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6: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目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实施的是事后监督,仅仅是对财务工作的一次复核,审计内容、方法、手段过于单一,走过场、轻实质,审计质量不高。
二、忽视后续跟踪,审计工作流于形式
由于内部审计报告没有法律强制性,带有强烈的人治色彩,常常遭遇被执行单位或部门的抵制,甚至对审计意见置之不理;同时,内部审计人员缺少后续跟踪审计,查出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整改,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独立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的单位,多由退休返聘、借调或实习人员组成,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知识,不懂审计方法和技巧,对财务、法律、金融等方面的知识不甚了解,严重影响审计工作质量。
三、完善单位内部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一是,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应摒弃内部审计可有可无的思想,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审计人员要通过工作汇报、宣传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作用及重要性,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三是,通过帮助被审计单位发现和解决问题,转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偏见,从思想上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二)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在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基础上,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一是制定内部审计规范及实施细则,包括审计计划、项目立项、方案制定、现场取证等,使内部审计各个环节有章可循。二是建立报告信息、分级复核及后续跟踪制度。三是建立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近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单位内部审计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评判单位各项工作绩效以及公益、服务水平高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其能够有效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以及财务收支状况等方面的合法性以及真实性等,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业务工作变得更为规范。内部审计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必经途径,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约束机制具有较强的促进意义。然而,当前时期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存在诸多较为突出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以寻求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举措。本文就是首先对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目的在于为行政事业单位科学事实审计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标准与规范。
一、当前时期下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一)审计意识十分淡薄,认识不足
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均对审计工作的意识十分淡薄,且认识度较为低下,对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极为不利。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与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相关:单位主要领导对此项工作认识度低下。单位领导对审计方面的知识显得非常缺乏,在实际管理与制定决策过程中,往往极易忽略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某些领导干部则简单地将内部审计等同于单位内部查账,并未对审计的具体范围进行清晰地认识,大大降低了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与作用;单位普通工作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度偏低。行政事业单位属于财政拨款类型的单位,普通工作人员一直存在这样的一个错误思想,就是单位运营好差,与自身不存在任何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普通工作人员根本没有意识到开展审计工作对单位的重要意义,从某种程度上,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审计目标、职能以及定位等欠规范、欠准确
对于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审计工作多数以财务工作为主,并未将单位耗材采购、人员选拔以及各项三公经费开支、内控制度落实情况的评估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列入至单位内部审计的范畴之中,从而使得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变窄,且内容变得十分单一。此外,单位并未基于战略发展的角度,对审计工作的目标进行设置,从而也就不能真正地挖掘审计工作的深层价值。还有一些单位并未设立具有独立性质的审计部门,更无高素质、专业化的审计工作人员队伍,严重削弱了审计所应有的控制、管理、服务、评价等方面的职能。
(三)因审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而造成审计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审计不管在何种性质的单位,其专业化以及技术性要求均较高,属于一项层次较高的经济学监督,这就要求审计工作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素质、精湛的专业技术等。然而,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而言,一个存在明显的问题为:大多数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一般均是由担任财务工作或者纪律检查工作等人员所组成的,并未接受过系统化的以及清楚的审计方面的业务培训综合操作能力较差,很难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也弱化了审计工作的力度以及权威性,无法完全开展各项审计工作 。
(四)单位审计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缺乏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管控机制,从而造成单位审计工作毫无权威性以及严肃性。具体而言,一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个方面:审计标准未规范、未统一。目前,我国尚未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制定出统一的标准与规范,某些单位审计工作受到了单位领导的重视与关注;关于审计工作方面,缺乏远期规划,仅仅停留于近期。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均机械化地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单位内部审计规划,但是在制定审计规划过程中往往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脱离。此外,单位也并未制定出一整套较为详实的审计计划,也并未对审计工作的频率以及实际操作顺序等作详细地说明与规范,造成审计工作变得形式化;未构建科学、规范的审计监督与制约体系。大部分单位对审计工作的监督与制约重视度不高,造成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低下,极易导致各种审计问题或者纰漏的出现。
二、当前时期下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存在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确保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
对于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均需构筑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术能力强的内部审计队伍,具体而言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落实:构建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制度,不断使其知识储备得以更新,以提高其审计的专业化水准;培育审计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以及审计职业操守,以确保单位审计工作不出现任何风险或者纰漏;定期加强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注重审计工作专业知识的学习、再学习,对审计方面的实践知识进行系统化地把握,组织单位审计工作人员参加审计、财务等相关的业务、法规等培训,最终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
(二)不断完善单位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以及制度体系
不断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以及制度等方面的体系,积极开展单位的各项审计工作。作为公权力部门,内部审计工作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关乎着单位的形象,也关乎到政府公信力的提高,大的方面就关系国家治理的有效性。若要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就应该依法依规开展各项审计工作。所以说,应该注重加强完善单位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的构建,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具体来说:根据实际国情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将单位内部审计职业规范加以完善,尽可能多地制定出操作性较强的法规体系;单位应该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联系起来,根据管理层对审计工作方面的要求,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内部审计章程与制度等,以制度层面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从而使得内部审计工作规范性更强,可操作性更强。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审计的认识度
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度:构建工作人员学习审计知识的在线系统或者体系。每次领导完成培训之后,可由其组织单位的工作人员参加培训,传统培训的精神与实际内容,在培训课上,向单位工作人员强调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其认识度真正地提升;可通过颁布文件的形式,发至单位各个部门,由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牵头学习文件精神,并组织本部门全面学习审计方面的相关知识,每年可以开展4次学习计划,到年底时,对工作人员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书面加实践的形式进行考核,对于参加不积极的部门应严厉批评,取消该部门参与本年度单位目标考核,并对考核成绩进行公布,对于考核成绩优秀的工作人员,应该注意树立典型,让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学习;为有效降低学习成本,可建立统一的学习机制,由此既可以为参与学习的人员提供更多交流沟通的机会,而且还能使学习教育效果获得显著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然而针对实际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应该采取强有效措施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雅莉.如何加强对事业单位审计的信息化工作[J].财经纵横,2009
[2]朱书玉.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J].现代审计,2008
[3]胡晓焱,王恭让.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如何深化[J].中国审计,2004
一、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对审计工作认识不足,审计机构独立性不足
在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着对审计工作认识不足,审计机构设置不够的现象。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工作,这种工作性质要求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具有独立性的特点。但是,在目前的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中,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不存在独立性,主要的表现形式为设置了依附于办公室、依附于纪委、依附于监察部门、依附于单位某一部门领导等现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很多单位领导对于内部审计职能和作用认识不够,他们认为内部审计部门的存在意义仅仅在于应付上级检查,内部审计的功能等同于纪检监察,因此设立了独立性不足的内部审计机构。
2、 内部审计实际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内部审计工作是独立评价和监督本单位财务收支的工作,这一特点决定只有当内部审计的领导越高,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但是,因为目前我国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领导层次较低,很多附属于财会、办公室、纪委、监督部门等,直接受这些部门的领导,这就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导致了内部审计工作在结果处理、审计建议落实上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最终严重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阻碍了内部审计工作实效性的发挥。
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只有选拔和使用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才能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但是,从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来看,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数量上内部审计人员较少,年龄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第二,综合素质上不太高,很多内部审计人员都是长期担任财会工作或者监察工作的人员负责,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欠缺,很难胜任工作。
二、 如何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要发挥好内部审计的作用,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就要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我们应该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有效性和资源利用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内部审计也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具有实际工作和职责的。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要需要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特别要求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纪检、监察部门的行政录属关系上,直接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之下,使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此外,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还应该创新工作方式来提高单位领导和全体职工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全力配合好内部审计工作,促进内部审计顺利开展。
2、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要注重好内部审计目标、工作方法和手段的改善,全力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高效性。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了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并在在实际中对内部审计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建立有效的责任分解制度,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目标与单位目标相统一,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效果的发挥。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加强好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相结合,建立好全方位的监督评价体系,并促进微观审计与宏观审计的结合,积极利用内部审计新软件和新技术,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为领导提供有效依据。
3、推动审计工作作用的发挥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要确立好自身的工作目标,将定位点放在部门和单位领导的决策之上,进而促进部门和单位的内部管理发挥实效,规范好单位内部的各项财政、收支活动,提高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要衡量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标准和职责,如内部审计工作不应该是看查出了有多少违法违纪的事,而是看发挥了多少作用,对于规范单位财务收支活动是否具有作用。具体说来,行政事业单位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结合市场信息做好审计结果的分析工作,及时归纳出审计出来的问题,并及时向本单位的领导反映,及时提出可行性建议。总之,在具体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只有关注好内部审计的监察、分析、处理和提出对策,才能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工作作用,促进单位又好又快发展。
4、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成效。结合现代新形势,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在数量上应该加强扩充,在结构上应该做好调整,在素质上应该加强提高。从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来说,内部审计人员不仅应该掌握财经知识、审计相关知识理论、法律知识、税务知识、金融知识、统计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外语知识,并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要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制度,并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为审计工作实效助推力量;第二,要加强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质量把关,要选拨和使用思想素质、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有责任心的同志到内部审计工作岗位中来;第三,要建立合适的竞争机制,引导内部审计人员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拓宽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掌握新技能和学习新知识,通过自学、继续教育、参加培训等方式提高素质;第四,要在单位内部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加强好内部审计机构的纪律性,为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提供基础。
内部审计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也没有成熟。我们要积极正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策略,推动我国行政事业不断发展。(作者单位:宁夏灵武市郝家桥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俞国华.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控制[J]. 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2(02)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主要是审计人员依据相关法律对单位内部的财务预算、计划等进行监督和审核。财务审计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缺陷:缺少独立性,审计部门职能无法完全发挥;审计工作流程不规范,无法有效监督单位的财务活动;审计人员工作意识不强,对自身所在岗位没有足够重视。新形势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创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的内涵和意义
1.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内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就是内部审计部门按照国家审计法的相关规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审核、管理,包括年度财务计划审核、财务活动预算、财务活动收支审计、资产资金投资审计等[1]。1.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意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能够完善行政单位的财务制度,合理界定经济活动范围。通过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能够遏制徇私舞弊现象,消除经济活动的负面因素,有利于行政单位中经济责任的履行和落实,为国家审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保护国家资产和资金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面临的要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开展,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改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呈现了新的特征和趋势[2]。外部化特征明显。内部审计部门是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部门,能够规范经济活动,为纪检部门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法制化要求明显。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相对较晚,缺乏法律的强制约束。近几年,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明确了审计工作的法律地位,强化了内部审计工作法制管理。独立性要求日趋明显。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部门缺乏独立性,在行政工作中流于形式,无法在单位各项事务开展时发挥客观的、独立的评价和建议作用。审计人员素质要求提高。能否最大限度发挥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审计部门工作能否高效开展。内审工作有复杂化的趋势,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除了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经验[3]。
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创新策略
3.1明确内部职责划分,强化内部审计功能。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对象是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具体审计工作,在单位各项事务开展时发挥客观的、独立的评价和建议作用。第一,内部审计应以管理目标为导向,在明确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扩展审计的范围,将服务范围扩大到其它部门,规范本单位的财务活动,并向管理层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为领导层的相关财务决策提供参考建议。第二,审计部门应发挥联动效应。新形势下,国家审计工作的范围已经从单一的财务活动审计扩大到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也需要向深层次进行延伸,在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审计结果反馈、审计计划制定等方面与国家审计工作保持同步,最大化发挥内部审计职能。第三,应进一步强化审计结果在工作中的应用。内审部门应定期对财务活动和财政制度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并上报相关问题。3.2完善审计人员培养模式,提高综合素质。一项制度的落地、一个部门的运转最终都是由人来贯彻执行的。在财政审计工作改革升级的新形势下,应提高内审人员的全局观和大局观,提高职业道德,确保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内审工作的内容和面向的群体有复杂化的趋势,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除了需要掌握法律、金融、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经验。因此,应加强审计人员培训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开展内审工作培训课程,通过网络教学、集中培训等形式,提高内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技巧。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指定工作技能较强的内审人员定期向其他行业人员支援本单位的行业知识,丰富整个审计行业的工作知识储备,提高审计部门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应对本单位审计工作从业人员进行选拔,扩展内部晋升渠道,将适合审计工作的优秀人员编入审计工作队伍,通过一定的奖惩机制,鼓励审计人员对现有工作进行创新,对于有特殊贡献的人员应将优秀资源对其予以倾斜,提高进修和深造学习机会。3.3完善法律制度,明确审计部门职责。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中的法律法规缺乏针对性,现有的审计法律规定由于法律层级较低,无法控制审计工作中的潜在风险,进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审计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核心部门,应积极推进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和完善,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明确各级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明确领导部门对下级机构的责任,对无法履行审计义务的、审计效率不高的部门进行取缔或合并。另外,应将内审工作并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日程中,定期进行工作汇报,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将审计工作开展的情况作为评价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为领导干部的考核、聘用提供参考依据。3.4丰富创新审计方法,提升审计工作水平。科学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精准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可以实现财务审计信息的内部沟通交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规避潜在的审计风险,保障审计工作质量。以互联网为依托,还可以建立全国性审计系统,促进各行业审计专业知识的传递,促进各领域审计人员的沟通交流。除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应调整审计工作的整体思路,从注重事后处理转向注重事前预防,将审计工作贯彻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领域,强制审计人员参与单位的决策过程,从根本上杜绝行政资源的浪费,避免徇私舞弊情况的发生,保护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和资产安全。
4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在维护社会正常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推进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则是重中之重,审计工作质量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其它各项工作的开展。新形势下,应创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策略,明确内部职责划分,强化内部审计功能,完善审计人员培养模式,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审计方法,提升审计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信息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策略
1信息化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变化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与审计实现了一系列的变革。传统的内部审计大多时候需要依赖人力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这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难度,而信息化下,这些审计工作将由计算机进行处理运算,管理人员只需对计算机简单操作,便可实现内部的数据审计与分析。这是当前一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新模式。另外,自信息化在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以来,整个内部控制与审计的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对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会计人员已经不能够适应这种信息化的发展要求,而计算机技术人员也承担了一部分的内部控制与审计职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会计部门与计算机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得以顺利施行。以往的行政事业内部控制是由单人进行操作的,信息化下的人机共同控制尽管能够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在具体的工作实施过程中,大多时候还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相应的管理与控制,从这个角度来看,又增加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这使管理人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因此,必须实现通过终端机对整个计算机系统进行操作、控制,一方面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有效控制与审计。
2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风险判断依据
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处理不当,将会给整个事业单位带来巨大的损失,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职能的正常发挥。一般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相关的审计人员在对各项财务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或存在失误,导致数据处理的结果错误,进而得出不正确的结论。这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首先,内部审计工作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样的。一方面,需要审计的对象比较繁杂,而且还存在许多交叉现象,项目的类别也多种多样;另一方面,一些项目定义相对模糊,造成对审计内容的判断有偏差,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风险。信息时代的发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对基本的财务数据进行审计,而且要对经营管理指标进行分析与评估,审计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另外,信息化时代使审计人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是行政管理的重要环节,而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技能水平又影响着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当前的审计人员专业素质还有待提升,大部分审计人员的学历还未达到应有的层次,在审计工作中以经验作为重要参考依据,缺乏专业性与科学性。而且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还存在一些腐败现象,使审计工作还面临着一定的道德风险。因此,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改善内部审计方式,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有效运转。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3.1内部财务审计机构不健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也相应地设置了内部控制与审计机构,并且采用专业的审计人员进行管理,促进其正常运行。然而,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一些内部审计机构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大多的内部审计机构形式比较单一,且呆板无力,未能考虑到内部审计工作的真正需求,不能够适应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不仅不能对财务的审计工作作出有效地判断分析,而且还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进行,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存在潜在的风险。
3.2审计方法不科学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已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与不断变化着的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内部审计的方法也必不可少的要实现进一步的改进。一旦内部审计方法出现偏差或失误,将会使整个审计工作不能顺利开展,降低审计的质量,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增加风险性。从现有的审计方法来看,一般可分为两种。首先是采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这种模式着重对各个环节进行控制与审计,范围较大,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内部审计的科学性。然而,其对内部控制过分依赖,对于多变的行政事业单位内外环境来说,有局限性。另一种则是统计抽样审计法,这在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较为常见,减小了工作量,但是它以部门的样本来推断整体,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误差,造成审计的风险性。
3.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环境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与审计机构的建立,对内部财务审计有着重要的意义。审计机构虽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也与其他部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正确处理好审计部门与各个部门的关系,避免部门间的矛盾、冲突,增强各个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促进内部审计部门职能的有效发挥。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一定要做到权责统一,将责任划分到个人,重视审计机构工作,实行必要的监督,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率。
4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策略
4.1健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环节,财务内部审计工作尤为重要,因此,一定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机构的需求做出全面的分析,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虑审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能够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另外,对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要进行明确的划分,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它与财务管理有着明显的区别,要着重强调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促进其职能的有效发挥。
4.2增强对内部审计风险的评估行政事业单位要密切关注当前的发展变化,对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进行提前发现与评估,并根据实际,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外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价、预估,对单位的一些重点流程和项目更要施以严密的审计,以防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4.3改革内部审计方式信息时代的到来,无疑为行政事业单位带来了全新的审计方式。尤其是数据库的充分应用,能够将内部审计的相关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与存放,这与传统的审计方法相比,有着无限的优越性,不仅审计效率得到了提高,而且审计更为科学、合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更使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大大降低,实现了单人化的全面管理,使财务审计工作得以有效运行。
5结论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单位可借助计算机系统使内部审计工作高效完成,另一方面也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内部审计机构,一定要抓住当前的发展形势,做好内部审计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职能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姜艳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动因分析及防范路径[J].财政监督,2013(11):38-39.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特征
1.内部审计的服务具有内向性内部审计是以增强本单位内部的经济管理,监督经济活动,加强单位内部控制为目的,完善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提高自身价值,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目标的实现。2.内部审计的独立具有局限性独立性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的前提条件,内部审计机构应独立的行使监督和评价职能,不受其他部门的影响和干扰。事实上,内部审计机构在审计目标的实现、审计范围的确定、审计对象的选择等方面都受到管理单位的限制,因此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有局限性质的独立,这点与国家审计的独立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3.内部审计的审计需求具有特殊性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缺乏明晰的受托主体,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的动机和机制不具有主动性。内部审计需求更多意义上是上级政府部门监督管理的强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履行内部控制制度规定以及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的结果。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内部审计通过恰当的方法和控制措施,对企业的管理过程的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分析、报告和评价,提出审计建议,建立跟踪检查机制,监督组织的活动,督促组织机构提高工作效率。2.有助于组织内部各部门协调运作内部审计涉及组织内不同的层次和领域,通过内部审计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揭示管理漏洞和内部控制弱点,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并跟踪整改,把组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针对性地进出需要改进科学决策,并使之得到有效的执行。3.能够帮助组织机构实现目标内部审计是保证组织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的重要保证。内部审计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及时对组织目标进行补充修订,不断完善,使得组织目标得以实现,使内部审计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工作尚未得到全面开展和有序运行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以来,有些部门至今没有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开展工作,或者虽然开展了工作,但工作没有取得成效,没有实现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初衷。
(二)相关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不健全
有些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却没有健全和完善的规章制度,如内部审计的范围、运行程序、检查标准、审计质量、责任落实等方面缺乏相关的制度和规定,使内部审计人员具体工作时无从下手,在履职过程中缺乏相关的操作标准和制度保障。
(三)内部审计质量偏低,审计结果的运用不充分
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对于内部审计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结果运用尚未建立相关衡量标准,发现的问题没有得到重视,也没有实际整改,屡查屡犯。受传统意识影响,各行政事业单位对审计结果运用存在误区,认为内审就是查问题,出具审计报告就完成任务,审计结果落实不落实不重要,重审计决议轻审计建议;重披露问题整改轻同类问题排查;重视发现查处问题,轻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重审计监督轻后续督查改进。
(四)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审计方法单一、落后,不能适应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合理,从事内审的专职人员少,大多是由财务人员兼任,相关专业知识匮乏,不能胜任内部审计工作。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实际工作中,很多行政事业并没有重视内审这项工作。有些单位的领导者对于内审存在误解,甚至有抵触情绪,认为内审的监督与评价,是在削弱他们的职权,甚至损害自身的利益,在这项工作的开展和运行时,主观能动性不强,消极抵抗或者只做表面文章,阻碍了内审工作的健康开展和有序运行。
(二)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完善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现有《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的规定》,不具有法律强制力,内部审计人员在经常面临无法可依的局面。法规缺乏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也导致审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遇到新问题新情况时,只能凭借职业判断来认定,增加了认定结果的随意性。
(三)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较差
内部审计机构是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开展审计工作,有的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机构合并办公,其工作计划的制订、质量控制、问题处理等方面无法实现真正的独立;内部审计人员在工资待遇,职务晋升等方面也受所在单位的控制,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受到干扰,这也影响了审计质量整体水平。
(四)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配备的内部审计人员不具备审计、会计、法律等相关专业背景,各行业各系统又缺乏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项系统培训,导致相关人员缺乏学习机会和渠道,业务水平上升的空间受到限制,职业视野受到限制。有的内部审计人员缺乏职业敏感性和判断性,不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有的怕得罪人不敢揭示问题,有的不认真工作敷衍了事,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运行。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合规性和效果性。要真正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单位各个部门特别是行政主要负责人的重视和支持。首先,各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要转变观念,正确的认识内部审计工作,了解内部审计工作不是和他们对着干,挑毛病,而是对工作客观的监督和评价,对存在问题及时的发现,防微杜渐,为今后工作健康的开展出谋划策。其次,通过网络平台、微视频、多媒体和政府发文等多种形势,加大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重视程度,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最后,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为其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加强与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与合作,及时了解工作的进展情况,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及时的协调处理,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二)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审计的基础,纳入了审计监督体系。首先,使内部审计规范化和制度化,就要将内部审计的职责、审计范围、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加以明确的规定,使内部审计有章可循,以保证内部审计的客观公正。其次加强完善审计成果运用机制,保障审计成果运用落到实处。要制定审计成果运用系列制度,建立成果运用工作机制,确定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制定较为详细的工作流程,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制定责任追究程。三是要建立审计成果汇报和公告制度、审计整改结果通报制度;健全后续跟踪审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
(三)保障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要充分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提高内审独立性是保障其独立履行职责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前提和保证。首先内审机构要直接隶属于行政负责人或者审计委员会,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保障内审机构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其次,内审人员要在相对立的环境里开展工作,以减少外部环境对内审工作影响。三是内审人员也要尽可能的专职,如果不能专职,也要避免与其所兼职的工作内容存在利益交叉,从而保证内审人员形式上的独立。内部审计机构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有利于内审机构职能的充分发挥。
(四)提升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一是必须重视审计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提高,注重审计方法与技术水平的研究,提高审计能力。二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审计事业的不懈追求与热爱,是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产生根源,才能自觉地遵守审计工作纪律。要排除一切干扰,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依法独立地开展审计工作。三是树立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不能主观臆断,简单从事。既要充分利用审计线索,又不放掉任何蛛丝马迹,对发现的一切线索都要做到查深查透。四要为审计从业人员提供充分的职业培训,为他们业务能力的提升,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所谓内部审计,指的就是建立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专门对财务状况进行独立审查的一种财务评价体系。内部审计既可以应用于本单位的内部检查,监督,评价;也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性做出公允性的评判。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内部审计信息和外部信息是对称的,单位内审计信息是由本单位独立部门与财务机构进行收支,与经济活动的事前的时候,进行评审。简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中的内部审计工作就是一项监督本单位的经济监督工作。
2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
2.1缺少相关体系法规作为理论支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无论是在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上,和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还在引用旧时代的内审制度最为标准,很明显,这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我国尚未出台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法》,这导致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缺少完善的理论作为支撑,现行的《审计法》中仅对我国的政府,国企,军队有效,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吗这也是审计监督体系的不平衡所在。
(2)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中,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与时俱进。目前国外对内部审计的作用作出了“评价,监督,增值,服务”四项功能概括。国外的内部审计已经从监督向服务转型。就这方面来讲,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内部审计和国际趋势没有接轨。
(3)缺少相关法律支持,也是当前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出现的问题之一。虽说我国刚刚修订完《审计法》,对审计人员的行政,刑事责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却缺乏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
2.2相关机构缺乏必要的独立与权威性
《审计法》中明确规定“审计单位要按照法律来施行对本单位的独立审计监督权,其他个人或团体没有权利去干涉该单位的独立审计权。”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并非如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单位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独立。到目前为止,我国有相当数量的行政事业单位中没有审计部门的存在。这些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通常都是由单位内的财务人员兼职,也有的是单位领导进行监管。
(2)内审人员过于主观。在我国范围内,往往是行政单位内审计人员提出先关建议,领导决定是否采用。这种决定方式将审计人员放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破坏了内审工作的独立性,进而多整个审计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3)内审工作范围不明晰。就当前情况来看,在我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中还存在着工作人员对内审范围职责不明朗的情况。造成内审工作相关独立性手形象的原因还有就是事业单位没有专门的法规做支持以及缺少专门人才。
2.3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内审工作不重视
对原有的内审制度进行完善,可以有效提高内审工作的相关效率,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关领导并没有对内审工作进行必要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领导对内审工作的智能了解的不透彻。相当一部分领导认为事业单位中的内审工作就是简单的对单位内参悟工作进行审查与监督,对于上级的检查也应付了事,采取了敷衍的态度。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从“监督型”转变为“服务型”
内审的智能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得以发挥。
(2)相关领带对内审工作的操作过程没有进行深入性探究。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将内审一职闲置的根本原因在于,领导们没有对该项工作的具体操作流程进行深入性探究。甚至有些领导错误的认为在本单位开展内审工作会影响自身经济效益。进而缩减了对该项工作的执行力。
3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审工作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严格上来讲分为两种,一种是行政单位,另一种是事业单位。这两种单位均是我国特有的组织。行政单位是公务员编制,包括:公安,检察院,法院等,行政单位员工的工资是由国财财政部统一筹划。事业单位没有国家管理相关职能,是有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事业单位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国家全款,差额补款,自给自足三种。内审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保护国家财政法规,调整单位财务管理
要想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更好的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将公用自己的使用效益最优化,就必须对原有内审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并加以完善。同时这也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将原有的内审进行全面强化,不仅能够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详细收支弄清来源和方向,还能够及时的发现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违纪现象。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国有财产的完整性。另外,在单位内使用内审,可以令单位内的财务报表更具有公允价值,使行政事业的效益增加。
(2)发挥财政资金消息,保证宏观调控可行
由于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渠道来源较为特别, 致使单位内部的财政资金的相关效益没有在最大程度上加以发挥。通过内审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各项资金实现有效管理。将被审计方进行有效的资金管理,从根本上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率进行有效提高。除此之外,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有效的将在财务工作中出现的漏洞进行有效解决,帮助先关部门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将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利益在根本上加以提高,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弘扬正气,将原有反贪防腐体系加以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由监督型政府正向服务性政府转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将官僚主义,享乐之风,严厉打击。通过财政,审计等有效手段,将这些歪风邪气扼杀在摇篮中。国家通过外部法律手段,对这些不良之风进行根本性的遏制,和外部手段相比,内部审计从根本上就将国民经济加以保护,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建设情况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对原有内部审计制度进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设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长久的工作。这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来完成,虽说在现如今,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内部审计一定能在事业单位中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或收支自身平衡,不以盈利为目的,业务核算相对简单,缺乏内部压力。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认识不到位,执行不到位,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会出现财务收支失控,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促进作用,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面对的一个迫切而重要的课题。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模糊认识甚至存在误解,不理解新形势下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意义。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疏于防范和管理,只落实在嘴边和文字上,损害了行政事业单位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导致各种舞弊和腐败的现象时有发生。
2、会计工作人员职责不到位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是半收半支性质,因此其财务、会计方面的工作相对来说面临较小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危机。所以这些机构很容易产生的一个弊端就是会计工作人浮于事,管理当局任用的财会人员普遍素质不会太高。单从会计凭证来看,实务中忽视签字的现象非常普遍,或是根本没有依照业务流程规则行事;在装订和整理会计凭证的过程中将各种业务混杂在一起,造成月末、年末账证核对繁重的工作量;在期末提供会计资料方面只重视会计报表的编制与报告,而忽视对财务情况的完整分析和对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
3、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有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缺乏成文的制度规定;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制度陈旧,不能适应新情况的变化;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建立了内部财务制度,但管理的随意性较大,实施力度不够。②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不规范,两套会计核算制度同时运行,会计信息失真,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③相关人员业务处理程序不规范、权责不明确,致使职务重叠或者越权行事,有些人员的权限过于集中,使得会计工作秩序混乱,缺乏相互之间的牵制。④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业务事项的保管人员、经办人员、审批人员之间没有实行岗位分离,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
4、监督力度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部门主要有内部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内部审计负责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评价,纪检部门主要是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对党的政策等的遵循及实施情况。然而,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以及纪检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部门,处于单位的领导之下,缺乏独立性,也缺乏制度保障他们的权利,这些部门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民间审计机构(针对事业单位)和政府审计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外部监督部门,但这种监督由于民间审计机构独立性不足,而政府审计主要以抽查的形式,因此,它们监督作用变得比较弱。
二、强化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策略
1、转变观念,加强管理
在当前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要多学习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知识,要提高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的重视程度。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不得强令、指使、授意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要多重视和支持会计工作。充分认识内部会计控制在实现单位经济目标、防范欺诈和舞弊行为、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等方面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根据我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会计法》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收支管理办法、票据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资产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抓好落实发挥其作用。
2、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不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本单位实际工作情况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同时要注意内部会计控制的动态性。伴随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其内部会计控制也是动态发展的。会计内部控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必须根据会计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态势,开展内部会计控制长远适应性研究,着眼于未来,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和控制理论创新,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同内,对内部控制做出动态调整,完善机制,推进控制创新,使内部控制与改革发展相适应。
3、明确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
单位负责人不仅是战略计划的制定者,更是战术步骤的监督检查者。他们有义务和责任理顺会计工作关系,承担一定的管理职责,了解会计工作情况进程,以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因此在工作职责说明上应当对以上内容进行明文规定,赋予相关责任人必要的权利对会计工作予以监督和控制,使他们充分发挥组织给予的权利空间协调会计基础工作。使会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人员分别形成合力,创造一个和谐、合理的利益、力量分配格局。
4、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和考核
行政事业单位要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并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层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要对内部单位定期进行各项审计,并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有效程度及其设计的效果作出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会计核算合规,财务制度健全。加强跟踪落实审计意见,审计决定,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提高单位各项管理水平。同时必须定期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以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力执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作为其发挥内部控制职能的重要手段,在财务控制、经济战略性管理和日常运作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职能效度的高低与其工作施展的独立性程度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伴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渐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善,规范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职能成为必然选择,保持内审监管效能的持续性,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防控风险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管理水平的改善,有利于其廉政建设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作为其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财务控制、风险防控和日常运营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单位内部控制监管职能的发挥,通过监督检查内部控制执行的到位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为单位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具体实施过程的设计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有利于防范和规避单位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及时检测到内部控制制度施展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提前采取相对应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危害程度;最后,有利于提升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便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及时更新跟踪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发现单位内部存在的政策性问题及时纠正,给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和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奠定坚实的基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全面监督检查单位内部财务活动的真实情况,还可以发现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诱导因素和相关法规政策的不合理性,其审计工作的持久性成为单位强化内部控制和改善综合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审计规范化体系建设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更新速度滞后
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首要提前条件是内审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法规制度的有效性。而目前各单位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是在国家相关审计法规和审计协会协商制定的准则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其时效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单位内部审计制度更新速度滞后于其外部形势发展变化的速度,使其失去了监管的前瞻性和效能发挥的持续稳定性,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程度不理想,特别是处于在建期间的项目管理具有局限性,难以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管作用。另外,国家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并没有系统性、完整性、具有针对性地对其内审制度进行规范化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单位内审功能的显现。
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具有一定随意性,审计业务规范化程度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相关机构设置并没有按照国家相关的法规要求,内审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监管的权威性不足。有些单位领导认为行政事业单位施行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资金、政府统一采购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没有其必要性,明显削弱了内审的监管处置权力;有时错误地认为内部审计就是内部监督检查,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同样不利于内审工作的开展,内审业务的规范化程度就更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了。
3、内部审计隶属关系不明确,有失客观公正性和独立性
据可靠调查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主要负责人并不完全都是单位的最高领导者或者单位法人,这将影响内审工作的威信和客观公正性。内审机构设置的业务职能权限与行政职能权限之间需要存在一定的相互制约的关系,相关人员的隶属关系是否明确将直接影响内审工作的独立性,而现实中单位并没有很好地区分业务权限和行政权限的人员隔离设置,内审的客观公正性和独立性将大打折扣。
三、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职能的政策建议
1、领导层面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其全面认识度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95-02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大踏步的发展,这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空间进一步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内审工作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廉政与控制建设,可以说对于保护国家资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①时至今日,全社会范围内高度关注内部审计控制的企事业单位日渐增多。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功能与职责方面也正在向多元化的方向迈进,财政资金的使用也基本实现了一定的效益性与效率性,总体发展趋势较为良好,但仍然有改进与提升的空间,还需要我们积极地转变思想,努力加强实践。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
(一)工作的相对独立性
首先内部审计在工作性质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根据我国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财务会计制度,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与财务的基本收支情况,进行全面地检查与科学地评价,从而最大程度地维护国家的利益。②内部审计机构是行政事业单位内设的一个机构,应属于相对独立的部门,但是人员方面则是本单位的在职员工,这样一来就严重限制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多种弊端。
(二)审查范围的广泛性
内部审计的范围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其涉及到了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内部审计不仅能够进行内部财务审计以及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同时还能够进行事前审计与事后审计;不仅可以实施防护性审计,又能够进行建设性审计。
(三)审计程序简化性
内部审计程序的主要步骤有规划、实施、终结以及后续审计这四个重要的阶段。因为内部审计机构比较熟悉部门本身以及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具体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审计控制的多个环节都已被大大地简化。
(四)功能服务内向性
内部审计的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服务的内向性。内部审计通常在本单位主要的经营者、管理者的指挥下开展工作,只对本单位的领导者负责。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本部门与单位实现高效的单位管理,不断地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同时依据单位相关的管理要求,提供必要的、专业性的服务与咨询。
(五)审计实施及时性
根据实际的需要,对审计程序进行简化,在本单位与部门领导的指挥下,第一时间开展审计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与摸索中,及时地发现单位在经营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明确问题的性质以及发展的大体趋势,并且要实现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迅速沟通,要能够及实地向单位或者是部门最高管理者如实地反映情况,从而制定最佳的解决方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对于处于萌芽状态中的错误发展苗头加以遏制。
二、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
我国目前在内部审计方面的相关法律与规范有很多仅仅是停留在原则性的条款规定方面,缺少真正有说服力的法律制度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控制加以制度上的系统规范,仅仅是运用部门自身制定的关于本系统内部的审计的初步制度,往往会直接致使审计建议以及审计意见的执行困难,无法收到明显的审计效果。严重地影响了内部审计控制的严肃性与规范性。当前,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不管是在大体构架方面,还是细化到具体内容方面,均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最新的内部审计准则相距甚远。③这直接地反映出在内部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方面,我国当前与西方发达国家尚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二)内部审计缺乏固定的机构,独立性不强
内部审计控制的独立性不强主要表现在岗位专员少,组织机构的不健全,人员身份职责模糊两方面。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任务与职责就是全面评价与检查行政事业单位的全体经济活动是否与国家有关财经法规相符,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使内部审计控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独立性也同时是审计的根本,是有效开展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一旦内部审计机构丧失了关键的独立性,那么就无法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而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恰恰缺少这样的独立性,有的虽然是配备了专门的审计人员,但是却没有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这样一来则无从谈起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由于岗位职责的模糊与不确定,也促使人员出现角色模糊以及思想上的不稳定,内审工作一度陷入艰难境地。
(三)对于内部审计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在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方面,一些单位的领导与负责人,错误地认为内部审计仅仅是单位内部的基本收支工作,账面清晰明了并不需要再进行二次审计。同时认为政府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资金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行政事业单位编制了部门预算、物资的购买实行政府采购,就更加不许要单位自身再进行内部审计,还有的一些单位领导者、负责人,把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画上等号,对内部审计的作用与职能存在严重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的观念极大地限制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单一,无法满足发展的现实需求
当前我国的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工作只体现在收支审计方面,然而社会的不断变化、经济的发展以及事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审计部门必须要更多地关注机遇与风险因素,要重视内部控制的效果与效益,这也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所应该要发展的方向。而如果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始终单一、机械,一味地重视事后的监督,那么势必无法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新要求。
(五)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人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主体,岗位人员的专业素质则往往决定着审计的最终效果。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说技术性与专业性均很强,这就要求我们的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水准的财务与审计知识,还要掌握基本的工程技术、法律、经济学以及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相关知识。但我国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在职审计人员,通常都是由单位财务部门的相关人员或者是其他纪检部门的人员兼任,并且在这些人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与培训,没有经过上岗考核的非专业性人员,这些人无论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经验的积累上都不能够满足新时期内部审计的需求。
三、新时期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不断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控制首先必须要不断地完善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实现按章实施内部审计,尤其是必须要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时刻保持警醒;要严格地按照内部审计的相应程序与方法开展各项审计工作,更好地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与规范化;④要建立健全单位内部审计的控制制度、奖惩机制以及必要的责任追究制度,从而有效地规范参与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行为,切实保护好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肃性。
(二)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行政事业要在内部审计的工作中还原其应有的独立性,主管部门要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否则必然会严重阻碍下属事业单位正常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要侧重突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要与其他部门实现“相对独立”,必须要与相关的纪检、财务以及监察部门分设,消除行政隶属关系,实现在单位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内部审计机构能够独立地行使内部审计职能,直接受行政事业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与领导,只有如此才可以理顺体制上的关系。
(三)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效率,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地转变观念,大力提高单位内部广大职工对于内部审计控制的正确认识。尤其是单位的高层领导与负责人,务必要正视以往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错误认识,明确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用全新的观念武装自己、指导工作,才能有效地调动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多角度、多渠道地加强对于内部审计重大价值的宣传,从而提高行事业政业单位领导与单位上下全体干部职工对内审的全方位认识。
(四)拓展审计领域,实现与时俱进
创新是改革的灵魂,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要真正地走出一条强化自身建设、适应经济发展创新道路,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创新思想,更新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地扩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新领域、新路子、新方法,为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注入鲜活的生命力,才能让审计工作持久地保持在不断发展的状态上,才能真正有所建树。此外,还应积极探索与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评审以及经济效益审计等,从而进一步开辟内审工作的新空间。
(五)全面加强审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要始终将人的培养视为企业发展计划中的重要环节,由于内部审计工作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方方面面,一旦出现失误,势必会给单位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单位必须要为人员的培训与深造等提供必要的支持,并且要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与审计内容相关知识的全面考察,以增强其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能力。
结论: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加强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控制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需求,是有力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必须要立足当下,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地认识到内部审计控制对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明确内部审计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经营与有效管理所发挥的再控制作用,我们必须要将内部审计控制作为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从制度建设、人才培养、转变观念等多方面入手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控制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将内部审计真正地落到实处,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有效管理,并最终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善县教育局
作者简介:俞国华,1973年3月出生,浙江省嘉善县教育局工作,研究方向:长期从事教育系统基层会计核算、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昌国粱.当前行政事监单位内部审许工作[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2.
一、我国国内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也是我国的建国初期,对于内部控制的概念也是处于萌芽阶段,内部控制的作用也仅仅是账目核对和职权的分工方面,还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内容上。并且只有少数一些工作单位才会建立起内部控制,效果可见一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政规定于1996年12月下发的《独立审计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正在不断的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规范建设,明确了内部控制的意义,也使得我国正式步上了现代内部控制建设的道路。第一部关于内部控制要求的法律颁布于2000年7月的新《会计法》,严格规定了,工作单位必须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2008年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在次年开始在上市公司推行。2010年五部委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2012年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于2014年全面施行。这些制度的一步步完善都体现出了我国不断的推进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我国在从建国以来,一直在建立、健全关于内控制度的规范,这些做法都为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不足
尽管国家如今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但是真正落实到各个行政事业单位里还是远远不够的,行政事业单位却没有对内控制度有着充分的重视态度,仍只是停留应付在我国制定的制度上面。
1.任职会计岗位的人员资格不够专业
如今,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任职的会计人员,并没有依照我国有关《会计法》规定的要求而担任了会计。主要是因为会计人员的缺乏,再加上如今有些单位上的预算并不需要会计的集中核算,单位只能临时向其他单位调任其他非会计人员任职,因此很多任职人员的会计资历都还达不到会计师的专业标准,这必然会给会计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例如会计账簿书写不规范,重要凭据缺乏妥善保管等等。
2.内部审计的缺陷
内部审计制度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息息相关,也是实现内部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有些公司里的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即使存在内部审计部门,也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然而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也缺乏财政局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未能在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有效实行进行评价和监督。与此同时,与事业单位的领导不加以重视也有很大的关系,即使建立了内控制度,在执行力上也较弱。制度存在却无法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形同虚设。
3.缺乏完整的监督机制
内部建设需要靠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相结合,才能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建立。在我国对内控制度建设不断得重视下,代表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有着良好的外部环境,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都纷纷对内控制度建设提供较好的支持,这些是属于外部监督的,也属于事后监督的。但是这对于内控制度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事前和事中的完善一整套的监督体系,更能从源头规避风险,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三、对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对策
1.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要求
在人员聘任方面,首先是严格遵守我国的《会计法》要求,坚持只聘用具有专业会计资格证的工作人员,至少能保障会计在基本的工作上有着规范性,能确保会计基础工作的顺利进行,会计工作不受到影响。其次是不断对我国颁布的内控制度的法律法规、规范制度等等进行认真的学习,积极配合我国的制度改革,加强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对员工的再教育就一个加强对会计专业性的有效手段,把握好我国对内部控制制度改革的新动态,定期对人员进行培训。
2.改善内部审计
必须保证好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使得审计部门不受到其他的制约,能真正发挥出审计部门的作用,真正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内部审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有着很大的了解优势,并且以内部控制作为审计的对象,这一做法能有效的对内部控制的每一工作过程进行针对性的审计作用,及时追踪内控的动态,发现所在的问题,并加以控制,降低风险。在监督机制上应该建立健全监督岗位责任制制度,达到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员工关系,避免某一人员的潜力过重,不利于对内控的监督。凡是涉及到重大的决定,需要员工进行集体审批。
3.完善一整套的监督体系
在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时,必须要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相结合,共同协助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外部监督主要是指财政部定期、定时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事后的检查和评价。内部监督主要是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事前、事中的内控工作的监督。确保事前、事中、事后整过程的有效开展监督工作。全方位、立体化的对内控工作进行监督,监督事业单位是否依照内控制度规范开展内控工作,提高执行力度,规避国有资产的浪费的风险。
四、总结
关键词 :全面风险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措施
近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频频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及资产损失浪费现象,深刻揭示出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国财政部于2012年11月29日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它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和管理指明了方向,也再次印证了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性。文本旨在通过分析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探讨如何从全面风险管理角度,更好地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一、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
1.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关于全面风险管理(ERM)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尚未统一定义。COSO委员会在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是:“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它人员来共同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以及组织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可能影响组织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这是对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广义的定义,不仅适用于企业等营利性组织,也同样适用于事业单位等非营利性组织。
当今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被普遍接受的是美国COSO委员会于1992 年《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该过程的目标主要有:可靠的财务报告;遵从法律法规;有效的经营三个方面。这些目标的实现受到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共同影响。该框架还将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评审五个要素,具体如图1所示:
2.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异同全面风险管理(ERM)拓展和细化了COSO内部控制,并将其作为一个子系统,形成了一个更全面、更强有力的关注风险的概念。虽然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紧密联系,但全面风险管理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全新的组成部分,在增加了管理目标和要素数量的同时,引入了风险组合观等概念,并在对风险的定义和对策方面都做了补充和调整,具体如表1所示。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于制度、环境以及风险管理等层面,结合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五要素,总结为以下问题:
1.制度层面
内部控制中控制活动这个要素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风险能够应对和控制的制度和程序,因此内部控制中制度性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制度体系并不完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表现为单位没有单独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缺乏明确的财务岗位责任制,无有效的单位内部支出约束机制等,导致了单位财务管理随意性大,财务人员职责不明确,造成了财务管理的失控。
(2)资产管理和控制制度薄弱。表现为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会计人员并未像企业那样对资产进行严格的账务管理,“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现象严重,导致资产的账实不符以及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3)预算控制刚性不足。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制度编制粗糙,没有细化到具体的项目。同时,由于预算之外的追加项目多,使得预算的随意性大,不利于实现预算管理权威性和约束力的功能,也无法发挥预算控制作为内部控制核心环节的作用。
2.环境层面
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之首,是实施内部控制的根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单位的人力资源政策、单位的内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诚信和价值观念、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单位文化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1)单位员工尤其是领导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对内部控制在单位管理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权责分配不清。主要体现在财务会计部门只从事单位的账务处理工作,并没有参与到单位的管理活动和管理决策中。同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岗位设置的不合法合理的兼岗现象,不相容职务未能相互分离,从而导致岗位之间的制约和监督力度不足。
(3)内部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随着政府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财政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的开展,以及资金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物品购买实施政府采购等制度的实施,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渐渐将纪检监督等同于内部审计。因此,在内部审计部门设置上也就不再用心,导致内部审计部门虚空,审计人员不具备基本的审计专业水平、对审计单位问题的处理权限不足等问题出现,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3.风险管理层面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五要素之一,是实施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单位及时科学的识别和分析单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各种相关风险,并能科学合理地确定应对这些风险的有效策略。行政事业单位风险包含单位组织层面的宏观风险和单位业务层面的微观风险。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在组织层面上,由于我国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以及缺乏有限的制约监督机制,导致我国行政事业面临滥用公共权力和腐败舞弊的风险。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由于不受市场经济竞争的影响,难以保障公共资金使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使得社会上出现了非法的“寻租”现象,严重浪费了公共资源,造成了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不利于我国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业务层面上则主要包含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中的各种风险,亟待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针对上述风险的措施。
三、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策
1.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上述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充分说明了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地内部控制体系已迫在眉睫。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结合全面风险管理(ERM)的相关理论建立一个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部门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企业关于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结合的内控体系,需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图2所示。
首先,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要考虑到该体系的先进性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适应情况。因此,需要在设计和实施时遵循一定的原则,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原则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设立原则,总结为以下几点:
(1)适用性原则。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适用性。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特殊性,制定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并且保证措施具有高度可实施性。
(2)成本性原则。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下的内控体系要有一定的适用性而非复杂性,要杜绝形式的过于复杂而引起的高成本,加强可操作性,避免体系流于形式,最终实现以最小的成本防范最多的风险,从而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
(3)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是指要系统性的设计内控体系。首先在单位整体层面上设定控制目标和管理流程。然后,再在每个具体的层面上设计目标和策略,实现决策层、执行层、操作层的完整监控,最终实现内控管理的目标。
2.基于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重点措施
在以上原则的规范指引下,行政事业单位风险内控体系建设的重点措施结合本文前面提到的当面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着重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
(1)营造良好内控环境,强化风险管控意识。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内部环境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上文中提到的内部环境包含的几项内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环境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方面要加强对单位全体成员的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尤其是单位的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内控建设紧迫性和重要性,树立牢固的风险管理内控意识,杜绝所谓的“一言堂”、“拍脑袋”等形式主义现象的发生,发挥好领导的带头作用,加强内控方面的学习,从而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中软环境的建设。例如,对单位人员灌输风险理念、树立诚信和价值观念,建设有内控特色的单位文化,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
(2)加强审计监督力度,建立独立审计队伍。审计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不可或缺的监督机构。只有审计部门对单位各项业务实施恰当的监督,才能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行政事业单位既要建立一支独立审计队伍实现内部监督,又需要充分利用外部审计的监督检查作用,从而实现内审与外审相结合的有效审计制度。国家审计部门应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实施进行专门审计,尤其是要加强对单位财务会计行为的监督检查,指导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完善自己的会计制度体系,从而促进单位廉政建设,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通过制定正式的章程、明确内审部门的职责和工作范围、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修养和业务水平,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控制监督力度,确保单位内控制度更好地贯彻实行。
(3)完善内控制度体系,规范单位内部行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和财务会计工作的有效实施,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的支持与保证。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制定一套规范健全的制度体系。对于宏观管理的内控制度,财政部门可以组织有关权威专家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制度问题,研究制定《非盈利组织内部控制指引》以及《单位腐败风险防控准则》,切实落实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完善单位管理层对重大经济事项的集体决策制度;强化系统对单位的控制作用。在单位具体业务层面上,则应建立以预算资金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控制度,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相结合,对政府采购支出业务实施的关键环节进行规范与监督,实现单位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等。
(4)建立财务信息系统,预测防范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采取有效方法进行一定的防范和控制的一个过程。财务风险管理应结合当前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建立一套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财务信息系统,以加强内部控制的实施的效率和效果性。要想构建一个完善的财务信息平台,应满足一下几点要求:首先是要充分的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和数据库,建立一套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风险预警与内控的协同,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及时、科学的预警评估,减少资产的闲置和资金的浪费现象发生;二是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对单位内部现金流和信息流实现统一的内控平台开发,确保单位预算资金的低风险,实现富有挑战的全新预算资金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万里霜.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J]. 企业管理, 2009(9):177-178.
[2] 刘永泽, 唐大鹏.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 会计研究,2013(1):57-62.
[3] 董月超. 从COSO框架报告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异同[J]. 审计研究, 2009(4):94-80.
[4] 马丹丹. 基于COSO报告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改进探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24):183-184.
[5] 关振宇.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现实意义与应用解析[J]. 社会科学家, 2014(1):46-49.
[6] 唐大鹏, 于洪鉴. 基于风险导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J]. 管理现代化, 2013(6):66-68.
[7] 中华会计网校. 最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务操作指南[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190-02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主要是通过相关财会工作而对企事业单位的经营发展进行指导与调控的活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控制是保障其财务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是提升其工作效率与社会效率的根本点。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还存在一些问题,不仅给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了影响,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1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义
1.1 有利于促进财务资金的有效利用
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因而对财务资金的管理与利用必须严格化、制度化。为此,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能够规范财务人员的经济行为与工作行为,促进财务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及程序进行。这样能规范资金的收支行为,促进内部资金合理有效的利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现象的发生,有利于避免财政资金的非法流失。
1.2 有利于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近年来,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了一个非常普遍和备受关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单位领导及财务会计人员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出现做假账、虚报财务信息等非法行为。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能提高内部财务监管的执行力,对财务会计工作进行严格的监控,促进单位财务活动公开高效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1.3 有利于保证财务活动的合法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在《会计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基础上建立的管理制度,在国家财政政策及经济法规的要求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够起到规范财务活动、保证理财依法进行的作用。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还从宏观政策上对单位内部的财务会计活动进行了有效的监控,有利于保证各项财务活动的依法执行。
2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预算制度与预算执行脱节
预算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却仍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相关的预算监督机制,导致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时,不能在单位实际发展情况下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程序进行编制。具体而言,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更多的是结合考核目标及领导业绩等因素在上年的基础上按比例编制,对于年度预算调整变化没有科学考虑,造成了预算编制与单位实际支出相脱节的现象。另外,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缺乏对预算编制技术的掌握,对于预算编制的流程不清楚,在编制预算时不能把握细节、胡乱编制,也导致了预算与实际支出的脱节现象。
2.2 财务管理混乱,国有财产流失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购置,主要是政府集中采购,但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即事业单位在购置资产后借记事业支出,贷记银行存款或现金,造成了购入资产在账面上没有企业会计制度记载的明确。而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还缺乏专人管理,造成了大量帐外资产管理混乱的现象,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除此之外,有些行政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对于会计基础工作落实不到位,对单位的内部控制也缺乏了解,经常出现实际支出与账面不符的情况,这样也导致了财务管理的混乱。
2.3 缺乏专门的内控机构与内审部门
受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限制,较多的行政事业单位无法成立专门的内控结构与内审部门,缺乏内部控制岗位和职责的确定,导致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业务无法有效落实。内审部门的缺失,也致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体制难以发挥出高效的监督作用,导致出现工作人员怠慢工作的行为,给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带来了困扰。
2.4 内部监督机制有效性缺失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在较大程度上受监督机制的制约,但是目前较多行政事业单位却缺乏与单位相适应的监督机制。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不久,但未对内部控制监督的操作方式进行具体规定,较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不能有效的发挥出对经济活动监督的作用。另外,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设立了内部监管部门,但其与财务会计部门地位等同,因而内部监管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权威性,难以独立发挥出对单位财务状况的监管作用。
3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3.1 强化单位内部控制意识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提高内部控制水平,首先还需强化单位内部控制意识,增强内控人员的素质。提高相关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最重要的是加强单位领导对内控制度建设的科学认识,认识到内部控制对单位经济活动高效开展的重要意义。同时领导及管理者要强化管理的目的,明确管理意图,在此基础上增加自身在财务和内部控制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财务风险意识,促进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氛围的形成,促进自身在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管理与引导作用的有效发挥。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也应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管意识,坚持在工作中深化内部控制的理念。为此,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控制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强化其内部监督意识,促进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执行效率的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该努力改善其原有的过于松散随意的内部控制机制,强化单位全体职工内部控制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意识,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3.2 落实单位预算编制
预算是对行政事业单位支出方向与支出规模的科学规划,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较多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完善预算制度显得尤为迫切。单位资产财务部应该将单位的预算与内设部门的预算统一起来,把握整体预算与分项预算的协调性;其次,单位要对财务预算的程序与方法进行调整,严格管理电视台的财务支出活动,避免出现预算内部不符实际的情况出现;再次,在财务预算的使用过程中,要建立预算的使用跟踪、检查分析与评价制度,确保财务资金的有效利用,防治财产流失现象的发生。在以上一系列预算编制的相关措施实施的过程中,还应该建立专门的单位预算委员会,负责对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监督管控。
3.3 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体系
资产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体系,能有效防止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流失。任何规模的行政事业单位,都应该从如下两方面加强根据加强对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一方面,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与资产保管场所。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在自身规模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资产管理部门,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资产管理制度、配备专业资产管理人员,并明确其职责范围,保证资产管理人员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同时要建立良好的资产保管场所,确保资产管理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系统。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完善的资产管理系统不仅能通过口令设置,明确资产管理人员的权限,清晰显示资产状况,还能快速的通过系统查询了解到到单位各部门资产利用与管理的情况,这样能为单位的资产购置与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当然,在建立资产管理系统的同时,现代化的高素质资产管理人才是实现资产管理目标必不可少的保障。
3.4 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针对目前较多行政事业单位却缺乏独立审计部门的情况,笔者认为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很有必要。为此,行政事业单位要设立专门的独立的审计部门,并聘用专业的审计人员,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强化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要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落实情况的检查、审核与监督,并科学平评价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对于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要发挥出财政与审计部门的双重作用,通过对单位财务活动与内部控制建设的监督与管理,而不断为单位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促进的单位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完善,促进会计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4 结语
总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任重而道远。在新问题与新挑战不断产生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要强化与更新内部控制观念,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以此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足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