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心理学的需要

心理学的需要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3: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心理学的需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心理学的需要

篇1

任何一种学说的诞生与发展都有它的科学进步的积极因子,也有它的局限、不足和瑕疵。这是由每一位学者的历史性、时代性、阶级性、教育性和发展性所决定的,我们在引用和借鉴时,必须在正确合理分析后,有所选择地科学应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曾经积极影响美国经济管理文明,其作用不言而喻,但对于我们来说,将之借鉴于现代企业员工的管理策略中,依然要正确分析、科学应用。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他发表了《人的动机理论》,论述了作为人的动机基础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通过对各种人物的观察和对不少重要人物传记的考查,把人类行为的动力从理论上和原则上作了系统的整理,提出了需要的层次学说。他用“需要层”(hiearchy of needs)来表示个人在精神发展过程中占支配地位的需要。他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类,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类需要从低级向高级依次发展,形成金字塔形的层次。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五种需要也可看成是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但这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小。在同一时期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但总有一种是占支配地位的需要,需要满足了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二、正确评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于管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发展都有很多影响。特别是对美国的行为管理科学起到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当前西方各国的管理学和管理心理学几乎都把这个理论作为重要的基础理论。我们采取科学的态度去评析,认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依然具有两重性,当然他的积极的正面影响是主要的。作为其科学的一面,他的理论是一种激励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共同的规律,具体表现在:

1.他对人的需要的分类比较细致,符合人的需要的多样性这个特点。同时指出低级和高级需要的差别,有利于把动物的需要同人类的需要科学区别开来。

2.他指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也应当研究这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且能按照客观实际的发展过程,培养和促进人的需要的形成与发展。

3.他指出需要具有递进式发展的性质,每个时期有一个主导的需要出现,表明人在一定的时期里,他的行动受这个主导需要的调节与支配,这也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了解人在某个时期的主导需要,可以使我们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表现,便于在管理工作中进行有效的动机诱导。

但是,马斯洛的观点是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其理论哲学基础主要是存在主义。同时,他的研究是在西方社会的政治、历史和教育条件下进行的,其研究结果无不带有资本主义社会的烙印,当然也表现出其局限、不足、瑕疵和欠科学的一面,具体体现在:

1.他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要使人人都成为自我实现的人,而这种自我实现在他看来完全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可以脱离社会生活条件,只需要靠个人改善其认知,认识到自我的内在价值,就可以实行。这样说来,他的自我实现是脱离社会实践的自我实现,是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自我实现。

2.他的需要层次发展的模式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因为如果一个人的需要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按这个模式进行的话,那么,就应当是低级需要得不到满足,高级需要就不能发生发展。可是事实上,高级需要是可以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教育的影响下得以形成发展,而且其一旦形成,则可以能动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需要,比如说雷锋精神和许许多多的先进人物的大公无私、忘我劳动、不计报酬、甘愿奉献、见义勇为等行为,就是最好的说明。他们许多人都是在生理、爱情等需要并非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照样得到了高级高尚的自我实现。

3.马斯洛认为能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是少数,仅仅占10%左右,这也要看社会环境、时代环境和教育环境而论。在一个经济、文化、教育、政治、人文和心理不发达或发展的低级阶段,人的自我实现肯定比率较少,但在一个样样都发达和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度,特别是人文与心理环境好的国家和民族,人们的自我实现会很高。在那种理想的社会环境里,人们有充分自由民主,人人得到全面发展,个性与潜能都得到比较自由充分的发展,自我实现的比例自然会高。而且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达,终究人人都有可能自我实现。

三、大胆吸收马斯洛需要层次说精华,应用于我们的科学管理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强调对人的行为的激励作用,这在管理学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企业管理中,要激发人的内在诱因去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就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去满足职工的各种需要。马斯洛的理论曾经一度在欧美各国的科学管理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马斯洛是1943年首次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以及科技和社会科学发展迅速,自动化程度日益增长,劳资关系日趋紧张,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已经不能有效地控制工人。而马斯洛的关于个性、动机和需要的理论正好起到激励职工潜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士气,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由于马斯洛需要层次学说讲求心理学的个性、动机和需要的作用,从激励的角度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一些共同规律,我们认为,这对于我们今天的企业和组织的管理,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和重要参考价值。

篇2

1 引言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涉及应用心理学、人文地理学、人类社会学、风俗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该学科主要从行为学与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来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心理学主要包括格式塔心理学、马斯洛需求理论等心理学相关理论。

近年来,随着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论证了环境对人的心理变化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景观作为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作用不可忽视。笔者以此为切入点,以武汉大学工学部主教及其周边环境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基本资料,重点分析景观要素与人的心理感受之间的关系。

2 调查问卷分析

2.1 调查问卷概述

本次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围绕武汉大学工学部主教与其周边环境设置,涉及对被调查者基本信息以及被调查者对主教建筑、景观的感受,需求及建议等内容的收集。调查问卷共设计24道问题,采取网上发放的形式,共收回有效问卷196份。

2.2 调查问卷分析

2.2.1 被调查者背景分析

对调查问卷进行基本信息汇总后,可了解到:被调查者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学生是主教的主要使用者,占被调查者人数的绝大多数(96.43%);而在学生群体中,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居多,博士研究生仅占1.59%,这与武汉大学内学生结构相关。被调查者使用主教及其前后广场的频率呈现多元化趋势,一周去3次以上者居多(41.33%);一周去1~2次者约占两成(20.92%);偶尔去主教的人约占三成(33.67%)。而在使用时间上,约八成(80.61%)的被调查者表示主要取决于工作与上课时间,一成(10.2%)被调查者会在选择下午,而选择上午、中午与晚上的人分别占极少数。而由表1可知,学习是被调查者认为的主教最主要的使用功能。

2.2.2 被调查者心理感受与满意度分析

由以上调查问卷的部分结果分析可以了解到,学生是主教及其周边的主要使用者,并且使用频率较为频繁。因此,选取学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问卷中有关景观与心理感受的部分进行分析。

根据图1对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可知,约一半学生(47.62%)认为满意度一般,选择非常满意(9.52%)与满意(29.1%)两个积极选项的人共占四成左右,选择不满意(10.58%)与非常不满意(3%)的占少数。调查结果呈现居中趋势,两极化不明显。由此可以推断主教及其周边环境中不存在令人极其喜爱或厌恶的景观,但其整体景观质量一般,难以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需要进行改善。而对公共设施的调查结果(图2),可看出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各项公共设施得满意度一般。因此,应该重视公共设施的提升。

由表2,调查结果中关于心理感受的汇总可知,认为感到舒适、安全、愉??、宁静等积极心理感受的人居多,而认为感到烦躁、压抑、焦虑、空旷等消极感受的人较少。而由表3可知,大部分受到积极影响的被调查者认为景观好与视野开阔是主要影响因素,这也契合了表2中宁静是积极因素中投票最高选项,开阔的视野一般意味着较少外界干扰,可提供安静的空间;而景观好则可营造放松、优美的审美环境,给人以舒适的感受。

由表4可知,公共设施不完善是导致消极心理感受的最主要原因,风大与景观拙劣的影响略低于公共设施。在此表中,应特殊注意的因素为个人心情影响,因为心理感受为个人主观意识,而心情的好坏有时会影响环境带给人的感受。

由表5可知,景观与公共设施是被调查者认为主教及其周边最需要改善的地方,也是影响心理感受的最主要两个因素。

3 景观要素需求度与心理感受

3.1 马斯洛需求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又称作“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该理论提出,人的需要可以由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这5个层次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需要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之后,高级的需要才能够进一步满足。

3.2 景观要素需求度与心理感受分析

3.2.1 学生的心理需求分析

学生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 规律性:学生的日常活动主要是学习、研究、运动等,活动时间与路线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在本次调查中,学生在主教的主要活动时间由课程与工作需要决定,也就意味着主教在工作日使用率远高于双休日。

(2) 多样性:学生生活包括丰富的课余活动,如学术活动、社团活动、体育活动等,因此对环境要求也更为多样。

(3) 交往性:学校是一个开放的大空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因此提供良好的交流空间是环境应具备的功能。

(4) 集体性与独立性:学校活动主要以集体行为为主;但同时作为生活场所,也需要提供独立思考及自我放松的空间。

根据以上学生行为特点与马斯洛需求理论,可将学生的需求总结如下。

(1)舒适感的需求:在学校已经满足学生基本的吃、住、行的基础上,环境所能提供的舒适度体验是学生所需的进一步要求。而舒适度的定义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但最基本的应该能够为学生提供便捷的生活与学习体验,以及多样性的生活空间等。

(2)归属感的需求:归属感是由人寻求安全保障的本能所决定的。归属感产生的前提是对内的认同,认同并不仅仅是外在形式上取得认可,更多的是文化、社会以及心理上的趋同,使得学生对学校,对自己生活的空间环境产生归属感。

(3)公共性与私密性的需求:人际交往主要是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学校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大环境,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公共空间以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另外,从需求理论来看,安全感是人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之外最基本的需求,其外在表现是人对空间私密性的需求。要求空间具有完整性与相对闭合性,让人能在空间中感到放松。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注意公共与隐私的关系。

3.2.2 景观要素的需求度分析

根据以上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分析,结合调查问卷结果,可将景观要素根据需求度分为以下几类。

(1)基本需求:基本需求是指能够满足学生基本的生活、学习、活动要求,这类的景观要素主要包括:座椅、路灯、路标、垃圾桶、无障碍设施等基本公共设施,简单的植物种植,可满足行走的铺装等。这类需求的存在往往是用以满足学生身体与行为上的必要需求。

(2)满足舒适感的需求:满足舒适感的需求是指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舒适,惬意的空间环境,使其得到心理层面的愉悦。这一类的景观要素主要包括:WIFI、遮阳处、自行车棚等非必要,但可满足学生更高层次需求的公共设施,宜人的植物种植,具备观赏性的水景观,高质量的铺装等可以满足学生追求审美、追求舒适的心理需求。

(3)满足多样性的需求:满足多样性需求是在前两个层面的基础上,充分注意到了个体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满足学生归属感,营造出差异化的景观,对公共空间与个人空间,安全性等多种高层次要求。这一层次的景观要素除了可以提供舒适感受之外,更注重对不同需求的满足,可包括:多层次的植物种植,花廊、树座等多样性景观小品,开放的草坪、活动广场等可满足不同需求的功能分区等。

3.2.3 景观要素需求度与心理感受

学生的心理感受是主观的情感表达,受个人的心理与生理状态影响,但在普通情况下,环境是可以对人的心理感受造成影响的。景观作为构成环境最重要的因素,对人心理感受的影响不可忽视。

当景观要素只能满足人最基本的需求时,也就是景观要素只是简单设置,具备最基础的使用价值,而观赏价值很小时,这样的景观不能为使用者提供积极的心理暗示。但这类最基本的景观要素,如公共设施等,是使用者最需求的部分,如对主教周边环境改善建议(表5)中,公共设施是学生认为最需要改善的地方。满足基本需求的景观要素是环境所必要的,虽不能对心理感受产生积极影响,但缺乏会产生消极结果。

景观要素达到可满足舒适性需求时,这时的景观在具备使用价值时,也具备的观赏性价值,此时,良好的景观,如草坪、水景等可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对人的心理感受产生积极影响,可?a生如表2中所列舒适、愉快的心理感受。

篇3

为了中学课堂教学的高效运行,当前全国正在轰轰烈烈地探索和研究各种各样的高效课堂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并且取得的大量的研究成果。如:“三三六”课堂、“271”课堂、五环节课堂、主体多元双向五环节大课堂等。同时通过学习和借鉴,我也加入了我校正在进行的“3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但是,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却遭遇了极大的阻力,而且是来自学生。他们的心里有点不接受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解释说明的工作,但是收效甚微。学生们认为,新的教学模式虽然好,但是,那只是老师们的一厢情愿,合作、探究、展示只是少数优生的事,只考虑了少数优生的需要,没有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需要。听了学生的心声之后,我便对正在进行的课改进行反思。

教育是用心的工作,教师必须了解和关心学生的心理,只有知道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使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真正的高效课堂是满足了学生心理需要受学生欢迎的课堂;真正的好教师是认真了解和呵护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受学生喜欢的教师;受学生喜欢的教师的课堂通常都是高效课堂。

人民日报社编辑凌志军所著《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中,讲述了微软公司亚洲研究院计算机信号处理工程师沈国斌初中时的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沈国斌的数学成绩非常好,几乎每次考试都是满分,还是班里的数学课代表。别人问他如何能够学好数学,他说很简单,“喜欢数学老师,就喜欢这门课。”

到了初二,他喜欢的数学老师考上师范大专,走了。班里来的新老师,给沈国斌的“第一个感觉就很不好”,满脸阴沉,说话严厉,开口就问“谁是数学课代表”。沈国斌的心里发怵,也不起身响应。老师连问了好几声,见下面还是一片沉默,不禁怒容满面。沈国斌终于意识到自己无法躲避,战战兢兢地起身迎接老师的目光,接着就有一阵训斥劈头盖脸而来。

“第一次见面我就不喜欢这个老师。”沈国斌说,“后来我的数学成绩就下来了。”

老师批评他,说他的数学不行,当数学课代表是徒有虚名。这让他更加沮丧,沮丧的结果是数学成绩更差。如此一来就成了恶性循环。有一次数学考试只得了40多分,还牵连其他课程也不如从前。

就这样到了初三。有一天又是数学课,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题,是一个平面几何题,让大家回答。班里有个同学数学第一,平时总是他抢先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是这一次,也许是题目太难,或者别的什么原因,反正当时好一阵沉默,无人应答。恰在这时,沈国斌的脑子里灵光一闪冒出答案,又鬼使神差地举了手,结果证明他是对的,而且解题方法特别巧妙。老师看他举手,已经有些意外,现在看了他的答案,很惊讶地望着他,不经意地说了一句:“很好,很聪明的方法。”

“在这之前我的平面几何一直很差,就是这一句话,我大受鼓舞,信心一下子就足了。”以后的一个月里,沈国斌把全部精力都投在平面几何上。从此以后,直到博士毕业,数学都是他的长项。

“真的就是那一句话,我就有了动力。”他说,“我不是学不会,只是觉得老师好,才有动力去学,否则就没有兴趣。”

因此,我认为要有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首先让学生满意,让学生接受。让学生满意了,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才会取得高效。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了才会让家长放心,让学校满意,让社会满意。

要让教师的教学理念被学生接受,就必须考虑学生合理的要求。学生有哪些合理要求呢?美国人本主义哲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了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人类的需求构成了一个层次体系: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而每当一种需要得以满足后,另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 根据马斯洛的人的心理需要的理论,作为学习主体的当今的中学生,他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已经不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他们现在正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安全稳定的时代。他们现在最主要的心理需求是:爱、尊重和自我实现三个层面。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关心学生正当的心理需要。

1.爱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一个具有相当程度安全感的人,会开始感到非常需要朋友、爱人、孩子、家人以及在群体中所处的恰当的位置。当爱的需要受到挫折是引起人们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关爱,就会给他的学习行为带来麻烦,至少也会影响到他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必须关爱每一个学生。

从整体上说,广大教师都是十分有爱心的,都能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但是对于多数教师而言,对优生的关爱做得非常好,而对于差生的关爱就做得要差一点了。我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爱优生,还要关爱差生,而且对差生的关爱在某种程度上说比对优生的关爱更重要。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的工作是面向全体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对所有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放弃,不抛弃。即使有的学生的学习基础暂时较差,行为习惯不好,也不要放弃他们,不要抛弃他们,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沈国斌那样的潜力,都是未来的牛顿、爱因斯坦。当然,差生的转化工作的确是十分艰巨的,绝不是三言两语,一朝一夕的工夫就可以搞定的,要作好长期奋战的准备。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要特别强调恒心和耐心。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三两天是不成问题的,三五月也不成问题,甚至三年五载也不成问题。但是要做到几十年如一日地关爱学生,不知疲倦地教育学生,那就不是容易的了,能够将对学生的关爱做到这个分上,也堪称教育家了,是孔子、陶行之那样的人。我们大多数的教师也许不敢奢求达到孔子、陶行之那样的境界,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做到经常性地,在学生表现出可爱的时候,发自肺腑地表达一下教师的关爱之情。也许就是我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就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爱。只要学生接收到了教师爱的信息,教师的工作便成功了。

教师还要注意的是: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较多,在家中享有了太多的关爱,对于教师的关爱的感觉不是十分灵敏;甚至还会将你的正常的关爱理解为“过度关爱”,不但不领情,反而还会厌烦。所以,教师在表达对学生的关爱的时候,还要学会察言观色,看学生是否乐于接受你的关爱方式。如果学生不接受你的关爱方式,可以寻找别的方式,让学生能感受到你的关爱,从而接受你,喜欢你。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高效的首要保障。

教师不但要关爱学生,还要教育学生学习关爱他人。只有在教室中充满了爱,有了爱的阳光普照,学生的学习效果才好。

只要教师能始终如一地关爱学生,学生最终一定会接收到教师关爱的信息的。学生一旦接收到了教师的爱,皮格马立翁效应就一定会发生,课堂教学的高效就易如反掌了。

2.尊严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一旦爱的需要被满足,尊重的需要便显露了,即需要某种建立在稳固坚定基础之上的对于自我的高度评价,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敬。”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

俗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一个人如果没有尊严,就没有了追求,没有追求就什么事都不想做。如果一个学生没有了尊严就会不思进取。如果是哪位教师让他失去了尊严,他就会和那位教师唱反调,甚至干扰教师的教学工作,更有甚者还会攻击教师的身体,危害教师的生命,或者危害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悲剧的上演已经不是一件两件。因此,对学生的尊严必须维护,否则高效课堂只是一句空话。

教师怎样才能维护学生的尊严呢?首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不要将学生的隐私暴露给他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并公之于众。当然,考得好的学生的成绩除外。因为他们的成绩非常好,公布出来有利无弊。一方面,公布他们的成绩不但不会伤害他们的自尊,还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他们的成绩公布出来也可以作为别的学生学习的榜样,追求的目标。所以公布部分优生的成绩不但不会伤害他们的尊严,反而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尊严。然而,对于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成绩则不宜公布。否则会损害他们的尊严,会影响到他们正常积极的学习心境,从而影响到学习的效果。那么对于当堂演练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我认为对于学生当堂演练的问题的讲评应该首先肯定其优点,然后指出其错误或不足之处,最后鼓励学生进一步努力,力争下一次做得更完美。

其次,在批评学生时也要维护学生尊严。维护学生尊严并非学生犯了错误也不批评教育,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不是对学生真正的关爱,也不不是对学生的尊严的维护,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或者是对关爱和尊重的误解。因此教师要关爱学生,要维护学生的尊严,就要培养学生积极、正常的尊严观。知道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知耻而后勇,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真正能为自己赢得尊严的品德和学业的修为之上。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则应当根据相关的法纪规范和道德准则对其给予相应的批评教育。这样,学生才能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错在什么地方,错误的程度如何,有利于学生在后来的行为中进行相应的校正。

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的时候,切忌挖苦讽刺,态度要热情。教师批评教育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是对学生的关爱,是对学生的尊重。正如古语所说:“士可杀,不可辱。”烈士断头是令人尊敬的。同理,对犯错误的学生的批评教育处罚是对学生的尊重。只要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关爱学生,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学生一般都会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乃至惩罚。但是,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不是出于对学生的关爱,而是出于对学生的错误行为的厌恶,要宣泄一下自己心中的愤怒之情,于是批评教育学生的时候不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讲究语言分寸,哪句话难听就说哪句,对学生讽刺挖苦。这样通常会严重伤害学生的尊严。学生对讽刺挖苦他的教师是非常反感的。此外,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的时候,尽可能地及时,尽可能地就事论事,不要去翻旧帐,不要无限引申,上纲上线。学生对翻旧帐和上纲上线的教师也是非常反感的。一个教师一旦成了学生反感的对象,正常的教学秩序都很难维持,更说不上课堂教学的高效了。

要满足学生尊严的心理需要,还应该让教师有尊严。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尊严的教师能够教育出有尊严的学生。因此,古人强调师道尊严,结合古代社会具体的时代背景来看不是没有道理。然而,在当今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尊师重教的风气却在一定程度上淡薄了。教师没有尊严,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和效法的榜样,就不知尊严为何物,就没有正确的尊严观,其尊严的心理需求就无法正常地满足,将会极大的干扰其灵魂和行为。

高效课堂的建设必须依靠全体学生全力以赴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步骤和环节之中去才能实现,所以要建设高效课堂教学,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3.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就是成为自己所能够成为的那个人。……知道与理解的需要也是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成为自己所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只是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高远,有的渺小;有的切实可行,有的依稀渺茫。教师要关心和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远大的人生理想。只有理想和目标明确了,学生的学习和奋斗才有方向和归宿,才会朝着自己的理想奋力追求,才会认识到学习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更大程度地挖掘和发挥其最大潜力。

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理想具体化就是自己的人生目标。目标有:总体目标、具体目标,长远目标、阶段性目标、近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目标和实施办法写在纸上,让抽象的理想具体化、形象化、文字化。这样,学生的人生理想就会更加清晰明确,更加具体可感,更加可操作。

学生按照自己所定的人生目标一个一个地实施,只要实现了一个目标,哪怕是一个极细微的目标,往往都会产生一种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是人生需要的最高层次。这种需要一旦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随之产生,其学习热情就会如火山一般爆发,他的理想的实现也就无庸置疑,甚至还会超越自己的人生理想。正如沈国斌一样,一道几何题,一句朴素的赞美,就让他享受到了自我实现的幸福,以至于超越梦想,创造了人生辉煌。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充满激情地学习的课堂就是最高效的课堂。

综上所述,我认为高效课堂教学的建设既需要练外功:研究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更需要练内功: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凌志军.《成长比成功更重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第3版,第259-260页.

[2] 美国,马斯洛著,刘烨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2003年第1版,第1页.

篇4

好表现和好奇的心理几乎人人都有,作为学生就更为强烈。我们教师就应切实地利用音乐的学科特点,抓住学生的表现性心理需要,多提供一些让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并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友爱、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和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中,从而充分满足各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好表现的心理需要。

二、抓住学生的成就性心理需要进行教学

人在取得成功有所成就时,总伴随着一种愉悦甚至是兴奋的心理感受,这是一种令人渴求的、美好的心理感受。每当新学期开始或者某个新的教学内容出现时,学生就会产生“重新开始”或“争取进步”等成就性的心理需要;学生在回答一个问题、演唱好一首歌曲、出色完成班级或学校交给的演出任务时,也都会有这种程度不一的心理感受。这时,作为教师就应该及时抓住学生这个成就性心理需要的特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得到心理需要的满足,产生积极、稳定的情感和愉悦的心境,从而使学生对学好音乐产生信心和希望。例如,新学期开始时,教师可以就上学期分析一下班级及个人的学习情况和教材内容,并向学生提出本学期的希望,帮助学生制订一下本学期的学习计划和课外兴趣小组计划,让学生感到新学期肯定能进步,过去的失败是暂时的,从而加强了学习音乐的信心,产生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篇5

主流意见一:大学生爱国就要落到实处!

爱国不是用说的,是实实在在做的,并不是我们每个人每天说几遍爱国,我们就真的爱国了。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未来中华民族的领跑者,大学生理应从自身做起,为社会树立良好的榜样。或许,有人会问“国是什么?国在哪里?”那么请记住国是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国是华夏大地每一处疆土,国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爱国就要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渗透、去践行“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具体到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利用假期去贫困地区支教,可以投身到服务社区的大潮中去,也可以利用自己所在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去引导社会视点集中到社会弱势群体上去。当然每一个大学生切切实实的去关心身边的每一位同学,让这份爱国之心一传十、十传百的推广开更是爱国的良好表现。我们大学生每年享受着国家那么多的教育补贴,教育基金,我们有义务积极地为祖国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主流意见二:大学生爱国就应当老老实实的学习

大学生是什么?大学生是社会优秀的人才,是国家每年花大量人财物力着重培养的国家栋梁,是国家未来的希望。现在我们的前辈们在努力建设着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任务在于未来,我们的价值也将在未来得以体现,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过早的就深入到爱国主义的实践中去以至于耽误了学业,只要我们心中有国家,有民族,只要我们有效地利用好国家给与我们的优越的受教育机会,抓紧时间学好真功夫,尽早将自己锻炼成为有用的、能为国家做出切实贡献的人才,那么我们就算是爱国了。而这种爱国才算得上是真真正正的爱国,真真正正的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的爱国。

篇6

情绪品质直接影响到一个人从事某项事业的意志力,关系到事业的结果。情绪对于教学有很大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对于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技能学习等都有不同效果,既能促进、增强教学效果,也能削弱、减低教学效果。本文着重阐述在教学中心理学教师自我情绪控制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学教师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会对教学起推动作用,讲解会清楚易懂、举例会准确无误,课堂控制会更合理。如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就不能有效开展教学。

教师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学生的注意。当教师在课堂上情绪不正常时,马上会引起学生的猜测和疑虑。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情绪具有感染力。教师如果上课时情绪低落、消沉,就会表现出精神不饱满、声音不宏亮、问题讲解逻辑混乱,就会使学生也变得无精打采,听不懂教学内容,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看起来总是精神饱满而且积极向上,鼓舞带动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去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情感、态度在心理学活动上的选择和倾向,是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是伴随着求知的动机、理智的情感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而产生的。一个对心理学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全神贯注、兴致勃勃;学习后会产生价值感和满足感,并由此产生欢快惬意的情绪。所以,教师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乃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的表率作用在此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实践证明,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最初往往是由对其任课教师产生敬佩心理引起的,诸如教师的思想品德、业务水平、教学态度等方面有突出之处,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而成为榜样的前提是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亲和力,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能够把好的情绪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上心理课是非常开心快乐的一件事,从而乐于主动学习,对心理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能够提高教师的修养

教师的修养包括职业道德、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储备、教学态度等,而教师的修养,决定其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分析能力及所做出的反应。具有良好修养的教师,能正确处理在教学中所发生的各种不利因素,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及扎实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对不能按照自己意图进行学习的学生不是用粗暴的态度去批评,而是用和蔼的态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教育感化学生。这样不但能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而且有利于教学的正常进行,更能让教师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心理学教学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是调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判断教师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同时也反映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恪守教师的职业道德,一定会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得以体现。具体表现为是否公平对待每个学生,是否与学生形成了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教学关系。教师只有保持良好的情绪,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从心理上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保持良好的心情就必须提高教师的自控能力,这种控制也就是对客观事实做出的反映。因此,教师如何对待外来刺激(环境、学生)的影响,即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保证顺利完成心理学教学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师自身修养的重要前提条件。

四、能够提高教师与学生融洽关系的程度

心理学教学活动要求以生动具体的生活实例讲解清楚每一个知识点,教师应用自己的情感影响、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移情体验,从而使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更为密切。学生的移情体验可分为五个阶段:

1.接近感: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学生愿意接近教师。

2.亲近感:学生对教师感到亲切,乐于与教师接近。

3.共鸣感:教师的信仰、主张、意见总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信赖感:学生信任教师,愿意主动向教师打开自己的心扉。

5.决心感:学生决心以教师为榜样,按教师的指示去行动。

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情绪控制,让学生愿意去接近教师,使这五个移情体验自然而然地产生,从而产生优良的教师

与学生间融洽的关系。

五、能够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影响一个人情绪产生的因素有三个:第一个是环境,第二个是生理的状态,第三个是他的认知评价。人所处的环境如果非常良好,其情绪也就很良好。大家现在很平静,那么你的心情也会很平静;如果周围环境很浮躁,那么你也会跟着会浮躁起来;周围环境很紧张,你也会跟着紧张。如果教师在心理学课堂上始终有一种不良的情绪,势必会造成课堂气氛紧张,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很容易被感染而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相反,如果教师能够保持良好的情绪进行心理学的教学,那么学生在享受心理学课程的同时,就可以始终以积极的情绪状态完成学习,久而久之便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从而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新强.体育教师情绪控制的重要作用[J].考试周刊,2008,(12):8-19.

篇7

数学教学是一种艺术表演的过程,数学教师授课时表演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这堂课对所讲知识掌握得多少,因此,教师进入课堂时就应该把自己的一切烦恼留在门外。因为带着情绪走进课堂,课堂气氛就会忧虑不振、毫无生气,教学效果必将很差;反之,数学教师若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艺术中去,给学生以信任的态度,就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数学教师决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判断一个学生的好或差,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以诚相待,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需要教师有精湛的教学技能

数学知识的本身是枯燥的,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以及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却是丰富多彩的。因此,一个数学教师要想获得和学生心理相通的境界,就必须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

数学学科有它本身的特点,即利用已学过的概念、定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我们提供了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就为我们在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为初中生普遍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自我表现的意识很强,总是想方设法找机会显露自己,以便能引起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注意。不论他们在竞争中能否取胜,只要老师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都能使他们产生,乐意继续努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适时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好胜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小型“数学竞赛”,着意营造一种积极的互相竞争的学习气氛,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这样,不但不会影响课堂的气氛,反而能够促进学生互帮互学,对于建造一个心理相容的教学环境是非常有利的。 转贴于

四、需要老师的耐心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教学活动中,为了使学生能牢固、熟练地掌握概念及定理,需要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找出规律,使学生学得轻松愈快、活泼有趣;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做好解题后的反思,引导学生思考有无别的解法,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概括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科学性。针对数学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进入角色,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需要数学教师从行动上树立表率,经常和学生谈心,与学生打成一片,倾听他们的呼声和要求,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成长,用自己诚挚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在师生共同信任、尊重、充满民主的愉快学习空间里,逐步培养学生自觉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启发求知的高手。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放下架子,消除地位差,以缩短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一定要从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创设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学生作为自己的朋友或亲人,使学生感到心灵自由、人格平等,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使学生在一种具有充分的心理自由的环境中,思想、行动都得到全方位的解放;同时要允许学生“不规矩”,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要让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当学生的观点正确时,要大加称赞,当学生的观点不正确时,切忌简单粗暴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要引导、点拨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观点的错误所在。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多使用教具和学具等一些直观的工具模型,让学生进行演示,让学生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完成从一般到特殊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探索过程。

篇8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作出了全新的阐释和规定。在课程性质上,强调“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在课程目标上,规定“知识维度”要“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规定“能力维度”要“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定更为丰富。

如果细数《课程标准》的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占初中思想品德课总体知识结构的近三分之一,这就说明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素养是搞好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必要条件。如果欠缺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教师就根本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顺利实施课堂教学,中学政治课教师必须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二、这是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属性的内在要求

教育学理论认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按照“课程”的这个功能型定义,我们对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属性的认识便变得清晰了。思想政治课不是一门纯粹的知识性或工具性课程,它在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道德教化、思想训练和人格培养的重任,是帮助中学生完成基本社会化过程的“助力器”。所以,对思想政治课课程属性的认识要全面深刻,不能抱有实用化或短期效益化的目的。

有研究者认为:“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个体人格的完善过程。思想品德的内容要求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动机、信念、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无论是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各种心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笔者认同这一分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包含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思想政治课课程属性的内在要求。

在评价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时,不能单纯地以考试分数论高低。考试分数不能用来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和价值取向的正确与否。教师帮助学生解除困惑,形成健康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才是比分数重要百倍的教学成果。基于此,中学政治课教师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素养是圆满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关键条件。

三、这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早期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一个自然人要成长为社会人,要经历不间断的社会化过程。中学阶段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个体完成早期社会化的途径有很多种,比如家庭教化、学校教化、社会教化、同辈群体的感染等,这些途径基本上是融合在一起的,其中学校教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学校教化这个途径中,教师的作用相当关键,这里面思想政治课教师扮演的角色又是重中之重。思想政治课教师由于所教学科的特殊性,担负起“育人”的很大一部分责任,帮助学生消除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地适应社会,科学地认识社会现象,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篇9

【关键词】 社会发展 护士 心理学知识

1 适应了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受当今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断充实和医学领域新技术新知识先后应用于临床的影响,传统的纯生物医学模式已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替代。医学模式的变革改变了过去以病人为中心、单纯强调医生对病人健康和生命的责任、忽视了对人群和社会公益的道德责任的惯有做法。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躯体没有病痛,同时还包括心理与社会融合的完满状态,医学被赋予了新的社会意义。医学研究的视野已不仅局限在病人的本身,更应注意到病人身后的整个人群、整个社会。

2 适应了护理事业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

护理工作是整个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责任制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转变。从医学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护理工作是医学人际间的一种彼此互助,它是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中,产生的以治病的需要及其理论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护理科学不仅以生物医学和有关的自然科学为基础,而且还包含了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等诸多人文学科的知识。

护士作为心理护理的实施者,护理事业的逐步发展将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社会大前提下,护士只有终生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更好的担当起护士角色、教员角色、管理角色、咨询角色和科研角色,促进护理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3 适应了护士自身发展的需要

3.1 健康需要:护理工作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它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护理人员的健康需要接受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笔者从事护理工作实践十几年,认为对护理工作者的健康影响最大的是因工作而造成的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就是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而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3]。在国外30年前就开始研究职业倦怠,最早研究的就是护士职业。在我国,医护人员居职业倦怠的第二位[4]。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3.2 工作需要: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曾说过:"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不同、得的病情不同,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或康复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是一项最精美的艺术。"[5]护理工作首先是和病人打交道的,病人由于疾病的原因,心理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而且不同情况下的病人心理变化也会不一样。

3.3 发展需要:社会和护理事业的发展将对护士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护士要想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终生学习。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我参加的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上,来自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护士和管理人员以及医学院校的教师占到了学员的大多数,而在报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人数当中,这个比例是100%。

护理人员如果掌握了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就能在工作中根据具体情况用心理评估方法科学地测定病人的心理状况。如果我们能用SAS焦虑量表、SDS抑郁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等评估病人的负性情绪、用认知疗法纠正其不合理观念、用行为疗法对其进行积极行为训练等,就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护理,在心理护理后再用量表进行对照评估、得出结论,那将会大大地提升护理质量。

4 学习途径

4.1 在校学习:现在医院的初级职称以下的护士一般在校期间学校都开设了《医学心理学》或《护理心理学》课程,这使他们对心理学基础知识有所了解。

4.2 自学:护士可利用业余时间有计划有步骤的自学心理学相关知识,这种学习可获得系统扎实的知识储备。还可以根据工作或自身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带着问题去学,这种学习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4.3 医院组织学习:医院可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请一些心理学专业人士给护士进行心理学讲座或根据如"非典"、"甲流"这些特殊情况,对护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并把参加学习的情况计入个人继续教育学分。医院还可利用护理查房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护理知识的考察或方法的提供,使护理人员被动加强学习和记忆。

4.4 参加培训:医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选派护理人员参加心理培训,或鼓励护理人员在业余时间自主参加心理培训,并在时间和经费上给予支持,并向学有所成者提供实践机会。

总之,社会需要高素质的护士,护士只有终生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希望我的同仁能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之余挤出时间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为护理事业做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董哲,韩黎丽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公报[J]。医学教育,1994年第09期

篇10

新课改主要涉及到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改革,高师学生需要储备丰富的知识并培养多样的能力。

一、储备丰富的知识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繁重的、艺术性的劳动。新课程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教学问题。新教材的知识面拓宽了,这要求教师也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应对时代的变化。高师学生在知识储备的黄金时期要有效地学习以下四方面的知识。

1.本专业及邻近专业学科知识

高师学生要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专业高新知识,关注专业最新研究;也要了解学习邻近专业学科知识并善于将学科间的知识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来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不断活跃自己的思维。

2.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知识

新课改要求的教师是高素质的教师,是具有综合素养的教师。为此,高师学生应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高师学生既要学习一定的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又要熟知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并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3.教育科学知识

教师的天职是育人,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有现代的教育素养。这就要求高师学生要努力学习教育科学知识,要学习现代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技术,要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要精通学习理论。

二、培养多样的能力

社会在不断发展,社会的变化也日新月异。多样的能力是高师学生应对新课改并承担起时代使命的有力保障。高师学生在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必须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来研究和探讨。

1.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提道“然而,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有用的知识或技能的想法已经过时了。”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和技术不断更新、各种信息不断涌现的时代,以往的“一桶水”之说需要摒弃。知识观应是动态而非静态。高师学生首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其次要精通学习策略和方法,懂得如何去学习,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逐渐提升自己独立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终身学习让知识不断更新、凝练、升华。

2、表达能力

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师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和明晰方法与过程,塑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者。高师学生要练就各方面的表达能力,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表达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频率。”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第一基本功,如果教师的语言贫乏、生涩、无味,学生将云里雾里,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教师要讲授理论知识,要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要指导学生进行操作,这些都要求教师具有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必须通俗、明白、有趣。“通俗”指的就是深入浅出、简洁易懂;“明白”指的就是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有趣”指的就是语言生动活泼、风趣幽默。所以,高师学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2)文字表达能力。

教师在工作中要写教案,要编写导学案,要出试卷,要写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要写科研报告,要写论文,这些工作的顺利完成都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教师有较强的语言表表达能力,才能较好的将自己的思想表达于书面,才能让交流更畅通。高师学生应在具有一定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多写、多改、多练,不断加深自己的文字功底。

(3)曲线图表设计能力。

发达国家的书籍资料中曲线图表很多,能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与记忆相关内容,可提高读者获取信息的效率。我国学校时下所用的书籍教材中文字叙述多而图表绘制少。教师在编写新的教材、教案时,在制作课件时,在设计板书时,应注意要多用曲线图表来概括文字描述,让信息的展示更加直观明了以此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高师学生应加强其曲线图表设计能力的训练,平时应多做一些图文转换的练习,让自己绘图的思维更敏捷。

3、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才有望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下一代。高师学生应注重培养及提升其自身创新能力。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其次要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再者要具有勇于探索、敢于批判的精神;最后还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4、组织能力

缺乏组织能力的教师,无论其知识多么渊博,都很难完成教育任务。高师学生需要具备组织教学的能力和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

(1)组织教学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能维护课堂教学秩序,处理偶发事件;要能控制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气氛;要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灵活调节教学进程;要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高师学生应多参与一些讲课比赛,在课余时间也应积极主动地联系中小学并深入实践。

(2)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形成人人参与、自己动手、发挥特长、凸现个性的开放式学习氛围。第二课堂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高师学生要有组织和指导兴趣小组的能力;要有带领学生进行参观考察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要有组织学生进行讲座、讲演、展览、表演、制作、竞赛、撰写报告和论文等活动的能力。因此,高师学生在自己的校园生活中应多参加各种活动并且多争取一些能够组织活动的机会。

作为未来教育事业的重要支柱,高师学生只有细心研读新课程标准并以此为导向来不断储备知识、培养能力,才能支撑起教育事业的大厦。

参考文献

篇11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这句话在我们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当下意义深刻。改革就意味着要创新,就会有问题出现,出现了问题在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因此,为了查摆在新教改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改革的成效,我结合在高中地理课改的实际进行了以下反思:

一、反思自己的角色是否转化到了位

新课改下,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更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 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 “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 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同时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合理按排,尽量变讲授内容为探究内容和活动内容,给学生提供发现和掌握知识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二、反思学生是否学会了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特性,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新型教学模式应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地理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从“学会”走向“会学”,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反思是否结合了地理学科的特点

学习地理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地图是教材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更是强调了运用地图的能力。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作为教师,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四、反思活动课教学开展的是否成功

活动课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佳时机。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探究,使听、看、说、思、做有机配合,培养学生各种习能力。地理新课程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如七年级上册有 34 个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有小制作、模拟演示、读图分析、动脑思考、填表、计算、绘图、谈感想看法等。我特别注重活动课的教学,每一项活动内容我都结合当地特点精心设计组织,每一项活动内容都注意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我对活动的总结,重点并不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引导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这样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五、反思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否得到了培养

要结合地理学科的优势,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记得前些时上“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 一课时,我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绵阳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观点新颖,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学生的创新意识犹如埋藏在地下的一座金矿,急待老师去发现、挖掘。

篇12

NAEP(美国全国教育进展评估项目)强调了学生理解技术本质的重要性,因为,技术不仅仅是指如何操作电脑和网络,还必须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操作电脑,操作背后的技术原理是什么。再进一步,我们还需要知道某一种技术从哪里来?它走过了什么样的历程?它未来要如何发展?只有搞清楚了一种技术的来龙去脉,也许我们才算真正掌握它。

如果我们稍微再较较真,就会发现隐含在技术原理话语背后的东西──科学。不错,技术的背后是科学,如果要想揭示计算机的本质,那就非得进入科学殿堂探究一番不可。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接触到一些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的知识恐怕大有裨益,这些知识或许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高不可攀,英国信息技术课改的方向就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2:工程设计

如果从计算机的角度来看,工程设计的思想不应是陌生的,无论计算机的软件还是硬件都遵循着这一思想。但近年来,在课程的实际操作中,工程设计的思想往往被淡化。随着STEM教育或者STEAM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工程设计的思想开始慢慢回到信息技术课程中。

其实,工程设计的思想一点也不神秘。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对孩子们而言,工程设计就意味着一个新玩具的诞生。无论是学生通过软件工具创作出一个作品,还是利用硬件设备设计出一个产品,都必有工程设计的思想贯穿其中。

工程设计思想的被重视,一个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它背后的两样东西: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在强调创新精神的今天,它们才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3:问题解决

篇13

其次,要实现上述目标,每一个教师都应具备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把握要建立在全面性和综合性上。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研究探索,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更不能在探索的道路上浅尝辄止,不能仅仅掌握了皮毛就沾沾自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段,教师对新课标都要深刻认识、整体把握。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新课标为指导,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能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居高临下、高屋建瓴,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真谛,并将新课程标准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