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技的意义

科技的意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6: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科技的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科技的意义

篇1

1实施农业科技推广创新的重要作用

农业作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产业,而且其还是基础产业,要想促使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要实施科技的创新,也只有强化科技的创新才能更农业的稳定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当下我国社会经济技术的持续不断地发展,我国的农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新问题,诸如农业产品的成本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形势和发展状态,并且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还存在着环境污染问题相对比较严重的状况。除此之外,农业发展中还存在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不过关,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令人堪忧等各种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于我国农业的经济深化及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因此,我国农业面临着这样不利的发展局面,就必须要进行行之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策略,这同时也是当下社会中处理和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等几大问题的十分重要的方式方法。有效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的推进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强化国家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也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1科技创新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对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时代背景下,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才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而实现这一切的改变就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创新的水平来做依托。

11.2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对于增长农民的收入是至关重要的方式方法当前社会的持续发展,要想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方式方法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农业科技的投入对于农民增收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农民的实际收入也受生产技术水平的影响。

11.3我国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需要农业科技的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农业的发展方向也随着产生着变化,自然资源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了,劳动者的素质以及科技水平的高低在农业发展水平上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当前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2.1农业进行科技创新时的创新能力明显较弱鉴于当前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在对农业问题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农业企业认为其自身的关键技术依旧有待提升,但是实际中却是这些农业企业却没有获得新技术的有效方式,并且非常多的我国的一些大专院校以及科研机构能够为农业企业提供的技术与其企业自身的实际需要的技术之间仍然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多数现象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当下我国农业的科技在管理在体制问题上、管理的激励机制问题上以及整体的评价体系上依旧存在着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22.2我国当下针对农业企业科技发展创新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调查研究中分析得出,只有不断增加农业发展的资金和投资力度,方可以更好地显示出农业创新的强度。我国农业科技才能进入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以及农业的其他部门才能得到协调与发展。

22.3相对较低的产业化发展程度,造成进行农业推广的技术力度以及难度不断增大尽管近几年来,我的农业产业开始有所回升,然而在总体上依旧存在着程度偏低的情况,更多的则是体现在当前农产品加工流通产业链比较短。并且由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再加上我国当下的农产品形成的加工流通的路径相对而言比较短,因此也就造成要想推进农业技术的提升,其难度仍旧比较大,进行一项技术的推广需要很多农业企业以及公司进行多次的沟通与协调,由此才能慢慢加以实施,所以形成产业化的农业产品链,对于农业的推广意义深远。

22.4当下在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中,相对而言还是缺少推动农业科技进行创新的平台在目前我国的农业创新过程中,加强对技术的推广和研究与应用都要求必须具备完善的体系为之服务。但是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是,在农业科研过程中,进行创新服务的平台明显不够。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的很多地区在农业技术人员的配备上,依旧存在着过于陈旧的服务理念和态度。而且很多政策的执行也不到位,这就造成了无法更好地适应农业技术的发展需求。

3创新多元化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33.1完善并深化农业科技发展创新的制度

3.1.1将农业科技推广所需的资金成本的投资力度加以强化促进农业技术的不断推广,深化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落实对农业经费的大力投入,这是非常关键和必须的。第一,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要求我国的政府部门必须不断地深化并增强对农业科技的重视以及投入的力度,这其中的措施还包括强化对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费用以及人员工资和福利等的改善。第二,对于政府而言,应当深化并展开能够针对农业发展的科技推广以及各种项目的资助,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对农业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的支持、很多企业以及私人也才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去,农业推广所需的经费等才能得到改善,科技的创新发展才会更具有动力。

3.1.2落实对当前农业科技发展推广各项政策法规的执行这几年以来,我国针对农业的发展问题上,已经制定并颁布了一些法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为农业的技术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农业要想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政策法规的支持必不可少。然而现实中我们发现,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规在某些地域中的操作性不强,而且也欠缺一些有效的条文对其加以激励,因此也就造成无法与当前的农业推广技术进行行之有效的结合,所以就必须进行更近一步的完善以及修正。

33.2深化对当下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与教育,增强技术人员队伍的实力为了能够更进一步的推广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必须要先深化对技术人员队伍的培养,因此农业企业要强化与农业院校的相互合作,在技术的推广与创新过程中,要把市场的需求以及导向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在队伍实力的增强以及人员的培养问题上,一定要选择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去参与到技术研究中去。另外,就是对当前的就业条件要进行严格的把控,确保选择的人员在第一关就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再者,在农业科技创新以及技术的推广问题上,要不断增强人员的福利以及实现待遇的提升,针对一些专业素质过硬,学历相对较高的人员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奖励,对其余的技术人员也是一种有效的鼓励和带动,深化农业学院和农业机构的强强联合,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近一步应用到实践中去,促进农业科研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篇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任务。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有效发挥,直接决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决定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实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1-3]。现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意义及对策作一探讨。

1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要意义

1.1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现代农业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快速提高,以及促使农村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现代农业的目标是产业化。农业生产链向产前产后延伸,这样就形成比较好的整体式的产业链条,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走向生产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科学化的轨道。因此,需要具有科学的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方式来组织生产。而且,现代农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本质特点。

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需要通过农民吸收消化才能更好地运用于生产建设之中,从而有效地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快速提升。因此,必然需要具备较高的科技素质﹑具备掌握大量的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进而提高我国农业以及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建设现代农业需要较高素质的农民。

1.2实现农村“三化”的需要

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状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变;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必将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同时,新农村的建设,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就业机会,拓宽了农民就业的空间。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有效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1.3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的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提高了生产效率,推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能较好地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且运用于生产之中,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与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有关,其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水平。科技素质较高、具备职业技能的农民,具有顺利转岗就业的优势,在转岗就业中比较容易实现从事高层次产业且收入较高的工作。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强他们创业和就业的能力,这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1.4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参与者和受益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实践,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

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载体,农业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是靠农民的掌握而且运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因此,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严重制约着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2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

农民科技素质,主要指农民所掌握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等达到的程度。它通常反映农民接受文化科技知识教育的程度,掌握文化科技知识量的多少﹑质的高低以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因此,科技素质是以文化素质为基础,文化基础高低影响着科技素质的提高效果。

现阶段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与新农村建设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整体的科技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6.65%,小学文化程度占26.37%,初中文化程度占52.81%,高中文化程度占10.52%,中专文化程度占2.40%,大专以上占1.25%。据对2006年全国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情况调查统计显示,曾受过技能培训劳动力比重为21.3%[4,5]。很显然,农民的整体文化程度比较低,整体科技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他们学习和接受新的科技知识﹑新的信息﹑新的技术以及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提高。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较低,没有经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教育学习和培训,因此学习和接受以及运用新的科技知识﹑新的技术的能力比较弱。大多数农民主要是通过长辈的经验传授等方式来掌握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不能自主地学习﹑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

当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在70%以上,而我国的转化率尚不到40%。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重制约了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民接受职业技能的教育学习和培训还是比较少,缺乏职业专业技能,对于转岗就业,是难以从事技术含量高和复杂且经济效益较高的岗位的工作。因此,文化水平较低、没经过技术教育学习和培训、缺少一技之长的农民,无法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这样就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严重影响了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另外,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存在着认为进行教育学习的投资是消费性的投资,而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科技素质,是有效地促进生产力快速提升﹑转变农业增长的方式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投资,所以农民对农业科技教育的学习要求显得不是很主动和强烈。因此,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导致对科技转化能力比较差,增收水平低﹑致富速度慢,从而制约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对策

篇3

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他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建设创新型城市,对于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农业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然而,农业又是弱质产业,农民又是弱势群体,农村还是落后社区。没有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创新型城市就很不完整,科技强市就难以实现。并且,农业科技创新受自然环境、农民素质等因素影响,还表现出创新周期长、创新主体膨大、创新条件弱等特点。因此,我们必须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上狠下工夫,加快发展步伐,以利于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目标尽早实现。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先导力量

农业科技创新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用丰富的资源代替稀缺能源,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也有助于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自然中存在着许多不可抗拒的力量,如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出现都会造成农业的减产,而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不仅能推出抗旱品种,用以降低危害,同时气象预报也可以使我们提前做出防护,以减少损失。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不断应用和发展,给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为农业生产率提高提供了强劲动力。只有十分关切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才能使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更快更实,动力更加持久、更加有效。

三、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

科技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科技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提高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能动性;科技物化为劳动资料、创新的生产工具,使劳动手段更加现代化;科技发展使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提高了农业劳动对象的效能和效用;科技创新的生产工艺使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更先进;科技进步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使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手段更加现代化。

四、农业科技创新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篇4

2重点项目实施,加速人才脱颖

企业要发展,科技是先导,人才是关键。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一种开发使用度与其价值成正比关系的可再生资源。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旗滨集团始终坚持一流队伍创建一流企业的经营理念。一方面采用多种方式和途经,引进各种高层次优秀人才。在技术上,充分倾听他们的意见,不惜代价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在生活上,以事业、感情和待遇留人,运用了灵活独特的绩效机制;另一方面,针对玻璃企业现状,加强企业内部员工技术培训,加速生产技术岗位人才的脱颖而出,以点带面带动科技队伍全面发展。当前,旗滨集团正处于企业转型升级、筹建高端浮法线、技术研发和生产改良的高峰时期,需要大量优秀人才加盟并承担培养和带领引领工程技术人员,解决疑难问题和提高团队整体水平。在项目建设工程中,也是优秀人才锻炼技能和施展才华的大好时机。通过重大项目平台的实战,加速了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尤其是刚从大学校园毕业出来的青年员工,在师傅带领下,参与了几条浮法线的筹建,积累了丰富实战经验,得到了很好的学习锻炼机会,也是我们从事玻璃行业工作中最难得的宝贵经历。因此,通过项目建设和企业规模扩大,加速实现了企业“人才完成工程”、“工程成就人才”双赢丰收。企业和个人荣誉接踵而来:如福建省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工作者、工程项目立功竞赛优秀团队、青年先锋队、劳动模范和福建省高层次创新团队等;同时一批技术人员被提拔到中高层领导岗位,提前肩负企业重任。

3科技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突破

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拥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国家、民族强盛的重要标志,也是众多企业做大做强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旗滨集团不断地践行了科技管理创新之路,加强科研项目管理、产品结构调整,提高国内、国际竞争力,不断开拓国内外高端玻璃市场,在进军玻璃行业的征途中,实现了六大突破:一是,集聚高端人才突破;二是,筹建浮法玻璃生产线所需时间突破。创造了玻璃行业“旗滨速度”的里程碑。三是,浮法玻璃升级换代突破;四是,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化突破;五是,企业经营金融资本化突破;六是,玻璃市场竞争理念突破。因此,科技管理创新,为“旗滨玻璃”企业打造了一个新的引擎,带领企业跨入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可以预见,通过“引擎”不断地发力,“旗滨玻璃”必将成为中国玻璃行业乃至世界玻璃行业的一颗璀璨之星,深受人们关注和青睐。

篇5

2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文化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

2.1农村社会文化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现在的新农村建设让越来越多的自然村合并为万人村等大村庄,原有的小村庄的文化活动室等建筑设施也就不复存在。在现有的文化管理方面,很多农村采取的依然是建设一个新的、专门的文化图书室进行文化传播。但是这些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农村人口覆盖面从幼儿到老人,所以采购人员进行采购图书时是较为麻烦的,既要采购适宜成年人进行深度阅读的书籍报刊,还要兼顾未成年人的选择。相关的图书管理人员过一段时间就要走访图书市场,逐一对书籍报刊进行认真的筛选和采购,但是当下的书籍报刊通常具有快餐性质,不值得进行采购管理和长期阅读,季度缺少阅读价值。而且由于阅读室的开放时间有限、室内大小有限,很多民众都不选择走进阅读室内,这对阅读室是一种浪费。

2.2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文化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可以利用对电子阅览室进行这方面的弥补。电子阅览室主要依靠的是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的网络通信技术,电子阅览室最大的好处就是现代化。多功能、不限时间、不限地点、进行随时阅读。电子阅览室可以为民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上网查阅等服务,具有数量庞大的网上图书管理库,民众使用方便,快捷。上文提到,现在很多农村也都通上了网络,完全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数据库的调用和阅读。而且网络管理员可以通过对上网人员的身份核查,进行有选择性的开放数据库,这样就不用担心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在阅读方面出现的不便。

3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经济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

3.1农村经济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一是表现在城镇建设的速度飞快上,二是表现在经济引进项目增速上。在我国的城镇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时候,一个问题渐渐显露——在新的城镇建设方面,需要进行建设土地类型的统计整理。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一般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建筑建设是一项重要指标。以前都是采用人工测量等方式进行管理操作,难免会出现很多误差,造成建筑建设方面的错误和误差等,这就会进一步影响到农村经济。另外,在引进项目日益增多的农村,关于经济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弊端,比如在项目管理的档案管理方面就存在不少问题。有的经济项目档案管理分类较混乱——具体来说,农村引入的经济建设项目是作为带动农村发展的领头羊,这就需要对这个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但是事实中,有关经济建设的档案分类过于笼统,平常也没有专人对此进行专项管理,所以造成经济档案建设和管理粗暴简单的局面。目前,很多农村的经济管理人员没有将经济方案管理作为一项工作认真对待,对经济档案的管理明显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甚至所有的经济项目都是一样对待,没有重点关注对象,没有对经济档案的进一步更新管理等工作。

3.2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经济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利用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加强对在城镇经济建设的管理。上文提到,在新的城镇建设方面,需要进行建设土地类型的统计整理。旧有的方式都是采用人工测量等,难免造成建筑建设方面的误差。这就需要利用信息科技进行建设方面的测量。城镇信息系统会建立统一完整的城镇地籍管理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包含了众多的农村建筑建设中所需要的文档、建筑详细档案、农村城镇地籍信息等。利用这个信息技术建造出来的数据库,可以实现新农村建设地籍管理的办公自动化,对于一些建设开工,可以利用数据库去勘察、统计,实现农村地籍信息统一查询和统计。另外,对农村经济管理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统一整理。利用信息自动化系统,可以进行相关经济建设数据的信息备份和及时的更新。在信息自动化系统的运转过程中,会将各种经济引进项目的来源、所用经济数目、利用本农村的资源等都存档在库,而且可以设立专门的数据库管理人员进行经济建设相关信息的更新和调整修改等等,使得这种经济建设的发展都明明白白,进而可以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规范化。

篇6

具体来讲,科技创新指的是企业借助于新的生产方式、技术及工艺等,大力改革创新原有成品,促使市场及客户需求得到不断满足。通过科技创新的实施,企业利润得到增加,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得到减少,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企业面临国内国外双重市场压力,那么除了对经营理念和管理体系大力完善之外,还需要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更好地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1.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现如今的内外部形势下,企业拥有了独特手段,方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企业也需要积极改进生产技术,将生产技术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市场角度来讲,企业作为重要主体,能够准确把握市场需求,那么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将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构建起来,不仅能够对科技创新发展方向有效把握,还可以促使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格局形成时间得到显著缩短。市场同时也推动着企业科技创新的开展,市场机制发挥着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作用。同时,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有机完善企业目前的创新体系,能够对科技创新发展方式有机改变,改变科研机构封闭性的状态,有效对接科技创新与实践应用,在短时间内能够在企业生产中运用科研机构的最新成果,扩大应用范围。企业受到市场推动作用,促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增强,有机统一经济体系的创新和企业的科技创新。

2.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经过不断努力,我国企业虽然增强了科技创新能力,但是总体状况依然不容乐观。首先是没有较高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每年都会有大量科研成果从科研机构诞生,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科研成果的研发中,但是却没有在实际中有效运用,仅仅只有三分之一的科研成果会运用到企业生产当中。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讲,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其次,企业中只有较少的科技创新人才,制约到企业科研力量的提升。还有就是在科研创新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我国政府及企业投入占据了科技投入经费的较大比例,而经济发达国家在本方面的投入渠道更加丰富,取得不错效果。

3.企业如何开展科技创新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革新与进步。企业发展中,核心技术没有掌握,核心竞争力就会受到影响,自然无法生产出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产品。根据相关的技术创新理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属于重要的企业内部活动类型,而企业内部活动开展的载体,则是人,其决定着创新效果。在企业创新活动开展中,企业需要将传统保守的观念摒弃掉,打破束缚,创新思想理念,改善技术,将企业内部创新文化氛围有机构建起来,促使员工能够在科技创新中感受到乐趣。通过企业创新环境的营造,可以发挥出刺激引导作用,提供科技创新实施的土壤,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要避免盲目,不能够跟随大流,需要将市场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结合市场需求,方可以推出有意义的创新成果。通过创新研发,有机结合生产与市场,方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利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拓市场,赢得发展机会,更加顺利地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不是只能够从基础做起、从零开始,也可以借鉴创新,根据已有的技术经验和成果,催动创新。以美国著名苹果公司为例,不管是MPS播放器、智能手机,还是平板电脑,都不是其发明的,但是其市值却达到了世界第一;其基础发明创造较少,但是将自己的理念一直贯彻下去,通过创新改造自己产品和别人的产品,产生出永远好于别人的产品,获得了市场追捧。因此,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不必坚持于原点,要将原有的技术基础充分利用起来。再如我国青海钾肥厂,因为钾肥生产技术不如国外,只有较低的纯度和产量,制约到了生存和发展。针对这种情况,盐湖集团积极创新技术,将反浮选冷结晶技术研制出来,通过扩能改造的实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氯化钾生产能力与产品质量,促进了集团企业的进步。这些技术盐湖也不是第一个使用,但是将别人经验技术借鉴来之后,有机融合了自身情况,实现了创新和发展。

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对企业技术中心大力构建,尽可能地将技术中心真正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对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考核办法构建和完善,动态管理技术中心,以便保证企业研发出来的新技术与新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同时将国际先进技术积极引进过来,科学改进与创新。企业要积极联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遵循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双边技术协作机制构建起来,综合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如兼职、培训等,增强两者之间的技术交流,促使技术难题得到有效解决。要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技术中心各项研究的顺利开展,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果经验,对经费来源有效拓展。此外,企业需要大力改造技术,将市场导向作用发挥出来,充分利用现有优势,有机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从较高的起点开始改造。企业要对科技投入适当增加,国家也需要对企业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经费投入给予相应的管理与支持。此外,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讲,要结合市场变化趋势,来对产业结构科学调整,对产业机构有机升级,对人员组成科学优化,通过减员增效,促使企业生产效率有效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一体化趋势的增强,企业生存发展压力在不断的加大,要想获得健康稳步发展,就需要充分重视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强化技术创新,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的运用,促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在具体实践中,应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内部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完善,有效解决现存问题,并积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增加成本投入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如今,全球都在关注交通事业的发展,并在高速路建设发展方面不断加大投入。而高速公路施工项目则成为了发展交通的重要载体,对高速公路施工项目进行宏观的指导,重点推进国家的重要交通项目,让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是我国推动交通行业发展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首先要对我国现有交通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 高速公路施工项目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高速公路施工项目管理主要是对施工、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的一种知识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主要内容有项目申报、立项、项目全过程管理及项目的结构管理等,其中会涉及到的人与物非常复杂,不仅有组织、人员,还有资金、科技的成果、资料文档和知识产权等。

虽然说,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施工的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但是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下面作者将重点就目前我国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1 高速公路施工管理较为分散

在我国,对于高速公路施工项目的管理仍采用层次结构的方式进行管理,让项目部门与职能部门共同负责,这样就导致了权责不清,沟通出现问题,而实际在工作中,没有真正负责科研项目工作的部门,这样在遇到问题时,解决起来就很慢,无法满足科研项目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行政管理部门本身的工作性质,工作起来头绪多,涉及到的人事关系复杂。因此,监管起来常常不到位,也就对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缺乏,那对于项目的检查而言就只是一个形式,无法真正起到管理的作用。

1.2 规范化的系统管理不够

我国现阶段的高速公路施工项目管理还停留在以前的管理模式,对于高速公路施工项目的管理还处于一种被动的角色。因此,对高速公路施工项目的调控能力有限,评估也就无法形成系统性。通常的方式是出现了问题才去进行调控,而这种管理方式,完全没有达到管理应有的预测性、信息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效果。

1.3 风险防范意识较弱

随着国家对交通事业的投资越来越大,对高速路的建设规模也日益越大,那工作的复杂程度也在不断加强,这就要求多个部门来共同实现对高速公路施工项目的管理。在实际的工作中,势必会出现因参与因素增多,而风险增大。但是,我国目前的高速公路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应有的风险意识,更没有针对风险管理进行计划或者方案等。

1.4 缺乏有效的惩戒措施

在我国,高速公路施工项目管理一直以来就存在着“重立项,轻管理”的现象,而对于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与计划不符,或者在执行过程中不合规范的行为都没有有效的处罚手段,这不利于高速公路施工项目管理的成效。

2 对科技项目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改进的措施

2.1 新管理模式

在我国,对于高速公路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任务是要求其对高速公路施工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管理。这就要求在立项阶段,要对立项的标准和程序进行严格的规定,以及在评价过程中采用竞争机制,通过公平、公开的方式,进行规范的立项管理。在项目的实施阶段,在保证项目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科研成果。此外,要在项目的执行阶段实行中期评估,从而保证项目投资最终成果的实现,同时,也对高速公路施工项目实现动态管理。在项目的验收阶段,要做好验收前的工作,并对验收评估体系进行完善,以加强对未结项目的管理,对于一些验收成果低的单位要在其项目信用管理中进行备案。

2.2 完善项目管理监控体系

对于高速公路施工项目这种高投放的项目,执行完善的项目管理监控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通过对制度的完善、程序的规范,以及主体职能和责权力的明确,达到对项目的规范管理。同时,在科技项目的管理过程中,要根据这些文件去执行,从立项到验收的全过程都要在规定下规范执行。对于科技项目的信用档案机制要进一步完善,以加强对信息档案的管理,有利于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从而,让那些信用状况不好的单位和个人为其失信行为负责。

2.3 完善施工管理机制

第一,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当中,要根据施工步骤严格规范施工人员的工作;第二,因为施工过程中人员比较复杂,所以一定要做好对施工成果的维护、验收等方面的工作,最大限度防止因为人为的原因而破坏了工程,对施工质量造成了本可避免的损失;第三,构建起质量问责制度,把施工过程中各个路段工程质量完成情况都落实至每一个员工;第四,还要加大对施工教材的质量安全检测,以此提升高速公路施工项目的完成质量。

2.4 实现科技项目信息化管理

如今的互联网时,信息化成为时代的主流。实现高速公路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对于科技工作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将科技项目全方面、多层次管理的动态形势进行信息化管理,有利于项目管理中的各个层级人员对项目有一个动态的了解,同时,也有利于承担单位及时将成果转为经济效益,从而保证高速公路施工项目的实效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施工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我国社会的交通事业水平和经济的发展。因此,结合我国高速公路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全新的项目管理模式,完善项目管理的监控体系,并将科技项目过程管理信息化,从而更好地保证高速公路施工项目从立项到验收全过程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也更有利于科技项目成果的转化,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作为一种专业性、小众化的新闻出版物,与其他新闻传播媒介一样,科技期刊在保持自身学术性、实用性的前提下,具有着新闻传媒共有的新闻属性。

1.1真实性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生命。而科技期刊也同样需要践行遵循这种真实性原则。科技领域的事实,是科技期刊所要反映的而对象,而科技新闻,也正是对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真实应用情况所表现出的各种鲜活事实的报道。科学强调的是客观性和确定性,那么科技期刊则在真实性上更是从严从实。因此,现代科技期刊所要反映的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可以是发生在自然界的真实情况,也可以是科学研究领域的真实研究成果,或者是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思维活动对自然客体进行的真实的、正确的反映。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是严谨的,是不能有半点虚假的,因此科技期刊在内容设计上也必须遵循科学、客观、真实的原则。

1.2时效性

新闻之“新”就在于反映的事实必须是新近发生的,具有鲜明的时效性。过了时效,新闻则成“旧闻”,其价值就会降低。而同样,科技期刊所收录登载的科技论文,也必须是最新的科学发现、科研成果,或者是新的思路、逻辑和科研方法,总之,必须是新近发生的科研事实,有新意,有创新点和创新价值。而对于已成定论的公认事实,或者是他人既定的成果、观点、方法,则不是科技期刊应该收录的内容对象,这种文章也不具有新闻价值。

1.3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传播、教育性

作为一种专业的学术成果的展示,科技期刊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担负着学术性、专业性的新闻传播媒介角色,将国内外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传播刊载,从而作为一个平台供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学生和专业人员进行学习和学术交流,而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科技期刊起到桥梁中介作用,即确保最新、最全、最有价值的科技信息第一时间让从事生产的人获取、认知、理解、内化和应用,促进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期刊是通过其自身的专业学术内容来是实现其纽带的价值。科技期刊的教育功能不言而喻,也非常重要,它通过对科技知识的普及来促进个体读者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传递实用科技常识来实现真正受益者的劳动技能的优化和改善,还能够通过启发性的知识和信息对他们进行创造思维和创造力的激励。

2现代科技期刊新闻政策及其必要性分析

2.1基于科技期刊发展的新闻政策内涵

由于现代科技期刊从属于国家新闻出版机构,因此就要遵从宏观新闻政策的指导和规划。广义上的新闻政策,就是国家新闻管理机关对于新闻报道政策的一系列规定。现代科技期刊由于具有广义上的新闻属性以及新闻传播功能,因此对其体制、机制上的建立健全、改制完善等同样要遵循我国的新闻政策,大体上包括新闻机构管理、新闻报道和新闻队伍建设等,而核心所在是对新闻报道的管理。对于科技期刊来说,其新闻报道方面的政策遵从则体现的是在对科技论文自身的新闻传播功能的一种导向性、价值性的把握,同样可以包括对科技期刊出版机构、管理机构、合作承办单位的制度、机制的设计、制定和执行,科技期刊内容导向、栏目设计和录用标准的定位和把握,以及科技期刊管理者、编辑、审稿等人员的基本素质的认定、考评、培训等方面的机制规定。

2.2完善现代科技期刊的新闻政策规范的必要性

2.2.1发挥真实、客观、科学的科普功能的需要

前文提到,现代科技期刊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传播、教育功能,也就是要提升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这是科技期刊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科普功能。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科技进步的一种结果性检验和体现,甚至国民科技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未来社会科技发展的瓶颈。从这个大背景出发,这个使命就落在了科技期刊的肩上。而科技期刊自身的任务定位就是反映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提供科技信息。因此构筑并完善一个相对严密、全面而可行的科技期刊新闻政策系统,是对科技期刊自身的这种科普功能的一种最基本的保障,是使其在大众媒体获得全社会影响力的背景下能够确保科技期刊客观的、真实的、科学的科普功能得以发挥的保证。

2.2.2提升科技期刊在全社会范围影响力的需要

科技期刊是一种相对小众的专业性期刊,从这个角度来讲,越是专业性、有针对性,就越不容易全面普及,而又不能全面与大众媒体对接,以降低专业底限来提升影响力。因此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对平衡的、全面的新闻管理政策,从科技期刊出版内容的导向性的把握上来维持这个基本的平衡。如,可尝试在相关机构制定“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见面制度”,这样在制度设计和执行的平衡保障下,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对接,一方面能够让科技期刊和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树立在全社会的形象,另一方面能够让他们获得更多结识不同科技期刊的机会。同时,科技期刊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其自身的影响力也会为其带来更多的作者和稿源,从而在学术界进一步提升知名度。

2.2.3科技成果产权保护和适度公开的权衡需要

科技期刊所传播的信息并非一般性信息,大部分关系到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因此具有一定的保护的需要,而大众媒体是一种整体上公开无底线无节制的传媒方式,因此国家有必要制定关于新闻封锁与解除的相关制度规定。尤其是科技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被大众传媒以一种近乎娱乐化的方式进行营销炒作时,更是触及了科技伦理的底限,更加值得在现时代文化产业及其产业逻辑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进行深度反思。这也是国家需要在这个领域坚持立法与宣传教育并重的原因所在。因此,无论是事实维度还是伦理尺度,都需要对于科技信息成果这种独特的稀缺的资源进行适度的保护和妥当的处置。

3 现代科技期刊增强新闻属性的社会价值

3.1基于期刊质量与管理创新性的实现

创新性是科研的生命,而新闻也是在对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第一时间的报道。因此现代科技期刊的首要社会价值目标就是创新性。可以说,现代科技期刊在其新闻政策角度上的创新,最终就是为了实现其自身学术、管理发展创新。因而,国家在这方面制定的一些诸如鼓励科技期刊扩大自主性的政策上,就能够看出是对这种创新性的自明和能动促进,对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业作为一种产业进行关注和保护,根据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的来支持科技期刊业的发展和壮大。从宏观上,坚持从中国科技进步和学术水平的现实情况出发,坚持尊重现实与理想实现相结合,结合本土经验与国际接轨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政策激励制度的建设。同时,有意识地在期刊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对现有的科技期刊管理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逐步建立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期刊企业化管理机制,从而通过迅速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来确保其创新性的完善。

3.2基于其新闻价值及时性平衡

所谓及时性平衡,以本文视角,就是期刊按照旬、半月、月、双月、季等不同发行周期,如何保持其数量、质量、栏目等的平衡。而对于科技期刊来说,由于要展现其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因此就要保证其宣传的及时性。但是如果周期过短,又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通过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促进期刊发展的公平态势,国家通过宏观经济这一杠杆,在市场领域、文化领域和大众文化消费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从而将一些发行周期激增、粗制滥造的科技期刊进行合理的过滤和淘汰,从而能够激励更多高质量的科技论文集中,这样就能够在整体上提高科技期刊的专业品质。而这一改革措施是将科技期刊适度的引入市场领域,因而让市场和读者作为调整科技期刊相关资源的基础性因素,这种机制所带来的必然是对科技期刊自身发行周期性生态的一种自觉性治理,并会取得一定的实效。这种对及时性平衡效应的诉求,体现的是作为文化产品的科技期刊自觉的对市场的负面效应的一种遏制,而采取了一些类似计划、协调的导向作用。毕竟科技信息并没有一个无限增长的市场和瞬间大量涌出的产品形态。

3.3基于其实用性价值的实现

很多科技期刊的定位很明确,并非登载国家前沿科技信息和创新,并非国内首创,也没有填补空白,但是它所收录的科技成果具有非常明显的实用价值,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实际与管理和服务,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因而具有非常直接的经济效益实现功能。创新性弱但实用性强的科技期刊作品,也可以被视为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合格产品,是科技期刊和大众媒体传播的对象。因此国家科技期刊管理部门通过制定扶持科技期刊产业化的政策来促进这种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成果的转化。如对一些科技期刊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的建设,尝试组建产业集团,或与其他相关产业联盟,同时对规模较小的科技期刊杂志社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性规划,配合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化,从而为期刊杂志社或出版集团的产业化、集团化和科学化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条件优化,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科技期刊所应对的市场竞争的基本秩序。这一点同样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在科技事业上的体现。

3.4基于其教育增益功能的实现

前文提到的,科技期刊具有专业的教育增益功能,对于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对于全民的日常生活质量的提升,都能够予以一种科学化、自明性的方式。如医学科技期刊对于扩宽国民的医疗保健知识和信息可谓越来越明显。这种期刊的所有研究成果被登载出来,就能够发挥其直接应用的作用,让所有读者直接受益。而为了确保科技期刊教育增益功能的发挥,国家就有必要制定有倾向性有根据的优秀科技期刊出刊政策,主要包括:呼吁全社会科技工作者共同支持科技期刊工作,以保护我国期刊资源;加快优秀科技期刊评估体系的建设,实现科技期刊评优的制度化、分级化和规范化;国内高级别期刊与国外期刊一视同仁,以吸引、稳定国内优秀稿源;制定国际出版政策,支持期刊的国际化,尤其对英文刊物的出版给予政策倾斜。期刊管理部门对于那些质量高、潜力大的期刊始终加大支持力度,并予以更多的优惠条件,并配着一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优惠税收减免让利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从而确保针对办刊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对锐意改革的办刊人员进行奖励,旨在对那些致力于办好刊、办大刊的期刊杂志社进行鼓励。

篇9

摘 要:阐述中医药科技查新的基本概念及作用意义,结合查新工作实践,指出目前中医药科技查新检索存在的诸多问题,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查新工作,保证查新质量,从审题、检索策略的制定及查新标准的规范入手,并考虑不同对象对科技查新的不同认识,对中医药科技查新的重要性、发展趋势及改进措施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科研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从而加快服务于湖北省的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更好地服务于创新湖北建设。

关键词 :中医药;查新;检索;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8.007

科技查新是以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为手段,以检出文献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先进性进行情报学审查,并出具结论性报告,以期为评价科研课题立项、成果鉴定及专利申请等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2年成立了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并先后成立了多个分中心,承担着全国的中医药科研项目的查新咨询工作,标志着我国中医药科技查新工作的全面起步与日臻完善。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作为湖北省第一家综合性查新机构,在成立之时就开展了相关领域的科技查新工作,特别是近年来,作为服务于创新湖北的排头兵,承担的中医药科研项目的查新检索业务也逐渐增多。

1 中医药科技查新的概念

中医药科技查新是依据科技部颁发的《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对中医药科研内容做出新颖性结论的中医药科技文献查证服务。重点是评审中医药项目的创新点所在及内容,再对其定性定量指标、技术层次、整体水平等进行综合评判,从而为中医药科研工作的项目立项、成果鉴定、评估验收等新颖性提供客观文献依据。中医药科技查新对提高中医药科技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减少行业内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科研项目,降低科技成果评审失准率,增强科技投资效益均具有积极意义,是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医药科技查新的意义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中医药科研课题中重复开展国外已有成果研究率为56%,而国内自身的重复率也高达66%,造成了国家科研资金及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加强科技查新咨询服务势在必行。查新结论具有客观性和鉴证性,对维护科技评价的公正性、权威性、严肃性,最大限度地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科研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有效保证专项资金花在刀刃上,保障科研工作持续健康、稳定有序地发展。

2.1 提供中医药科研的方法思路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应积极追踪情报态势,借鉴已有的成果讯息,取其精华,关注与研究课题密切相关的专题资料和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新动向。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医药科研呈现出与多学科紧密融合、互相渗透的趋势,以方剂学研究为例,一张复方可涉及分子结构的测定、有效成分的纯化分离等,这就需要借助有机化学、植物化学的学科知识,同理,其煎煮过程中引起的方药质量及药材化学成分的变化,又需要生物制剂学、分析化学的介入。诸如此类的交通融汇,在中医药科研实施中极为普遍,因此,科研人员必须根据课题的进展情况,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其所涉领域进行跟踪查新,了解现状与动态趋势,以助于科研课题的顺利实施。

2.2 调节中医药科研的选题方向

中医药科研的长周期性以及“接力式”的研究特点,决定了科研人员在立题时就必须弄清自己拟研究课题的价值。然而,在传媒文献量激增的今天,出版内容交叉分散,且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研究人员根本无法全面掌握该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而单纯依靠自己所掌握的有限资料和工作经验来判断则有极大的盲目性。因此,进行科研选题前的情报查新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帮助科研人员了解该领域的空白区间、经验思路及前景水平,从而借鉴吸收,学习创新,开阔思路、调节动态定向,使科研资料不断精炼升华。

2.3 提高中医药科研鉴定的严谨性

科研人员虽具有相当水平的中医药专业水准,但其所掌握的相关技术指标、动态进展内容总有其客观局限性,因此解答该课题在国内外是否有同类或类似研究、是否具有“国际水平”、“国内先进”或“填补某项空白”就值得商榷。查新人员通过检索科技文献,进行严密而系统的分析对比后,方能对原成果进行正确而客观的评价。部分成果申请经检索发现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后会被否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

3 中医药科技查新中存在的问题

3.1 客户方面存在的问题

客户方面最容易出现的问题:①查新目的不明确,部分课题并未进行预试实验,未清晰表述其工艺设计、流程、技术等,委托内容未能突出查新的技术要点;②出于技术保密原则,对关键技术点的具体内容含糊或规避表达;③用户不够重视,委托人并未真正参与课题,对技术关键把握不准,无法与查新员进行有效沟通;④部分课题一味着意于“新”,在科研人员对国际医学研究的先进技术方法不甚理解参透的情况下,将其强行拼凑并占为己有,显得格格不入。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行性是中医药科研课题得以立项的前提,而“创新”又是其成立的基本依据和价值所在,客户查询委托内容不明确,以及高重复率、低创新力均会导致科研“撞车”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造成了人力资源、物质财富和时间的极大浪费。

3.2 查新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

3.2.1 审题是否透彻

中医药科技查新广泛涉及医学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查新工作者首先要对该课题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并充分理解其主要涉及哪方面的研究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等,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方法:①借助查新技术报告;②咨询申请查新人;③请教该专业的资深专家以了解前沿动态;④查阅相关工具书。

3.2.2 检索策略的制定是否恰当

因同一主题、概念可有多种表达方式,这就需要认真分析,制定出恰当的检索策略,但在具体操作时,又会面临检出文献或太多、或太少的问题,因此还应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检索策略,范围或“扩”或“缩”。另外,在中医药文献检索过程中,还应注意中医药课题的特殊性:①某些中草药除正名外另有常用的别名,如厚朴又称川朴、肉桂又称官桂、延胡索又称元胡等,我们在实际检索时应将其组配使用,即:(厚朴OR川朴)、(肉桂0R官桂)、(延胡索0R元胡)等;②中医证候的不同表达方式,如某课题中提及”心肝火旺”,我们在实际检索过程中还应将其扩展为“心火上炎”、“心阳亢盛”、“心火扰神”、“心火亢盛”等,方能查全查准。

中医药科技查新人员除具备专业中医药学知识和一定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外,还应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此外,在国际范围内的查新检索中,会触及相关的外文信息,这就需要查新人员同时具有一定的中医药专业外语的阅读理解能力。

3.3 数据库的滞后性和不完整性

中医药科技查新一般需进行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医药报刊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医药保健品专利数据库、中成药产品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以及美国专利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我国的科技体制、制度及学术习惯等原因,导致相当部分尚未公开发表出版的论文、书籍、部分正在研究或刚结题的课题,以及部分硕士论文均不在被检范围之内,因此所检出数据是相对滞后和不完整的。

3.4 中医药查新的标准欠规范

各中医药科技查新机构的报告格式、数据库检索范围、结论阐述等方面均不尽相同,尚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因此,如何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确保查新工作质量,已成为查新机构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查新报告的格式而言,各检索中心就有采用科技部格式、采用教育部格式,以及自行设计的区别;再具体到查新委托书所涉及查新项目的技术要点、数据资源等表达要求均不统一,由此造成了查新报告质量的参差不齐。

4 中医药科技查新发展的趋势与对策

随着中医药事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蓬勃发展和全球化竞争,以及临床疾病谱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流行性疾病的突发,对中医药查新咨询机构及查新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药科技查新咨询机构必须在运行机制、技术实力等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

4.1 加强与客户的交流,积极宣传

让客户充分认识正确填写《查新委托书》的重要性,应清晰表达出该委托课题的技术创新点,以积极配合查新工作。同时,在中医药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中积极宣传医学查新咨询服务的作用,大力普及查新知识,使其理解国家开展查新工作的目的,提高利用信息咨询的意识,增强科研立项和成果申报中参与查新的自觉性。

4.2 提高查新人员的素质

查新人员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外语能力,积极参加情报学、情报学研究方法、索取信息方法、计算机应用等相关内容及交叉学科的培训,及时储备更新知识,掌握必要的查新检索技能,归纳、提炼查新要点时要全面精炼,合理制定检索策略,适度扩大、缩小范围以筛选高符合度的文献,保证其与所委托课题的对比分析具有逻辑性、支撑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情报意识和情报学研究水平。

4.3 加强资源建设,改进检索手段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利用互联网加强各检索机构的信息交流,实现数据库的资源共享,建立中医药科学的数据共享系统和数字化查新咨询服务体系,以适应中医药科技查新咨询的快速发展。应特别注重对中医药相关学科及其产品开发的专利文献的检索分析,这对保护自主知识产权、避免专利侵权有着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4.4 建立中医药科技查新规范

根据中医药学的特色,加强中医药查新的标准化建设,明确查新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规范查新委托人及查新机构的权利义务、行为准则、法律责任,界定查新员、审核员和查新咨询专家应当具备的条件和职责,统一查新报告格式,提高查新质量。总之,要加快查新咨询服务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加强执行力度。在此基础上,面向社会,开拓市场,拓展查新咨询工作的功能,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5

结语

近年来,中医药科技项目申报数量的大幅度增长,是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给查新工作的发展带来了高挑战和新机遇。中医药科技查新可以减少低水平重复科研,降低成果鉴定评价失真率,促进科研课题的评审办法的改进,使其从“经验型”逐步过渡到“科学文献型”,是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配合湖北省科技厅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湖北”建设的实施,进一步提高湖北省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审时度势的开展好此类科技查新咨询活动,与之同时,目前中心正在开展的竞争情报服务及相对应的知识产权评议服务活动,正力求实实在在的解决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和生产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宋一伦.中医药科技查新与中医药科技查新委托[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4)

2 肖沪卫.科技查新: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篇10

[分类号]G255.75

科技信息开放获取正在塑造新的学术交流机制,也在不断扩展其内涵和意义。本文将对开放获取的内涵变化、责任意义以及相应的实施战略进行分析。

1 开放获取:发展中的内涵

1.1 科技文献的开放获取

开放获取正式提出时的主要目标是科技文献的开放获取。2002年2月的《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提出推动科技文献的开放获取,即用户通过互联网免费阅读、下载、复制和传播作品,并提出开放获取的两种实现形式:开放出版,即期刊以免费获取方式,供公众开放阅读;开放存储,即作者在后将论文存储到机构或专业知识库,立即或延迟一段时间(一般为6到12个月)后开放。2003年10月,德国马普学会发起柏林会议,通过《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开放获取的柏林宣言》,将开放获取的对象扩展到科研论文、数据、参考资料、照片图表、学术类多媒体资源等,并提出了开放获取的两个条件:①作者或版权所有人承诺向所有用户提供免费的、不能撤回的和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复制、利用、传播权利,只需保证以适当方式表明作者权利;②作品的完整版本应以标准格式存储到在线存储库中以支持作品的开放获取和长期保存。同年6月《毕士达开放获取出版声明》,宣布支持开放获取,强调通过科学领域的行为准则为作品的负责任的使用建立约束。

1.2 科学数据的开放获取

2004年1月,经合组织(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开放获取公共资助研究数据的宣言》,提出要建立公共资助的研究数据的开放获取机制,要建立透明的关于数据作者权、拥有权、使用伦理及其他限制、知识产权保护、使用者责任等的说明规则,通过标准化提高数据的互操作性,建立搜集和传播数据的最佳方法与技术等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原始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建立数据管理最佳方法和专门服务来促进全球数据共享的高效率等。同时要兼顾开放获取为科研创新带来的利益和保护合法权益所需要的限制间的平衡,在设计科研数据获取机制时应与国家的法律体系保持一致。2006年12月,OECD又颁布了《开放获取公共资助研究数据的原则和指南》,指出“公共资助的研究数据”是由政府机构研究获取的数据,或利用任何级别的政府资金资助的研究产生的数据。科学数据主要指用来作为科学研究主要来源的事实记录(数值分数、文字记录、图像和声音等)。实际上,科学数据开放获取中已经涉及到关于数据收集、处理、利用、保存和管理等一系列机制,已经成为科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组成部分。

1.3 教育资源与教育过程的开放获取

2007年9月,在南非开普敦举行的开放教育会议上了《开普敦开放教育宣言――解放开放教育资源的潜力》指出,教育者和教育机构通过创造和传播大量的开放资源,建立和推广各种支持内容创建、合作学习、知识共享、交互讨论和开放传播的教育技术,不但使更多人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而且能使教育本身更有效,一种新型的以教育者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共同创造知识和共同推动知识发展的教育模式,一种以参与、交互、创造为特征的教育过程将应运而生。2008年,麻省理工学院出版了《开放教育:通过开放技术、开放内容和开放知识推进教育发展》,指出开放教育不仅提供了开放的教育资源使得更多的人能更方便地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包括通过虚拟试验或可网络操作的仪器而获得的实验资源),更重要的是利用诸如Web 2.0技术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主动的创造者和教育者,教育过程可以真正成为沉浸式、参与式、交互式、合作化和自适应的过程。这种开放教育所支持的知识的可复用性(reuse)、可融汇性(remiX)和可重定向性(re―purpose)将创造融汇的(biended)和无边界的(Bounda―ry-less)的教育模式,对好奇心的激发、学习过程的参与和交互、跨领域的发现和理解、新知识的产生和优化等将产生深远影响。开放教育将造就新的教育生态(Educational Ecology)。

开放获取的内涵不断扩展,不仅是覆盖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种类,而且逐步把信息的收集、处理、管理与保存等机制都纳入开放环境,把知识资源和利用知识的手段与过程纳入开放机制,实际上是建立开放的知识基础设施和开放的教育与知识创造过程。“开放”对教育和知识创造的影响不断深入,不仅能使教育和科研更广泛、更平等、更经济,而且将创造参与式、交互式、充分合作和有机融汇的教育与科研模式,大幅度提高传播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效率。当教育与科研无障碍地向广泛的参与者乃至社会开放,向交互与合作开放,向交叉与融汇开放,向复杂与变化开放,很可能为教育和科研本身带来革命性变化。

2 开放获取:深化的意义与责任

开放获取的提出最初源于学术期刊的大幅度涨价,这种涨价大大超过图书馆订购经费的增幅,逼得图书馆不得不减少期刊订购,造成了所谓的期刊危机(Serials Crisis)。电子期刊出现后,出版商设立了许多限制,将图书馆订购电子期刊的使用限制在一定范围,形成所谓的许可危机(Permissions crisis),阻碍了对学术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和有效利用。但是,开放获取不仅仅是图书馆的问题或信息获取的问题。由于科学知识的广泛交流对于科学发展的不可或缺性,开放获取成为重要的科学事业问题;由于科学家和科研机构有责任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应用,开放获取也成为科学界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问题;由于科学资助机构有责任保证公共资金资助的研究成果得到广泛传播、公平利用和长期保存,因此,开放获取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全面认识开放获取的意义与责任,有助于梳理开放获取的各类责任主体及其尽责努力要求。

2.1 开放获取的经济意义与责任

从经济上讲,开放获取模式将在整体上大幅度节省科学交流的成本。据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统计,即使美国最富有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所能担负的文献购买能力也不到他们希望为用户提供的文献量的70%,而连年增长的期刊价格使得很多图书馆不得不忍痛删刊、停刊。开放获取通过倡导免费获取学术信息资源,可以大大减少经济原因对信息传播、学术交流和科学发展的阻碍,具有明显的经济意义。Welleome Trust的研究指出,与传统的出版模式相比,开放获取出版能节省多达30%的费用。由欧洲粒子物理研究中

心牵头的SCOPE3计划测算,高能物理领域文献开放出版的费用只是现在相应期刊订购费的1/5或更少。考虑到全球非订购机构也能通过开放获取获得学术期刊信息,开放获取将为公众带来重要的经济利益。因此,科研资助机构和科研机构应认识到,资助和推动科研成果的开放获取,提高科学交流的效率,提高科研投入的回报率,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是科研资助与管理的责任之一。

2.2 开放获取的科学意义与责任

科学的生命力在于交流。没有科学知识的广泛交流,知识不可能得到传播、验证、修正、集成和发展。在当今网络化的地球村里,开放的交流意味着更好的合作和竞争。因此,任何限制、阻碍科学知识交流与传播的机制在本质上是反科学的。在25位诺贝尔奖得主致美国国会的公开信中提到:“科学是人类进步的方式,作为科研工作者和纳税人,我们反对妨碍、延迟、阻碍由政府税金资助的科学知识获取的种种障碍,这其中也包括我们自己的工作成果”。而且,有关研究已经初步证明,开放获取拓宽了文献的传播范围,增加了读者数量,提高了研究成果的显示度和影响力。仅仅将发表的论文存储在开放的机构知识库中,研究论文就比不实行自存储的论文引用率要高,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影响的增加还会加快。

更重要的是,从社会的角度讲,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研究成果变成社会广泛应用的知识,变成创造社会福利的产品和方法,变成社会成员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科学界的社会责任之一就是促使科学知识尽可能广泛、快速、经济和方便地为尽可能多的人所共享。所谓期刊危机和许可危机,往往体现为科研知识(尤其是前沿研究知识)只能被少数科研教育机构获取,而社会大众,包括那些急需这些知识的企业和教育机构,都难以获得这些知识,这将严重影响到科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实现,严重影响到社会对科学本身的认识、认可和支持。促进开放获取是科学界促进科学自身发展和实现科学的社会价值的职业责任。

2.3 开放获取的政治意义与责任

对于公共资金支持的科研成果的开放获取是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公共政策问题。在许多国家,科技研究主要是依靠公共资金支持的,公众为大多数科学研究埋单,公众有权利获得这些研究所产生的知识。但由于期刊危机和许可危机,科研知识(尤其是前沿科研知识)只能为少数科研精英机构所获得,多数公众实际上被剥夺了对研究知识的获得权。在发展中国家,多数优秀研究成果都在国外商业性学术期刊发表(而且往往是用非本国语言撰写),一方面本国作者的知识产权(至少是网络传播权)落到出版商手里,公共投资的科研成果成为国外出版商向本国索取高额利润的工具;另一方面又使本国公众(包括未来的科学家们)被剥夺了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学习和创造的权利。这使得社会在知识权上的公平难以真正实现,公共投资的公平利用难以真正实现,国家自主的科学知识资产及其社会共享能力和长久保存能力难以真正形成。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在积极采取行动。OECD在2005年的关于科学出版的报告中指出,政府应通过扩大研究成果传播范围使公共投资的科学研究获得比较好的回报;2006年美国25所大学的教务长在给高等教育界的公开信中提到,广泛传播学术研究成果对于实现高等教育推动知识进步、促进知识传播的长期使命至关重要;澳大利亚政府和研究理事会也积极强调开放获取的政治责任意义,要求公众资助的研究要保证公众获取来满足公众利益,通过开放获取使公共资助科研的经济和社会收益最大化。

对于科学家、科研机构和政府,开放获取不是一项善举,而是一个责任。对于科学家和科研机构,保证研究成果的公共可获得性是从事科学的道德责任和政治责任,是对纳税人应尽的义务和持续得到公共资助的必要条件,也是科研经费使用及其效率评价的透明性和可问责性的客观保证。对于政府及其科研资助部门,保证研究成果的公共可获得性是一项政治责任和管理责任,通过促进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有效共享和长期保存,保证科学知识尽快转化为社会福利和人民素质,提高科研投资的回报率,体现公共投资的公平性,提高科学研究的透明性和可问责性,保证国家科学知识资产的安全和永续利用。

3 开放获取:任重道远的战略突击

开放获取的理念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并得到全面推进,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教育科研机构已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开放获取:2007年10月,欧盟理事会批准它的科学研究委员会提出的开放获取建议,支持对公共资助的研究信息实行开放获取;2008年3月,欧洲大学协会批准了它的开放获取工作组的建议,支持建立开放获取的政策、组织机制和支撑机制;美国NIl4在国会立法授权下,从2005年5月起要求受资助者自愿实行开放存储,从2008年起要求受资助者强制实行开放存储;英国研究理事会(RCUKs)在2005、2006年连续支持开放获取的立场声明,它所属的BBSRC、ESRC、MRC已经制定了强制实施开放存储的政策,加上Wellcome Trust的强制开放存储政策和2007年6月英国癌病研究所公布的开放存储政策,使得开放获取授权覆盖了英国医学研究总量的90%以上;德国科学基金会(DFG)于2006年1月提出鼓励受资助的研究人员将研究论文实行开放存储或开放发表研究论文;法国科研中心(CNRS)于2005年3月提出了自身的开放获取政策;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在2008资助规定中鼓励受资助者实行开放存储,并要求对开放存储进行报告;加拿大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理事会(sSHRC)在2004年发表了支持开放获取的原则声明,并在2006年启动对开放出版期刊的资助;2007年9月,加拿大健康研究院(CIHR)要求受资助的研究成果实行开放存储或开放发表;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NSERC)在资助经费使用规则中明确允许将开放出版论文的费用作为研究费用;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德国洪堡大学、哥廷根大学等许多科研教育机构都制定了开放获取的政策,各类出版商也逐步采取了多种方式来部分支持开放获取。

目前,开放出版期刊达到3680余种,开放知识库已达1200多个。但是,由于开放获取对科学交流的机制和权利等都带来重要影响,也引起了不少疑惑。分析和澄清这些疑惑,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开放获取战略。

3.1 从战略高度落实开放获取的责任机制

尽管开放获取已经全面推进,但在遇到法律、政策、经济、机制等方面的阻力或不确定性问题时,还经常出现“责任缺失”,即主导开放获取实施的责任主体和可以调动必要资源来保障开放获取实施的责任主体缺失,导致政策和条件缺失。这往往是由于对开放获取的意义与责任的认识缺位所造成的。本文已经指出,开放获取不仅仅是信息获取的问题或者图书馆的问题,而且更是科学成果能否通过无阻碍的交流而健

康发展的问题,是科学成果能否通过社会化传播而有效实现其社会价值的问题,是保障公众平等获取科技信息、保障公民学习权的问题,是保障公共投资的透明性与可问责性的问题,而且还是保护国家科技知识资产的问题。正如德国外交部文化与教育专员Rolf―Di―eter Schnelle指出,“开放获取再也不仅是专家们讨论的事情,它已经成为欧洲政治议题的一个部分”。

需要澄清开放获取的责任意义来促使责任主体的到位。实行科技信息的开放获取,是科学家的职业责任、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是科研机构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道义责任和运营责任,是科研资助机构和政府机构的政治责任、管理责任和道义责任。正是科研机构、科研资助机构和科学家,对科技信息的开放获取负有首要的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这个责任不仅仅是相关的政策,还包括通过经济、管理和人员的投入,完善法律,建立实施支撑机制,实行有效的激励与考核措施,并将这个过程纳入社会监督之中。

3.2 理直气壮地坚持开放获取的法律有效性

开放获取常被误解为与著作权法冲突,但实际上,开放获取政策有坚实的法律有效性基础。2008年9月,美国46名法学教授发出公开信,针对有人提出NIH开放存缴政策构成非自愿的著作权转移、侵犯出版者和作者的权利的指责,从法律角度系统说明NIH的政策并不构成非自愿权利转移,不是强制性合同,也没有侵犯出版者和作者的权利。由于NIH政策的标本意义和内容的法律意义,这里引用部分该公开信论述如下:NIH政策只是对资助条件的合同约定,研究者可以选择不接受NIH资助,从而不受这个限制,但如果研究者接受NIH资助,就意味着研究者自愿接受资助合同的条件,因此不存在非自愿的著作权转移。由于受资助者接受NIH资助条件远早于受资助成果的出版,当受资助者与出版商签订出版协议时,受资助者的成果权利转移必须遵守先前的资助合同,因此NIH政策并没有剥夺出版商的任何可以合法获得的权利。由于NIH要求开放存缴的是作者的最后定稿手稿,不是出版稿,因此不涉及出版商版权。由于NIH政策涉及的是合同条件,所以不属于著作权法律或国际协议中的限制与例外的约束范围。

NIH政策的法律效力还来源于知识产权关系中的政府目的许可(Government Purpose License),即对于接受政府资助的研究成果,政府有合同上的权利来获得成果的著作权或使用权,包括为了公众利益和政府活动来复制、传播、制作衍生作品等的权利。NIH在资助政策中明确规定,为履行政府职责,NIH必须获得非排他、不可撤销和免费的许可,以便联邦政府可以复制、发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或允许别人使用受资助研究的成果。我国著作权法中,这种政府目的许可体现在对法人作品权利、职务作品使用权利、委托创作作品的合同约定权利、以及“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使用已发表作品”权利的规定上。

而且,无论是开放出版还是开放存缴,已建立起以创作共用协议(Creative Commons)为代表的授权机制来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和公众的合理使用。

3.3 旗帜鲜明地改造传统学术交流模式

传统的商业化学术期刊确实在科学发展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这种模式已经逐步被大商业出版商所绑架,越演越烈的期刊危机和许可危机就是明证。当垄断出版商的期刊价格增幅连续16年三倍超过消费者指数增长时,当最富有的大学都无法应付迅速上涨的期刊价格时,这个学术交流模式肯定出了大问题。开放获取顺应互联网的革命性发展,在打破出版商商业化垄断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学术信息的广泛获取、共享和公平利用。同时,开放出版继续保持了专家编委和同行匿名评审等质量保障机制,并不会影响期刊质量,例如开放出版期刊PLoS Biology和PLoS Medicine的影响因子都达到同领域期刊影响因子最高组。而开放存缴本身是对已经出版的论文进行存缴和开放获取,其质量保证取决于的期刊,与是否开放获取无关。其实,开放获取对作者和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有着积极影响,已有研究数据表明,开放获取论文比非开放获取论文得到更多的浏览量和引用量。

毋庸置疑,开放获取确实冲击着已经被出版商绑架的传统学术信息交流模式,但这是一件好事,使得社会能有效地促进和保障科学交流与知识共享。

3.4 满怀信心地支持开放获取以提升可持续性

由于开放出版期刊没有稳定的订阅费,往往依靠作者论文处理费、基金资助、广告收入等来维持期刊的运行,许多人对开放出版期刊能否可持续存在疑问。而且,某些开放出版期刊收取较高的作者论文处理费,也带来对青年研究人员和发展中国家研究人员的不公平以及利益交易的危险。但是,开放出版期刊的主要传播形式是网络版,免去了昂贵的印刷、订阅管理、发行等成本,又有许多功能丰富的期刊出版开源软件支持,使得开放出版期刊的出版成本可以远低于传统期刊。而且,许多科研机构和资助机构已经将科研成果的出版作为科研本身的成本之一予以支持,例如已提到的资助机构允许将论文处理费作为研究经费,还有一些机构采取集团付费方式承担论文处理费(加州大学各分校、加州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马普学会、弗朗霍夫学会、利兹大学、曼切斯特大学等与BioMed Central的集团作者协议和马普学会为其所有成员支付New Journal of Physics的论文处理费),这样,开放出版期刊的可持续性得到积极的提升;开放出版期刊可持续性的另一影响因素是作者的认可度。确实,相当多作者对新兴的开放出版期刊的质量和影响持怀疑态度,但随着诸如PLoS Biology这样的高影响力开放出版期刊的出现,随着开放出版期刊整体的积累和成熟,科学界正日益接受开放获取文献。2006年获得菲尔茨奖的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证明庞加莱猜想的三篇论文,就只是在arXiv知识库中非正式“发表”,而这丝毫不影响他的科学贡献。还应看到,开放存缴正成为开放获取的主流,在机构知识库支持下,开放存缴对作者和社会不产生重要的成本负担。

当然,支持开放出版本身和建立管理机构知识库需要成本,但由于科技期刊和知识库本身在传播、保存知识方面的重要作用,科研机构和资助机构越来越将此作为知识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来建设,把这看成是教育科研机构正常运行、且能产生长远积极效用的投入。因此,可持续性已经不是影响开放获取的根本障碍。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21-02

“大学生社团”是高等学校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专业特色社团”作为“大学生社团”的一个分支,通过开展专业特色活动,传播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信息,结合有关课题、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研讨为主要目标的学术活动型大学生组织。“专业特色社团”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开拓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一、社团建设方面的发展策略

1.内部制度完善。“大学生社团”是高等学校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团体,具有较高的自发性。社团要有组织、有纪律的存在并发展,就要建立与健全社团制度体系。社团通过建立社团干部活动章程、例会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奖惩制度从而形成一套管理制度,完善社团管理体系,规范社团的专业化、制度化发展。

2.增加经费投入。经费不足是当前“大学生社团”发展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增加经费投入成为社团发展的当务之急。“大学生社团”要敢于走向社会,寻求社会的支持。通过外联部门的同学与社会中的商家协调,得到资金支持,达成双方互利共赢。

3.社团组成优化。大多数学生社团的组成结构是以大一、大二的学生为主,以大三、大四大学生为辅,活动面向对象局限、活动质量不高。“大学生社团”要引导大一、大二的同学加入社团并成为骨干,促进大三、大四的同学成为社团的指导者,以此来扩大社团活动在高年级学生中的影响。全体同学要一起为活动筹谋划策,增加受众面,扩大活动在整个专业或者学校中的影响力。

4.网络平台的建设。专业型活动失败的另一关键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宣传方式的死板、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型“大学生社团”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敢于运用各种新方式宣传社团活动,加强社团影响力。积极搭建网络平台,网络平台的便捷与影响力能够促进活动的圆满成功。

二、提高社团专业化的策略

“专业特色社团”与学生会等其他性质社团的区别在于,后者的活动主要是“精英”之间的对决,重视优秀、特长人才的培养,普通的学生基本无法参与其中;而专业型活动,活动参与面广,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所以,“大学生社团”的专业化,主要通过活动专业化实现。专业型活动在前期策划阶段,就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为核心,并以此来确定主题与活动方案。专业型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开展学科竞赛。秉持“以赛促学”的思想,以竞赛的内容来引导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内容。比如:协会承办的ACM/ICPC大学生编程兴趣大赛在合肥工业大学的热身赛,以促进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学生编程能力的提高为目的,促进学生积极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此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ICPC校队选拔出优秀的队员参加国际比赛,并斩获各种奖项。

2.组织科研活动。校园文化活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中三大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平台。专业型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应该着力于成为学生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之外的一个素质培养平台,成为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素质的捷径。甚至可以将专业型活动纳入课程体系中,提高专业型活动的质量,并通过授课老师的宣传,带动更多学生的参与。科研活动通过开展学术系列讲座、专题讨论、科技竞赛,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及应用。其中,学术讲座以及科技比赛等活动,社团可与其他高校、学院展开合作,建立起高校之间、学院之间的科研联系网,便于专业资源共享,提升活动的质量。专题讨论的活动,可以在某个阶段确定一个专题,发起整个学院的同学进行讨论。专题讨论的开展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以加强参与度与影响力。科技竞赛的活动,使同学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印象。

3.增加专业实践机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高等教育区别于义务教育的特点之一,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高校的教育存在这样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削弱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专业特色社团”可以挑起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任,搭建课外实践平台。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有强大的实验室资源(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下设九个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分布式控制研究所、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所、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所、电路与系统研究所、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二个中心:实验中心、教育部“安全关键工业测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便于同学们实地参观并提高可操作性。同时,合肥市是一座新兴科技城市,具有众多IT行业的公司可以为同学们的本科阶段的实习提供良好的机会。社团可以与实验室及校外公司联系,构建学生课外与校外的实践平台。充分挖掘学校与社会的教育资源,为同学们提供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

4.加强老师的专业化指导。社团专业型活动的开展与老师的指导紧密相关,“专业特色社团”要善于利用强大的师资力量,加强专业化指导,以此来提高活动的质量,促进活动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

三、社团专业化带来的附属效应

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特色社团”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团一般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社团成员之间相互的交流、学习与启迪更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学生在社团中参与的专业型活动不仅可以增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素质,还可以塑造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创新人才的形成可以为社团的可持续化发展提供动力,形成社团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2.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社团开展的活动相对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而言,更具有趣味性、多样性,能够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形成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专业价值观。专业型活动通常以课堂教学以外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为主,拓展课堂学习,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

3.推动校园中的学风建设。开展专业型活动,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校园内形成一种自由、民主、开放的学术氛围,形成一种“爱科学、爱学术”的良好学风氛围。参加专业型活动需要同学之间在思想、学习等方面进行相互学习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同伴以及榜样的力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得到了传承。

参考文献:

[1]姚劲松,汪黎黎.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指向性的探索与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4).

[2]黄健.专业型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为例[J].市场周刊,2012,(09).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18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是一项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以及地方政府共同主办的一项科学竞赛,为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该活动于1989 年创办,截至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三届,直接参与或间接参与的总人数超过100万,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创科研型、新型人才。如今,“挑战杯”竞赛已经发展成为影响力巨大的大学生科技盛会,它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以及高校的教育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挑战杯”竞赛对高校教育长远发展的现实意义

1.1 “挑战杯”竞赛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激发创新思维,培养科研能力。“挑战杯”竞赛旨在积极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培养他们的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科技创新的平台,同时也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探索性学习的机会,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础上,挑战杯已经逐渐成为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科研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

拓宽实践渠道,增强就业能力。“挑战杯”竞赛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投身实践,促使学生将前沿的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促进学生自觉地将职业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领学生实现价值观与就业观的转变,培养社会需要的科技人才。

1.2 “挑战杯”竞赛有助于高校的教学模式改革

新型教育模式总体需要三个教学平台:一是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基础教学实践、专业综合性实验和开放自主式实验;二是实做、实训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模拟训练、仿真训练和真实操作训练;三是创新教学平台,主要包括社会科学活动项目、竞赛活动以及创新作品和创业成果。“挑战杯”竞赛为高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创新教学平台,促使学校从原本“老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教育模式转变为“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新型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觉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另外,“挑战杯”竞赛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当今科技的发展得益于信息的有效沟通。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封闭式为主,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科技交流都存在不足之处,使得学生接触的信息有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受到极大限制。“挑战杯”竞赛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因此,“挑战杯”竞赛在潜移默化中开拓了当代教育的新航线,为人才教育、人才强国提供了新思路。

1.3 “挑战杯”竞赛有助于营造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塑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挑战杯”竞赛已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科技创新品牌赛事,并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共青团组织发挥自有优势,以“挑战杯”竞赛为主线,依托科技类社团,通过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课外活动,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并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全面调动青年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机会、搭建舞台。因此,“挑战杯”竞赛对推进大学校园的创新文化建设,促使科技创新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起到积极作用。

2 “挑战杯”竞赛对人才强国的推动作用和长远影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在知识经济时代里,创新型人才无疑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最迫切需要的战略储备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在知识的大潮中,培养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创新型人才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走自主创新之路,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成必须储备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就必须把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当成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就必须加快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广泛激发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更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因此,对广大青年的科技创新培养不仅关系到能否建设创新型国家,还直接关系着民族进步以及经济的长足发展,更关系到21世纪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引领广大青年积极参与科技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参加竞赛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和创新性思维。“挑战杯”竞赛活动切切实实地为广大青年学子提供了参与科技创新的机会,并逐渐成为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形势下,通过“挑战杯”竞赛活动的举办,将广大青年学子凝聚在一起,团结带领他们树立坚定远大的理想,培育高尚美好的品德,以孜孜不倦求索新知,锐意创新投身实践,扎实奋斗成就人生的热情与斗志,在拥有无限创新空间的崭新领域缔造前所未有的辉煌未来。

参考文献:

[1]赵金华.基于“挑战杯”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

[2]李双贵.以“挑战杯”竞赛为契机,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3]姜明伦.“挑战杯”竞赛的功效及其健康发展的对策[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2).

篇13

别样开幕式

对已经习惯于鲜花、文艺表演和冗长致辞的观众们来讲,“2013年中国科技城博览会”显得另类而独特。

没有鲜花和焰火,“智能”、“高科技”、“简洁”的开幕式让观众印象深刻。

10月15日上午,当时针划过这重要的时刻,“2013年中国科技城科技博览会”开幕式在绵阳市九洲体育馆绚烂开幕。50分钟的开幕式简洁却不失大气,朴素却不失卓越,绵阳的历史和科技的创新在9块巨幅LED展板上一幕幕越过眼帘。

开幕式正式开始,首先出现在舞台上的不是主持人,而是一个从科幻电影中走出来的大眼睛、白色的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的到场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眼球,只见它缓缓来到舞台正中,“脑后”的机械臂“手持”话筒徐徐展开,调整高度和位置后,主持人四川省省长魏宏走到机器人旁边,宣布开幕式开始。

这是一场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和演绎,让所有嘉宾体验了一次别样的开幕盛宴。

从开幕式开始,这场以“创新科技·高新技术·军民融合”为主题的盛宴就将绵阳这座城市的风采和魅力昭告天下。

推介会上的新事物

为期4天的科博会项目纷呈,精彩不断,科技成果和交易、人才交流、高新技术产品展示展销、科技创新发展论坛是本次展会的四大板块,涵盖科技创新发展论坛、科技城优势产业投资推介会、四川四大经济片区投资推介会等七大主题活动。

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携大批优势科技项目参加了科技投资推介会。推介会上各大经济区都拿出了最具特色、最具潜力的产品进行大比拼。

成都经济区主要带来了涵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投资项目,川南经济区带来了机械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投资项目,川东北经济区将自己的特色项目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生物医药、油气化工带到了科博会上,攀西经济区更是大力推广钒钛、化工、太阳能等新型能源。

“3D打印机是什么东西?听起来好洋气”。学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杨灿对成都经济区展示的这个新事物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杨灿知道了原来3D打印机是把数据和原料放进3D打印机中,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在展览现场,陈列柜里的杯子、手枪、佛像等都是3D打印机制成的。

“打印机也能打印出3D效果,将为以后的工业设计、美术设计等节省很多时间。”杨灿说,回到学校要和同学好好分享下这个信息,让大家都关注3D打印机。

3D打印更被视为新兴工业化力量。中国国产3D打印技术已经在为航空航天、电力、石化等行业设备提供关键零部件。西北工业大学展出的一个高达3米,重100多公斤的金属构件,就是由他们研制的一款3D打印设备制作,并将用于C919国产大飞机。

在川东北经济区的一个展区内,许多市民对一台导流分质净水器表现出极大地兴趣。对现在水质状况堪忧的市民赵秀春阿姨详细地听工作人员讲解这台净水器的原理和用途,并不断点头表示赞同。当得知这台净水器要8000多元时,赵秀春有点惊讶,但她表示如果能有效改善水质还是可以多推广。

除了推介吸引市民的产品,川南经济区更展示出一大特色——市州抱团发展。8家来自川南的企业分别带着项目走上讲台,将切割床、净化设备、全智能灌装机组、生物质固体燃料成型机……一一推介。

“天宫一号”的太空之旅

会场里,市民能直观感受到当今高科技发展与产业创新、军民融合的最新产物,这让许多人惊喜不已。

天宫一号1:1模型舱在1000平方米的航空航天特色展区里显得格外显眼和夺目。同尺寸的白色模拟舱似乎在向所有参观者诉说周游外太空的见闻和喜悦。

开馆才几分钟,模拟舱外就排起了长龙,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滋滋地等待着进去体验一次当航天员的滋味。“在电视上看到过,今天这么近距离接触,太激动了。”绵阳市民张小姐起了个大早,就是为了来过一把航天员的瘾。

“3,2,1……点火发射”,伴随着舱内提示音,“天宫一号”顺利升空。4位宇航员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开始了陨石撞击,采集陨石标本的的神奇太空之旅。模拟舱内,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此次市民太空体验主要是为了让他们直观地感受火箭升空、起飞、进入空间站进行对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在座的4位宇航员协同配合,最终成功进入空间站。

虽然只有短短8分钟的体验,但逼真的舱内效果让市民们大呼过瘾。“虽然操作不好仪器,但是体验了航天员的生活,感觉真好。”市民李凤英走出模拟舱后还在为刚才没有和朋友配合好而遗憾。

除了天宫一号模拟舱,未来空间站全息影像、探月工程、航天技术应用展区都驻足停留了大量的市民,这一次的航空航天展区让所有人过足了太空瘾。

20秒就能搭建好一个帐篷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在本次科博会上,民用帐篷以20秒的神奇搭建速度征服了在场的市民。这个军用帐篷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能够最大限度节约人们的时间,同时,严实的质地让不少市民将其视为户外旅游的首选。

创新 让想象发生

绵阳成为战略性新型产业地和高端产业地当之无愧,几组头衔定义了其地位:中国重要的电子信息科研生产基地,西部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全国首批12个“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之一。

这一切殊荣依赖于四川高新产业发展的大背景。

在绵阳科技城,国家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8个,省级达到57个,科技中介等服务机构达到180个,产业技术联盟建成8个。近年来,绵阳科技城累计实施各类国、省科技计划项目近2000项,获专利授权超过1万件,近3000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近千项新技术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这些数字看似抽象,却在此次科博会上真切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聚集了大量人气的长虹数字家庭体验馆,正是此次科博会上创新产业的特色。“长虹,让想象发生”,长虹数字家庭体验馆的主题词引来了市民们的好奇和关注,到底是怎样的家庭体验能让人们所想的都变成现实呢?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

市民崔先生一早就在体验馆外排起了队,他希望能够体验“想象是如何发生的”。体验开始,作为主人的崔老师和妻子在房门前接受摄像头人脸识别,系统在确定了主人身份后,门自动打开了。进入房门,墙上的电子相册自动亮起,为崔老师展现出他们最爱的照片。舒服地窝在沙发上,电子茶几会出现代缴水电费等家庭事务的提醒以及休闲小游戏。

“打开电视”、“将空调温度调至24度”,崔先生对着电器下了口令,没想到这些电器竟然按照崔先生的指令开始运行。

“哇!饭都煮好了”,崔先生的女儿惊喜地发现回家就能吃上热饭。原来这都要归功于崔先生的“英明”,他在下班前一个小时就已通过手机遥控了智能电饭煲,这时热饭已经新鲜出炉。

晚饭后,裸眼3D吸引了一家人的兴趣,看一部好电影成为了消遣的最好方式。

除了客厅、厨房,智尚卧室、智尚书房都让一切变得简便快捷起来。扔掉各式各样的遥控器,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够遥控家里所有的电器设备,这样的智能化生活让崔先生神往不已。

“也许,现在我的家还不可能完全成为智能屋,但是将来会让我的家庭从冗繁的家事中脱离出来,接受方便快捷的新科技。”崔先生对于未来的家庭生活方式有了无限的憧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