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网络艺术的特征

网络艺术的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0: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网络艺术的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网络艺术的特征

篇1

中图分类号:TP393.09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IT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的快速增长成了许多行业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和宝贵机遇,因而信息社会已经进入了大数据(Big Data)时代。网络大数据是指“人、机、物”三元世界在网络空间(Cyberspace)中彼此交互与融合所产生并在互联网上可获得的大数据,简称网络数据。网络大数据研究的意义总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大数据研究的意义

(1)网络大数据的研究对捍卫国家网络空间的数字,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信息化时代,国家层面的竞争力将部分体现为一国拥有网络大数据的规模、活性以及对数据的解释与运用的能力。在网络大数据领域的落后,意味着失守产业战略制高点,意味着国家安全将在网络空间出现漏洞。

(2)大数据引起了学术界对科学研究方法论的重新审视,正在引发科学研究思维与方法的一场革命。大数据的出现催生了一种新的科研模式,即面对大数据,科研人员只需从数据中直接查找、分析或挖掘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和智慧,甚至无需直接接触需研究的对象,但大数据的应用前景毋庸置疑,因为大数据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来源于应用的问题。

2网络大数据带来的特征

2.1 网络大数据的复杂性

网络大数据的复杂性主要包括数据类型的复杂性、数据结构的复杂性和数据内在模式的复杂性。

(1)数据类型复杂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产生的途径不断增加,数据类型持续增多。相应地,则需要开发新的数据采集、存储与处理技术。相关的研究包括利用外部数据源、搜索结果等扩充文档,或者利用内部相似文档信息来扩充短文本的表达。然而,无论是利用外部数据,还是利用内部数据,都可能引入更多的噪声。

(2)数据结构的复杂性。传统上处理的数据对象都是有结构的,能够存储到关系数据库中。但随着数据生成方式的多样化,非结构化数据成为大数据的主流形式。与结构化的数据相比,非结构化数据相对组织凌乱,包含更多的无用信息,给数据的存储与分析带来很大的困难。对非结构化数据做基本的分析工作国内各大公司和科研单位也启动了用于支撑非结构化处理的基础设施研发。

2.2 网络大数据的不确定性

网络数据的不确定性包括数据本身的不确定性、模型的不确定性和学习的不确定性。

(1)数据的不确定性。原始数据的不准确以及数据采集处理粒度、应用需求与数据集成和展示等因素使得数据在不同维度、不同尺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传统侧重于准确性数据的处理方法,难以应对海量、高维、多类型的不确定性数据。

(2)模型的不确定性。数据的不确定性要求对数据的处理方式能够提出新的模型方法,并能够把握模型的表达能力与复杂程度之间的平衡。该种模型过于复杂,难以用一种通用的模型结构来适应具体的应用需求。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往往采取简化的模型刻画不确定性数据的特性。另外,在数据的管理和挖掘上面,不确定性模型的构建应当考虑到数据的查询、检索、传输、展示等方面的影响。

2.3 W络大数据的涌现性

涌现性是网络数据有别于其它数据的关键特性。涌现性在度量、研判与预测上的困难使得网络数据难以被驾驭。网络数据的涌现性主要表现为模式的涌现性、行为的涌现性和智慧的涌现性。

(1)行为的涌现性。随着数据采集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得到的很多数据都具有时序性,而社会网络中个体行为的涌现性则是基于数据时序分布的统计结果。网络在演化过程中会自发地形成相互分离的连通块,这一个体行为涌现的结果不依赖于初始网络的拓扑结构,对于研究更多的社会网络模型和理解行为涌现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2)智慧的涌现性。网络数据在没有全局控制和预先定义的情况下,通过对来自大量自发个体的语义进行互相融合和连接而形成语义,整个过程随着数据的变化而持续演进,从而形成网络数据的智慧涌现。因此,网络大数据的研究需要一套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方向性的指导。

3总结

“人、机、物”三元世界融合的网络空间(Cyber-space)中的网络大数据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影响作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网络大数据存在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涌现性等显著特征.总之,与传统研究工作相比,网络大数据在各个层面的差异都非常显著。尽管目前已经有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工作,但是总体上来说,网络大数据的研究还很年轻,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津璐,曲海英.浅谈大数据时代的经济变革[J].经济论丛,2015:212.

篇2

网络音乐是指音乐作品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有线和无线方式传播的,其主要特点是形成了数字化的音乐产品制作、传播和消费模式。通过电信互联网提供在电脑终端下载或者播放的互联网在线音乐,无线网络运营商通过无线增值服务提供在手机终端播放的无线音乐,又被称为移动音乐。

 

二、网络音乐的艺术特征

 

1、多样性

 

计算机的普及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对等的多媒体平台,而音乐的特点决定了它是时间和传播的艺术,二者先天的DNA契合决定了网络音乐的神奇效应。由于音乐传播方式的改变,音乐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其形式上的多样化也使得我们的音乐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计算机和网络这个特殊传播载体,为许多音乐形式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使新的音乐形式的诞生和传播成为可能。网络音乐形式的多样性也是网络音乐区别于其它音乐传播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如果把网络音乐进行划分的话,它是多种多样的,如FLASH音乐、MIDI音乐、电子贺卡音乐、网络游戏音乐、网络广告音乐、网站背景音乐、网络MP3音乐、视频音乐、彩铃音乐等等;在音乐形式上,它囊括所有了音乐类型,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现代音乐、舞蹈音乐、器乐曲、声乐曲、通俗音乐等。网络中传播音乐的多样性表现为音乐形式及音乐种类的丰富多样性。

 

2、重复性和再现性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作为一种信息被传播,可以带给我们愉悦和美感,在传统的传播形式中,人们只有在音乐厅、歌剧院、音乐沙龙、广场才可以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人们欣赏音乐受到了时间条件的限制,因为当时的音乐无法被原封不动的重复和再现,人们必须在现场才可以欣赏到自己喜欢的音乐,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们的许多梦想都变为了现实。广播、电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诞生打破了音乐欣赏在时间上的限制,因为音乐可以被原汁原味地再现、复制和重复,改变了音乐原有传统的传播形式给音乐传播设下的种种羁绊。

 

留声机、录音机、CD、MP3、VCD、DVD在音乐传播中虽然和网络音乐有着共同的特点可重复性。但音乐的欣赏内容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网络音乐传播给人们的选择视听提供了无限大的音乐欣赏空间,根本上摆脱了广播、电视在时间上、内容上对人们视听的限制。

 

网络的共享,科技的发展,使网络音乐的传播达到了极致,其最大的特点是音乐可以不受限制被重复、再现。由于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远程性特点,决定了一首乐曲从它诞生之日起,只要经过互联网来传播,就可能被无限量传递,无限量被下载,不受空间、时间的制约和限制,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上网就可以完成,使这首乐曲被反复下载和再现、不受限制地被反复欣赏,使更多的人享受到音乐重复和再现的快乐。

 

3、开放性和交互性

 

网络和计算机的发展,使网络音乐的诞生成为可能,它巨大的存储功能保证网络听众不用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时间,就可以随时从网络上点击收听或者下载音乐。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欣赏音乐,完全平等的基础平台。互联网络的交互性传播不必像其它大众媒介那样,要借助其它的社会公共系统才能完成,它通常依靠自身平台就可以完成交互行为过程。

 

传统媒体在传播音乐的过程中,无疑都会受到许多的限制,而网络音乐就像一个全天候开放的书架,其所有的信息都是公开的,它音乐品种齐全,就像一个琳琅满目的商店,你可以找到任何音乐流派和音乐形式的音乐,同时你对音乐进行选择性的欣赏也是完全自由的,网络音乐无须经过专门的音乐制作部门和媒体单位的过滤就可以被网络听众所接收。它没有任何强制性的因素,人们不必要考虑欣赏的顺序、时间,欣赏的内容也可以随时更新,音乐的风格可以自由挑选,欣赏者的欣赏好恶受到了绝对的尊重,欣赏者的审美个性得到充分释放。音乐爱好者利用网络表达个人的意见和喜好,互联网使网络音乐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网络传播的隐身性,网络的交互传播不需要馅媚迎逢,不需要矫揉造作,通过网络媒介就作品的多方面问题进行更加直接、即时和全面的交流,它们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频繁和快捷。这就使音乐创作者之间的互动、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互动、音乐创作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变得现实与可能。

 

4、远程性

 

在传统的传播形式中,音乐的欣赏无疑带有一种贵族化的倾向,是少数人的专利,人们欣赏音乐受到了许多时间和空间、经济条件的制约;不管是多么美妙的音乐,你如果身在它处就无法欣赏,而场地的空间又决定了听众的人数是有限的,注定了好的音乐欣赏与大众无缘,也注定了好的音乐欣赏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现代的音乐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制约,使你随时随地都可以欣赏美妙的音乐。互联网中MSN、QQ、BBS等网络通讯工具使音乐的交流和传播同样具有远程性的特点,好听的音乐作品、最新的音乐资料等信息,会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并与好朋友共享。在互联网中音乐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是所有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由于互联网的特点,使音乐创作者、音乐爱好者、音乐传播者之间突破空间,使远距离的交流、传播、共享、创作变为了可能。

 

5、共享性

 

网络以及数字化的应用,使某一段音乐素材能在较大范围内得以共享,数字化的时代,网络音乐迅速繁荣,网络的快捷和资源共享等特征使得绝大部分人更加青睐于网络音乐下载。目前,世界上通过网站销售的专辑以及通过收费下载形式售出的单曲数量已愈来愈高,网络销售在唱片销量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美国唱片工业协会近年来一再就一些非法侵权的网络音乐共享提出诉讼案件等,都反映了互联网时代音乐传播的迅速以及音乐共享方面的需求。

 

在中国,目前大约有7200个网站提供音乐下载,大部分网站为用户提供免费的音乐下载,而一些免费的诸如KUGOO之类的P2P软件更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客观地讲,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收费的在线音乐服务将与免费的网络音乐文件交换共存。免费网络音乐文件的无限扩张,收费在线音乐服务的孱弱无力,传统唱片公司收入的逐年递减,都预示着全球音像产业的重大转型期已经到来。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网络音乐迅速传播,使得许多年轻人更愿意使用小巧轻便的MP3而不是笨重的CD机,在对传统唱片业的不断冲击中,轻巧的MP3播放器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

 

参考文献:

 

[1]王国良.《漫谈网络音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4期

 

[2]杨春圃.《网络音乐研宄之检讨》[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期

 

[3]侯琳琦.《网络音乐一一新兴的艺术形式》[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期

 

篇3

动画艺术是由文学、美术、戏剧、音乐、电影多种艺术门类相互结构融合而成的综合艺术样式,它以图像和声音作为影像的媒介并综合多种艺术元素在运动的时空中完成信息传达。因动画艺术的外在表现隶属于影像文化范畴,使其具备了克服时间、空间限定的传播能力,并借此成为全球化艺术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动画艺术在现代数字媒介技术的介入与参与下展现出了全新的样貌,并在技术先导的结构中建构着自身的文化新特征。

一、基于网络发展的动画艺术转型

数字媒介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强大的整合力量突破了传统媒介间的壁垒,形成了多种不同媒介整合的新形态。这作为新时代的媒介文化的重要特征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引发了动画艺术从表现形式到创作观念的流变。网络作为媒介整合新样态的典型代表,经由文字界面转向图文界面、由静态界面走向动态界面的持续的发展,形成了动画艺术可以栖居的全新技术环境,促成了动画艺术基于网络媒介的转型,并在对传统动画艺术的赓续与发展中展现出有别于传统动画艺术的新特征。

首先,传统动画的叙事性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不论创作之初的动画剧本,还是最终的动画作品都展现出强烈的文学叙事性。当动画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总是可以通过对动画作品的欣赏来解读它背后的故事,并在接受视觉审美影响的同时也通过故事获取文学性的审美启迪。这种先天性的文学渊源既是传统动画艺术的功能之一,也是其本质特性之一。而栖身于网络的动画艺术是在网络媒介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在视觉文化主导的环球语境下、在人们乐于关注直观现象而惰于阅读与思辨的现实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决定了完整的叙事性特征将在网络动画中让位于更为纯粹的视觉、感官愉悦,并逐渐发展成为跳跃性、片段化为主导的叙事特点。

其次,传统动画与绘画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艺术家创作的动画形象本身就具有造型艺术所独具的视觉审美功能。同时,也因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艺术审美追求使得动画作品融入了精英艺术气质并成为其重要的特征之一。现代基于网络的动画发展与网络动画创作技术进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技术进步降低了动画创作所要求的艺术技巧的门槛,使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动画创作中来。同时,基于技术发展的动画创作也受到技术本身的约束和限定,展现出较为独特的艺术样貌。因此,栖身网络的动画基于技术限定、大众参与和广泛传播展现出了有别于传统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使精英艺术气质隐退于愉悦大众的视觉需求之下。

第三,传统动画片是在影院中播放的,影片的播放方式创造了独特的体验环境。观众在黑暗所营造的半梦情境中,内心世界与情感完全沉浸在作品所带来的审美体验之中。而栖身于网络的动画艺术是以网络终端作为自己的播放介质的,借以数字化技术构建的虚拟剧场环境彻底告别了传统动画的体验环境,使观众不仅得到了点播的权利,也使欣赏的过程具有即时往复的可能。体验环境的改变给动画创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吸引观者目光、引起好奇成为创作必须关注的要素,而符合一般大众审美、紧跟时尚节拍、创造新奇视觉效果则成为创作的基本规则。这种改变使基于网络传播的动画作品告别了传统动画对经典审美范式的执著追求而走向游戏于大众审美的视觉快餐之中。

我们看到,科学技术改变信息传播方法与途径是现代网络媒介发展的基础;现代经济的高速增长是现代网络媒介不断进步的保障;对信息高速、广泛传播的需求更成为网络媒介迅猛发展的动因。而由此引发的基于网络媒介的动画艺术的繁荣也必将伴有基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创作手段革新,甚或是革命,为其能以全新面貌登上时代的舞台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动画行业在数字媒介中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动画艺术也以自身独有的艺术魅力不断吸引着网络媒介的技术关注,并逐渐形成动画艺术可以栖居的全新技术环境,促成了动画艺术在网络媒介中的成功转型。

二、网络环境中动画艺术的社会功能拓展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及网络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及便捷的途径,使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须臾不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声音、图像及动态影像技术在网络中的嵌入,也使信息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人们在接受信息数字化传播的过程中也表现出更乐于沉醉在新技术所带来的多样审美体验,这为动画艺术在网络环境中发展提供了前提保障,而动画艺术也借此实现了自身社会功能的拓展。

首先,栖身于网络媒介中的动画艺术确定了与传统动画完全不同的发展空间,动画家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技术特性并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富于个性的角色和表现角色活动的场景,同时还要给角色赋予生命,把人们的幻想与现实通过交互式的手段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引发观众强烈、奇妙和出人意料的心灵共鸣,这是一件基于网络环境进行传播的动画作品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决定了作品品质的重要内容。对于创作者而言,满足观者相对于传统动画更为强烈的审美期待,既是迎接动画在传播媒介中转型的巨大挑战,也更是拓展其创作空间、实现艺术理想的机遇。借此,动画艺术在网络媒介强大的技术力量和创作者积极投入的合力推动下不再拘泥于动画的传统样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动、多样及持续的蓬勃发展态势。蓬勃发展必须要基于受众的广泛参与,这成为动画艺术在网络环境中实现自身社会功能拓展的基石。

其次,栖息于网络环境中的动画作品,相比传统动画作品而言,可以凭借网络媒介强大的传播优势拥有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力,而负载其中的艺术情感、观念、理想等也势必对更多的观赏者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其生动、亲切、诙谐、时尚、新奇、幽默等人文特征表现出的亲和力和艺术特质,也在网络中引发了更多观赏者精神与心灵的共鸣。由此带来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动画艺术消费行为就不再仅仅是对动画作品本身的消费,更是观赏者体现自我价值和自我意识的表现,成为消费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基于网络的动画艺术不仅在提高生活品质、促进文明建设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也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

第三,从美与审美的文化视角来看待基于网络环境的动画艺术创作,它不仅仅是从属于网络发展或公众事务的艺术活动,也不仅仅是对信息传播的简单理性图解,甚至不仅仅是审美经验的尝试,它同社会进步的理念,同人文哲学息息相通。它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以各种手法吸引大众的视线,艺术化地将审美咨询传达给受众,并力求以艺术化的个性表现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赢得大众的视觉好感和心理认同。它创造了一种社会功能与艺术理想共存的全新“环境”,体现着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多重价值。所以对栖身网络环境中的动画艺术的审美关注,实则是对其社会功能的关注,即在达成其艺术目标的同时,如何实现对文化的传播和情感传递的关注。

在当下,动画艺术基于网络媒介的传播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艺术目标的实现,只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途径的优势和特点并结合一定的诉求形式才能实现广泛而有效的传播。而对传播途径的充分利用和诉求形式的选择无疑与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息息相关。动画创作是一种满足大众审美的艺术创造活动,必然受到同时期艺术风格以及受众审美倾向的影响,尤其基于网络的大众传播机制更期望大众的回馈反应,期盼广大观赏者的参与对话,这就为当下基于网络环境的动画创作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即在满足广泛传播的基础之上,必须尊重受众对审美的自觉追求与理解。藉此,动画艺术与网络媒介在共同满足大众艺术审美和实现审美理想的过程中形成了互为手段、互为目的的积极互动关系。

三、网络媒介中动画艺术转型的内在动因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动因,栖身于网络环境的动画艺术与网络媒介的同步发展存在着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一)以大众信息传播为核心的必然选择

动画作品的有效传播是其审美理想得以实现的必要保证,而基于网络媒介的传递过程则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动画的创作必须具有明确的人群指向;其次,必须要有详尽的网络传播策略;最后才是具体传播活动。而网络媒介提供的技术环境、传播方式是动画作品传播中的限定条件;动画创作本身则是在满足上述条件前提下由受众群体进行自由选择的审美体验活动的组成要素。由此看,不论何种类型的动画作品以及对应的是何种网络传播策略,受众群决定了网络媒介与动画作品间的制约与迎合关系。同时,大众审美活动的持续与不断发展,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并逐渐成为以大众信息传播为核心的必然选择。

(二)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相互依存

首先,信息时代、读图时代的接踵而至使得信息变得更加直观,促成“形象”一词成为时髦辞令。作为信息传播手段的网络媒介就必须选择有利于受众接受的信息承载形式及更符合现代信息环境特征的信息组合模式,这成为媒介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必然需求。而大量的可视化技术的广泛采用,为动画艺术的栖息与发展提供了肇始力量。

其次,媒介技术在改变现代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所缔造的动画创作技术环境,在不同层面上满足了动画创作的艺术追求及创新需要并推动其发展。同时,随着新的动画形式、新的创作观念的不断涌现也促成了网络媒介文化的共同发展与进步,二者相得益彰。

第三,动画艺术的审美价值与网络媒介自身的存在价值在服务大众审美中得到了最大化的统一,其社会效益及各自的使命感也得到了最大化的彰显。网络媒介与动画艺术一起在反映当代审美趋向并引导大众审美消费中起到了积极的社会作用。

综上所述,基于网络媒介而蓬勃发展的动画艺术在不断扩展着人类的想象力与创作力,也在抒发人类情感的延续中不断满足着观赏者的审美期待,使网络媒介技术愿意为它的良性发展投入更为充分的关爱,使之走向成熟。同时,网络环境中动画艺术的持续发展和更为广泛的传播也给网络带来了时尚新颖、出人意料的视听效果,并借助网络无孔不入的传播优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在完成其预设的基本功能之外更进一步实现了对传统动画艺术的赓续与发展,并成为网络媒介文化的重要内容。网络环境中的动画艺术相对于传统动画而言以更多样的表现形式、更丰富的表现内容在更广泛、更广大的受众体验环境中践行着张扬审美的使命与责任,也在全新的生存空间中、在持续的发展中缔造了又一道全新的人文景观。

[参考文献]

[1] 阮艳萍.动画文化生存[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篇4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迅猛的发展,这一发展带给人类文化的推动力量是难以估计的。当电影叩响艺术大门的时候,人们并未意识到它将成为21世纪所有人的艺术宠儿,随后广播电视艺术的蓬勃发展,使现代声、光、电技术一举步入艺苑中心,从而使历史久远的传统艺术为之失色。然而,最令人惊奇的是6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80年代以来的网络艺术,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挺进人类的艺术领域,使艺术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来源

1966年,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图里发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他肯定了现代建筑对人类居住空间的贡献,但指出国际主义风格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不同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来满足社会生活多样化的需求。[1]

20世纪70年代,英国艺术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最早在设计领域提出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出版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等著作。

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斯特恩在他的《现代主义运动之后》一书中提出“所谓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新的侧面,并非抛弃现代主义,建筑要重返‘正常的’途径在于探索一条比现代主义运动先驱者们所倡导的更有含蓄力的途径。”[2]

罗伯特・文图里、查尔斯・詹克斯和罗伯特・斯特恩这三位大师的学说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

2 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

受哲学思潮与社会文化趋势的带动,后现代主义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传统构件的非传统组合。对传统的题材采用各种非传统的工具、技巧进行非传统的重新组合。二,理性与非理性的互补。三,历史主义。对传统的要素实行“戏弄之”的原则。四,俚俗化倾向。通常表达的主题往往倾向于通俗文化和市井文化。例如将七个小矮人的形象作为建筑立面的浮雕。五,接受美学的特征。艺术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著作《本文的召唤结构》中提出了“召唤结构”的概念。他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3 网络艺术所体现出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网络艺术由于其独特的艺术样态和传播手段,呈现出其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3.1 无限重复创造性

网络艺术作品的题材往往都来源于传统的题材,但是以新的方式进行重新构思,通过网络传播后,具备了被无限次重复创造的可能性,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传统构件的非传统结合”特点。在传统艺术中,艺术作品一旦被创造出来,就被永久的固定下来了。但是在网络艺术中,艺术作品被人们进行各种重新创造,得出一些异于原始作品的新作品。例如,艺术大师杜尚在蒙娜丽莎的脸画上两撇胡子,这幅新的作品被命名为《LHOOQ》。

3.2 嬉戏性

网络艺术的“嬉戏性”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对被奉为经典题材的戏弄,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历史主义”特点。在网络上,许多人在“据说已经完成”的艺术作品上,进行各种数字化操作,将作品随心所欲地涂抹和删改。例如《CEO李煜的悲惨世界》、今何在的《悟空传》,众多古代文学名著中的人物都在网络文学中被改写和戏弄。约翰・杜卡斯在《艺术哲学新论》中说:“有些美的东西并非是艺术品,而有些东西是艺术品但却不美。依此看来,无论美与艺术这项活动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多么密切,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任何本质的关系。”[3] 可见在网络艺术,不美的艺术品越来越多,显示出当代人的审美范围不断扩大的倾向。

3.3 大众化

在传统艺术中,精英文化处于主导地位。网络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为网民提供了自由平台,网民可以相对自由地畅所欲言。网络艺术不再是艺术家的专利,一元话语霸权被解构。

网络艺术的大众化特点使公众成为艺术的主体创造者,同时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俚俗化倾向。创造者考虑到作品要面向大众,网络艺术的主题往往倾向于通俗文化。例如在第17届韩日世界杯期间,大小网站遍布足球的“酷评”。当中国队冲击16强出线未果时,网上出现戏仿任贤齐经典歌曲《心太软》的球评:“你总是腿太软,腿太软,把所有好球都射不进网,头脑总是简单,配合太难,不能出线,就别勉强。”

3.4 互动性

互联网结束了艺术审美的私密空间,却创造了交互共享的网络艺术。在作者、作品和欣赏者这个三角形中,欣赏者不再是被动的,是形成作品的又一股力量。

弗・杰姆逊曾说,现代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时间性的模式,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空间性的模式,从时间向空间的转变使时间的历史感被挤压到平面中,导致历史深度感的消失。[4]这种后现代时空观的变化在网络文学中得到鲜明的印证。网络文学没有时间的概念,它将时间化为空间,用在线空间改变或延伸时间。网络文学没有终止的概念,因为作者失去了终止自己作品的权力,而是把这种权力交给了在线空间的网民。

这种互动性同时还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接受美学”特点。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作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创作者通过作品与欣赏者建立起对话关系。网络艺术的互动性引起读者的接受审美,引起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总之,网络艺术所独特的无限重复创造性、嬉戏性、大众化和互动性,都在各个方面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可以说,在上述的这些特征中,网络艺术是后现代主义的必然延伸。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去看待网络艺术,更加有利于认识和分析网络艺术。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文图里著;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篇5

中图分类号:R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358-02

1、概述

在这个信息时代,数字科技已经深度介入到了艺术与文化领域之中。现在更多的艺术家、设计师及数码爱好者们都在数码的“工具箱”里找寻新的创作灵感,拾取更加得心应手的创作工具与手段,不同程度的通过其他的形式实现着自己的艺术梦想。不管是艺术家、艺术对象、材料、方法和手段,还是艺术理念等都到了数字化集成和整合的底部,这也很大程度上的促成和实现了艺术元素间的有机互动,产生出和传统艺术特征,风格完全不同的新审美特质。

伴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是各种不同艺术的有机结合,进而真正的实现各种艺术的辩证统一,同时也把语言和艺术的统一性进行了更加有效的整合,在广义的数字媒体艺术中,在进行数字媒体艺术的构架时,其涉及的领域包括很多,比如:科学技术、媒体等多个方面,同时也包罗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文化理念。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形态中可以看出,其大量的介入了数字和多媒体技术,其中也包括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等,进一步通过这些技术的有机结合来形成数码的图像或者是音频,包括诸如动画等一系列的艺术形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同领域的艺术创作形式的完美结合,把之前传统并且简单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空间进行了进行了一定的扩展,使之变的更加的多样和多元化,这其中要求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充分运用,而同时也是多个领域和学科的团结与写作,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对艺术的认知和造型进行的一种全新的理解和认识,使艺术家的综合素养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艺术的对象,也不仅仅局限在以往的艺术的美感和视觉的享受,而是对众多的艺术的长处进行完美的结合,并且同时也借助于现代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和音频进行有效互动,从而实现多媒体和多艺术的有效结合。

2、数字媒体艺术的简介

数字媒体艺术是在90年代以后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这种艺术形态很好的实现了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有效融合。一般来讲,艺术创作人员必须要深入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形态本质,从而进一步更加充分的掌握数字技术的多样性,进一步的利用数字媒体来完成艺术创作,为人们提供更加优秀的文化作品。对于数字媒体来说,它的本质形态就是价值观的开放性,拥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艺术创作人员将会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因而我国的文化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3]。

在一般的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也就是将计算机媒体技术应用在资讯、传播和生物科学等各个领域所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这其中主要包括了数字图像、只读光盘艺术、虚拟现实艺术作品、网络艺术、数字音频艺术、虚拟生物作品、综合数字艺术等,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媒体艺术与各个领域是息息相关的,七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要想加快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速度,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员就必须要更加深入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内容,从而进一步加快我国艺术创作的速度。

3、数字媒体艺术美学特征的简要分析

对于数字媒体艺术来说,它主要的作用是用来实现各种艺术之间的有效结合,并且同时特完成了语言和艺术的整合工作。为了将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科学、技术和媒体等多个领域,艺术创作者必须首先要深入的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理念和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以此来实现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应用。从字面上来看,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多媒体性,这主要体现在数字媒体艺术必须要依赖于多媒体技术来完成数码图像和音频等内容的艺术创作工作。

互动性也是数字媒体艺术美学的一个重要的特性,是数字化艺术在作者与观众之间过程与结果之间所表现出的一种角色换位,互动沟通,即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一种艺术模式,这也是艺术同一性的一种典型的体现。例如网络艺术就是典型的互动性的数字平台,无论人们身处何处,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就可以接入到网络系统,接下来就可以参与到网络中的艺术创作中来,进而对作品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再创造。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性认知,生活体验,个人爱好,对作品进行一定的再创作,期间可以不断注入新的题材内容。从一名艺术家和原创者角度来看,网络作品,只是原创者搭起的一个作品框架和供人们表演的舞台,目的是让更多的网友都尽情的参与并表露个自的才艺与特长,以此拓展作品、增强自信。另一方面,在网络互动中,参与者都品尝到了艺术家及艺术创作的,人的个性化的元素在作品中成为了艺术的对象,没有专门的艺术技能,凭借数字技术提供的“半成品”(网络资源),进行“来料加工”式的合成一与后期制作,这种共同参与艺术创作的互动平台与氛围,最终形成了当今人们所关注的艺术的互动性特征,即:艺术与非艺术的互动,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互动,它的结果,似乎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艺术对象有爱无类,艺术作品走向复制时代,走向边缘与混沌[1]。但是不得不说,这都与互动性密不可分。的确是这样的,互动性的数字创作平台,充分的给予观众对作品享有更大的选择权利与修改权利,每一个观众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去出发,去找寻和确定作品的样式。在观众阅读完他人的故事之后,又以“艺术家”的高度在个人意念的支配下,可以对作品做出回应和进行新的探索。主动的去参与到创作之中,在互动式的沟通中,真正可以实现艺术家与观众,艺术创作与接受的换位思考与真诚的对话。

与此同时,创作者才能够真正的将作者真正的内心心甘情愿的展现到人们的面前,通过作品让读者充分的体会到创作时的心里活动。只有这样,观众在分享作品时,才可以得到切身的精神满足与情感的陶冶。科技对艺术的挑战是不以艺术家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结果是通过其自身的吸引力将更多的“门外汉”吸引进艺术的大门,所以才会艺术被简化成一个“工具箱”,使用者在需要时便可以拿来使用。这种艺术的技术与工具化倾向,在数字媒体艺术里,使更多的人能加人行列,使大众气息的艺术氛围,表现平民生活的数字化作品应运而生。[4]

然而,任何一种艺术,都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精湛的技艺支撑,这并非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所以这就形成了艺术的神圣并且高不可攀的倾向。尽管这样,数字科技的普及趋向衍化,使的艺术日益走向纯技术的道路,现在的这种倾向九十分的明显了。因此,只要是经过一定的重复不断的操作,通过此来不断的提高熟练程度,几乎可以说是每个人都可以创作像模像样的作品了。所以现在就有一种情况不断的在发生,艺术家们不愿意再花更多的时间去在作品中“惨淡经营”,反而缺渐渐学会了去“偷懒”,在创作中走竭力的去寻找捷径的存在。

大众化也是数字媒体的艺术的新美学特征之一。在之前通俗的数字处理技术和互动的艺术创作模式的依托中,构成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又一鲜明的美学特征[3]。当代的数字技术十分人性化的设计,我们可以进行规模化的复制,同时也可以快速传播工具与载体,这可以说是都在根本上解放了艺术的“劳动生产力”,这也就大大的消解了艺术的高难度。数字艺术作为最普及的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媒体,自始至终都在和大众媒体携手共进。从当今的“第四媒体”的网络艺术来说,其中的交互性及双向互动传播而论,比如说开设电子论坛(BBS),公布记者电子邮件,在每篇报道之后设置评论区等等手段与途径,给大众提供一个交换意见和发表评论的场所,这使的进人网络的人们能够直接参与作品和新闻报道,这不仅做到了媒体原创,网民之间的沟通,还实现了观众对观众的传播,从而真正使媒体与大众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数字媒体成为“大众的代言人”[5]。这就像平民作曲家雪村等一代青年艺术家产生了以《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为领衔的一大批大众化的数字化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平凡但是却让人感觉十分的亲切,凭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传播,几乎是一夜之间,独具特色的东北腔“翠花上酸菜”就热遍了网里网外,可谓家喻户晓。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数字化艺术的互动与共享,使成千上万的人共同地创作,共同地欣赏,共同地评论,共同地开拓新的艺术天地。

结束语

数字媒体艺术中所展现出来的大量的美学特征,在现代艺术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仅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多样,形形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能够通过美学特征的存在,而使人类对未知的科学和人文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探索,从而进一步的对现代艺术进行重新定位。现代艺术会沿着怎样的方向发展,是向着现代化的方向继续发展,还是会返回到复古典的复兴,这都是由其所具备的美学特征所决定的,所以说,数字媒体艺术的前途在于其美学特征的有机结合,才可以不断的创造出新的形式和途径。

在现代的社会,文化与传媒产业作为信息经济发展的重要综合指标,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兴盛和发展使得艺术文化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在存在着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就是,自诞生以来,数字媒体艺术正在以它那特有的品质给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带来不同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以媒体技术本体化与视觉文化审美化为表征的新意识形态的不断的扩散,深刻影响着现代文化的发展。数字技术所引起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由话语文化形式向形象文化形式的转变,在摧毁传统文化等级秩序的同时,同时也消解着艺术传统对意义的深度追求。物质性存在的强势与观念性存在的低限之间的博弈,是数字艺术以及电子视觉文化无法回避的现实,数字艺术的发展函待解决唯技术主义的迷瘴与意义场的虚设等现实难题。“数字化生存”的技术和“艺术化生存”的人文相互协调,才能实现数字艺术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晓岩.试论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2]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探讨[J].饰,2006.

篇6

〔中图分类号〕B8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11-0143-04

互联网络是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因其具有数字化传播的特点,被称为数字媒体,又因其具有广义的媒介平台的效应,被称为泛媒体。基于多媒体技术之上的互联网络,建立在数码载体上,具备复合性和集成性,即多种形态的感知信息要自然地复合成一体,不同形态的信息互补强化,协同发挥1+1>2的综合作用;集成性是指将处理不同感知信息的部件集成在一个设备中,使其具有综合表达的性能。同时,互联网络的一个突出特性是其具有交互性,即作为用户和对象间进行双向实时的信息交流。[1] (P163) 互联网络的发展,不仅是艺术传播媒介的又一次伟大的革命,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以最快的速度推动艺术发展,促使艺术大众化,极大地加速了艺术的平民化进程;而且给艺术带来新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创造了新的艺术样式――网络艺术,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内容,从艺术的传播渐渐渗透到艺术创作、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更新了艺术观念。

一、 网络传播造就新艺术

网络艺术是以网络为载体、依托、手段,以网民为接受者,具有不同于传统艺术特点的新艺术样式。它是涉及文学、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建筑、雕塑、摄影、电视及电影的最广泛的综合艺术,不仅可以照相式地再现绘画、雕塑、建筑等空间艺术,也可以动态式地展示音乐、文学等时间艺术,还可以完美别致地凸现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等综合艺术。网络艺术包括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美术、网络影视、网络博物馆、网络广告、网络游戏等等。

网络艺术样态分为三类:一类是经过电子扫描技术或人工输入等方式进入互联网络的已经存在的艺术作品;一类是直接在互联网络上“发表”的艺术作品;一类是通过计算机创作或通过有关计算机软件生成并进入互联网络的艺术作品。网络艺术具有个人性、综合性、动态性、交互性、短暂性、瞬时传播性、虚拟性和可下载性。[2] (P120) 概括地说,网络艺术属于一种交融性的综合艺术,其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而其最大范围内的开放性和随意性又吸引了更多的网民进行个性化创作,并在互动交流中得到完善,使艺术创作成为集体交流的结晶。系统的开放性与全球性、信息的广容性与集成性、传递方式的交互性、信息表现形式的多媒体综合性、媒介使用的富于选择性和平台性,[3] (P71) 使艺术的传播有了极大的突破,并促使网络艺术快速发展。

经过电子扫描技术或人工输入等方式进入互联网络的已经存在的文学艺术作品,即传统艺术形式的网络化,是艺术与网络结合的第一个阶段成果。目前绝大多数网络艺术作品都是传统艺术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的成果。通过网络这个新兴媒体,人们可以广泛接触、享有人类五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无数艺术瑰宝和思想文化遗产。传统艺术作品上网,使历史久远的艺术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得到了延伸,使人们更加方便地接近艺术、了解艺术、享有艺术;在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艺术家与非艺术家之间的广泛交流中,促进了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互联网上有数字化的各种图书、博物馆、艺术馆、书屋、画廊、展示厅、音乐会,既可以静态地展示全方位的传统艺术作品,也可以动态地展示传统艺术作品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网络上也有通俗的武侠小说,新式的大众文化样式――相声、小品作品的荟萃以及时尚的流行音乐,还有网络游戏、邮票天地、影视长廊、时尚服装、古玩字画等数之不尽的站点。丰富的艺术作品除了网站主办者扫描输入外,有很多是网民主动输入、粘贴上去的,这使得传统艺术样式在网络上具有极大的集成性。同时,互动性的平台,使网络信息的价值在被浏览的同时因“二度整合”而显得越来越高。

网络传播的存在,使传统艺术的传播发生了质的变化。(1) 在形式上:网络是多媒体、数字化的媒介,把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使传统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达到了图、文、声、像并茂,满足了人们享受艺术的各种感官需求。在网络上,通过简单的剪切、粘贴、拼凑,各种传统艺术形式交融在同一主页上,从而建立起从一种艺术样式到另一种艺术样式的超文本链接。(2) 在内容上:传统艺术是一种被动观看的静态艺术,而网络艺术是一种主动交互式的动态艺术。每一位网民都可以为网络艺术增添色彩,从而使得网络艺术成为最全面的“四库全书型”的艺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从事网络艺术整合的人员素质的提高,网络艺术的分类将越来越细,网络艺术的专业性也将越来越强。(3) 在传播上,艺术在网络上的传播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传统艺术作品得到最大的整合并获得最快的速度。同时,网络为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新方式:“上网――下载”。通过这种传播方式,使每一位网民都可以建立自己的艺术宝库,享有艺术一对一的欣赏,在最大程度上促使艺术的大众化发展。(4) 在创作方式上:计算机智能软件的开发,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创作或通过有关计算机软件生成网络艺术作品。电脑创造的音乐、电脑三维动漫、电脑小说,包括几十位作家甚至数百位网民共同创作的接力小说等等,都有赖于电脑智能化的发展。无疑,注意力是网络艺术所翘首期望的,新鲜的网络艺术确实能吸引更多的目光。不可否认,这些艺术传播与创作方式的出现,促成传统艺术向网络平台的全面进军。

二、新氛围成就新审美观念

网络传播与生俱来的独特与优异性,成就了传统艺术的普及化、平民化,也使网络艺术新形态新样式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趋势。同时,在后现代主义等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网络艺术的独特魅力日益彰显,逐步形成新的艺术审美观念,造就了网络艺术创作、审美的全新时代。

西方后现代艺术大致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自诞生起,它便是一个撕裂于现代艺术母胎、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50-60年代,后现代艺术以强烈反叛的怪异形态,震撼西方艺术界;70-80年代,后现代艺术更是声势夺人,冲击着传统艺术形式和观念,成为当时最喧哗的文艺潮流;90年代以后,后现代艺术因过度的狂躁发泄而呈疲惫之势,逐渐式微。如今,后现代艺术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沉淀、淘汰、选择,已形成某种相对程式化的当代艺术模式,它仍然是西方艺术家对社会危机与矛盾的文化反思之利器。[4] 后现代艺术呈现的主要特征有:否定理性价值、反对人本主义、拒绝历史深度和消解艺术形态。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形成的物质社会,构成了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与背景。科技的发展,促使知识领域更加具体化,随着分工的细致化与专业化,导致了各学科之间出现互不通约的状况,以至于不同学科间无法找到共同的语言。“可通约性的消失,构成了一种特有的后现代背景。”[5] (P139) 国内已经出现了后现代文化的种种表现,在电影、诗歌、话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以及小说之中,都有了各自的同步性展示。如某些追求“不加编排、体现原始”的“状态电影”及一些“无厘头”电影与电视剧;又比如一些以“先锋、实验、超现实、怪诞”为名的小剧场话剧和前卫的绘画、雕塑;还有一些冠以“无调性”、“无主题变奏”之名的音乐篇章,以及近年来涌现的“纯感官性舞蹈编排”、“新感觉小说”等等。

网络艺术的大众化走向,可以说是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大背景下催生出来的。在信息时代,大众文化艺术走到了社会生活的中心,也走到了大众生活的中间。当代社会与文化艺术的一个突出变化即是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艺术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共展并存交错进行,高雅文化与大众通俗文化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网络艺术从一开始就是“最大众”的艺术,它与大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平民性视觉的直观性,甚至它的瞬间易逝的特征,都显示了它作为大众艺术的本相。与当代中国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正是网络艺术的“民间化”走向。网络的出现,为民间文化的表达和传播提供了更广泛开阔的倾诉空间,打破了信息由少数人流向大多数人的这种定式格局,使民间记忆重新从潜意识深处浮起。创作者在网络艺术上的创作立场和资源取向都处于民间立场,这使得网络艺术多多少少具有民间化、本土化、民族化倾向。

同时,网络艺术文化又是一种时尚文化。时尚文化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是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以现代传媒(主要是电子传媒和数字传媒)为介质而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小康社会)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6] 时尚在网络艺术上的体现是创新,其核心是创意。迈克尔・格德哈伯(Michael Goldhaber,1997)在《注意力购买者》(attension shoppers)一文说,我们在网上拥有的是一种“注意力经济”,每个网上的人所极力争取的一种稀缺资源就是“注意力”。无疑,要想在纷繁的网络作品中脱颖而出,靠的就只有吸引眼球注意力的艺术创意内涵。

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大背景下,在网络艺术走向大众化、民间化、创意化的进程中,新的审美观念逐渐形成,具体表现有三点。(1) 审美视像化。可视的图像可以使人十分具体、直观地看到事物,增加了事物的真实感,使我们能够直接认识到事物的现状,全方位地了解事物的外观特征。视像审美成为人们进入网络艺术审美的第一步。(2) 审美情绪化。由于视像化导致了人们对网络艺术审美的直观性,淡化艺术的厚重含蓄,人们更加趋向于艺术的表面化和情绪化欣赏,艺术的审美也就变得比较感性化和随意化。这种审美取向是有一定的社会背景的,主要是人们对审美和艺术内涵追求的偏离、审美和艺术的反思性的丧失,而代之以直接的感觉体验和情绪化表达。在这里,现代都市的浮躁也渗透进人们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审美观念中。(3) 审美个性化。有人说过,美是自由的象征。网络艺术的多样化和自由选择性真正实现了艺术自由和个性化的精神内涵,艺术的自由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艺术成为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艺术审美随之变得丰富起来,更具有多样性。[7] 审美的个性化,也削弱了专家的权威性,使每个人都拥有艺术鉴赏的权利,使艺术真正成为大众的艺术。

艺术审美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络艺术的发展,造成了艺术价值上的“迷乱”。[8] 可以说,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样式,网络艺术一方面丰富了艺术内容,另一方面改变了艺术观念,并在新的艺术氛围中自我消解、完善和发展。

三、产业化突破艺术传播模式

网络艺术的发展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然而其背后有一股巨大的力量促使网络艺术的发展比之前的艺术的发展更为迅猛,这股力量来源于大量的商业资本。资本的融入形成了网络艺术商业化运营模式,从而使网络艺术传播呈现了产业化的态势。

中国的艺术文化产业化问题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提上议事日程,而其实践则出现在90年代以后。根据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总报告课题组的研究,根据实际消费量统计,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是5300亿元,距离理论需求(10900亿元)还有5600亿元缺口。如果继续以目前每年10%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仅能达到29460亿元,距离理论需求(42400亿元)的缺口将达到12940亿元。

艺术产业是按照一定的工业标准来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艺术产品和服务的。艺术形成产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形态条件,包括具有一定规模和生产标准,具有独立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在艺术产业内部生产行业形成完整而相互联系的产业链。同时,艺术产业包括了物质形态可成批量生产的艺术产品,如书画、摄影、音响、拷贝、乐谱、歌词、工艺制品等,与精神技术交流形态的艺术信息、艺术设计、艺术策划、艺术评奖、艺术演出、艺术经济等行业的整体商业服务活动。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的相互依赖形成于网络传播,网络传播的独特优势使网络艺术自然地构成艺术产品需求与供应的链条,并吸引资本的渗入,因而,随着日益明显的商业化运营,网络艺术产业化态势越发彰显出来。

网络游戏即可以清晰地呈现网络艺术的产业化轨迹。中国大陆网络游戏的真正发展,应该从2001年开始算起,中国的网络游戏公司一开始就是以商的身份进入网游市场的。2001年7月,盛大公司正式引进韩国网络游戏《传奇》,并于当年11月开始运营,仅半年时间同时在线人数已经突破了10万人,创造了巨大的效益。2002年一年,《传奇》就为盛大带来约6亿元人民币收入,超过国内三大门户网站的收入总和。随后,盛大意识到在产业链中仍然受制于上游的开发企业,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研发自己的游戏产品。2003年5月,盛大斥资4000万美元开始开发《传奇世界》,打出了自主开发网络游戏的独立宣言。2006年1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文化蓝皮书《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对中国网络游戏的发展进行了分析预测:2006年全球网上游戏营业额将达到56亿美元,而中国网络游戏的市场规模也将达到80.3亿人民币。文化蓝皮书认为,未来五年,娱乐市场的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游戏将成为主流,全球游戏市场规模可成长71%,达到860亿美元,而“通过宽带网络和无线上网的方式为客户提供视频游戏和互动娱乐”将成为这一市场的主流。据预测,2006年全球网上游戏营业额将达到56亿美元,网络游戏市场的年增长率在100%以上,增长潜力巨大。[9] 这一切让中国的网游业充满了无限想象。如今,网络游戏已成为继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和电影这艺术之后的第九种艺术。游戏艺术不仅为都市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在线娱乐生活方式,也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从艺术市场的角度来说,网络游戏所创造的效益也已远远超过电影,并造就了陈天桥这样的中国首富和一批新贵。同时,作为新兴的艺术文化产业,网络游戏产业已渐渐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引擎”产业。

显而易见,以网络游戏为代表的网络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已经突破了传统艺术传播模式,在最大程度上促使网络艺术作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使网络艺术的审美新观念逐步渗入人们的思维,促成了艺术的大众化潮流,并造就了一个全新的网络艺术时代。

[参考文献]

[1]谷时雨. 多媒体艺术[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王强. 网络艺术的可能――现代科技革命与艺术的变革[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3]杜骏飞. 网络传播概论[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费新碑. 撕裂历史选择叛逆――西方后现代主义解析[C]. 艺术视像与后现代思潮.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5]陈默. 影视文化学[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6]概念来源:/news/displaynews1.asp?id=1212.

篇7

基于很低的制作门槛以及便利的传播条件,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投入到拍摄微电影的行列中,他们拍摄了大量的作品,例如:《剩男突围记》《我的浴室女友》《性命呼叫转移》《给力情人节》《听梦》《该死的胖子》等,数量巨大,参与人数和涉及的范围都非常广。

由于微电影拥有巨大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多的专业拍摄团队也加入进来,如由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新浪互联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出品的《4夜奇谭》;由灵思传播机构旗下灵思网络影视中心投拍的全球首部微博系列电影《微博有鬼之目击者》《微博有鬼之私信》《微博有鬼之@谁谁》等等,这些电影大多数由明星参演,拍摄专业,制作精美。

微电影艺术特征探析

微电影是由网络媒介传播发展起来的新兴电影形式,拍摄、制作、参与者都与传统的影院电影不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多样化的题材选择

微电影创作从专业走向草根,是一种面向大众的个性化的自我展示,没有票房压力的微电影在题材选择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1.爱情题材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微电影中的爱情主题清新,旨在感动年轻观众。有的传达“乐观、积极”的现代爱情观,如中国最大的微电影出品方华影盛视推出“疗伤系爱情微电影”系列,主打“治愈-励志”风格,将爱情中最脆弱也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失恋”部分展现给观众,希望通过与观众最细腻的情感接触,传达“乐观、积极”的现代爱情观;有的将题材定位在回归“纯爱”、回归传统爱情观,如微电影《蚁族的奋斗》。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情人节期间,在各大视频网站以爱情为主题首映的微电影多达几十部。

2.怀旧题材

“怀旧”是人类的一种原初情感。从人类诞生之日起,渴望肉体和精神的美好、舒适、幸福与自由,是人类最根本最原始的天性。然而生活并不尽如人意,各种各样的挫折、失败总是不断阻碍、毁灭着人的这种与生俱来的愿望,为了摆脱痛苦寻求解脱,人往往采用两种方式进行精神的救赎,一种是继续幻想美好并试图付诸行动去追求未来的乌托邦,另一种就是反复地咀嚼品味往昔留下的美好记忆,以抚平痛苦聊以的“怀旧”。

微电影《老男孩》是一部怀旧题材的典型代表作品,作品以主人公王小帅和肖大宝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带领观众重回90年代的中学校园。从使用的道具到唱的歌曲如李春波的《小芳》、动画片《花仙子》的主题曲、迈克杰克逊的《billiejean》、小虎队的《青苹果乐园》等都充满着浓郁的怀旧色彩。现实生活中的80后面临着结婚、买房、就业等压力,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人往往留恋过去美好的回忆,充满浓郁怀旧色彩的《老男孩》正巧击中了80后心结,获得了广大80后观众的喜爱与追捧。

3.热点话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时、随地、任何人可以发表任何言论的微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2011年发展速度最快的网络应用,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已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296.0%,网民使用率为48.7%。微博用一年时间发展成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

微博成为网络社会的热点话题,灵思网络影视中心紧抓微博这一热点话题,投拍了全球首部微博电影《微博有鬼之目击者》《微博有鬼之私信》《微博有鬼之@谁谁》。《微博有鬼之目击者》讲述了一个通过微博寻找“目击者”的故事,《微博有鬼之私信》讲述了一个漂亮姑娘在收到一封微博私信之后生活改变的故事,《微博有鬼之@谁谁》讲述了小人物药家威一心希望通过微博过上名利双收日子的故事。《微博有鬼》三部曲系列利用三个风格迥异的故事多角度揭示了全新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生态和复杂人性,并藉此片唤起网民对微博应用的理性思考。

节奏紧凑

节奏是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电影是时间的艺术,同时也是空间的艺术。节奏是影视艺术的重要造型手段,能够增添影视的艺术魅力,可以创造气氛和表现情绪。在影视中,节奏的快慢与激烈的呼吸和心脏的悸动完全一致,使存在于有机的节奏强度和艺术的节奏强度之间的一定关系更加强化。”

微电影最大的一个特征是短小,最短的电影在十几秒,长一点的一般在二十分钟左右,这是由网络时代“碎片化”的传播特征和传播设备决定的。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要将一个故事讲清楚,需要非常紧凑的叙事节奏。例如微电影《起死回生的爱》以短短27分钟讲述了一个很有时代感的爱情故事,即一个有了外遇即将离家的女人和她一直细心照顾却无法理解她的男人在结婚五年后面对即将到来的离别,两个人内心纠结却又无法割舍的矛盾心态。

追求自由的审美理想

现代社会思想、文化的解放,唤醒了人的自尊、自信、自立、自主之心,使人萌发了对自由的强烈追求。互联网由于自身的突出特性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比以往任何一种交往方式都广阔的交往平台,为沉溺于物欲焦虑中的现代人搭设了一个平等对话、畅所欲言的家园,使得人们追求自由的理想有了实现的可能。在网络中,网民们可以自由发表言论、自由访问网站、自由的创作和发表作品。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网络艺术,不但超越传统艺术的审美属性,而且展示自己自由创造、感性张扬的特征。

篇8

一、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相较于其他传统的艺术形式而言,新媒体艺术是一门非常年轻的艺术形式。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录像艺术产生之时便开启了艺术结合现代技术的大门,60年代电视的普及、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又推进了各种新艺术形式的产生。自1971年美国硅谷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的时代便来临了。80年代随着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契机,更多的艺术家们开始使用计算机作为艺术创作的新手段。21世纪新技术呈井喷式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移动终端设备便捷性的提高、VR技术的研发与运用等都给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营养。

新媒体艺术是一个综合了多种形式的独特艺术,它的“新”不仅体现在对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上,还融合了如生物学、物理学、神经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表现形式和使用材料也与以往的艺术形式截然不同,并能在综合了多种技术后创造出全新的感官体验。

二、互动特征分析

互动是指两者之间会产生变化或者发生作用的一个过程。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是指新媒体艺术作品与艺术受众既观众之间的一个互相参与和作用的过程,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程度也是之前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达到的。其互动性特征也是一种人文主义的体现,它强化了观众与作品的关系。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特征按照互动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向:

(一)现实互动

首先,新媒体艺术家在创作新媒体艺术作品时由于技术上的需要,艺术家会和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合作,同时创作过程也不再被局限于固定的空间里。

其次,技术对艺术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创作手段上,在展示形式上也出现了更多样的方式。新的展示形式必然带来新的观看方式,观众和作品的关系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架上艺术在展示形式上需要特定的安静和明亮的环境,观众使用眼睛来观赏作品。而新媒体艺术的展示方式则不仅仅局限在墙面或固定的空间里,观众不仅可以使用视觉,还可以使用触觉、听觉、嗅觉等其他感官来体验和感受作品,并与作品互动。

美国芝加哥的千禧公园(Millennium Park)中屹立着两块高达15米的LED显示屏, 这是由约姆・普伦萨(Jaume Plensa)所设计的电子喷泉――皇冠喷泉(Crown Fountain),自2004年7月正式启用以来成为吸引大量游客的户外互动作品。皇冠喷泉由计算机控制着2个高大的屏幕,循环播放约姆・普伦萨搜集的1000个芝加哥市民的面孔,这些不同肤色、年龄和性别的面孔时而微笑时而做出撅嘴吹气的动作,当播放吹气的动作时显示屏嘴部的位置会真的喷出水柱,喷泉看起来就像是从屏幕里人的口中喷出来的一样,市民以及游客则在喷泉下主动与作品互动嬉戏。

皇冠喷泉(Crown Fountain)

前面例子中作品与观众虽有所互动,但观众的参与并未改变整个作品的面貌。而有些媒体作品则是需要观众的主动参与来完成作品,作品的展示效果也因观众的参与而发生改变,观众的参与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2015年法国艺术家米古厄拉・契弗里埃(Miguel Chevalier)在英国的灯光艺术节上展出了他的互动作品――复杂的光网(Complex Meshes),艺术家利用投影仪把复杂的线条图案投射到达勒姆大教堂的天花板上,色彩缤纷的线条图案模拟教堂的拱形顶部结构,同时播放着雅各布・巴博尼・施林吉(Jacopo Baboni Schilingi)创作的电子音乐作品。教堂内安装了传感器设备用于采集观众的数量和位置,随着观众位置和移动速度的改变,顶部图案变得时而拉扯时而叠加。艺术家用观众参与的形式表达了人与建筑的关系。

(二)虚拟互动

早在1974年韩籍美国艺术家白南准(NamJune Paik)就预言了“电子超级高速公路”这一概念,新的通讯形式将会把不同文化的人连接在一起。现达的互联网技术正是验证了这一观念,庞大的信息和全球的用户组成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虚拟互动指的是作品借助虚拟的网络手段与观众所发生的互动,这种互动所产生的结果与过程被直接展示在虚拟网络空间里。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全球性决定了作品的参与对象可以是任何使用网络的人。

具有前瞻性的德国媒体艺术研究机构――尔斯鲁厄艺术和媒体技术中心(Zentrum für Kunst und Medientechnologie),在2012年被授予《电子羊》(Electric Sheep)APP艺术奖。这款免费APP可以下载安装在个人电脑或手机上,在联网且黑屏的“睡眠”状态下自动绘制渲染出图形动画。人们可以把自己终端设备生成的作品通过网络上传、分享及投票,还可以下载其他人上传的作品进行融合产生新的作品。软件的创作构想源自菲利普・K・迪克的小说《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探讨人类身边的机器在“睡眠”状态下像人类一样做梦会是如何的样子。这款《电子羊》APP在网络上大受欢迎,下载和使用的人群共同参与艺术创作过程并持续创作出更多的虚拟作品,同时又可以快速方便的进行展示。通过网络的力量艺术家和艺术受众的互动可以在瞬间完成,并使二者的角色互相转变,而作品也会有超出预料之外的效果。

三、新媒体艺术的问题和未来展望

电脑数字技术的使用使得艺术家可以创造出虚假的s又逼真的场景。而互联网的普及则更加扩大了艺术创作的群体。那么随之而来就会产生一些问题,艺术和技术的界线越发变得模糊起来。新媒体艺术即是建立在技术上的也是建立在观念上的,只有技术手段而没有艺术观念的作品是不完整的。艺术家的目标是借技术之力抒己之理念,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并非最终目的,新媒体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先有要表达的观念再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技术来实现和传达。现在有些作品只注重于新技术的使用而忽略了艺术的内涵思想,这也是极不可取的。

[]《电子羊》(Electric Sheep)自动生成的图像

现代社会人人离不开互联网,未来网络与新媒体艺术的结合将会越发紧密,展现方式也会更直接,艺术与人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近,新作品的诞生速度也会加快。艺术家对于新技术的尝试也反过来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艺术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作观念也对技术手段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各学科的融合也会扩大化,各学科的新技术成果也将成为新媒体艺术的新助力,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四、结语

新媒体艺术不仅仅是时代和技术的产物,更是被社会和艺术受众所需求。它拥有以往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体验感、冲击力和传播速度,这也更容易被成长在高速发展时代背景下的年轻人所喜爱。纵观当代国内外艺术展览,新媒体艺术作品在其中的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这也证明了新媒体艺术这种艺术形式越来越被大众所接纳,也越发的被艺术市场所欢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艺术理念的创新,新媒体艺术必然会有更加多样的发展和更强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篇9

2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阶段

2.1计算机自动绘图成为可能。在介绍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时提到过利用计算机辅助绘图仪代替人工绘图的世界上第一台自动绘图机,这一历史性的发明是数字媒体艺术的起源。它实现了由人创作到利用计算机程序控制的自动创作。这一发展阶段中另外一个具有突破性发展的要数在1963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伊凡•苏泽兰提出的使用键盘等输入设备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一系列绘图等操作,最终在计算机屏幕上输出所绘作品的绘图模型。特别是最终这一理论模型称为世纪可操作的技术之后,为后来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这一阶段已经基本实现了利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进行自动绘图,但是这一阶段创作的图形仍然是以二维为主,并且还未使这一项技术可以成为艺术家们通用的创作手段,就更别说在大众中发展开来,当时能够操作这一技术进行基本绘图的只能是那些技术研发人员。2.2发展与应用均走向成熟。虽然说在第一阶段的初步探索中,使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作的人员中大部分还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而且作品还是以平面几何图形为主。但是第一阶段的初步探索为后期数字媒体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相当大的贡献,因为数字媒体艺术的模型已经成型而且有了一定程度的实现。后来个人计算机面世,这就为数字媒体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性支持。有了这个技术支持,制约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就是它的“艺术性”还不够成熟。随着大量研发人员投入到新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系统的研制中去,成果以突破了之前的二维创作限制进入到全新的三维创作时期最为突出。三维创作的大门被打开之后,利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作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除了大批的商业性图形图像设计和排版软件面世,数字媒体艺术也进一步影响到传统的美术绘画领域,促进了计算机三维动画迅猛兴起。随着计算机动画的不断向前发展,数字媒体艺术还渗入到影视制作领域,尤其对影视特效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一阶段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媒体的艺术创作已经非常成熟,这就为数字媒体艺术在新时代—互联网时代结合时代特征发展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3网络时代的发展。对互联网的认识首先要意识到互联网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一个虚拟的世界。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魅力也正是因为它借助了互联网的这个平台并且依托高超的数字化技术进行创作,让数字媒体艺术在现如今这个已经离不开互联网的世界大放光彩。互联网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更加趋向于大众化。随着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在互联网上得到普遍应用,而且随着具有更强交互特点的网络技术的出现以及现如今移动设备的高速发展都使得为数字媒体艺术的大众化普及提供了条件。以上是从纵向的角度分别介绍了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有了这三个阶段的了解,就可以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进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此外,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让大家对数字媒体艺术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在这样一个依托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包括日常几乎每个人都要用到的网页信息浏览、各种游戏的娱乐、网络动画的欣赏等都是数字媒体艺术的体现。此外,数字媒体艺术还在数字绘画、数字印刷、数字影视制作、影视特效、虚拟现实艺术、数字音乐、新媒体与数字装置艺术等方面均有卓著成就。

3数字媒体艺术的五大技术支持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对数字媒体艺术本身应该有了整体的把握和认识,作为数字媒体艺术本身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数字化”,下面就着重介绍一下实现数字化创作手段的五大技术支持:文字的数字化、数字图形图像、数字音频、数字视频、网络与通信。3.1文字的数字化。文字是人与计算机交互过程中最基本的信息,要使计算机能够识别、处理、存储文字信息,目前采用的技术是对文字进行编码。最早的编码表示美国的《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简称ASCLL。常用的汉字编码采用GBK码,共收录了21886个字符其中汉字21003个。后面又出现了Unicode统一编码,从理论上讲Unicode编码能够覆盖几乎任何语言的编码表。解决了文字的在计算机与人交互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存储与转换的问题,就要考虑如何采取合适的方式将文字信息输入。最早的文字输入方法是键盘输入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文字的输入方式也得到了丰富的发展。例如智能手机中的手写输入、语音输入等。3.2数字图形图像。数字图形图像是指由图像输入设备如数码相机、摄像机、扫描仪等,并以数字化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信息,可以是绘图、照片等。除了数字存储的特点外,数字图形图像的另外一个重要参数就是图形图像的色彩,色彩不仅要求强调色彩的亮度、色调、饱和度等基本属性还要注意不同的色彩空间。3.3数字音频。数字音频是相对于传统的模拟音频而言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已经逐步取代了模拟信号处理技术。数字音频是一个表示声音强弱的数字序列,通过计算机及相应的数字音频设备以二进制数字组合的方式记录和编辑声音,实现音频信号的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最终以数字信号存储到计算机中。当需要这些音频信号时,计算机还可以将存储的数字信号还原为原来的模拟信号然后输出用户所需要的音频。3.4数字视频。同模拟音频与数字音频之间需要转换实现,数字视频也是需要将传统的模拟视频通过一定技术实现转换为数字视频。设计原理同数字音频与模拟音频之间的转换一致。3.5网络与通信。网络最初只是作为一种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更加注重与用户之间的交互作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在上文已有介绍)。可以说数字媒体艺术的“艺术交互性”要很大程度上以来网络的这种“技术交互性”。最早的移动通信是依赖无线电的发明,如今已经发展到现在的4G时代。

4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数字时代新兴的媒体形式,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与传统媒体艺术相比,数字媒体艺术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和艺术审美特征。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就斐然。有些人会惊叹其发展的成就,陶醉于欣赏颇丰的艺术成果,有的人却发出了反对的声音,认为数字媒体艺术并不能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高度依托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媒体艺术能够进行艺术创作吗?如果计算机能作画,那么要画家干什么?诚然,科学技术人员现在已经能够利用计算机,将自然界或者真实世界中的物象模拟得十分逼真,但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讲,从美术创作方面也只能说是美术创作上写实性绘画的成就。艺术的灵魂是创造,而创造的灵感来自于哪?肯定是来自于艺术家本身的艺术创意或者说是一种艺术创作冲动。因为有了创意,创作才成为了可能。其实创作就是将创作者的思维和意识物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技术手段是永远不可能代替人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创作的。数字媒体艺术同样不例外。我认为,认识数字媒体艺术千万不能只片面的认识到其“数字性”的特点,同时还要把握其作为一门艺术的“艺术性”。这不光是艺术家们对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的把握应有的认识程度,也是在如今数字媒体艺术更加趋向大众化发展的今天对大众的要求。时刻要认识到数字媒体艺术离不开人的审美意识才是我们对数字媒体艺术本质把握应该持有的态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深入领悟到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艺术特征?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说明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离不开数字媒体本身的特征。首先,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经典艺术相比是缺乏规范的,比如,在数字媒体艺术是带着娱乐性质的,例如,很多网民在网络上进行网络艺术创作,创作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娱乐自己和他人。数字媒体艺术还有一个特点是:从审美的角度讲,数字媒体艺术吸收了传统艺术中的美学特性,同时又深刻地影响着传统艺术的传播及艺术表现形式。数字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以及媒体传播形式的深刻改变使得数字媒体艺术更加大众化和平民化,这就引出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与单向的由创作者到受众群体的传统媒体艺术相比,数字媒体艺术更加鼓励人们参与进来。这种双向的参与是离不开技术层面的支持,比如:人机交互的发展。

作者:潘威 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篇10

科技的发展不光带来技术上的进步,更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甚至引发艺术形式的革新。数字媒体艺术就是将计算机图形数字化技术与传统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数字通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持,并不断的引发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现阶段数字媒体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数字影视、电脑动画、数字插画、数字特效、网页设计、网络游戏、数字音乐及视频短片等。

数字媒体艺术将传统的平面、静态化的传统艺术转化为更加动态和综合化的形式。由于在创作、承载及传播方式上的改变,数字媒体艺术在审美上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主要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新兴的艺术媒体,不像传统的艺术依据载体和材料,它主要依据计算机支持下的数字技术,它的特点具有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性、主动性、兼容性、使用性、参与性、互动性、游戏性。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大众化、人性化和智能化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一)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性

数字媒体艺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数字技术将艺术从传统的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改变传统艺术的静态化和平面化,向动态化、多元化发展,二维平面也延伸转向三维立体空间。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不断创新的视觉体验,进而导致观众产生不同于之前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等。数字媒体艺术借助数字技术的强大功能,不断创新的艺术行为,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主动性

根据现在美学理论的潮流,只有缩短审美距离,数字媒体艺术才能加快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区域。数字媒体艺术必须改变传统的艺术感性创作形式,选择一个理性的创作形式,推动艺术创作和社会活动相融合的发展。理性的利用数字媒体艺术充分调动欣赏者生理和心里需求,进而缩短欣赏者与创作艺术之间的距离,只有消除这种距离才能让欣赏者真正走进艺术作品内,才能主动的参与改变作品,在审美的过程才能由被动变主动。

(三)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兼容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兼容了传统艺术的美学特性,同时对传统的艺术形式传播和表现形式产生了深入影响。从此传统美学结合数字技术的呈现出科技创新艺术的魅力形象,逐步形成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形式。数字媒体艺术的兼容性,是众多艺术形式美学体结合数字技术的形成的别具风格的审美。

(四)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使用性

数字媒体艺术是由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大多数的艺术作品都具有使用功能,这也是它强大的实用功能。比如:影视作品、网络作品等应用在各种被需要的产品。使用性也是数字媒体艺术区别于传统艺术形式的最大特征,也是其能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五)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参与性、互动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欣赏改变传统的单方面模式逐步向你走进,并向你作出回应,提倡你的参与。只有在情境中才能与欣赏者进行思维上的沟通,才能影响欣赏者的对艺术的思考和审美,进而实现了在艺术审美上的参与性。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不在是作者的作品,而是欣赏者参与艺术互动的“作品”。

传统的艺术欣赏者的审美感知仅限于作品框内,因此只能为欣赏者提供一个单一的框架互动平台,而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让欣赏者在欣赏的同时与作品联系在一起,欣赏的同时就是参与的同时、互动的同时,甚至完全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自失”的状态,在数字媒体艺术中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这也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六)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游戏性

数字媒体艺术逐步消解经典艺术的性质规范,追求一种调侃性的话语,网民进行网络艺术创作实则为了娱乐自己,再则才是为了娱乐别人。因此,只有在美学精神上消解来自理论和道德的压力,才能更多的趋向于游戏性,就像网络艺术中的网络游戏和FLASH都是以游戏为发展方向。

现在网络游戏的表现手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逼近现实,凭借现代的科技含量逐步发展成为最富魔力的娱乐形式。现在网络游戏逐步朝向人机界面装置的艺术方向发展,加大人机交流的方式的多样化,进而消解人与计算机的距离。目前,FLASH也是具有突出的游戏性特点的网络艺术,比如:MV、网络广告等,其中动画短片和游戏等强调的是题材的创意和动画的画面处理与设计,进而呈现一种生动的形式来传达网民对自己生活的看法,从而减少商业性的约束,达到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做自己喜欢的作品的目的。

三、数字媒体艺术审美大众化

现代美学观念的存在,是因为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艺术产生的开始只是少数人参与,而如今艺术活动变成一种流行,这种流行是艺术形式的终结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只是意味着人们对数字媒体艺术审美意识已经大众化,但并非是数字媒体艺术大众审美意识的终结。现代美学的审美理论依据主要以传统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为媒介载体,这种传统的审美理论与现代文化中的数字媒体艺术在理论和现实之间有一定的区别。

篇11

进入上世纪 80年代特别是 90年代之后,随着电子传媒技术不断发展,先后出现了电子计算机、电子光盘和互联网,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也不断变化着创作的媒材和观众。从激浪艺术、前卫电影、视频艺术,到数码和网络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无不彰示着它与高科技的亲密关系。 [2]人们开始把建立在 60年代以来的新媒体概念基础上的以电子计算机为硬件基础,以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信息传播的带有综合性的多媒介或超媒体称为“新媒体”。这个时期的新媒体由于是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所以在艺术创作上全面出新,几乎彻底颠覆了传统艺术观念,也改变了原先的新媒体概念;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带来深刻变革。这种新型艺术形态我们可以称为“新媒体艺术”。它反映了数字时代艺术家试图将尖端科技与先锋艺术思考相结合,探索新的艺术空间和对世界感知新方式的不懈努力。 [3]

进入新世纪,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使新媒体艺术也迅速进入大众的审美接受视野,并使艺术家借助这种新型媒体来进一步实现其与大众读者的精神沟通与合作。新媒体艺术家们适应这种超媒体艺术的特征,通过显现作品的形成过程而使观众理解和支持新媒体艺术,也为了吸引观众的接受兴趣,他们便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超媒介手段,促使观众积极参与作品的创作过程。新媒体的交互流,把美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其共同参与美感体验 ,甚至难分彼此。 [4]新媒体艺术对于连接性和互动性的艺术特质的强调、对于观者在艺术作品中是否参与了新影像、新经验和新思维的创造原则的确立,基本上已经成为当代艺术作品质量高低的评判标准。应该说,新媒体艺术的热潮在世界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已成燎原之势,并不断给人们的生活方式、视觉经验带来变革性力量。

新媒体艺术到底有哪些重要表现?有哪些新的艺术倾向和审美特征?下面就是我们对新媒体艺术现状与发展的一些理论思考。

新媒体艺术的源头包括:受杜尚影响甚巨的 60年代观念艺术,以及由早期未来主义宣言和达达式行为及稍后出现的偶发艺术( happening)脱胎转变而成的 70年代表演(行为)艺术,以及激浪艺术运动所倡导的综合行为、舞台、绘画、音乐、身体的互动媒体艺术等,为以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艺术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同时,五六十年代的前卫艺术实验中,也出现结合工业时代机械技术的动力艺术( kinetic art)和最早的电子艺术作品。沟通与合作成为在这些范畴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关注的焦点,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媒介材料,企图发掘创造新思维、新的人类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促使观众(使用者)和作品进行互动并介入参与作品转化与演变的网络与数字科技当中。对新媒体艺术影响最大的还是技术语言的观念意识,以数理计算为核心的技术化设计,以及创作和放置与环境的关系等。

上世纪 80年代出现的数字技术和录像艺术,开始在各种国际艺术大展上尽显风光。它挟现代数字技术之威,以其具有传统艺术媒介不可比拟的敏感性、综合性、强烈的现场感,成为当今国际艺术中与架上艺术、装置艺术并架齐驱的主要艺术媒介。而新媒体艺术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的互动性,它体现为通过数字手段在观众与艺术家之间、观众与作品之间实现交流,并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崭新的观念来表达创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艺术的重新理解。

新媒体艺术不仅仅是一种以展出为目的的艺术,它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和创意手段,它更重视如何挖掘新媒体在运用时的新美学,或是协助传统的艺术家如何运用新技术,期望对原有作品产生变化。

每一艺术门类的特征有本质性特征和功能性特征之分,审美特征属于艺术的本质性特征。而其中造型机制的特征、活动方式的特征和交往机制的特征又是构成艺术审美特征的基本要素。新媒体艺术的这种审美本质特征就集中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第一,近二十年来,新媒体艺术多媒体融合的造型机制实现了艺术表达语汇的变化和综合,形成了新媒体艺术审美趣味的特征。所谓多媒融合的造型机制就是将众多媒体的艺术元素有机整合,产生每一独立媒体单独所不具有的新的意义,类似依靠镜头整合产生新的意象的蒙太奇,我们不妨就将这种多媒融合的造型机制称为“媒体蒙太奇”。它包括共时的叠加和历时的链接,它是最基本的多媒体编辑和艺术语汇。新媒体艺术创作将多媒体进行链接,而后全身融入其中,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从而导致作品以及人的意识产生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产生创作上新的艺术追求和欣赏中新的审美趣味。因此,我们可以把新媒体艺术看成:一百年前当电影出现的时候,尽管人们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新“玩意儿 ”来看待,但实际上,它很快就成为当时既不同于传统的戏剧、绘画、舞蹈、音乐、建筑和雕塑,又融合了这六门艺术形式的新媒体艺术。多媒融合的造型机制就是艺术家创作时所用的材料和形式,就是后现代艺术中有别于传统艺术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数字艺术、影像艺术等具有新观念、运用新材料和新形式的纳入融视觉和声音等综合性的造型艺术。

第二, 20世纪 90年代末,随着 IT产业的发展,个人电脑以及编辑设备(包括软件和硬件)日趋廉价并得到普及。这种新技术手段带来的不仅是影像艺术日益繁荣,而且更多的艺术家着手探索互动多媒体和网络艺术形式(如超文本艺术形式),这也正在成为当代艺术中的重要潮流。新媒体艺术是以高科技数字化媒介为其创作手段的新的综合性艺术,这种新媒体艺术是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影像操作工具的出现而产生的新技术条件下的艺术形式。借助于新媒体数字技术,新媒体艺术可以实时交互的参与式艺术交往机制,如此就实现了艺术生产和传播活动方式的变化,形成了新媒体艺术美感激发的模式等特征。新媒体艺术将不同媒体及造型和传播机制的应用功能有机整合,产生更为强大的综合艺术功能。例如,将多媒体的虚拟现实功能与互联网的远程传播、实时互动功能有机整合,打造成优质艺术资源共享的远程审美平台—— BBS的网络文学“复调文本”的群体写作、远程现场演奏会、互动式展览会、全球化的网络舞蹈等等。这将引发艺术创作与欣赏活动方式一系列重要变化,其中之一就是随着创作门槛的降低和欣赏者参与性的提高,使得创作与欣赏的界线不再泾渭分明。在互联网世界中,现实可以被虚拟,虚拟的超文本似乎能够被指称为一种准现实或类现实,而且这种新艺术形式依靠观众的积极参与来实现其传播和价值。作品不仅需要观众的接受来完成,而且还需要观众来激活它,赋予它实在的内容,进而推动它不断生长和丰富。这也许就是新媒体艺术的魅力所在。

第三,新媒体艺术瞬时远程的传播机制不仅造就了新型的艺术交往方式,而且改变了艺术存在的环境模式,并将导致人们审美意识的深刻变革。新媒体艺术将成为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相互接触和交流的渠道和机制,它有可能带来文化间的相互融会与整合(整合并不意味着同化、同一甚至兼并,它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合而不同);但是也有可能造成文化间的相互碰撞与冲突,从而对不同民族的文化结构以及世界的文化格局带来深刻的负面影响。这些作为环境因素必将波及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理想,从而改变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

新媒体艺术的灵魂即在于它能够调动人们的心灵,在客观的物质的世界里创造更加深邃的精神世界,要利用多种多样的新技术作为艺术手段,探索新形式,表达新内容,使得我们的生活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多元包容。新媒体艺术创作既要关注科技的最新动态,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人文性观念的根基,要将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在新媒体艺术形式中努力结合起来,从而祛除一百余年来关于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和冲突。新媒体艺术在经历了从单媒到多媒以及从技术的跟踪到观念的升华的初创探索后,正在步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新媒体艺术已经实质性地改变了艺术的思维模式、设计模式、传播模式及欣赏模式:虚拟图像技术创造了魔幻般的世界,超链接的方法带来了完全非线性的作品体验形态,分布式多媒体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多人交互参与的创作空间。 [5]新媒体艺术理论上的重大课题包括文化本质的探讨、载体与传播的研究、审美特征的阐释以及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这些对于今后我国新媒体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空间力量不仅重新型构了哲学美学上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对数字世界艺术创作和消费的观念与实践提出挑战,同时也为研究网络空间或虚拟世界的美感经验,及其与人类思维想象空间的联系创造了更为直接的条件。数字化时代存在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网络空间同样具有美感特质,建立针对数字化审美艺术的新媒体美学已是相当紧迫的问题,艺术家、美学家应面对挑战,担负起时代的责任。

*本文为三明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成果(HX201006/Z)。

注释

[1]刘秋娜.新媒体艺术无界限[J].环球,2005,(14),(p70).

[2]段运东.新媒体艺术的语言品格探察[J].装饰,2004,(12),(p24).

篇12

一、网络媒体在传播戏曲艺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新媒体艺术自身的特点,给戏曲传播带来了不同于以往任何传播方式的全新面貌,对于传播戏曲文化起到了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满足不同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为戏曲爱好者节省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打破了戏曲传播的时空限制,方便了戏曲受众之间的交流,也使戏曲受众对传播者的反馈得到加强;网络资源共享使戏曲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有利于戏曲资料的保存;利用网络在青少年中间开展戏曲艺术教育,有利于传统戏曲艺术的延续传承;网络新技术对戏曲艺术的介入,有利于戏曲艺术发展变化,丰富戏曲艺术的品类。

二、网络媒体对戏曲艺术的传播现状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的触角伸向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和各个领域。戏曲艺术也不例外地进入了网络世界。经过几年的发展,网络戏曲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逐渐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目前,网络戏曲的分类主要包括:

一是传统媒体网站中的戏曲资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也纷纷与网络结合,推出自己的网站。原本存在于传统媒体中有关戏曲的信息内容也被转移到了网络上。这些网站包括报刊类网站,如人民网、央视国际网站、新华网等,收录有包括戏曲在内的舞台艺术的各种资讯,开设专门的戏曲频道,上面有大量的有关戏曲的内容。(如图一)

二是教育系统、政府部门、组织机构类网站中的戏曲内容。目前,我国各政府部门、各高校大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这些网站中也包含有许多戏曲方面的信息和资源。如中国戏曲学院的网站将校内外戏曲老专家一生钻研的戏曲特色进行了展示,为戏曲学习者、爱好者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源和交流阵地。例如,《传统京剧人物造型多媒体教程》(如图二),它是由现已退休的中国戏曲学院老教授负责的北京市项目,其中本人担任艺术设计方面的工作,该项目是一部涵盖服装、化妆、道具等三个专业的基础知识的综合性教材。这部多媒体教材的完成,也预示着从此戏曲舞台美术类的专业也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新媒体教材。

三是综合门户网站中的戏曲资源。综合门户网包罗万象,信息异常丰富,它们不但收录了许多戏曲类的信息,而且还提供强大的搜索引擎,通过它们不但可以搜索到大量的戏曲网站,而且可以查询到大量的相关网页。如登陆新浪分类搜索,点击“理论与批评一艺术一戏剧”,就可以看到“中国古典戏曲概述”、“中国舞台艺术网”等相关网站。

四是专业戏曲网站。专业戏曲网站是网上戏曲资源最集中的地方,是网络戏曲传播的主要阵地和途径。大概包括:综合性戏曲网站,如中国戏剧场网、梨园春戏曲网、神州戏曲网等等,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直接点击进入自己喜欢的内容;某个剧种的网站,如专门传播京剧的中国京剧艺术网、时代国粹、咚咚锵、广德楼等;传播戏曲某方面信息的网站,一些网站针对某些戏曲爱好者的特殊需要,专门提供某方面的特殊服务,建立了一些专门性的网站。如“中国京剧戏考”网专门收录京剧剧本,“中国脸谱”网专门收录戏曲脸谱,京剧老唱片网专门收录老唱片,戏曲曲谱网专门收录戏曲曲谱;演员个人网站,这类网不仅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有较强的演员与戏迷的互动性;戏曲院团的网站云集了众多的专业戏曲人才和丰富的戏曲资源。

五是为了扩大剧院剧团的影响,一些院团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如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院、上海越剧院、河南省豫剧二团、河南省曲剧团、石家庄河北梆子剧院等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还有一些剧场和大剧院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如保利剧院、湖广会馆、长安大戏院、上海逸夫舞台等。这些网站除了介绍一般的戏曲信息之外,还开展了网上业务,如“演出信息介绍”、“网上订票”等等。

三、网络传播戏曲艺术的优势体现

戏曲艺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失去了传承的动力,久而久之,它就消失了,失传了!”在现实中,我国丰富的戏曲艺术宝库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亡,许多剧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因此,建立全国性的戏曲艺术资料库就有着非常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而网络媒体形式能够在世界最大范围内搜集和整合戏曲艺术资料,实现共享,这无疑能使我们建立全国性戏曲资料库的设想变成现实,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发挥重大的作用。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资源,为戏曲创作、传播服务。戏曲生产、研究机构应该把自己掌握的丰富戏曲资源在网上,以满足戏曲受众更多更细的信息需求。戏曲艺术家应该努力掌握网络新技术,利用网络和广大戏曲受众交流,以促进自己的艺术实践。另外,网络戏曲工作者应该在传播形式上多下功夫,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供特殊服务,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对戏曲产生兴趣。

“新的传播媒介与传统艺术的结合必然碰撞出不同于原来的艺术形态”。这是传统艺术与高新科技结合产生新的艺术形态的典型实例。虽然现在我们还看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戏曲产品,但随着新媒体与戏曲艺术的磨合与适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创立带有鲜明新媒体艺术特征、完全有别于传统戏曲形态的新的戏曲艺术形式。

四、戏曲艺术网络传播的发展趋势

目前,关于戏曲艺术类网站的视觉设计水平参差不齐,针对网络的媒体性质,根据戏曲艺术的传播内容、文化背景、个性特征等多种角度,去探索恰当的设计风格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具体来说:第一,应当营造一种能使人们沉浸于传统戏曲艺术风貌的气氛,给人们具体的历史知识,能够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顾和形象的想象;第二,要诠释戏曲艺术的内涵,激发人们思想感情与剧情的共鸣,加深对戏曲的理解;第三,还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变化,适应人 们不断发展的、变化的审美愿望和欣赏水平,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在视觉设计风格方面,或者是版式设计上,或者是交互上,或者是多媒体元素上,使得浏览者要在第一时间感受与体会到博物馆的独特氛围,然后才能够被记忆,被识别。设计师通过Cl(标志、色彩、字体、标语)、版面布局、浏览方式、交互性等方式把博物馆的历史精神和时代特征传递给浏览者。

树立戏曲虚拟博物馆的风格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设计。第一,依靠戏曲元素,确定风格是建立在内容的基础之上的。内容决定形式,根据虚拟博物馆的内容确定整体定位。第二,设计师要经过颇为深入的戏曲常识了解,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视觉设计方面,让标志尽可能出现在每个页面上,或者页眉、或者页脚、或者背景。传统戏曲的色彩较为鲜艳,突出标准色彩、文字的链接色彩、图片的主色彩、背景色和边框色彩等尽量使用与标准色彩一致的色彩。突出标准字体,在关键的标题、导航和图片里使用统一的标准字体。使用统一的图片处理效果,使用戏曲元素专门设计的点、线、纹样。第三,在交互设计上遵循四个原则:必须可见,即浏览者应当能够看到它的即时状态;能够使浏览者易于掌握戏曲网站的内容结构和信息来源;无论是网页的界面还是三维的场景漫游,界面和功能之间有好的导航结构地图,能够使浏览者清晰明确地了解所处的位置;在浏览者做出行为之后,能够得到信息的反馈。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已有几年了,应用在设计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虚拟现实设计艺术是一种“身临其境”的设计艺术,它使浏览者能够进入具有动态、声像功能的三维空间环境,并可以直接观测和参与该环境中事物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所以说,虚拟现实设计艺术是以虚拟现实技术为载体和设计手段,以人的多种感官为平台,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灵感高度融合的一种全新的综合数字艺术形式。虚拟现实设计艺术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它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在其他艺术形式中,电影、电视是以往最好的提供多维感觉信息的手段,但它们只能提供视觉和听觉两种感觉的单向信息,而虚拟现实设计艺术可以使人体验到现实中无法体验的东西,还可以让人们以自然的方式与艺术作品产生互动。正是这一特征,凸现出虚拟现实设计艺术的应用价值。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交互式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对于活态的戏曲来说是最恰当的传播途径之一。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戏曲艺术类网站建设,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虚拟现实技术除可以对场景进行漫游式浏览之外,还可以有多种表现手段。如可以复原戏曲兴盛时期的情景,或根据历史的记载,虚拟构建出戏曲科班的场景,使参观者能够体验到当时的场景和氛围,实情实景的体验能够给参观者身临其境的视听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交互娱乐手段既轻松又自然,带给参与者真实的体验。戏曲艺术的虚拟场景漫游对研发方面要求较高,不仅是三维立体的场景漫游,对戏曲的“韵味”的表现也要充分,这样才会有戏曲的趣味性,因此需要有效的技术支持。

篇13

媒介是这个时代的一门重要的学问,然而大多数研究媒介的关系主要在时尚领域,很少涉足媒介与传统艺术的关系方面。事实上,媒介所覆盖的不仅仅是流行和时尚领域,传统艺术如版画、油画、国画等,同样和它有着很大的联系。

媒介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它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品。[1]甚至有些人有媒体的“瘾”,若电影、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脱离他们的生活,则将会使他们无所适从,对生活感到迷茫。从古至今,媒介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阅读的方式。[2]

1 传播媒介作为版画艺术的载体

媒介是版画艺术的重要传播方式,几乎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现在新兴的影视媒介和电子网络媒介,不断地改变受众人群的生活方式。媒介的出现为那些对版画或其他艺术作品感兴趣的人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途径,在此基础上,他们通过研究这一媒介,从而进行深度学习。现在很多作品都是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普及的。

现代新兴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大众生活的融合推动了读图时代的来临。这不仅为传统印刷媒介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更带来了电子网络媒介的进步,使之和传统媒介竞争,共享媒介产业市场这块大蛋糕。[3]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数字新媒体的相对优势,使新形式迅速被大众接受,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媒介形式来说,它是一个多媒体平台,能够满足人们对视觉、听觉、互动的需求;新媒体也具有传统印刷媒体的各种特征,它明显扩展了受众的情绪认知范围。目前也有传统纸质媒介进入网络后回归传统的,但更多的是网络媒介介入传统纸质媒介。面对复杂的发展形势,传媒业需要针对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追求广阔的发展前景。

2 传播媒介对版画艺术的促进效应

媒介不但能推动版画艺术的迅速传播,而且能使其拥有大批受众,这些受众人群可以利用媒介获得版画艺术作品最新的发展动向和发展定位。并且,在接受了这些最新的版画艺术作品后,受众可以立即就这些新艺术作品进行学习、复制、探索,从而促使这些版画艺术作品得到再次传播。

2.1 版画在纸质媒介传播的优点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通过传统的纸质图书进行娱乐。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用另一种阅读方式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在传统社会中通过纸质书籍阅读,人们会产生审美惯性,于是逐渐形成了不断阅读和反复阅读的心理倾向,特别是一些接受过美术教育的人,会继续寻找一些相关的纸质印刷品和纸质资料进行阅读和欣赏,然后再进行复制和学习。

2.2 版画在影视媒介传播的优点

影视媒介具有很强的形象感、存在感和过程感,通过图像、画面,直接向受众展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并且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运用声画结合的方式,使影视媒介具有高保真度、传真力,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影视媒介作为新媒介的一大媒介,发展时间较长,积累了大量的无形资源,如著名的品牌栏目和品牌化道路的发展,这些都是网络所不具有的。此外,电视也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和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这让影视在传输上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2.3 版画在网络媒介传播的优点

网络媒介是现有媒介中最受欢迎的,其特征主要是快捷、互动性强、信息量大、易保存等。[4]网络媒介最大的优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传播时间的自由性。由于传统纸质媒介大多以“天”为单位进行印刷传播,传统纸质媒介在时间上是无法与网络媒介相比的。而影视媒介虽然在时效性上比纸质媒介要强,但是费时费力。相比之下,网络媒介所具有自由、快速的特点,可以随时随地地信息。

第二,传播空间的无限性。网络媒介的传播不分边界、地域。可以说,网络覆盖的范围就是网络媒介的所在范围,这一点是网络媒介成为媒介领域最受欢迎媒介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三,传播方式的多样性。比起传统纸质媒介,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可以说,这一特征是媒介领域具有革命性的,同样也是最有魅力的。其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交互传播、多媒体、个性化呈现三个方面。[5]

3 传播媒介对版画艺术的负面效应

不同的媒体也会对版画的发展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其不仅会阻碍艺术的发展,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会扼杀艺术或是艺术家的一些优秀作品,将一些水平^差的艺术作品扩散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视野中。

3.1 版画在纸质媒介传播的缺点

在传统社会中,纸质阅读材料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要花一定的时间。同时,在传统纸质媒介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对于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地位是非常明确的,传播者往往会忽略对信息的选择和对观众反应的处理,并且读者的反馈方法始终基于传统的信函方式,通俗的沟通方式很少。由于印刷介质本身有一个生产周期,信息的传输周期较长,无法实现现代社会领域的快速传播。[6]此外,受众欣赏纸质印刷媒介的形象作品,往往是单向沟通,其对于信息的诉求机会和方式都非常少,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

3.2 版画在影视媒介传播的缺点

影视媒体信息稍纵即逝,不易反复观看。影视媒介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如果观众不用心观看影视(版画作品),局限性就会非常明显。

3.3 版画在网络媒介传播的缺点

网络媒介依靠三大特征成为越来越具有影响力的媒介。但这一新媒介也显露出了一些劣势:

第一,缺乏严谨性。由于信息的海量性和网络的自由性,网络媒介无法如同纸质媒介那样严谨有加,久而久之,网络媒介信息的认同性和影响性就会逐渐降低,受众有可能会对其产生怀疑。

第二,缺乏深刻性。网络上的信息和观点,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缺乏令人折服的力度,加上网络言论的散漫等,导致一些具有力度和深刻性的版画作品没埋没。

第三,缺乏权威性。权威性的度量标准就是受众人群对媒介的信息是否认可。认可度高,权威性就高,反之亦然。[7]从网络媒介的发展来看,由于网络上言论较为自由,网络信息和垃圾信息相伴而生,很多受众对网络媒介的权威性有一定的质疑。

4 媒介的对比分析研究

每当一个新媒体出现后,它一定会对以前的媒介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我们应该看到,原来的媒介虽然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但是并没有没淘汰,而不被淘汰的原因就在于各种媒介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4.1 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对比

随着网络新媒介受众的年轻化和迅速成长,其思维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对于阅读和写作来说,网络作为新媒介或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传统纸质媒介或将因其收藏性而不致消亡,退居其次。[8]无论是什么样的新媒介,都应有准确的定位,传统媒介并没有消亡,而是在变革。新媒介的优势将逐渐加强或减弱,与传统媒介共存,因此传统媒介是不会消失的。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良好合作,既可以避免影视媒介对传统媒介的冲击,保证传统媒介的利益,又能充分发挥网络时效性强、内容丰富的优势。

4.2 新媒介中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的对比

网络媒介优势虽然明显,但与影视媒介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网络媒介必须要用网络才能进行传播,同时还必须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因此,网络无国界的“优势”传播,终会由于计算机对于一些落后国家的普及难度而成为其发展的障碍,这就是网络媒介的局限性,同时也是影视媒介的一大优势。

影视媒介应该吸收个性化、实时性、互动性等优点,为传播价值升值,并发挥其特性,对应每个人的要求和需求,掌握每位消费者的习惯、兴趣和爱好,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总的来说,影视媒介只有积极变革,探索新的生活方式,才能在媒介领域继续占有一席之地。

5 结语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随着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传播领域面临着猛烈的角逐。然而,无论新媒介再怎么发展,传统媒介也不会被淘汰,而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变化、革新。即无论优势传媒将加强或减弱,或是与传统媒体并存,传统媒体终归是不会消失的。这就如同数码摄影的出现并不会取代传统摄影,每一种媒介上的版画作品都会生存和发展下去。不同的媒体会对版画艺术的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版画艺术在积极利用媒介发展的同时,也要使媒介自身不断发展。因此,当代版画艺术在传播过程中要利用传播媒介积极有利的方面,避免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 杜昱兴.大众媒介对艺术传播的影响[J].西部广播电视,2015(6):33-34+46.

[2] 翟青竹.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数字媒介阅读研究[D].合肥:安徽大W,2012.

[3] 夏洪波.数字媒介与纸质媒介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2009.

[4] 刘晓莉,陈柯.浅析网络媒介的舆论功能[J].金田,2014(3):408-409.

[5] 王晨,高云娇.新媒体艺术传播与艺术发展的可持续性研究[J].华章,2014(24):13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