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考历史方法

高考历史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考历史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考历史方法

篇1

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开放性试题。所谓开放性试题是与答案固定、唯一的常规性试题相比较而言,它指的是在设立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据材料信息,提炼、概括出观点,并且用史实证明其观点的正确性。由于每个学生分析材料的角度不同,自然其观点也截然不同,甚至有可能是相反的观点,即答案是多元化的,不唯一的。此题设计不仅对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有一定要求,而且更能衡量出学生调动运用知识来描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考查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探究性和灵活性。

其次,解答开放性试题关键有三个步骤。第一,确立观点。认真仔细阅读材料,审清材料中的重要因素,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等,最大限度地汲取材料信息,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归纳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观点。如果材料可以概括出多种观点,那么只需根据自身驾驭史实的多少选择一种或两种更全面的观点即可。但是要注意观点鲜明、精炼、醒目,千万不能对材料原话照搬照抄,一成不变。第二,论证观点。摆出能佐证观点的史实,进行史论结合,史实要依据教材基础知识及材料本身,但是要注意史实必须多角度,不能拘泥某一个方面,更不能空洞泛泛而谈,没有中心要点,更不能使史实偏离观点,必须使它们之间有合理的逻辑关系。第三,科学组织语言。语言流畅,尽量用历史专业术语与历史概念去表述,不能随意口语化,答题结构力求做到有段落、有层次、有要点,力求作文模式,尤其是总分总模式,这样就层次分明,一目了然,既符合高考评卷的整体要求,也充分体现文科生所具有的文化素养。

例如2012年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篇2

关键词:高考;选择题;解题方法

1.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查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缩小选择范围。排除过程中可排除正确的或错误的,与题干无关的,说法绝对的,还可以排除选项自相矛盾的等,直到确定正确选项。

例1: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

此题御史大夫、刺史是监察官,节度使是地方军镇,三者均与宰相军权无关,可以排除,从而得出正确的选项D。

2.背景法:历史事件均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

例2: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他所指的“礼”是指( )

A.周礼 B.和谐的人际关系

C.礼貌待人 D.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此题主要考学生对“克己复礼为仁”的理解,分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春秋时期,以及他是没落的贵族,就可得出答案A。

3.定量法:就是对历史事件在什么时空间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如果题干提供的是政治方面的事件,而选项中其他方面的内容就可以排除,如果四个选项都正确,一般选择范围最大的。

例3: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此题的量度界定就是必须符合明代和清代,同时是两个机构的共同之处,因此可以排除ABD。

4.理论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辩证关系原理,阶级分析法等基本理论来答题。

例4:明代一老者说:“世人尽道读书好,只恐读书读不了!读书个个望公卿,几人能向金阶走?……农工商贾虽然贱,各务营生不辞倦。”这一观念的出现主要说明了( )

A.商品经济发展 B.理学统治地位动摇

C.专制主义强化 D.科举录取人数太少

此题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答案便可得出为A。

5.因果法:有类选择题侧重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因此做这类题,要正确把握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例5: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

B.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

C.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此题要明确因果关系,弄清命题意图。注意区别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和外因,区分完毕答案也就得出为C。

6.论从史出法:新情境材料型选择题,考查考生的材料解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力要求较高,需要考生必须采用论从史出法。

例6: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

此题解题关键点在“1913年”“某革命党人”老农“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我非中华民国人”等有效信息的限定,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知,答案为C。

总之,高考历史选择题的类型千变万化,而解读选择题的方法也绝不能一蹴而就。随着高考历史命题技术的不断提升,我们解读选择题的方法也要不断的改进,绝不能一成不变,要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篇3

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关键。审题包括审“求答词”、审“限定词”(包括时间的限定、内容的限定等)以及审答题的指向。

例如:(2010年全国文综)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本题中的求答词是“特点”,时间限定是“明清之际”、内容限定是“江南手工业发展”,答题的指向要求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只有把这些审明白,答题才会有思路和角度。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很难得到相应分数的。

二、阅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获取有效信息”是针对试题的设问而言,考生根据问题有的放矢地认识材料。有效信息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果提供的材料和设问有关,就是有效信息;反之,就是无效信息。在试题中,材料的有效信息具有下列特点:一是对于已学知识来说,具有结构的完整性,它能纳入已学知识的网络之中,形成新情境、新构架;二是对于设问来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三是对论证核心思想来说,具有特定的实用性。有效信息埋藏在许多无效信息之中,要从可能反映历史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角度去寻找信息。

三、组织答案作答

对历史材料解析题答案组织的方法,我认为要做到“四要”。

(一)要点。点就是组织答案要做到要点化,使答案一目了然,层次清晰,要言不烦。

(二)要全。指组织答案要全面、完整,不要遗漏要点。

篇4

二、先常规,再技巧思维

大多数试题都会考常规思维和“双基”,所以在解题时应先使用最常规、最熟悉的思路去思考。当常规思维受阻时,再考虑特殊技巧。不要迷信“灵感”。

三、审题要细,答题要快,修改要慎重

有些考生答题一味求快,往往审题不清,便匆忙动笔,结果掉进命题者的“陷阱”之中,不得已再回过头来重新思考,整理思路。“欲速则不达”。看错一个词、弄错一句关键语言,都可能会“失足成憾”,所以审题一定要慢,有了这个“慢”,才能形成完整的符合逻辑的解题思路,才有答题的“快”。

1.审中心词。即“围绕什么问题,答什么”。这一步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到,但一定要做到“准”和“全”。选择题别忘了审答题方式,如反向设问、最佳选择题等。

2.审主体。即“答什么的什么”。这一步最为学生所忽视,但命题人经常在此设置“陷阱”。要对“条件”、“表现”、“特点”、“异同点”、“实践”、“影响”、“意义”、“论述”、“历史地位”等仔细分析,不可盲目答题,发现问题后再回头思考。

3.审限制词。即“怎样答”。近几年高考题的限制条件都比较多,有时间限制、空间限制、角度限制、分值限制等。这些限制条件,虽然不是试题的主干,但对答案重点的确定、内容要点的取舍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答题思路中起着路标的作用。答题内容多少与详略,可以依据试题赋分确定。图表类试题(选择题或非选择题)一定要提炼图表所包含的有效信息,排除干扰信息,正确分析图表所反映历史现象和发展趋势,不要回答具体数据。有些试题往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就要求学生正确回忆、调动所学知识,根据试题回答问题。回答非选择题(材料题和问答题)时应该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草拟提纲。即把答题的要点顺序简明扼要地标出,根据设问范围和时限按部就班作答。草拟提纲的好处很多,它可以使答案条理清楚,要点突出,完整全面,且节省时间,防止因审题不清而在试卷上反复修改,导致卷面不清,书写不规范、不认真而失分。

(2)筛选要点,史论结合。史实和论点结合起来阐述,做到论从史出,不空发议论,不堆砌史实。

(3)把题目中直接要求或潜在要求运用的原理,结合史实深入分析、阐述,把所学的历史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得出深层次的理性说明。

关于材料题的分析,其答案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答案取自材料与教材的结合。即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得出一个全面、准确的答案,即材料+教材=答案。

二是答案取自于材料。充分利用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包括材料来源、作者等,“从材料中来,回材料中去”,真正体现“材料解析”的意义。这一类型题的答案经常蕴含在材料之中,“明明白白”地写在材料中,材料与高考参考答案的区别,不外乎一个详一点,一个略一点。只要考生能读懂、准确理解材料,将材料中的相关文字适当加工、归纳,“对号入座”,便可比较容易地完成答题任务。这类题的特点是材料不受教材的束缚,是对教材的补充。

三是通过对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教材中的知识加以分析得出规律性的认识、结论、启示。这就要求考生围绕试题的中心主题,从正反两方面回答,一般以正面回答为主,不能偏题或空泛,要紧紧结合试题所表现的主题加以说明。

对于江苏高考中选择性试题的问题,学生应当根据试题提示或要求,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和最能正确回答的一种观点答题,回答要注意史实与观点的统一,充分考虑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尽可能回答得全面、正确、合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四、问答题注意事项

1.尽量多答,重要的答在前面,不太重要的也要答,因为是得分制,多答不扣分,并且可以成为候补答案(如果前面的答案不完整或不准确时)。

篇5

在新高考模式下,高中各学科教学模式也在不断转变。传统历史教学只注重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学重点在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而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在历史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学生多视角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推进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教学,推动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这种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化,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1]

一、学习过程:从教材中感悟历史,从感悟中品味人生

过程与方法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在历史学习中积累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上感悟和理解历史。因此在学习历史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对教材中的历史现象进行整理和思考,形成自己对历史的初步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重点加强对学生成长有益的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历史、感悟人生。

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二中《新航路开辟》一课教学重点是开辟新航路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开辟新航路的几位重点人物和具体路线,利用地图等资料详细分析。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选择几位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搜集到的资料讲解新航路的背景和航线,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新航路开辟的意义,从学习中感受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当时的历史潮流,正确的出开辟新航路的意义。这样从史实出发得出历史结论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过程和思考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2]

二、学习方法:从学习中找规律,从规律中找方法

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学会学习。教师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使教学起到良好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开展师生共同学习活动,教师要逐渐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将自身的方法逐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身心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探究式、研究式、合作式学习,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中。

三、练习和反思:训练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生学习历史的首要任务还是应对高考,为了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就要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在平时教学和练习中训练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

1.提升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

所谓材料就是题干中提供的文字、数字、图表等信息,这些信息都或多或少隐含着正确答案,在练习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

带着问题读材料,通过材料回想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提取各个材料的中心思想,依次确定材料考察的内容,根据材料的提示,回顾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利用联想法、归纳法、总结法等解题方法对各个问题进行详细解答。[3]

2.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些学生虽然能准确理解材料的意图但是在作答时却不能组织有效的语言,不能写出答题的关键点,导致得分不高的情况,因此在平时练习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书面作答的方法技巧。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运用历史专业语言、历史名词等语言进行表达,避免口语白话在答案中反复出现。为了充实答案,使答案更加丰满,就不仅仅要使用历史学知识,还要紧密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作答,使答案更加完整。紧扣题意,避免出现所问非所答现象,合理运用题目中的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防止出现跑题、前后观点不一致等现象。

过程与方法教学模式能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使教师、学生及其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谐统一,使学生更接近历史,也能使教师及时发现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结语:

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发生的历史事件,了解人类的发展规律,更好地感悟人生。

参考文献:

篇6

这里所说的历史书,既包含学生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也包括历史资料,历史刊物、历史读物等,还可以包括相关的历史学习网站。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书非常丰富。要想学好历史除了大量的阅读外,没有捷径可循。对历史书的阅读,一般是先看历史书的目录,了解整本书的知识框架结构;看书的前言了解成书的缘由;看书的正文可以知道书的内容以及作者对相关历史史实的观点。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重要的历史书要精读,对一些不太重要的历史书仅需了解就够了。精读的书要慢读、细读、反复读;泛读的书则一目十行、蜻蜓点水,快速地从书中吸收有用的信息。所有的历史书一般都由历史史实和历史评论构成,对基本的史实,我们在学习时要辨明历史书所记述史实的真伪;对历史史实的评价则要看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本身,是否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平时看历史教科书,要五到:目录到,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全貌;单元前言到,把握学习模块概况;课文正文到,掌握相关知识点和评价;课后练习题到,熟悉知识是以哪种方式转化为试题的;书后的历史大事年表到,对正文的强调和补充。

二、课堂听课的方法

历史新课程的学习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堂也是学习历史的主要平台,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场所。课堂听课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听,思,记,悟。“听”就是听讲,要精神集中,把握老师和同学讲话的要点和关键之处;“思”就是思考。一方面思考课堂上听讲的内容哪些需要记忆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思考课堂上的内容是否掌握,有无疑问和困惑;“记”既包括在课堂学习中对获得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包括对课堂上学习的要点做笔记。课堂的听课笔记内容应包括板书提纲、学习重点、老师对教材的拓展和挖掘等。笔记要简洁、明了,以便于日后的整理和复习。所谓“悟”,就是要学习和掌握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观察学习其他同学在历史课堂学习中的成功之处。

三、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

历史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会搜集历史资料,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掌握学习需要的历史信息。搜集历史资料首先要确定搜集资料的时间、地域和内容范围;第二就是利用有效的资料获取渠道。目前比较常用的渠道有三种,一是到图书馆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二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三是进行田野和社会调查。对搜集来的历史资料,要根据它对学习的重要程度进行筛选、分类、整理,以方便在学习中使用和查找。

四、探讨历史问题的方法

学会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掌握必要的方法是重要的。总的要求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运用手中掌握的历史资料探讨历史问题前,首先要对历史资料的重要与否进行认真的鉴定:包括材料的来源、材料的真假、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等。其次,在使用历史资料作证据时,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

篇7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1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4.102

一、通读历史教材

高中历史总复习的第一步就是通读教材,而读教材需要读的内容有哪些?笔者认为需要读目录、读引言、读课文、读插图、读材料、读地图、读引文、读注释、读思考题、读大事年表等。通读教材需要教师给学生提出三个明确的要求:其一,在了解章节目录及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一定要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二,通过分析与归纳,弄清每一个方面都讲了几点,每个点又包含了哪些内容,且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其三,找出每个章节的关键词、核心语,明白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并划出来加强记忆。

二、整合知识结构

每一块知识都有其结构,高中历史教材从大的方面来看,可分为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两部分,再细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部分。而中国古代史又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部分,每一社会又分若干时期。这些知识结构我们仅从教材的目录上就能看出个大概。从小的方面来说,一个历史概念也常常有固定结构,如一个历史事件一般包括背景、经过、结果、影响、性质等几个方面。甚至其中每一个方面做分析时也是有规律可以寻找的,比如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也包括:一是资本主义的蓬勃兴起;二是原有封建王朝或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三是新旧两种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直至激化,于是便爆发了革命。

教师要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构建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历史知识体系,进而从构建知识体系中认识历史发展的过程与本质特征。

三、联系知识点,融会贯通

每一个历史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我们在复习时不能将其割裂开来,要善于联系,只有善于联系,才能整合贯通。联系知识点,最主要的是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纵横联系。纵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讲的,就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的特点也不同,一定要将其前后连贯把握,切忌割裂。横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说的,就是在同一个时期,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呈现的特点不同,要学会横向的比较进行联系。

二是中外联系。中外联系就是复习中国历史时,要将历史现象或者事件放置于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去分析,复习世界历史时,也千万别忽视了要联系中国。比如,复习列强侵华的历史,就一定要联系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发展的阶段不同,对中国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再如,复习三次科技革命,就一定要联系其对中国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但是中国为什么没能抓住机遇等问题。

四、注重探究思维

纵观近些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的观点论证评价题,这类试题因为只有总的答题观点,所以特别有利于学生根据自我的理解进行分析、论证与评价,特别有利于学生灵活地思维,见仁见智地进行探究,也最能反映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探究水平。对于这类试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与评价,让学生根据情境性问题自觉迁移,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找准论证评价的角度,综合论证评价的要素,进而形成丰富的答案。

学生由于思维水平的差异,由于受知识面与视野的影响,由于答题丰富性的差异,所以对此类问题的解答一定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思维模式是不是完整恰当,对问题的认识是不是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是不是能较为完整地解答认识观点比较复杂的问题。事实上,优秀的学生在考场上均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具体表现为在解答观点论证评价题时思维灵活,能够有效地调动自己所学的知识,很好地利用历史思维模式组织答案,考虑问题全面,认识问题有深度,而且常常能发表自己鲜明而独到的见解。反之,思维素养较差的学生在考场上表现出的是思维狭窄,知识贫乏,证据与观点之间缺少联系,推理不合乎逻辑,论证评价苍白无力。

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加强这一类题型的训练,促进学生灵活地思维,从而避免考试的模式化与程序化。

五、重视限时训练

我国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具有以下特点:知识抽样,能力覆盖。事实证明,只有大量知识,而缺乏解题能力,要想取得高考的最终胜利只能是空想。所以,在历史高考备战中,我们必须有重点地进行限时训练,训练内容如下。

1.重点训练在给定的时间范围内、在较为紧张的状态下,快速、准确而完整地完成题目的解答的能力。

2.重点训练正确地解读并充分地利用给定的材料,特别是文言文材料及欧化语言材料的能力。

3.重点训练分析能力、概述能力、比较能力等。

4.重点训练找准答题角度的能力,并在关键词上下足功夫。

六、精选练,重评析

篇8

化学实验约占高考总分的20%,分析近三年新课标高考试题,化学实验主要从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考查。实验大题已经成为高考理综试卷唯一固定的题型。实验题多考查无机实验,但从2012年开始,又大胆采用有机化学实验的命题方式,有机实验或将成为实验大题的命题趋势。

一、2013和2014年有机实验作为高考说明中的题型示例

2012年全国新课标考的是制取溴苯的有机化学实验,2012年海南高考化学实验是制备1,2-二溴乙烷,该题后来作为了2013、2014年的题型示例。2013年新课标高考I是制取苯乙烯。2013年新课标高考II是制取正丁醛。看来有机实验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有机实验可以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具体有以下考查点:仪器使用;加热方式和温度计水银球位置考查;催化剂的使用。

二、高考实验题型示例解答和分析

2014年题型示例的例14实验室制备1,2-二溴乙烷的反应原理如下:

CH3CH2OH■CH2=CH2 CH2=CH2+Br2BrCH2CH2Br

可能存在的主要副反应有:乙醇在浓硫酸的存在下在l40℃脱水生成乙醚。

用少量的溴和足量的乙醇制备1,2―二溴乙烷的装置如下图所示:

■■

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制备实验中,要尽可能迅速地把反应温度提高到170℃左右,其最主要目的是;(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引发反应 b.加快反应速度 c.防止乙醇挥发 d.减少副产物乙醚生成

(2)在装置C中应加入 ,其目的是吸收反应中可能生成的酸性气体;(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水 b.浓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3)判断该制备反应已经结束的最简单方法是 。

答案:(1)d (2)c (3)溴的颜色完全褪去

1,2―二溴乙烷的凝固点较低(9℃),过度冷却会使其凝固而使气路堵塞。

三、重新设置问题是使用高考题型示例的最有效方法

1.仪器知识复习方法

问题设置:

对比装置图(和课本或练习过的模拟题)了解“新”仪器的作用和优点

■■

题型示例 1997年全国高考化学

①a的名称:a中试剂:“新”分液漏斗优点、

②安全瓶B可以防止,并可以检查实验进行时试管D是否发生。请写出发生此现象时瓶B中的现象。

2.反应原理、副反应及产物中的杂质分析

问题设置:

①制取乙烯可能的副反应:

②乙烯中可能有的杂质:

③其中什么杂质可以和溴发生反应:

④1,2―二溴乙烷中可能有的杂质:

3.气态有机物分离提纯

问题设置:

分析装置A、B、C中的试剂及作用:

A:

B:

C:

4.液体有机物分离提纯完整分析

问题设置:

如何提纯1,2―二溴乙烷?

5.其他方面的基础知识复习

问题设置:

用少量的溴和足量的乙醇制备1,2―二溴乙烷。

①判断该制备反应已经结束的最简单方法是;

②将1,2-二溴乙烷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加水,振荡后静置,产物应在层(“上”“下”)。

篇9

2、心无旁骛的投入。

听力对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有很高的要求,一旦走神就会错过一整段的对话。所以要求全身心投入,投入程度自行想象你打游戏或者追剧的时候。一定要投入,只有心无旁骛,你才能听的清楚。最佳投入状况应该是考完试之后你才发现自己因为过于投入考试,竟然觉得有点累。当你听到任何一个选项跟原文一致的时候,不要去选择过度联想。

3、果断不纠结。

听到重要的关键词感觉就是答案,千万不要犹豫,一犹豫下一道题就放过去了。在对话期间你就可以在别人看下一道题目选项的时候,你可以继续听第二遍对话,从而在你所听的基础上更加确定答案,这个时候,你的选择基本都是正确的。听力过程中,每道题的答案出处在听力原文中前后出现的顺序与题目顺序完全一致。因此,当听到任何不会的内容,错过了别纠结,赶紧听接下来的内容,否则会错过更多有用信息。

4.不要反复改答案。

这个不用多说,除非你十分的肯定,否则不要修改你的答案。保证你的所有答案都建立在你听到内容的基础上。如果实在不确定自己的选择对不对,不要纠结于这一道题,一定要在自己觉得模糊的选项之间选出一个你觉得对的,做上标记,在涂卡的时候再次决定到底要选哪个选项。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80-02

一、做好考前准备,尽快进入角色

考前晚上要保持睡眠充足,至少要睡足6~8个小时,早餐饮食本着既要补足营养又不能过饱的原则,保证考试脑力劳动足够的营养,而又不影响兴奋点的推迟。按照准考证上背面的要求带齐考试必备用具和证件,提前30分钟到考点,避免路上赌车导致到考点后情绪不稳定,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进入考场坐定后,先检查考试用具和证件是否齐全,然后深呼吸几次,平稳情绪,在大脑中把一些基本数据、常用公式、重要定理过一遍,尽快进入数学活动思维,使思路清晰,做到答题时从容不迫、信手拈来。

二、通览试卷概貌,快速掌握卷情

在监考老师发放试卷后,考生一定不要着急先开始答题,而是应当先把试卷从头到尾审浏览一遍,从试卷上用最短的时间,尽可能获取最多、最有价值的考试信息,做到运筹帷幄,决胜高考数学。一是要快速而又准确地解答选择题和填空题,尤其是一眼就能看出结论的题,这样就能快速适应考题,拉动兴奋点,保持心情稳定。二是要先做那些“脸熟”的题,然后再集中精力攻坚克难,做那些难做的题,这可以避免会做的没时间做、不会做的浪费了大量时间,导致试卷做不完的现象。

三、掌握做题原则,争取考出高分

1.先做简单的题再做复杂的题。这就如同做事情一样,得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要先把复杂的题解决掉后,再做简单的题,那样会影响考试的情绪。也就是说先做A类题,再做B类题,不必非得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一道道地做。因为,每个考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对各类知识的熟悉度不同,不是每个考生都对同一道题目掌握的程度相同。

2.先做熟悉的题后做陌生的题。高考数学会根据整个知识体系安排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试题,以最大程度地测试考生对数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对于较难的系统题,不要着急紧张,要先做熟悉的题,熟悉的题容易拉动兴奋点,使你的状态达到最佳,这也符合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好做的题解决了,能促进考生展开联想,迎难而上,考出好成绩。

3.先做分值高的题后做分值低的题。高考试卷并不是所有题目的分值都是按难度来排列的。因此,在考试时间过半的时候,考生应注意时间的分配和效益,对于难度相当的题,要看哪道题的分值高,要先做分值高的题,再做分值低的题,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分,减少时间不足的失分,提高高考分数。

4.先做相同类型的题再做不同类型的题。在高考有限的时间内,要保证思维集中,这样能提高效率。也就是说在考试中要先做同类型的题,同时,这样也能保证兴奋点比较集中,不会引起思维的大起大落,过度、过频地进行思维跳跃。

四、注意做题细节,快速准确解题

1.在审题时要周全,做题时要准确。每一道高考题目都是出题者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验证的。对于题目中提供的信息一定要看周全,题目中的任何一个信息都不能放过,这些信息都与解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漏掉任何一个显条件、隐条件信息,都会导致结果的准确率下降。通过做高考题证明:要想获得最多的信息,提高答题准确率,就要细致再细致地审题,审好题后,快速确定解题方法,简明扼要地写出解题步骤,要将得分点都写上,不要嗦,计算要快、要准,对于可以直接写结论的,就不要再重复,高考试题允许省略一些不是关键的步骤。

2.在综合题中,能得的分一定不能放弃。综合题一般难度会大一些,往往会有好几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难,一般情况下,前两问会比较简单些,后面的问题难度会大些。不能被综合题的难度先吓倒,不敢做。考生可以先做前两个问题,基本上能得6~8分,对于不会做的,可以先跳过去,即使是难度较大的压轴题,也不是每一问都那么难,有些考生却害怕这类题,而放弃了本可以得到的6分、8分,这是极不明智的。

3.做题速度要快。对于选择题和填空题,考生要尽量用简捷的方法来答题,这两类题信息量相对要少,而分值也较高,是比较容易得分的题目,考生一定要快速准确地将这两类题答完,以留出时间来答后面的综合题。对于卷二有6道综合题,对于这6道题,考生要快速地读题、审题,大概需要6~9分钟,有的题恐怕还要看两遍以上,再加上要在试卷上书写和在草稿纸上计算的时间每道题大概得需要20分钟时间。因此,时间会很紧张,考生在平常练习时,一定要在速度上下功夫。有的考生在考后对答案时发现,有的题会做,却因为时间的问题,没能做完,导致了很大的遗憾。

篇11

等效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对一些复杂问题采用等效法,可将其变换成理想、简单的、已知规律的过程来处理,常使问题的解决得以简化.等效法既是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也是物理实验设计中常用的方法.

例1(2012年高考浙江理综卷)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先有木板、白纸、图钉、橡皮筋、细绳套和一把弹簧秤.

(1)为完成实验,某同学另找来一根弹簧,先测量其劲度系数,得到实验数据见表1.

解析(1)本题考查用等效法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根据图线斜率求得弹簧的劲度系数k=54N/m;(2)读数时估读一位,F=2.10N;(3)其图象如图2所示.在同一力的图示中使用相同的比例标尺,做平行四边形,量出如图3所示对角线的长度,根据比例标尺换算出合力,F合=3.3N.

图2图32.累积法

累积法是把某些难以直接准确测量的微小量累积后测量,以提高测量的精确程度.将微小量累积后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能减小相对误差.例如,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中采用此种方法.

图4例2(2012年高考上海物理卷) 在“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1)某同学尝试用DIS测量周期,如图4所示.用一个磁性小球代替原先的摆球,在单摆下方放置一个磁传感器,其轴线恰好位于单摆悬挂点正下方.图中磁传感器的引出端A应接到 .使单摆做小角度摆动,当磁感应强度测量值最大时,磁性小球位于 .若测得连续N个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则单摆周期的测量值为 (地磁场和磁传感器的影响可忽略).

(2)多次改变摆长使单摆做小角度摆动,测量摆长L及相应的周期T.然后,分别取L和T的对数,所得到的lgT-lgL图线为 (填“直线”、“对数曲线”或“指数曲线”);读得图线与纵轴交点的纵坐标为C,由此得到该地的重力加速度g=.

解析(1)只有小球在最低点时,磁感应器中的磁感应强度才最大;连续N个磁感应强度最大值应有N-1个时间间隔,这段时间为(N-1)/2个周期.即(N-1)T/2=t. 因此T=2tN-1;(2)根据T=2πLg,取对数得lgT=12lgL+lg2π-12lgg.因此图像为一条直线,图像与纵坐标交点为C,则C=lg2π-12lgg,整理得g=4π2102C.

3.控制变量法

物理学对于多因素或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或变量的办法,即把多因素的问题转变为多个单因素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和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例3(2012年高考全国理综卷)图5所示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图中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50 Hz的交流电源,打点的时间间隔用Δt表示.在小车质量未知的情况下,某同学设计了一种方法用研究“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间的关系”.

图5(1)完成下列实验步骤中的填空.

①平衡小车所受的阻力.小吊盘中不放物块,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用手轻拨小车,直到打点计时器打出一系列的点.

②按住小车,在小吊盘中放入适当质量的物块,在小车中放入砝码.

③打开打点计时器电源,释放小车,获得带有点列的纸带,在纸带上标出小车中砝码的质量m.

④按住小车,改变小车中砝码的质量,重复步骤③.

⑤在每条纸带上清晰的部分,每5个间隔标注一个计数点.测量相邻计数点的间距s1,s2,….求出与不同m相对应的加速度a.

⑥以砝码的质量m为横坐标,1a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做出1a-m关系图线.若加速度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成反比,则1a与m处应成关系(填“线性”或“非线性”).

(2)完成下列填空.

()本实验中,为了保证在改变小车中砝码的质量时,小车所受的拉力近似不变,小吊盘和盘中物块的质量之和应满足的条件是.

()设纸带上三个相邻计数点的间距为s1、s2和s3.a可用s1、s3和Δt表示为a=.图6为用米尺测量某一纸带上的s1、s3的情况,由图可读出s1=mm,s3=.由此求得加速度的大小a=m/s2.

图6图7()图7为所得实验图线的示意图.设图中直线的斜率为k,在纵轴上的截距为b,若牛顿定律成立,则小车受到的拉力为,小车的质量为.

解析(1)①平衡好小车所受的阻力,小车做匀速运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间隔基本相等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M+m)a1a=MF+mF,1a与m为一次函数关系,是线性关系.

(2)()为保证小车所受拉力近似不变,应满足小吊盘和盘中物块的质量之和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6.平衡法

物理学中常常利用一个量的作用与另一个或几个量的作用相同、相当或相反来设计实验,制作仪器,进行测量.例如测量中的基本工具弹簧秤的设计利用了力的平衡、天平的设计是根据力矩的平衡、温度计是利用了热的平衡等等.

例6(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理综卷)图11中虚线框内存在一沿水平方向、且与纸面垂直的匀强磁场.现通过测量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安培力,来测量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并判定其方向.所用部分器材已在图中给出,其中D为位于纸面内的U形金属框,其底边水平,两侧边竖直且等长;E为直流电源;R为电阻箱;A为电流表;S为开关.此外还有细沙、天平、米尺和若干轻质导线.

(1)在图12中画线连接成实验电路图.

(2)完成下列主要实验步骤中的填空

①按图接线.

②保持开关S断开,在托盘内加入适量细沙,使D处于平衡状态;然后用天平称出细沙质量m1.

③闭合开关S,调节R的值使电流大小适当,在托盘内重新加入适量细沙,使D;然后读出,并用天平称出.

篇12

一、细节题多种多样,细心对待

所谓细节题,是指原文提到了某事物、现象或理论,题干针对原文具体叙述本身发问。

(一)常见提问方式:即五个W(what,which,when ,where, why) 一个H( how many (much,long,etc.) 开头的特殊疑问句 。

(二)解题方法:原文定位法。这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通过扫读直接获取信息的能力。但是要注意排除下列干扰项: (1).扩缩范围 (2).偷换概念。(3).正误并存。

(三)题型举例及解题思路精要讲解

例:In 1918, Irene became her mother’s assistant at the Curie Institute. In December 1924, Frederic Joliot joined the Institute, and Irene taught him the techniques required for his work. They soon fell in love and were married in 1926. Their daughter Helene was born in 1927 and their son Pierre five years later.( 2011陕西卷-B)

50.Where did Irene Curie meet her husband Frederic Joliot?

A. At the Curie Institute. B. At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C. At a military hospital. D. At the College of Sevigne.

题干中有信息where判断细节题,利用解析细节题的特点,返回原文Frederic Joliot joined the Institute, and Irene taught him the techniques required for his work. They soon fell in love and were married in 1926,可知选择A项。

二、推理题考识别能力 推理题要求在理解原文表面文字信息的基础上,作出一定判断和推论,从而得到文章的隐含意义和深层意义

(一)推理题常见提问方式。

The writer (author, passage) implies (suggests) that .

(二)解题方法:推理题也称推断题是阅读理解中难度最高的题类,即要求考生在理解原文表面文字信息的基础上,作出一定的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文章的隐含意义和深层意义。

(三)题型举例及解题思路精要讲解

例:Like her mother, Irene combined family and career. Like her mother, Irene was awarded a Nobel Prize, along with her husband, in 1935. Unfortunately, also like her mother, she developed leukemia because of her work with radioactivity(辐射能). Irene Joliot-Curie died from leukemia on March 17, 1956. (2011陕西)

1.I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spects was Irene Curie different from her mother?

A. Irene worked with radioactivity. B. Irene combined family and career.

C. Irene won the Nobel Prize once. D. Irene died from leukemia.

细节推理题,因为题干中有细节题型标志词which,提干问的是”她与母亲与众不同点”,而最后一段全都在说共同点,所以最后一段中出现的信息不能选,只能选她只获得一次诺贝尔奖。

三、指代题(Reference Questions)

这类题型实际上可以细分为两类:一是猜测生词词义;二是判断代词which或it的指代对象,或者根据文章进行推断。

(一)解题方法:猜代法 。即将所考词选项“代”回原文,利用语境或构词法去猜,有时需要加上点自己的感悟或常识,就轻松搞定。

(二)题型举例及解题思路精要讲解。

1.利用构词法猜词: “ Perhaps, we can see some possibilities for next fifty years. But the next hundred? possibility 是 possible 的同根名词, 据此可以判断定 possibility 意思是“可能性”。

2.利用语境: The herdsman, who looks after sheep, earns about 650 yuan a year. 定语从句中 looks after sheep 就表明了herdsman的词义为“牧羊人”。

因此,学生在阅读理解备考训练中,如果能明确题目设问方式及各类题型的解题技巧,经过一段时间有意识的训练,定能将失误减少到最低,从而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篇13

1.变换设问内容

图1

常规题:

如图1所示,圆形区域内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一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以某一初速度沿圆的直径方向射入磁场,粒子穿过此区域的时间为t,粒子飞出此区域时速度方向偏转60°角,根据上述条件可求下列物理量中的 ( )

A.带电粒子的比荷

B.带电粒子的初速度

C.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周期

D.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

图2高考题:

(安徽2012年)如图2所示,圆形区域内有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一个带电粒子以速度v从A点沿直径AOB方向射入磁场,经过Δt时间从C点射出磁场,OC与OB成60°角.现将带电粒子的速度变为v/3,仍从A点射入磁场,不计重力,则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变为( )

A.12Δt B.2Δt

C.13Δt D.3Δt通过对二道题目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这二道题目情景是相同的,只是变换了设问的内容.

2.变换设问角度

图3常规题:

如图3所示,一根轻弹簧下端固定,竖立在水平面上.其正上方A位置有一只小球.小球从静止开始下落,在B位置接触弹簧的上端,在C位置小球所受弹力大小等于重力,在D位置小球速度减小到零.对小球下降阶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B位置小球动能最大

B.在C位置小球动能最大

C.从AC位置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小球动能的增加量

D.从AD位置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量

高考题:(2010年福建卷).如图4(甲)所示,质量不计的弹簧竖直固定在水平面上,t=0时刻,将一金属小球从弹簧正上方某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球落到弹簧上压缩弹簧到最低点,然后又被弹起离开弹簧,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再下落,如此反复.通过安装在弹簧下端的压力传感器,测出这一过程弹簧弹力 随时间 变化的图象如图4(乙)如示,则( )

图4

A. 时刻小球动能最大

B. 时刻小球动能最大

C.t2~t3这段时间内,小球的动能先增加后减少

D.t2~t3这段时间内,小球增加的动能等于弹簧减少的弹性势能

通过对这二道题目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二道题目情景相同,设问的内容大同小异,但是变换了设问的角度,要求从图象中看出哪个时刻动能最大,那段时间内小球增加的动能是否等于弹簧减少的弹性势能.不仅要求对整个运动过程要清楚,而且还要求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以及图象与实际过程一一对应的关系,才能正确作出解答.

高考题Ⅱ.(安徽2012年)图5为“测绘小灯伏安特性曲线”实验的实物电路图,已知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 V.

图5

(1)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①闭合开关前,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_______

②闭合开关后,逐渐移动变阻器的滑片, _______;

③断开开关,…….根据实验数据在方格纸上作出小灯泡灯丝的伏安特性曲线.

(2)在虚线框中画出与实物电路相应的电路图.

这是一道“描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实验题.常规题要求设计电路图或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这一道高考题第(2)小题却变换了设问的角度,要求画出与实物电路相应的电路图.从顺向思维变成逆向思维.对学生有一定难度.同一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考查,进行变形,这是高考变形题命题的一个思路.

3.变换题设条件

常规题图6例题 两根金属导轨平行放置在倾角为θ=30°的斜面上,导轨左端接有电阻R=10Ω,导轨自身电阻忽略不计.匀强磁场垂直于斜面向上,磁感强度B=0.5T.质量为m=0.1kg,电阻可不计的金属棒ab静止释放,沿导轨下滑(金属棒ab与导轨间的摩擦不计).如图6所示,设导轨足够长,导轨宽度L=2m,金属棒ab下滑过程中始终与导轨接触良好,当金属棒下滑h=3m时,速度恰好达到最大值.求此过程中金属棒达到的最大速度和电阻中产生的热量.

图7高考题

(2011福建第17题). 如图7,足够长的U型光滑金属导轨平面与水平面成 角(0

A.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2v

B.平滑位移大小为 qRBL

C.产生的焦尔热为qBLv

D.受到的最大安培力大小为B2L2vRsinθ

通过对这二道题目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二道题目情景相同,都属于匀强磁场中斜面单杆问题,都从光滑轨道静止下滑.但题设条件变换了.一个是金属棒下滑h=3 m时,速度恰好达到最大值,一个是当流过ab棒某一横截面的电量为q时,它的速度大小为v.由于题设条件变了,思维的切入点、解题思路也要跟着变化.这道题的设问也发生了变化.

4.变换题设背景

图8常规题

如图8所示,一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OO′轴匀速转动,磁场方向与转轴垂直.已知线圈匝数n=400,电阻r=0.1Ω,长L1=0.05 m,宽L2=0.04 m,角速度=100 rad/s,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0.25 T.线圈两端外接电阻R=9.9Ω的用电器和一个交流电流表(内阻不计),求:

(1)线圈中产生的最大感应电动势.

(2)电流表A的读数.

(3)用电器上消耗的电功率.

高考题 (2012年江苏卷)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一种发电装置,如图所示. 在磁极和圆柱状铁芯之间形成的两磁场区域的圆心角琢均为4/9∏,磁场均沿半径方向. 匝数为N 的矩形线圈abcd 的边长ab=cd= 、bc=ad=2 . 线圈以角速度w绕中心轴匀速转动,bc和ad 边同时进入磁场. 在磁场中,两条边所经过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均为B、方向始终与两边的运动方向垂直. 线圈的总电阻为r,外接电阻为R. 求:

图9(1)线圈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的大小E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