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实践课程

工商管理实践课程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6: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工商管理实践课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工商管理实践课程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5)S2-0097-02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高等教育主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中的具体教学工作和训练内容,充分发展教育同社会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促进整体教学和科研结合。高职教育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产学合作教学将成为高职院校主要教学方法。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来说,产学合作教学的基本特征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案例相结合。其中最主要的核心目标是要明确教学主体是学生,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实践案例的分析掌握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从具体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模式和角度来看,结合具体的实践案例教学,工商管理学科,是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这同时也体现了科学教育的创新性。

一、高职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是有别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虽然这一问题已经收到普遍关注与认识,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和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目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仍习惯于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工商管理类人才质量不高、学生就业难的局面。这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第一,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根深蒂固。人才培养依赖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又依赖于课程教学,高职教育虽然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科知识教学仍然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主线,在修订高职教育课题体系的呼声下,仅仅对某些学科框架做了修改,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都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第二,教师教学思想和观念没能与时俱进。受“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授课的主要内容仍是理论知识,这使“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苦口婆心地教,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第三,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不高。高职工商管理类课程枯燥,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接受能力相对较低。学生学的过程和结果容易被忽视,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与能力,而非学生积极主动地形成一种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这不仅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埋没了学生的潜力和创造性。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是高职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本质特征和教学任务,也是高职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则和根本途径,而这一过程和目标的实现则必须贴近受教育的主体。因此,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应该紧跟时展,主动适应社会、学生需要。培养大量高技术、高技能专门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使这一目标很难实现,而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实践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授基本的专业课知识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相关的教学题材上的内容,选择比较合适的调研企业。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编写主要内容和题材案例。通过组织学生们逐一对个案进行实际的调研工作,并对调查的基本现状和调研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学生们之间可以通过讨论,提出各自改进或解决方案的建议。进行小组交流后,也可以在班级上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随后教师根据具体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综合评点。可以将学生们对方案的研究和反馈信息,给相关的调研单位。并且,邀请调研单位的有关专业人才对学生的研究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并根据学生具体的表现情况做出相应的总结或是演讲,拿出其他有效性的可实施行方案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以便于及时做出调整。

(一)符合社会对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要求

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是具备知识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应变能力等知识素质和职业素质。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主要是在学校内部进行的,校内实习和实训场缺少真实的工作氛围,加之实训条件有限、实训指导教师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实践经历偏少。教师利用实践案例教学,以某一具体经营或管理为案例进行仿真模拟实训教学,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主动融入案例情境当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探究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符合高职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特点

高职教育教学目标要求其选用适合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案例教学法通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全方位地展示教学内容,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是一种知行统一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师作为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学生在共同研讨中不仅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还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大量的实践材料。对于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目标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符合高职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学习特点

由于高职工商管理类学生自身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高职工商管理类学生的积极性。以情境模拟为主的案例教学法由于不断变换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了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使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富趣味性和应用性,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不仅能够提高高职工商管理类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够调动高职工商管理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高职工商管理类学生充分利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或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案例教学法从整体上来说都比较符合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主要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对于资料的收集,归纳,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小组活动协调能力。在整体教学过程中,也要求教师要做好深入实际教学工作,做好课堂案例分析的准备工作,以便于在教学中实现良好互动教学的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

实践案例教学的准备和分析过程要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以及教师自身条件出发。案例的准备阶段包括理论知识准备,调研企业准备以及案例的选择或设计。为了提高实践案例分析教学的实效,避免常规案例教学占用时间太多的局限,实践案例分析教学的课堂设计特别重视课前准备。案例教学法一般在正式上课前一两周就要准备案例,案例可以是教师给学生准备,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搜集。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安排预习要求,在上课之前学生要熟悉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初步分析、探寻解决方案。课前准备关系到课堂组织的效果,课前准备充分,课堂组织才能顺利开展。在课前准备阶段最重要的一环为案例的选择,案例不能随随便便选择,选取的案例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典型性。典型的案例往往涉及的内容比较全面,涵盖较多的工商管理类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从各个方面验证所学理论,从中得出正确结论。因此案例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普遍性等特点,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是相关性。案例分析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快地获得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案例的选择必须与工商管理类课程内容一致,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三是多样性。案例的选择必须多种多样,不能一个模式、一成不变。案例如果只有一两种处理方法,这样的案例很难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也就达不到让学生灵活处理多种问题的目的。因此案例的选择必须要复杂多样。四是真实性。案例要来源于实践,绝不可主观臆测,虚构而作。虚拟的案例很难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真实的案例可以让学生有置身企业之中、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地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认真地分析各种数据和错综复杂的案情,才有可能搜寻知识、启迪智慧、训练能力。

(二)课堂组织

案例教学需要对课堂进行课堂设计和合理的组织。课堂设计将基础理论的精讲和典型案例的解析都放在课前准备环节,为课堂上的案例研究、讨论做好了充分准备,不仅节省了课堂讨论时间,解决了一般案例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也使案例教学避免了某些不确定因素的负面影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课堂的合理组织有助于师生在课堂的时空范围内共同配合完成案例分析。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可由学生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学生组成团队来完成。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讨论,教师不得干涉学生的讨论。讨论结束后,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启发,扩展和深化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深度,从而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还可以提出几个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方式,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案例的合理解决方案上来。

(三)效果评价

案例教学法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对效果的效能分析和综合评估是案例教学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从理论、概念、公式和技能等的掌握和运用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效果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案例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这个评价方式既可以是定性分析,也可以是定量评价,还要体现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评价。根据评价方式,最终确定学生成绩。

四、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引申研究

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是提升高职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基础。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原有的教学方法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日趋多样化。针对目前高职教育使然目的,高职院校的理想教育模式,主要可以以社会的现实案例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可以将学生的今后就业或是创业与相关的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建立一个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教师把实践案例带到课堂中去,不但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还要注重对教学法延伸到校企合作的领域中。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今后到社会后的就业能力,培养出基本理论知识扎实,同时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全方位实用型人才。

五、结论

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是提升高职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基础。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原有的教学方法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日趋多样化。传统单项“填鸭式”“满堂灌”这类滞后的教学方法逐渐被摒弃,以讲授为主单向知识传授路径,课堂授课中过多强调了教师的讲,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高于学生的地位,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有悖于教学的规律和最终的目的。在高职工商管理类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将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创新为师生双向互通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通过有效的课堂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为深刻,实践技能掌握更为熟练,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实践案例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双向沟通、交流的教学方法。虽在理念上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但并不排斥,更不能取代其他的教学方法。教师需取长补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何伟威,张立华.案例教学法及其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

[2]康伟.高职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J].辽宁高职学报,2002.

[3]李怡雯.高职财务管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探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4]易斌.大学研究型教学[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5]聂良佐.影响学生学习迁移问题的研究[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版,2005.

篇2

二、工商管理专业外语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高等教育中工商管理专业外语课程在教学中,只注重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在教学思想中有根深蒂固的地位,自古以来我们都是在这种教学理念中学习成长,而实践教学作为新社会所衍生出来的新型教学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教育观念的落后,大部分高校都还没有重视实践教学,而对于实践的投入也是很少的。这就导致学生无法从实践获得知识和帮助。目前实践教学还只是初步成形,没有一定的体系。学校的教学条件也是有限的,不能让所有学生都进行实践教学,硬件设备也不足。这就让尝试实践教学的高校所建立的实践基地名存实亡。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老师也是理论知识丰富对于实践教学也是初出茅庐,使学校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实践教学教师资源的缺乏。某些高校实验教学环节的安排缺乏总体设计,没有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层次分明的完整实践课程体系。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应该是所有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是相互呼应的,开设理论课程的同时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既要与理论课程相联系,又要与理论课程相独立,课程的开设应该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方法,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地安排各个教学环节。另外,有些高校的实践课程安排上会出现理论链断裂或各个环节各自为政现象,工商管理的理论存在递渐性,由于不同老师教授不同科目,因此,有可能造成重复实验或理论链断裂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要想真正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深入实体企业实习十分必要。但一方面由于民办高校知名度低、资质浅,很难找到优秀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学校对工商管理等文科类专业学生实习重视不够,没有积极主动的进行工商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

篇3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数量在高校的不断增加,使得如何提高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了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对现有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工商管理专业具有极大的实践性,因此,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获取管理方面的经验技能是该专业教学的重点,同时为了能够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中迅速适应岗位的要求,满足社会市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要,高校需要不断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进行完善,尤其是要重视教学的实践环节,这应该成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的关键所在。当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者对实践教学持轻视的态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他们对实践环节分配的课时极少,有些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根本没有设置实践环节或者很少体现实践环节。这与高校的教学评估有关,很多高对教学的实践环节缺少评估的体系和标准,致使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阻碍,甚至根本无法实施实践教学。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在学校就是好好学习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是毕业以后工作应该去做的事情,因此,对教学的实践环节不予关注。总而言之,教师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不够重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但是,实践教学的花费高、工作量大,效果不易显现,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实践教学。二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国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在从事高校的教学之余,还在兼职一些社会职务,比如做企业的顾问和咨询等,因此,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非常了解。但是,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与社会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授埋头于该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而很少与社会现实进行联系,解决实际的问题,也难以为学生牵线搭桥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三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缺乏完整的体系。这是由于当前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和要求不够明确导致的,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学生的能力也没有达到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要求。主要体现在:工商管理专业缺乏系统有效的教学设计,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也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段开发出适合不同学段的阶梯式教学体系,因此,高校的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整体就呈现出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性等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四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方式单调,难以实现较好的实践效果。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多是根据案例分析进行实践教学的,虽然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开拓视野,但是它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建立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基地,但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实验的项目设计不尽理想,有些牵强附会,再加上有限的经费和场地的限制,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难以进行良好的发展。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主要内容

第一,划分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板块。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进行分化,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现教学目标。一是基础能力的教学板块,这是为培养学生基本的管理知识而设置的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课程,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解决企业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这一板块的具体教学内容涉及到了对工商管理专业各种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训练,比如,团队合作、管理的沟通技能、环境分析以及奖惩制度、竞争对手分析等,在实际的教学中,该板块的训练方式可以用演示、市场调查与实例分析等方式进行。二是模拟工商管理情境的板块。模拟真实的工商管理情境是非常有效的管理技能培育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高校的环境中体验到社会市场环境下的企业管理状态。有效的模拟方式就是在高校建立工商管理情境的模拟实验室,在实验中完全引进现实经营管理中的各种决策软件,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体验到现实经营管理中的复杂情形,运用到已学的各种理论知识,体验管理与组织的过程,熟悉企业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并且掌握一定的管理方法。三是管理的实践教学板块。实践教学主要有三种情形:在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在企业进行实习;由工商管理教师推荐部分优秀的学生专门去企业实习,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优秀品质;在大四为所有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设置毕业实习的环节,重点在于让学生深入市场进行调研和体验,尝试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科学研究,比如,组织学生参与竞技比赛,参与企业管理竞赛等,锻炼学生的能力。第二,对教学环节的设置和要求。实践教学必须要有专业的教学环节,需要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进行保障,对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进度进行有效规划,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与方法等都需要精心设计。但是,对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设计需要密切结合社会与企业的实际要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使得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三、构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策略

第一,从认识上提高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在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中体现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并且要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要设计评价方式来评价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且给予教师一定的物质支持。第二,完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案,通过详细的实践指导计划来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的设置,根据实践指导计划来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及进程等,同时对实践教学的目的与原则、坚持等做出详细的书面规定。第三,实行校企合作制度,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定期聘请企业人士指导大学生,让学生体验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了解企业的运行方式与实际的工作内容,发现企业管理的现状与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投入企业进行实习和诊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建立工商管理专业专门的实践实验室。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得工商管理中融入了现代科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已经融入到了工商管理中,当前高校的工商管理实践实验室已经逐步启动了,因此,应该不断地完善实验室的项目建设,为实验室后续的运行、以及提高实验室的功能提供保障。第五,建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考核制度。考核制度应该重点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政府部分应该采取措施,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和企业进行实践提供便利,企业也应该根据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实施校企合作制度,通过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为企业储备人才,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蒲小彬.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价值工程.2014(15).

[2]范万剑.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问题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6).

篇4

1 双语教材改革

教材是知识传承的载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在重要的地位。由于双语教学的内容需要与国际接轨,因此教学内容不应是中文教材的英文翻译,但也不能照搬国外大学的英文原版教材。首先,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语系,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英文原版教材影响和制约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其次,如果全盘接收英文原版教材,很容易使学生全部认同其内容,并移植到现实生活中,对他们的价值观念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原版教材的编排体系和中文教材差别较大,而中国学生习惯于中文教材的知识编排方式,这就对学生掌握知识造成较大的难度。目前的双语教材倾向于形成专业知识体系,而不是按照学生的认知的内在逻辑路线编排专业知识,这增大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不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使学生降低学习的兴趣,形成厌学情绪,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践,理性选择英文原版教材内容,借鉴教材编排经验,针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编写适应双语教学特点的教材。

双语教材应在教学单元中提供跨文化交际知识,提高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务人士进行沟通交流。在各个教学单元中,教师应提供相应的文化知识背景,例如与来自不同国度的商务人士进行商务谈判技巧以及不同国家对国际贸易术语的差异化的认识和理解等,并对重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用斜体字进行强调,以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打破纯语言的教学模式,应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双语教材还应配套多媒体教学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料应是系统的商务场景演绎。多媒体教学资料应有总体的背景介绍,然后是各个单元的不同场景相应的联系。在多媒体教学资料中所有角色都是实际从事商务的工作人员,使学生真实感受商务沟通的实际氛围。另外,为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应加入一些主题性的商务训练,如对于国际着名企业CEO的采访对话,使学生切身感受专业英语的实际运用,并使学生对实际国际企业管理能在较高层面上加深认识。

2 双语教学内容改革

双语教学内容应针对工商管理类学生的特点,根据商务工作中多方面的沟通需要,主要从听、说、读、写及跨文化交际方面进行训练。

(1)在口语训练方面,应训练学生形成地道的英语思维方式。对可将学生分成两人或多人一组,采用Microsoft PowerPoint软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课件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在课堂上用英语口语讲解,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CAI 专题项目制作能力。在大多数的讲英语活动中尽量保证学生能够始终用英语对话,增加练习口语的机会。

(2)在听力练习方面,多媒体材料应是由典型口音的母语播音员以他们的实际交流的语速录制完成。这样使学生能够熟悉日常商务工作中英语语音语速,提高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下把握主要含义的能力。

(3)在阅读训练方面,应对重要的研究专题进行延伸检索。通过布置课下作业,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让学生去寻找相关文章。对一些专题进行检索。每个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开展学习,收集相关资料并完成读书报告,以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扩展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4)在写作训练方面,应加强商务书信写作的语言和格式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商务写作的特点。作为未来工商管理类者,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机会较多,尤其是Eail的广泛使用,使国际交流更为便捷,因此教师应对英文书信写作非常重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分析两种语境的思维模式差异,以此掌握两种语言在文章构架和行文风格方面的主要差别,排除汉语思维习惯对英文商业信函写作的干扰,尤其要避免学生把汉语思维模式直接移植进英语商业信函。

(5)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应加入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和训练,使学生能有效地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务人士进行交流。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际交流越来越紧密,为此,在工商管理专业英语各个单元教学过程中,应将跨文化教学始终贯穿各项训练内容之中。只有让学生掌握中西商务文化的共性 与差别,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国际商务交往中游刃有余。专业英语教师必须打破纯语言的教学模式,而应时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3 双语教学方法改革

在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中,全面的教学内容必须与恰当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应采取以下双语教学方法:

(1)商务角色演绎。商务角色演绎活动应确定参加活动成员不同的角色定位,成员之间可能是股东、客户、同事或合作伙伴关系。教师提供相应的角色资料,学生共同参与特定环境的商业活动,但参与活动的成员之间并不知道对方角色资料,存在角色信息断层,需要通过沟通和交流才能获知对方的角色和信息。在学生进行商务角色演绎过程中,教师掌握学生交流的过程并给予指导和建议,鼓励学生设计个性化的故事情节,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同时请学生公开演示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在公众场合使用英语,并且对其他组同学也是有益的启发。这对于学生熟悉将来真实商务情景是较好的方法。

(2)商务主题辩论。在实际商业实践过程中,对于同一商务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产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在双语教学中教师通过安排有可辩性的主题,引导学生拓宽思路,提高商务英语的应用能力。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辩论小组,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辩题资料,整理论点论据。在实际辩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辩论的重点和方向,使学生在辩论过程中熟练运用商务专业英语表达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同时在辩论结束后,教师能进行及时总结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商务主题辩论能力。

篇5

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专业素质教育应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专业素质教育的重点,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显然不行,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推动,各高校相继推行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特别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并掌握相应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技巧。会计学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让高校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有效地掌握会计这一管理工具,利用会计信息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经过多方调研,发现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很多时候仍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上,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之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大多数不再继续学习其他的会计类课程,从而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所学的会计学知识,更不清楚实际的会计工作是如何进行的,也不清楚会计信息对管理活动的作用,这种状况与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一些教师认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不从事会计工作,对会计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最主要的是会阅读会计报表。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基础知识的课堂讲解,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及方法等,重点介绍报表格式及报表分析,这些内容往往未能与会计实务对应起来,初学者常常难以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会计知识,在课程结束时大多数学生通常是知道如何进行账务处理但不太清楚为什么这样处理,对报表项目也缺乏深刻的理解。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从根本上影响了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薄弱。一方面,虽然很多教师能使用多媒体课件将会计核算流程图、账户体系图、会计凭证的填制方法、账簿的格式等内容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还不是很充分。另一方面,虽然讲授过程中会使用一些练习和习题,但这些练习和习题通常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设计,不能将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全部包括进来。由于缺乏有代表性的综合案例,学生没有现实企业会计信息处理的感性认识,也不会进行完整的全套账务处理。

(三)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或不完整。实践教学通常可采用校外企业实习或校内实验室模拟的方式进行,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有的高校在会计课程教学中没有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即便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了会计实验,往往实验项目单一、数量有限,主要是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设置和登记、成本的核算、报表的编制等,多数还是沿用会计专业的实验项目,注重会计技能的培训,而忽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如何使用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决策、科学管理等方面的锻炼和培养不足,不利于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一)与专业培养要求契合。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的就业目标主要是各类单位的管理部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岗位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能读懂会计报表、根据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是对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阶段相关的会计课程一般只开设《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其中的财务管理专业还会开设《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由于《会计学》课程中会计术语较抽象难懂,会计账户、凭证、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等内容之间环环相扣,对于初学者来讲,若只是单纯地进行机械记忆,会感到枯燥难学。加之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目标多半不是从事会计工作,自身的学习动力也有限,单凭理论讲授很容易让学生对会计学课程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入可能会改善这一状况。通过模拟实验的实际操作,在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结账、算账、出报表等各个环节都亲自动手,将抽象的理论变为直观的现实,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外,根据我们对部分学生的了解,近年来出于就业的考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中报考会计资格证的越来越多,对上机实验的需求使得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日趋增强,因而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入到会计流程当中,系统地了解整个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了解会计以何种方式为管理决策提供相应的信息,并且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了解在会计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哪些信息对管理决策最重要,什么信息处理容易出现失误等。因此,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入,可提高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让主动学习成为可能。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构想

(一)设置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特点的会计课程体系。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将学习者培养成为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因此教学内容不应该特别强调会计核算方法,应在兼顾会计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侧重掌握会计与经济活动的联系以及会计信息的分析技能。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会计知识背景不足,仅开设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学生缺乏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等方面的管理能力培养,为此需要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学内容,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加入到课程教学中,整合多门课程中与该专业开设会计课程目的相适应的内容,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设置会计课程体系时需注意以下方面:第一,侧重于基本会计理论、基本经济业务、基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介绍和基本会计操作技能的培训。第二,强调会计信息与管理的关系,不追求各种具体会计核算技术、技巧细节的介绍。简化传统会计学教材中偏重核算技能的内容,增加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管理能力培养相关联的内容,多讲应用,弱化核算。第三,注重会计基本原理与企业会计实务的紧密结合。本着“必需”、“够用”、“易学”、“实用”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时的需要,既不过多地阐述会计理论,也不过繁地介绍会计实务。从某种程度上讲,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应遵从实用主义原则,以能解决实际问题、满足需要为最高目标。

(二)引入“职业导向”教学理念,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人才需求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教学中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会计课程教学效果。具体而言:(1)在会计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长期以来我们比较习惯于传递现成的知识,采用传习性、因袭性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探究问题的鼓励,这种教学理念极大地制约了学生智力的培养和独创性的发挥。为了提高学生对会计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在会计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从特定情况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研究,对课堂教学内容形成认知,并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选取合适的案例是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尤其是综合性的案例,是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效果的基础保证。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其代表性和典型性,学生能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熟悉会计信息生成的过程,并能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措施。(2)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引入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探究式教学法,其基本思想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实际的“项目”相结合,在教学活动中以项目为载体,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逐步深入、全面展开教学活动,通过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完成项目研究,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进一步探索,进而树立他们的信心和培养他们的能力。会计学相关课程都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并且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项目驱动教学法法无疑是一种较好的实践教学方法,教师由传统的“主角”转变为“配角”,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项目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在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时,要注意将项目的确定、完成,以及对完成项目情况的评估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发挥教师的引导、鼓励作用,确保取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利用专业的实验室进行实训教学。实训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会计实训一般可分为手工操作实训和计算机操作实训。手工操作实训是让学生对纸质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以及会计报表单独或依次进行模拟操作,并可以依据生成的会计信息进行一系列的手工计算、汇总以及分析等,这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来完成。计算机操作实训是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模拟完成会计信息的生成与管理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利用ERP实训软件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沙盘对抗和模拟企业经营训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实际参与经营管理的滋味,认识到只有了解和熟悉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岗位分工,才能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这种实训教学除强化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基本核算层次的训练外,还可进行采购、存货、成本、生产等环节的管理培训,使学生在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包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等都能在实验中得以模拟,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此外,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方面还应加强,实现手工操作实训和计算机操作实训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成为既懂会计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事项的复合型人才。

(四)积极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和实习期开展实践教学。首先,由于会计信息的特殊性,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因此笔者建议学校应尽力为学生联系到中介机构、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地方去实习,主要的业务是记账或者查账,可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会计信息的保密性问题。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拓宽校外实习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到企业去了解生产、销售过程,亲身接触和感受会计账务处理流程,了解企业如何利用财务信息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等。

总之,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账务处理原理,而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各项经济业务的核算规范,从账务处理过程中体会经济业务的财务特点与财务结果,学会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实践教学过程应偏重于对经济业务的处理过程和结果的体验,特别是对财务结果的认识与把握,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利用财务信息认识经济业务实质的能力,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4-01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实践的教学工作中,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计都主要是针对会计专业本身的,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研究较少,从而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发展较为落后,存在许多错误的部分。比如,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教学目标设置为和会计专业的学生相同,将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的方式完全套用在工商管理专业类的学生教学中,或者,在会计专业教学的基础上,简化会计教学的内容,单纯的认为工商管理类的学生不会从事会计行业,能够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就能满足专业的要求了。可是,在实际应用中,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知识体系的知识,该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应该和管理类的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相结合。这些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会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的质量。

2、会计课程的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实践性教学的可操作性十分重要,但是任何专业对会计课程内容的要求都各不相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会计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对企业会计的要求设置相应的内容,如编制会计报表等,对会计核算的方式和基本原理进行阐述,受到教学的课时等方面的限制,老师主要是采用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导,并没有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和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做所区分,从而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在实践性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操作,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3、实践性教学的环节较为薄弱

从目前的教学方式上分析,当前的教学条件受到的限制较多,高校的教学方式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较大,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课堂授课的方式为主,缺乏实践性教学,学生只是单纯的对理论知识有所了解,无法将其灵活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另外,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还较为单一,教学手法陈旧。会计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践性教学在会计教学有很大的效果,使用普遍,可是在工商管理类的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应用却很少,教学水平不够。

二、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措施

1、设置符合工商管理类的课堂体系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和会计专业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会计专业本身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就是会计,可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不同了。学习会计专业的人主要是从事会计管理和会计事物这一方面的工作。培养的主要内容有记账、报账、算账和用账,就业方向都是各个单位会计部门或者是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和工商管理类的学生毕业后都会从事非会计专业的管理工作。主要的就业部门也是各个单位管理部门。所以会计专业的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将传授学生会计专业知识作为主要内容,涉及到的会计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应该将设计内容和工商管理专业相结合,便于该专业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2、采用职业导向的理念进行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

在会计课程的教学中将就业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会计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将会计课程转变为系统的案例,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案例中,对案例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性。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制定相应的计划,通过情景模拟,加深学生的认识,从而提高课程的实践性。或者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式,主要是将学生的学习和实际的项目相结合,随着项目的逐渐深入,加强学生对会计课程的理解,从而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两种方式都是将课堂的主导部分从教室转变为学生,较大程度的提高了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性。

3、采用专业实验室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会计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会计实训主要分为计算机操作和手工操作两种。其中计算机操作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方式生成会计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管理。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的学习中可以采用ERP软件,通过沙盘对抗以及模拟企业经营模式的训练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充分的认识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需求。手工操作主要是对原有的纸质凭证,会计账簿等进行分析和模拟操作,最终生成会计信息并进行手工计算和汇总分析等。在培训中,不但要加强工资的管理一起固定资产的管理外,还应该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进行采购、成本、生产和存货等多个环节的培训,能够独立的完成会计核算、分析以及投资的管理工作,从而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

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十分重要,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工作管理的能力。因此,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必须加强对会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的重视。

参考文献:

篇7

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的目标,要落实此目标必须改革工商管理实践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由于主客观原因,现行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建设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就成为教育工作者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核心。

一、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现存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不合理

当前,高校所开设的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体系中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运作与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是该学科普遍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而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几乎都需要通过相关的实践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就业及应用能力。但是,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的理念上存在以理论课程为中心、实践课程为辅的旧观念,侧重理论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甚至在课程设置上挤压实践课程,这就使实践课处于从属地位。

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本科院校)现行教学计划中实验教学课时数一般偏少,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8%~20%不等。尽管部分院校根据社会对管理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对工商管理教学计划中的实验课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但是突破不大。

(二)实验教学内容比较落后

目前,工商管理实践课程内容普遍沿用传统的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野外参观、或者是让学生到企事业单位、机关实习,由于学生对这部分实践环节没有做深入的思考,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参与意识,再加上缺乏配套的教学方案,实际效果差。

在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上,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中心、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不能够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这就无法激发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三)缺乏完善的实践课程整体设计

某些高校实验教学环节的安排缺乏总体设计,没有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层次分明的完整实践课程体系。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应该是所有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是相互呼应的,开设理论课程的同时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既要与理论课程相联系,又要与理论课程相独立,课程的开设应该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方法,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地安排各个教学环节。另外,有些高校的实践课程安排上会出现理论链断裂或各个环节各自为政现象,工商管理的理论存在递渐性,由于不同老师教授不同科目,因此,有可能造成重复实验或理论链断裂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实验的效果。

二、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一)设计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应设计一套有效的实践课程体系。

首先,利用和引进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人才来负责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建立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计团队。各高校应该利用好自身现有的和可利用的人力资源条件,引进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开发。

其次,课程体系的开发应该在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进行学科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调研,了解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社会需求、人才结构现状、现状、生源特点等。根据调查资料,在此基础上确定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及专门化方向等。

再次,改革实践教学的层次性

在管理实践课程设计中,首先应在大一开设关于体验认知的专业实践课程,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机关单位等现场参观,也可以邀请企业家到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交流等。通过认知实践,激发学生对本专业、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其次,在大学二年级时开设验证性实验项目,可围绕每门主干课程开设一门实验课程,编写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战略投资决策模拟实验来验证投资决策过程中的收益与奉献的关系以及决策者的博弈理论的有效性等。最后,在学生即将毕业时开设综合性的管理实验课程,使学生能综合运用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审计、计算机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了解各主干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各门课程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实验室软件教学,模拟企业成立、采购、生产、销售的经营全程,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模拟企业运作的全部过程。

(二)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

实践课程可在校内和校外进行,在充分利用好校内资源的前提下,还应该积极联系企业,开拓校外实训基地。各年级学生应该分阶段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作为实训基地进行实习,这才能熟悉工商业的生产流程、运作特点、管理制度和实务操作技能,进一步理解、消化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以培养出适应工商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学院要积极联系社会企业,在企业内部设立大学生实习项目,为学生实习实”搭建―个好的平台。实训基地的选择要兼顾工商管理专业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目标,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强、设备先进的企业作为实训基地比较理想。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也是纷繁复杂的,这需要学校的投入、政府的支持、以及企业的支持,学校在软件投入、实训场所营造、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训教材等方面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批设备先进、软件先进、管理先进、教学手段先进的实训基地。

(三)有效管理实践教学各环节

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全程管理包括对专业实践教师的管理、对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对教学经费的管理等各个实践教学组成部分的管理。比如检查教学体系的设计是都合理、课时安排是都得当、实训教学大纲是否符合要求,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师是否认真负责,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实践课程的经费经费是否运用得当,实践课程之间的衔接事都合理,教学管理部门应该与工商管理教学部门进行经常性的沟通,探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案。

总之,实践教学对于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至关重要,他直接涉及到学生是否能够适应市场需求,更好的就业。与此同时,在实践中更加深他们对所学理论的认知与把握,提升其综合素质,使其更加具有职业精神和素质。

参考文献

[1]严佳琪.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它山之石.2011(07)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工商管理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一直在探索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确定专业人才能力目标

顾名思义,职业教育是提供某种职业、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教育。教高[2006]16号文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技能是人们运用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活动,它包括动手技能和智力技能。高技能人才必须手脑并用,应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解决企业第一线的难题。因此,高职教育必须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它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基本知识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经济管理的原理与方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管理,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经营策略。高职学生应成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经过多年的社会调研、实践,并不断修正,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指现代工商企业管理能力,包括生产、采购、市场营销、行政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能力,注重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以获得合理的知能结构。

2.方法能力方法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及学习方法,包括自主学习、职业规划、获取新知识与信息搜集、决策等能力,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3.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包括较强的现场管理和组织能力、处理公共关系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务实勤奋、谦虚好学的品质等。

此三项能力要素的整合决定个体在动态变化的职业生涯中的应对能力。

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一组由相互联系且互相制约的课程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教高[2006]16号文指出:“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职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纵横交织的系统化课程结构。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经多年实践,确定了“四层五块一贯穿”的“宽平台、活模块”职业能力课程结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层:本层包含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模块和大学生素质拓展模块。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模块培养学生应具备的思想、道德、科学、人文、健康素质以及语言文字、人际交往、学习适应、信息处理、自我管理和就业创业等能力。大学生素质拓展模块通过社会实践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使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

职业岗位(群)基础知识与技能(模块)层:按专业所属行业必备的通用基本技能要求设置课程,搭建职业能力基础平台。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和相应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制订课程标准,安排专业见习。[1]选择能支撑本专业核心职业岗位的职业基础技能资格证,一般取国家承认的资格证书。组织学生参加本类专业所属行业、地区职业基础技能竞赛。

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认证(模块)层:根据专业核心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设置课程,形成本专业核心职业能力。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制订课程标准、设计课程项目,以理论实践一体化方式组织教学,安排生产性顶岗实习。必考本专业核心职业岗位资格证,一般取国家承认的资格证书。

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模块)层:根据专业综合性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设计多个核心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性技能课程,如职业拓展能力限选课(以职业岗位综合性训练项目组织教学)、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现职业训练与学生就业零距离对接。训练学生毕业后获取本专业职业岗位二级资格证书的基本能力。组织学生参加本类专业所属行业、地区及全国性职业技能竞赛。

本课程结构始终贯穿着职业能力本位这条主线。据此,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见表1。

三、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评价专业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指出: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据此,本课程体系具备如下特点。

1.始终贯穿职业能力培养主线一个职业包含若干工种或岗位,一个工种或岗位有不同等级的职业能力要求。本体系横向以职业中的工种或岗位设置课程,纵向以职业等级要求安排课程顺序,从而形成纵横交织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本改革实施后,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上升到99%以上。

2.以国家职业标准为职业能力的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各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知识水平和技能要求对从业者做出明确的规定。它通过工作分析方法描述胜任各种职业需具备的能力,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国家职业标准可作为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依据。本改革实施后,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资格取得率从2009年的78%提升到2012年的100%。

3.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整合和序化课程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能力三要素在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境中通过内化、整合和迁移而形成的。因此,课程开发和序化必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本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和综合职业素质必修课完全模拟真实工作过程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4.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保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当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加快了职业能力的动态变化,因而出现国家职业标准有时滞后于职业发展的状况,技能竞赛对此可做弥补。行业、地区和全国性职业技能竞赛均有紧跟科技进步的著名企业支持,因此竞赛内容及时反映相关职业的新成果,体现竞赛的先进性。仅2012年,该专业组织学生参加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6次,获奖3项(分别为“2012年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大赛”广东赛区团体三等奖、“2012年第五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决赛团体三等奖、“全国统计调查技能大赛” 团体和个人二等奖)。实践表明,职业技能竞赛反馈的信息促进了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30-03

实践课教学和理论课教学是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可是就夜大学生而言,众所周知,有各种实际情况制约,使得教学难以组织,效果难以保证。所以该教学教改研究既有其理论意义,更有其现实意义。

该项目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市场调研及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大规模的市场调研活动。主要在校区范围内,对所有本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大规模市场调研活动,并且调动本学期正在进行“市场调研实践课程”学习的全部学生参与,从问卷的设计到发放问卷、问卷收集、问卷统计、统计结果分析等,全程由教师主导,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在进行深入研究后,最终形成研究课题的市场调研报告。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实践,有效地满足学生对于强化岗位能力及专业知识的渴求。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不论是对管理专业学生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还是对他们的实际管理能力的提高都大有裨益,尤其是提高了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突出培养了管理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管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另外,改革后的实践课程教学能够针对管理专业的夜大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理论。以学生为主体,并要求学生以自己的工作单位或管理岗位作为实践课的研究对象,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管理能力,又可以真正地帮助企业解决一些经营管理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学、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一、管理专业夜大实践课程的开设目的

我们知道,要搞好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重学生所学与所从事职业的高度配合。为此,我们在夜大各管理专业开设了与专业密切相关“专业实践”与“市场调研”两门实践课程。

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突出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使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市场调查方案设计、市场调查问卷的设计、问卷整理与分析的方法;同时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专业调研方法深入分析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识别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机会并诊断企业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经营管理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也就是说,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管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管理专业夜大实践课程的整体设计

(一)课程特点

“专业实践”与“市场调研”这两门课程是以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突出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管理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管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主要特色,是管理专业夜大学生的必备技能。这两门课程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集教师指导、监督、控制、讲评与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市场调研、分析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经营管理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并撰写规范的实践报告于一体的实践课程。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专业实践”与“市场调研”这两门实践课程主要是针对夜大各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它是夜大各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前导课程为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生产管理、战略管理、商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财务管理等。

(三)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1.了解实践课程的目的、内容、要求及实践步骤。(由课程负责老师及小组指导老师详细讲解)

2.针对学生们自己的工作单位,就一个或几个管理专题(最好是与学生本人的实际工作岗位相关的管理专题),对本企业及本企业所在的行业中的其他同类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进行深入了解,通过对比研究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为自己所供职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有建设的建议。

3.每位同学每周要与指导老师见面,并就实践内容进行沟通交流1~2次。(可以面谈、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或视频等)老师每周要做记录,学生有事有病需要请假,无故缺勤四分之一者,按学校有关规定不给予成绩。

4.实践课程进行过程中,每位同学认真做好实践周记,按时交给指导老师。(内容包括实践情况、收集资料情况、学到的知识、心得体会、经验教训、调查对象、调查范围、搜集资料描述、调查的计划、意见及建议等。周记可以是各种形式,如纸质、电子邮件等。)

5.掌握规范的专业实践报告及市场调研报告的写作方法。(由小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

6.提交完整的报告及实践总结,制作POWERPOINT。(报告主体部分要求5000~8000字,格式规范,按时完成)

7.集体交流实践成果,并用多媒体演示,开展班级内部的讨论。

三、管理专业夜大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一)教学内容

1.课程动员。讲解实践课程的目的、内容及特点;讲解实践课程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组。

2.由各位指导老师进行分组指导。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选定实践主题;制订实践计划;设计调查问卷;走访相关企业,并收集一手、二手资料;小组内相互交流并整理资料;分析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撰写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及制作POWERPOINT。

3.集体交流实践成果,并用多媒体演示,开展班级内部的讨论。

在课程动员环节中,学生以大班为单位进行,各位指导老师进行分组指导,学生从选题、实践到撰写实践报告环节,根据具体情况把学生划分为小组进行,这样即可以保证每位同学有同样参与的机会,又可以有效训练同学们的团队合作能力,现代社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那么团队合作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指导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严格按教学大纲及实践指导书进行。起到讲授内容、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指导实践、指导学生撰写报告等作用,指导老师应与各小组学生每周1~2次定期见面沟通交流,共同讨论实践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意见,督促学生按计划进度完成实践课,并由教师指导,学生最终完成专业实践报告的撰写。

(三)课程组织与实施

(四)学生收集资料方式

1.实地走访一个或数个企业,掌握第一手资料。

2.设计与本研究专题相关的调查问卷,掌握第一手资料。

3.到较大的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报刊、杂志、网站等,掌握更全面的资料。

四、管理专业夜大实践课程的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注重学生实际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具体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总成绩为以下四项按一定比例计算并相加。

1.过程控制。每一环节都设计相应的评价表,从不同的方面对每一位学生的表现予以记录、评价。考核应注重学生的多方面表现,如:日常出勤情况、周记或日记是否认真、日常表现、参与度、个人实践效果、集体实践中的表现、团队合作精神、实践报告中承担的比重及内容等多角度评测学生。

篇10

1.1 问卷设计

为尽可能全面科学分析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中大学生主体性的实践现状,笔者和其他课题组成员根据主体性的基本内涵、长期从事工商管理类课程教育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共设计了 20 个有关工商管理类课程学习中大学生主体性实践的问题项。对每一个问题项,笔者根据其实施情况与效果设计了 5 个等级,分别为 1 =“没有考虑”,2 =“计划考虑”,3 =“已经考虑”,4 =“有所实施”,5 =“成功实施”。

本文主要通过下面几种方式确保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第一、由于所使用的问卷项目中的一部分被其他研究人员使用过,因此认为这些量表具有可靠的效度。第二、通过咨询长期担任工商管理类课程教育的专家学者、老教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的预调查,在科学评估了问卷设计的恰当性之后,再根据预试者提供的意见对相关题项进行了修改。第三、通过克朗巴哈 信度系数法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信度检验,发现统计数据结果符合要求。

1.2 研究样本

笔者和其他课题组成员主要向河南省 2 所普通本科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 300 份,收回问卷 295 份,有效问卷 285 份。其中男生占比为 55.43%,女生占比为 44.57%;一年级学生占比为 16.73%,二年级学生占比为 31.52%,三年级学生占比为 36.73%,四年级学生占比为 15.02%;经管类专业占比为 87.82%,工科类专业占比为 12.18%;从户籍构成来看,城市户籍占比为 42.26%,非城市户籍占比为 57.74%。

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主要应用 SPSS 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由分析结果可知,20 个调查题项的均值大部分都介于 3-4 之间(限于篇幅,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不在文中列示),表明这些学生已经考虑了主体性实践的内容,并且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了实施。

2.2 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本文对各调查题项的原始数据使用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22。与此同时,Bartlett 球度检验结果显示相伴概率为 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 0.05,即拒绝统计量相关矩阵为单位矩阵的假设,所以适合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③通过对 20 个初始变量作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 以及方差极大旋转方法提取因子,可提取 3 个新因子作为 20 个初始变量的主因子,3 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 72.931%,即它们可以反映原始20 个变量 72.931%的信息量。提取 3 个主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对 2 个主因子进行方差极大旋转(旋转次数为 13次),得到因子载荷矩阵。

为了验证因子分析得出的同一因子各个问题是否测量同一问题,本文进一步进行了内部信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 3 个主因子的克朗巴哈 系数值均大于 0.7,因此有效保证了因子构造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篇11

中国近30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加入世界国际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参与到全球化竞争中,逐步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这就要求一大批懂进出口贸贸易的经济方面人才来适应市场的需要。在这种情势下,许多院校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就是为了培养一批中高级的经济管理人才,让更多的人掌握经济贸易,营销管理等领域的知识。

 

针对这种情况,学员应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思考,针对一些具体事件,进行分析,提出见解解决问题,以培养学员的商学素养,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有国际头脑和创新精神与能力,同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技能能力,知识面宽,并且能够快速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现代的工商创业经营管理人才。教师应引导学生凭借思维去考虑问题。不宜简单结论对与错,是与非。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理论有实干精神,能经受住国际市场经济大潮考验的弄潮儿,这个考验是真实且残酷的,来不得半点虚假。

 

基于这个培养目标,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出理论与技能于一体的特点,除了基础课以外,专业课如[创业管理][创业战略理论][市场经销学]等都与创业经济管理精密相关,为了使课程教学具有直观性,感染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应适当增加一些实践环节,让学员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的融为一体。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比如让学员针对一批订单进行一次谈判,提高谈判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接触一些实践经验,使学员深刻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理好的理解知识,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才能真正的做到学以治用。

 

在教学中,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需要,决定了开展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电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职人员,大多数学员参加工作后,因为工作需要来深造学习的,他们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经验。就想在以前理论和工作的基础上扎扎实实的学一些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我国高等院校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探索出适合我国成人教育形势的教学方法,让知识“盘活孪现”做到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继续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把学到的知识及时的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提高知识的利用率,同时对新知识是一种很好的活学活用方式。所以根据电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电大学校在开设工商管理课程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工作情况,来讲授一些与实际工作相符的内容和知识点,这样学生才学的更加深入有用。这样也更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应有之义。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每门课程都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地位。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实施过程中由系主任辅导教师和班主任与学员密切配合,帮助学生实现从实践再上升到理论的二次飞跃。比如[个人团队管理]我们就开设一些专题讨论会,让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讨。这些都是薄弱环节靠教师组织和督促来完成。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员大多来自企业,我们将学生分成几个组进行活动,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和活动小结来进行交流,交流会上学生们发言,有理论,有实践。针对当今创业一些实际问题展开讨论,畅谈经验教训。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应该引导学生们关注社会,结合实际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员在工作中积累到一些经验,认真调查,分析思考,从创业文化,销售决策,公关促销,等多个方面提出看法。给企业管理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加以总结,丰富教学理论,在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贸易》教学过程中,采用图解化教学,深入浅出,更有直观性。

 

电大办学三十年来,输送的学生遍布各个行业,电大的学员就是办学资源,我们选择在一些校友担任领导的单位建立实践基地,经常组织学员到基地创业考察调研。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去讲解知识,去解决问题。我们认为在课程教学中组织学生到创业经济行业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最有效的经济形势,因为管理理论的本质特点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用现代创业管理理论管理企业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不妨把他作为实践基地而且聘请他们的管理人员,同时我校毕业担任我校的实践教学课外指导教师请他们为学员们讲课,他的讲课有理论有实际有深入浅出,十分受学生欢迎,这样的教学活动由于与学员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紧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受到学院的欢迎。

 

通过几年的实际工作,我深深体会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它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避免了理论教学的枯燥性,增强了学习理论的理解能力,秉承教学的科学内涵,是作为将学生和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是重视知识的实践应用,使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它着眼于生活和生产实际。将实践当作教学目标的教学极大提高了课程设计的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加深记忆,从而起到强化知识,深入浅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作用。

 

篇12

工商管理主干课程、实验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一体化的含义是:一方面,把工商管理各主干课程建设的各项内容(特别是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实验)作为一个整体,以系统论为指导,对各项建设内容进行协调;另一方面,把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突破以往课程建设只围绕单一课程开展的模式,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这个角度考虑问题,对本专业各主干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能进行整合,并行开展多门核心课程的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相关专业的合格人才。网络版发送到校园网上奉献给社会,也是作为木材学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精品课程建设是构建与培育学科教学团队重要措施

 

从木材学精品课程申报及建设的过程使我们认识到,建设好一门精品课程不仅要有丰厚的物质基础,还需要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一支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

 

木材学课程组十分注意师资引进与素质培养工作。2004~2005年派出罗建举教授到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3年推荐符韵林老师到北京林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于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回校工作,并计划今年派往东北工商管理主干课程建设必需以社会经济发展对本专业人才林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今年又从广西自治区木材公司引进1名具有硕士学位而且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充实木材学的实验实习力量

 

木材学教学团队骨干教师的研究方向各有侧重,基本上覆盖木材学的教学内容。其中:两位教师特长木材解剖与木材贸易方向,两位特长于木材保护与木材改性,两位特长于木材及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另外两位则特长于木材实验技术

 

木材学课程组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无论是项目数量或研究经费、研究成果与论著数量,在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乃至林学院各课程组中都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木材学课程组有相当强的实力和能力创建国家级教学团队。

 

二、“一体化”需要处理的两种关系

 

(一)课程、实验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狭义的课程是指与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由特定内容构成的知识体系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也就是一门课程从教学内容的准备到教学、到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完整过程,或者说是特定知识转移和转化的过程。本文在这里采用狭义的课程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实验与教学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特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以课程为基础的,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如果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难以培养合格的人才。教学方法则是教学过程中知识传递和转移的通道,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程知识及教学活动参与者(教师、其他的学生)的知识得以汇集起来并传递给学生实验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可以通过综合性实验进一步了解课程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或者在掌握课程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性实验进行知识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互相制约。在教学过程中,课程、实验与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相互制约,任何一个方面成为薄弱环节,都会削弱其他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就课程对教学方法与实验的影响而言,课程内容、教材、讲义中的知识体系如果不完整或者比较陈旧,会使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目前国内己经有不少教学软件可用于实验教学,但由于相关课程的知识体系比较陈旧,或者由于缺少配套的实验教材,使得这些教学软件的应用受到限制,难以运用这些软件开设实验课程或实验项目。

 

就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课程和实验的影响而言,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会阻碍知识的传递和转移,使得课程学习和实验教学的目标难以实现常见的现象是,在课程学习中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手段时,由于教学过程中的沟通是单向的,在知识由教师传向学生的过程中,会发生信息的失真和耗损;由于学习的方式是封闭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及知识传递便会受到阻碍;由于教学手段是陈旧的,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量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课程、实验与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之间的制约作用最终表现为管理学中所说的木桶效应,即由课程、实验与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所构成的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取决于其中最薄弱的环节

 

2.互相促进在教学过程中,课程、实验与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又是互相促进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创新和改进,都会促进其他方面的创新和改进。课程及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开拓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空间,也使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变得更为重要。例如,随着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的知识体系中越来越多地纳入基于定量分析的管理工具与方法,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的重要性愈显突出,进一步促进了CAI教学的广泛应用。反过来,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创新也会促进课程及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了教学内容反映企业管理前沿理论及最新实践的可能性,同时也可以检验原有课程知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从而可以促进课程及实验教学内容及知识体系的吐故纳新。

 

课程、实验与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上述关系决定了教学改革必须对这三个方面作整体统筹考虑,既要避免因某一方面单兵突进而产生木桶效应,也要善于利用三个方面的相互促进作用扩大效果,使教学改革成为一个累积循环的过程

 

(二)工商管理专业各主干课程之间的关系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而言,企业战略管理、投资项目评估、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学等课程的内容构成了本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结构,各主干课程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些课程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互为补充上述主干课程的整体功能是帮助本专业的学生形成本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及能力,每一门主干课程又有各自的侧重点。管理学侧重于帮助本专业学生了解作为管理者一般要掌握的管理基础理论和基础概念、基础方法,形成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为其进一步构筑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奠定基础^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侧重于帮助本专业学生获得业务层面的经营管理知识,积累将来在企业的市场开发、采购、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业务部门从事管理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侧重于帮助本专业学生获得职能层面的经营管理知识,积累将来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财务、信息管理等职能部门从事管理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企业战略管理和投资项目评估等课程侧重于帮助本专业学生获得战略层面的经营管理知识,使学生受到对企业经营管理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训练,为其将来成为全面管理者积累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各课程的内容互相补充,构成本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个完整知识体系。

 

2.互相衔接。上述主干课程的知识又存在前后衔接和互相匹配的关系。这些课程的前后衔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衔接。例如管理学是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该课程的知识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二是专门知识与综合知识的衔接。在上述主干课程中,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的内容是有关企业某一职能部门或某一业务部门的专门知识,企业战略管理及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知识则具有综合性,是以财务管理等课程的专门知识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之间的互相匹配是另一种衔接关系,课程内容之间如果不能做到互相匹配,便会造成专业知识的脱节,从而影响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以生产运作管理与市场营销两门课程为例,如果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内容仅限于传统的制造业的运作管理,而市场营销课程的内容却涉及到服务业时,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效果便会因为学生缺乏服务业运作管理方面的知识而受到影响

 

工商管理专业各主干课程之间的上述相互影响决定了教学改革不仅仅需要协调好课程、实验与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而且也需要协调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要在理顺各主干课程的内容,既保持各门课程内容的互补与衔接,又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实验与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一体化建设

 

三、“一体化”的任务:构建三大体系

 

工商管理主干课程内容建设、实验内容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一体化的目标是获取系统性创新所带来的集成效应,为此需要构建三大体系。

 

(一)构建主干课程知识体系

 

如前所述,工商管理主干课程的知识体系包括战略、职能、业务、基础四个层面,体现在企业战略管理、投资项目评估、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或企业信息化管理)、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学等课程的内容之中。从近年国内出版和使用的相关教材来看,上述课程仍存在同一门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差异较大,不同课程的内容重复等问题。例如,2004-2005年出版的几本管理学教材,在章节模块上就有明显差异(见表3)而诸如盈亏平衡分析、决策树、定量预测方法等知识点则在投资项目评估、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多门课程中重复出现总体来说,一种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出发,把各门主干课程作为一个整体,在功能上互补,在内容上既有区别又互相补充的主干课程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构建这样一种知识体系,仍是教学改革中的一项艰巨任务。

 

构建工商管理主干课程知识体系需要突破传统的教材建设模式,真正以社会经济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要为导向,研究什么样的能力素质模型、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并进一步开展本专业课群知识的有效性研究有效性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每门课程的知识与社会实践需要的吻合程度,例如研究每门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用的广泛程度及应用前景,研究课程知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贡献率等等;二是研究各主干课程知识之间的啮合程度,例如通过对各门课程教材的广泛比较,研究课程与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的互补关系、衔接关系、匹配程度与重复状况最后,在有效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构建工商管理主干课程知识体系

 

(二)构建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课程具有辅助专业课程学习、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促进知识创新的功能,其在工商管理教育中的重要性曰显突出,国内许多高校的管理学院都开设有与工商管理相关的实验课程但是,目前国内高校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工商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己有的实验课程多为综合性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模拟,其辅助专业课程学习和促进知识创新的功能较弱,难以配合各主干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按照工商管理主干课程、实验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一体化的思路,需要在构建主干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实验课程体系

 

构建实验课程体系首先要有利于发挥其辅助专业课程学习的功能为此要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各主干课程学习的需要,开设系列实验课程或实验项目。可针对每一门主干课程开设一门实验课程,编写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这些实验课程的内容是相应主干课程的核心知识,作用是验证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及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理自解其次,构建实验课程体系也要有利于发挥其促进知识融会贯通的功能为此要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各主干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开设综合性实验课程此类实验并非某一课程综合知识的运用,而是多门课程综合知识的运用。

 

通过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各主干课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再次,构建实验课程体系还要有利于发挥其促进知识创新的功能为此应以本专业主干课程知识体系为基础,开设设计性实验项目。此类实验由学生根据学术研究或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需要,在本专业主干课程知识体系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实验项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完成实验。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并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角解总之,实验课程体系应由单一课程的实验、综合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组成。

 

3.构建教学方法体系

 

篇13

地方综合性大学所在地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客户需求分析培养目标定位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重建。

本文以宁波大学为例阐述这一思路的具体实施及其鉴戒作用。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所在地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是指通过市场调研,依据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把某一产品或服务的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的市场分类过程。每一个消费者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具有类似需求倾向的消费者构成的群体。在细分的市场上,一旦消费者的需求发生变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可迅速制定相应的对策,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其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实际上,高等教育就是高等院校为就读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课程体系就是这种服务的具体设计。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教育的梯队已经形成,竞争格局下形成的权威的综合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已被几家名校垄断,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等。剩下的院校或机构举办的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大多数没有自己的独有特色。作为省级高等院校来说,短时期内是无法与权威的几家名校竞争生源的,唯有利用自己独特的地缘优势,结合当地潜在客户的消费需求,通过为目标市场提供定制的教育服务来培育核心竞争力。

宁波大学座落于浙江省宁波市。依托其港口优势,宁波的外向型经济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近年来宁波的外贸依存度已超过了80%。根据预测,“十一五”期间,宁波市国际化创新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为7.5万,而宁波市高校每年培养的人数不足0.5万,尤其是研究生层次的数量更少,难以满足地方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每年申请攻读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很多。同时,除宁波大学等本地院校之外,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许多外地高等院校也在宁波开设教学点,招收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这就造成了工商管理硕士教育需求强劲、供给竞争激烈的态势。

经过分析市场,笔者发现申请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潜在人群主要分为三大类:

1.取得学士学位不久,参加工作3年内的一般工作岗位人员或应届毕业生。他们希望通过攻读硕士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提高今后事业发展的后劲。这一群体的理论学习能力比较强,英语基础比较扎实,但是由于接触管理工作时间较短,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相对较弱。而且,由于工作年限少,个人积蓄相对有限,对学费比较敏感。此外,这一群体比较看重就读院校的名气,因为大多数人把硕士学位作为将来跳槽的一个砝码。

2.外资企业和当地较大规模民营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大都希望在本地在职学习和自己工作息息相关的管理知识。这一群体出于事业的快速发展阶段,已经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往往是所在部门的中坚力量。他们急需提升自己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岗位的重要性,不太可能脱产学习。而且,由于肩负部门的核心工作,他们也不可能抽出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全国的硕士入学联考。另外,这一群体的学费往往由单位部分或全部承担,所以他们对学习的费用不敏感。

3.民营企业主。宁波经济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民营经济较其他地方发达,民营企业、尤其是和外贸相关的民营企业的数量庞大。这些民营企业主在创业成功后,正在经历着管理瓶颈,他们对如何提升管理水平和如何拓宽管理视野有着强烈的需求。这一群体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原动力就是学有所用,不仅仅是从教师那里学,而且是从同学那里获取生动的信息和经验。基于他们都有创业和管理的经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要比前两个群体深刻许多,对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动力和能力都是前两个群体所不能比拟的。而且,这一群体对学费不敏感。

结合宁波大学的实际情况及宁波生源的特点,选择后两类群体作为我们的目标市场。原因是:对于第一类群体,宁波大学无法和全国其他知名院校竞争;而对于后两类群体,由于他们无法脱产学习,他们更加倾向于选择当地综合性大学。事实上,通过对宁波大学2001年至2007年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就读人员背景分析,我们发现宁波当地民营企业主、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外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占90%以上。这和我们上面分析的结果相吻合。

确定目标市场后,满足目标市场客户需求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目标市场客户需求分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宁波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的目标市场客户——宁波当地民营企业主、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外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需要,可以简单概括为“学以致用”。他们不太看重学习费用和学校的综合排名,更加关注学校是否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实际管理水平的能力,更加关注学校是否能够为他们提供具有国际视野的信息,更加关注学校是否能够为他们搭建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培养目标定位

为了满足目标市场客户的需求,宁波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开拓素质的高级国际化管理人才。

四、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宁波大学2001年开办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以来,就非常注重引进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体系。在教学上采用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MBA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堪培拉大学在MBA培养方面所拥有的雄厚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实行双语教学。所有这些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收到学员的认可。很多学员毕业后推荐朋友或选送下属参加学习。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学员满意度的进一步提高。

1.教材缺乏。目前,宁波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大多是英文原版教材或英文翻译版,只有8.3%的教材是国内编写。虽然我们要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有益的理论和经验,但是中国与外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差距,用传统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已经很难解释中国当前的经济现象和企业发展现状。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目前宁波大学已经在加强对学员实践环节的培养,如将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和讨论、问题调研、文献查阅、实地参观考察、撰写课程论文等教学方式相结合,形成了全方位的教学方式组合。但是,课堂讲授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多。

五、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课程体系,作为教育者为教育对象设计的知识结构,它的构建不仅要考虑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立足于未来,要有利于受教育者将来随着社会的需要的变化而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

笔者结合上述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对策:

1.授课+讲座+讨论。由于目前国内编写的、适合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的权威教材比较缺乏,我们可以采用授课+讲座的形式解决这一问题。具体讲就是,继续采用目前国际上传统、畅销的教材,由中外专业教授讲授主流经济和管理思想;同时聘请国内资深管理咨询师或企业专业管理人员做专题讲座;另外组织学员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之后汇总讨论资料。这样,学员既可以学到国际上盛行的理论思想,又可以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管理经验,得出独特的结论。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管理理论基于管理实践才能发展,将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也才有意义。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学员自发地组织起来到各自的企业参观、考察,并针对不同的管理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今后我们应当利用学员中大量的民营企业主资源,为学员搭建实践基地。另外,可以定期组织学员论坛,参加人员为在校学员和已经毕业的学员,每次由2位学员主讲管理心得或面临的管理问题,参与论坛的学员可以给出自己的建议等等。

[本文为2006年宁波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永铨.工商管理学科实验室教学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6(3)

2.黄俭.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6)

3.郭志文.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论[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

4.莫柏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改革探讨[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2)

5.鞠芳辉.柔性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8)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