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1工程概况

华士镇,徐霞客镇为江阴市2014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该区域因泵站老化,设备陈旧等问题,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严重影响了该区域的农业发展,根据新农村建设水系相关的规划要求,两镇根据相应的防洪标准,排涝标准,灌溉保证率等进行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其主要内容包含更新改造泵站17座(灌溉泵站11座,排涝泵站6座),新建地下渠道7.4km,高效节水压力管道11.12km,整治排水沟5.61km,铺设排水暗管10.373km,喷滴灌1320亩,1000亩智慧农田水利信息化系统1套,维修改造排水沟10.389km。在该项目中,由于工程量大,涉及面积广,笔者根据实际工作,对提高工程质量,提高监理水平进行了相关探讨。1制定科学的监理工作规划首先,要依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定完善的监理制度,即完善技术文件审核,审批,原材料,设备检验,工程计量付款签证,各类会议,工作报告,工程验收等等制度。其次要明确监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合同,质量,进度,安全等内容。三是要组建监理组织机构,对常驻现场人员合理分配,明确其岗位职责。四是对原材料,半成品,工序过程等,配置相应的检测仪器设备和制定相应的检测方法,以保证监理工作的科学准确。

2在实施工程监理的过程中做好各项环节质量控制工作

2.1施工前的控制

在本工程中,由于工程现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且排水沟,暗管等线路较长,工程点多,施工内容多且分布在二个镇区。监理组会同业主与施工方对施工图纸进行详细审查,确保其准确性。另外将项目经理,地方农技站分管领导,现场施工小队几方协调在一起到工地现场进行事前技术交底,对下面的施工人员说明施工规范和技术要求,详解施工图纸,施工要点,做到事前控制,因为大多数施工队伍本意还是想把工程质量抓好,苦无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导致施工质量有偏差,最后还要他们返工,损失量大,执行起来就困难,所以我们采用事前控制的措施得到了他们大力支持,效果非常好。

2.2施工过程中的控制

首先,严格落实“三检制”,针对原材料这一块,监理组事前编制材料送检计划表,督促施工单位按计划要求送检,例如一标段(华士,马镇项目区)排沟工程中部分预制混凝土板钢筋不合格,现场实际测的4mm~4.8mm,监理组要求不合格的板全部清场,如三标段(喷滴灌项目区)检查发现黄砂,石子不合格,监理组要求不合格的原材料全部清场。其次,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根据事先编制的质量控制点和待控点加强事中控制过程的巡视和旁站,记录好第一手原始资料。例如,对于各主要工程的施工,监理采取以下措施。泵站工程中,编制了质量控制点和待控点,常规的原材料进场控制,土方开挖,立模,砼浇筑等施工工序作为质量控制点,平时进行旁站和巡视为主,经检测或经现场整改后符合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重点还对泵站基坑处理(超深部分),底板高程,泵站平面尺寸,回填土压实度,水泵中心线安装高程,水泵试运行等作为质量待控点进行重点控制,必须经报验现场监理在旁站确认无误的情况下施工,检查是否符合图纸规定,施工的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经常进行测量和校核开挖区的位置,水平标高和边坡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安装机泵设备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等。排沟工程中,线型放样控制由施工单位联系地方村委,就施工区域的排沟线型放样进行确定,排沟开挖采用小型挖机,根据沟断面大小定制挖机斗,设置不同的样架(一级沟,二级沟,三级沟)进行开挖,这样既能保证开挖质量也能够保证进度,排沟高程控制,要求各种类型的排沟顶高程控制,高出该地区田面10cm~20cm。沟底高程控制,新开挖段,控制底高程在田面高程以下30cm~50cm,原有老排水沟段,以清除沟底淤泥面至原始土层为沟底高程控制。排沟最终顶面高程和沟底高程由业主代表,现场监理,施工人员及地方村委现场确定。沟板预制选择预制场进行预制,钢筋抽样送检,砼浇筑采用抽检砼做试压块控制。运至现场后再对板的断面尺寸和钢筋,强度进行复核,合格后方同意施工。预制沟板安装根据样架拉线放置,板后土方回填密实,在沟板施工过程中一般要求板后回填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沉降后再压实,最后才同意压顶施工。板前采用木方对向支撑,确保排沟线型顺直,一致。渠道涵管铺设中,由于地下渠道的砼管规格有Φ400,500,600,800四种,管道基础为C20素砼浇筑。砼的粗,细骨料采用人工小车过磅计量,划线标记。拌和采用0.35m3搅拌机进行搅拌。砼熟料运输采用小车运输,砼振捣采用插入式震捣器震捣。经监理检查,砼制作及输送工艺可行,砼质量稳定。对脱模后的砼质量及时检查,对出现的质量缺陷勒令施工方修复,尤其在试压过程中如发现有渗水现象的,及时以满浇的方式进行返工,最终确保无渗水点。由于各标段施工点多且比较散,对此监理过程加大了现场巡视力度,以保证对每道工序都能及时控制,对于重要部位以及隐蔽工程,如灌注桩施工,基础处理,泵站进水池,排涝站底板,墩墙砼浇筑,水泵安装等,必须实施监理旁站,并做好监理记录。

2.3验收的控制

篇2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自然条件好。该项目区选在7个村,是因为这几个村都属典型的阴湿区,面积大,集中连片,土质以重壤为主,适宜修筑土埂,并可就地采集部分石料,供修筑水池、道路等配套设施。

(二)干部群众积极性高。项目区群众热情高涨,纷纷要求修建蓄水池、供水管道和渠道,并愿意筹资筹劳。村组干部班子团结,战斗力强,能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协调修建过程中的占地、青苗赔偿等问题。

(三)技术保障有力。该类项目在我乡部分村已有实施,当地技术人员也有修建技术,条件优越。同时水利局派专人进驻项目区指导作业。

三、项目建设规模

在乡的7个村共修筑30m3的蓄水池14个,30cm×30cm渠道6公里,40cm×40cm渠道2公里,110管道34公里。整治山坪塘2口。

四、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一)根据目前的造价,建蓄水池每方造价400元,包括挖方、用石料和砖筑墙、水泥、河沙、盖水池顶板钢筋,以及技术工人工资,则建14个420方的蓄水池,需资金16.8万元。

(二)30cm×30cm渠道6000米,每米按150元计算,需资金90万元,40cm×40cm渠道2000米,每米按200元计算,需资金40万元,110mm管道34000米,每米按100元计算,需资金340万元。

(三)整治山坪塘2口。因为交通运输难,共需投资70万元。

以上建设渠道、管道和蓄水池共需资金426.8万元。

五、效益分析

该项目建成后,将使7个村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全面解决35个村民小组的人畜饮水问题和农田灌溉,新增灌溉面积12000亩,为农民群众粮食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保证群众安居乐业。并且能带动一大批加工业的发展,扩大农民增收,推动整个乡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显著,为后续财源培植,社会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六、施工组织和项目管理

(一)组织领导。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成立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为常务副组长、副乡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工作协调、计划管理、合同签定、工程进度控制等工作。

篇3

一、小型水利建设历史问题及原因

2009年之前全国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控制的灌溉面积4.6亿亩,占总灌溉面积的55%,生产的粮食占全国的35%以上。但是不少地方的老百姓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状形象地形容为“堰塘像碟子、渠道像筛子、水库像池子、机埠像叫花子”。这是由于我国大部分水利工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骨干工程严重老化,末级渠系功能衰竭,并且小型水源工程蓄水能力大幅度下降,受益面积减少,灌溉保证率下降。例如黑龙江全省已建成小型农村水利工程26704处,工程配套率只有70%左右,完好率只有60%左右,设计灌溉面积653.3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99.7万亩,仅为设计能力的30%。

仔细分析我国小型农提田水利建设的问题,我们发现财政资金投入小水利建设比较少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政府实施财政补贴小水利建设之后这一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除财政资金投入少之外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原因,这些原因将会为我们目前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带来一些启示。

(一)资金使用及管理问题阻碍资金使用效率的发挥

09年之前,发改委、国土、财政、扶贫开发、水利部门等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多头投入,分割使用,缺乏统一规划。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与项目决策实行自上而下的“条条”体制,透明度低、缺乏监督,使得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非常低。此外,中央和省的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是通过财政一并下达到项目县的财政,列入县财政综合预算统一管理,实行统收统支的资金管理模式。财政状况好的项目县,资金拨付到实施单位的进度快一些,而一些财政状况不好的项目县,财政统收统支抵扣后,县财政资金出现亏空,无法按时将项目资金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这就挫伤了项目单位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积极性。

(二)建后管护体制不顺,配套政策不完善

农田水利设施“三分建、七分管”。过去,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一般由乡(镇)村社集体或个人管理,县级水利部门提供相应技术指导和服务。20世纪90年代中期,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管理”的思路,我国开始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从改革的实践看,盈利能力强且受益对象少、范围明确的农田水利设施如水库、机井、灌溉站、水窖等,因为有一定的直接经济收益,一般可以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产权或管理体制改革。但以公益性为主的灌溉排水渠道、渠首建筑物、排涝站以及有防汛任务的塘坝等因为很难盈利,一般无人承包经营,这样一来水利设施建后便管护体制不顺,配套政策不完善。

(三)管理不完善和产权不明

由于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使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退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主体行列, 加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归属不明确, 导致其管理责任不落实, 农民的分散经营和农田水利的集体受益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产权界定较困难,使得公益性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责任难落实,陷入“农民管不了、集体管不好、国家管不到”、“有人用、无人管”的困境。一些修建好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因为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因而建后不到几年,便已经损毁。

二、推进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建设项目持续发展

总结以往建设小型水利设施的经验教训并结合目前的现实实际,要推进中央财政小型水利建设重点县项目持续发展,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严加把关。

(一)因地制宜,实施小型水利建设重点县项目

1.项目实施与当地经济现状相适宜

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项目所要求并不是完全的依靠于财政资金,最好的方式是与当地的经济情况相结合。可以根据财政收支确定追加,可以探索多种融资方式。同样,水利建设也不应该大幅度超过本地的经济发展,因为当水利建设过多而导致后期养护费用成为一个负担或者是当水利建设资金占用其他项目资金都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水利建设应与当地的经济现状相适宜。

2.项目实施与已有水利设施相结合

列入小型水利建设项目的重点县每年将会得到一定的专项基金进行小型水利建设以完善本地区的水利设施,以助于本地的农业经济发展。但是本项目的实施应该与现有的水利设施相结合进行,因地制宜,应该根据本地区现有的情况合理安排新建项目以及维修已有水利设施的资金,这就避免了将所有的水利资金全部放在新建水利设施之上,导致很多还可用的设备白白浪费。

3.项目实施与当地水利已有建设、管理模式相结合

因地制宜进行小型水利建设重点县项目还应该包括项目的实施应与已有的建设、管理模式相结合。当地方拥有自己成熟的项目招标、建设经验时,应该将此经验与水利设施的建设相联系。如果可行便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案。管理模式方面,中国的部分县乡在原有的水利设施管理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应用于新建的水利设施。同样,成功的建设以及管理模式应该进行互相交流,使得参与这个项目的重点县可以有更多的借鉴经验。

(二)完善财政资金使用,提高效率

1.水利设施建设财政资金拨付更规范

近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172亿元。其中,2010年安排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78亿元,比上年增长73%。在重点县农田小水利建设的财政政策是以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为主,省级财政安排的重点县建设资金原则上不少于中央补助资金规模。如此大规模的财政资金支付要求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拨付更加规范,包括时间上及时、配套资金足够以及资金确保到位。

2.水利设施建设财政资金管理更专业

省级财政部门要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建立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专项核算专项管理。并且在切实加大专项资金投入的同时,要加强资金整合,进一步拓宽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渠道。各级财政以及有关部门努力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以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为依据,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为引导,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整合各项涉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

3.借鉴国外水利建设融资经验,努力多元化融资

根据国外水利建设融资经验,大多数国家采取并鼓励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融资体系, 归纳起来主要有各级政府拨款、政府优惠贷款、政府基金债券、股票税费业主自筹和社会团体或个人捐赠等, 融资形式多种多样,值得我国借鉴。

我国水利投资在一定程度已经有所提高,但单纯依靠国家投入资金的增加也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水利建设需求。可考虑BOT、TOT 两种融资方式吸引社会投资,盘活现有国有资产存量。BOT简单来说就是建设、经营、转让,即政府建设但是由其他机构经营一定时间后再度转让给政府的融资模式,而TOT就是移交、经营、转让,即出售现有投产项目以得到新建项目资金。

(三)加强水利设施后期管理,使其效用长期延续

水利设施的后期管理以及维护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达到目的,确立水利设施产权以及提升农民对水利设施维护的意识。水利设施的公益性和外部性是农民不愿意参与到水利设施维护工作的一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使其“私有化”,即将水利设施的所有权归本村所有,水利设施后期的管理权在村政府手中,使用权在村民手中,原先需要交费使用的项目可以免费使用,但是后期若破坏的修复资金必须由村民集资而成。这就一定程度上使得村民可以更加珍惜这些设施并且杜绝了国家后期需负担的大笔管理费用。

同样,近年来气候的变化无常使得广大农户意识到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如果政府能够出台有效的激励、补偿措施加以引导,完善“以奖代补”政策,将会鼓励更多的农户、农村合作组织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以及维护之中。比较中外农田水利建设补贴政策时可以发现,农户经营规模越大的国家,政府的农田水利建设财政补贴就越少。因此鼓励农民从小农户家庭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可以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私人性质,从而提高农户作为主人翁的意识以及参与农田水利维护的意愿。

(四)加强考核机制,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任何一个项目的后期执行情况都离不开考核机制,针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项目,我们可以指定一系列的考核制度。设定一定的考核指标,例如以重点县小型水利建成后的灌溉面积以及收益人员或者覆盖率为标准,进行定量的考核,并且同时进行定性的实地调查,这样可以更好地确保项目的持续实施,不至于使项目在几年后流于形式。

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建设项目是造福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不仅仅需要各级财政部门的努力,更需要众多部门的共同参与继续推进此项目发展,使其产生应有的经济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淑欣.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2]李宗才,韦春生.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3]张琰,叶文辉,杨小明,沈青.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05).

篇4

中图分类号:F3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1)36-0095-02

1基本情况

为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我县紧紧抓住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机遇,2009年7月,通过竞争立项,富顺县在全省107个县中脱颖而出,进入全国第一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10月编制完成项目实施方案,并经省水利厅、财政厅审查批复,下达了投资计划和资金。该项目总投资6 599万元。项目实施后将使项目区内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35提高到0.60,新增和恢复灌面0.107万hm2,改善灌面0.093万hm2,将大大提高项目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1项目建设计划

2009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计划安排在富顺县北部富世镇、互助镇、狮市镇3个乡镇实施。主要建设内容有:

(1)水源工程。改造山平塘111口;改造石河堰18处;改造堤灌站13处;新建和改造蓄水池271口。

(2)灌溉工程。新建和改造渠道125.7 km;新建排灌渠14.1 km;高效节水灌溉区2处,各类输水管道共计30 km。

1.2项目投资计划

工程总投资3 155.23万元:中央投资90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400万元;省级整合资金7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500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劳折资655.23万元。工程建设完成后可新增蓄水55万m3,恢复和新增灌面积0.107万hm2,改善灌面积0.093万hm2,排涝面积0.015万hm2。

1.3项目区整合情况

2009年,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为平台,通过整合发改、农发、国土、农业、水利等部门对项目区进行整体打造,从而建成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整合项目主要集中在富世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面积约0.067万hm2,其地点主要分部在富世镇的海棠、光灯、共和、团结及互助镇的李寺等村。共整合资金3 444.76万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投资798.9万元、金土地项目总投资1 155.9万元、渠系配套项目总投资227万元、集雨节灌投资165.96万元、现代农业项目400万元、标准粮田建设697万元。计划新建和改造渠道66.3 km,改造山平塘178处,改造石河堰6处,新建蓄水池256口,改造堤灌站7座,改造囤水田449座。

2工程进展和管理情况

2.1领导重视,机构健全,责任落实

成立了“富顺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县长官勇任组长,分管副县长金永久任副组长,成员由县水务局、财政局、发改局、国土局以及项目乡镇等相关单位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在县水务局设立办公室;县发改、财政、农委、农业、国土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县一盘棋,整合力量,通力协助,目标一致,整体联动;各工程建设项目乡镇建立相应机构,加强领导,把工程建设和管理落到实处。县水务与项目乡镇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将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定任务、定工期、定质量、定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到位,并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纳入政府阶段性和年度目标考核,奖惩制度明确,确保工程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

2.2精心设计,认真组织,确保工程质量

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加快建设任务,该县认真组织施工设计,邀请县外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队和自身的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队同时设计,逐个项目到现场精心组织测量和设计。认真落实施工监理队伍和质量监督,在项目未实施前,我们公开招标监理单位,落实监理人员,质量监督由县水务局水利水电质量安全监督站负责,确保工程质量。

2.3结合实际,灵活建设形式,加强项目管理

2.3.1工程建设方面

根据不同的建设内容和形式,采取不同的建设办法:①对农民自筹较多和施工较易的单项工程,山平塘、蓄水池由镇政府组织当地用水户协会实施,目前,蓄水池、山平塘已经现场放线和材料的准备工作。②技术含量较高,施工难度大的项目工程,公开招聘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队伍实施,现已经将施工设计预算送财政评审。严格按国家基建程序,全面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合同制,认真组织专业技术队伍,精心设计和施工,确保工程优质,干部廉洁。

2.3.2建立管护制度

项目区为确保工程良性运行,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形式。按照“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型的工程特点,合理确定工程管理主体和法人主体。一是对主要干支渠由水库管理所统一管理,负责渠道的维护。二是对末级渠系和山平塘、石河堰等实行灌区用水户协会管理,代表村民行使经营和管理权,并合理收费。三是对蓄水池工程实行自建自管,乡镇政府颁发所有权证,让拥有者终身受益。目前,项目区已成立用水户协会5处,管理灌溉面积576.2 hm2,参与人口达5 782人。

3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我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班加点,推进项目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仍显进展较慢,主要原因是:①单项工程较多,工程设计不断发生变更,增加了施工设计工作量。②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程序多,严重影响工程开工时间。

在下步工作中,全县将进一步查漏补缺,加快建设进度,严格管理,强化考核,全力加快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造福于农民群众。

On Small-scale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篇5

〔关键词〕

以奖代补;农田水利;作用

0引言

2009年,乌拉特前旗被列为全国首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之一,重点县建设以《乌拉特前旗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案》确定的范围分年度计划实施,严格按照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重点县建设的相关要求执行,项目实施后,受益群众反应良好。财政厅、水利厅于2012年9月21日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情况进行考评,取得了良好的绩效考评成绩,因此,自治区对乌拉特前旗进行了奖励,拨付以奖代补资金8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主要用于:抵减项目区筹资或投劳折资;高压线路等影响工程实施或发挥工程效益的辅助工程建设;项目区农民培训、宣传和信息化建设;水资源及工程效益监测及设立公示牌等内容,将建设的内容、资金投入、完工时间等向社会公开。本次乌拉特前旗以奖代补资金项目区选择在西小召镇土城村和新安镇庆华村。西小召镇土城村项目区周边已经由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进行了节水改造及建筑物配套,只留下土城村320hm2没有进行节水改造。新安镇庆华村项目区是乌拉特前旗人大代表提出议案,要求解决葛蛇渠引水困难、灌水时间长等问题。这部分地区镇政府重视,村、社群众积极性高,通过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以奖代补项目的实施,能够切实解决一部分“最后一公里”问题,充分发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整体效益。

1项目区概况

1.1项目区地理位置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以奖代补项目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西小召镇及新安镇境内,属河套灌区乌拉特前旗长济灌域和塔布灌域。西小召镇土城村项目区南至包兰铁路,北至长济干渠,东以南张贵排干沟为界,西至九排干沟,总控制面积340hm2,灌溉面积320hm2。新安镇庆华村项目区南起塔布干渠,北至九排干,东至草立毛支沟,西至塔布支沟,总控制面积826.67hm2,灌溉面积740hm2。

1.2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西小召镇土城村项目区、新安镇庆华村项目区经“世行”配套后,形成基本的灌溉排水系统,基本条件相对较好。当地镇政府重视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工程,前期工作充分,群众积极性较高。该项目区与乌拉特前旗2008年庆华村、2009年树林子村、2010年长胜村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项目相连成片,形成规模,可以更好地发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总体效益。两项目区内斗、农渠共有21条,斗渠为南北走向,农渠为东西走向,且均为土渠,输水渗漏损失严重,建筑物年久失修。项目区全年灌溉分3个阶段,即夏灌、秋灌、秋浇。西小召镇土城村项目区利用贾海小渠从长济干渠提水,采用斗、农渠输水灌溉。新安镇庆华村项目区利用北场渠和葛蛇渠从塔布干渠引水,采用斗、农渠输水灌溉。作物生育期灌水一般为2~4轮次,每轮10d左右。现状斗渠渠道水利用系数为0.824,农渠渠道水利用系数为0.85。

2工程建设任务与内容

2.1建设任务与内容

本次以奖代补项目的工程建设任务是:西小召镇土城村更新400HW-4型混流泵2台;;更换S11-M-160/10/0.4KVA变压器1台;更换10KV架空线路200m;对项目区内1条斗渠长2.52km和6条农渠长4.593km进行防渗衬砌,重建斗渠节制闸1座,农渠进水闸4座、节制闸6座,毛渠进水闸68座,生产桥1座,涵管桥8座,田口151座。新安镇庆华村项目区对2条斗渠长5.517km和2条农渠长2.956km进行防渗衬砌,重建斗渠节制闸2座,农渠进水闸12座、节制闸3座;毛渠进水闸54座,生产桥3座,涵管桥6座,田口1座。

2.2工程概算及资金筹措

本次以奖代补项目工程总投资为817.10万元,其中建筑工程678.94万元,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25.56万元,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41.89万元,独立费用62.62万元,基本预备费8.09万元。建设资金全部为国家投资,由财政部门实行项目管理,保证工程资金专款专用,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3以奖代补项目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发挥的效益

乌拉特前旗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以奖代补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内的渠、建筑物以及工程运行管理体制均达到进一步完善,减少了引黄水量,促进了农业节水,减轻了农民负担,理顺灌溉管理体制,探索出一条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特点的群管模式,提高了灌溉效率,缩短了轮灌期,充分调动了农民自觉维护管理工程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协调发展。对缓解和遏制当地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起到积极作用,向发展节水农业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1)以奖代补项目通过农业节水改造工程措施,提高了灌溉保证率,节约了灌溉水量,实现了灌溉用水“定额管理、按方计量计费”,减少农民用水纠纷,可有效缓解黄河流域用水紧张的矛盾。

(2)以奖代补项目通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配套改造,使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壤盐碱化得到了有效遏制,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增加农民群众收入、保障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