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6: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篇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19

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达到新的水平和高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必要继续针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做教学研究。在新思想、新理念的引导下创新教学,不断优化教学,实现历史教学高效长足发展,是所有高中历史课教师共同的期许。笔者基于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对教学进行反思,总结归纳出一些可供借鉴的教学策略

一、扎实教师的专业功底、强化其教学技能,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基础保证

“新课程”形势下,专家、学者和教师对于“教与学”都做了极为科学而准确的解释,明确指出了教学是学习的基础,由此看来,教师的教学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影响重大,而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是由教师自身的专业功底和教学技能水平决定的。因此,要想有效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效率,要从扎实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强化教师教学技能入手,这样才能确保对教师的教学起着积极地引导、促进作用,才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搭桥铺路,让其乐学、会学并且学好。

不少学生心中理想的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是口若悬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课生动有趣的,从学生心中的“理想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期许很高,学生希望教师知识面广,既能教学有趣,又要能教得好。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的好坏,所以教师不该认为是学生要求太高,而应该将其化为动力,不断督促自己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高中历史教师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而应该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和不断拓新的精神,从而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想要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胸有成竹”,必须要在课前准备中要做到“尽可能考虑周全”。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要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的预设和规划,教师需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研究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准备充分与否,关系到一堂历史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和教学的好坏。另外课前准备工作要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相应的v史思维品质。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教学切入点,并精心选择或者创新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推动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笔者在课前会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与教学法相关的书籍等以及阅读具有前沿性的学术期刊,还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然后分析教材,抓住新课程改革下的教材变化,并且比较不同教材之间的异同,同时关注高考新变化,分析命题方向,梳理出教学思路;接着,准备与教学相关的视频、文字资料等;最后结合新课程理念对整个专题进行系统的备课。当然,对整个专题备课,可能会出现把握不准确、不充分的情况出现,所以在开始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后面的教学设计作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实现教学的优化。

三、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无疑有利于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能够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彰显了教师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让高中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使其充分展现个体的风采和能力。通过对高考趋势的分析,发现会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分析、归纳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而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够较好地实现以上种种目标。此外,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提出,更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中能够切身体验,从而获得情感上的陶冶。而小组学习探究同样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情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这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以《》为例,笔者先提供有关列强侵略、的图片、影视资料,激起学生心理上的波动;顺势抛出如下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其主要领导者为何人,具有怎样的思想?维新思想内容是什么,其特点又如何?对后世有何影响?如何认识《》?之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得出观点看法;课堂交流,教师重点指导学习方法技巧;让学生通过上网阅读相关资料,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四、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效果的提高

篇2

二、高中传统固定班级教学存在的弊端

1.过分强调一致化,忽视学生的个性

高中传统的固定班级授课模式是一种相对比较固化的教学模式,学生从高中一入学就开始在一个固定的班级里学习,直到高三毕业基本上都在一个班,除非是文理分科,不然,学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同一个班级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虽然是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教学环境,但是传统固定的班级学习过分强调学生的一致化,忽视学生的个性,这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2.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传统的固定班级授课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因为长时间待在同一个学习环境中,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学习惰性,学习环境、学习模式都太过于固化,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创造性。

3.不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传统的固定班级授课存在着一种班级特色的固化印记,一个班级有一个班级的教学特色和教学水平,不得不承认,有的班级就是能够把学生教得很好,有的班级的教学水平就相对差一些,这种班级教学上的差距就像是一种班级的教学特色一样存在,一旦形成之后可能比较难突破,这样可能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发展。学生总是在同一个班级中学习的话,其学习的视野就不能得到拓展,学生不能到其他优秀的班级中进行实地学习和交流的话,就很难有更大的进步,所以说,传统固定的班级教学不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三、“走班”教学模式对高中传统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

1.能够使历史教学“由静变动”,可以搞活历史教学氛围

“走班”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搞活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教学氛围,将以往历史单班独立教学的过分严谨和死板打破,使历史教学模式由静变动,不再只是一味地在同一个局域范围之内进行闭门式教学,而是一种动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积极进行个性化的历史学习爱好的搜集和分析,并进入符合自己学习情况的教学班级进行相关的学习和交流,这种运动式的历史教学模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欲望,教师可以切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2.可以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思维的开发

进行“走班”教学,学生学习能够有计划、有目标地动起来,这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的开发是有很大帮助的。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存在着不同的历史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走班”历史教学就是将班级之间的不同的历史学习思维进行辩证、科学的融合,这是一种历史学习思维的相互碰撞,在思维碰撞之中会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思维的开发。

3.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培养理念

实行“走班”教学模式就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能够比较充分地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培养理念。

四、“走班”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分析

1.“走班”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有限

“走班”教学模式一般只是适合于在高年级中展开,低年级很难进行“走班”教学模式的开展,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弊端和局限,因为,低年级的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走班”教学很难有效果,在这方面,高年级的学生的控制能力就相对会好一些,所以说,现在“走班”教学模式只是比较适合于高年级的学生,对低年级的学生不适用。适用范围有限是“走班”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弊端。

2.“走班”教学模式的实施力度受学校教学条件的影响较大

现在“走班”教学模式的实施力度受到学校的教学条件的影响比较大,有的高中的教学条件比较差一些,像中西部偏远地区的高中的教学条件比较差,无论是教学设备还是师资力量都是比较落后的,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想要实行“走班”教学几乎是一种奢望。不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高中学校那样具有优势,因为它们的教学条件很好:校舍好,教学设备好,师资力量强,教学资源丰富等,这些都有助于“走班”教学模式的开展,所以说,“走班”教学模式受到学校教学条件的影响比较大。

3.教师的受欢迎度和教学水平可能受到盲目的评价

现在的“走班”教学模式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听课习惯、兴趣和爱好进行“走班”化学习,这样就可能使得有的班级的学生比较多,有的班的学生会比较少;有的教师教的课学生会比较多,有的教师教的课学生会比较少。比如,有的历史教师讲的课就很受欢迎,听课的学生也就很多,但是,有的历史教师的课不受欢迎,听课的人数也就比较少,有的学校就以教师教的课的听讲人数来评价教师的受欢迎程度和教学水平。但是,只是凭借听讲人数并不能代表全部,有的教师的教学虽然没那么受欢迎,没那么出色,但是其研究水平比较高,所以,进行“走班”教学有时候可能使得教师的受欢迎程度和教学水平受到盲目的评价。

五、“走班”教学模式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

1.应该对学生进行“走班”教学模式的科学宣传和正确引导

学校要成立“走班”教学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包括分管校长、教科室主任、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年级组长。委员会成立之后对学生加大“走班”教学的科学化宣传,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走班”教学的具体优势在哪儿,将“走班”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认知能力的优势进行科学化的宣传;同时也应该对学生进行“走班”学习的正确引导。学生对“走班”教学还不是很了解,存在着走形式、贪玩的不正确观念,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走班”教学的正确引导。

2.学校应该完善“走班”教学模式的教学管理体制

首先,高中历史备课组要根据“走班”的年级和学生数制订历史“走班”教学的备课方案,确定“走班”教学方法和目标并上报教学委员会,教学委员会要对相应的“走班”课堂的具体纪律、课程安排、教学效果、反应效果进行检查和管理,切实保证整个“走班”教学能够正常进行。其次,教学委员会在收到教师的教学设计后,要对教学方案进行协调和整合,进行统筹安排,并制订学生的高中历史课程清单。之后让学生根据这个清单,选择自己想要“走班”的年级,学校要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编制出下一学期高中历史“走班”教学的课程表。最后,学生根据课程表的安排进入自己所选班级进行历史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新班级的管理工作,安排好学生的座位,适当地进行微调,对学生进行作业辅导和自习安排,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保证历史课程“走班”教学效果的实现。

“走班”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固定班级授课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对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高中的“走班”教学是顺应素质教育发展步伐的重要教学策略改革。

篇3

高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主要分为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历史活动课中的探究性学习和课后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中应该创造轻松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师设计探究问题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历史活动课中的探究性学习可以按照教科书的建议进行,也可以从课文中选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开展;课后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人通过课后的资料收集,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总结等,是对课内学习的补充。

利用探究性学习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成效比较显著,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依然有很多需要反思的问题。

(1)需要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和知识更新能力的教师。教师是高中课堂教学的重要角色,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能及时更新,那么教学模式就得不到根本的改善,教师的知识能力不能及时更新,就无法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2)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要处理好探究性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关系。探究性学习是对过去接受学习模式的改革,但是进行探究性学习并不能完全摒弃接受学习,对于学生不懂的问题,还是需要通过老师的教授来弄明白。

(3)要积极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当前探究性学习的资料信息主要源于校内图书馆和网络,但是这些都不能在高中生心里建立事实依据。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要积极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例如,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地方切身感受历史,提高感性认识。

历史教材对历史的描述大多都是结论性质的,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历史内容,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历史史料,不但能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时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趣味化的教学方式,适当地引用一些史料,这样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有效地进行。

高中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民族感情和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积极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良。只有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历史教学的成效,实现教学目的。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53-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纲要》从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着眼点和最终归宿——“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如今的高中历史课堂,我们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设计的任务都是一样的,布置的作业也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学生至少在以下方面存在差异:在特定时期学习某种概念或技能的准备状态;感兴趣的活动或主题;由性别、文化、学习风格或智力等组成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差异的基础上制定适合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在历史课堂实施差异教学正是基于新课改“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而提出的。

一、差异教学的含义

差异性教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备受中国基础教育界关注的一种教育教学新理念。对于它的相关含义,不同的中外学者有着自己的解释,我们可以将高中历史新课程差异教学的含义界定为“是指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要求,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学习的个别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历史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二、差异教学的特征

差异教学是立足于学生个性差异而实施的教学。其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以学生为中心

在差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前备,根据学生学习的差异需要,提前主动设计差异化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积极地创造条件使教学适合学生个别差异的需要,并不断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以差异测查为基础

实施差异教学的前提是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对学生实施差异教学前,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提问、与学生直接交谈或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前备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灵活多样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具体实施差异教学。

3.提供施教内容、过程和结果的多样化

差异教学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在具体的设计方案中,对差异教学实施中学生的学习内容、过程以及学习结果都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并尽可能地提供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学生的差异需求。

4.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差异教学是动态发展的教学。差异的学生与动态的学情,就要求有“差异化的教师”,教师在实施差异教学前应尽可能周全地考虑到教学实施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尤其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等方面的匹配程度,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做出调整。

三、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差异教学的具体策略

1.设置差异性的教学目标

设置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的学习目标分成不同层次的目标,然后要求学生按层分组,进行探究和学习。比如,在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时,教师可以设置A、B、C 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样既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又强调了协作学习,使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2.弹性分组教学

弹性分组是差异教学的核心,它是依据学生自身的差异,从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动态分组,并以此进行科学管理和科学教学。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个体智能的发展受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其发展方向和程度因环境和教育条件不同而表现出差异。以弹性分组教学的形式实施课堂教学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独特智能,挖掘每个学生自身的潜力,在团队中运用各自的强项智能,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各种合适的学习活动,同时还可以给特殊的学生或小组提供额外的教学辅导。

弹性分组和普通分组的区别在于,弹性分组是动态的,会随学生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征。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要根据需要、优势以及偏好进行分组,弹性分组的学生不得不根据自身学习教师亦会依据情况的变化对小组进行重新整合以适应学生当前的学习需要。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会随着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业成绩的好坏进行调整,努力做到培优补差,多元发展,共同进步。

3.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再如,让学生课前收集历史科学最新进展资料,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同时也满足了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使教学充分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又如根据课堂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设计各种方案,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选择最优方案,实施这一环节时还应注意,要进行检查评比,给予每个学生以肯定,使学生个性心理得到满足。

再如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在讲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内容时,教师先将自主学习的方案发放给学生,并为学生提供有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先自学。如果遇到了问题,及时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进行咨询、讨论。通过自主学习活动开展,组织学生主动探究,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造性,既关注了学生个性差异,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开展差异评价

新课程改革倡导我们运用多维的评价标准、多样的评价方法和多元的评价主体综合评价学生的进步与变化。开展差异教学,就应该对施教学生实施差异性的评价。在差异课堂里,由于学生经常按照不同的速度学习,因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有不同的标准。但是,长期以来,原有的学业评价方式中却存在着许多局限和不足,如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考试和测验成为衡量学生最重要的手段;过于注重纸笔测验,忽视其他评价方法的运用等。而新课程倡导的是发展性评价,关注的是个体的差异与需要,追求的是个体价值的实现,而不仅仅是考试分数的多少。因此,面对学生的差异存在,新课程改革呼唤对学生差异评价体系的出现。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其学习兴趣、途径及思维方式都带有明显的个性差异。高中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基本定型,个性差异就更突出、更强,为此,高中新课程也特别注意了课程的选择性,并力图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这就要求教师要特别注意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来进行历史学业评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学业评价时,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并结合具体的评价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来进行。评价的内容主要有常规书面作业(历史预习作业和练习)、实践性作业(历史习作、历史制作等)、口头语言表达、常规书面检测等。就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评价建议”里具体列出了历史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和历史考试等五种评价方式。

此外,历史教师还应注意在评卷的环节中也应实施差异评价,比如教师在评定学生考试成绩时,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不必局限在所谓的“标准答案”,应客观地给学生评分,只要学生的作答立论有据,就应该得到鼓励。

当代历史教学强调要尊重和了解学生的差异,这种尊重和了解绝不是要片面地求全求准,使教师被这种尊重和了解所累,陷入疲惫不堪的状态,而是强调一种对待学生差异的基本态度:“敞开心扉,更多地去了解学生、认可学生的品质,保持一个教师应有的活力。”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学生最突出的方面,因势利导,就能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5

过去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运用讲解、板书和媒介作为教学手段和策略,让学生接受知识。教师向学生讲解知识,学生接收教师讲解的知识,这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突出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一谈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教学策略就是教师为了最大化地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过程所采用的谋划和相关的重要措施。教学策略是教学理念下的教学行为。教师要运用丰富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实施教学。

一、 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历史学科让学生感觉知识很陌生,缺少兴趣,学生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所以对历史缺少兴趣,不够重视。教师可以设置启发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探究性教学,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高中生好胜心强,好奇心强,教师要鼓励学生产生困惑和思考,教师经常问问学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在思考和碰撞中更加活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设计疑问性的问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帮助学生形成乐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 采用抛锚式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抛锚式的教学方式,将不同类型的锚抛给学生,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我们应提倡情境教学,将问题置于类似的教学情境中,选择真实的学习任务,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创新教学的模式,采用抛锚式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将知识抛锚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锚是支撑课程和教学实施的支撑物,可以是故事,或者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锚的呈现方式可以是讲故事,参与扮演角色,师生绘制图画等。

三、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辩论等竞赛活动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小组学习法就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合作,按照课题或者兴趣、学习目标分组,5~6人一组为宜,考虑个体差异,照顾到差生。小组学习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求组内成员自由交流意见,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的学习态度,主动分配和承担角色。教师要让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看法,相互启发,小组组长记录情况并代表小组发言。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按照专题,将小组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以此让问题更清楚明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还可以开展有趣的活动,例如开展猜谜语、讲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等智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巩固知识,实现素质教育。

四、 采用信息反馈监控的策略,反馈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活动状况,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建立信息反馈监控系统,根据信息反馈及时调控。

(一) 重视课堂提问,重视作业练习

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和小练习,及时反馈信息实施监控有很多优点,如信息传递快,运用提问和作业不用像考试那样增加学生心理负担,利于学生思考、回答,尽早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根据计划,根据历史事件发展线索,经常进行提问和练习,考查学生,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学生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二) 科学客观考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为了客观考查、科学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有这样三个措施:

1. 小步进取。教师每当向学生讲解知识后,就要及时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达到预设的目标,这样让学生吸收消化新的知识,也能产生学习的快乐感和幸福感。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8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相较于以往的教育模式,新课改无疑是一缕芬芳,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新的活力,为课堂带来了生机。新课改下的课堂,不再是以往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充满激情、生命力的课堂。随之而来的是老师教育的重心偏离,现在的课堂由以往的教育教学转向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枯燥的历史课堂来说怎样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符合课改的趋势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于在新课改下历史课程如何进行有效性学习展开了讨论。

一、熟知教学目标和内容

历史课堂开设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在学习历史中,通过对历史的再现,让人们回顾历史,从历史的经验中不断地进行思考与探索,以历史为鉴,吸取历史教训。历史是一个民族的一切,通过历史,可以追寻祖辈的足迹,让人们对社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高中的历史教育来说,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人格、能力、智力以及休闲生活,最终目的在于促进自身发展。教学课堂不仅是学生成长的乐园,也是老师学习的天堂,这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事先制定好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免出现教学混乱没有重点的现象,这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所以为了让课堂更加到位、准确,就应该拟定好教学目标及内容,做到有目的地去实施。

1、确定好教学目标。对新课改下的课堂标准要进行深刻研究。把教学目标熟记于心,在课堂上做到有目的地教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根据每个学年的总目标,按照分级的层次,细化到每一个课堂中,准确调整教学目标,做到灵活教学。明确了课程目标,可以运用测量、观察的方法对既定目标进行陈述,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对课堂重点熟记于心,有针对性的学习。对于关于祖国统一的课程设计,笔者通过把能力与知识、方法与过程、态度、情感、价值观相结合,从而更有利的进行调控、导向、评价以及激励。对于这节课,笔者认为首先应对课本进行指导,让学生对基本内容进行阅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对我国的一国两制政策进行简单的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对民族的重大意义;在学生学习之后,引导他们对本节课的主线做出总结。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让他们深刻理解一国两制的必要性,进而激励他们在为祖国统一的使命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不仅达到了课堂有效性学习的目的,也让他们自身深受启迪。

2、对教学材料进行组织。确定好了教学目标,就可以以目标为中心,进行材料收集,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合理完善的组织,从而确保组织的材料与教学目标相适应,为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对已经拟定好的教学内容,明确这一内容的实质价值在哪里,对其整体结构要有充足的把握明确内容的价值和地位,把不同内容间建立联系,引发学生的联想。讲课模式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传输,也可以将书本内容具体化、生活化、情景化。

3、对课程资源进行补充。知识是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远远不只局限于小小的书本里,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在图书馆、书店或者是在电脑上查到与之相关的资料。有这么多的资源渠道,老师可以以教学内容为重点,对多方渠道进行搜集,对知识不断地进行扩充,以满足同学的进一步学习。对于本节课,老师可以在原先组织的材料基础上,利用多方面的资料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

二、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都是依赖于教材进行的。没有教材,学生就没有学习的依据,教师也不能进行授课。虽然教材的内容具有局限性,但作为教学的依据,肯定有它的可取之处。所以只要对教材进行挖掘,还是会从中得到许多有用的知识。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教材的内容是远远不能面对高考的。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解历史教材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对课堂的巧妙设计,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讲课的同时要注意补充知识来源,借助网络,图书馆,丰富历史课堂。在课余,要帮助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历史,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

三、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育要求老师突破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实行多元化教学,并通过新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这样就能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打破常规,优化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学习氛围。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凭借体验、实践、研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新课改下的教育目标。每一个教育方法都有可取之处,对于如何选择,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如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来决定,选择出既科学又合理的方法,使课堂教育的有效性得到极大提高。

四、实时对课堂进行评讲和练习,加强知识巩固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非常重要的。但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记忆,这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因此,随堂练习检测对知识的巩固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引起老师的重视。练习不是主要目的,但老师可以通过对练习的讲评来化解知识的难度。以往对知识机械背诵、抄课本似的作业显然与新课改的要求是不相符的。所以老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课堂知识的讲解也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果,双管齐下,保证历史教学的有效进行。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关于高中历史教育,新课改给广大老师带来的不仅是机遇同样也是挑战。老师要做到与时俱进的同时,积极努力学习,对新课标的精神深刻领会,不断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创新,旨在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这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要做到这些,就要求师生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教师调整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各方面为学习的有效性做好准备,只有做到历史学习的有效性,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高中历史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时间、历史事件及其复杂的课程,教师要想教好高中学生的历史,就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及对策并通过易懂的且合理的方式方法为学生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这门课程。尤其是在学生快要高考的前夕,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系统的且独特的综合方面的复习策略,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才能让学生的历史成绩在高考中占据优势地位。

一、夯实基础,提倡训练式教学

基础是做每一件事的前提条件,夯实基础是做好每一件事的资本。然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打好基础是学生应对高考的首要任务,是老师教学的科学策略。在学生即将高考之际,教师除了将学生的基础知识重新复习一遍外,还应针对这些相应的基础知识为学生拟一些符合现今高考发展趋势的训练试题,让学生在这些试题中了解当今的考试类型(模式),如此教学不仅为学生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还能让学生在训练中摸清高考的出题趋势,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二、引导学生科学性学习,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带给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科学的,富有逻辑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开辟一条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的复习之路。例如,在复习高中历史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古代历史、现代历史、世界史等系统地分开,通过点、线、面的策略,将知识以题干、纲要、重点、延伸等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另外,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辅助工具进行历史教学,比如,以古代历史英雄的事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PowerPoint将事件的人物及事迹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还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此人的事迹,通过此方法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压力,提高历史水平,还能增强学生的记忆,让学生高效的学习高中历史。

总之,在即将高考之际,教师通过高效的、科学的综合复习方法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在高考中考出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赖俊明.新课程背景下适应高中课程发展的教学评价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

篇8

张之洞在《輶轩语·语学·通论读书》中指出:“读书宜有门径。”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就会“得门而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会读书就会导致“泛滥无归,终身无得”的结果。可以想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必然存在类似的症结。

目前,在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的舞台上,可以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各有各的路数,脸谱各异、唱腔不同就自以为开山辟路,自立宗派。其实,这些所谓的“改革”大都换汤不换药,治标不治本。如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总结所谓最有效的教学策略,试图让历史教育工作者掌握那些方法后能一劳永逸,但其结果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层出不穷、创意百出的教学策略,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却并没有赢得学生们的一片喝彩,甚至没有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其关键因素在于忽略了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另一主题——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当然还有其他诸多综合因素的影响。

一、前后对比

较之以往,新课改有两大突出特点。首先,体现在对待教材观念上。把过去以教材为准绳,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固定体系转变为万变不离其宗、活学活用、因材施教等新型的教材教法。其次,体现在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由过去简单的填充灌鸭式、教师为主导向以探究问题、启发思维为主的方式转变。新课改的两大要点迫切要求每位教师从新课改教学目标的实际出发,依据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及个体差异性,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采取新颖、高效的授课模式。达到如此目标,就可以说是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在授课时间内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且学习效率高。对于如何优化高中历史授课的策略性问题,不少教育战线的同仁提出了见仁见智的观点与看法。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学问题的要点无外乎学生和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有问题意识,更要引导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要学会巧妙地设计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提高教师知识层面的更新频率,主要体现在知识素养与教材教法的更新换代上。

简而言之,教学策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以能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能否选择高效、简洁的教学方法为标准。衡量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是否行之有效,通常以能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为主要标志。在实际教学中,制定或选择有效性教学策略需要考量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者这三个方面的综合因素。

二、实践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教学策略具体可以分为以下的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的策略

教学准备环节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所进行的一些必要准备,如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对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研究,对教学资源的分析、整合和处理,等等。这样教师在授课环节中才能做到心中有计划,授课才会有条不紊。教学准备阶段充分与否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教学准备阶段的策略问题不可忽视。

(二)实施阶段的策略

“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教学实施阶段的有效性策略是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一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策略性选择尤为重要。这一阶段的教学策略,既要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寻求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的教学方式。根据新课程理论,历史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三)教学评价阶段的策略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转引自“百度百科”)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有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顺利实施具有两个量化标准:一是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主要指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二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与探究意识的增强,在历史教学环节中有效促进了学生思考、探究、创新等诸多意识的发展。

篇9

张之洞在《輶轩语·语学·通论读书》中指出:“读书宜有门径。”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就会“得门而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会读书就会导致“泛滥无归,终身无得”的结果。可以想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必然存在类似的症结。

目前,在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的舞台上,可以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各有各的路数,脸谱各异、唱腔不同就自以为开山辟路,自立宗派。其实,这些所谓的“改革”大都换汤不换药,治标不治本。如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总结所谓最有效的教学策略,试图让历史教育工作者掌握那些方法后能一劳永逸,但其结果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层出不穷、创意百出的教学策略,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却并没有赢得学生们的一片喝彩,甚至没有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其关键因素在于忽略了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另一主题——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当然还有其他诸多综合因素的影响。

较之以往,新课改有两大突出特点。首先,体现在对待教材观念上。把过去以教材为准绳,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固定体系转变为万变不离其宗、活学活用、因材施教等新型的教材教法。其次,体现在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由过去简单的填充灌鸭式、教师为主导向以探究问题、启发思维为主的方式转变。新课改的两大要点迫切要求每位教师从新课改教学目标的实际出发,依据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及个体差异性,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采取新颖、高效的授课模式。达到如此目标,就可以说是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在授课时间内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且学习效率高。对于如何优化高中历史授课的策略性问题,不少教育战线的同仁提出了见仁见智的观点与看法。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学问题的要点无外乎学生和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有问题意识,更要引导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要学会巧妙地设计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提高教师知识层面的更新频率,主要体现在知识素养与教材教法的更新换代上。

简而言之,教学策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以能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能否选择高效、简洁的教学方法为标准。衡量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是否行之有效,通常以能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为主要标志。在实际教学中,制定或选择有效性教学策略需要考量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者这三个方面的综合因素。[1]

第一,能否合理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学策略是否有效的主要标志。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教学目标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前提,如新课改的《历史标准》明确提出的课程目标就囊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目标,这就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与之相适应。但在具体运用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又不可以完全割裂开来,犯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主义错误。总而言之,对教学目标合理有效地分析与把握是选择有效教学策略的前提与基础。

第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制定有效教学策略的关键。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因材施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扬长避短,既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意识,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树立学生历史知识可以掌握的信心。在教学中,既要从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出发,又要考虑到个别需要。无论什么样的学生,肯定都有其特殊的一面,要做到对症下药。所谓有效的教学策略,其制定目的就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盯着一两个尖子生。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合理分析与把握是制订或选择有效教学策略的关键。

第三,教师自身的素养高低是能否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因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并且这一桶水要时时更新,源源不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法》也明确规定:“具有本法所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有教育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一定的专业素养是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像一眼清泉,汩汩不断的清冽泉水才能及时灌溉学生的心田。教师是选择、制定教学策略的主体,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学经验、教学风格都会影响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的策略

教学准备环节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所进行的一些必要准备,如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对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研究,对教学资源的分析、整合和处理,等等。这样教师在授课环节中才能做到心中有计划,授课才会有条不紊。教学准备阶段充分与否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教学准备阶段的策略问题不可忽视。

(二)实施阶段的策略

“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教学实施阶段的有效性策略是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一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2]因此,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策略性选择尤为重要。这一阶段的教学策略,既要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寻求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的教学方式。根据新课程理论,历史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3]

(三)教学评价阶段的策略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转引自“百度百科”)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有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顺利实施具有两个量化标准:一是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主要指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二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与探究意识的增强,在历史教学环节中有效促进了学生思考、探究、创新等诸多意识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历史有效教学是通过教师课堂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得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新课程背景之下,如何有效的提升教学水平,既完成课程目标,又能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问题,本文从三个角度来浅谈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教师层面

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是教师,也可以说,教师是实施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则成为“重中之重”。

1.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历史教师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和准确的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归纳概括能力,化繁为简。比如掌握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归纳为:称皇帝,集大权;设三公,行郡县等。这样就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很大帮助。

2.强化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改进

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自身的教学活动及时进行反思,并给自己提出改进意见,这是每一个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的必须手段。著名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成长=经验+反思”的教师成长公式,他强调:“只有经验,却没有反思,那么,这样的经验,只是狭隘的经验,只能形成肤浅的没有深度的知识。”因此,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和探索,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地得以提高。

二、课程资源的整合层面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课程标准》是统领历史教学的基本纲领,在这个基础之上,教师如何处理好历史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如何解读和使用历史教材就成为有效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关键,也是影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实施的重要因素。

1.正确认识历史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和指导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向性文件与老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在指导思想上,凸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全面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分为三个部分表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显得更为全面;对如何有效地使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我们应确立这样的认识:

1.1要研究高中历史教材,要从教材的角度理解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在使用一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时候,要注意吸纳另几种版本教材的优点,用以优化教学内容。

1.2要认真研究学情,也就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状况,依此为出发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2.摆正历史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

对于历史教材来说,不仅要使用,而且还需要优化;对于历史教师来说,用教材进行教学是其职责,而完善教材使其有利于教学也是其职责。从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在教学中应关注教材、立足教材,但绝不能局限于教材。同时教材内容中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教师进行补充和创造性开发:

三、教学方法层面

1.准确定位目标,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确当的教学目标并始终明了这一目标对于整个教学的统帅作用,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具体的学情,要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从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变“灌输式”为“体验式”,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如服装设计师、美食家等,进行体验,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她们对衣、食、住、行演变的感悟,进而讨论 “中学生应该怎样着装?”等。这种活动,没有任何的说教,但所有教育的目标,都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落实与升华。

2.设计问题导入,注意与现实的结合,引发兴趣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历史教材的内容,突出重点,精讲多练,提高授课艺术,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想、情感等揭示出来,形象地表达教学内容。

如在进行《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教学时,以雅典奥运会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希腊雅典,然后,通过教学地图使学生对希腊雅典的地理位置有个初步的了解,接着,引导学生看希腊雅典的地形地貌,然后设计问题:如果你穿越回到古代希腊,为了生存,根据希腊的地理环境,“你会选择哪种谋生之道?”然后进行中西对比,继续设疑问: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活动下,中国古代先民选择了何种政治制度?然后在老师引导下讨论为何中国的先民会选择君主专制的原因并得出结论。让学生们明白,一种政治制度的选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篇11

历史教学界对高中历史的改革存在很多的争论,在已经实施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地区,很多历史教师觉得要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很困难。很多历史老师在历史课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结果却事与愿违,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很多历史老师的教学处于低效的状态,我们老师该如何改变这种状态。

一、讲授引导式教学策略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历史课程教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高中历史讲授引导式教学吸收了讲授法中计划部分并进一步发展,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口语引领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基本的历史情境、形成基本的历史理念、把握基本的历史规律,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奠定基础的教学。

讲授引导式教学是对于传统讲授法的改进和发展,传统的讲授法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1.老师在很短的时间里呈现了很多的新知识点。如果在一定时间内学生接受的知识超过了他们可能加工并理解的信息度,学生就会变得迷惑不解,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学生会失去对于学习的信心。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有些课程信息的含量很大,历史老师如果对于教学内容不加以整合、取舍,就会出现学生厌烦状态。

2.教师讲课的时间太长,超出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人维持有意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学生就会出现分心,注意力转移的现象,而高中生一般不超过30分钟。

3.讲授诸多观点之间的内容缺乏组织性,逻辑性。讲授如果没有说明诸多观点之间的联系,所学的内容就会对学生失去意义性,只会产生机械学习。

4.讲授时教师如果没有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或者对学生知识准备做想当然的假设将会直接影响课堂效果。

5.讲授时如果没有激发学生有意义地理解知识的心理倾向,教师内容组织得赋予条理性、逻辑性,也难使学生产生有意义学习。

因此,历史老师在课堂引导式讲授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讲授语言的准确性。语言的准确性包括语音准确、用词连贯、语流连贯、语速适中等四方面内容。教师语音应该以普通话为准,保准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意见。作为高中历史老师要适时,恰当的使用专业的历史词汇。为了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选择准确的词汇,防止使用笼统和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汇。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减少口头禅和多余助词的不良习惯。其次,老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组织的条理性。讲授内容的组织的条理性对于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有组织的知识技能至关重要。主要包括讲授过程具有连贯性、提示性,讲清内容的相关性,以及课程板书的条理性。老师在讲授内容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及时进行归纳小结,要保证归纳小结的周期性。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

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钥匙。问题探究式教学是通过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和设置教学玄机,借助问题的展示和对学生的质疑,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交流,使学生借助历史学习材料,围绕教学问题,通过独立探究或是协作讨论等方法,得出问题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教学策略的关键是有效提问。有效提问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了解和明确提问的目的,并且所选择的的问题还要难度适当,还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在提问的过程中,提问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鼓励学生探究式的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因此,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延迟做出评价。一是可以暂不评价。在学生得出答案后,暂不表示肯定或者否定,而是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求得学习、探索的方法。二是归谬法。当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并且还没有意识到这个结论有什么不妥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在思考中求知、在探索中寻识的过程,教师有时会顺着学生的推论走,采用归谬法让学生自己否定自己,从而获得真知。这样的方式有益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活动式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教材在每个必须模块和每个必修模块都设置了两个探究活动课。历史活动课是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教育改革试验中诞生的一种全新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历史活动课属于学科活动课,以现代教育理论中“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和教学实践的切入点,以在教学活动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体验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一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期引导学生在历史活动中体验,在历史活动中发展,以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篇12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有效教学

前言

目前,随着高中新课标的全面推广,以提升高中学生人文历史素养为课题的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正在如荼如火的进行着。为了使高中历史的新课标的教学目的的实现,必须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以此才能充分挖掘高中历史的教学效益。

1.文史声情并茂

在以前传统的历史教学当中,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能够获得理想的分数而展开的课程的教育,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向全国氛围内的普及及推广,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提出了学生人文综合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的“你主要负责讲,我主要负责听;你积极的灌输,我被动的接受;你布置课堂学习任务,我盲目的进行课程练习”,“满堂灌”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历史,已经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果还采取类似的课程教学方式,高中历史的教学就会呈现极其的低效率的状态,难以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为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摆脱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等历史知识点的枯燥学习以及记忆,非常有必要结合文科知识学习的特色,重新的赋予历史识记知识点的活力。文科学生对于诗词歌赋比较敏感且他们通常的特质就是有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因此可以结合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采用文学与历史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为了能够使学生走进古代历史,深刻的了解历史的时代背景,教师可以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课程开始之前,对涉及到课堂历史教学内容的文史资料进行搜集,并甄选出最符合历史课堂教学的典故以及诗词歌赋,以此教师的文化综合素养可以在学生心中,尤其是文科学生的心目中,留下非常深刻影响。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课当中的《贞观之治——唐太宗》的课堂学习的时候,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的有效性,可以采用典故加诗词的方法进行课堂导入。为了使学生长期处于对于历史课堂的兴奋状态,需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故事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切入。某年,李世民也就是我国隋唐史上著名的太宗皇帝。他为了巩固国家的边防,需要对农民大肆的进行徭役以及兵役的征缴,为此他了一则圣旨,只要身体健康,就必须参加兵役。但是诏书却没有能够昭告天下,被著名的谏言大臣魏征为扣下,拒不发报。李世民为此龙颜大怒,想你个小小的芝麻官为何敢武逆朕的旨意,魏征面对太宗皇帝的质问不卑不亢的说道:“我听老人说过,如果把湖里的水抽干抽完就可以捕获整个湖里面所有的鱼,但是只满足了当下的需求,明年面对没有湖水的湖,就再也难以获得鱼了;如果为了取暖,而要把整片的森林砍伐掉,虽然在当下可以获得温暖,但是明年冬天面对一片荒芜,就再也难以获得柴火了;如果要把身体健康的未成年全部拉来正兵役,国家的根基就会产生动摇,以后外辱来犯,再去哪里征缴兵役呢?”李世民思索许久,感觉魏征卿家所言甚是合理,即刻便重新草拟诏书。然后再辅以诗词进行概括总结。“从谏如流宏德政,贞观盛世万方恭。水舟警喻儿孙戒,千古明君唐太宗。”最后提出“唐太宗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帝王?”由此导入新课。

2.科学处理教材

教材内容受制于编写体制的限制,难以就历史教学的课程内容进行安排,为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科学的处理教材,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的符合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传统的历史教学,一般都是照本宣科,例如对于《》的课堂教学一般就其课本的内容进行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结果、启示以此类推的进行课堂的讲解,全方位地毯式的扫描应试的考察点。当然,有的教师为了活跃教学的课堂气氛,在课堂的知识点全部轰炸完毕之后,也会就相关的问题进行提问。我们分析传统的教学课堂主要有以下的特点:以应试历史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师生互动会受制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影响,教学的历史课堂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学生却难以有效的吸收。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把涉及到的这段历史做成Powerpoint,把该课程的历史课堂搬进多媒体教室进行,以此可以摆脱枯燥的历史课本,使历史课堂变得非常得生动活泼,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的富有效率。整个PPT的框架可以分为五大主题,分别为“台湾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的发对割让台湾的斗争”、“中国的耻辱”、“”“”然后根据这些主题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为了使整个的历史教学课堂中的学生处于思考的学习状态,磨练他们的历史逻辑思维,还可以采用倒叙的教学技法进行课堂的教学。

3.关注社会生活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的内容就是教育资源的来源。历史是过去的生活,生活是现在的历史,由此可知历史的学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用生活的理念来促进高中历史的有效教学。教师要善于借助社会热点以及学生的亲身的经历,使之融入到历史的课堂教学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真实地感受到自我与社会、历史与现实。关注社会生活是提升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关心社会热点,剖析生活现象。学生对于节假日放假的问题极为敏感,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无疑是将9月3日定为法定节假日,这还不够为了方便大家的娱乐生活,更是将放假的时间调整为3天。以此可以通过社会热点引导学生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中国人民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或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使学生在休假的同时能够对和平世界的珍惜以及对随时可能发生战争的警惕。通过这样的社会生活的热点话题,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中日问题,提出“和平需要珍惜,历史应当铭记,尽可能避免世界第三次战争的爆发”的呐喊。从而实现以关注社会生活为话题,使学生切实的以自己所处的现实生活,去剖析曾经过往的历史,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兴趣,从而可以极大的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罗大培.有效教学原则初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06)

[2]赵波.对高中历史课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和实践[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3]程卫星.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3(03)

[4]孙占文.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04期)

篇13

一、借鉴经典教学步骤,激发学习兴趣

实现有效的历史教学,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经常思考并为之不断实践探究的重要问题,也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一个至高境界。那么,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对有效课堂教学提出过九大教学步骤:1.引起学习注意。2.交待教学目标。3.复习相关旧知。4.呈现新课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引发行为表现。7.给予信息反馈。8.评估行为表现??9.强化保持与迁移。具体到某一节45分钟的课堂,要让它变成有效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我们每一个老师的责任。

二、准确定位目标,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在历史学科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往往重视学生的认知,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甚至是无效。因此,在教学策略制定之前就应该多考虑目标的制定,根据目标的制定再去安排教学策略的安排,以提高教学效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确当的教学目标并始终明了这一目标对于整个教学的统帅作用,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具体的学情班情,要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确定的目标应当做到:(l)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准确的,教学内容要从课本出发,使课本知识具体化,对不同的学生作不同层次的科学的弹性引申。(2)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情来把握教学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节奏,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实际认知水平和兴趣特长,从引知激趣入手,多采用辩论讨论、情境探究的手段,逐步引导启迪思维,指导方法,培养能力。(3)教学程序的安排应该合理、科学,体现教学内容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由低到高、由易到难。(4)既要确定基础素质的群体培养目标,又要确定具有不同爱好特长的个体培养目标;既要有知识教学目标,又要有能力培养、方法指导目标及心理品德培养目标。使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达到认知与情感、知识与能力、主动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

三、运用史论结合法,实施有效堂教学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图文材料类试题比较多,这类试题能够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表达等多种能力,而且有较好的区分度,如2008年高考试卷20道选择题中有12题涉及图文材料,2009年高考试卷20题中有10题涉及,每道题都要求考生从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寻找最佳答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启发学生思考的内容,多些“论从史出”,少些结论的灌输,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例如,高三复习课《进一步发展》,这节课的高考考点是“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特征”,教材关于四点历史背景教材的叙述是:的推动、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思潮的促进、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三点特征是: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文本材料全面了解掌握考点。

四、把握动态生成,实施因材施教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富于变化的,任凭事先如何周密设计,教师总会碰到无法预见的教学问题。如何解决?灵活巧妙地实施临场应变,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材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如针对历史上的谭嗣同、岳飞等人物,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认识到谭嗣同等仁人志士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国家、民族的生命中,其人格得到了提升,他们身上有许多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为真理而献身精神,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变法图强的改革精神;敢作敢当,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等,当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时,学生的情感与精神都已得到了升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