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微观经济活动

微观经济活动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6: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微观经济活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微观经济活动

篇1

管理会计的产生晚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两者在各自的职能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异。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管理与决策,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会计核算与会计记录。之所以出现管理会计,是由于在企业的经济活动实践中,传统的财务会计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自身的职能不能够充分满足企业经济管理的需求,而管理会计恰恰很好地解决了财务会计不能实现企业管理的这个“短板”问题。管理会计的产生与不断完善,就是为了弥补财务会计在财务信息分析以及提供相关决策依据等方面的不足。

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包括组织职能、规划职能、控制职能、评价职能四部分组成:

第一,组织职能。其职能主要表现为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制订合理的、有效的责任会计制度和各项具体会计工作的处理程序.以便对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与使用。

第二,规划职能。其职能主要表现为在企业中管理会计发挥着规划经营目标的职能,其职能的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编制各种预算与规划确定的。它应该在最终决策的基础之上,把确定好的有关经济目标分解到每一个相关预算当中。

第三,控制职能。主要表现为在企业中管理会计履行着控制经济过程的作用,具体说,就是把企业经济过程的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进行有机地结合,根据提前确定的科学可行的种种标准,以及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与最初计划发生偏差的原因分析.可以及时地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第四,评价职能。其职能主要表现为评价与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主要体现在事后根据各责任单位定期编制的业绩报告,将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进行对比、分析来评价和考核各责任单位的业绩,以便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正确处理分配关系,保证经济责任制的贯彻执行。

二、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内容

近年来,企业管理环境以及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内容与传统企业管理会计的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成本管理方面来看,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个时代企业产品更多价值都是建立在这种产品自身所包含的市场层面与技术层面的知识和信息。因此,企业必须在知识层面与信息层面增加各种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投入,这样企业才能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此时现代企业资金投入的重点应该是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调研而不是生产制造成本。面对这种情形.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应该是产品的研制开发方面而非传统认为的生产制造方面,所以成本管理成了成本计划,不再是成本控制。

为了使会计管理更加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首先要做的是.对管理会计中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进行革命性地变革: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将被以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计算所代替。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从而促使相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其次,为了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可以相应地拓展与调整为以下内容:第一,调整适当的投资规模,借此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第二,定期或者经常性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通过提高产品丰富性来达到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的目的。第三,群策群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策略,按照所得大于所费的原则来控制企业的整体成本。第四,通过劳动投入计划的合理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适时调节来降低企业的成本。

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评价与分析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在于决策,而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为企业领导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在决策的层面上,传统的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分析时注重把模型运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而忽视模型运用的前提分析和结果计算的取数过程,以致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取数分析的过程比结果计算更加重要,因此也更加具有决策相关性。经济行为分析中的作为计算依据的取数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二十一世纪高新技术的运用使得企业内外经济结构趋于不稳定,对于企业管理会计的要求就是:第一,比较与分析模型理论前提和现实前提的吻合程度,从而确定所选模型或者对计算结果的可能修正;第二.严格遵守取数分析要求与一般过程,确定取数方法以及分析方法;第三,评价取得数据的可靠性与确定性,剔除所选数据巾存在的风险因素;第四,严格控制模型中所用数据的不确定性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假如没有相应的控制措施,一定要对取数的风险值进行测定,适当地调整取数的大小。

从决策评价标准方面来看,目前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决策评价标准主要是利润最大化(成本费用最小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这些利润、成本和现金标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从企业管理目标来看,上述决策标准已经过时,至少说很小全面。

三、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观念必须与时更新

当前,世界已进入了新经济时代,也即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与传统的工业时代的区域性强、市场结构较为稳定的经济环境相比,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盈利主要依靠信息的收集和知识的运用,市场需求变化周期短,个性化非常强。目前的市场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市场需求的变化速度更是呈几何级的增长,及时捕捉市场最新动态是一个企业必不可少的能力要求,因此管理会计的市场观念必须更新。

篇2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为增强广大职工的生态文明意识,大力推进我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进程,认真抓好春季义务植树活动,迎接全省城乡绿化现场会在我市的召开,我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专题召开局党组会安排植树活动事宜,并组织职工学习了开展今年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相关文件,落实植树的人员、设备、经费等。

二、领导带头,积极参与

为保证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的义务植树活动顺利开展,春节前夕,我局明确了带队领导、承办科室、植树人员。2月21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我局以局党组成员、编办副主任高慧岗、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军转办主任周军、机关党委书记张余四名县级领导干部带队,带领人事局、编办20多名干部,深入黄舣镇植树基地,开展了“美化城乡环境、创建森林*”为主题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3月12日,我局以局党组成员、编办副主任高慧岗、市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刘玉海带队,带领10多名干部,到*医学院城北校区东大门开展了义务植树活动。

三、注重实效,提高质量

今年,我局把义务植树活动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为确保植树成活率,达到改善环境、建设生态的目的,严格按照植树要求、每棵树种尺寸和树间距进行树坑的打挖,在植树时注重泥土的填覆,及时补水,联系人员落实后期的管护,做到植树规范,管护到位,保证了植树的质量和成活率。

四、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一是召开职工大会传达学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相关文件,引导职工通过认养、认种绿地、树木等履行植树义务;二是充分利用“*人事在线”、“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日”开展宣传,通过网站植树信息、制作黑板报、散发科普知识宣传单等多种手段大肆宣传。进一步提高职工和群众的对义务植树的法定性、全民性认识,了解创建森林城市的目的和意义,形成“植绿、护绿、爱绿”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其自觉投身到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中。

通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开展,使我市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更加扎实、有效、深入地开展此项工作,提高义务植树成效,加快国土绿化步伐,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园林*”、“森林*”、“绿色*”。

全民义务植树*市全民义务植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建设生态*为目标,以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生态建设、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支撑,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抢抓冬春造林时机,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去年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成效

(一)全市参加义务植树情况。全市应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万人,实际参加植树人数*万人,义务植树尽责率*%以上,植树株数*万株,人均植树5株。全市共建义务植树基地180处,义务植树建卡登记率*%以上,乡、镇以上各级党、政领导办造林绿化点*处。

(二)通道绿化建设情况。去年完成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万亩,为年度目标任务*万亩的106%;完成环城防护林带及城郊森林*万亩,为年度任务*万亩的179%。

(三)古树名木的建档和管护。古树是活化石,是历史文化的象征,为此我市在古树名木的调查、建挡、管护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据统计全市现有古树名木132株,4个古树群,均按属地进行了详细的登记、挂牌管护,建立了古树名木档案,以市政府文件印发了《*市古树名木管理办法》,编写的《*古树名木》一书即将出版。

(四)各级党、政领导率先垂范办造林绿化点。去年,县级以上领导办造林绿化点46处,并严格按照市绿委制订的《党、政领导办绿化点实施意见》的要求有规模、有标准、有规划、树标牌、讲实效,确保造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真正把各级领导造林绿化点办成示范、样板精品工程点,为群众树立榜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五)生态示范村建设。林业生态示范村绿化是我市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去年全市林业生态村建设任务是715个,折合造林面积46200亩。根据县、市两级复查,实际绿化村庄823个,共绿化街道1150条,栽植绿化苗木50.9万株。全市命名了15个林业生态示范村,每个村奖励现金1.5万元。

二、特点和做法

(一)领导重视,各项目标责任落实到位。

去年各级党委、政府把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坚持大员上阵,亲自部署,一线指挥。特别是去冬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高规格的林业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参加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熊广田副市长亲自安排部署冬春造林绿化工作,并把义务植树工作做为一项重要内容来强调,要求继续坚持工作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奖惩兑现制等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做到求真务实,落实有力,不断开创义务植树工作的新局面。各县(市、区)主要领导率先垂范,真抓实干,深入基层在办好自己造林绿化示范点基础上,把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推向。

为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弘扬生态文明,响应xx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伟大号召。今年的义务植树活动形式多样。一是*市委、市政府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市直106个单位4356人于3月10日上午,*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等四大班子领导带领*县四大班子及市、县两级机关干部冒着寒风在*县曹魏生态园参加义务植树。植树现场到处挂满标语、横幅,人声鼎沸,彩旗飘扬,人们不畏寒风,挥镐扬锨,手提水桶,把一棵棵桂花、紫薇、大叶女贞精心栽下,为我市的生态建设增添了一笔浓浓的绿色。

(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绿化意识。

为使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成为广大干群的自觉行动,去冬今春以来,全市上下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广泛宣传植树造林, 绿化祖国 的重大意义,增强全民绿化意识,营造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绿化的积极性、自觉投身义务植树工作中来。*市、*县、长葛市、*县为进一步把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推向,在植树节前,市、县两级绿化委员会主任均发表了电视讲话,对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进行再发动再动员。并利用宣传车、板报专栏、标语等大力宣传全民义务植树的重要性和《*省义务植树条例》、《森林法》等林业法律、法规,有力地促进了全民义务植树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义务植树管理、规划到位。

一是抓了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全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方案,并按照《*省义务植树条例》的要求,市、县、乡都建立了义务植树基地;二是提高了义务植树尽责率,坚持义务植树属地管理,以乡镇为单位,城市以街道居委会为单位,建立了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把每一个适龄公民每年植树3 5株的法定义务落实到了各级政府、责任单位和每一个适龄公民肩上,增强了全市广大干群绿化美化环境的意识,充分体现了广大干群义务植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各县(市、区)全民参与,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人人尽责,注重实效,建卡登记,绿化家园。特别是*市、*县、*县、*县人民政府先后都出台了《关于印发全民义务植树实施办法的通知》和《关于做好去年全民义务植树工作的通知》。通过义务植树活动的开展,真正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具有全民性、义务性、法定性、公益性,是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植树活动,是造福子孙后代。

(四)加大义务尽责的监管力,充分发挥各级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职能作用。

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对去年全市义务植树工作的开展情况加大了检查监督力度,特别对适龄公民的尽责率,县(市、区)绿化费征收使用情况,领导办绿化点的规模,义务植树基地造林质量合格率,义务植树挡案管理等情况,每年不定期进行检查,对工作完成好的单位进行表扬,工作完成差的单位通报批评。

三、存在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应清醒的看到当前全民义务植树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个别地方领导对全民义务植树的认识不够高,没有真正把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摆上日程。

2、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在义务植树运动开展方面不平衡。

3、个别地方义务植树档案管理不规范,不重视资料积累和档案管理工作。

四、今年工作打算

1、加大义务植树的宣传力度。真正从思想意识上提高全民对义务植树的认识。实现 要我种树 向 我要种树 的根本转变,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义务植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全民义务植树基地的建设和各级党、政领导办造林绿化点要提高挡次、形成规模,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在绿化费的征收、古树名木的管护等方面,要常抓不懈,形成制度。

4、去年4月底按(*省义务植树检查验收办法),市绿化办将对各县(市、区)义务植树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检查结果通报全市。

脚踏实地 同心协力3月10日上午,迎着微凉的春风,济南市长清区平安镇的山东省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心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为积极贯彻所团委开展的“一团一品”创建活动,激发机关一分会团支部活力,打造“脚踏实地、同心协力”的特色品牌,同时响应“争做生态山东的宣传者、植绿爱绿的推动者和环境保护的践行者”的号召,在机关一分会团支部书记徐磊、保卫班班长张凤刚的共同组织下,带领本支部青年王青勇、李江、陈博敬、周传航自发参加了由团省委、省林业局主办,济南团市委、山东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心承办的全省“百万青年绿林汇”青少年植树活动正式启动仪式。

篇3

时间:*月12日。

参加人员:委机关全体干部职工。

地点:__乡__村。

活动内容:按照县绿化委关于开展千名县直机关干部植树造林活动安排,组织委机关干部职工,深入到结对共建村、扶贫村——__乡__村,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二)参加营造“八一林”活动。

时间:*月12日前后。

参加人员:委机关全体干部职工

地点:__乡__农场。

活动内容:按照县绿化委关于营造“八一林”活动安排,组织委机关干部职工参加由县政府办公室牵头,县人武部、消防大队、武警中队、__乡配合,县政府部门干部职工参与营造“八一林”活动义务植树活动。

(三)参与营造 “企业林”活动。

时间:__月12日前后。

参加人员:委班子成员。

地点:县经济开发区。

活动内容:按照县绿化委关于营造“企业林”活动安排,委班子成员参与由县工商联牵头,矿区各企业职工及开发区干部职工等参加的营造“企业林”活动。

篇4

1 居住区外部空间活动类型

活动类型是人们生理及心理需求的外在表现,也是公共空间对人心理影响程度的具体体现。在居住区景观中,市民的主要活动类型归纳概括为两类:第一类:静态活动,包括坐憩、观看、交谈、聆听等;第二类:动态活动,包括穿越、散步、娱乐、健身等。

1.1 静态活动

1.1.1 坐憩

坐憩是人们在梅城游园中最主要的静态活动,由于梅城游园是南阳市难得的比较有典故,文学色彩比较浓厚的街旁绿地,许多人到此的一个很主要的目的就是在宁静清新的环境中放松与休息,感受自然。体会南阳梅城文化。

1.1.2 观看

观看属于人类的天性。是一种休闲、自我解压的方式。梅城公园中丰富的植物景观、极具人文气息的文化景观成为人们观看的首要因素。梅城游园的南侧就是滨河大道,西侧是向阳小区的荷花广场,东侧是大片绿化,再加上自身存在的各种美景、人群,一部分人很喜欢在此观望的。

1.1.3 交谈

交谈中的人们在游园中随处可见,这其中包括与同伴、邻居、熟人、朋友等这些相识者间的交谈,其次还有与陌生人的交谈。与陌生人交谈多是一些带孩子的看护者,由于儿童对陌生人没有戒备心理,同时喜欢别跟小朋友交流,因此看护者也会同别的小孩子看护者交谈。交谈时多是坐着或者行走中,影响人们相互交谈的因素,一般表现在座椅间的距离,座椅的形态,座椅的布置形式等。

1.2 动态活动

1.2.1 穿越

选择快速、便捷的通道是人的天性,因此在此外部空间中形成比较便捷的穿越通道,大量行人从此处穿行,尤其是每天的上、下班时间穿越的人流会更多。

1.2.2 散步

大量人群每天早晨和傍晚在此散步,人们在此散步的同时,一边可以欣赏周边优美的风景,一边可以与邻里聊天,放松心情的同时达到健身的目的。

1.2.3 娱乐

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充满好奇感与探索欲,喜欢各式的游玩方式。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应适当设计硬质铺地广场,一些稍大点的儿童在里面相互骑车、追逐、轮滑等;而对老年人而言,则可以在长廊下、绿荫旁下棋、打牌等。

1.2.4 健身活动

居住区景观中时常发生的行为则是健身活动,参加健身活动的人主要是中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利用这种外部平台接触社会,联络感情。

2 居住区外部空间景观设计要素

2.1 自然要素

2.1.1 地形

所谓地形是指地球表面三度空间的起伏变化,也就是指地表的外观。在规划之前我们首先必须了解不同类型地形的特性,并合理地使用于规划之中。

按不同的形态来分,地形可分为平地、凸地、脊地、凹地及谷地等基本类型,不同类型的地形因其不同的特征在设计中有不同的作用。

2.1.2 植物要素

植物是街旁绿地设计中最重要的组成要素。由于不同植物的尺度大小、形态、色彩和质地不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季节和生长期的色彩、质地、大小、叶丛疏密程度等也发生着变化。植物也是居住区景观中最有变化、最具有魅力的设计元素。

2.1.3 水体要素

作为居住区景观的主要营造元素之一,水体有其特殊性。它通常并不支承人的活动,反而对人的活动有所限制。但是人天生就具有亲水性,水体是街旁绿地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

2.2 道路与铺装要素

为满足观景、游览和游客集散的需求,街旁绿地中需要设置一定比例的游览道路与铺装场地。有园必有路,路是人走出来的,是园林的必要组成之一。

按照园路的性质和使用功能大致可分为:

2.2.1 主要园路,从街头绿地的入口通往园内各个景观节点的中心、各主要广场、主要建筑及管理区的园路是园内人流量最大的行进路线,在规模较大的街头绿地中,还有一定量的管理、养护用车需要通行。

2.2.2 次要园路,又称支路,为主要园路的辅助道路,散布于各个景观节点之内,从人流量上看,小于主要道路,一般设计为2―4米的路宽,以便必要时非机动车经过,由于次要道路已深入到景点之中,路旁的绿化以绿篱、花坛为主,以便近距离进行观赏。

2.2.3 游憩小路,主要供游人散步游憩只用,小路可将游人带向园内的各个角落,宜曲折自然地布置。此类小路一般考虑1―2人的通行宽度,故路幅通常小于2米。

2.3 景观小品要素

小品设施范围十分广泛,它大体上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园林建筑小品及园林装饰小品两大类景观内容。在实际应用中,环境景观小品可以理解为环境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街旁绿地景观设计中,所设置的小品设施形式各异,类型较多,根据街头绿地的规模、定位、服务人群,通常可见有亭、廊、雕塑等。

2.3.1 亭

亭的造型相对独立而完整;亭的结构与构造大多比较简单;亭的主要功能是驻足休息、纳凉避雨、纵目眺望;亭在小区环境中的布局位置十分灵活,可独立设置,也可以依附于其它建筑物,更可结合山石、水体、大树等,充分利用各种奇特的地理基址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意境;亭的装饰风格上可谓“百花齐放,浓淡相宜”。

2.3.2 廊

廊是作为构筑物之间的联系而出现的。现代居住区景观中的廊,其形式和设计手法日趋丰富,既是联系不同空间的一种通道式建筑,同时又是组织人们游览观赏、庇荫休息、划分空间层次的建筑小品。在很多时候,廊与亭或花架结合在一起,形成功能更多、景观空间更丰富的景观建筑小品。

2.3.3 雕塑

雕塑往往是居住区景观的视觉中心,景观雕塑的作用表现在,首先,在景观环境中往往利用雕塑达到增加一个新景观的目的,其次,环境景观雕塑在丰富和美化人们生活空间的同时,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4 各类设施要素

2.4.1 休息设施

户外座椅是重要的休闲设施之一,人们在街旁绿地景观中休憩歇坐,观赏畅谈,无不与座椅相伴。座椅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其一是供人们就座休息,欣赏周围景物,其二是作为环境景观装饰小品,座椅可借助自身优美精巧的造型,点缀环境,成为环境景物之一。可供休息的休闲设施以坐具为主,主要分为凳、椅两类。

2.4.2 健身设施

在各类活动场地中,游乐设施容易使儿童进行积极的、自发的、具有创造力的各项活动,从而对其身心健康成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街头绿地内以小型、噪音小的游乐设施为宜。游乐设施的设计需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设施的尺度、色彩、形象、材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2.4.3 卫生设施

卫生设施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的文明程度和人性化程度,造型各异的垃圾箱既是生活不可缺少的卫生设施,又是居住区景观空间的点缀,垃圾箱的设计:其一,需要考虑丢垃圾是否方便,也要考虑收垃圾是否方便,其二,不仅要构思巧妙而且造型要独特,并且要与环境相协调,垃圾的收集方式从一个侧面能体现公众的素质和修养,影响外环境的质量与形象。公共厕所是环境景观和住宅小区必不可少的服务设施。公共厕所根据设置性质可分为固定型和临时型两类,其设置距离一般为300~500左右,根据人流活动频率和密集程度加以区分,每个街旁绿地至少有1个公共厕所。

参考文献

[1]时国珍,(创新风暴)中国居住创新设计经典[M],北京:(建设部)中国 城市出版社,2006

[2]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收稿日期: 2010-12-13; 修订日期: 2011-07-1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企业创业机理与成长模式研究》(70732004)

作者简介:

王晓文(1981-),女,博士,南开大学泰达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会展经济与管理、创业管理。张玉利(1965-),男,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中小企业与企业成长。王菁娜(1979-),女,博士,南开大学泰达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展营销。

1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加剧,会展产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发展成熟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由于会展产业在促进消费、推动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以及促进就业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乘数效应,被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因而受到很多城市和国家的重视(Brown,2000),会展产业的经济效应也越来越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关注。

然而,目前对于会展产业经济效应的研究往往过于空泛和表面化。一方面,大多数学者们尝试通过“投入-产出”的分析方法找到一般性模型(杨勇,2009),即衡量会展产业的经济投入与经济产出在数量上的对应关系,而忽略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中间处理环节;另一方面,即使研究涉及具体的表现层面,也通常是在会展消费、推动城市发展和就业等范围内讨论经济效应问题,而对于“会展经济效应是否存在其它实现途径”,“会展究竟通过怎样的作用机制产生经济效应”的问题没有给予很好的解答。尽管已经有学者尝试改变这一研究现状,但其努力的方向是如何更加精确地计算会展产业的经济效应,而不是解答“如何具体实现”的问题。事实上,只有深入剖析会展产业产生经济效应的作用过程,揭示其中的传导手段和具体路径,才能更加准确和全面地衡量经济效应,并明确促进会展产业发挥经济效应的努力方向。

本文在归纳分析会展产业经济效应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依托会展研究、资源基础论和创业研究等理论研究成果,通过阐释会展产业如何支持创业活动――这种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但经常面临新进入缺陷的具体经济活动――揭示会展产业产生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2 会展产业经济效应的研究现状

2.1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研究

会展经济效应是会展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论题之一。研究者从会展产业具有的重大经济效应和其他影响的角度为各地举办会展提供了论据支持(Archer,1984;Mules,McDonald,1994;Crompton,McKay,1994)。但由于产业自身的发展相对较晚,目前对于会展产业经济效应的问题大多停留在经验性总结和个案统计阶段,少有系统化研究,而国内大多数的研究也停留在介绍国外会展业、归纳会展经济的发展现状、总结会展经济的作用以及提出本区域发展会展经济的对策上。

在衡量会展经济效应的众多方法中,投入-产出分析(input-output analysis) 是最为普遍使用的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是运用一般均衡理论对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之间在数量上的依存关系所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到1980年代后期,会展研究领域也出现了投入-产出分析的研究,并呈现扩大趋势。学者们从应用和方法论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Briassoulis,1991;Crompton,et al.,2001; McHone,Rungeling,2000),并在实证方面进行了应用(Humphreys,Plummer,1995)。例如Margaret等(2004)采用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方法( IMPLAN) 对与会展相关的旅游者花费对举办地居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确认和分析 。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可以更为直观的反应会展产业经济效应在数量上的大小,对于客观评价会展的经济作用以及对特定展会活动进行系统评价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难以揭示投入-产出的中间环节,即会展产业产生经济效应的作用过程。尽管有学者尝试在会展产业经济效应研究问题上做实质性推进,但其努力方向仍是在投入-产出的大框架下对会展经济效应进行更为细致的量化分析,形成一个前后一致的、综合性的研究框架(Crompton,1999;杨勇,2009)。

2.2 基于会展乘数效应的研究

会展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乘数效应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重视,作为经常被用于衡量会展次生经济效应的工具,乘数分析可以依托投入-产出表或者社会核算矩阵。会展乘数的关键在于识别和关注当地经济产业之间的相互依赖,主要体现为会展活动在拉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上产生的带动效益、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等方面。与会展有关的消费支出,直接刺激了相关经济活动的进行,而乘数则衡量了会展的间接影响(Burgan,Mules,1992;Crompton,1999)。

据测算,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周爱国,2007),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社会收入则为9。据上海市测算,上海会展业带来的相关经济效益,直接投入-产出为1∶6,间接可达1∶9,对GDP的拉动效益非常明显(曾武佳,2006)。据国际博览会联盟(UFI)的估计,由展览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中,只有20%是展览会行业内的,其余80%为商贸、酒店、饮食、交通、旅游、电信、广告等相关行业所拥有(俞华,朱立文,2005)。由于会展产业表现出鲜明的乘数效应,相关研究也通常围绕如何精确确定乘数而展开。

2.3 经济效应表现方式的相关研究

会展产业经济效应的表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第一,会展消费。据相关的统计分析,会展商人的消费额要比一个度假游客的消费额高2~3倍;同时,由于会展自身的特性,往往是商品展览、研讨会议、参观考察、新闻通讯等综合进行,这就必然带动电信业、广告业等第三产业的消费需求,从而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消费产生催化作用(曾武佳,2006)。

第二,促进就业。美国会展协会(Convention Liaison Council)1993年的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的会展产业创造了150 万个正规职业(岗位),间接创造了140万个非正式职业(岗位) (Convention Liaison Council,1993)。2000年在德国汉若威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创造了超过10万人/年的就业效益。社会的就业人数增多,就会促进社会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加,刺激供给,进一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黄大勇,2003)。

第三,推动产业发展。研究发现,会展活动对区域优势产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业实践来看,国外很多会展中心城市大都从本国、本区域的产业比较优势乃至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着眼,通过会展的形式向全球受众展出自己的经营理念、创新路径等。意大利米兰的时装展、德国慕尼黑的建筑机械与建筑材料展等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范例(曾武佳,2006)。

第四,会展产业同样有助于城市功能的完善。举办会展活动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马勇,2002),对这些基础设施的新建、改建有利于区域整体环境的改善和提升(Burgan,Mules,1992)。同时,会展产业被誉为“城市名片”,提高城市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会展活动的举办过程中突发事件多,因此对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也具有推动作用。会展产业通过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效应。

从上述分析可见,研究者通常基于“投入-产出”的逻辑分析框架对会展广泛的经济社会效应进行分析。实际上,会展的经济效应影响并不表现为简单的直入式影响,其经济效应更多地呈现出复杂化的作用机制。为了揭示其作用机制的具体路径和传导手段,有必要对会展活动的一些相关特性和因素加之阐述。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从会展自身在资源集聚和流动上的特性方面展开分析。

3 会展活动的资源集聚特性

会展活动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各种资源的集聚。Dekimpe等(1997)发现,会展活动的资源状况对会展活动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徐洁等(2008)指出,会展活动将大量的人员、产品、资金、技术和信息等在一定时间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地域空间,形成一种集体性的大规模物质文化交流方式。会展主办者把分布于各地的各界精英集中到一起举行会议;或者邀请众多的参展商将大量的展品集中在一个经过特定设计的展厅内进行展示,同时又把大量的观众吸引到此参观。无论是综合性博览会还是各种专业会展活动,都力求集聚产业、行业、领域最新的业态、成果、技术和品牌,表达最新的投资理念和意向,带动最活跃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并使之向更合理有效的方向流动。

会展各个主体之间可以在大量资源集聚的环境下展开互动,包括供需双方之间的互动,参展同行之间的互动,参展方与举办方之间的互动以及客户之间的互动。例如,从供需双方之间的互动上看,参展供需双方的见面、洽谈和交易互动,一方面带来了大量的商业机会,比如说买卖合同的签署、技术成果的转让、投资项目的签订,等等;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双方的进一步了解,信息的互动为下一次完成更多的交易埋下了伏笔。

会展活动将大量的人员、产品、资金、技术和信息等在一定时间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地域空间,这种生产要素的集中性使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并由此产生成本的节约、收入或效用的增加,形成聚集经济效应。以商业展览为例,由于展览的主办者组织了大量参展商及商品,邀请了大量的客商,因而参展商可以在短时间里接触到大量的客商,客商也可以在短时间里接触到大量的参展商和商品。这就最大限度地节省了参展商和客商的时间,使他们在短时间内相互了解和接触。如果没有展览会,一个客商需要长时间的实地考察才能获得所需的信息;一个参展商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才能接触到自己的客商(张红,2006)。

总之,会展产业可以看作是资源集聚的平台,大量产品、技术、资金、人才流同时汇聚,为供需双方提供了面对面地洽谈交流的机会,使一些潜在的或处于闲置状态的供给能力得到实现,促进了产业交流和资源合理整合。

4 创业活动的资源位需求

4.1 创业活动的经济贡献与高失败率

创业活动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激发创新与促进就业等方面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鼓励创业和培育新企业成长就成为了当前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课题。2002年全世界大约有4.6亿人参与了创业活动。在APEC成员体的21个国家和地区中,创业型企业户数占各成员体企业总数的97%~99.7%,GDP比重占50%以上(Bygrave,2004)。管理学家德鲁克(1989)认为:创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据统计,新创中小企业占美国所有企业的90%~98%之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60%。美国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本世纪初的强劲增长和旺盛活力,关键就在于其整个社会旺盛不衰的创业精神和千百万家小型企业生生不息的创业活动。2006年,我国的创业活动活跃程度高于创业GDP曲线(高建,2007),表明我国的创业活动对GDP贡献的潜力在增加,对未来经济稳定发展起积极作用。

然而,创业活动表现出极高的失败率。即使在创业活动最为活跃的美国,只有不到50%的创业者能成功创办新企业,其中5年后还存在的新企业不到20%,大部分以失败告终。在中国,据《全球创业观察2006中国报告》显示,中国创业企业失败率在42个成员中排第一位(高建,2007)。创业活动为经济发展带来如此大的贡献,却一直面临高失败率的威胁,这也是创业领域学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4.2 新进入缺陷

研究发现,造成新企业高失败率的主要原因是新进入缺陷。“新进入缺陷”这个概念来源于组织生态学。组织生态学把组织演化视为一种自然选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的组织(包括企业)往往要面临很大的自然选择压力,因此,新组织的失败率要大大高于成熟组织。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并迅速引发了大量的实证研究(Freeman,1983;Carroll,1982,1983)。新创企业的“新进入缺陷”,主要表现在资源的缺陷上。无论是财务资源、组织资源抑或精神资源,新企业都相对比较缺乏。除此之外,新企业还缺乏获得初始资源的渠道以及积累资源的经验和时间。新企业通常要依靠创业者及其个人关系来获得初始资源,因此,新企业的成长和生存取决于它能否在初始资源和能力用完之前获得或开发出新的资源,特别是关键性资源(韩炜,薛红志,2008)。

近年来,有些学者试图运用资源基础论来理解或解释创业过程和新企业的战略行为。资源基础理论把企业看作是一个资源集或资源束,并且认为资源束的“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特征,是决定企业能否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这种观点,Dollinger(1999)认为,创业过程是创业者获得并开发资源的过程。在获得和开发资源的过程中,新企业是否能够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所掌握的初始资源的质量(即是否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因此,新企业在诞生和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克服资源可获得性、获取路径和资源供给不确定等方面的新进入障碍。

4.3 资源位需求

创业资源的分类有很多种。例如,根据创业资源性质划分为6种资源,即:人力资源、社会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和组织资源。创业资源还可以根据其他不同维度进行划分,如: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离散资源和系统资源、生产资源和工具资源等等。有学者在上述分类基础上,进一步将资源划分为简单资源和复杂资源。简单资源是指有形的、离散的、产权为基础的资源;复杂资源是指无形的、系统的、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生产资源是可以直接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源;工具性资源是用于获得其他资源的资源。如财务资源可以归为简单、工具性资源(王晓文,等,2009)。

人力资源的需求表现在创业过程中和新企业成立初期,在员工的招聘,特别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招聘以及管理团队的有效构成方面的需求。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创业者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只能靠家人和朋友帮忙维持经营,但会由于非正规培训或情感冲突引发很多问题。社会资源是新企业在其所处的社会网络中拥有的资源,包括与政府部门、银行、税务部门、同行、供应商以及销售商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资源。新企业在创办初期往往十分缺乏社会资源,而社会资源对企业绩效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社会资源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在创业活动中,财务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和组织资源也都是新创企业迫切需要的。

5 会展产业对创业活动的资源位支持

根据前文分析,会展产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各种资源集聚在一起,形成资源的平台,并以此为依托,通过会展主体的互动促进资源的流动。而创业活动最大的新进入缺陷恰恰表现在对资源的缺陷上。相关研究发现,创业企业的资源禀赋将影响企业绩效,资源充足的新创企业将表现出更高的存活率和绩效水平。这意味着,会展产业可以通过满足创业活动在资源位上的需求,促进创业活动产生高水平经济效应。

已有的研究也发现,会展活动对企业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Tanner,2002;Williams,et al.,1993)。企业可以从会展活动中发现潜在的顾客,获得竞争对手的商业信息,塑造并巩固企业形象,在企业缺少资源时,它是企业快速获得资源的有效工具(Browning,Adams,1988)。Wouter(2010)发现参加会展活动与企业绩效之间有正向联系,参加本行业相关的会展活动会提升创业者在行业社会网络中的地位,即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而这进而能促进企业的绩效。Rice(1992)指出,通过帮助买方与卖方等相关利益者建立起联系,会展活动才实现其真正的意义。Li(2007)将会展活动的资源分为内部知识资源和外部关系资源两大类,企业管理者可以从会展活动中获得最近技术、管理经验、行业信息等内部知识资源,也可以获得与供应商、潜在顾客和投资方建立联系的外部资源。

下文图1展示了基于创业活动的会展产业经济效应作用过程模型。

首先,会展活动集聚了大量相关人才,创业者可以在会展活动中寻找并结识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招聘到专业人员;可以通过交流和展示,发现对创业项目感兴趣的人组建创业团队,并有意识的完善创业团队构成,从而满足新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需求。

其次,创业者可以从会展活动中获得大量社会资源。有学者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角度指出,会展活动就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网络,使得供应商、中间商、顾客、各种协会、监管部门和其他相关团体都联系在一起(Rosson,Seringhaus,1995)。通过社会资源,借助会展平台,创业者可以在短时间里融入一个社会网络。特别是专业展会,使得创业者更加高效的建立起社会联系,因此,参加会展活动的创业者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获得丰富的社会资源。

再次,社会资源是一项重要的杠杆资源,创业者可以通过社会资源的杠杆作用,获得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和组织资源(Shane,Cable,2002)。例如,创业者通过在会展活动中与银行、风险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人、信贷机构、政府机构等人员建立社会联系,有可能获得资金上的支持,满足财务资源的需求;与创业孵化机构、创业服务中心的社会联系帮助创业者获得生产设备、厂房等物质资源方面的支持;与科研机构、技术人才、咨询公司、管理人才以及其他多种渠道的联系获得技术资源和组织资源。本研究正是据此提出了基于创业活动的会展产业经济效应作用过程模型,即会展产业产生经济效应的作用过程可以通过对创业活动的资源位支持来实现。

6 结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会展产业对创业活动――这种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但经常面临新进入缺陷的具体经济活动的影响――揭示会展产业产生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会展产业的资源集聚和流动特性满足了创业活动的资源需求,通过影响创业活动进而产生巨大经济效应。在这条具体路径中,资源成为重要传导手段。与以往研究不同之处在于,首先,本研究克服了以往研究只关注会展产业“投入-产出”静态数量对比关系的缺陷,将研究聚焦于揭示会展产业产生经济效应的动态作用过程;其次以往研究通常从会展消费、促进就业等更为宏观的层面考察经济效应问题,而本研究利用创业这种目前非常活跃的经济活动挖掘出会展产业产生经济效应的具体传导路径。

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还需要通过未来的实证研究加以检验。同时,创业者最希望利用会展活动获得哪类资源?除了满足资源需求,会展产业对创业活动推动作用还表现在其它哪些方面?会展产业通过创业活动产生经济效应的过程是否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也值得未来研究进行更细致深入的探讨。オ

(注:本文得到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创业学习视角下的创业者人力资本与新企业绩效作用机理研究》(AS1111)和南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内文科青年项目《协会会议参加者参会动机与决策过程:理论与实证》(NKQ09053)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Archer B.Economic impact:misleading multiplier[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4,11(3):517 -518.

[2] Briassoulis H.Methodological issues:tourism input-output analysi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1(3):485-495.

[3] Brown G.Emerging issues in Olympic sponsorship:implications for host cities[J].Sports Management Review,2000(1):71-92.

[4] Browning J M,Adams R J.Trade shows:An effective promotional tool for the small industrial busines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88(4):31-36.

[5] Burgan B,Mules T.Economic impacts of major sporting even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4):700-710.

[6] Bygrave W D.“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The Portable MBA in Entrepreneurship[M].Hamilton,2004.

[7] Carroll G R.A stochastic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mortality:Review and reanalysis[J].Social Science Research,1983(4):303-329.

[8] Carroll G R,Delacroix anizational mortality in the newspaper industries of Argentina and Ireland:An ecological approach[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2(2):169-198.

[9] Convention Liaison Council.Economic Impact Study[M].Wheat Ridge,CO:Convention Liaison Council,1993.

[10] Crompton J L.Measur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visitors to sports tournaments and special events[R].Ashburn,National Recreation and Park Association,1999.

[11] Crompton J L,Lee S,Shuster T.A guide for undertaking economic impact studies:The spring fest exampl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1(1):79 -87.

[12] Crompton J L,McKay S L.Measur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festivals and events:Some myths,misapplications and ethical dilemmas[J].Festival Management & Event Tourism,1994(1):33-43.

[13] Dekimpe M G,Francois P,Gopalakrishna S,et al.Generalizing about trade show effectiveness:A cross-nationalcomparison[J].Journal of Marketing,1997(4):55-64.

[14] Dollinger M J.Entrepreneurship:Strategies and Resources[M].Homewood,IL:Richard D.Irwin.Inc.,1999.

[15] Freeman J,Carroll G R,Hannan M T.The liability of newness:Age dependence in organizational death rate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5):692-710.

[16] Humphreys J M,Plummer M K.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State of Georgia of Hosting the 1996 Olympic Games[M].Mimeo,Seig Centre for Economic Growth:Georgia,1995.

[17] Li Ling-yee.Marketing resources and performance of exhibitor firms in trade shows:A contingent resource perspective[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7(36):360-370.

[18] Margaret J D,William C N,Mark S H.Estimating income effects of a sport tourism ev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1):180-199.

[19] McHone W W,Rungeling B.Practical issues in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a cultural tourist event in a major destination[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38):299-302.

[20] Mules T,McDonald S.The economic impact of special events:the use of forecasts[J].Festival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994(1):45-53.

[21] Rice G.Using the interaction approach to understand international trade shows[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2(4):32-45.

[22] Rosson P J,Seringhaus F H R.Visitor and exhibitor interaction at industrial trade fair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5(1):81-91.

[23] Shane S,Cable work ties,reputation,and the financing of new ventures[J].Management Science,2002(3):364-381.

[24] Tanner Jr J F.Leveling the playing field:Factors influencing trade show success for small companie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2(3):229-239.

[25] Williams J D,Gopalakrishna S,Cox J M.Trade show guidelines for smaller firm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1993(4):265-275.

[26] Wouter S.Industry event participation and network brokerage among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4):625-653.

[27] 德鲁克.创业精神与创新[M].何政,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28] 高建.中国的创业活动更趋活跃――来自2006全球创业观察(GEM)中国报告的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07(9):66-67.

[29] 韩炜,薛红志.基于新进入缺陷的企业成长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5):14-21.

[30] 黄大勇.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3(16):11-13.

[31] 马勇.中国会展经济发展解读[J].经济地理,2002(3):293-296.

[32] 王晓文,张玉利,李凯.创业资源整合的战略选择和实现手段分析――基于租金创造机制视角[J].经济管理,2009(1):61-66.

[33] 徐洁,苑炳慧,.参展商对展馆服务的满意度研究――以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为例[J].旅游科学,2008(6):61-69.

[34] 杨勇.关于会展经济效应若干基本问题的辨析[J].旅游学刊,2009(10):73-82.

[35] 俞华,朱立文.会展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6] 曾武佳.现代会展与区域经济发展[D].成都: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7] 张红.会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8] 周爱国.会展营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A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MICE Economic Effects:

An Entrepreneurial-Activities-As-Pathway View

WANG Xiaowen1, ZHANG Yuli2,WANG Jingna1

(1.Teda College,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2.Business School,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Abstract: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