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0: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村的经济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村改革中,土地制度的改革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土地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发生了多次的调整。农村土地制度立足于当前农村土地的实际情况,兼顾公平与效率的重大原则,落实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从而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1农村土地制度的内容及特点
1.1农村土地制度的内容
农村土地制度,主要包括耕地用途管制、耕地使用、产权归属等多个层面,其核心层面为产权制度。土地的使用制度,是关于使用土地的具体条文,规定了使用土地的形式、条件以及程序等,明确了农村土地的权属问题。在农村,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说明使用者能够在不改变土地使用形式的前提下,获得经济收入。无论处于哪种社会形式,只要存在农村的使用权与所有权,就必然会限制土地的使用形式及权利,如果将土地的使用权与所有权分开,就会使土地分属于不同的主体,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加以约束,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利。此时,国家就要发挥引导、制约、调节、保护以及公正的责任,确保土地的使用能够依法进行。
1.2农村土地制度的特点
农村土地制度除了具有约束性之外,还拥有自身的特点。(1)基础性。无论哪一种社会的形式、制度,都无法改变土地的基础属性,这种属性包含了土地制度在内,因此土地制度是其他制度制定、颁布与实施的基础。(2)关联性。农村土地制度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着农业、粮食的发展与生产,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恰当、合理的土地制度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3)系统性。农村的土地制度包含了使用权、产权等内容的整体,统筹各项内容形成最终的制度,因此该制度具有系统性。
2农村土地制度制约经济发展
2.1产权不明确
就我国的土地法而言,其规定了农村土地属于村民小组、村集体、乡集体,但实际上这些概念相对模糊。根据具体的实施情况,政府仍然掌握着土地的实质权利,部分基层政府在未征得土地使用者意见的情况下,就私自将土地进行流转,导致大量违规征地、用地的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农村、郊区的土地,除了按照法律规定属于国家的部分,其余属于集体,从而导致基层政府成为土地的直接管理者,增加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实际权益。通常情况下,农民的土地使用权限为三十年,因此不能进行继承或者交易,一旦使用权限“到期”,政府就很有可能收回土地的承包权,这就影响农民的积极性。部分乡镇企业通过低廉的价格获得土地的使用权,使人们对土地使用的观念发生偏差,认为使用土地的成本较低,由于这种观念的产生,就会出现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
2.2市场体系不健全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农村中集体管理土地的环节较为薄弱,由于法律在土地流转方面的规定相对抽象,导致地方部门无法将其落实在日常管理中,当村民就土地发生纠纷时,也无法根据法律进行妥善地处理。农民之间土地发生流转常常发生操作不当的现象,一旦发生这样的现象,就会引发扯皮的现象,使得农民之间无法妥善处理。另外,在流转的过程中,没有对价位进行统一的规定,导致转出方提出的价钱不合理,转入方尽量将价格压低。对于农村的土地而言,没有系统的管理制度,对土地进行随意的开发,扰乱市场秩序。还有部分农民不想进行农业耕作,也不愿将其对外承包,导致土地出现闲置与浪费的现象,从而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
2.3未形成规模经济
实行改革开放时,农村的土地实行了,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同时发生了小规模分散经营土地的现象。在农村,分散经营土地会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阻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脚步,随着市场竞争力的增强,我国尚未形成规模的农村经济,导致无法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无法提高产品的生产率。基于这样的情况,基层政府可以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致富的渠道,提高农村经济的经营效果,促进经济向现代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3改进土地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3.1转换土地所有权
转换土地的所有权,就是农民拥有承包权,国家拥有所有权,这样的产权体系能够对土地进行统一管理,并且可以有效地降低管理土地的成本。目前,社保制度在农村较为薄弱,而土地社保制度较强,因此有必要稳定农民的承包权,推动并维护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就当前的土地制度而言,对承包权的界定较为模糊,因此必须通过法律将使用权与承包权进行区分。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之后,除政府征地之外,个人或者集体等用地就必须按照规定进行,一旦基层政府发生腐败,就会扰乱土地的使用顺序。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地的兼并现象,抑制农民失业问题,从而保障农民的基本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3.2完善土地运营体制
完善农村土地的运营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建立土地管理体系,明确规定土地的所有权问题,规范土地的流转、出让等问题,明确土地流转的义务与责任,为农村的土地的使用建立良好的法律环境。其次,健全土地商品化评估体系,我国的土地评估与分级制度还处于萌芽阶段,不利于土地市场的发展,因此要尽快地完善定价体系,保障土地评估与定级的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最后,建设土地市场中介,我国农村土地中介组织尚未完善,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导致土地运营常出现纠纷,阻碍土地的流转。对于上述的现象,应该加快建设中介组织,具体而言,就是鼓励一级市场将土地进行垄断,开放二、三级市场,促进农村土地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中进行交易与流转。但是具体的实施需要政府的宏观控制,同时尽可能地遵循农民的意见,通过中介登录、土地的相关信息,保障农村土地能够有效的运营与招商。目前,农村出现很多闲置、浪费的土地,政府以及中介应该将其进行储备,做好交易、流转的准备的工作。在开展土地储备、交易与流转的工作时,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监管队伍,严厉打击非法交易行为。结合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统筹农村用地的制度管理,解决好农村土地的交易与流转问题,针对性地完善承包制度,循序渐进,健全相关制度。在开发、利用、交易土地时,切实地维护好农民的权益,从而激发农村土地资源的使用潜能,完善农村经营用地进入市场的相关制度。在政府的统筹之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
3.3健全农村社保体系
上文提到,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保制度较弱,而土地社保制度较强,这样的现象就会阻碍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强大的土地社保制度,会让部分农民认为承包土地就是经济保障,在遇见更好的条件之前,不会放弃手中的土地。即使大部分的农民已经开始发展其他的致富途径,但是仍然将土地作为基本保障,同时建立医疗保险等保障来解决农民的基本问题。对于这样的现象,各个地区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以及经济水平,建立符合农民需求的社保体系。以此为基础,在政府的调控之下,将没有经营能力农民手中的土地转让出来,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农产品的产出率,不仅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活,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后实行的土地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城市化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改革。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制定符合现代需求与发展的土地制度,加强农村社保力度,在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改革土地制度,促进现代农村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耿传辉.中国农村土地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6.
关键词:
雁鸣湖;农村经济管理;农村发展
一、雁鸣湖概况
雁鸣湖镇位于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幅员面积150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202公顷,耕地面积5500公顷,草原面积11157公顷,森林面积最大,达125791公顷,占总面积的80%。雁鸣湖湿地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特别丰富,以雁鸣湖水库和塔拉湖水库为主的大小水库82处,盛产各种野生名贵淡水鱼54种,是淡水鱼集散地之一。其水域风光秀美多姿,栖息着丹顶鹤、大雁、野鸭、鸳鸯等贵重鸟类。雁鸣湖镇自然风光独特,气候宜人,雁鸣湖依托长白山、镜泊湖等周边地区的高品位旅游资源,成为长白山—镜泊湖旅游热线最佳中转站。
二、雁鸣湖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管理
1、雁鸣湖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雁鸣湖镇正在进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即农村城镇化,这不仅体现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体现了农村的快速发展。
2、雁鸣湖农村经济的管理
2.1良好的管理理念。雁鸣湖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保障工作落实、成立保障机构、组织领导到位”的理念。雁鸣湖不仅在思想上有着良好的管理理念,在行动上也有着强大的执行力。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加强宣传,落实政策。雁鸣湖通过宣传车、宣传板报等多种形式向人们宣传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以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②严格执行上级拆迁补偿政策,使人民群众都享受到应有的补偿,严禁应补不补、多占少补或少占多补的想象发生;③实行早安排、晚汇报的日报制度,积极分析研究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④成立雁鸣湖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挥部,加强领导,积极搞好与上级部门、各行政部门和建设方的协调工作,切实推进工作的落实;⑤加强对各项建设工程的监管以及干部的监督,尽可能高质量地完成建设工作。
2.2大力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雁鸣湖本着“有效提升发展空间、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改善环境面貌”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的建设,通过合村并镇、合村并点两种模式,进行高起点的规划、高标准的建设、高效能的管理,全面实现农村社区规划的目标。
2.3加强交通路网的建设工作。交通路网的建设也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2012年雁鸣湖共开工建设10条道路,其中六月份开工建设的雁鸣大道、社区道路、环湖路等三条道路于第二年五月份完工。另外,农业公园内的七条观光道路已经全部建设完工,道路修建目标完成率达到百分之百,耗资不足总投资额的百分之八十。2013年雁鸣湖新建的交通路网已达6.5公里,目前还在不断扩大。
2.4实施农民创业园的建设工作。雁鸣湖坚持“三化”协调发展道路,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将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以及度假农业等现代化农业方面转变。大力实施农民创业园的建设,建设多片现代农业示范区,鼓励人民群众创建自己的创业园。此外,雁鸣湖还于2012年高质量地完成了生态廊道的建设工作,绿化面积达7万平方米,绿化成活率约达百分之百。
2.5开展现代水城的建设工作。雁鸣湖以农业公园为中心,大力开展生态水系的建设,连通雁鸣湖及其周围水域,构建集灌溉、绿化、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水系。这样不仅能起到对周围环境的美化作用,还能减少经济的支出,促进经济的发展。
2.6积极建设风景旅游区。雁鸣湖凭借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雁鸣湖风景旅游区内山密重叠,湖泊交错,丹江澄碧,古迹繁多,既有天然而成的景色,也有人文胜地的景观。雁鸣湖风景旅游区的建设,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推动农村的发展。
三、雁鸣湖农村经济的管理对农村的发展影响
1、农村经济管理为农村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农村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即是农村的发展。农村经济管理使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前进方向,从而保证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以及效果与实际要求的差距,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经济的发展需要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即通过个人的努力去实现个人个体的需要,从而使更多的人受益,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只有靠财富创造才能增进社会福利,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是要发挥农民个体的积极性,以创造财富增进更多人的福利,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雁鸣湖通过农村经济的管理手段,不仅确立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理念,而且还通过具体的措施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经济管理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通过农村经济的管理形式,使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及经济发展制度。农村经济管理的应用,不仅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还规范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行为;不仅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雁鸣湖通过经济管理的手段确立了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制度,并通过相关部门严格执行制度,坚决杜绝不良经济发展行为的出现,这样不仅优化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还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3、农村经济管理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利用经济管理手段,实现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规划及建设,保证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及科学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资源的有效利用,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雁鸣湖通过经济管理的手段,对雁鸣湖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作出了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利用其地理位置、环境优势等资源,既实现了环境和经济的共同发展,也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水平。
四、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即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管理,农村经济的管理手段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制度保证,而且还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制约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想促进农村的发展,首先要对农村的经济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
参考文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当前城市化进程已经明显加快,但农业仍然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村居民依然占据着总人数中的大部分,城市的发展本身也需要农村的支持。我国应该认清当前农业人口数量大这个事实,所以应该坚定不移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而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效,获得持续和健康的发展,这是直接由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来决定的,并且还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和社会的稳定,所以应该把农村经济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这样才能按部就班地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农村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时,为了可以让经济建设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果,很多农村地区都会选择通过资金筹集、统一管理的方式来进行,但是资金在分配和使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协调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想要得到解决,离不开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具备应有的工作技能。在进行资金统一管理的时候,管理人员应该对每一笔款项的去向和用处公开,提高资金使用情况的透明度,让人们可以及时了解资金使用的情况。其次在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和政策来进行,确保管理行为合乎当前的政策。所以农村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体现关注民生精神
在我国当前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换而言之,想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新农村的建设。如果农村经济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客观上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性,给社会的全面进步带来很大的阻碍。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就要极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管理者一定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民的利益上,并且以国家的方针政策来作为指导,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也是我国政府关注民生的体现。
(二)加强农民主体地位
新农村建设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基础和保障的,采取切实合理的经济管理方式,一方面客户以让农村经济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开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建设方针上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有效落实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管理人员也可以动员广大农村群众来进行经济建设,一方面可以取得经济建设方面成效,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农民分享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成果,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城乡统筹发展的精神。
三、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更新农民的思想
我国农民占据总人口的比例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及时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更新,如果他们的思想滞后,那么我们国家的三农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和改善,经济也无法充分发展,进而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一定程度的阻碍。政府应该加强思想方面的引导,让农民可以及时更新自己的理念,做到与时俱进。
(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在国际上,农业面临的科技竞争形势非常严峻,当前继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先进科技成果才能推广下去,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前进的动力。所以,广大农民应该进行科技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例如实行科技下乡活动等等,让农民学会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这样就可以给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三)统一生产方式
我国地域广阔、地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加之受到生产规模限制,很多地方仍然采用人工的方式来进行劳作,机械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都很低,这种情况下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旧有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于当前农业的发展,所以应该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而在农业生产模式上也要以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作为中心,可以起到很好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效果,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农村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现如今,影响着我们农村教育的一大问题就是留守学生,特别是在偏远的贫困地区的留守学生情况最为严重,这种情形下的教育是非常困难地进行着,这方面的文章和感悟在我们老师之中谁都有过,很多老师在教学管理上更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几年过去,这个现象也还很严重的留守现象有所减少,但是这个数字也还非常庞大,不过这个数字的减小也给我们农村的教育带来好的希望。
有些家长通过十多年外地打工拼博回到家乡,修建了大房子,农村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一代打工人回乡后有部在老家发展起新农业,基本属于不再外出打工,他们在外界工作和知识的认识,对于子女的教育就有了新认识,不会像前几年的思想:“学习不好就出去打工,不但不会因读书而给家里带来经济负担,反而还可以为家里增加收入”,而现在是想尽办法让孩子成绩好,有些家长为此将子女送去县城就读,有些家长是每天摩托车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就怕误了孩子的学习。通过这一些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家长们的教育思想比之前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我们也明白,之前完全是因为家里贫困而无法读书,出去打工过程中也发觉知识的重要性,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家庭的经济宽容了。
农村教育的变化总的来说是离不开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诸多好政策发展了农村经济,现在我们国家正大力支持农业的发展,只要把农村经济发展了,那么我们的农村教育的变化也会越来越大。
二、农村先富者对当地教育的影响
农村教育的变化也受着先富起来的这部份人感染。在农村先富裕起来的人,一般分为两类:一另类是外出打工富裕起的人,另一类有经济点头脑而做生意富裕起来的人。靠打工富裕起的人他们在务工过程中就认识了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开始注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也就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一些人对教育的关注。另一种靠做生意富裕起来的人的子女一般都送去了比较好的学生就读,接受更好的教育,生意人看到了知识在生意中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就一定想让自己的下一代接受多,更好的教育。他们的这一思想也影响了周围的人开始重视自己子女的教育。
通过近几年我们也看到了这部份先富起的有些人对当地的教育开始作贡献,他们送自己的子女来学校读书,教书的这些老师还是他们以前读书时的老师,于是也就有了为学校买点什么的想法,比如为学校买10台电脑,几张小黑板,几十套书……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农村学校,也反应出他们对家乡教育事业的重视,从而也激励了我们的学生去学习。
三、国家的一系列免费政策的施行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免费政策让所有的农村学生都能上学。从“两免一补”到“营养午餐工程”和“栋梁工程”对我们农村教育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帮助。
“两免一补”的施行,解决了农村困难学生因无钱交学费的一大难题,这一来解决了我国农村一直缀学率高居不下的问题,使用许许多读不起书的学生可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从而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在我们贫困地区农村家庭里还存在着很严重的计划生育超生现象,部分贫困家庭是还象80年代一样有4到6个孩子,这些孩子的读书问题一直是无法解决的问题,有了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这些贫困家庭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学,且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我国存在农业经济发展速度与城市发展速度相比较缓慢的问题,城镇和农村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政府要对农业经济进行科学管理,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大力引进新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
因为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所以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仍留存于农村经济管理当中,进而导致我国农村经济管理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此外,人们也没有意识到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基层管理人员也没有充分重视土地承包制度,认为对经济发展没有多大影响,而且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表现得也不够积极,很多时候都是敷衍了事。此外,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包含着农村财务和农民负担等内容,在开展这些工作的过程中,都需要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在农村经济管理方面很少颁布相关法规,因此就出现很多因为土地承包引起的纠纷,这些问题无法及时解决,从而阻碍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农村土地规模小
当前的农村工作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土地规模过小,例如我国的丘陵地带,大多是采用零散经营的方式,这样大型机械就很难集中运作,进而增加了劳动强度,农村经济收入也相应会减少。这样不但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削减农民的工作积极性。此外,自从我国提出“支农和扶农”的口号以来,很多农民都不愿将自己的土地转让给承包商,这也是农村土地规模难以扩大的原因,农民也因此损失大笔的收益。
二、现代农业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办法
(一)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
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和农村经济关系密切,只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和约束,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也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对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在建立体制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农业发展,这样可以促进农业结构的快速转型,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是利用加工手段来改变外观,拓展其销售市场,丰富产业链,还可以确保生产环节的安全,保障农民群众的利益。
(二)采用多种方式融资
经济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国家繁荣的关键因素,对于农业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提供足够的资金作为基础,才能够对农村经济实行科学管理。基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政府的资金扶持非常有限,所以我们不仅要争取政府更多的拨款,还要想办法从多种渠道去融资,请求社会人士来投资,吸引各种企业提供大力的支持,这样就能更好地推动推动新农村建设,也可以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农村经济收入,为生活困难的农民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构建农村经济管理队伍
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素质对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挑选管理人员的时候要严格把关,对他们进行专业的上岗训练和前期培训,让他们掌握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理念,跟随时代的发展转变管理方式,组建一支高素质、操作能力强、具备责任感的管理队伍。同时,管理人员要时刻了解国家颁布的农村经济政策,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以充实自己、完善自我。国家也要多鼓励大学生回乡参与新农村建设,为其提供合理的薪资和提升机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农村建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此外,农村经济管理还可以为农村经济提供资金扶持和制度保障,针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我国应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从多种渠道去筹集资金,并建立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确保农业经济管理策略能够顺利实行,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15,12(01):23-24
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运行环境:一是我省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缺乏有效的宏观政策支持;三是缺乏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四是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2、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从2000年开始,在我省农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撤出县级及县级以下地区。从而导致农村金融供应机构以及资金供应出现严重缺口,与当时农村经济机制改革产生重大矛盾,随着矛盾的日益尖锐,我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积重难返的威胁。
3、存款保险体系不健全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因素,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防止挤兑危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现行我省农村金融体系缺乏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4、农村非正规金融行业冲击金融市场
在农村,私人借贷极为普遍,构成了农村借贷的主要方面。农户的支出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教育、生活、医疗和生产,当入不敷出时,农户往往更倾向于通过私人借贷的方式获得资金。有数据显示,农户从正规金融获得的借款占全部借款的比重不到1/3。这主要是因为通过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借款非常困难。调查显示,农民借贷的问题并不在于利率的高低,而是根本借不到钱。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显然有其必要性,但问题是非正规金融游离于法律之外,可能蕴含着极大的风险。
二、政策建议
1、改革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外部支持环境
现有农村金融监管力量,分别来自于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各省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往往出现职责上的分工问题,或者造成监管漏洞,监管不到位,或者监管过度。因此应该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农村金融改革同时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一是需要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支持,我省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需要相关准备金管理,再贷款利率等方面的宏观政策的支持;三是需要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促进农村商业金融服务的改善;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2、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协调发展
金融改革始于城市,这就造成了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改革脱节。农村金融改革落后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农村经济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来了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经济发展的过程在逐渐地削弱二元结构特征,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也成为政府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心。池小萍在“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互动式发展”一文中提到,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服务地域的广阔性而导致经营管理难度较大,而使以利润为导向的金融机构望而却步。因此,应注意农村金融系统改革与城市金融系统改革推进的协调性。
3、完善我省农村存款保险制度
鉴于我省目前存在的良莠不齐的农村信用环境,设置强制投保可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并且强化准入机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将经营效益差的信用单位排出农村金融市场,确保农民的财产安全。
4、区别化对待,满足不同地区的农村建设要求
我省不同地区农村的经济状况、耕作环境、教育水平等方面差异显著,因此出台政策应区别化对待,切勿“一刀切”。比如,将农村信用合作社按照行政区的等级划分,逐层削减规模,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真正的深入农村,切实为农民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省农民办理事务的成本,又能提高合作社的工作效率,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5、完善金融所有制结构,加快资金回流
有数据显示,农村建设常出现资金运用不合理的情况。因此可规定对资金运用达不到规定比例的,要求其增加信贷资金投入,或者减少存款,或者自动退出农村存款市场。加快资金的回流,为农村的建设提供充分的资金流支持。
1农村能源的概念
在中国,农村能源具有两方面含义:第一,基于能源角度,农村能源指的是基于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就地开采可以使用的能源,这些能源包含了石油,煤炭,核能以及天然气等一些能源,同时还有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以及风能等一些自然性能源。不仅如此,还有一些生物能源。基于当前的发展来观察,一些非常规能源尚且不可以大规模使用,将这些能源称作补充能源或者说辅助能源。基于经济角度来讲,对于农村能源的建设包含有能源的开采与利用,同时还有能源的具体利用问题等。
2农村能源的特征和分类
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能源,能源种类数目比较大,并且分布也较为广泛,这些能源可以再生。基于能源种类数目来看,不但包含有生物能源,例如说生物质能以及非生物性能源,同时还有地下能源,例如说地热能等。基于分布范围来讲,在我国地区到处都存在着一些可利用能源,分布十分广泛,然而由于各地区能源分布得不平衡,因此呈现出地域性。并且,能源具有不稳定性以及间歇性,能源之所以具备这些特性,是因为能源受到了该地区自然条件以及地域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开采的过程里,一定要注重多能互补。生物质能源以及自然能源均是可再生能源,这种能源是消耗不完的,并且对环境无污染,例如说太阳能。基于能源互换层次来讲,例如说可以将太阳能置换成生物质能,而水能则可以被置换成机械能。农村地区的能源主要分为如下几类:一,常规性能源,这种能源又可分为可再生能源以及不可再生能源两大类;其中可再生能源有水能与电能等,而不可再生能源包含了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等。二,非常规性能源,这种能源包含了一些传统能源,例如说畜粪以及秸秆等,另外还有太阳能与风能等一些能源。
3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同时为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做好了铺垫。但是,农村设施的改善及时地满足了农村地区能源建设的条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对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则会带动农村的能源建设速度,反之,则会阻碍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发展。不仅如此,能源发展速度和消费速度是一种正比例关系,能源消费水映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伴随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我国能源的消费量会慢慢减少。
4农村经济发展对能源建设的要求
通常来讲,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数量是一种正比例关系。基于某种时空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关系会出现如下几种情况。首先,农村地区对能源数量的需求增长速度比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慢快;其次,农村地区能源数量需求的增长速度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一样;最后,农村地区能源数量需求的增长速度慢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第一类情况往往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开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水平较低,管理技术落后,并且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比较高。第二类情况往往会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中间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使得他们对能源数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最后一类情况往往是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期,在这个时期里,农村地区的生产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并且管理技术也有了巨大地更新,而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量也降低了不少,所以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不需要增长能源需求的数量,甚至有可能会减少。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能源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有着较高的要求,不同类甚至同类的不同产品均有可能会出现质量差异;假如能源产品的质量提升了,那么它们的利用率也就会提升,进而会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当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时,那么就会对能源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带动了各领域的发展,所以加快了农村地区能源需求数量的提升。
5农村能源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
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不但包含了开发使用,同时还有节能以及服务工作方面。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一,加快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能源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地物质保障,使得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性发展。第二,能源作为农产品结构的一个构成要素,基于本质来讲,农业的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能量转化过程。第三,能源建设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确保农村发展保持着平衡态势。第四,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第五,加快了农村地区的劳动生产效率。第六,推动了农村生产技术的更新。
参考文献
[1]王革华.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能源建设的关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1991,03:25-30.
在我省农村能源的概念有以下两方面的含意:一是从能源角度讲,是指适应当前农村需求,并可就地开展利用的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和核能等常规能源之外的非常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自然能源;生物质能和畜力等生物能源;小水电、小火电和小煤矿等。目前这些非常规能源还起不到主要作用。因此,称之为辅助和补充能源。另一方面从经济角度讲,农村地区能源的供需和管理,包括当地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国家分配和供应的商品常规能源和各种农村用能问题等。
2 农村能源的特征与分类
农村能源的种类具有多样化和分布广、能量密度低、可再生性、互换性、不可替代性等众多特征。在多样性方面有生物能源,如生物质能和非生物性能源,有地下能源,如矿物能源和地热能源、地上能源,如生物质能、水能和太阳能、风能等。分布广方面,到处都有可供利用的能源资源,但各种能源的分布因不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由于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影响造成了能量的密度低、分散性、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因此在农村能源建设和开发利用中应采取多能互补的原则。自然能源和生物质能源等,同属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清洁,如太阳能等。在能源的互换方面,如太阳能被置换为生物质能,水能转换为机械能。所谓能源不可替代性,是指能源作为主体是可被其他任何资源替代的。农村能源分类情况如下:(1)常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水能、电能)和非再生能源(矿物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二次能源:火电、核电)。(2)非常规能源包括传统能源(新柴、秸杆、畜粪等;太阳能:日晒等;风能:风车、风帆等;水能、水车等;地热能:热水;畜力)和新能源(生物质:沼气、酒精等;太阳能:热收集器、光电池等;水能:小水电;风能: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潮汐发电)。
3 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能源建设的关系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能源的建设起着积极促进和推动的作用,也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07-01
的有效提供和提高,又能及时的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用能的需求。农村经济的规模和速度,又会促进或制约农村能源建设的程度和规模。一般来说,农村能源的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增长成正比。能源消费愈大,现代化程度愈高,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量基本上是同步。随着能源利用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量会减缓或降低。农村能源与农村经济的一般关系,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反映出来。目前,大都采用的是宏观计量经济分析法,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用经济增长率和能源消费量增长率之比表示弹性系数,由以下公式表示:由此可以看出,当能源消费量增长与经济产量增长趋向同步时,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值有趋近于1的自然倾向。所以,其变化是围绕1进行的。在经济发达的农村,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致等于或小于1,在欠发达的农村,该系数通常是大于1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值在各个年份是不同的,不同的农村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或处不同发展阶段农村其能源弹性系数值范围都大体相近。而且,在每个阶段系数值也相对稳定。这说明农村经济和能源消费速度,成正相关关系,但由于农村能源弹性系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负相关。前者为经济增长越快,能源消费量越多。后者为经济持续增长,促使技术进步加快,能源利用率提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值与单位生产总值的能耗密切相关,当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值等于1时,单位产值能耗不变,大于1时单位产值能耗处于上升状态。影响能源弹性系数因素很多,主要是产业结构、能源价格、环保和科技进步等。
4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能源建设的要求
一般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能源数量的增长成正比的关系,并且,存在一定的比例。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慢于农村能源数量需求的增长;二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能源数量的增长相同;三是农村经济发展快于农村能源数量需求的增长。第一种情况,一般是表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初期,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所导致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单位产品能耗较高;第二种情况是大都处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中期,农村经济和生活持续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对农村能源的数量需求要有一定比例的增加;第三种情况,一般是在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期,生产力水平已经较高,技术和管理相当先进,单位产品的能耗已有明显下降,因此,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对能源的数量需求也无须增加,甚至有所降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但要求农村能源产品数量的满足,而且要求在质量上的需求。不同的能源产品,存在着明显的质量差异。在同一类能源产品上,也会存在质量差异。当能源产品质量愈高时,能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也就愈高;当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愈高时,对农村能源质量的要求也愈高。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村能源在品种和结构上满足需要。农村能源的发展,使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兴起和发展。因此,日益扩大了对农村能源品种的需求。如乡镇企业工业锅炉和民用炉灶的用煤要求也不尽相同。此外,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阶段、内容、方式等不同,也要求对能源的结构有所不同,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改变。
5 农村能源建设对农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5.1 能源是农产品的结构构成要素,从本质上讲,农业生产即是能量转换的过程。
5.2 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能源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使社会和经济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改变了农村面貌。
1.1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推动农民致富的作用
农民合作社是农民为了更好的提高生活水平主动成立的一个经济组织,秉着共同生产、共同经营、共同开发市场、共同销售、共同管理支持分配制度、共同创业的原则,合理利用农民的生产、生产产品资源,结合市场经济需要,与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加快农产品销售,为农民解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民快速致富。而且在农民合作社的作用下,农村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带动地区文化的发展。
1.2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促进了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密切联系作用
传统的企业与农户之间是通过三方以上的中介才能完成收购工作,这样一来农民的经济利益被层层扣除,到手的收入很少,勉强满足农民生活开销,长期一来农民生活水平始终提高不上去。而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提倡农民多生产,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进行生产工作,减少在耕地上的时间,使农民闲出一部分时间用于增加收入工作。合作社负责与企业进行交流,取代中间环节,直接面对企业,这样可以在成本上得到保证,在农民收入上获得最大,同时在农产品选择和质量要求上,能够做到互助互利,农民严格要求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企业诚信对待农民,不托欠款,而且还能在技术方面为农民提供帮助,提高农民科学生产水平,提升农民市场经销管理能力。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合作社的存在解决和促进了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弊端麻烦,增进企业与农民之间的联系,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的发展,增加收入。
1.3农民合作社有利于地区农产品的市场销售
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农产品获取的价值,农产品的好坏和购买力决定农民当年的收入。在我国,农业生产地域辽阔,种类繁多,随着地区季节和温度的不同,农产品种类也各不相同,市场需求量也就不同,怎样才能保证农民手中的农产品能够卖上一个好的价钱,得到更多企业的关注,农民自愿成立的合作社为农民解决难题。它改变以往的农民销售观念,打造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市场品牌,通过宣传,将农产品带入市场,通过合作社精心管理,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并不断的学习新技术,新的科学管理,销售等,让农民更好的进行市场经济发展,打造优质特产农产品,扩大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将产品带入更大的市场舞台,促进农业生产高效率,使农产品获得更有利的发展科研空间,增加农民生产收益利润。
1.4农民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对促进农产品发展
农民合作社的建立,不仅仅是将农民团结起来,共同致富,还是提高农民最熟悉的农产品的生产和质量,保证农民的收入。1.4.1建立统一的生产线,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数量供应当合作社与企业形成买卖合同后,农民就必须对自己的农产品质量负责,保证每一个生产加工环节质量控制,进行科学有效的标准化生产流程,提升农民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对企业的供应需求,保证收入来源。1.4.2强化农产品安全性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管理制度,对农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工作,对采购的农产品要认真严格的质量检测工作,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满足要求,而且每一种农产品都应附有检测单位的证明文件和卫生检验合格报告,这样百姓才会放心购买,农产品应做到绿色、无毒、无害、营养等,作出特色的品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1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阻碍的因素
1.1基础结构设施建设力度薄弱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逐步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基础设施设备有了明显的改善,例如:重修了乡村道路,更好地连接了城乡的沟通,开辟了崭新的销售方式;引进了新的机器设备,减少了对人工劳动力的使用,缩短了产物的产出时间等等,但其机械化的投入力度还是相对比较匮乏。支持地方农业发展的基础资金是有限的,将农业发展逐渐趋于机械化,也不仅仅是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就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的,最终,还是需要依靠从事农业的工作者从根本思想意识出发,进行思路的转变,才能真正地对农业发展形成有利条件。很多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逐渐老化,未能给予及时地更新处理,导致农作物的产量也相对降低,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并非仅依靠政府的支持,人们过于依赖政府,未能从自身出发去创新改革,最后可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1.2产业结构因素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农村的发展极其重视,因此了很多惠民政策,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完成。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过程当中,我国各地区的农业发展却存在供求关系不平衡的情况,这也导致很多农产品的供给未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这些类型的农产品需要从国外进口。但是某些农产品却出现滞销的情况,无法进行出口,而内需也无法解决这些农产品的销售。这种农业领域供求关系及其不平衡的情况无法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也无法满足新时代环境下的社会需求。因此,我国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进,比如要更加多样化,才可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当中如鱼得水,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况,可以做到从容不迫。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农产品在全球化市场当中的地位低下的情况,进而可以稳定我国农业产业的波动。也可以减少因为价格的不稳定性,农民每年耕种的时候倾向去种植经济属性较高的农产品的状况,从而使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的稳定性可以有着大幅度的增加。
1.3科技创新因素
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和农业经济发展效果间息息相关,通过科技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帮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和推广。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发展及推广工作中,农业科技成果较不普及,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认知度还不高,在农业的建设中使用机械的概率小。农村科研成果转化及推广的难度大。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十分匮乏。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科研的成果,同时也会影响科研类机构的运行。从整体的情况来看,具有博士学历的研究人员在农业科研机构人员总数的比例相对较低,而且这些科研人员队伍当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以及创新骨干力量不足。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研人员还存在非常严重的人才流失的问题,这对于农业相关科技的发展工作而言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国家农业产业经济建设工作造成制约。
3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3.1深化改革进程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是当下最为紧迫的工作任务,在面对着新形势、新任务,我国主线应该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体内容,总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去积极探索一条现代农业产业的体系。这也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当中所面临的全新的课题。深化改革进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找到恰当地适合农村发展的手段,促进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除了选择恰当的种植生产地区,我们还应当根据当地的实施情况进行规划和统筹,合理的划分,充分利用农业思维,将植物种在最恰当的土地上,制定科学的统筹方案帮助农民和农村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投入和经济投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来支撑整个农产品的产业体系。其次是要加快农村产业化的集群发展,促进有关产业的融合,地方政府也要按照相关的国家文件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集群发展。最后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如把农产品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农产品可以在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从而解决创新成果推广滞后的弊端。
3.2推进协调发展
在促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遵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相关部门要完善法律制度,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营造一个法律环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这个理念非常明确地提出来了加强对城乡统筹的协调和推动,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就需要将乡村社会资源,经济资源以及政治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帮助城乡由原来的分割独立的情况转变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结构。要相关政府机构加快制定有关振兴乡村的法律条文,同时也要完善与这些有关的配套的制度。因此,政府部门要快速地完成对农业产业经济有关的法律条文的评估,对其中与农业产业经济不相适应的法律条文进行清理或修订,使有关法律条文能够适应农业产业经济发展。通过对相关法律条文的解读,政府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加大对大中型农村企业的补助,促进相关企业人员在当地的落户。充分地发挥农村企业的作用。通过农村企业的规模扩展之后对人才的需求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强对政策的贯彻于落实,将政策细化,使乡村振兴过程当中,可以真正的为农村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章可循的法律条文,建立一个与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制环境,帮助农村居民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企业,通过政府对企业进行扶持,扶持过后的企业,多余的资金投入到对社会的帮助之中。这样的帮扶模式可以帮助乡村企业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2]。
3.3加大投入力度
基础设施是政府配备的硬件设施,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但是现阶段很多农村地方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交通、水电、水利、医疗等设施缺乏。在交通方面,很多山区,道路建设不完善,导致严重的交通不便。农村具有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由于交通的不便利,农业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这也是一种变向的资源浪费。在水利方面,水利设施构建不符合标准,年久失修,导致抗旱、排涝设施老化,功能逐渐减弱,渠道常被淤泥堵塞,所以农业抗灾能力弱。每逢出现自然灾害,一部分的财力、物力受到损害,农民的生活更加拮据。
1.2农业的专业人才短缺,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农业专业人才的缺乏。由于农村的落后,地理位置偏远闭塞,交通的不便,很多年轻人纷纷走向繁华的城市。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弱妇幼和没有文化的人,他们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从事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大体情况是,农民墨守成规,文化素质整体低下,种植技术陈旧落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1.3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和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着变化,市场结构越来越向多样化、品质化倾斜。很多农村还是和传统农业一样,生产以水稻、大米、小麦等为主,而像水果、蔬菜、花卉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鲜有种植。
1.4农产品出现安全问题
近些年来,出现了三聚氰胺、福尔马林、瘦肉精、僵尸肉等食品安全问题。目前有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无论是蔬菜、水果还是家禽,通过人为的因素使其生长。喷洒激素、农药可以促进生长、长的好看;采摘后会使用药物保持产品看起来新鲜。药物里有着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其实,产品的价值没有实现最大化,无形之中损害着人们的健康。
2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2.1增加经济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基于现状问题,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和监管的力度,定时检查维修,保证设施正常发挥作用。尤其要做好农田水利、电力、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2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培养和引进农业高素质专业人才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在财政预算中,应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的教育事业。为了让更多农民掌握知识和技术,教育单位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为他们提供机会和良好的待遇,吸引其为农村事业的发展服务。
2.3优化农业结构,实现产业化经营
要实现结构的优化升级就必须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农村应该在保持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培育新兴的支柱产业,推进产品的优质化和多元性,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现阶段,一部分城市的人在享受了都市的热闹繁华生活后,转而追求农村的鸟语花香、新鲜的空气、淳朴的风气,乡村风光和乡土气息越发让人驻足留恋,逆城市化的趋势更加强烈。政府应大力支持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等农村服务行业的建立,无论是政府投资、企业投资还是私人投资,都会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并带动主导产业的发展。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
首先是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粮食生产要以增收为目的,要以生产质量高、增加值多的农产品为主,要积极发展粮食产品的深加工,把粗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其次优化产业结构链,避免相同产品的过多重复,应该让畜牧业、果林业、水产业均衡发展分部。最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不要让相同产业覆盖,控制好经营规模和区域划分。
3、完善法律法规,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法可依有法可循,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让农村经济得到发展。
农村因为其特殊性,更需要重视法律的建设和普及,让农民有依法致富的观念。要使已有的法律成为相应管理工作的依据,同时也要善于把握时机,使行之有效的政策和管理规范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通过建立和完善农经法规制度体系,逐步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成为农经工作的主要方式,推动工作发展。
4、盘活土地资源
土地是农民生产和生存的必要基础,也是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物质。所以要发展农村经济是在盘活土地资源这一大前提下完成的。面前的家庭承包经营不能动摇,但是有需要在这个不变的情况下,对土地资源进行有序的流转,去开发和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盘活土地资源,是建立在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上面的,只有稳定的盘活关系,才能够让农民有信心去生产,才能够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一些负面和不良影响才不至于出现。另外,土地资源的流转不能是盲目的,没有规范的,应该是建立在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上的。鼓励将耕地、山场的经营权通过转包、拍卖、入股等形式逐步向大户、向能人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
5、必须突破性发展龙头企业
现在的农村经济发展矛盾是各户农家分散经营与市场的变化莫测之间的矛盾,这样农产品无法揣摩到市场的真实需要,这样市场和农业生产就会脱节,在销售上也是零散销售,不能进行集中整合,过多的分散就导致了相互之间的价格战,最终损害的就是农民的利益。要让农村产业链有序的链接起来,并且形成良性循环,需要打破现有的局面,采用由一些龙头企业打头阵的形式,将一些分散的农户和大市场有效的链接起来,这样从生产到销售能够形成有序的流程和渠道。发展龙头企业:一是要走出政论办企业、管企业的误区。本着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先发展扶持谁的原则,按市场经济规律组建龙头企业。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龙头企业的发展经营必须兼顾公司、农户等多方利益,防止出现一味追求公司利益而损坏农民利益的现象,只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才能切实起到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三是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的环境。
6、确保党的农村政策落实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历来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把贯彻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保证党的农村政策落到实处并长期稳定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按照“融入全局、立足多子、注重运作、重在实效”的要求,落实“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实践要领,确保党的方针和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要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农村经济具有自己的特点:首次的投入高,回报和产出较慢,农业存在着自然的风险;大多数农村经济的基础薄弱,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资金严重短缺;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资金自给能力明显不足。这些方面都说明农村经济的增长是离不开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的。
农村金融从产生到现在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如今国家在政策方面扶植农村经济,注重三农的发展,因此,农村金融发展的好坏决定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
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缺陷
(一)农村金融服务的涵义
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运用货币交易手段融通有价物品,向金融活动的参与者提供的共同受益、获得满足的活动[1]。我们把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中介组织称为金融机构。目前,我国正式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村信用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非正式金融有钱背、私人自由借贷、私人钱庄、合会等,在许多地区非正式金融机构已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随着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现已形成了包括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农村信用社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民间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
(二)农村金融服务的特点
长期以来,为更好地服务三农,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我国农村,每年还有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适度的集约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都需要资金,而现有的农村金融无法满足当前的资金需求,因此,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是我国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当务之急。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与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要课题。2007年1月召开的第十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农村金融改革的新框架。本文从我国市场经济理论出发,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对构建农村新型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性进深入研究。
(三)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
现行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其他农村商业银行。从2012年各省市农村金融营业点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村金融分布不均匀,经济发达地区和农业大省农村金融机构多,而经济欠发达和西北地区的农村金融营业点少。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有人口、地域和经济方面的因素。通过对各省份农村金融机构营业人员投入情况的比较,发现各省市数量差异较大,这与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分布有着直接联系。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变化很大,截至2013年3月末,五大行年报已悉数出齐,尽管7 813亿元的高额利润及总体下降的不良贷款率让市场松了一口气,但从部分观点看来,表面光鲜的数据并不能隐蔽不良贷款规模同比趋多的承压趋势。以五大行为代表,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各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与关注类贷款规模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工行、建行、中行去年不良贷款余额分别增加了15.64亿元、37.03亿元、18.3亿元。“银行的信贷余额逐年增加,不良贷款自然也会相应增多,以当前的不良率,银行资产质量还是不错的。”尽管如此,前述工行人士也坦承,未来不良贷款余额上涨的压力也不能忽视。作为不良贷款的先行指标,逾期贷款的数据正在全线上涨。2012年,仅工建中农交五大行的逾期贷款就已高达4 000亿元以上。这还剔除了银行为一些地方平台、企业所办理的贷款展期。逾期贷款的高额数据表示金融市场一方面有钱,另一方面也表示留在手里的钱总是舍不得贷给农村。
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农村金融服务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新农村和三农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推进,而储蓄是提供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新农村和三农的建设过程中,储蓄率的高低和贷款的难易程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几乎所有国家在农村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储蓄率的上升,我国农村建设也摆脱不了这一规律[2]。经济和金融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资金融通,而金融可以通过利息率使消费和实物储蓄发生变化,从而使储蓄增值转化为投资,这就是金融吸收储蓄的功能,储蓄又是生产者直接的资金来源。因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牵涉大量筹资企业与拥有剩余资金的诸多投资者,所以农村金融机构能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最大量地动员储蓄,有效保证资金分配的合理程度。农村金融存在的意义就是把农村分散的资金有效的聚集起来用于生产者投资。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是经济有效发展的先决条件,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在涉农信贷投放方面,村镇银行是通过增加或减少涉农信贷量来满足三农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农村金融服务在农村建设中有着资金效率高的优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是检验生产成败的唯一指标。农村金融植根本土,在农村建设的资金调动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它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把资金配置到效益最好的区域和项目中来提高效率。随着我国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经济建设和信息更新节奏加快,单位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会不断下降。农村金融服务还可以通过自己的中介地位和专业技能来替资金所有者对资金使用者进行监督,降低资金所有者的风险和监督成本。另一方面,资金寻求高回报的性质使得农村建设中资金从效益差的项目投向效益好的项目,有力地回避了风险和提高了效率。
(三)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村建设发挥着催化剂、助推剂和粘合剂的作用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各种资源都要靠资金引导。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货币资金,通过货币资金运动促进商品交易,引导劳动力、土地、人才等要素的合理流动,按照市场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迅速粘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力。“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农村金融作为“三农”的桥梁和纽带应充分发挥好自己的功能,起到“催化剂”、“助推剂”和“粘合剂”的作用,积极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农村金融应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催化剂的作用,积极促成农业产业化的局面。说到底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在目前,如何解决龙头企业的融资“瓶颈”就成了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的新方向。农村金融机构应适时开办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业务来满足企业结构调整的不同需要。同时农村金融机构与政府之间要保持信息沟通,以更好的保持农村企业的良性发展。
农村金融服务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充分发挥助推剂的作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援助都要用到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机构要以发展民营企业为依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手段,以产业政策和资源优势为导向,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不断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档次与附加值。
在农民致富的进程中,农村金融应发挥粘合剂的作用。农村金融机构要将农民的切身利益与实际发展有机联系起来。目前,海南省农信社推出的小额贷款产品已多达12种,主要包括农村诚信青年创业贷款、林权抵押贷款、惠民“一卡通”贷款、党员双带致富贷款等,而且政府还对农民贷款进行贴息补贴。人们已将海南的小额贷款模式称为的海南模式,海南也因此成为“三农”小额贷款中发展最迅速的地区[3]。
(四)农村金融是调节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杠杆
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通过金融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社会总需求。货币供应量和社会商品、劳务总供给保持基本平衡,就能使物价稳定。金融可以通过对农村经济“多予少取”的放活方针来尽量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金融方面“多予”就是有针对性的加大对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降低对“三农”贷款的利率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少取”就是尽量降低农村生产者的融资成本,采取行政和市场的手段使农村建设融到更多的低成本资金。通过长期的“多放少取”政策,农村才能够逐步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供需平衡和降低城乡金融服务差距[4]。
三、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垄断、缺少竞争
在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含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网点数量占全部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的比例51.5%,而且总体上呈现平稳的状态。农村信用社改制以来,其存贷款业务发展基本平稳。但是,在2012年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余额占我国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比例的81.04% ,而2013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92.63%。这说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本垄断了农业贷款的市场。从农户贷款角度看,我国存在着农村正式金融(不包括保险、证券、期货、担保产品)总体垄断化的问题[5]。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最大的正规金融组织,可是由于其实力薄弱,地域性的限制导致农村金融供给总量不足。民间金融缺乏必要的规范和保护,其他的多种金融组织之间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格局。
(二)农村正式金融资金从农村地区外流问题比较严重
目前我国农村正式金融资金从农村外流问题比较严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分析,主要资金流出渠道为农村金融机构购买债券、拆借和上存资金等方式[6]。
当前农村资金严重流失,主要渠道有两条。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引起的资金流失。改革开放以来的各时期,中国金融机构农村贷款余额均小于农村存款余额,根据银监会的统计,商业银行从农村吸储余额后每年会有数百亿资金通过信用社净流出农村。二是邮政储蓄渠道引起的资金流失。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与国有商业银行基层业务网点快速收缩之势形成对比,邮政储蓄存款则呈快速增长之势[7]。据《中国金融年鉴2012》统计,2011年邮政储蓄存款净增5 566亿元,2012年的存款余额为407 422 570.4万元,上升了19.7个百分点。按照目前情况发展的话,根据国家开发银行预测到2015年农村金融缺口可能会达到8万亿元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大概2.4亿左右农民,而需要贷款的占了50%,“三农”贷款缺口逐年增大,目前大概在1万亿元左右[7]。
四、对未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一)发展农业保险金融
农业保险是一种能有效的分散和降低自然风险,进而分散和降低农村金融系统风险的有效手段。对于农业保险的发展,要有自愿与强制保险的原则。因为农业保险的效率是与参保率有直接关系的,如果完全实行自愿保险,则保险的参与率难以提高,农民的保费会很高,这时候抗风险的能力没有得到保障。而农民参保率高,则农户需要支付的保费就降低,政府的出资也可保持在合理水平。根据经验,强制保险应选择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并实行保费补贴(中央和地方财政根据各地农业风险状况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从财政资金中各划出一定比例份额用于补贴农户的保费)。除此之外,“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在免征种养两业营业税和印花税的同时,免征种养两业的所得税;对其他涉农保险营业税按 5%先征,按 3%返还,印花税按 0.1%先征,按 0.05%返还,将返还的税金充实风险基金。”[8]
(二)发展非正式金融、促进竞争
竞争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良好的竞争能加快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变。非正式金融服务能及时利用分散广泛的局部知识(各地的实际情况,包括人文、地理等)来拓展各种市场,这种竞争机制可以促使金融机构提高对农户、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质量。我国农村正式金融服务领域不足,金融机构对农业支持力度不够,金融服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我国非正式金融类型植根于本土,分布众多、广泛,且贴近农户和中小企业,有的甚至与农户和中小企业发生直接联系,因此与农户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对称性高,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大。非正式金融属于内生金融,直接面向农民、农村中小企业的需求,这种由需求跟进的运作特点决定它的需求程度高于正式金融(当前的正式金融采取供给先行的运作方式,这种方式不能根据农民、农村中小企业的需求提供及时的金融服务)[9]。在这里笔者列举几种民间存在的非正式金融机构,民间直接接待、放贷人贷款、民间借贷中介、各种合会、未注册登记的典当行、民间私人钱庄、农民资金互助组织、集资借贷、小额信贷、民间担保企业、互助会和互助基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