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预习的作用

小学语文预习的作用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6: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语文预习的作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语文预习的作用

篇1

将赏识教育融入进语文教学中可以使语文教育的教学效果提高;而小学生在听语文课的同时,可以慢慢培养自觉学习的能力。在充满赏识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把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先提出来,他学生自己试着去解决,挖掘学生们自动掌握知识的本领。

小学语文老师对学生的人生观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课堂上,也渗透在日常班级管理活动中。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教材,教师要做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洞察班级情况,明了每个学生的长处与不足,如同溪涧一样包容学生,感染学生,对学生的赏识能够造就学生宽容的气度,形成赏识他人的习惯。

二、小学语文中实施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赏识教育可以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如果将所有知识通过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开始时,学生还会认真的听课,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会逐渐对语文课失去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一件事的注意力最多可以保持5分钟,而赏识教育就可以克服这一点。老师在课上对学生进行赏识,他们就会更好的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从而形成一种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风气。

(二)赏识教育可以拉近语文教师和学生距离

和谐的师生观是每位老师进行赏识教育的开始,或者说如果一个老师对待学生总是用命令的语气告诉学生你该怎么做,那都是不了解赏识的表现。学生们尤其是小学生,他们需要的是和教师之间良好的沟通,教师只有懂得赏识学生,才会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才会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向,就像魏书生一样,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来。所以说,将赏识教育运用进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育的发展前景会是一片光明。

三、小学语文中如何实施赏识教育

(一)把握好小学语文课堂中赏识教育的实施时机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赏识教育,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夸奖学生,赏识学生。把握好落实赏识教育的时机,及时且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才能让赏识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教师要利用赏识教育,让学生更积极地融入语文知识的理解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感悟。在学生获得新颖观点的时候,表扬学生,促进学生开拓更多的思路,從更多角度入手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教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教师用自己真实的情感与学生交流,唤醒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才能加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情感需要被激发,教师及时且准确地进行赏识教育,是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动力。没有意义的赏识不仅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反而会让学生轻视语文课堂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教师赏识学生,首先学生身上要有可以赏识的优点,而要让学生身上有被赏识之处,教师必须要讲好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养料。学生认可老师了,才会展现出更多可供赏识的优点,形成赏识教育的良性循环。教师要使上课的过程成为学生参与建构的难忘的人生经验。

语文课文与我们生活的世界息息相关,作品是作者对现实生活观照的产物。学生若感受到自身与学习内容是一体的,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必然好学、乐学、勤学,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将学生引入文化殿堂,学生已获得内在的驱动力,教师是掌握方向的舵手,师生合作,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师生相互赏识。

篇2

一、前言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的课程,掌握语文知识的优劣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存在影响。而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则与教师的职业素质密切相关。对此,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拥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另外,还需具备一定的语言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必须是生动、具体以及具有活力的。高水准的语言艺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阅历,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美感,对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发挥重要作用[1]。

二、教学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1.教学语言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语言的多样性特点,在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文体以及不同风格的文章时,小学语文教师应选择不一样的教学语言[2]。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选择具体、生动、形象以及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语言较为适宜;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选择明朗、深刻以及具有哲理性的教学语言较为妥当。又如,在讲述抒情文时,可选择华丽、深情、激情的教学语言;在讲述议论文时,可选择严密、具有力度以及分析、议论性的教学语言。

2.语言艺术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根据思维定律的理论得知,思维启动通常来源于惊奇以及疑问。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的整体意识,不断提高其积极性。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应提前编制好课间的问题以及预习的习题,使学生根据问题去阅读、听课等。另一方面,在讲课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注意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多提问疏导性、疑问性或者铺垫性的问题。与此同时,利用丰富精彩的语言艺术去感染及影响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其在教师的诱导下发挥启迪,努力寻求新的知识,掌握知识。总之,高水准的语文艺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阅历,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美感,使其领会到语言的美,甚至陶冶情操。

3.语言艺术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艺术是一门感性、抽象的艺术,不同于人类语言,但均具有表述的作用。语言艺术犹如一幅图画、一首歌曲,向我们陈述的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也体现了其存在的价值,它是一种精神的表述方式。教学语言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是教师发展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工具,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语言艺术,包括表述艺术以及语言艺术。其中,表述艺术是通过人的体态动作以及面部表情来实现,而语言艺术则是通过听说、读写来实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完善自身的语言艺术表达,促使抽象、虚拟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及形象化,以增加其感染力,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运用。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应合理利用丰富的语言艺术以引导及感染学生,积极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学习氛围,争取每个教学步骤的创造性、趣味性以及启发性等,从而促使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良好的教学语言必须是生动、具体以及具有活力的。要想确保每节语文课生动、有趣,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锻炼自身的课堂教学语言。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掌握先进科学的语言表达技巧,并从中领会语言艺术的美,从而大胆尝试语文教学的改革。唯有如此,才能使语言的表达艺术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需求,也才能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科学研究发现,人们的大脑的清醒度在早晨是最高的,早晨开始朗读会激发大脑皮层的兴奋,从而产生朗读效果。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能吟。”这句话则强调了熟读是学习的基础。大声朗读可以排泄胸腹中的郁闷之气,使人心神气爽,在新的一天调整一个良好的状态。所以,对于一个大脑、身心等各方面发育正在进行时的小学生来讲,早读课是规范学生的习惯、增强对汉语语感的把握、锻炼记忆力一个相对理想的手段。

一、可以规范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相信大家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就是在早读课堂上,尤其是在周一、周二的早读课堂上,学生们的积极性明显不高,精神明显不振。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的早读时间来帮助学生矫正他们慵懒的学习状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学生们通过几十分钟的朗读,能够相对自觉地又迅速地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学习状态,潜意识里提醒自己周末已经结束,该是学习的时间。个人觉得在语文教学中规范小学生的习惯,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还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于学生自身发展还是于课堂纪律都非常重要。

二、有助于增强小学生对汉语语感的把握

在小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早晨朗读尤其重要。小学生的智力发育还未完全,早读有利于他们对所读内容有或多或少的见解。这就涉及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早读课上要对他们所读内容作一定的规范。比如,中华民族经典诵读名篇美文。小学生通过朗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在潜意识里能够积累一些相关的名句名言,为以后的升学储备知识能量。尤其是对于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意境与意味的领悟与把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授古典诗词时,常按照固有的模式去进行教学活动,往往搞得学生云里来雾里去的,学生基本没有得到实际上的知识。据调查,如果教师提前让学生在早读课上对于即将要讲解的诗词进行有准备的预习,即大声朗读。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这朗读可能贯穿一堂的始终,早读课教师可以专让学生大声诵读,“在抑扬顿挫之中,学生自然领悟了诗词中某些无法言说有时也是无须言说的神韵。它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更直接、强烈的感染。同时朗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教师或学生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了对语感对象――文章的理解。”这就像观看电视电影比只看文学作品印象更为深刻一样。

三、有利于锻炼小学生的记忆力

大家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在一天的时间当中,早晨是我们记忆能力最强的时候。多读多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锻炼记忆力,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清晨早读,头脑经过一晚的休息而格外清醒,没有杂念与束缚,所以更容易记住材料。德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艾宾浩斯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通过机械记忆复述记忆长度不等的音节序列,得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步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说,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由于课时减少,课程量增多的现状,许多老师为了赶进度而忽略了许多教学的质量,以致于有一部分学生压根儿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步骤,成绩一落千丈。这时,早读课就可以发挥应用的作用。老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学生已学过的一些知识,需要学生记忆背诵掌握的内容,在最近的早读时间,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进行复习,有助于学生增强记忆效果,提高学生复习效率。这个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作为一名教师也是这样过来的。只是,现在有些小学的教师忽略了这点,有的教师居然利用这段时间来上新课,这是本末倒置的作法,实在不可取。这样大好的时光,理应为了孩子们的将来考虑,而不是在乎那一小点儿新课。如果,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把早读课用来训练学生的记忆力这项工作做好了,那么这位教师是功不可没的。因为,记忆力在学生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的道路与方向。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与一个人的记忆力是否强弱是有直接关系的,虽说“勤能补拙”,可记忆力好会轻松一些。

综上所述,早读课在小学教学过程发挥着很显著的积极作用,即规范学生的习惯、增强学生对汉语语感的把握、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可以这样说,早读课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起着先锋的作用,带头作用,不容忽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对我们的早读有一个新的认识,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养成语文早读的良好习惯。”

篇4

聋生由于听力的缺失,“以目代耳”眼睛成了在课堂上获取信息的唯一器官,在课堂中有目的、有意识、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的采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让聋生通过视觉感官来获取相关知识,可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复杂事物简单化,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

1.直观形象,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最好老师,也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对聋生来说,对比鲜明、相对强烈、活泼生动的刺激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乐于接受、思维活动也易于激活。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所表现的人和物,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尤其是聋生由于听力残疾无法用耳朵来获取外界信息,他们的认知能力远远低于正常的同年龄的小孩,如果教师仅凭课文介绍和教师的分析,往往给他们的是抽象的印象,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教育效果不佳。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图像、动画、事物的演变过程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如教《翠鸟》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的环节:在讲授新课前,运用多媒体出示了各种鸟的图片,通过预习,让学生指出哪幅是翠鸟的图片,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见的翠鸟的外形。学生被图片上美丽的翠鸟所吸引了,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后面的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情境,拓宽聋生的见闻

聋生的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因此,往往对教材中课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在形象的大小、远近、虚实、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而且能突破时空限制,有利于实现其他教学媒体难以实现的“形真”;形、声、色、光的运用与结合,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导致“情深”,引起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教《挑山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容易理解"挑山工走的路是我们的一倍,反而常常走到我们前面"这一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播放了一段挑山工登泰山的录像,通过这一真实情景的创设,学生仿佛一下就融进了这个远离他们生活实际的行业,再结合课文,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个问题,也让他们了解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群靠自己的体力劳动自食其力的人们。教《观潮》时,如果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体会到钱塘江大潮的变化过程及它的磅礴气势,但是有了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播放了一段钱塘江大潮来潮时的录像,学生一下就被气势磅礴的钱塘江大潮震慑住了,情景的创设,结合文字,学生一下就融入了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并且很快就理解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变化过程。

3.引导想象,发展聋生的思维

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语文课堂,对发展聋生的想象力,帮助他们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教古诗《朝辞白帝城》时,我运用多媒体呈现了如下的画面:一条大江两旁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江上还有一艘小船,让学生通过见到的景物展开联想,他们由“初升的太阳”联想到“早上”;由“小船”联想到“即将远行”,让学生根据画面尽量展开自己的想象。我们知道,思维是认识能力的核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唯有它的参与,才能真正加速和深化对语言文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深化思维训练,促使聋生乐学,培养聋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引导聋生对课文字斟句酌,从纷繁中求简,从比较中求真,从而培养思维的准确性。但是,表象不能代替经验,一味地追求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忽视语言逻辑的作用,也不利于聋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4.孕育情感,训练聋生的审美

篇5

二、合理划分小组,制定学习常规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深入,教师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不断的创新改革教学方法,而小组合作学习,是众多合作学习模式中最为有效的一种形式,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而言,合理划分小组是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我们划分小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一般安排四至六人为一小组,四人一组最佳。划分小组要灵活,考虑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搭配分工。组长的任命先让能力强、学习习惯较好并且热心助人、合作能力好的人担任。组长按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协调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讨论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学习后,觉得小组合作学习有所成效后,轮流?每个组员当一次组长,展示他们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每次合作学习中,由小组选出本组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由于学习内容的不同,每次要求的不同,代表的变化,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本组代表,使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可激发小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也可提高小学生合作的信心。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在教室里巡回倾听、仔细观察,及时掌握小组讨论的进展情况,在巡回中就如何流利地表达巧妙指导,有针对性地细致地辅导,用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激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鼓励小学生大胆发言,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发挥合作力量,把握合作时机

合作学习并非所有内容所有时间都要合作,它需要具备一定吸引力,是有价值、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根据我们语文教学的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让学生合作参与:

1.参与预习之合作

课前预习,可以降低教学难点,减轻课堂教学负担。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也是培养小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小组合作查阅相关资料,组内交流,大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例如,布置预习《田忌赛马》时,先激发学生预习的愿望。我说:“战国时期齐国举行赛马比赛,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可是在孙膑的帮助下田忌后来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在预习的过程中,不明白的字词在小组内解决。另外,你们小组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田忌取胜?”学生感觉很有趣味,很自觉地做着预习工作,小组长更是积极自读、督促组员。在检查预习效果中,每组对字词掌握都过关,并出现了思维火花。

2.共战课堂之合作

在课堂学习时,学生常会遇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此时,教师应先让他们独立思考,再合作学习。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结合小组其他成员的思路,常常会相互受到启发而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如《跳水》一课理清人与猴子的联系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并用示意图表示,学生异常活跃。整个教学中,学生不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学会了在集体中相互协调、团结探索的规则和方法。

3.课外拓展之合作

课外的生活是学生合作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时空领域。如在学完《将相和》后,学生对廉颇、蔺相如两个人物有了印象。为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我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后合作练习: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没有对人物的言行进行刻画,请小组借助插图进行讨论,同时合作表演。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彼此信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男儿膝下有黄金”等名言警句充分运用。“郁郁葱葱的树林之间,云雀啧啧”的话外配音更是让师生动情。

四、注重合作评价,激发合作兴趣

篇6

教学的改革中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决定着这次教学改革是否彻底实施,如果仅仅是教材的更新,那么教学改革只能停留于表面。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尽快地接受新教学的理念,并将这些理论付诸于实践,让它真正的落实,从根本上完成教学的改革。教师应该竟可能的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思路。

一、教师对于小学语文阅读的引导分析

1.引导学生明确课堂目标

教师应该明确地了解到新教改对于小学生阅读的要求,明确自身需要学生掌握哪些技能,对于目标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围绕一个目标展开教学,能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课堂的目标不仅仅要教师明确,也要求教师将教学目标传递给学生,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改革在双方的配合下才能继续进行下去。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教师在课堂上英爱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对于阅读主动探和分析,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去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点拨甚至仅仅肯定学生观点的作用,新教程的要求就是,学生能够完成的,教师就应该留给学生空间,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让学生在对于知识的预习、质疑、探讨和解决的过程中灵活的掌握知识的内涵并且掌握相关技能,遵循了一种从古就明白的教学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里就是与其教会学生知识技能,还不如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

3.创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它不仅仅是教学成果的体现,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应该创造学习的氛围,调动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使其主动的去获取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性,逐渐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掌握语文阅读中问题的分析和题目的解答技巧和方法,提升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

4.引导学生质疑自己的教学

学问之所以称之谓学问,是因为知识就是在学习和疑问当中增长的,有疑问就有学习的动力,疑问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自身所传授的知识产生质疑,启迪学生思维,有了质疑就有了探讨,有了探讨学生就会更深层次的理解知识。

二、小学阅读中教师引导的实例

1.明确课堂目标

例如五年级上册的《师恩难忘》这堂课程,《师恩难忘》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结合语境理解“娓娓动听”、“身临其境”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三方面的目标。

教师说先要明确这三个教学目标,然后也要让学生清楚,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有效率。课堂上如果调节可以的话可以放相关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当中,在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中情感的时候,再让学生提出疑问,对文章的那些词并不是很清楚其含义,老师在与学生进行探讨,老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得出答案,接着就是让学生总结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想说的,老师一步步围绕这节课的目标来不断引导学生,是学生领悟到教学的目标,这样一切都顺其自然,减弱了教学的难度。

2.引导学生主动探讨

还是以《师恩难忘》这节课为例,对于这节课教师先是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感悟课文的情感;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这篇课文的生词同时也是这篇课文的关键词,针对这几个词进行探讨,挖掘出整篇课文的主题思想;还有就是引导学生自发的发表自己的感悟,教师在其中适当的补充、完善;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解决这堂课上没有提到或者并不完善的地方,达到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模式。

3.创造氛围的实例

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对于一名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是指大多是学生主动地学习,那么少数学生也会不自觉的受到影响,从而进行主动地学习。

在《师恩难忘》中,老师积极的引导学生组织去讨论,使学生们成为一个集体,每一个学生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教师只要在大方向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于学习氛围的形成并不是十分困难。探讨和合作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它不仅仅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合作完成任务,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结束语:

进行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是主题也是关键,同时也是教学改革成果的体现。新的教学方案更加重视学生的整体素养,尊重学生的每一个个体,使其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展示自身的观点和优势,教师树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师仅仅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这就是“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的道理,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和主体相很强的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使其更好地适应新的教程改革,培育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1]朱琴黎.“问”的学问浅谈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1(1)

[2]佚名.浅谈在小学与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3)

篇7

1小学语文视角下的语言的语法基础

1.1语法是语言的逻辑基础

从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来看,语法构成了全部的语言基础,任何语言要想获得被识别的意义与价值,必须具有一定的语法作为其语言基础才能真正实现语言的科学发展。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就是简单的语言学习,即立足于最基本的语言习惯与语言基础,尤其是注重语言日常的基本的运用能力的学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尤其是要理解语言的语法意义。只有从语言的科学性的意义上来理解语言的语法意义,才能真正树立语言的语法基础。小学阶段的小学生正是出于语言启蒙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小学生更加需要语法作为其基本的掌握语言知识的突破点,立足于一定的语法基础上的语言学习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语言学习的习惯。换言之,不能正确运用语法学习的语文学习,则不能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好的基础。

1.2语法是学生学习汉语文化的基础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更是如此。从一定范围上来说,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种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小学阶段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来说,小学生要想真正学好基础学习阶段的语言学习必须以理解一定的汉语文化为前提。而对于汉语语法的学习,则是小学生理解汉语文化的基础。这是因为,无论汉语怎么变换,也无论语言表达的方式如何变化,其最根本的就是围绕语法来进行,可以说,没有语法,汉语则也将不是汉语了,也就不会具有相应的语言科学了。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汉语文化的讲授,尤其是教师要真正在汉语文化的基础上对语法知识进行讲授。只有立足于汉语文化的基础上的语法学习,才是能够接近学生语言学习实际的学习,尤其是教师在小学课堂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汉语文化讲授,因为任何语言总是突破不了其文化范围,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范围基础上才能对语言进行有效的学习。

2教师注重语法教学作用的途径

2.1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来讲授语法知识

从语言学上来说,任何语言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不断发展并完善的,而正是在这个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才不断地知晓语言的生活意义与生活价值。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讲授语法知识,一方面可以扩展学生的语法知识面。也就是说,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体会到语言的生活作用与生活意义,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把学到的语法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是学生把知识生活化与实践化的重要途径。当然,真正做到这些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做到:其一,学会在生活中寻找鲜活的案例,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语言学习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这样做,能够在根本上让学生领会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关联。其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正确的语法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小学语文阶段的学习就是一种具有生活意义与生活常识的学习,学生要想在生活中真正感受到并且运用正确的语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教师就要做一个正确的引导者,这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关键。

2.2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传授语法知识

作为一种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必须从根本上就注意其应用性。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从根本上来说,必须有利于小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而这就要求小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以往的教学习惯的局限性,从根本上扭转自己的教学态度,就必须注意在课堂上要密切观察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尤其是语法学习情况。语法的掌握情况从根本上来说,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在课堂上的语法学习往往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实用的语法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互用,也就是说,在交替互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比如提问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检验学生语文学习的程度,任务型教学方法在更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互动教学法可以实现学生与教师的有效沟通,更加有利于教师教学。以上教学方法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充分展现其意义与价值,实际上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固有的局限性,这是语言发展的正常规律,更是教育教学规律所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并不断发展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是其进行正常教学行为的基础,也是教师促进学生语法学习的当然途径。

参考文献:

[1]姚金娟,韦雪艳.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孝道观及孝育方式———以苏教版为例[J].教育探索,2016,(5).

篇8

为了可以和当今国际小学课程改革中重视以体验、活动为基础的综合学习发展相一致,所以要将综合性合作学习归入至语文的课堂当中。因为这样不单单有助于课程的丰富,同时也是我们国家语文课程中的一次改革。还有值得注意的就是综合性学习一般多是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实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改变原有以课本为主的观念,也有利于教学帮助学习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而且合作学习非常重视学习的过程中所存在的教育意义,所以还有利于改变原有语文教育只重视结果的情况,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教师是施教者,而学生是受教育者。因此有一部分人认为,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是主体。但是,教师作为施教者而言,其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掌握知识和传达学习的方法,其教师的效果是从学生身上体现的。小学语文课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掌握知识,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才应该是学习活动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指导。新课改要求我们学生做回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此时期下,课堂就好比我们的大舞台,教师与学生分别是台上的表演者,而学生则是舞台上的主角。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也不能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

二、重视合作式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多体验学习的快乐

小学生尚未构建起成熟的社会生活知识,有着广泛的好奇心和兴趣,但这些好奇心与兴趣容易被转移目标,具有独立的意识却没有完整的控制力。所以,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要适合语文教学的特色,利用必要学习的资源,通过教学和学生的沟通、合作、交流等,通过对话互动的方法来完成并实现教育的目标。

在新课改中,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传授知识,改变过去只强调接受学习、机械学习的情况,指导学生主动参与至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全面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改革目标还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所以教师要成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者,同时还要重视情境教学方式的运用。合作式的情境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培养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进行学习。

三、执行探究式的合作教学

传统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决定的,学生只需要配合教师即可,整个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这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只是单纯的机械学习,只靠背书与练习,没有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可以强调学生的交际能力与语言的运用能力,而不单只是对语言的基础理解,更突出关注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之间的共同学习、创造、劳动。开展合作学习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只重视合作学习久而久之会让学生缺少独立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主要是加强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但要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在学生合作时教师要和学生多多交流与沟通,走进学生中去参加学生间的讨论,以此获得相关的信息,为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四、打造开放式的合作教学

传统教学场地只局限在教室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几乎都源自于教师,所以教学的环境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场所。而且小学语文课理论性让学生听上去与生活有些脱节,无法从生活中去体验。所以,教师要将小学语文课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体验去理解知识。这样就要求小学语文课教师在教学时要突破之前封闭的教学环境,走进生活,将生活和知识学习融合,让学生可以真正感受小学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存在与运用,让学生可通过生活去理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学习与自然有关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在春游或是秋游的时候,带领学生到实际的自然环境中,去感受生活和自然的美丽之处,同时去细心口味在自然中和语文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合作教学,可以最大限度达到提升教学的质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是一项长期的改革。学习方式改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小学语文学习方式转变是与新课改和时展要求的,对学生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但这种转变不是一个人一下即可完成的,而是应该结合国家、教师、学校的一起努力实现。小学语文课教学要以人为本,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改变教育的理念与教学方式,把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转变成多元化、开放式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大大提升教学的效率,给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与环境。

参考文献:

篇9

二、合理引导,有效合作

我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年龄小、认知能力差、自主能力差的小学生,他们还不具备完全的自主意识与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小组会偏离正常的教学轨道,或是合作交流中的无序性等这些都会导致合作学习的低效甚至是无效。因此,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发挥到引导作用,而不是袖手旁观者,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诱导,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合作。

(一)让学生学会表达

心中有想法但不会表达就等于没有想法。无法进行交流,这样的合作学习自然无法取得成功。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表达出来,让他人能够听懂,这样才具备了交流的条件与基础。

(二)让学生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种艺术,只有学会倾听,才会听清听懂他人的意思,这样才能展开充分的交流,才能真正实现取长补短。在合作学习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学生在他人发言时不注意听,不会听,这是合作交流中的一大瓶颈。为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弄明白他人的见解,这样才能展开充分的交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质疑精神与批判精神,才能突破文字的限制,产生更多深刻的个性见解,这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但是许多学生往往迷信教材,认为教材就是权威,不敢质疑。为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勇于挑战,善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于教材、不同教师的意见,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合作学习引向深处。

篇10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必须终身学习。小学阶段教育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它是一项奠基工程,具有导向作用,是多元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之一。而小学语文则是重中之重,基础之基础。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本前提,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对小学语文教育有更全面、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以便在教育教学中形成更准确的判断,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言的基石作用

语文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语言文字最佳学习的时期是孩童时期。在当今的世界上,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一种交际工具。一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反映了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附着于语言文字得以继承和发展,因而,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刻的民族精神的积淀。要培养继承、传播并发扬本民族精神文化的人,无疑要从教他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开始,而语言的发展又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因而,小学语文教育的地位就特别的重要,要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特别是过好语言文字关,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石。

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上有着优越条件。人的一切有思维的活动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是由语言来叙述、表达的;后期学习的语言材料都是创造者的智力成果,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智力开发的过程。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言工具,更重要的是为了发展“人”本身。为掌握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新的技能创造了条件。

二、认知的基石作用

认知作用,即通过语文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人生。初步地认识社会是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可以用对社会、人生的反映和认识,为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提供范本和模式。高尔基在童年时代就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对他日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有着重大意义。他在《我怎样学习》中深有体会地说:“每一本书就像阶梯的一小级,每攀登一级,我就愈脱离动物走向人――走向更美好的生活的理想,到达对于这种生活的渴望。”“我愈读得多,书就使我和世界愈接近,生活对我变得更加光辉,更加美丽。”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借助孩子形象思维的特点,帮助他们认识广阔的世界。如郭风的散文诗里的蒲公英、油菜花……都散发着春草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郭风笔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会激起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热爱和对科学的热爱。

三、审美的基石作用

美,是人类在生活中向往和追求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神秘的宇宙世界,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美无处不在,无时不被创造和产生着。我国教育方针曾一度规定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美育教育作为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提到了与德、智、体并列的地位。小学语文课程不仅应依循美的规律,使作品充满各种形态的美,而且由于是为孩子而创作的,所以更应该强调人文艺术的美。用小学语文课程来培养孩子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安徒生的童话《野天鹅》中的艾丽莎,不仅长得美,而且还有一颗纯美的心。在解救哥哥的过程中,她忍辱负重,经受了种种考验,从始至终地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这种感人的行为极其充分地展示了艾丽莎的坚定勇敢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境界,感染、教育了无数不同肤色的小读者。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四、德育的基石作用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的需要。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从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确定的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是从宏观上对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规定,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加以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而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内容,虽然不属于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范畴,但可以对小学生的德育起到强化作用。因此,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另外,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小学德育手段,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充实小学德育手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知道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练道德意志,匡正道德行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潜力和创造力起着导向、动力作用,可推进语文教学工作,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五、结语

篇11

1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教师过于重视形式化,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解程度有限,导致形式化现象严重。虽然小学语文课堂氛围比较热闹,但是不少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所以教学效果一般。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能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反之则不然。过于形式化的合作学习模式,对小学语文教学并不能起到积极作用,反而影响语文教学效果。其次,学生被动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即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互相配合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不过,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不懂分享,不利于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语文教师过于重视合作学习,但是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与学习习惯等差距明显,导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学习不积极,被动地参与合作学习,使学生语文成绩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再次,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辅助者,要充分帮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果缺乏一定的引导,过渡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就会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没有实效性。

2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1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训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但是仅靠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实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就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意识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异,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或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体会到分享合作的乐趣,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信心,增加与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从而增进感情。另外,在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具体教学实践中,要鼓励学生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并且与其他同学之间互相分享交流。通过该种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小学语文教师了解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给予指导和帮助,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创新力与想象力,特别是对于同一语文问题,学生应该进行反复思考,教师也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提出多个见解。另外,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考察,还能够发现自身在合作学习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然后及时给予改进和解决,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2.3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

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是对各类词汇等基础知识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在合作学习模式下,教师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是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合作学习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学生将来构建语文知识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师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使用方法做笔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还能够提升学习效率,进而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各个学生所记录的笔记也不一定完全相同,为了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学生之间的笔记可以补充,使语文知识得以完整学习。

2.4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发展

篇12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18-01

小组合作学习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的充分发展上有着独到之处,不仅可短时有效地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强化了知识点,能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角度较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成就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呢?

1科学合理地分组

我们目前的小组划分方法比较单一,更多的情况下采取的是随机的划分方法。这种划分方法缺乏科学的依据,不能促使组内、组际之间的人际互动,也就不能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那么“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也就不可能使学生在知识、情感等方面产生积极有利的因素。科学合理地分组,可以使小组成员之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合作小组的组建,我们需要通盘考虑两个因素,即“注意组内学生的个性、气质、兴趣、爱好、习惯、意志品质等各方面的合理安排;选拔是要考虑孩子的学习能力、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既要依据学生的共同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使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

2加强老师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显现,老师的作用有所削弱。在当前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只是将小组划分成功后,便交由学生讨论,自己只是游离于各个小组之间。完全忽略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我们说,学习主体地位的凸现,并不是说老师的作用就消失了。它只是要求老师的指导变得更精、更巧。老师的作用,我认为有两点:一是疏导。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侯,不可避免学习伙伴之间会存有意见冲突,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小组成员间往往会争得“你死我活”,从而造成了学习的偏向。所以我们在组织时要引导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学会判断,学会归纳整理,在合作学习时,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学生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与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从而提高学习的实施。二是点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学习能进一步的深入。点拨的方式有很多,有肯定式的点拨、提示式的点拨、突破式的点拨、反驳式的点拨。关键在于教师用的灵活、巧妙。另外,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学生的小组合作暂告一段落的时候,教师要作一个适当的总结和点评,便于学生认清知识的本质,系统掌握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

3指点要巧妙,确保小组学习到位

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必须及时了解情况,予以辅导,引导学生确定采用的讨论方法。常见的讨论形式有三种:补充式。由小组长指定一位同学作中心发言,其他同学将其与自己的理解作比较,进行补充,得出正确的答案,由小组长归纳。如“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主要内容”等可以采用此法;辩论式。由小组长负责,按步交流,组员提出不同的意见。如一些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可采取此法;择优式。每个组员都可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由同学们评选出最佳的回答。这种方法可应用于一些较为灵活的、答案不一的问题上。小组合作学习之所以能广泛流行于全世界,就在于它能充分调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以及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强调学生的互动,并非否认教师的存在,而是把教师重新定位。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仅要配合学习目标选择或自编学习的素材,而且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使用旧有的知识主动去探索新的知识,最后要确定学生所获得的新知是学生自己的知识及经验建构而成的。

4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不随意注意占优势,学习的动机往往来自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可以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据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小先生制”原则,会者为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教互学,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在这样的积极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学生还可以互相检测,互相评价,在伙伴的互相促进、互相帮助下,得到共同发展。例如,识字教学中,学生可以互相请教生字的读音和字义,互相交流识字的方法,开展识字接龙游戏等;在朗读时,可以互读互听,互相学习朗读技巧;习作后,可以交流习作感受,相互评价,相互修改;单元学习后,小组内互查生字读写情况和课文背诵情况;在小组学习中,还可以互相督查用眼卫生、读写姿势等。

篇13

一、合作学习的涵义

对于合作学习的定义,国内外专家众说纷纭。《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一书中提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在自由、活跃的氛围里通过合作与交流共同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方法。它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是一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沟通能力的崭新的教学思想。

二、语文课堂中合作学习存在的偏差

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常出现一些偏差。很多教师在体验合作学习理念的教学活动中,把教室课桌的摆放都改成流行的“马蹄形”或“环形”,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环桌而坐,在活动中使用 “被动式讨论”和“被动式表扬”,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真诚的交流。课堂上,教师刚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学生马上聚在一起探讨、交流。这样一来,学生缺乏独立学习和静思默想的过程,没有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感悟和理解,对问题了解不深。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想法,沉默不语;有的则脱离主要内容进行探讨,天马行空。讨论后,教师依次让学生发言,发言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从表面上看,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热热闹闹,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很多内容选择得不够恰当,讨论时间的分配也不够合理。

三、语文课堂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一)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自主是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一定的责任和自,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并发展其坚毅、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创造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它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交往活动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单纯的教师和学生的交流。

1.相信学生有合作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与创造的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并敢于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学习的过程。

⒉给予学生自由合作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它可以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开放,使学生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3.提供学生快乐合作的环境。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与表达的机会,养成良好的和他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快乐合作的环境。

(三)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和强有力的动机因素。”作为教师应当鼓励、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创造融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问难”“追根问底”和“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很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有的问题学生一次就能解决,有的则要经过一番探究才能解决,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

1.树立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拥有信心会让一个人对要做的事情产生兴趣,学生只有对要解决的问题充满信心,才能使自己在探究过程中不论成功或是失败,都能精神振奋,勇往直前,不断克服探究过程中的障碍。对学生探究的问题,教师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给予必要的探索时间和适当的提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探究问题的信心就会不断地在一次次的表扬中树立起来。

2.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正确的指导不仅不会限制学生的探究思路和自我发现的能力,还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更加自信地进行探究。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手段。

合作学习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互动,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标,真正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研究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中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J]. 教育评论,2002(2):14.

[2]张斌.《论合作学习及其对学生行为和态度的影响》[J]. 教育理论与实战,1999(9):41-4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