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管理的专业技能

旅游管理的专业技能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旅游管理的专业技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旅游管理的专业技能

篇1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产生了变化,这就需要高职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尤其是要想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职业能力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就显得更加必要了。这样,探索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具有专业自身特色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成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文试以当代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借鉴英、德等发达国家成功的职业教育理念,结合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就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三线归一、层阶递进”式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与实践。

一.旅游管理专业对应的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

(一)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属第三产业。与制造业、农业相比,服务性行业科技含量相对较低,而对环境、氛围、地域要求却明显大于对设备基础的要求。这一行业的学科背景更多表现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其工作对象是人,劳动过程是为人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涉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工作中注重人的差异,强调因人而宜,随机应变,对交往艺术和交流方式有较高要求。

(二)旅游业是多种知识、多种能力复合运用的活动,因此,行业中的众多岗位,很难提炼出一门“一招鲜,吃遍天”的能够立身的核心技能,无法强调一专而只能在多能的综合性职业能力上下功夫,宽专多能是这一领域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三)旅游行业的学科理论对深度要求不高,但要有相当的广度,实践性要强,经验积累更是十分重要。经营和服务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对技能运用强调艺术更甚于科学;经营过程中语言的艺术性、行为的艺术性、策略的艺术性等决定着活动的效果与效益,而这些能力却不是通过课堂教学就能学会的,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培养。

(四)对旅游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企业最看重的不是学生的学历、专业知识和单纯的专业技能,而是毕业生职业意识所显示的综合性职业能力,如团队协作、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吃苦耐劳、有效沟通等。

(五)随着服务性行业的迅猛发展、社会人员职业转化频繁等特点,对高职人才的要求更强调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学生会学习,会工作,会共处,会做人,这些能力对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引入了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学习和借鉴了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调整了课程设置,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课程体系构建源头上还没有做根本性的改革。其主要表现为:

(一)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高职教育普遍强调教育的“高”层次,不能摆脱学科体系课程模式的影响,课程按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只注重了高职教育“高”的—般特性,而忽视了“职”的特色,强调学科知识系统性、完整性。这种模式虽然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节的。这就造成一方面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学了没用;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反映毕业生实践能力差,适应不了实际工作。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课程体系混乱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经营和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具体到哪一职业岗位哪一职位层次,比较混乱。尤其是服务行业的经验性决定只有从基层做起才能升职到管理岗位,这样就使许多院校在确立人才培养规格,特别是涉及职业能力分析时,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目标导向性,造成培养目标模糊,导致课程体系也跟着混乱。

(三)过于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综合素质、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旅游类专业的特点不同于理工科,企业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当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片面追求专业技能培养,以单一的岗位操作技能等同于综合职业能力,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这种课程体系即使使学生某一单项技能较强,但高职教育强调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却受到严重局限,达不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三.以职业能力为主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与理念

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仅仅抓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中职业能力要求,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一年会服务、二年能操作、三年懂管理的“三线归一、层阶递进”式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具体思路如下:

1. 把握校企合作、源于企业工作任务原则,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将工作任务、工作内容、职业能力、职业素质需求融入课程内容中,加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符合职业的需求;

2. 把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多元整合原则,设置四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平台,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两个系统的交融,即理论教学中有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中有理论知识的巩固与拓展。

3. 把握课程体系整体序化与优化的原则,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计从一线服务、岗位操作到基层管理的职业岗位课程;设计从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到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的能力递进式课程;设计从认识实习、企业教学顶岗实习到毕业顶岗实习的实习过程。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步骤与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课程的设置,二是课程的编排。

1.课程设置

(1)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课程体系构建之前,需要调研,根据专业面向的岗位群,明确对应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内容、职业能力,其中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为确立核心课程提供依据,工作内容、职业能力为课程教学目标确立和教学内容选取提供依据。

(2)归纳整合工作任务

① 形成典型工作任务

结合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将工作内容关联性大、具有完整行动过程的工作任务整合在一起,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其他独立具有完整行动过程的工作任务可自行形成典型工作任务。

② 转化为教学任务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入教育教学因素,考虑人的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序化和优化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

③ 确立核心课程

融入教育规律,考虑专业现有师资、教学等条件,形成导游实务、旅行社运行实务、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前厅运行与管理、餐饮运行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管理实务7门专业核心课程。

④ 形成理论知识课程

根据核心课程,确立完成本课程岗位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点,提炼出核心课程共性的知识点,经过整合,形成服务于核心课程的理论知识课程。

本专业的理论课程分为五个平台,即运用于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课程、运用于积淀文化底蕴的课程、运用于职业基层管理能力培养的课程、 运用于职业资格考试的课程、运用于职业拓展能力培养的课程。

⑤ 设计实践课程

为凸显专业面向核心岗位实践技能的培养,搭建支撑核心课程需求的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从旅游企业认识实习、市区地陪讲解实训、短线导游服务实训、旅行社计调业务实训、教学顶岗实习、旅游企业产品设计、毕业设计、就业顶岗实习等13门实践课程。

⑥ 开发自主学习课程

自主学习课程主要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维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三项任务之一。通过为学生搭建各种校内外专业活动、技能竞赛、应用项目研究等多种形式,构建课外培养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职业可持续发展力。

⑦ 配制公共基础与公选课

专业借助学院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的系统设计,对学生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身心素质等大学生通用素质进行培养。这些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受益匪浅,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得以拓展。

2.课程编排

梳理上述专业课程设置内容,编排课程先后顺序。按功能将其编排为四条能力培养线,第一条线的课程属有助于理论知识培养的课程,第二条线的课程属有助于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理实一体课程,第三条线属有助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三条线在最后归为一条线,属有助于提升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

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运行

旅游管理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旺出淡归、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企业为中心,打破传统学期授课教学安排,满足企业旺季人才需求,安排学生6月到10月进行教学顶岗实习,总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并运行专业课程体系,具体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入校后第一学期主要对基础素质部分课程进行学习,对这部分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有一个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走入社会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

第二阶段,学生入校后第二学期主要对基础通用能力和导游员职业资格考试的部分课程进行学习,对这部分课程教学采取的方式是在训练学生基础通用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资格应试和能够胜任导游工作应战能力的培养,集中用一周的时间实地训练学生导游服务应战技能。

第三阶段,学生入校后第三学期主要对旅行社相关业务的课程进行学习,本部分课程内容主要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每一个学习情境都要完成从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六个工作步骤,融合地理、历史、经济、公关、营销、心理、旅行社外联、计调、接待等各种岗位需要的知识与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中,完成学习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第四阶段,学生入校后第四学期主要对旅游景区和酒店相关课程进行学习,随后学生有三个月的时间在旅行社、景区、酒店进行教学顶岗实习,实施“旺出淡归、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第五阶段,第五学期设计的课程内容是完成学生理论学习—教学实习—理论提升—毕业实习中理论提升部分内容的学习,大部分课程是知识拓展和管理实务内容的学习,完成对基层管理工作的深入体验和学习。

第六阶段,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和教学顶岗实习,学生会准确地判断出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完成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篇2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各类的技能大赛在各类的职业学校教育领域越来越热,来自各方面的关注也让技能大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方面职业技能大赛能够检验教育的成果和教育改革的成效,另一方面职业技能大赛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推动力和杠杆。导游技能大赛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比赛,下面将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1.导游技能大赛概述

导游技能大赛是由省相关部门牵头面向全省职业学校的比赛,重点考核旅游服务类导游项目,通过不同的组别进行竞赛,学生组对理论考核和现场技能进行分类竞赛,并且注重参赛者的综合实力,同时还可通过才艺展示获得额外加分;而教师组则对参赛者的教学技能、现场技能以及其他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2.导游技能大赛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影响

2.1导游技能大赛对于学生的影响

导游技能大赛的开展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诸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开展导游技能大赛能够充分说明国家对这一专业的重视和认可,能够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暗示,满足每一个学生被关注被需要的心理追求。其次,开展导游技能大赛能够深度挖掘学生的潜力,从工作能力、独立性、自律性等多个方面使学生得到提升,学生在备战导游技能大赛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训练和准备,不仅能够提升能力,还能够锻炼其意志力和精神力量。再次,技能大赛为来自不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共同交流的平台,让参赛的学生通过与其他人的对比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进一步的学习中完善自我,丰富自身的各方面能力。然后,导游技能大赛的各大评委都是来自全省的资深人士,有着各自的学术见解和独特造诣,在参赛者进行比赛后,能够通过点评和指点为参赛者提供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意见,帮助参赛学生获得的各方面的提升。最后,对于很多参赛学生的成功事迹各大院校都会在校内或专业内广泛宣传,这无疑会形成对其他学生的激励作用,鼓舞所有的同学向获奖学生学习,形成一个良好的良性循环效应,提高整体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2.2导游技能大赛对于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影响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促进上,导游技能大赛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技能大赛的考核内容一般都容括了最新的科学技术,代表了领域的前沿科技,能够在比赛的过程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比赛反映出当下对技术型人才的最新需求,也给教学过程赋予了新的内涵。学校通过将课程改革与技能大赛相结合能够更加突出的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技能大赛带来的改进融入到课程的每一个细微部分上,及时的将技能大赛的内容转化为教学项目,补充和完善教学模式。在当前导游大赛每年举办一次的固定模式下,每一所院校为了能够在今后的竞赛中有所斩获都会不断的追求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的衡量标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巧做起,导游技能大赛不仅需要职业能力还需要考察参赛者的创新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对教学过程有着全方位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2.3对课程目标制定导向作用

课程目标往往是根据学生学习和职业工作的需求所决定的,它的核心就是将学生发展过程和职业需求统一在一起。职业需求的获得离不开学校与社会的充分交流。现实中,学校与社会交流的最好渠道就是通过职业技能大赛,这一比赛为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4有利于选择更实用更适量的课程内容

在参与技能大赛的过程中,学校经常需要进行校企合作来寻找着手点。一方面在进行大赛准备的时候,学校需要对企业进行走访,了解企业的最新需求和最先进的技术,进一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和程度,探寻高质量人才的必备素质,这一过程无疑会对学校的课程内容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引导,促使课程内容的改善;另一方面,在技能大赛的赛程中,很多企业会亲临现场进行赞助或宣传,这一过程也有助于企业阐述他们对人才的需求,帮助学校的课程内容设置有章可循。

2.5有利于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组织课程内容

导游技能大赛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够帮助学校将工作任务设为核心,引导学校培养过程贴近企业需求,且比赛的主题内容也会最大程度上与实际结合,每一个项目都通过综合的设计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配合,从而对课程内容实现引导作用。

2.6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能力,促进新课程的实施

想要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除了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还要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而提升教师的水平就离不开职业技能大赛,这一比赛不仅是学生获得提高的最佳途径,更是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最佳窗口。通过技能大赛能够让教师接触并熟识更多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也能让教师了解到更多的新科技,帮助课程改革的实施。

2.7促进校企合作,创造实训机会

开展技能大赛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实力和基本技能,保证院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促进院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果。这一比赛不仅是对院校的推动和引导,更能够从中提供一个广泛的交流平台,让学生由展示自我的机会,也让企业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双方在交流之后互助互利,取得双赢。

3.对于参加导游技能大赛的一些建议

篇3

一、基于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体本文由收集整理系设计的理念

将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标准紧密融合则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核心。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应注重与行业、企业专家的合作,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并确定学生实习与就业的主要岗位群,分析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与能力需求情况,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与主要岗位知识与专业能力及素质,确定行动领域,将其转化成学习领域。在设计的同时,应考虑到岗位职业技能的训练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融入“岗位对接、因材施教,发挥优势”的理念,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后期有一个方向的选择。

课程体系中课程的选取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常规课程以外,根据不同企业特点,校企共同开发企业特色课程融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

(一)基于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道德高尚,具备旅行社运营、景区策划及酒店管理等基本知识和沟通协调、营销策划、团队协作、开拓创新的职业能力,面向旅游管理、景区管理和酒店管理等行业,从事导游、旅行社计调、旅游产品设计与销售、会议旅游策划、酒店服务等工作的精服务、懂管理、善策划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将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内容作为主要的着眼点,将目标分解,确定课程内容。分解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具备较高的道德,较强的技能,较好的心理素质与较高的创新能力,因而,课程的选取应充分考虑这几部分的有机结合。

(二)学生就业岗位工作要求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的工作任务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殊需求。旅游行业是窗口行业,各工作岗位都十分注重员工的道德情操与方法能力,员工的形象代表的就是企业的形象,企业希望从业人员能够以企业为家,讲诚信,应变能力较强,能够灵活处理问题。然而,每一个工作岗位对员工又有相应的岗位要求,如导游员岗位要求员工有较高的文化内涵,熟知旅游地理,表达能力强,有较高的审美水平,周到热情,身体素质也要好。旅游营销人员要求员工熟悉旅游产品,心理素质好,思维灵活,口才好,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而星级酒店服务人员则要求员工热情有耐心,

因而,为了培养旅游行业适用人才,应以旅游管理专

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对接职业标准,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主要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工作任务,创建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

三、“树形”课程体系设计和实施

所谓“树形”课程体系,即把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比作树的成长,打好根基,丰富养分,明确方向,最终实现枝繁叶茂。

(一)夯实根基

“树形”课程体系的根基主要着眼于学生入学的第一和第二学期,这两个学期里,要为未来旅游从业人员打好旅游知识文化基础,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因而,在这两个学期主要设计知识文化与素质培养课程。

除了教育部要求的必修公共课程之外,应加入服务礼仪、旅游职业素养等课程,这些都是对学生道德与素质的培养。旅游从业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水平,因而,在这两个学期里要加入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基础知识等文化课程,为了学生考取资格证书的需要,还应融入资格证书考试课程。

(二)给足养分

第三学期,在打好根基的基础上补充养分,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这个学期里,应设计专业技能课程,包括旅游计调业务、旅游市场营销、会展策划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计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这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这更容易将学生身上的特点与优势显露,为下一步发挥个体优势,进行职业定位,做好准备。

(三)方向明确

第四学期,通过第三学期里的课程,专业教师会根据学生在技能课程上的表现发现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会结合学生的特点,将学生进行分类,这是一个教师指导,学生自行进行选择的过程,学生根据自身优势,在第四学期选择分方向课程进行学习,此时的就业方向也渐渐明晰。

篇4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是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和距离,不能完全适应行业要求,课程体系建设滞后这些原因。因此,课程体系改革,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专业之一,在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针对课程体系建设滞后这一问题,在院系教师的努力霞,经过不断努力创新,顺利完成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了一职业能力为基础、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融通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按照“校社联动,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和旅游企业的资源优势,聘请旅游企业的专业人员参与课程体系构建,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载体,以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为任务,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构建基于岗课证直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确定职业岗位群,分析职业岗位成长路径

根据旅游业发展情况以及旅游需求状况,在充分调研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确定旅游管理专业主要职业岗位群:导游、计调、旅游产品设计人员。这三个岗位的初始岗、发展岗位、目标岗位,既是旅游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又具有较好的职业前景。同时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在职业成长路径中设计迁徙岗位,进一步拓宽职业发展空间。(见表1)

(2)分析岗位职责,构建岗位职业能力

在确定职业岗位群的基础上,分析导游服务、旅行社计调和旅游产品设计三个岗位的岗位职责,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包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见表2)

(3)分析工作任务,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核心课程

根据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召开旅游实践专家研讨会,汇总主要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描述。依据其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频率、重要性以及所能承载的知识和技能,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完成工作任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解构,进而进行行动领域归纳,按照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和岗位职责,确定岗位课程模块。(见表3)

(4)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岗课证直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篇5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常态化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为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自从2013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99万,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之后。2014和2015年毕业生的数量还在增加,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式依然严峻。高校的扩招,一方面是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扩大内需;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从而提升受教育者的地位。但从当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学生在毕业时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已经成为摆在面前的一大问题。在当前整个宏观就业环境不是很理想和完善的情况下,面对我国巨大的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上,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同样面临着就业难得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就业供求的错位与渠道不畅通,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却往往达不到旅游行业对于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旅游行业对于人才需求和高校对旅游管理人才的供给,存在着供需不对等的矛盾。依照我国旅游及旅游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和容量是巨大的。就目前我国欣欣向荣的旅游市场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本应成为旅游人才供给的主力军,不应该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还是没能满足旅游行业的要求,还是没能在激烈的旅游人才市场上找到理想的工作,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而如何从原因入手,探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实践教学中通过项目化训练的方式,加强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为旅游行业培养专门的管理人才,是一个实操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要求很高。高校也认识到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提升等问题,专家学者做了相关的研究,而研究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二是对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的研究。

第一,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学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如苗雅杰就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其指出在当前的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是相互影响的,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而实践教学则是理论教学的价值集中体现,实践教学是现代旅游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时代需要。董志文和董效臣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实践教学课程设置重认知性内容,轻求知行内容;实践教学平台及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及薄弱;实践教学的配套教材滞后;教学内容宽泛,没有细化的目标等问题。而张淑贤和刘海洋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开设实践类课程,同事注重学生专业实习和综合实习环节,认清旅游行业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做到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及模式的设计。

第二,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能力的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旅游市场存在旅游人才供给和需求矛盾的研究。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从旅游行业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旅游专业人才的供给和需求是不均等的。杨卫武等指出我国旅游行业出现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包括办学定位不准确,学科建设滞后于市场,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师水品及实践能力不足等。其次,从旅游教育的角度看,很多专家学者认为造成大学生难就业的原因是业界和学界对人才培养的观念存在分歧,导致毕业生在激烈的旅游人才市场上不能满足旅游行业相关单位及企业的需求,造成供需双方的需求矛盾。吴国清和叶欣梁通过对旅游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指出当前高等学校对人才进行培养存在与旅游行业相脱离、缺乏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相关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特色、教学内容跟不上行业发展需求、教学方法和形式比较单一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造成大学生毕业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行业需求的重要原因。最后,从就业的主体大学生本身的角度进行研究,探究影响其就业的主观因素。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有其自身的影响因素。包括对就业工资期望值过高、读书、动手实践能力差、学习能力及沟通能力低的因素。郭倩倩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大学生就业难,有其自身的原因,如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目标不明确,盲目考证,不了解行业对相关技能和证书的需求和认可,缺乏针对性,同时,在就业时缺乏职业认同感,跳槽率和转行率高,在旅游人才市场上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缺乏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等,针对这些问题,在其研究中提出了解决的具体措施。

作为对实践性和专业性要求非常高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除了在专业综合实习中得到锻炼外,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学校的实践教学来提升自身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要高校、行业及学生三方的相互协作和努力,才能很好的实现。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学生的就业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对就业技能的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就业技能,包括就业技术和就业能力。随着国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对就业技能的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的成果。就旅游行业而言,对大学生的就业技能,更多的是研究其就业能力。而关于就业能力的概念,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提出以来,就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研究,依据美国教育和就业委员会提出的概念,其将就业能力定义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而美国培训和发展协会则提出了就业能力应包涵的16项技能,而这16项技能则被分为5个类别,分别为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和影响能力。而从帕特丽夏的《就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一书中,可以将就业能力概括为:从员工的角度看,就业能力是是劳动者的一种素质和技能,而从企业的层面看,就业能力则是对员工各种能力进行评价的能力。为此,我们从就业能力的概念出发,依照旅游行业对大学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可以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技能概括为拥有从事旅游服务的相关技能,具备良好的旅游服务岗位基本胜任力,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好的团队影响力的能力。

对行业对学生就业时所具备的就业能力,高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技能训练缺乏系统性

高校已经认识到了实践教学对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技能的重要性,也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重视实践教学的过程。当前,高校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主要分为课程实践、独立实践、专业实习及综合实习四个部分。课程实践,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将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进行验证,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独立实践,就是独立开设课程的实践课,对于独立实践,主要是专门性实践,这时的实践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技能,如客房服务实训、餐饮服务实训、前台前厅管理实训等。对于课程实践和独立实践,大多放在校内的实训基地或实验室进行。而对于专业见习和综合实习,则主要放在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教学。相比与校内比较封闭的环境,校外的实训基地更能给学生真实而具体的工作环境。但是,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校外的实训基地如酒店、旅行社等,更多把实习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够得到综合性锻炼的效果更加的不理想。因此,从目前的实践课程设置来看,不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实践,对学生相关职业技术和就业技能的培养还是停留在比较零散的局面,缺乏系统性的教学和实践,学生所掌握的相关技能也比较零散,也缺乏系统性,对学生毕业时能够充分的就业的作用不明显。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在国家大力提倡创业就业教育,鼓励新成立的本科院校校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队伍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相当一部分是从高校到高校的一级跳,缺乏相关的行业锻炼和职业历练,教师在理论教学和研究上,拥有着高能力,但是在理论知识丰富的情况下,教师缺乏旅游业界的实践锻炼,缺乏旅游行业相关的工作经历,缺乏专业的实践经验,对专业的具体操作技能掌握不全面和不熟练。缺乏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专业素质,对旅游行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认识不足,对行业的新发展、新态势也不能及时准确的把握。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实践的指导,或许还仅仅停留在自己所掌握的那一部分,而对行业发展的对新技能的要求,则没办法或不能及时地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也不熟练和不全面。为此,教师的综合因素导致了教学的效果很难做到理论和实践较好的结合,这也成为了影响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学生自身对实践教学中就业能力的提升认识不足

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一是可以学习和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二是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教学可以说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也起到了应有的效果。但是,由于大部分实践教学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开设的,教师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只是单纯地将实践教学当成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没能将相关的实践操作和技能和行业的需求联系起来,更加没有将其与将来的就业联系起来,以此对实践教学重视度不够。而且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为进行实践而实践,实践的过程及效果没能转化为就业的能力。另一个原因就是在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中,由于学生是以实习生的身份进行定岗实习,所以在实习的过程中受到和正式员工有差别的待遇和制度的管理,是实习结束后,很多学生都不愿意从事与本专业、本行业有关的工作,这也是造成学生不愿意从事旅游行业工作的原因,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没能形成职业认同感,也可以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的过程中,给学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使其对实践的过程重视不够,有的学生还存在逃避、不愿意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学习的行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四、在实践教学中提升就业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在实践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就业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如何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这就要对实践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由于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涉及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这就要学生、高校及企业进行积极的配合,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开创新的实践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进行项目化训练。

(一)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实现实践环节的项目化

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课程内实践、独立性实践、专业实习实践和综合实习实践四部分,每一部分的实践都是相对的独立的,相关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是零散的和缺乏系统性的。这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技能的掌握和提升。为此,要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新的设计,用项目化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对学生进行就业技能的训练。而项目化的实践环节可以集中在学期结束前的两周进行,一方面,学生集中训练,有利于学生对相关技能的反复熟练和掌握,另一方面。放在期末,学生可以有相关理论的指导。比如,在学生一年纪的时候,可以开设旅游行业认知项目,学生组队建成旅游行业的相关公司或部门,对旅游行业的经营进行相关的模拟,在模拟的过程中老师起到指导的作用,而模拟结束,学生可以知道旅游行业所需要的那些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学生做好规划。除了旅游行业认知,对学生形体训练、酒店餐饮、客房技能等,都可以通过项目化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加强师资建设,推进教师实践教学的项目化

教师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培养有深远的影响。从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情况来看,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不足是基本的事实。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高校要积极利用校外实习实践基地,通过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进行合作,通过产学研的形式,校内老师承担实习实践基地的研究项目,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项目研究当中,从中对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养。比如学生的学生能力、沟通能力、职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等等,都可以跟随教师做项目的过程中得到提升,这是其一。另外,学生在参与教师和实践基地项目的过程中,有时会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方法,这都会项目的实施提供保障。可以说在项目化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教师和校外基地三者是相互作用的。

(三)注重实践教学平台,推行就业技能训练的项目化

高校的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而基于旅游行业对毕业生技能的要求,学生的就业技能主要包括五个类别,包括基本胜任力(阅读、写作、计算)、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和影响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可以在实践教学中通过项目化的形式进行锻炼,具体所要进行的项目,如表一所示。

篇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2

一、我国旅游行业的具体现状

(一)旅游行业规模急速增长,带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至今,人民的生活水平条件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人民的物质、精神追求也在不断增加,这时,旅游才从日常的“出门”转变为一种行业,俗话说“衣食足方能知荣辱”,旅游也可以称为是经济水平提高条件下的新型产物。

在2013年时,我国的旅游消费就达到了3万亿人民币,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我国的旅游行业对全球经济增加值达到全球GDP的10%,对全球经济的贡献高达3.1%,直接创造了1亿多个相关的就业岗位,就业人数超过1350万人,中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商旅市场。

因此,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带动了旅游行业的发展;而旅游行业的蓬勃兴起,同样带动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二)中等经济承载能力的阶层开始兴起,带来“旅游热”

目前,我国的中产阶层(中等经济承载能力的阶层,一下简称为“中产阶层”)占总体就业人口的20%,如果每年按照1%速度增长,那么至少20年内,中产阶层就可以达到我国总就业人口的40%。而现今的中等阶层需求不再仅限于豪车、洋房,更是倾向于投资自身的精神状态,看一看本国或是境外的美丽风景。

因此,中产阶级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群体,他们如何进行消费、着装、挑选住所、教育孩子都会引领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方向与时代趋势。

(三)出境游的消费、规模、质量同比上升

仅在2012年,中国的旅游支出已达到全国最高。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到了2020年,中国出境游的游客将由2012年的8300万增长至2个亿。在2013年,出境游的规模达到9819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8.0%。出境游的消费情况达到1287亿美元,同比增长26.8%。中国旅游研究院的院长戴斌表示:“出境游正成为普通中产阶层常态化的生活方式”

(四)旅游形式多样化

在线旅游、自驾游、自由行等旅游方式的出现,使“跟着导游红旗走,天南地北全都有”的画面即将成为历史,旅游的价格愈加透明、旅游团队的建设更加规范与合理、旅游期间的时间掌握更加的自由,旅游者可以尽情享受旅游时光的惬意与旅游期间中旅游项目的自由选择。

虽然我国的旅游行业总体正处于蓬勃发展的趋势,但仍然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不容乐观。

二、我国旅游行业现存的具体问题

(一)旅游业规模化程度仍然较低,产品的供给不足与百姓的旅游需求所存在的矛盾

部分景区临近,但由于彼此分散经营、没有合作,导致双方恶性竞争的情况的发生。现在我国的旅游业发展也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客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吃、游”而是向“吃、住、行、游、购”一条龙方向发展。

还有最为明显的一点,相信很多有过团体旅游经历的客户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客户当萌生旅游者想法时,却无法想走就走,必须要等到某个团期的开始日期,很多游客在等到团期的时候已经并不想出行了,因为“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才会有特别的感受。这样的团期等待十分影响客户的旅游体验,针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方式可以选择整合旅游资源,保证每个团期的间隔时间为一周以内。

(二)旅游市场秩序依然混乱,旅游业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

综合多家官方的权威媒体报道,当前我国的旅游市场现象为普遍进行“零负团费”的经营模式、旅行社挂靠、旅行社承包,使各旅游公司的“低价竞争”继续加剧。旅游购物点、旅游景点门票、旅游酒店住宿均有价格虚高的现象。

通俗来讲就是你报名旅游团时费用极低,而在旅游的过程中各项消费加价严重,导游获取高额的回扣,并且这种现象极其普遍,使百姓对于旅游公司失去信息,旅游行业口碑下降,影响旅游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旅游行业人才总量不够,人才素质总体偏低

旅游服务行业的人才总数量还存在较大的缺口,由于旅游教育的资源支撑不足,人才保障机制和开发机制都相对滞后。旅游公司定位不明确、经营者没有长远的行业战略而导致的恶性非正当竞争愈演愈烈。

(四)政府政策规划不到位,监管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

景区规划不够科学合理,没有进行总体、统一的规划,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也没有做到较高的执行力度,外加管理部门对景区的规划实施监督不够重视,因此,导致旅游景区的开发失去宏观控制。

景区设置多重管理,控制权利极为分散,导致景区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没有指定或贯彻国家规定的统一开发建设规划等问题,导致景区口碑普遍下降,影响该景区旅游业的良好发展。

三、在能力本位教育的前提下,进行旅游管理专业项目教育模式的研究

就如同“科学技术是国家的第一生产力”,“人才是行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上文中所提到旅游业的种种劣势和弊端出现的源头最后都是人才储备不够的原因,因此“教育从娃娃抓起”,“行业发展从教育人才抓起”。

而“能力本位教育”中的“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职业拓展能力,其中包括四个方面:与本工作职务相关的知识方面、经验方面(活动的范围与领域)、态度方面、反馈方面(评价、评估的领域)。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一种被称作“专项能力”的能力,而专项能力等同于所谓的“综合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职业能力”。

能力本位教育中有较为重要的五大要素,分别为:

(一)将职业能力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基础

职业能力不仅是教育过程中的基础也是教育评价的标准与培养目标,通过针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规划分析,来确定其综合能力情况,编排设置学习的科目。再通过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出的专项能力情况,以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未来的教学任务以及学习方式和计划。

(二)将个人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

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的能力观分析并且确定其能力的标准,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会收效不小。

(三)增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标准作为评价标准或参照物,评价学生多项能力的具体情况,采用标准的参照性质的参照评价进行。

(四)教学灵活,管理严格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初始都有较大的惰性,因此,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受教育方与教育者的课堂互动,加强双方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教学方式的优化与改进。在管理上我们选择严格、科学的管理,在严格的课程设置编排后,受教育方应当按照课程编排及时复习和巩固,达到最佳的师生关系与授课状态。

(五)设置奖励与荣誉

根据日常表现,潜力挖掘深度,期末成绩授予相应的学分和奖励。

由于旅游行业的发展还不够科学和完善,因此,在该领域的教育上,我们依然需要不断的改进和优化,向该领域输送大批的优质人才,完善领域缺口,引导旅游领域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媛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基于荷兰CBL模式的借鉴和应用[D].青岛大学,2014.

[2]郝俊.基于能力本位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下的项目课程的思考――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文教资料,2012,(11):175-176.

[3]成浩.基于CBE模式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篇7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旅游业向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迈进的重要阶段,在教育转型的新形势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如何从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 培养对接旅游产业要求的旅游专业人才,是当前的首要问题。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依据旅游产业的发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通过有效的考核体系确保学生能力的提高及培养目标的达成。

一、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包括师生、教学队伍和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是一个个教学环节组成的,因此,除了明确规定教师、学生行为准则及规范外,还必须制定实施每个教学环节的相关制度。例如上课的出勤情况、课堂教学、教师调、停课、教师的教学文件、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建立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保证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

(二)课程实训过程

为满足旅游企业岗位要求,进行校企合作,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训课程,完善在校内实习实训硬件及软件条件的建设与完善,建立科学合理的实习实训考核制度、实训标准,制定实习实训考核手册,建立与企业相配套的实习环境,确保达到学生实习实训预期效果。

(三)学生学习过程

学校进行对每一个学生的导师制管理,导师对每一个学生时刻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就业观念、职业素质,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不断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及创业能力,提高学生未来就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四)教师教学过程

每位专业教师定期备课,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检测,组织教师进行学科相关信息的学习,不断探索与完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定期到旅游企业进行学习与锻练,实现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不脱节的现象。

二、教学过程评价

(一)教学设汁评价

首先确定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按照旅游企业岗位需求及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理论知识结构清晰,重点突出,专业教师根据对课程的了解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选择有针对性的教材、专业理论课程讲授、作业安排与设计、期末考试形式设计都有明确的说明。教学目标明确,依据企业的需求标准确定教学大纲。 对教材的选择与应用一定要选择具有针对性,完全适合授课学生,根据不同学生选择适当的教学参考书。教学手段多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根据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作业设计通常以技能培养和独创思维为核心,根据不同章节,科学设计动手操作的作业,形成系列成果。考试设计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出勤、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实训操作、期末考试等环节的成绩,突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动手能力。

(二)教学过程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由三个方面组成,学生评教、教师互评、学校专家抽查的形式。学校成立专家教学评价督导小组,开展抽查性听课、青年教师竞赛课等进行量化打分,评价过程中做到听课、评课、导课相结合。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及综合评价相结合,保障评价的公平性、科学性、真实性。对教师评价还要包括对教师的职业摔操手、专业素质、教学行为进行评价。

(三)教学实施评价

学校开学初重点检教学进程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教师、学生上课出勤情况、教学软硬件条件等。教学期中检查了解教学整体运行情况,通过教学文件及专家听课检查旅游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具体执行情况,教师上课态度及学生的学习风气等。教学期末重点检查考查及考试管理,检私淌κ欠袢险媛男屑嗫贾霸稹⒀生是否遵守考试纪律情况。

(四)教学效果评价

教师最终教学效果由学生、专家和同行共同打分给出综合评价。其中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仪容仪表,教学理论基本功、教学内容生动情况、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情况、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情况、课堂师生互动情况及课堂纪律的控制、学生的出勤情况、教师知识传授的深度及广度、 教学效果等10个方面进行评价,有利于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质量反馈系统

(一)信息系统构成

教务管理信系统息主要包括学生信息、教师信息、教学信息、管理信息四个方面组成。通过学校教务网络建立学生教学信息的反馈制度、学生评教制度以及专家听课及抽查业务构成,这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信息反馈系统。

(二)系统运作流程

教务信息是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的依据,是高校教务管理部门进行调控的重要信息。以事实为依据,通过教务信息系统收集相关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方面的信息,根据教务系统的信息发现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促使教学发展沿着教学计划及教学目标的方向有序进行,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凌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 (2) : 35-36

篇8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79-02

普通高校对口单招是江苏省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举措。随着近几年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对口单招受到各中等职业学校的普遍重视,被视为招生工作的一张重要的宣传“名片”。我校最近几年在对口单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学生、家长与社会的认可。2008年江苏省教育厅对对口单招考试方案和大纲进行了改革:技能考试由原来的各市县集中统一考试改为全省集中统一考试;由合格考试改为选拔考试;由技能分数的单一用途改为选拔和纳入总分双用途。这次考试改革进一步提高了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要求。学生的技能水平既是进入高等院校的敲门砖,又是职业学校的灵魂与核心。因此,搞好对口单招技能教学,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对职校生圆大学梦至关重要。作为旅游管理专业课教师,怎样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必须认真思考和切实解决的难题。笔者结合最近几年执教的具体实践,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技能教学方面进行了若干尝试,在提高教学实效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注重细节训练,养成职业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餐饮服务技能训练,除了练好摆台、折花等基本技能,职业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技能考试评委对考生进行评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有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与职业要求相悖的行为习惯,而且根深蒂固,要想革旧布新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除了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外,我们还采取了一些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课前所有的学生应保持正确的站立姿势,面带微笑等候老师的到来;由每组的组长对学生的仪表仪容进行检查,以保证所有学生的服装统一,发型符合职业要求;制定小组轮流值日制度,由学生分组担任专业教室的清扫、操作用品的准备和清洁工作,并制定检查标准,逐步养成学生的职业习惯。总之,要在日常训练中把职业训练渗透到每一件事物和每一项活动中去,并且贯穿始终,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二、夯实基础技能,激发专业兴趣

学习兴趣是内在动力在学习上的体现,也是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笔者积极创设愉悦的情境,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并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托盘是餐饮服务的基本技能,在操作过程中万一出现翻盘就会扣50分,并停止操作,也就意味着技能考试这一关肯定就过不了。而托盘训练又是非常枯燥的,学生一上到课就唉声叹气,说手又酸又痛,在练习的过程中出现心不在焉的现象,经常翻盘,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在教学时采取了小组接力的方式,对每组成绩突出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这种竞争的训练方式,学生既体会到了练习托盘时的乐趣,又使得托盘技能得到了巩固。又如在进行“中餐宴会摆台”训练时,因为摆台的步骤较多,涉及的细节问题也多,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摆台,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且掌握不了操作要领,为此笔者首先让学生观看全国技能大赛学生的操作视频,学生在感叹宴会造型之精美、花型之丰富、服务员技能之娴熟时,不由自主地产生对宴会摆台知识及技能的渴求。以此为切入点,笔者要求学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练好基本功,才能缩短和大赛选手之间的差距,才能使自己的技能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三、精心巡回指导,规范动作细节

教师精心的巡回指导可检查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随时纠正一些操作坏习惯和错误的操作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中餐宴会摆台技能训练中,学生在摆台时就像是演员在进行表演,她们的操作动作和姿势都会影响得分,而有些学生在操作时经常要碰到杯子的上半部或杯口,有些学生托盘的时候经常要托到椅子的上方,有些学生在摆台时经常要弯腿挺肚子,因此,在训练的时候应随时纠正他们一些错误的操作姿势,努力做到“五勤”,即“腿勤”(勤下去巡回答疑)、“眼勤”(多观察操作姿势)、“手勤”(及时动手示范演示)、“脑勤”(多分析问题根源和产生的原因)、“嘴勤”(采用个别纠错,集体指导等多种方式及讲解归纳要点),使每个学生的动作做到规范、美观。

四、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技能考核

技能训练需要及时考核与巩固才有效。在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课程特征和学生特点,在课堂上采用分层分组、录播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方法辅助实践教学,强化旅游服务技能训练,收到了良好效果。

1.分组分层教学。分组分层教学从训练目标到训练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多样化的原则,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在技能备考训练的最后阶段,本着“全部通过,高分通过”的原则,笔者对班级的学生进行了技能的相关测试,根据学生对技能的不同掌握程度,进行了分组分层教学。设置基础组1组(确保通过)、提高组3组(尽量高分)、优秀组1组(确保高分),针对不同的组确定相应的训练目标,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并进行相关的考核。

2.录播实训教学。我校有四个餐饮操作室,在训练时,教师只能巡回检查,不可能面面俱到,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借鉴微格教学的训练模式,利用现代的录音、录像媒体,以反馈和评价为依据,开展录播教学实践。通过观看录像,对操作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对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操作中的疑难问题,师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群策群力,提出改进方案。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找到了技能训练的适当的方法,避免了其只顾埋头苦练而无视自己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等情况,促使专业技能水平螺旋式上升。

篇9

近五年来,湖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就业的调研结果显示,湖南省共约50所高校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虽然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85%以上,但毕业三年内,对口就业流失率也在85%以上,这就是说,旅游的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不到10%。主要通病是缺乏职业意识、专业能力,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而学生到旅游景区去实习,时间长达半年,但多数学生只能在景区售票,对这个行业缺乏全面的实践把握,这种情况也降低了毕业生就业的热情。据初步估计,目前中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每年缺口至少200万,今后每年还将以20万的速度递增[1],因此,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兼顾理论教育有先进性和产业实践的创新性,培养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管理岗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它区别于高职的技能型定位,也不同于旅游硕士的研究型定位,也就是说在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层次上,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理论型”学者变成“实用型”专家,通过我们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把在校学生“催熟”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专业性,具有管理能力及职业精神”的“准职业经理人。”这些内容的最终落着点是培养旅游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其中:(1)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方向:培养酒店中、基层管理者;(2)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方向:培养旅行社经理、优秀导游员;(3)旅游管理专业景区规划与管理专业方向:培养景区中、基层管理者和规划专业人才[2]。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达到一个目标:即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能进一步扩大并加强旅游院校与各地旅游企业的合作,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共同发展。旅游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实训结束后,全面评估考核每个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工作表现,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期望目标。学校结合实训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学生的自我评估调整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对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则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计划来解决。同时学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的管理专家对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出意见并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教学改革。学校为旅游企业培训员工,提供管理咨询,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共同开发新产品等。此外,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计划地向旅游院校提出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可以包括不同的层次: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二是企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提出的对旅游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三是为了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而需要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策

1.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需双赢”实践教学模式建设方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旅游产业背景下,业态表现是多元的。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如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休闲娱乐公司等,有其不同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规律,它们在经营和管理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用“旅游管理”这一专业的知识结构培养和塑造的旅游专业学生,难以达到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专业管理人才能力的需要。为此,我们细分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景区规划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与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建立工学结合教学实习基地,以培养适应旅游业不同类型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在衡阳市有八个挂牌的实习基地,学生的大部分实习能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同时在珠海、桂林、长沙和张家界各建立了一个实习基地。转贴于

2.工学结合、校企联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聘请企业著名高管或旅游局领导为专业老师,讲授专业课。近年来我们已经聘请了谢儒生(耒阳市主管理旅游的市委正县级干部)、黎才发(常宁市主管理旅游的副市长)、尹同君(衡阳市物价局局长)、彭幼平(衡阳市旅游局局长)、危小明(衡阳市旅游局副局长)、邓衡午(雁城宾馆总经理)和李清河(蔡伦竹海风景区管理委会主任)作我们的专业课教师。二是试行大学生导师制,外聘企业精英当职业导师,如2009年我们就聘请了谭曦(园林工程师,衡阳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雁峰区桂竹山庄总经理)、邓衡午(高级经济师,雁城宾馆总经理)、陈冬平(副研究员,鸟类专家,江口鸟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等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副导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为此,我们进行了旅游管理毕业论文的改革。针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重企业日常业务和管理实践操作,而忽视了旅游产品的营销管理和营销策划的现状,我院首先在2006级毕业生中启动了毕业设计这一教改创新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参照理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思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的创新式实践教学活动。它主要是利用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外聘导师与优秀学生组成策划团队,结合旅游专业特点,与某一旅游企业合作,通过市场调查,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针对旅游企业及市场现状,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产品营销方案,为旅游企业开展旅游产品营销活动提供思路和决策依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是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和创造能力,尤其对企业而言,迫切需要那些能够直接参与或较快适应企业经营活动的高素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要想满足社会对这种应用型旅游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所以毕业设计作为一种重要方式被引入旅游专业的毕业实习过程,其作用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毕业设计恰恰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所提出的一项将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旅游学生更好地具备了旅游企业发展所需求的素质。

3.在校企合作办学的目的上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羸的目标。为了与签约企业建立紧密良好的实质性合作关系,开展深度合作项目,我们坚持“边合作、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发挥教师积极性,要求教师与企业挂钩,实行“一教师一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深入挖掘校企合作潜力,寻求校企合作结合点,设计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合作模式,并且定期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水平的评比工作,对合作层次较高、合作内容较深、合作成绩突出的基地,奖励基地建设教师。通过教师与基地挂钩、基地建设与教师奖励挂钩等制度,激发了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拓宽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4.教学(或学习)+科研+实践的模式。对学生而言,实行“学习+科研+实践”模式,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产学研结合的目的。为此,应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鼓励学生加强研究性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提高技能。具体做法: 一是学研结合建设旅游素质拓展中心。二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三是成立公关旅游协会、组织社团,开展各种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对教师而言,实行“教学+科研+实践”模式。具体做法: 一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充实教学内容。三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科研质量,为教学服务。

5.建立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十分重要。为此,湖南工学院旅游专业专门成立了旅游专业素质拓展中心。该中心制定了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管理措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院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将知识、能力、技能有机结合,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适应了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6.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打造“双师型”队伍。2006—2010年共引进博士教师4名;派出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者9名。在继续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性特色,增强适应性,提高质量效益。

7.围绕实践课程内容改革,加强教材建设。近年来,我院教师主编了六部旅游管理学教材,其中《旅游政策法规划》教材已入选十一五高校规划教材,《旅游文化学原理》科学出版社出版。目前我院陈国生教授承担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旅游文化学》和教育部首批旅游专业硕士生教材《旅游社会学》的主编任务。

8.紧扣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以“合作共建”思路创新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要追求的目标。因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水平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为此,湖南工学院以“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建设了衡阳地球村旅游规划与设计公司、好运来旅行社、神州之行旅行社等控股型基地;桂竹景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点)、耒阳市蔡伦竹海风景区和耒阳大皮江生态旅游山庄等合作共建基地;神龙大酒店、雁城宾馆、珠海昌安酒店集团等实践教学基地。如桂竹景区是湖南工学院旅游研究所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建的基地,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旅游研究所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桂竹景区,景区将负责硬件设施开发、建设等方面,院校将参与规划、管理、营销、服务培训等软件建设。这种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在湖南尚属首例。

篇10

近五年来,湖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就业的调研结果显示,湖南省共约50所高校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虽然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85%以上,但毕业三年内,对口就业流失率也在85%以上,这就是说,旅游的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不到10%。主要通病是缺乏职业意识、专业能力,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而学生到旅游景区去实习,时间长达半年,但多数学生只能在景区售票,对这个行业缺乏全面的实践把握,这种情况也降低了毕业生就业的热情。据初步估计,目前中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每年缺口至少200万,今后每年还将以20万的速度递增[1],因此,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兼顾理论教育有先进性和产业实践的创新性,培养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管理岗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它区别于高职的技能型定位,也不同于旅游硕士的研究型定位,也就是说在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层次上,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理论型”学者变成“实用型”专家,通过我们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把在校学生“催熟”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专业性,具有管理能力及职业精神”的“准职业经理人。”这些内容的最终落着点是培养旅游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其中:(1)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方向:培养酒店中、基层管理者;(2)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方向:培养旅行社经理、优秀导游员;(3)旅游管理专业景区规划与管理专业方向:培养景区中、基层管理者和规划专业人才[2]。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达到一个目标:即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能进一步扩大并加强旅游院校与各地旅游企业的合作,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共同发展。旅游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实训结束后,全面评估考核每个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工作表现,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期望目标。学校结合实训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学生的自我评估调整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对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则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计划来解决。同时学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的管理专家对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出意见并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教学改革。学校为旅游企业培训员工,提供管理咨询,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共同开发新产品等。此外,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计划地向旅游院校提出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可以包括不同的层次: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二是企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提出的对旅游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三是为了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而需要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策

1.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需双赢”实践教学模式建设方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旅游产业背景下,业态表现是多元的。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如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休闲娱乐公司等,有其不同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规律,它们在经营和管理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用“旅游管理”这一专业的知识结构培养和塑造的旅游专业学生,难以达到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专业管理人才能力的需要。为此,我们细分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景区规划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与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建立工学结合教学实习基地,以培养适应旅游业不同类型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在衡阳市有八个挂牌的实习基地,学生的大部分实习能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同时在珠海、桂林、长沙和张家界各建立了一个实习基地。

2.工学结合、校企联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聘请企业著名高管或旅游局领导为专业老师,讲授专业课。近年来我们已经聘请了谢儒生(耒阳市主管理旅游的市委正县级干部)、黎才发(常宁市主管理旅游的副市长)、尹同君(衡阳市物价局局长)、彭幼平(衡阳市旅游局局长)、危小明(衡阳市旅游局副局长)、邓衡午(雁城宾馆总经理)和李清河(蔡伦竹海风景区管理委会主任)作我们的专业课教师。二是试行大学生导师制,外聘企业精英当职业导师,如2009年我们就聘请了谭曦(园林工程师,衡阳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雁峰区桂竹山庄总经理)、邓衡午(高级经济师,雁城宾馆总经理)、陈冬平(副研究员,鸟类专家,江口鸟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等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副导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为此,我们进行了旅游管理毕业论文的改革。针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重企业日常业务和管理实践操作,而忽视了旅游产品的营销管理和营销策划的现状,我院首先在2006级毕业生中启动了毕业设计这一教改创新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参照理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思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的创新式实践教学活动。它主要是利用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外聘导师与优秀学生组成策划团队,结合旅游专业特点,与某一旅游企业合作,通过市场调查,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针对旅游企业及市场现状,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产品营销方案,为旅游企业开展旅游产品营销活动提供思路和决策依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是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和创造能力,尤其对企业而言,迫切需要那些能够直接参与或较快适应企业经营活动的高素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要想满足社会对这种应用型旅游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所以毕业设计作为一种重要方式被引入旅游专业的毕业实习过程,其作用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毕业设计恰恰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所提出的一项将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旅游学生更好地具备了旅游企业发展所需求的素质。

3.在校企合作办学的目的上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羸的目标。为了与签约企业建立紧密良好的实质性合作关系,开展深度合作项目,我们坚持“边合作、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发挥教师积极性,要求教师与企业挂钩,实行“一教师一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深入挖掘校企合作潜力,寻求校企合作结合点,设计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合作模式,并且定期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水平的评比工作,对合作层次较高、合作内容较深、合作成绩突出的基地,奖励基地建设教师。通过教师与基地挂钩、基地建设与教师奖励挂钩等制度,激发了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拓宽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4.教学(或学习)+科研+实践的模式。对学生而言,实行“学习+科研+实践”模式,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产学研结合的目的。为此,应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鼓励学生加强研究性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提高技能。具体做法: 一是学研结合建设旅游素质拓展中心。二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三是成立公关旅游协会、组织社团,开展各种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对教师而言,实行“教学+科研+实践”模式。具体做法: 一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充实教学内容。三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科研质量,为教学服务。

5.建立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十分重要。为此,湖南工学院旅游专业专门成立了旅游专业素质拓展中心。该中心制定了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管理措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院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将知识、能力、技能有机结合,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适应了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6.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打造“双师型”队伍。2006—2010年共引进博士教师4名;派出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者9名。在继续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性特色,增强适应性,提高质量效益。

7.围绕实践课程内容改革,加强教材建设。近年来,我院教师主编了六部旅游管理学教材,其中《旅游政策法规划》教材已入选十一五高校规划教材,《旅游文化学原理》科学出版社出版。目前我院陈国生教授承担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旅游文化学》和教育部首批旅游专业硕士生教材《旅游社会学》的主编任务。

8.紧扣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以“合作共建”思路创新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要追求的目标。因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水平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为此,湖南工学院以“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建设了衡阳地球村旅游规划与设计公司、好运来旅行社、神州之行旅行社等控股型基地;桂竹景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点)、耒阳市蔡伦竹海风景区和耒阳大皮江生态旅游山庄等合作共建基地;神龙大酒店、雁城宾馆、珠海昌安酒店集团等实践教学基地。如桂竹景区是湖南工学院旅游研究所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建的基地,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旅游研究所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桂竹景区,景区将负责硬件设施开发、建设等方面,院校将参与规划、管理、营销、服务培训等软件建设。这种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在湖南尚属首例。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9-0168-02

我国旅游业朝气蓬勃,其定位已上升到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然而相对于旅游行业的蒸蒸日上,近年来,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却显得英雄迟暮,与旅游业发展不适应。具体表现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旅游企业实际需求脱节,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虽然拥有管理理论知识,却缺乏实干的意识与经验,实践操作能力薄弱,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即使勉强进入旅游企业,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离职,增加了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这种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错位使得旅游企业与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互不待见,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就业被“亮红牌”,专业的吸引力不断下降。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应用性强、职业化程度高的专业,要突破现有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性与职业性,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放在突出的位置,培养满足旅游企业实际需求的管理人才。

一、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优化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模式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部分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专业发展时间短,一般派生自地理、历史、中文等传统老专业。这些专业一般都强调理论学习与研究,与企业界互动交流较少。因此,依托这些老专业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传统专业的烙印。加之,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一些教职员工认为实践操作是专科学生掌握的技能,到本科阶段就应该学习和掌握“高大上”的理论。即使开设了部分专业实践操作课程,在实际教学中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加大旅游管理专业操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对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模式是一个全新的改革和思维的突破。本科段旅游管理教育的意义从传统的知识积累逐步转变为以需求刺激为导向,以培养改革满足社会需求,旅游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将来必将占据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核心地位[1]。

(二)争取高校与旅游企业互动的主动权

高校要面向社会培养人才,假如高校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上无法得到认同,高校将失去人才培养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回顾近十年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由于人才培养与旅游企业需求的脱节,学校培养出来的高才生旅游企业不能用,旅游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学校找不到,企业已将招聘人才的目光从高校转移到其他领域,导致高校在与旅游企业的互动中逐渐失去了影响力。例如,现在许多旅游企业在招聘条件上明确写着要求具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明显将应届大学生排除在外。通过交流招聘人员谈到,现在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太差,很多企业招进后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对他们进行重新培训,付出的精力往往比招进一个有工作经验的职员花费更大。有的毕业生简历上写明拥有英语六级证书,可是简单的英语对话都无法完成,这使得许多企业对大学生失去了信心[2]。由此可见,社会的现实是企业需要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而非只会“纸上谈兵”的“理论人才”,因此,高校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操作课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专业型实战人员,才能在与旅游企业的互动中掌握主动权。

(三)推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化转型

旅游企业需求实践性强的旅游管理人才,高校理应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职业化的人才。但我国现行的高等旅游教育仍沿袭“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学校没有实习场所,缺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条件,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低,也导致了学生与行业接轨较为困难,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有较大差距。而国际先进的高等旅游教育院校都对实践课程提出明确要求,并且占据重要比重。例如,美国的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都要求学生社会实践为1 000小时,除此以外,学院规定的实习为300~500小时。而在瑞士、法国等国的旅游院校中,理论与实践课各占一半。这些院校在旅游业界声名鹤起,毕业生供不应求。因此,高校旅游教育必须根据不断发展的旅游市场需求定位目标,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职业化、高技能、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增设或强化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并将之置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心位置,促进高等旅游教育的职业化转型,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3]。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一)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设计,专业技能操作课程设置少,处于附属地位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以四年制本科为主,尽管不少高校认识到旅游实践操作课的重要性,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与影响,多数高校主要采用3年至3年半的理论授课,加上半年至1年的专业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技能课门类与课时都较少,且有时因各种原因被理论课程所取代,达不到培养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目的。例如,笔者所承担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总课时为54课时,因为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实操性课程,在教学计划制定时,设置了10个课时的实验操作课程。这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实践课较多的专业课,但实验课仅占全课程的五分之一,且由于学校配置的模拟客房实验室与酒店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许多实践操作项目常常无法开展,导致实验课不了了之。其他一些专业实践课程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二)高校投入资源有限,缺乏优质的专业技能操作课实施平台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校内实训实验室、校外实践实习基地这两种形式。但由于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场地限制以及资金不足等原因的制约,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室与校外实践实习基地都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影响到专业技能操作课的开设与实施。例如,许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只是对旅游岗位职能的简单模拟,缺乏整体设计,设施设备陈旧,仅可以开展单一科目的简单训练,不能进行综合性的情景训练,达不到旅游企业的行业规范,导致实训效果不理想。从校外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来看,也存在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多流于形式和表面,“产学研”结合有名无实,学生到合作企业去实践也无法得到系统的训练,从而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4]。

(三)专业技能操作课受重视程度低,专业技能操作课的优秀师资不足

优质的师资是高等教育成功的根本保证。旅游教育作为应用型教育,需要一支既有系统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实践技能与经验的师资队伍。在英美等旅游教育发达的国家,从事旅游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师都必须有在旅游行业就职的经历,并对讲授的课程十分熟悉,杜绝徒有理论,却没有实践经验的理论家。表面上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人才济济,但大多数人从其他专业“转型”而来,他们当中许多是从“校门”直接到“校门”,虽然学历层次高,理论强,但实践能力弱。讲课时仅能从“课本”到“课本”。一些教师对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并不重视,加之现在高校老师的科研压力重,课余时间都被利用去做科研,写文章,没有动力,也没有兴趣到旅游企业就实践以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导致开设专业技能操作课的优秀师资非常缺乏。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技能操作课程的地位

旅游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要求培养的人才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高超的技术处理能力,适应现代科学管理的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树立整体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课多、实践课少的格局,在课程设置时,把技能操作课编排于正规课程体系中,并由原来的“辅考查课”提高为“专业必修考试课”[5],与专业理论课相辅相成,使旅游管理从以知识教育为主转化为以能力教育为主[6]。在实践环节的安排上,要改变传统教学计划中仅在毕业前安排实习的做法,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

(二)构建立体化的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模式

为培养旅游管理的专业化、职业化、实务化的人才,以学生的“高位就业”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强化专业技能操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构建立体化的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模式,突出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环节的连贯性和整体性[7]。立体化技能操作课程模式强调将技能操作课教学的实验、实践、实习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层层递进,多维度、多元化、全方位地实现高校、企业、政府的多方协同合作,从而达到旅游管理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全方位提高。具体而言,就是创设专业技能操作课程的内外环境,包括校内实验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打造专业技能模拟操作平台、专业理论应用训练平台和综合实践能力应用三个平台,运用认知实践、模拟实践、专业实践、管理实践、研究实践五方面的管理手段,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的综合利用,实现学生实践意识、身心素质、操作能力、实践经验、创新理念的提升,达到培养职业化、实战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目标。

(三)加强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开展技能操作课程的前提和保证,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师资队伍的技能操作培训,形成“双师型”师资团队。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走出去。即每年有计划地派教师外出进修,到全国知名的酒店、旅行社或景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规程、服务标准,在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也可以为旅游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到实践基地或其他企业兼职,从而提高自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引进来。即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人员或一线操作人员做兼职教师或实践指导教师,从而弥补专职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的缺憾。

(四)构建优质的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实验实训平台

要使得立体化的旅游管理专业操作课程能顺利开展,除了优质的师资外,还必须拥有校内与校外优质的实验实训平台。高校要加大投入,建立符合当前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实际的综合性校内旅游管理实验中心,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知实践、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的需求。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将学校的酒店、旅行社等经营实体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成为学生的校内实训中心,提供完全真实的实训环境与实训任务,这对培训职业化的旅游管理人才大有裨益。另外,高校应积极拓展合作范围,促进与旅游企业的广泛合作,建立各种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适应和把握不同企业的工作方式和节奏,并且通过在不同企业的学习和实践,形成和拥有自己的职业经验与见解。另外,有条件的高校应积极与境外旅游企业合作,建立境外实训基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国际化的旅游管理职业化人才。

四、结论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背景下,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优化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模式,争取高校与旅游企业互动的主动权,推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化转型。但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设计,专业技能操作课程设置少,处于附属地位;高校投入有限,缺乏优质的专业技能操作课实施平台;专业技能操作课受重视程度低,开设专业技能操作课的优秀师资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针对存在的问题,需要推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技能操作课程的地位;构建立体化的专业技能操作课教学模式;加强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并构建优质的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实验实训平台,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操作课程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达到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务化、职业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余昌国.关于旅游高等教学改革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5(S1):6-8.

[2]陈学春,叶娅丽.论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43-45.

[3]吴国清,叶欣梁.旅游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的职业化发展[J].旅游学刊,2004(S1):15-18.

[4]徐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2):118-120.

篇12

一、转变教学观念,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要想创设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先进的教W理念和具有设计性、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设计,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转变教学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出具有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及创新意识的,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根据这个目标就要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通过单项训练和岗位实习来促进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旅游管理的学习初期应该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到酒店、旅游景点等地参观,了解行业情况和工作内容,对专业理论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并贴近实际。在对专业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后就要进一步学习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写作信函、介绍旅游项目、调酒、茶艺等实操训练来掌握读写能力、听说能力、专业技能等,在这个过程中还会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加深对其的理解。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专项能力之后就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通过岗位实习的方式来进行训练。学生参与实习可以让学生对行业现状、工作内容有所了解,在实习过程中运用在校获得的知识能力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了基础。

二、一体化实践教学实施措施

(一)改进理论教学措施

旅游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知识的讲授为主的,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来自教师的知识灌输,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与教师的交流互动,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枯燥。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也因为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而难以实现学以致用,因为学生对理论知识没有全面深刻的掌握,因此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脱节,难以发挥自身作用,从而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对理论教学的方法进行改进,教师可以在理论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在学习导游业务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旅游景点的图片和视频短片,让学生在观看完后写出导游词并在课堂上介绍这个景点,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导游业务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QQ等软件向学生分享新的技术和旅游景点,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实践教学和实际岗位实习

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创设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和实际岗位实习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参观企业和旅游景点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旅游行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但是并没有有效的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旅游短片表演、调酒、烹茶,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可以让学生到实习企业做一些全面具体的工作,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学生通过实习开阔了眼界、锻炼了能力、积累了工作经验、培养了职业素养和道德,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三)优化教学评价机制

为了掌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并进行改进,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学校应该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考察,这就需要完善优化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察主要是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学校应该优化考试制度,重点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单项技能的考察通过学校考试来完成,综合能力的考察通过实习单位的考核反馈来完成,以实现对学生的科学全面的考察。学校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察主要是通过教师自身、学生、学校的评价来进行,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教师明确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实施校企战略合作

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学生的在校学习阶段可以让学生参观企业以促进对基础知识和专项技能的学习。在毕业实习阶段,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学生就业阶段,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服务学生从学习到就业的整个过程。学校可以通过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的方式与企业合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行业发展为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选用、课程设计等工作提出建议,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具有专业性、针对性、科学性,学校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和就业岗位,校企合作实现协调发展。

篇13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是实用型原则。即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中企业或研究机构所提供的岗位一定要与旅游管理相关。以实用型原则为基础可以将实践教学平台分成专业岗位实践、实验技能训练、专业岗位技能三种。二是特色型原则。旅游管理专业的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应当根据各高校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拥有不同的企事业条件设计出符合学生生存发展需要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同时,还要注重地域特色的培养以及新理论经验的总结与推广。三是混合型原则。即理论与实践的混合、教师类型的混合、教师与学生的混合、教师与实验室的混合、实验室与社会实训基地的混合,要打破理论教学的规章以及实验室的界限,找到符合社会要求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产学研合作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素养与能力的一体化培养。以湖南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体系为例,其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模式、教学途径、教学内容也会根据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主要包括课堂学习、课程实习、校内实训、企业学习、科研学习、综合实践等六个部分。这六个部分既相互联系也相互区别。但归纳起来都需要注重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尽可能符合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管理相关企事业的人才需求。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多元化教学目标,保持技术上的专业性和能力上的综合性。二是要理论结合实践,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以应用为目的,使理论课与实践课达到1:1的平衡比例。三是在产学研合作教学中采用“三课堂”联动实践教学模式。即校内理论学习的“第一课堂”、校企合作的社会实践“第二课堂”、顶岗实习与产学合作的“第三课堂”。四是要注重“双师型”师资团队的应用,建立具有实效性的教师、企业、学生评价机制。

三、关于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依据教学目标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比例的调整

目前,湖南地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比例有所增长,基本上占据了总课时的60%,包括课堂内的实验实训、校园内的实验实训、校外专业调研、校外岗位顶替、毕业实习、寒暑假短期实践、毕业论文科研等,其中理论知识的评价比例平均为40.5%[5]。近年来,湖南地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分别在长沙皇冠假日酒店、湖南茉莉花国际酒店、长沙潇湘华天大酒店、大成国际大酒店、湖南国际影视会展中心、中国青年旅行社、康辉旅行社等多个与旅游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过不间断的实践学习。

(二)创新创建校内教学实验室

校内实验室具有方便、安全、可靠性高的特点,这也是各高校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下积极努力创建的。湖南某高校就与学校后勤管理集团签订了协议,与长沙市内著名五星级大酒店签订了旅游饭店模拟教学实验室。这既能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对客房管理、餐饮管理、旅游服务礼仪管理的实训条件,也能将酒店的企业文化直接带到学校。

(三)积极创建校外实训平台

2003年以来,产学研的教学模式在很多地区逐渐铺开,这些年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的结合性策略,例如湖南一些高校分别与湖南和一旅游集团、湖南海外旅游有限公司、徽州文化旅游集团、湖南圣爵菲斯大酒店、明城国际大酒店、运达喜来登酒店、长沙皇冠假日酒店、顺天黄金海岸大酒店等旅游集团和旅游酒店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目前,多个高校正积极寻求与国外旅游集团的合作教学,实施“订单式”的定向人才培养计划。

(四)毕业实习与提前就业相结合

从2004年开始,部分高校已经开始试行“3+1”的学年制,即三年理论学习一年毕业实习。由于大一到大三学生的实践学校是间断性的难以做出科学的评价,毕业前的一年实践学习能够让用人单位更好管理学生,进行岗位能力培养并且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五)校企结合的专业技能资格认证

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还是纯理论的技能资格认证或者校内的简易实训。而在产学研的教学合作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更科学地评价产学研的教学效果,创建了一套由科研机构、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学院专业教师、企业高管、海外专家组成的专业技能资格认证团队,使得实训的内容更加全面,评价更加科学有效。

(六)建立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目前各高校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提出主要针对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即对实践教学软件情况、实践教学硬件情况、实践内容组织实施情况的实践教学先决条件的评价以及对教师、学生、实践单位的三方双方评价。对于每个方面都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然后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与方法以百分制进行计算,得出最后的总体评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