯曲有什么关系?④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实例⑤如何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去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教师将梳理出来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汇报,整理形成“热力环流”知识体系。第三阶段是拓展阶段,教师指导学生进入相关网络平台(网站、QQ群等)讨论热力环流与军事、热力环流与歌曲、热力环流与工业布局等内容,以获得该类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包括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技巧、地理学科规律性的知识以及解决问题所应具备的视角,同时还包括运用地理语言表述观点的能力等。

2.学会获取课程资源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课程资源在时空、容量和速度上的限制,信息共享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便利。在数字化教学的背景下,地理教师可以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获取全球的教育、教学资源。最典型的例子是:教师要制作高中地理教学课件,都会先从网络上收集自己所需要的素材,如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等,再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整合和制作,最终形成个性化的课程资源,且积少成多,最终建设成为个性化的地理课程资源库。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融入学习之中形成新的“信息源”,从而使学习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三维结构变为四维结构,即由过去的“教师、学生和课程”转变为“教师、学生、课程和信息技术”。新的学习模式也给高中地理教师带来新的挑战,这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力,而且还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发挥集体的智慧,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共同建设地理学科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为此,省、市、县教体局和人社局对一线教师开展持续多年包含信息技术内容在内的继续教育培训,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广大教师可以熟练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

篇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7-0018-03 

21世纪是信息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利用信息化手段培养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选择。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1]。因此,建设一支适应时展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任何的教育改革都是外在的,只有教师的积极有效参与,才能够将外在的教育改革目标内化为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活动[2]。因此,我国于2013年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旨在通过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但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本文以201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为依据,探讨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培训需求,以使新一轮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是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基本手段[3]。目前,大多数教师比较缺乏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阻碍了学校乃至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为此,笔者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主要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及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三方面了解城市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培训需求,希望在新一轮的信息技术提升培训中,切实提升中学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地理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2.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所用问卷是在分析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基础上,参考大量文献后编制的。问卷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教师个人基本情况、学校基本情况、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与培训需求,最后是一道开放题“在信息技术培训中,您最希望提升哪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对前面调查内容的补充。 

3.问卷的实施 

笔者于2014年11月-12月主要对洛阳市和开封市的城市中学地理教师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18份,回收118份,有效问卷112份,问卷有效率为94.92%。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1.对多媒体教学常用设备操作比较熟练,需求度较低 

由调查可知,地理教师对多媒体计算机、电子白板、投影仪、幻灯机、触控电视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六种常见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现状方面,操作较为熟练的是多媒体计算机、电子白板和投影仪,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而在所列多媒体设备的培训需求方面,排在前两位的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触控电视,需求度分别是32.61%、26.52%。 

2.检索获取数字教育资源的能力较强,对优秀数字资源的需求也较高 

据调查可知,经常下载地理数字教育资源的教师比例最高,达到了60.71%;想尝试但不会和从不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地理教师仅有10人。可看出,大多数地理教师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也具备搜索和下载地理教育资源的能力。但现有网络资源存在商业化较强、共享度较低的问题影响了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因此,高达97.33%的中学地理教师希望在信息技术培训中了解一些获取优秀地理数字教育资源的途径和方法,以帮助其提升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地理教学的能力。 

3.教学通用软件的掌握状况不太乐观,但其需求度较高 

问卷主要调查了文档处理、动画制作、音频与视频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六种通用软件的掌握情况。统计结果表明,地理教师普遍对文档处理显示软件(如PPT、Word)操作较为熟练,比例高达91.87%,而对其余软件使用现状并不乐观,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制作(如flash、AuthorWare等)和动画制作软件,一半以上的教师几乎不会使用。 

关于地理教师对上述软件的培训需求情况,按照需求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动画制作、音视频编辑、图片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以及文档处理显示软件。此外,在访谈过程中,地理教师认为,他们目前对Word文档的操作水平能满足其教学需求,无需加强培训,而对于信息化教学使用最多的PPT,他们希望能进行较深程度的培训,如插入动画、超文本等,提高其制作高质量课件的能力。 

4.地理学科专用软件的掌握状况很不乐观,但需求度较高 

如图1教师常用地理教学软件的情况调查可知,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最多的地理学科专用软件是谷歌地图,应用频率达到了30.42%。谷歌地图因简单易学、上手快得到了大部分地理教师的青睐,因此,在教学中使用得较多。其次是Word(绘图功能)、Google Earth和Photoshop(绘图功能)。而在地理教学中使用较少的是GIS、3Dworldmap和Marble,所占比例之和仅为9.16%。从整体来看,地理教师对地理学科软件的应用现状很不乐观,缺乏主动使用地理学科软件的意识。 图1 教师常用地理教学软件的情况调查 

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91.96%的地理教师希望信息技术培训能够提高其操作地理学科专用软件的能力。而少数地理教师选择不需要培训地理学科专用教学软件的原因,主要是受学校教学条件的制约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影响。 

5.简易多媒体环境下地理教师教学能力较强,需求度也较高 

在访谈过程中,大多数地理教师认为,他们能够在简易多媒体环境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仅有部分教师认为其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信息化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方面。但由进一步调查得知,高达91.96%的地理教师仍然希望自己进一步提升简易多媒体环境下的地理教学能力。 

6.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的教学能力较差,但需求度较高 

调查得知,在教学中能较熟练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基本功能的地理教师所占比例为20.53%,而79.47%的地理教师不能熟练地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表明地理教师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能力普遍偏低。此外,大多数地理教师不能熟练操作交互式白板的交互功能,更不熟悉白板的内置资源与地理学科软件。而教育信息化越来越重视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运用,大多数地理教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高达90.17%的地理教师希望加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相关培训。 

7.教学各环节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良好,需求度高低不一 

对地理教师在各教学环节使用信息技术情况的调查发现,被调查的所有地理教师都有在教学各环节使用过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其中,课件制作和课堂讲授环节使用信息技术频率最高,所占比例分别为21.52%、19.07%;而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较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评价与反思。经调查可知,地理教师对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课堂讲授、总结与复习、教学评价以及学生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的培训需求层次不一,其中,对信息技术支持课堂讲授的需求度最高,达到了96.43%。 

8.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教学平台的状况不乐观,但需求度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61.61%的地理教师不了解“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教学平台的”的概念和功能,仅有10.71%的教师对其比较了解,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地理教师不具备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教学平台的信息技术能力。在有关培训需求的调查中,82.14%的地理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提升自己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教学平台的能力,但由于学校不具备相关教学条件和多数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他们仅想对其基本的操作功能做些许了解。 

9.数字化环境下构建新型教学活动的现状不太乐观,但需求度较高 

数字化环境主要指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从调查的数据可看出,地理教师在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现状很不乐观,63%以上的地理教师没有组织过相关的教学活动。又经分析可知,地理教师对在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中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活动的需求度均较高,所占比例分别为81.25%、77.68%。 

10.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不乐观,但需求度较高 

教师工作坊和网络研修社区是支持教师进行学习、研讨、交流等活动的网络平台,保障了教师开展常态化研修。调查可知,完全不了解两者概念和功能的地理教师有86人,占总人数的76.79%,而对其了解的地理教师仅占总人数的7.14%,可看出,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新途径并没有引起大多数教师的关注。统计发现,地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需求较高,83.03%的地理教师认为需要加强这方面的信息技术培训。 

三、调查结论与反思 

在上述具体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城市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和对信息技术培训的需求,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1.从整体来看,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现状不太乐观 

对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大部分地理教师信息技术知识比较匮乏,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尤其是应用地理学科软件进行地理教学的能力、教学通用软件的熟练操作程度及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等方面。 

2.地理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方面需求较高 

总结与分析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知识需求情况发现,信息技术知识需求度排在前两位的是优秀地理数字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而教师对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的需求度普遍较低,如:网络学习空间、数字化环境下新型教学活动的构建等。 

3.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未深入人心 

教师工作坊和网络研修社区是目前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而大部分地理教师对其不了解,也很少有人参与。这表明教师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教师常态化的专业发展手段仍停留在了传统的继续教育方式上。 

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执行者,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培训机构需坚持以受训教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为导向,分析不同学科教师的不同学习需求,才能使培训达到预期目标[4][5]。关于中学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研究还需要系统的分析所有的地理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和培训需求,进而构建适合中学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内容体系,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的意见[Z].教师厅[2013]13号文件. 

[2] Armstrong, P. Teacher pay in South Africa: How attractive is the teaching profession[R]. Maitland: South Africa,2009,15- 18.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180-02

地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见证了各个地域的历史,而且还直接反映出该地域的民俗内涵和民间审美意识,成为乡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意义

地域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人文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大同于文化地理学。所谓地域文化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首先,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具有民间美术特质的地域美术,作为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形式,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明结晶,从洪荒时代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的民间绘画、民间工艺美术,地域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始终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它不仅具有群族文化本体根性揭示价值,而且它又再现了各个地域的族群文化的艺术价值。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地域美术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地域美术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征。其次,从应用的角度讲,地域美术造型变化万千,异彩纷呈。它来源于中国农村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也来源于民间艺术家们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通过艺术课堂的引入与应用,不仅有利于引领和强化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地域美术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形式,肩负着美术教育现代化的神圣使命。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新的科技手段和信息传播方式,使各种新思想、新思潮、新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发生激烈的碰撞。这种碰撞所引发的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在少年儿童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出的冷淡与漠视,另一方面,在当前以倡导多元文化倾向为主流的环境下,少年儿童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外国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骛,而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敬而远之,甚至于视而不见。这不仅直接导致了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难以传承,而且也加剧了小学生对民族和国家感情的衰减。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挖掘和剖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遗存,以中国各地区的地域文化为依托,在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富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实践为主导的美术教育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切实将其拓展为可利用的文化教育资源,是当前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方法与途径

针对地域文化资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各地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系统地分析、整合、把握与运用。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地域文化资源在发挥其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以中原地区的文化资源为例,从我们现行的中国美术教材中很难找到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材料,如河南地域的豫剧艺术、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商丘地区虞城县的“泥人李”、河南民权的画虎村、河南省虞城县的木兰文化等文化资源。这些既有传统文化资源,又体现了新时代的典型的地域文化,以美术学科为例,这种丰富而悠久的美术资源,在中国美术史上既没有应有的陈述,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有效保护。中国地域美术文化的传统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地分析、探究、梳理与传承,中国地域美术文化的价值还需努力发扬和彰显。在当代社会普遍提倡全球化、接轨论的当下,积极探讨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探索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构建中国族群本土美术核心的价值,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整合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不同的地区体现着不同的风格与特征。以美术学科为例,研究地域美术,需要我们依据地域特色的不同,通过不同的美术中心区的筹建,依托分析、探讨、整合、继承和发扬等必要环节,切实构建中华美术的多地域研究体系。而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依靠各地的高校师资力量,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建立起各有美术特色的、具有较强地域性、专题性的美术文化中心区,不仅可以引领当地的美术文化建设,还可以积极有效地引领全国美术的良性竞争化发展。而在中小学中,通过体现着地域美术资源的相关课程的开设,将会对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有着不无裨益的作用。

(二)加大科研力度,积极研究和传承地域文化

各地相关教育机构,应充分依托当地文化资源,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根据地域文化资源情况,组织相关专家、当地师范院校教师,配备相关经费,形成一个集行政领导、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能力为一体的科研小组。

以专家团队为中心的科研团队,通过具有品牌效应的活动的设计与打造,将相关教师散兵游勇式的研究队伍有效集结起来,逐步形成一个集探索、研究与最终应用为一体的涵盖专家队伍、师范教师和一线教师等不同梯队层次的科研团队,切实营造人人重研究、人人重实践的良好氛围。

品牌活动的打造,不仅可以加强彼此间的互相交流,建立一种“参与式”和“互动式”的交流机制,而且还可以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相关地区的美术专业教师分阶段轮训。科研团队的学术成果,不能只保持在理论研究的层次上,而应将相关的课题研究真正化为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环节上来。这需要以专题的形式,将当地的相关资源加以整合、梳理,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字,充分运用本地文化资源,使学术理论充分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报请有关部门,将最新的学术成果以地域文化教材的形式,作为全国统编教材的配套教材进行有益补充。

(三)以分门别类的方式,切实建立地方艺术课程资源数据库

在以往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艺术学科的教师教学活动,大多数依靠教师个人力量来解决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在开发课例、编写乡土教材的同时,要逐步以图书、课件和媒体等多种形式,建立地方性艺术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立,可以通过网络公共平台,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针对体现着地域文化资源特点的优秀课件或是理论探索文字,将一线教师的个人成果整合在网络资源管理库中,使广大艺术教师之间,利用更大的资源空间,以更加平等、合作的方式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而对于各个地域的历年有关研究课题,需要及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梳理、整合与公布,此举不仅可以促进美术资源共享,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同时也可以提高地域文化资源的使用率,并有利于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四)通过文体活动,彰显地域文化的魅力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利用阅览室、宣传板报,通过学生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切实发挥地域文化资源在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充分利用资源,开展以彰显地域文化资源为主题的活动,如“家乡美书画展”、汇演以“家乡美”为主题的艺术节目等活动形式,将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把艺术课堂移动到大自然中,组织学生到本地风景区文化场所去观光游览。在活动中,向学生介绍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以及历代文人墨客写下的诗篇,引导学生从景色中领略文学描写之美,感染学生进行创作。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有了较快发展,而艺术教师队伍严重不足是不争的事实,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指出:中小学校艺术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生动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之中,通过艺术教育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滋养,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础。在中小学大力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是新时期艺术学科教育教学的一种革新要求,而对于地域文化的探索与弘扬,在中小学的教学中,也将有助于加强和推进对中国历史形态地域文化的全面系统研究,有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和艺术课程体系,为审美教育提供素材,丰富课内外教学,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并能给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苏岚.小学美术教学的生活化\[J\].教育评论,2006,(4).

篇11

地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见证了各个地域的历史,而且还直接反映出该地域的民俗内涵和民间审美意识,成为乡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意义

地域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人文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大同于文化地理学。所谓地域文化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首先,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具有民间美术特质的地域美术,作为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形式,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明结晶,从洪荒时代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的民间绘画、民间工艺美术,地域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始终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它不仅具有群族文化本体根性揭示价值,而且它又再现了各个地域的族群文化的艺术价值。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地域美术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地域美术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征。其次,从应用的角度讲,地域美术造型变化万千,异彩纷呈。它来源于中国农村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也来源于民间艺术家们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通过艺术课堂的引入与应用,不仅有利于引领和强化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地域美术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形式,肩负着美术教育现代化的神圣使命。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新的科技手段和信息传播方式,使各种新思想、新思潮、新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发生激烈的碰撞。这种碰撞所引发的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在少年儿童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出的冷淡与漠视,另一方面,在当前以倡导多元文化倾向为主流的环境下,少年儿童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外国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骛,而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敬而远之,甚至于视而不见。这不仅直接导致了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难以传承,而且也加剧了小学生对民族和国家感情的衰减。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挖掘和剖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遗存,以中国各地区的地域文化为依托,在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富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实践为主导的美术教育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切实将其拓展为可利用的文化教育资源,是当前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方法与途径

针对地域文化资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各地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系统地分析、整合、把握与运用。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地域文化资源在发挥其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以中原地区的文化资源为例,从我们现行的中国美术教材中很难找到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材料,如河南地域的豫剧艺术、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商丘地区虞城县的“泥人李”、河南民权的画虎村、河南省虞城县的木兰文化等文化资源。这些既有传统文化资源,又体现了新时代的典型的地域文化,以美术学科为例,这种丰富而悠久的美术资源,在中国美术史上既没有应有的陈述,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有效保护。中国地域美术文化的传统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地分析、探究、梳理与传承,中国地域美术文化的价值还需努力发扬和彰显。在当代社会普遍提倡全球化、接轨论的当下,积极探讨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探索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构建中国族群本土美术核心的价值,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整合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不同的地区体现着不同的风格与特征。以美术学科为例,研究地域美术,需要我们依据地域特色的不同,通过不同的美术中心区的筹建,依托分析、探讨、整合、继承和发扬等必要环节,切实构建中华美术的多地域研究体系。而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依靠各地的高校师资力量,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建立起各有美术特色的、具有较强地域性、专题性的美术文化中心区,不仅可以引领当地的美术文化建设,还可以积极有效地引领全国美术的良性竞争化发展。而在中小学中,通过体现着地域美术资源的相关课程的开设,将会对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有着不无裨益的作用。

(二)加大科研力度,积极研究和传承地域文化

各地相关教育机构,应充分依托当地文化资源,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根据地域文化资源情况,组织相关专家、当地师范院校教师,配备相关经费,形成一个集行政领导、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能力为一体的科研小组。

以专家团队为中心的科研团队,通过具有品牌效应的活动的设计与打造,将相关教师散兵游勇式的研究队伍有效集结起来,逐步形成一个集探索、研究与最终应用为一体的涵盖专家队伍、师范教师和一线教师等不同梯队层次的科研团队,切实营造人人重研究、人人重实践的良好氛围。

品牌活动的打造,不仅可以加强彼此间的互相交流,建立一种“参与式”和“互动式”的交流机制,而且还可以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相关地区的美术专业教师分阶段轮训。科研团队的学术成果,不能只保持在理论研究的层次上,而应将相关的课题研究真正化为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环节上来。这需要以专题的形式,将当地的相关资源加以整合、梳理,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字,充分运用本地文化资源,使学术理论充分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报请有关部门,将最新的学术成果以地域文化教材的形式,作为全国统编教材的配套教材进行有益补充。

(三)以分门别类的方式,切实建立地方艺术课程资源数据库

在以往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艺术学科的教师教学活动,大多数依靠教师个人力量来解决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在开发课例、编写乡土教材的同时,要逐步以图书、课件和媒体等多种形式,建立地方性艺术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立,可以通过网络公共平台,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针对体现着地域文化资源特点的优秀课件或是理论探索文字,将一线教师的个人成果整合在网络资源管理库中,使广大艺术教师之间,利用更大的资源空间,以更加平等、合作的方式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而对于各个地域的历年有关研究课题,需要及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梳理、整合与公布,此举不仅可以促进美术资源共享,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同时也可以提高地域文化资源的使用率,并有利于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篇12

GIS即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地理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它具有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管理、分析和可视化的功能,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地理课程独特的辅助教学技术,它能扩展传统媒体和计算机多媒体的功能,充分发挥地理空间性、综合性和理性知识的特征,给传统地理科学研究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和革命性的发展。有学者指出,GIS是传统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过渡的重要标志。

一、GIS的发展现状

1963年加拿大测量学家R.F.Tomlinson首先提出GIS这一术语,并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用于自然资源的管理和规划。之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GIS发展迅猛,尤其是在最近的30多年内取得了惊人的进步。最新的GIS技术已经发展到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可视化的动态分析,在三维图形中对信息进行交互操作,并结合网络、多媒体和立体视觉给人创造一个虚拟的数字地球和数字城市。来自地理环境的信息大部分与位置和空间分布有关,所以GIs应用非常广泛。目前GIs被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军事公安、水利电力、公共设施管理、农林牧业、统计、商业金融等几乎所有领域,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GIS被引进校园。1994年,美国召开了首届GIS在教育上的应用会议,计划利用GIS技术,使学生将地理课教学内容与所在城市的社会,环境等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社会热点问题,借助GIS技术将这些问题可视化并寻找解决方案,最终达到在青少年中普及GIS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双重目的,该计划受到美国科学家基金会的资金支持。

我国GIS起源于1980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1996年以后进入产业化生产阶段,国内不少IT企业都制造出优秀的GIS应用软件。但是GIS这一新的地理信息工具,在我国中学地理教育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对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大量的GIS商业软件是为专业应用而开发的,功能多且操作复杂,增加了学习使用的难度,同时价格昂贵。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缺乏符合其特点的GIS软件。目前很多教师使用的是操作比较简单、有汉化功能的Map Info。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GIS的必要性

首先,GIS的应用能更真实地反映出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的教学思想。高中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阶段,GIS提供了一种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环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自主地利用GIS进行数据分析、表达观点、获得地理知识。显而易见,GIS技术的运用可以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得到充分的体现。第二,尽可能使学生更大范围地接触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事件。GIS把来自现实世界的数据分析处理,呈现数字化的模拟现实的可视图表,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获得真实的体验。第三,切实有效地培养高中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GIS在信息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地理学科影响深远,是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地理信息以及主动参与信息活动、传递地理信息的有效工具。第四,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动人的、富有挑战色彩的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的学习环境。

因此,在高中阶段应用GIS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对地理教育教学改革,对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都有着重大意义。

三、GIS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地图是地理学科最基本的内容和素材。而GIS被简单概括为传统地图的数字化延伸,是数字化的,动态的,多维度的“聪明”的地图。它在地理教学中多个层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优势。

1.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分布规律和影响关系的教学

教学中,我们可以应用GIS在空间上显示符合某一条件的地理要素的特性,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空间概念。如利用GIS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查询、显示功能,辅助讲授自然与人文要素的分布,也可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空间分布规律,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研究一般的分布特征和规律所需要的地理数据,包括地图数据和主题数据两部分。地图数据是GIS的基础空间数据,例如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各省市地图;主题数据是与具体教学内容相关的数据,如气温、降水、植被、人口、城市等。利用GIs的图层技术制成不同的地理要素图层。图层叠加可以形成如中国人口分布图,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等。或者加入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加入地形要素可以得到地形对中国人口分布的影响图等。

2.地理事物的环境分析教学

利用GIS技术,可确定某地理要素在一定范围内对于其他地理要素的分布。如确定离某条河流100千米内人口大于20万的城市分布,从而为内河运输、灌溉发电、洪灾预防等各种人类活动提供环境分析与决策,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理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另外,也可以借助GIS查询功能,如查询某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交通线路,GIS可以提供多条线路,也可给出最佳路径,这些功能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空间判断和决策能力都有好处。

3.地理事物形态特征、变化过程、变化趋势的教学

GIS技术可将复杂的自然景观、地理现象甚至抽象的概念用三维的、动态的、直观的方法方式表现出来,将地理教学中不易明察与掌握的内容通过虚拟场景来展现,提高教学效果。利用GIS能显示不同时段的地理事物的空间状态,能展现其各阶段的特征,有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

在地貌教学中,褶皱和断裂的形成是比较抽象的内容,传统的平面、静态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使用GIS技术的真三维显示与动态模拟功能,模拟岩石受力及相关地貌的形成过程与结果,如岩石受到强大压力和张力时会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有错动或位移的现象,相对上升一侧地貌表现为断裂山或高地,相对下沉的岩石地貌表现为裂谷或低地。受内力作用,岩石在水平方向上受挤压导致褶皱;受外力作用,背斜中心岩石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中心岩石坚固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形象地展示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GIS技术把漫长的地貌历史演变过程在瞬间完成,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较形象的理解。在讲授城市化或土地利用变化等问题时,利用GIS直观显示不同时段的城市扩展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能帮助学生对城市化过程或土地利用变迁有深刻的了解。使教学过程灵活多变,能培养学生科学、客观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数据统计分析教学

为了用GIS进行数据分析,必需对所收集的数据建立数据库,然后利用GIS的数据分析功能研究地理问题。GIS软件提供的分析功能包括查询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分析等。例如GIS能够迅速地告诉我们世界上人最多的国家在哪里,世界上人口数量超过1亿的国家分布等;或者通过叠加得到降水量400毫米以下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以及分析南昆铁路两侧40km范围内的人口总量等。

GIS的分析结果最终需要通过地图可视化表达并可附以统计图表等。可视化的表达方式使得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地理现象的分布,空间的联系等,从中归纳总结最后形成结论。

GIS能实现统计分析和图表直观显示功能。具体来说,GIS可以进行数据排序显示,如将我国各省按面积从大到小排序,将各种水体类型按比例多少排序等;或绘制专题地图,制作交通图、地形图、行政区划图、旅游规划图等。

四、存在问题与展望

虽然商业用途的GIS前景乐观,但目前GIS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推广却非常缓慢,新课程标准只在地理“必修3”的第三节介绍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在选修模块7中专门安排了GIS的有关知识。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地理学科本身在高中阶段地位较低;GIS软件价格过高个人难以负担;软件的掌握和使用较难;获取GIS数据,尤其是免费数据的途径较少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社会的要求和地理学科的发展需要GIS,将最先进的技术引入校园、使其走进课堂也是必然趋势。只要教师转变观念,积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主动学习,选择有效的方法和途径,GIS教育就一定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产生良好的效果。

篇13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必然性

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多种教学策略的实现,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在高新技术更为发展的今天,教师的教学更不能缺少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融洽整合。因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地理课程决定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新课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点是教材的现代信息技术化、教学的个性化与自主化、情景的虚拟化和地球的数字化,初中地理教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地理学科整合的重要性及发展的必然性。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资源条件

1. “十五”课题研究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教育部“十五”期间重点课题《运用双控系统,促进高中学生地图能力》的研究,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课题鉴定委员会同意通过该课题鉴定,已于2005年底圆满结题。研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各类成果也为今后的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先进的硬件设施为可靠的物质保障

校园网的基本硬件建设已经到位,建成了较高标准的网络中心、电子阅览室、95个多媒体教室,更新了大部分的旧办公电脑,实现了每位教师拥有一部液晶显示器的微机。在网络中心配置有多台专用服务器,通过网通专用光纤接入国际互联网。

3.丰富的软件资源建设成为教学的重要信息源

从1998年至今,先后购进国之源、真源在线、浙大资源、清华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多个资源库及服务平台,另外,还有课件、素材、教学等光盘达90多盘。很多成型资源可以直接为教学服务,还有部分资源经过加工、处理很快就成为精美的教学课件;老师们将互联网上的优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充实到我校的自建资源库中,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以微机室、办公室、电子阅览室为主阵地,根据现行教材成系列的开发出了多套成型的CAI课件,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伴随着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学校组织优秀的学科教师与电教人员制作了学校主页以及各文化学科主页,并为主页申请了域名:/。各学科主页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一个重要桥梁,教师将日常教案、练习题、课件信息等实时到相应的学科网上,供学生了解,同时学生也可将一些问题通过网络反馈给相关教师。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特点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把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运用于地理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实现教育目标的实现。美国着名教育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中的认知领域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地理教学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有利于实现上述六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电化教学的过程主要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 选用合适的电教媒体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地理教学利用电化手段把学生所学知识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颖而有趣地表现出来,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适应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诱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借助电教媒体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问题,让学生集中观察、积极思维。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帮助识记、理解。学生的反馈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正确的给予肯定,不正确的加以纠正,这样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大有帮助。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处理好教材内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把握关键,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概括、归纳综合、得出结论。还可以通过当堂测试的办法进行检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