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预习的作用

小学语文预习的作用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6: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语文预习的作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语文预习的作用

篇1

将赏识教育融入进语文教学中可以使语文教育的教学效果提高;而小学生在听语文课的同时,可以慢慢培养自觉学习的能力。在充满赏识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把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先提出来,他学生自己试着去解决,挖掘学生们自动掌握知识的本领。

小学语文老师对学生的人生观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课堂上,也渗透在日常班级管理活动中。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教材,教师要做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洞察班级情况,明了每个学生的长处与不足,如同溪涧一样包容学生,感染学生,对学生的赏识能够造就学生宽容的气度,形成赏识他人的习惯。

二、小学语文中实施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赏识教育可以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如果将所有知识通过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开始时,学生还会认真的听课,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会逐渐对语文课失去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一件事的注意力最多可以保持5分钟,而赏识教育就可以克服这一点。老师在课上对学生进行赏识,他们就会更好的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从而形成一种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风气。

(二)赏识教育可以拉近语文教师和学生距离

和谐的师生观是每位老师进行赏识教育的开始,或者说如果一个老师对待学生总是用命令的语气告诉学生你该怎么做,那都是不了解赏识的表现。学生们尤其是小学生,他们需要的是和教师之间良好的沟通,教师只有懂得赏识学生,才会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才会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向,就像魏书生一样,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来。所以说,将赏识教育运用进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育的发展前景会是一片光明。

三、小学语文中如何实施赏识教育

(一)把握好小学语文课堂中赏识教育的实施时机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赏识教育,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夸奖学生,赏识学生。把握好落实赏识教育的时机,及时且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才能让赏识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教师要利用赏识教育,让学生更积极地融入语文知识的理解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感悟。在学生获得新颖观点的时候,表扬学生,促进学生开拓更多的思路,從更多角度入手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教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教师用自己真实的情感与学生交流,唤醒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才能加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情感需要被激发,教师及时且准确地进行赏识教育,是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动力。没有意义的赏识不仅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反而会让学生轻视语文课堂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教师赏识学生,首先学生身上要有可以赏识的优点,而要让学生身上有被赏识之处,教师必须要讲好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养料。学生认可老师了,才会展现出更多可供赏识的优点,形成赏识教育的良性循环。教师要使上课的过程成为学生参与建构的难忘的人生经验。

语文课文与我们生活的世界息息相关,作品是作者对现实生活观照的产物。学生若感受到自身与学习内容是一体的,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必然好学、乐学、勤学,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将学生引入文化殿堂,学生已获得内在的驱动力,教师是掌握方向的舵手,师生合作,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师生相互赏识。

篇2

一、前言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的课程,掌握语文知识的优劣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存在影响。而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则与教师的职业素质密切相关。对此,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拥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另外,还需具备一定的语言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必须是生动、具体以及具有活力的。高水准的语言艺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阅历,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美感,对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发挥重要作用[1]。

二、教学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1.教学语言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语言的多样性特点,在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文体以及不同风格的文章时,小学语文教师应选择不一样的教学语言[2]。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选择具体、生动、形象以及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语言较为适宜;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选择明朗、深刻以及具有哲理性的教学语言较为妥当。又如,在讲述抒情文时,可选择华丽、深情、激情的教学语言;在讲述议论文时,可选择严密、具有力度以及分析、议论性的教学语言。

2.语言艺术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根据思维定律的理论得知,思维启动通常来源于惊奇以及疑问。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的整体意识,不断提高其积极性。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应提前编制好课间的问题以及预习的习题,使学生根据问题去阅读、听课等。另一方面,在讲课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注意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多提问疏导性、疑问性或者铺垫性的问题。与此同时,利用丰富精彩的语言艺术去感染及影响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其在教师的诱导下发挥启迪,努力寻求新的知识,掌握知识。总之,高水准的语文艺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阅历,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美感,使其领会到语言的美,甚至陶冶情操。

3.语言艺术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艺术是一门感性、抽象的艺术,不同于人类语言,但均具有表述的作用。语言艺术犹如一幅图画、一首歌曲,向我们陈述的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也体现了其存在的价值,它是一种精神的表述方式。教学语言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是教师发展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工具,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语言艺术,包括表述艺术以及语言艺术。其中,表述艺术是通过人的体态动作以及面部表情来实现,而语言艺术则是通过听说、读写来实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完善自身的语言艺术表达,促使抽象、虚拟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及形象化,以增加其感染力,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运用。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应合理利用丰富的语言艺术以引导及感染学生,积极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学习氛围,争取每个教学步骤的创造性、趣味性以及启发性等,从而促使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良好的教学语言必须是生动、具体以及具有活力的。要想确保每节语文课生动、有趣,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锻炼自身的课堂教学语言。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掌握先进科学的语言表达技巧,并从中领会语言艺术的美,从而大胆尝试语文教学的改革。唯有如此,才能使语言的表达艺术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需求,也才能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科学研究发现,人们的大脑的清醒度在早晨是最高的,早晨开始朗读会激发大脑皮层的兴奋,从而产生朗读效果。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能吟。”这句话则强调了熟读是学习的基础。大声朗读可以排泄胸腹中的郁闷之气,使人心神气爽,在新的一天调整一个良好的状态。所以,对于一个大脑、身心等各方面发育正在进行时的小学生来讲,早读课是规范学生的习惯、增强对汉语语感的把握、锻炼记忆力一个相对理想的手段。

一、可以规范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相信大家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就是在早读课堂上,尤其是在周一、周二的早读课堂上,学生们的积极性明显不高,精神明显不振。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的早读时间来帮助学生矫正他们慵懒的学习状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学生们通过几十分钟的朗读,能够相对自觉地又迅速地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学习状态,潜意识里提醒自己周末已经结束,该是学习的时间。个人觉得在语文教学中规范小学生的习惯,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还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于学生自身发展还是于课堂纪律都非常重要。

二、有助于增强小学生对汉语语感的把握

在小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早晨朗读尤其重要。小学生的智力发育还未完全,早读有利于他们对所读内容有或多或少的见解。这就涉及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早读课上要对他们所读内容作一定的规范。比如,中华民族经典诵读名篇美文。小学生通过朗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在潜意识里能够积累一些相关的名句名言,为以后的升学储备知识能量。尤其是对于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意境与意味的领悟与把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授古典诗词时,常按照固有的模式去进行教学活动,往往搞得学生云里来雾里去的,学生基本没有得到实际上的知识。据调查,如果教师提前让学生在早读课上对于即将要讲解的诗词进行有准备的预习,即大声朗读。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这朗读可能贯穿一堂的始终,早读课教师可以专让学生大声诵读,“在抑扬顿挫之中,学生自然领悟了诗词中某些无法言说有时也是无须言说的神韵。它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更直接、强烈的感染。同时朗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教师或学生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了对语感对象――文章的理解。”这就像观看电视电影比只看文学作品印象更为深刻一样。

三、有利于锻炼小学生的记忆力

大家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在一天的时间当中,早晨是我们记忆能力最强的时候。多读多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锻炼记忆力,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清晨早读,头脑经过一晚的休息而格外清醒,没有杂念与束缚,所以更容易记住材料。德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艾宾浩斯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通过机械记忆复述记忆长度不等的音节序列,得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步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说,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由于课时减少,课程量增多的现状,许多老师为了赶进度而忽略了许多教学的质量,以致于有一部分学生压根儿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步骤,成绩一落千丈。这时,早读课就可以发挥应用的作用。老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学生已学过的一些知识,需要学生记忆背诵掌握的内容,在最近的早读时间,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进行复习,有助于学生增强记忆效果,提高学生复习效率。这个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作为一名教师也是这样过来的。只是,现在有些小学的教师忽略了这点,有的教师居然利用这段时间来上新课,这是本末倒置的作法,实在不可取。这样大好的时光,理应为了孩子们的将来考虑,而不是在乎那一小点儿新课。如果,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把早读课用来训练学生的记忆力这项工作做好了,那么这位教师是功不可没的。因为,记忆力在学生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的道路与方向。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与一个人的记忆力是否强弱是有直接关系的,虽说“勤能补拙”,可记忆力好会轻松一些。

综上所述,早读课在小学教学过程发挥着很显著的积极作用,即规范学生的习惯、增强学生对汉语语感的把握、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可以这样说,早读课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起着先锋的作用,带头作用,不容忽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对我们的早读有一个新的认识,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养成语文早读的良好习惯。”

篇4

聋生由于听力的缺失,“以目代耳”眼睛成了在课堂上获取信息的唯一器官,在课堂中有目的、有意识、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的采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让聋生通过视觉感官来获取相关知识,可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复杂事物简单化,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

1.直观形象,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最好老师,也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对聋生来说,对比鲜明、相对强烈、活泼生动的刺激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乐于接受、思维活动也易于激活。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所表现的人和物,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尤其是聋生由于听力残疾无法用耳朵来获取外界信息,他们的认知能力远远低于正常的同年龄的小孩,如果教师仅凭课文介绍和教师的分析,往往给他们的是抽象的印象,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教育效果不佳。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图像、动画、事物的演变过程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如教《翠鸟》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的环节:在讲授新课前,运用多媒体出示了各种鸟的图片,通过预习,让学生指出哪幅是翠鸟的图片,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见的翠鸟的外形。学生被图片上美丽的翠鸟所吸引了,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后面的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情境,拓宽聋生的见闻

聋生的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因此,往往对教材中课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在形象的大小、远近、虚实、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而且能突破时空限制,有利于实现其他教学媒体难以实现的“形真”;形、声、色、光的运用与结合,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导致“情深”,引起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教《挑山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容易理解"挑山工走的路是我们的一倍,反而常常走到我们前面"这一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播放了一段挑山工登泰山的录像,通过这一真实情景的创设,学生仿佛一下就融进了这个远离他们生活实际的行业,再结合课文,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个问题,也让他们了解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群靠自己的体力劳动自食其力的人们。教《观潮》时,如果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体会到钱塘江大潮的变化过程及它的磅礴气势,但是有了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播放了一段钱塘江大潮来潮时的录像,学生一下就被气势磅礴的钱塘江大潮震慑住了,情景的创设,结合文字,学生一下就融入了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并且很快就理解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变化过程。

3.引导想象,发展聋生的思维

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语文课堂,对发展聋生的想象力,帮助他们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教古诗《朝辞白帝城》时,我运用多媒体呈现了如下的画面:一条大江两旁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江上还有一艘小船,让学生通过见到的景物展开联想,他们由“初升的太阳”联想到“早上”;由“小船”联想到“即将远行”,让学生根据画面尽量展开自己的想象。我们知道,思维是认识能力的核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唯有它的参与,才能真正加速和深化对语言文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深化思维训练,促使聋生乐学,培养聋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引导聋生对课文字斟句酌,从纷繁中求简,从比较中求真,从而培养思维的准确性。但是,表象不能代替经验,一味地追求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忽视语言逻辑的作用,也不利于聋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4.孕育情感,训练聋生的审美

篇5

二、合理划分小组,制定学习常规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深入,教师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不断的创新改革教学方法,而小组合作学习,是众多合作学习模式中最为有效的一种形式,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而言,合理划分小组是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我们划分小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一般安排四至六人为一小组,四人一组最佳。划分小组要灵活,考虑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搭配分工。组长的任命先让能力强、学习习惯较好并且热心助人、合作能力好的人担任。组长按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协调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讨论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学习后,觉得小组合作学习有所成效后,轮流?每个组员当一次组长,展示他们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每次合作学习中,由小组选出本组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由于学习内容的不同,每次要求的不同,代表的变化,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本组代表,使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可激发小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也可提高小学生合作的信心。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在教室里巡回倾听、仔细观察,及时掌握小组讨论的进展情况,在巡回中就如何流利地表达巧妙指导,有针对性地细致地辅导,用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激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鼓励小学生大胆发言,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发挥合作力量,把握合作时机

合作学习并非所有内容所有时间都要合作,它需要具备一定吸引力,是有价值、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根据我们语文教学的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让学生合作参与:

1.参与预习之合作

课前预习,可以降低教学难点,减轻课堂教学负担。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也是培养小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小组合作查阅相关资料,组内交流,大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例如,布置预习《田忌赛马》时,先激发学生预习的愿望。我说:“战国时期齐国举行赛马比赛,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可是在孙膑的帮助下田忌后来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在预习的过程中,不明白的字词在小组内解决。另外,你们小组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田忌取胜?”学生感觉很有趣味,很自觉地做着预习工作,小组长更是积极自读、督促组员。在检查预习效果中,每组对字词掌握都过关,并出现了思维火花。

2.共战课堂之合作

在课堂学习时,学生常会遇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此时,教师应先让他们独立思考,再合作学习。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结合小组其他成员的思路,常常会相互受到启发而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如《跳水》一课理清人与猴子的联系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并用示意图表示,学生异常活跃。整个教学中,学生不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学会了在集体中相互协调、团结探索的规则和方法。

3.课外拓展之合作

课外的生活是学生合作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时空领域。如在学完《将相和》后,学生对廉颇、蔺相如两个人物有了印象。为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我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后合作练习: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没有对人物的言行进行刻画,请小组借助插图进行讨论,同时合作表演。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彼此信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男儿膝下有黄金”等名言警句充分运用。“郁郁葱葱的树林之间,云雀啧啧”的话外配音更是让师生动情。

四、注重合作评价,激发合作兴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