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急诊护理安全

急诊护理安全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3: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急诊护理安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急诊护理安全

篇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

我院急诊2017年1-10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的不同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急诊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2例和28例,年龄18~67岁,平均(46.31±5.62)岁;观察组急诊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4例和26例,年龄19~69岁,平均(46.62±5.77)岁。两组急诊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急诊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急诊患者采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主要内容包括:(1)急诊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对急诊区域进行明确,并设置醒目的标识,在急诊大厅悬挂分诊流程图,确保流程图上内容简明扼要,从而便于患者及其家属可以根据流程图自行就诊,缓解护士工作压力[3]。(2)感染控制。不断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在护理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佩戴手套和口套等,有效防止感染的发生。(3)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对急诊护理人员定期开展法律相关知识培训,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在法律框架内开展相应的护理服务,避免对患者侵权事件的发生[4]。(4)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分诊能力。首先应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分诊标准,然后选取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来开展急诊分诊工作,确保分诊准确率。(5)提高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技巧。护理人员应该严格约束自身的语言行为,在护理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沟通技巧,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有效防治护患纠纷的发生[5]。(6)提高急诊分诊监督管理水平。为了充分保障急诊分诊护理质量,还应该构建系统完善的质量监控系统,对急诊分诊质量实现多方位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保障急诊护理安全[6]。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三项指标分值范围均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护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急诊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3.83±7.43)、(96.88±8.38)和(94.75±8.16)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0.53±6.31)、(85.09±7.21)和(82.04±7.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急诊的特殊性质,在急诊护理过程中引发护理风险的因素包括多个方面,如环境因素、患者本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等。因此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护理风险,产生护患纠纷,既不利于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也干扰了急诊的正常工作秩序,降低了急诊的工作效率。因此在急诊护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通过加强急诊感染风险防控,可以有效防治感染的发生;通过对护理人员开展法律意识培训,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素质,防治护患纠纷的发生;通过对护理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有助于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通过设置护理流程标识,可以有效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通过构建系统完善的急诊护理质量监督体系,可以促使急诊护理质量不断提高等。本文以我院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3.83±7.43)、(96.88±8.38)和(94.75±8.16)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0.53±6.31)、(85.09±7.21)和(82.04±7.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对于急诊患者采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急诊分诊质量和急诊安全管理质量,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晓红,陈延亭.急诊科护理差错高发时段特点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6):101-103.

篇2

1.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15例为研究成员,该成员包括护士长。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探讨其护理安全隐患,包括:目前,临床均表现为年轻护理人员应急能力低、法律知识欠缺、护理安全意识不足、工作经验不足等,一旦患者相对较多,将出现手忙脚乱现象;由于输液室患者多、周转快等因素的存在,常出现随意调换位置现象,若护理人员未认真核对患者、液体,间接导致液体输入错误;护理人员日常工作期间未及时巡视,未及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均会出现液体外渗现象;护理人员工作态度强硬,未及时解释医院情况,极易出现分诊错误处。增加误诊、漏诊发生率;患者运输过程中,护理人员和其未及时沟通或沟通不足等,均会发生护患纠纷;由于日常护理人员忙,护理人员缺乏,通常会出现忽略观察患者现象,致使记录不及时、错记现象;待接收120电话出车后,一旦无人接听,将会转至输液室接听;患者多时,护理人员无法及时接听,直接影响接收患者绿色通道畅通。

1.3观察项目

观察安全管理实施前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8.0软件对本文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对结果中相关计数资料进行表示,在本文中对计数资料进χ2检验,若对比显示P<0.05,则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临床结果显示,急诊科护理期间不良事件类型为拔管不规范、跌倒、坠床、医嘱执行错误等,安全管理未实施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6.7%;安全管理实施后发生率为6.7%,实施前后存在鲜明性临床差异(P<0.05)。

3讨论

一般来说,急诊科所有操作均将“急”作为中心点,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责任重。工作过程中,发挥护理人员潜能,改变较为传统的护理模式,将被动工作转变为主动工作,为患者提供较为全面、舒适的护理服务。

3.1强化安全意识

日常工作期间,护士长应邀请专业人员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如:借助科室早会时间针对性的进行法律、医院规章制度培训,让护理人员将“安全第一”作为护理工作主要原则。通过法律知识培训,不但能让护理人员认清日常形势,将工作错误扼杀于萌芽中,使每位护理人员学法、懂法,学会用法律知识保护自我,便于维护护患双方权益,进而为患者提供较为全面、安全的护理服务。3.2转变服务观念护理人员应变被动为主动服务,为重症患者开设绿色通道,将患者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热情服务患者,患者入院后第一时间准确判断患者病症,确保每位患者均能享有有效、快速的救治。同时,护理人员还应提高自身急救意识,完整准备抢救用品、器械;患者进入科室救治后,护理人员应保持冷静,迅速反应,按照医院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注意讲话艺术,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详细记录临床操作,确保书写全面、认真,完善记录患者病情发展、医生叮嘱等。

3.3加强培训力度

急诊科接诊患者病情严重,需及时救治。因此,需确保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完善,工作经验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临床医师抢救。这样需要医院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力度,安排护士长或工作资历高的医护人员进行知识讲解,还可通过示范、查房等活动来指导护理人员操作技能。此外,还应加强护理人员素质教育,培养护理人员反应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等,使护理人员在较为紧张的环境下也能发挥稳定水平,提高抢救成功率。

3.4建立纠纷处理制度

护士长可利用日常晨会时间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对报告人员进行保密处理;针对护理人员上报护理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制定解决措施。收集护理人员存在问题,便于防范于未然;建立纠纷处理制度,对和护理相关的投诉、纠纷等不良事件,以书面形式进行备案,要求每位护理人员均掌握纠纷处理方式,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负面反应。

3.5合理配置护理人员

目前,临床已证实床护比和护理质量呈现正相关,护理人员配置不足致使医院护理质量相对较低。由于急诊科工作的特殊性,应适当增加护理人员总量,并根据其工作资历、年龄等调整工作,让专业技能不同、资历不同护理人员各司其职,互相帮助,提高团队团结意识,进而提高护理质量。此外,还应加强安全管理。做好物品管理工作,护理人员交接班时认真检查,护士长安排专业人员管理临床设备,确保其处于稳定状态,便于抢救时正常使用;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日常工作中认真填写输液记录,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加强巡视力度,预防危险性事件的发生。

篇3

2正确执行医嘱

医嘱是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订的诊疗计划,是护士采取治疗护理措施的指导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嘱可作为法律证据。在临床上,护士往往对严格执行医嘱的重要性不够重视,从而在护理工作中埋下了很多安全隐患。为了防患于未然,规避护理事故,改善医患关系,增加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我们应采取以下5项措施来保障执行医嘱的准确性。

2.1护理人员应训练和培养与患者沟通的技巧,重视在执行医嘱过程中与医师的沟通与协作,从而确保医嘱的有效执行。

2.2应加强对护理人员执行医嘱准确性的监督和管理,促使护理人员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应建立严格的医嘱执行审查制度和执行规范,以保证医师下达的医嘱能够被及时、准确、无误地执行。

2.3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医嘱管理软件在医嘱处理系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应加强护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使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水平,应规范医嘱的录入、转抄、保存、打印、查对制度,保障医嘱处理、打印、查对、执行等环节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从而真正做到准确无误地按医嘱执行每一项治疗和护理意见。

2.4护士要认真对待口头医嘱,充分认清口头医嘱的重要性,认真、正确地执行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

2.5护理人员要具备疾病的病理变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避免盲目地执行医嘱。例如,白血病患者在出现高热时,医师下达的医嘱为“物理降温”,此时护士不应选择酒精浴,以免因患者的皮肤受到酒精的刺激而导致或加重皮下出血。

3静脉输液

篇4

急诊患者的病情急骤、转变迅速,对急诊科室的护理人员的综合知识、技能要求较高,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安全性对患者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减少患者的死亡率[1]。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最重要的内容,是护理质量的体现。稍有遗漏就会出现医疗事故,甚至造成医疗纠纷,所以护理安全管理必不可少[2]。本文对安全管理前后90例急诊患者出现不良事件情况进行对比观察,总结护理管理的重点和应用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急诊科2013年2月~4月未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90例急诊患者分为对照组,将我院急诊科2013年5月~2014年7月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的90例急诊患者分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50例,女40例,年龄2~95岁,平均年龄(53.5±5.4)岁,其中有机磷中毒12例,车祸21例,心脑血管疾病21例,呼吸系统疾病17例,消化系统疾病16例,其他疾病13例;观察组组男52例,女38例,年龄1~92岁,平均年龄(58.3±2.7)岁,其中有机磷中毒9例,车祸17例,心脑血管疾病24例,呼吸系统疾病13例,消化系统疾病10例,其他疾病1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种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1.2护理安全管理方法 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在已有的护理安全制度下,总结临床护理经验,对遗漏的急诊护理措施采取完善、修订。规范急救流程,保证急救的有效性和有序性。详细制定急诊交接流程、记录交接重点。规范急救护理的内容、携带的急救设备药品、急救措施。

规范急救护理人员的轮班管理,保证急救患者都有急救护理人员护理,合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特别是节假日、周末、夜间的值班人员要安排合理。经验丰富的急救护理人员宜督促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完全掌握急诊要点,对急救护理工作中的不足进行及时纠正。定期展开急救护理工作交流会,总结经验、纠正不足,解决薄弱环节中的问题,完善护理衔接工作。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让护理人员高度重视急诊护理的重要性。急诊护理不仅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还体现护理水平和医院名誉。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案例分析提升急诊护理人员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提升专业技术。定期让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事故的法律知识,让护理人员了解护理的风险从而,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提升急救护理人员的急救知识,树立以"患者第一、生命至上"的护理原则,对待患者要像对待自己家人,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定期进行知识考核。让有经验、有资历的护理人员为年轻护理人员分享护理经验、总结风险事件中护理的不足和漏洞。急诊护理人员应该轮流在各个科室、国内外进修学习,熟练掌握各种疾病的急救护理方法,及时更新急救护理理念,提高急诊护理能力。

规范急救设备的管理,保证急救设备的完整、无菌、齐全,在使用后及时消毒归还。定期对急救设备进行消毒、清理,检查机器的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对急救药品进行分类,检查药品日期,以备急救使用。

加强护患沟通,在急救护理时,及时向患者及患者家属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对待患者及患者家属要诚恳、耐心,语言要温和,引导患者配合急救。认真听取患者的想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将重要信心告知医生。准备好急救设备,沉着应对紧急情况。

1.3观察指标 护理安全指标为急诊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主要不良反应有:拔管不规范、跌倒、坠床、仪器操作不当所致损伤、医嘱执行失误等。

1.4统计学方式 用spss19.00处理数据,用(%)表示计数资料,行?字2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诊科就诊的患者一般发病急骤、病情严重,所以急救护理人员要具备综合护理经验,熟悉掌握急救护理方法,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急救护理措施[3]。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护理安全是体现护理质量的评价指标,护理安全决定了护理的作用,所以护理安全管理十分重要[4]。护理安全管理通过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急救流程、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安全意识、提高急救能力和应急准备、加强护患沟通,可以提高急救护理的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5]。

本文通过对180例急诊患者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护理安全管理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了急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提升了护理质量。所以,护理安全管理提高了急诊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急诊护理技能,减少了护理风险,提升了护理水平,建议急诊科室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颖.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的意义[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0):5864-5865.

[2]李茹冰.急诊护理风险防范与护理安全管理[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2):199.

篇5

静脉输液(intravenoustransfusion)是一种重要的给药途径。然而静脉输液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任何差错都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探讨输液的安全管理措施和方法,不论对于减少临床差错事故的发生,保护患者的权益,还是对于保护医护工作者的工作安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唐山市工人医院针对急诊输液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具体有效、切实可行的护理对策,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得到最有效救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急\输液室静脉输液存在的安全隐患

1.1环境问题 ①急诊患者病种多、急、重,就诊时间多为晚上或节假日,输液时常出现各种疾病(如发热、流感、腹泻等)的患者挤于一室进行输液治疗,空间有限,空气质量差,极易引起院内交叉感染。②急诊患者多有家属陪护,而且常常是多个家属陪一个患者,特别是交通伤或被打伤的患者,肇事双方情绪激动,导致输液观察室内拥挤、嘈杂、混乱。

1.2技术问题 ①护理人员药物知识欠缺:由于门诊药物品种繁多,更换频繁,每种药物有多种规格、剂型,导致护士不了解某些药物的药理作用;部分新药没有配伍禁忌查对表,原有的配伍禁忌表已不适应临床的应用[1]。②个别护理人员技术操作不熟练,尤其是老人和小儿静脉穿刺技术不过硬,不能一针见血,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不能满足患者和家属的需求。③护士综合管理患者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病情突然变化的能力较差,影响护理质量,易导致差错发生及护患纠纷。

1.3责任心问题 ①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未按操作规程进行,不遵守查对制度,为患者加错药、换错液、拔错液。输液时没有细心核对患者的姓名导致输错药液。②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在疲于应付输液的配制和穿刺时,忽略了对患者的巡视和沟通交流。护士未能及时发现早期症状,或对患者的主诉未予重视而延误病情。

1.4服务问题 ①护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态度不热情,用简短生硬的语气解答患者的问题,增加了患者的反感。②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沟通交流技巧欠缺,面对患者及家属的提问,往往不讲究方法,言行不谨慎,回答简单,易引起患者的不满。对家属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合理、恰当的解释,使患者及家属没有信任感和安全感。

1.5管理问题 ①护理人员工作负荷大:由于我科输液患者多、高峰期环境嘈杂、工作繁重,而人员编制不足,造成护士超负荷工作,使护理人员处于紧张的身心疲惫状态。其次,患者、家属的期望,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的紧张,更给护理人员带来无形的压力。输液高峰时(每天下午16∶00之后),大量门诊患者辗转来我科输液,加上急诊患者,时常出现患者高度集中等候输液的现象,纷纷催促护士,极易引起护理差错。②有的医生给患者用别人的医保卡看病、开药,来我科输液,就诊卡信息和患者严重不符,护士拒绝给患者用药导致纠纷。

1.6患者因素 ①不良情绪的积聚:时下患者到医院就诊程序繁杂,静脉滴注经常是最后一个环节,高峰期输液又要排队等候,患者的消极不满情绪往往积聚在此处发泄出来。②患者擅自作为:有些患者不了解输液规程,凭想当然对待输液,擅自调节输液速度,造成不适或不良反应。个别患者在输液过程自行更换床位,易带来输错液体的危险。③少数患者要求过高:有些患者来急诊输液不考虑他人,只想到自己要快些、好些输液,对护士要求过高,对于护士缺少理解,稍不如意就发火。④患者听错姓名:由于输液室患者集中、环境嘈杂,有的患者名字相似, 容易听错姓名。或患者未听清自己的名字而胡乱答应导致输错液。⑤患者对医院工作流程、制度的不理解。输液时少带药物,未带病历本或病历本丢失。

1.7其他方面 ①有的医生书写病历医嘱字迹潦草,护士在查对时难以辨认,对错误执行医嘱留下隐患;时下临床新药层出不穷,若医生对药物配伍禁忌没能给予足够重视,药房发药又未能严格审核医嘱,便会给安全输液留下隐患。②个别医生技术水平有限,开具错误医嘱,导致用药出现不良反应。③来自其他相关科室(如收费处、药房等)的错误, 患者及家属往往把怨气、愤怒、不满发泄到了输液室护士身上。

2 加强输液安全管理的护理对策

2.1改善输液环境,避免交叉感染

2.1.1将急诊观察室分为留观室和输液室 留观患者和输液患者分室管理,既保证留观患者的休养诊疗环境,又便于对输液患者的管理。对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性疾病规定不得在急诊输液室输液。流感高峰期,根据医务部规定,发热患者要经过发热门诊筛查后才能到急诊输液以避免交叉感染。

2.1.2保持急诊观察、输液室环境整洁。每天更换床单位,保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内设冷暖空调为患者提供舒适的输液环境。室内安装空气净化器,每天定时消毒净化空气,保证输液室空气质量,既防止交叉感染又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

2.1.3急诊观察、输液室内为陪护人员提供陪床凳,同时尽量劝说每位患者留一名陪护人员。如果陪人多或肇事双方情绪激动发生争执,则请他们去观察室大门外的候诊区。

2.1.4醒目的标识和温馨提示,使患者能轻松自如地接受治疗,减轻恐惧及陌生感。

2.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技能

2.2.1定期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的药理知识 当有新药出现,要及时收集和阅读说明书,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配伍禁忌。制定我科常用药物配伍禁忌表。不常用的联合用药,一定要查找配伍禁忌表,表中没有,则要做配伍禁忌试验,不能凭主观臆想直接输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在药物的应用中不断总结经验,如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时,如能避免空腹注射和严格控制滴速,就能有效防止用药过程中患者出现头晕、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输头孢类药物后饮酒会引起对硫仑样反应。

2.2.2加基本技能的培训,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要给患者提供优质服务,首先就应该有让患者满意的护理技术。高超的护理技术不仅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经常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分批组织护士到儿科学习幼儿静脉穿刺技术,以提高小儿静脉穿次成功率,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满意。我科老年患者较多,组织护士学习老年患者的静脉穿刺技巧。根据患者的血管特性和药物性质,精心选择穿刺部位,合理选用输液针头,确保穿刺的一次成功率;操作时态度要亲切温和,动作轻柔,并将健康教育融入操作过程中,提高穿刺技术的同时强调人文关怀。做到年资高低合理搭配,对各种原因致穿刺失败者,我们深表歉意,并请技术较好的护士协助完成,以减少护患之间矛盾。

2.2.3加强应急能力培训,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护士不仅要掌握输液的相关理论和技能,还要掌握相关的处置流程和应急预案。例如患者用错药、发生输液反应、药物过敏性休克等处置流程,定期组织演练做到全员掌握,以提高应急能力。

2.3严格遵守查对制度,加强责任心

2.3.1高度的责任心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 查对制度要贯穿于输液过程的每个环节。不论对医嘱本身有疑问,还是药物剂量有疑问,均应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核对无误后再执行,从而降低护理风险。我科使用了移动门诊输液系统,大大提高了用药的准确性,有效避免了错输液、漏输液现象。对来我科输液的患者,接诊护士要核对患者病历本上的医嘱,输液通知单、就诊卡、药物、缴费收据是否相符,而且要当面清点药物的数量,及时纠正多发、少发、错发药物的现象。还要核对药物配伍禁忌,对需做过敏试验的药物,应询问患者过敏史及皮试情况,把好输液的第一关。核对无误后,打印药物标签粘贴,患者标签交给患者。配药前扫描药物标签,检查药物、药液质量、剂量、用法、有效期等,根据病情、药物性质合理安排输液的先后顺序,避免配伍禁忌。

2.3.2反向核对患者姓名制 即输液护士穿刺前、或换液前让患者自己报出姓名,避免患者因听力减退、反应迟钝等情况而听错姓名错误答应。同时用PDA扫描患者标签,确认无误后方可为患者输、换液。拔液前,PDA扫描患者标签,显示液体已全部输完,则按结束,为患者拔液。杜绝了拔错液、漏输液现象。

2.3.3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落实观察巡视制度 对输液患者每15~30 min 巡视1次,观察输液速度、穿刺局部皮肤情况、患者反应及剩余药量等,及时更换液体及拔针。充分重视患者主诉,及时通知医生,协助处理,做好记录。交接班时要做到床旁交接,对重症及特殊用药患者应详细交班,交接输液速度, 穿刺部位情况,有无不良反应,用药后症状是否改善等,做好应对突发病情变化的准备。

2.4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

2.4.1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患者从挂号、就诊、做各项检查、交费、取药到输液室输液,往往要经过一段的“长途旅行”,常因急躁和不耐烦容易与护士发生冲突,故护士必须理解患者的心理,把亲情融入到护理程序的每个细节中。服务用语要求“好”字开头、“请”字当先、“谢谢配合”不离口。患者来时热情有迎声;护理操作前有耐心解释声;操作中有温和问候声;操作失误有真诚道歉声;巡视观察有亲情称呼声;要求配合有诚恳感谢声。使用眼神、微笑等副语言及身体语言去用心为患者服务。

2.4.2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护士的沟通交流技巧 组织护士学习《护士条列》、《医疗事故处理条列》和《侵权责任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责任的高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明确护士的权利和义务,自觉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经常给护理人员讲解发生在我院或他院的小案例,使护士们能从中得到启示,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谐的护患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作用,能满足患者的需要,使患者心情舒畅,机体功能增强[2],早日康复。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同各种各样的患者交流(不同年龄、病情、社会层次、文化程度、传统习惯、社会背景、个性等) ,就必须在实践中注意掌握和应用交流技巧,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学习有效沟通技巧和方法,增强护患沟通能力,减少医疗隐患,同时也能使护士的工作更加顺利。一旦出现护患纠纷倾向,设身处地的考虑患者的难处,实事求是地查找自身不足,取得患者的信任和谅解。

2.5科学管理,保证输液室工作顺畅

2.5.1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排班时分析各位护士的工作能力及工作特点,合理搭配,取长补短,减轻年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减少护理隐患,保证各班的工作质量。根据急诊输液患者的特点、季节性、气候冷暖及输液高峰时段的特点,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学弹性排班[3]。输液高峰时段合理地增加护理人员,避免患者多、排长队引起的忙乱,也防止护士因疲劳紧张而发生差错事故。

2.5.2保持头脑清醒,树立护士良好形象 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形象,着装整齐、举止端庄,为患者治疗时禁止与旁人闲聊,以免引起患者及家属反感。在工作繁忙时,要注意保持清醒的头脑,各项操作应按常规进行,不能简化程序,上班期间不要接待客人,以免精力不集中而影响工作。

2.5.3实行人性化管理,关注护士身心健康 护理管理者不仅要靠规章制度进行外部约束、控制、监督,而且要为护理人员创造一个良好、富有人情味的工作环境。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护士,以诚相待,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激发护理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打造高素质临床护理服务队伍。

2.5.4坚持原则,遵章办事 对于门急诊医生违反原则用他人医保卡给患者开药的问题及时与门诊部和科主任沟通,制定相关制度,坚持原则,杜绝护士执行错误医嘱。保证将正确的药物用到正确的患者身上。

2.6加强宣教告知,取得患者配合 ①接药时,护士告知患者或家属几天的药量、费用、下次输液的时间、地点及需要携带的物品。②输液时,护士告知患者输液总量及所需时间;告知药名及主要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安全滴速及擅自加快滴速的危害性;使用特殊药物、化疗药及要求滴速药物的患者,在做好宣教的同时要求患者在病人标签上签字,以提醒护士及患者注意;告知患者呼叫器的使用,以及不得随意更换床位以免造成不良后果。③巡视时,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向患者讲解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耐心了解其需求并尽量予以满足。④输液结束拔针时,护士应告知按压针眼的技巧和时间。

3 结论

护理安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护理质量是提高护理安全的保障。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患者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患者对医院的要求已不再限于单纯的治疗,而是更加重视就医过程的安全性。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手段,输液过程中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而带来终生遗憾。因此要加强急诊输液护理工作的安全管理,才能保证急诊输液的安全、快捷、高效,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篇6

1.1医患沟通不充分,服务态度生硬:来急诊科就诊的多为急重病人,他们往往表现出心情烦燥,且痛苦不适,其家属也表现为情绪紧张和激动,他们此时需要的是关爱、体贴和安慰。医护人员中的少数人缺乏同情心和耐心,说话生硬,训斥病人,不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极易引起病人及家属的不满,一旦诊疗效果不佳,极易发生纠纷。

1.2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个别医护人员不认真遵守操作规程、询问病人不全面,病情观察不仔细,应该检查的项目不做、不讲治疗原则,操作中无菌观念不强,三查七对不严格,交接班制度不落实,甚至推诿,不及时处置,延误病人的诊治与抢救,而出现医疗差错,形成纠纷。

1.3业务技术不过硬:护士在抢救中不能一针见血,反复穿刺,而不能立即静脉给药,影响了抢救的速度,心脏骤停的病人人工气道不能马上建立而耽误抢救时机。

1.4急诊意识不强:急诊病人多为突发或急重情况,家属和病人往往心情焦急,希望病人人院后得到及时抢救,如护士接诊不及时,行动迟缓,不及时抽血作化验,不及时护送作检查,该用的药不立即使用,一旦病情恶化将发生纠纷。

1.5抢救用药不到位:急诊科是一个应急部门,急救物品、器械、药品要时刻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如抢救前物品准备不充分、不齐全或是抢救后不及时补充,使得抢救工作忙乱而影响抢救工作的进行,直接影响抢救效率和质量。

1.6抢救记录不及时,不够完善:病历是记录医疗活动过程中的法律文件,而护理记录是病历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急救护理中,由于抢救护理措施的多样性、复杂性及部分护士工作不认真,使抢救记录不规范,内容不连贯,重点不突出,而埋下纠纷隐患。

1. 7医护沟通不畅 由于急诊的急救工作忙,医生无暇书写书面医嘱,所以口头医嘱较多。此时,医护之间若不能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交流,护士执行时,容易因没听清楚而用错药,或重复用药。再加上护士的护理记录不够及时,就造成了问题发生[1]。

2防范对策

2.1健全急诊风险管理机制

2.1.1落实组织,明确职责:在护理部领导下,建立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负责,实施护理质量监控,定期分析护理现状,及时掌握相关信息,找准护理安全隐患,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2]。

对已经发生的风险,组织及时的申报、控制和规避,做出妥善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成本。

2.1.2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计划:根据以往的经验,结合急诊护理的现状,制订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计划,明确目标和措施,并组织好实施。

2.2完善急诊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在坚持和落实好日常护理工作制度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着重完善下列制度。

2.2.1风险识别和监控制度:通过调查研究,随时了解急诊护理人员的思想道德、业务技术等状况,及时把握患者及其亲属的心理状态。 转贴于

2.2.2风险分析申报制度:一旦发生护理风险,当事人必须按照规定要求进行申报,护士长要组织风险管理小组成员进行识别、评价、评估。

2.2.3风险的预防制度:为了防止护理风险的发生,在急诊的临床护理中,要督促护士务必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坚决落实各项安全质量管理措施。

2.3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风险管理的成败,与人的素质密切相关[3]。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也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2.3.1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要加强对护士的风险意识教育,把护理风险与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和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结合起来,使每个护士对护理风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3.2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及时掌握护理新技术,不断充电,更新认识。特别要增强应急能力的训练。

2.3.3加强护士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意识:在急诊管理中加强护理风险教育,有针对性的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牢固树立质量安全第一、服务第一、病人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将差错消灭在萌芽状态,为病人提供安全护理。

2.4 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良好的语言沟通是急诊科护士素质的基本要求,要求护士对各种不同的病人给予理解、宽容、体谅病人的痛苦,避免生硬的语言和冰冷的表情,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反应迅速,沉着冷静。

2.5急诊抢救室的各种药品、物品、设备到位:完好备用,要求每班都要检查所有的抢救仪器,确保仪器完好率达100%,所需物品准备充足,病人到达科室后积极组织护理人员抢救,制定完善的护理计划,逐条落实。

2.6急诊科护士应加强慎独修养,增强自律意识:急诊科护士不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要严格执行护理制度,操作规程,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密切观察输液病人的病情变化。

护理安全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学习,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需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临床护理质量,在临床工作中加强风险教育,人人都要执行各项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到防患于未然,为安全护理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331-02

1 护理安全的概念及意义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从广义的角度和现代护理管理的发展看,护理安全还应包括护士的执业安全,即在职业过程中不允许可承受范围之外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和损害,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患者得到良好的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确保护理安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永久性课题,是衡量医院护理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2 急诊科护理安全隐患

2.1 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护理安全的核心。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护理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能很好地落实“护理质量三级管理体系”,护理管理者缺乏对被管理者身心因素的分析导致下属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遇事容易情绪化,对病人态度生硬,是造成护理隐患根本原因。

2.2 接诊分诊处

分诊护士理论知识缺乏,经验积累不足,只询问病人症状,没亲自给病人做体检,导致分诊不准确,使病人认为各科间“踢皮球”;分诊护士缺乏耐心解释或解释不当,冷淡、语调过重,原本合理的事也让患者产生疑惑,易引起病人不悦而引发纠纷[1]。

2.3 抢救室

抢救用物准备不齐全,急救车内药品、物品用后未及时清点及补齐,抢救仪器无定时检查及保养,专人管理但只是流于形式,影响抢救工作开展。护士专科理论知识薄弱,技术操作不熟练? 抢救危重患者时应急能力差,对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简易呼吸器等抢救仪器使用不熟练,给患者家属带来不安全感和不信任[2]。患者病情突变,医生不在场,护士不能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2.4 观察室

由于观察室病人周转快, 病人擅自调换床位,护理人员粗心大意? ,随意简化操作程序[3],易导致打错针,换错液体或液体漏输。换液体时,有配伍禁忌的两种液体之间未用生理盐水冲管致输液管内出现絮状物,不注重巡视,液体外渗时未及时发现;没有根据病人病情及年龄调滴速,输液速度过快,出现病人不适或病情变化,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或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发生输液反应。

2.5 设备设施因素?

设备、设施使用不当或现存的设备设施不能满足患者需要。基础设施不完善病床无护栏、无摇床、输液架升降失控,水管电线老化,插座不牢,卫生间无挂钩、地面潮湿,损坏的摇床、轮椅,没有及时修理,也没有醒目的标志。

2.6 急诊转运

危重患者在转运、检查中存在很大风险[4]。由于急救工作的特殊性,常由护工和家属参加搬运工作,他们往往忽视患者应取的正确,对疾病缺乏预见性判断,在没有掌握搬运的适应症,缺乏仔细、认真体检及初步处理的情况下,急于将患者向车上搬运;搬运环节没有医务人员的陪伴,致使患者在辅助检查时或返回急诊科的途中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等险情,严重时使患者失去急救机会;或搬运时只求速度,多人搬运时动作不协调,采用拖、拉、推等动作。对保护颈椎的意义不重视,使一些伤势并不严重的伤病员,在错误的搬运中因颈椎错位而伤势恶化或导致终身残疾。

3 安全护理管理与防范对策

3.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质量检查与考核制度

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规范护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建立三级护理安全监控网,健全和完善急诊科各项规章制度,护理操作常规和应急预案,保证护士在急救护理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及安全有效。

3.2 加强法律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安全与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护理人员法制淡薄而发生的护理缺陷或纠纷时有发生,必须提高护士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强护理风险教育。在急诊管理中, 护理人员应该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理人员关系较密切的法律知识有所了解,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病人和自我保护,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牢固树立“质量安全第一、服务第一、病人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将差错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为病人提供安全护理。

3.3 加强专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合理配备人力资源

训练有素的专业急诊护士,必须经正规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具备全面的护理知识与病情观察能力,熟练掌握急救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能配合医师开展各种危重病人的急救和护理工作,急诊科护士应加强“慎独”修养,增强“自律意识”,不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要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3.4 急诊抢救室的各种急救药品,物品、设备到位,完好备用

要求每班都要认真检查所有的抢救仪器,确保抢救仪器完好率达100% ,所需物品准备充足,切实做到“四定、三及时”,以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紧急抢救时护士要沉着冷静,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准确无误的执行医嘱,口头医嘱应复述两遍,保留急救时用的空安瓶以便抢救后核对。对于病人或家属拒绝接受的检查和治疗,要请病人或家属在病历上签字以便确认。

3.5 把好设备质量关?

认真完善基础设施,陈旧的护理设施要更新,损坏的物品要及时修理,在修理前有醒目的标志提醒病人不要使用,护士要加强对设备的治理,使设备状态良好,创造一个有安全保证的工作环境。

3.6 急诊危重患者转运

医护人员在转运病人前应与接收部门联系并充分交流,确保接收部门已获知病情并做好准备,搬运前应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及风险,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并签字,并根据病情备齐相应的急救药物和器材,转运前应设计最佳路线;转运前正确评估病情;转运前准备和预处理;正确实施转运;做好交接管理。整个搬运过程有医护人员的参与与陪伴,防止医患纠纷的发生。

4 小结

护理安全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学习。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需要,护理安全应该得到每个护理人员及管理者的重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风险教育,人人都要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为安全护理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洗少亮.门诊输液室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5):576.

篇8

从护理风险的分类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风险,即护士风险、护理管理风险以及护理操作风险等。

1.1 护士风险

護士不能识别护理风险,不知道哪些是风险及其后果和危害,缺乏预见性;一旦出现护理纠纷,不能沉着冷静,更不知道怎样取证,不懂得怎样保护自己或医院利益,这是护理风险产生的最大根源和危害最大的原因。

护士风险往往是在无意之中发生的,可能护士本人并没有察觉到风险的存在,但是由于潜意识中并没有对可能产生的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导致这类风险也是最容易引发的,也是对医院利益产生最大影响的一类风险。

1.2 护理管理方面的风险

护患比例不符合规定;各项制度建立不全,落实不到位;医疗用物、一次性器材管理不当;无执照护理人员顶班签名;护生在临床实践中独立操作;清洁工拖地后或下雨天防滑标识不明显等。

这种风险属于是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加上管理工作人员不够重视引起的。在具体的护理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护理的步骤进行,严格遵照医生的嘱咐进行病人的护理,坚决杜绝和减少此类风险的产生。

1.3 护理操作中的风险

新毕业的护士护理技能不熟练,静脉及静脉留置针穿刺、动脉抽血等一次性成功率较低;吸痰、洗胃、上呼吸机、做心电图、电除颤等抢救技术不熟练,延误抢救时间。这类风险主要与医护人员技术水平相关。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水平不过关导致的一类风险。这需要在后期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加强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自我。

2 影响急诊监护病房患者康复的因素

2.1 医疗性损伤

由于急诊监护病房患者病情较为危急,需对其进行实时的生命体征监测,故在护理和抢救过程中会使用必要的设备和药物,这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插管后患者会感觉到不适、疼痛;监测仪需对患者身体进行插管,会造成皮肤损伤,限制患者活动能力;电极片或胶带等有时会引起皮肤过敏,导致局部皮肤发痒,不利于患者基础病情的治疗和睡眠休息。这些损伤是轻微的,对于患者而言也是可以忍受的,但是由于这些损伤仍然会影响到患者的休息和生活,所以在进行急诊护理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

2.2 睡眠障碍

急诊监护病房为多床位病房,通常4人左右同住一间。由于急诊的特殊性,急诊病房的抢救设备较多,目的是患者发生意外时,能快速进行抢救。但抢救设备工作时产生的噪声会干扰急诊病房内其他病患的正常休息。有的患者身体不适、疼痛难忍会不止;有的患者因肺部疾病导致不停的咳嗽;腹部胀痛的患者会通过排气逐渐缓解病情;当患者出现意外需抢救时,医生和护士的操作、设备工作时的噪音、患者的实际情况也会干扰同一病房的其他患者正常睡眠和休息。这些均会使患者的正常休息和睡眠受到干扰,导致精神状态不佳,降低治疗效果。

2.3 心理状态

急诊患者的病情通常为急性穿孔,严重外伤、烧伤,车祸等,一般情况下患者的意识较为清醒。由于是意外发生,较为突然,患者常处于应激状态,心理状态不佳,通常表现为焦虑、恐惧、陌生、闭塞等负性情绪。加之急诊监护病房禁止家属陪护,并且严格控制探视时间,使患者对陌生环境、陌生病情产生恐惧心理。若同一病房患者发生病情加重或死亡等情况,更会加大患者的情绪波动,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体内激素、内分泌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疾病治疗的效果。

3 安全护理策略

3.1 规范护理措施

由于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必须进行插管、穿刺等,所以在护理中不可以撤去监测导管。对因治疗需要而对患者产生的不适影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解释导管、仪器使用的重要性和作用,固定好各个导管,并进行整理,防止出现堵塞、折断等现象,尽可能选择对患者活动限制较小的部位进行插管监测。要求患者尽量少移动,少活动身体,避免导管脱落后再次插管,造成二次损伤。对插管口定期进行消毒处理,防止发生感染等影响治疗效果。对电极片应保证每日更换,并变换贴附位置,用生理盐水及碘伏进行灭菌消毒,以减少皮肤过敏性反应。

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根据患者反应进行针对性护理。对于气管插管无法进行语言交流的患者,可通过动作、文字、表情等进行沟通。在进行插管等护理操作时,应尽量动作轻柔,插管位置的选择应谨慎、适当,减少护理操作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3.2 加强病房护理

针对急诊监护病房为大病房、病床较多、病人之间容易相互影响的实际,合理安排病床,并进行针对性护理,减少噪音和病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对需要静养且不易发生声音的患者应统一安排在同一间急诊监护病房内进行护理监护。对于疼痛难忍、不止等产生较大声音干扰的患者可移入同一监护病房或单人监护病房,并在同一病房的床与床之间安上隔帘,减少患者之间的相互干扰,保证患者能够正常睡眠和休息。

对于仪器的噪音应调小功率和音量,噪音较大的仪器可使用加长导管,远离患者病床,或用物品遮盖(但要保证仪器散热正常)。应保证病房内温度、湿度正常,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导致患者不适,睡眠质量降低。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不适情况,帮助患者解决问题,促使病情恢复。

3.3 加强心理干预

急病的突然性和危急性会给患者心理带来沉重负担,急诊监护病房的特殊性更加重了这种心理负担,使患者变得焦虑、恐惧、失眠、情绪异常。这会导致患者发生应激反应,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和疾病的康复。因此,需采取心理护理进行干预。

对急诊监护病房的患者,应对患者及家属重点讲述患者的病情及入住急诊监护病房的必要性,使患者和家属充分了解急诊监护病房的作用和意义,并要求患者、家属按照制度和要求执行。在监护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综合性护理,使患者尽快适应环境,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

3.4 加强沟通交流

护士在患者接受各项检查、监测、治疗前应向患者解释各项措施的内容和作用,减少患者对仪器和治疗的恐惧;在邻床发生意外医护人员进行抢救时,应尽可能减少对同病房患者的干扰,减轻其他患者对疾病或死亡的恐惧,防止其心理再次发生变化。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根据患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爱好等与患者进行交流,使患者放松心情,舒缓压抑情绪。同时应开放家视时间,选取适宜的探视时间,使患者配合治疗。

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进行人格丧失方面的预防。由于急诊监护室患者的病情较为危急,因此抢救治疗时患者大多处于状态,并且后期的插管监护限制了患者活动,所以进行护理时,身体的裸露会使患者情緒发生变化。对此,在进行护理时,应尽量拉好隔帘,为患者穿上衣服,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注重对患者人格的尊重。

篇9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5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64-02

目前,我国的急诊患者数量不断上升,与之配套的相关急诊护理管理体制却相对落后,难以满足目前社会的急诊护理需求;护理水平和护理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管理制度不完整;急诊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急诊技术有待提高,造成某些医疗机构护理人员实际急诊护理质量较低,以下对其原因和解决方法做简要分析。并指出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于提升急诊护理质量的重要意义。

1急诊护理的概念分析

急诊护理这一医学护理理念始于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后逐渐的被重视和健全最终发展为一套独立而完善的医疗体系实现活动。其主要包括急诊护理程序、急诊护理决策制定、急诊护理分析、急诊护理思考和急诊探索等等。其实际的范畴设计医疗救助评估、救断、计划、实施和评估实际或潜在的,突然或是紧急的身体健康问题,护理上存在突然性和紧急性,相对理疗护理而言,急诊护理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在紧急状况下对患者进行有效及时的理疗护理,以维持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

2目前急诊护理的工作性质和问题分析

2.1急诊护理的工作性质分析急诊护理对于保持患者术前生命体征的稳定有重要的意义。医疗急诊护理也一直是医疗机构护理的最前沿,其实际工作环境较为复杂,往往面临患者、患者家属的双重压力。医疗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压力较大,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情绪较激动客观上也加大了实际急诊护理难度,抢救过程中意外状况的出现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容易发生相关的急诊护理冲突和护理纠纷。所以,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于提高急诊护理的质量有重要意义[1]。

2.2急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第一,部分护理人员的安全护理知识不够全面。主要表现为很多医院的护理人员经验不纯熟,护理协作能力较差,工作的责任心不强等,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直接的隐患;急诊护理错误延误患者的就诊时间,造成无法挽回的圣体伤害(例如脑损伤患者由于护理的不及时或错误会引发脑瘫和脑死亡;心血管病人常由于急诊护理的失误造成生命危险等等。

第二,急诊护理量难以满足实际的就诊需求。实际的急诊处理往往由于各个突发状况造成急诊护理困难[2]。

第三,医疗护理规范执行力较差。相关护理人员不重视护理技能的培训和学习,违反护理规范,工作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淡薄,这是造型医疗护理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四,相关急诊护理设备落后或使用不当。主要是指在实际的急诊护理中相关护理设备不能及时投入使用,或是设备管理不当造成设备损坏等。

3护理安全管理改革举措

第一,建立护理安全质量检查档案,明确具体护理事故责任。相关护理部门定期召开护理安全指导会议,对于实际护理安全工作的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集中反映和分析;分别安全护理关键环节;制定合理的急诊护理流程;设计正确的医疗护理紧急预案等等,形成正确的急诊护理工作规范和管理标准,规范相关的急诊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和工作标准,是实际的工作考核有实际标准。

第二,监理科学的护理安全护理管理体制。发挥组长监管职责,保证护理安全管理规范的顺利执行。制定合理的人事管理机制,严格进行护理安全文件管理,发放统一、规范的护理安全管理档案记录本。将实际护理中的护理问题,护理缺陷等及时记录并反映上报。有利于上级机构有效的了解急诊护理的现实问题,并能通过问题分析及时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案;建立相应的护理安全奖惩机制,对于违反护理安全管理规范的护理人员进行适当的记过处分,加强对护理安全工作优秀人员的奖励,进行相应的资金补助,确保护理安全的实际举措落实到实处。

第三,加强相关医疗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培训。完善的护理知识是有效、安全护理的首要保证。良好的急诊医疗护理技术能在第一时间保证急诊患者的临床护理安全,减小必要的护理上海有利于后续急诊手术的顺利进行。加强相关护理人员对于护理技能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护理人员的医学知识学习指导和急诊护理知识培训;加强急诊护理人员的实际现场护理才做培训,重视操作培训与理论知识培训的结合;强化相关医疗护理人员的急症护理应对能力,即良好的护理心理素质、快速的记忆能力、良好的反应能力、良好的护理协调能力等等;制定详细的培训管理计划,详细记录护理人员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可适当举行相应的急诊护理知识技能竞赛,通过知识技能培训能有效的加强护理人员的急症护理专业能力[3]。

第四,加强相关急诊护理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急诊护理相关设备的使用、保养、维护、储存管理对于直接关系到实际急诊护理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急诊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必须对急诊护理相关设备的使用、保养、维护做规范化的管理。做到相关急诊护理设备的规范管理和存放,施行定人、定点、定位、定量管理规范;加强急诊护理设备使用、消毒、储存、运输等环节的安全管理和责任追究管理;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责任心强化教育;制定定期的急诊护理设备监察管理机制;进行定期维修、消毒、保养处理;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并做详细记录;分析急诊护理设备维护的实际困难的原因,务求最大限度降低急诊护理设备的使用和储存损耗,以确保急诊护理设备的实际使用安全[4]。

第五,及时分析患者投诉,保障患者的实际急诊护理安全。医疗科室要建立合理健全的急诊护理事故纠纷预案,对于患者的急诊护理安全投诉认真对待,并做详细认真的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急诊护理安全投诉内容、原因分析、调查结果、效果评价、整改措施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细致备案分析处理,追究急诊护理安全事故的相关责任人具体责任,认真分析急诊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了解实际急诊护理过程中各种不要确定因素,务求最快解决问题。尽可能的降低事故不良影响。

4总结

目前,我国的医疗建设在处于相对起步时期,相关配套的医疗理论、医疗管理制度、医疗设备使用和维护制度还不完善。严重的影响了实际急诊护理质量。所以,加强护理管理有切实的意义:加强护理安全管理能有效的减免急诊护理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实际生命安全;提高了相关急诊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提高了急诊护理整体质量;融洽了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升了医院护理团队的内部凝聚力。综上所述,合理的护理安全管理是提升医院整体医疗实力的出发点,只有重视护理安全管理在急症护理中的作用,才能切实认识急诊护理的不足,进而为提高急诊护理的实际水平。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3(49:110-142.

篇10

基层医院的护士流动性较大,轮转快,尤其是低年资护士人员较多,参加急诊抢救护理的经验少,遇到病情严重危急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心理紧张,不能很快的进入抢救意识和角色,不能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急能力弱,耽误了抢救患者的宝贵时间。而护理人员不足,排班不合理,又会导致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容易出现紧张、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容易出来护理差错或纠纷。

1.2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急诊科护理工作的任务重,种类多,工作量大,护理人员大多数都是超负荷工作,所以不认真书写所参与的抢救和转运工作,导致护理记录不全,或不准确填写和任意涂改。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对护理纠纷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

1.3护患之间沟通不当,患者及家属要求高

急诊科往往都是病情危重的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清,患者及家属常常表现出烦躁、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甚至有些过激反应,会向护士反复询问病情及提出一些要求,由于一些护士责任心不强,缺乏沟通技巧或沟通不当,不能及时满足患者的需求,可能引发护理纠纷。

2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2.1加强责任心,增强法律意识

急诊科是病种多,病情重的科室,也是医疗纠纷高发的科室。随着现代医疗体制的改革,患者也越来越关心护理质量的好坏,导致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升高。急诊科护理人员要提高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维护护患之间的合法权益。科室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制度,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观念,严格按照规则制度执行各项操作,做好护理记录。高年资的护士要指导低年资护士,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服务意识,为患者提高优质的护理服务。

2.2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落实防范措施

要认知执行急诊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根据护理工作中经常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制定相应的急诊护理缺陷防范措施,建立和完善各项护理安全质量监控工作,规范各项操作流程。急诊科设立护理安全防范小组,护理质量监控小组等,定期检查护理规章制度的落实工作,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定期进行护理安全管理考核,从中发现护理不安全的隐患,做到及时杜绝或预防,提高护理安全质量。

2.3加强技术业务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随着现代急诊护理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人员不断的更新知识,提高知识贮备。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准确的判断病情,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为抢救患者争取更多的宝贵时间。基层医院低年资护士较多,对低年资护士进行针对的培训,提高其基本技能和抢救操作技能,定期进行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积累专业理论知识。

2.4合理排班,做好交接班的管理工作

由于急诊科的护理人员流动性,要根据急诊科的工作量和护理人员结构,实行弹性排班,将年资高中低的护理人员有效的搭配,在患者就诊高峰时段多安排一些护理人员,避免出现超负荷的工作情况,改善夜间患者多,护理人员少的不合理局面。主班护士要查对所有的抢救药品和抢救仪器,确保急救物品的齐全完整,发现问题要及时向上级报告,做好应急准备。

2.5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消除护理纠纷的隐患

在急诊护理过程中,护士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谈,对一些反应过激的患者及家属应心平气和的解释,不与患者发生正面冲突,用轻柔的语言安抚他们的情绪,对于要求高的患者及家属,应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不能满足的要耐心细致的解释,用实际行动来感动他们,提高他们对护士的理解和信任,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进而消除护理纠纷隐患。

篇11

我院自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80例急诊手术患者作为参考组,男52例,女28例,年龄5-62岁,平均年龄(35.66±5.27)岁,手术类型:骨科35例,普外科21例,产科11例,泌尿科13例;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80例急诊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男50例,女30例,年龄6-61岁,平均年龄(36.07±4.63)岁,手术类型:骨科33例,普外科24例,产科10例,泌尿科1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类型及床护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参考组患者护理隐患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观察其护理风险发生原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并建立完善全面的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管理。比较观察组与参考组患者急诊手术中输血、用药错误、延误诊治、手术部位感染、输液等发生情况。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为6.3%,参考组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为30%,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一:

篇12

我院急诊科现状

我院是一所基层的二级乙等医院,新落成的八层住院大楼底层为急诊大厅,于2011年5月正式启用,建筑面积约1100m2。包括急诊、分诊、内、外科诊察室、抢救室、换药清创室、小儿成人输液室,注射室。

现有在职在编人员8人,其中主管护师4人,护师4人,注册后未进编人员5人,平均每天输液达100人次,其中有85%为小儿输液。除此之外,还担负着120救护回来的急诊抢救工作和新入院,突发性的危急症救护。

现存的安全隐患

当今社会,患者的法律观点、经济意识、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提高。急诊科护士除了要担负正确及时的分诊,配合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还要注意安慰患者的情绪,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担负着分诊加导医的双重角色。纷杂的工作氛围,使急诊护士迫感压力,稍有护理服务或沟通不到位,就会使患者满意度下降,投诉率增高,去年随机3个月急诊病员满意度调查平均得分79%。

急诊工作紧张繁忙,每天接触大量不同的患者,各种情况难以预料,抢救时时间紧迫,家属期望值很高。输液室护士每天不停地重复操作,努力保证巡视到位,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准确处理。这些都需要护士长期集中注意力,时刻处于应急和戒备状态,长期的工作压力,提高了护士负性情绪的发生。

科内业务培训不扎实,缺乏安全隐患的预案和认知;对安全管理(输血安全、管道安全护理)的细节、流程、关键环节未做细、做实;关键制度(查对、抢救、消毒隔离制度)未牢固掌握,人人过关;重点设备(洗胃机、呼吸机、除颤仪)性能的保养、督查、未完全到位;对关键人员(护理骨干、新上岗人员、家庭意外、负性情绪者)缺乏周到的人文关怀和正性勉励;对关键时段(繁忙、节假日、交接班、夜班)掌控管理,人力资源调配不到位,没有完全保证弹性排班。

低年资护师比例增加,法律意识单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各种告知执行不到位,不严格执行基本操作规程,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应变经验不足。

危重患者抢救成功后院内转运时,患者及家属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躁,如没有沟通到位,正确把握好转运指征,动态转院过程中安全护理措施不到位或转运环境限制了突发病情的观察和处理,就会造成难以预料的纠纷隐患。

防范措施和管理对策

成立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建立护理部-科室护士长-护理质控组长为主体,全体护士共同叁与的护理安全检查体系,按以上体系逐级制定并签约护理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增强成员法制关念,认真学习并定期考核各项法律法规(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病历书写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等)保证人人过关。

针对实际工作中的疑难病例,急救经验和最新知识点定期组织科内业务学习和教学查房。每月针对科室和护理部的质控反馈信息,结合实际的安全隐患召开质量分析会,讨论整改措施。及时建立不良事件通报系统和差错登记。对薄弱环节,事故苗头进行探索,做到人人知晓,“吃一堑,长一智”。输液室人流量大,周转快,在治疗,操作前必须坚持查对制度,严格执行反向核对,例如:“大爷,请告诉我您叫什么名字?”

对低年资、新上岗、学习进修人员进行入科前培训,内容包括服务规范礼仪,工作急救流程,沟通告知技巧,120接诊抢救演练等。不断强化她们的职业道德,培养并保持“慎独”精神。根据科内人员的工作年限和能力的高低安排重点班次(主班,分诊班)合理搭配,根据高危、繁忙时段酌情调配科内人力资源,做到合理的弹性排班。不断强化三基知识和专科技术的培训和考核,保证人人达标。安排有责任心的护理骨干负责急救仪器的定期检查和保养:除颤仪,每周2次充电,保障性能正常;抢救药品保证有效期并且帐物相符。

增加科内全员聚会和精神文化交流,关注特殊人员的思想动态。对意外、家庭等因素的负性情绪人员给予人文关怀(及时开导、慰问、捐助)。以适当的绩效奖励每月的文明护士和成绩突出的护理骨干。

公示急诊就诊流程,建立院内危重病员转运登记簿。内容详细、简洁。按照表格逐项打勾记录:包括病人转运前的评估、告知、病人个人财产清点(衣物、贵重物品、证件、影像报告等),做到医护人员一起协调(最好安排有经验的高年资护理人员),转运前与接收科室联系到位,保证电梯待命,同时要注意急救器械的携带(小氧气筒、监护仪、除颤仪,必要时需备急救呼吸机),努力将病员转运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结 果

所有人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各种关键制度执行到位;各种沟通,告知到位。纠纷和投诉明显下降。

整个团队工作态度热情饱满,优质服务能做到:住院有人送,检查有人陪,急症护理专人管,健康教育全过程。

绿色生命通道畅通,120接诊、抢救、分流及时。医院社会信誉度增高;患者满意度增高,今年第2季度患者满意度调查平均得分86%。

篇13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可能发生的让患者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伤害的风险。这类风险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护患关系,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伤害和痛苦,给医院的声誉造成损害,造成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损失。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

2.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2.1医患关系不和谐是产生护理风险的重要因素。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和法制观念的增强,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在就医中,医护人员不经意的一句话或常规护理的不到位是产生护理纠纷的导火索。加上现行的医疗体制正面临新的形势,病人对医院的期望值过高,一旦达到期望要求,就容易发生纠纷。

2.2护理人员业务技术还需提高

一方面,目前护理人员趋于年轻化,工作年限短,专业技术不很熟练,处理医护问题的综合能力明显不足,有的缺乏对复杂病情的判断能力和预见性,有的缺乏处理特殊事件的应急能力,有的缺乏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能力,但她们实际上都已成为一线工作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在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直接接触病人的时间很长,且工作繁琐、单一、具有重复性,加之人员紧缺,普遍超负荷运转,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差错。在一方面,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新诊疗仪器不断问世,使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工作技能跟不上医疗技术发展的节拍。

2.3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不强。

患者在院内发生意外,很多情况是护理人员上班脱岗,睡班或延误、遗漏治疗、执行医嘱错误、患者病情观察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急诊病人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人常会发生恐惧心理,家属紧张焦虑,而护理人员由于长期紧张工作,缺乏同情心,不能耐心地听取和回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不能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未及时告知所采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对病情交代不够清楚或对患者及家属反映的病情不予重视等,服务态度生硬,解释不仔细,容易造成患者及家属的不满,从而激化矛盾,发生冲突。

2.4 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不到位。

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落实是导致急诊护理差错和事故发生率高的重要原因。个别护理人员工作中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当患者多、工作忙时,就私自简化操作规程,表现在执行医嘱、进行各项治疗前不认真进行“三查七对”、交接班不认真、巡视不到位、抢救物品不及时补充、抢救器械不及时消毒等等。

2.5 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

随着公众法律意识的提高,患者用法律来衡量医疗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不断增强。而急诊医务人员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尽快解除患者的病痛和抢救生命,从而只注重抢救措施、解除患者痛苦以及护理技术措施是否及时到位,往往忽略了相关的临床护理观察记录,“重做轻记”现象比较普遍,为日后的纠纷埋下隐患,如记录时间与实际时间不符、护理文书不规范、对病情变化及采取的护理措施记录不及时等。即使在护理工作中没有失误,但由于护理记录的缺陷,在医疗纠纷处理中也将承担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

3.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3.1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急救技能。

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对护理安全管理十分重要。只有具备了较好的理论水平及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才能高质量地实施护理。要有计划、有目标地结合单位需要组织护理人员业务学习,反复训练专业操作技术,加大执行和考核力度,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要鼓励广大护理人员多渠道学习业务,使其毕业后的研修制度化,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学科的发展,从根本上防止技术性护理缺陷的发生,有效地减少失误,做到护理到位、患者满意。

3.2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友情链接