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6: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卧床病人护理步骤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卧床病人护理步骤

篇1

便秘是个体正常的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困难,粪便干结,排便不畅,从而引起排便不尽感,坠胀疼痛,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一系列不适症状。[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骨折卧床病人发生便秘的几率很高,对病人的康复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舒适护理(comfortcare)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通过对护理活动和舒适的研究,使人在心理、生理、社会效益等方面达到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目的是使病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为2008年11月——2011年11月在我科住院的骨折卧床便秘病人265人。其中男126人,女139人。年龄11岁-79岁。平均年龄51岁。

1.2方法针对引起骨折卧床病人便秘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

1.2.1针对环境及姿势的改变不适应而引起便秘的病人的舒适护理方法因骨折卧床病人大多是在毫无思想准备时突然受到损伤造成的骨折,突然之间一切活动只能有床上进行,特别是床上排便更是大多数人无法接受的残酷现实。心理上的不能接受,加上原有排便习惯的改变,从而引起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导致便秘。护理方法: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既来之,则安之。用积极的心态应对病魔。日常生活中定时进餐,定时使用便盆排便,病人在排便时要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用屏风遮挡并尽量减少人员进出。

1.2.2针对伤口疼痛所导致便秘卧床病人的舒适护理方法有的骨折卧床病人因伤口疼痛对胃肠功能产生影响,或因疼痛不愿活动,甚或抑制大便,造成便秘。护理方法:除适当给予止痛药止痛外,指导病人适当运动,鼓励其对未受伤侧肢体做功能锻炼,同时教会病人或其家属顺肠蠕动方向作腹部按摩。具体步骤是:先将手放在脐右下右侧腹股沟上往上轻轻按摩,至右肋弓下向左在脐下作环形按摩,至左肋弓下往下作环形按摩,直至左侧腹股沟。并教会病人经常做提肛运动。以增加腹肌和结肠肌肉的收缩力,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使肠蠕动加快,促使粪便的排出。这些活动有助于促进肠蠕动,缓解便秘。

1.2.3针对饮食改变导致卧床病人便秘的舒适护理方法因骨折卧床病人摄取的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较多,而摄入的水分和粗纤维类食物相对较少,容易导致便秘。护理方法是指导病人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少吃辛辣油腻食物。并多饮水。因为水作为剂,食物纤维在肠道内充分吸收水分,才能膨胀,软化粪便,增加粪便体积和重量,刺激畅蠕动,诱导产生排便反射,促进排便。每天饮水2500-3000ml。每天早晨起床后饮用一杯温白开水,或蜂蜜水。可以增加消化道水分,有利于排便。

1.2.4解除思想顾虑要经常给他们讲解骨折及便秘方面的医学知识,解释其病情变化规律,让他们对自己的病情及转归有一定的了解。并让家属配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及家族对他们的重视,以及他们对社会及家庭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起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

1.2.5如以上方法仍无法缓解便秘,可遵医嘱适量服用缓泻剂如口服麻仁丸,或使用开塞露塞肛等较温和的方式缓解便秘。

2结果

通过以上舒适护理模式对骨折卧床便秘病人的护理,病人及家属反应好,病人便秘有明显改善,无一例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骨折病人大多是突然骨折住院,易因为突然的身体功能及住院环境的不适应而致便秘,因便秘又会带来一系列的身体不适反应。作为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骨折卧床病人便秘的情况。正确运用舒适护理模式服务于病人,使其“在生理、心理、灵性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促进其早日康复。

篇2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1-0233-02

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期间收治胃癌病人96例,其中男52例,女44例,年龄32~78岁,平均54.8岁。所有病人均行胃癌根治术。

2 研究方法及步骤

2.1 分组 2009年6月~2010年6月收治胃癌病人96例,对照组46例,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进行全程全方位人性化护理

2.2 方法

对照组按胃癌患者常规进行术前术后护理,由病区护士实施健康教育,内容包括 心理护理、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术前准备的内容及术后注意事项,其中术前按常规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

观察组进行全程全方位人性化护理。具体实施如下:病人入院时,由当班责任护士负责接待病人,先做自我介绍,然后把病区主任、主管医生、护士长及当班的护士逐个介绍给病人,同时介绍病区的环境、同室病友、住院须知。住院期间为病人创造温馨、和谐的病房环境。根据患者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性格和信仰等个体差异,结合患者的病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人浅出的讲解和介绍疾病治疗的有关知识,使患者能正确认识疾病,排除心理障碍。注意与家属的交流,帮助家属渡过心理痛苦时期; 引导家属为患者创造充满关爱的亲情氛围。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健康指导和心理疏导,向病人发放健康小册子,指导病人术后饮食及生活起居的注意事项,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出院跟踪服务卡和护患热线,患者回家后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都可以通过卡上的电话号码随时与我们联系,随时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周到服务。

2.3 观测指标

(1)健康教育达标率: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胃癌相关知识问卷进行知识测试。问卷采用百分制,得分超过80分,为健康教育达标,否则不达标。(2)康复情况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卧床时间、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3)患者满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满意度调查。

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健康教育达标率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健康教育达标率为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P

4.2 两组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的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胃癌病人的卧床时间、排气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缩短,住院费用也下降,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篇3

在临床上对病人进行各种辅助检查,是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但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卧床病人来说,搬动病人往往需要家属和护理人员多个人一起配合,费人、费力。本文旨在探讨桥式搬运病人方法的效果评价,现报告如下:目前我们科搬运患者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教科书上的三人或四人搬运法。二是桥式搬运法,是结合北京天坛医院的先进经验和我科实际情况自主设计的。从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1月30日采用这两种搬运法,拟用随机抽样方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为桥式搬运病人法,对照组为一般搬运病人法。通过对上述两种方法安全效果进行比较作出评价,本研究安全可靠,是搬运卧床、危重病人一种省时省力的好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1日~2007年11月30日我科住院的卧床病人200例。其中男136例,女64例。纳入标准:凡年龄在14岁至80岁的昏迷、偏瘫、卧床、制动和神经外科术后的病人。病情根据格拉斯哥(GCS)评分为标准[1],8分以下为重型、9-12分为中型、13-15分为轻型。体重根据我科实际情况50kg以下为轻、50-70kg为中、70kg以上为重,

1.2方法 本设计以随机抽样方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其中对照组100人,实验组100人,对照组采用一般搬运法,即《基础护理学》中讲的三人或四人搬运法。实验组为桥式搬运法。

1.2.1桥式搬运法

1.2.1.1桥式搬运法滑板的制作

桥式搬运需要一块滑板,其规格为76×48×0.8cm的两块三合板通过合页锁连接起来,可以折叠,方便拿取。外用防雨布做罩以增加滑度减少阻力,达到省力的目的。

1.2.1.2桥式搬运法平车的选择

平车为可升降车,铺为硬板床并两侧带有防护栏及刹车,可以抬高头部30°,适合神经内、外科及骨科病人检查。

1.2.1.3桥式搬运法的操作步骤

从病床搬运至平车的方法:移开床旁桌椅,松开盖被及床单。操作者将滑板的1/2插入床单下,使患者平卧于滑板上,将可升降推车紧靠床边,固定刹车,防止平车移动,高度调节低于病床2-4厘米,滑板的另1/2放置在平车一端。两名搬运者一人在患者侧,一人在平车侧,平车搬运者使用适宜的力量拽动床单,利用滑板的滑动作用,将患者移向平车中央,再抽出滑板.然后将平车升高至80cm。

从平车搬运至病床的方法:操作者将滑板的1/2插入平车下,使患者平卧于滑板上,将升降推车高度调节高于病床2-4厘米,其余方法同上。

2 结果

本试验通过对200例患者应用2组搬运方法,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对比结果如下:

2.1实验组搬运患者100名,均由2人操作。在搬运时,患者无论是清醒还是昏迷状态均无需个体配合,可以有效防止在搬运时对患者造成的肢体伤害。对照组搬运患者100名,均由3-4人操作。在搬运患者时,由于一些患者神志清楚难免自行运动,试图配合搬运反而在无意的情况下伤及伤肢。

2.2两种搬运方法对搬运时间、坠床、导管脱落、液体外渗的影响,

2.3经过计算,桥式搬运患者的过程为1-2分钟,一般搬运法为2-3分钟,桥式搬运法比一般搬运法节省搬运时间,为临床抢救病人赢得了时间。

3 讨论

临床上大多数病人因病情需要而进行一些常规的搬动护理工作。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重超标的病人不断增加,用一般搬运法,使安全平稳为前提地搬运病人非常困难,由于施重点过多,对于病情较重及各种管道过多的病人,容易导致导管脱落及液体外渗[2]。其次如脊柱损伤和后颅窝开颅术后的病人不能保证轴位搬运。

桥式搬运法在搬运急诊抢救病人时,快速平稳安全有序,为手术或抢救赢得了时间,在搬运一般病人时不需要病人自己配合移动,使病人更有安全感和舒适感。

试验组即桥式搬运法[3],首先要配备可升降推车,利用特殊的光滑材料作外罩,利用两者之间的高度差和平滑移动帮助病人平稳、安全地达到过床或移位的目的。桥式搬运主要用于卧床病人,适用于病人在病床、平车、手术台、各种检查台之间的换床、移位等。桥式搬运的使用减轻了病人被搬动的痛苦,避免在搬运病人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提高了搬运病人的舒适感和安全平稳性,从而避免了导管脱落及液体外渗的发生,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同时极大地降低护理人员搬运病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上述方法的验证,我们认为,桥式搬运病人法较一般搬运病人法省时、省力且安全,病人舒适。

参 考 文 献

篇4

        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是腹膜透析的一种方法。利用人体腹膜这一天然半透膜作为透析膜,将适量透析液引入腹腔并停留一段时间,使腹膜毛细血管内血液和腹膜透析液之间进行水和溶质交换的过程。(capd)是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一种有效的肾脏替代疗法,它具有居家透析的特点,简便、安全、费用低、节省人力。在持续治疗及自我护理中遇到的问题,都要在腹透护士指导下得以解决。这对提高家庭腹膜透析(pd)的护理质量,减少透析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存时限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我院2003年收治的6例pd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07年7月~2010年11月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行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的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42~67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衰、贫血、尿量减少、水肿、高血压。腹透过程中,7例并发腹膜炎,8例出现精神障碍。行腹膜透析前血尿素氮值为18.21~35.04mmol/l(正常值2.9~7.14mmol/l),血肌酐值为419.8~1334.4umol/l(正常值44~ 133 umol/l)。行capd治疗后,尿素氮降至6.19~29.6mmol/l,肌酐降至309.4~1172.1umol/l,大部分接近正常值范围。

        1.2 腹膜透析时间选择及依据 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1)适应证与血液透析相同,;原有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功能不稳定的患者;糖尿病患者;儿童;反复血管造瘘失败者;有明显出血倾向不适于肝素化者。(2)禁忌证:腹膜有缺陷者,各种腹部病变导致腹膜清除率降低者;腹部手术3d内,腹腔置有外科引流管者;腹腔有局部炎性病灶,肠梗阻、腹部疝未修补和椎间盘疾病;晚期妊娠及腹部巨大肿瘤;严重肺功能不全;长期蛋白质及热量摄入不足;高分解代谢;硬化性腹膜炎;不合作者及精神病患者;横膈有裂孔;过度肥胖者。

        2  临床观察和护理

        2.1心理护理: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起着重要作用。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一般情况差,长时间重复透析,加之生活不便及费用高等因素,病人会出现焦虑和抑郁、失落感、悲观失望、依赖性增强,有的会拒绝治疗甚至轻生。有的担心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前途暗淡。种种问题困扰,使他们极易产生焦虑抑郁,悲观失望的心理。医护人员以和蔼、亲切、自信的语言与患者建立良好医患关系良好的心态,对疾病的治疗康复有极其有益的帮助。

        2.2 饮食护理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加之透析过程中蛋白质和其它营养成分的丢失,使各项营养指标进一步下降。据报道[3],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8%~56%,适当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透析时有水溶性维生素的丢失,应给予补充,如谷类、干果、水果、新鲜绿叶蔬菜。控制水盐,预防容量负荷过多。

        2.3 透析管护理 在透析过程中,要保持管口周围皮肤、出口敷料清洁干燥,敷料随湿随换。注意观察出口处和隧道口有无异常。特别注意导管应固定在良好位置,。 

        2.4透析环境:保持环境清洁,换液室每日拖地2次,及时清除墙壁门窗的灰尘,每天早、中、晚开窗通风1次,换液前用紫外线灯行空气消毒,用消佳净湿布擦拭操作台,换液时避开通风口、风扇、空调出口,无关人员不要进入换液室。

        2.5严格操作规程 (1)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操作防止腹腔感染。(2)统一操作标准使每一位护士熟知并应用于实践中。(3)患者腹透用品设专用箱, 1人1箱,每天消毒1次。(4)每次透析前严格检查透析液是否有混浊及絮状物。(5)术区换药:术后4d内每天换药1次, 5d后隔日换药1次,同时观察术区有无红肿、渗出,并及时进行处理,术后10d愈合良好后拆线。(6)术后次日手术切口用神灯照射每天1次,每次20min,达到预防感染促进愈合的目的。所用y型管路视情况2~3个月更换1次。(7)观察透出液的量、性质、颜色,如果超滤量为负数,及时报告医师,有利于及时调整用药。如透出的液体混浊变黄,应考虑与饮食有关或腹腔内有感染;透出的液体为粉红色或红色,应考虑腹腔内小血管的损伤,应立即给予止血药。(8)每天记录24h出入量,供医师参考,有利于及时调整液体的量及用药的种类。(9)血压检测:是检测透析患者体液平衡的方法。如果体液过多、同时盐摄入过多、情绪激动及未及时服用降压药物均可使血压升高。

        3  并发症观察和护理

        3.1预防腹膜炎及出口处感染和隧道感染的发生  腹膜炎是capd的主要并发症和治疗中断的原因。预防胜于治疗,预防感染的关键是严格培训操作人员,强调无菌技术操作,创造良好的透析环境,提高病人对预防感染的警觉性。因此,认真做好居家腹透培训对预防腹膜炎的发生至关重要。在培训中,护士可运用讲授、提问的教学技巧,因人施教。应写出操作步骤的书面方法,逐步进行手把手的操作指导,使病人及家属掌握pd环境的要求和操作者应该掌握的方法及无菌操作技术等,反复实践,直到熟练掌握为止。也可鼓励病人及家人多提问,多练习,耐心指导家人如何照顾病人,以及病人如何进行自我保护。让病人注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实际操作相联系,以解决在家透析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充分认识腹膜炎及隧道口感染的危害性。指导病人早期识别腹膜炎的知识,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透析液混浊、引流不畅、发热等,发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就诊,以免贻误治疗时机。掌握腹膜炎及隧道口感染的防御及初步处理方法。

        3.2精神症状护理 老年患者腹膜透析过程中发生精神障碍并不少见,本组中8例出现精神障碍症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尿毒症引起的神经病变,老年人大脑老化、低钠血症、透析失衡综合征、营养丢失综合症、心理障碍等[4]。表现为:情绪抑郁,自卑感,兴奋躁动、烦燥不安,无自知力,记忆力减退。临床中应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和血象,维持水电解及酸碱平衡,注意观察血钾、血钠过高或过低的表现,准确记24小时出入量。对不合作、躁动患者宜安置在光线暗淡的病室,使用约束带保护,遵医嘱使用小量镇静药,向病人解释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诱发因素。

        4  讨论

        正规的操作、严格的无菌程序、密切监测液体出入量及血压、观察所透出的液体的性状、颜色、量,可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也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总之,做好腹膜透析不但要有严格的技术要求,还要采取各种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不间断的教育,充分了解患者的透析情况、饮食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以便使患者建立良好的依从性,使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参 考 文 献

[1]郭志勇,袁伟杰.居家腹膜透析指南.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0:65-66.

[2]和海霞.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的护理体会.临床合理用药,2009,2(12):78-79.  

[3]李 霞,李家耀.对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老年患者的护理.2005,17(3):48-49.

[4]王兰,汪涛.腹膜透析中心管理模式的建立与体会.中华护理杂志, 2004,39(7):546-547.

篇5

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是腹膜透析的一种方法。利用人体腹膜这一天然半透膜作为透析膜,将适量透析液引入腹腔并停留一段时间,使腹膜毛细血管内血液和腹膜透析液之间进行水和溶质交换的过程。(CAPD)是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一种有效的肾脏替代疗法,它具有居家透析的特点,简便、安全、费用低、节省人力。在持续治疗及自我护理中遇到的问题,都要在腹透护士指导下得以解决。这对提高家庭腹膜透析(PD)的护理质量,减少透析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存时限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我院2003年收治的6例PD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07年7月~2010年11月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行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的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42~67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衰、贫血、尿量减少、水肿、高血压。腹透过程中,7例并发腹膜炎,8例出现精神障碍。行腹膜透析前血尿素氮值为18.21~35.04mmol/l(正常值2.9~7.14mmol/l),血肌酐值为419.8~1334.4umol/l(正常值44~ 133 umol/l)。行CAPD治疗后,尿素氮降至6.19~29.6mmol/l,肌酐降至309.4~1172.1umol/l,大部分接近正常值范围。

1.2 腹膜透析时间选择及依据 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1)适应证与血液透析相同,;原有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功能不稳定的患者;糖尿病患者;儿童;反复血管造瘘失败者;有明显出血倾向不适于肝素化者。(2)禁忌证:腹膜有缺陷者,各种腹部病变导致腹膜清除率降低者;腹部手术3d内,腹腔置有外科引流管者;腹腔有局部炎性病灶,肠梗阻、腹部疝未修补和椎间盘疾病;晚期妊娠及腹部巨大肿瘤;严重肺功能不全;长期蛋白质及热量摄入不足;高分解代谢;硬化性腹膜炎;不合作者及精神病患者;横膈有裂孔;过度肥胖者。

2 临床观察和护理

2.1心理护理: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起着重要作用。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一般情况差,长时间重复透析,加之生活不便及费用高等因素,病人会出现焦虑和抑郁、失落感、悲观失望、依赖性增强,有的会拒绝治疗甚至轻生。有的担心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前途暗淡。种种问题困扰,使他们极易产生焦虑抑郁,悲观失望的心理。医护人员以和蔼、亲切、自信的语言与患者建立良好医患关系良好的心态,对疾病的治疗康复有极其有益的帮助。

2.2 饮食护理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加之透析过程中蛋白质和其它营养成分的丢失,使各项营养指标进一步下降。据报道[3],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8%~56%,适当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透析时有水溶性维生素的丢失,应给予补充,如谷类、干果、水果、新鲜绿叶蔬菜。控制水盐,预防容量负荷过多。

2.3 透析管护理 在透析过程中,要保持管口周围皮肤、出口敷料清洁干燥,敷料随湿随换。注意观察出口处和隧道口有无异常。特别注意导管应固定在良好位置,。

2.4透析环境:保持环境清洁,换液室每日拖地2次,及时清除墙壁门窗的灰尘,每天早、中、晚开窗通风1次,换液前用紫外线灯行空气消毒,用消佳净湿布擦拭操作台,换液时避开通风口、风扇、空调出口,无关人员不要进入换液室。 转贴于

2.5严格操作规程 (1)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操作防止腹腔感染。(2)统一操作标准使每一位护士熟知并应用于实践中。(3)患者腹透用品设专用箱, 1人1箱,每天消毒1次。(4)每次透析前严格检查透析液是否有混浊及絮状物。(5)术区换药:术后4d内每天换药1次, 5d后隔日换药1次,同时观察术区有无红肿、渗出,并及时进行处理,术后10d愈合良好后拆线。(6)术后次日手术切口用神灯照射每天1次,每次20min,达到预防感染促进愈合的目的。所用Y型管路视情况2~3个月更换1次。(7)观察透出液的量、性质、颜色,如果超滤量为负数,及时报告医师,有利于及时调整用药。如透出的液体混浊变黄,应考虑与饮食有关或腹腔内有感染;透出的液体为粉红色或红色,应考虑腹腔内小血管的损伤,应立即给予止血药。(8)每天记录24h出入量,供医师参考,有利于及时调整液体的量及用药的种类。(9)血压检测:是检测透析患者体液平衡的方法。如果体液过多、同时盐摄入过多、情绪激动及未及时服用降压药物均可使血压升高。

3 并发症观察和护理

3.1预防腹膜炎及出口处感染和隧道感染的发生 腹膜炎是CAPD的主要并发症和治疗中断的原因。预防胜于治疗,预防感染的关键是严格培训操作人员,强调无菌技术操作,创造良好的透析环境,提高病人对预防感染的警觉性。因此,认真做好居家腹透培训对预防腹膜炎的发生至关重要。在培训中,护士可运用讲授、提问的教学技巧,因人施教。应写出操作步骤的书面方法,逐步进行手把手的操作指导,使病人及家属掌握PD环境的要求和操作者应该掌握的方法及无菌操作技术等,反复实践,直到熟练掌握为止。也可鼓励病人及家人多提问,多练习,耐心指导家人如何照顾病人,以及病人如何进行自我保护。让病人注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实际操作相联系,以解决在家透析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充分认识腹膜炎及隧道口感染的危害性。指导病人早期识别腹膜炎的知识,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透析液混浊、引流不畅、发热等,发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就诊,以免贻误治疗时机。掌握腹膜炎及隧道口感染的防御及初步处理方法。

3.2精神症状护理 老年患者腹膜透析过程中发生精神障碍并不少见,本组中8例出现精神障碍症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尿毒症引起的神经病变,老年人大脑老化、低钠血症、透析失衡综合征、营养丢失综合症、心理障碍等[4]。表现为:情绪抑郁,自卑感,兴奋躁动、烦燥不安,无自知力,记忆力减退。临床中应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和血象,维持水电解及酸碱平衡,注意观察血钾、血钠过高或过低的表现,准确记24小时出入量。对不合作、躁动患者宜安置在光线暗淡的病室,使用约束带保护,遵医嘱使用小量镇静药,向病人解释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诱发因素。

4 讨论

正规的操作、严格的无菌程序、密切监测液体出入量及血压、观察所透出的液体的性状、颜色、量,可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也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总之,做好腹膜透析不但要有严格的技术要求,还要采取各种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不间断的教育,充分了解患者的透析情况、饮食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以便使患者建立良好的依从性,使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参 考 文 献

[1]郭志勇,袁伟杰.居家腹膜透析指南.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0:65-66.

[2]和海霞.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的护理体会.临床合理用药,2009,2(12):78-79.

[3]李 霞,李家耀.对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老年患者的护理.2005,17(3):48-49. 转贴于

[4]王兰,汪涛.腹膜透析中心管理模式的建立与体会.中华护理杂志, 2004,39(7):546-54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