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云计算技术理论

云计算技术理论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6: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云计算技术理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云计算技术理论

篇1

【关键词】云计算 大数据处理 融合处理

1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设备的普及,当前的数据增长速度已经呈现爆炸式增长,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目前专家对大数据处理系统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云环境下的分布式部署以及网络架构的融合和动态实时数据处理这三个方面。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于当前的云计算环境下的大数据处理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理论和实践基础。

2 基于融合思想的大数据处理方案分析

计算技术模式下,人机交互和数据处理以及网络逻辑处理技术等都相对交融,处于深度融合状态。因此基于融合思想的大数据处理方案就是以融合思想为核心,将云计算技术模式下的各种分散的网络资源进行协同组织,然后再进行融合,从而充分发挥分散状态下的资源优势,形成一种整体性的比较优势,因此这种融合式的大数据处理方案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在云计算技术模式下,大数据处理研究更多的着力点放在了大数据处理系统的构建、分散资源的协同以及相关的辅助技术等。从宏观角度来看,可以氛围内混合处理和混合管理两个方面。其中混合管理的核心就是研究各种无线以及有线的处理机制和数据共享、资源共享机制的管理,同时还包括了分散数据管理机制和协同机制管理等。而混合处理的研究核心则是着力于系统运行模型和相关辅助技术上。

3 大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和处理系统分析

3.1 大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

大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基于融合式架构的应用。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客户机/服务器架构模式,其中服务器主要负责应用系统的管理和控制以及相关应用的逻辑处理和数据调度等。而客户端则是专门进行人机交互,当用户想要执行数据处理分析人物时,通过客户机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然后有服务器完成并返回给客户端。这个融合式架构相对简单,且容易维护,但是服务器功能有着极高的依赖,这也往往成为数据处理系统应用的瓶颈。

(2)分散式架构。这种架构的特点就是协同控制的节点都是平等地位,并且和处理系统有关的控制和管理模块都是分散在各个客户端上。客户端拥有一定的自治属性,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等诸多优势。但是由于数据采用分布存储和分布操作,这样在维护方面就变得较为困难,而且节点之间的实时同步和用户动态注册的应用也难以实现。

(3)混合式结构。这种结构拥有前两两种结构有点,通过服务器实现数据信息的统一维护,而客户端一方面实现信息传输功能,同时也能够和用户在某些应用方面进行充分的交互,因此能够有效减轻服务器端的压力,这样也能够消除服务器端的瓶颈。提升系统的鲁棒性和灵活性。

3.2 云计算技术下的大数据处理系统具体分析

3.2.1 系统架构

云计算技术环境下的大数据处理平台的节点主要体现下面几个特点:其一是节点分散性;其二是数据处理动态性;其三是数据来源混构性。

这个处理平台架构采用了融合式的调度执行层和任务融合调度管理,并根据处理规则和不同的参数来调整处理引擎的数据和算法组合以及计算资源。对大数据资源的数据交互和任务分工工作进行了有效融合。同时在管理层,也对业务数据进行分布式存储,提升了容错处理能力。

3.2.2 系统处理流程

系统处理流程主要是对分散状态数据进行处理,其关键就是对分散的数据进行提取,因此首先给其他应用提供数据接口。然后数据管理部分要融合数据资源,并在一定容忍度的基础下,对不同的数据处理机制进行比较,进而优势融合。最后数据处理中心则是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然后统一分配数据资源,从而在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处理的融合。

3.2.3 处理系统的部署

某信息产业园的大数据处理系统的部署是根据信息企业集群的需求,然后对现有分散数据资源进行挖掘,比如企业内部的ERP和SCM系统中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从而为该企业提供战略发展资源。图1就显示了这个部署图。

从部署图可以看出,在这家企业中,ERP和SCM和CRM是其数据源,然后经过服务器处理之后,分布到n个数据库,然后进行合并进入到大数据管理模块,最终能够实现数据查询和数据决策服务。

4 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采用融合式思想,在云计算技术条件下,对大数据处理系统进行部署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当前的信息产业,由于其自身的解决方案并不能够实现大数据条件的比较优势,所以本文提出的融合式的大数据处理技术,有效的提升了数据利用深度,拓展了大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于戈,谷峪,鲍玉斌,王志刚.云计算环境下的大规模图数据处理技术[J].计算机学报,2011(10).

篇2

2计算机的应用在交通运输管理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如今,计算机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无法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和科学管理水平。具体来讲,存在的问题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一是计算机应用发展速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交通运管统计部门无法及时更新计算机软硬件,并且运管部门内应用计算机也比较的落后,这样就无法准确及时的掌握动态生成的精确统计数据,对于计算机的应用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二是基础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没有在计算机领域内合适应用统计方法,在统计工作中,没有和交通系统内相关部门进行交流,在应用计算机房门,也没有将专业的统计方法给应用过来,或者是没有透彻的理解统计软件,这样都会对统计工作中计算机的应用效果造成影响。三是工作人员和管理部门交通运输的统计与计算机的应用脱节,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讲,我国计算机技术起步较晚,并且相关机构无法充分的认识计算机在交通运输管理统计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这样就对应用产生了不良的后果。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一是要充分重视计算机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统计工作中的应用效果;首先,各级运输管理部门的领导要提升认识,深化科教兴国意识,在科技方面积极的投入成本,对复合型人才积极的培养,对统计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性能和应用前景充分了解,充分重视计算机统计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及时更新计算机软件系统。其次各级统计人员需要强化自身责任感,对计算机知识积极的钻研,有机结合统计知识和计算机应用,以便及时得到准确的数据,将其提供给道路运输行业,做出更加正确的规划和决策,并应与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为科技人员开发交通运输管理统计相应的软件提供帮助。二是应不断改善工作方法,促使原始数据质量提高。应加大运单管理与客票发放及回收的管理力度,及时掌握车辆流行、货运量及周转量等信息,促使计算机处理后期数据所得信息质量得到有效保证。三是应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为统计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应加快运管部门的运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且各地市的运管处应建设信息数据可,主要包括本地的经营业户、从业人员及车辆档案等相关信息,对运管管理信息数据库进行构建。同时,对多层次多角度相对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进行构建,进一步促使网际互联和行业数据的交换得到实现。四是大力应用计算机技术,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管理统计服务范围。交通运输部门需积极构建道路运输统计调查网展开,将道路运输行业的动态信息及时,以便让道路运输企业中相关人员有准确把握。可将论坛方式与电子邮件发送方式予以充分利用,不断开展行业统计信息的咨询服务,收集各地区交通运输信息并加以分析,从而加快我国道路运输事业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五是对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在管理新体制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将法律、经济以及行政手段给充分利用起来,通过立法,来对现在已有的法律法规不断的调整,对交通管理中的种种关系给理顺,并且对中国自身的特点充分考虑,对管理办法进行制定和完善。结合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结合法律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对法律体制进行完善,促使科学管理得到逐步实现。

篇3

一、云计算简介

1.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云计算实质上是通过互联网访问应用和服务,而这些应用或者服务通常不是运行在自己的服务器上,而是由第三方提供。它的目标是把一切都拿到网络上,云就是网络,网络就是计算机。云计算依靠强大的计算能力,使得成千上万的终端用户不担心所使用的计算技术和接入的方式等,都能够进行有效的依靠网络连接起来的硬件平台的计算能力来实施多种应用。云计算的新颖之处在于它几乎可以提供无限的廉价存储和计算能力。

基于云计算的原理和其固有的特点,云计算比其它新技术更容易进入高校。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很低,这一特点决定云计算将会在学校大受欢迎。

2.云计算的特点

(1)服务提供的多元性

云就是庞大的计算机群,具备极高的计算、存储能力,能够完成单机所完不成的海量计算、存储等工作。云将调用云中的计算机群,使用基于海量数据的数据挖掘技术来搜索网络中的数据库资源,并运用各种方法为用户反馈出尽可能详尽、准确的结果,极大的扩展了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基于某个具体服务器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工作模式;同时云中的计算机可以通过相应技术保持网络数据库信息的及时更新,用以保证用户服务的快速、准确。

(2)使用的便捷性

在云计算模式中所有应用和服务请求的数据资源均存储在云中,用户可以在任意场合、时间通过网络接入云平台,使用统一的云服务,按照自身的需求获取所需信息,并可以实现不同终端、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为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和效率。

(3)服务的安全性

分布式系统具有高度容错机制,云计算作为分布式处理技术的发展,依托据存储中心可以实现严格、有效的控制、配置与管理,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连接性能,同时高度集中化的数据管理、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可以让用户避免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

(4)用户端设备成本低廉

由于云计算模式下大量的计算及存储工作都被放到了网络上,作为个人的用户端就完全可以简化到只有一个浏览器了。云计算模式中用户只需通过网络使用服务商所提供的相关服务,并按实际使用情况付费,具体的计算机系统硬件配置、设备运行维护开支和服务器系统软、硬件升级都由云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云计算的端设备和现在的PC机相比,云计算终端功耗低,成本低廉,终端用户使用简单,维护方便。

二、云计算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1.云计算能大大节约信息化的资金投入

目前的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成本主要来源于软硬件的购置、日常维护及设备更新等,如果将这些建立在云计算和服务的基础之上,将大大减少资金投入。其一,整个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平台将是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跨平台、运算能力强大、资源丰富的统一的通用信息平台,无需购买本地服务器,仅需投入少数管理终端及云接入设备即可;其二,所有的服务提供均由云端提供,无需为保证服务器运行的可靠性、保证存储在服务器中的数据资源的安全以及避免因网络访问异常导致服务器瘫痪而对网络服务器响应及接入数量等进行限制,因此原来维护、升级等工作几乎降至最低,管理成本也相应可以大大降低。

2.真正实现资源整合,建立统一的资源平台

将高校信息化建立在云计算和服务的基础之上,将繁重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服务器的配备、课程资源的存储与管理等工作交给云服务提供商,那么现有分散的、自成一体、本地化的网络信息平台将转变成为一个与具体网络运行环境、网络服务器系统、网络操作系统无关的强大的统一的通用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以成千上万的云服务器为依托,拥有着极其强大的计算功能、海量的网络资源,现有的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软、硬件资源重复投入、虚拟化教学设备运行能力支持等问题将迎刃而解。

3.云计算的应用能够保证高校师生的信息安全

篇4

中图分类号:TP399-C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2-0000-01

Outlook of Cloud Computing Theory and Techniques Used in Weather

Zhang Xiaolei

(Hebei Xingtai City Meteorological Bureau,Xingtai 054000,China)

Abstract:As more and more 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services introduced to the network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s,cloud computing with the vast resources of the Internet system to a new computing model,secure and reliable data storage and computing power to users provision of services is boun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Keywords:Cloud computing;Informatization;Weather

一、云计算简介

(一)云计算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它将计算任务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分间和各种软件服务。云计算实质上是通过互联网访问应用和服务,而这些应用或者服务通常不是运行在自己的服务器上,而是由第三方提供。它的目标是把一切都拿到网络上,云就是网络,网络就是计算机。云计算依靠强大的计算能力,使得成千上万的终端用户不担心所使用的计算技术和接入的方式等,都能够进行有效的依靠网络连接起来的硬件平台的计算能力来实施多种应用。云计算的新颖之处在于它几乎可以提供无限的廉价存储和计算能力。

基于云计算的原理和其固有的特点,云计算比其它新技术更容易进入气象领域。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很低,这一特点决定云计算将会在县气象站大受欢迎。

(二)云计算的特点。1.服务提供的多元性。云就是庞大的计算机群,具备极高的计算、存储能力,能够完成单机所完不成的海量计算、存储等工作。云将调用云中的计算机群,使用基于海量数据的数据挖掘技术来搜索网络中的数据库资源,并运用各种方法为用户反馈出尽可能详尽、准确的结果,极大的扩展了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基于某个具体服务器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工作模式;同时云中的计算机可以通过相应技术保持网络数据库信息的及时更新,用以保证用户服务的快速、准确。2.使用的便捷性。在云计算模式中所有应用和服务请求的数据资源均存储在云中,用户可以在任意场合、时间通过网络接入云平台,使用统一的云服务,按照自身的需求获取所需信息,并可以实现不同终端、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为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和效率。3.服务的安全性。分布式系统具有高度容错机制,云计算作为分布式处理技术的发展,依托据存储中心可以实现严格、有效的控制、配置与管理,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连接性能,同时高度集中化的数据管理、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可以让用户避免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4.用户端设备成本低廉。由于云计算模式下大量的计算及存储工作都被放到了网络上,作为个人的用户端就完全可以简化到只有一个浏览器了。云计算模式中用户只需通过网络使用服务商所提供的相关服务,并按实际使用情况付费,具体的计算机系统硬件配置、设备运行维护开支和服务器系统软、硬件升级都由云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云计算的端设备和现在的PC机相比,云计算终端功耗低,成本低廉,终端用户使用简单,维护方便。

二、云计算为气象事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一)云计算能大大节约信息化的资金投入。目前的气象信息化建设中成本主要来源于软硬件的购置、日常维护及设备更新等,如果将这些建立在云计算和服务的基础之上,将大大减少资金投入。其一,整个网络建设的基础平台将是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跨平台、运算能力强大、资源丰富的统一的通用信息平台,无需购买本地服务器,仅需投入少数管理终端及云接入设备即可;其二,所有的服务提供均由云端提供,无需为保证服务器运行的可靠性、保证存储在服务器中的数据资源的安全以及避免因网络访问异常导致服务器瘫痪而对网络服务器响应及接入数量等进行限制,因此原来维护、升级等工作几乎降至最低,管理成本也相应可以大大降低。

(二)真正实现资源整合,建立统一的资源平台。将气象信息化建立在云计算和服务的基础之上,将繁重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服务器的配备、资源的存储与管理等工作交给云服务提供商,那么现有分散的、自成一体、本地化的网络信息平台将转变成为一个与具体网络运行环境、网络服务器系统、网络操作系统无关的强大的统一的通用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以成千上万的云服务器为依托,拥有着极其强大的计算功能、海量的网络资源都可为气象预报及气象服务提供强大的支持。

(三)云计算的应用能够保证气象业务人员的信息安全。现在计算机病毒的防控一直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一台机器中毒,很快就会传遍所有机器。杀毒软件授权使用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对病毒仍不能有效的防控。而在云计算环境下,云计算提供商拥有先进技术和专业团队来负责这些资源的安全维护工作,工作人员只需通过网络,就能访问自己的数据。本地不再存储任何数据,因而不用担心病毒入侵造成的破坏。所以,云计算在气象业务上的应用既省去了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开支,又确保了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

三、结束语

云计算能为气象信息化提供所需的基础设施和软件环境,帮助气象事业摆脱资金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等各种困扰,其在气象业务、科研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云计算的发展趋势已经呈现,一定会为气象业务的科研水平等方面的提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信息技术已经从计算机时代走向互联网时代,走向以数据、计算和服务为中心,云计算为这种转变提供了机会和技术实现,并使之成为可能,从而为气象业务信息化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新的模式,特别有利于县气象站及自动站的发展。

参考文献:

[1]Michael M,姜进磊,孙瑞志,向勇等译.云计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7-10

[2]沈舒.云计算与网格计算的比较[J].软件导刊,2009,8(12):10-11

Shen parison of cloud computing and grid computing[J].Software Guide.2009.8(12):10-11(in Chinese).

篇5

软件云计算应用就是通过因特网为用户提供基本的、具体的应用功能。当然,用户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互联网进行定制并使用能够满足其需求的软件服务。服务提供商则需要根据用户所定制的软件的使用时间、数量等要求,收取与之相对应的费用。软件云计算应用主要是针对那些需要直接使用某些特定应用程序的用户群,他们使用这些应用程序的目的是为了节省软件开发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等资源。他们不需开发任何应用程序,只需要根据自身对应用程序的使用情况付费即可。

2.平台云计算应用

平台云计算应用就是以应用作为中心,其目的是向用户提供共享的中间件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平台云计算将自己的应用程序部署在云服务器中运行,同时,还可以提供平台的各种共享服务。例如:应用消息服务、数据持久化等。使用平台云计算可以让应用程序具有更优质的伸缩性,让用户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自己的应用,而不需要关注底层的中间件。平台云计算应用主要适合于以自己的应用为中心的客户群体,这些客户使用的目的是为了使应用具有更加完美的伸缩性,节省采购和维护中间件所产生的时间和费用。

二、云计算技术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

(一)对IT部门创新的影响

云计算技术的使用能够引起IT战略的变革。企业的IT战略主要包括应用开发战略、跟踪学习战略、系统维护战略等。应用开发战略的重点是IT技术的应用程度,IT能够成为企业在竞争过程中的工具。一般来说,企业的经营机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够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规划,因此,在云计算技术环境下,企业能够通过云计算技术对业务进行整合,从而突破企业规模的限制,提高经营效率和企业竞争力。跟踪学习战略更加关注企业对IT的需求和IT技术的识别,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能够克服硬件上的限制,提高企业IT应用水平,而且,跟踪学习的对象也从先进企业转变为本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使IT的投资水平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程度大大降低。系统维护战略的重点是企业运作对于IT的依赖程度和IT系统的复杂程度。云计算供应商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对服务的传递,企业是云计算系统的终端,系统安全、软件升级、防毒防护等工作都是由云供应商负责的,不仅减轻了企业的负担,而且引起IT人员结构的变革。在云计算技术应用之前,企业的大多数IT人员都是技术人员,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处理技术方面的故障、维护物理设备、开发软件、搭建系统、维护网络等。如今,云计算技术环境对IT人员的技术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企业的IT人员要对云计算系统有充分的了解,促进云计算供应商与企业的沟通,使云计算供应商所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其次,IT人员还要及时发现云计算系统中的故障,及时加以解决,以保证云计算终端的顺利运行。最后,IT人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对企业的业务程序要有明确的了解。

(二)对技术研发创新的影响

云计算技术的使用增加了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云计算技术改变了硬件对计算机能力的限制,企业不必花大量资金进行高配置硬件设备的采购,也不需要对设备的更新换代状况给予关注,大大减少了企业在硬件设备方面的成本。因此,在云计算环境下,企业要减少在硬件设备和技术人员方面的投人,增加对技术研发、科研设备和技术人员的投人,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使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建立和完善组织结构,提高科研效率。在云计算环境下,企业要进一步改善组织结构,逐步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建立起共享的学习平台,使云计算技术能够实现对基础设施的统一配置管理,将存储器、运算器、信息系统平台等进行整合和统一,组成统一的资源池,在对负载进行分析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分配,从而使负载达到平衡,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为技术研发人员提供多项便捷的服务。

(三)对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影响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要注意灵活性和规范化的结合,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对现代化的管理软件进行合理运用,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从而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和规范化。云计算技术需要资源平台,而且服务模式是按需分配的,因此,在保证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的基础上,要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在云计算技术环境下,企业可以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选择合理的管理模块,并且按照业务上的需求,定制所需要的管理模块,增强个性化的服务。

三、提升云计算技术的策略

(一)掌握云计算核心技术

建设并逐步完善涵盖企业的相关政务信息、电子商务、中介服务以及窗口服务等方面的数据资源库,主要指完成企业的产业资源、招商引资、就业招聘、政策法规、信用档案、人力资源、融资担保、项目申报、技术专利和产权交易等基础数据建设,重点进行企业政策信息库、成长性企业信息库以及企业重点项目库的建设。同时,整合以上业务数据库和综合窗口服务平台、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平台应用数据库,为业务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注重平台网络涉及到的基础数据库包括企业、产品、专家、人才等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为项目的业务应用建设提供完备的基础数据。在基础与业务数据库基础上,建设形成主题数据库,面向企业决策支持、组合分析以及预警预测等提供综合数据服务支撑。数据交换服务平台承担省级服务平台与窗口服务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以及平台网络与外部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任务等。数据交换服务平台是数据资源中心与其他系统的沟通纽带,将平台网络的内部和外部系统有机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数据共享,消除数据孤岛。建设具有可用性和可靠性的基础数据存储、交换、服务系统,应用SAN,NAS等方式统一归并业务流程,实现对数据的存储和备份。建设数据管理工具集,实现元数据管理、数据统计分析、数据编辑、数据同步监控等平台的管理功能;建设数据中心安全认证体系,实现包括用户身份验证、访问控制及权限管理、安全日志及审计、数据加密、数据摘要、数字签名、时间戳验证等在内的安全技术及其应用。

(二)构建云计算平台

突破大规模数据计算与管理,大规模资源分享与调度、运行协调及安全保障等重大关键技术,建立EB级云存储系统、云计算中心网络大容量交换机,研制按需简约的云操作系统、支持亿级并发的云服务器系统,形成云计算技术产品体系,研发相应安全防护产品与软件,构建云计算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云计算平台的研制包括四个方面:(1)云计算操作系统软件、进程管理软件、大数据分析软件、数据安全控制软件等的研制;(2)云服务器亿级并发系统的研制;(3)云存储系统EB级的研制;(4)大容量云计算网络交换机的研制;(5)虚拟化平台研制;(6)分布式存储研制。

(三)核心技术的研发

要以公司现有的技术积累为基础,以社会对云计算的需求为导向,以人才为中心,加强云计算硬件设备和关键算法的研究。通过建立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支持对应项目的研发和实验。建立云计算的研究、开发,试验和工业化平台。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建立示范项目,带动技术的发展,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靠拢,实施电子发展基金、“核高基”等重大项目,重点研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方面的关键软件技术,最终在关键技术上形成突破。发展软件产业的试点示范,逐步完善产业链。

篇6

人类步入21世纪以来,同时也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开始利用信息技术加快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也广泛应用于行业发展当中。计算机在现代图书馆里的运用,不仅方便各位读者查阅文献资料,更为现代图书馆管理提供了现代化管理模式,使图书管理工作变得井井有序。但纵观我国计算机在现代图书馆里的运用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首先分析计算机技术对图书馆的作用,进而指出计算机在图书馆里的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然后结合自身图书馆工作经验,提出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现代图书馆工作,以促进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

一、计算机技术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作用

目前,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运用主要是三大方面,即读者工作、馆内业务和馆内管理。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提到了图书馆工作效率。以下笔者进行详细阐述。

1.1 面向读者服务方面

传统的手工借还方式效率极为低下,而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可以促进馆内流通工作的进行。学生可以在学校图书馆服务器登录,查询图书信息和该图书的详细借阅信息。此外,读者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在线图书预约、书证挂失等,节约时间,提高馆员工作效率。学生在进行查询时,只需要输入主题、题名等信息,就可以查阅图书是否在架、馆内是否有收藏,促进流通工作的进行。最后,使用计算技术还可以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交流工作,拉近馆员与学生的距离。

1.2 图书馆内部业务工作

图书馆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采访编目工作,进行数据分析与管理,及时改进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加强日常的业务联系工作和宣传工作,使图书馆内部业务井然有序。

1.3 馆员的管理工作

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对馆内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技能培训,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此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如“上下班打卡”,确保各个人员到岗上班。最后,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电子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办公管理。

二、计算机在现代图书馆里中的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馆内人员技术参差不齐

由于图书馆利用计算机进行各项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和技能。而目前很多图书馆工作人员缺乏计算机基础和工作经验,不能处理一些技术问题,导致系统一旦出现问题时,故障维修时间长,影响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加强馆内人员的计算机培训工作。

2.2 对数字化资源的认识存在误区

实现馆藏资源数字化是一种较为繁琐的工作,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的。但目前,很多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数字化资源的认识存在误区,急于求成,没有充分考虑馆藏特色,学校实际发展状况和读者需求等,导致数字化资源的建设较为滞后。

三、充分利用计算机服务现代图书馆工作的建议

针对上述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利用计算机进行现代图书馆工作,促进图书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发展进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3.1 提高馆内人员计算机技能

为了让馆内人员更好的为读者服务,必须首先提高馆内人员的计算机技能。学校可以定期举行培训,加强实践操作,重点强化馆内人员的计算机多媒体知识,提高馆内人员运用计算机进行馆内工作的能力。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馆内人员交流大会,分享利用计算机进行图书馆工作的心得体会,鼓励馆内人员大胆提出创新想法,促进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进程。

3.2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读者管理数据库建设

读者是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所以必须建设读者数据库。可以收集读者的姓名、系别、性别等信息,然后录入图书馆系统,方便对读者展开管理工作。然后依据读者身份,进行借书权限管理。一般学校的图书馆有两大人群,即学生和老师。 这两大人群的图书借阅量有所区别,只要利用计算机技术,输入设定值,即可加以区分。最后,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借书证管理工作。每个人的借书证都是依据一定标准和条码制作的。假若借书证丢失,即可凭姓名检索借书证账号,并且进行注销工作,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3 利用计算机技术,设置文献检索平台

为读者提供人性化服务的亮点在于一般图书馆大厅内都设置有公共文献检索平台。学生或者教师可以通过检索平台,查阅图书馆的纸质文献、电子文件和互联网文献,及时了解图书信息,缩短查找时间,同时提高馆内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咨询量。此外,还可以开通电子文献检索网络,实现学校之间资源共享,减少经费支出,丰富文献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3.4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

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必须考虑自身发展状况和读者需求。学校可以自建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技术,更深一层次的分析读者需求,以读者为出发点,促进数据库利用率的提高。当然,自建数据库如果仅凭馆内人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可以请专业自建数据人才,对馆藏资源和重点馆藏建设进行系统了解,并分析哪种文献利用率较高,哪种文献真正符合读者需求和符合自身建设需求等。此外,还可以花钱直接购买数据库,比较知名的有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针对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还可以专门购买学科数据库,保证文献资源的充足性。

总之,计算机在图书馆的运用,可以使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业务工作和馆员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简单易行。但针对计算机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及时加以解决,从提高馆内人员计算机技能开始,积极建设者管理数据库、设置文献检索平台和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促进图书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据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生产不可或缺的东西,加强数据信息的管理,提高其运行效率,对我国的通信、经济、文化等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数据信息的高速处理也使得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更加的便捷,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

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特点

1.1组织性数据库中的信息大多是通过分类设定的,数据之间具有一定关联性,而且数据被按照某种规则进行排序,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整体性能的组织结构,特别是对于同一集合中的数据而言,其数据格式、排列以及种类具有相似性。所以,计算机数据库具有严密的组织性特点。

1.2共享性数据库的建立必须满足用户的调阅和储存的要求,这就使得计算机数据库具有一定的共享性,可以满足不同人、不同渠道以及不同方式的调阅和储存。数据库的共享性也使得它的价值非常巨大,特别是统一单位内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能够极大的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甚至对于不同行业、地区、国家之间的数据共享,能够有效促进相关行业、地区和国家之间的资源调整和经济合作。

1.3独立性计算机数据库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逻辑和物理两个方面,其中,逻辑独立性是指在对数据信息整体逻辑结构、定义以及种类进行改变时,不需要从新编写新的程序来执行操作,在原有程序的基础上就能够完成任务。物理独立性是指当数据库的物理地址以及存储设备和方式发生变化时,不会影响到数据库本身的逻辑结构,应用程序依旧是原有的程序,不会因此而改变。

1.4可控的冗余度冗余指的是数据之间会出现的重复现象。冗余现象是数据在调取数据时经常出现的现象,他不仅会影响到数据的整体稳定性,而且会影响到工作人员的效率以及数据使用的效率。计算机数据库具有可控冗余度的功能,能够在实现数据共享时,自动将多余的重复数据信息全部删除,从而提高了数据查询效率,有效控制冗余度的范围,尽量减少重复数据的出现。

1.5灵活性数据库不仅仅只是储存数据的仓库,其管理系统在储存数据的同时还具有信息管理的功能,例如数据的录入与输出、查询与检索以及数据的修改等,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能,能够满足人们数据应用的不同操作要求。同时,它可以为人们提供平台,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需求来建立自己的子数据库,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国应用现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应用趋势不断加强以及应用的安全性能不断被提高。首先,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工业、农业、商业甚至是国家安全,社会治安管理以及区域性经济建设等方面都有应用,而且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涉及到方方面面。数据库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信息处理和管理的效率,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协调发展。同时,计算机数据库支持也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数据处理提供的技术保障,使得数据的管理更加的安全可靠,而且应用性强。其次,随着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问世,以及网络的发明和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迅速发展起来。计算机数据库具有易操作、适用性强、计算速度快、储存量大的优点。目前,数据信息需要高传输速度以及大的储存量,特别是在媒体、物流行业等,数据库中其计算类和图像处理类的数据所占比例非常大,这就使得计算机数据库得到快速应用。最后,安全性能得到不断强化。在信息化的时代中,信息安全非常重要,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作为目前数据信息储存、处理的主流技术,保障数据信息安全非常重要。并且,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而信息管理属于网络的一部分,所以,信息管理面临一些列的安全问题。

三、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应用的措施

3.1创新科技提高数据库安全性能数据安全是信息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保障数据安全也是信息管理的首要任务,计算机数据库具有速度快、独立性强的特点,只有不断加强技术革新,提高技术的科技含量,可以从不同角度增强数据的安全性。比如,提高数据库的防火墙设置,增强数据防黑客攻击的能力,提高数据库使用权限。虽然,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的私人企业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来处理和储存信息,但是其安全意识比较薄弱,特别是涉及到一些经济数据,数据系统的稳定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存在较大的漏洞,经常发生数据运行停滞或者数据混乱等现象。所以,加强信息管理的安全性,首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要从技术层面提高安全防护性能,比如定时对重复数据或者是乱码数据进行清理,提高防火墙设置。其次,从管理层面加强管理,对数据录入和操作人员以及数据使用人员增强安全操作意识,及时保存临时数据,并且按规范操作,防止误操作而造成的数据混乱,造成数据系统漏洞。其次,在对数据进行储存时,一定要按照既定程序进行,要以所要求的数据格式储存在所规定的地址,对重要数据信息要进行加密处理,在密码操作时要防止密码信息被盗取等。

3.2规范数据储存,强化数据系统性计算机数据库运行是根据既定程序进行的,只有按照程序要求进行数据的操作,才能保障数据库的正常运行。在信息管理过程中,数据录入是主要操作之一。首先,要提高数据录入员的专业性。很多企业的数据录入员大多是用会计来操作,无法满足数据录入所必须的技术要求。一方面,应该聘用专业的数据录入员进行操作,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可以进行培训,提高数据录入人员的专业水平。其次,加强管理,规范化操作。数据录入人员需要对数据类型以及计算机数据库数据输入的格式要求了解清楚,按照既定格式进行数据录入工作。最后,升级数据管理系统,优化操作界面,不仅可以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操作失误,保障数据信息的稳定性与精确性。

3.3计算机数据库恢复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经常会发生数据丢失现象,有效保障数据的完整性,提高数据恢复能力十分重要。计算机数据恢复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数据库中的数据定期进行复制,在另一个存储介质中进行存储,并且要建立起相对应的日志。对于已经被严重破坏,无法恢复的数据信息而言,需要将数据库复制到另外的磁盘上,利用另一磁盘上的日志进行操作,进行信息的处理。另一类是利用已经备份的日志对一些无效的数据和错误的数据进行删除,对数据进行删除。计算机数据库数据备份和恢复的实现,使得数据管理更加的高校、可靠。传统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是利用恢复导向和命令来进行恢复,属于物理方面的管理,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不高,需要人操作较多,人员工作效率不高,而且容易出错。所以,可以应用专业的数据恢复和备份软件,简化数据备份和恢复的操作程序。

四、总结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为数据的快速传输奠定了基础,它有利于信息管理的高效运行以及便于信息的调取和储存。加强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是提高我国数据处理能力,保障数据信息安全以及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许少红.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探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131-131,133.

篇8

企业虽然通过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及可以把客户信息保存管理起来,实现了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职能。但是一直还面临很多问题:(1)在各式各样的复杂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很难快速准确地甄别、跟踪有效销售机会,往往找不到重点客户,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客户需求。(2)整个销售过程长,环节多,操作困难,重复性工作带来一些低级错误。(3)信息传递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可能导致不能及时提交合同,甚至误失商机。(4)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企业办公环境以外很难访问,销售代表不能及时提交客户信息,这样系统中的客户信息会很零散,容易造成客户丢失,或者重要的客户被低估。(5)客户信息保存不集中,不完整。一旦单个销售人员离职,会失去重要客户的信息。(6)销售信息闭塞,销售活动相对对立,在和市场、技术支持、客户服务等环节协调的时候出现问题,遗失商机,影响了客户的满意度。云计算的发展提供以上问题的解决之道。云计算,可以认为是一种大规模的分布式计算技术,由多个服务器组成庞大的服务集群,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应用服务。云计算集群可以在数秒之内,处理数以千万甚至亿计的信息。云计算采用的是多服务器的分布式结构,不但使得服务的计算能力可以灵活扩展,而且在数据备份、数据控制(比如:版本控制,协同共享)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一些公共云计算服务可以达到上万台节点,甚至几十万台、上百万台服务器同时向用户提供服务。云计算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业务逻辑定义和信息数据都保存在云端,用户面对的就是最终实际使用服务。云服务一般是由云服务提供商提供。云计算是计算机领域的第三次大的技术变革。第一次变革是上世纪80~9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普及,这次变革将计算机的应用从研究和专业领域带入到广大的企业和个人应用领域,帮助企业和个人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产生了一批伟大的企业管理软件,大部分的ERP系统软件都是这个时候起步的。第二次变革是最近10年互联网的普及,这次变革将数以亿万计的信息孤岛汇集成国际互联网,大幅度扩展了人类知识共享和交流沟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被企业使用的。云计算在前两次变革的基础上,将更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通过大规模的集群服务,全世界的计算机用户将更好地共享计算机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等等,甚至改变信息化的运营模式并减少能源消耗。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也随之进入了新的时代。客户关系管理和云计算结合的主要模式是SaaS(软件即服务)。SaaS模式由云服务提供商提供通用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软件,该软件内置了客户关系管理的标准功能,企业通过服务账户使用这些功能,然后进一步定制自己需要的功能。企业购买的是服务,而不再是一套物理软件了。

篇9

云计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计算模式,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计算资源的分配和共享,构建起可供分配和共享的资源池。资源池内的信息资源、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能够被合理分配给各项应用系统,其融合发展了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和并行计算三种计算方式。与以往计算模式不同的是,云计算面对的是多个租户,且按照租户的服务需求提供相应的资源,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扩展性。正因如此,传统的密钥管理无法作用于目前广泛运用的云计算中,难以确保云计算环境的安全性。目前,密钥管理在云计算环境中的运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1 密钥管理

密钥管理负责产生和销毁密钥的整个过程,是密码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云环境在密钥管理的基础上实现各项安全操作,如数字签名、实体认证、数字签名认证和数据源认证。目前密码学采用的都是通过公开评估后的密码算法,系统内密码体系的安全性在借助密码算法和密码设备的同时,还需建立在密钥安全的基础上,若攻击者破坏、泄露、窃取获得了密钥数据,则系统内的机密信息就会暴露,无保密性可言。密钥管理作为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对密钥管理和密钥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其管理实施涉及到人为因素和技术因素,其中管理人员素质和行政管理制度是组成人为因素的关键。故在进行密钥管理工作时,需注重人为管理和技术因素的相互作用,以提高密钥管理的工作效率。

2 云计算密钥管理的特殊性

云计算中的关键技术是虚拟化,其可在一台服务器上完成多个虚拟机的运行。云计算根据虚拟机用户的需求,具有以下特点:①虚拟机中具备不同的操作系统以供用户需要;②虚拟机存在具有不同安全等级的各个身份;③不同的用户服务在服务质量方面有所不同。此外,虚拟机的动态迁移和快速部署也是云计算的主要特征。

3 论云计算技术在密钥管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3.1 云计算密钥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

①系统初始化设计:主要包括设计和确定密钥管理中心、PKI的密钥参数、信任服务端和用户客户端。②用户密钥注册设计:信任服务端在接受用户提高的注册请求后,通过数字签名进行解析和验证处理,再将数据信息发送至密钥管理中心最后抵达底层PKI,,完成用户数字证书的颁发,用户证书都由信任服务器统一存放至本地证书库。③密钥查询设计:用户将发送至其他服务器。④密钥迁移设计:用户密钥需跟随用户虚拟机进行迁移。虚拟机根据密钥管理中心的通知进行迁移,对迁移齐前后的信任服务端进行可信证明和身份认证,在公钥加密后进行私钥解密,完成密匙迁移过程。信任服务在虚拟机迁移过程完成用户密钥的传输,避免了密钥在管理中心迁移过程中产生的各项对接问题。

3.2 系统的模块设计

3.2.1 云密钥管理客户端

密钥管理客户端主要负责于用户所需的各项信任服务,并将各项服务任务以soap消息的形式传送至信任服务端。云密钥管理客户端主要包括以下模块:信任服务交互接口、密/解密算法模块、客户端应用交换接口、可信证明模块、XML签名模块及消息构造/解析模块。

3.2.2 信任服务器端

信任服务器是一个虚拟域,具有独立性的特点,位于云计算的应用服务器内。该服务端主要负责于接收和回复各项用户请求,且实现与密钥管理中心的通信。此外,信任服务还用于实现了各项密钥/证书操作,例如LDAP目录访问和证书解析。云计算环境下的用户在不安装PKI客户端软件的情况下便可完成密钥/证书信息的获取,主要包括以下功能:证书验证模块、XML签名模块、客户端交互接口、密钥管理中心交互接口和消息解析/构造模块。

3.2.3 云密钥管理中心

密钥管理中心作为连接外界PKI和云计算的管理中心,位于云计算的逻辑边界,主要负责调度、整合系统内的密钥管理请求,并将处理后的数据信息发送至PKI。该管理中心主要包括以下部分:任务调度模块、PKI交互接口、消息构造/解析模块、信任服务交互接口和可信证明模块。云密钥管理中心结构如图1所示。

3.2.4 密钥管理协议

用户在复杂的云计算环境中往往有多个密钥需求,而密钥管理客户端在建立起多个密钥管理服务器通信后会增加交互过程中的设施费用和加密操作,为用户及云提供者造成不便。本文提出的密钥管理系统设计实现了多项密匙管理与服务器单一协议的通信,避免了繁杂的加密、解密等交互操作。对象的属性、面向对象的操作和安全对象是构成云计算密钥管理协议的主要元素。

4 总结

针对目前云计算环境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以XKMS为基础的四层云计算密钥管理架构。该构架由PKI提供者、信任服务器、服务客户端和密钥管理服务中心组成,PKI与应用程序之间的抽象层为XKMS协议,避免了PKI中差异性的底层技术,进而实现云计算密钥管理的可用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陈铁明,李伟,蔡家楣,马世龙.IBE-XKMS:一个基于XML的IBE密钥管理服务体系[J].电信科学,2010,26(7).

[2]陈富汉,柳毅,余琦.面向个人云计算的数据存储密钥管理方案[J].现代计算机,2011(30):8-10.

篇10

1 工程概况

中铁十七局集团长兴制梁场承建的是新建南京至杭州客运专线III标段里程内的长兴特大桥598榀预应力箱梁。

预制箱梁为32m和24 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单箱单室等高度箱梁,32m梁全长32.6m,跨度31.5m;24m梁全长24.6m,跨度23.5m;梁高为3.05m,横桥向支座中心距为4.5m;桥面宽度 为13.4m(5m线间距)。梁体腹板采用斜截面形式。箱梁底板宽度5.5m,顶板厚度为0.3~0.61m,底板厚度0.28m~0.7m,腹板厚度为0.45~1.05m,箱梁内净空高度1.74~2.47m。箱梁截面类型为单箱单室等高度简支箱梁,梁体砼强度设计为C50级,预应力筋采用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锚固体系采用自锚式拉丝体系,管道形成采用橡胶棒成孔。

2 静载试验概述

静载试验是检测预制箱梁在实际工作中的工作状态、评定预制箱梁工作性能的一种测试手段。

2.1 梁的加载方法

梁的加载分两阶段进行,以加载系数K表示加载等级,加载系数K是加载试验中梁体跨中承受的弯矩与设计弯矩的比。试验前准备工作结束后梁体承受的荷载状态为初始状态;基数级下的梁体跨中承受的弯矩指梁体质量与二期恒载质量对跨中弯矩之和。具体程序如下:

第一阶段 初始状态-基数级 3min - 0.7 3min - 0.8 3min -静活载级 3min-1.00 20min-静活载级 1min- 0.7 1min -基数级 1min - 初始状态 10min

篇11

一、老矿井大型设备运输现状

据了解为数不少的大型综合机械化煤矿是在上世纪60-90年代建井并投产的,设计生产能力最初在100-400万吨。多数矿井在经过技术改造后,生产能力提高了10%―30%。在技术改造后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选用的综合机械化设备已经日新月异,无论单车重量还是外形尺寸都给老矿井运输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多数矿井在投入使用大型综采、综掘设备前都会对材料斜井、运输路线及运输设备实施工程改造,不仅费时而且会加大资金投入。

煤矿大型设备包括采煤机组、支架、掘进机组、破碎机,以及特殊设备,主要指长度超过4米,高度超过1.7米,宽度超过1.5米或者单车单件重量超过6t。

以同煤集团某矿为例,该矿设计生产能力400万吨,于1987年投产,该矿材料副斜井平均坡度19度,全长602米,绞车绳速最快3.9米/秒。算上摘挂钩时间,平均提放一钩需要25分钟时间,每钩可提放12吨以下的大型设备,提放空矿车4辆。如果按照材料副斜井全天24小时不间断提放空矿车,全天最大提升能力只有230车。该矿由于地质条件恶劣,工作面搬家准备频繁,石炭系延伸工作紧张进行,造成材料副斜井运输大型设备频率非常频繁,每月运输支架和三机设备超过400车,总运输量达到6000余车。该矿石炭系首采面所用的MG400/930机组整机60t,机组底托架单车装车35t,外形尺寸7200x1200x1100。中间支架ZF7500/22/35型,重25.2t,整体装车,外形尺寸6300x2000x2200。这两种大型设备是该矿建矿以来入井的最大型的设备,无论从外形尺寸和单车重量上都对该矿的副斜井运输能力是一种挑战。如何安全顺利的将机组和支架运至工作面成为挡在面前的一大难题。

通过重新计算材料副斜井提升能力和采用动滑轮车,成功提高了运输能力。解决了运输瓶颈问题。

二、核定计算材料斜井运输提升能力

核定计算材料斜井运输提升能力需分几步进行,首先要确定上下水平车场可存车长度和常用各类矿车外形尺寸,留够摘挂钩距离和阻车器距离,计算可存放各类车辆数量。然后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取提升安全提升系数6.5,分别用钢丝绳破断力和绞车最大静拉力代入公式,计算出可提放车辆数量。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材料副斜井上部平车场存车长度24米,可存各种车辆数量如下:

静拉力差为5.5t时,可提升物料重量12.38t。因为该矿材料副斜井现在使用单滚筒缠绕绳,如果按单滚筒制动,应取最低可提放重量12.38t。

通过可拉重量验算和考虑上部平车场长度,材料副斜井可提放车数如下:

篇12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c)-0040-01

伴随着互联网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普及,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日臻成熟,传统的以因特尔和以Windows为平台的网络商业运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发展要求。反之,云计算技术正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1 云计算的基本概念

云计算技术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一项数据管理技术,它将复杂的数据处理过程分割成为若干个子程序,由云计算下的多个服务器进行分析再反馈给用户的数据处理系统。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有效节约时间和精力。从狭义的角度看,云计算就是指在IT行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模式与交付,它通过网络资源获得所需要数据资源。

2 云计算技术的特点

2.1 虚拟化程度高

云计算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功能的全部虚拟化,用户无论在什么地方均可以通过网络终端享受服务。全部的服务信息资源均来自“云”,而并非实物操作,用户仅仅使用笔记本电脑或是智能手机就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获取应用服务。

2.2 规模庞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云计算的服务器已经发展形成了庞大的规模,据统计Google公司的云计算服务器已达100多万台,而像搜狐这样规模的公司,云计算服务器也已经超过40万台。

2.3 可靠性好

云计算的可靠性是多种保护措施实现的,比如数据的多副本容错功能、计算节点的互换等。并且配备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对数据库进行实时维护,保证存储信息的安全、稳定性,确保用户不受影响。

2.4 通用性好

云计算的推广范围很广,能够满足各类用户的服务要求,甚至同一云能够在同时为多个用户提供服务,并且可以构造出很多不同形式的应用,这为用户享受云计算服务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

2.5 成本低廉

云计算采用的是集中自动化的管理形式,容错措施使用低廉的接点构成模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管理运营成本,减少了分摊到用户身上的管理维护费用。其良好的通用,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廉价的服务,用户无需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就可以获得想要的资源。

3 GIS工程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

3.1 GIS工程的基本概念

GIS软件工程指的是软件从概念定位、原理应用、技术落实到软件的开发与维护的整个活动过程。它涵盖GIS的规划设计、组织落实和功能评价等多项工作,还包含质量监管、需求控制、风险控制等多项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GIS的数据信息管理和质量监管体系,实现数据处理功能的最优化。

3.2 GIS工程的主要特征

3.2.1 系统的复杂程度高

文档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较高。GIS工程需要交付的文档涵盖工程系统的设计手册、用户指南、软件说明书、功能检测报告、空间分析报告等等,这些文档内容庞杂而且质量要求较高,对于管理人员工作要求很高。软件在微观上的复杂程度高。由于GIS工程涉及的信息量非常大、内部功能结构复杂,因此工程本身的长度及内部结构管理都是非常复杂的工作。理论研究的难度大。GIS工程是基于虚拟化的云计算技术发展的,在空间理论方面极为复杂,不易理解。

3.2.2 对于数据的处理要求特殊

数据质量要求严格。GIS工程对于输入数据的质量要求是很高的,如果数据存在问题则容易引起系统功能的故障或是运行崩溃。数据的时效性。GIS软件工程内部的数据信息更新换代非常快,这样才能满足网络时代海量信息资源的发展要求,如果数据陈旧就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因此时时的信息采集工作是建设GIS软件工程所必须要做的。

4 基于云计算的GIS软件工程模式

4.1 GIS软件工程的结构模式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GIS软件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上面已经提到云计算技术具备庞大的数据存储量、可靠性高、通用性好等优势。这些技术优势使得GIS软件工程的结构模式得以进一步优化,具体的来说,云技术下的GIS软件工程会充分的运用云端所提供的构件进行革新,而传统的GIS构件是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由云端提供的庞大数据信息量以及地图检索服务可以为GIS软件更新服务工程,满足不同读者需要提供可能。

4.2 GIS软件工程的组织模式

传统的GIS软件生命周期呈串行模式,可是在云计算技术的推动之下,GIS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也将发生大的变化,逐渐呈现为多重的螺旋模型发展趋势。GIS软件工程的研发具有开放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需要大量工作来打基础,为了克服研发弊端,对于GIS构架的设计可以吸收借鉴其他的成功经验,选择较为完善的构件和代码,这样对于推进组织模式更新具有重要作用。

4.3 GIS软件工程的管理与维护

在云计算技术下构件的GIS软件工程具备很大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软件的管理和维护也在同时进行,改变了传统的先开发后维护的工作方式。一般在软件的初期研发阶段仅能完成少量的部署工作,可是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介入和发展,可以有效的减少各个软件工程的耦合系数,确保各种构件均能实现联动或单独的自由管理模式,像客户端、服务端和管理端等等部分均可实现管理方式的优化。

5 云计算条件下的GIS软件工程应用

云计算技术自身具备很强的数据管理能力,可以有效的降低管理成本,这为GIS软件工程的研发单位节省了很大一笔研发资金。但是在进行GIS软件工程研发的初期,服务商需要投入大量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同样是一笔较大的投入,所以假如能够改进原有的设备用于研发则可节约很大一部分投入。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注意选择品质有保证的应用软件,并成立云计算技术的专业管理部门,负责管理现代云计算技术和GIS行业在开发中存在的矛盾。这就能更加有效地实现云计算条件下的GIS软件工程发展。

6 结语

综上所述云计算技术发展下的GIS软件工程技术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在工程体系建设、组织模式和管理与维护等方面,较之以往的技术有了很大改进。为了加快GIS软件工程的发展,我们应积极的利用云端庞大的数据信息资源获得自身发展所必须的资源。

参考文献

篇13

引言

云计算技术是近年来计算机和互联网领域的研究热点,云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和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因而云计算课程正逐渐成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目前,国内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云计算相关的课程,在培养云计算专业人才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1-2]。为促进学生掌握云计算相关技术,培养学生的云计算设计和应用能力,河海大学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开设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课程,主要介绍云计算的基本理论、关键技术以及云系统的架构和应用。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云计算的解决方案,掌握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部署云平台,进而在云平台上构建相关云应用。由于云计算是来源于互联网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技术,是虚拟化、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负载平衡等多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成果,云计算技术的实践性、时代性与发展性,决定云计算是一门以实践为中心的课程,因此实验环节对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对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构建实验平台、优化实验内容、创新实验模式、强化综合设计训练等措施,帮助学生掌握云计算的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更有竞争实力。

1构建云计算实验平台

为了给云计算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提供实验环境支持,笔者采用“IBMOpenStackSolutionforSystemX”云平台解决方案设计企业级私有云架构[3],构建基于OpenStack的云计算实验平台并在其上部署虚拟桌面、分布式计算等应用环境,按实验需求分配基础设施资源,提供实验教学的软硬件环境支持。OpenStack是一整套云计算开源软件项目的综合,旨在为公共及私有云的建设与管理提供软件,实现基础设施级的资源配置。基于OpenStack的云计算实验平台根据用户需求快速创建实验环境,为云计算课程以及其他物联网专业课程提供应用开发和环境管理服务。云计算实验平台框架如图1所示。云计算实验平台的物理设施资源包括网络、计算和存储设备等,通过使用虚拟化技术KVM对底层硬件进行虚拟化,形成统一的虚拟资源池[4]。云计算实验平台中部署了OpenStack的核心服务组件,包括存储服务、计算服务、镜像服务、认证服务、网络服务等,以提供实验所需的软硬件资源管理;同时还配置了开源的网络资源监控工具Ganglia和Nagios,对云平台的运行状况及性能进行实时监控。Nagios用于监控云平台的主机、网络和服务状态,Ganglia用于监控系统资源负荷情况。在基于OpenStack的云实验平台下配置常用的云应用工具,如数据库、桌面云系统、分布式数据处理和存储平台Hadoop等。桌面云系统为实验教学提供一种自主创建和管理虚拟机实验环境的方式,采用VDI(virtualdesktopinstructure,虚拟桌面架构)模式构建。云实验平台将实验所需的软件环境制作为镜像,需要时再利用这些镜像创建虚拟机,学生只需获得使用权限,通过桌面云登录到虚拟机,就可获得所需的实验资源。云实验平台下的Hadoop应用环境为分布式数据处理的相关实验以及专业工程实践提供环境支持和展示服务;在OpenStack云平台中部署Hadoop,不仅能充分利用云平台中未被利用的计算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器资源利用率,还可简化Hadoop集群的部署工作,大大提高实验环境的部署效率。

2产学合作,优化实验内容

云计算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动手对云平台进行操作和配置,加深理解云计算的理论和架构并掌握一些云应用构建和部署的经典技术,最终能够利用云平台开发各种应用。围绕这个目标,河海大学与IBM公司合作共同建设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云计算实验的关键内容和实验项目,帮助学生对所学理论和技术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IBM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平台支持、教师参加IBM的云计算技术培训等各种方式,积极吸收云计算企业的前沿科技成果;充分利用IBM公司提供的云平台资源实施相关的实验项目,设计IaaS、PaaS以及SaaS相关的实验项目并持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在IaaS级别上的实验项目主要是对开源云平台OpenStack的部署和应用。通过安装和配置OpenStack核心组件,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基础设施云架构,从而理解怎样构建公有云和私有云;学生采用脚本安装或源码安装方式搭建一个多节点的OpenStack云平台,安装OpenStack的主要组件服务并对OpenStack云平台实现基本的操作管理,掌握IaaS平台对基础设施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模式。在PaaS级别上的实验项目包括Hadoop以及IBMBlueMix平台的应用。学生通过搭建一个Hadoop集群的分布式计算平台,熟悉其核心组件,同时自主研究大数据分析算法,对现实中海量数据处理场景进行分析,并在Hadoop集群环境中处理实现。BlueMix是IBM公司推出的PaaS公用平台,学生在BlueMix平台配置开发环境,可以实现移动应用、Web应用、大数据应用和物联网应用的开发和部署[5],通过自主研发和实践操作理解云计算PaaS平台的可靠、高效以及高可伸缩的处理特点。在SaaS级别上,以IBMWorklight开发环境为核心,将云计算和移动开发相结合,设计海量并发移动应用开发等案例。这些实验内容的设置,旨在通过实践教学结合行业云应用案例,帮助学生掌握云应用的特点以及构建、部署、运行和管理云应用的相关技术。学生通过实验可以了解虚拟化、集群管理、云平台资源分配、云应用部署和等多种技术内容,加深对云平台层次模型的理解,提高云平台的实践技能。教师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补充实验项目,结合物联网专业的其他实验教学平台,开发与工程训练与工程应用相关的实验项目,如与移动流媒体应用开发实验平台相结合,在云计算平台部署后端移动视频直播服务器,实现手机视频即拍即传、手机视频直播和点播播放功能,设计基于云平台的实时移动视频应用实验项目,作为开放性实验。

3依托在线课堂,探索实验教学新模式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对实验素材进行整理和测试并补充完善相关的理论知识,编著出版针对本科生层次的云计算实践教程,使学生能够在教程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同时对课程进行在线课堂建设,整合包含视频、PPT、文字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实验素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由于云计算技术发展迅速,平台更新快,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需要通过网络资源获取,因此在线课堂应密切关注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动态,紧密跟踪主流云计算平台与技术,及时更新技术资料和知识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依托在线课堂,教师应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强化课前预习(在线)和课后拓展(在线)环节并在课堂实验中增加研讨内容,逐步打破传统的单一课堂实验模式,形成“课前预习(线上)+实验研讨(线下)+课后拓展(线上)”的混合型实验模式。在线课堂的开放性和云实验平台的共享性决定课程采用混合型实验模式具有先天优势:学生可以随时提前进行实验预习和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网络平台传给教师审核;教师可以在云实验平台上验证学生提交的实验作品;课后拓展实验所需的软硬件资源可以通过远程登录云实验平台申请分配,并通过虚拟桌面的方式获取。在混合实验模式下,教师在实验前准备相关知识点的视频和阅读资料上传到在线课堂,并为学生制订可完成的预习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自由自主地完成与实验相关的预习任务;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并进行互动讨论,让班级同学以小组形式开展协同学习,将实验任务落实到组内的每个成员;实验验收时由各组讲解相应内容,教师与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提问,参与讨论;要求学生在实验后在线提交实验作品和实验报告,根据学生表现和实验结果打分并计入课程总成绩。混合型实验模式打破传统实验方式对实验场地和时间的限制,让学生自主决定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难度,解决学生学习意愿与资源供给的矛盾,从而有效提高实验效果。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线上学习、线下动手实践和讨论的方式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不仅轻松学习专业知识,还可锻炼自主学习能力、自控能力和表达能力。

4强化综合设计训练

对于云计算的初学者和本科层次的学生来讲,课程教学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快速建立云计算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实验操作直观了解云平台的使用,在此基础上再深入了解和剖析云计算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实现模块,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课程教学的进度实时安排实验内容,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及时消化理解课堂所授知识点;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课堂实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对云计算进行深入学习和实践,完成拓展实验项目。学生以课外小组的形式提高学习,学习主题不限,可以是IaaS/PaaS平台搭建配置,也可以在云平台上进行应用开发,或者设计一套从底层到应用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以PaaS平台BlueMix为例,该云平台具有强大的灵活性和兼容性,不限制开发内容和开发工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在该平台实现与硬件、网络、软件开发相关的应用并且即时到互联网。课后拓展实验环节注重综合能力训练[6],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在开放的实验环境中设计开发云计算应用系统,逐步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表现突出或者在公有云平台上优秀作品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国家、省部级组织的云计算相关赛事,如云计算应用大赛、IBM公有云平台开发大赛等,利用学科赛事训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7]。通过自主学习和参加竞赛,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最先进的软件开发模式,掌握最新的云计算技术,提高云计算设计和应用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