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能医疗市场规模

智能医疗市场规模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6: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智能医疗市场规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智能医疗市场规模

篇1

智能硬件走出蛮荒时代

2016年上半年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是智能硬件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大爆发,但是这种大爆发不同于往年如原始人一样的茹毛饮血,而是走向了精耕细作,摒除没有发展前景,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项目,开始有目的地涉足和布局。

据赛迪顾问预计,2016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达到639.8亿元,增长率将从去年的289.5%下降到48.7%;2017年和2018年市场增长率也都将维持在40%-50%之间。赛迪顾问副总裁吕萍就此认为,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从爆发式增长转向稳步增长。

当前智能硬件厂商已经开始从产品、生态两方面着手,意欲从研发单一产品到掌控产业链和生态系统转变的思路愈加明确。

首先在单一产品上,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成为从蛮荒时代优胜劣汰而留下来的少有的几种初级可穿戴设备。不过按照赛迪顾问的预测,相比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更顽强,投资价值也更大一些。因为智能手表至少可以将智能手机的某些功能继承下来,比如语音交互、健康管理、娱乐生活等等,这些功能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一部分需求,所以未来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据IDC预测,智能手表占可穿戴设备市场的份额将从2016年41.0%上升至2020年的52.1%。

在可穿戴设备中,VR/AR设备正在崛起,俨然继承了智能眼镜的衣钵,且功能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娱乐性和实用性更胜一筹。当然在现阶段,VR/AR设备也有自己的瓶颈,比如产品质量鱼目混珠、厂商技术实力参差不齐、内容和应用场景匮乏等等,导致用户体验不佳,使用户对该类型产品的印象分不高,为以后推广类似产品与服务设置了障碍。

智能家居和智慧医疗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和产品正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冲进了智能硬件的战场。智能家居是物联网应用之一,通过一张物联网可以连接起家庭任何一件家用电器,方便用户远程控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智慧医疗的目的是解决从预约、挂号、看病、愈后回访等一系列医疗流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户看病难的问题。不过,物联网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医疗问题涉及到多个部门联动,因此上述两项业务还都处于探索阶段。

其次,很多巨头开始布局智能硬件产业链,意图打造一个智能硬件生态系统。吕萍认为,目前企业分布产业链主要分为网络层、终端层、接入层和感知层,其中微软、腾讯、京东、Google、阿里巴巴、百度等巨头主要涉猎网络层、终端层和接入层,而感知层主要是芯片厂商的天下。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智能硬件生态系统的建设,现阶段只有Google、微软、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少数科技巨头有所涉猎,尤其是对于开放平台的建设,毕竟这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撑,这无形中抬高了准入门槛。

事实上,对于巨头们而言,在自建智能硬件生态系统的同时,还通过对外投资与并购来进行战略性产业布局,进一步掌控智能硬件产业链。据了解,阿里巴巴今年领投了AR创业公司Magic Leap,这轮融资总额高达7.935亿美元,不过Magic Leap至今尚未推出过正式产品;乐视网耗资20亿美元收购美国智能电视生产商Vizio,打通海外市场;日本软银更是以243亿英镑收购智能手机芯片厂商ARM,从而控制了智能硬件产业链的上游。显然,巨头们对产业链企业的并购各有侧重,但目的殊途同归,意在强化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硬件五霸逐鹿中原

与往年相比,当前智能硬件产业的发展要更快速,这主要得益于大数据及其背后的支撑技术,还有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其中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慧健康、智能交通、智能机器人将是智能硬件产业未来最主要的发展方向。

据赛迪顾问预测,到2018年,智能家居将占智能硬件市场35.7%的份额,智能穿戴占20.8%,智能交通占15.7%,智能健康占5.5%,其他占22.3%。

智能穿戴产品种类繁多,不过从当前市场发展前景来看,智能手表和VR/AR设备是两个重要的产品门类。据IDC预计,到2016年底,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达到1.019亿台。到2020年之前,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为20.3%,将达到2.136亿台。

另据Business Insider预测,2016年全球VR头显设备出货量将达到358万台;到2020年全球出货量达到2572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3.7%。其中,轻量级的手机VR眼镜未来会成为最重要的头显设备,到2020年出货量将达到1000万台的量级;其次为主机端VR头盔以及VR一体机。

“短期内手机VR头盔和头显设备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但是长期来看VR一体机的发展潜力更大。”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陈雪涛表示。

智能家居产业未来五年将保持50%以上的增速。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到520亿美元,同比增长55.69%。另据《2012-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发展趋势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预测,我国智能家居市场在2016年将达到605.7亿元,同比增长50.15%。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294亿元,年均增速将保持在50%左右。

智能机器人正在从噱头向实用性阶段发展,目前无人机和服务型机器人是其中的佼佼者。

篇2

一是应用环境不断完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5年,中国手机用户规模预计将突破13亿。其中3G和4G用户爆发式增长,预计净增1.65亿户,总数达到7.47亿户,同比增长28.4%。在庞大用户群体的需求刺激下,移动互联网应用市场规模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同比增长76.9%,达到3981.5亿元。赛迪顾问认为,带动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我国具有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对移动互联网应用存在巨大市场需求;二是由于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信质量提升、移动通信资费持续下降,为移动设施在更多场景下便捷高效地接入互联网提供了基础保障;三是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升级,以及互联网创新应用和模式的兴起,也极大地丰富了移动互联网应用产品与服务市场。

篇3

可穿戴技术,是指被整合进可穿戴设备中,以实现各项功能的科学技术,是可穿戴设备应用的关键。它主要包括嵌入技术、识别技术(语音、手势、眼球等)、传感技术和连接技术和柔性显示技术等。

1 发展概况

1.1数据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

(1)2012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各种设备出货量达到230万部、市场规模达到6.1亿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超过4 000万部、市场规模达到114.9亿元。

(2)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达到4.2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10亿元。

(3)2013年中国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度不高,只有约32.1%的受访消费者听说过或者了解过可穿戴设备,67.9%的消费者则从未听说过可穿戴设备。数据同时显示,在了解过可穿戴设备的用户中有52.5%通过网络浏览了解到可穿戴设备。

(4)中国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感兴趣的功能在于运动健身和休闲娱乐,分别占比59.5%、57.1%。接下来是智能开关(42.9%)、医疗健康(33.3%)、远程控制(31.0%)、个性推荐(27.2%)等。

(5)有购买意愿的被调查者表示功能性是其购买可穿戴设备的最主要原因。相应地,影响其购买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功能性,占比42.9%;其次是价格,所占比重为33.3%;质量也占一定的比重,为14.3%。其他如款式、品牌并非影响用户购买的重要因素。

(6)在对可穿戴设备有所了解的用户中,有68.9%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购买可穿戴设备,只有31.1%表示不会购买可穿戴设备。

(7)中国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有较强的消费欲望,在愿意购买的消费者中,35.6%可以接受的可穿戴设备的单价在300元以内,300~500元之间的占28.6%,500~1 000元之间的占16.7%,有19.1%表示可以接受1 000元以上的可穿戴设备。

(8)对于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34.4%的受访者持乐观态度;56.5%表示中立,持观望态度;9.1%的受访者对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不看好。

1.2观点

(1)随着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日益兴起,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也将迎来高速增长,并逐渐成为全球核心。不同形态的各种可穿戴设备将从各个方面进入人们生活。

(2)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在不同阶段将会有不同的需求,可穿戴设备如能通过发掘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将会有存在的空间。

(3)可穿戴设备对于其他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冲击作用在短期内不会出现,但未来几年内,这种冲击将可能给其他形态的产品带来巨大的威胁,这种威胁可能是颠覆式的、革新性的。

(4)未来几年,可穿戴设备将从概念热真正走向产品热,发展前景广阔。伴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市场竞争也将趋白热化。

(5)可穿戴技术目前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可穿戴市场广阔的前景已经引起部分巨头的高度关注,英特尔等已经开始布局可穿戴设备市场。

2 2012―2016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预测

2.1市场出货量

图12012―2016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预测

图1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各种设备出货量达到230万部,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超过4 000万部。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随着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逐渐兴起,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也将迎来高速增长,而中国市场将逐渐成为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核心。不同形态的各种可穿戴设备也将从各个方面进入人们的生活,可穿戴设备接下来将会成为市场热点。

2.2市场规模

图2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各种设备市场规模达到6.1亿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达到114.9亿元。

图22012―2016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预测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升温将逐渐吸引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其产品兼具时尚性与功能性,可穿戴设备将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

2.3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

图32012―2016年中国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预测

图3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达到4.2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10亿元。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逐渐升温,可穿戴设备在医疗领域也将取得快速发展;随着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视度的增加,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3 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消费者调查

3.1消费者的认知度

图4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度不高,只有约32.1%的受访消费者听说过或者了解过可穿戴设备,67.9%的消费者则从未听说过可穿戴设备。数据同时显示,在了解过可穿戴设备的用户中,有52.5%通过网络浏览了解到可穿戴设备。

艾媒咨询调查显示,相比于业界目前对可穿戴设备概念的热捧,可穿戴设备厂商对消费者的宣传推广显得较为薄弱,用户真正能体验到的可穿戴设备更是屈指可数,大多停留在概念阶段。未来,随着整个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用户认知度尤其是网民认知度将不断提升。

3.2消费者期望的功能

图5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潜在消费者期望功能占比

图5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感兴趣的功能在于运动健身和休闲娱乐,分别占比59.5%、57.1%。接下来是智能开关(42.9%)、医疗健康(33.3%)、远程控制(31.0%)、个性推荐(27.2%)等。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不同群体的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在不同阶段将会有不同的需求,可穿戴设备如能通过发掘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将会有极大的存在空间。

3.3消费者关注的因素

图6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潜在消费者关注因素占比

图6数据显示,有购买意愿的被调查者表示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是其购买可穿戴设备的最主要原因。相应地,影响其购买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功能性,占比42.9%;其次是价格,所占比重为33.3%;质量也占一定的比重,为14.3%。其他如款式、品牌并非影响用户购买的重要因素。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可穿戴设备市场尚处于孕育阶段,企业若想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需从产品功能性上发力,注重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差异性,同时也不能忽略价格、款式等其他因素。

3.4消费者的购买力

图7数据显示,在对可穿戴设备有所了解的用户中,有68.9%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购买可穿戴设备,只有31.1%表示不会购买可穿戴设备。数据同时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有较强的消费欲望,在愿意购买的消费者中,35.6%可以接受的可穿戴设备的单价在300元以内,300~500元之间的占28.6%,500~1 000元之间的占16.7%,有19.1%表示可以接受1 000元以上的可穿戴设备 。

3.5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态度

图82013年中国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态度

图8数据显示,对于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34.4%的受访者持乐观态度;56.5%表示中立,持观望态度;9.1%的受访者对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不看好。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暂未出现明星级引领市场的可穿戴设备,未来,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消费者能接触到的可穿戴设备也将越来越多,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识也将不断提升。

4 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产品形态

如图9所示,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可穿戴产品形态各异,主要包括: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腕带、智能跑鞋、智能戒指、智能臂环、智能腰带、智能头盔和智能纽扣等。

5 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前景展望

可穿戴设备的核心在于数据的采集、计算、反馈,以及最终对人的行为的改变。可穿戴设备的真正意义,在于这些设备要比手机这样的终端更加融入人体和人的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

未来几年,可穿戴设备将从“概念热”真正走向“产品热”,发展前景广阔。伴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市场竞争也将趋白热化。

可穿戴设备概念渐现,资本市场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关注正在逐渐升温,相关厂商将会成为资本关注焦点。

篇4

政策催化进一步加强

 

国内AI有望“弯道超车”

 

目前,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发展。自人工智能诞生至今,各国都纷纷加大对人工智能的科研投入。美国主攻军用机器人技术,欧洲主攻服务和医疗机器人技术,日本主攻仿人和娱乐机器人。可以说,人工智能成为各国“大脑”计划的重要内容。

 

当下我国社会面临老龄化压力、经济转型和制造业升级,对此,国务院在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指示,要把智能制造和高端技术创新作为重点建设工程,特别提出要发展和培育一批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人工智能核心企业。

 

国内市场的扶持政策频出。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将发展人工智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6年1月,科技部部长万钢提出“科技创新-2030项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成为重大工程之一。

 

在2016年3月两会召开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正式出炉,其中提到,要大力推进先进半导体、机器人、智能系统、智能交通、精准医疗、智能材料等新兴前沿领域的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

 

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人才储备、技术的积累和突破等都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刘进长认为,我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是因为国家的高度关注与政策支持,二是得益于金融界的重视与大企业的不断进入。

 

“2014年,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猛增54%,我国智能语音交互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指纹、人脸、虹膜识别等产业规模达100亿元。”广证恒生副首席分析师赵巧敏向《经济》记者分析称,在利好因素的促进下,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和产业应用发展势头良好。

 

在她看来,目前国际巨头在人工智能技术上还没有完全形成垄断。我国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上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美国相比都不算落后,这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的绝佳机会。

 

“我国完全有可能利用市场需求优势、用户数据优势等,抢占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制高点,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弯道超车’。”赵巧敏称。

 

人工智能大潮来袭

 

千亿市场规模可期

 

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Siri识别到无人驾驶,都是人工智能的实现载体,涉及到的技术和领域跨越多学科,包括深度学习、智能识别、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智能机器人等。

 

未来,人工智能需求将会激增。据BBC预计,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90亿元。

 

“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主要还是以工业制造为主,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不断攀升的劳动力成本,未来包括机器人在内的人工智能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会不断扩大。”爱建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刘孙亮向《经济》记者表示,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家庭化的现象将会普及,届时家用助老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以及家用清洁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将会激增。

 

国内著名的咨询机构艾瑞咨询在参考人工智能行业全球市场规模后预计称:在不包括硬件产品销售收入、信息搜索、资讯分发、精准广告推送等的情况下,预计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91亿元人民币。

 

而目前市场的关注点还只是在智慧金融、智能家居等应用领域,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空间来说,这只是冰山一角。

 

赵巧敏表示,由于人工智能属于基础型技术,与机器人和大数据联系紧密,其水平的提升将带来多领域的应用扩展,大幅拓宽传统产业的发展之路,造成未来5-10年的巨大颠覆性影响,产生10-100倍的溢出效应,由此将打开万亿规模的市场空间。

 

“仅仅以工业机器人领域为例,在智能化水平提高后,将降低固定资产投资成本近30%,降低人工成本近60%-70%,在汽车整车、零部件制造、食品工业及物流等行业产生8-10倍的产业集群带动作用,对应着800亿-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赵巧敏说。

 

实际上,中国人工智能的商业化应用环境甚至能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我国人工智能的商业应用水平已经十分繁荣,这一概念已经渗透了教育、金融、医疗、文体娱乐等领域,且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

 

“市场关心的IT和互联网领域几乎所有的主题和热点,例如智能硬件、O2O、机器人、无人机和工业4.0,发展突破的关键环节都是人工智能。”赵巧敏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必然趋势,它将成为未来30年内我国技术发展的重心,也会给互联网领域带来新的突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我国已经发展得较为全面,包括家居领域、安防领域、医疗领域、企业领域、金融领域和教育领域。

 

然而尽管目前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字识别、工业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等智能科技成果已经进入大规模实际应用,但市场空间仍然很大。中泰证券首席宏观策略师罗文波向《经济》记者表示,我国机器人的“密度”只有德国、日本的1/10,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VC青睐人工智能

 

巨头加速并购

 

人工智能一直是硅谷大佬们疯狂追求的领域,谷歌、Facebook、IBM均重金投资人工智能,是目前AI领域的领导者。微软、谷歌和Facebook等全球科技巨头都认为2016年是AI迅速进化的关键节点。

 

Google希望在人工智能领域复制Android的成功,并力图打造一个机器人帝国;Facebook计划在2016年制造出能够在家务和工作上帮助自己的人工智能;苹果4天内接连收购两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据罗文波统计,目前全球人工智能企业已经超过了900家,大多集中在北美和西欧。这些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总估值超过87亿美元。“随着日本、北美、欧洲的‘大脑’计划大规模布局人工智能,2040年全球很有可能实现广义的人工智能。”

 

除互联网巨头外,敏锐的资本方也在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近年来风投不断加大对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的投资,持续布局人工智能这个重要风口。

 

“2014年人工智能企业融资总量首次超过10亿美元,2015年融资总量更是超过12亿美元。2016年到现在,全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已经超过4亿美元。”渤海证券研究所证券分析师齐艳丽向《经济》记者表示,随着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将提速,VC/PE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也将随之爆发。

 

“反过来,资本层面的爆发也将持续带动人工智能行业加速爆发。”齐艳丽认为,虽短期看人工智能仍处于大规模投入期,较难变现,但未来人工智能应用于无人驾驶汽车、辅助诊断、刑侦监测等领域将会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全球市场火爆的背景下,国内市场也充满了巨头和风投的博弈与布局。

 

出于对人工智能行业商业前景的看好,国内巨头纷纷进军人工智能领域,百度、阿里、腾讯均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力。

 

其中,百度2014年研发投入接近70亿,同时涉足了深度学习与自动驾驶领域,并推出了“百度大脑”计划;阿里巴巴推出了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平台DTPAI;腾讯推出了撰稿机器人Dream writer,开放了视觉识别平台腾讯优图,同时成立了腾讯智能计算与搜索实验室。一些具有创新性眼光的巨头公司也相应进入,让整个行业迎来了爆发的机会。

 

“互联网巨头公司和创业公司是我国AI技术基础研究主力军。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企业都在加大人工智能研究的力度,由此也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据罗文波介绍,截至2015年底,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已有近百家创业公司,约65家获得投资,共计29.1亿元。人工智能领域布局如火如荼。

 

巨头的基础层切入为人工智能基础领域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资金优势和人才支持,使得部分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例如,我国的视觉、语音识别的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而近两三年,风投也开始加速了在这一领域的投资步伐。2014年开始,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投资金额、数量、参与投资机构数量均大幅增加,2015年更是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2015年我国投资人工智能的机构数量已经高达48家,是2012年投资机构数量的6倍;投资额为14.23亿元,是2012年投资额的23倍。”赵巧敏表示。

 

短期看好应用开发

 

长期关注技术研究

 

二级市场一向是搜寻热点的风向标。人工智能市场的火爆也催热了资本市场的相关行业。在市场空间巨大、产业前景明朗的背景下,占据资金优势的上市公司纷纷瞄准人工智能领域,分享广阔蓝海。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最先实现产业化的AI应用层将最早迎来投资机会。银河证券分析师杨华超向《经济》记者分析称,无人驾驶、工业4.0、智慧医疗等主题将成为未来中长期的热点,建议关注相关主题的优质标的。“同时,AI数据层和应用层作为准入门槛较高的环节,之前具有技术积累和数据资源的公司将优先受益,可以关注目前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有技术和规模优势的公司。”

 

对此,罗文波则建议投资者,选择人工智能领域的标的,要分长短期来考量。“短期可关注在人工智能商业化应用有所突破的企业,长期可关注具备技术研究实力的公司。”

 

在他看来,具备竞争力的上市公司主要有两类,一是与机器人硬件制造相关的公司,它们一般拥有较好的智能制造业基础,在未来产业升级过程中,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二是在人工智能商业化应用有所突破的公司。

 

对此投资逻辑,赵巧敏也表示认同,“短期看好应用开发领域,特别是基于当下较为成熟的感知智能技术如语音、视觉识别的服务、硬件产品等的应用开发将是短期的投资亮点”。

 

“目前下游应用领域也面临着大量需求,如人口老龄化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定制化生产对3D打印的需求、物流配速对无人机的需求等。”赵巧敏分析称,穿戴设备、3D打印、无人驾驶、服务机器是最值得看好的应用场景。

 

而从长期来看,在以现有技术为基础的应用领域基本饱和之后,只有技术研究才能推动新一轮的应用创新,赵巧敏称。技术研究是长期的投资关注点,“应该关注核心技术模块提供商和数据传输、运算、存储过程所涉及的基础设施运营商”。

 

篇5

关键词:物联网;高科技;技术变革

1.引言

然而,物联网研究和开发的机遇更是挑战。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以及产业链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实现上下游产业及跨产业的联动,形成产业的联盟,带动整个产业链,共同推动物联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能够从深层次发现和解决物联网中的关键理论问题、攻克技术难点及将物联网研究和开发的成果应用与实际,则我们就可以再物联网研究和开发的挑战中获得发展得机遇。否则,我们只会在物联网研究和开发上浪费时间和资源,又一次错过了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发展的机遇。

2.发展现状和目标

2.1发展现状

无线射频识别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 微机电系统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机器到机器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

2.2发展目标

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十年目标是把我国初步建成物联网技术创新国家。教育部工信部授权理工科高校开设物联网课程,为学生传授物联网相关课程,但凸显劣势的是,师资相对缺乏。可喜的是有华清远见这样的物联网工程师培训机构。总体来讲物联网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令人期待。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目标有以下三点。

(1)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在国际标准制定中掌握重要话语权,初步实现“两端赶超、中间突破”即在高端传感、新型RFID、智能仪表、嵌入式智能操作系统、核心芯片等感知识别领域和高端应用软件与中间件、基础架构、云计算、高端信息处理等应用技术领域实现自主研发,技术掌控力显著提升;在M2M通信、近距离无线传输等物联网网络通信领域取得实质性技术突破,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2)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在传感器与传感器网络、RFID、智能仪器仪表、智能终端、网络通信设备、等物联网制造产业,通信服务、云计算服务、软件、高端集成与应用等物联网服务业,以及嵌入式系统、芯片与微纳器件等物联网关键支撑产业等领域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初步形成从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应用到测试仪器仪表的完整产业链,初步实现创新性产业集聚、门类齐全、协同发展的产业链及空间布局。

(3) 物联网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一批物联网示范应用重大工程,在国民经济和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物联网先导应用全面开展;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全面启动,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初步形成。

从网络发展角度看,今后10―40年发展物联网技术的第一要务是要建设让大众快捷获取信息和知识、能有效协同工作、生活更加高品质的信息网络。网络技术经济宽带化、移动化和三网融合,走向下一代互联网,进一步向后IP时代的新网络体系发展;物联网从监视、控制、反馈一体化,向泛在网络发展;在网络服务方面基于物联网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普及。网络媒体进入主流媒体,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联合构建媒体舆论引导的新格局。云计算平台为物联网提供支持环境;物联网科学将从交叉学科融合,向完善的网络信息论发展。物联网相关技术和服务将相互影响,实现人类向往的充满智慧、更加美好、幸福的物联网时代。

3.主要任务

(一)大力攻克核心技术。(二)加快构建标准体系。(三)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四)着力培育骨干企业。(五)积极开展应用示范。(六)合理规划区域布局。(七)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八)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4.前景分析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根据美国研究机构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将比互联网大30倍,物联W将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信息产业业务。

2011年12月,酝酿已久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印发。《规划》明确,将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增加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加大产业化专项等对物联网的投入比重,鼓励民资、外资投入物联网领域。《规划》提出,到2015年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的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十二五”期间,物联网将实施五大重点工程:关键技术创新工程、标准化推进工程、“十区百企”产业发展工程、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其中,重点领域主要涉及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和智能家居等。

从物联网的市场来看,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0%。物联网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必将有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进入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从行业的角度来看,物联网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电子、软件和通信,通过电子产品标识感知识别相关信息,通过通信设备和服务传导传输信息,最后通过计算机处理存储信息。而这些产业链的任何环节都会开成相应的市场,加总在一起的市场规模就相当大,可以说,物联网产业链的细化将带来市场进一步细分,造就一个庞大的物联网产业市场。

据思科最新报告称,未来10年,物联网将带来一个价值14.4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未来1/3的物联网市场机会在美国,30%在欧洲,而中国和日本将分别占据12%和5%。

示范工程

篇6

早在2011年年初,方正国际已经整合了方正电子政务公司。至此,方正国际IT服务全产业链布局初步形成。“此次方正国际整合旗下两家子公司正是为了完善国际IT服务全产业链布局。”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专访时,方正国际CEO管祥红表示。

抓IT服务机遇

整合行业

合并后,方正国际的业务线和公司规模都得到了不小的扩充。“今后将以方正国际统一的品牌形象、更加规范的高水平的统一管理,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提供更高水平、更专业的IT服务。”据管祥红介绍,整合后的方正国际已经扩展至医疗卫生、智能交通、金融、公安与地理信息、媒体、教育等业务领域,方正国际的员工数量也将从3000人扩展到4000多人。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道,此次方正国际整合旗下两家子公司正是看到了医疗、智能交通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IDC预计,2013年中国医疗IT市场的总体规模将达241.5亿元。另据计世资讯数据显示,2010年,交通IT的市场规模已超过300亿元,并且保持25%的增长速度。不仅如此,有资料显示,整个中国IT服务的市场规模在2011年就将超过2000亿元。

机遇来临,众多厂商“磨刀霍霍”,方正国际自然不会错过。据了解,方正国际的前身是日本方正株式会社(即日本方正),业务覆盖东南亚、日本及北美市场。仅在日本,方正国际的媒体客户就达400多家。

如今,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信息技术产业政策扶植力度加大等多重利好推动下,方正国际逐步开始了在中国市场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全产业链布局。“整合方正奥德和方正众邦后,公司的技术研发实力得以增强,产业链更加完善。”

据了解,方正奥德与方正众邦原本都是方正国际的全资子公司。其中,专注于IT信息系统集成业务的方正奥德的前身是北京奥德计算机公司,业务涉及金融、智能交通、教育等行业,提供专业的信息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与服务支持。

提供医疗信息化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方正众邦,起源于卫生部研究所。1996年,正式更名为方正众邦。目前,方正众邦拥有500多家用户,其中三甲医院有100多家。其自主研发的“中国医院信息系统(CHIS)”是主打产品。

此次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个土豆装入袋子中”,更多的是业务的整合。“方正奥德在系统集成上做得不错,方正众邦在医疗软件方面有优势。合并后,这两家公司在硬件与软件方面的实力也可以互相补充。系统集成商的资质可以在方正国际目前所有的业务板块发挥优势,减少重复,有效地利用资源。”管祥红说。

靠国际经验

助力品牌突围

如今,IT服务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可行业竞争也更加激烈。从市场数据看,整个中国IT服务市场就像是一个碎片化的地带。

按IDC的分析,在医疗IT行业,从公司能力和公司战略的角度来看,金仕达卫宁、东软医疗、北京天健是行业的领先厂商,望海康信是快速成长厂商,东华软件、重庆中联是实力型厂商,四川银星、南京海泰、广州安易是潜在的竞争者。这意味着方正国际也面临着众多实力强劲的本土竞争者。

篇7

按照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HIMSS)的定义,移动医疗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如便携式移动终端设备、卫星通信面向个人或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据尚普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23.6亿元,同比增长26.9%,预计2014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9亿元。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作出的最新预测,到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230亿美元。

目前,按照发展路径和资源管理划分,可将移动医疗分为三个类别。一是移动平台类,依托企业核心软硬件能力,通过整合、共享不同医疗设备、应用服务的数据信息,打造纵向一体化的健康管理中心,帮助用户和医院对健康与疾患进行监测分析,如苹果公司的HealthKit平台,目前正在与第三方医疗机构、应用开发者和医疗设备制造商等商议合作;二是移动设备类,以可穿戴设备为主要发展方向,基于传感器与人体和外界交互进行健康数据采集,旨在便捷连续地监测用户生理指标并提供智能健康指导,例如小米投资的iHealth和谷歌正在研发的隐形眼镜,后者内含无线芯片和传感器,通过测量泪液成分实现检测并传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三是移动应用类,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主要媒介和用户的首要接触点,目前囊括了挂号、问诊、买药、信息查询等多方面功能,其中包括可聚合全国众多预约挂号资源并能够通过手机实现检验报告推送和院外候诊等功能的挂号网旗下“微医”、以轻问诊模式为核心并旨在搭建医患沟通平台的“春雨医生”、提供药品介绍和订药服务的“掌上药店”、面对大众用户提供医药信息的“丁香医生”、满足专业人士进行医学咨询和查询参考资料需求的“医学时间”等。

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已经推动移动医疗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不久的将来移动医疗将融合物联网技术和数据融合技术等,整合包括医疗机构、医疗信息和药剂医疗设备在内的产业链资源,实现医疗服务的无线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推动全产业逐步升级。

从目前移动医疗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对于我国移动医疗厂商而言,大规模进驻医疗体系还未到时机,当前更应该多开展与医院、政府的点对点合作,扎实推进数字化医疗落地。同时,服务商应该认真分析数字化医疗市场的需求,提升设备应用的实用程度和医疗数据的精确可靠性。数据获取与采集所涉及的用户隐私问题至关重要,由于用户采用移动医疗服务时不可避免地会提供个人信息,经过多重传递和相关医疗信息提供者和医疗服务提供者的介入,需要相关部门监管,明确多方应承担的数据保护责任。

据日本《读卖新闻》10月18日报道,日本索尼电脑科学研究所在兵库县西宫市的升学补习学校“滨学园”的帮助下,成功开发出了可以让儿童像玩游戏一样愉快地学习数学的应用程序“MathNative”。该应用程序为儿童们准备了约750个有利于培养幼儿规则性与空间概念的小问题,例如“将颜色多样的抽屉适当排列,使相邻的抽屉颜色都相异”、“排成一列的玩偶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视图都是怎样的”等。

2014年10月18日 来自《中国计算机报》新浪官方微博

据TechWeb 10月21日报道,谷歌20日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显示,继13日至15日连续3天抛售之后,首席执行官拉里・佩奇10月16日再次抛售谷歌股票套现。据悉,在10月16日当天,佩奇抛售了16666股A级普通股和16666股C级普通股,抛售的每股平均价为540美元,以中间价528.5美元计算,佩奇16日当天套现1762万美元。

2014年10月21日 来自《中国计算机报》新浪官方微博

据路透社10月21日报道,Facebook公司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于20日向美国联邦法院递交书,对数位曾参与纽约商人保罗・切利亚欺诈案的律师提出追责指控。保罗・切利亚曾在2010年试图通过伪造合同,以获得Facebook公司约50%的股权。美国联邦检察官在2012年裁定,切利亚的合同涉嫌造假,因而以勒索和欺诈罪名对其提出了刑事指控。

篇8

引言

物联网通过互联网和电信网等网络进行承载信息。物联网的用途非常广泛,它涉及到各个行业,如交通系统、日常购物、服务行业、信息监测、健康护理、信息搜索等众多领域。物联网作为一个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效益,《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前瞻》数据表明,2010年物联网在安防、交通、电力和物流领域的市场规模分别为600亿元、300亿元、280亿元和150亿元。2011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600多亿元。调研机构Gartner的市场调研报告称,全球每秒接入物联网的设备将达63台,预计2015-2020年间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千亿美元量级。而来自浙商证券的研报也预计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的整体规模将超过1.8万亿元。在万物互联的大趋势下,物联网的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物联网将实物与信息汇聚成一张巨大的网络,使得每个人或物体都产生关联,并让人们更加方便和精准的去运用以及管理这些实物和信息。物联网正在以一种飞快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享受这种生活方式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要学会去如何管理和正确看待物联网。

1 物联网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1 智能化交通方面的影响

交通问题一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不能避免的一个问题,如高速收费、停车位、交通卡等问题。但通过物联网我们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1.1.1 ETC车道收费问题

ETC车道由于收费原因降低了车辆通行的速度,使车辆通行效率下降,并且也会导致汽车燃油浪费,造成空气的污染。通物联网可解决这一问题,设立不停车收费系统车道,车辆无需人工交费,采用智能手段便可进行交费,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避免了停车和等待,解决了拥堵问题,挺高了行进速度。

1.1.2 跨地域公交一卡通

城镇居民出行一般会选择公交或地铁等方式,这些方式即环保又方便,但如果是在非居住地出行的话,购票或是查找路线都会造成时间和金钱的浪费,采用物联网这种方式,通过一卡通使得人们无论是在哪座城市都可搭乘公交或地铁,这种方式提高了出行的效率,同时也能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1.2 智能化支付方面的影响

传统的支付方式是使用现金进行支付,但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购买贵重的东西,就需携带大量现金,非常的不方便,物联网改变了这一传统的支付方式,将银行账户和手机绑定在一起,通过手机进行付款,手机代替了钱包的作用,方便了人们日常的购物,节省了付费和找钱的过程,提高了购物的效率。如今手机在多种领域都可进行支付,如购买车票、酒店预订、转账、缴费等方面。

1.3 智能医疗方面的影响

通过物联网建立智能医疗能够有效地帮助老年人和病人进行医疗方面的服务,例如通过家庭医疗传感设备,可以对病人或是老年人进行医疗检查和身体测试,检查身体各项指标,能够有效的预防病发,并且能通过网络将信息传送给护理人或医生,以便能及时的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通过紧急呼叫设备,当病人或老人独自在家时,如病发或身体不适可以通过此设备呼叫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得到救助。

2 物联网发展对管理方式的影响

物联网的发展不光对人们生活的各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对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上的管理方式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2.1 对城市管理的影响

我国如今正在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形成离不开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存在著重重的矛盾,如今我们可以运用物联网去解决这些管理方面的问题。城市离不开水、电、交通、可用能源等生活所必需的资源。

通过物联网,可将这些资源在城市范围内形成网络,通过建立系统平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这些资源。物联网能够更加宏观的把控城市中的各种资源,并且能够进行合理的分配。在城市管理方面物联网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并且能够获得更精准的数据从而进行更有效的管理。

2.2 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我国在公共管理方面一直存在着缺失和管理不当,每年由于公共方面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通过物联网设立管理平台,将我国的公共资源的信息上传到网络中,由平台及时的获取这些信息,对公共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将合适的资源放置到合适的位置中,合理的运用公共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同时还可以对公共资源进行监管,一旦发现资源被破化或是非法占用,能够及时的作出反应,找出责任人,减少国家和人民的损失。

2.3 对信息化管理的影响

由于网络的发展,我们每天都在接收着数以万计的数据和信息,但其中很多都是无用的或者是虚假消息,通过物联网可以对信息进行更加合理的监控,过滤掉虚假和有害消息,从而使网络环境更加安全和健康。

3 结束语

迄今为止,全球每秒接入物联网的设备将达63台,预计2015-2020年间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美元量级。物联网PaaS平台Xively的分析也显示,截至2020年,全球将有400-800亿设备接入物联网,其中政府设备至少占77亿,总金额约21亿美元,预计投资回报为47亿美元,人均拥有的物联网设备将有10台。物联网现如今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为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便利。物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这种革命性的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了起来,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影响着我们,我们在利用这项技术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它的管理,合理的运用这项技术才能为人民带来便利。物联网将是未来发展的必要趋势,我们应重视这项技术并加快物联网在各方面的研发。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应用的逐渐深入,国家在物联网领域的相关利好政策也不断出台。2012年2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发起立项的“物联网概述”标准草案,在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第13研究组会议上正式审议通过,成为全球第一个物联网总体性标准。2012年5月,工信部批准了5项通信行业标准,标准中包含《M2M业务总体技术要求》和《M2M应用通信协议技术要求》两项物联网标准。2012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又正式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涵盖了应用基础、安全保障、设备、支付应用、联网通用5大类35项标准。

篇10

公共云市场重点发生转变2013年,我国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47.60亿元,同比增长36%,增速有所放缓。2014年,产业规模有望超过80亿元。具体而言,国内IaaS市场呈现高增长态势,市场规模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105%。PaaS与SaaS市场规模分别达到2.2亿元与34.9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20%。

在企业使用比例方面,IaaS使用比例最高,达到56%;PaaS其次,为38.9%;SaaS比例为5.1%。与2012年相比,PaaS使用比例增长明显,表明企业用户采用公共云服务的重点正在从基础设施租用转向针对自身业务的开发平台。

私有云市场保持高速增长

前瞻网云计算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私有云市场规模达30.7亿元,同比增长189.2%。自2011年以后, 中国私有云市场迎来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 0 0 % 的爆发式增长。2012年,私有云成为中国云计算市场的主要增长点,其市场规模约为3 8 3 亿元,2013年,中国私有云市场规模突破400亿元,达到507亿元,预计2014年中国私有云市场将达到649.73亿元,中国私有云计算基础架构市场还将保持高速发展,增长率约在50%以上。

混合云是未来市场发展趋势

混合云把公共的外部云和内部私有“云”整合成更具功能性的解决方案。而混合云的“秘诀”就是处于中间的连接技术。为了更加高效地连接外部云和内部云的计算和存储环境,混合云解决方案需要提供企业级的安全性、跨云平台的可管理性、负载/数据的可移植性以及互操作性。

篇11

那么目前,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发展条件如何,中国距离成为真正的人工智能强国还有多远?7月13日,《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在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

报 告中称,目前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具备非常优越的条件,然而要成为真正的人工智能强国,中国还任重道远。中国在论文总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上都排在世界第 一,但中国在人才总量,以及杰出人才占比偏低。在产业上,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排在全球第二,不过,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融资占到了全球的60%,成为全球最“吸金”的国家。

报 告指出,中国必须加强基础研究,优化科研环境,培养和吸引顶尖的人才,在人工智能的新基础领域实现突破,保证人工智能发展的根基稳固。同时,要大力鼓励产 学研合作,让企业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的主导力量。积极参与到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机制的构建中,在人工智能未来的技术发展、风险防范、道理伦理规范制定等领域发 挥中国独特的作用。

这份报告由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清华公共管理学院政府文献中心、北京赛时科技有限公司、科睿唯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

论文总量世界第一,杰出人才占比偏低

报告中称,在论文产出上,中国人工智能论文总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都是世界第一。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论文的全球占比从1997年4.26%增长至2017年的27.68%,遥遥领先其他国家。

高校是人工智能论文产出的绝对主力,在全球论文产出百强机构中,87家为高校。中国顶尖高校的人工智能论文产出在全球范围内都表现十分出众。

不仅如此,中国的高被引论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并在2013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但在全球企业论文产出排行中,中国只有国家电网公司的排名进入全球20。

从学科分布看,计算机科学、工程和自动控制系统是人工智能论文分布最多的学科。国际合作对人工智能论文产出的影响十分明显,高水平论文中国通过国际合作而发表的占比高达42.64%。

专利申请上中国专利数量略微领先美国和日本。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数量略微领先于美国和日本,三国占全球总体专利公开数量的74%。

全球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机器人、以及机器学习等细分方向。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持有数量前30名的机构中,科研院所与大学和企业的表现相当,技术发明数量分别占比52%和48%。

企业中的主要专利权人表现差异巨大,但中国国家电网近五年的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发展迅速,在国内布局专利技术量远高于其他专利权人,而且在全球企业排名中位列第四。

中国的专利技术领域集中在数据处理系统和数字信息传输等,其中图像处理分析的相关专利占总发明件数的16%。电力工程也已成为中国人工智能专利布局的重要领域。

虽然在论文总量和高被引用论文数量上中国排名领先,但在人才投入上,中国表现并不突出。

根据该报告,截至2017年,中国的人工智能人才拥有量达到18232人,占世界总量8.9%,仅次于美国(13.9%)。高校和科研机构是人工智能人才的主要载体,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系统成为全球国际人工智能人才投入量最大的机构。

然而,按高H因子衡量的中国杰出人才只有977人,不及美国的五分之一,排名世界第六。企业人才投入量相对较少,高强度人才投入的企业集中在美国,中国仅有华为">华为一家企业进入全球前20。

中国人工智能人才集中在东部和中部,但个别西部城市如西安和成都也表现十分突出。国际人工智能人才集中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和模式识别等领域,而中国的人工智能人才研究领域比较分散。

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全球第二,但投融资规模最大

报告称,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从2012年开始迅速增长,截至2018年6月,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达到1011家,位列世界第二,但与美国的差距还非常明显(2028家)。

中国人工智能企业高度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东。在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最多的20个城市中,北京以395家企业位列第一,上海、深圳和杭州也名列其中。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应用技术分布主要集中在语音、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这三个技术,而基础硬件的占比很小。

风险投资上,从2013到2018年第一季,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融资占到全球的60%,成为全球最“吸金”的国家。但从投融资笔数来看,美国仍是人工智能领域创投最为活跃的国家。

在国内,北京的融资金额和融资笔数都遥遥领先其他地区,上海和广东的人工智能投资也很活跃。从2014年开始,国内人工智能投融资活动的早期投资的占比逐渐下降,投资活动日趋理性,但A轮融资还是占主导地位。

篇12

以下为叶甜春主任在第三届物联网博览会上讲演的文字实录:

首先我非常高兴。我这是第三次站在物联网博览会上这个讲台了,因为三届物联网博览会我都有演讲。今年取了跟去年一样的题目,因为当时我们的观点是说物联网发展没有大家预计的那么快,所以我们最近一直在持续关注产业链培育。

其实现在的主题也是这个,就是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应用示范,能够促进物联网真正的技术产业发展,市场兴起和推进更往前走,所以我还是在产业链上做。

物联网中心每年都推出物联网发展蓝皮书,今天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更新的一些数据。

从物联网角度来看,作为智能系统,肯定是现有的网络要延伸到信息感知,要延伸到信息智能处理,然后有整体的行业解决方案。今天在整个展会上我转了一圈,刚才也听了几位演讲嘉宾的发言,感觉到大家越来越关注于整体的应用解决方案,而我则从感知方面走。

最终我们提供的服务是什么?因为物联网是基于内容和服务的一个技术和产业领域,我们可以看到物联网几乎覆盖了整个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应用的各个环节。

现在请大家看看我身后的这张图,这张图在去年的基础上稍微做了一点完善,可以把这张图的题目改成信息产业链或者信息化应用产业链,因为这还是符合我们科学院对于物联网的解读,物联网就是信息化的一个新的解读,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提升。

经过一两年的发展,从传感器开始到系统集成,到用户派生出来的软件提供商、平台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

从物联网发展阶段来看,它还远远没有达到爆发式增长的程度,但到底要经历几个阶段?我大概划了一下:2010年之前是概念阶段,也就是RFID在物流、零售、医药产业的应用,建立不同系统间交互的框架。2010—2015年,物与物之间联网和传感器联网,只有大规模的铺设应用之后,要管理的物品、物体达到百万量级、千万量级才具备真正的物联网特征。2015—2020年,进入第三阶段,也就是半智能化无限传感网。在与民生相关的医疗卫生相关体系中,你会发觉越来越综合,从一个医院到一个地区,到一个省,到全国,整个医疗系统会建立起来。第四阶段是2020年后,人和物的服务网络融合,即产业整合。

PPT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主要接入方式。这个我要特意提一下,物联网需要一个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物联网的终端都需要以某种方式连接起来,以发送或者接收数据。移动互联网将成为物联网的主要接入方式。

全球物联网还处于初级阶段,但相对于去年和前年,基础更好,增长曲线一直是上升的。根据我们自己的《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年度蓝皮书(2011)》统计,2011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为1 271亿美元,预计2012年全球市场规模约为1 580亿美元,到2016年将达到4 320亿美元。从2012年至2016年,年均增长率接近28%。

M2M市场规模绝大部分增长来自于软件集成和IT服务,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各国政府对云计算都在加大投入。

说到云计算,我们不只看到联通、电信等运营商的云计算中心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甚至看到一些中小企业开始面向行业做服务的时候,那么从私有云向共有云过渡,建立未来商业模式来讲,可能还是有待于探索。

在全球产业链环节当中,物联网大企业分布在产业链各环节,通常为全球性的传统信息化或IT领域企业。越往下面走到系统集成、到软件、硬件的企业还是非常小。将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它们还是引领物联网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

下面我们分享一下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情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是未来五年物联网发展的主要任务。《物联网 “十二五”规划》将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针对我国物联网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目标和主要任务。

在这里,我们综合了一下,制定五个方面的目标:500项以上重要研究成果,这从数据上来讲一定是有的,这么多院校在这儿,这么多研究单位和这么多企业,但这500项商业价值评估则是一个问题;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包括共性和关键技术,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的行业标准;10个产业集聚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9个重点领域。这些我们要到2015年再来看。

《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做了详细规划,这个我不解读,我只说一点。今天正好有一个海外过来的学生,他要求跟我谈半个小时,因为他在做这方面的调研。他又问了这个问题,为什么无锡是无锡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就是因为总理来了,无锡抓住了。我说恐怕不完全是这样,无锡承担这个建设任务有它的逻辑,因为我们看到全国发展前十位的城市当中有无锡,至少在全国前十位城市当中有无锡的一席之地。你说为什么不是苏州?那当然是有它的偶然因素。我们也看到无锡地方政府,从国家部委到无锡政府都在一项一项落实政策,这是我们看到令人欣慰、充满欣喜的一点。

从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发展预期来看,2011年国家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为2 632.6亿元,比2010年增长42.5%。2012年市场规模约为3 650亿元,到2016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这是研究小组做的一个预测。我认为要真正做到万亿级,也要到2020年前后,当然我说的这种增长是基于严格的统计口径。

中国物联网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群体,红色的部分是国家在推动,全部都是云计算。RFID因为是产业推动,它做得比较细。中东部是一个重点,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从这儿我们看到新的商业模式开始出现,也就是运营商推动,这是令人感到很欣慰的。

这里,我还是想提醒各地政府要注意云计算中心。我原来讲过,现在忽悠政府建共有云,等于赵本山卖那个拐。我们要控制规模,跟企业结合,把内容服务想清楚来做恐怕是极其要紧的。

中国物联网应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我们看到最大的应用还是安防,安防、电力和交通是应用最广泛的三大行业。

中国传感器与RFID市场规模,RFID增长非常快,虽然自己还缺标准和芯片相关东西,但随着应用起来,有些企业的成长性是非常好的,我觉得一两年之内就能改观。但传感器方面似乎没有看到,没有看到有特别好的传感器企业突然起来,这是下一阶段大家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现在以应用为先导,从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开始到企业行业应用,再到个人家庭,这个可能会成为演进的趋势。大家推得很快的要么找政府,要么找大企业,真正的智能家居、智能家庭这方面的推广都非常地吃力。

标准体系肯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行业应用的逐渐成熟,要涵盖多种应用的一种物联网技术平台会开始出现。针对物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就会把技术和人的行为模式充分结合在一起。如果倒过来说,我有一个技术方案改变你现在的行为模式,这对企业还是政府都是难以接受的。再往下走的话,各地物联网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也非常明显。

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及利润率分布,仍然是两头赚钱,也就是元器件到应用解决方案。为什么利润率高?利润率高就意味着规模不大,但是我们看到这个中间发展的机会。

中国物联网产业链上的从业企业众多,但缺乏本土“旗舰型”企业。在物联网关键应用里面可以看到,RFID、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和网络通信技术。下一阶段比如说嵌入系统,将来软硬件结合,这个嵌入系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

从前端开始看,传感器首先是智能传感器才能进行嵌入,也就是从学术上说叫海计算+云计算,这一套体系是下一阶段重点发展的东西。

中国传感器产业与市场发展特征。我国传感器产业正处于从传统型向新型转变发展的重要节点,逐渐向微型化、多功能化、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看到相应的企业都有了,那么未来两年、三年、五年,我们要看到的是哪些企业能够成长为它这个环节的龙头,这是在产业链上需要关注的事情。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物联网发展研究中心的工作进展。从2009年成立到现在,接近三年时间。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坚持应用牵引,创新驱动,服务国家经济转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基于此,我们有集成创新、应用示范和公共服务平台及产业孵化投资。在之前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已经开始运营了,这几大平台是希望面向全社会开放的,能够快速地让这些企业成长起来,这是我们的宗旨。

为此我们制订了一整套服务模式,逐渐地向大家推广,希望这个平台能得到各个企业的关注,也希望这个平台为大家未来发展创造条件,作出贡献。

产业孵化投资,我们投资早期,甚至最早期,一整套的孵化链条正在搭建,这里面有相当多的投资伙伴在做这个事情。

物联网研究重要人才培养,攻读的博士、硕士达到150多个人,基于五大业务模块都有相应的布局和进展。

物联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健康医疗、智能环保、智能安防和智能农业。物联网新型系统架构包括物理信息建模 ……

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三个重点应用示范。首先说农业,我们跟全国供销总社合作。这个想法分几步:从农村入手第一步是打假。第二步,由于供销总社是最大的流通企业,要求利润不是很高,因此要提升整个物资配送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同时让市场供需信息有效地利用起来。第三步要跟科学种田连在一起,要为销售融资提供服务。到最后我们相信,当农民通过供销社的信息系统,通过庄家医院,通过相关的融资,一系列的技术服务,实现科学种田的时候,我们不用再担心食品有农药残留,有化肥残留,也不用担心将来运到市场上的那个东西能不能达到绿色有机。这个想法我们和供销社的需要做20年。这件事情做下去,我相信它会成为一个产业,是造福于民的工程。

公共安全,大量的视频都在这个地方,海量的视频处理和智能分析是我们想做的事情。随着公共安全信息化推广,本身就已经有很多手段,但是我们希望能够更有效地把它利用起来。

第三块就是装备制造。比如高级电子信息制造业本身就是相当高级的系统。下一步希望改变制造业的粗放型形态。

现代农业智能服务系统,农业合作社已经是一个明显的趋势,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还是供销社系统。如果把物联网技术,把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建立起来,就会带动整个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今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年度蓝皮书(2012)》重点从6个方面对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进行了阐述。这6个方面分别是环境篇、技术篇、产业篇、应用篇、战略篇和展望篇。

最后我再小结一下。

篇13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持续影响下,中国电子产品出口增速明显受到抑制,Ic应用较多的大宗电子整机产品出口增速放缓,国内除了移动智能设备增长较为迅速之外,其他产品市场销售多数为稳中有降。在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下,2012年中国Ic市场销售额在2011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幅趋缓,市场规模增至8558.6亿元,增速进一步放缓至6.1%,但市场增速仍大幅高于全球市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