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3: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华文明五千年,饮食文化也随之源远流长,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意蕴。对比注重“味道”的中国饮食,西方则秉持的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对于饮食一般强调科学与营养,这种独特的饮食观也深深影响到了世界饮食文化的发展。诚然,不论中国还是西方,饮食所代表的含义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人们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人们对于西方饮食文化的了解,往往是通过影视剧、新闻报道、跨国交际等方式了解的,那么我们不妨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探讨一下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日常生活反映出的中西饮食观念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在“吃什么、怎么吃、好吃不”这类问题上非常讲究,比起西方人而言,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中更加注重饮食享受,“讲究美感、注重情趣”是中国人饮食文化的传统。中国的烹饪技术是很精湛的,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对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有一定的要求。中国烹饪还对饭菜点心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典故、菜肴形象、名人食趣、神话传说来命名的,诸如“全家福”、“狮子头”、“鸿门宴”、 “一清二白”等,可谓出神入化、雅俗共赏。中国民间有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中国饮食对味道的追求和感观的享受也是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一致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 [1](P153)而这些也是中国饮食的精妙之处,正好体现了传统哲学的模糊性特点。
对比注重“美味”与“享受”的中国饮食,西方则秉持的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饮食一般以科学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理,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消化吸收等,而菜肴的色、香、味则是次要的。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却发挥了阻碍作用,如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用料、服务,讲究菜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是从美国的东部到西部,牛排大都只有一种味道,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2](P107)这也许正是西方人简单、理性的一种人文品格吧,我们在考量西方饮食观念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总是先入为主,在跨文化交际中带来很多不适。
二、影视镜像中折射出的中西饮食方式、礼仪及餐具差异
在西方题材的影视剧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人们在就餐前后进行简单祈祷的仪式,中国题材的影视剧中,则往往注重的是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等。一系列类似的场景数不胜数,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国家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信仰上的差异,进而使得中西方有着各自不同的饮食方式和礼仪。
中国人从古至今就普遍进行共餐制,并且比较讲究餐桌用餐礼仪,这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了。通常中国人吃饭的方式是大家共享一桌菜肴,吃饭的时候,大家按照年龄辈份围着圆桌坐下,通常地位高者、主宾或长者坐上坐,主人及其他客人分别落坐。尊贵的客人通常坐在离主人最近的地方,而主人则面朝门而坐。主宾动筷后其它人才开始夹菜,然后大家共同食用桌上的美味佳肴,边聊边吃,常会出现互相夹菜、敬酒的场面。[3](P27)如果是去做客,主人还会想方设法让客人多吃,这是中国人的让食习惯。在餐具使用上,中国人使用筷子,不戳不切,不破坏食物本来的风貌,显得文雅温和,这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一种“和为贵”的文化取向。请客吃饭对于中国人来说,其意义远超出“吃”本身的意义,因为它具有联络感情、人际交往和处理事物的深层功能。通过这种饮食方式,人们可以交流感情,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团结、礼貌、共趣的餐桌氛围。餐桌上长幼有序的饮食礼仪,更可以使人们重视家庭、家族的团结,以及加深血缘、亲戚之间的关系等等。
西方人受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影响,以及基督教等宗教思想的影响,人们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并尊重个人权利的饮食意识,也绝不随便干预他人的隐私。在这种思想意识影响下,西方人在餐桌上个人吃个人的,个人喝个人的。但西方人也极其重视餐桌礼仪。西餐中以越靠近主人者越尊贵,通常男女主人分坐桌子两侧,男女主宾分别坐在女主人和男主人的右侧。无主宾时,女士且年长者优先。若是男女一同进餐,男士应为女士拉开椅子。两同性进餐,靠墙的位置留给年长者。[3](P28)“女性优先”以及“尊重长者”在餐桌上体现的非常明显。西方人聚餐一般更自由安静,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各取所需,很少有让食的习惯。就餐期间交谈也是小声低语,付账多采用AA制,不会造成不便。相比中国,刀和叉则是人们普遍使用的餐具,这也具有一种独特的饮食情怀。
三、中西饮食在内容上的差异表现
关于中西饮食内容的差异,往往和各民族国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当然,各自的饮食观念也深深地影响着各自的饮食内容,这种差异的表现并不能一概而论,下面就扼要举例说明之。
中国的饮食内容风味多样、独具特色。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等“菜系”早就闻名于世了。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就当地物产和习俗而言,如中国北方多牛羊,常以牛羊肉做菜;中国南方多产水产、家禽,人们喜食鱼、肉;中国沿海多海鲜,则长于海产品做菜。就各地气候而言形成了多种口味,一般说来,中国北方寒冷,菜肴以浓厚,咸味为主;中国华东地区气候温和,菜肴则以甜味和咸味为主,西南地区多雨潮湿,菜肴多用麻辣浓味。就中国饮食的内容而言,“选料”则是其核心所在。选料,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菜肴美食的基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巧。每种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辅料、调料等等,都有很多讲究。这里讲究的就是“精”、“细”二字,孔子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人的饮食更讲究养身,食医结合,饮食要四季有别,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这种饮食方式和内容也是中国人延年益寿、享受生活的一种情结所在。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节日岁时的饮食各有不同,这和中国传统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比如除夕、春节吃“团圆”饭,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当然,饮食当中的饮品也不能忽略,“酒”和“茶”是中国饮食内容的精髓,贯穿于日常饮食生活的始终,人们品茶论道、饮酒作乐,可谓别有一番风味。
与中国复杂的饮食内容相比,西方的饮食则显得简单明了了许多。中国人吃饭讲究的是菜,而西方人则多以肉食为主、素食为辅,同时注重的是科学营养的搭配。在西方,著名的菜点有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德国菜、俄罗斯菜等。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肯德基”、“麦当劳”已然风靡全球,西方的饮食内容给人的印象自然是汉堡、鸡翅、牛排、薯条和奶酪了,吃生食和高热量的食物就是这种饮食文化的特点所在,肉食、冷食和生食也同样被西方人所适应,并且是人们心目中的美食。这种简单明了的饮食,正是体现了西方人的理性逻辑。人们不会再吃上面浪费更多的时间,而是在享受这种饮食的自由感觉,但是又不乏对饮食科学营养的考虑。在西方,值得注意的是饮食中的宗教情结,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就基督教家庭而言,在节日饮食上是遵守一些礼俗的。圣诞节为了纪念耶酥的复活,信徒们要举行斋戒,不吃肉食,不用刀叉进食,减少娱乐。复活节是孩子们欢乐的节日,用小动物形状做成的巧克力糖果,装点的精美甜点,是节日中的重要食物。还有狂欢节、感恩节、万圣节等等。除此之外,在家庭聚餐中,人们每次进餐前后都要向上帝祷告,感谢上帝赐予美好的食物。这种具有简单宗教仪式的进餐内容,与中国的饮食内容具有明显的差异。当然,葡萄酒、咖啡以及红茶等西方人最爱的饮品,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中西饮食文化上的诸多差异,体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然而,中西民族国家之间的偏见与攻击,往往是由很多差异引起的。著名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提出的“文化相对论”是值得我们用来反思自我的良药。任何一种行为,比如信仰、习俗(包括饮食文化在内)等,只能用它本身所从属的价值体系来评价,没有一个对一切社会都适用的绝对价值标准。中国拥有的饮食文化并不落后,西方的刀叉饮食文化也不代表野蛮,它是由各自文化圈内的诸多因素所导致的结果,比如、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性格等等。随着世界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饮食文化从一元向多元发展。各种饮食几乎没有了地域界限,中国饮食也在不断吸收西方饮食理性和科学的特点,西方饮食现在也开始研究美味和烹饪技术。从文化上讲,中西方揭开了饮食差异表面的面纱,看到的是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知识,中西的这种学习和交流,从文化上互相理解和融合,[4](P225)必将进一步推动跨文化交际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达到交际共赢。(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红群.世界饮食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世界具有多样性特点,这就遭际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使得人们对于不同文化产生了兴趣和探究欲望。由于历史原因、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渊源等的极大差异性,中西方国家在饮食上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这就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性,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西方文化。本文就从以下四个不同方面的中西饮食的差异来浅谈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对中西方饮食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一、饮食观念上的差异性
中西方国家对于饮食观念、味道和营养等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中国饮食文化强调的是“色、香、味、形”的饮食观念;而西方饮食文化强调的是“理性”饮食观念,更多注重的是营养,要保证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的摄入。中国地大物博,这就使得其具有多种饮食习惯和特色,具有很丰富法地域性和多样性特点,因而,在中国饮食中,“酸甜苦辣”口味一应俱全,即便是同一的食材也可以被制作出不同的味道;而西方国家文化起源于大洋文化,人们深受形而上学哲学观的影响,他们对于饮食法要求过多的注重在了形式上,但是,在口味上基本上都差不多,这就是为何无论是从旧金山到华盛顿,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的原因。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饮食对于“营养”的关注度要大大超过中国饮食,虽然我们讲究食疗、食补、食养,但是,这些并不能抵过我“色、香、味、形”的首要要求,这就是使得很多在中国饮食中很多营养成分损失于加工过程中。可以说,中西方国家在追求营养方面都各有其侧重和喜好,这直接反映出了中西方国家的不同人文特色、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追求。
二、烹饪技法在随意与规范上的差异性
西方国家文化注重标准性和规范性,而他们在饮食上也不例外,这就使得他们在进行食物的烹制时会制定严格的标准和规范,以调料的添加量为例,他们也会精确到可、毫克等,再以烹调时间为例,他们可以精确到秒。西方的快餐通常都会按方配料,就连烹制的油温和炸制的时间都要严格依规范行事因而,所以,西方饮食中同样的一道菜在味道上并没有太多的差异性,只有几种配菜的简单变化,或者是摆盘上的些许差别。然而,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多样性和特色化,即便是同一种食材,在不同的地方或是不同人制作都会具有不同、甚至是巨大的差异性,这就使得中国饮食呈现出相对较大的随意性,因为可以根据地区、厨师的习惯来调整或是改变食材或是调料的种类或是数量,即便是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也会根据季节、场合、用餐人身份等作出不同的调整,只要最后的“色、香、味、形”达到“好”就行,这就为何在中国会有那么多的“私房菜”的原因。可见,中西方饮食在烹饪技法在随意与规范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
三、用餐方式和餐具使用上的差异性
中国人注重“聚”和“合”的大家庭式用餐方式,因此,无论是何种宴席,大家都喜歡团团围坐,其乐融融,而美味佳肴都被放在桌子中间,大家共同享用并边吃边聊,感情在吃中得以交流。吃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承担着情感交流的媒介作用,而大家在一起吃饭时也少不了要互相敬酒和相关夹菜,表达出对对方的热情和睦之情。然而,西方国家由于其文化特点所决定,人们并不习惯或是并不喜欢“过度亲密或是热情”,他们使用的是分餐制原则,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是其个性原则的体现;即便是他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通常都是各吃各的,并不进行劝酒或是夹菜,大家比较客气,并且吃饭就是吃饭,不会边吃边聊。在餐具使用上,中国和西方国家也是大有不同的,中国人使用的主要餐具是筷子;而西方人的主要餐具是刀叉,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可以说,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代表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也象征了不同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四、用餐礼仪上的差异性
中西饮食上的差异性也体现在用餐礼仪上的不同。在中国,大家共同就餐时,不能自顾自吃饭,如果邀请他人来吃饭,主人一定要尽到职责——热情款待客人,尽地主之谊。在吃饭的时候切不可将多余的饭菜再放回锅里,要时不时给客人夹菜,不能让客人碗里空了;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而主人则需要跟着起身,不要客人动手劳动,请客人坐下休息。而在西方国家,主人在宴席上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切不可一味夹菜敬酒,吃饭的时候也不能发出声响,即便是想要交谈,也只能是与邻座交谈,不能进行远距离交谈。可见,用餐礼仪上的差异性也极大显示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性。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国家在很多方面进行交流的机会也愈来愈多,而饮食作为中西方国家中都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势必会在相互发展中得到更多交流和融合。在中国,很多西方饮食风格的快餐店比比皆是,汉堡、薯条和可乐也日益成为了我们的饮食组成。在西方国家,很多中国餐馆也大量出现并日益兴旺,那些热爱中国文化的西方人穿梭在唐人街、中国特色餐馆,对中国的美食具有了浓厚的感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中西餐之间的融合会越来愈多,很多中餐或是西餐在对方国家都进行了本土化的调整和改变,既体现了其原有的风格,也融合了所到国家的饮食习惯,成为大家可以共享的美食,这就是世界化的力量。总的来说,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特色,饮食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势必会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我们应当尊重并理解文化的差异性,这样的世界才会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参考文献:
[1] 来骥.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当代融合[J].开封大学学报,2014(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95-02
1.引言
饮食文化作为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饮食行为、观念、技术以及产品的综合。由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为了方便国外游客在中国用餐,弘扬中国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中文菜单的英译工作日益显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2.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2.1观念上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首先是观念上的差异。中国人崇尚“民以食为天,民以味为先”的生活理念,讲究每一道菜的色香味的调和之美。因此,中国人在饮食过程中注重的主要是食物的口感和进餐时的精神享受,整个饮食活动体现出强烈的感受性。而西方人则认为饮食仅仅是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的一种方式。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的含量,而不是食物香味形的完美。
2.2菜名的差异
中国的很多菜名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如“东坡肉”,传说是人们为了纪念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而以他的字“东坡”命名的一道菜。相比之下,西餐中的菜名要简单的多,往往一目了然。以风靡全球的“肯德基”(Kentucky Fried Chicken)为例,光看店名就知道这是一家炸鸡店,而店中的食品如炸鸡腿,香辣鸡翅,炸薯条,汉堡包等几乎无一不是以原料、烹饪方法来命名的。
3.《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的基本翻译方法和其文化传递
3.1翻译的基本方法
为了提高北京奥运会期间对外国游客的服务接待水平,北京市旅游局和北京外办联合编辑出版了统一的《中文菜单英文译法》,对2753种菜名进行了英文翻译。纵观《中文菜单英文译法》,其翻译方法力争做到汉语和英语意义上的对等,力求最大限度地传递菜品的文化信息。笔者总结出了以下五种奥运菜单英译的方法:
(1)直接列出原料(主料为主,配料为辅,常见于冷菜)
e.g 白领鼓扣鸭掌 mushrooms with duck webs
姜汁皮蛋 preserved eggs in ginger sauce
(2)烹饪方法/刀法+中心词(常见于热菜)
e.g 鲍鱼红烧肉 braised pork with abalone
木耳肉片 sautéed sliced pork with black fungus
(3)以人名,地名为主,原料为辅的翻译原则
以人名为主
e.g 麻婆豆腐 Mapo to fu
东坡肉 Dongpo pork
以菜肴的发源地为主
e.g北京炸酱面 noodles with soy, bean paste, Beijing style
川味小炒Shredded pork with vegetables, Sichuan style
(4)使用汉语拼音命名或在其后加注释
直接用汉语拼音命名
e.g 烧卖 shaomai 饺子 jiaozi
使用汉语拼音并在后加英文注释
e.g 锅贴 guotie (pan?鄄fried meat dumplings)
元宵yuanxiao (glutinous rice balls for lanter Festivals)
(5)舍去原菜名中的比喻形象,意译出原意
e.g 夫妻肺片 pork lung in chili sauce
蚂蚁上树sautéed vermicelli with spicy minced pork
3.2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反复强调,“我们在翻译时不能将语言内容和文化内容分开来处理”(苏珊・巴斯内特,2004)。从翻译的本质上来说,“翻译是在接受语种寻找和原语中信息尽可能接近、自然地对等话语,它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尤金・奈达,2004)。中国的许多学者与苏珊・巴斯内特观点一致,也都强调了文化翻译的重要性。
如“四喜丸子”这道菜是人们对喜庆的表达,在《中》这本书中将其译为 Four?鄄Joy Meatballs (Meat Balls Braised With Brown Sauce),既突出了菜名的喜庆特点,同时又在后面的括弧里面加上了制作的方法和配料,在介绍菜名的过程中也传递了中国饮食文化。
所以,中国菜名的英译在保证意义对等的同时,也必须兼顾中国菜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否则,翻译便失去了跨文化的信息交流和交换的功能,既是对菜名汉语原语言的扭曲,也是对英语目标语言翻译的破坏。
4.结束语
中国菜名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翻译,菜名的翻译不仅要真实准确地传递菜品信息,也必须最大限度的把菜品中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信息向外界做一呈现。它不仅是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我国饮食文化内涵丰富,中式菜肴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因此,译者不论采取哪种译法,既要注重菜的实质,也要考虑到外国人的认知和心理,灵活运用各种技巧,使他们在了解菜肴原料和做法的基础上,也能体会到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奈达 (Nida,E.A), 泰伯 (Taber, C.R.). 翻译理论与实践[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新标准将英语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九个级别,在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总体描述中,都特别强调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学习过程,应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各国密切往来的今天,通晓中西餐饮文化上的差异在现实中的应用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餐饮礼仪在教材中的应用
1.餐桌座次的不同
牛津版Starter Unit 12 A birthday party中,小主人Millie要邀请她的朋友们一起为她庆祝生日。由于所邀请朋友的国籍不同,因此在餐桌的礼仪就特别讲究。首先是餐桌座次的不同。《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可见,中国人特别讲究礼。如果邀请的是中国人,则坐在哪里非常重要.主座一定是买单的人.主座是指距离门口最远的正中央位置。通过分配座位,中国人暗示谁对自己最重要。但在西方,传统的习惯都是圆桌式的就餐方式,所以基本没有座次的差别。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
2.进餐时的礼仪
在7B unit2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Grammar中,Millie和Daniel正在准备为交流学生举办一场欢迎晚会,他们开展了以下的对话:
Daniel:How many forks, plates and cups do we need?
Millie:I think thirty of each will be enough.
Daniel:How much beef and ham shall we buy?
Millie:I think three kilos of each.
Daniel: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buy?
Millie:We need some eggs and tomatoes.
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Daniel和Millie这两个来自中国的孩子,还是充分考虑到中外饮食习惯的差异的。这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餐具的选择上:中国人使用筷子。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真实写照。中国人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尔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亲和的、温柔的。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使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英国人则使用刀叉进餐,这是因为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在使用刀叉过程中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的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不用刀时,也可以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二、饮食观念不同在教材中的应用
饮食观念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营养价值和味道上的差别。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此一文化特征,亦体现于中西饮食文化之中。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或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丝、肉片炒蒜苗、腐竹焖肉、芹菜炒豆腐干等。这“和合”观念在教材的Unit4 Food Main task中也得到了体现。比如,Millie说“I sometimes have rice with fish and an apple for lunch.”翻译即为“我有时候中午吃鱼拌饭和一个苹果”。可见,中国的饮食习惯还是以和为主,强调味道。所以中国有很多关于味道的描述,如甜、酸、辣、香、咸、臭、苦、浓、淡等,但同时却又忽视了营养。
西方人对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毫无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1995年第一期《海外文摘》刊载的《吃在荷兰》一文中,描述了“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试验室。”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注意加强中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中国文化与使用英语国家文化的比较,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逐步培养起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餐饮礼仪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间的和谐。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社交礼教有利于强化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一、文献综述
关于中印两国在吸引外资方面表现的差异,学界研究较多。邱立成等(2006)通过比较中印引进外资的模式、政策及环境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中国与印度相比虽然引资规模占绝对优势,但引资质量不如印度,中印两国引资的优势分别表现在“硬件”和“软件”上。王霞等(2009)认为,中印两国在利用外资的质量方面仍然存在着如投资质量不高、国外技术的依赖、加剧了环境污染等问题,其原因与跨国公司和投资东道国目标不一致、在国际产业转移及国际分工格局中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地位、国际上各国引资政策的激烈竞争等外部条件紧密相关。李凡等(2009)根据OECD15国1990年以来对中国、印度的外商直接投资数据,对中印两国吸引FDI的决定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结论:中国FDI高速增长的历史、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汇率贬值政策吸引了跨国公司的投资;印度的语言优势克服其与东道国的地理距离而吸引更多FDI的流入。郭世华(2008)认为,印度对我国的威胁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质量上,中国在FDI的资金来源和行业结构投向上明显劣于印度,所以,中国需要将发展的重心从制造业转移到利润更丰厚、附加值更高的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领域。方慧(2006)通过两国FDI数据进行比较研究,主要对两国利用FDI的动因、外资政策、外商投资现状以及影响外商投资的因素等方面的比较,发现两国在利用FDI上各具优势和特点,认为印度在利用外资方面的一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二、中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现状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均GDP增长率超过8%。中国自1992年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以来,一直是吸引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自1991年拉奥政府正式开始经济改革至今,其年均GDP增长率达6.1%,最近两年其增长率也高于7%,这一经济增长率已非常接近中国的水平。虽然印度同样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利用外资的政策措施,明显加快了利用FDI的步伐,但在绝对数量上,中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接近印度的10倍。
同时,中国的FDI/GDP这个相对规模指标呈现下降趋势,FDI/GDP在1995年达到最高峰5.35%,2005年只有2.70%;而印度则呈现上升势,FDI/GDP由1992年的最低谷0.287%上升到2009年的3.41%。中国的经济改革从1978年开始,印度则是在1991年才开始改革。因此,将中国印度两个国家按各自经济改革起始时间做同期对比,可以从侧面印证两国利用FDI的潜力大小。印度近10多年来除个别年份FDI增长速度低于中国外,其余大多数年份都高于中国。因此可以说明,印度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较中国更有潜力。
综合以上数据,我们发现印度在吸收FDI规模上目前与中国仍有较大差距。印度经济改革起步较中国晚了13年,在投资的“硬环境”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方面不如中国,因此吸引外资的效果不如中国,而印度在吸引外资潜力方面较中国为高。随着印度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印度的投资环境正逐步改善。印度虽然整体教育水平不高,但高等教育水平则好于中国。
三、文化差异对FDI流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择及数据说明
1.因变量
文章要讨论的是两个国家文化差异对吸引FDI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两个国家分别建立两个模型,选取每年流入该国的FDI绝对量为因变量。中国的FDI流入量数据来源于1988-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印度的FDI流入量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访问时间:2010年12月9日,下同)。
2.自变量
(1)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为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又集中表现为中国的官文化,中国2000多年的专制统治使官文化得以充分发展,时至今日,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官文化下专制制度的残存文化依然存在而且影响着当今的国人。印度虽然没有儒家思想为主的官文化,但传统的以种姓制度为代表的社会制度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社会高层等级以及高等级公民掌握的中央政府对整个社会有着与别国不一样的影响力。本文设定一个政府权力指数来反映这两种文化的影响,用政府行政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来表示。中国政府的行政支出和财政支出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印度财政支出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同上)。
(2)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中国人教育普及度高于印度,这个主要和印度种姓文化有关,但印度高素质人才集中,尤其是IT等高新技术行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在这一领域与印度存在差距,构成文化差异的这一个重要方面,也直接影响着两国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实现。因此,本文用两国每年申请专利数来表现这一差别。
(3)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的社会制度不仅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而且本身也在不断改革发展之中。整个国民经济里,公有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重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这是我国体制转轨时期的独有现象,也深刻地反映了现代中国的社会文化。本文定义一个非公有制经济指数,用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来表示。
(4)有研究指出(邱立成,2006),印度的工人力量强大,工会可以左右政府政策,政府顾虑工会的反对态度,不敢轻易批准这些申请。因而,外国资本会尽量避免染指印度劳动密集行业。因为一旦投资这类行业,就势必要雇佣大量工人,工会问题亦会随之而生。与之相比,在中国,工会这一工人阶级组织的作用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用工资率这一指标来反映中印两国工人阶层力量的强弱。限于统计资料的限制,工资率用两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与两国GDP之间的比例来表示,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同上)。
(5)传统上主导印度社会的宗教文化以保守、排他为特性。几千年来,婆罗门教、佛教以及印度教相继主导社会并多次发生排他与斗争的事件,各种本土文化之间以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在彼此排斥与斗争中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印度文化体系。而中国文化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开放包容的特性。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这种保守和开放的差异对经济领域的影响愈加明显,对FDI的吸引力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用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得比重来表示两国经济文化的开放程度。中国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印度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同上)。
(二)模型计算
为了进行模型估计,我们根据前文的分析建立一个自然对数线性模型,即:
ln(FDIi)=lnα0+α1ln(Li)+α2ln(Pi)+α4ln(Gi)+α5ln(Zi)+α6ln(Si)+ε
其中,FDIi为流入中印两国的FDI量,Li是两国的工资率,Pi为非公经济指数,Gi为政府权力指数,Zi为申请专利数,Si为两国开放度,ε为随机误差项。
模型中的每一个变量都是时间序列变量,因此首先需要进行单位根检验,验证变量数据是否平稳。下面以变量中国为例,介绍ADF检验过程。
首先做出ln(FDIi)数据图,如下所示。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具有明显的截距项和趋势项,因此对它选用含有趋势项和截距项的检验回归模型:
利用Eviews软件计算,结果表明ln(FDIi)是一个I(1)过程。按照此方法,对所有序列进行检验,结果均为一阶单整。因此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对模型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发现,残差序列是一个平稳序列,可以认为模型各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对模型进行回归发现,结果中存在部分变量P值没有通过T检验而整个模型的R2很大,怀疑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可能,因此采用逐步回归的办法将多重共线性因素剔除。剔除后回归结果如下:
ln(FDIi)=10.02-1.03+1.58+0.89+0.84
(0.0000)(0.0112)(0.0003)(0.0009)(0.0054)
括号内为个估计量的T统计量。下面用同样的办法对印度的数据进行回归,最终结果如下:
ln(FDIi)=8.71-0.58+1.09+0.61
(0.0001)(0.0021)(0.0053)(0.0101)
(三)结论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工人工资率的回归系数为-1.03,工资率与FDI流入量呈反相关关系;相比较看来,印度的这一数字是-0.58,说明两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对国际资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通过数据我们发现,中国工人的工资率低于印度工人,在两国劳动力资源丰裕程度近似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很可能归因于两国工人在“反抗文化”上的差异。长期以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国人民相对缺乏反抗意识,即使有工人组织“工会“以及《劳动法》的存在,也鲜有工人维权事件的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今工人工资率的低下。而印度人在这方面要积极许多。同时,从模型中看,在现有产业结构下,劳动力成本对FDI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中国制造业工人工资率每提高1%,流入中国的FDI将减少1.03%,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比较明显,中国制造业吸引FDI占总量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经济结构向第三产业的转移困难重重。
中国非公经济指数的回归系数为1.58,表明中国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每提高1%,将会吸引1.58%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说明在私有化经济占主导的全球经济以及资本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的私人投资资本更愿意进入一个与本国经济文化环境类似的地区。以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视角,也一定程度地反映出了整个国家在制度建设、法律制定等方面的特点,这些方面的“非公有经济化”对国际资本来讲意味着中国投资环境的“优化”。对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印度来讲,这一指标是常数1,因此不做分析。
政府权力指数的回归系数为正的0.89,表明政府权力越大,吸引FDI的能力越强。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引资属于“政府主导型”引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将引进外资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政府在吸引外资上表现得比私人要积极得多。由于掌握行政资源,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法规或政策措施来为吸引外资扫除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的权力越大,它可以吸收到的外资则越多。但同时应该注意到,一旦政府的权力达到一定程度,使得国际资本认为中国并不是一个自由经济的投资环境,他们则会逐渐减少在中国的投资。传统上没有“官文化”影响的印度,政府的权力很难达到中国政府的高度,其任何引资政策都必须通过议会等民意机构的制约,因此印度在这一指标上并不显著。同时,有强烈的印度人也不会像中国一样迫切渴望国际资本和国外文化的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