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实践经验

劳动教育实践经验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劳动教育实践经验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劳动教育实践经验

篇1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劳动教育中,能够将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开展劳动。

1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合作交流。在集体劳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集体的劳动目标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因此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合作交流意识,并且严格按照课堂秩序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展开导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学生具备的特征进行合理分组,并且确定每一组的组长,学生在接受课堂反馈的过程中,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提出疑问。学生在这种小组学习合作中更积极投入,更乐意地参与其中,更珍惜这样的小组学习合作方式,通过小组协作进行小组学习,并彻底检查问题,以解决现有的教学问题。学生在反复的问题讨论和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学知识和材料,建立有序的合作分工,在相互激励中不断完善相应的知识体系结构,最终追求骄傲和荣誉,克服问题解决中的困难,以促进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1]。(2)促进动手实践。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缺失了劳动教育,也就失去了实践的重要含义,一些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开展动手实践。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需要推进高阶思维的形成,而不是一味地将实践作为劳动教育的唯一途径,否则会失去实践学习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劳动实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折射到学习中。例如,在进行教学分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划分不同的知识点,也不知道分类背后的依据是什么。因此,教师在合理分类时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的模拟情境,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科学分类的意识[2]。(3)累计问题经验。劳动教育涵盖了很多方面,在进行高校劳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动手实践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实践产生价值。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劳动经验更好地学习,充分发挥教育的真正价值,使得学生意识到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解决问题及经验累积的过程。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通过经历和学习形成经验、技巧、方法等,最终能够解决各类问题,确保学习的多样性,培养思维创新能力、意义认知建构能力[3]。

2思政教育元素在劳动教育中的融入与创新应用

(1)创设劳动情景。作为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应当注重教材的重要作用,而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据及重要资源,在文化传承及知识传递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教材,并且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有关劳动教育及思政的相关资源,充分发挥当下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存在的价值。通过围绕教材例题创设相应的情境,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落实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功能。同时,教师应从劳动教育这一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探索,并且创造性地对教学资源展开利用和挖掘,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确保课堂教学质量[4]。在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特征,将军队文化及企业文化贯穿于专业教学中,以校企合作项目、毕业设计项目的各项措施作为重要的载体,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深度融合,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宇航服、战训服等类型的服装进行项目探究,最终融入爱国教育及劳动教育。(2)打造师资队伍。想要推动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更加专业化,应当建立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背景下开展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应当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在为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当加强理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同时,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在校内选择一些具有相关教学背景的教师担任课程讲师,也可以对外聘请一些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及实践经验的劳动教育传递者,如劳动模范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构建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根据教学规律设计多媒体课程,收集数据,逐步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思维、练习等教学联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正逐渐从被动倾听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校企合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元素,围绕品牌文化及毕业生案例等多项内容出发,使得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融入文化教育,强化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3)开展教学评价。首先,素质教育要求服装设计专业劳动评价机制更加关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从而达到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提升的最终目的。故而,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目标构建不能过分依赖传统评价体系,而是应敢于挑战,突破原有评价体系的桎梏,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与创造、合作与共享等目标设定其中,立足“教”和“学”两个基本点制定综合性评价目标体系。其次,教师主导下的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不能只拘泥于劳动知识的建构,应充分了解学生劳动学情,预设教学目标,并预测教学目标达成度[5]。教育事业是人的事业,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底蕴。因此,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建立也应是动态发展、有机生成的。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应从对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文关怀和美育情感培育出发,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出发,把美育能力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设计到教学评价中,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的因子设计必须体现学生持续发展的特征,如合作、自我管理、美育创造力等内容;其次,评价措词要彰显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持续提高的特点,如“不断改进”“学会使用”“持续提升”;最后,评价的标准要符合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美育培养规律,不能出现“揠苗助长”式标准[6]。(4)开展提问教学。高校劳动学科内容具备较强的综合性,蕴含丰富的知识量,其教学的有效性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政课堂上实现有效提问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教师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中,教师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等合理设置相应的问题,使课堂提问环节得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后续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有效推动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深入发掘教材内容并围绕重难知识点作相应的知识延伸,根据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及知识理解能力,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应的问题,促进师生共同思考、共同进步。此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需要注重连贯性,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前后的密切联系,实现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渐理解问题背后所揭示的课程内容。此外,教师需要关注思政学科所具备的较强抽象性而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记忆带来较大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设置问题内容时可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结合现实生活展开深入思考,加强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感知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服装设计专业劳动项目,并且自觉维护劳动的成果,在专业教育推进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使专业教育能够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同时,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坚定学生的专业志向及劳动信念,努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特教中专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6):138-139.

[2]葛彦,傅海洪,吕冬云,等.“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科技进展,2021(6):63-64.

[3]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66-68.

[4]王新刚,郭宏洋.中高校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提升问题研究:以统编人教版教材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21(6):102-107.

篇2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校长钟进友:在未来的社会中,技能的作用会逐渐凸显,尤其是生存技能的掌握将决定学生发展的高度。社会、学校、家长应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必须打破唯成绩论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对此,我校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机制,建立多维度,多角度的学生评价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通过抓住中学生荣誉感、自尊心和羞耻心比较强这一特点,将清洁劳动纳入德育考核之中;通过评选流动红旗、优秀班级评选等手段将劳动成果融入到学生个人评价之中,融入到集体荣誉之中;通过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正面引导以及班级凝聚力的逐步形成,学校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以期将学生从为了班级荣誉而劳动转化为热爱劳动而劳动,最后形成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积极参加劳动的习惯。我校实行日常早、午、晚三次教室、楼道保洁工作及早晚两次寝室保洁工作,周四下午放学后和周日晚间返校后进行教学区大扫除和寝室大扫除,让学生在劳动中明白看似繁琐简单的保洁工作却可以为全体同学和老师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明白:日复一日的保洁工作,会培养人持之以恒的信念,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好习惯会受用终生。此外,学校规定全校教师要做好本办公室的保洁工作,做到地面干净,桌面整齐,窗明几净,给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成长。

福建省南平市第四中学副校长纪联昕:劳动实践课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劳技课内容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人(教师和学生)而异、因时而动,不要求大求全;要一个课程一个课程做完整,做出成效。特别是劳动实践课要做好分项、分组、分任务的工作。既不能让学生超过劳动强度,也不能做形式走过场。劳动实践周的选择,最好是春季,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令人赏心悦目;还可选择秋天,南方的秋天秋高气爽、瓜果飘香,可以充分享受劳动果实丰收的喜悦。此外,还要有安全保障。用电安全、劳动工具使用安全、旅途交通安全、吃穿住行及医疗卫生安全,都要有严格规范的实施细则。有条件的,可以临时聘用有经验的木工师傅、农民师傅现场传授劳动的技能技巧和经验,这样的效果事半功倍。还要注意不能把劳技教育课与平时的学习生活隔离或对立起来,要把平时卫生清洁劳动、家务劳动与劳技课教育有机融合,要把平时学习劳动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要把劳技教育与培养劳动最光荣的观念结合起来。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睿智学校校长卢大锋:“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培养21世纪新人提出的总目标。对于有特殊需要的智障学生来说,劳动技能教育是残疾儿童实现全面发展、将来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途径。我校在对智障儿童的劳动技能教育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逐步走向科学化、系列化,走出了具有自己办学特色的育人之路。学校确立了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即“先生存再生活”“先自理再回归”。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紧紧围绕“为了生活”“根据生活”“提高生活”的思路,体现适应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学校依据不同学段,确立了不同教学内容:低年级,以自我服务为主;中年级,以学习家务劳动为主;高年级,以学习简单的生产劳动为主。

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

主持人提示:根据学生平时所参与的课堂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策略、操作能力以及学习效果等评价学生,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篇3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0140-03

以“双元制”为标志的职业教育是德国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对保证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的高质量,以及德国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成效显者、举世闻名,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拥有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

1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的各类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另一类是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和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中的实训指导教师。尽管专职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不同,但他们都经过严格而规范培养而成。

1.1 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

德国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有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之分。理论课教师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五年大学学习阶段,学习内容包括教育科学、职业技术专业、普通教育副专业三部分,同时参加规定时间的实习和社会实践。第二阶段为两年见习期,职业学校进行实习教学,担任少量的教学任务,并参加各种研讨会,接受更高层次的师范教育,掌握教育理论。两年见习期满,参加国家组织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者获得正式岗位资格证书,应聘到职业学校独立任教。职业学校实践课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小,他们在接受普通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参加1~2年的师傅或技术员培训和有关的职业教育学培训。

根据德国各联邦州的法律规定,职业学校教师要不断接受新技术知识、新规范的继续教育,以更新知识、提升管理能力。教师进修深造和继续教育包括知识更新培训和管理能力类培训。

1.2 企业或企业培训中心实训教师的培养

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和《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实训教师必须年满24岁,接受过相关职业教育,通过国家承认的相应专业的考试,具有该职业一定的实践经验;具备必需的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通过主管部门(如工商业联合会)组织的考试。实训教师的培养包括业务资格培训与职业教育学、劳动教育学进修。业务资格培训是在国家认可的各种培训机构进行,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培训由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根组织,内容包括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职业教育的计划和实施、法律基础知识等。

2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特点

德国以“双元制”为标志的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教育培训场所进行职业教育,这也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结构的双元性。在师资培养上,德国职业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

2.1 健全的法律制度是职教师资高质量的前提条件

从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看,政府立法是德国建立高素质职教师资队伍的前提条件。德国关于职业教育以及师资培养方面的法律法规非常健全,包括《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以及各种继续教育法规等。通过立法手段,明确规定和严格执行师资任职资格的具体素质要求以及进修培训内容,从而保证了职教师资队伍的高质量。

2.2 “双师”素质是职教师资培养的核心

在德国虽然没有明确的“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但是从教师的任职资格可以看出,双师素质是核心。不管是企业或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实训教师,还是职业学校的实践课教师甚至理论教师,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学、劳动教育学的学习与进修。实训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不仅要接受严格的职业技能训练,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同样要掌握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

2.3 政府、社会、学校、企业形成合力,共同参与职教师资培养

德国的职业学校属各州所有,联邦政府负责校外及企业内的职业培训及职业教育。职业学校与培训企业各司其职,发挥积极作用,共同参与职教师资的培养。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是政府一级的职教师资基本立法与协调主管部门;州职业教育委员会由雇主、工会及州文化部等主管部门的代表组成,就职教师资培养方面的问题向州政府提供咨询;综合性大学负责培养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工商业联合会等行业协会都有自己的办学机构,负责本地区或企业内职教师资培养以及检查、审核(包括考试)等事务。培训企业的雇主代表对实训教师的聘用享有参与表决权。大型企业独立培训自己的实训教师。

教师在企业实习进修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教师也利用其长期工作和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理论上的指导。

3 我国高职教育师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但相比国外特别是德国的职业教育,我国高职师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师资数量与素质不能满足高职教学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师总规模增长很快,高职教师数量显得不足;在教师结构上,“双师型”教师不到30%,不能满足高职教学的要求;企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0.2%,也达不到教育部“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的要求。由于判定标准上的差异,其中真正符合双师能力要求的比例更低,许多“双师型”教师只有“证书”但缺乏实际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能力。

3.2 职称评审标准与教师素质能力要求不相匹配

目前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的设定上与普通高校区别不明显,仍强调学历、科研论文数量和进入核心刊物的级别,而对教师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师的实践能力等缺少考评指标体系,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凭、轻技能的倾向还十分明显。这势必造成高职教师素质能力低下,教学活动大多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实践指导变成纸上谈兵。

3.3 缺乏入职标准,技能型教师引进渠道不畅

目前我国缺乏专门针对高职教育教师的入职标准,致使在教师的入口上,很难按照职业教育“双师”素质的要求把关;新进教师基本没有受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缺乏职业技能指导的能力。由于目前教育体制和人事制度方面的原因,学校从企业引进的人才在取得教师身份和职称评审方面困难重重,使得已经引进的人才不能安心工作,继续引进人才困难。此外由于学校待遇相对不高,也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由此导致高职教育发展越快,“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任务越沉重,总体上影响到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

4 对进一步加强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结合我国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优秀成果和经验,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

4.1 完善高职教育法律法规,严格高职教师入职资格

在国家宏观层面上,要加强有关职业教育与师资队伍的法律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及配套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建立科学有效的高职教师培养模式,逐步建立高职教师教育标准体系;要研究制定和完善教师资格标准,从教育理论、高职教育教学能力、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等方面设定高职教师入职资格条件,从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

4.2 提高教师社会经济地位,稳定高职教师队伍

在逐步完善高职教师资格制度、培养模式的同时,要稳定师资队伍、吸引优秀人才投身高职教育,社会地位、福利待遇是关键。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规范高职教师培养模式、严格高职教师任职资格的前提下,赋予高职教师国家公职人员(或类似)的身份和待遇,使高职教师安心从教,潜心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4.3 重视教师深造和继续教育,以“双师”素质为核心建设师资队伍

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高职教入职和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和培训内容,通过合格的专门培训机构实施,使高职教师的深造和继续教育常态化、专业化、终身化。高职院校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学校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制订科学又切实可行的师资培养计划,落实教师外出进修培训所需资金,保证每一位教师都能接受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的熏陶,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执教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职教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学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师资团队,通过深造、继续教育等形式进一步强化教师所任教的职业(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积极寻求与相关大企业合作,建立专项经费建设教师挂职锻炼基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专任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在实践中积累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切切实实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4.4 广开渠道大力引进行业专家成为专任教师

企业一线的行家能手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熟悉企业发展现状,了解企业组织管理机构、生产经营方式,熟练掌握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要打破教师必须是高学历的观念,从企业引进能工巧匠,并辅以教育理论的培训,使其成为合格的专任实训教师。

4.5 建立相对稳定的企业兼职师资队伍

随着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进一步扩大,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时间相对延长,许多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移到企业来完成,其中实训教学部分基本由企业兼职师资担任。加强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其执教能力是关键。

4.6 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

生产结构和服务结构发生变化,技术与企业组织、企业管理理念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为了达到高绩效目的,要求从业人员很好地掌握技能并能及时更新、补充和扩展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并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等。在职业教育中要大力推进“行为导向”教学法,通过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教学等具体形式的实施,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胜任职业岗位工作要求。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更新观念,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建设一支职教理念先进、专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职教师资队伍,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4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儿童教育》文章中,具体阐述了创造教育理论的精华―“六大解放”。他认为,儿童具有创造力,只有将这种创造力解放出来,才能使创造力不致被埋没、被浪费。因此,他提出了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六大方法。即“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要解放儿童的双手、要解放儿童的嘴、要解放儿童的空间、要解放儿童的时间。”劳动与技术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动手的重要性是劳技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手脑并用是创造活动的基本条件。教育家陶行知大力倡导,我们的新课程更应该倡导并落实。

二、践行“劳动教育”理论

“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要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陶行知认为手的解放本身是人类进化的关键环节:“人类自从腰骨竖起,前脚变成一双可以自由活动的手,进步便一天千里,超越一切动物。自从这个划时代的解放以后,人类乃能创造工具、武器、文字,并用以从事于更高之创造。”如果手没有解放,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人类的这些进化就无从谈起。在劳技课上的木工和塑料工学习中,我带领学生先从模仿制作再到自己设计制作,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作品都放在我们学校劳技作品展览室,学生们各显神通,用麦秆、纸、木头、石头、橘皮、可乐瓶、泡沫塑料做材料,制作了各种物件,从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传统教育对手的解放之重要意义却毫无认识,它只要学生“规规矩矩”、不准学生“乱说乱动”,把手束缚了起来。陶行知为此呼吁解放学生的手,“使他能干”、“劳力上劳心”使手脑平衡发展,身心平衡发展,增强体质,体现“劳动是最伟大的美” ,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

三、践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论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核心理念应该是:教育应该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现实中磨砺健康的人格,培养美好的人性。教育的意义在于改造生活,主张冲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的一切延伸到大社会乃至大自然中去,使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培养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对于学生学习劳技来说,他们的生活实际应是他们首要学习的内容。必须注意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我们开展了“我当一天家”、“假如我是爸爸妈妈”、“父母一天工作调查”等活动,引导学生把劳技课堂上学会的简单家政常识、烹饪技术用到家庭生活中。引导学生把家庭服务作为“岗位”,扮演一天爸爸、妈妈的角色,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服、照顾老人、邻里沟通等具体事务,体验父母的辛苦和紧张,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学会为父母分忧、生活自理的本领。我们还组织学生到残疾人、孤寡老人、生活贫困家庭帮困助残,体验他们生活的艰辛,学习他们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只有我们不断践行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地学习,幸福地成长。

四、践行“教学做合一”理论

篇5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知识经济竞争的时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对聋生来说,这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准则,重要的道德规范,更是增强他们就业竞争能力和维持职业需要必备的人格品质。目前,学校聋生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在社会就业竞争问题很多,他们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给他们带来的挑战,也不能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不良现象。从对我校聋生的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聋生不懂得什么叫职业道德,普遍不愿意干体力劳动,更不愿意干脏活、累活。在对用人单位和家长的调查中了解到,由于聋生沟通困难,大都很少甚至没有对聋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这些问题应该引起特教工作者的重视。学校应根据聋生毕业后自立于社会的要求,重视聋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聋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立足课堂教育,培养聋生良好职业道德思想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同倡导良好的社会公德一样,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的必经之路。从聋生职业道德问题调查分析,聋生职业道德问题既有内在原因,又有外在原因。特别是聋生由于生理、心理机制损伤,因而存在着个性差异大,自卑、性格孤僻、认识片面、猜疑心重、自私、是非判断水平低下等问题,要教育聋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思想,主体靠学校,要靠课堂。因此,学校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立足课堂教学和学科的渗透,以此培养聋生的良好职业道德思想素质,为聋生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1)重视劳技职教课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劳技职教课中,强调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道德思想教育,深化聋生的职业道德认识。如在上美术、家政、电脑、美容美发、木工等劳技职教教学时,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聋生进行职业道德思想教育。譬如:美容美发职业课必须对学生进行“爱岗、诚信、守信用、服务至上”的职业道德教育;家政课必须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守纪、合作”的职业道德教育。从而使学生懂得什么是职业道德,为什么要讲职业道德。

(2)重视其它学科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现有的聋校教材中,其中有不少是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教材,也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很好教材。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我们确定了“加强教学,培养能力,渗透思想教育”的学校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职业道德意识得到明显提高。

二、开展劳动教育,树立聋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是进行良好职业道德的前提。聋生只有树立职业道德观念,才能在教育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一年来,我校根据聋生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安排劳动教育内容,把思想教育与实践劳动结合起来,从中培养聋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我校经过实践和探索,开展如下的系列教育活动:一年级侧重自理能力的培养,学会自己事自己做的好品质;二年级在自己事自己做的基础上,学会为大家服务的好品质;三年级加强公益劳动目的性教育,为别人、为集体服务光荣的教育;四年级经常积极参加全校的卫生突击劳动;培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的思想;五、六年级在学会和掌握以上劳动道德品质外,基本养成独立生活能力和良好的“爱劳动、善合作、守纪律、争贡献”的劳动职业道德品质;七、八年级以上好职业课结合职业道德培养教育为主;九年级以上好“就业指导课”和开展校厂(场、店)挂钩、做好岗前职业培训的工作。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培养了聋生适应社会的就业能力和诚实、合作、守纪、信用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由此建立系统的劳动技能和职业教育体系,使聋生的劳动职业道德观念大大提高。

三、进行劳动实践,训练聋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职业道德的培养是聋生跨出校门前的必修内容。我们在对毕业生工作过的就业单位调查中发现,聋生就业单位辞退或辞职没工作待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怕苦怕脏,挑肥拣瘦,好的岗位干不来,脏累一点的岗位不愿意干,也有的聋生不肯“吃苦”,却乐于与社会聋哑团伙靠“外出卖画”、“推销产品”等混日子,所有这些负面情况的产生,其缘由之一就是在校缺少劳动职业道德习惯的培养。要扭转这种现象,我们不能靠空口说教,要创设更多的劳动环境,提供多种劳动实践的机会,让聋生在劳动过程中进行“体验”训练和教育。因此,当聋生进入高年级阶段后,必须组织聋生进行劳动实践。

(1)组织劳动实践体验。我校经常安排组织聋生到福利厂、农场参加劳动,当发现聋生害怕艰苦,不愿做时,我们就抓住这一苗头对聋生进行劳动最光荣的教育,让他们不懂得平凡的劳动能为社会创造不平凡的价值。在指导聋生参加各种劳动过程中,讲清道理,强化训练,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习惯劳动、体会劳动的乐趣。

(2)重视遵纪守法教育。我校经常开展遵纪守法的思想教育,我们一是上好法制教育课,经常利用思品课、政治课和校班会课开展对聋生的遵守纪律教育。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如聘请公安干警为校综治副校长,定期举办守纪法制教育讲座,以图片展的形式对聋生实施法制教育,组织聋生走出课堂,深入到劳教所、监狱进行参观教育活动,以及组织开展守纪、法律知识竞赛等,使聋生养成学法、知法的自觉性。

(3)注意跟踪调查评价。为了进一步训练聋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使之形成习惯,我们研究设计一个评价聋生职业道德水平的调查量表,项目内容分为“诚实、爱岗(劳动)、守纪、合作、信用、贡献”,对每项职业道德内容分优、良、中、差定期地开展自评、他评、综合评的跟踪调查,综合分析,发现问题,预防问题的扩大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聋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的习惯养成。

四、组织岗前培训,磨练聋生的职业道德意志

聋生职业道德意识是否建立,直接影响聋生就业,关系到聋生步入社会能否经得起市场经济冲击的大问题。以往我们只顾培养“一技之长”或者“一专多能”,实际上这是不全面的,学校应该让聋生在培养“一技之长”、“一专多能”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懂得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确立职业道德意识。除了充分利用课内外劳动教育这一主渠道教育外,我们实行校内外结合,特别是组织聋生岗前定点(厂、场、店等)的劳动实践体验,进行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产教结合,为适应就业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如果聋校在职教过程中,不创设聋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聋生就没有实际的就业职业道德观念。把聋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岗前培训(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磨练聋生“职业道德”意志是十分有益的。

篇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Guide Service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HUANG Guoq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his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guide vocational skills concept and constitute , mainly discussed the problems exist in college "guide servic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and further proposed specific measures of "business guid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vocational skill; guide service; teaching reform

1 导游服务技能的概念及构成

1.1 导游服务技能的概念

在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写的导游业务教材中界定的导游服务技能是指,“导游人员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为游客服务的方式和能力”。①姚雪莹认为,导游服务技能是导游在已有旅游理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导游工作服务的特点,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导游服务方式。②综合上述作者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导游服务技能的概念主要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1)导游人员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是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前提。(2)导游人员自身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服务技能提升的基础。(3)根据导游工作的不同特点,提供专项是导游业务能力增强的关键。结合导游业界实践,笔者认为,导游服务职业技能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2 导游服务技能的构成

1.2.1 带团技能

带团技能是导游职业技能的核心,是指导游在带团期间为了满足游客需要、保证旅游活动顺利完成,所熟练运用的各种带团方式、方法的能力。掌握不同团队的基本服务程序和操作技能,是带好旅游团的前提。

1.2.2 讲解技能

讲解技能是衡量一位导游职业技能的重要指标,它具体包含口头讲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态势语言能力三方面的内容。要求导游人员在为游客提供沿途风光讲解、景点导游讲解、平时应变沟通中能综合运用语言技巧,传播目的地文化和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是导游的立身之本。

1.2.3 应变技能

应变技能是导游职业技能的关键,是指在旅游途中,面对不可控因素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导游能够运用自身丰富经验,灵活、理智地处理后续事宜,尽量减少游客利益的损失。导游员在突发事件处理上的得体、机智与灵活,是游客满意度的评价的重要参考因素,也是维护旅行社声誉的有效途径。

1.2.4 专项技能

专项技能是指服务于各种旅游形式所需的专门能力。随着游客旅游经历的日益丰富,会议旅游、休学旅游、工业旅游、新婚蜜月旅游等形式丰富、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对导游服务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导游人员在熟练掌握常规服务技能的同时,还要补充专项旅游服务所需的专业技能,提升旅游服务的层次。

2 高校导游业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理论化偏重

高校导游业务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对于概念、程序、原则、方法的内容阐述多,而质量高、代表性强的经典案例和实训项目训练较少,对于行业的前沿信息、新知识和新理念的介绍缺乏,导致课程内容陈旧、滞后行业的发展,实践指导性差,因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2.2 实践技能训练项目单一,局限于导游讲解

导游业务实践技能训练的项目应该包括服务准备、迎接服务、入住酒店、核对游览项目、参观游览服务、送客服务等六个实训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偏重于导游讲解,将讲解服务作为导游业务教学中的重点,而忽略了导游带团是流程式操作。

2.3 “双证”师资缺乏,教学效果欠佳

实践性教学是上好导游业务课程的基础和支撑,需要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和导游证的“双证”教师充实教学队伍。而现实情况是,现在很多高校从事导游业务课程教学的老师尽管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素养,但是缺乏必要的业界实践经验的积累,在教学中只能就理论深挖知识点,照本宣科,不能通过鲜活的案例和亲身经历,情景再现式地与学生(下转第96页)(上接第92页)分享带团过程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流程,因而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教学效果欠佳。

2.4 教学评价单一

对于实践技能性操作课程的考核,不能仅仅通过课程考试这唯一的手段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会导致学生为了获得高分而应付考试,知识不能内化为技能,转化为一种职业素养,这是在导游业务教学评价中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3 基于职业技能培养视角的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3.1 以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导游业务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导游学的相关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导游服务程序,灵活运用专业职业技能处理旅游接待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为培养专业导游奠定基础。为实现上述目标,导游业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打破常规套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模块化教学,将全书分为导游概述模块,导游必修技能模块和导游专项技能模块三个部分。其中导游概述部分重点讲述导游学基础知识,必修技能和专项技能模块注重实践技能的强化和训练,培养学生的上团操作、导游讲解、突发事件处理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3.2 丰富实践技能训练的项目

按照上述构想,在实践技能两个模块的教学中,每一模块在教学内容的编排形式设计为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案例导入、正文、课堂小结、案例延伸讨论、课后思考题七个项目。在了解本章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的基础上,以案例导入的方式进入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讨的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正文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在课堂小结部分将新课内容和案例导入有机结合,再次强调学习的重难点。案例的延伸讨论可以结合业界经典案例,尝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思考则进一步促使学生的反思和能力提升,有利于学生导游职业技能的进一步形成。

3.3 完善教学师资结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为了弥补教师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照本宣科的弊端,强化师资建设,兼顾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均衡发展,是提高导游业务教学效果的基础。具体而言,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教学师资结构:(1)提高“双证”教师的持证比例。鼓励教师报考导游资格证,从事导游业界实践,积累带团操作经验,丰富一手教学素材。(2)聘请旅行社优秀的海外领队、星级导游到学校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直接与业界进行接触。(3)鼓励一线教师深入到旅游企业顶岗锻炼,参与经营管理,增强教师的业务实战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

3.4 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技能性课程的考核应制定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针对导游业务而言,学生的考核应分为基础理论考核、实践教学考核、平时课堂提问三部分,分别按照30%、50%、2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其中实践教学考核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打破传统的试卷考核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4 结语

本文从职业技能培养的视角探讨导游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导游服务水平、导游讲解技能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为业界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本文系西南大学教改项目(2012JY036):《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职业技能培养的视角研究的阶段成果

篇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45-02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是从属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范畴;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可偏重和忽视任何一方面,尤其是德育,因为素质教育最关键的就是思想品德教育。众所周知,良好观念、思想、行为举止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的,因此,德育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小学阶段抓起,小学阶段的孩子所见所闻少,接触社会与自然也少,在这个阶段,加强德育教育显得特别重要。

小学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课程主要是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从而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以后的学习、做人、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因此,重视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德育教育也是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更是值得我们思想品德教师进一步探究的课题;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进行如下阐述,以期对推进德育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榜样激励或以身作则,指导良好行为养成

小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思品教材或历史人物事迹,选择一些典型的英雄人物为榜样,利用他们良好的品德、思想,行为去激励教育和感化学生,这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作为榜样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伟人、民族英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也可以是全国十佳少年和本校或本班的优秀学生等等。只要我们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利用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爱憎分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所以,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把我国中小学榜样教育上提倡的“学英雄、见行动”这条宝贵经验,切实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除此之外,我们教师还要以身作则,细节导行。小学生除了模仿能力强,塑性也非常强。老师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轻轻的一声“谢谢”,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向学生说“谢谢”,老师可以特意向学生借书、借笔时说,你们帮我捡起吹落在地的纸张时说,学生为班级做了好事时也替全班同学说……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孩子们之间说“谢谢”也多了。礼貌用语几乎人人都知道,但是运用起来却总不是那么顺利。教孩子们懂礼貌,不是光靠老师教会礼貌用语就大功告成了。

二、营造良好的适合磨练学生意志的德育氛围

德育教育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首先,我们教师要实施爱的教育,要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放下架子,融入到班集体中,与孩子们平等地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向老师提问,教师也可自由向学生提问。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不应唯有苛责,还可给予宽容和理解,并引导其走出困境。注重小学生的心灵成长,即使是小学生也有自尊心,教师应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 尊重是相互的,学生也会真正尊敬教师。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从而有利于开展德育教学。

实施爱的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我们知道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坚持性和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磨练特别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知识的教育,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懂得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就能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收到较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效果。学生有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还要训练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练意志的考验。

三.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德育教育最终要落实到社会实践中,思品课的教学要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在,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而且大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

四、结语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思品课是培养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主要课程,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正确思想观念和塑造美好的心灵的主渠道。思品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如组织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活动、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并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与学生更好地互动,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篇8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现出多元化、综合性,不但要求人才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劳技课程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生通过劳技课可以掌握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磨练自己的意志,接触不同的知识领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一、初中劳技课程的重要意义

劳技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要达到教学目标,就要求教师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完成劳技教学的任务。通过劳技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体现在思考问题具有深度,能够通过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和规律,思维的深刻性是思维活动的逻辑水平、抽象度,劳技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可以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发现活动的本质;劳技课程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包括概括迁移能力、结果的多样灵活、思路的变化、思维起点的灵活等,它反应了人能力和智力的迁移,劳技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比如对于一个问题提出的多种解决方法,就是一种培养思维灵活性的方法。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

1.锻炼坚强意志的形成

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现在的初中生一般娇生惯养,很少参加劳动,动手能力也比较差,遇到一点困难或是挫折就退缩,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这样即使是学习成绩再好也不会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劳技课经常会需要接触到金属或者木制的东西,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割破手指,而且需要长时间的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意志,干一会就累了或者是一二次不成功就放弃,是没有办法完成劳技课的任务的,一开始这些没有吃过苦的学生一定会抱怨,打退堂鼓,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坚持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后就可以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得来不易的成功。

2.训练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每个人的生活压力都非常的大,不管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学校里都有一些因各种压力没有处理好,而做出伤害他人和自己的事情发生,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处理各种外界因素对自己带来的压力。要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仅仅靠过硬的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心理素质如果太差就会被自己打败,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和身体正处在发育阶段,教师应该抓住好时机,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可以在劳技课上观察学生的表现,对于那些依赖性比较强,自理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往往自己无法完成任务,而且会表现出焦躁的情绪,所以教师要及时的开导学生,先设置比较容易的任务让学生完成,慢慢培养学生的自信,正确的看待劳动,客观的评价自己,使身心都能健康的发展。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劳技课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完成手动劳动,更重要的是将思想品德教育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现在的学生接触劳动的机会非常少,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文化课的学习和电脑、手机的游戏上,让学生逐渐淡忘了劳动的本质,劳技课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增强集体意识、组织性、纪律性和协作精神,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从而克服自私自利、自由散漫、怕吃苦的缺点。

教师可以注意设置生动的课前导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鼓励学生,教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价值,热爱劳动、自愿劳动,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的观念,从现在的用劳动服务自己和他人做起,将来走向社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从而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多元的思维方式

劳技课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做,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开发自己的创造能力,用多元的思维构思完成任务的方法,并积极的实践。劳技课制作的作品都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作品整体的形状和尺寸不进行较大改变的情况下,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发散思维,提出有新意的构想,在得到教师的认可后,按照自己的设想动手完成制作,为将来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实践经验。

5.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

初中劳技课堂应坚持培养实用型人才,以实学、实效、实用的原则,在课堂上让学生多练习,将教材中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一些教师在劳技课堂上过于重视理论的讲解,给学生留出来实际操作的机会很少,这样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背离了劳技课的教学目的。在理论讲解之后要让学生充足的训练自己的动手能力,教师讲解了理论知识,学生会记在脑子里,但是不通过实践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教师要重视实际动手能力。

6.注意其他学科的渗透

劳技的特征就是和多个学科都有交叉,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比如生物、化学、物理、地理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由点及面的将知识相互串联起来,将学到的知识整合到劳技课堂上,运用知识完成劳动,这样既锻炼了实践能力,又巩固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增强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结语

劳动是人最基本的技能,初中劳技教学的开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仅能够培养初中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使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才是值得向往的?教育怎样为创造美好生活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认为,在21世纪,“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适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这四种学习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

这就是说,21世纪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必须指向学生的积极主动发展,这种指向是新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在迈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素质教育是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和行动指南。

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其中德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思想品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在当代社会,教师的第一职责应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第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第三才是传播知识。

我国历来比较重视“德”《论语》强调“为政以德”;《三字经》里有“教之道,德为先”的说法。由于我们正处在新旧世纪,新旧体制交替时期,中西文化相互激荡,市场经济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再加上当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交往频繁,使得每个人的思想品德不可避免地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当今,一个人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如何,以及如何做人和做事,已经成为人的事业成败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苏霍姆林斯也认为,道德教育是全面发展焦急的灵魂,关系到一个人终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智育,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传授知识和积累知识,智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智力。智育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的技能,培养对脑力劳动的兴趣和要求,以及对不断充实科学知识和运用科学知识于实践的兴趣和要求。

劳动是人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德、美和体的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

学生的内在的精神力量,即学生本人乐于接受教育追求进步的要求和愿望,是学生能不能很好地接受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要让学生学会与自己对话。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人类和个人的知识的妈妈都是行动。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

这些行动都是融会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的。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之物质》一文中提出:生活有六大特质,即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

“生活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生活教育”,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已经提出的教育理论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素质教育”则是中国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近几年才提出的一个教育目标和实践问题,但二者仍有许多相通之处。

从教育目的来看,“生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宗旨都是着眼于全社会、全民族利益的。

从教育观来看,向传统教育挑战,同“应试教育”决裂,是“生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共同特征。

从教育内容来看,“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生活教育”在实践中把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营造一个具有“健康之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学术之气候、真善美之人格”的“和谐教育”。⑧所有这些都对《纲要》所讲的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我们应“以陶为师”,认真学习和借鉴“生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锐意改革,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现代人才素质赋予了新的内涵。其中主要包括:开拓创新精神、自主性、参与意识、协作精神、效率感等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人的品质。

每一个个体都是社会中的个体,只有融入社会,才能焕发出奇异的光彩,而社会中的个体又必须突出个人的创造性,这样社会才能具有活力。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灌输和管理,它的更深层次的涵义应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

崇尚科学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科学教育。

今天,改革开放为教育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教育技术,胸怀祖国,方眼世界,培养出适应21世纪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书目:

①帕夫雷什中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10

周昌碧:从《重庆市幼儿园教研管理改革与发展》到国家教育部《园本教研制度课题研究》,我园都紧紧跟随、参与,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探索出了一条曲折又夯实而别人也无法复制的教研之路。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①从重视个体发展到重视群体智慧提升的研究。教研主体由单个的教师向群体性教师转变,充分发挥群体智慧,开展分组教研与集中教研、集体备课与现场研讨,将集体合作意识与集体智慧交集;②重视集中教育活动研究到一日生活的研究。教研活动不单只是单纯的研课,更是解决幼儿园一日生活学习中各方面的问题。孩子入园的晨间活动,到出行户外,到进餐中的礼仪培养,都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问题;③重视研的过程到研以致用。重视研的过程固然重要,但仅仅研而无果就意义不大,在经历了只研无果的过程后我们开始重视到研以致用,比如幼儿物品整理标志的运用,洗手流程图的推广等;④重视单一问题到系统化问题研究。以前是发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而今紧紧以幼儿园办园理念为核心,研究凸显校园文化的课程、教师文化元素等。

《幼教金刊》:随着幼儿园小学化倾向问题的凸显,大家也意识到了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它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政府及时出台了相关文件,现在每个幼儿园都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纠正,请问,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幼儿园开展园本教研的指导思想是否发生变化?

周昌碧:我园非常重视对此问题的管理与研究,目前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园本教研的指导思想。“在教研中研究幼儿发展为本”,“以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为目标开展园本教研工作。

《幼教金刊》:教师在开展园本教研时,是否真正落到实处,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是否得到改善?

周昌碧:幼儿园已有20多年历史,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教师,同时也存在个别教育思想顽固、教学方式僵化有小学化倾向的教师。但在经历幼儿园近几年扎实有效的园本教研后,这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改变,小学化倾向基本消失。比如不再存在教师只重视智力教育,而轻视德、体、美、劳教育的行为,在一日活动中,教师们除安排有“学习教育目标”外加入“养成教育目标”“运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目标”;教学方式上,教师们更加注重操作、探究、游戏的教育方式,不再以“一刀切”的教育眼光去评价不同的幼儿,对发展缓慢的幼儿不再心急,多了耐心和等待。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177-02

现在的家长非常宠爱自己的孩子,又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虽然也很努力地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但往往忽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普遍轻视劳动和社会实践,使得现在的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过分依赖父母,缺乏独立自主、自信的能力。再加上学校普遍关注升学率,追求升学率,从而造成高分低能、文凭高能力低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且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自主精神,导致自尊、自信程度不够。这种情况实在令人担忧。有关资料显示,以学生平均每天劳动时间长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间长短、参加体育锻炼时间长短相比较,我国与其他先进国家差距非常大。先进国家学生比我国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劳动、体育锻炼要大若干倍。在这种情况下,真正落实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基础课程改革纲要》精神,踏踏实实推行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我们劳动实践教育总校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来看,社会实践与劳动技术教育以及整个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对学生的自主、自信、自尊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自信是指一个人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这种自信是发自内心的有理有据的自我肯定。自信程度与一个人参加社会活动,从事社会工作的积极性密切相关,没有自信就会自卑,其积极性是软弱的、不彻底的、低能的、低效的积极。广义地讲,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性,自信就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一个人要成为自信者,就要像自信者一样去行动。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自信的表情、手势、每一个自信的话语都能不断强化自信在人们心中地位的确立。

自尊是指一个人不卑不亢的自我肯定、自我尊重。既不能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的欺骗和侮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自尊的心理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只要不气馁、不灰心、不放弃、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尊重自己,人们就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人的尊敬并感受自尊的快乐。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自尊感比较高,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感到自己值得别人尊重,也比较能接受个人的不足之处。

自尊、自信形成的关键在自主,自主意识越强自尊自信意识自然也会增强。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确立学生的自主意识

总校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开展社会实践与劳动技术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经历三个阶段的演变。即从被动接受参与活动(自在状态)到愿意参与活动(主动状态),最后积极参与活动(自主意识状态),积极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如在小学高年级的环境保护课程中,我们设计的教育活动形式是在登山赏景的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教学互动,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体验这种教学形式,刚开始并不知道教师带他们来到这里的真正目的,只是被动地跟着队伍前行。这时他们处于自在状态,大多数精力都被用来观察、欣赏山中美景。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学生们逐渐进入主动状态,愿意参与教学活动,整个行进路线是经由我们教师精心设计的,随后就可以利用周边的教学资源,所以学生们能很快入境。当他们面对无知村民乱砍滥伐的真实场面时,自主意识被真正唤醒,环境意识最终扎根,甚至有些同学想尽办法要积极采取措施制止此类现象的发生。我区实验中学初一(1)班吴奇同学在自我评价表中写道“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体会到了她的心跳、她的体温,我们陶醉在其中。但令人遗憾的是以往清澈的小溪快要干涸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被破坏了,看着被烧焦的树干我们心痛不已。”在种植实践和养殖实践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体验劳动真正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辛和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他们在自我总结中都表示,回到家后一定会更加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想办法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可见,学生们的自主意识一旦被唤醒时是多么的令人欣喜。

二、在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中培育学生的自主能力

在自主意识增强的基础上,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自主能力是学生自我教育所努力要造就的一种能力。我们在教学当中注重把学生的自主教育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活动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素养,引导学生会客观地观察、分析、评价自己,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心理素质。

现在的中小学生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然而因为独生子女居多,普遍存在怕吃苦的“骄”“娇”二气,缺乏独立自理,动手能力差。针对学生的这些弱点,我校精心设计了家庭烹饪课程,学习理论少而精,实践训练的时间相对多一些。为了满足学生求知欲强的要求,教师尽量用启发式激励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巧妙地融入到教学当中,让学生经过充分地实践后,再组织学生分组竞赛,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团结协作程度将直接影响集体的荣誉,从而增强自我意识,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很多学生在自我总结中都提到难忘家庭烹饪课堂上的互帮互助,手工水饺制作必须是分工合作,使他们体会到团结协作的必要性。吉林市二十九中学初一(4)班的冯玲同学在自我评价表中写道“我们每六个人一组,所有步骤都由我们自己完成。我们在自己的劳动中既感受到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乐趣,还可以吃到自己包的饺子,虽然这饺子并不是很美味,但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中的认真与专心致志。”也有很多学生提到了内务整理课程使他们掌握了照顾自己的能力。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回家后一定要给父母尝尝他们自己包出来的饺子,看看他们叠出来整齐的被褥。

三、创造条件为展示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搭建平台,增强其自尊自信

学生的自主能力是要通过社会实践与劳动技术教学活动来锻炼和培养的,学校和教师还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成为主角,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锻炼他们的能力。开展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实践证明,我们为学生们安排的晚间联欢会、趣味运动会和成果展示是目前为止最佳的展示平台。我们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精心设计积极准备,自主活动,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在学生参加实践教育活动的思想、行为变化反馈表中,总校教师看到:一位二十九中学的初一的女生认为自己平时比较内向,甚至有些自卑,不善于与班主任和其他教师交流。但是她在晚上的趣味运动会中的某项活动表现突出,公布比赛结果后以精神奖励代替物质奖励,要求这位女生的班主任亲切拥抱一下这位女生。这一拥抱彻底打开了这位内向女生的心扉,使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对自己也充满了自信,认为自己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觉得老师都很亲切近人。还有一位同学说:在这三天我们脱离了父母的唠叨,摆脱了学习的紧张,开开心心、痛痛快快地放松了三天,不仅增进了友谊,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还懂得了要更加珍惜粮食、珍惜资源,哪怕是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滴水。这样的例子很多,有很多学生在联欢会、运动会和成果展示上懂得了自尊,找到了珍惜、自主意识增强了,自主能力提高了。

多年来,我校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自主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从锻炼自我、培养自我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篇12

1.2农业科技教育农业科技教育是中国古代农业教育最主要的内容。秦汉时期,在历代统治者的重农政策措施之下,农业生产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科技教育也比较发达。当时的农业科技教育主要涉及农业气象和占候教育,农田土壤耕作、水利和灌溉知识、农作物栽培、蚕桑养殖、农具制作和使用、园艺知识、畜牧兽医教育及环境生态教育等。农业气象和占候教育是农业科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并且要直接利用自然资源,使得农业生产的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土壤、水分以及对所处环境气候的适应性。《吕氏春秋•审时》篇指出,“凡农之道,候之为宝”,把春夏秋冬分为孟、仲、季十二纪,在每个纪都有与之相应的物候与农事,教育人们要把笃守物候看作农业生产的重要原则。《四民月令》按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按照上中下旬,把应该进行的农业生产、手工业、商业经营等事项作了详细合理的安排,详细指导人们依照时令、气候安排耕种,收获粮食、油料、蔬菜,养蚕、缫丝等。精耕细作和增加产量方面的技术是当时农业教育和推广的重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教育的一大特色。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主要是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经营,生产多少与自己的利益直接相关,因此,农民都想尽办法在小块土地上精耕细作,增加生产,提高产量。这方面教育内容涉及“深耕熟耰”技术、作物轮栽和复种、代田法、区田法以及保墒、施肥和改良土壤技术等。如武帝时,赵过在总结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民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代田法,即在播种之前先开沟起垄,种子播在沟底,待幼苗长起后,分多次用垄上的土培壅苗根,这样,能使根系扎深,减少叶面水分蒸发,抗旱保墒,又能防止作物倒伏,增产效果十分明显,代田法也迅速在关中、山西、甘肃等地推广。《氾胜之书》对区田法、溲种法、选种留种施肥、作物栽培、田间管理等分别作了详细描述。《管子》一书中对水利和灌溉知识、土壤区划知识进行了详细阐述。犁耕技术上,赵过创新和推广了“三犁共一牛”法、“耦耕”法,西汉末年,很多地区又出现了一牛一人犁耕法,牛耕技术得到不断改进和推广。赵过还发明推广了耧车、人工挽犁等农具和耕作技术。农业教育途径把以上农业科技转化为广大农民的知识和技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不断发展。

2秦汉时期农业教育的主要方式方法

2.1年长者对年轻一代的示范和口授秦汉时期,社会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还较低,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基本都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和完成。年长者把继承和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的技术和知识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传授给年轻人。在政局稳定的前提下,年长者的经验,加上年轻人的力气,就可以保证勤劳的人过上温饱的生活。这种传授方式促成了中国古代尊老敬老社会风尚的形成,甚至有学者称“孝道是农业经济的产物”[5]。农民是最讲求实际的,“眼见为实”是农民自古不变的信条,因此,通过示范和讲解、口授,让农民亲眼看到实在的东西带来的好处,从而认可和愿意接受,示范的方法也直观易学。另外,农民之间相互请教、农民向农业科学家发问和学习,也是农业教育的重要方式。

2.2官吏的推广与教导秦汉时期,从中央的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到基层的三老、里典(正)、力田,这些官吏都肩负劝民耕织的职责,在教民耕作、推广生产技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汉书•食货志》载,武帝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使其推广“代田法”。赵过还传授了“以人挽犁”和“教民相与庸拘犁”等增产措施。建武年间,任延在任九真郡太守,教民牛耕,使得开垦的田亩年年增加。《后汉书•王景传》载王景作庐江太守,教民犁耕,提高了耕作效率,因而“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汉书•召信臣传》载召信臣任南阳太守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畜积有余”。为了合理地调配用水,他制定了“均水约束”,使南阳地区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任南阳太守时,“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他发明的“水排”,是当时水力利用的重大成就,召信臣、杜诗二人因此受到老百姓拥戴,被百姓称为“召父”“杜母”。秦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与这些官吏的推广和教导是分不开的。

2.3编印和传播农学著作秦汉时期,记载各种农业耕作经验技术的农学著作较多,这些著作对人民群众学习和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很有帮助。《吕氏春秋》中有很多专门记载农业耕作技术的篇章,阐述改良土壤、适时种植、抗旱保墒、除草防虫等方面的经验知识。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农家有9家114卷之多,其中《管子》《汜胜之书》《四民月令》等最为著名。这些农书,有的是朝廷组织颁发的,有的是官府组织编写的,有的是个人根据实践经验编写的。这些农书使得农业教育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农业知识的传播和古代农业教育中起了重要作用。

篇13

1.素质教育呼唤多媒体教学

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在个人能力开发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和学习实践技能的能力;自我筛选、设计目标、自己寻找学习内容、自己确定学习方向与途径以及自我管理学习过程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跨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保证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本能力。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其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是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依据,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送人高一级的学校为目的,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教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即使在智能素质方面,我国学生的.素质发展也不全面,基础知识虽然比国外强,但多数是考什么就教什么,造成了知识面比较窄。由于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方面相对较差。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素质教育的普遍实施,为适应培养现代人才的需求,学校必将发展多种形式的个别化教学和协作教学。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多媒体教育网络的建立,才使教学形式发生巨大变化。

首先是教育模式开始发生变化。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从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到现代高科技信息时代,教育也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移。信息时代教育则是通过信息高速公路、高清晰度电视、多媒体个人电脑等为广大学习者所利用。由于多媒体教育网络的开通,将逐渐淡化校园的明显界限,如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就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教育将面向整个社会,教育机构向受教育者提供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及各种类型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对于学习者来说,所有的信息都是开放的,自己可以主动安排学习的环境,有目的、有选择地随时随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其次,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完善。由于计算机存储信息量大、运算速度快、存取方便、使用灵活,教学内容可以预制成软件,使教育资源优化有了保障。多媒体教育网络可以挑选有实践经验的、知识丰富的、讲课生动的教师来讲,也可集中优秀教师的智慧制成教学软件,供学习者选择,还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反馈信息,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拓宽和加深相关学科的知识,开设更适合时代需求的及满足不同人的需求的新课程。

再次,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面向学生传播知识技能。但多媒体教育网络,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相互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完全按照个人需求进行。教学的内容、时间及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个人意愿选择,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自主学习的现代教学方式。多媒体电化教学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和神秘的宏观世界生动地、直观地显示出来。心理学家证明,在学习中,同时使用视觉、听觉,能明显地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由于多媒体教育网络提供了图像、声音、语言等交互视频教学,使学习者通过交互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实施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教育思想的转变,同时需要教育技术的更新,素质教育呼唤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提高。

2.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和教育改革而出现的。这种出现并非消极等待能得到的,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由于各地区各学校的条件不同,多媒体教学的层次级别必然不一,所采用的形式只能是多种多样的。经济与教育条件较好的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电教设备,经常地开展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逐步建立以计算机为核心,把广播电视、电话通信联为一体,校内校外相互沟通的教育信息系统与传输系统,逐步建成同教学需求相适应的文字、音像、计算机软件库,并建立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管理服务机构,有合格的教师队伍,具有一定的音像节目制作能力,形成包括各种电教媒体与传统教育媒体相结合的高层次的教学实体。

经济与教育条件一般的学校应该着眼于未来,面对现实,力所能及地逐步添增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等设备,充分利用已有的电教设备与教材,在尽可能多的学科里开展电化教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