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6: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

篇1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中有些教育工作者理论基础以及专业素质比较薄弱,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不够,差异化教学还受班级人数的限制。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来实施好小学语文差异化教学。

一、小学语文差异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标的基准下,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在平常授课中差异化教学的重要性,并且慢慢的开始对差异化教学重视,并且开始着重研究。但是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差异化的语文教学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果不能恰当的解决这个问题,那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小学语文差异化教学效果。作为一个有着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我认为小学语文差异化教学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理论基础以及专业素质比较薄弱

目前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教学方式都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来的。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教学理论基础相对的薄弱。而且小学语文差异化教学是以后总比较新颖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接触差异化的教学机会比较少,所以在语文实际教学中关于差异化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比较薄弱。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的差异化教学时,会因为理论的缺失 ,在进行语文差异化教学中比较吃力,实际的语文差异化教学不得要领。要么就是对照现有的经验照搬照抄,导致大量的无用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语文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

(二)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教学的理解不充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理念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关注学生对于学习的学习需求。但是有一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以及个性化,过分的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日常的课堂中和师生互动的比较少,导致整个课堂氛围枯燥、乏味。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不够,导致教学脱节,教师教学并不是学生所需要的知识,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

(三)语文差异化教学受班级人数的限制

小学语文差异化教学要想有好的效果就需要语文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学习、家庭等各N状况都能了解的特别清楚透彻。这也就需要语文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对学生进行了解分类,和学生进行深入的接触,以确保差异化教学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但是现实状况确不一定是这样,现实的班级中,人数设置的并不合理,基本上的学校都是设置的大班制教学,人数过多,导致教师无法对每一位学生的情况都特别清楚了解,在对学生进行分类的时候也就只能依靠成绩来对学生进行划分,但是完全依靠成绩进行的划分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不了解,会导致很多具有学习潜力的学生因为某一次考试的成绩不理性而被忽视。难以完成差异化教学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差异化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论培训学习

目前阶段许多教师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一时难以接受差异化教学的教学理念,这多小学语文差异化教学以及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都带去了许多的困难。所以要想实施好小学语文差异化教学,首要的工作就是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差异化教学的理论知识培训。让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深刻的理解差异化教学的真正内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地位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完整的生命个体,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形成的性格也各有差异,这就是所谓的个体差异。所以差异化教学教师所关注的是学生之间的不同之处,进而为每一位学生都制定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实施差异化教学。但是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实习差异化教学是教学是无意识的,这样的教学作用很小。这样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深刻的意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以学校应该组织小学语文教师深入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差异化教学理念,让差异化教学顺利进行。

(二)差异化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篇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给传统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改变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下,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成了相关人员研究的焦点。

1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呢?为简单起见,以下就简称“整合”。的重要课程资源,成为学科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大家要更新对“课程”的认识,形成新的课程观。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材料、教学背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动态系统。其中,教材、教学材料、教学背景、教学环境等,均可由信息技术提供,因此,信息技术应是课程的一个有机部分。那么,在“整合”条件的课程的概念是:课程是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师、学生、信息技术、教材、教学材料、教学背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动态系统。

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现状

2.1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一般情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新的观点、新的教材全面推广之后,许多小学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探究和实验。在整合的探究研究当中,小学语文教师一直注重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人手,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等方面,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突破原来单一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和探究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原有方式带来了重大影响,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开设了广阔的平台,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活力。实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它有多方面的优点:

2.1.1 可以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通常是通过教师讲解来教授给学生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往往会发生一些困难。这是因为语文学科比较灵活,逻辑性强,特别是一些较难的作文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授。对于在思维方面还处在形象思维较具体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更期望教师所教的内容能够具体、形象、丰富。所以,教师在展示一些抽象的语文问题时,能够适度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或者在课件中能把重点、难点的内容设置成醒目的颜色,把一些固定不动的题材运动起来,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信息,就更加能够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在教“作文三步”时,教师就让学生看计算机演示的动画:小猴、小兔、小猫、小狗四个动物骑自行车比赛。在演示这个动画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猜测“谁会最先达到终点”,“为什么”等问题,这样引入新课,就可以为教学创造生活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可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智能化的多媒体课件能够通过声音、动画等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2.1.2 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科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扩大信息源。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看到了网络给教育带来的深刻变化,于是许多学校建立了校园网。校园网的相继建立,给教育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和教师获取不仅仅能从书报杂志上获得知识,而且还可以在校园网、因特网上获得。但是现在网上信息泛滥严重,教师进行教学时,可先将学生所需的学习资源进行整理,提供相应文件夹或者是一些网址、搜索引擎,教师通过指导,组织帮助学生进行相关学习资源的搜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例如在小学语文课上教授“记叙文”题材时在学生理解“时间、地点、人物”这三个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去上海、北京、昆明各有多远?”“坐火车去还是坐飞机或者是轮船?”“车票是多少?”“路上需要多长时间?”等等问题。确定研究问题后,学生可以分组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有的负责查看电子地图,查询相关网站,有的负责记录数据,有的负责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数据整理、计算,比较结果,制定出游方案)。在这个案例中,丰富的网上资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基础,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动者,充分表现出学习者的主动性;在另一方面,学生又通过交流、协作等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此时学生已成了认知的主动探索者、发现者和建构者。在此层次上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教学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仅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3 解决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学科资源建设。

在校园网软件资源建设方面,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而言,可以建设语文研究性知识的专题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互联网络的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专题,让学习者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型学习网站。它可以用来存储传递加工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在线反馈。专题学习网站对信息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是专题学习网站的重要信息来源,它是一种创建于因特网的学习型网站。它在学习内容中设计的问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也可以教师提出,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师生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网站和内容的整体架构,然后以一定的学习方式来组织、查阅相关资源,生成具有一定结构的专题知识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的关键问题是主题的选择,选定的主题决定着整个网站的价值和意义。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书上知识,也能学到课外知识。

3.2 加强学科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信息素养的培训。

根据目前的需要,部分教师急需培训。但现在的师资培训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师资培训的内容陈旧跟不上计算机更新的速度。其次,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无法与各学科的实际教学相结合。计算机培训基本上是以计算机基本操作为内容,工具软件的基本操作与本学科课程特点相结合的介绍却很少。

所以培训要注重教师先进教学理念,特别是整合理论这一方面。同时,师资培训也要同学科课程的特点联系在一起,增强培训效果。

3.3 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错误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所以整合课的教学模式很多都是单一的,缺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考虑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在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势,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应该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学习课堂应该成为一个反思性、批判性、探索性的学习过程;整合应该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正确的切入点出发,切不可把整合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要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并且利用信息技术建构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教学环境,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完善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并集中力量进行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和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

3.4 加强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篇3

感恩是一种优秀的人文精神,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源远流长。感恩更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宝贵财富,很难想象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将如何回报社会。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不知感恩的人难以承担社会重任,所以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是一门丰富的人文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分四部分介绍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之间的关系,论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一、在小学教育中实施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一)存在有些小学生感恩之心缺失的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了,但是人们却不时感叹心灵的寂寞,追问为什么会在喧闹的人群中感到孤独?人们往往不知道怎样感受爱,怎样去爱,怎样感恩。在小学生中,这种情感冷漠迹象已有所显现。现在的孩子大都为独生子女,所处的环境比较优越,父母过分溺爱,凡事替孩子包办,很容易造成他们自我满足,于是某些孩子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忽视父母、亲人、老师、朋友及身边的其他人对自己的付出,对他人的关怀无动于衷,很难想象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如何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二)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感恩教育应归属德育方面,但我国德育现状却堪忧,对德育重视程度不高,仍停留在理论学习、知识教化上。教育模式古板、枯燥,起不到良好的效果。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首先家庭教育存在缺陷。部分父母只关心孩子的成绩与未来发展,让孩子把大把时间花在各种培训班上。其次,现有教育体制忽视小学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型”教学,设计德育较少,且德育走过场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在许多偏远地区的学校并没有开设德育专门课程,学校注重的是升学率。小学生德育环境营造不够。从社会环境看,虽然主流环境是好的,但存在太多对小学生来讲影响消极的东西。

二、感恩教育内容

感恩(gratitude)来源于拉丁字根“gratia”,意思是“恩惠、令人愉快的”。《牛津字典》对感恩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之后的感激之情呈现出来,并回馈他人”。而在理论界,国外对感恩并没有定论,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从哲学的角度看,亚当・斯密把感恩定义为“推动我们做出回报的最迅捷和最直接的情感”。康德认为感恩是“称赞一个人,因为他已经给了我们仁慈”。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布朗把感恩定义为“那种对他的爱的高兴情绪,他已经给予了我们仁慈,这种情绪本身不仅仅是所给予恩惠的一小部分”①。美国教育学者阿迪斯・瓦特曼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地、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感恩等。”②西方社会学家认为,感恩总是在两个个体之间产生和存在,换句话说就是在感恩形成的过程中,社会交互作用和人际关系发挥着重大作用。

感恩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髓,“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经典词句体现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当今社会由于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似乎没有得到太多的传承,小学生的感恩意识正在淡化,虽有俗话说“施恩不望报”,但感恩是人类的基本道德之一,绝不是对施恩者简单的回报,更是人的一种责任意识、一种精神追求。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与小学德育落实不够,忽视感恩教育有关。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优势

(一)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

语文教育负有德育的功能,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长期以来“工具说”和“人文说”占据主要地位。我国儒家学派提倡“文以载道”,“文”就是学生学习掌握的基本知识,“道”就是文本内容反映的思想内涵,包括高尚的品格。学生学习语文,最基础的是对语言的学习。语言的功能主要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文化。学生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掌握语言的四个基本功能:自我表达、交际、解释、记忆,从这四个基本功能看,语言的工具性似乎占了主导地位。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是任何人无法否定的,但是语文学科作为工具而言,与数学、物理、化学学科等不含任何思想的工具是不同的,因为语言文字是一N特殊的工具。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时,总会表现自己的主观意识,蕴含自己的思想感情,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语言文字具有思想性,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这就是语文学科具有的人文性。

《礼记》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③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思想道德培养。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育思想性极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感恩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感恩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在人与人的交际关系上,社会交互作用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可行的。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识字写字,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⑤在语文课程中开展感恩教育,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必然会促进学生的人文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理智的升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净化学生的灵魂。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可以弥补语文教育功能片面化的不足,使语文教学成为全面的教学,培养出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人才。

(三)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

陶志琼博士说:“什么是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让小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施恩。”⑥小学阶段是孩子思想启蒙的重要时期,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感恩教育,有益于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对以后高年级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他们今后成长与发展大有裨益。小学生年龄小,感恩意识相对淡薄,小学语文教学应担当起德育教育与理论教育的双重任务。如今无论哪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包含着丰富的感恩资源,需要通过小学语文老师的深入挖掘,讲授教材知识,实现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从而帮助小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语文教育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其学习过程是复杂的,而语文教育本身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涉及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对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感恩是一种美好的道德,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在语文学科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必需又是可操作的。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意见

(一)增强小学语文教师德育意识。

《论语・子路篇》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生具有向师性,并且在多方面可塑性都非常强。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为人师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意识尤其体现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的镜子,是学生直接模仿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起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作用。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对小学生进行空洞的感恩教育,更不能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感恩的准则,因为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品德教育的契机,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表现出的良好形象,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典范作用。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关心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思想的发展、人格的健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感受到老师殷切的关心和真诚的呵护之情。在学生的心中将感恩思想概念化为关爱他人、关爱世界的种子,并不断地提供养分,精心呵护培养,让它发芽成长,最终收获感恩教育的累累硕果。

(二)结合文本,开展课外活动。

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课文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上升到思想层面,使小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恩意识。但是小学生有了感恩意识,不一定就会有感恩行动。这时候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发挥聪明才智,适时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感恩活动,使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化为感恩的行动,在实践中锻炼和巩固感恩意识和感恩思想。陶行知先生曾把“教学做合一”作为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认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⑦,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各种活动对学生展开感恩教育。可以利用校会、班会、团队活动等开展“感恩系列活动之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每周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就感恩这一话题进行专题发言,结合国旗下的讲话,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写出心得体会,交流感想。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感恩教育的资源,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⑧。“五一”劳动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让学生体会劳动之艰辛,增强对劳动者的感恩之情;在父亲节、母亲节,可以让学生给父母说一句话、做一件事,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教师节到了,让学生学会制作贺卡,把贺卡送给自己最喜欢的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寒暑假,让学生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感受父母的艰辛,并组织办好专题手抄报或宣传栏等。让学生明白感恩不是说说而已,而要用行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注释:

①李静远.高中生感恩教育及在Z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开封:河南大学,2013.

②商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5-196.

③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95.

④⑤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2011:1,2,33.

⑥饶宝美.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语文建设,2015(29):13-14.

⑦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43.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张成群.多一点感恩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9-26(8).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5]姜丽鸿.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2011.

篇4

参加小学语文新课程培训,学习新课标,学习新理念,认识到教学必须有一定的策略。小学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它从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的高度出发,引导小学生学习对语言文字的认知与运用,传承优秀文化,体悟人文情怀,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形成理性思维,树立创新意识。它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的语文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

一、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小语新课标的总体目标中提出的小学语文知识(包括语文事实、语文活动经验),本人认为可以这样简单表述:小学语文知识是基础知识与综合技能以及演绎的知识。所谓小学语文事实指的是能运用小学语文及其方法去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小学语文活动经验则是通过小学语文活动逐步积累起来的。

1.小学语文的基本思想。

小学语文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识字、写字与学词的思想”、“阅读与口语交际的思想”和“习作与综合性学习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小学语文思想的最高层次。对小学而言,大致可分为十个方面:即拼音、识字、句子、段、篇章、分析短文、开卷有益、畅所欲言、标点符号与修辞手法思想和基础知识与综合技能思想。基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从低年级开始渗透,但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语文方法则与语文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

2.重视小学语文思维方法。

小学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小学语文思维的特性:基础性、综合性、理论性。小学语文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小学语文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互素的临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3.应用小学语文的意识。

“应用”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课程理念的“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专题分组,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课文只是增强应用语文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语文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合作性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语文学习的东西、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小学语文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4.注重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

小学语文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语文的本质。在保证基础训练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各种语文教育技术平台,加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及其他学科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学习方法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小学语文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小学语文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小学语文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内容标准

小学语文的内容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基础知识整合、智能展台、开卷有益、畅所欲言、笔下生花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课课练、同步作文等内容练习。

三、小学语文课程实施建议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是教师。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中的角色和作用。语文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小学学习功能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小学语文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小学语文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语文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指语文是人类思维想象、沟通交流及历史文化传承的工具。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指语文是人类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的体现,是学生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媒介。笔者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现就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建设作简单论述,以抛砖引玉,躬求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缺失现象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执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情况稍显落后,比较突出的问题便是人文性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工作不创新

农村小学教师少,人均任教学科多,工作压力大,教师们整日疲于应付,很难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长期停留在上世纪末期的水平。就语文教学而言,教会孩子读书、写字、作文尚可,要说全面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确是有心无力。

(二)学生知识不全面

农村以留守儿童居多,学生多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家庭教育缺失严重。在学校,学生上课没有网络、没有电脑,就连学生用图书也难达标,学校教育相对滞后。学生生活在半封闭的环境中,除了教材外,几乎没有接触历史文化的机会,鲜知唐宗宋祖,更不论秦皇汉武。

(三)师生地位不平等

人文性,重点在人,即要以人为本,就课堂教学而言,即要以学生为主体。传统教育理念奉行“师道尊严”,教师将自己放置在“管理者”和“领导者”的位置,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普遍存在,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德育渗透不到位

农村小学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较为严重,思想品德课程形同虚设,德育的主战场由思想品德课堂转移至语文课堂。即便如此,语文教学少有德育渗透,或有渗透,也多以说教为主,很难做到润物无声,水融。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建设措施

(一)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1.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一是配置一批质量合格、数量达标的远程教育设备,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立足课堂,放眼世界。二是购置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使学生有机会和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零距离接触,从而达到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的目的。

2.改善教育民生,提高教师地位。一是提高教师福利待遇,以吸引优秀人才向农村教育汇集,并让这些人才来得了,留得下,用得好。二是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不但要让教师能走得出去,对教育战线的精英也要请得进来。三是给教师减负提质,让教师们少做内勤杂务,多做学术研究。

(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1.构建平等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转换角色,把主动权留给学生,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课堂外,教师既要做学生的“良师”,更要做学生的“益友”。教师要以“爱”为中心,彻底根除辱骂、体罚学生等陈规陋习。

2.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学生因受自身条件限制,其发展方向、发展速度有所不同。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避其所短,展其所长,让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三)打造和谐的人文课堂

1.用好信息设备,营造和谐氛围。运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符合课文情节的图片、音乐或者文字等,将知识点设置成动态的教学影像呈现出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文化信息,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尊重学生体验,适时情感熏陶。在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尽量多用自我感悟熏陶感染学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是教育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典范,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样材料,抓住时机教育和感染学生。

3.鼓励多读多思,提高文化修养。书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是学生提高文化修养的必由之路。鼓励学生多读书,既指教材,更指符合小学生阅读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健康书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读书情况进行总结、交流、分享,指点学生勤于思考,从而达到文化积累、修身养性的目的。

4.联系生活实际,展现学生本性。课本的知识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生活中的实例充分运用到课堂中,让学生多接触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为学生带来的酸、甜、苦、辣,让学生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点滴感受记录下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缺少人文性,我们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构建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打造和谐的人文课堂,从而加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建设,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文化修养,促进学生身心精神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